① 存儲器的外存可以直接與cpu交換信息
是一道判斷題吧,這個命題是錯誤的。
外存相對於內存而言,指的是硬碟,光碟,優盤之類設備。
CPU任何時候都不能直接讀取外存的信息,不能和外存交換數據和信息。
外存中存儲的是文件,必須先將信息提取到內存,然後CPU才能從內存中讀取並處理這些信息。
② 內存屬於外部設備、能不能與Cpu直接交換信息
內存能與Cpu直接交換信息。
只要計算機在運行中,CPU就會把需要運算的數據調到內存中進行運算,當運算完成後CPU再將結果傳送出來,最後將這些數據傳輸給其它系統。內存是計算機與CPU進行溝通的橋梁,內存的運行也決定了計算機的穩定運行。總結來說就是:CPU是負責運算和處理的,內存是交換數據的,沒有內存,CPU就沒法接收到數據。
(2)外存儲器的數據能直接傳給cpu擴展閱讀:
內存的存取速度遠高於硬碟的存取速度,而CPU內高速存儲器的存取速度更是遠高於內存的存取速度。當把程序從硬碟放到內存以後,CPU就直接在內存運行程序,這樣比CPU直接在硬碟運行程序就要快很多。內存解決了一部分CPU運行過快,而硬碟數據存取太慢的問題。 提高了電腦的運行速度。
內存就如同一條「高速車道」一般,數據由傳輸速度較慢的硬碟通過這條高速車道傳送至CPU進行處理。內存在這里起了兩個作用:
1、保存從硬碟讀取的數據,提供給CPU使用。
2、保存CPU的一些臨時執行結果,以便CPU下次使用或保存到硬碟。
③ CPU和外設之間的數據傳送方式有哪幾種
CPU與外設之間的數據傳輸方式有以下幾種:
1、查詢控制方法:
CPU通過程序主動讀取狀態寄存器,了解介面情況,完成相應的數據操作。查詢操作需要以較少的時鍾周期間隔重復,因此CPU效率較低。
2、中斷控制模式:
在程序的例行操作中,如果外部有更高優先順序的事件,則中斷請求會通知CPU,然後CPU讀取狀態寄存器以確定事件的類型,從而執行不同的分支處理。該方法具有較高的cpu效率和良好的實時性。
3、DMA(直接內存訪問)控制模式:
顧名思義,直接存儲器訪問是指存儲器和IO之間的硬體(DMA控制器)直接完成特定的數據傳輸過程。CPU只在數據傳輸開始時臨時控制DMA,直到數據傳輸結束。這樣,傳輸速度比cpu快,尤其是在批量傳輸時。
4、通道控制模式:
基本方法與上述dma控制方式相同,但dma由dma控制器完成,信道控制方式由專用信道匯流排完成通信和傳輸。比DMA更有效率。
(3)外存儲器的數據能直接傳給cpu擴展閱讀:
CPU與外設之間的數據交換必須通過介面完成。通常,I/O設備介面具有以下功能:
1、設置數據存儲和緩沖邏輯,以適應CPU與外設的速度差。介面通常由一些寄存器或ram晶元組成。如果晶元足夠大,還可以實現批量數據的傳輸。
2、能夠轉換信息格式,如串列和並行轉換;
3、能夠協調CPU與外設之間的信息類型和電平差,如電平轉換驅動器、數模或數模轉換器等。
4、協調時差;
5、地址解碼和設備選擇功能;
6、設置中斷和DMA控制邏輯,確保在允許中斷和DMA時產生中斷和DMA請求信號,並在接收到中斷和DMA響應後完成中斷處理和DMA傳輸。
④ 在計算機中,外存儲器的數據能否直接調入CUP進行處理
呵呵。。 除了 CPU集成內存控制器之外(直接從內存定址後拿數據 通過CPU高速緩存進入CPU處理)
不然外存如 硬碟 U盤 軟碟機 光碟機等。。都需要經過 調用進入內存 再到CPU沒有什麼外存直接進去CPU之理。。(不然內存要來幹嘛哈??由於技術原因外存帶寬不夠 很難可以跟CPU等高速運行的部件同步,級別差太遠會造成速度瓶頸)
而一些原來intel的CPU 是需要經過 外存 內存 再進入北橋(這個知道吧?你想像成數據的中轉站)
然後再到CPU的過程 相對來說速度就更為緩慢了 數據傳輸延遲就更大了。。。
算是我孤陋寡聞沒聽過 外存的東西「直接」(計算機專業的人用字比較謹慎點,不好意思!!)
調進CPU的事。。。 U盤傳輸速率多高啊?? 最高才幾MB位元組每秒。。 CPU 帶寬幾G bit級別的東西
⑤ 外存儲器的數據是怎麼樣傳到CPU中的
通過內存傳輸 先是從外部存儲器內讀取然後通過主板寬頻 傳到內存 再有內存通過北橋傳到 cpu
⑥ 外部存儲器上的數據能否被CPU直接處理
不可以直接處理..而是通過硬碟讀取外部快閃記憶體..然後CPU直接從硬碟緩沖區讀取..是間接的..所以CPU讀取外存比讀取硬碟慢許多!
⑦ 外存上的信息可直接進入CPU被處理 對嗎
不正確。CPU從內存中獲取數據,然後再進行一系列數學運算或者邏輯運算來處理這些數據,最後將這些數據傳輸給其它系統。內存中的東西則來自於硬碟,所以硬碟並不直接與CPU打交道。
內存儲器最突出的特點是存取速度快,但是容量小、價格貴;外存儲器的特點是容量大、價格低,但是存取速度慢。內存儲器用於存放那些立即要用的程序和數據;外存儲器用於存放暫時不用的程序和數據。內存儲器和外存儲器之間常常頻繁地交換信息。
(7)外存儲器的數據能直接傳給cpu擴展閱讀:
外存儲器類型介紹:
1、軟盤
軟磁碟使用柔軟的聚酯材料製成原型底片,在兩個表面塗有磁性材料。常用軟盤直徑為3.5英寸,存儲容量為1.44MB.軟盤通過軟盤驅動器來讀取數據。
2、U盤
可以通過計算機的USB口存儲數據。與軟盤相比,由於U盤的體積小、存儲量大及攜帶方便等諸多優點,U盤已經取代軟盤的地位。
3、硬碟
由塗有磁性材料額鋁合金原盤組成,每個硬碟都由若干個磁性圓盤組成。
4、磁帶存儲器
磁帶存儲容量很大,但查找速度很慢,一般僅用作數據後備存儲。計算機系統使用的磁帶機有3種類型:盤式磁帶機、數據流磁帶機及螺旋掃描磁帶機。
⑧ 外存儲器可以與哪個部件直接進行數據傳送
內存儲器。根據相關外存儲器使用說明得知外存儲器可以與內存儲器直接進行數據傳送。外儲存器是指除計算機內存及CPU緩存以外的儲存器,此類儲存器一般斷電後仍然能保存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