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物理內存是不是就是內存
沒錯。相對來廳虧乎說,還空桐有虛擬內存,物理內存就是實實在在的內存。內存條是多大的扮悉,就是物理內存,虛擬內存是在硬碟上劃一部區域,作為內存。
B. 內存和硬碟的區別是什麼
內存和硬碟的區別:
一、性質不同
內存是計算機的工作場所;硬碟用來存放暫時不用的信息。
二、製作材料不同
內存是半導體材料製作;硬碟是磁性材料製作。
三、信息保存不同
內存中的信息會隨掉電而丟失;硬碟中的信息可以長久保存。
四、容量不同
一般硬碟的容量都為1TB即931GB;而內存一般都為6GB。
五、作用不同
內存是cpu和硬碟數據之間的緩沖,cpu只能讀取內存里的數據。這樣內存就變成了一一個橋梁的作用;而硬碟是作為存儲空間的。
C. 記憶體的存儲器
(ROM)
ROM表示只讀存儲器(Read Only Memory),在製造ROM的時候,信息(數據或程式)就被存入並永久保存。這些信息只能讀出,一般不能寫入,即使機器掉電,這些數據也不會丟失。ROM一般用於存放電腦的基本程序和數據,如BIOS ROM。其物理外形一般是雙列直插式(DIP)的集成塊。 (RAM)
隨機存儲器(Random Access Memory)表示既可以從中讀取數據,也可以寫入數據。當機器電源關閉時,存於其中的數據就會丟失。我們通常購買或升級的記憶體條就是用作電腦的記憶體,記憶體條(SIMM)就是將RAM集成塊集中在一起的一小塊電路板,它插在電腦中的記憶體插槽上,以減少RAM集成塊佔用的空間。市場上常見的記憶體條有128M/條、256M/條、512M/條等。 (Cache)
Cache也是我們經常遇到的概念,它位於CPU與記憶體之間,是一個讀寫速度比記憶體更快的存儲器。當CPU向記憶體中寫入或讀出數據時,這個數據也被存儲進高速緩沖存儲器中。當CPU再次需要這些數據時,CPU就從高速緩沖存儲器讀取數據,而不是訪問較慢的記憶體,當然,如需要的數據在Cache中沒有,CPU會再去讀取記憶體中的數據。
當你理解了上述概念後,也許你會問,記憶體就是記憶體,為什麼又會出現各種記憶體名詞,這到底又是怎麼回事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再來看看下面這一段。
物理存儲器
物理存儲器和存儲地址空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是由於這兩者有十分密切的關系,而且兩者都用B、KB、MB、GB來度量其容量大小,因此容易產生認識上的混淆。初學者弄清這兩個不同的概念,有助於進一步認識記憶體儲器和用好記憶體儲器。
物理存儲器是指實際存在的具體存儲器晶元。如主板上裝插的記憶體條和裝載有系統的BIOS的ROM晶元,顯示卡上的顯示RAM晶元和裝載顯示BIOS的ROM晶元,以及各種適配卡上的RAM晶元和ROM晶元都是物理存儲器。 存儲地址空間是指對存儲器編碼(編碼地址)的范圍。所謂編碼就是對每一個物理存儲單元(一個位元組)分配一個號碼,通常叫作「編址」。分配一個號碼給一個存儲單元的目的是為了便於找到它,完成數據的讀寫,這就是所謂的「定址」(所以,有人也把地址空間稱為定址空間)。
地址空間的大小和物理存儲器的大小並不一定相等。舉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某層樓共有17個房間,其編號為801~817。這17個房間是物理的,而其地址空間採用了三位編碼,其范圍是800~899共100個地址,可見地址空間是大於實際房間數量的。
對於386以上檔次的微機,其地址匯流排為32位,因此地址空間可達232即4GB。但實際上我們所配置的物理存儲器通常只有1MB、2MB、4MB、8MB、16MB、32MB等,遠小於地址空間所允許的范圍。
這樣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會產生諸如:常規記憶體、保留記憶體、上位記憶體、高端記憶體、擴充記憶體和擴展記憶體等不同記憶體類型。
D. 本地磁碟是不是指電腦的硬碟和電腦內存有什麼區別
本地磁碟是不是指電腦的硬碟?和電腦內存有什麼區別?
是,硬碟是存儲固定內容,比如音樂,電影之類的地方,內存是存儲計算機運行時執行各種命令的地方,
電腦的硬碟和內存有什麼區別
電腦的內存:即主內存,高速寄存器,用於存放當前運行程序的信息以便CPU調用執行。 虛擬內存:當內存不夠用時,操作系統使用硬碟空間來模主內存,當然,虛擬內存會慢很多。 磁碟緩存:指硬碟將數據從內部到外部介面傳送時用於緩沖的儲存器,速度很快,大磁碟緩存可以讓磁頭的讀寫更加連續,並且讓NCQ(原生指令排序)技術得到更好支持。現在硬碟緩存主要有2M8M16M等衡芹,如果選用支持NCQ的SATA硬碟時盡量選擇8M或更大緩存,這樣可以有效提升讀寫性能。即使不使用NCQ技術,8M或更大的緩存有利於大量小文件的讀寫以及預讀加速,這一點在啟動系統時可以明顯感覺到.另外,大緩存還有利於減少磁頭讀寫,延長硬碟壽命.
電腦的硬碟與內存有什麼區別
1、內存是內部存儲器,而硬碟是外部存儲器;
2、我們平時存儲的信息一般都存在硬碟上,而內存不能存儲信息,內存是加電有信息,停電信息全無;
3、硬碟的容量較內存的容量大的多;
4、內存通常指的就是我們主機所用的內存條,而硬碟是我們裝操作系統和應用軟體以及存儲信息等用途。
硬碟上的信息,不隨電源的切斷而消失
是永久存儲的
只要不消磁
而內存上的數據
是隨著電源的切斷而消失的
它只是臨時存儲一下信息
計算機關閉以後
內存就清空了。
電腦里的本地磁碟是指電腦內存還是~~
是指硬碟
512指的是內存容量
內存和硬碟做用不一樣
硬碟存儲的是長期數據,但由於硬碟是物理磁碟存儲,所以數據讀取跟儲存比內存都要慢很多很多
而內存只在有程序運行的時候存儲一些程序需要的少量常用數據,數據交換速度快
硬碟容量當然遠超內存了,但是存儲速度拍馬也趕不上內存,除非以後出現了傳說中的光存儲硬碟
電腦的內存和硬碟的內存有什麼區別?
物理內存就是處理數據的內存 硬碟的內存是存東西的內存 當物理內存不夠用時就會用硬碟上的內存作為虛擬內存來用!
電腦的硬碟空間和內存有什麼區別?
硬碟是電腦主要的存儲媒介之一,它不僅用來存儲數據,還影響整個系統的性能。比如我們平時下載的電影,音樂就 ,游戲等都是放在硬碟。160G以上的容量。
內存是程序與數據的周轉倉庫。電腦在執行程序時,首先把程序與數據從硬碟調入到內存中,然後再去執行相應的程序。有512M,1G,2G的。一般,數字越大越好。
電腦里的本地磁碟和固態硬碟有什麼區別
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的區分方式有很多,首先從外形上,機械硬碟的體積要比固態硬碟大,所以重量也要比固態硬碟重,其次在售價方面,固態硬碟售價要比機械硬碟貴很多。在一般情況下,台式電腦中的基本都是機械硬碟,但隨著固態硬碟的發展,隨著市場和用戶的各種需求,固態硬碟漸漸成為用戶選購的重心。
固態硬碟的應用范圍要比機械硬碟的使用范圍更廣泛,固態硬碟在電子世界中起著非常重要的部件,非常受到業內人士的重視,而機械硬碟使用范圍就不像固態硬碟那樣靈活了。目前固態硬碟中最大的容量體積為1.6TB,傳言IBM公司開始測試4TB的高速固態硬碟組了,和機械硬碟相比按TB容量來衡量的話兩者之間相差的比例非常大。
機械硬碟的內部部件要比固態硬碟復雜,內部存在固態硬碟沒有的馬達和風扇,所以在這方面固態硬碟就要比機械硬碟佔有很大的優勢了,而固態硬碟要比機械硬碟在工作的時候安靜許多。另外在功耗方面,固態硬碟也要低於傳統的機械硬碟。
在硬碟重要的讀寫速度方面,固態硬碟的讀寫速度要比機械硬碟的讀寫速度高,一般要高2倍左右的速度讀寫能力,SLC只有10萬次的讀寫壽命,成本低廉的MLC,讀寫壽命僅有1萬次,比起傳統硬碟毫無優勢可言。另外有一點很重咐桐畢要的是,固態輪拍硬碟內部都是使用快閃記憶體顆粒的晶元,而機械硬碟是將數據儲存在磁碟扇區里,當使用的時候出現碰撞的問題,固態硬碟能夠將數據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相比這點機械硬碟就要差很多了。
電腦中的本地磁碟是不是電腦硬碟
本地磁碟是安裝在本機中的磁碟,也就是本機的硬碟。與之相對,不是固定地裝在本機而可以移動、交換的磁碟叫做可移動媒體(磁碟),如光碟、軟盤、U盤、移動硬碟等。
手機的運存與電腦的內存有什麼區別,手機的ROM與電腦的硬碟又有什麼區別,
RAM就相當於電腦內存條
頻率越高運行越快 內存越大後台運行的程序越多
ROM就是電腦上的硬碟 存放媒體資料
智能手機 就是一個掌上電腦 沒實質的區別
電腦里的硬碟和內存有什麼區別?
這是一個關於計算機硬體比較基本的一個問題:內存(rom)被稱為隨機讀取存儲器,是相對於硬碟這種外部存儲器來說的,是動態的,內存中的數據不是固定的,是隨系統的需要而隨時更換和調取相關數據的。一斷電那就什麼都沒有了。所在在你編寫文檔時,一定要存檔。如果你沒有存檔而這個時候突然計算機斷電 ,那你的修改就白費了。對於硬碟來說,他的數據就是永久性的寫入的。除非你修改它,否則數據是不變的,即使斷電也沒問題。
E. 資料永久保存是光碟(硬碟)還是傳統的紙媒好
目前主要的存儲方式信息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進步,使人們對信息資源的依靠越來越強烈。數據的保存也越來越重要,美國911災難過後,世界各國更是加強了對網路安全和數據存儲的重視。人類的需求永遠引領著技術的革新和發展,面對如何保障數據的安全存儲逐漸形成了三級數據存儲的解決方案:在線存儲、近線存儲、離線存儲。三種存儲方式有著不同的特點適用於不同的應用和環境,同時對應與每種存儲方案產生了各自存儲的產品:磁碟陣列、光碟庫、磁帶庫。 1、 磁碟陣列,是利用磁碟作為存儲介質的存儲設備。磁碟的優點是運行速度快支持並發訪問多,這有利於實時在線應用。缺點是性能及安全性差,為了解決易損問題,人們利用RAID技術來提高數據安全性能和大容量存儲的要求。磁碟陣列其實就是一種設備冗餘的解決辦法,由於價格因素的影響,目前多數廠商的產品僅僅對硬碟、電源、風扇做了冗餘處理少數可選RAID控制器冗餘,及少提供背板和匯流排冗餘。而且由於硬碟的介質特性無法保障數據的完全安全,例如人為誤操作、病毒感染、黑客攻擊等等。所以為了數據的安全,在磁碟陣列基礎上又採取了數據備份策略。一旦數據損壞或丟失可以將備份在光碟或磁帶中的數據恢復到在線設備中。 2、 光碟庫被定義為近線存儲設備,目前有DVD光碟、MO磁光碟兩種光存儲介質。光碟存儲是利用激光改變碟片介子狀態來保存數據的,電磁干擾和溫度濕度變化均不會影響數據保存而且光碟物理狀態穩定是目前最安全的存儲產品,決定了它成為是三種存儲方式中最安全的數據保存方案。光碟可以支持數據並發訪問和隨機讀寫只是讀寫速度低於硬碟但是要遠遠超過磁帶是數據安全性是最高的介質。而且光碟庫的單位存儲成本隨著數據量的增加而降低。在各行業的檔案治理中光碟是最好的存儲設備,這由於檔案治理的特點是數據量大、保存後不經常調用、對數據安全要求高。 3、 傳統上利用磁帶的大容量特點來作為數據的備份保存,由於磁帶的線性讀寫特點造成直接從磁帶讀寫數據幾乎不可行,在恢復備份的數據時需要倒帶到數據區然後才能讀取,而且磁帶的保存也比較麻煩,對保存環境要求較高需要防潮、防塵以及防止電磁干擾,另外還需要定期倒帶以免磁粉粘連等等。 PLASMON光碟庫介紹美國Plasmon公司是一家專注於自動光碟存儲設備的開發、生產的國際聞名公司,為業界提供最全線的自動光碟存儲設備、光碟驅動器、光碟片、網路掛接存儲裝置、磁帶庫和光碟庫存儲軟體;2000年與柯達公司結盟為全球戰略合作夥伴在光存儲技術 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北京寶來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與柯達公司商業影像系統部及美國Plasmon公司緊密配合,第一時間推出最新產品系列以滿足市場需求: 2002年推出單庫存儲容量580GB至5.8TB、配置新型14×9.1GB驅動器、高可靠性的G系列磁光碟庫及具備可擴展功能的企業級G系列磁光碟庫(MO);2003年現已推出單庫存儲容量78GB至20.4TB、配置多用驅動器(支持DVD-RW,DVD-RAM,DVD-R,CD-R,CD-RW)、Plasmon專利旋轉台(支持9.4GB雙面碟片)、高可靠性的D系列光碟庫及具備可擴展功能的企業級D系列光碟庫。企業級D系列最大容量2175個槽位是目前行業中容量最大的盤庫,其它廠商最大600個盤位。 PLASMON光碟庫由庫體,機械手,驅動器,槽位和控制部分組成。目前DVD盤庫從120個盤位到2175盤位,雙機械手有效提高了換盤速度,節約了換盤時間,最大12個驅動器,可以同時工作,滿足高負荷的工作要求。 Plasmon光碟庫的特點:Plasmon光碟庫分為D系列、M系列、G系列。D系列光碟庫為一套高性能系統,採用了專利的雙抓取機械臂,換盤時間短至3秒。M系列光碟庫支持MO可擦寫和WORM一次寫光碟片;40片以上的採用雙抓取機械臂;支持Netready模塊(NAS產品),提供直接上網的MO光碟伺服器;採用密封式設計,簡化了日常維護。G系列MO庫採用雙抓取機械臂,平均無故障次數大於3,800,000次,驅動器最大數據傳輸率為6.14MB/秒。G系列光碟庫除了具備M系列的特點之外,G系列MO庫之間還可通過「橋連接」的方式支持2~24倍的擴展能力(採用9.1GB碟片時,容量可以從1.4TB~23.2TB),以充分滿足用戶業務發展的需要。
QQRead.com 推出數據恢復指南教程 數據恢復指南教程 數據恢復故障解析 常用數據恢復方案 硬碟數據恢復教程 數據保護方法 數據恢復軟體 專業數據恢復服務指南 光碟庫的應用 1、計算中心數據的近線存儲及數據遷移所謂近線存儲就是提供實時的數據存儲設備,它必須始終是在線的。而離線存儲系統就是並不需要提供實時的存儲服務,只在某一時刻才涉及數據的存儲,這種設備所保存的數據可進行離線治理。光碟的技術特性決定了光碟庫是最好的近線存儲設備。近幾年來由於計算機的數據信息成爆炸性的增長,幾乎所有的企業均面臨海量數據存儲的需要。而在真正要部署一個能無限滿足企業數據存儲需要的存儲解決方案是一項非常專業技術,因為這需要預算企業天天的存儲增長的同時還要考慮到存儲的可擴展性和可用性。數據遷移分級存儲治理技術正是在這樣情況下應運而生得。而分級存儲治理技術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兩個歷程。第一個歷程也就是採用最傳統人工手動方法進行數據的遷移和調度,具體方法如下:將不常用的數據按照一定的人工策略遷移至其它存儲設備,如大容量的磁帶庫和光碟庫中。這種方法對於專業化的網路數據治理來說,具有安全可靠的優點。然而,將數據從非在線設備(大容量磁帶庫)遷移回到在線設備(硬碟)時,需要有專業網管人士進行操作。第二個階段就是現在的智能的分級存儲治理技術。這種技術是實現計算機系統大容量存儲數據的方法之一。它將大容量的近線存儲設備(光碟庫)作為硬碟的下一級設備,然後將硬碟中常用的數據按指定的策略自動遷移到光碟等二級大容量存儲設備上。當需要使用這些數據時,分級存儲系統會自動將這些數據從後級存儲設備調回到硬碟上。對於用戶來說,上述數據遷移操作完全是透明的。用戶可能會感到訪問硬碟的速度稍慢一點,但會明顯感覺其邏輯硬碟的容量大大提高。相對傳統的數據治理模式,這種技術的解決方案所帶來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而傳統的磁帶備份由於線性讀寫技術特性的限制只能用來做為歷史數據的備份,保存。 2、檔案治理數據存儲(1)目前檔案治理現狀基本現狀:查詢效率低,查詢頻繁,勞動強度大。查詢文書檔案時,檔案員要經常上樓、下樓,有的企業檔案可能好幾卷,份量非常重。為防止丟失,查閱前後都要核對數目。檔案安全性得不到保證。由於直接對原始資料查閱,為防止查詢人員對原件的毀壞、塗改,要派專人負責陪同。即使發生這種情況,因為沒有備份也無從查對,將承擔不必要的損失。歸檔困難。由於資料的變動(增加或更新),以及多卷相關檔案同時查詢的情況時有發生,不可避免地發生歸檔錯誤。一旦出現此類問題,就有可能將十幾萬卷檔案從新整理,牽涉大量的人力、物力。歸檔的頻繁,導致工作人員從事大量的體力工作。治理困難。由於檔案都是整卷歸檔的,有時只能查部分內容,但難免將一些不應查閱的內容被閱,很難控制。大量的紙質文檔,只能手工建立索引數據和登記,無法體現出檔案狀況,缺乏一套對檔案出、入庫記錄和檔案變動的治理系統。(2)檔案治理解決方案:採用Kodak高速掃描儀,該機每分鍾可以掃描50張,每個工作日最高可以掃描4,000-5,000張(紙張統一的情況下),這樣1台掃描儀就基本滿足目前增量的規模及未來10年的業務發展;另外,由於一些非凡檔案及檔案修改,須配置一台低端的彩色掃描儀。掃描後的每張原始檔案的圖象文件大小在30KB左右,一張光碟的最大存儲容量為640MB—9.4GB,本系統主要針對數據集中後的存儲難、查詢難問題而設計開發。系統的數據存儲能力不再依靠於伺服器本地硬碟存儲容量的限制,而是利用在業界已經十分成熟的可移動存儲設備――光碟庫數據存儲擴展技術來實現數據的海量存儲和可擴充性。投資該系統的效益大致概括如下:
減少文件在各部門之間的存放時間,節省辦公空間、人力、物力;
分行可以統一治理各種文件,便於集中治理,及時把握業務情況;
文件查詢閱讀方便,通常一張文件的查詢只需數秒鍾或幾分鍾,省時、省力;
可以提供安全備份,使文件在遭受意外災難和蟲鼠叮咬的情況下,也可以有據可依;
可以大大提高對客戶的服務質量,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的新形象。
(3) 系統功能
檔案掃描:利用高速掃描儀採集紙質等檔案的影像,生成數字式的電子檔案。同時,將採集的檔案影像文件進行分類、壓縮、質量檢查。對不合格的影像文件重新掃描。
檔案歸檔:對掃描合格的檔案影像文件,根據不同的類別,進行不同目錄的存儲。
檔案索引:根據不同類別的檔案影像文件,進行各自的影像文件索引信息的錄入。
檔案存儲:對檔案影像文件進行存儲規劃、光碟刻錄、光碟庫治理、光碟信息維護等。
檔案維護:對電子檔案進行刪除、修改、增加等維護操作。
查詢調閱:區域網內部查詢,INTERNET查詢,模糊查詢,檔案列印。
安全治理:用戶許可權治理,檔案訪問許可權治理。
F. java中new一個對象,請幫我分析下堆棧。以下兩個例子麻煩網友幫我解釋下
A a作為引用是放在棧中的,而new的對象是放在堆中的,字面常量放在常量池中。 基本類型是放桐姿在棧中的。
1.寄存器:最快的存儲區, 由編譯器根據需求進行分配,我們在搏慎程序中無法控制.
2. 棧:存放基本類型的變數數據和對象的引用,但對象本身不存放在棧中基輪敬,而是存放在堆(new 出來的對象)或者常量池中(字元串常量對象存放在常量池中。)
3. 堆:存放所有new出來的對象。
4. 靜態域:存放靜態成員(static定義的)
5. 常量池:存放字元串常量和基本類型常量(public static final)。
6. 非RAM存儲:硬碟等永久存儲空間
G. 什麼叫內存
內存(Memory)是計算機的重要部件,也稱內存儲器和主存儲器,它用於暫時存放CPU中的運算數據,以及與硬碟等外部存儲器交換的數據。它是外存與CPU進行溝通的橋梁,計算機中所悔沖蠢有程序的運行都在內存中進行,內存性能的強弱影響計算機整體發揮的水平。只要計算機開始運行,操作系統就會把需要運算的數據碧陪從內存調到CPU中進行判巧運算,當運算完成,CPU將結果傳送出來。
H. ⑩ OpenStack高可用集群部署方案(train版)—OpenStack對接Ceph存儲
參考Ceph官方安裝文檔
Openstack環境中,數據存儲可分為臨時性存儲與永久性存儲。
臨時性存儲:主要由本地文件系統提供,並主要用於nova虛擬機的本地系統與臨時數據盤,以及存儲glance上傳的系統鏡像;
永久性存儲:主要由cinder提供的塊存儲與swift提供的對象存儲構成,以cinder提供的塊存儲應用最為廣泛,塊存儲通常以雲盤的形式掛載到虛擬機中使用。
Openstack中需要進行數據存儲的三大項目主要是nova項目(虛擬機鏡像文件),glance項目(共用模版鏡像)與cinder項目(塊存儲)。
下圖為cinder,glance與nova訪問ceph集群的邏輯圖:
ceph與openstack集成主要用到ceph的rbd服務,ceph底層為rados存儲集群,ceph通過librados庫實現對底層rados的訪問;
openstack各項目客戶端調用librbd,再由librbd調用librados訪問底層rados;
實際使用中,nova需要使用libvirtdriver驅動以通過libvirt與qemu調用librbd;cinder與glance可直接調用librbd;
寫入ceph集群的數據被條帶切分成多個object,object通過hash函數映射到pg(構成pg容器池pool),然後pg通過幾圈crush演算法近似均勻地映射到物理存儲設備osd(osd是基於文件系統的物理存儲設備,如xfs,ext4等)。
CEPH PG數量設置與詳細介紹
在創建池之前要設置一下每個OSD的最大PG 數量
PG PGP官方計算公式計算器
參數解釋:
依據參數使用公式計算新的 PG 的數目:
PG 總數= ((OSD總數*100)/最大副本數)/池數
3x100/3/3=33.33 ;舍入到2的N次幕為32
openstack集群作為ceph的客戶端;下面需要再openstack集群上進行ceph客戶端的環境配置
在openstack所有控制和計算節點安裝ceph Octopus源碼包,centos8有默認安裝,但是版本一定要跟連接的ceph版本一致
glance-api 服務運行在3個控制節點, 因此三台控制節點都必須安裝
cinder-volume 與 nova-compute 服務運行在3個計算(存儲)節點; 因此三台計算節點都必須安裝
將配置文件和密鑰復制到openstack集群各節點
配置文件就是生成的ceph.conf;而密鑰是 ceph.client.admin.keyring ,當使用ceph客戶端連接至ceph集群時需要使用的密默認密鑰,這里我們所有節點都要復制,命令如下
※Glance 作為openstack中鏡像服務,支持多種適配器,支持將鏡像存放到本地文件系統,http伺服器,ceph分布式文件系統,glusterfs和sleepdog等開源的分布式文件系統上。目前glance採用的是本地filesystem的方式存儲,存放在默認的路徑 /var/lib/glance/images 下,當把本地的文件系統修改為分布式的文件系統ceph之後,原本在系統中鏡像將無法使用,所以建議當前的鏡像刪除,部署好ceph之後,再統一上傳至ceph中存儲。
※Nova 負責虛擬機的生命周期管理,包括創建,刪除,重建,開機,關機,重啟,快照等,作為openstack的核心,nova負責IaaS中計算重要的職責,其中nova的存儲格外重要,默認情況下,nova將instance的數據存放在/var/lib/nova/instances/%UUID目錄下,使用本地的存儲空間。使用這種方式帶來的好處是:簡單,易實現,速度快,故障域在一個可控制的范圍內。然而,缺點也非常明顯:compute出故障,上面的虛擬機down機時間長,沒法快速恢復,此外,一些特性如熱遷移live-migration,虛擬機容災nova evacuate等高級特性,將無法使用,對於後期的雲平台建設,有明顯的缺陷。對接 Ceph 主要是希望將實例的系統磁碟文件儲存到 Ceph 集群中。與其說是對接 Nova,更准確來說是對接 QEMU-KVM/libvirt,因為 librbd 早已原生集成到其中。
※Cinder 為 OpenStack 提供卷服務,支持非常廣泛的後端存儲類型。對接 Ceph 後,Cinder 創建的 Volume 本質就是 Ceph RBD 的塊設備,當 Volume 被虛擬機掛載後,Libvirt 會以 rbd 協議的方式使用這些 Disk 設備。除了 cinder-volume 之後,Cinder 的 Backup 服務也可以對接 Ceph,將備份的 Image 以對象或塊設備的形式上傳到 Ceph 集群。
使用ceph的rbd介面,需要通過libvirt,所以需要在客戶端機器上安裝libvirt和qemu,關於ceph和openstack結合的結構如下,同時,在openstack中,需要用到存儲的地方有三個:
為 Glance、Nova、Cinder 創建專用的RBD Pools池
需要配置hosts解析文件,這里最開始已經配置完成,如未添加hosts解析需要進行配置
在cephnode01管理節點上操作 ;命名為:volumes,vms,images
記錄:刪除存儲池的操作
在cephnode01管理節點上操作 ;
針對pool設置許可權,pool名對應創建的pool
nova-compute與cinder-volume都部署在計算節點 ,不必重復操作,如果計算節點與存儲節點分離需要分別推送;
全部計算節點配置;以compute01節點為例;
Glance 為 OpenStack 提供鏡像及其元數據注冊服務,Glance 支持對接多種後端存儲。與 Ceph 完成對接後,Glance 上傳的 Image 會作為塊設備儲存在 Ceph 集群中。新版本的 Glance 也開始支持 enabled_backends 了,可以同時對接多個存儲提供商。
寫時復制技術(-on-write) :內核只為新生成的子進程創建虛擬空間結構,它們復制於父進程的虛擬空間結構,但是不為這些段分配物理內存,它們共享父進程的物理空間,當父子進程中有更改相應的段的行為發生時,再為子進程相應的段分配物理空間。寫時復制技術大大降低了進程對資源的浪費。
全部控制節點進行配置;以controller01節點為例;
只修改涉及glance集成ceph的相關配置
變更配置文件,重啟服務
ceph官網介紹 QEMU和塊設備
對接 Ceph 之後,通常會以 RAW 格式創建 Glance Image,而不再使用 QCOW2 格式,否則創建虛擬機時需要進行鏡像復制,沒有利用 Ceph RBD COW 的優秀特性。
總結
將openstack集群中的glance鏡像的數據存儲到ceph中是一種非常好的解決方案,既能夠保障鏡像數據的安全性,同時glance和nova在同個存儲池中,能夠基於-on-write(寫時復制)的方式快速創建虛擬機,能夠在秒級為單位實現vm的創建。
全部計算節點進行配置; 以compute01節點為例;只修改glance集成ceph的相關配置
全部計算節點重啟cinder-volume服務;
任意openstack控制節點上查看;
在任意控制節點為cinder的ceph後端存儲創建對應的type,在配置多存儲後端時可區分類型;
為ceph type設置擴展規格,鍵值 volume_backend_name ,value值 ceph
任意控制節點上創建一個1GB的卷 ;最後的數字1代表容量為1G
查看創建好的卷
openstack創建一個空白 Volume,Ceph相當於執行了以下指令
從鏡像創建 Volume 的時候應用了 Ceph RBD COW Clone 功能,這是通過 glance-api.conf [DEFAULT] show_image_direct_url = True 來開啟。這個配置項的作用是持久化 Image 的 location,此時 Glance RBD Driver 才可以通過 Image location 執行 Clone 操作。並且還會根據指定的 Volume Size 來調整 RBD Image 的 Size。
一直存在的cirros_qcow2鏡像為對接ceph之前的鏡像,現在已無法使用,所以將之刪除
在openstack上從鏡像創建一個Volume,Ceph相當於執行了以下指令
任意控制節點操作;
查看快照詳細信息
在openstack上對鏡像的卷創建快照,Ceph相當於執行了以下指令
如果說快照時一個時間機器,那麼備份就是一個異地的時間機器,它具有容災的含義。所以一般來說 Ceph Pool backup 應該與 Pool images、volumes 以及 vms 處於不同的災備隔離域。
https://www.cnblogs.com/luohaixian/p/9344803.html
https://docs.openstack.org/zh_CN/user-guide/backup-db-incremental.html
一般的,備份具有以下類型:
在虛擬磁碟映像的計算節點上使用本地存儲有一些缺點:
Nova 為 OpenStack 提供計算服務,對接 Ceph 主要是希望將實例的系統磁碟文件儲存到 Ceph 集群中。與其說是對接 Nova,更准確來說是對接 QEMU-KVM/libvirt ,因為 librbd 早已原生集成到其中。
如果需要從ceph rbd中啟動虛擬機,必須將ceph配置為nova的臨時後端;
推薦在計算節點的配置文件中啟用rbd cache功能;
為了便於故障排查,配置admin socket參數,這樣每個使用ceph rbd的虛擬機都有1個socket將有利於虛擬機性能分析與故障解決;
相關配置只涉及全部計算節點ceph.conf文件的[client]與[client.cinder]欄位,以compute163節點為例
全部計算節點配置 ceph.conf文件相關的 [client] 與 [client.cinder] 欄位,以compute01節點為例;
在全部計算節點配置nova後端使用ceph集群的vms池,以compute01節點為例;
在全部計算節點操作;
在全部計算節點操作,以compute01節點為例;
以下給出libvirtd.conf文件的修改處所在的行num
I. 物理存儲器和存儲地址空間的區別
區別
1、存在方式
物理存儲器是實際存在的儲存地址,而存儲地址空間指邏輯上的儲存地址。
物理存儲器和存儲地址空間兩者都用B、KB、MB、GB來度量其容量大小。
物理存儲器:是指實際存在的具體存儲器晶元。如主板上裝插的主存條和裝載有系統的BIOS的ROM晶元,顯示卡上的顯示RAM晶元和裝載顯示BIOS的ROM晶元,以及各種適配卡上的RAM晶元和ROM晶元都是物理存儲器。
存儲地址空間:是指對存儲器編碼(編碼地址)的范圍。所謂編碼就是對每一個物理存儲單元(一個位元組)分配一個號碼,通常叫作「編址」。分配一個號碼給一個存儲單元的目的是為了便於找到它,完成數據的讀寫,這就是所謂的「定址」。
(9)永久物理存儲擴展閱讀
主板上裝插的主存條和裝載有系統的BIOS的ROM晶元,顯示卡上的顯示RAM晶元和裝載顯示BIOS的ROM晶元,以及各種適配卡上的RAM晶元和ROM晶元都是物理存儲器。
存儲器是用來存儲程序和數據的部件,對於計算機來說,有了存儲器,才有記憶功能,才能保證正常工作。存儲器的種類很多,按其用途可分為主存儲器和輔助存儲器,主存儲器又稱內存儲器(簡稱內存,港台稱之為記憶體)。
內存又稱主存,是CPU能直接定址的存儲空間,由半導體器件製成。內存的特點是存取速率快。內存是電腦中的主要部件,它是相對於外存而言的。
J. 電腦哪些屬於自帶儲存
電腦硬體,包括電腦中所有物理的零件,以此來區分它所包括或執行的數據和為硬體提供指令以完成任務的軟體。 電腦硬體主要包含:機箱,主板,匯流排,電源,存儲控制器,界面卡,攜儲存裝置,內置存儲器,輸入設備,輸出設備, CPU風扇,蜂鳴器等
內存
概念
內存是計算機中重要的部件之一,它是與CPU進行溝通的橋梁。計算機中所有程序的運行都是在內存中進行的,因此內存的性能對計算機的影響非常大。內存(Memory)也被稱為內存儲器,其作用是用於暫時存放CPU中的運算數據,以及與硬碟等外部存儲器交換的數據。只要計算機在運行中,CPU就會把需要運算的數據調到內存中進行運算,當運算完成後CPU再將結果傳送出來,內存的運行也決定了計算機的蠢虛叢穩定運行。 內存是由內存晶元、電路板、金手指等部分組成的。
分類
只讀存儲器(ROM)
ROM表示只讀存儲器(Read Only Memory),在製造ROM的時候,信息(數據或程序)就被存入並永久保存。這些信息只能讀出,一般不能寫入,即使機器停電,這些數據也不會丟失。ROM一般用於存放計算機的基本程序和數據,如BIOS ROM。其物理外形一般是雙列直插式(DIP)的集成塊。
隨機存儲器(RAM)
隨機存儲器(Random Access Memory)表示既可以從中讀取數據,也可以寫入數據。當機器電源關閉時,存於其中的數據就會丟失。我們通常購買或升級的內存條就是用作電腦的內存,內存條(SIMM)就是將RAM集成塊集中在一起的一小塊電路板,它插在計算機中的內存插槽上,以減少RAM集成塊佔用的空間。市場上常見的內存條有1G/條,2G/條,4G/條等。
高速緩沖存儲器(Cache)
Cache也是我們經常遇到的概念,也就是平常看到的一級緩存(L1 Cache)、二級緩存(L2 Cache)、三級緩存(L3 Cache)這些數據,它位於CPU與內存之間,是一個讀寫速度比內存更快的存儲器。當CPU向內存中寫入或讀出數據時,這個數據也被存儲進高速緩沖存儲器中。當CPU再次需要這些數據時,CPU就從高速緩沖存儲器讀取數據,而不是訪問較慢的內存,當然,如需要的數據在Cache中沒有,CPU會再去讀取內存中的數據。
物理存儲器和地址空間
物理存儲器和存儲地址空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是由於這兩者有十分密切的關系,而且兩者都用B、KB、MB、GB來度量其容量大小,因此容易產生認識上的混淆。初學者弄清這兩個不同的概念,有助於進一步認識內存儲器和用好內存儲器。
物理存儲器是指實際存在的具體存儲器晶元。如主板上裝插的內存條和裝載有系統的BIOS的ROM晶元,顯示卡上的顯示RAM晶元和裝載顯示BIOS的ROM晶元,以及各種適配卡上的RAM晶元和ROM晶元都是物理存儲器。
存儲地址空間是指對存儲器編碼(編碼地址)的范圍。所謂編碼就是對每一個物理存儲單元(一個位元組)分配一個號碼,通常叫作「編址」。分配一個號碼給一個存儲單元的目的是為了便於找到它,完成數據的讀寫,這就是所謂的「定址」(所以,有人也把地址空間稱為定址空間)。
地址空間的大小和物理存儲器的大小並不一定相等。舉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某層樓共有17個房間,其編號為801~817。這17個房間是物理的,而其地址空間採用了三位編帶櫻碼,其范圍是800~899共100個地址,可見地址空間是大於實際房間數量的。
對於386以上檔次的微機,其地址匯流排為32位,因此地址空間可達2的32次方,即4GB。(雖然如此,但是我們一般使用的一些操作系統例如windows xp、卻最多隻能識別或者使用3.25G的內存,64位的操作系統能識別並使用4G和4G以上的的內存,
好了,可以解釋為什麼會產生諸如:常規內存、保留內存、上位內存、高端內存、擴充內存和擴展內存等不同內存類型。
硬碟
簡介
硬碟(英文名:Hard Disk Drive 簡稱HDD 全名 溫徹斯特式硬碟)是電腦主要的存儲媒介之一,由一個或者多個鋁制或者玻璃制的碟片組成。這些碟片外覆蓋有鐵磁性材料。絕大多數硬碟都是固定硬碟,被永久性地密封固定在硬碟驅動器中。
硬碟種類
硬碟分為固態硬碟(SSD)和機械硬碟(HDD);SSD採用快閃記憶體顆粒來存儲,HDD採用磁性碟片來存儲,下面主要介紹HDD。
物理結構
磁頭譽茄
磁頭是硬碟中最昂貴的部件,也是硬碟技術中最重要和最關鍵的一環。傳統的磁頭是讀寫合一的電磁感應式磁頭,但是,硬碟的讀、寫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操作,為此,這種二合一磁頭在設計時必須要同時兼顧到讀/寫兩種特性,從而造成了硬碟設計上的局限。而MR磁頭(Magnetoresistive heads),即磁阻磁頭,採用的是分離式的磁頭結構:寫入磁頭仍採用傳統的磁感應磁頭(MR磁頭不能進行寫操作),讀取磁頭則採用新型的MR磁頭,即所謂的感應寫、磁阻讀。這樣,在設計時就可以針對兩者的不同特性分別進行優化,以得到最好的讀/寫性能。另外,MR磁頭是通過阻值變化而不是電流變化去感應信號幅度,因而對信號變化相當敏感,讀取數據的准確性也相應提高。而且由於讀取的信號幅度與磁軌寬度無關,故磁軌可以做得很窄,從而提高了碟片密度,達到200MB/英寸2,而使用傳統的磁頭只能達到20MB/英寸2,這也是MR磁頭被廣泛應用的最主要原因。目前,MR磁頭已得到廣泛應用,而採用多層結構和磁阻效應更好的材料製作的GMR磁頭(Giant Magnetoresistive heads)也逐漸普及。
HDD硬碟
HDD硬碟
磁軌
當磁碟旋轉時,磁頭若保持在一個位置上,則每個磁頭都會在磁碟表面劃出一個圓形軌跡,這些圓形軌跡就叫做磁軌。這些磁軌用肉眼是根本看不到的,因為它們僅是盤面上以特殊方式磁化了的一些磁化區,磁碟上的信息便是沿著這樣的軌道存放的。相鄰磁軌之間並不是緊挨著的,這是因為磁化單元相隔太近時磁性會相互產生影響,同時也為磁頭的讀寫帶來困難。一張1.44MB的3.5英寸軟盤,一面有80個磁軌,而硬碟上的磁軌密度則遠遠大於此值,通常一面有成千上萬個磁軌。
扇區
磁碟上的每個磁軌被等分為若干個弧段,這些弧段便是磁碟的扇區,每個扇區可以存放512個位元組的信息,磁碟驅動器在向磁碟讀取和寫入數據時,要以扇區為單位。
柱面
硬碟通常由重疊的一組碟片構成,每個盤面都被劃分為數目相等的磁軌,並從外緣的「0」開始編號,具有相同編號的磁軌形成一個圓柱,稱之為磁碟的柱面。磁碟的柱面數與一個盤單面上的磁軌數是相等的。無論是雙盤面還是單盤面,由於每個盤面都有自己的磁頭,因此,盤面數等於總的磁頭數。所謂硬碟的CHS,即Cylinder(柱面)、Head(磁頭)、Sector(扇區),只要知道了硬碟的CHS的數目,即可確定硬碟的容量,硬碟的容量=柱面數*磁頭數*扇區數*51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