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務存儲 » 周躍峰談華為數據存儲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周躍峰談華為數據存儲

發布時間: 2023-03-20 18:48:04

❶ 如何破解4G時代室內用戶體驗難題

1室內覆蓋:運營商面臨的最大挑戰

對於移動通信網路而言,信號的室內覆蓋水平一直是市場競爭力高低的重要體現。2G時代,電梯里那些「信號已覆蓋」的標志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到了3G和4G時代,室內覆蓋則變得更加重要,更加具有戰略意義,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室內覆蓋的好壞決定著4G的成敗。

4G時代是數據的時代,而數據業務更多地發生在室內。研究表明,80%~90%的移動數據業務是在室內發生的,尤其是學校、商場、辦公大樓、會議中心等公共場所。這些高業務區域的信號覆蓋對於運營商而言就是收入的來源,如果不能在這些區域提供良好的網路覆蓋,無法有效地吸收業務,滿足需求,其網路投資必然會受到損害。

4G時代也是體驗的時代,全球運營商都開始高度重視用戶的體驗。2013年,在華為用戶大會上,來自全球103個電信運營商和相關組織的300位嘉賓中,有43%的嘉賓認為未來兩年移動寬頻的最重要問題是「用戶體驗」。更有78.9%的嘉賓認為「業務體驗」是用戶最重要的體驗。要保證用戶體驗質量,作為高話務區的室內覆蓋便不可忽視。另有孝攜調研顯示,70%的用戶投訴也發生在室內,因此,為保證用戶獲得更好的體驗,運營商必須提供質量更高的室內連續深度覆蓋,杜絕有譽簡信號而無法上網的現象發慶慎褲生。

然而,移動寬頻的深度覆蓋卻是當前網路建設最大的難題之一。

第一,由外而內的覆蓋方式難以為繼。作為傳統的室內覆蓋方式之一,通過室外基站將信號直接「打入」室內的解決方案在4G時代已經難以奏效。一方面是因為當4G使用高頻段時,信號穿透能力差,損耗嚴重,如果利用室外宏站解決室內的接入問題,將大大增加宏站的數量,不僅大幅增加建網成本,且站址獲得困難。有實驗表明,宏站如果要向室內滲透兩米以上,宏基站數量則要相應增加60%以上才能實現。另一方面,基於高階調制的數據業務對信號的強度和信噪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靠室外宏站難以保證用戶獲得良好體驗。

第二,傳統室內覆蓋解決方案已經力不從心。為了解決移動網路的室內覆蓋問題,特別是大型公共場所的室內覆蓋問題,傳統的解決方案是採用分布式天線系統(DAS),這種解決方案將網路信號通過信號電纜引入室內,並分配至不同區域,實現網路的深度覆蓋。但這一解決方案除了具有網路結構復雜、施工煩瑣、無法平滑升級支持LTE多天線技術等種種不足外,難以滿足4G網路的容量需求成為其難以克服的短板。

在移動寬頻時代,隨著移動終端設備種類的增多、屏幕的增大以及解析度的提高,其所需的帶寬也在不斷增加。2004年,移動終端屏幕解析度只有416×234,帶寬只需200kbps以下,到2014年,移動終端解析度已經達到1920×1080的高清標准,所需帶寬也上升至8Mbps,這大大促進了移動帶寬需求的增加,因此,在人員密集的室內熱點區域,DAS系統已經完全無法滿足用戶容量的需求,這也是造成「雖有網路覆蓋卻無法上網」現象的重要原因。

第三,簡單引入小基站並不能解決問題。小基站(Small Cell)作為一種基站形態在2G和3G時代主要發揮「補盲」和「補熱」等輔助作用,尚未在室內覆蓋中大規模使用,調查顯示,目前運營商部署的室內小基站數量在基站總量中所佔的比例尚不到10%.4G時代,小基站因部署靈活等優勢日益被看好,已經被認為是一種技術趨勢,有機構預測,今年全球小基站規模會爆發,局部地區將遠遠高於傳統宏站。但是,目前不同形態的小基站產品並不適合簡單地大規模用於室內深度覆蓋,簡單引入將帶來包括網路協調以及基站管理等一系列問題。要解決4G深度覆蓋問題,運營商期待的是一種可以做到大容量、大覆蓋、易管理、短施工的小基站解決方案。

2 MBB時代,獨一無二的室內小基站解決方案

LampSite競爭力對比

2013年2月27日,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華為發布了一款全新的室內覆蓋解決方案——LampSite.這是一款獨一無二的小基站解決方案,具備高效部署、大容量、多頻多模和運維可視化等特點,其目標就是幫助運營商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解決室內深度覆蓋問題,因此,受到全球的廣泛關注。

LampSite解決方案主要由PicoRRU(pRRU)、RemoteHUB(RHUB)以及BBU三個網元組成。其中,pRRU支持多頻多模,可同時承載LTE TDD/LTE FDD/UMTS等多個制式,集成Wi-Fi,外觀小巧,安裝便捷,配合華為SingleRAN解決方案,可部署多制式的室內網路。BBU則具有基帶資源共享功能,通過一根光纖與RHUB相連就能承載多個小區。pRRU通過網線與RHUB連接,即可實現為pRRU供電和數據傳輸功能,可有效降低施工難度和部署成本。

由於多種新技術的採用,LampSite具有了普通小基站產品所沒有的許多新特性和新能力。

第一就是支持多頻多模以及支持載波聚合的能力。據介紹,通過插卡組合,LampSite可以根據網路需要靈活地調整網路制式和頻率,2G、3G、4G都可支持,部署一次可解決所有網路的室內覆蓋問題,並且可以平滑地進行軟體升級,未來不必進行重新部署室內覆蓋系統。

第二是靈活高效的擴容能力。在網路建設初期,通過pRRU聚合可減少小區邊緣面積,降低干擾。當網路負載較高時,通過小區分裂技術,形成多個小區,等同於加站,再採用自適應單頻點組網技術,實現干擾與容量的平衡,小區間可無縫切換,可以說,無需任何工程改造,僅升級軟體就能提升網路容量,增加站點。

第三是強大的協同自動化處理和管理能力。通過多種創新技術,LampSite實現了室內外網路之間的協同自動化。同時,配合華為的統一網管和檢測評估工具,可以對室內熱點區域進行精確管理和分析,協同運維,實施多維度、精細化的智能監測和評估優化。

第四是強大的多天線系統,具有巨大的性能潛力。LampSite pRRU堪稱是一根乙太網線纜的LTE多天線設備。由於支持多天線,小區總吞吐量可增加100%,小區邊緣用戶吞吐量增加40%以上。

總之,全新架構的LampSite是室內覆蓋系統的一次革新。與傳統的分布式天線系統相比,LampSite具有巨大的優勢:

第一,DAS操作維護復雜度高,網路架構復雜,需要部署合路器、饋線保護、遠端單元以及天線等,並需要兩套網管系統,DAS系統沒有操作維護能力,而LampSite解決方案只需用光纖連接BBU和RHUB,再用五類線將pRRU連接至RHUB,架構簡潔,施工極為容易,相比雙信道室內無源DAS系統,LampSite的部署周期可縮短86%,同時還實現了網管系統的共享。

第二,DAS系統具有較高的底噪,包括RRU的底噪以及不同信號共信道產生的無法消除的底噪,上行鏈路的等效雜訊系數增加了約20dB.而LampSite可消除RRU雜訊,獨立解調消除了上行鏈路RRU之間的干擾。

第三,DAS系統擴容成本高,由於是宏基站覆蓋的延伸,其擴容高度依賴遠端機和基站。而LampSite可根據需求實現pRRU級別的小區分裂,加之基於軟體的升級,實現了空中介面的無縫擴容。具體而言,單獨解調實現了4~8倍的上行擴容,虛擬小區可實現4~8倍的下行擴容,小區分裂可實現6~12倍擴容。

第四,DAS系統由於重疊干擾以及室內網路和室外宏網無法協同等原因,用戶體驗較差,而LampSite可實現pRRU之間的協同,未來還可實現與室外宏網路之間的協同,可使小區邊緣用戶的上下行數據速率增加90%,掉話率減少30%,接入失敗率減少20%,用戶體驗大大提高。
3華為「Service Anchor」:創新「小基站網路」的商業模式
在移動寬頻時代,運營商通過建設小基站進行熱點容量提升、室內深度覆蓋已成趨勢,但是傳統建設模式卻日益受到站點和傳輸獲取困難、收益模式單一等難題的影響,運營商的進入成本也越來越高。怎樣才能幫助運營商加快小基站的部署呢?在2014年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華為發布了一款名為「眾包小基站」(Crowd-sourcing Small Cell)的解決方案,力圖解決這一難題。

「眾包」本是一種從互聯網衍生而來的生產組織形式,特點是能夠最大化地整合參與者的資源和能力。通過「眾包小基站」方式,華為創造性地在LampSite解決方案中引入了可編程的業務新網元——Service Anchor(業務錨點),業務錨點基於開放架構,擁有開放的API,可以和企業業務平台對接,從而吸引公共設施管理者、大型建築業主、網路集成商、企業等參與到「小基站」的建設和運營中來。運營商既可以整合企業應用,也可以面向企業就近提供最佳體驗的企業雲業務,幫助運營商集成眾包合作夥伴以場所為中心的資源優勢和應用優勢,形成差異化的應用平台,由傳統的大眾市場進入企業市場。

基於LampSite網路和業務錨點,通過第三方應用開發商的引入,為諸如實景導航、室內地圖和定位、高精度的廣告推送、大數據支持以及物聯網應用創造了條件。據華為Small Cell產品線總裁周躍峰介紹,依靠華為的專利技術,能夠實現精確到3米的室內導航,可以開發多種應用。周躍峰表示,華為鼓勵第三方開發商在業務錨點上開發應用,從而為場館、運營商提供增值服務。通過這一平台還可引入大數據分析和雲服務,華為已經與業界多家雲業務提供商展開合作,實現企業業務與小基站解決方案的融合。

這一商業模式可以概括為,運營商向站址業主支付租金,業主則向第三方應用開發商支付相關費用,第三方應用開發商向運營商支付信息和流量費用,形成良性循環。從運營商的角度看,第三方應用的引入,增加了收入,實現了價值的轉移,運營商的投資回報率得到提高。

周躍峰認為,未來,運營商傳統的投資回報率(ROI)公式將被改寫。將從傳統凈收入與總成本的比值轉變為運營商凈收入與價值轉移之和與總成本與成本轉移之和的比值。

價值轉移將包括企業應用、廣告收入、數據分析等相關服務。而成本轉移將包括和站址業主之間的成本分擔以及電子商務與遠程管理帶來的運營成本降低等。周躍峰認為,在移動寬頻時代,室內深度覆蓋問題不解決,消費者的需求就會被壓制,運營商的投資回報率將受到嚴重影響。

華為LampSite將有效解決運營商室內深度覆蓋問題,釋放用戶需求。同時,通過「眾包小基站」解決方案進一步降低運營商的部署成本,提高收入,必然帶來投資回報率的明顯改善。可以說,華為LampSite是一款能帶來商業模式改變的室內深度覆蓋解決方案。

4華為LampSite:市場認可商用持續領先

在法國依雲皇家酒店部署LampSite

LampSite發布之後,因其創新的網路架構、便捷的部署方式引起了全球移動通信界的廣泛關注,其商用進程也迅速推進。2013年12月9日,華為正式宣布,LampSite室內覆蓋解決方案在英國沃達豐現網成功部署,拉開了LampSite規模商用的序幕。

在這一商用案例中,華為為沃達豐某辦公樓四個樓層提供室內3G覆蓋,總計12000平方米,為近1100名員工和訪客提供高速移動寬頻服務,使該區域移動用戶即使在話務繁忙的辦公時間,也能享有隨時隨地不低於10Mb/s的數據傳輸速度以及更好的語音通話質量,並達到零掉話率。在部署過程中充分展示了LampSite解決方案的高擴展性、高靈活性以及易於部署和管理的特點。

此後不久,在2014年的巴塞羅那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挪威Telenor也宣布選擇華為LampSite解決方案提升室內覆蓋質量,加速LTE商用進程,從而成為全球第一個LTE LampSite商用網路。

挪威首都奧斯陸,Telenor選擇在其6層樓高的總部大樓率先部署華為LampSite解決方案。僅用了3個小時就完成了一個pRRU從室內區域網路規劃、站點勘測到安裝、調測等全部過程,在增強網路覆蓋的同時,為用戶帶來全新的應用體驗,現場測試用戶實際體驗到的最高下行速率達46Mbps.據華為無線網路營銷工程部高級市場總監婁志強介紹,到目前為止,華為已經在泰國、北歐、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等地部署了LampSite系統。

LampSite在國內的商用也在不斷推進。婁志強介紹說,華為已經在鄭州火車站部署了上百個LampSite接入點,統計顯示,下行數據流量增加了60%以上,上行增加了50%以上,有效釋放了原來依靠宏基站以及DAS系統所壓制的用戶需求,用戶體驗也大大提高。此外,全國許多機場,包括重慶機場、首都國際機場等也開始部署LampSite.在首都國際機場,華為部署了幾千個LampSite接入點,相當於把機場分成幾千個小蜂窩區域,每個蜂窩容量非常高,完全可以滿足密集人群的應用需求,在提升用戶體驗的同時,運營商也將獲得應有的回報。婁志強還表示,華為LampSite目前已經獲得了超過180個全球運營商合同,其中商用合同超過120個,獲得了全球運營商的高度認可。

應當說,LampSite的市場表現超出了人們的預期,其大容量、高速率、易管理、短施工的特點在我國進入4G時代之際無疑將大有用武之地,有望成為致力於為用戶提供最佳移動寬頻體驗的運營商的必然之選。

展望未來,待到LampSite大規模普及之時,人們或許再也不會有「明明有網路信號卻無法上網」的糟糕體驗了!

❷ 華為FusionData:源於數據,高於數據

自首台計算機ENIAC誕生起,人們便對數據收集、整理、分析和使用產生了高度依賴。

這種依賴隨著數據應用的不斷擴展,逐步發展到數據驅動與轉化階段。

那些有志於在數字化轉型中先拔頭籌的企業深知,數據驅動與轉化意味著龐大的數據資源必將通過計算、交互產生智慧與財富。

而另一方面,企業也看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近在咫尺:數據應用呈現出大規模、多元異構、跨行業、實時聯動等形態,此場景的背後則是數據接入難、分析難、消費難的「三難」窘境。

根據華為全球產業展望(GIV)報告顯示,全球數據量將從2018年32.5ZB快速增長到2025年的180ZB。

與之形成對比,企業生產活動產生的數據中只有不到 2% 被保存,而其中得到分析利用的不足 10% ,顯然,數據價值的充分釋放距理想狀態相去甚遠。

正視數據「三難」

在如何科學而有效的利用數據潛在價值這一問題上,不乏用戶端的聲音— 來自金融行業的某企業CIO曾這樣評價:若要從根本上解決企業面臨的數據三難,應當具備「兩重視」、「+智能」的應用思維。

所謂「兩重視」,即重視數據「主權」與數據「提純」,前者旨在強調企業對數據湖中的數據資源實現主導,並全方位掌握數據的流向與接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讓數據百分之百地滿足自身業務所需;而後者旨在強調數據的精確應用,讓有效數據對接明確需求,高效精準的使能業務成長。

其次便是「+智能」!顧名思義,通過基於多樣算力的AI技術,將雜亂而無序的海量關聯數據實現智能聚合、分析,形成精準化、有序化、結構化的數據,數據應用的場景價值才會由此得以全面釋放。

FusionData,華為新近發布的智能數據解決方案,顯然並有意從上述應用需求中切入,力求點亮客戶在數據應用道路上的新銳腳步—強有力的邁向智能數據的大產能時代。

華為Cloud & AI產品與服務總裁侯金龍

正如華為Cloud & AI產品與服務總裁侯金龍於FusionData發布會現場所言:「數據成為新生產資料,智能成為新生產力,企業需要構建領先的數據基礎設施,從而打通數據供應全流程,使能數據與業務全連接,提升業務敏捷性!

侯金龍的語義背後或許還存在另一提示—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用什麼生產資料,怎樣生產。

FusionData即是數據大產能時代最需要的生產工具,而它的使命即是基於數據資料,完成對數字化轉型的數據使能!

與之相呼應,FusionData的特質也確有「一切源於數據,高於數據」深刻意味。

源於數據 —FusionData從數據服務需求的根本—(數據匯聚)出發,通過聚合數據源,提供『采-存-算-管-用』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讓數據存得下、流得動、算得快、用得好,助力客戶將數據資源轉變為數據資產。

高於數據 —FusionData將數據的應用提升到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之上。而FusionData的終極目標則要實現一家企業一個數據湖,一座城市一個數據湖,滿足居民的生產與生活、企業的運營和發展、城市政府的管理和服務等各項需求,加速全 社會 的智能化進程。

華為IT產品線副總裁、智能數據與存儲領域總裁周躍峰

在FusionData發布會現場,華為IT產品線副總裁、智能數據與存儲領域總裁周躍峰,用數據服務的線性圖形將FusionData的「完美實力」展現於業界。

筆者的直觀感受是:有高度、夠清晰、全方位地觸達到數據服務的各項能力環節。FusionData重定義著數據基礎設施,其聲量可謂振聾發聵,而其精彩內容包括:底層多樣性算力平台、數據接入、存儲、處理以及使能項。

其中,結合FusionData的特質,令華為引以為傲的三項重點—聚焦於數據接入、數據處理和數據使能三個層面,力圖通過「連接」、「處理」、「使能」三個關鍵詞讓用戶明白,任何復雜、異構、海量的數據難題都能在華為FusionData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能力下一一化解,同時還有意外「驚喜」。

FusionData的實力與驚喜

下文便通過三個關鍵詞在細節上對FusionData做出一番簡要總結,一窺其實力與驚喜之處。

「連接」:多樣與高效

要做到企業用戶理想中的數據智能全連接並非易事,因為只要讓數據連接就意味著要與多源異構數據深度關聯,後者直接引發的結果即是割裂的數據孤島,而數據孤島還是非統一,且形態各異。

事實上,傳統的數據融合接入方式處理的對象多聚焦在來源相同、結構類似、維度單一的數據單元。而面對兩多一異(多源、多維、異構)的數據源,華為選擇了智能數據連接部件ROMA完成對多數據源接入、消息和API的統一管理,同時智能通道選擇等技術實現智能全連接,加速數據流動,讓應用與數據連接更高效。

形象地說,FusionData的全智能「連接力」做到了讓數據湖在「海納百川」中「渾然一體」,且「四通八達」。

所謂「海納百川」即是在接入能力上,FusionData做到了支持1100多種應用和異構數據源接入,通過開放式數據接入框架可靈活接入第三方數據源。最大限度地容納數據多樣性,找到各類數據的平衡點,讓各類數據相互融合的同時將其本色充分保留,並完美地體現在分析應用管道中。

做到「渾然一體」旨在強調界面式的一觸即達,即基於統一的管理平台實現分布式消息和API服務的跨網跨域跨雲集成,讓數據自由流動的同時提升數據應用的效率。

不忘提及的一項重點是針對跨網跨域跨雲集成,華為在雲、管、端的基礎設施平台上具備了其它業界友商並不完全具備的核心優勢,這一點,華為已拔得頭籌。

實現「四通八達」,則是來自智能通道的選擇,即支持數據多通道傳輸,並且可根據數據特點智能選擇傳送通道,大幅提升數據接入效率。

「處理」-重定義數據智能化

盡管FusionData是作為智能數據整體解決方案亮相於業界,但其光芒仍然被其兩個重要組件-業界首創的 AI Native 分布式資料庫 GaussDB 和分布式存儲產品 FusionStorage 8.0所佔據。

兩大角色性格分明:GaussDB將 AI 技術引入資料庫,大幅提升資料庫自動化管理和優化能力;FusionStorage 8.0則實現一套存儲系統同時支持塊、文件、對象、HDFS、資料庫協議,適用於全業務場景混合負載,滿足雲上雲下數據流動並保障一致性體驗。

兩者再搭配FusionInsight,通過多類型數據融合存儲、融合分析引擎完成了從單一處理到智能融合處理,加速了數據價值的轉化。綜合而言,三者結合極大提升數據處理平台的速度,即處理數據的效率;寬度,數據應用的范圍得以擴展;能力,處理數據的質量直接提升。

作為FusionData的一大靈魂角色,GaussDB在此值得為其濃墨重彩一番,這主要得益於其極為搶眼的創新表現力:其作為首個將AI技術融入分布式資料庫的全生命周期中的 AI-Native資料庫,一並實現了自運維、自管理、自調優、故障自診斷和自愈,形成了自家獨特的資料庫內生管理力;其次,作為首款支持ARM架構的企業級資料庫,更能充分發揮X86、GPU、NPU的綜合算力優勢,在算力出口上不存在桎梏,也無配額,而是實現計算資源配置價值的最大化釋放。

值得強調的一點是,GaussDB搭載的融合分析引擎,能夠做到支持資料庫、大數據、AI多引擎融合分析和多樣性算力統一調度,實現極簡分析。

使能-數據先感知再驅動

使能數據,即通過智能技術加速數據的提純,並快速轉化其潛在價值。這一過程,用戶需要考慮在海量、異構數據中如何讓信息能夠精準地觸達應用所需,而不至於埋沒在數據洪流中。簡而言之,選擇有效數據,淘汰無效數據,但此項工作並不輕松—基於數據平台工具對數據進行感知、過濾再實現篩選。

FusionData中,智能元數據感知功能便通過AI技術,自動感知和採集多個系統的元數據,對數據進行智能化分級分類,生成全局統一的數據視圖,零數據歸納、篩選達到秒級響應。其遵循數據提純的精準、合理即有效性原則,避免了用戶對海量數據提純的勞力費神。

而接下來的數據加工流程中,FusionData提供了OneQuery Tuobo工具,讓數據訪問介面實現統一,實現多數據源、多類型數據的統一訪問,簡化數據加工流程,數據獲取速度提升10倍以上。

FusionData的生態家園

不容否認,數據應用的本質是信任與共享。FusionData生態發展同樣如此。

詮釋「信任」,華為智能數據解決方案FusionData已經應用於全球60多個國家及地區,服務於1500多個客戶,擁有500多家商業合作夥伴,並廣泛應用於金融、運營商、政府、大企業等行業。這一連串的數字表明,FusionData已成為業界用戶與夥伴極為信任的數據服務方案品牌。

詮釋「共享」,華為生態圈的各個參與者共享著數據創新所帶來的回報,其不僅體現在業務層面,更體現在攜手共贏之處—華為正在聯合客戶和合作夥伴,從行業應用、平台工具、標准組織和社區三個層面完善產業生態,讓FusionData在真正的數據應用共同體的道路上走得更寬,更遠。

如果向華為生態圈的夥伴們問及對FusionData的深刻印象,答案一定是:源於數據,高於數據。

❸ 華為天才少年主攻存儲領域研究

自古英雄出少年。

本年度的華為天才少年項目再次引爆眼球。一位是從普通本科一路「逆襲」到華中科大博士,並成為唯一拿到本年度最高檔年薪的青年才俊;另一位則是在多種A類期刊發表論文,集智慧與美麗於一身的美女博士。這兩位成功入圍項目的華中科大博士迅速成為街頭巷議的熱門話題。

值得關注的是,本年度入圍的兩位華為天才少年在校研究方向均跟數據存儲有著緊密聯系。因此,這二位不約而同地選擇華為做存儲相關的研究,讓人不得不感嘆華為存儲對於基礎研究與人才的重視。

事實上,從十八年前正式起步開始,華為存儲一路發展始終與各大高校科研機構保持著緊密聯系,高校科研機構不僅是華為存儲人才重要的來源地,也是華為在存儲基礎領域聯合創新的重要合作對象。如今,華為存儲已經成長為全球Top 5、中國Top1級別的重要廠商, 在存儲技術的產、學、研、用上逐步 探索 出一條價值閉環,真正讓基礎研究的創新成果加速走向落地,並利用市場成果不斷反哺基礎研究的創新

以本次入圍天才少年項目的美女博士為例,其研究方向之一的非易失性存儲器(NVM)、NVMe協議是當今存儲產品中最為重要的技術趨勢,而華為存儲正是端到端NVMe全快閃記憶體當之無愧的領導者。華為存儲的產、學、研、用價值閉環在端到端NVMe全快閃記憶體這個存儲細分領域體現得淋漓盡致。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同樣,在存儲產品中,性能是衡量存儲是否優秀的重要指標之一。在單位時間內IO越高、延遲越低,存儲的性能就會越好,也意味著可以承載更多應用和更加及時響應業務請求,讓用戶體驗更好。

NVMe正是存儲領域一門關於快的武功。如果將為機械硬碟設計的SAS協議比喻為紅綠燈多、卡口多的省市級公路;那麼專為快閃記憶體而生的NMVe協議則是不限速的高速公路。初看NVMe可以讓數據真正放飛自我,但是如何讓NVMe這條數據高速公路修的更加合理、智能,讓數據在高速公路上「不翻車」,則絕對需要常年修煉、不斷打磨才能實現。

這是因為在數據中心這張數據網路中,IO路徑涉及到伺服器、存儲、網路等多種設備,還有FC、IP、IB、PCIe、SAS等多種網路協議,經常面臨數據傳輸路徑過長、協議互相轉化等挑戰。因此,NVMe的落地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需要對整個數據中心數據傳輸網路進行規劃和設計,僅僅是一兩款NVMe SSD或者NVMe快閃記憶體控制器是遠遠不夠的。

華為正是NVMe全快閃記憶體領域的頂尖高手,用「老司機」形容不為過。 作為存儲行業SSD碟片級專利最多的廠商之一,華為對於NVMe協議進行了長期深入研究,在業界唯一端到端開發了NVMe SSD盤,NVMe 快閃記憶體控制器和NVMe全快閃記憶體操作系統,並且在業內率先實現了全系列端到端NVMe全快閃記憶體。

華為是如何做到這些的?讓我們一探究竟。

華為之所以對於NVMe十分重視,是因為NVMe與快閃記憶體有著緊密聯系,可謂是快閃記憶體性能潛能釋放的關鍵所在。而華為早在2005年就開始對快閃記憶體進行研究,對於NVMe如何走向落地和價值如何實現有著深刻的洞察與實踐。

2010年,NVMe最初作為一種硬碟介面協議誕生,充分釋放出快閃記憶體性能。但要想真正釋放數據中心包括計算、存儲和網路的性能,NVMe作為硬碟介面協議是遠遠不夠的。因此,NVMe經過多年發展,逐漸發展到存儲網路領域,NVMe over RoCE技術孕育而生。

NVMe over RoCE(Non-Volatile Memory Express over Remote Direct Access Memory over Converged Ethernet)作為新一代高性能存儲技術,將NVMe協議和網路領域中RDMA技術結合,它的出現真正讓數據中心的數據高速公路成為一種統一的網路,擁有性能、組網便利性和方案成本等多種優勢。但是它也存在著鏈路故障感知時長、網路實驗穩定性、部署易用性等方面的挑戰。


為此,華為集合全公司重量級產品線力量,從存儲和網路兩個方面對標准NVMe over RoCE方案進行增強,推出了NOF+增強方案。

具體到產品方面,華為是業內唯一端到端開發了NVMe SSD盤、NVMe快閃記憶體控制器和NVMe全快閃記憶體操作系統,率先實現全系列端到端NVMe全閃的廠商。

比如,華為去年推出的全新OceanStor存儲Dorado系列,其性能高達2000萬IOPS、極致時延達到0.05ms,各項指標遠超市場上同類競品。

在華為OceanStor存儲Dorado系列全快閃記憶體中,同時提供32G FC-NVMe和NVMe Over 100G RDMA全IP組網設計,實現前端網路連接、後端硬碟框連接、scale-out的控制器互聯均採用同一種網路協議;OceanStor存儲Dorado系列全快閃記憶體還針對NVMe設計了一套IO調度機制,徹底取消原來IO路徑上的盤級互斥鎖,避免了IO下發時隊列鎖沖突,降低軟體開銷,實現最佳性能。

此外,華為OceanStor存儲Dorado系列全快閃記憶體在操作系統層面針對NVMe進行了優化,智能晶元、FlashLink智能演算法,充分發揮了多核優勢,並且通過智能學習統計IO規律,提升讀緩存命中率和縮短批處理時間,大幅提升了性能與效率。

為了讓數據的高速公路更加穩定與可靠,華為OceanStor存儲Dorado系列全快閃記憶體在組件層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例如,為增加埠可靠性,華為自研SSD支持原生雙埠技術,而不是採用內部Switch實現雙埠的方式,埠獨立、互不影響,為整個全快閃記憶體提供了牢固的硬體基礎和可靠性;此外,華為通過PCI-E多年的技術積累,具備完善的PCI-E鏈路管理、異常處理、熱插拔技術,支持SSD盤在任何時間、任何方式拔出,並提供端到端PCI-E系統可靠性,保障單盤更換或發生故障時不擴散。

針對大容量SSD使用容易造成數據丟失的情況,華為OceanStor存儲Dorado系列全快閃記憶體採用創新的RAID-TP軟體技術,基於Erasure Code演算法,在3塊盤同時失效的情況下能夠容忍數據不丟失、業務不中斷。華為成為業界唯三可以同時容忍3塊盤失效的廠商,並且是三家廠商中唯一可以實現15分鍾/TB 高效重構,重構速度領先其他兩家廠商20倍。華為OceanStor存儲Dorado系列全快閃記憶體還擁有諸如快照、克隆、遠程復制等完備的數據保護技術。

當前, 華為通過十多年的技術積累,華為已經擁有1000多個NVMe全快閃記憶體成功案例,用戶涵蓋到金融、政府、製造、能源等多個領域。

例如,成立於1996年的南華期貨,是全國期貨公司Top 10,主要從事期貨經紀、資產管理、證券投資等業務。南華期貨在大交所、鄭商所、深交所、嘉興聯通、香港PCCW等行業數據中心和電信運營商處租用VIP機房和機櫃,就近部署交易系統。

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快人一步」。南華期貨的業務是典型的「時間就是金錢」,一點點時間差往往可能帶來利潤的大幅變動,這種交易型的業務決定了其對時延要求極低,通常需要小於1ms。南華期貨通過部署華為OceanStor存儲Dorado全快閃記憶體來承載綜合交易平台,不僅穩定可靠,性能還提升3倍,為投資者提供了極佳的用戶體驗。

可以說,華為存儲的「快人一步」讓用戶在業務中也「快人一步」。

十八年風雨兼程,華為存儲如今已經成長為全球Top 5、中國Top 1級別的廠商,在全球布局了12個研發中心,擁有超過4000名研發工程師、800多項存儲專利,服務了全球超過12000家涵蓋各個行業的用戶並且連續十九個季度位列中國市場第一,更是在全快閃記憶體領域連續多個季度實現全球增速第一。

在這十八年中,技術創新是華為存儲的信仰,技術創新的腳步永不停止讓華為在高端存儲架構、NVMe、智能存儲等多個領域不斷實現突破,逐漸從市場的跟隨者成長為業界當之無愧的技術領先者。去年,華為存儲更是首次針對數據基礎設施技術難題設置了「奧林帕斯獎」,鼓勵和獎勵全球在數據基礎設施領域取得突破性貢獻的科研工作者。

未來,隨著更多華為天才少年以及其他人才的不斷加入,華為存儲有望在舞台中央施展更多精彩。

❹ 華為發布六大數據存儲新品

華為數據存儲與機器視覺產品線總裁周躍峰表示,到2030年,全球每年新增數據量將突破1YB量級。有數據的地方要用存儲,有存儲的地方一定要用專業存儲。企業數字化轉型、雲、大數據正在深刻改變著全球數據產業,華為將和全球的客戶、生態合作夥伴、科研工作者一起持續創新,打造世界領先的數據存儲產品和解決方案。

專業存儲設備承載的是千行百業的數據資產,數據不能丟、訪問不能停、訪問不能等是各行業對專業存儲的關鍵訴求。面向不同數據場景,華為發布了六大數據存儲新品。

其中,全新的OceanStorDorado全快閃記憶體存儲,發力網路連接存儲市場,能實現文件跨部門安全共享,性能領先業界30%,保障業務持續在線,為半導體EDA、企業研發、金融數據交換平台、運營商話單等場景提供高效、可靠的萬億級海量小文件基礎設施;新一代OceanStor混合快閃記憶體存儲,全新定義了五大融合,即存算融合、多協議融合、溫熱數據融合,跨代融合以及多雲融合,實現高性能、多功能的兼容並舉,為普惠多樣化場景提供更簡潔、更具性價比的數據基座;OceanProtect專用備份存儲,能實現業界3倍備份帶寬、5倍恢復帶寬、72:1數據縮減率,以及全方位防勒索病毒方案,幫助用戶實現高效備份恢復,構築保護數據的最後一道防線;全新OceanStorPacific系列分布式存儲,是業界唯一支持混合負載,實現一套存儲即可支持HPDA、大數據、視頻、備份歸檔等多樣化應用。同時在大數據場景支持近實時處理,輔助千億數據集分析時間從幾天縮短至幾分鍾,大大縮短創新應用開發周期;FusionCube超融合+系列產品,通過算力融合、存算網融合、業務融合,實現從傳統超融合到以效率+、節能+、應用+為特徵的超融合+能力升級,實現虛擬機/容器密度提升20%以及節能效率提升15%,為新型數據中心的發展構築基石;面向數據中心的DCS數據中心虛擬化解決方案,以虛擬化、容器、災備套件為核心,南向兼容預驗證的推薦硬體,同時通過全棧統一管理平台實現智能管理。

據了解,從2019年起,華為針對數據存儲業界難題發布「奧林帕斯懸紅」,旨在牽引基礎理論研究方向,激勵全球科研工作者突破存儲關鍵技術難題,加速科研成果產業化,實現產學研合作共贏。在本次論壇上,2021奧林帕斯獲獎團隊正式揭曉。會上,華為同時發布「2022年奧林帕斯懸紅」兩大數據存儲難題方向,一是極致能效比的超融合數據基礎設施,二是每bit極致性價比的下一代存儲。華為表示,希望與學術界持續合作,共同攻堅,構築更好的數據存儲未來。

❺ 奇跡!美國三大存儲巨頭收入大幅下滑,華為逆勢猛增劍指全球第一

科技 先生頻道∣公眾號:zgkjsir

文/中國 科技 先生 胖猴

近日,美國疾控中心副主任舒查特博士對媒體直言, "由於新冠病毒傳播速度太快、范圍太廣,目前美國疫情正呈失控狀態"。

從發展態勢來看,確實如此。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統計數字顯示,截止當地時間6月30日上午,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268萬,死亡病例為12.95萬。 過去一個星期,全美每天新增的新冠病例數量同比猛增42%,達到約38200例。

形勢如此嚴峻,經濟重啟因而變得艱難。美國媒體6月30日程,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再攀高峰, 包括得克薩斯州和佛羅里達州在內的至少16個州已經暫停重啟經濟的計劃。

疫情的影響,已然涉及整個 社會 的方方面面,連美國三大存儲巨頭Dell EMC、NetApp和HPE也大受沖擊。

近日,全球權威分析師機構Gartner發布2020年第一季度的外部存儲市場份額報告,報告顯示,Dell EMC、NetApp和HPE收入都出現大幅下滑,分別下滑11%,16%和19%。

美國存儲巨頭迎來至暗時刻,來自中國的 科技 公司華為,卻展現出逆勢進擊的彪悍。

2020年第一季度,盡管同樣受到疫情影響,華為依然實現了24.7%的高速增長,增長率排名第一。

具體到不同區域,在第一季度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中國區,華為仍然保持15.4%的收入增長,增長率中國區第一。海外市場方面,華為實現了38.5%的增長率,增長率排海外市場第一。

不難看出,華為干翻了一眾海外巨頭,成為全球存儲市場唯一的一抹亮色。在華為這里,疫情也好,巨頭林立也罷,都不是戰斗停歇的理由,恰恰相反,困難越多,越要能轉危為機。

要知道,此前,美國三大存儲巨頭"制霸"全球存儲市場,風頭最勁的當屬Dell EMC。

在911事件中,Dell EMC幫助摩根斯坦利24小時恢復全部業務,從而名聲大噪。隨後,Dell EMC完成一系列收購,"迅速完成了從高端存儲廠商到存儲巨頭的角色轉換,開啟了長達十五年的存儲霸主生涯"。

權威分析機構IDC發布的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Dell EMC依舊是最大的企業外部存儲系統廠商,佔全球收入的33.2%,NetApp則以11.0%的收入份額位列第二,其次是HPE/新華三,份額為9.9%。

面對美國巨頭,華為無可倚靠,只能仰仗技術研發,不斷深耕。你可能想像不到,征途之初,可以用"篳路藍縷"來形容。

2002年,華為開始對存儲業務進行投入,"團隊加起來也就十來個人",但必須在一年之內把預研的產品研發出來。

怎麼辦?華為存儲首先想到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於是,華為存儲與華中理工大學(後來改名為華中 科技 大學)謝長生教授團隊展開合作,開始基於標准伺服器+商用FC卡+開源RAID代碼+Cache/SCSI組件打造預研的存儲系統。

經過一年努力,存儲原型機終於研發成功,通過了管理層驗收。第二年,也就是2003年,華為存儲正式啟動研發。

到2005年,華為又完成對雙控存儲系統的研發工作,這意味著華為存儲研發實現了階段性勝利。

此後,技術研發的實力日積月累,越發雄厚。 目前,華為在全球布局了12個研發中心,有超過4000名工程師從事存儲研發,存儲專利超過800項,華為OceanStor存儲Dorado系列全快閃記憶體更在日本年度最大規模ICT展會Interop Tokyo 2020上再次獲得Best of Show Award金獎。

得益於研發投入,華為存儲爆發出驚人能量,不僅受到海內外眾多用戶青睞,市場份額也節節攀升。2019年,華為存儲在全球市場份額殺進前四,而在中國市場,華為存儲已經連續19個季度排名第一。

對此,華為雲與計算BG副總裁、數據存儲與機器視覺產品線總裁周躍峰當仁不讓地坦承: "華為公司成為全球第一的存儲廠商指日可待。"

按照華為長期的技術研發,尤其是現在這樣迅猛的增長速度,加上美國三大巨頭發展變得疲軟,華為存儲將會趁勝追擊,最終屹立於全球存儲市場之巔。

這一天,正在加速到來。

❻ 攀登比珠穆朗瑪更高的山峰,數據存儲技術的突破之路

文: 科技 商業 於洪濤


在物理世界,山峰是自然力量的象徵;而在數字世界裡,數據則是智慧力量的來源。

或許正是因為如此,華為將其聚焦在數據基礎技術的科研大獎命名為Olympus Mons,即奧林帕斯大獎,專門用於重獎那些在數據存儲領域實現技術突破的科研工作者。

設立獎項只是一種形式。在奧林帕斯大獎的背後,是華為通過匯聚產學研各方能力,來推動數據技術實現突破性發展的雄心,從而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更好的數據基礎設施。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數據的價值越來越突出,正在日益成為國家、企業、甚至個人的核心資產。

與傳統經濟相比,數字經濟的本質就是數據的流通,數據也成為智能 社會 的主要生產要素。IDC的調研顯示,2020年全球共創造了59ZB的數據,到2025年則將達到163ZB。

如此巨量的數據資產,需要經過數據採集、數據存儲、數據分析等流程才能產生價值,其中數據存儲無疑是基礎。在數據中心裡,存儲也與計算和網路一道,成為關鍵基礎設施,為整個數字化進程提供支持。

在數據量高速成長的同時,數據的形態也日益多樣化,視頻、圖片、音頻等非結構化數據已經成為數據的主體。這些復雜的數據要想充分發揮價值,就需要更加高效的數據存儲和數據管理。

有統計顯示,如今只有2%的數據被保存,保存下來的數據也只有10%得到分析利用。華為數據存儲與機器視覺產品線總裁周躍峰介紹說,數據在企業數字化轉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企業卻面臨海量數據存不下、流不動、管不好的問題。

為了滿足客戶日益增長的數據存儲需求, 華為主張構建端到端的數據能力,包括計算、存儲、利用和AI等能力,讓數據在全生命周期內實現每比特價值最大,每比特成本最優。

華為的努力,已經收到了成效,如今越來越多的政企使用華為的數據存儲解決方案,來實現對數據資產的管理。

甘肅敦煌研究院,正在利用華為的海量存儲解決方案,通過 計算機技術和數字圖像技術,實現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續利用。

然而,整個敦煌莫高窟擁有735個洞窟、4.5萬平方米壁畫、2415尊泥質彩塑,要把這么多文物數字化,達成構建數字敦煌博物館的目標,意味著需要大量的投資和海量的存儲設備。 顯然,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僅靠華為自身的努力還不夠,而需要各個方面的共同參與,通過打造產業技術生態,來實現存儲技術的新突破。這也正是華為設立「奧林帕斯獎」的初衷。

據了解,華為「奧林帕斯獎」,每年都聚焦於數據領域的兩個主要技術難題來尋求解決方案。在去年底的全球數據存儲教授論壇上,第二屆的「2021年奧林帕斯懸紅」兩大難題已經確定:一是構建每比特極致性價比的數據存儲,二是實現下一代存儲產業根技術突破。對於每個難題,華為都給出了高達100萬元的懸紅,

華為希望通過「奧林帕斯獎」的設立,與學術界在 Cloud-Oriented多雲存儲服務、Data-Centric新型數據應用存儲系統、AI-Driven存儲軟體架構、創新體系架構等技術方向共同攻堅,構築更好的數據存儲系統。

我們都知道,妨礙電動 汽車 推廣普及的主要制約因素是電池的能量密度,其決定了電動 汽車 的可用性。在數據中心裡,數據的存儲密度則將成為未來的核心挑戰,決定著我們智能 社會 的成色。

科學家們已經明確了下一步的發展目標:在有限的資源下實現100x性能密度和100x容量密度的數據存儲。要實現存儲能力的提升,壓縮演算法是核心技術之一,可以降低 數據的存儲成本,幫助用戶緩解數據規模爆炸性增長帶來的成本壓力。

然而,作為存儲技術中的重磅難題,壓縮演算法多年來未有突出成果。

為了突破壓縮演算法面臨的瓶頸,激發數據壓縮領域的活力,自2020年起,華為與莫斯科國立大學合作,舉辦全球數據壓縮大賽,以促進數據壓縮根技術的研究。

今年的第二屆全球數據壓縮大賽,邀請了壓縮領域享有盛譽的技術專家擔任評委;使用電子顯微鏡、遙感等高性能計算數據,更貼近前沿、更貼近實際場景。大賽設計了五種類型的數據集(賽事項目):定量數據壓縮、定性數據壓縮、混合數據壓縮、小塊數據壓縮和熵編碼優化。

同時,大賽還增設了面向高校學生、難度相對較小的編碼演算法優化項目,以吸引更多校園演算法高手參與比賽。在獎項設置方面,進一步體現多維激勵,增設領先獎、特等獎和學生參與獎。

本屆數據壓縮大賽,已於6月15日正式開賽,接收參賽作品截止到11月底,將於12月底公布獲獎結果。截至7月中旬,開賽僅1個月大賽組委會就已經收到了來自全球近80個報名申請。


伴隨著奧林帕斯大獎和全球數據壓縮大賽相繼進入第二屆,「奧林帕斯」已經成為華為數據存儲正在著力打造的新品牌,專門用來加強產學研合作,聯合學界一起推動數據存儲產業的進步。

從第一屆奧林帕斯大獎得主那裡,我們已經看到科研界在數據技術創新領域的突破。

獲得 百萬懸紅大獎的清華大學舒繼武老師團隊的「持久性內存存儲系統構建與關鍵技術」, 創新地提出了持久性內存文件系統與鍵值存儲的設計方法和分布式持久性共享內存框架,攻克了其數據結構、內存管理、一致性與安全等方面的一系列難題,解決了基於新型內存介質的高效數據存儲問題。

此外,上海交通大學的陳榕團隊的 「基於新型異構硬體的高效數據處理系統」, 華中 科技 大學的馮丹團隊的 「NVM(新型非易失存儲)高效可靠技術」,也具有較高的創新性和先進性, 具備產業價值和應用前景。

同樣,在第一屆 全球數據壓縮大賽上,也涌現出了很多令人矚目的成果。

比如獲獎選手Peter Thamm設計的pglz演算法在壓縮率和性能上,打破了快速壓縮演算法的一般認知,指引了壓縮演算法優化方向;Konstantinos Agiannis的參賽演算法,在文本場景測試中的壓縮率和壓縮性能,均超過業界公認的標桿演算法;Andreas Debski的快速圖像壓縮演算法,達到了業界公認標桿演算法120%的壓縮率,展現了深厚的圖像壓縮演算法功底。

過去一年的成功,也讓我們對今年的 「奧林帕斯」有了更高的期待。對這個太陽系最高峰的攀登,意味著整個數據存儲技術領域的參與者,首次能夠團結一致,共同牽引基礎理論研究方向,突破關鍵技術難題,加速科研成果產業化,實現產學研合作共贏。

在此進程中,華為一方面發揮了產業引領者的角色,大力推動產學研的合作進程;另一方面也積極投身其中,通過 Data Fabric、智能存儲、內存型存儲、數據縮減、視頻存儲等五大創新實驗室,通過4000多名研發工程師的協同努力,圍繞下一代存儲的介質、網路、架構和管理等進行系統化創新。

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通過全球、全領域的協同創新,我們一定能夠迎來數據存儲技術的突破,通過技術重構實現更好的數據存儲效能,讓全世界共享數字技術紅利,進而推動千行百業的智能化升級。

❼ 5G軟體救國美國又對華為放大招了

(文/觀察者網 陳辰)繼在全球范圍內打壓華為5G設備之後,美國政府再出「新大招」—— 召集本國一流運營商和 科技 公司研發開源5G軟體,以替代華為的產品。對此,華為方面稱,如果沒有該公司的專利授權,這些軟硬體將比其同類產品落後1-2年。

實際上,開源RAN軟體的發展由來已久,生態正在逐步擴大。而在美國政府的推動作用下,有觀點稱,具備通用、兼容特性的Open RAN或將「顛覆、打破或威脅」傳統基站設備市場的 游戲 規則。但這同樣被質疑為誇大其詞,不切實際。

目前,全球各地運營商已經組成多個開源RAN聯盟,多數電信設備製造商也已加入其中,但華為相對「別具一格」。對於尚無計劃加入的原因,華為曾表示正在「猶豫」,業界也有不同的說法。但在當前國際形式下,「備戰備荒」不容華為忽視。

召集「兵馬御念」出擊

當地時間2月5日,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為削弱華為公司在5G領域的主導地位,美國正在召集該國頂尖的運營商和 科技 公司AT&T、微軟、戴爾等共同合作,將打造5G通信網路的先進軟體。

報道稱,該計劃將建立在一些美國公司就通用技術標准達成一致的基礎上,這些標准將允許開發商的5G軟體在幾乎所有硬體製造商生產的設備上運營。此舉即便不消除也能降低對華為設備的依賴。

白宮經濟顧問拉里·庫德洛(Larry Kudlow)表示,其最終的目標是確保「美國5G架構和基礎設施」來自國內公司。不過他也指出,鑒於愛立信和諾基亞在美國擁有大量業務,它們可能會鎮滑困作為創建軟體標準的參與方。

「商業內幕」網站報道稱,白宮、戴爾和微軟是打算「軟體救國」,而並非通過開發5G基礎架構硬體來追趕華為。而庫德洛強調,5G軟體變得日益重要,正在取代硬體,比如戴爾和微軟正在迅速開發能取代許多硬體設備的軟體和雲功能。

對於美國政府的最新舉措,華為美國分公司的首席安全官安迪·珀迪(Andy Purdy)回應表示,這將對5G在美國能實現的收益產生負面影響。「如果美國想讓美國或歐洲公司開發5G硬體和軟體,就應鼓勵企業開始與華為談判5G技術授權。」

2019年9月26日,任正非在一場對話會上重申:「為給競爭對手創造公平競爭的機會,我們認為應該將5G技術獨家授權給一家美國公司。」圖源:第一 財經

珀迪補充稱,美國不應將華為拒之門外,如果沒有華為的知識產權,上述「組合產品」在功能和可靠性方面將比同類華為產品落後1-2年。此外,他還重申了該公司此前向一家美國競爭對手提供5G技術許可的提議。

然而,鑒於5G技術對整體經濟的潛在價值,美國政府正在考慮通過提供資金、減稅等措施來推進對開放式5G軟體標準的相關研發。據美國通信媒體Lightreading1月15日報道稱,一個由兩黨參議員組成的小組曾於當月提議,美國政府應投資超過讓納10億美元用於這類研究。

庫德洛表示,「我們正試圖創建一套完整的美國5G基礎設施。」政府正在考察這項計劃,尚未最終決定,但特朗普總統已明確表示支持。而對於該計劃的實施,庫德洛沒有給出具體時間表,不過其他政府官員預計系統將在18個月內上線。

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決心阻止中國5G的步伐。圖源:Lightreading

「契機」蓄謀已久

實際上,美國為提升在5G設備上的話語權而採取的舉措早有跡可循。據《金融時報》去年12月24日的報道,五角大樓正在敦促美國電信設備製造商在5G技術上攜手合作,以提供替代華為公司的本土產品。

負責美國國防部研發工作的主管麗莎·波特(Lisa Porter)已要求美國企業開發5G軟體,並對潛在的競爭對手開放。波特同時警告稱,如果不這么做,他們將在5G競爭中有被淘汰的風險,就像 歷史 潮流中的柯達一樣。

報道指出,這項技術就是Open RAN,即開放無線接入網。其屬於TIP(Telecom Infra Project)聯盟的其中一個計劃,而TIP是2016年由Facebook發起,旨在基於開源軟/硬體部署電信網路。自2017年以來,沃達豐一直是OpenRAN計劃的主要推動者。

該計劃通過軟硬體解耦和介面開放化,打破傳統電信設備軟硬體一體化、介面高度集成化的「黑盒子」式架構,使運營商可採用不同供應商的軟體、通用硬體來實現模塊化混合組網,從而避免被「一站式」供應商鎖定,降低成本、提升議價能力。

據了解,TIP聯盟目前已有超過500家成員,包括運營商、設備商、晶元商、IT商和系統集成商,其中沃達豐、西班牙電信、德國電信、英國電信、SK電信、諾基亞、英特爾、三星等都是主要成員。TIP已發布的接入、回傳和核心&管理三大項目組幾乎涵蓋整個通信網路領域。

值得注意,當前TIP聯盟中已脫穎而出的三大Open RAN供應商——Altiostar、Mavenir和Parallel Wireless均來自美國。這些公司主要為運營商提供端到端的雲原生網路軟體,並且產品已經落地,實現在美國、日本等地的部分商用。

Mavenir高級副總裁約翰·貝克(John Baker) 圖源:Lightreading

美國官員並不是唯一將Open RAN視作取代華為契機的角色。Mavenir在最近的一次會議上告訴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這種方法「可以刺激美國供應商進入5G供應鏈」,並推動國內「技術和軟體的製造,而不是外包到中國」。

顛覆5G設備行業?

去年10月,Mavenir委託咨詢機構Senza Fili對運營商做的一次調查顯示,其中100%的運營商考慮在一些場景中採用OpenRAN,43%願意更換現有設備供應,25%表示節省成本是選擇多家設備供應商的原因,84%的運營商希望RRU和BBU來自不同的設備供應商。

兩個月後,《第一 財經 》援引業內人士觀點稱,Open RAN或將顛覆華為、中興、愛立信、諾基亞等傳統基站設備市場的 游戲 規則。其一旦形成規模,RAN軟體供應商有美國公司,通用晶元由英特爾提供等,這不僅從整個生態都有利於美國,也可能讓5G無線設備市場重新洗牌。

然而,從美國國內挑戰來看,由於需要向競爭對手開放自己的技術以及運營商的選擇范圍會更廣泛,這或將威脅到一些網路設備供應商的利益。美國政府曾要求甲骨文和思科公司考慮進入無線電傳輸市場,不過都遭到了企業拒絕。

中國通信業知名觀察家項立剛在接受觀察者網采訪時表示,Open RAN屬於一種信息分發的形式,是5G網路中的組成部分,離不開5G核心網、基站、通信系統等支持,而這些系統最終還是要由華為、中興等設備商去做。Open RAN不過是一個軟體,說顛覆是誇大其詞,也不切實際。

《華爾街日報》的報道稱,美國開源5G軟體的計劃尚處於初步階段,仍面臨諸多障礙,包括讓具有不同優先要務的公司攜手合作,以及微軟、戴爾在蜂窩網路使用的高度專業化技術面前還是「小白」。另外,這一計劃的起步時間也相對比較晚。

專利也是開源計劃的「攔路虎」。根據德國專利數據公司Iplytics最新報告,截至2019年9月,全球5G SEP必要專利中,華為憑借高達3325件申請量占據絕對制高點。美國想要顛覆傳統通信設備廠商的市場,將要面臨巨大的專利牆。

據Lightreading1月30日報道稱,最大的問題是,Open RAN並不是美國的創新或者獨有專利。盡管Altiostar、Mavenir和Parallel Wireless的總部都設在美國,但它們都把自己主要定位為一家軟體公司。在硬體方面,最好的選擇是中國大陸、台灣以及韓國。

報道表示,對於急於牽制中國的美國官員而言,試圖規范Open RAN市場將是一場噩夢。Open RAN涉及世界各地的眾多供應商,將帶來極大的檢測和驗證復雜性。另外,利益如何分配,一旦出現故障,運營商找哪家廠商來及時處理問題,都是圍繞在開源5G項目上的難題。

「備戰備荒」不容忽視

全球第二大電信運營商沃達豐走在了 探索 Open RAN技術的前沿。2019年10月,沃達豐啟動OpenRAN規模試驗,其供應商是美國的Mavenir和Parallel Wireless。不到一個月後,沃達豐就宣布了全新的Open RAN招標計劃,目標是覆蓋歐洲14個國家的超過10萬個站點和4億人口。

「就目前而言,這是世界上這個行業最大的一次招標。」沃達豐網路戰略和架構部門負責人雅戈·特諾里奧(Yago Tenorio)當時表示,「這對OpenRAN來說是一個形成規模的巨大機會。如果有必要,我們已經做好了替換站點的准備。我們的目標是在每個網站上都擁有現代化的、最新的、低成本的設備。」

據了解,沃達豐推出Open RAN招標是為了多方刺激競爭,從而降低成本、刺激創新。這將有利於新興設備商而對傳統巨頭構成沖擊。實際上,基於類似目標,自2016年起,美國、德國、芬蘭、韓國、日本、中國等國運營商及 科技 公司聯合成立的xRAN、Open vRAN、O-RAN等項目組織便不斷涌現。

那麼,傳統設備商是如何應對這一挑戰的呢?據美國半導體雜志《EE Times》去年底的報道,諾基亞是最樂於接受Open RAN潮流的供應商,該公司認為與其盡力抵制,不如投身其中。在三大巨頭當中,其是唯一一家加入TIP的公司。另外,目前愛立信、諾基亞、中興、三星都已經加入了O-RAN聯盟。

由於對「白盒」基站帶來的好處存有疑慮,華為暫無計劃加入O-RAN聯盟。華為無線產品線首席營銷官周躍峰曾表示,華為公司自身的研究表明,「白盒」與傳統的無線設備之間存在巨大的性能差異。「我們猶豫是否加入,以免可能給行業傳達錯誤的信息。」

美國知名研究咨詢機構Heavy Reading的加布里埃爾·布朗(Gabriel Brown)持有類似觀點,稱「華為肯定對正在發生的事 情感 興趣,但到目前為止,其立場是,開放RAN的市場很小,而這些系統的性能將不及其自身的集成產品。」

不過,Mavenir業務發展高級副總裁約翰·貝克(John Baker)表示,華為拒絕支持這項技術,主要是因為它不想成為國內新的基礎設施競爭對手的催化劑。去年他對Light Reading表示:「如果華為在中國開放RAN,它將面對數十家中國的新無線電製造商蠶食其市場。」

但在目前的國際形式下,華為本身應該比任何人清楚「備胎」的重要性。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陳平表示,今年仍要牢記毛主席總結的「備戰、備荒、為人民」這一口號,從最壞處著眼,往最好處努力。這對「猶豫」中的華為或有所啟示。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❽ 華為 FusionData 發布,大數據痛點消失不見

作者 | 胡巍巍發自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

出品 | CSDN(ID:CSDNnews)

2009年,世界上出現了一種叫做甲型H1N1流感的病毒。由於當時全球尚未研發出對抗這種病毒的疫苗,公共衛生專家能做的只是減慢傳播速度。

更可怕的是,人們一般是在感染這種病毒多日後、也就是實在受不了的時候,才會去醫院。所以,公共衛生機構在告知公眾流感預告時,往往會有一兩周的延遲。

有意思的是,在甲型H1N1流感爆發的幾周前,谷歌的工程師們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文章稱,患者在看病前往往會上網搜索,而谷歌通過觀察人們的搜索記錄,從而可以判斷出流感來源地,並且預測得比官方更准確、更及時。而這,就是數據的力量!

而隨著5G的到來,數據能做的事兒,遠不止於此。

近日,5G牌照的發放,讓5G應用開始照進現實。而德國專利數據公司IPlytics的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4月,華為擁有1554族專利,領先於諾基亞、三畢備遊星等公司,是擁有5G標准必要專利(5G SEP)數量最多的公司。

進入5G時代後,人類產生的數據必將翻倍,據We Are Social和Hootsuite發布的2019年數字報告顯示,全球人口數76.76億人,其中手機用戶51.12億人,網民43.88億人,有34.84億人活躍在社交媒體上。但是,當下的數據解決方案,是否跟上了人類產生數據的速度呢?

據華為Cloud & AI產品與服務總裁侯金龍介紹,目前,很多企業的數字化程度不足,90%的數據沒有進入系統,大量的IoT數據缺失,要麼就是完整性不足,要麼就是各個部門的數據沒有打通,這種困境導致了很多數據孤島。

另據華為全球產業展望(GIV)報告顯示,全球數據量將從2018年32.5ZB快速增長到2025年的180ZB。

但企業生產活動產生的數據中只有不到2%被保存,而其中得到分析利用的不足10%,數據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釋放。並且企業普遍存在煙囪式業務系統,導致數據管理、應用效率低。

故此,華為發布了智能數據解決方案FusionData。6月5日,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幾百人的發布會場座無虛席。

發布會上,華為EBG中國區總裁蔡英華表示:「站在智能時代的入口,在堅持『被集成』的基礎上,華為企業業務通過『無處不在的聯接+數字平台+無所不及的智能』,致力於打造數字世界的底座。其中數字平台整合了包括雲、大數據、AI、IoT等在內的各種新ICT技術,向上支持應用快速開發、靈活部署,使能各行業業務敏捷創新;向下通過無處不在的 聯接 ,做到雲管端協同優化,真正實現物理世界的數字化。」

華為EBG中國區總裁蔡英華提到數字化時表示滾早:「站在智能時代的入口,在堅持『被集成』的基礎上,華為企業業務通過『手銷無處不在的聯接+數字平台+無所不及的智能』,致力於打造數字世界的底座。其中數字平台整合了包括雲、大數據、AI、IoT等在內的各種新ICT技術,向上支持應用快速開發、靈活部署,使能各行業業務敏捷創新;向下通過無處不在的 聯接 ,做到雲管端協同優化,真正實現物理世界的數字化。」

華為IT產品線副總裁、智能數據與存儲領域總裁周躍峰,在提到數據應用的痛點時也表示:「各行各業在實現數據價值時面臨數據接入難、分析難、消費難等挑戰,亟待更智能的數據解決方案。華為智能數據解決方案FusionData,包含數據接入、數據處理、數據使能等關鍵部件,幫助客戶打通全域數據連接、建立統一的數據平台、提升實時數據服務能力,擁抱行業數字化。」

周躍峰發布FusionData那麼,FusionData究竟可以解決哪些痛點呢?

作為領先的智能數據解決方案,華為FusionData支持智能的數據全生命周期管理,從以下三個層面,重定義數據基礎設施:

智能數據連接部件ROMA支持多數據源接入、消息和API的統一管理、智能通道選擇等技術實現智能全連接,加速數據流動,讓應用與數據連接更高效。

1、多數據源接入:支持1100多種應用和異構數據源接入,通過開放式數據接入框架可靈活接入第三方數據源。

2、消息和API的統一管理:支持分布式消息和API的路由統一配置管理,輕松實現分布式消息和API服務的跨網跨域跨雲集成,讓數據自由流動。

3、智能通道選擇:支持數據多通道傳輸,並且可根據數據特點智能選擇傳送通道,大幅提升數據接入效率。

智能數據處理部件包含分布式存儲FusionStorage、分布式資料庫GaussDB和大數據平台FusionInsight等,通過多類型數據融合存儲、融合分析引擎等技術實現從單一處理到智能融合處理,加速實現數據價值。

1、多類型數據融合存儲:通過存儲與計算分離技術,打破系統煙囪式建設;通過智能分布式存儲的多協議融合技術,實現一份數據同時支持資料庫、大數據、AI等多種業務的分析需求,讓融合數據分析成為可能。

2、融合分析引擎:支持資料庫、大數據、AI多引擎融合分析和多樣性算力統一調度。通過統一架構,降低海量數據處理難度,實現極簡分析。

智能數據使能部件DAYU通過智能元數據感知和OneQuery Turbo 技術構建數據處理與業務創新的橋梁,提升業務體驗,讓業務更敏捷。

1、智能元數據感知:通過AI技術,自動感知和採集多個系統的元數據,並進行智能化分級分類,生成全局統一的數據視圖,數據尋找秒級響應。

2、OneQuery Turbo :提供統一的數據訪問介面,實現多數據源、多類型數據的統一訪問,簡化數據加工流程,數據獲取速度提升10倍以上。

傳說中,三皇五代時期的大禹治理花了13年時間,治理黃河洪水。老百姓在他的幫助下,過上了築室而居的生活。

今天,華為FusionData的使命,也是為了讓企業不再對數據洪水束手無策,而是讓海量數據變成滋養企業不斷發展的資源!如果你對華為FusionData很有信心,就在文末點個「再看」吧!

參考資料:

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大數據時代》第一章

❾ 如何評價華為存儲的顏值

用顏值來評價華為存儲,是一個很新鮮的提法。

不可否認,這是個拼顏值的時代!

企業也不例外,顏值就是生產力,比如蘋果產品就憑顏值爆「」深受熱捧。

小編問了下度娘:顏值,源自日語「臉」的漢字,顏值表示人物顏容英俊或靚麗的數值,用來評價人物容貌。

如何用科學方法來測算華為存儲這種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的顏值,小編私以為可以先看看華為存儲的成績單。

因為有記者這么評價華為存儲2014的成績,漂~亮~!這就是企業的顏值!

漂亮到什麼程度?有三件大事可以證明:

第一件:華為存儲2014年成功躋身Gartner魔力象限挑戰者象限(提Gartner,小夥伴們都懂得)

第二件:根據IDC 2014Q3數據,2014年華為存儲收入增速、發貨套數增速和發貨容量增速都位居中國第一。通俗點說:華為存儲從增長速度來看,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外市場,華為存儲位列第一無可爭議。

第三件:2014年,華為存儲奪走競爭對手31.7%市場份額。(好膩害!)

談到這里,小編忍不住要來段人人都愛的大~爆~料~!

CeBIT2015馬上要開展了(3月16-20日在德國漢諾威),很多小夥伴從微信後台發來信息問,華為IT即將在CeBIT上投放什麼秘密武器!答案就是:

愛看電視愛追劇的都懂的~現在巴不得所有的視頻都是4K的,最好逼真到看《深夜食堂》就跟自己在那兒坐著吃美食似的,看《超能陸戰隊》就跟自己擁有了暖男胖大白,看《奔跑吧兄弟》就跟自己在那裡參戰。

所以,4K技術絕對是讓顏值爆表的利器!

但想要獲得4K超高清體驗,卻很難,因為片源少?沒片方願意拍4K的?

NO~NO~NO~,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存儲系統跟不上!

4K技術對於帶寬和容量的極高要求,不是什麼存儲系統都能撐得住!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什麼存儲系統能夠滿足4K要求?

必然是媒資界明星:

華為OceanStor 9000

對媒資行業而言,顏值尤為重要,他們的終極目標就是要讓節目「好看」

所以,4K超高清視頻製作的需求尤為迫切,誰能幫助他們?

就是TA,具備業界第一的288節點,60PB容量擴展能力。更是具有400GB的帶寬能力,可隨業務增長在線擴展,構建彈性媒體在線資源池,支持向4K業務的平滑演進,同時藉助高密節能的系統設計,使空間節省200%,功耗降低32%,進一步降低媒體庫運營成本。以首創的全融合架構,OceanStor 9000實現一套存儲系統支持媒體全流程業務,可在單一數據資源池實現采、編、播、管、存全流程共享,使數據智能流動,消除傳統媒體架構的存儲孤島,提升全流程業務效率。

❿ 5G時代:改變最大的生活場景將會是什麼

要說今年 科技 圈最火的十大流行詞是什麼,「5G」絕對位列其中。5G不是某一類別產品,而是一種趨勢,一種讓生活更加完美的趨勢。也許這么解釋並不恰當,但是絲毫不影響5G對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

回到現下,正在如火如荼舉辦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2019),彷彿是一場5G手機的爭艷會,很多手機廠商都發布了自家的5G手機或告訴大家自己家也即將發布相關產品。畢竟,對於5G產業鏈上的企業來說,這是一個萬億級的新市場,新機會,誰優先布局,則有可能占據更多的先機。

5G的應用方向在哪?

5G對於生活方式的改變,除了目前我們看到的移動通訊的變化,未來5G的應用方向在哪?回答這個問題好難,畢竟我們不知道未來5G時代的發展界限在哪?但是下面幾個應用場景,將會迎來巨大的改變。

5G對虛擬現實(VR/AR)的意義

虛擬現實曾經被當做概念在售賣,曾經的VR頭顯,不僅畫質低,佩戴還有眩暈感以及畫面延遲,因此被人們所詬病。但不可否認的是,虛擬現實在 游戲 、醫療等方面,其應用空間還是非常巨大的。

隨著5G的來臨、感測技術和算力的提升,虛擬現實或許會迎來春天,5G高速率、低時延的特點對虛擬現實這一場景意義重大,至少它可以解決VR產品在延遲上的技術問題。未來,也許 游戲 就像電影《頭號玩家》里的場景一樣,依靠兆茄一個VR設備,就可以擁有身臨其境的體驗。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限制虛擬現實技術發展的不止VR產品延遲問題,5G只是虛擬現實的突破窗口,但不意味著5G技術能夠讓虛擬現實擁有一個質的飛躍。所以對於虛擬現實的發展,我們還是要持著客觀的態度看待,不可炒概念股。

5G對智能家居的改變

行業普遍認為:5G與智能家居設備的結合被視為傢具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那5G的到來,將會改變智能家居哪些方面呢?

改變一、智能家居控制系統智慧程度提升。 4G網路下,制約智能家居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數據的傳輸速度慢,響應速度遲緩。與4G相比,5G的一大特點就在於傳輸速度的顯著增加,理論上峰值速度可達10Gb/s。因此,可以滿足智能家居設備之間數據交互、設備與雲端數據交互的需求,同時可以連接更多的終端產品、響應速度和精確度都有一個顯著的提升。困猜數因此,智能家居的控制系統會顯的更「聰明」一些。

改變二、智能家電產品「孤島化」狀態將被打破。 目前,大部分智能家電產品,除了本品牌部分產品可以做到互聯之外,其他都是處於「孤島化」狀態。品牌與品牌達不到互聯、不同型號的產品達不到互聯,所謂的「智能家居」,就會成為一句空話。5G的出現,讓智能家居產品互聯,看到了希望。通過政府牽頭,國際權威機構制訂標准,5G技術有望打破各大企業割據一方的局面。網路標准進一步統一,智能家居落地程度也將進一步提高,全屋智能產品互聯,才是5G對智能家居改變的第一步。

當然,5G的到來,只是為智能家居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智能家居想要大面積普及,還汪首有待各大家電廠商不斷推陳出新智能產品,消費者消費意識的提升。

5G與智慧交通之間的關系

2月18日,上海移動在虹橋火車站啟動5G網路建設,這是全球首個採用5G室內數字系統建設的火車站,將於今年9月完成5G網路深度覆蓋。在火車站建設5G網路,對出行有何意義?

華為無線網路首席營銷官周躍峰認為:利用5G低時延的特性,火車站可以更精確地做到人流控制,除了更快速獲得大數據服務之外(雲上),乘客還可以得到更多智慧化服務,比如說精確的室內導航,找到商場、商店。也就是說,5G賦能的虹橋火車站將迎來重要的車站管理和服務的提速與升級。

而這,只是5G與智慧交通之間的一個縮影,依託5G高速率、超低延時、大容量的特性,5G將會使得無人駕駛技術更進一步。大家都知道,無人駕駛的技術基礎是數據,它需要無人車內的機器大腦以及雲端的實時數據展開大量的處理運算,但4G網路無法快速運載如此龐大的數據,而5G恰恰可以解決這一難題。

此外,將來智慧公交、智慧高速、智慧馬路等交通工具、路線的出現,最先解決的可能是道路擁堵問題,同時依靠無人駕駛技術、大數據,交通事故發生的概率,則有可能大大降低。當然,這一切,還在未來的某個時段。

物聯網是5G發展的主要動力

有人認為,物聯網將是5G發展的主要動力。愛立信預測,到2021年,將有280億部移動設備實現互聯,其中IoT設備將達到160億部。未來十年,物聯網領域的服務對象將擴展至各行業用戶,M2M終端數量將大幅激增,應用無所不在。

其中,「萬物互聯」是物聯網發展的第一階段。 隨著5G網路的出現、並准備大規模實現商用,萬物互聯,則有了實現的可能。從需求層次來看,物聯網首先是滿足對物品的識別及信息讀取的需求,其次是通過網路將這些信息傳輸和共享,隨後是聯網物體隨著量級增長帶來的系統管理和信息數據分析,最後改變企業的商業模式及人們的生活模式,實現萬物互聯。

物聯網發展的第二階段,是實現差異化、定製化轉變。 未來的物聯網市場將朝向碎片化,差異化和定製化方向改變,未來的增長可能超出預期;如果說物聯網連接數至2020年將達到500億,那麼有可能這僅僅是一個起點,未來物聯網連接數規模將近十萬億。

基於此,無論是虛擬現實、智能家居還是無人駕駛,萬事萬物都將處於一個互聯互通的狀態,屆時,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得到了更大的改變。5G看似改變的是人們的衣、食、住、行,實際上,它改變的是整個 社會 。但是,那時候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呢?我想像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