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務存儲 » 全球存儲市場趨勢白皮書評論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全球存儲市場趨勢白皮書評論

發布時間: 2023-03-04 04:58:36

① 奇跡!美國三大存儲巨頭收入大幅下滑,華為逆勢猛增劍指全球第一

科技 先生頻道∣公眾號:zgkjsir

文/中國 科技 先生 胖猴

近日,美國疾控中心副主任舒查特博士對媒體直言, "由於新冠病毒傳播速度太快、范圍太廣,目前美國疫情正呈失控狀態"。

從發展態勢來看,確實如此。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統計數字顯示,截止當地時間6月30日上午,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268萬,死亡病例為12.95萬。 過去一個星期,全美每天新增的新冠病例數量同比猛增42%,達到約38200例。

形勢如此嚴峻,經濟重啟因而變得艱難。美國媒體6月30日程,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再攀高峰, 包括得克薩斯州和佛羅里達州在內的至少16個州已經暫停重啟經濟的計劃。

疫情的影響,已然涉及整個 社會 的方方面面,連美國三大存儲巨頭Dell EMC、NetApp和HPE也大受沖擊。

近日,全球權威分析師機構Gartner發布2020年第一季度的外部存儲市場份額報告,報告顯示,Dell EMC、NetApp和HPE收入都出現大幅下滑,分別下滑11%,16%和19%。

美國存儲巨頭迎來至暗時刻,來自中國的 科技 公司華為,卻展現出逆勢進擊的彪悍。

2020年第一季度,盡管同樣受到疫情影響,華為依然實現了24.7%的高速增長,增長率排名第一。

具體到不同區域,在第一季度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中國區,華為仍然保持15.4%的收入增長,增長率中國區第一。海外市場方面,華為實現了38.5%的增長率,增長率排海外市場第一。

不難看出,華為干翻了一眾海外巨頭,成為全球存儲市場唯一的一抹亮色。在華為這里,疫情也好,巨頭林立也罷,都不是戰斗停歇的理由,恰恰相反,困難越多,越要能轉危為機。

要知道,此前,美國三大存儲巨頭"制霸"全球存儲市場,風頭最勁的當屬Dell EMC。

在911事件中,Dell EMC幫助摩根斯坦利24小時恢復全部業務,從而名聲大噪。隨後,Dell EMC完成一系列收購,"迅速完成了從高端存儲廠商到存儲巨頭的角色轉換,開啟了長達十五年的存儲霸主生涯"。

權威分析機構IDC發布的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Dell EMC依舊是最大的企業外部存儲系統廠商,佔全球收入的33.2%,NetApp則以11.0%的收入份額位列第二,其次是HPE/新華三,份額為9.9%。

面對美國巨頭,華為無可倚靠,只能仰仗技術研發,不斷深耕。你可能想像不到,征途之初,可以用"篳路藍縷"來形容。

2002年,華為開始對存儲業務進行投入,"團隊加起來也就十來個人",但必須在一年之內把預研的產品研發出來。

怎麼辦?華為存儲首先想到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於是,華為存儲與華中理工大學(後來改名為華中 科技 大學)謝長生教授團隊展開合作,開始基於標准伺服器+商用FC卡+開源RAID代碼+Cache/SCSI組件打造預研的存儲系統。

經過一年努力,存儲原型機終於研發成功,通過了管理層驗收。第二年,也就是2003年,華為存儲正式啟動研發。

到2005年,華為又完成對雙控存儲系統的研發工作,這意味著華為存儲研發實現了階段性勝利。

此後,技術研發的實力日積月累,越發雄厚。 目前,華為在全球布局了12個研發中心,有超過4000名工程師從事存儲研發,存儲專利超過800項,華為OceanStor存儲Dorado系列全快閃記憶體更在日本年度最大規模ICT展會Interop Tokyo 2020上再次獲得Best of Show Award金獎。

得益於研發投入,華為存儲爆發出驚人能量,不僅受到海內外眾多用戶青睞,市場份額也節節攀升。2019年,華為存儲在全球市場份額殺進前四,而在中國市場,華為存儲已經連續19個季度排名第一。

對此,華為雲與計算BG副總裁、數據存儲與機器視覺產品線總裁周躍峰當仁不讓地坦承: "華為公司成為全球第一的存儲廠商指日可待。"

按照華為長期的技術研發,尤其是現在這樣迅猛的增長速度,加上美國三大巨頭發展變得疲軟,華為存儲將會趁勝追擊,最終屹立於全球存儲市場之巔。

這一天,正在加速到來。

② 硬剛國外科技巨頭!華為再次令全世界矚目,這才是中企該有的樣子

去年此時,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曾說:「2020年我們力爭活下來,爭取明年還能發布年報」!如願以償, 近日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昆再次發布年報,成績雖不漂亮但充滿希望,能夠在超級大國的三輪制裁下依然保持穩定增長 ,著實不易!

近幾年,華為的手機業務在麒麟晶元的加持下,發展得如日中天,一度超過蘋果直擊三星。若不是晶元禁令,可能已經是全球第一,然而現在卻無奈地不斷下滑。 盡管如此,華為在其它方面的實力依然強悍,存儲方面的成績更是令人刮目相看!

近日,權威機構Gartner發布了2020年第四季度全球ECB存儲市場的調查報告。報告顯示, 華為存儲收入8.68億美元,同比增長23.6%,超過美企巨頭NetApp,以14.3的市場份額奪得全球第二, 僅次於目前的全球第一廠商戴爾。

在國內市場,華為 已連續多年排名第一。 去年國內存儲市場整體同比增長28.3%,華為增長率排名第一,達到了42.6%。毫無疑問, 2020年國內市場華為依然排名第一,市場份額達到43.6%,相比2019年度份額提升4.4%。

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已經成為了新 的核心生產要素, 數據資源已經成為像石油資源一樣的寶貴和重要。 數據存儲正是上承數據處理、數據使能,下接數字能源、網路聯接的基石所在,唯有「存得下」,數據最終才能「用得好」。

數據存儲 可以說是數字時代下的「國之重器 」。 然而作為高性能計算基礎設施的「傳統三大件」之一,卻不像計算和網路一直在高速發展,我國存儲發展相對緩慢,並且一直以來被歐美日韓企業壟斷。 正是基於此,華為才切入了這個行業。

華為存儲 從2012年收購華賽開始,正式進軍存儲領域。 2015年華為第二代高端存儲獲DCIG年度最佳推薦產品,2016年華為存儲首次進入Gartner MQ領先者象限,這也標志著華為存儲從「追趕者」的角色蛻變成為「領先者」。

之後,華為的存儲技術實力繼續壯大。 2017年華為全球最快全快閃記憶體OceanStor Dorado獲得了全球最高規格的電子設備展會Interop評選出的最具競爭力產品 。 2020年 華為存儲進入了 Gartner主存儲魔力四象限的領導者象限。

高性能計算,現在已經成了國與國之間的 科技 競爭的兵家必爭之地。 華為主動承擔起了該項重任,進行了前瞻性的戰略布局, 在全球建了 12個研發中心,擁有6000多名研發員工,持有超過2500項專利,並加入了40多個國際產業組織。

因此,華為才能在存儲方面做出突出成績,超越了NetApp、IBM、日立等一眾老牌歐美日廠商。不僅如此, 作為國內存儲行業的龍頭老大,華為在和國外 科技 巨頭硬剛的同時,也在帶領新華三、浪潮等國內廠商不斷擴大中國存儲市場。

在國內存儲市場上, 華為領銜在 高端存儲上對抗歐美 科技 巨頭,浪潮、新華三等企業在中低端布局搶占市場,甚至出現了「全球市場規模略降2.1%、中國市場規模暴漲28.0%」的局面 ,而曾經的美企巨頭戴爾則只能排到國內第五名。

中國的「存儲新勢力」已然開始崛起。40年前,全球存儲市場日本韓國企業獨占鰲頭,歐美廠商也不值一提。而40年後, 日本最後一家存儲晶元廠商東芝也傳出將被收購,日韓存儲已經沒落,而歐美廠商雄起,未來只能是中企與之競爭。

在存儲道路上,華為一直 持續不斷的創新 與突破,在全球多個國家進行了專項的前沿技術創新實驗。 華為設置的「奧林帕斯獎」懸紅,聯手產學研,不斷突破數據存儲技術的世界性難題,使得華為站在了數據存儲的「最高峰」

不只是存儲,除了麒麟晶元,華為的鯤鵬晶元也將要扛下營收的重任,並且目的是要做「中國的英特爾」。去年, 即使在制裁打壓下,華為鯤鵬晶元依然在與美企 科技 巨頭爭奪市場,已經在替代英特爾和AMD,這才是中國企業該有的樣子!

國內其它的 科技 企業應該學學華為的精神, 不要只專注於短期的利益,應該把眼光放長遠些,敢於直面國外的 科技 巨頭,敢於向國外 科技 巨頭壟斷的行業發起挑戰。 只有不斷加強自主研發,各個 科技 行業才能不斷突破、不斷超越!

華為秉承著對技術的執著、對客戶負責以及對於構建「國之重器」的那份使命擔當 ,不斷推進華為存儲向前發展。 華為存儲已經成為全球各行業數據存儲與處理的優先選擇,已進入全球超過150個國家,廣泛服務於多個行業超過12000家客戶。

當然,核心技術的發展是代代累積的,一時半會想要整 體超越歐美廠商是不可能的。 不過,中國存儲廠商已經完全有了跟歐美巨頭正面較量的實力,只要繼續堅持自主研發,填平技術溝壑,百二秦關終屬楚,敢讓天塹變通途!

③ 大數據未來的發展前景怎麼樣

產業發展現狀

1、行業整體情況:大數據產業規模維持高速增長 主要應用於互聯網與政務領域

——大數據產業規模:2020年超過6000億元,未來將保持高速增長

中國大數據產業聯盟發布的《2021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地圖暨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白皮書》指出,2018年以來,大數據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大數據與人工智慧、VR、5G、區塊鏈、邊緣智能等新技術的交匯融合,持續加速技術創新。與此同時,伴隨新型智慧城市和數字城市建設熱潮,各地與大數據相關的園區加速落地,大數據產業持續增長。

白皮書中賽迪顧問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大數據產業規模達6388億元,同比增長18.6%,預計未來三年保持15%以上的年均增速,到2023年產業規模超過10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