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務存儲 » 西雅圖數據存儲公司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西雅圖數據存儲公司

發布時間: 2023-02-24 06:42:51

Ⅰ 《北京遇上西雅圖》熱詞解析:DB到底是什麼意思

DB是一個縮略詞,它可以有很多含義,比如IT人都熟悉的database資料庫,比如美劇中常見的don't bother別麻煩,比如美國俚語Dumb Bunny可愛的傻瓜當然你也可以理解為是David Backham小貝的昵稱。
現在我們來說說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中DB的含義。
電影中文佳佳湯唯對於DB的解釋為Dead Beat,吃軟飯的人。《牛津英語詞典》中對dead beat的解釋為A worthless idler who sponges on his friends; a sponger, loafer,意為靠朋友過活的游手好閑的人。引申的一個用法是DBD,即deadbeat dad,意思是不負責任的爸爸,尤其指不支付撫養費用(father who neglects parental responsibilities, especially one who does not pay child support)。顯然,無論是游手好閑的人也好,還是不負責的爸爸也罷,都與電影中的Frank相去甚遠。
至於為什麼dead beat可以表示為吃軟飯的人、游手好閑的人,這還要從beat的含義說起。根據《牛津英語詞典》的解釋,在19世紀的美國,beat也意指An idle, worthless, or shiftlessfellow(無所事事、到處閑逛的人)。而dead一詞作為副詞時可以指totally, completely(完全地,用來加強程度)。所以,dead beat就成了游手好閑的人了。
dead beat的拼寫形式有叄種,dead beat,

Ⅱ 求 intel 公司簡介 和微軟公司簡介

intel

英特爾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元製造商,它成立於1968年,具有35年產品創新和市場領導的歷史。1971年,英特爾推出了全球第一個微處理器。這一舉措不僅改變了公司的未來,而且對整個工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微處理器所帶來的計算機和互聯網革命,改變了這個世界。

2002年2月,英特爾被美國《財富》周刊評選為全球十大「最受推崇的公司」之一, 名列第九。2002年接近尾聲,美國《財富》雜志根據各公司在2002年度業務的表現、員工水平、管理質量、公司投資價值等六大准則排出了「2002年度最佳公司」。在這一排行榜上,英特爾公司榮登全球榜首。同時,在「2002全球最佳僱主」排行榜上,英特爾公司名列第28位。

2003年5月,《哈佛商業周刊·中文版》公布「2002年度中國最佳僱主」名單,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名列第八。這是由全球著名人力資源公司HewittGlobalHRConsultingFirm*和《哈佛商業周刊·中文版》通過一項聯合舉辦的企業內部員工調查結果評選出來的。2002年,英特爾公司的收入為268億美元,凈收入為31億美元。2003年7月18日,英特爾公司成立35周年。英特爾公司首席執行官貝瑞特博士回顧說:「35年來,我們不懈地追求優秀與完美,這為我們能夠不斷推出創新理念並保持創新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使得英特爾能在全球競爭最為激烈的行業中始終處於領先地位。我們的努力讓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還將繼續改變世界的未來,這也正是我們今天值得慶祝的。」

英特爾為全球日益發展的計算機工業提供建築模塊,包括微處理器、晶元組、板卡、系統及軟體等。這些產品為標准計算機架構的組成部分。業界利用這些產品為最終用戶設計製造出先進的計算機。今天,互聯網的日益發展不僅正在改變商業運作的模式,而且也改變著人們的工作、生活、娛樂方式,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作為全球信息產業的領導公司之一,英特爾公司致力於在客戶機、伺服器、網路通訊、互聯網解決方案和互聯網服務方面為日益興起的全球互聯網經濟提供建築模塊。

英特爾在中國的機構英特爾在中國(大陸)設有13個代表處,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重慶、沈陽、濟南、福州、南京、西安、哈爾濱、武漢。公司的亞太區總部在香港特別行政區。英特爾在中國亦設有研究中心,即英特爾中國實驗室,由4個不同研究中心組成,於2000年10月宣布成立。該中國實驗室主要針對計算機的未來應用和產品的開發進行研究,旨在促進中國採用先進技術方面的進程,從而進一步推動國內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此外,英特爾中國實驗室還負責協調該實驗室與英特爾全球其他實驗室的研究協作,以及資助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研究項目的開發工作。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帕特·基辛格直接領導英特爾中國實驗室的工作。

英特爾在中國的使命英特爾公司在中國的業務重點與其全球業務重點相一致,即成為全球互聯網經濟的構造模塊的傑出供應商。除此之外,英特爾始終致力於成為推動中國信息技術發展的基石。在中國,這一戰略可從英特爾在中國的一系列活動中得到反映:*技術啟動:英特爾在中國設有英特爾中國實驗室,由4個不同研究領域的實驗室組成。如英特爾中國實驗室,隸屬於英特爾微處理器研究實驗室,主要研究面向微處理器和平台架構的相關工作,推動英特爾處理器架構(IA)技術在業界的領導地位。

具體研究領域包括音頻/視頻信號處理和基於PC的相關應用,以及可以推動未來微結構和下一代處理器設計的高級編譯技術和運行時刻系統研究。另外還有英特爾中國軟體實驗室、英特爾架構開發實驗室、英特爾互聯網交換架構實驗室、英特爾無線技術開發中心。除此之外,英特爾還與國內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如中國科學院計算所*針對IA-64位編譯器進行了共同研究開發,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2002年10月,英特爾公司宣布在深圳成立英特爾亞太區應用設計中心(ADC)。該中心面向中國計算和通信行業的OEM與ODM廠商,旨在滿足他們對世界一流設計與校驗服務的需求,並幫助他們為客戶開發更出色的產品英特爾亞太地區應用設計中心(深圳)將為亞太區包括深圳和中國其它地區的客戶就近提供先進的產品開發和技術支持服務,以協助亞太地區及中國的客戶強化其在全球的競爭實力,並且促進這些客戶相互間的合作。英特爾還通過戰略投資事業部(IntelCapital)在中國進行IT技術方面的投資,以促進中國型技術,如無線通訊技術等方面的發展,從而促進全球互聯網經濟的發展。

迄今為止,英特爾的戰略投資事業部已向亞太地區進行風險投資近6億美元,其中在中國的投資近30家。*技術生產與製造:今天,英特爾在上海設有投資5億美元的晶元測試和封裝的工廠,為快閃存儲器、I845晶元組和奔騰4處理器提供基於0.13微米工藝的世界一流的封裝與測試,並為全球提供最高性能處理器產品;同時,也培養了大批的國內掌握世界一流晶元生產製造技術的知識工人。*市場教育及應用普及:英特爾公司始終把協助推動中國計算機工業和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作為公司在中國的首要策略。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從2000年開始贊助ISEF中國區聯系賽事。這一賽事被稱為「中國青少年科學技術與創新大賽」,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2001年,中國派出16名學生參加在美國加州矽谷舉行的第52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贏得了17項大獎,包括獎品、獎金及獎學金共計87000美元。2002年,英特爾ISEF在中國區的聯系賽事在各地共吸引了1500萬名中學生參加,其中有21名成績優異的學生將被選派赴美參加5月在肯塔基州舉辦的第53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2000年7月,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在中國啟動。

經過一年的時間,到2002年底,擬在中國共培訓教師達100,000名,該項目已經在全國的18個省市展開,北京市、長春市、重慶市、甘肅省、海南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江蘇省、上海市、陝西省、天津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浙江省、淄博市開展實施了,得到中國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和肯定,更獲得各地教委和參加培訓的老師的熱烈歡迎。另外,為了更好地普及電腦教育,英特爾自1997年開始與國內電腦廠商合作,在全國16個城市開設了「英特爾電腦小博士工作室「,分別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天津、西安、沈陽、青島、溫州、杭州、濟南、西藏、哈爾濱、無錫、南京,共培訓家庭130萬人次。*廣泛的業界合作:英特爾自1985年進入中國以來,便將「與中國信息產業共同成長」視為己任。與國內OEM廠商、獨立軟體開發商、通訊設備製造商、解決方案供應商和無線通信廠商進行了密切廣泛的合作。自2000年至今,英特爾每年在中國召開春秋兩季的「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IntelDeveloperForum),與國內業界及時分享信息技術發展的趨勢。2003年3月12日,英特爾在中國與全球同步推出了英特爾?迅馳?移動計算技術,它為移動計算的筆記本電腦用戶提供了史無前例的、完全擺脫線纜束縛的「無線自由」的集計算和通訊之融合的體驗。

INTEL微處理器的里程碑

1971 年: 4004 微處理器

4004 處理器是英特爾的第一款微處理器。這一突破性的重大發明不僅成為 Busicom 計算器強勁的動力之源,更打開了讓機器設備象個人電腦一樣可嵌入智能的未來之路。

1972 年: 8008 微處理器

8008 處理器擁有相當於 4004 處理器兩倍的處理能力。《無線電電子學》 雜志 1974 年的一篇文章曾提及一種採用了 8008 處理器的設備 Mark-8,它是首批為家用目的而製造的電腦之一——不過按照今天的標准,Mark-8 既難於製造組裝,又不容易維護操作。

1974 年: 8080 微處理器

世界上第一台個人電腦 Altair 採用了 8080 處理器作為大腦——據稱 「Altair」 出自電視劇 《星際迷航 Star Trek》,是片中企業號飛船的目標地之一。電腦愛好者們花 395 美元就能購買一台 Altair。僅短短幾個月時間,這種電腦就銷售出了好幾萬台,創下歷史上首次個人電腦延期交貨的紀錄

1978 年: 8086-8088 微處理器

英特爾與 IBM 新個人電腦部門所進行的一次關鍵交易使 8088 處理器成為了 IBM 新型主打產品 IBM PC 的大腦。8088 的大獲成功使英特爾步入全球企業 500 強的行列,並被 《財富》 雜志評為「70 年代最成功企業」之一。

1982 年: 286 微處理器

英特爾 286 最初的名稱為 80286,是英特爾第一款能夠運行所有為其前代產品編寫的軟體的處理器。這種強大的軟體兼容性亦成為英特爾微處理器家族的重要特點之一。在該產品發布後的 6 年裡,全世界共生產了大約 1500 萬台採用 286 處理器的個人電腦。

1985 年: 英特爾386™ 微處理器

英特爾386™ 微處理器擁有 275,000 個晶體管,是早期 4004 處理器的 100 多倍。該處理器是一款 32 位晶元,具有多任務處理能力,也就是說它可以同時運行多種程序。

1989 年: 英特爾486™ DX CPU 微處理器

英特爾486™ 處理器從真正意義上表明用戶從依靠輸入命令運行電腦的年代進入了只需點擊即可操作的全新時代。史密森尼博物院國立美國歷史博物館的技術史學家 David K. Allison 回憶說,「我第一次擁有這樣一台彩色顯示電腦,並如此之快地在桌面進行我的排版工作。」英特爾486™ 處理器首次增加了一個內置的數學協處理器,將復雜的數學功能從中央處理器中分離出來,從而大幅度提高了計算速度。

1993 年: 英特爾® 奔騰® 處理器

英特爾® 奔騰® 處理器能夠讓電腦更加輕松地整合 「真實世界」 中的數據(如講話、聲音、筆跡和圖片)。通過漫畫和電視脫口秀節目宣傳的英特爾® 奔騰® 處理器,一經推出即迅速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知名品牌。

1995 年: 英特爾® 高能奔騰® 處理器

於 1995 年秋季發布的英特爾® 高能奔騰® 處理器設計用於支持 32 位伺服器和工作站應用,以及高速的電腦輔助設計、機械工程和科學計算等。每一枚英特爾® 高能奔騰® 處理器在封裝時都加入了一枚可以再次提升速度的二級高速緩存存儲晶元。強大的英特爾® 高能奔騰® 處理器擁有多達 550 萬個晶體管。

1997 年: 英特爾® 奔騰® II 處理器

英特爾® 奔騰® II 處理器擁有 750 萬個晶體管,並採用了英特爾® MMX™ 技術,專門設計用於高效處理視頻、音頻和圖形數據。該產品採用了創新的單邊接觸卡盒(S.E.C)封裝,並整合了一枚高速緩存存儲晶元。有了這一晶元,個人電腦用戶就可以通過互聯網捕捉、編輯並與朋友和家人共享數字圖片;還可以對家庭電影進行編輯和添加文本、音樂或情景過渡;甚至可以使用視頻電話通過標準的電話線向互聯網發送視頻。

1998 年: 英特爾® 奔騰® II 至強® 處理器

英特爾® 奔騰® II 至強® 處理器設計用於滿足中高端伺服器和工作站的性能要求。遵照英特爾為特定市場提供專屬處理器產品的戰略,英特爾® 奔騰® II 至強® 處理器所擁有的技術創新專門設計用於工作站和伺服器執行所需的商業應用,如互聯網服務、企業數據存儲、數字內容創作以及電子和機械設計自動化等。基於該處理器的計算機系統可配置四或八枚處理器甚至更多。

1999 年: 英特爾® 賽揚® 處理器

作為英特爾面向具體市場開發產品這一戰略的繼續,英特爾® 賽揚® 處理器設計用於經濟型的個人電腦市場。該處理器為消費者提供了格外出色的性價比,並為游戲和教育軟體等應用提供了出色的性能。

1999 年: 英特爾® 奔騰® III 處理器

英特爾® 奔騰® III 處理器的 70 條創新指令——網際網路數據流單指令序列擴展(Internet Streaming SIMD extensions)——明顯增強了處理高級圖像、3D、音頻流、視頻和語音識別等應用所需的性能。該產品設計用於大幅提升互聯網體驗,讓用戶得以瀏覽逼真的網上博物館和商店,並下載高品質的視頻等。該處理器集成了 950 萬個晶體管,並採用了 0.25 微米技術。

1999 年: 英特爾® 奔騰® III 至強® 處理器

英特爾® 奔騰® III 至強® 處理器在英特爾面向工作站和伺服器市場的產品基礎上進行了擴展,提供額外的性能以支持電子商務應用及高端商業計算。該處理器整合了英特爾® 奔騰® III 處理器所擁有的 70 條 SIMD 指令,使得多媒體和視頻流應用的性能顯著增強。並且英特爾® 奔騰® III 至強® 處理器所擁有的先進的高速緩存技術加速了信息從系統匯流排到處理器的傳輸,使性能獲得了大幅提升。該處理器設計用於多處理器配置的系統。

2000 年: 英特爾® 奔騰® 4 處理器

基於英特爾® 奔騰® 4 處理器的個人電腦用戶可以創作專業品質的電影;通過互聯網發送像電視一樣的視頻;使用實時視頻語音工具進行交流;實時渲染 3D 圖形;為 MP3 播放器快速編碼音樂;在與互聯網進行連接的狀態下同時運行多個多媒體應用。該處理器最初推出時就擁有 4200 萬個晶體管和僅為 0.18 微米的電路線。 英特爾首款微處理器 4004 的運行速率為 108KHz,而現今的英特爾® 奔騰® 4 處理器的初速率已經達到了 1.5GHz,如果汽車的速度也能有同等提升的話,那麼從舊金山開車到紐約只需要 13 秒。

2001 年: 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

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的應用目標是那些即將出現的高性能和中端雙路工作站、以及雙路和多路配置的伺服器。該平台為客戶提供了一種兼具高性能和低價格優勢的全新操作系統和應用選擇。與基於英特爾® 奔騰® III 至強® 處理器的系統相比,採用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的工作站根據應用和配置的不同,其性能預計可提升 30% 到 90% 左右。該處理器基於英特爾® NetBurst™ 架構,設計用於為視頻和音頻應用、高級互聯網技術及復雜 3D 圖形提供所需要的計算動力。

2001 年: 英特爾® 安騰® 處理器

英特爾® 安騰® 處理器是英特爾推出的 64 位處理器家族中的首款產品。 該處理器是在基於英特爾顯式並行指令計算(EPIC)設計技術的全新架構之基礎上開發製造的,設計用於高端、企業級伺服器和工作站。該處理器能夠為要求最苛刻的企業和高性能計算應用(包括電子商務安全交易、大型資料庫、計算機輔助的機械工程以及精密的科學和工程計算)提供全球最出色的性能。

2002 年: 英特爾® 安騰® 2 處理器

英特爾® 安騰® 2 處理器是安騰處理器家族的第二位成員,同樣是一款企業用處理器。該處理器家族為數據密集程度最高、業務最關鍵和技術要求最高的計算應用提供英特爾® 架構的出色性能及規模經濟等優勢。該處理器能為資料庫、計算機輔助工程、網上交易安全等提供領先的性能。

2003 年: 英特爾® 奔騰® M 處理器

英特爾® 奔騰® M 處理器,英特爾® 855 晶元組家族以及英特爾® PRO/無線 2100 網卡是英特爾® 迅馳™ 移動計算技術的三大組成部分。英特爾® 迅馳™ 移動計算技術專門設計用於攜帶型計算,具有內建的無線區域網能力和突破性的創新移動性能。該處理器支持更耐久的電池使用時間,以及更輕更薄的筆記本電腦造形。

微軟

微軟

微軟公司是世界PC機軟體開發的先導,比爾·蓋茨是它的核心。微軟公司1981年為IBM-PC機開發的操作系統軟體MS-DOS曾用在數以億計的IBM-PC機及其兼容機上。但隨著微軟公司的日益壯大,Microsoft與IBM已在許多方面成為競爭對手。1991年,IBM公司和蘋果公司解除了與微軟公司的合作關系,但IBM與微軟的合作關系從未間斷過,兩個公司保持著既競爭又合作的復雜關系。微軟公司的產品包括文件系統軟體(MS-DOS和Xenix)、操作環境軟體(窗口系統Windows系列)、應用軟體MS-Office等、多媒體及計算機游戲、有關計算機的書籍以及CDROM產品。1992年,公司買進Fox公司,邁進了資料庫軟體市場。

1975年,19歲的比爾·蓋茨從哈佛大學退學,和他的高中校友保羅·艾倫一起賣BASIC語言程序編寫本。當蓋茨還在哈佛大學讀書時,他們曾為MITS公司的Altair編制語言。後來,蓋茨和艾倫搬到阿爾伯克基,並在當地一家旅館房間里創建了微軟公司。1979年,MITS公司關閉,微軟公司以修改BASIC程序為主要業務繼續發展。

1977年,微軟公司搬到西雅圖的貝爾維尤(雷德蒙德),在那裡開發PC機編程軟體。1980年,IBM公司選中微軟公司為其新PC機編寫關鍵的操作系統軟體,這是公司發展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由於時間緊迫,程序復雜,微軟公司以5萬美元的價格從西雅圖的一位程序編制者帕特森手中買下了一個操作系統的使用權,再把它改寫為磁碟操作系統軟體(MS-DOS)。公司目前在60多個國家設有分支辦公室,全世界雇員人數接近44,000人。

IBM-PC機的普及使MS-DOS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為其他PC製造者都希望與IBM兼容。MS-DOS在很多家公司被特許使用,因此80年代,它成了PC機的標准操作系統。到1984年,微軟公司的銷售額超過1億美元。隨後,微軟公司繼續為IBM、蘋果公司以及無線電器材公司的計算機開發軟體,但在91年後,由於利益的沖突,IBM、蘋果公司已經與Microsoft反目。1983年,保羅·艾倫患霍奇金氏病離開微軟公司,後來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艾倫擁有微軟公司15%的股份,至今仍列席董事會。1986年,公司轉為公營。蓋茨保留公司45%的股權,這使其成為1987年PC產業中的第一位億萬富翁。1996年,他的個人資產總值已超過180億美元。1997年,則達到了340億美元,98年超過了500億大關,成為理所當然的全球首富。

微軟的拳頭產品Windows98/NT/2000/Me/XP/Server2003成功地佔有了從PC機到商用工作站甚至伺服器的廣闊市場,為微軟公司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公司在Internet軟體方面也是後來居上,搶佔了大量的市場份額。在IT軟體行業流傳著這樣一句告戒:「永遠不要去做微軟想做的事情」。可見,微軟的巨大潛力已經滲透到了軟體界的方方面面,簡直是無孔不入,而且是所向披靡。微軟的巨大影響已經對軟體同行構成了極大的壓力,也把自己推上了反壟斷法的被告位置。連多年來可靠的合作夥伴Intel也與之反目,對薄公堂。2001年9月,鑒於經濟低迷,美國政府有意重振美國信息產業,拒絕拆分微軟。至此,訴微軟反壟斷法案告一段落。

微軟的組織結構支持公司包括以下核心業務組:

個人服務組(PSG):由集團副總裁 Bob Muglia 領導, 致力於為個人用戶和商業用戶提供更容易的在線連接,並且為各種各樣的設備提供軟體服務。PSG 包含了微軟的個人.NET倡議、服務平台部、移 動組、MSN的互聯網訪問服務、用戶設備組以及用戶界面平台部。

MSN 和個人服務業務組:由副總裁Yusuf Mehdi 領導,負責網路程序開發、業務發展以及MSN和微軟其它服務世界范圍內的市場和銷售,包括:MSN eShop, MSN Carpoint, MSN HomeAdvisor, the MSNBC venture, Slate 和 MSNTV平台組,由集團副總裁Jim Allchin 領導,負責在各個方面不斷對Windows平台做出改進 –例如把存儲、通訊、消息通知、共享圖象及聽音樂等變為Windows經歷的自然擴展。此外,本組包括.NET企業伺服器組、開發工具部和Windows數字媒體部。

辦公和商務服務組:由集團副總裁Jeff Raikes 領導,負責開發提高生產力和商業流程的應用和服務。工作包括將功能完善且性能強大的Microsoft Office逐步演化為以服務於基礎的產品。除Office部門之外,商用工具部門,包括bCentral和Great Plains的商用應用程序部門都將屬於該部門。

全球銷售、市場和服務組:由集團副總裁Orlando Ayala 領導,集成了微軟的銷售和服務夥伴,以滿足世界范圍內微軟用戶的需要。這些用戶包括:企業用戶、中小型組織、教育機構、程序開發人員和個人用戶。此外,本組包括微軟產品支持服務、網路解決方案組、企業夥伴組、市場營銷組織和微軟全球三大地區的業務組織。

微軟研究院 (MSR):由資深副總裁Rick Rashid 領導,負責對今天或明天的計算課題提出創造性的建議和解決方案,使計算機變得更加易於使用。同時負責為下一代的硬體產品設計軟體,改進軟體設計流程和研究計算機科學的數學基礎。關於MSR更詳細的信息可參見 Microsoft Research Web page。

運營組:由總裁和首席運營官Rick Belluzzo 領導,負責管理商業運作和全部的商業計劃。包括公司的財政、行政管理、人力資源和信息技術部門。

微軟公司(NASDAQ:MSFT, HKEx: 4338) 是全球最大的電腦軟體提供商,總部設在華盛頓州的雷德蒙市(Redmond,大西雅圖的市郊)。公司於1975年由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成立。公司最初以「Micro-soft」的名稱(意思為「微型軟體」)發展和銷售BASIC解釋器。最初的總部是新墨西哥州的阿爾伯克基。史蒂夫·巴爾默(Steve Ballmer)是現在的首席執行官。

使得微軟如此令人矚目的原因有以下一些:

它是全球最大的電腦軟體公司

在經濟學,它是一個驚人的網路外部性的例子

它在操作系統和辦公軟體方面扮演著事實上的壟斷者地位

它使得它的創立者躋身於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列;特別是掌門人比爾·蓋茨多年來位居世界首富

任何公開買賣公司中,它有最大的公司市值

多年來它官司不斷,和業界其他公司的明爭暗鬥已經成為IT文化的一部分。

微軟的產品

微軟生產的軟體產品包括了很多的種類:

Windows - 稱為「視窗」的圖形操作系統;它有很多版本。目前桌上版最新版本是Windows XP,伺服器最新版本是Windows Server 2003。Windows幾乎預裝在所有的IBM兼容的個人電腦上。請參看Microsoft Windows的歷史獲取更多詳細資料。

MS-DOS - 微軟公司的早期產品,它是一個命令行界面。早期的Windows版本要在MS-DOS下運行,但是到了Windows NT以及以後的產品已經可以脫離MS-DOS運行了,但基於用戶因軟硬體在 Windows NT 不能正常運作,微軟同時間繼續推出Windows 95, Windows 98, Windows Me 在MS-DOS下運行的過渡產品。

Microsoft Office - 它是微軟公司的辦公軟體套件,根據版本不同可能包括Word(文字處理)、Excel(試算表)、Access(桌面資料庫)、PowerPoint(幻燈片製作)、Outlook(個人郵件和日程管理)、Project(項目管理)和Publisher(電子排版)等軟體。微軟也為Apple Macintosh生產使用於蘋果電腦的版本。

Internet Explorer - 它是微軟的網頁瀏覽器。它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一種瀏覽器,從Windows 95開始,被設置為微軟各版本的Windows的默認瀏覽器。它在Apple Macintosh上也可以使用。微軟投資了四億美元來把這種瀏覽器預裝在蘋果機上。

Microsoft FrontPage - 它是一款所見即所得的網頁編輯軟體。

Windows Media Player - 它是一個用於播放音頻和視頻的程序。

微軟也生產一系列參考產品,例如網路全書和地圖冊,使用Encarta的名稱。

微軟還開發用於應用系統開發的集成開發環境,命名為Microsoft Visual Studio。目前已發布用於.NET環境編程的相應開發工具Visual Studio .NET。

游戲

帝國時代 (Age of Empires)

微軟模擬飛行 (Microsoft Flight Simulator)

微軟模擬火車

微軟模擬貨車

Halo(Halo)

halo2(Halo2)

注:《光環》為Microsoft旗下工作室開發.

「生態體系」

微軟公司試圖在其產品周圍建立「生態體系」,以為其產品以及品牌增值。

網路產品

1990年代中期,微軟開始將其產品線擴張到計算機網路領域。微軟在1995年8月24日推出了在線服務MSN(Microsoft Network,微軟網路)。MSN是美國在線的直接競爭對手,也是微軟其他網路產品的主打品牌。

1996年,微軟以及美國的廣播業巨擎NBC(國家廣播公司)聯合創立了MSNBC,一個綜合性的24小時新聞頻道以及在線新聞服務供應商。

1997年末,微軟收購了Hotmail,最早以及最受歡迎的webmail服務商。Hotmail被重新命名為MSN Hotmail,並成為.NET Passport,一個綜合登入服務系統的平台。

MSN Messenger是一個即時信息客戶程序,由微軟在1999年推出,是美國在線的AOL Instant Messager(AIM)及ICQ的主要競爭對手。

培訓

微軟創立了多所培訓中心,旨在訓練出一批低成本、只精通微軟產品的雇員。最著名的就是MCSE考核(全稱「微軟認證系統工程師」)。雖然MCSE確實認證對微軟產品的熟悉程度,它卻並不是一個工程師的考核。一些苛刻的評論人員將MCSE稱作「必須咨詢那些有經驗的人」(「Must Consult Someone Experienced」)。

硬體產品

雖然微軟總體上是一家軟體公司,它也生產一些電腦硬體產品,通常用來支援其特殊的軟體商品策略:

早期的一個例子是微軟滑鼠,用來鼓勵更多用戶使用微軟操作系統的圖形用戶界面(GUI)。由於使用GUI而不用到滑鼠是很罕見的,因此滑鼠的流行會幫助更多用戶使用Windows。微軟確立了IntelliMouse(中鍵帶滾輪的滑鼠)滑鼠標准,新增的滾輪方便了用戶在瀏覽網頁時上下翻頁。

微軟還售賣游戲桿等游戲硬體產品。

公司還購買了互聯網設備公司WebTV,以支援其MSN互聯網服務。

2001年公司推出的Xbox游戲機標志著公司開始進入價值上百億美元的游戲終端市場,這個市場之前一直由索尼公司(Sony)和任天堂(Nintendo)兩家公司主導。

微軟歷史

微軟公司創立於1975年,公司創立初期以銷售

Ⅲ 我的電腦偶爾會出現錯誤提示:ldap :///windows無法訪問指定設備、路徑、文件......

介紹LDAP
原文:http://ldapman.org/articles/intro_to_ldap.html

原文作者:Michael Donnelly

翻譯:Brimmer

http://www.linuxaid.com.cn/engineer/brimmer/html/LDAP.htm

如果你在計算機行業工作,那麼對LDAP可能早有耳聞了。想深入地了解LDAP嗎?那麼可以好好地讀一下這篇文章。這篇介紹性的文章是一系列介紹如何在企業中設計、實現和集成LDAP環境的文章的頭一篇。主要是先讓你熟悉一下LDAP的基本概念,那些比較困難的細節問題將放到以後討論。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要介紹:

什麼是LDAP?

什麼時候該用LDAP存儲數據?

LDAP目錄樹的結構

單獨的LDAP記錄

作為例子的一個單獨的數據項

LDAP復制

安全和訪問控制

現在LDAP技術不僅發展得很快而且也是激動人心的。在企業范圍內實現LDAP可以讓運行在幾乎所有計算機平台上的所有的應用程序從LDAP目錄中獲取信息。LDAP目錄中可以存儲各種類型的數據:電子郵件地址、郵件路由信息、人力資源數據、公用密匙、聯系人列表,等等。通過把LDAP目錄作為系統集成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可以簡化員工在企業內部查詢信息的步驟,甚至連主要的數據源都可以放在任何地方。如果Oracle、Sybase、Informix或Microsoft SQL資料庫中已經存儲了類似的數據,那麼LDAP和這些資料庫到底有什麼不同呢?是什麼讓它更具優勢?請繼續讀下去吧!

什麼是LDAP?
LDAP的英文全稱是Lightweight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一般都簡稱為LDAP。它是基於X.500標準的,但是簡單多了並且可以根據需要定製。與X.500不同,LDAP支持TCP/IP,這對訪問Internet是必須的。LDAP的核心規范在RFC中都有定義,所有與LDAP相關的RFC都可以在LDAPman RFC網頁中找到。

怎麼使用LDAP這個術語呢?
在日常交談中,你可能會聽到有些人這么說:「我們要把那些東西存在LDAP中嗎?」,或者「從LDAP資料庫中取出那些數據!」,又或者「我們怎麼把LDAP和關系型資料庫集成在一起?」。嚴格地說,LDAP根本不是資料庫而是用來訪問存儲在信息目錄(也就是LDAP目錄)中的信息的協議。更為確切和正式的說法應該是象這樣的:「通過使用LDAP,可以在信息目錄的正確位置讀取(或存儲)數據」。但是,也沒有必要吹毛求疵,盡管表達得不夠准確,我們也都知道對方在說什麼。

LDAP目錄是資料庫嗎?
就象Sybase、Oracle、Informix或Microsoft的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是用於處理查詢和更新關系型資料庫那樣,LDAP伺服器也是用來處理查詢和更新LDAP目錄的。換句話來說LDAP目錄也是一種類型的資料庫,但是不是關系型資料庫。不象被設計成每分鍾需要處理成百上千條數據變化的資料庫,例如:在電子商務中經常用到的在線交易處理(OLTP)系統,LDAP主要是優化數據讀取的性能。

LDAP目錄的優勢
現在該說說LDAP目錄到底有些什麼優勢了。現在LDAP的流行是很多因數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在這里說的不過是一些基本的原因,請你注意一下這不過是一小部分原因。

可能LDAP最大的優勢是:可以在任何計算機平台上,用很容易獲得的而且數目不斷增加的LDAP的客戶端程序訪問LDAP目錄。而且也很容易定製應用程序為它加上LDAP的支持。

LDAP協議是跨平台的和標準的協議,因此應用程序就不用為LDAP目錄放在什麼樣的伺服器上操心了。實際上,LDAP得到了業界的廣泛認可,因為它是Internet的標准。產商都很願意在產品中加入對LDAP的支持,因為他們根本不用考慮另一端(客戶端或服務端)是怎麼樣的。LDAP伺服器可以是任何一個開發源代碼或商用的LDAP目錄伺服器(或者還可能是具有LDAP界面的關系型資料庫),因為可以用同樣的協議、客戶端連接軟體包和查詢命令與LDAP伺服器進行交互。與LDAP不同的是,如果軟體產商想在軟體產品中集成對DBMS的支持,那麼通常都要對每一個資料庫伺服器單獨定製。

不象很多商用的關系型資料庫,你不必為LDAP的每一個客戶端連接或許可協議付費。

大多數的LDAP伺服器安裝起來很簡單,也容易維護和優化。

LDAP伺服器可以用「推」或「拉」的方法復制部分或全部數據,例如:可以把數據「推」到遠程的辦公室,以增加數據的安全性。復制技術是內置在LDAP伺服器中的而且很容易配置。如果要在DBMS中使用相同的復制功能,資料庫產商就會要你支付額外的費用,而且也很難管理。

LDAP允許你根據需要使用ACI(一般都稱為ACL或者訪問控制列表)控制對數據讀和寫的許可權。例如,設備管理員可以有權改變員工的工作地點和辦公室號碼,但是不允許改變記錄中其它的域。ACI可以根據誰訪問數據、訪問什麼數據、數據存在什麼地方以及其它對數據進行訪問控制。因為這些都是由LDAP目錄伺服器完成的,所以不用擔心在客戶端的應用程序上是否要進行安全檢查。

LDAP對於這樣存儲這樣的信息最為有用,也就是數據需要從不同的地點讀取,但是不需要經常更新。例如,這些信息存儲在LDAP目錄中是十分有效的:

l 公司員工的電話號碼簿和組織結構圖

l 客戶的聯系信息

l 計算機管理需要的信息,包括NIS映射、email假名,等等

l 軟體包的配置信息

l 公用證書和安全密匙

什麼時候該用LDAP存儲數據?
大多數的LDAP伺服器都為讀密集型的操作進行專門的優化。因此,當從LDAP伺服器中讀取數據的時候會比從專門為OLTP優化的關系型資料庫中讀取數據快一個數量級。也是因為專門為讀的性能進行優化,大多數的LDAP目錄伺服器並不適合存儲需要需要經常改變的數據。例如,用LDAP伺服器來存儲電話號碼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但是它不能作為電子商務站點的資料庫伺服器。

如果下面每一個問題的答案都是「是」,那麼把數據存在LDAP中就是一個好主意。

l 需要在任何平台上都能讀取數據嗎?

l 每一個單獨的記錄項是不是每一天都只有很少的改變?

l 可以把數據存在平面資料庫(flat database)而不是關系型資料庫中嗎?換句話來說,也就是不管什麼範式不範式的,把所有東西都存在一個記錄中(差不多隻要滿足第一範式)。

最後一個問題可能會唬住一些人,其實用平面資料庫去存儲一些關系型的數據也是很一般的。例如,一條公司員工的記錄就可以包含經理的登錄名。用LDAP來存儲這類信息是很方便的。一個簡單的判斷方法:如果可以把保數據存在一張張的卡片里,就可以很容易地把它存在LDAP目錄里。

LDAP目錄樹的結構
LDAP目錄以樹狀的層次結構來存儲數據。如果你對自頂向下的DNS樹或UNIX文件的目錄樹比較熟悉,也就很容易掌握LDAP目錄樹這個概念了。就象DNS的主機名那樣,LDAP目錄記錄的標識名(Distinguished Name,簡稱DN)是用來讀取單個記錄,以及回溯到樹的頂部。後面會做詳細地介紹。

為什麼要用層次結構來組織數據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是可能遇到的一些情況:

l 如果你想把所有的美國客戶的聯系信息都「推」到位於到西雅圖辦公室(負責營銷)的LDAP伺服器上,但是你不想把公司的資產管理信息「推」到那裡。

l 你可能想根據目錄樹的結構給予不同的員工組不同的許可權。在下面的例子里,資產管理組對「asset-mgmt」部分有完全的訪問許可權,但是不能訪問其它地方。

l 把LDAP存儲和復制功能結合起來,可以定製目錄樹的結構以降低對WAN帶寬的要求。位於西雅圖的營銷辦公室需要每分鍾更新的美國銷售狀況的信息,但是歐洲的銷售情況就只要每小時更新一次就行了。

刨根問底:基準DN
LDAP目錄樹的最頂部就是根,也就是所謂的「基準DN」。基準DN通常使用下面列出的三種格式之一。假定我在名為FooBar的電子商務公司工作,這家公司在Internet上的名字是foobar.com。

o="FooBar, Inc.", c=US

(以X.500格式表示的基準DN)

在這個例子中,o=FooBar, Inc. 表示組織名,在這里就是公司名的同義詞。c=US 表示公司的總部在美國。以前,一般都用這種方式來表示基準DN。但是事物總是在不斷變化的,現在所有的公司都已經(或計劃)上Internet上。隨著Internet的全球化,在基準DN中使用國家代碼很容易讓人產生混淆。現在,X.500格式發展成下面列出的兩種格式。

o=foobar.com

(用公司的Internet地址表示的基準DN)

這種格式很直觀,用公司的域名作為基準DN。這也是現在最常用的格式。

dc=foobar, dc=com

(用DNS域名的不同部分組成的基準DN)

就象上面那一種格式,這種格式也是以DNS域名為基礎的,但是上面那種格式不改變域名(也就更易讀),而這種格式把域名:foobar.com分成兩部分 dc=foobar, dc=com。在理論上,這種格式可能會更靈活一點,但是對於最終用戶來說也更難記憶一點。考慮一下foobar.com這個例子。當foobar.com和gizmo.com合並之後,可以簡單的把「dc=com」當作基準DN。把新的記錄放到已經存在的dc=gizmo, dc=com目錄下,這樣就簡化了很多工作(當然,如果foobar.com和wocket.e合並,這個方法就不能用了)。如果LDAP伺服器是新安裝的,我建議你使用這種格式。再請注意一下,如果你打算使用活動目錄(Actrive Directory),Microsoft已經限制你必須使用這種格式。

更上一層樓:在目錄樹中怎麼組織數據
在UNIX文件系統中,最頂層是根目錄(root)。在根目錄的下面有很多的文件和目錄。象上面介紹的那樣,LDAP目錄也是用同樣的方法組織起來的。

在根目錄下,要把數據從邏輯上區分開。因為歷史上(X.500)的原因,大多數LDAP目錄用OU從邏輯上把數據分開來。OU表示「Organization Unit」,在X.500協議中是用來表示公司內部的機構:銷售部、財務部,等等。現在LDAP還保留ou=這樣的命名規則,但是擴展了分類的范圍,可以分類為:ou=people, ou=groups, ou=devices,等等。更低一級的OU有時用來做更細的歸類。例如:LDAP目錄樹(不包括單獨的記錄)可能會是這樣的:

dc=foobar, dc=com

ou=customers

ou=asia

ou=europe

ou=usa

ou=employees

ou=rooms

ou=groups

ou=assets-mgmt

ou=nisgroups

ou=recipes

單獨的LDAP記錄
DN是LDAP記錄項的名字
在LDAP目錄中的所有記錄項都有一個唯一的「Distinguished Name」,也就是DN。每一個LDAP記錄項的DN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相對DN(RDN)和記錄在LDAP目錄中的位置。

RDN是DN中與目錄樹的結構無關的部分。在LDAP目錄中存儲的記錄項都要有一個名字,這個名字通常存在cn(Common Name)這個屬性里。因為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有一個名字,在LDAP中存儲的對象都用它們的cn值作為RDN的基礎。如果我把最喜歡的吃燕麥粥食譜存為一個記錄,我就會用cn=Oatmeal Deluxe作為記錄項的RDN。

l 我的LDAP目錄的基準DN是dc=foobar,dc=com

l 我把自己的食譜作為LDAP的記錄項存在ou=recipes

l 我的LDAP記錄項的RDN設為cn=Oatmeal Deluxe

上面這些構成了燕麥粥食譜的LDAP記錄的完整DN。記住,DN的讀法和DNS主機名類似。下面就是完整的DN:

cn=Oatmeal Deluxe,ou=recipes,dc=foobar,dc=com

舉一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明DN
現在為公司的員工設置一個DN。可以用基於cn或uid(User ID),作為典型的用戶帳號。例如,FooBar的員工Fran Smith(登錄名:fsmith)的DN可以為下面兩種格式:

uid=fsmith,ou=employees,dc=foobar,dc=com

(基於登錄名)

LDAP(以及X.500)用uid表示「User ID」,不要把它和UNIX的uid號混淆了。大多數公司都會給每一個員工唯一的登錄名,因此用這個辦法可以很好地保存員工的信息。你不用擔心以後還會有一個叫Fran Smith的加入公司,如果Fran改變了她的名字(結婚?離婚?或宗教原因?),也用不著改變LDAP記錄項的DN。

cn=Fran Smith,ou=employees,dc=foobar,dc=com

(基於姓名)

可以看到這種格式使用了Common Name(CN)。可以把Common Name當成一個人的全名。這種格式有一個很明顯的缺點就是:如果名字改變了,LDAP的記錄就要從一個DN轉移到另一個DN。但是,我們應該盡可能地避免改變一個記錄項的DN。

定製目錄的對象類型
你可以用LDAP存儲各種類型的數據對象,只要這些對象可以用屬性來表示,下面這些是可以在LDAP中存儲的一些信息:

l 員工信息:員工的姓名、登錄名、口令、員工號、他的經理的登錄名,郵件伺服器,等等。

l 物品跟蹤信息:計算機名、IP地址、標簽、型號、所在位置,等等。

l 客戶聯系列表:客戶的公司名、主要聯系人的電話、傳真和電子郵件,等等。

l 會議廳信息:會議廳的名字、位置、可以坐多少人、電話號碼、是否有投影機。

l 食譜信息:菜的名字、配料、烹調方法以及准備方法。

因為LDAP目錄可以定製成存儲任何文本或二進制數據,到底存什麼要由你自己決定。LDAP目錄用對象類型(object classes)的概念來定義運行哪一類的對象使用什麼屬性。在幾乎所有的LDAP伺服器中,你都要根據自己的需要擴展基本的LDAP目錄的功能,創建新的對象類型或者擴展現存的對象類型。

LDAP目錄以一系列「屬性對」的形式來存儲記錄項,每一個記錄項包括屬性類型和屬性值(這與關系型資料庫用行和列來存取數據有根本的不同)。下面是我存在LDAP目錄中的一部分食譜記錄:

dn: cn=Oatmeal Deluxe, ou=recipes, dc=foobar, dc=com

cn: Instant Oatmeal Deluxe

recipeCuisine: breakfast

recipeIngredient: 1 packet instant oatmeal

recipeIngredient: 1 cup water

recipeIngredient: 1 pinch salt

recipeIngredient: 1 tsp brown sugar

recipeIngredient: 1/4 apple, any type

請注意上面每一種配料都作為屬性recipeIngredient值。LDAP目錄被設計成象上面那樣為一個屬性保存多個值的,而不是在每一個屬性的後面用逗號把一系列值分開。

因為用這樣的方式存儲數據,所以資料庫就有很大的靈活性,不必為加入一些新的數據就重新創建表和索引。更重要的是,LDAP目錄不必花費內存或硬碟空間處理「空」域,也就是說,實際上不使用可選擇的域也不會花費你任何資源。

作為例子的一個單獨的數據項
讓我們看看下面這個例子。我們用Foobar, Inc.的員工Fran Smith的LDAP記錄。這個記錄項的格式是LDIF,用來導入和導出LDAP目錄的記錄項。

dn: uid=fsmith, ou=employees, dc=foobar, dc=com

objectclass: person

objectclass: organizationalPerson

objectclass: inetOrgPerson

objectclass: foobarPerson

uid: fsmith

givenname: Fran

sn: Smith

cn: Fran Smith

cn: Frances Smith

telephonenumber: 510-555-1234

roomnumber: 122G

o: Foobar, Inc.

mailRoutingAddress: [email protected]

mailhost: mail.foobar.com

userpassword: {crypt}3x1231v76T89N

uidnumber: 1234

gidnumber: 1200

homedirectory: /home/fsmith

loginshell: /usr/local/bin/bash

屬性的值在保存的時候是保留大小寫的,但是在默認情況下搜索的時候是不區分大小寫的。某些特殊的屬性(例如,password)在搜索的時候需要區分大小寫。

讓我們一點一點地分析上面的記錄項。

dn: uid=fsmith, ou=employees, dc=foobar, dc=com

這是Fran的LDAP記錄項的完整DN,包括在目錄樹中的完整路徑。LDAP(和X.500)使用uid(User ID),不要把它和UNIX的uid號混淆了。

objectclass: person

objectclass: organizationalPerson

objectclass: inetOrgPerson

objectclass: foobarPerson

可以為任何一個對象根據需要分配多個對象類型。person對象類型要求cn(common name)和sn(surname)這兩個域不能為空。persion對象類型允許有其它的可選域,包括givenname、telephonenumber,等等。organizational Person給person加入更多的可選域,inetOrgPerson又加入更多的可選域(包括電子郵件信息)。最後,foobarPerson是為Foobar定製的對象類型,加入了很多定製的屬性。

uid: fsmith

givenname: Fran

sn: Smith

cn: Fran Smith

cn: Frances Smith

telephonenumber: 510-555-1234

roomnumber: 122G

o: Foobar, Inc.

以前說過了,uid表示User ID。當看到uid的時候,就在腦袋裡想一想「login」。

請注意CN有多個值。就象上面介紹的,LDAP允許某些屬性有多個值。為什麼允許有多個值呢?假定你在用公司的LDAP伺服器查找Fran的電話號碼。你可能只知道她的名字叫Fran,但是對人力資源處的人來說她的正式名字叫做Frances。因為保存了她的兩個名字,所以用任何一個名字檢索都可以找到Fran的電話號碼、電子郵件和辦公房間號,等等。

mailRoutingAddress: [email protected]

mailhost: mail.foobar.com

就象現在大多數的公司都上網了,Foobar用Sendmail發送郵件和處理外部郵件路由信息。Foobar把所有用戶的郵件信息都存在LDAP中。最新版本的Sendmail支持這項功能。

Userpassword: {crypt}3x1231v76T89N

uidnumber: 1234

gidnumber: 1200

gecos: Frances Smith

homedirectory: /home/fsmith

loginshell: /usr/local/bin/bash

注意,Foobar的系統管理員把所有用戶的口令映射信息也都存在LDAP中。FoobarPerson類型的對象具有這種能力。再注意一下,用戶口令是用UNIX的口令加密格式存儲的。UNIX的uid在這里為uidnumber。提醒你一下,關於如何在LDAP中保存NIS信息,有完整的一份RFC。在以後的文章中我會談一談NIS的集成。

LDAP復制
LDAP伺服器可以使用基於「推」或者「拉」的技術,用簡單或基於安全證書的安全驗證,復制一部分或者所有的數據。

例如,Foobar有一個「公用的」LDAP伺服器,地址為ldap.foobar.com,埠為389。Netscape Communicator的電子郵件查詢功能、UNIX的「ph」命令要用到這個伺服器,用戶也可以在任何地方查詢這個伺服器上的員工和客戶聯系信息。公司的主LDAP伺服器運行在相同的計算機上,不過埠號是1389。

你可能即不想讓員工查詢資產管理或食譜的信息,又不想讓信息技術人員看到整個公司的LDAP目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Foobar有選擇地把子目錄樹從主LDAP伺服器復制到「公用」LDAP伺服器上,不復制需要隱藏的信息。為了保持數據始終是最新的,主目錄伺服器被設置成即時「推」同步。這些種方法主要是為了方便,而不是安全,因為如果有許可權的用戶想查詢所有的數據,可以用另一個LDAP埠。

假定Foobar通過從奧克蘭到歐洲的低帶寬數據的連接用LDAP管理客戶聯系信息。可以建立從ldap.foobar.com:1389到munich-ldap.foobar.com:389的數據復制,象下面這樣:

periodic pull: ou=asia,ou=customers,o=sendmail.com

periodic pull: ou=us,ou=customers,o=sendmail.com

immediate push: ou=europe,ou=customers,o=sendmail.com

「拉」連接每15分鍾同步一次,在上面假定的情況下足夠了。「推」連接保證任何歐洲的聯系信息發生了變化就立即被「推」到Munich。

用上面的復制模式,用戶為了訪問數據需要連接到哪一台伺服器呢?在Munich的用戶可以簡單地連接到本地伺服器。如果他們改變了數據,本地的LDAP伺服器就會把這些變化傳到主LDAP伺服器。然後,主LDAP伺服器把這些變化「推」回本地的「公用」LDAP伺服器保持數據的同步。這對本地的用戶有很大的好處,因為所有的查詢(大多數是讀)都在本地的伺服器上進行,速度非常快。當需要改變信息的時候,最終用戶不需要重新配置客戶端的軟體,因為LDAP目錄伺服器為他們完成了所有的數據交換工作。

安全和訪問控制
LDAP提供很復雜的不同層次的訪問控制或者ACI。因這些訪問可以在伺服器端控制,這比用客戶端的軟體保證數據的安全可安全多了。

用LDAP的ACI,可以完成:

l 給予用戶改變他們自己的電話號碼和家庭地址的許可權,但是限制他們對其它數據(如,職務名稱,經理的登錄名,等等)只有「只讀」許可權。

l 給予「HR-admins」組中的所有人許可權以改變下面這些用戶的信息:經理、工作名稱、員工號、部門名稱和部門號。但是對其它域沒有寫許可權。

l 禁止任何人查詢LDAP伺服器上的用戶口令,但是可以允許用戶改變他或她自己的口令。

l 給予經理訪問他們上級的家庭電話的只讀許可權,但是禁止其他人有這個許可權。

l 給予「host-admins」組中的任何人創建、刪除和編輯所有保存在LDAP伺服器中的與計算機主機有關的信息

l 通過Web,允許「foobar-sales」組中的成員有選擇地給予或禁止他們自己讀取一部分客戶聯系數據的讀許可權。這將允許他們把客戶聯系信息下載到本地的筆記本電腦或個人數字助理(PDA)上。(如果銷售人員的軟體都支持LDAP,這將非常有用)

l 通過Web,允許組的所有者刪除或添加他們擁有的組的成員。例如:可以允許銷售經理給予或禁止銷售人員改變Web頁的許可權。也可以允許郵件假名(mail aliase)的所有者不經過IT技術人員就直接從郵件假名中刪除或添加用戶。「公用」的郵件列表應該允許用戶從郵件假名中添加或刪除自己(但是只能是自己)。也可以對IP地址或主機名加以限制。例如,某些域只允許用戶IP地址以192.168.200.*開頭的有讀的許可權,或者用戶反向查找DNS得到的主機名必須為*.foobar.com。

這不過是讓你了解一下可以對LDAP目錄進行怎樣的訪問控制,實際上真正實現起來需要做的工作比這多得多。在以後的文章中我會詳細地討論訪問控制。

Ⅳ F5 Networks的F5 Networks公司簡介

F5 Networks公司是應用交付網路(ADN)領域的全球領先廠商,致力於幫助全球大型的企業和服務提供商實現虛擬化、雲計算和「隨需應變」的IT的業務價值。F5的解決方案有助於整合不同的技術,以便更好地控制基礎架構,提高應用交付和數據管理能力,並使用戶能夠通過企業桌面系統和智能設備無縫、安全並更快速地接入應用。開放的架構框架使F5客戶能夠在IT基礎架構中的「戰略控制點」以及公共雲環境中應用業務策略。F5產品為客戶提供了所需的靈敏性,使客戶能夠將IT與不斷變化的業務形勢保持協調一致,根據需要部署可擴展的解決方案,並對數據與服務的移動訪問進行管理。企業、服務提供商和雲提供商以及全球領先的在線公司都採用F5的解決方案來優化IT投資,並推動業務發展。
F5取名自龍卷風風力的最高等級,作為應用交付領域的全球領導者,F5,承載「在互聯網時代掀起強勁技術創新之風」的創業夢想,於1996年在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正式成立,短短3年時間,F5於1999年在美國NASDAQ成功上市,掀起了應用交付網路的強勁龍卷風。F5公司在NASDAQ上市,股票代碼:FFIV。公司總部設在華盛頓州的西雅圖,並在全球各地設有分部。
F5於2000年底進駐中國,目前已分別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深圳、珠海設立了辦事機構。在華擁有超過300位的F5認證工程師,為遍布全國的用戶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持。2010年,F5在華十年,在這十年裡F5幾乎參與了國內所有的重大事件:從02年世界盃到08年北京奧運會,從電信分拆到汶川地震,F5,始終作為幕後英雄給予強勁支撐。
今天,每當您打一次網路電話、上網瀏覽一次新聞、進行一次網上交易,即便是在巨量訪問的情況下,都會經過F5領先的應用交付設備,在後台保證您的web應用安全、快速、高可用。欲了解最新信息,請訪問F5中國官網。
全球安全應用流量管理的領導者
總部在西雅圖
全球負載均衡產品市場中占據51%的市場份額
您現在的移動數據業務均要經過F5
您只要訪問互聯網一定會經過F5
幾乎所有的On-Line-Biz,銀行,稅務,證券,電子商務,電子政務……均要經過F5

Ⅳ 國內有哪些好的數據可視化工具,推薦一下

在國內比較好的數據可視化工具是廣州思邁特軟體Smartbi有限公司。

廣州思邁特軟體Smartbi有限公司(思邁特軟體Smartbi)成立於2011年,致力於為企業客戶提供一站式商業智能解決方案,以提升和挖掘企業客戶的數據價值為使命,專注於商業智能(BI)與大數據分析軟體產品與服務。

思邁特軟體Smartbi大數據分析工具的特點:

1.產品穩定性、並發數、超大數據量處理上,都十分驚艷,性能方案堪稱舉重若輕,億級數據,秒級響應。

2.快速閃電的部署,實施和上線周期以周為單位計算。無需進行復雜的SQL語句處理,通過可視化的ETl操作即可進行復雜原始數據處理,在溝通需求時,企業只需考慮有沒有數據,不需要考慮如何建模。對於IT部門,系統上線後也無需投入很多精力來提供維護和數據支持,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企業的人力和物力成本。

數據可視化工具靠不靠譜,來試試Smartbi,思邁特軟體Smartbi經過多年持續自主研發,凝聚大量商業智能最佳實踐經驗,整合了各行業的數據分析和決策支持的功能需求。滿足最終用戶在企業級報表、數據可視化分析、自助探索分析、數據挖掘建模、AI智能分析等大數據分析需求。

思邁特軟體Smartbi個人用戶全功能模塊長期免費試用
馬上免費體驗:Smartbi一站式大數據分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