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務存儲 » 計算機的機械硬碟的存儲介質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計算機的機械硬碟的存儲介質

發布時間: 2023-03-12 19:13:40

㈠ 電腦硬碟是屬於RAM還是ROM

電腦硬碟屬於ROM。
ROM 是 ROM image(只讀內存鏡像)的簡稱,常用於手機定製系統玩家的圈子中。 一般手機刷機的
過程,就是將只讀內存鏡像(ROM image)寫入只讀內存(ROM)的過程。 常見的 ROM image 有 img、zip
等格式,前者通常用 fastboot 程序通過數據線刷入(線刷),後者通常用 recovery 模式從 sd刷入(卡刷),固 img
鏡像也被稱為線刷包,zip 鏡像也被稱為卡刷包。 國內的定製系統開發者,經常會陷入自己的產品究竟是應該稱為 OS還是 UI的爭論,為了避免此類爭論和表示謙虛,會自稱為 ROM。很多定製系統玩家也會統一將定製系統稱為 ROM。

隨機存取存儲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又稱作「隨機存儲器」,是與CPU直接交換數據的內部存儲器,也叫主存(內存)。它可以隨時讀寫,而且速度很快,通常作為操作系統或其他正在運行中的程序的臨時數據存儲媒介。
存儲單元的內容可按需隨意取出或存入,且存取的速度與存儲單元的位置無關的存儲器。這種存儲器在斷電時將丟失其存儲內容,故主要用於存儲短時間使用的程序。 按照存儲單元的工作原理,隨機存儲器又分為靜態隨機存儲器(英文:Static RAM,SRAM)和動態隨機存儲器(英文Dynamic RAM,DRAM)。

㈡ 傳統機械硬碟因其存儲介質是什麼

硬碟碟片是在盤基上塗覆一層磁性材料製成,常用的磁性材料為鈷鉑鉻硼(CoPtCrB)合金。磁碟上表示信息的小磁極是由數百個磁性顆粒組成,磁記錄密度越高,要求磁性材料的粒度越細。硬碟的磁記錄密度為20Gbpsi(每個碟片約為30GB)時,磁性顆粒的...

㈢ 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有什麼區別呢

【固態硬碟與機械硬碟對比】

1、訪問速度

固態硬碟在傳輸速度上有很大的優勢,最高可達500M/秒,其中讀取速度達到400-600M每秒,寫入速度同樣可以高達200M每秒。對於1G的文件只需幾秒就可搞定,而傳統的IDE硬碟讀取速度極限是無法超越200M每秒,寫入速度也很難突破100M每秒,平時基本在幾拾M每秒,這樣對於常常需要讀取大文件或處理大文件的用戶來講,使用固態硬碟是不錯的選擇。

2、數據安全

我們都清楚傳統的硬碟是通過磁頭讀取碟片來完成數據讀寫的,特雖是在高速旋轉過程中碟片和磁頭碰撞更容易造成數據受損,而固態硬碟沒有碟片,所以只要其晶元不受到外形擠壓產生形變,數據就能獲得安全的保存,所以在數據安全方面固態硬碟和普通硬碟的區別是很大的。

3、經濟價格

固態更盤在速度及安全方面有很大的優勢,因為是最新技術所以在價格方面相對傳統硬碟來講高了很多,固態硬碟現在的價格一般是傳統硬碟的2-3倍,但是隨著摩爾定律的不斷發展,固態硬碟NAND快閃記憶體晶元密度會越來越大,則存儲量越來越高,以後的價格也會越來越低,可以預見得到固態硬碟取代傳統硬碟勢在必行。

4、抗震能力

機械硬碟因使用高速轉動的碟片和磁頭來回尋道讀寫數據的原理,所以不能出現高強度的震動,否則磁頭與高速轉動的碟片接觸會造成碟片劃傷和損壞,導致硬碟報廢,所以在使用機械硬碟時必須避免震動的發生,而固態硬碟採用的是固態電子存儲晶元陣列,焊接在電路板上,相比機械硬碟有更加輕薄的機身和更好的抗震耐受力。

5、功耗和噪音

機械硬碟高速轉動的碟片需要一個高功率的步進電機來驅動,而固態硬碟不需要電機來驅動,所以機械硬碟在功耗上就大了許多,,工作時因電機的轉動,會出現微小的震動和噪音,而固態硬碟是沒有這些問題的。

6、固態硬碟相比傳統硬碟數據恢復難度要大

SSD硬碟如果壞了,數據恢復的難度要比傳統硬碟大很多,所以這塊還是請大家多注意一下的,不要被SSD硬碟各種先進,各種好蒙蔽了雙眼哦。

SSD固態硬碟的物理組成基本上就是快閃記憶體+主控+緩存+PCB+介面,沒有機械部件,數據讀寫都是電子訊號,不存在馬達轉速這樣的瓶頸因素,性能自然就上來

機械硬碟使用磁為介質保存數據,利用磁頭讀寫圓盤面微小磁體的磁極來實現數據讀寫。

固態硬碟採用快閃記憶體為儲存介質,和U盤的原理幾乎一樣,快閃記憶體外觀很像CPU、內存那種晶元,也和內存一樣內部沒有任何活動的機械部件。

機械硬碟在不同位置讀寫時,磁頭要來回運動,在同一個地方連續寫入一段數據時效率更高,隨機亂序讀寫時效率很低。而快閃記憶體不用,隨機讀寫和順序讀寫幾乎沒有速度區別。

普通U盤單個快閃記憶體晶元的讀寫速度無法及得上機械硬碟,而固態硬碟實際是快閃記憶體整列,利用多個快閃記憶體並行讀寫來達到甚至超過機械硬碟的讀寫速度,並行的快閃記憶體數無上限,讀寫速度、容量與快閃記憶體晶元數成正比,但價格也成正比。

固態硬碟除了速度高,還有功耗低、無噪音、低故障率的優點。理論上快閃記憶體有寫次數限制,以目前技術來說同一個位置寫超過3000次就會失效並故障,但固態硬碟採用不同於機械硬碟的寫入策略,將寫入操作平均分攤在整個空間內,所以在普通家用中幾乎不會有些寫壞的那一天,這也是固態硬碟與普通快閃記憶體的本質區別。

現在主流的固態硬碟是128GB/256GB這些小容量的,大容量價格確實不低。

預算有限的就買一個固態硬碟,而主流選擇則是固態硬碟加機械硬碟混搭,土豪選擇則是純固態。

其實一般人能接受的估計就1500元左右的512GB的SSD價格,伺服器用的那些固態硬碟容量在4TB以上的比比皆是,就是價格貴得飛起而已。

機械硬碟的優點就是技術相對成熟,價格也不算是很貴,如果你要是說讀取速度慢的話,其實讀取速度也不會說慢到非洲去。

雖然固態可以達到好幾倍機械硬碟的讀取速度,但是有的時候,一些電影,文檔,種子(大霧),放在固態里其實給你的提升也不是很大。

但是要注意,機械硬碟不要選龜速的,5400轉和7200轉其實還是兩個世界的。

所以有些機械硬碟在讀寫零碎文件的時候特別慢,而這時固態硬碟的速度要比它好幾十倍。

舉個實際點的例子你的系統用久了之後,機械硬碟開機時間多數要1分鍾,有些極端時候可能開個3分鍾,而且進去後硬碟還在狂響讀取東西,要等一段時間後才能用。

用固態硬碟的話基本上10多秒就能進去了,而且進去後還不用等。

固態硬碟有寫入次數限制這個是真的。

然而實際上就算你瘋狂寫入這個固態硬碟也可以撐很久,而且壽命與固態硬碟的容量是成正比的,容量翻倍壽命也會翻倍,要寫死一個128GB的固態硬碟估計你得用他個十年。

而現在固態硬碟主要的故障原因是意外斷電,而不是快閃記憶體壽命耗盡。

機械硬碟則由於它的機械式結構,所以它是一個精密的設備,震動和高溫都會對機械硬碟造成損壞,而且你在保養得怎麼好磁碟還是會損壞的。

一個機械硬碟用幾年一般都會有一些壞道,實際上還沒固態硬碟那麼耐用。

當然了現在裝電腦用純固態的組合也是不實際的,因為大容量的SSD確實很貴。

1.首先是價格,在同等價格下,固態硬碟差不多是機械硬碟的4倍。

2.固態硬碟的最大傳輸速度是500M/S,讀取速度為400~600M/S。機械硬碟的最大傳輸速度在,100~200M/S,讀取速度在200/S左右。

3.寫入速度也不同,固態硬碟的寫入速度要比機械硬碟的寫入速度快得多。

4.使用壽命:通常來說,固態硬碟的使用壽命要比機械硬碟的使用壽命要短,機械硬碟的使用壽命長,而且數據不易丟失。

在這里我建議您使用固態加機械組合的方式,這樣既保證了系統運行的流暢度,又不會使文件丟失。最好是512+1T的組合方式。

我是愛 科技 的「牛仔兔子哥」

機械硬碟有著機械之美,也有些機械之慢!機械硬碟有殼體,馬達,磁頭,磁頭擺臂,碟片晶元等組成,顧名思義,外面看似平靜,裡面卻在瘋狂動作,磁頭擺臂驅動磁頭懸浮在每分鍾5400轉甚至7200轉的碟片上方不到一維密的上空,就算是PM2.5的顆粒也足以完成劃傷,所以進入機械硬碟的空氣都是要過濾的!

固態硬碟一中沒有機械之美,卻有著閃電⚡之速的新穎硬碟!殼體同樣保護著裡面的晶元,還有可以儲存數據的晶元顆粒,沒有飛速旋轉的鏡子。沒有來回擺動的磁頭,更不需要嚴格過濾空氣!

通過以上貌似不太嚴謹的敘述,可以得出結輪!機械硬碟比固態硬碟 歷史 長,固態硬碟比機械硬碟快很多!機械硬碟對震動比較敏感,固態硬碟對震動不敏感!機械硬碟有運行噪音,固態硬碟沒有機械噪音!其實還有一點沒說就是由於他們的介質不同,寫入原理不同,造成了機械硬碟沒有讀寫壽命的問題(注意區分硬碟整體壽命),而固態硬碟有這個問題(家庭用戶可以忽略)!

有一點要強調的是,固態硬碟真的,真的很快!建議電腦裝固態硬碟來提高電腦的整體速度,八年前的電腦也沒問題!

機械硬碟使用磁碟介質存儲數據,裡面有磁碟片,磁頭和機械臂等。讀寫速度相對較慢,但容量相對大。

固態硬碟是用Flash晶元存儲數據的,裡面沒有碟片,磁頭,機械臂等這些機械器件。讀寫速度快。容量沒有機械硬碟大,但隨著技術的發展,固態硬碟容量也越做越大。

說的通俗一點有兩點區別:

1、機械硬碟顧名思義是機械結構,就好比光碟使用時高速運轉,所以有摩擦怕震動,而固態硬碟類似優盤,沒有這個缺點。

2、由於技術原因固態硬碟在容量上比不過機械盤,好在近些年技術飛速發展成本降低從而價格變得親民,使得一般裝機固態硬碟成為主流。

至於選購建議選擇大品牌有保障,關鍵是用來存儲資料,否則一旦數據丟失將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SSD固態硬碟的優點SSD固態硬碟與普通硬碟比較,擁有以下優點:1. 啟動快,沒有電機加速旋轉的過程。2. 不用磁頭,快速隨機讀取,讀延遲極小。根據相關測試:兩台電腦在同樣配置的電腦下,搭載SSD固態硬碟的筆記本從開機到出現桌面一共只用了18秒,而搭載傳統硬碟的筆記本總共用了31秒,兩者幾乎有將近一半的差距。3. 相對固定的讀取時間。由於定址時間與數據存儲位置無關,因此磁碟碎片不會影響讀取時間。4. 基於DRAM的SSD固態硬碟寫入速度極快。5. 無噪音。因為沒有機械馬達和風扇,工作時噪音值為0分貝。某些高端或大容量產品裝有風扇,因此仍會產生噪音。6. 低容量的基於快閃記憶體的SSD固態硬碟在工作狀態下能耗和發熱量較低,但高端或大容量產品能耗會較高。7. 內部不存在任何機械活動部件,不會發生機械故障,也不怕碰撞、沖擊、振動。這樣即使在高速移動甚至伴隨翻轉傾斜的情況下也不會影響到正常使用,而且在筆記本電腦發生意外掉落或與硬物碰撞時能夠將數據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8. 工作溫度范圍更大。典型的硬碟驅動器只能在5到55攝氏度范圍內工作。而大多數SSD固態硬碟可在-10~70攝氏度工作,一些工業級的SSD固態硬碟還可在-40~85攝氏度,甚至更大的溫度范圍下工作。9. 低容量的SSD固態硬碟比同容量硬碟體積小、重量輕。但這一優勢隨容量增大而逐漸減弱。直至256GB,SSD固態硬碟仍比相同容量的普通硬碟輕。SSD固態硬碟的缺點SSD固態硬碟與傳統硬碟比較,擁有以下缺點:1. 成本高。每單位容量價格是傳統硬碟的5~10倍(基於快閃記憶體),甚至200~300倍(基於DRAM)。2. 容量低。目前SSD固態硬碟最大容量遠低於傳統硬碟。SSD固態硬碟的容量仍在迅速增長,據稱IBM已測試過4TB的SSD固態硬碟。3. 由於不像傳統硬碟那樣屏蔽於法拉第籠中,SSD固態硬碟更易受到某些外界因素的不良影響。如斷電(基於DRAM的SSD固態硬碟尤甚)、磁場干擾、靜電等。4. 寫入壽命有限(基於快閃記憶體)。一般快閃記憶體寫入壽命為1萬到10萬次,特製的可達100萬到500萬次,然而整台計算機壽命期內文件系統的某些部分(如文件分配表)的寫入次數仍將超過這一極限。特製的文件系統或者固件可以分擔寫入的位置,使SSD固態硬碟的整體壽命達到20年以上。傳統硬碟與SSD固態硬碟優缺點對比1、防震抗摔性:目前的傳統硬碟都是磁碟型的,數據儲存在磁碟扇區里。而SSD固態硬碟是使用快閃記憶體顆粒(即目前內存、MP3、U盤等存儲介質)製作而成,所以SSD固態硬碟內部不存在任何機械部件,這樣即使在高速移動甚至伴隨翻轉傾斜的情況下也不會影響到正常使用,而且在發生碰撞和震盪時能夠將數據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相較傳統硬碟,固硬佔有絕對優勢。2、數據存儲速度:從PConline評測室的評測數據來看,SSD固態硬碟相對傳統硬碟性能提升2倍多。3、功耗:目前新的緩存SSD實測功耗低於傳統硬碟4、重量:SSD固態硬碟在重量方面更輕,與常規1.8英寸硬碟相比,重量輕20-30克。5、噪音:由於固硬屬於無機械部件及快閃記憶體晶元,所以具有了發熱量小、散熱快等特點,而且沒有機械馬達和風扇,工作噪音值為0分貝。傳統硬碟就要遜色很多。6、價格:目前市場上80G IntelSSD固態硬碟,價格為4000元左右。而這個價錢足夠買幾個容量為1TB的傳統硬碟了 國產SSD固態硬碟價格雖低 但仍受制於主控晶元性能並不理想SSD固態硬碟的應用前景目前 部分大型互聯網服務提供商(網路 谷歌。。。。。。)已經全面應用SSD固態硬碟作為儲存和保管介質 表明SSD固態硬碟這無論在速度還是安全性上都超過了傳統硬碟聯想THINKPAD 三星 DELL 也在自己的高端筆記本及台式機中標配了SSD固態硬碟 以 增強抗震能力 降低產品的功耗 提高電池續航時間 加快系統運行速度個人的應用上 目前局限與筆記本(速度 抗震性) 靜音HTPC(速度 靜音) 台式機(速度)車載等領域

機械硬碟和固態硬碟最大的區別就是存儲介質不同,機械硬碟是採用附有磁性材料的碟片來存儲信息,而固態硬碟則是採用快閃記憶體顆粒進行存儲信息的,兩種硬碟的構造區別很大,下面我們來看機械硬碟和固態硬碟的具體不同。

機械硬碟內部構造較為復雜,一個硬碟內通常有多個碟片平行放置在電機旋轉軸上,碟片上的磁性材料就相當於無數個小磁鐵,每個磁鐵的排列方向又可以代表0和1兩個狀態,通過改變小磁鐵的排列方向來存儲二進制數據。在工作時碟片由電機帶動進行高速旋轉,每個碟片上面都會有一個磁頭懸浮,磁頭會沿著碟片做徑向移動來進行尋道和讀寫操作,通過改變磁頭的電流大小來改變或讀取小磁鐵的狀態實現數據的讀寫。

上面是機械硬碟的大致存儲原理,實際硬碟工作時需要涉及到很多方面,並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清。 機械硬碟復雜的機械結構就決定了它的抗震性較差,讀寫速度慢,且運行時具有噪音, 發生震動時很容易對碟片造成劃傷,從而形成壞道,丟失數據。

固態硬碟使用快閃記憶體晶元作為存儲介質,內部最小的存儲單元是和場效應管類似的一種三端器件,同樣具有柵極、漏極和源極之分,但它的開關狀態卻可以自行記錄,斷電後不會丟失,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種可以記錄狀態的場效應管,通過對柵極進行充放電來完成0和1數據的讀寫。

由於固態硬碟內的快閃記憶體晶元屬於半導體結構,依靠電場的效應對內部晶體管進行開關操作, 沒有機械硬碟的復雜結構,這就決定了它的抗震性更佳,沒有磁頭的定址時間,決定了它的隨機讀取速度更快,沒有電機馬達,決定了它沒有噪音,功耗更低。

總的來說,固態硬碟相比機械硬碟具有不小的優勢,但在使用壽命上普遍不如機械硬碟長,而且固態硬碟一旦損壞,數據恢復的可能性很小,也就意味著將面臨數據丟失的風險,另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固態硬碟比機械硬碟的價格要高的多。

㈣ 計算機內存儲器一般用什麼作為存儲介質

計算機內存中儲存器一般用ROM作為儲存介質。

隨機存取存儲器(英語:RandomAccessMemory,縮寫:RAM),也叫主存,是與CPU直接交換數據的內部存儲器。它可以隨時讀寫,而且速度很快,通常作為操作系統或其他正在運行中的程序的臨時數據存儲介質。

RAM工作時可以隨時從任何一個指定的地址寫入(存入)或讀出(取出)信息。它與ROM的最大區別是數據的易失性,即一旦斷電所存儲的數據將隨之丟失。RAM在計算機和數字系統中用來暫時存儲程序、數據和中間結果。

(4)計算機的機械硬碟的存儲介質擴展閱讀

RAM的特點為:

1、隨機存取

所謂「隨機存取」,指的是當存儲器中的數據被讀取或寫入時,所需要的時間與這段信息所在的位置或所寫入的位置無關。相對的,讀取或寫入順序訪問存儲設備中的信息時,其所需要的時間與位置就會有關系。它主要用來存放操作系統、各種應用程序、數據等。

當RAM處於正常工作時,可以從RAM中讀出數據,也可以往RAM中寫入數據。與ROM相比較,RAM的優點是讀/寫方便、使用靈活,特別適用於經常快速更換數據的場合。

2、易失性

當電源關閉時,RAM不能保留數據。如果需要保存數據,就必須把它們寫入一個長期的存儲設備中(例如硬碟)。

RAM的工作特點是通電後,隨時可在任意位置單元存取數據信息,斷電後內部信息也隨之消失。

3、對靜電敏感

正如其他精細的集成電路,隨機存取存儲器對環境的靜電荷非常敏感。靜電會干擾存儲器內電容器的電荷,引致數據流失,甚至燒壞電路。故此觸碰隨機存取存儲器前,應先用手觸摸金屬接地。

4、訪問速度

現代的隨機存取存儲器幾乎是所有訪問設備中寫入和讀取速度最快的,存取延遲和其他涉及機械運作的存儲設備相比,也顯得微不足道。

5、需要刷新(再生)

現代的隨機存取存儲器依賴電容器存儲數據。電容器充滿電後代表1(二進制),未充電的代表0。由於電容器或多或少有漏電的情形,若不作特別處理,數據會漸漸隨時間流失。

刷新是指定期讀取電容器的狀態,然後按照原來的狀態重新為電容器充電,彌補流失了的電荷。需要刷新正好解釋了隨機存取存儲器的易失性。

㈤ 電腦硬碟類型區別技巧

硬碟分為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以及混合硬碟三個類型,而絕大數的用戶都是採用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雙硬碟方案,目前混合硬碟市場需求很小,市場上裝機常見主要是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下面就讓我帶你去看看電腦硬碟類型區別技巧,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硬體小知識: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都有什麼區別?

在我們日常攢機過程中,總有 經驗 豐富的老玩家會語重心長的建議我們,「系統裝固態,資料放機械」,這個建議的背後,實質上是表明了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下面我們就來詳細 說說 ,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之間究竟存在哪些不同。

01 本質區別:存儲介質存在差異

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本質上都是用於數據存儲的 DIY 硬體,其本質上的區別在於存儲介質。所謂存儲介質,就是指硬碟內部存儲數據的材質。

傳統的機械硬碟,是以機械磁碟為存儲介質,通過磁臂和磁頭、磁碟之間的機械構造進行數據存儲。

NAND快閃記憶體

固態硬碟則是以NAND快閃記憶體,即一種非易失性的存儲器,作為存儲介質,通過存儲器內部的電荷數即cell的通斷電進行數據的讀取和寫入,進而實現數據存儲。

02 架構區別:機械結構和半導體工藝

在內部核心組成,或者說組成架構上,二者也有著相當的區別。機械硬碟的核心其實是以次面、磁頭、磁臂等機械結構為主,通過三者之間高速的機械配合實現數據存儲,其本質依舊是機械核心。這就使得機械硬碟,有著怕碰、怕摔、不防水等一切機械產品擁有的共同弊端。

PCB板集成

至於固態硬碟,則是以半導體技術支撐,在單位面積PCB板上,集成了包括主控晶元、快閃記憶體顆粒(即存儲介質)以及緩存晶元,外加大大小小的控制晶元和核心單元等核心組件,通過通電和放電的形式,將數據存儲到快閃記憶體介質之中,實現數據的存儲。半導體工藝製程,讓固態硬碟的內部結構更加穩定,同時擁有著防磕碰、防摔、防水(部分)等突出優勢,更能適應負責的工作環境。

03 性能區別:百兆和千兆的時代差異

基於機械硬碟和固態硬碟,在存儲介質、核心架構上的原理性差異,二者在實際應用中的性能差異也是相當明顯的。

機械硬碟的機械結構存在的性能瓶頸,使得現階段的機械硬碟的讀取性能大多徘徊在100MB/S-200MB/S之間,某些應用了全新技術的高端機械硬碟能夠到達300MB/S;

至於採用了NAND快閃記憶體架構的固態硬碟,則是在性能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普通SATA介面的固態硬碟基礎性能能夠達到500MB/S以上,至於採用NVMe協議的M.2固態硬碟,最大讀取性能則能夠達到3000MB/S以上的性能,同時隨著介面的升級和協議的擴容,在更先進的PCIE4.0標准下,固態硬碟的最大讀取性能已經能夠達到5000MB/S。

性能差異

所以,回想到此前的話題,即機械硬碟和固態硬碟之間的區別,其實是基於二者之間完全不同的內部架構、存儲介質以及工作核心,而產生了巨大的性能差異;隨著技術的進步,機械結構的弊端會被進一步放大,而固態硬碟半導體結構帶來的全面優勢,遲早將老舊的機械硬碟淘汰出局,這也是二者的宿命。

認識硬碟固件

固件的定義

固件又稱Firmware,通俗的理解就是「固化在硬體中的軟體」,其擔任著一個系統最基礎最底層的工作。對硬碟固件,可以這樣來理解:假設硬碟是一台電腦主機,固件則相當於 BIOS 和 操作系統 程序,裡面裝的是用匯編語言編寫的引導命令、控制語句和執行語句,協調和控制硬碟各個內部部件之間相互作用。

雖然以「固件」為名,但還是應當被理解為軟體,並且由於目前集成電路的進步,升級固件也變得越來越簡單,固件程序與我們通常所說的程序的區別已經越來越小。

固件的位置

對於固件的保存位置來說,不同品牌的硬碟各不相同。有的硬碟是部分保存在電路板的晶元中,部分保存在負磁軌,即零磁軌前而的磁軌;而有的硬碟則將所有固件信息全部保存在負磁軌。

在硬碟的正常工作狀態下,固件區是無法訪問的。只有通過專業工具,將硬碟轉入工廠技術狀態下,才能實現對硬碟進行讀寫固件區信息、獲取固件區模塊和表格配置圖、獲取扇區分配表、進行LBA(邏輯地址)與CHS(物理地址)互換、進行低級格式化以及讀、寫硬碟的快閃記憶體晶元等操作。

固件的作用

固件就是硬體設備的靈魂,因為一些硬體設備除了固件以外沒有 其它 軟體組成,因此固件也就決定著硬體設備的功能及性能。

在硬碟中,固件負責驅動、控制、解碼、傳送、檢測等工作,如管理數據的存放位置、記錄己經損壞的缺陷扇區、避免使用過程中再次用到這些壞的缺陷扇區、記錄硬碟在工作中的溫度或出現的錯誤等。少了固件的硬碟就只是一堆機械和電子元件,不能正常運轉,更不用說在其中讀寫數據了。

固件的組成

硬碟固件分為幾個不同的工作區,不同品牌、不同型號的硬碟,其工作區各不相同,不同工作區的組成模塊也不盡相同,有的硬碟只有A、B兩個工作區,而有的硬碟有A、B、C 三個工作區。

硬碟的固件信息以模塊的形式表現出來,可能每個模塊記錄一個信息,也可能一個模塊記錄多個信息。這些模塊的大小並不一致,有些模塊只有幾個位元組,有些則達到幾十個位元組,它們並不是連續存放的,而是各有其固定的位置。硬碟固件的信息模塊包括管理模塊、配置和設置表、缺陷列表以及工作記錄表等,下期我們將分別對其進行介紹。

固件的升級

我們之前提到了固件雖然以固件為名,實則卻為軟體,因此固件升級也就不難理解了。使用新版本的固件可以讓磁碟的性能提升,就像我們更新軟體版本一樣。

硬碟的介面類型

硬碟按數據介面不同,大致分為ATA(IDE)和SATA以及SCSI和SAS。介面速度不是實際硬碟數據傳輸的速度,目前非基於快閃記憶體技術的硬碟數據實際傳輸速度一般不會超過300MB/s。

1.IDE硬碟介面

IDE的英文全稱為「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 IDE介面,也稱之為ATA介面,即「電子集成驅動器」,,是用傳統的 40-pin 並口數據線連接主板與硬碟的,介面速度最大為133MB/s,因為並口線的抗干擾性太差,且排線佔用空間較大,不利電腦內部散熱,已逐漸被 SATA 所取代。

2.SATA硬碟介面

SATA,全稱Serial ATA,也就是使用串口的ATA介面,因抗干擾性強,且對數據線的長度要求比ATA低很多,支持熱插拔等功能,SATA-II的介面速度為375MB/s,而新的SATA-III標准可達到750MB/s的傳輸速度。SATA的數據線也比ATA的細得多,有利於機箱內的空氣流通,整理線材也比較方便。

3.SCSI硬碟介面

SCSI,全稱是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機系統介面),經歷多代的發展,從早期的 SCSI-II,到目前的 Ultra320 SCSI 以及 Fiber-Channel (光纖通道),介面型式也多種多樣。SCSI 硬碟廣為工作站級個人電腦以及伺服器所使用,因此會使用較為先進的技術,如碟片轉速15000rpm的高轉速,且資料傳輸時CPU佔用率較低,但是單價也比相同容量的 ATA 及 SATA 硬碟更加昂貴。

4.SAS硬碟介面

SAS(Serial Attached SCSI)是新一代的SCSI技術,和SATA硬碟相同,都是採取序列式技術以獲得更高的傳輸速度,可達到6Gb/s。此外也透過縮小連接線改善系統內部空間等。

此外,由於SAS硬碟可以與SATA硬碟共享同樣的背板,因此在同一個SAS存儲系統中,可以用SATA硬碟來取代部分昂貴的SAS硬碟,節省整體的存儲成本。但SATA存儲系統並不能連接SAS硬碟。

5.USB硬碟介面

常見於移動硬碟中,如圖為usb3.0的介面。

6.ZIF硬碟介面

ZIF介面硬碟是Imprimis公司推出Wren系列5.25英寸硬碟(當時Compaq PC機所使用的 硬碟)專用的「PCAT」介面,後來的3.5英寸硬碟也採用這項規格,ZIF: 零中頻;零插入力;ZIF硬碟符合並口介面規范。 PATA標准規范產生於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1989年 希捷並購了「Imprimis科技-大容量硬碟和部件」公司。 AXD ZIF介面硬碟ZIF介面機械硬碟基本上已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速度更快、更穩定、性能更好的ZIF電子硬碟, 兼容IDE 傳輸介面。ZIF介面電子盤是具備高效能,高穩定度的快速記憶體儲存媒體元件, 為時下效能成本比最優異的記憶體儲存媒體解決方案。

7.CF硬碟介面

CF(Compact Flash)介面主要應用在移動等小型設備裡面,CF介面遵循ATA標准製造,不過它的介面是50針而不是68針,分成兩排,每排25個針腳。

8.CE硬碟介面

CE介面是東芝公司出的1.8寸硬碟介面,與CF介面類似。

9.光纖硬碟介面

FC(Fibre Channel,光纖通道介面),擁有此介面的硬碟在使用光纖聯接時具有熱插拔性、高速帶寬(4Gb/s或10Gb/s)、遠程連接等特點;內部傳輸速率也比普通硬碟更高。限制於其高昂的售價, 通常用於高端伺服器領域。


電腦硬碟類型區別技巧相關 文章 :

★ 組裝電腦選擇硬碟技巧?怎麼挑選硬碟才好?

★ 我們應該怎麼區分硬碟和內存?

★ 電腦硬碟普遍知識大全

★ 電腦硬碟知識大全

★ 筆記本硬碟型號都一樣嗎

★ 電腦硬碟的基礎知識大全

★ 電腦硬碟常用的基礎知識大全

★ 計算機硬體基本知識你知多少?

★ 硬碟基礎知識大全

★ 機械硬碟的差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