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務存儲 » 信息存儲技術發展過程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信息存儲技術發展過程

發布時間: 2023-03-15 22:27:25

Ⅰ 信息存儲技術的信息存儲技術的發展趨勢

1.評價存儲技術的指標
評價存儲技術的指標常包括以下幾種:存儲密度、存取時間、存儲成本、信息更新的難易、可靠性、壽命、消耗功率等。
其中有幾項指標是互為相反的,沒有一種存儲技術能同時滿足所有要求。因此,無論是紙印刷存儲,還是縮微存儲,磁存儲,半導體存儲,光碟存儲都各自具備別的技術不能替代的優點。因此它們將在較長時期內並存,互為補充。
2.縮微存儲、磁存儲和光碟存儲技術特點的比較
1)從存儲容量、存儲密度來看,光碟存儲佔有絕對優勢。
2)從存取時間來看,磁存儲佔有優勢,光碟存取的時間則較長,縮微存儲的存取時間則不可比。
3)從信息更新的難易程度來講,磁存儲非常容易,而光碟存儲的信息更新技術正在研製過程當中,縮微存儲則不能進行信息的更新。
4)從存儲信息的可靠性比較可以看出,縮微存儲技術佔有絕對優勢,它的誤碼率為0,且保存期限最長。
5)縮微存儲技術和磁存儲技術比較成熟,縮微存儲技術具有一次性投資較低的特點。
6)從信息存儲技術的發展來看,光碟存儲技術最有希望,隨著光碟技術的改進和成熟,它的存取速度將進一步加快,成本將會進—步降低,光碟存儲技術將有一個飛躍的發展。
3.信息存儲技術的未來
由上面的特點比較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無論是紙印刷文獻的存儲,還是縮微存儲、磁存儲、光碟存儲,它們都各自具備別的技術不能替代的長處,因此,它們將在較長時期內並存,互為補充。這是信息存儲技術的一個發展趨勢。
信息存儲技術的另一發展趨勢是各項信息存儲技術的結合發展:
1)磁存儲與光存儲的結合——磁光存儲技術。這是一種利用激光在磁光存儲材料上進行信息寫入和讀出的技術。磁光存儲技術結合了磁存儲與光碟存儲的優點,存儲密度高,存儲容量大,而且存取時間短。
2)採用縮微片和光碟兩種存儲媒質的復合系統。在隨錄隨用、檢索速度、影像遠距離傳送等方面,光碟優於縮微片,而在輸入速度、復制發行、存儲壽命、法律依據陸方面,縮微片又優於光碟。日本的佳能和富士公司先後推出一種採用縮微片和光碟兩種存儲媒質的所謂復合系統。採用復合系統的另一個優點是,原來已擁有大量縮微片的舊系統仍可繼續使用,並能順利地向新系統過渡。
3)「三合一」的存儲系統,即將縮微、磁和光碟存儲技術結合在一起的復合系統。柯達公司正在研究這種系統。
信息存儲技術將有一個重新的比例分配是其發展的又一必然趨勢,為了實現我國信息工作的現代化,我們必須採取得力的措施,來積極推動信息存儲技術的這種轉化。信息存儲技術比例上的重新分配,也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各信息存儲技術的特長,揚長避短。所謂「重新的比例分配」是:
1)傳統的紙印刷文獻,由於存儲空間、存儲條件等限制,一些利用率較低的印刷型文獻將被縮微存儲代替。
2)對於形像資料,為了保持圖像的色彩,最好用光碟存儲。當然也可以用彩色縮微攝影保存,但其效果並不十分理想。
3)為了充分利用光碟處理計算機信息的能力,可用光碟代替磁碟存儲信息機構的書目信息和情報檢索信息。通過光碟可以快速向用戶提供檢索服務,也可利用電子傳輸通信為遠程終端提供書目信息。
4)存儲計算機信息,過去都擬依靠COM技術,隨著光碟技術的發展,COM技術可能被光碟代替。
5)根據光碟存儲信息壽命短,但檢索功能強及檢索速度高的特點,可考慮將檢索頻率高的科技期刊、科技報告、標准和法律文獻及一些詞典工具書等存入光碟。根據科學信息老化規律,科技文獻的引用期平均也只有10年左右,正好與光碟保存信息的壽命相當。
從長遠來看,在信息存儲技術領域內,今後還有大量的工作可做。有人估計,利用生物蛋白自我繁殖的功能,可以製造出極大容量的生物存儲器;還可藉助生物集成電路把計算機與人腦(一個極大容量的生物信息存儲器)聯系起來,形成新的人機系統。

Ⅱ 在信息技術歷史發展5個階段,信息的採集,傳播,存儲分別如何進行從採集信息的方式和方法

它是信息生產者、信息、信息技術的有機體。信息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控制信息流向,實現信息的效用與價值。但是,信息並不都是資源,要使其成為資源並實現其效用和價值,就必須藉助「人」的智力和信息技術等手段。因此,「人」是控制信息資源、協調信息活動的主體,是主體要素,而信息的收集、存儲、傳遞、處理和利用等信息活動過程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沒有信息技術的強有力作用,要實現有效的信息管理是不可能的。由於信息活動本質上是為了生產、傳遞和利用信息資源,信息資源是信息活動的對象與結果之一。信息生產者、信息、信息技術三個要素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信息資源,是構成任何一個信息系統的基本要素,是信息管理的研究對象之一。 (2)信息活動 是指人類社會圍繞信息資源的形成、傳遞和利用而開展的管理活動與服務活動。信息資源的形成階段以信息的產生、記錄、收集、傳遞、存儲、處理等活動為特徵,目的是形成可以利用的信息資源。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階段以信息資源的傳遞、檢索、分析、選擇、吸收、評價、利用等活動為特徵,目的是實現信息資源的價值,達到信息管理的目的。單純地對信息資源進行管理而忽略與信息資源緊密聯系的信息活動,信息管理的研究對象是不全面的。 2.信息管理是管理活動的一種 管理活動的基本職能「計劃、組織、領導、控制」仍然是信息管理活動的基本職能,只不過信息管理的基本職能更有針對性。 3.信息管理是一種社會規模的活動 它反映了信息管理活動的普遍性和社會性。它是涉及廣泛的社會個體、群體、國家參與的普遍性的信息獲取、控制和利用活動。 信息產品管理(微觀):信息採集、整序、分析,信息產品的流通 信息系統管理(中觀):設計、實施與評價,安全管理,信息資源配置等 信息產業管理(宏觀):產業結構和測試,信息服務業的機制與管理模式,產業政策和信息立法,社會信息化 古代: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 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里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並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馳500里;步行人員日行50里;逆水行船時,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里。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里他把驛騎比做流星。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信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系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 從人類的傳播歷史來說,人類傳播信息方式的演變呈現這樣一個脈絡:視覺文化、聽覺文化(直觀的感受、「看的精神」)——概念性文化(「讀的精神」)——新的視與聽的文化(「新的看的精神」)。 因此,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在將來的某一天,圖像信息會占據主流,文學也會退到一種極其邊緣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能聽能看甚至能觸能聞的多媒體藝術。但是,文字是不會像有些人預測的那樣,被圖像完全取代的,因為文字是積累知識的主要手段,是人類獲得抽象思維不可或缺的環節,是人類傳播不能缺少的傳播媒介。

Ⅲ 存儲技術發展歷史

最早的外置存儲器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為了解決人口普查的需要,霍列瑞斯首先把穿孔紙帶改造成穿孔卡片。

他把每個人所有的調查項目依次排列於一張卡片,然後根據調查結果在相應項目的位置上打孔。在以後的計算機系統里,用穿孔卡片輸入數據的方法一直沿用到20世紀70年代,數據處理也發展成為電腦的主要功能之一。

2、磁帶

UNIVAC-I第一次採用磁帶機作外存儲器,首先用奇偶校驗方法和雙重運算線路來提高系統的可靠性,並最先進行了自動編程的試驗。此時這個磁帶長達1200英寸、包含8個磁軌,每英寸可存儲128bits,每秒可記錄12800個字元,容量也達到史無前例的184KB。從 此之後,磁帶經歷了迅速發展,後來廣泛應用了錄音、影像領域。

3、軟盤(見過這玩意的一定是80後)

1967年 IBM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張「軟盤」,直徑32英寸。隨著技術的發展,軟盤的尺寸一直在減小,容量也在不斷提升,大小從8英寸,減到到5.25英寸軟盤,以及到後來的3.5英寸軟盤,容量卻從最早的81KB到後來的1.44MB。在80-90年代3.5英寸軟盤達到了巔峰。直到CD-ROM、USB存儲設備出現後,軟盤銷量才逐漸下滑。

4、CD

CD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光碟、光碟,誕生於1982年,最早用於數字音頻存儲。1985年,飛利浦和索尼將其引入PC,當時稱之為CD-ROM(只 讀),後來又發展成CD-R(可讀)。因為聲頻CD的巨大成功,今天這種媒體的用途已經擴大到進行數據儲存,目的是數據存檔和傳遞。

5、磁碟

第一台磁碟驅動器是由IBM於1956年生產,可存儲5MB數據,總共使用了50個24英寸碟片。到1973年,IBM推出第一個現代「溫徹斯特」磁碟驅動器3340,使用了密封組件、潤滑主軸和小質量磁頭。此後磁碟的容量一度提升MB到GB再到TB。

6、DVD

數字多功能光碟,簡稱DVD,是一種光碟存儲器。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荷蘭飛利浦公司的研究人員開始使用激光光束進行記錄和重放信息的研究。1972年,他們的研究獲得了成功,1978年投放市場。最初的產品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激光視盤(LD,Laser Vision Disc)系統。它們的直徑多是120毫米左右。容量目前最大可到17.08GB。

7、快閃記憶體

淺談存儲器的進化歷程
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是一種長壽命的非易失性(在斷電情況下仍能保持所存儲的數據信+息)的存儲器。包含U盤、SD卡、CF卡、記憶棒等等種類。在1984年,東芝公司的發明人舛岡富士雄首先提出了快速快閃記憶體存儲器(此處簡稱快閃記憶體)的概念。與傳統電腦內存不同,快閃記憶體的特點是非易失性(也就是所存儲的數據在主機掉電後不會丟失),其記錄速度也非常快。Intel是世界上第一個生產快閃記憶體並將其投放市場的公司。到目前為止快閃記憶體形態多樣,存儲容量也不斷擴展到256GB甚至更高。

隨著存儲器的更新換代,存儲容量越來越大,讀寫速度也越來越快,企業級硬碟單盤容量已經達到10TB以上,目前使用的SSD固態硬碟,讀速度達:3000+MB/s,寫速度達:1700MB/s,用起來美滋滋啊。

Ⅳ 未來 信息存儲技術 的發展趨勢,大概哪些方向就行,如果回答詳細的話,可以提高懸賞

目前炒得比較火的概念是:雲存儲
IT行業的熱門是雲,那麼存儲行業作為IT行業的子類也必須要順應趨勢。
雲存儲的概念網上有,我就不追述了。

其實存儲作為底層的核心數據存放設備,需要支持各種上層的業務,所以需要關注相關行業的新技術和新領域,存儲現在最大的性能瓶頸在於磁碟,等SSD磁碟普及後(包括價格和容量),存儲的勢頭將更加迅猛。

Ⅳ 存儲技術發展史:從磁帶到硬體液化

信息是人類認知外界的方式,最初的信息都會對應到現實世界的一個客體或者相關描述。人類是通過不斷增加、完善信息來接觸、認知並改變世界的。

最初人類依靠大腦中的神經突觸來存儲信息,但有些信息是如此重要,所以人們想出一切辦法來使這些信息能保存下來。於是人類發明了一種描述信息的信息,這種信息就是數據。

數據是可以保存在一種物理介質上的,其實, 在「說話」的過程中,空氣可以被視為一種短暫的物理介質。人類通過振動聲帶在空氣中產生波動,聲波在空氣中可以短暫保留並擴散,不同波形攜帶了不同數據,這種波動被鼓膜接收到,達到了數據傳遞的效果。

但是,空氣只能將信息保存一瞬間,之後就要靠大腦了。人是會生老病死的,除了口耳相傳,人類需要更可靠的數據存儲方法與更長久的物理介質。在過去,人類將數據保存在石板、竹簡上,後來人類將數據保存在紙上,配合印刷術,使得信息可以大范圍長久傳播保存。

人類學會以電磁波的方式承載信息後,距離不再是信息傳輸的限制,但電話無非是遠距離說話,電報無非是快速郵寄的信件,最終所有的信息還要回歸到大自然構造的眼睛、耳朵和大腦。直到計算機問世後,人類終於可以突破自己處理信息的生理學極限,讓程序和電路代替自己處理信息。

1928年,可存儲模擬信號的錄音磁帶問世,每段磁帶隨著音頻信號電流的強弱不同而被不同程度的磁化,從而使得聲音被記錄到磁帶上。1951年,磁帶開始應用於計算機中,最早的磁帶機可以每秒鍾傳輸7200個字元。20世紀70年代後期出現的小型磁帶盒,可記錄約660KB的數據。

1956年,世界上第一個硬碟驅動器出現,應用 在IBM的RAMAC305計算機中,該驅動器能存儲5M的數據,傳輸速度為10K/S,標志著磁碟存儲時代的開始。1962年,IBM發布了第一個可移動硬碟驅動器,它有六個14英寸的碟片,可存儲2.6MB數據。1973年,IBM發明了溫氏硬碟,其特點是工作時磁頭懸浮在高速轉動的碟片上方,而不與碟片直接接觸,這便是現代硬碟的原型。

1967年,IBM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張軟盤。隨後三十年,軟盤盛極一時,成為個人計算機中最早使用的可移介質。這個最初有8英寸的大傢伙,可以保存80K的只讀數據。四年後,可讀寫軟盤誕生。至上世紀九十年代,軟盤尺寸逐漸精簡至3.5英寸,存儲容量也逐步增長到250M。截止1996年,全球有多達50億只軟盤被使用。直到CD-ROM(只讀光碟,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USB存儲設備出現後,軟盤銷量才開始下滑。

進入21世紀,信息爆炸導致數據量成倍增長,硬碟容量也在飆升,單盤容量已可達到TB級別。即便如此,單塊磁碟所能提供的存儲容量和速度已經遠遠無法滿足實際業務需求,磁碟陣列應運而生。磁碟陣列使用獨立磁碟冗餘陣列技術(RAID)把相同的數據存儲在多個硬碟,輸入輸出操作能以平衡的方式交疊進行,改善了磁碟性能,增加了平均故障間隔時間和容錯能力。RAID作為高性能、高可靠的存儲技術,已經得到非常廣泛的應用。

21世紀以來,計算機存儲技術飛速發展,如何快速高效的為計算機提供數據以輔助其完成運算成為存儲技術新的突破口。在RAID技術實現高速大容量存儲的基礎上,網路存儲技術的出現弱化了空間限制,使得數據的使用更加自由。

網路存儲將存儲系統擴展到網路上,存儲設備作為整個網路的一個節點存在,為其他節點提供數據訪問服務。即使計算主機本身沒有硬碟,仍可通過網路來存取其他存儲設備上的數據。基於網路存儲技術,分布式雲存儲、容災備份、虛擬化和雲計算等技術得以廣泛應用。其中,「硬體液化」與「存儲資源盤活系統」是其中最新的技術方向。

如果把所有分散硬體都看做一個整體,所有數據統一定義並存儲,盡可能充分發揮其中所有硬體的效率,不光會消除數據孤島,還會提升整體硬體利用率,變相「創造」出新的資源,節省購置新設備與其配套軟體、服務設施的成本。這種將所有硬體視為一個整體的概念就是「硬體液化」,即,將原本以各個伺服器為單位的硬體資源進行打散、重組,使之像液體一樣可以流到任何需要的地方,將數據孤島溶解在硬體液化的海洋中。

存儲資源盤活系統是貫徹硬體液化思想的產品之一,它是純軟體的存儲控制器,能夠安裝在任意Linux伺服器上,可以把各伺服器中分散的磁碟整合成高性能的存儲資源池,通過分布式雙控制器架構保證了低延遲、高可用、易拓展的特性;通過完善的控制台、命令行與API來統一調度管理所有存儲設備;通過強大的兼容性和獨特的硬體異構特性充分利用全部存儲資源。

存儲資源盤活系統不獨占硬體資源,可與現有應用混合部署在同一套硬體設備上,不影響現有業務的運行的同時將閑置存儲資源予以整合,幫用戶把現有伺服器集群中存儲資源利用率不高的設備進行統一管理,形成統一存儲資源池。可基於異構硬體進行部署,兼容x86、ARM、龍芯等平台設備。可以通過標准 iSCSI 協議為上層應用提供虛擬 Target 和邏輯卷,提供分布式塊存儲服務並可被靈活調度、分配、使用。

參考資料:

存儲小白-為什麼需要存儲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下一代數據存儲技術研究報告

維基網路-計算機存儲技術

IDC-《IDC FutureScape: 全球雲計算 2020 年預測——中國啟示》.

Ⅵ 信息存儲技術的發展過程

人類記錄信息、存儲信息方法經歷了以下幾大技術:
1,結繩記事;
2,文字紙張;
3,磁記錄方式(磁鼓,磁帶,磁碟等) 當前比較成熟,
4,半導體電記錄(電路,電量或電容):ROM,RAM等;隨著半導體技術的提升而不斷提升、改進
5,光記錄(光碟,光運算器件) 光計算和光存儲也許會在不久的將來大力發展

Ⅶ 信息存儲技術的背景 應用 發展以及趨勢

信息存儲技術作為信息技術的核心之一,一直伴隨著、同時推動著IT業各方面技術的協同發展,是當今IT領域中少數發展最為迅速的熱點之一。紙的發明記載了人類的歷史和文明,現代信息存儲技術則大大超越了紙張記錄的含義。21世紀是數字化和多媒體化的信息時代,現代信息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所產生的信息量每年以指數方式上升,出現了信息爆炸的態勢。據UC Berkley 2001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未來3年內所產生的數據將超過過去4萬年中產生數據的總和,而且93%的新生成的信息為數字形式。當上世紀50年代計算機技術初現時,存儲容量還只是以千位位元組計…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2006-CXJL2006050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