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務存儲 » 300度高溫隨機存儲器公司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300度高溫隨機存儲器公司

發布時間: 2023-03-12 00:33:09

『壹』 隨機存儲器有什麼類型

隨機存儲器有什麼類型

對於隨機存儲器,大多數人都還是比價陌生的。我們對它的了解似乎只是朦朦朧朧地知道它是一種小型的存儲設備。但是它究竟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到底有哪些種類,我們大多數人都是一無所知。我將為大家簡單介紹關於隨機存儲器的知識,為大家「科普」一下。

隨機存存儲是一種能夠與CPU直接進行數據交換的內部存儲器。它可以快捷地與CPU進行臨時的數據交換,所以它的讀入與寫入的速度都是非常的快的,在手機、電腦等的操作系統中,隨機存儲器都是用來做臨時文件的存儲媒介,這樣的話,這些重要的臨時數據就會被高速地寫入,從而方便了使用。

隨機存儲器並非只有單一的一個種類,它根據自己的存儲單元的運行原理的不同,可以分為靜態隨機存儲器和動態隨機存儲器兩類。下面為大家著重介紹這兩種隨機存儲器的'有關知識。

靜態隨機存儲器

靜態隨機存儲器是隨機存儲器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由靜態存儲單元組成的存儲設備。它不需要利用電路的不斷刷新來完成工作,也就是說,它不會因為更換電池等刷新電路的操作,而造成數據的流失它能夠持久的保存數據,任何數據被靜態隨機存儲器寫入,就會真的像被「安靜」地放置在存儲器中,保存數據的能力較強。但是它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弱點,這就在於靜態隨機存儲器的集成度遠遠沒有動態隨機存儲器的集成度高,也就是說,相同體積的靜態存儲器的容量要低於動態存儲器許多。這就是為什麼手機這樣的小巧設備的RAM不用靜態隨機存儲器,而選用動態隨機存儲器的原因。

不過,一些用來存儲重要資料的計算機常常使用的是靜態隨機存儲器。

動態隨機存儲器

動態隨機存儲器的工作原理和應用與靜態隨機存儲器恰恰相反。

動態隨機存儲器是使用最為廣泛地隨機存儲器,我們使用的手機以及大多數電腦所使用的隨機存儲設備大都是動態隨機存儲器。它屬於一種電容存儲器,使用一段時間就需要將電路刷新一次,通過電流的刷新以達到更新數據的效果,它的集成度比較高,存儲容量大。但是,它也有著不容忽視的缺點,就是數據容易丟失,如果一段時間內,存儲系統沒有得到更新,就會造成數據的丟失,所以各位在使用含有動態隨機存儲器的設備時,一定要慎之又慎,謹防數據的丟失。

拓展:

存儲器有哪些技術指標

記憶元件可以是磁芯,半導體觸發器、MOS電路或電容器等。位(bit)是二進制數的最基本單位,也是存儲器存儲信息的最小單位,8位二進制數稱為一個位元組(Byte),可以由一個位元組或若干個位元組組成一個字(Word)在PC機中一般認為1個或2個位元組組成一個字。若干個憶記單元組成一個存儲單元,大量的存儲單元的集合組成一個存儲體(MemoryBank)。為了區分存儲體內的存儲單元,必須將它們逐一進行編號,稱為地址。地址與存儲單元之間一一對應,且是存儲單元的唯一標志。應注意存儲單元的地址和它裡面存放的內容完全是兩回事。

根據存儲器在計算機中處於不同的位置,可分為主存儲器和輔助存儲器。在主機內部,直接與CPU交換信息的存儲器稱主存儲器或內存儲器。在執行期間,程序的數據放在主存儲器內。各個存儲單元的內容可通過指令隨機讀寫訪問的存儲器稱為隨機存取存儲器(RAM)。另一種存儲器叫只讀存儲器(ROM),裡面存放一次性寫入的程序或數據,僅能隨機讀出。RAM和ROM共同分享主存儲器的地址空間。RAM中存取的數據掉電後就會丟失,而掉電後ROM中的數據可保持不變。因為結構、價格原因,主存儲器的容量受限。為滿足計算的需要而採用了大容量的輔助存儲器或稱外存儲器,如磁碟、光碟等。存儲器的特性由它的技術參數來描述。

存儲容量:

存儲器可以容納的二進制信息量稱為存儲容量。一般主存儲器(內存)容量在幾十K到幾十M位元組左右;輔助存儲器(外存)在幾百K到幾千M位元組。

存取周期:

存儲器的兩個基本操作為讀出與寫入,是指將信息在存儲單元與存儲寄存器(MDR)之間進行讀寫。存儲器從接收讀出命令到被讀出信息穩定在MDR的輸出端為止的時間間隔,稱為取數時間TA;兩次獨立的存取操作之間所需的最短時間稱為存儲周期TMC。半導體存儲器的存取周期一般為60ns-100ns。

存儲器的可靠性:

存儲器的可靠性用平均故障間隔時間MTBF來衡量。MTBF可以理解為兩次故障之間的平均時間間隔。MTBF越長,表示可靠性越高,即保持正確工作能力越強。

性能價格比:

性能主要包括存儲器容量、存儲周期和可靠性三項內容。性能價格比是一個綜合性指標,對於不同的存儲器有不同的要求。對於外存儲器,要求容量極大,而對緩沖存儲器則要求速度非常快,容量不一定大。因此性能/價格比是評價整個存儲器系統很重要的指標。

;

『貳』 存儲介質有哪些

軟盤、光碟、DVD、硬碟、快閃記憶體、U盤、CF卡、SD卡、MMC卡、SM卡、記憶棒(Memory Stick)、xD卡。

行的存儲介質是基於快閃記憶體(Nand flash)的,比如U盤、CF卡、SD卡、SDHC卡、MMC卡、SM卡、記憶棒、xD卡等。

對所保存的數據來說,CF卡比傳統的磁碟驅動器安全性和保護性都更高;比傳統的磁碟驅動器及Ⅲ型PC卡的可靠性高5到10倍,而且CF卡的用電量僅為小型磁碟驅動器的5%。

CF卡使用3.3V到5V之間的電壓工作(包括3.3V或5V)。這些優異的條件使得大多數數碼相機選擇CF卡作為其首選存儲介質。

CF卡缺點:

1、容量有限。雖然容量在成倍提高,但仍趕不上數碼相機的像素發展。5百萬像素以上產品已經是流行的高端產品最低規格,而民用主流市場也達到3百萬像素級別。普通民用的JPEG壓縮格式下,容量尚可,但是專業級的TIFF(RAW)格式文件還是放不下幾張圖像數據。

2、體積較大。與其他種類的存儲卡相比,CF卡的體積略微偏大,這也限制了使用CF卡的數碼相機體積,所以現下流行的超薄數碼相機大多放棄了CF卡,而改用體積更為小巧的SD卡。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存儲介質

『叄』 固態硬碟簡介及詳細資料

產品簡介

固態硬碟(Solid State Drives),簡稱固盤,是用固態電子存儲晶片陣列而製成的硬碟,其晶片的工作溫度范圍很寬,商規產品(0~70℃)工規產品(-40~85℃)。雖然成本較高,但也正在逐漸普及到DIY市場。由於固態硬碟技術與傳統硬碟技術不同,所以產生了不少新興的存儲器廠商。廠商只需購買NAND存儲器,再配合適當的控制晶片,就可以製造固態硬碟了。新一代的固態硬碟普遍採用SATA-3介面、M.2介面、MSATA介面、PCI-E介面、SAS介面、CFast介面和SFF-8639介面。

固態硬碟

特點

1、讀寫速度快。採用快閃記憶體作為存儲介質,讀取速度相對機械硬碟更快。固態硬碟不用磁頭,尋道時間幾乎為0。持續寫入的速度非常驚人,固態硬碟廠商大多會宣稱自家的固態硬碟持續讀寫速度超過了500MB/s!

固態硬碟 Goldendisk CFast,CFast2.0,CFast1.0

固態硬碟的快絕不僅僅體現在持續讀寫上,隨機讀寫速度快才是固態硬碟的終極奧義,這最直接體現在絕大部分的日常操作中。與之相關的還有極低的存取時間,最常見的7200轉機械硬碟的尋道時間一般為12-14毫秒,而固態硬碟可以輕易達到0.1毫秒甚至更低!

2、物理特性,低功耗、無噪音、抗震動、低熱量、體積小、工作溫度范圍大。固態硬碟沒有機械馬達和風扇,工作時噪音值為0分貝。基於快閃記憶體的固態硬碟在工作狀態下能耗和發熱量較低(但高端或大容量產品能耗會較高)。內部不存在任何機械活動部件,不會發生機械故障,也不怕碰撞、沖擊、振動。典型的硬碟驅動器只能在5到55攝氏度范圍內工作。而大多數固態硬碟可在-10~70攝氏度工作。固態硬碟比同容量機械硬碟體積小、重量輕。

這些優勢機械硬碟都不具備,固態硬碟比機械硬碟還要耐用,更低溫、更抗震、更便攜。因此固體硬碟才能廣泛套用於軍事、車載、工業、醫療、航空等領域。

對比參照

1、防震抗摔性 :傳統硬碟都是磁碟型的,數據儲存在磁碟扇區里。而固態硬碟是使用快閃記憶體顆粒(即mp3、隨身碟等存儲介質)製作而成,所以SSD固態硬碟內部不存在任何機械部件,這樣即使在高速移動甚至伴隨翻轉傾斜的情況下也不會影響到正常使用,而且在發生碰撞和震盪時能夠將數據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相較傳統硬碟,固態硬碟佔有絕對優勢。

固態硬碟

2、數據存儲速度 :固態硬碟相對傳統硬碟在存取速度上有著飛躍性的提升。

3、功耗 固態硬碟的功耗上要低於傳統硬碟。

4、重量 :固態硬碟在重量方面更輕,與常規1.8英寸硬碟相比,重量輕20-30克。

5、噪音 由於固態硬碟採用無機械部件的快閃記憶體晶片,所以具有了發熱量小、散熱快等特點,而且沒有機械馬達和風扇,工作噪音值為0分貝。傳統硬碟就要遜色很多。

6、容量: 固態硬碟標准2.5寸目前最大容量為2TB(Solidata 深圳實憶科技推出全球首款單碟2.5寸MLC工業級2TB固態硬碟),與傳統硬碟相差並不大,但相當價位時容量相差較大.

7、使用壽命: SLC通常有10萬次全盤寫入壽命,成本低廉的MLC,寫入壽命通常僅有1萬次全盤寫入壽命,而廉價的TLC快閃記憶體通常則更是只有可憐的500-1000次全盤寫入壽命。

基本結構

基於快閃記憶體的固態硬碟是固態硬碟的主要類別,其內部構造十分簡單,固態硬碟內主體其實就是一塊PCB板,而這塊PCB板上最基本的配件就是控制晶片,快取晶片(部分低端硬碟無快取晶片)和用於存儲數據的快閃記憶體晶片。

固態硬碟

市面上比較常見的固態硬碟有LSISandForce、Indilinx、JMicron、Marvell、Goldendisk、Samsung以及Intel等多種主控晶片。主控晶片是固態硬碟的大腦,其作用一是合理調配數據在各個快閃記憶體晶片上的負荷,二則是承擔了整個數據中轉,連線快閃記憶體晶片和外部SATA介面。不同的主控之間能力相差非常大,在數據處理能力。演算法,對快閃記憶體晶片的讀取寫入控制上會有非常大的不同,直接會導致固態硬碟產品在性能上差距高達數十倍。

主控芯

片大固態硬碟主控晶片品牌、型號、產品一覽

品牌 型號 代表產品 是否擁有自主最佳化軟體

Intel PC29AS21AA0、PC29AS21BA0 Intel 320 Series G3(80G) 是

SandForce SF-1500/SF-1200、SF-2000系列 ShineDisk OCZ Agility3 元斯達Rg 否

LSISandForce SF-2141、SF-2241和SF-2281SF-2200/2100系列 ShineDisk 金士頓HyperX SSD系列 否

JMicron JMF602、JMF612、JMF618 ShineDisk 金士頓的SSD Now V系列 否

Marvell 88SS9174-BJP2、88SS9174-BKK2 Intel的510系列、鎂光C400、浦科特 PX-128M2S 否

Indilinx IDX110M00-LC、IDX110M01-LC SOLIDATA K5-64Me 否

三星 S3C49RBX01-YH80、S3C29RBB01-YK40 三星 SLC 3.5 100GB 是

東芝 TC58NCF602GAT、TC58NCF618GBT、T6UG1XBG 金士頓 SSDNow V+100系列 否

Goldendisk GDSA25、GDMSA、GDCFA,GDSAI 深圳雲存科技 SLC 2.5 60GB 否

iliconmotion SM2242,SM2244,SM2246 SM2235 元斯達Rg 8GB,16GB,32GB,IDE44PIN 否

恆信立存(固捷) SW201、SW200、SW80 固捷相關系列產品 否

Novel Data Solution NDS334F NDS334 系列 是

快取晶片

主控晶片旁邊是快取晶片,固態硬碟和傳統硬碟一樣需要高速的快取晶片輔助主控晶片進行數據處理。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廉價固態硬碟方案為了節省成本,省去了這塊快取晶片,這樣對於使用時的性能會有一定的影響。

SATA固態硬碟,SSD固態硬碟

快閃記憶體晶片

除了主控晶片和快取晶片以外,PCB板上其餘的大部分位置都是NAND Flash快閃記憶體晶片了。NAND Flash快閃記憶體晶片又分為SLC(單層單元)MLC(多層單元)以及TLC(三層單元)NAND快閃記憶體。

基本分類

固態硬碟的存儲介質分為兩種,一種是採用快閃記憶體(FLASH晶片)作為存儲介質,另外一種是採用DRAM作為存儲介質。

基於快閃記憶體的固態硬碟 基於快閃記憶體的固態硬碟(IDEFLASH DISK、SerialATA Flash Disk):採用FLASH晶片作為存儲介質,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SSD。它的外觀可以被製作成多種模樣,例如:筆記本硬碟、微硬碟、存儲卡、隨身碟等樣式。這種SSD固態硬碟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移動,而且數據保護不受電源控制,能適應於各種環境。 基於DRAM的固態硬碟

基於DRAM的固態硬碟:採用DRAM作為存儲介質,套用范圍較窄。

它仿效傳統硬碟的設計,可被絕大部分作業系統的檔案系統工具進行卷設定和管理,並提供工業標準的PCI和FC介面用於連線主機或者伺服器。套用方式可分為SSD硬碟和SSD硬碟陣列兩種。它是一種高性能的存儲器,而且使用壽命很長,美中不足的是需要獨立電源來保護數據安全。DRAM固態硬碟屬於比較非主流的設備。

固態硬碟與機械硬碟的內部架構區別

近年來無論CPU、GPU、記憶體和晶片組的技術都經歷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而機械硬碟,受限於其內部物理結構,已經成為電腦速度發展的重要瓶頸。由於物理結構、工作方式、存儲介質等完全不同,SSD無論是持續傳輸率還是IOPS都比機械硬碟有著驚人的性能增加。除了性能方面的因素外,SSD沒有機械結構,發熱低很多,震動和噪音幾乎沒有,這也是機械硬碟所不能比擬的。

基於快閃記憶體的固態硬碟是固態硬碟的主要類別,其內部構造十分簡單,固態硬碟內主體其實就是一塊PCB板,而這塊PCB板上最基本的配件就是控制晶片,快取晶片(部分低端硬碟無快取晶片)和用於存儲數據的快閃記憶體晶片。

市面上比較常見的固態硬碟有LSISandForce、Indilinx、JMicron、Marvell、Novachips、Samsung以及Intel等多種主控晶片。主控晶片是固態硬碟的大腦,其作用一是合理調配數據在各個快閃記憶體晶片上的負荷,二則是承擔了整個數據中轉,連線快閃記憶體晶片和外部SATA介面。不同的主控之間能力相差非常大,在數據處理能力、演算法上,對快閃記憶體晶片的讀取寫入控制上會有非常大的不同,直接會導致固態硬碟產品在性能上產生很大的差距。

各大固態硬碟主控晶片品牌、型號、產品一覽

品牌 型號 代表產品 是否擁有自主最佳化軟體[4]

Intel PC29AS21AA0、PC29AS21BA0 Intel 320 Series G3(80G) 是

SandForce SF-1500/SF-1200、SF-2000系列 OCZ Agility 3 SATA3 60G 否

LSISandForce SF-2141、SF-2241和SF-2281SF-2200/2100系列 金士頓HyperX SSD系列 否

JMicron JMF602、JMF612、JMF618 金士頓的SSD Now V系列 否

Marvell 88SS9174-BJP2、88SS9174-BKK2 Intel的510系列、鎂光C400、浦科特 PX-128M2S 否

Indilinx IDX110M00-LC、IDX110M01-LC SOLIDATA K5-64Me 否

三星 S3C49RBX01-YH80、S3C29RBB01-YK40 三星 SLC 3.5 100GB 是

HyperStone A2 SOLIDATADraco、Caelum系列 是

Novachips NVS3600A X5、X6、Crator-系列 否

Goldendisk GDSA25 GDCFA GDSAI GDSAL GDSA系列 否

特科芯 PER820系列 、PER860系列特科芯per820 、特科芯PER860 否

主控晶片旁邊是快取晶片,固態硬碟和傳統硬碟一樣需要高速的快取晶片輔助主控晶片進行數據處理。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廉價固態硬碟方案為了節省成本,省去了這塊快取晶片,這樣對於使用時的性能會有一定的影響。

除了主控晶片和快取晶片以外,PCB板上其餘的大部分位置都是NANDFlash快閃記憶體晶片了。

NAND Flash快閃記憶體晶片又分為SLC(單層單元)MLC(多層單元)以及TLC(三層單元)NAND快閃記憶體:

優缺點

優點

1.SLC全稱是單層式儲存 (Single Level Cell),因為結構簡單,在寫入數據時電壓變化的區間小,所以壽命較長,傳統的SLC NAND快閃記憶體可以經受10萬次的讀寫。而且因為一組電壓即可驅動,所以其速度表現更好,很多高端固態硬碟都是都採用該類型的Flash快閃記憶體晶片。

2.MLC全稱是多層式儲存(Multi Level Cell),它採用較高的電壓驅動,通過不同級別的電壓在一個塊中記錄兩組位信息,這樣就可以將原本SLC的記錄密度理論提升一倍。作為固態硬碟中套用最為廣泛的MLC NAND快閃記憶體,其最大的特點就是以更高的存儲密度換取更低的存儲成本,從而可以獲得進入更多終端領域的契機。不過,MLC的缺點也很明顯,其寫入壽命較短,讀寫方面的能力也比SLC低,官方給出的可擦寫次數僅為1萬次,但是一般為3000-10000次.

3.TLC即Triple-Level Cell的縮寫,是2bit/cell的MLC快閃記憶體延伸,TLC達到3bit/cell,TLC利用不同電位的電荷,一個浮動柵存儲3個bit的信息,存儲密度理論上較之MLC快閃記憶體擴大了0.5倍。 TLC特點:1、存儲密度最高,容量達到MLC的1.5倍。 2、製造成本最低,其價格較之MLC快閃記憶體最大降低50%。 3、製造工藝僅次於MLC,高於SLC。 4、使命壽命最低,僅有500-1000次,理論上的讀寫速度最慢。

讀寫速度快:採用快閃記憶體作為存儲介質,讀取速度相對機械硬碟更快。固態硬碟不用磁頭,尋道時間幾乎為0。持續寫入的速度非常驚人,固態硬碟廠商大多會宣稱自家的固態硬碟持續讀寫速度超過了500MB/s!固態硬碟的快絕不僅僅體現在持續讀寫上,隨機讀寫速度快才是固態硬碟的終極奧義,這最直接體現在絕大部分的日常操作中。與之相關的還有極低的存取時間,最常見的7200轉機械硬碟的尋道時間一般為12-14毫秒,而固態硬碟可以輕易達到0.1毫秒甚至更低。

防震抗摔性:傳統硬碟都是磁碟型的,數據儲存在磁碟扇區里。而固態硬碟是使用快閃記憶體顆粒(即mp3、隨身碟等存儲介質)製作而成,所以SSD固態硬碟內部不存在任何機械部件,這樣即使在高速移動甚至伴隨翻轉傾斜的情況下也不會影響到正常使用,而且在發生碰撞和震盪時能夠將數據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相較傳統硬碟,固態硬碟佔有絕對優勢。

低功耗:固態硬碟的功耗上要低於傳統硬碟。

無噪音:固態硬碟沒有機械馬達和風扇,工作時噪音值為0分貝。基於快閃記憶體的固態硬碟在工作狀態下能耗和發熱量較低(但高端或大容量產品能耗會較高)。內部不存在任何機械活動部件,不會發生機械故障,也不怕碰撞、沖擊、振動。由於固態硬碟採用無機械部件的快閃記憶體晶片,所以具有了發熱量小、散熱快等特點。

工作溫度范圍大:典型的硬碟驅動器只能在5到55攝氏度范圍內工作。而大多數固態硬碟可在-10~70攝氏度工作。固態硬碟比同容量機械硬碟體積小、重量輕。固態硬碟的介面規范和定義、功能及使用方法上與普通硬碟的相同,在產品外形和尺寸上也與普通硬碟一致。其晶片的工作溫度范圍很寬(-40~85攝氏度)。

輕便:固態硬碟在重量方面更輕,與常規1.8英寸硬碟相比,重量輕20-30克。

缺點

容量:固態硬碟最大容量60TB(希捷近日更新了最大容量 SSD 的紀錄,推出為企業而來的 60TB 的固態硬碟)

,與傳統硬碟相差並不大,但相當價位時容量相差較大。[5]SATA固態硬碟,SSD固態硬碟

壽命限制:固態硬碟快閃記憶體具有擦寫次數限制的問題,這也是許多人詬病其壽命短的所在。快閃記憶體完全擦寫一次叫做1次P/E,因此快閃記憶體的壽命就以P/E作單位。34nm的快閃記憶體晶片壽命約是5000次P/E,而25nm的壽命約是3000次P/E。隨著SSD固件演算法的提升,新款SSD都能提供更少的不必要寫入量。一款120G的固態硬碟,要寫入120G的檔案才算做一次P/E。普通用戶正常使用,即使每天寫入50G,平均2天完成一次P/E,3000個P/E能用20年,到那時候,固態硬碟早就被替換成更先進的設備了(在實際使用中,用戶更多的操作是隨機寫,而不是連續寫,所以在使用壽命內,出現壞道的機率會更高)。另外,雖然固態硬碟的每個扇區可以重復擦寫100000次(SLC),但某些套用,如作業系統的LOG記錄等,可能會對某一扇區進行多次反復讀寫,而這種情況下,固態硬碟的實際壽命還未經考驗。不過通過均衡演算法對存儲單元的管理,其預期壽命會延長。SLC有10萬次的全盤寫入壽命,成本較低的MLC,全盤寫入壽命僅有1萬次,而廉價的TLC快閃記憶體則更是只有可憐的500-1000次全盤寫入壽命。

售價高:市場上的64GB 固態硬碟產品的價格大約在200人民幣左右,而128GB的產品價格大約在350人民幣(2017年)左右。計算下來,每GB價格在3人民幣(2017年)左右,依然比傳統機械硬碟每 GB 0.27元人民幣(2017年)的價格高出了數倍。市場上128GB MLC(多層單元)固態硬碟,一般價格為450元(2017年)左右,部分較型號甚至達到700元左右.而這個價錢足夠買一個容量3TB的傳統硬碟了。

綜合的說,讀寫速度快;壽命不長導致SSD只適合專業人員使用,不適合普通大眾使用,而且SSD固態硬碟的容量還無法完全滿足用戶的需求。缺乏終端設備的支持也是SSD固態硬碟所面臨的另一大問題。(重點說明:SSD一旦壞了,存儲的數據會面臨丟失無法找回的窘境,故不要存重要數據和考慮清楚是否真需要)【附註:SSD達到最大擦寫次數之後,並不等於損壞,而是無法被擦寫,裡面存儲的數據仍然可以讀取,相當於之前是可讀寫、之後是唯讀】

容量價格

大小 價格 120GB 300-480 240GB 600-800 250GB 900-1000 128GB(高速存儲) 500-880 256GB 1000-2400 480GB 1800-5500 512GB(高速存儲) 3000-4200 1TB(1024GB) 3500-40000

發展歷程

固態硬碟漫長艱辛的發展歷程

1956年 IBM公司發明的世界上第一塊硬碟

1968年 IBM重新提出「溫徹斯特」(Winchester)技術的可行性,奠定了硬碟發展方向

上世紀七十年代 StorageTek公司(Sun StorageTek)開發了第一個固態硬碟驅動器

1989年 世界上第一款固態硬碟出現

2006年3月 三星率先發布一款32GB容量的固態硬碟筆記本電腦

2007年1月 SanDisk公司發布了1.8寸32GB固態硬碟產品,3月又繼續發布了2.5寸32GB型號

2007年6月 東芝推出了其第一款120GB固態硬碟筆記本電腦

2008年9月 憶正MemoRight SSD的正式發布,標識著中國企業加速進軍固態硬碟行業

2009年 SSD井噴式發展,各大廠商蜂擁而來,存儲虛擬化正式走入新階段

2010年2月 鎂光發布了全球首款SATA 6Gbps介面固態硬碟,終於突破了SATAII介面300MB/s的讀寫速度極限

2011年 SSD的容量完成從32G到256G跨越,讀取速度高達500MB/s

2012年1月 固態硬碟控制器巨頭SandForce被著名半導體企業LSI公司以高達3.22億美元全額現金支付方式收購[3]

2012年7月,Goldendisk深圳雲存科技有限公司推出全球第一款體積最小的CFast固態硬碟

2013年4月,Goldendisk 深圳雲存科技推首款 具備掉電保護功能寬溫固態硬碟512GB

2013年7月,Goldendisk 雲存科技推出軍工級512GB 1TB 2TB 4GB 寬溫陣列固態硬碟

2014年6月,英特爾企業級固態盤產品也隨著用戶套用需求的變化不斷發展、創新,實現了從SATA到PCIe介面標準的更新,製造工藝的不斷改進,以及主控晶片的成功研發。

2015年8月1日,特科芯推出了首款Type-C介面的移動固態硬碟。該款SSD提供了最新的Type-C介面,支持USB介面雙面插入。

2016年1月1日,中國存儲廠商特科芯發布了全球首款Type-C指紋加密SSD。

固態硬碟

固態硬碟的好處以及固態硬碟和普通硬碟的區別

1. 啟動快,沒有電機加速鏇轉的過程。

2. 不用磁頭,快速隨機讀取,讀延遲極小。根據相關測試:兩台電腦在同樣配置的電腦下,搭載固態硬碟的筆記本從開機到出現桌面一共只用了8秒,而搭載傳統硬碟的筆記本總共用了31秒,兩者有3倍多的差距。

3. 相對固定的讀取時間。由於定址時間與數據存儲位置無關,因此磁碟碎片不會影響讀取時間。

4. 基於DRAM的固態硬碟寫入速度極快。

5. 無噪音。因為沒有機械馬達和風扇,工作時噪音值為0分貝。某些高端或大容量產品裝有風扇,因此仍會產生噪音。

6. 低容量的基於快閃記憶體的固態硬碟在工作狀態下能耗和發熱量較低,但高端或大容量產品能耗會較高。

7. 內部不存在任何機械活動部件,不會發生機械故障,也不怕碰撞、沖擊、振動。這樣即使在高速移動甚至伴隨翻轉傾斜的情況下也不會影響到正常使用,而且在筆記本電腦發生意外掉落或與硬物碰撞時能夠將數據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8. 工作溫度范圍更大。典型的硬碟驅動器只能在5到55攝氏度范圍內工作。而大多數固態硬碟可在-10~70攝氏度工作,一些工業級的固態硬碟還可在-40~85攝氏度,甚至更大的溫度范圍下工作。

9. 低容量的固態硬碟比同容量硬碟體積小、重量輕。但這一優勢隨容量增大而逐漸減弱。直至256GB,固態硬碟仍比相同容量的普通硬碟輕。

買全攻略

1、了解SSD主控晶片

固態硬碟的主控包含晶片、固件,控制單元讀取速度,是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前期需要高額的研發費用與無數次技術攻關,固件的演算法相當復雜,是隨身碟主控無法比擬的,要不然固態硬碟早與隨身碟一樣泛濫成災了。可以說現在挑SSD,就是挑主控晶片。

目前主流的固態硬碟所採用的主控大部分來自SandForce、Marvell、Intel、Indilinx、HyperStone、Samsung等為數不多的國外知名廠商。而市場上來自台系群聯(Phison),慧榮(SIM),聯盛(UT),JMF等SSD控制晶片主控大都是隨身碟所採用主控晶片演變而來,價格相對便宜但ECC演算法不高,功耗普遍比較大。

數據對比說明據能說明一切。

AS SSD Benchmark軟體測試中,兩者數據對比,根本不在同一級別。採用隨身碟主控的SSD真心坑爹,如是您只認價格,那您就錯了。主控晶片決定了固態硬碟的性能,買SSD前先看主控。

2、各種軟體測試性能評估應該怎樣參考。

不知道您曾經選購SSD時看中的是不是硬碟標簽上標識在顯著位置的讀寫速度?「某固態硬碟讀寫速度高達500MB/s以上」而實際軟體測試中確是如此,但有些沒意義或是作假的數據。

ATTODisk Benchmark測試成績沒有實際參考意義:

持續讀取速度突破500MB/s

ATTO測試是極限情況下的磁碟持續讀寫性能,採用的測試模型具有很高的可壓縮性。但事實上幾乎沒有任何程式的啟動和執行過程是連續讀寫的。ATTO默認測試全0數據,支持壓縮或主控直接回響,不管實際速度有多慢,測出來必然是最大速度。

實際使用中只有進行非同盤的復制貼上操作時,數據的源盤會進行持續讀寫工作。也就是說把一個檔案從D糟復制貼上到E盤時,D糟就在進行持續讀的工作。誰整天沒事看著檔案復制速度發呆?因此這一指標絕非衡量固態硬碟性能好壞的決定性因素。

HDTune (測試單執行緒性能指標)

HDTune軟體比較老,只能測試單執行緒數值。這個軟體主要衡量連續讀寫的平穩度。CrystalDiskMark主要測試突發(Burst)性能。

CrystalDiskMark 測試軟體

CrystalDiskMark是一款優秀SSD性能測試軟體,CrystalDiskMark的優點是測試數據顯示直觀,但IOPS的測試結果往往和IOMeter的測試結果相差比較遠,IOMeter是更加准確的測試結果(更接近於伺服器的環境)。CrystalDiskMark在視頻領域套用比較廣泛。

AS SSD(測試綜合性能並評分)4K隨機讀寫和IOPS才有價值

兩款同容AS SSD Benchmark是一款專門的固態硬碟基準性能測試,它的測試內容很全面,包括了4個方面的測試(順序讀寫、4K隨機讀寫、64執行緒4K讀寫、尋道時間)。AS SSD默認是不可壓縮數據,測出來的是SSD在目前狀態下的最低性能,或者說保底性能。雖然有些過分嚴格,但參考價值很高。

其中4K隨機讀寫性能代表了硬碟的數據吞吐能力(單位為iops),與持續讀寫性能相對。在日常套用中網頁快取的寫入、系統檔案更新,包括程式、游戲的載入、回響等等都與隨機4K讀寫性能息息相關。可以說,4K讀寫的快慢決定了系統的操作體驗。購買SSD時應參考其4K隨機讀寫成績!

3、功耗對固態硬碟壽命影響。

低功耗帶來幾種好處:第一,降低移動式設備的整體功耗,延長續航時間。第二,增加SSD的穩定性,由於IC(特別是Flash)是不穩定器件,內部長期高溫環境會加速老化,減少壽命。

SSD發熱主要是由控制器和Flash引起的。首先,控制器的數目和Flash的數目影響發熱。其次,主控是有低功耗和非低功耗設計差別的(一般低功耗的主控配合Mobile SDRAM,低功耗是有技術難度的。非低功耗設計成本低廉,並且外接普通SDRAM)。再其次,為了提高SSD的整體性能,一般主控會通過增強Flash電流來實現,毫無疑問這會使Flash更熱。一般來說,Flash比主控的穩定性差很多。長時間內部過熱會導致Flash變差直至失效。所以SSD內部的熱平衡是非常重要的。越低的功耗,SSD的壽命越長,穩定性越高。

總結

SSD固態硬碟最關鍵的主控與快閃記憶體都有相應的供應商,不像CPU、板卡核心硬體工藝水平難以復制,更不像傳統的機械硬碟那麼復雜,但是一定要選擇有特點的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如果您是直接裝系統來提速的,推薦使用60G固態硬碟搭配傳統機械硬碟;主流用戶,可以考慮將固態硬碟升級到128GB,除了裝系統之外,仍有餘量可以安裝常用工具軟體。當然高帥富就直接放棄機械硬碟來個2TB大容量的SSD,那樣效能更不錯。

『肆』 amd與英特爾之間的競爭歷史詳情

一、誕生:本是同根

1957年,美國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的八名年輕學者由於無法忍受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肖克利(W.Shockley)專橫獨裁的學閥式管理風格,在一個名叫諾伊斯的人帶領下集體離職,史稱「叛逆八人幫」!憑借著著名風險投資家亞瑟•洛克以及仙童攝影器材公司(Fairchild Camera Instruments)的資助,八個人創立了仙童半導體公司(Fairchild Semiconctor)。「兄弟齊心,力可斷金」,在八人的齊心協力下,仙童半導體發展神速,很開就迎來了它的黃金時期。 到1967年,公司營業額已接近2億美元,在當時可以說是天文數字。據那一年進入該公司的虞有澄博士(現Intel公司華裔副總裁)回憶說:「進入仙童公司,就等於跨進了矽谷半導體工業的大門。」然而,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仙童公司也開始孕育著危機。仙童公司大股東(仙童攝影器材公司)不斷把利潤轉移到東海岸,去支持攝影器材事業的發展。目睹此狀,卻又無能為力,「叛逆八人幫」先後負氣出走,公司一大批人才也隨之流失。仙童公司日漸式微。但是正如蘋果公司喬布斯形象比喻的那樣:「仙童半導體公司就象個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這種創業精神的種子就隨風四處飄揚了。」這些種子後來孕育了不少知名的企業,其中就包括Intel和AMD。

諾伊斯和摩爾是八人中最後一批離開仙童的,1968年,二人帶著格魯夫,還是在風險投資家洛克的資助下,創建了NM電子公司(NM Electronics),不久後花費15000美元購得Intel商號,公司隨即更名,偉大的Intel公司就此成立!與Intel公司相比,AMD的出生則顯得曲折坎坷的多。AMD創始人傑里•桑德斯(Jerry. Sanders)早年供職於摩托羅拉,是一位銷售明星,後來被在仙童半導體的諾伊斯看中,將其招至麾下,成為了仙童半導體的銷售總經理。諾伊斯與桑德斯的私交不錯,按理說,諾伊斯出走創業應該帶上桑德斯,但是據說由於摩爾的反對,只好作罷。諾伊斯走後沒多久,仙童半導體內部重組,桑德斯被辭退。帶著七名舊部,懷著對半導體行業美好前景的信心,桑德斯開始了創業之旅。可是由於一沒有如諾伊斯等人的技術聲望,二沒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創業舉步維艱,就連注冊資本差一點也沒有湊齊,AMD險些胎死腹中!後來還是諾伊斯憑借個人信用為AMD的商業計劃術擔保,才解決了桑德斯等人的燃眉之急!我們如今無法獲知,諾伊斯是出於人情愧疚或是其他什麼原因要幫助桑德斯,但是歷史就是這么巧合,「集成電路之父」不僅發明了集成電路技術,更先後有意無意造化了兩家未來行業領軍企業。從這個意義上說,Intel和AMD生本同根,不為過亦!
1969年5月1日,AMD公司正式成立。桑德斯,這么一個被人拋棄、遭人解僱,也不太懂半導體技術的門外漢,憑借頑強的信念或者說偏執狂的精神,開啟了AMD元年,也為Intel公司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回顧這段歷史,有人不禁會想,假入當初摩爾同意桑德斯加盟Intel,假如諾伊斯不為AMD提供擔保,假如桑德斯稍微沒那麼「偏執」,今天的Intel會是•••?但歷史不允許假設,AMD從出生就註定和Intel有「緣」,等著它們的還有未來多年的你來我往與恩恩怨怨。

二、初創:錯位經營

Intel創業初期的發展可謂順風順水!
1. 1969年順利推出公司第一項產品——64K的雙極靜態隨機存儲器(SRAM)晶元,並很快小規模的打開了市場,銷售額直線上升。
2. 1970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塊動態隨機存貯器(DRAM)——1103型存儲器;
3. 1971年,公司在NASDAQ成功上市,以每股25元的價格募集資金680萬;同年宣告第一塊微處理器4004誕生;
4. 1972年,Intel已經實現利潤2340萬美元,並成為世界上技術領先的半導體製造廠商之一!在這個時期,Intel的產品主要集中在存儲器上,尤其是DRAM,其利潤貢獻高達90%,Intel此時是家名符其實的存儲器公司。
AMD成立之初,桑德斯對其定位就非常清楚:憑借質優價廉的產品努力成為各類產品的第二供應商(Second Source)。 作為第二供應商要求的不是技術領先與創新能力,而是學習模仿以及生產製造能力,顯然這與AMD當時的自身條件是匹配的。為樹立形象,AMD做出了業內前所未有的品質保證,所有產品均按照嚴格的MIL-STD-883 標准進行生產與測試,有關保證適用所有客戶,並且不加收任何費用。AMD標榜「更優異的參數表現」,並以此打響了自己的名號,很快也站穩了腳跟。1972年,在Intel上市一年後,AMD公開上市,成功募集500多萬美金。1974年,AMD銷售額達到2650萬美元,其優質的半導體第二供應商的市場地位基本確立。
從戰略定位而言,當時兩家公司基本是錯位互補的:
Intel產品聚焦在存儲器,以技術發展為導向,是典型的技術領先與創新者;而AMD則是市場導向,產品較為分散,是典型的技術跟隨與模仿者。兩者沖突不大,唯一有的沖突主要集中在AMD的模仿是否侵犯了Intel的知識產權,1975年, Intel起訴AMD侵犯其可擦除可編程制度存儲器(EPROM)的專利技術。後經過桑德斯的斡旋,化險為夷,Intel不僅沒有深究或者打壓AMD,反而將其納為自己的第二供應商體系,建立了戰略夥伴關系 。從這點也可看出,兩家企業當時並不在同一競爭層面,Intel沒有把AMD當作競爭對手,而是把它看作自己的戰略布局上的一個棋子。一個領頭前進,一個後援支持,在半導體需求高速擴張的70年代,兩家公司倒也其樂融融,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但是好景不長,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日本、韓國等一大批半導體企業的崛起,存儲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Intel存儲器的市場份額一路下滑,戰略轉型成為當時Intel無法迴避的話題。

三、成長:INTEL「ONSIDE」

我懂得了戰略轉折點的『點』字是誤用,它不是一個點,而是漫長,艱辛的奮斗歷程」,回憶70年代末的那次轉型,時任Intel總裁的格魯夫不無艱澀與無奈。是的,拋棄以往的成功,擺脫歷史的慣性,重新打下一片江山,對於任何一個企業而言絕非易事!今天,諸多關於Intel成長的案例分析,對於Intel那次轉型基本上是輕描淡寫,結論也多是盛贊當年Intel的高級管理層多麼有戰略眼光,如何主動適應甚至創造這場行業的變革。
但他們不知道,當DRAM日薄西山的時候,偉大「摩爾定律」的發明人戈登•摩爾還在叫嚷「Intel是一家存儲器公司,我們永遠不會賣微處理器」。也正是這句話,使得在1971年參與首塊微處理器4004研發生產的優秀工程師費金(Federico.Faggin)離開Intel,創辦了Zilog,成為Intel在微處理器業務領域,競爭最為激烈的對手之一。事實上,無論諾伊斯、摩爾或是格魯夫都是偉大的人而非永遠不錯的神,因此他們的偉大往往不在於高瞻遠矚或是一貫正確,而在於他們善於把握機會,敢於承認錯誤。上世紀80年代初,天降良「機」,一場微型計算機(Minicomputer)風暴為Intel帶來了涅磐重生的希望!
微型計算機肇端於牛郎星(Altair)8800,此後計算機微型化、社會化的大勢便一發不可收拾。多家企業相繼參與研發競爭,先是MITS、人民計算機公司、蘋果公司等一大批新創企業,其後連本來對PC機不屑一顧的藍色巨人IBM也加入進來。1981年,作為PC市場的後進入者,為了快速推出產品,重新樹立技術領先形象,IBM破天荒使用了開放式的體系架構,並對PC機兩大核心部件——操作系統與微處理器採取外包策略。微軟的故事眾所周知,可Intel是如何獲得這張關乎生死的訂單的呢?除了Intel,當時可供IBM選擇的微處理器廠家至少包括:摩托羅拉、Zilog、國民半導體(National Semiconctor)、仙童半導體以及AMD。盡管在技術實力上,Intel略占上風,但是要獲取IBM絕對支持仍非易事!因為身經百戰的IBM知道,如果將微處理器完全放給一家供應商,很有可能造成其坐大難控,為此IBM強烈要求其微處理器供應商必須將技術授權給第二供應商,「我開放,你開放」!接下來的故事幾乎沒有懸念,深厚的歷史淵源、多年的合作關系、技術上的適宜落差更重要的是微處理器市場的藍海誘惑使得Intel與AMD很快一拍即合。Intel開放技術,全面授權AMD生產x86系列處理器,而AMD則放棄了自己的競爭產品,成為Intel後備供應商。雙方聯手合作,終於拿下了IBM的訂單,也從此鎖定了個人電腦技術發展路徑!正如多年後,在對Intel的訴訟中,AMD反復強調的「AMD的支持使Intel立即從半導體公司的合唱隊員變成了個人明星」!
眾所周知,作為第二供應商無需虛名只圖實利,因此讓AMD至今扼腕唏噓的當然不是Intel成為明星的事實,而是Intel的隨後的「背信棄義」。1985年,在Intel的一次高層會議上,首次明確了未來公司的核心業務是微處理器業務,戰略目標是:
(1)保持公司體系架構在微處理器市場的領導地位;
(2)成為386和新一代以公司體系架構為基礎的微處理器的獨家供應商;
(3)成為世界級的製造商。
以為指導,一方面,Intel加速終止了對原有合作廠商的技術授權,增強了處理器技術的唯一性;另一方面,為了增強與PC機消費者的直接溝通與聯系,進而提高與IBM等OEM廠商的談判能力,Intel打破只對計算機OEM廠商做廣告的慣例,首次針對普通消費者做廣告,當年的要386不要286的「紅X」廣告至今仍是IT廣告史中的經典。
1987年,厄運降臨AMD,Intel提前結束了在5年前與AMD簽訂的技術交流協議(cross-licensing),停止向AMD公司授權386技術。AMD措手不及,只能用法律武器來捍衛自己的合法利益,經過歷時五年的訴訟,1992 年法院裁定AMD可獲得:
a) 一千萬美元的賠償加上判決前的利息,
b) 以及對386 微處理器中的任何知識產權(包括x86 指令集)的一項永久的、非排他性的、免專利費的許可權。
可盡管如此,Intel採取各種手段,又將判決的執行拖到了兩年後。官司是贏了,但是AMD永遠錯過了PC市場發展的黃金時期,處理器技術也因此停頓,而Intel在這7年裡則借著PC的東風,在產品上先後推出了386(1985年)、486(1989年)以及奔騰處理器(1993年);在營銷上,1993年發起的Intel Inside運動如火如荼,消費者「不是在購買一台康柏計算機,而是從康柏購買一台Intel計算機」。Intel如日中天,與微軟比肩成為了PC產業鏈霸主!
在接下來的歲月,Intel在「摩爾定律」的指引下,堅持如下經營思路:
首先,憑借技術優勢,率先推出新產品,推動產業鏈升級;
其次,對新產品採取高價撇脂定價策略,獲取超額利潤;
然後,當競爭對手模仿跟隨推出類似產品時,Intel將會利用學習曲線形成的成本優勢,主動降價打壓競爭對手;
最後,在對手還沒有緩過氣之前,又推出更新的產品,啟動新一輪的競爭!
這幾步環環相扣,構成了Intel的戰略邏輯圈,Intel就像一台精密的機器推動這個圈周而復始快速轉動,好似戰車車輪!車輪碾碎了Cyrix、Transmeta、IDT甚至IBM等一批又一批挑戰者,AMD雖能倖免,卻也是傷痕累累,無力撼樹!INTEL not only inside but「onside」,其競爭位勢高高在上,AMD能耐我何?
四、對抗:鹿死誰手
俗話說得好,「沒有三十年不漏的大瓦房」!90年代末期,Intel投入數億資金進行了一項64位處理器的研發,該處理器放棄了原有的X86體系,如果一旦為市場接受,包括AMD在內的很多處理器廠商將受致命打擊。或許是Intel過分高估了自己在產業鏈的霸主地位,而忽視了與互補廠商(如微軟)潛在利益沖突的協調 ,安騰處理器採取了後向不兼容的策略,最終導致這個名叫安騰(Itanium)的產品在2001年推出後,由於缺乏配套應用而失敗。
以此為契機,AMD於2003 年4月高調推出了業內第一個兼容x86 前期產品的64 位晶元——供伺服器使用的皓龍(Opteron)微處理器,六個月後,又推出了用於台式和移動計算機的兼容前期產品的64 位微處理器Athlon64。在長達30多年的競爭史上,AMD首次打破了技術跟隨與模仿者的形象,用64位處理器證明了自己的技術實力!在深信巴頓「進攻就是最好防守」哲學的AMD新任總裁魯伊茨(Hector. Ruiz)的帶領下,一場全面反擊戰打響了!
在產品開發上,AMD增大研發投入,並以此帶動新產品推出速度。2005年AMD的研發投入超過了2000年公司的利潤。
繼64位處理器之後,2005年又推出業內領先的基於雙核技術處理器,盡管是在Intel之後,但其技術水平上的略勝一籌,卻仍為AMD帶來了市場聲譽與份額;(但後來Intel以Yonah為代表的雙核CPU,所採用的Smart Cache共享二級緩存技術,是明顯優於AMD的二級緩存技術的。)
在合作夥伴的拓展上,AMD不僅通過良好的服務、快速的市場反應以及靈活的市場推廣策略,把聯想、惠普以及戴爾等一大批Intel曾經的「忠實」OEM 夥伴吸引到旗下,開辟了渠道網路,
而且通過收購AVI,實現了強強聯合,增強了互補產品的控制能力;
在企業形象的宣傳推廣上,AMD更是不遺餘力。無論對產品宣傳或者公司公共關系的處理都顯得積極、有策略,2005年高調起訴Intel壟斷行為,將自己塑造成為深受壟斷勢力之苦的行業創新者,以期贏得社會認同與支持。
2006年,真假雙核的大辯論則讓社會對AMD的技術實力有了清晰的認識!

一系列組合拳下來,AMD攻城略地,收獲頗豐,2004年,台式機處理器市場份額一度超過50%,首次高於Intel,高端伺服器市場也有所斬獲。Intel盡管也有反擊,但是效果似乎並不明顯,處理器場市總份額已經跌倒80%以下,無怪乎有人撰文感慨Intel老大帝國開始由盛而衰,由偉大走向平庸!這難道就是Intel的宿命嗎?
2005年5月歐德寧(Paul.Otellini)出任首席執行官職位,而前任貝瑞特則遵循Intel慣例,隱退幕後,成為第四任董事長。但與以往不同的是,歐德寧是公司歷史上唯一一位不具有工程師背景的CEO,而是長期從事營銷與財務工作。最高首腦的風格變化是公司戰略風格調整的重要信號。上任不久,歐德寧就在多個場合指出,過去30年以來,Intel生產的是分離式晶元(discrete chips),在設計之初,並未考慮將這些元件整合起來,因此,這些元件自然也無法以整體行銷方式推出市場,過去英特爾的努力皆聚焦在晶元本身的性能表現上,但未來必須將設計活動聚焦在平台(Platform)上。2006年初,Intel先是突然宣布將進行廣泛的公司重組,新設立5大部門:移動事業部、數字企業事業部、數字家庭事業部、數字醫療保健事業部和渠道產品事業部。隨後更改了品牌標示,並用Leap Ahead取代了自93年以來長期使用的Intel Inside宣傳口號。歐德寧的平台化戰略布局悄然浮現!
按照摩爾的說法,任何商品都無法逃脫「貨品化」的命運,即隨著技術和工藝的成熟,各生產廠家的產品越來越同質化,產品價格將不可避免一落再落,廠家也會因此利潤稀釋甚至破產。當年的DRAM是個例子,而今天的微處理器也是如此。事實上,這么多年處理器廠家從主頻的不斷攀比提高,到32位與64位架構之爭,再到最近的雙核、多核處理器的競爭,其間,廠家普遍關注產品而非對消費者的價值創造,這種競爭方式或許對於產品不成熟比較有效,因為消費者會願意為好產品支付溢價,但是一旦產品過分好,普遍超出消費者需求,存在性能過剩(Performance Surplus)的時候,價格戰一觸即發!原本豐富的利潤就會流向價值鏈其他環節,即使你看似有龐大的銷售額。
a) IBM的PC機當年的歷史是如此,盡管IBM的PC全球銷量第一,但是豐厚的利潤卻流向了微軟、Intel;
b) 當年的DRAM也是如此,盡管日本、韓國企業憑借著國家的支持,佔領了存儲器市場,但是豐富的利潤流向了DRAM設備供應商Applied Materials手中。
產品貨品化的企業就像一個竹籃子,中間永遠盛不住利潤之「水」。處理器行業已然面臨如此的挑戰,Intel未雨綢繆,希望利用「平台」的概念,將CPU、主板、晶元組以及網卡等組件或技術集成一體,以實現最佳消費者最佳應用體驗為目的,完成從一個瀕臨貨品化的單一硬體產品製造商向一個「集成性服務供應商的」轉化。這個轉化過程,可以防止漏水的籃子不再漏水,使得Intel在未來仍然可以保持價值鏈霸主的地位,這與當年IBM的轉型戰略有異曲同工之妙!戰略無所謂對錯,是否能無縫執行也是另話,但就我個人而言,這個戰略應該是符合行業發展總體趨勢,也是符合Intel作為行業領軍企業的自身條件的。從戰略設計上,Intel至少比仍然追求產品「更快、更高、更強」的AMD要領先一招!
在與AMD的對決中,暫時來看,盡管在技術上AMD近兩年似乎略勝出英特爾,從人類心理學而言,在強弱的博弈中,總喜歡看到弱者能夠戰勝強者,也因此導致難免誇大弱者的局部優勢與一時的勝利,但博弈總是強者的游戲,其結果不會因看客們的主觀意願而轉移。
a) 針對網吧的英保通計劃、
b) 針對筆記本市場的「通用模塊構建(Common Building Block)」計劃
c) 以及針對家庭娛樂市場的英特爾歡躍平台的推出(Intel Viiv™),
d) Intel在產業鏈上上下左右、縱橫捭闔,先後推出了一系列的平台化策略。
有理由相信,平台化(Platformization)後的Intel加上其產能優勢以及擅長創造大量市場(mass market)的市場運作能力,將會讓AMD慢慢體驗Intel為其精心准備的「棘手大餐」。
回顧Intel的歷史,我們會發現在Intel第一次轉型過程中,其戰略的形成與執行過程並非如我們今天教科書上所教,完全依賴高層的眼光,精心謀劃,從上而下灌輸教化、驅動執行,相反而是發乎於基層,在基層與高層之間的不斷互動激發中,自發形成,這個過程需要基層員工(尤其是非核心業務的員工)的積極解釋與不斷爭取,也需要高層的心智開放與理智反思。費金雖然走了,但他讓摩爾、格魯夫明白了處理器業務的美好未來,也因此間接促成了Intel第一次成功轉型。經歷如此磨難,讓Intel更多了一些危機意識與包容文化。90年代公司處理器業務如日中天的時候,公司第三任領導貝瑞特就提醒「處理器業務不會再像過去一樣成為公司增長的發動機了」,並把處理器業務比作石炭酸灌木(Creosote Bush)——一種沙漠中植物,它會在土壤中釋放有毒物質,抑制周邊植物的生長,明確指出處理器業務的發展抑制了其他業務的創新與發展,並為積極推動新業務探索、成長提供了巨大的支持,1999年網路計算部以及新業務部的成立就是最好的說明。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早在90年代末,Intel就已經在思考並實踐二次轉型與創業了。
有人說貝瑞特比起其前任二位相差甚遠,是中庸的的守成者,是繼往策略堅定地執行者。其實不然,在貝瑞特時代Intel完成了從單一的處理器製造公司向包括網路、通信、數字成像等業務多元化公司的轉型。如果你仔細研究新上任總裁歐德寧的平台化戰略,你不難體會到貝瑞特的深刻影響!很有可能再過5年,你會發現,如同當年擺脫存儲器成為微處理器專家,那時的Intel也已然離開微處理器成為另一個領域的霸主。在我看來,貝瑞特的價值就在於對Intel戰略的探索與再定位。貝瑞特或許沒有直接提出什麼明確的方向,但是他敢於承認自己對一家身處行業巔峰企業去向的無知,並為Intel未來提供了開放的探索環境並積累了經驗(比如說,貝瑞特在任期間成功推出的訊馳計劃就為歐德寧的平台戰略奠定了良好的經驗基礎)。人類最高理性就是對自己無知的洞若觀火,而非妄自尊大。具備這種內在基因,我覺得是企業成熟的根本表現,也是得以基業常青的重要因素!從這點而言,AMD與Intel也還不在一個層面。
AMD的優勢在於反應迅速,善於抓住戰機,但是最大的問題在於缺乏對未來的系統思考與規劃。一陣猛沖猛打之後,AMD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下一步做什麼?2006年AMD宣布收購AVI,平台化戰略的口號也四處散播,可是怎麼聽起來也覺得像是Intel戰略的翻版。難怪有記者追問,AMD是要復制另一家Intel嗎?魯伊茲回答「不,Intel是蘋果,我們是桔子」,回答固然巧妙,但現實卻是:你有高端伺服器處理器,我也要生產;你有圖像晶元組自我開發力量,我也要耗巨資收購整合;你推平台化戰略,我也有平台化戰略;你降價,我降價•••AMD從一家產品跟隨的公司,變成了一家戰略跟隨的公司!AMD號稱有世界上最快的PC之「腦」,可似乎卻缺乏企業經營之「腦」。(AMD比Intel)兩家市值相差近四百倍,銷售收入與現金儲備相差近十幾倍的公司,採取完全相同的策略相互對抗,看不出AMD的勝算幾何?
五、一點反思:不做產業的石炭酸灌木
不久前,中國零售市場上出現了兩家長期競爭對手最終走向合並的故事。在剛剛熟悉資本市場後,兼並收購成為中國企業消滅同業競爭對手的流行工具。驕傲的國美總裁黃光裕對世人宣布,下一個收購的對象將是蘇寧——中國家電零售第二巨頭!另類的三一重工副總向文波也通過博克向徐工發出了收購檄文•••寫就此文的時候,我在想,以美國資本市場之發達,Intel如果想利用收購兼並消滅AMD,雖有障礙,但在長達三十年的競爭歷程中也不可說沒有任何機會,可這方面的故事鮮見報道,為什麼?是因為反壟斷法的限制嗎?是因為對手的反兼並手段同樣發達嗎?或許有,但或許這也是一種商業大智慧!Intel的董事長貝瑞特說,在企業內部,當下支柱業務就像石炭酸灌木,會扼殺業務創新,必須有所警醒!那麼在產業當中呢,一個企業如果獨大壟斷,扼殺了全部競爭對手的同時,實際上也扼殺了自己的創新動力,保持良好的產業競爭氛圍,不做產業的石炭酸灌木或許是企業基業常青的另一重要因素。

『伍』 RAM(隨機存儲器),ROM(只讀存儲器),內存還有硬碟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內存在電腦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內存一般採用半導體存儲單元,包括隨機存儲器(RAM),只讀存儲器(ROM),以及高速緩存(CACHE)。只不過因為RAM是其中最重要的存儲器。

通常所說的內存即指電腦系統中的RAM。RAM要求每時每刻都不斷地供電,否則數據會丟失。

如果在關閉電源以後RAM中的數據也不丟失就好了,這樣就可以在每一次開機時都保證電腦處於上一次關機的狀態,而不必每次都重新啟動電腦,重新打開應用程序了。但是RAM要求不斷的電源供應,那有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們想到了一個辦法,即給RAM供應少量的電源保持RAM的數據不丟失,這就是電腦的休眠功能,特別在Win2000里這個功能得到了很好的應用,休眠時電源處於連接狀態,但是耗費少量的電能。

按內存條的介面形式,常見內存條有兩種:單列直插內存條(SIMM),和雙列直插內存條(DIMM)。SIMM內存條分為30線,72線兩種。DIMM內存條與SIMM內存條相比引腳增加到168線。DIMM可單條使用,不同容量可混合使用,SIMM必須成對使用。

按內存的工作方式,內存又有FPA EDO DRAM和SDRAM(同步動態RAM)等形式。

FPA(FAST PAGE MODE)RAM 快速頁面模式隨機存取存儲器:這是較早的電腦系統普通使用的內存,它每個三個時鍾脈沖周期傳送一次數據。

EDO(EXTENDED DATA OUT)RAM 擴展數據輸出隨機存取存儲器:EDO內存取消了主板與內存兩個存儲周期之間的時間間隔,他每個兩個時鍾脈沖周期輸出一次數據,大大地縮短了存取時間,是存儲速度提高30%。EDO一般是72腳,EDO內存已經被SDRAM所取代。

S(SYSNECRONOUS)DRAM 同步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SDRAM為168腳,這是目前PENTIUM及以上機型使用的內存。SDRAM將CPU與RAM通過一個相同的時鍾鎖在一起,使CPU和RAM能夠共享一個時鍾周期,以相同的速度同步工作,每一個時鍾脈沖的上升沿便開始傳遞數據,速度比EDO內存提高50%。

DDR(DOUBLE DATA RAGE)RAM :SDRAM的更新換代產品,他允許在時鍾脈沖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傳輸數據,這樣不需要提高時鍾的頻率就能加倍提高SDRAM的速度。

RDRAM(RAMBUS DRAM) 存儲器匯流排式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RDRAM是RAMBUS公司開發的具有系統帶寬,晶元到晶元介面設計的新型DRAM,他能在很高的頻率范圍內通過一個簡單的匯流排傳輸數據。他同時使用低電壓信號,在高速同步時鍾脈沖的兩邊沿傳輸數據。INTEL將在其820晶元組產品中加入對RDRAM的支持。

內存的參數主要有兩個:存儲容量和存取時間。存儲容量越大,電腦能記憶的信息越多。存取時間則以納秒(NS)為單位來計算。一納秒等於10^9秒。數字越小,表明內存的存取速度越快。

硬碟與內存的區別是很大的,這里只談最主要的三點:一、內存是計算機的工作場所,硬碟用來存放暫時不用的信息。二、內存是半導體材料製作,硬碟是磁性材料製作。三、內存中的信息會隨掉電而丟失,硬碟中的信息可以長久保存。

內存與硬碟的聯系也非常密切:這里只提一點:硬碟上的信息永遠是暫時不用的,要用嗎?請裝入內存!CPU與硬碟不發生直接的數據交換,CPU只是通過控制信號指揮硬碟工作,硬碟上的信息只有在裝入內存後才能被處理。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073863.html

內存就是存儲程序以及數據的地方,比如當我們在使用WPS處理文稿時,當你在鍵盤上敲入字元時,它就被存入內存中,當你選擇存檔時,內存中的數據才會被存入硬(磁)盤。在進一步理解它之前,還應認識一下它的物理概念。

●只讀存儲器(ROM)
ROM表示只讀存儲器(Read Only Memory),在製造ROM的時候,信息(數據或程序)就被存入並永久保存。這些信息只能讀出,一般不能寫入,即使機器掉電,這些數據也不會丟失。ROM一般用於存放計算機的基本程序和數據,如BIOS ROM。其物理外形一般是雙列直插式(DIP)的集成塊。

●隨機存儲器(RAM)
隨機存儲器(Random Access Memory)表示既可以從中讀取數據,也可以寫入數據。當機器電源關閉時,存於其中的數據就會丟失。我們通常購買或升級的內存條就是用作電腦的內存,內存條(SIMM)就是將RAM集成塊集中在一起的一小塊電路板,它插在計算機中的內存插槽上,以減少RAM集成塊佔用的空間。目前市場上常見的內存條有4M/條、8M/條、16M/條等。

●高速緩沖存儲器(Cache)
Cache也是我們經常遇到的概念,它位於CPU與內存之間,是一個讀寫速度比內存更快的存儲器。當CPU向內存中寫入或讀出數據時,這個數據也被存儲進高速緩沖存儲器中。當CPU再次需要這些數據時,CPU就從高速緩沖存儲器讀取數據,而不是訪問較慢的內存,當然,如需要的數據在Cache中沒有,CPU會再去讀取內存中的數據。

內存儲器的劃分可歸納如下:

●基本內存 占據0~640KB地址空間。
●保留內存 占據640KB~1024KB地址空間。分配給顯示緩沖存儲器、各適配卡上的ROM和系統ROM BIOS,剩餘空間可作上位內存UMB。UMB的物理存儲器取自物理擴展存儲器。此范圍的物理RAM可作為Shadow RAM使用。
●上位內存(UMB) 利用保留內存中未分配使用的地址空間建立,其物理存儲器由物理擴展存儲器取得。UMB由EMS管理,其大小可由EMS驅動程序設定。
●高端內存(HMA) 擴展內存中的第一個64KB區域(1024KB~1088KB)。由HIMEM.SYS建立和管理。
●XMS內存 符合XMS規范管理的擴展內存區。其驅動程序為HIMEM.SYS。
●EMS內存 符合EMS規范管理的擴充內存區。其驅動程序為EMM386.EXE等。

內存在計算機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計算機業界,內存這個名詞被廣泛用來稱呼 RAM( 隨機存取內存 ) 計算機使用隨機存取內存來儲存執行作業所須的暫時指令以及數據以使計算機的 CPU( 中央處理器 ) 能夠更快速讀取儲存在內存的指令及數據。
舉例來說,當處理器載入一個應用程序 - 例如文字處理或頁面編輯程序 - 到內存使應用程序能以最快速及最高效率的方式執行。以實用價值而言,將程序載入內存能夠確保計算機能以更短的時間來執行作業而使工作能夠更迅速地完成。

內存與儲存的差別
大多數人常將內存 (Memory) 與儲存空間 (Storage) 兩個名字混為一談 , 尤其是在談到兩者的容量的時候 內存是指 (Memory) 計算機中所安裝的隨機存取內存的容量而儲存 (Storage) 是指計算機內硬碟的容量 為了避免混淆 , 我們將計算機比喻為一個有辦公桌與檔案櫃的辦公室。

想像一下這個辦公桌與檔案櫃的比喻。想像每次想要閱讀一份文件或數據夾都必須從檔案櫃中找尋的情形,這會大幅減低工作執行的速度 , 更別說會把人逼瘋了。如果有足夠的辦公桌空間 ( 如內存 ), 便能夠將所需要的檔攤開 , 並能立即一眼就能找出所需的信息。

另一個內存與儲存最重要的差別在於 : 儲存於硬碟中的信息在關機後能夠保持完整,但任何儲存在內存中的數據在計算機關機後便會全部流失。就像在辦公室的比喻中 , 任何在下班時間後被遺留在桌上的檔或檔案都會全部被丟棄一樣。

內存與效能表現 (Memory and Performance)
增加計算機系統中的內存能夠增加計算機的效能表現是眾所皆知的。如果內存沒有足夠的空間 , 計算機就必須建立一個虛擬內存檔案。在這個過程中 , 中央處理器在硬碟中保留一個空間來代替額外的隨機存取內存 這個稱為 " Swapping" 的程序減低系統的速度 一般的計算機從內存存取大約需要 200ns( 奈秒 ), 但從硬碟存取則需12,000,000ns 具體來說就等於花四個半月的時間來完成三分半中就能完成的工作 !

從計算機的體系結構來講,硬碟應當是計算機的「外存」。內存應當是計算機內部(在主板上)的一些存儲器,用來保存CPU運算的中間數據和計算結果。這些數據有時被保存在硬碟上。目前計算機所配的內存一般是16M、32M、64M、128M、256M 等。硬碟的大小有4.3G、6.4G、8G、10G、20G、30G 等。
硬碟是一種主要的電腦存儲媒介,由一個或者多個鋁制或者玻璃制的碟片組成。這些碟片外覆蓋有鐵磁性材料。絕大多數硬碟都是固定硬碟,被永久性地密封固定在硬碟驅動器中。不過,現在可移動硬碟越來越普及,種類也越來越多。
絕大多數台式電腦使用的硬碟要麼採用 IDE 介面,要麼採用 SCSI 介面。SCSI 介面硬碟的優勢在於,最多可以有七種不同的設備可以聯接在同一個控制器面板上。由於硬碟以每秒3000—10000轉的恆定高速度旋轉,因此,從硬碟上讀取數據只需要很短的時間。在筆記本電腦中,硬碟可以在空閑的時候停止旋轉,以便延長電池的使用時間。老式硬碟的存儲容量最小隻有 5MB,而且,使用的是直徑達12英寸的碟片。現在的硬碟,存儲容量高達數十 GB,台式電腦硬碟使用的碟片直徑一般為3.5英寸,筆記本電腦硬碟使用的碟片直徑一般為2.5英寸。新硬碟一般都在裝配工廠中經過低級格式化,目的在於把一些原始的扇區鑒別信息存儲在硬碟上。 硬碟英文全稱是(Hard Disk),直譯為「堅固的磁碟」,從外形看起來,硬碟很像一個四四方方的金屬盒子,大小有5.25,3.5,2.5和1.8英寸(後兩種常用於筆記本及部分袖珍精密儀器中)幾種,現在台式機中常用的是3.5英寸的碟片。硬碟是一個計算機系統的數據存儲中心,我們運行計算機時使用的程序和數據目前絕大部分都存儲在硬碟上。硬碟在各種各樣固定存儲設備中的地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存儲裝置包括軟盤、CD-ROM、磁帶、可移動驅動器等等),它是計算機中不可或缺的存儲設備絕大多數台式電腦使用的硬碟要麼採用 IDE 介面,要麼採用 SCSI 介面。SCSI 介面硬碟的優勢在於,最多可以有七種不同的設備可以聯接在同一個控制器面板上。由於硬碟以每秒3000—10000轉的恆定高速度旋轉,因此,從硬碟上讀取數據只需要很短的時間。在筆記本電腦中,硬碟可以在空閑的時候停止旋轉,以便延長電池的使用時間。老式硬碟的存儲容量最小隻有 5MB,而且,使用的是直徑達12英寸的碟片。現在的硬碟,存儲容量高達數十 GB,台式電腦硬碟使用的碟片直徑一般為3.5英寸,筆記本電腦硬碟使用的碟片直徑一般為2.5英寸。新硬碟一般都在裝配工廠中經過低級格式化,目的在於把一些原始的扇區鑒別信息存儲在硬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