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務存儲 » 雲存儲基礎庫第二部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雲存儲基礎庫第二部

發布時間: 2023-03-18 14:13:32

Ⅰ 雲存儲架構分哪些層次,各自實現了什麼功能

(1)存儲層
雲存儲系統對外提供多種不同的存儲服務,各種服務的數據統一存放在雲存儲系統中,形成一個海量數據池。從大多數網路服務後台數據組織方式來看,傳統基於單伺服器的數據組織難以滿足廣域網多用戶條件下的吞吐性能和存儲容量需求;基於P2P架構的數據組織需要龐大的節點數量和復雜編碼演算法保證數據可靠性。相比而言,基於多存儲伺服器的數據組織方法能夠更好滿足在線存儲服務的應用需求,在用戶規模較大時,構建分布式數據中心能夠為不同地理區域的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質量。
雲存儲的存儲層將不同類型的存儲設備互連起來,實現海量數據的統一管理,同時實現對存儲設備的集中管理、狀態監控以及容量的動態擴展,實質是一種面向服務的分布式存儲系統。
(2)基礎管理層
雲存儲系統架構中的基礎管理層為上層提供不同服務間公共管理的統一視圖。通過設計統一的用戶管理、安全管理、副本管理及策略管理等公共數據管理功能,將底層存儲與上層應用無縫銜接起來,實現多存儲設備之間的協同工作,以更好的性能對外提供多種服務。
(3)應用介面層
應用介面層是雲存儲平台中可以靈活擴展的、直接面向用戶的部分。根據用戶需求,可以開發出不同的應用介面,提供相應的服務。比如數據存儲服務、空間租賃服務、公共資源服務、多用戶數據共享服務、數據備份服務等。
(4)訪問
通過訪問層,任何一個授權用戶都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一台聯網的終端設備,按照標準的公用應用介面來登錄雲存儲平台,享受雲存儲服務。
2雲存儲技術的優勢
作為新興的存儲技術,與傳統的購買存儲設備和部署存儲軟體相比,雲存儲方式存在以下優點:
(1)成本低、見效快
傳統的購買存儲設備或軟體定製方式下,企業根據信息化管理的需求,一次性投入大量資金購置硬體設備、搭建平台。軟體開發則經過漫長的可行性分析、需求調研、軟體設計、編碼、測試這一過程。往往在軟體開發完成以後,業務需求發生變化,不得不對軟體進行返工,不僅影響質量,提高成本,更是延誤了企業信息化進程,同時造成了企業之間的低水平重復投資以及企業內部周期性、高成本的技術升級。在雲存儲方式下,企業除了配置必要的終端設備接收存儲服務外,不需要投入額外的資金來搭建平台。企業只需按用戶數分期租用服務,規避了一次性投資的風險,降低了使用成本,而且對於選定的服務,可以立即投入使用,既方便又快捷。
(2)易於管理
傳統方式下,企業需要配備專業的IT人員進行系統的維護,由此帶來技術和資金成本。雲存儲模式下,維護工作以及系統的更新升級都由雲存儲服務提供商完成,企業能夠以最低的成本享受到最新最專業的服務。
(3)方式靈活
傳統的購買和定製模式下,一旦完成資金的一次性投入,系統無法在後續使用中動態調整。隨著設備的更新換代,落後的硬體平台難以處置;隨著業務需求的不斷變化,軟體需要不斷地更新升級甚至重構來與之相適應,導致維護成本高昂,很容易發展到不可控的程度。而雲存儲方式一般按照客戶數、使用時間、服務項目進行收費。企業可以根據業務需求變化、人員增減、資金承受能力,隨時調整其租用服務方式,真正做到「按需使用」。
3雲存儲技術趨勢
隨著寬頻網路的發展,集群技術、網格技術和分布式文件系統的拓展,CDN內容分發、P2P、數據壓縮技術的廣泛運用,以及存儲虛擬化技術的完善,雲存儲在技術上已經趨於成熟,以「用戶創造內容」和「分享」為精神的Web2.0推動了全網域用戶對在線服務的認知

Ⅱ 大話存儲2的目錄

第1章 混沌初開——存儲系統的前世今生
1.1 存儲歷史
1.2 信息、數據和數據存儲
1.2.1 信息
1.2.2 什麼是數據
1.2.3 數據存儲
1.3 用計算機來處理信息、保存數據
第2章 IO大法——走進計算機IO世界
2.1 IO的通路——匯流排
2.2 計算機內部通信
2.2.1 IO匯流排是否可以看作網路
2.2.2 CPU、內存和磁碟之間通過網路來通信
2.3 網中之網
第3章 磁碟大挪移——磁碟原理與技術詳解
3.1 硬碟結構
3.1.1 碟片上的數據組織
3.1.2 硬碟控制電路簡介
3.1.3 磁碟的IO單位
3.2 磁碟的通俗演繹
3.3 磁碟相關高層技術
3.3.1 磁碟中的隊列技術
3.3.2 無序傳輸技術
3.3.3 幾種可控磁頭掃描方式概論
3.3.4 關於磁碟緩存
3.3.5 影響磁碟性能的因素
3.4 硬碟介面技術
3.4.1 IDE硬碟介面
3.4.2 SATA硬碟介面
3.5 SCSI硬碟介面
3.6 磁碟控制器、驅動器控制電路和磁碟控制器驅動程序
3.6.1 磁碟控制器
3.6.2 驅動器控制電路
3.6.3 磁碟控制器驅動程序
3.7 內部傳輸速率和外部傳輸速率
3.7.1 內部傳輸速率
3.7.2 外部傳輸速率
3.8 並行傳輸和串列傳輸
3.8.1 並行傳輸
3.8.2 串列傳輸
3.9 磁碟的IOPS和傳輸帶寬(吞吐量)
3.9.1 IOPS
3.9.2 傳輸帶寬
3.10 固態存儲介質和固態硬碟
3.10.1 SSD固態硬碟的硬體組成
3.10.2 從Flash晶元讀取數據的過程
3.10.3 向Flash晶元中寫入數據的過程
3.10.4 Flash晶元的通病
3.10.5 SSD給自己開的五劑良葯,葯到是否病除
3.10.6 SSD的前景
3.10.7 SSD如何處理Cell損壞
3.11 小結:網中有網,網中之網
第4章 七星北斗——大話/詳解七種RAID
4.1 大話七種RAID武器
4.1.1 RAID 0陣式
4.1.2 RAID 1陣式
4.1.3 RAID 2陣式
4.1.4 RAID 3陣式
4.1.5 RAID 4陣式
4.1.6 RAID 5陣式
4.1.7 RAID 6陣式
4.2 七種RAID技術詳解
4.2.1 RAID 0技術詳析
4.2.2 RAID 1技術詳析
4.2.3 RAID 2技術詳析
4.2.4 RAID 3技術詳析
4.2.5 RAID 4技術詳析
4.2.6 RAID 5技術詳析
4.2.7 RAID 6技術詳析
第5章 降龍傳說——RAlD、虛擬磁碟、卷和文件系統實戰
5.1 操作系統中RAID的實現和配置
5.1.1 WindowsServer2003高級磁碟管理
5.1.2 Linux下軟RAID配置示例
5.2 RAID卡
5.3 磁碟陣列
5.3.1 RAID50
5.3.2 RAID10和RAID01
5.4 虛擬磁碟
5.4.1 RAID組的再劃分
5.4.2 同一通道存在多種類型的RAID組
5.4.3 操作系統如何看待邏輯磁碟
5.4.4 RAID控制器如何管理邏輯磁碟
5.5 卷管理層
5.5.1 有了邏輯盤就萬事大吉
5.5.2 深入卷管理層
5.5.3 Linux下配置LVM實例
5.5.4 卷管理軟體的實現
5.5.5 低級VM和高級VM
5.5.6 VxVM卷管理軟體配置簡介
5.6 大話文件系統
5.6.1 成何體統——沒有規矩的倉庫
5.6.2 慧眼識人——交給下一代去設計
5.6 -3無孔不入——不浪費一點空間
5.6.4 一箭雙雕——一張圖解決兩個難題
5.6.5 寬容似海——設計也要像心胸一樣寬
5.6.6 老將出馬——權威發布
5.6.7 一統江湖——所有操作系統都在用
5.7 文件系統中的IO方式
第6章 陣列之行——大話磁碟陣列
6.1 初露端倪——外置磁碟櫃應用探索
6.2 精益求精——結合RAID卡實現外置磁碟陣列
6.3 獨立宣言——獨立的外部磁碟陣列
6.4 雙龍戲珠——雙控制器的高安全性磁碟陣列
6.5 龍頭風尾——連接多個擴展櫃
6.6 錦上添花——完整功能的模塊化磁碟陣列
6.7 一脈相承——主機和磁碟陣列本是一家
6.8 天羅地網——SAN
第7章 熟讀寶典——系統與系統之間的語言OSI
7.1 人類模?與計算機模型的對比剖析
7.1.1 人類模型
7.1.2 計算機模型
7.1.3 個體間交流是群體進化的動力
7.2 系統與系統之間的語言——OSI初步
7.3 OSI模型的七個層次
7.3.1 應用層
7.3.2 表示層
7.3.3 會話層
7.3.4 傳輸層
7.3.5 網路層
7.3.6 數據鏈路層
7.3.7 物理層
7.4 OSI與網路
第8章 勇破難關——Fibre Channel協議詳解
8.1 FC網路——極佳的候選角色
8.1.1 物理層
8.1.2 鏈路層
8.1.3 網 絡 層
8.1.4 傳輸層
8.1.5 上三層
8.1.6 小結
8.2 FC協議中的七種埠類型
8.2.1 N埠和F埠
8.2.2 L埠
8.2.3 NL埠和FL埠
8.2.4 E埠
8.2.5 G埠
8.3 FC適配器
8.4 改造盤陣前端通路——SCSI遷移到FC
8.5 引入FC之後
8.6 多路徑訪問目標
第9章 天翻地覆——FC協議的巨大力量
9.1 FC交換網路替代並行SCSI匯流排的必然性
9.1.1 面向連接與面向無連接
9.1.2 串列和並行
9.2 不甘示弱——後端也升級換代為FC
9.3 FC革命——完整的盤陣解決方案
9.3.1 FC磁碟介面結構
9.3.2 一個磁?同時連入兩個控制器的Loop中
9.3.3 共享環路還是交換——SBOD晶元級詳解
9.4 SAS大革命
9.4.1 SAS物理層
9.4.2 SAS鏈路層
9.4.3 SAS網路層
9.4.4 SAS傳輸層和應用層
9.4.5 SAS的應用設計和實際應用示例
9.4.6 SAS目前的優勢和面臨的挑戰
9.5 中高端磁碟陣列整體架構簡析
9.5.1 IBM DS4800和DS5000控制器架構簡析
9.5.2 NetApp FAS系列磁碟陣列控制器簡析
9.5.3 IBM DS8000簡介
9.5.4 富士通ETERNUS DX8000磁碟陣列控制器結構簡析
9.5.5 EMC公司Clariion CX/CX3及DMX系列盤陣介紹
9.5.6 HDS公司AMS2000和USP系列盤陣介紹
9.5.7 HP公司MSA2000和EVA8000存儲系統架構簡介
9.5.8 傳統磁碟陣列架構總結
9.6 磁碟陣列配置實踐
9.6.1 基於IBM的DS4500盤陣的配置實例
9.6.2 基於EMC的CX700磁碟陣列配置實?
9.7 HBA卡邏輯架構詳析與SAN Boot示例
9.7.1 HBA卡邏輯架構
9.7.2 支持Boot的HBA卡訪問流程
9.8 國產中高端磁碟陣列
9.9 小結
第10章 三足鼎立——DAS、SAN和NAS
10.1 NAS也瘋狂
10.1.1 另闢蹊徑——亂談NAS的起家
10.1.2 雙管齊下——兩種方式訪問的後端存儲網路
10.1.3 萬物歸一——網路文件系統
10.1.4 美其名曰——NAS
10.2 龍爭虎鬥——NAS與SAN之爭
10.2.1 SAN快還是NAS快
10.2.2 SAN好還是NAS好
10.2.3 與SAN設備的通信過程
10.2.4 與NAS設備的通信過程
10.2.5 文件提供者
10.2.6 NAS的本質
10.3 DAS、SAN和NAS
10.4 最終幻想——將文件系統語言承載於FC網路傳輸
10.5 長路漫漫——存儲系統架構演化過程
10.5.1 第一階段:全整合階段
10.5.2 第二階段:磁碟外置階段
10.5.3 第三階段:外部獨立磁碟陣列階段
10.5.4 第四階段:網路化獨立磁碟陣列階段
10.5.5 第五階段:瘦伺服器主機、獨立NAS階段
10.5.6 第六階段:全分離式階段
10.5.7 第七階段:統一整合階段
10.5.8 第八階段:迅速膨脹階段
10.5.9 第九階段:收縮階段
10.5.10 第十階段:強烈坍縮階段
10.6 泰山北斗——NetApp的NAS產品
10.6.1 WAFL配合RAID 4
10.6.2 Data ONTAP利用了資料庫管理系統的設計
10.6.3 利用NVRAM來記錄操作日誌
10.6.4 WAFL從不覆寫數據
10.7 初露鋒芒——BlueArc公司的NAS產品
第11章 大師之作——大話乙太網和TCP/IP協議
11.1 共享匯流排式乙太網
11.1.1 連起來
11.1.2 找目標
11.1.3 發數據
11.2 網橋式乙太網
11.3 交換式?太網
11.4 TCP/IP協議
11.4.1 TCP/IP協議中的IP
11.4.2 IP的另外一個作用
11.4.3 TCP/IP協議中的TCP和UDP
11.5 TCP/IP和乙太網的關系
第12章 異軍突起——存儲網路的新軍IP SAN
12.1 橫眉冷對——TCP/IP與FC
12.2 自嘆不如——為何不是乙太網+TCP/IP
12.3 天生我才必有用——攻陷Disk SAN陣地
12.4 ISCSI交互過程簡析
12.4.1 實?一:初始化磁碟過程
12.4.2 實例二:新建一個文本文檔
12.4.3 實例三:文件系統點陣圖
12.5 ISCSI磁碟陣列
12.6 IP SAN
12.7 增強乙太網和TCP/IP的性能
12.8 FC SAN節節敗退
12.9 ISCSI配置應用實例
12.9.1 第一步:在存儲設備上創建LUN
12.9.2 第二步:在主機端掛載LUN
12.10 ISCSI卡Boot配置示例
12.11 10Gb乙太網的威力初顯
12.12 小結
第13章 握手言和——IP與FC融合的結果
13.1 FC的窘境
13.2 協議融合的迫切性
13.3 網路通信協議的四級結構
13.4 協議融合的三種方式
13.5 Tunnel和Map融合方式各論
13.5.1 Tunnel方式
13.5.2 Map方式
13.6 FC與IP協議之間的融合
13.7 無處不在的協議融合
13.8 交叉融合
13.9 IFCP和FCIP的具體實現
13.10 局部隔離/全局共享的存儲網路
13.11 多協議混雜的存儲網路
13.12 IP Over FC
13.13 FCoE
13.13.1 FCoE的由來
13.13.2 FcoE的設計框架
13.13.3 FcoE卡
13.13.4 FCoE交換機
13.13.5 解剖FCoE交換機
13.13.6 存儲陣列設備端的改動
13.13.7 FCoE與iSCSI
13.13.8 FcoE的前景
13.13.9 Open FCoE
第14章 變幻莫測——虛擬化
14.1 操作系統對硬體的虛擬化
14.2 計算機存儲子系統的虛擬化
14.3 帶內虛擬化和帶外虛擬化
14.4 硬網路與軟網路
14.5 用多台獨立的計算機模擬成一台虛擬計算機
14.6 用一台獨立的計算機模擬出多台虛擬計算機
14.7 用磁碟陣列來虛擬磁帶庫
14.8 用控制器來虛擬其他磁碟陣列
第15章 眾志成城——存儲集?
15.1 集群概述
15.1.1 高可用性集群(HAC)
15.1.2 負載均衡集群(LBC)
15.1.3 高性能集群(HPC)
15.2 集群的適用范圍
15.3 系統路徑上的集群各論
15.3.1 硬體層面的集群
15.3.2軟體層面的集群
15.4 實例:Microsoft MSCS軟體實現應用集群
15.4.1 在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上安裝MSCS
15.4.2 配置心跳網路
15.4.3 測試安裝
15.4.4 測試故障轉移
15.5 實例:SQL Server集群安裝配置
15.5.1 安裝SQL Server
15.5.2 驗證SQL 資料庫集群功能
15.6 塊級集群存儲系統
15.6.1 IBM XIV集群存儲系統
15.6.2 3PAR公司Inserv-T800集群存儲系統
15.6.3 EMC公司SymmetrixV-MAX集群存儲系統
15.7 集群NAS系統和集群文件系統
15.7.1 HP公司的Ibrix集群NAS系統
15.7.2 Panasas和pNFS
15.7.3 此「文件系統」非彼「文件系統」
15.7.4 什麼是Single Name Space
15.7.5 Single Filesystem Image與Single Path Image
15.7.6 集群中的分布式鎖機制
15.7.7 集群文件系統的緩存一致性
15.7.8 集群NAS的本質
15.7.9 塊級集群與NAS集群的融合猜想
15.8 對象存儲系統
15.9 當前主流的集群文件系統架構分類與對比
15.9.1 共享與非共享存儲型集群
15.9.2 對稱式與非對稱式集群
15.9.3 自助型與服務型集群
15.9.4 SPI與SFI型集群
15.9.5 串列與並行集群
15.9.6 集群/並行/分布式/共享文件系統各論
15.9.7 集群NAS系統的三層架構
15.9.8 實際中的各種集群拓撲一覽
15.10 藍鯨集群文件系統(BWFS)——國產的驕傲
15.10.1 SAN共享文件系統
15.10.2 針對NAS和SAN文件系統的並行化改造
15.10.3 目無全鯨——中科藍鯨公司BWFS系統底層架構剖析
15.10.4 基於BWFS的產品形態
15.10.5 中科藍鯨BWFS的其他技術優勢
15.10.6 中科藍鯨BWFS的未來
15.10.7 國產化的重要性
15.11 集群的本質——一種自組自控輪回的Raid
15.11.1 三統理論
15.11.2 並行的不僅可以是文件
15.11.3 集群底層與上層解耦
15.11.4 雲基礎架構
15.12 互聯網運營商的特殊集群——NoSQL
第16章 未雨綢繆——數據保護和備份技術
16.1 數據保護
16.1.1 文件級備份
16.1.2 塊級備份
16.2 高級數據保護方法
16.2.1 遠程文件復制
16.2.2 遠程磁碟(卷)鏡像
16.2.3 快(塊)照數據保護
16.2.4 卷Clone
16.2.5 Continuous Data Protect(CDP,連續數據保護)
16.2.6 VSS公共快照服務
16.2.7 快照、克隆、CDP與平行宇宙
16.3 數據備份系統的基本要件
16.3.1 備份目標
16.3.2 備份通路
16.3.3 備份引擎
16.3.4 三種備份方式
16.3.5 數據備份系統案例一
16.3.6 數據備份系統案例二
16.3.7 NetBackup配置指南
16.3.8 配置DB2資料庫備份
16.4 與業務應用相結合的快照備份和容災
第17章 愚公移山——大話數據容災
17.1 容災概述
17.2 生產資料容災——原始數據的容災
17.2.1 通過主機軟體實現前端專用網路或者前端公用網路同步
17.2.2 案例:DB2數據的HADR組件容災
17.2.3 通過主機軟體實現後端專用網路同步
17.2.4 通過數據存儲設備軟體實現專用網路同步
17.2.5 案例:IBM公司Remote Mirror容災實施
17.2.6 小結
17.3 容災中數據的同步復制和非同步復制
17.3.1 同步復制例解
17.3.2 非同步復制例解
17.4 容災系統數據一致性保證與故障恢復機制
17.4.1 數據一致性問題的產生
17.4.2 對非同步數據復制過程中一致性保證的實現方式
17.4.3 災難後的切換與回切同步過程
17.4.4 周期性非同步復制與連續非同步復制
17.5 四大廠商的數據容災系統方案概述
17.5.1 IBM公司的PPRC
17.5.2 EMC公司的MirrorView、SanCopy和SRDF
17.5.3 HDS公司的True
17.5.4 NetApp公司的Snapmirror
17.6 生產者的容災——伺服器應用程序的容災
17.6.1 生產者容災概述
17.6.2 案例一:基於Symantec公司的應用容災產品VCS
17.6.3 案例二:基於Symantec公司的應用容災產品VCS
17.7 虛擬容災技術
17.8 一體化先行軍——愛數一體化備份存儲櫃
17.8.1 愛數備份存儲櫃3.5產品架構分析
17.8.2 ?數備份存儲櫃v3.5獨特技術
17.8.3 國產存儲的方向
17.10 帶寬、延遲及其影響
第18章 鬼斧神工——數據前處理與後處理
18.1 數據存儲和數據管理
18.2 存儲系統之虛實陰陽論
18.3 Data Cooker各論
18.3.1 Thin Provision/Over Allocation
18.3.2 LUN Space Reclaiming(Unprovision/Deprovision,Get Thin)
18.3.3 Tier(分級)/Migrating(遷移)
18.3.4 Deplication(重復數據刪除)
18.3.5 磁碟數據一致性保護及錯誤恢復
第19章 過關斬將——系統IO路徑及優化
19.1 理解並記憶主機端IO路徑架構圖
19.1.1 應用程序層
19.1.2 文件系統層
19.1.3 卷管理層
19.1.4 層與層之間的調度員:IO Manager
19.1.5 底層設備驅動層
19.2 理解並記憶存儲端IO路徑架構圖
19.2.1 物理磁碟層
19.2.2 物理磁碟組織層
19.2.3 後端磁碟控制器/適配器層
19.2.4 RAID管理層
19.2.5 Lun管理層
19.2.6 前端介面設備及驅動層
19.2.7 緩存管理層
19.2.8 數據前處理和後處理層
19.2.9 存儲系統處理一個IO的一般典型流程
19.3 IO性能問題診斷總論
19.3.1 所謂「優化」的含義
19.3.2 如何發現系統症狀
19.3.3 六劑良葯治癒IO性能低下
19.3.4 面向SSD的IO處理過程優化
19.4 小結:再論機器世界與人類世界
第20章 騰雲駕霧——大話雲存儲
20.1 太始之初——「雲」的由來
20.1.1 觀點1:雲即設備
20.1.2 觀點2:雲即集群
20.1.3 觀點3:雲即IT系統
20.1.4 觀點4:雲即服務
20.1.5 雲目前最主流的定義
20.2 混沌初開——是誰催生了雲
20.2.1 一切皆以需求為導向
20.2.2 雲對外表現為一種商業模式
20.3 落地生根——以需求為導向的系統架構變化
20.3.1 雲對內表現為一種技術架構
20.3.2 雲到底是模式還是技術
20.3.3 公有雲和私有雲
20.4 撥雲見日——雲系統架構及其組成部分
20.4.1 物理支撐層
20.4.2 基礎IT架構層
20.4.3 基礎架構/集群管理層
20.4.4 資源部署層
20.4.5 中間件層
20.4.6 應用引擎層
20.4.7 業務展現與運營層
20.5 真相大白——實例說雲
20.5.1 3Tera Applogic
20.5.2 IBM Blue Could
20.6 乘風破浪——困難還是非常多的
20.6.1 雲的優點
20.6.2 雲目前存在的問題
20.7 千年之夢——雲今後的發展
20.7.1 雲本質思考
20.7.2 身邊的各種雲服務
20.7.3 進化還是退化
20.7.4 雲發展展望
20.7.5 Micro、Mini、Normal、Huge、Gird彈性數據中心
20.7.6 彈性層的出現將會讓數據中心擁有兩套性能指標
20.8 塵埃落定——雲所體現出來的哲學思想
20.8.1 輪回往復——雲的哲學形態
20.8.2 智慧之雲——雲的最終境界
20.8.3 雲在哲學上所具有的性質
20.8.4 雲基礎架構的藝術與哲學意境
20.8.5 縱觀存儲發展時代——雲發展預測
20.9 結束語
附錄
存儲系統問與答精華集錦
後記

Ⅲ 雲存儲的基本結構包括幾部分

你好,
雲存儲系統的結構模型由4層組成。
存儲層:存儲層是雲存儲最基礎的部分。存儲設備可以是FC光纖通道存儲設備,可以是NAS和 iSCSI等IP存儲設備,也可以是 SCSI或SAS等 DAS存儲設備。雲存儲中的存儲設備往往數量龐大且分布多不同地域,彼此之間通過廣域網、互聯網或者 FC光纖通道網路連接在一起。
存儲設備之上是一個統一存儲設備管理系統,可以實現存儲設備的邏輯虛擬化管理、多鏈路冗餘管理,以及硬體設備的狀態監控和故障維護。

基礎管理:基礎管理層是雲存儲最核心的部分,也是雲存儲中最難以實現的部分。基礎管理層通過集群、分布式文件系統和網格計算等技術,實現雲存儲中多個存儲設備之間的協同工作,使多個的存儲設備可以對外提供同一種服務,並提供更大更強更好的數據訪問性能。

應用介面:應用介面層是雲存儲最靈活多變的部分。不同的雲存儲運營單位可以根據實際業務類型,開發不同的應用服務介面,提供不同的應用服務。比如視頻監控應用平台、IPTV和視頻點播應用平台、網路硬碟引用平台,遠程數據備份應用平台等。

訪問層:任何一個授權用戶都可以通過標準的公用應用介面來登錄雲存儲系統,享受雲存儲服務。雲存儲運營單位不同,雲存儲提供的訪問類型和訪問手段也不同。

Ⅳ 雲存儲是什麼

雲存儲是指通過集群應用、網格技術或分布式文件系統等功能,將網路中大量各種不同類型的存儲設備通過應用軟體集合起來協同工作,共同對外提供數據存儲和業務訪問功能的一個系統。

在雲計算的基礎上發展出了雲存儲,雲存儲實際上是雲計算中有關數據存儲、歸檔、備份的一個部分,是一種創新服務。

在雲存儲服務構建方面,它是通過分布式、虛擬化、智能配置等技術,實現海量、可彈性擴展、低成本、低能耗的共享存儲資源。

雲存儲的特點

1、超大規模,支持海量數據存儲;

2、高可擴展性,能夠隨時在線升級雲存儲空間容量;

3、高可用性和可靠性,當出現數據丟失時,能夠通過副本快速恢復;

4、安全,雲存儲通過用戶鑒權、訪問許可權控制等方式保障數據安全;

5、透明服務,擁有統一的介面,當節點發生變化時,用戶能夠隨時了解情況;

6、自動容錯,能夠自動處理節點故障,保障長時間正常運作;

7、低成本,使用雲存儲能夠減少電源消耗,從而有效降低能源成本。

Ⅳ 雲資料庫詳細資料大全

雲資料庫是指被最佳化或部署到一個虛擬計算環境中的資料庫,可以實現按需付費、按需擴展、高可用性以及存儲整合等優勢。根據資料庫類型一般分為關系型資料庫和非關系型資料庫(NoSQL資料庫)。

雲資料庫的特性有:實例創建快速、支持唯讀實例、讀寫分離、故障自動切換、數據備份、Binlog備份、SQL審計、訪問白名單、監控與訊息通知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雲資料庫
  • 外文名 :CloudDB
  • 簡稱 :雲庫
  • 簡介 :基於SQL或訪問對象進行操作
  • 分類 :關系型資料庫非關系型資料庫(NoSQL資料庫)
服務,優勢,特性,套用場景,主流雲資料庫—關系型資料庫,阿里雲關系型資料庫,亞馬遜Redshift,亞馬遜關系型資料庫服務,主流雲資料庫—非關系型資料庫(NOSQL),雲資料庫MongoDB版,亞馬遜DynamoDB, 將一個現有的資料庫最佳化到雲環境有以下好處: ·可以使用戶按照存儲容量和頻寬的需求付費 ·可以將資料庫從一個地方移到另一個地方(雲的可移植性) ·可實現按需擴展 ·高可用性(HA) 將資料庫部署到雲可以通過簡化可用信息通過Web網路連線的業務進程,支持和確保雲中的業務應用程式作為軟體即服務(SaaS)部署的一部分。另外,將企業資料庫部署到雲還可以實現存儲整合。比如,一個有多個部門的大公司肯定也有多個資料庫,可以把這些資料庫在雲環境中整合成一個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

服務

雲資料庫是專業、高性能、高可靠的雲資料庫服務。雲資料庫不僅提供WEB界面進行配置、運算元據庫實例,還提供可靠的數據備份和恢復、完備的安全管理、完善的監控、輕松擴展等功能支持。相對於用戶自建資料庫,雲資料庫具有更經濟、更專業、更高效、更可靠、簡單易用等特點,使您能更專注於核心業務。

優勢

輕松部署 用戶能夠在RDS控制台輕松的完成資料庫申請和創建,RDS實例在幾分鍾內就可以准備就緒並投入使用。用戶通過RDS提供的功能完善的控制台,對所有實例進行統一管理。 高可靠 雲資料庫具有故障自動單點切換、資料庫自動備份等功能,保證實例高可用和數據安全。免費提供7天數據備份,可恢復或回滾至7天內任意備份點。 低成本 RDS支付的費用遠低於自建資料庫所需的成本,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不同套餐,使用很低的價格得到一整套專業的資料庫支持服務。

特性

實例創建快速 選擇好需要的套餐後,RDS控制台會根據選擇的套餐最佳化配置參數,短短幾分鍾一個可以使用的資料庫實例就創建好了。 支持唯讀實例 RDS唯讀實例面向對資料庫有大量讀請求而非大量寫請求的讀寫場景,通過為標准實例創建多個RDS唯讀實例,賦予標准實例彈性的讀能力擴展,從而增加用戶的吞吐量。 故障自動切換 主庫發生不可預知的故障(如:硬體故障)時,RDS將自動切換該實例下的主庫實例,恢復時間一般<5min。 數據備份 RDS默認自動開啟備份,實現資料庫實例的定時備份。自動備份保留期為七天。 在自動定時備份的基礎上,RDS也支持用戶手動的資料庫實例備份(即數據快照),可以隨時從數據快照恢復資料庫實例。 Binlog 備份 RDS會自動備份Binlog日誌,並長期保存Binlog日誌的備份。 RDS備份的Binlog日誌也提供用戶下載,方便用戶對Binlog進行二次分析處理。 訪問白名單 RDS支持通過設定IP白名單的方式來控制RDS實例的訪問許可權。 監控與訊息通知 通過RDS控制台可以詳細了解資料庫運行狀態。並且可以通過控制台定製需要的監控策略,當監控項達到監控策略閥值時,RDS將通過簡訊方式進行提醒和通知。 RDS服務的相關變更也會通過電子郵件或簡訊通知功能及時告知。

套用場景

Web 網站 LAMP是常見的網站開發架構,有了RDS用戶不用再為資料庫的最佳化、管理勞神費力。RDS優異的性能為網站的發展壯大,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數據分析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RDS將成為用戶在大數據時代把握時代數據脈搏、進行高效數據分析的得力助手。 數據管理
RDS做為雲上的關系型資料庫服務通過控制台進行簡單、方便的數據管理,並通過高可靠的架構確保您的數據安全。 學習研究
RDS使用簡單、容易上手,無論是用於資料庫套用教學,還是做相關研究都是不錯的選擇。

主流雲資料庫—關系型資料庫

阿里雲關系型資料庫

阿里雲關系型資料庫(Relational Database Service,簡稱RDS)是一種穩定可靠、可彈性伸縮的線上資料庫服務。基於阿里雲分散式檔案系統和SSD糟高性能存儲,RDS支持MySQL、SQL Server、PostgreSQL、PPAS(Postgre Plus Advanced Server,高度兼容Oracle資料庫)和MariaDB TX引擎,並且提供了容災、備份、恢復、監控、遷移等方面的全套解決方案,徹底解決資料庫運維的煩惱。

亞馬遜Redshift

Redshift跨一個主節點和多個工作節點實施分散式資料庫。通過使用AW管理控制台,管理員能夠在集群內增加或刪除節點,以及 按實際需要調整資料庫規模。所有的數據都存儲在集群節點或機器實例中。 Redshift集群的實施可通過兩種類型的虛擬機:密集存儲型和密集計算型 。密集存儲型虛擬機是專為大數據倉庫套用而進行最佳化的,而密集計算型為計算密集型分析套用提供了更多的CPU。

亞馬遜關系型資料庫服務

亞馬遜關系型資料庫服務(RDS)是專為使用SQL資料庫的事務處理套用而設計的。規模縮放和基本管理任務都可使用AWS管理控制台來實現自動化。AWS可以執行很多常見的資料庫管理任務,例如備份。

主流雲資料庫—非關系型資料庫(NOSQL)

雲資料庫MongoDB版

雲資料庫 MongoDB 版基於飛天分散式系統和高可靠存儲引擎,採用高可用架構。提供容災切換、故障遷移透明化、資料庫線上擴容、備份回滾、性能最佳化等功能。 雲資料庫MongoDB支持靈活的部署架構,針對不同的業務場景提供不同的實例架構,包括單節點實例、副本集實例及分片集群實例。

亞馬遜DynamoDB

DynamoDB是亞馬遜公司的NoSQL資料庫產品。其資料庫還可與亞馬遜Lambda集成以幫助管理人員對數據和套用的觸發器進行設定。 DynamoDB特別適用於具有大容量讀寫操作的移動套用。用戶可創建存儲JavaScript對象符號(JSON)文檔的表格,而用戶可指定鍵值對 其進行分區。與定義如何分割數據不同,這里無需定義一個正式的架構。

Ⅵ 雲存儲是什麼意思

問題一:雲儲存是什麼意思 雲存儲是在雲計算(cloud puting)概念上延伸和發展出來的一個新的概念,是一種新興的網路存儲技術,是指通過集群應用、網路技術或分布式文件系統等功能,將網路中大量各種不同類型的存儲設備通過應用軟體 *** 起來協同工作,共同對外提供數據存儲和業務訪問功能的一個系統。當雲計算系統運算和處理的核心是大量數據的存儲和管理時,雲計算系統中就需要配置大量的存儲設備,那麼雲計算系統就轉變成為一個雲存儲系統,所以雲存儲是一個以數據存儲和管理為核心的雲計算系統。簡單來說,雲存儲就是將儲存資源放到雲上供人存取的一種新興方案。使用者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透過任何可連網的裝置連接到雲上方便地存取數據
-----------------------------------
如有疑問歡迎追問!
滿意請點擊右上方【選為滿意回答】按鈕

問題二:雲存儲和網盤有什麼區別嗎? 1、什麼是網盤?
網盤,又叫網路U盤、網路硬碟,是互聯網公司的在線存儲服務,給用戶提供如文件的存儲、訪問、備份、共享等文件管理等功能。用戶可以把網盤看成一個放在網路上的硬碟或U盤,不管你是在家中、單位或其它任何地方,只要你連接到互聯網,你就可以管理、編輯網盤里的文件。不需要隨身攜帶,更不怕丟失。
企業網盤,是基於雲計算理念推出的企業數據網路存儲和管理解決方案,利用互聯網後台數據中心的海量計算和存儲能力為企業提供數據匯總分發、存儲備份和管理等服務。
實用意義來說:企業網盤是一個企業專用網盤系統,具有強大和簡單易用的文檔在線編輯預覽、協同辦公、文件共享、自動備份、歷史資料歸檔等豐富功能。
前段時間個人網盤關閉風波鬧的紛紛揚揚,很多企業用戶都將目光轉向了企業級網盤應用。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好的,國外有老牌廠商box,國內有夠快雲庫等一些新興企業。
就中國國情來講,企業網盤無疑是將來網盤廠商的不二選擇。企業網盤是基於雲計算理念推出的企業數據網路存儲和管理解決方案,利用互聯網後台數據中心的海量計算和存儲能力為企業提供數據匯總分發、存儲備份和管理等服務。
由於個人網盤中的內容都是用戶自發上傳,網盤運營商在內容監管方面乏力,網盤中違法違規的內容不可控,加之個人網盤在文件存儲安全性、文件分發便捷性、辦公協作易用性等方面無法與企業網盤相比,可以預見,將來會有更多的企業與組織在選擇文件管理軟體的時候偏向於企業級網盤。
但是我們還是要將網盤和雲存儲做一個比較。而從底層構架上以及應用上,兩者的區別就非常明顯。
2、從底層架構來看
雲存儲應用了包括分布式文件系統、用戶管理與身份驗證、虛擬化等諸多技術手段。
網盤的技術構架則相對簡單,以用戶管理為例,網路硬碟僅僅只是依靠資料庫管理進行用戶區分,而並沒有實現單一賬戶下多許可權的劃分、多賬戶間協作等管控內容。
3、從應用角度來看
網盤的作用更多是存儲數據,但是雲存儲的功能卻要包含更多內容。目前來看,雲存儲服務提供商更願意圍繞服務打造出一個包含文件同步、工作協同、多應用匯聚的平台,而不僅僅是放個數據那麼簡單。
總結
所以兩者最本質的區別是在於,網盤僅是針對一部分用戶所提供的一種服務模式。但是雲存儲則是在更高的層面上建立一系列服務體系。可以說,網盤的功能僅是雲存儲的一部分。

問題三:什麼叫雲計算,雲存儲? 雲計算涉及好幾個層次,目前市場上熱炒的概念基本是指IT基礎架構雲計算,即所謂IaaS。
簡單說,它首先運用新的技術把原有的底層硬體資源(如CPU、內存、硬碟、網路介面等)匯集成資源池,然後根據用戶的具體需要抽取資源、打包組合一整套滿足要求的虛擬服務環境,用戶使用該虛擬機環境與真實環境的感受完全一樣,而且資源可按需靈活擴充或縮減。
好處之一,隔離了軟體與硬體,減少了軟體對於某台具體設備的依賴。
好處之二,整合了硬體資源,提高了整體效能,大幅簡化了IT系統維護的復雜度。
問題之一,如果搭建的雲計算規模太小,節能性、投資收益率等經濟指標並不顯著。

問題四:雲存儲到底是什麼意思 就是虛擬的一個硬碟一樣。

問題五:雲存儲u盤是什麼意思 U盤是實物,雲盤是虛擬的,雲盤網上挺多的,有360雲盤、網路雲盤等等。雲盤如何上傳文件和視頻,進入雲盤就可以看到「上傳」,點擊後就可以選擇你需要上傳的資料了。

問題六:雲端存儲是什麼意思 所謂雲端只是一種說法 就是知道吧 那也是雲端 就是備份到他們的伺服器 就是他們有專門存儲數據的機房了

問題七:什麼是雲存儲、雲存儲的概念是什麼? 雲存儲解決方案就是把資料放在網路硬碟上,哪家服務最安全就選哪家,如果是企業級別的,果斷選IBM。因為放在網上的話,一旦被人看到就慘了,而且有些企業賬務和信息又不清不楚,選它的雲計算服務,安全性穩定性都極強,能免去不少麻煩。

問題八:什麼叫雲終端和雲儲存 雲終端,,簡而言之就是利用雲計算的模式,通過有線或無線網路和通信協議,共享伺服器或普通PC機上的操作系統,所安裝的軟體以及硬體資源的終端設備,每個終端上配備了豐富的顯示器,鍵盤滑鼠,網路以及U盤等外設介面,從而替代從前貴重繁雜,維護性差的電腦主機使用,每個終端匹配一個用戶,每個用戶之間互相獨立,操作互不影響。目前做的比較好的就是擎聯雲終端,

問題九:蘋果手機上出來的icloud雲備份是什麼意思? 防止照片聯系人等資料丟失,如果有其他蘋果設備還可以共享資料

問題十:雲資料庫和雲存儲有什麼區別 可以存貯的對象不同:》雲資料庫,是指「資料庫放在雲中」,你可以象常規的Database一樣操作、使用。
》而雲存貯,通常是指「文件空間」;--空間中自建資料庫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