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未來 信息存儲技術 的發展趨勢,大概哪些方向就行,如果回答詳細的話,可以提高懸賞
目前炒得比較火的概念是:雲存儲
IT行業的熱門是雲,那麼存儲行業作為IT行業的子類也必須要順應趨勢。
雲存儲的概念網上有,我就不追述了。
其實存儲作為底層的核心數據存放設備,需要支持各種上層的業務,所以需要關注相關行業的新技術和新領域,存儲現在最大的性能瓶頸在於磁碟,等SSD磁碟普及後(包括價格和容量),存儲的勢頭將更加迅猛。
㈡ 「東數西算」全面啟動:數據大遷徙背後,看見存儲產業的未來輪廓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文件,同意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並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至此,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完成總體布局設計,「東數西算」已成為國家級戰略工程,浩浩盪盪地站上了 歷史 舞台。
「東數西算」被認為是繼「南水北調」「西電東送」「西氣東輸」之後的又一重大基礎設施工程,將成為「新基建」的新抓手。具體而言,「東數西算」就是將東部產生的數據和需求,放到西部數據中心去計算和處理。這有利於為數據中心提供源源不斷的可再生能源,大幅降低其運行維護成本,同時能夠推動中國數字經濟和西部地區發展。
乘著「東數西算」的政策東風,存儲、計算產業也將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其中,基於分布式存儲架構的SDS(軟體定義存儲)作為先鋒力量、「熱門選手」,天生具有可擴展性以及靈活性,必然會為新基建時代帶來革命性的數據儲存手段。
然而,機遇往往與挑戰並存,一個不能忽略的問題是,隨著東數西算工程縱深推進,存儲需求激增,同時5G、AI、雲等技術加速更迭的背景下,與之相伴而生的SDS由於還在沿用十年前的技術,也必然需要同頻進化。
01
被行業擁簇的SDS(軟體定義存儲)
2013年,「軟體定義一切」被首次提出時,還是個令人懷疑的技術暢想。尤其是當它與存儲綁定在一起,在一些傳統儲存廠商眼裡是不著邊際的。但事實證明,SDS(軟體定義存儲)的誕生,不僅優化了傳統存儲的弊端,並在日後的十年裡逐漸繁榮。
根據IDC公布的2021年三季度中國軟體定義存儲(SDS)市場報告顯示,前三季度中國SDS市場獲得高速增長,市場規模同比增長54%,成為中國存儲市場的增長引擎。早就發布過軟體定義是趨勢的Gartner預測,到2024年,全球50%的存儲容量將以軟體定義存儲的形式部署,包括本地部署或在公有雲上。
SDS在市場上的狂飆突進,一方面是基於創新技術。近幾年,由於數據爆炸式增長,存儲系統的軟硬體緊耦合設計嚴重地限制了存儲技術的發展,而軟體定義存儲則可以實現軟硬解耦,讓硬體成本盡可能的降低,使得軟體發揮更大價值。通過軟體的設計,來決定存儲的性能和邊界,不用再受硬體設備、伺服器的限制。其方向在於幫助用戶在傳統數據中心或雲內實現存儲資源的池化和服務化,以及在多雲之間實現數據的統一管理和自由流動。
另一方面,是源於 歷史 的進程,被時代選擇。隨著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的發展,非結構數據爆發式增長——文本、圖像、影視、超媒體等,面對這些數據,傳統存儲方式難以招架,而SDS存儲正是包含針對文件的存儲、對象的存儲,自然就成了相關行業的首選。此外,企業雲化在近幾年成為了主流。在上雲浪潮下,不同種類業務在池化的資源池中拿到相匹配的資源。這種業務場景天然適合軟體定義存儲的分布式架構、軟體定義、水平擴展、基於統一存儲引擎向上提供多種介面等特性。
02
SDS已站在新十年的轉彎處
帶著這樣的優勢,伴隨著行業的擁簇,SDS轉眼已來到新十年的轉彎處。周遭環境飛速變化,數字浪潮奔騰洶涌,一些廠商、企業赫然發現,這個階段的SDS竟然依然處於1.0時代,還在沿用十年前的開源技術,基於舊的硬體架構設計,似乎已無法更好的應對未來的新興需求。
例如,與10多年前相比,現在的存儲硬體、網路以及相關的技術方案已經發生了很多的變化,如果在軟體層面不做出新的變革,數據存儲系統就無法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還有介質方面,存儲已經實現了大規模的從機械硬碟向SSD固態硬碟的過渡,由此帶來了超高的IOPS、超低的時延;網路的提升更是驚人,100G已經司空見慣,400G也已經漸行漸近。
當然,也面臨著「雲」的追趕。我們都知道,目前,企業雲化已經成為必答題,雲的發展日新月異,從私有雲到多公有雲、邊緣雲、分布式雲,企業選擇上雲的部署方式越來越多元,數據可能存放在任意的地理位置,存儲平台需要構建全局統一的存儲資源池,讓數據在多數據中心、混合多雲和邊緣中按需流動,這都是目前SDS1.0需要突破的挑戰。
03
觸摸存儲未來的輪廓,ExponTech搶先邁向SDS2.0
作為數據基礎設施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ExponTech華瑞指數雲率先提出SDS2.0概念。在ExponTech看來,SDS從1.0需要邁向2.0時代,進化為2.0後,會為行業帶來眼前一新的改變。
比如,SDS 2.0將支持可組合式架構,整合私有雲、多個公有雲,邊緣雲中的存儲資源,提供不同IO模型,不同性能和可靠性要求以及許多種協議介面(iSCSI、S3、POSIX、NFS、CIFS、CSI、HDFS等)的自由組合及靈活部署使用。
還有,SDS2.0將與雲原生高度協同。無論在計算、網路、數據亦或業務的層面,都可以按照雲原生的架構模式、部署模式和運營模式,實現與時俱進的進化。SDS 2.0需要按照雲原生的方式,支持和適配企業雲原生應用的發展。
最後,具備向上服務能力。SDS2.0在做好基礎存儲的服務、流動的同時,還會向上管理資料庫,分發數據,幫助企業解決數據孤島問題。
不僅如此,ExponTech認為,SDS2.0未來近乎要實現一個飛躍式的革新,是需要在引擎和架構方面做出全新的設計。
由此,ExponTech前瞻性地發布自主研發的新一代分布式數據存儲引擎WiDE。和其他存儲相比, WiDE既可以提供多池架構下的IO調度和數據流動,企業可以存儲海量非結構數據,也能存儲要求高性能高可靠的結構化數據,還可以做高性能的數據分析,真正實現數據原生於一個數據平台上,只保留一份數據卻可以被各類應用以各種介面訪問,避免各種數據孤島和數據復制拷貝帶來的問題。
此外,WiDE還全面覆蓋數據新基建創新型應用場景。在覆蓋現有分布式存儲產品SDS1.0的主流業務場景之外, WiDE能在高性能數據分析HPDA、高性能雲主機、高性能資料庫底座、混合多雲數據平台等業務場景發揮作用,彌補之前高端應用場景下吞吐和時延的缺陷。
引擎WiDE的問世,將會在SDS2.0時代更好地幫助企業應對數字化時代面臨的業務快速迭代升級的需求,推動企業智能化。未來,ExponTech也將會打造更多前沿存儲產品,助力國內數據存儲和國產系統軟體的發展。
伴隨著對SDS2.0的展望和引擎WiDE的無限可能性,未來之窗的紗簾正在緩緩拉開,我們對於數字世界廣闊前景的想像,變得更為具體可感了。
END
㈢ 雲端存儲技術未來的發展前景如何
海量數據催生新型的存儲模式——雲存儲
近年來,大數據發展浪潮席捲全球,企業對信息存儲提出了新的需求,雲存儲由此而誕生。雲存儲是基於雲計算相關技術延伸和發展而來的全新的產品形態。
雲存儲的核心技術主要包括虛擬化技術、重復數據刪除技術、分布式存儲技術、數據備份技術、內容分發網路技術和存儲加密技術。雲存儲利用這些核心技術將網路中大量各種不同類型的存儲設備通過應用軟體集合起來協同工作,共同對外提供數據存儲和業務訪問功能,從而保證數據的安全性,並節約存儲空間。
雲存儲往企業級方向發展,市場規模持續擴大
我國雲存儲行業的發展可以追溯到2007年,雲計算、雲存儲的概念在國內開始出現。2011年,雲計算、雲存儲的概念落地;2012年,國家將雲計算列為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各大互聯網企業紛紛推出自己的雲存儲應用,類Dropbox和類Evernote的應用層出不窮。該階段雲存儲的發展以個人雲存儲發展為主。
2016年,監管政策收緊導致大批網盤企業關停,致使個人雲存儲用戶規模急劇下降。企業雲存儲迎來高速發展期,國家積極鼓勵企業上雲。同時伴隨著海量數據的增長,市場對信息存儲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大企業也紛紛推出了存儲容災、專屬企業存儲等服務。
據統計,目前企業雲存儲占據了98.63%的雲存儲市場規模,個人雲存儲市場規模佔比僅在1.37%左右。
從整體市場規模看,2015年我國雲存儲市場規模約為115億元,2019年我國雲存儲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326億元。2020年,海量數據的持續增長進一步推動了我國企業對雲存儲的需求,2020年我國雲存儲市場規模預計接近400億元。
萬物互聯將催生更大雲存儲市場
未來,我國5G的發展與雲計算交織並進,5G時代網路速度的提升帶來萬物互聯,而其背後大量的數據需要有雲計算強大的計算和存儲能力支撐,我國雲存儲市場發展空間大,市場規模在未來幾年仍將保持較快的增速增長,2026年有望突破1800億元。
㈣ 計算機未來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計算機的發展趨勢如下:
1、巨型化,指計算機具有極高的運算速度、大容量的存布空間;2、微型化,大規模及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發展的必然;3、網路化,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緊密結合的產物;4、智能化,讓計算機能夠模擬人類的智力活動。
㈤ 簡述儲存設備的發展趨勢
市場由國外企業壟斷,國內廠商奮力追趕
存儲晶元是一個高度壟斷的市場,三星、SK海力士、美光,合計占據全球DRAM市場95%左右的份額,NAND
Flash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由三星、鎧俠、西部數據、美光、SK海力士、英特爾六大原廠組成的穩定市場格局。
從中國存儲晶元行業競爭格局來看,市場主要由國外存儲晶元巨頭領導,細分領域也落後於國外及台灣廠商(如NOR
Flash的旺宏/華邦等),但近年來國內廠商奮力追趕,已在部分領域實現突破,逐步縮小與國外原廠的差距。
其中,兆易創新位列NOR
Flash市場前三,聚辰股份在EEPROM晶元領域市佔率全球第三,長江存儲128層3DNAND存儲晶元,直接跳過96層,加速趕超國外廠商先進技術。值得注意的是,兆易創新集團旗下還包含長鑫存儲(CXMT),意味著兆易創新集團同時握有中國NOR
Flash與DRAM的自主研發能力,扮演中國半導體發展的重要角色。
——更多數據來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存儲晶元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前景預測》。
㈥ 雲存儲的發展趨勢
雲存儲已經成為未來存儲發展的一種趨勢。但隨著雲存儲技術的發展,各類搜索、應用技術和雲存儲相結合的應用,還需從安全性、便攜性及數據訪問等角度進行改進。(1)安全性從雲計算誕生,安全性一直是企業實施雲計算首要考慮的問題之一。同樣在雲存儲方面,安全仍是首要考慮的問題,對於想要進行雲存儲的客戶來說,安全性通常是首要的商業考慮和技術考慮。但是許多用戶對雲存儲的安全要求甚至高於它們自己的架構所能提供的安全水平。即便如此,面對如此高的不現實的安全要求,許多大型、可信賴的雲存儲廠商也在努力滿足它們的要求,構建比多數企業數據中心安全得多的數據中心。用戶可以發現,雲存儲具有更少的安全漏洞和更高的安全環節,雲存儲所能提供的安全性水平要比用戶自己的數據中心所能提供的安全水平還要高。(2)便攜性一些用戶在託管存儲的時候還要考慮數據的便攜性。一般情況下這是有保證的,一些大型服務提供商所提供的解決方案承諾其數據便攜性可媲美最好的傳統本地存儲。有的雲存儲結合了強大的便攜功能,可以將整個數據集傳送到你所選擇的任何媒介,甚至是專門的存儲設備。(3)性能和可用性過去的一些託管存儲和遠程存儲總是存在著延遲時間過長的問題。同樣地,互聯網本身的特性就嚴重威脅服務的可用性。最新一代雲存儲有突破性的成就,體現在客戶端或本地設備高速緩存上,將經常使用的數據保持在本地,從而有效地緩解互聯網延遲問題。通過本地高速緩存,即使面臨最嚴重的網路中斷,這些設備也可以緩解延遲性問題。這些設備還可以讓經常使用的數據像本地存儲那樣快速反應。通過一個本地NAS網關,雲存儲甚至可以模仿終端NAS設備的可用性、性能和可視性,同時將數據予以遠程保護。隨著雲存儲技術的不斷發展,各廠商仍將繼續努力實現容量優化和WAN(廣域網)優化,從而盡量減少數據傳輸的延遲性。(4)數據訪問現有對雲存儲技術的疑慮還在於,如果執行大規模數據請求或數據恢復操作,那麼雲存儲是否可提供足夠的訪問性。在未來的技術條件下,此點大可不必擔心,現有的廠商可以將大量數據傳輸到任何類型的媒介,可將數據直接傳送給企業,且其速度之快相當於復制、粘貼操作。另外,雲存儲廠商還可以提供一套組件,在完全本地化的系統上模仿雲地址,讓本地NAS網關設備繼續正常運行而無需重新設置。未來,如果大型廠商構建了更多的地區性設施,那麼數據傳輸將更加迅捷。如此一來,即便是客戶本地數據發生了災難性的損失,雲存儲廠商也可以將數據重新快速傳輸給客戶數據中心。 雲計算和物聯網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雲計算」是「互聯網中的神經系統的雛形,「物聯網」是「互聯網」正在出現的末梢神經系統的萌芽。
「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這有兩層意思:第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路;第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
物聯網的兩種業務模式:
1.MAI(M2M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內部MaaS;
2.MaaS(M2M As A Service), MMO, Multi-Tenants(多租戶模型)。
隨著物聯網業務量的增加,對數據存儲和計算量的需求將帶來對「雲計算」能力的要求:
1.雲計算:從計算中心到數據中心在物聯網的初級階段,PoP即可滿足需求;
2.在物聯網高級階段,可能出現MVNO/MMO營運商(國外已存在多年),需要虛擬化雲計算技術,SOA等技術的結合實現互聯網的泛在服務:TaaS (everyTHING As A Service)。 雲安全(Cloud Security)是一個從「雲計算」演變而來的新名詞。雲安全的策略構想是:使用者越多,每個使用者就越安全,因為如此龐大的用戶群,足以覆蓋互聯網的每個角落,只要某個網站被掛馬或某個新木馬病毒出現,就會立刻被截獲。
「雲安全」通過網狀的大量客戶端對網路中軟體行為的異常監測,獲取互聯網中木馬、惡意程序的最新信息,推送到Server端進行自動分析和處理,再把病毒和木馬的解決方案分發到每一個客戶端。 私有雲(Private Cloud)是將雲基礎設施與軟硬體資源創建在防火牆內,以供機構或企業內各部門共享數據中心內的資源。 創建私有雲,除了硬體資源外,一般還有雲設備(IaaS)軟體;現時商業軟體有VMware的 vSphere 和Platform Computing 的ISF, 開放源代碼的雲設備軟體主要有Eucalyptus和OpenStack。至2013年可以提供私有雲的平台有:Eucalyptus、3A Cloud、minicloud安全辦公私有雲、聯想網盤和OATOS企業網盤等。
雲創存儲推出minicloud安全辦公私有雲,用最少的成本為企業部署雲存儲以及企業辦公應用軟體,為企業打造安全的辦公環境。在滿足企業辦公需求的基礎上,大幅度降低了企業IT建設的門檻與風險,並同時全面保障企業數據安全。
私有雲計算同樣包含雲硬體、雲平台、雲服務三個層次。不同的是,雲硬體是用戶自己的個人電腦或伺服器,而非雲計算廠商的數據中心。雲計算廠商構建數據中心的目的是為千百萬用戶提供公共雲服務,因此需要擁有幾十上百萬台伺服器。私有雲計算,對個人來說只服務於親朋好友,對企業來說只服務於本企業員工以及本企業的客戶和供應商,因此個人或企業自己的個人電腦或伺服器已經足夠用來提供雲服務。 雲會議是基於雲計算技術的一種高效、便捷、低成本的會議形式。使用者只需要通過互聯網界面,進行簡單易用的操作,便可快速高效地與全球各地團隊及客戶同步分享語音、數據文件及視頻,而會議中數據的傳輸、處理等復雜技術由雲會議服務商幫助使用者進行操作。
目前國內雲會議主要集中在以SAAS(軟體即服務)模式為主體的服務內容,包括電話、網路、視頻等服務形式,基於雲計算的視頻會議就叫雲會議。雲會議是視頻會議與雲計算的完美結合,帶來了最便捷的遠程會議體驗。及時語移動雲電話會議,是雲計算技術與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完美融合,通過移動終端進行簡單的操作,提供隨時隨地高效地召集和管理會議。 雲社交(CloudSocial)是一種物聯網、雲計算和移動互聯網交互應用的虛擬社交應用模式,以建立著名的「資源分享關系圖譜」為目的,進而開展網路社交,雲社交的主要特徵,就是把大量的社會資源統一整合和評測,構成一個資源有效池向用戶按需提供服務。參與分享的用戶越多,能夠創造的利用價值就越大。
雲計算系統
㈦ 移動存儲介質的發展趨勢
趨勢一:各種信息安全技術走向融合
在企業數據安全管理領域,一個最重要的趨勢就是與各種安全技術的集成以及與各種安全產品的整合。移動存儲介質的保密管理已經遠遠超越了設備單點安全的范疇,移動存儲介質泄密防護作為企業信息失泄密防護的重要環節,需要結合企業現有組織結構,並能與現有的企業安全產品相整合,特別是與信息防護和控制系統(IPC)的整合,成為全面信息安全解決方案中的一部分。
一些廠家認識到基於軟、硬體的保密防護的必要性、優點和不足,將單點設備安全和移動存儲介質管理系統結合起來,並推出了軟硬體結合的產品,這類產品的出現是技術融合的產物,它綜合了以上兩類產品的優點,實現了移動存儲介質的數據安全、介質訪問控制,介質使用環境安全、數據擺渡安全等多層次保護,對移動存儲介質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這類產品是迄今為止最全面的移動存儲介質保密管理方案。
趨勢二:基於安全晶元的驗證和加密被越來越多的產品所採用
隨著安全移動存儲設備應用環境的復雜化,簡單地依靠桌面操作系統的單向認證方式,無法抵擋假冒身份,數據攔截等惡意的竊密手段。基於安全晶元的身份認證方式,將大大提高移動存儲設備數據訪問的安全性。在安全移動存儲設備晶元中運行獨立的COS操作系統,通過USBKEY等安全通道進行身份認證,並由COS完成數據的動態加密。這種認證和保密技術是SIM卡、網上銀行等應用認證技術的拓展。
趨勢三:介質的分級保護成為產品的必要功能
國家保密部門在保密制度上做出了明確規定,對信息系統提出了分密級保護的要求,並規定不同密級實體之間的訪問規則,比如高密級移動存儲介質不能在低密級計算機上使用,高密級電子文件不能存儲在低密級存儲設備上。為滿足保密部門這些要求,密級標識和基於主客體密級標識的訪問控製成為移動存儲介質保密管理的必備功能。
趨勢四:安全數據擺渡成為熱門技術
傳統的數據擺渡威脅來自於移動存儲介質在內外網之間的交叉使用。近幾年,病毒(木馬)通過移動存儲介質擺渡來竊取用戶文件,逐漸成為信息安全的焦點問題,如何有效地鑒別用戶和病毒(木馬)行為,通過有效的手段來保證移動存儲介質在內外部網路之間進行數據擺渡的安全,成為移動存儲介質保密管理越來越重要的課題。
趨勢五:審計跟蹤趨向多維度、立體化
移動存儲介質的便攜性決定它需要把傳統的終端數據審核功能拓展到受控的環境之外,系統審計跟蹤需要從簡單一維空間發展到多維空間,實現基於身份、時間,地點、設備、不同安全模式等多維跟蹤。人員操作審計,終端操作審計、設備使用審計,文件跟蹤審計等構成了立體化的審計跟蹤體系。
易產生的安全隱患
隱患1:使用人員安全意識不高,將帶有與工作有關的資料、單位機密文件的移動存儲介質隨意外借或者麻痹大意而丟失,被他人將移動存儲介質中的資料悉數竊取。
隱患2:移動存儲介質在內外網之間直接交互使用,在接入互聯網等網路時,容易被黑客利用高科技手段獲取有用的個人或者公司信息,從而導致一些重要數據或信息的泄密,造成不必要的個人或者集體損失。
隱患3:由於移動介質的不規范使用,使其作為媒介將病毒從外網帶入內網成為了可能,如銀行內部發生了計算機病毒攻擊內網導致網路癱瘓、系統崩潰和數據丟失。
隱患4:由於移動介質的方便性,常常隨身攜帶,造成移動介質震動或跌落使其受損,從而造成數據和信息的丟失。
隱患5:目前市場假貨很多,大多數都是擴容產品,實際容量與標識有很大的出入,往往使存儲的資料丟失,所以,在購買時,一定要買正品。
㈧ 信息存儲技術的背景 應用 發展以及趨勢
信息存儲技術作為信息技術的核心之一,一直伴隨著、同時推動著IT業各方面技術的協同發展,是當今IT領域中少數發展最為迅速的熱點之一。紙的發明記載了人類的歷史和文明,現代信息存儲技術則大大超越了紙張記錄的含義。21世紀是數字化和多媒體化的信息時代,現代信息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所產生的信息量每年以指數方式上升,出現了信息爆炸的態勢。據UC Berkley 2001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未來3年內所產生的數據將超過過去4萬年中產生數據的總和,而且93%的新生成的信息為數字形式。當上世紀50年代計算機技術初現時,存儲容量還只是以千位位元組計…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2006-CXJL200605012.htm
㈨ 信息存儲技術的信息存儲技術的發展趨勢
1.評價存儲技術的指標
評價存儲技術的指標常包括以下幾種:存儲密度、存取時間、存儲成本、信息更新的難易、可靠性、壽命、消耗功率等。
其中有幾項指標是互為相反的,沒有一種存儲技術能同時滿足所有要求。因此,無論是紙印刷存儲,還是縮微存儲,磁存儲,半導體存儲,光碟存儲都各自具備別的技術不能替代的優點。因此它們將在較長時期內並存,互為補充。
2.縮微存儲、磁存儲和光碟存儲技術特點的比較
1)從存儲容量、存儲密度來看,光碟存儲佔有絕對優勢。
2)從存取時間來看,磁存儲佔有優勢,光碟存取的時間則較長,縮微存儲的存取時間則不可比。
3)從信息更新的難易程度來講,磁存儲非常容易,而光碟存儲的信息更新技術正在研製過程當中,縮微存儲則不能進行信息的更新。
4)從存儲信息的可靠性比較可以看出,縮微存儲技術佔有絕對優勢,它的誤碼率為0,且保存期限最長。
5)縮微存儲技術和磁存儲技術比較成熟,縮微存儲技術具有一次性投資較低的特點。
6)從信息存儲技術的發展來看,光碟存儲技術最有希望,隨著光碟技術的改進和成熟,它的存取速度將進一步加快,成本將會進—步降低,光碟存儲技術將有一個飛躍的發展。
3.信息存儲技術的未來
由上面的特點比較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無論是紙印刷文獻的存儲,還是縮微存儲、磁存儲、光碟存儲,它們都各自具備別的技術不能替代的長處,因此,它們將在較長時期內並存,互為補充。這是信息存儲技術的一個發展趨勢。
信息存儲技術的另一發展趨勢是各項信息存儲技術的結合發展:
1)磁存儲與光存儲的結合——磁光存儲技術。這是一種利用激光在磁光存儲材料上進行信息寫入和讀出的技術。磁光存儲技術結合了磁存儲與光碟存儲的優點,存儲密度高,存儲容量大,而且存取時間短。
2)採用縮微片和光碟兩種存儲媒質的復合系統。在隨錄隨用、檢索速度、影像遠距離傳送等方面,光碟優於縮微片,而在輸入速度、復制發行、存儲壽命、法律依據陸方面,縮微片又優於光碟。日本的佳能和富士公司先後推出一種採用縮微片和光碟兩種存儲媒質的所謂復合系統。採用復合系統的另一個優點是,原來已擁有大量縮微片的舊系統仍可繼續使用,並能順利地向新系統過渡。
3)「三合一」的存儲系統,即將縮微、磁和光碟存儲技術結合在一起的復合系統。柯達公司正在研究這種系統。
信息存儲技術將有一個重新的比例分配是其發展的又一必然趨勢,為了實現我國信息工作的現代化,我們必須採取得力的措施,來積極推動信息存儲技術的這種轉化。信息存儲技術比例上的重新分配,也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各信息存儲技術的特長,揚長避短。所謂「重新的比例分配」是:
1)傳統的紙印刷文獻,由於存儲空間、存儲條件等限制,一些利用率較低的印刷型文獻將被縮微存儲代替。
2)對於形像資料,為了保持圖像的色彩,最好用光碟存儲。當然也可以用彩色縮微攝影保存,但其效果並不十分理想。
3)為了充分利用光碟處理計算機信息的能力,可用光碟代替磁碟存儲信息機構的書目信息和情報檢索信息。通過光碟可以快速向用戶提供檢索服務,也可利用電子傳輸通信為遠程終端提供書目信息。
4)存儲計算機信息,過去都擬依靠COM技術,隨著光碟技術的發展,COM技術可能被光碟代替。
5)根據光碟存儲信息壽命短,但檢索功能強及檢索速度高的特點,可考慮將檢索頻率高的科技期刊、科技報告、標准和法律文獻及一些詞典工具書等存入光碟。根據科學信息老化規律,科技文獻的引用期平均也只有10年左右,正好與光碟保存信息的壽命相當。
從長遠來看,在信息存儲技術領域內,今後還有大量的工作可做。有人估計,利用生物蛋白自我繁殖的功能,可以製造出極大容量的生物存儲器;還可藉助生物集成電路把計算機與人腦(一個極大容量的生物信息存儲器)聯系起來,形成新的人機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