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僅需499元,便可組建家用NAS,海康G1 Master 體驗分享
現在是大數據時代,絕大多數的人們每天都會產生很多數據,其中相片,視頻這類數據占據絕大多數,很多數據越積越多,還不舍的刪除,往往很多用戶會存入網盤。不過放在網盤真的不放心,像當年的360雲盤,說關就關,很多用戶來沒來得及下載裡面的資料數據就給清空了。現在存活的還有網路雲盤,不過空間是有限的,上傳下載還需要購買會員才能達到理想的傳輸速度,當然還有這數據資料泄露的風險。出於種種的考慮,現在人們更加偏向於NAS私有雲 這類設備。雲存儲的優勢在於可擴展性、場外管理、快速部署,以及較低的前期成本,這些優勢逐漸被企業和個人用戶所認可。
目前NAS方案有兩種,一種是直接購買成品的NAS設備,另一種是自己買硬體組裝,再刷專門的NAS系統。前者適合入門級 個人、家庭用戶,後者適合喜歡折騰的極客玩家。今天筆者就帶來一款剛剛上市的NAS產品~海康存儲G1 Master ,它不僅支持遠程下載,多設備登錄,還可以自動備份,而且它的價格非常的親 民。
下面的時間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簡單開箱:
它的包裝採用了全黑色的紙盒,封面有著這款海康G1 Master的外觀圖,看上去非常的小巧,金屬質感很強,外觀圖上面的G1格外顯眼。
由於是眾籌的產品,打開產品便會看到一張寫著感謝米粉的卡紙,瞬間感到非常的溫馨。在卡紙的下面是配件盒,在配件盒的下面便是海康G1 Master的主機。
我們直接上全家福吧,我們可以看到最大個的便是海康G1 Master的主機了,配件方面為用戶准備了一個電源適配器,一根網線。再就是一份說明書,上面詳細介紹了相關的使用方法,使用前一定要先閱讀下再上手。簡單開完箱,下面的時間我們再來看下這款海康G1 Master的細節部分。
細節展示:
這款海康G1 Master的機身尺寸為:206x148x47(mm),大小跟一本厚厚的大辭典差不多。它的機身採用的是6系鋁合金材質和塑料材質拼裝組成。上蓋為鋁合金,下蓋為塑料,既保證了散熱效果,還減輕了機身的自重。
之前了解過海康的MAGE 10產品,自帶硬碟不支持自行拆換,外觀更像是一本書,立式擺放。而這款 G1 Master作為海康存儲旗下的最新系列,不再延續以往的外觀設計,而是採用了平卧式的擺放。機身正面有著使用激光鐳射的HIKSEMI 品牌logo,辨識度很高。
機身的左右兩側均採用了斜形的格柵設計,左側為出風口,右側為進風口。出風口在色彩搭配上還是花了點心思的,採用黃黑色搭配,左側為了迎合右側,將電源開關設計成了黃色。而右側不僅僅是進風口,這里還是硬碟倉的位置,黃色的區域便是硬碟倉的卡扣艙門。
這款海康G1 Master的I/O區域位於機身的背面,這里是將鋁合金外殼做了個鏤空設計,呈現一個不規則的形狀,正好跟鋁合金外殼與塑料外殼契合的地方相呼應,將幾何線條運用的淋漓盡致。
都有哪些介面呢?從左至右分別是:12V的DC電源插口,千兆自適應RJ45有線網介面 ,USB 3.0 介面,Type-C介面 ,再就是Reset重置口。其中USB 3.0 介面和Type-C介面可以用來擴展外接設備,比如移動硬碟,U盤等。值得一提的是,它還支持 接入UPS電源箱,在家中停電時也能很好地保護硬碟,從而降低數據損失風險。
再來看機身的底部,全平面的設計,中間是產品的銘牌,四個角的位置設計了防滑腳墊,放在做面是非常平穩的。而且在工作時,還能抵消硬碟轉動時的輕微震動。
接下來我再說一下如何安裝用硬碟吧。前面說到右側黃色區域就是硬碟倉門,卡扣式設計,將手指撥動卡扣開關便可將硬碟托拉出來。這款硬碟托是支持3.5寸硬碟和2.5寸硬碟 的 固態硬碟的, 方便 用戶選擇。
將硬碟托左右兩側的快裝條 拆 掉,將硬碟卡進硬碟托,再將快裝條卡進硬碟兩側的螺絲孔內即可安裝完成,非常的簡單。裝完硬碟後,再將硬碟卡進主機內部,就完成大半的工作!接下來就通電體驗一下吧!
體驗分享:
官方推薦希捷酷狼硬碟,此次我選擇的是4T硬碟。 熟悉希捷的用戶都知道,酷狼系列是NAS專用盤,具有運行穩定,壽命長,靜音等特點,深受用戶的青睞。當然家中其他系列的硬碟也是可以用的。最大可支持8TB容量的硬碟,對於家庭使用的話,足夠了。
海康G1 Master核心硬體方面,搭載了一顆四核心的處理器,主頻為1.4GHz ,它的晶元AI運算能力為0.75TOPS,相比於自家其他系列產品,運算能力提升25% ,大大增強了照片的識別能力,以及空間容量的合理優化。
海康G1 Master沒有設計傳統常見的LED指示燈,而是在前面板下邊緣處,設計了一條較長的燈帶。硬碟沒有激活的情況下呈現紅光,當激活正常使用是,便會呈現黃光,便於用戶分辨其狀態。
將設備通電後,我們這個時候就需要掃描說明書上面的二維碼下載相關的軟體了,它的這款軟體叫做 「海康智存」 。進入軟體之後會有相關的連接設備的教程引導,最傻瓜的方式就是點擊開始搜索,它會自動地找到設備。
進入軟體後,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格式化硬碟,才能正常使用。4T的硬碟格式化的速度還是很快的,格式完成後,所有功能便可以正常使用了。在存儲管理裡面可以看到4T的硬碟容量,實際只有3.6T,在合理的范圍內。筆者將手機內的所有照片上傳後採用了1.9G,簡直是九牛一毛。
我們先看下軟體界面和功能的分布。首頁的上方常用功能的快捷鍵,主要包括了照片,視頻,寶寶相冊,通訊錄同步,視頻監控,離線下載等。下方有三個分類,分別是首頁,文件和我的。點擊照片,便會進入所有照片的預覽頁,這里可以按照時光軸查看,也可以根據人臉 ,地點來查看。
在智能生活一欄中,點擊更多便可以安裝多款常用的軟體,實現功能擴展,除了已有的寶寶相冊,通訊錄同步外,用戶還可以添加網路網盤,玩物下載,離線下載等等。
此外,它還有照片,視頻等資源的分享功能,在預覽照片的界面下,點擊左下角的分享功能便可以分享到微信,QQ,朋友圈等平台,還可以直接分享鏈接和海報。這下可好了,完全可以替代網盤之類的了。
在文件中可以查看我的備份,下載的文件以及單獨上傳的文件。安裝網路雲盤後,登錄賬號便可以將網路雲盤裡面的資料下載到G1 Master 裡面了,而且還單獨設置了一個文件夾,找尋起來也比較的方便。
而在我的界面中,我們可以看到主要針對該設備的一些設置和管理。比如設備狀態選項里,我們可以看到設備的CPU和內存的使用率,上傳和下載的速率,以及設備的當前的運行溫度,風扇轉速等,非常的全面。其次值得一提的是,它還支持Samba,AFP以及DLNA三種區域網共享模式,我家用的是小米電視,用了Samba模式,這樣NAS裡面的影視資源就可以直接在電視那邊觀看了,不用在使用U盤來回的粘貼復制觀看了,省心不少。
海康G1 Master除了支持手機移動端APP外,它還支持電腦PC端,不過需要通過手機端獲取下載鏈接進行下載,這一點我倒是覺得增加了不少的安全性,只有有這款設備的用戶才知道在哪裡下載桌面版的。
桌面版的功能 相對 要簡單一些,軟體的界面也非常的簡潔。主要包括了:我的空間,共享空間,加密空間,我的分享以及傳輸列表,還有一個簡單的工具箱。
在我的空間裡面,可以查看備份的文件,以及下載的文件。以我的備份文件為例,點開之後,便可以查看手機端所有備份的圖片文件了,這里將所有的照片,按照拍攝的時間創建了單獨的文件夾,找尋起來也更加的方便。如果靠人工分類的話,是一件很頭疼、很費時的事情。
在電腦端,同樣支持文件分享,提供了1天,7天以及永久分享,創建好鏈接後,便可以分享給想要分享的親朋好友了。在我的分享中,還可以查看每個文件的分享詳情,當然用戶也可以取消分享。
筆者平時喜歡在電視上面看一些影片,電腦下載好了復制到U盤裡面,在插入電視,這樣才能觀看,過程還是有點麻煩的。前面說到開啟區域網共享後,將影片上傳到這個共享空間,便可以在同一區域網的電視端查看播放了,簡單多了。
順便測試了一下區域網的傳輸速度,可以看到上傳的速度是112.3MB/s ,而且傳輸非常的穩定,一部2.4G左右的影片,十幾秒鍾就上傳完了,由此可見海康G1 Master是完全可以跑滿千兆網路的。
它還有一個專屬的私密空間,初次使用是需要設置加密密碼的,可以將一些涉及隱私的照片,視頻,以及重要的資料等放在裡面,這可比放在網盤安全多了,而且上傳下載還方便,還沒有泄露的風險。目前來看電腦端的功能的比較單一,相比手機端少了很多的實用功能和插件,後續應該會通過軟體的更新來逐步完善。
好了以上就是關於這款海康 存儲 G1 Master的使用分享,不知道大家喜歡這款NAS雲存儲設備嗎?最後我再簡單總結幾句吧。
寫在最後:
關於售價,單設備不含硬碟的售價僅為499元,在NAS陣營中,這樣的價格也是真香了,配個硬碟就可以組建家用NAS了,把數據存在家中不是更好嗎。
2. 開箱即用的性能分析工具pinpoint
pinpoint是開源在github上的一款APM監控工具,它是用Java編寫的,用於大規模分布式系統監控,屬於分布式調用鏈監控組件。
它主要的特點是開箱即用、完備的Web界面,對性能影響較小,無侵入式安裝探針,小團隊懶人的必備佳品。
官網:https://github.com/naver/pinpoint
監控截圖如下:
伺服器端主要分為三部分:
1.pinpoint-collector.war 控制器,用於接受各客戶輪衫端傳回來的數據,保存在Hbase里。需要部署在中間件(比如tomcat)中
2.pinpoint-web.war 監控界面,即上圖這個還不錯的Web界面。需要部署在中間件(比如tomcat)中
3.Habse資料庫 ,用於存儲數據
客戶端pinpoint-agent,其實就是一個jar包,主要是放在待監控的目標機器上,隨待監控的jvm啟動即可。支持tomcat、jboss、spring boot.
以tomcat為例:只需要在tomcat的catalina.sh中加入以下代碼即可
安裝部署都比較簡單,不贅述,參考官網即可
https://github.com/naver/pinpoint/blob/1.7.3/doc/installation.md
注意事項
pinpoint-collector對外開放的三個埠9994\9995\9996,主要用於從agent處獲取數據,其中9994為tcp協議,9995及9996均為udp協議,在生產環境開通網路許可權時需要注意
還有就是pinpoint-agent並不是型襪把所有的請求都會攔截發送到pinpoint-collector上臘租腔,只是部分請求(大約20%),因此只能做性能分析告警用,不能作為全數據參考。
3. 最近和EMC中端存儲耗上了,如何查看EMC VNX陣列電池模塊(SPS)的每周自檢狀態
在日常設備運行中,作為系統健康檢查的一部分,VNX和CLARiiON存儲系統每周日凌晨1點會定期檢查SPS電池狀態。該檢查時間用戶可以自定義調整,但不能禁用該功能。通過查看SP事件日誌可以直觀了解到SPS運行情況。在檢查每周SPS電池狀態前需先對NAS進行健康檢查,然後運行如下命令對SPS每周檢查報告進行查看:
步驟一:查看SPA和SPB的IP地址。[nasadmin@VNX5500CS0 ~]$ cat /etc/hosts | grep -i sp
步驟二:檢查SPS電池運行狀態。
[nasadmin@VNX5500CS0 ~]$/nas/sbin/navicli -h <SPA-IP-address> getcrus
步驟三:通過日誌查看SPS電池狀態。
[nasadmin@emcadmin nasadmin]$ /nas/sbin/navicli -h <SPA-IP-address> getlog | tail - 50
更多詳細說明建議看一下EMC論壇的文章: https://community.emc.com/docs/DOC-20893
4. 關於IBM、HP等中低端存儲詳細綜合分析報告。
中產階級的品質可以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發展前景,而中端存儲就是外部磁碟存儲市場的中產階級,不僅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也是整個市場狀況的晴雨表。
Gartner和IDC在3月初公布的2005年外部磁碟存儲市場調查報告都得出了全年收入增長達兩位數(11.2%和12.1%)的結論,其中中端存儲系統的貢獻最大:
在過去兩年中,按季度計算的收入增長率(與一年前同期相比),EMC的CLARiiON家族除2005年第三季度為20%,其餘11個季度都超過了30%!尤其在Symmetrix DMX-3推出之前,是CLARiiON的出色表現彌補了高端存儲系統相對低迷造成的損失;
惠普(HP)2005年第四季度和全年的收入增長均略低於市場平均水平,但EVA中端存儲陣列的「強勢」增長和高端XP系列的增長幫助其保住了第二的位置;
2005年全年IBM收入增長在25%左右,第四季度的增長率更接近50%,而中端存儲系統收入在4Gb/s的TotalStorage DS4800的推動下增長超過40%;
以中端存儲為主的戴爾(Dell)全年增長約40%,第四季度更接近60%;
Network Appliance(NetApp)第四季度和全年的收入增長均在23%左右,在FAS3000系列的推動下超越Sun排名第六……
可是,上述廠商能否代表整個市場呢?當然!根據Gartner的統計,加上HDS(日立存儲系統)和Sun,前七大廠商在2005年第四季度和全年所佔的市場份額分別為83.5%和81.6%,比一年前的75.8%和77.8%有所上升。由此可見,大型廠商對存儲行業的控制是相當……的強。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把中端存儲系統的研究范圍圈定在EMC、惠普、IBM、HDS、戴爾、NetApp和Sun這前七大存儲系統廠商的相應產品中應該具有足夠的代表性。不過,我們下面只列舉了其中六家的產品,因為戴爾的中端存儲系統OEM自EMC。事實上,EMC CLARiiON家族的驕人業績便有戴爾一份功勞。
如何界定中端存儲系統?
在中端存儲系統的界定上,我們主要參考各廠商自己的定義:部分廠商對自己的產品有明確的分類——IBM和HP用「Mid-range」,Sun用「Midrange」,一目瞭然;其他廠商雖然沒有寫得這么直白,但每個系列產品的定位大家也都是很清楚的。不同廠商的中端存儲系統在配置上會有高下之分,不過並不足以形成明顯的分野。
嚴格說來,公認的中端存儲系統范圍要更小一些。舉例來說,HDS將TagmaStore NSC55定位在中端存儲系統中的高端,表面看來其最大72TB的容量確實比地道的中端系統TagmaStore AMS500還低,可實際上NSC55與高端的TagmaStore USP有著密切的血緣關系,稱之為入門級的高端存儲系統恐怕更為合適——HDS的兩個OEM客戶HP和Sun就是這么做的。同樣的規則也可以解釋IBM為何要把最大容量只有38.4TB的TotalStorage DS6800劃入企業級(Enterprise,相當於「高端」)存儲系統的行列。
NSC55與DS6800偏小的容量部分歸因於它們僅支持高性能的FC硬碟驅動器(最大300GB),而那些只能使用大容量的SATA/PATA硬碟驅動器(最大500GB)的存儲系統也不能算作中端——如最大容量58TB的StorageTek FlexLine FLX680。最大容量96.7TB的NearStore R200也屬於這類產品,NetApp將它與NearStore虛擬磁帶庫(VTL)一並列為近線存儲(Nearline Storage)是很合理的。
中端存儲系統應該在功能、性能、容量和價格之間取得較好的平衡,並能適應主存儲和近線存儲等多種不同的應用需求。高性能的FC硬碟驅動器傳統上一直是主存儲的首選,但SATA硬碟驅動器的經濟性對非實時交易的數據倉庫、目錄服務、軟體開發和災難恢復系統等性能「夠用就好」的應用具有越來越難以抗拒的吸引力,更不要說非常在意容量和單位價格的二級存儲了,因此同時支持FC和SATA硬碟驅動器已成為中端存儲系統必備的素質。
性能與經濟性不可偏廢
眾所周知,FC(確切地說是FC-AL)和SATA是兩種互不兼容的介面標准,對此最常見的解決方法是同時提供兩種內部介面不同而外部統一為FC連接的磁碟櫃,EMC CLARiiON CX家族和HDS Thunder 9500V系列就是這種做法的代表,我們不妨稱之為磁碟櫃層面的(FC和SATA)混用。
2004年4月,HP宣布聯合希捷(Seagate)推出FATA(Fibre Attached Technology Adapted,光纖連接技術改造)硬碟驅動器,並於當年7月在其EVA 3000/5000中提供了250GB FATA硬碟驅動器的選項。同月,FATA所代表的「低成本、高容量FC介面硬碟驅動器」獲得了FCIA(Fibre Channel Instry Association,光纖通道工業協會)的認可。
FATA硬碟驅動器相當於改用FC介面的SATA硬碟驅動器,從而能夠與傳統的FC硬碟驅動器使用同一種磁碟櫃,用戶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隨意選擇高性能而昂貴(FC)或大容量且廉價(FATA)的硬碟驅動器,提高了靈活性和任務彈性。與SATA相比,FC介面電路較為復雜,加之產量較小,使得FATA硬碟驅動器的價格要高於SATA硬碟驅動器,不過磁碟櫃的精簡可以大致抵消這一不利因素。此外,EMC Symmetrix DMX-3企業級存儲系統中採用的LC-FC(Low Cost Fibre Channel,低成本FC)硬碟驅動器實質上也等同於FATA,但目前尚不清楚會否應用在下一代CLARiiON產品中。
得益於FC的雙埠特性,FATA(或LC-FC)硬碟驅動器的可靠性略高於SATA硬碟驅動器,不過與「正宗的」FC硬碟驅動器還差得遠,出故障的幾率較大。同時,FATA/SATA硬碟驅動器動輒數百GB的容量和相對緩慢的速度使RAID組重建的時間成倍增加,在此期間出現第二個故障硬碟的風險很高。為了避免由此導致的數據丟失,那些能夠在同一RAID組中有兩個硬碟出故障的情況下保護數據的RAID技術開始受到青睞,如HDS所採用的RAID 6(從RAID 5發展而來)和NetApp獨有的RAID-DP(RAID Double Parity,建立在RAID 4基礎上的雙校驗)。
4GFC和iSCSI:旗鼓相當,沖線在即
4Gb/s FC(4GFC)和iSCSI都是中端存儲系統領域的熱點話題,它們代表了兩個方向——單純提升速度和擴展連接能力。
4GFC從2005年開始升溫,由於從那時起只有對其持保守態度的EMC更新了高端存儲系統(Symmetrix DMX-3),因此中端存儲系統理所當然地成為4GFC發展的主戰場。
2005年6月IBM率先以TotalStorage DS4800響應4GFC,HDS TagmaStore AMS系列隨後跟進,HP StorageWorks EVA4000/6000/8000也在半年之後加入行列。EMC雖然升級了CLARiiON CX300/500/700,卻沒有4GFC什麼事,理由是整個大環境還沒有成熟。
現在支持4GFC的HBA和交換機已不難獲得,問題在於硬碟驅動器還沒有到位,甚至AMS系列和EVA4000/6000/8000的後端磁碟介面也還停留在2Gb/s FC(2GFC),只有DS4800剛剛用上支持4GFC的磁碟櫃。
當然,在設計得當的情況下只有主機端連接達到4Gb/s的速度一樣可以提高性能。IBM正計劃為高端的DS6000和DS8000系列提供4GFC支持,EMC也很可能在第二季度推出支持4GFC和iSCSI、代號Sledgehammer(大錘)的新一代CLARiiON系統。
HP為EVA提供的iSCSI連接選件(上),其功能類似於博科iSCSI網關(下)
與對待4GFC的消極態度相比,EMC在iSCSI上的表現要積極得多,因為iSCSI能夠讓用戶在缺乏FC基礎設施的環境中構建(IP)SAN,擴大了市場覆蓋。由於CLARiiON CX300/500/700中沒有必需的乙太網支持,EMC專門推出了僅支持iSCSI的CLARiiON CX300i和500i。類似的問題也困擾著其他廠商——HP的解決之道是通過一個類似iSCSI網關設備的HP StorageWorks EVA iSCSI連接選件使EVA能同時支持FC和iSCSI,而HDS讓AMS系列在2006年初支持iSCSI的計劃還沒有實現。在這方面以NAS起家的NetApp顯然得天獨厚,其FAS3000從一開始就FC、iSCSI和NAS通吃,iSCSI SAN市場排名第一(2005年26.2%)真不是蓋的。
IBM的策略與EMC形成鮮明對照——充當4GFC排頭兵的同時卻對iSCSI很不感冒。iSCSI SAN市場規模還不夠大(2005年增長130%之後仍不到1億美元)的解釋固然有理,藍色巨人在iSCSI上因過於激進屢遭挫折的歷史恐怕也不能忽略。
粗略統計下來,前七大廠商現有的中端存儲系統中4GFC(HDS、HP、IBM、Sun/StorageTek)和iSCSI(Dell、EMC、HP、NetApp)的支持者打了個平手。可以肯定的是,這些產品的下一代都會同時支持4GFC和iSCSI,而EMC的Sledgehammer將是第一個。
EMC CLARiiON:老當益壯,換代可期
在過去的一年中,幾乎所有主要的存儲系統廠商都推出了新一代的中端存儲產品,只有EMC仍在靠兩年前就已問世的CLARiiON CX300/500/700打天下。
不過,這兩年中EMC沒有停止對CLARiiON CX300/500/700的更新和升級。大約在一年前,EMC推出了支持本地iSCSI的CLARiiON CX300i和CX500i,它們採用1Gb乙太網介面,而不是CLARiiON CX300和CX500的2Gb FC介面。最高端的CLARiiON CX700沒有相對應的iSCSI版本。顯然,目前的CLARiiON CX還不能在一個系統內同時支持FC和iSCSI。
又過了半年,EMC宣布對CLARiiON家族進行升級,新版本的CLARiiON包括CX300s、CX500s和CX700s,後面增加的「s」代表scale。硬碟驅動器和存儲控制器之間的點對點連接取代了過時的FC-AL(Fibre Channel arbitrated loop,光纖通道仲裁環路)架構。新的結構改善了錯誤隔離,使系統能檢測到將要出故障的硬碟驅動器,這在FC-AL的設計下是比較困難的。EMC將這種點對點連接稱為「UltraPoint」,並特別說明不是一種交換式設計,後者能夠形成冗餘性更好的架構。用戶可通過支持UltraPoint的新磁碟陣列櫃升級現有的CLARiiON型號。內建的直流電源支持允許電信、軍事、油氣勘探公司等機構在野外通過電池來驅動CLARiiON。
被引用了兩年的一張「合影」:CX300、CX700和CX500
新的CLARiiON軟體功能包括:虛擬邏輯單元號(Virtual LUN),允許用戶移動CLARiiON上的數據時無需中斷應用;為改善SnapView和MirrorView產品的復制能力,加入了一致性組支持(MirrorView/S),可以在跨多個卷的時間點和遠程復制時保證數據的一致性;能夠拷貝的LUN數量加倍——MirrorView從50到100,SnapView從100到200;SAN Copy的升級SAN Copy/E允許用戶在CX系列和CLARiiON AX100之間復制,而以前用戶只能在CX500和CX700之間復制。EMC宣稱,新的軟體允許用戶從像分支辦公室這樣的「邊緣」位置向中央數據中心等「核心」位置移動數據,供備份、恢復和報告使用。CLARiiON管理軟體Navisphere Manager也進行了升級,能從一個控制台管理AX100和CX系列。
對4Gb/s FC(4GFC)的支持沒有在這次升級中加入進來,因為當時EMC認為4GFC的環境還沒有真正形成——支持4GFC的交換機、HBA和硬碟驅動器相對缺乏。前不久有消息稱,EMC可能會在今年4月或6月推出支持4GFC和iSCSI連接的新一代CLARiiON CX。
CLARiiON CX300/500/700支持最大容量300GB的FC硬碟驅動器和最大容量500GB的SATA硬碟驅動器,兩種磁碟櫃可同時使用。支持RAID 0, 1, 10, 3, 5,一個RAID組最多可包括16個硬碟驅動器。可配置全局熱備份(hot spare)磁碟,重建優先順序可調整。
HDS AMS:可靠與速度兼顧
2005年7月,HDS推出了4款模塊化存儲產品,即TagmaStore工作組模塊化存儲系統(Workgroup Molar Storage)WMS100,TagmaStore可調整模塊化存儲系統(Adaptable Molar Storage)AMS200、AMS500和TagmaStore網路存儲控制器(Network Storage Controller)NSC55,其中兩款AMS較為符合人們通常對中端存儲的定義。
AMS200和AMS500的目標市場均為中型企業,分別用來取代Thunder 9530V入門級存儲系統和Thunder 9570V高端模塊化存儲系統。兩者均採用共享匯流排的雙控制器架構(可單控制器),數據緩存容量分別是1GB~4GB和2GB~8GB,最大LUN數量分別為512個和2048個。AMS200可升級為AMS500。
最初只有AMS500支持4Gb/s FC(4GFC),現在AMS200以及更低端的WMS100頁都支持4Gb/s主機連接。三款產品均具有4個4Gb/s FC主機埠,能夠更充分地發揮帶主機存儲域的512個虛擬埠的作用。不過,它們的後端磁碟介面還是2Gb/s FC-AL的規格。
HDS TagmaStore AMS200和AMS500
AMS200和AMS500的控制器為4U規格,內置15個FC硬碟驅動器。AMS對FC和SATA混插(intermix)的支持是通過外接不同類型的磁碟櫃(3U,15個驅動器)實現的:AMS200可外接6個,最大硬碟驅動器數量105個,總容量40.5TB(300GB FC硬碟驅動器和400GB SATA硬碟驅動器,下同);AMS500可外接14個,最大硬碟驅動器數量225個,總容量67.5TB(全FC)或88.5TB。
容量更大而可靠性相對較低的SATA硬碟驅動器的使用,意味著RAID組在重建過程中遭遇又一次硬碟故障的風險大為增加,因此AMS200和AMS500除常見的RAID 1, 10, 5之外,加入了對採用雙校驗盤的RAID 6(6D+2P)的支持。與NSC55和WMS100不同的是,AMS200和AMS500還支持強調性能而毫無冗餘度可言的RAID 0,但作用對象僅限於FC硬碟驅動器。通過支持動態備份盤(熱備援)的漫遊,AMS200和AMS500減少了內部拷貝的工作,陣列的性能也會得到一定的提高。
AMS200和AMS500不僅可以作為FC SAN的成員,還具備多達8個的NAS連接能力,支持NFS v2/v3、CIFS、FTP和用於管理的HTTP等網路協議。此外,HDS還計劃在2006年上半年為AMS200和AMS500提供本地iSCSI連接能力。
高速緩存分區管理(Cache Partition Manager)在AMS200和AMS500所應用的技術中最為引人注目,它將高速緩存進一步細分,每個高速緩存劃分的部分稱為分區(AMS200最多8個,AMS500最多16個),並有效地使用。LUN定義於WMS和AMS存儲系統內,可以分配給一個分區,客戶可以指定分區的大小。優化主機收集/發送的數據的方法就是根據從主機收到的應用(數據),將最適合的分配分配給LUN。視應用的特性,可以用多種不同的方法優化同一AMS存儲系統。
AMS200和AMS500支持的其他軟體包括Hitachi Resource Manager工具包、HiCommand套件、Hitachi ShadowImage In-System Replication、Hitachi Copy-on-Write Snapshot、Hitachi Volume Security、Hitachi Data Retention Utility、Hitachi Dynamic Link Manager、Hitachi HiCommand Storage Services Manager(AppIQ),此外AMS500還多一個用於遠程拷貝和D2D備份的Hitachi TrueCopy Remote Replication(同步)。
HP EVA:循序漸進,左右逢源
2005年5月中,惠普(HP)在其年度StorageWorks大會上宣布推出企業虛擬陣列(Enterprise Virtual Array,EVA)家族的最新產品EVA4000/6000/8000。
EVA4000和EVA8000分別取代問世已有兩年之久的EVA3000和EVA5000,原有的兩款產品間過大的空檔被EVA6000填補。三款產品均採用4U機架規格的FC雙HSV200控制器,一個42U的機櫃(cabinet)最多可以容納12個M5314B磁碟櫃,因此EVA8000在單個機櫃內支持的硬碟驅動器數量為168個,要達到240個的最大數量還需要增加一個工具機櫃。
EVA4000 2C1D、EVA6000 2C4D和EVA8000 2C12D
FATA(Fibre Attached Technology Adapted,光纖連接技術改造)是EVA4000/6000/8000從EVA3000/5000繼承的「遺產」中最值得一提的技術。作為一種相對廉價的大容量硬碟驅動器,FATA硬碟驅動器採用FC介面——而不是常見的SATA介面,因此可以與高性能的FC硬碟驅動器使用同樣的磁碟櫃,這也是同代的其他中端存儲系統所欠缺的能力。
EVA家族採用將每個邏輯卷都分攤到所有硬碟上的Vraid(Virtual RAID)技術,以充分利用每塊硬碟的性能。EVA4000/6000/8000可管理多達1024個虛擬磁碟(256個/HBA),每個虛擬磁碟的容量在1GB到2TB之間,能夠以1GB為增量動態擴展容量(需要主機操作系統支持)。
今年2月,EVA家族成為業內第一批能夠同時支持iSCSI和4Gb/s FC(4GFC)連接的中端存儲系統。通過使用具有2個乙太網(GbE)埠和2個FC埠的HP StorageWorks EVA iSCSI連接選件,EVA家族可以獲得iSCSI連接能力;而4GFC連接僅限於主機埠,磁碟埠仍然是2Gb/s(2GFC)。此外,還支持EVA陣列連接到XP陣列上以提高虛擬化能力並允許從HP的單一界面對多個廠商的陣列的數據管理。
5. oracle tps 一般多大
參考一下吧
環境說明:
AIX P740,AIX VERSION 6,16 core 3.55GHZ的CPU,32G MEM,3塊千M網卡BOND。
V7000中端存儲 80G 的CACHE。12塊LOG 盤。最夠多的數據盤。
ORACLE 11.2.0.3 單機非RAC(無DAGAGUARD) 日誌文件 數據文件放AIX的JFS2文件系統,採用CIO方式掛載
近期一直在搞業務壓測,提升系統的事務處理能力。事務處理量從剛開始的三千到如今的接近一萬,中間也積累了一些優化方法,分享給各位。首先當然需要你的系統是處理大並發事務的,如果你的系統每秒TPS才一兩百,可能事務優化並不是主要的目的,我的方法對你也不一定有作用。這里一共包含兩個部分的優化手段,第一部分是常規的優化手段,第二部分是稍微「邪門」點的優化手段。
大並發事務常規的優化手段:
1)REDO LOG 盤優化:如果是放在存儲,可以多拿出幾塊盤來做LOG 盤,最基本的常識盤要做成RAID 10,不能放RAID 5。根據你盤的情況,可以用6-12塊盤不等。這些 盤專門提供給REDO LOG用,剩餘的空間也不能提供給其他盤用,以免影響LOG 盤的IO。由於存儲一般都帶有CACHE,CACHE的大小根據高低中端的不同,存儲型號的不同而不同,存儲的CACHE可以說是存儲的靈魂,對於寫緩沖的效果非常明顯,極大的降低寫LOG盤的時間。
2)數據盤的IO要根據你系統的情況來,根據操作系統工具topas -D或iostat -DlRa 1 來看數據盤存不存在瓶頸,如果busy比較大,那麼需要繼續添加硬碟來提升IOPS。事務型的交易系統數據盤的繁忙主要是寫臟數據造成的卜輪胡(可能你的情況跟我不一樣),一般對IOPS要求不高。這個要根據系統情況來定。IOPS不夠,可以考慮用SSD來桐櫻提升IOPS,但是存儲對SSD的支持不太好,最好讓SSD的IO可以打散在存儲的多個光纖環路中。
3)ORACLE 的GROUP COMMIT是自動、默認的行為,這塊其實不用作優化也沒法做優化。
4)對關鍵業務表設置了CACHE屬性,保證事務的數據都在內存里。這一塊的優化也非常重要,優化效果也非常明顯。ORACLE里可以設置CACHE表。
當時壓測是基於P740的一個小機 V7000的一個中端存儲,做完以上優化,TPS可以達到6000。
非常規手段的優化:
1)由於P740隻有物理16core cpu,CPU使用率到了65%,LOAD 接近40。為了LGWR可以任意時刻獲取CUP資源,設置了_high_priority_processes 參數,保證LGWR可以隨時獲得CPU資源,不用排隊。
2)操作系統級別設置dscrctl -n -b -s 1 內存預讀,效果非常明顯,立即可以提升1000 的TPS
3)如果你是萬兆網卡,chdev -l hba0 -a cdli_queues=4 -P,加大網卡處理隊列,效果也非常明顯,可以提升1500 的TPS。事物數超大的系統,網卡往往是瓶頸,優化非常型攔必要。即使你的3個千M網卡處理量還完全沒到瓶頸,可是使用萬兆網卡做了這個優化,還是非常的能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4)ORACLE的REDO LOG 塊大小設置為4K.11GR2的版本可以指定REDO LOG的塊大小,一般是磁碟的扇區大小512位元組。在我的版本11.2.0.3下修改會報錯,說修改值與實際扇區大小不匹配。通過修改隱含參數_disk_sector_size_override為true,可以強制改成功。修改的辦法是在alter database add log file xxxx blocksize 4096。如果拿PL/SQL壓測,採取commit write immediate wait方式提交,優化前後的差距接近4倍,非常驚人。但是拿我們的業務壓測,只是提升了1500 的TPS,也非常的不錯了。
6. v5000存儲zone配置要求
目前,很多公司使用的存儲伺服器多為幾年前采購的產品,隨著公司業務的發展數據日益暴增,這些設備越來越無力承擔,同時公司想通過這些數據挖掘更多的業務價值也變得越來越困難。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增加存儲設備、採用虛擬化已經成為常咐磨用的手段,但是不同的設備如何統一管理?增加的數據存儲成本誰來買單?數據的安全如何保障?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而IBM最新發布的虛擬化存儲則虛設備Storwize V5000看起來是個不錯的選擇。
成本優勢
IBM Storwize V5000固有的精簡調配技術能夠通過提高磁碟利用率來降低整體擁有成本,以幫助企業降低存儲支出。利用雙集群架構,IBM Storwize V5000可以較小規模的配置實現大規模增長。另外,客戶能夠以較為經濟的成本為Storwize V5000配置可選的高端存儲功能,包括遠程鏡像功能、閃速拷貝功能、外部虛擬化和Easy Tier等。
在V5000的主機介面是8Gbit/s的Fibre Channel,可選加1Gbit/E的iSCSI和6Gb SAS。其三級存儲在最前端採用300GB的STEC固態硬碟(SSD),中間層採用2.5英寸SAS硬碟,使用的是6Gbit/s SAS II介面。第三層大容量數據存儲採用7200轉3.5英寸的SATA磁碟驅動器。IBM Storwize V5000控制器單元是一個2U的機架機箱,在2U機箱內可容納24個2.5英寸硬碟或12個3.5英寸硬碟,如果使用600GB 10k SAS硬碟和2TB近線SAS,一個機箱就可以提供14.4TB和48TB容量,最大可達336TB的存儲容量,而群集系統最多能夠提供672TB存儲容量。對於預算不算充分的中孫簡燃端存儲市場來說,小空間與高密度正是對託管運維成本的另一重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IBM Storwize V5000對硬碟的品牌和容量沒有限制,各種驅動器類型(SSD或HDD)都可以在同一個機箱中混合存在,因此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可以適合客戶對存儲要求高擴展性,可以隨需求同步增長的需求。
目前的企業用戶往往已經擁有各種存儲設備,而具有外部存儲虛擬化功能的IBM Storwize V5000,沿襲了目前業界最成熟的存儲虛擬化產品IBM SVC的幾乎所有功能,並具有當前最廣泛的存儲兼容性能。從而為用戶最大化的利用原有基礎設施、實現統一管理成為可能,進而為客戶節省了大量成本。
性能保障
最新加入的Easy Tier技術可顯著的增強V5000的存儲訪問性能,將頻繁訪問的數據自動遷移至高性能快閃記憶體,從而提高使用效率。Easy Tier功能在非常精細的粒度級別下工作,可根據I/O模式和驅動器特徵將不同數據類型自動移動到合適的驅動器等級,而無需任何管理干預。藉助EasyTier,使用僅5%的快閃記憶體容量,可以實現高達3倍的性能提升。
軟體定義存儲的實例
2013年伊始,軟體定義存儲漸漸成為存儲業界的新熱點,簡而言之,其實現的目標就是復雜的存儲系統封裝成為易操作的服務,用戶可以通過一個軟體或者管理界面方便的管理自己所有的存儲資源和內容。
為了幫助企業部署靈活、可延展的存儲架構以降低成本和滿足業務需求,IBM憑借對「軟體定義存儲」的深入理解和二十多年的技術積累,提出「軟體定義存儲」路線圖,即三個階段。IBM Storwize家族產品通過調取資源,能夠為Flash/SSD、大數據分析、移動商務、IT整合和數據遷徙、數據保護、雲計算及整合基礎架構等所有IT舉措提供無限制的靈活性和可延展性,並不斷優化雲、企業級虛擬化和管理功能,最終幫助客戶降低企業的存儲支出,構建自適應的基礎架構以自動響應業務需求,同時加速創新。
目前,IBM通過提供開放的存儲平台和API——Storwize Platform,集成行業導向的創新技術。Storwize家族通過開放的API實現應用對存儲的跨平台管理:通過運行在伺服器中的XSF(存儲軟體開發包),實現應用對存儲的跨平台開放管理;通過使應用直接運行在Storwize平台,實現應用對存儲的跨平台開放管理。與此同時,Storwize家族通過與ISV的緊密合作不斷增加行業導向的應用,利用開放的API來管理存儲,基於應用定製管理,客戶和ISV都能並給平台貢獻價值,從而實現Storwize平台的價值延展。
作為Storwize家族的新成員,IBM Storwize V5000也自然成為Storwize Platform的具體方案,來實現軟體定義存儲。
小結
綜上所述,IBM Storwize V5000正是一個緊密集成的存儲系統,可以充分的利用了所有空間,在相同存儲容量下相比於競品節省67%的空間,其需要的能源比一個插滿3.5英寸盤的陣列還要少,並且其應用了自動精簡配置可以避免大量存儲空間的分配浪費。此外,其更為優秀存儲虛擬化技術,、可為用戶在采購最新存儲產品的同時,做好已有存儲的全面管理。並通過智能化的Easy Tier技術的結合,以最具性價比的方式顯著的提升存儲性能。是需要高可靠、高性能及全虛擬化存儲整合的中高端x86伺服器,建立全SAN虛擬化整合,及融合異構產品的存儲資源池的理想之選。
Storwize V5000促銷進行時
筆者發稿前,正逢IBM Storwize V5000促銷進行時。據悉,在2013年12月31日前向IBM 合作夥伴采購V5000整機,可獲得如下特惠:
1)可獲得免費外置虛擬化軟體許可一個(V5000新機配置12個磁碟或以上)。
外置虛擬化是storwize 系列中最突出的一大功能特性。可將非storwize的SAN存儲也歸納到storwize 控制下,對虛擬化整個SAN環境,簡化存儲架構管理和充分利舊有重要作用
2)可獲得智能化自動分層軟體許可一個(V5000凡配置SSD快閃記憶體檔2個或以上)。
V系列配合5%左右的SSD空間及自動分層軟體,有機會提速整體存儲性能(IOPS性能)最大超過3倍(基於OLTP類型資料庫),而且毋需人為干預設置分層策略,打開即使用。
用戶需要注意的是
以上贈送軟體須在新機購買時,向IBM合作夥伴說明。如果新購時沒有提出,事後無法再補這個優惠。
7. 中端存儲和高端存儲,在劃分LUN/Pool給主機的步驟上有啥區別嗎
中端存儲VNX為例的做法:
(1)做RG -> 劃LUN ->mapping給主機
(2)做Pool -> 劃LUN ->mapping給主機
高端存儲VMAX的做法是:https://community.emc.com/thread/167097
(1)在Disk Group裡面建一個Device(Disk Group事先配置好的),MAP到FA,再present給主機(Auto provisioning)
(2)建一組Data Device,創建一個Pool,把Data Device加入到Thin Pool。建一個Thin Device,Bound到Pool上。然後MAP到FA,再Present給主機。
8. ibm v7000不識別2t的硬碟
一、IBM V7000簡要:
1. 第一個IBM自主研發的中端存儲2.0產品,架構上突破傳統,吸收了DS和IBM橫向擴展架構XIV的精華。
2. 第一次集「EasyTier自動分層」「虛擬化」「精簡調配」三大存儲效率於一身的磁碟陣列,使IBM Storwize V7000當之無愧的成為更加看重存儲效率的中端存儲市場上的殺手級產品。
3. 第一次把DS8000的RAID技術和自動分層、SVC虛擬化架構以及XIV的賞心悅目的管理界面等高端存儲上的技術用在中端存儲上,擁有企業級陣列的功能和使人眼前一亮的GUI。
二、故障描述
客戶設備型號為IBM V7000存儲,架構為AIX+Sybase+V7000存儲陣列櫃,需要恢復的數據主要存放在陣列櫃上,共12塊600G容量的SAS機械硬碟(其中一塊為熱備盤)。
由於IBM V7000磁碟故障,在更換磁碟數據同步的時候,另一個磁碟也出現了問題,導致邏輯盤無法掛接在小型機上,業務暫時中斷。從存儲管理界面查看,兩塊硬碟顯示故障離線,其中10號槽位故障硬碟為熱備盤,3號槽位故障硬碟情況如下圖所示:
客戶的陣列櫃中共創建了2組Mdisk,加到一個pool中,現客戶主要數據pool無法載入,其中共三個通用卷均無法掛載,具體情況如下圖所示:
六、驗證數據
對生成出的數據進行隨機抽樣檢測,數據沒有問題。
七、數據移交
客戶提供存儲設備,在存儲設備上創建與原先環境一樣大小數量的LUN,將提取出的數據LUN的鏡像文件,使用dd的方式,復制到存儲上創建的LUN中,交給客戶。
八、恢復結果
數據移交後,客戶重新配置存儲環境,數據一切正常。本次數據恢復工作圓滿完成
9. 家庭魔術存儲—Magic M2 私有雲盤 開箱與評測
NAS 是 Network-Attached Storage 的縮寫,簡單的說其實和移動硬碟類似給電腦提供了額外的存儲空間。而移動硬碟通常連在一台計算機的 USB 介面上,想用在別處需要先在系統里卸載它,從介面上拔下來,再插到另外的計算機上。這種方式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限制,同一時間只能接在一台計算機上,空間上也需要和使用它的計算機放得足夠近,而且同時存在硬碟損壞的風險。而 NAS 和移動硬碟不一樣,通過網路和各種計算設備相連接。這樣多個設備就能夠同時分享,另一方面也擺脫了空間上的局限——只要網路能連上的地方你都能用,並且NAS 產品多數都可以接上不止一塊硬碟,家用產品中雙盤位和四盤位比較常見,通常配合RAID的方式進行存儲。
文件存取是 NAS 最基礎的功能,在此之上又派生出很多應用。常見的比如說數據備份,計算機和手機可以設置成定期自動在 NAS 上保存備份,不必再擔心哪一天硬碟掛了或者手機丟了就再也找不回重要的文件和照片。雲端同步,可以在家裡和辦公室用不同的計算機,甚至是在路上的時候打開手機隨時編輯同一份文檔,再也不必藉助郵件或者U盤在多個設備之間來回拷貝。再比如說影音 娛樂 ,不在家的時候掏出手機讓 NAS 從 BT 或者迅雷下載高清電影,回到家打開電視就能直接播放。
雖然NAS優勢很多,也不是沒有代價。首先,為了聯網和應對多個設備的訪問,NAS 需要有一定的計算能力——它自己就是一台計算機或者說伺服器,有自己的 CPU 和內存。移動硬碟相對就簡單多了,硬碟盒裡面主要是把數據流在不同的硬體介面之間進行傳遞。不算上硬碟的成本,現在一個普通家用 NAS 的價格少說也是普通移動硬碟盒的十倍以上。其次,現在多數的移動硬碟用一根 USB 3.0 的數據線接在計算機上就可以快速地讀寫文件,而 NAS 如果想達到與之相當的傳輸速度,要依靠高速網路,這樣就需要千兆交換機、千兆網線、5GHz 高速無線路由器等等。部署這樣一套基礎設施多少需要了解一點網路知識,當然也免不了花費些銀兩。
當一開始看到這個產品的時候還是有些期待的。因為,對於新華三的初步了解,它以路由器、交換機為主,最近幾年也開始涉及了伺服器、雲存儲、雲計算的方面,並且定位目標主要以政府、醫療、教育、交通、軍事部門等為主,家庭及個人消費者的產品,和其他友商(華為、海康、大華等)相對來說少了一點。
隨著各家雲盤廠商的服務關閉,私有雲盤、NAS顯得有些迫切。總不想著某一天自己的資料無法存放而頭痛。這次推出的 H3C Magic M2打上了家庭雲盤,不知道其真正的功能和體驗如何,是否稱得上雲盤或者家用NAS。
一、外包裝
拆開快遞拿出來的時候,感覺還是挺不錯的。現在的 科技 圈開始流行,沒有設計便是最好的設計 ,所以它整體的外觀比較方正,用了比較環保的紙盒,摸上去也挺有質感。正面就簡簡單單的一張照片和「無線私有雲盤」幾個字解決了所有的設計。背面依照慣例,簡單介紹介紹產品型號和主要技術特點。
來個整體的開箱照片,依次為電源適配器、說明書、主機、網線和HDMI線。
二、機身
Magic M2本身介麵包括了:USB 3.0*1;Magic口*1;功能按鍵*1;復位按鍵*1。
魔術家M2的機身側方是插口和按鍵,從左到右依次是「USB 3.0介面」、「Magic介面」、「復位鍵」、「功能鍵」。USB介面可外接優盤、硬碟等存儲設備。復位鍵長按5秒或以上,直到系統指示燈快速閃爍,設置恢復至出廠設置(硬碟中的文件不會丟失)。功能鍵短按1次,導入數據;短按2次,彈出USB設備;長按5秒或以上,設備進入/退出睡眠模式。
三、電源適配器
M2延續了之前Magic極簡設計,採用網口機身分離式設計,利用高清晰度多媒體介面(HDMI)替代傳統的RJ45介面,用一根簡化版HDMI線纜實現了網線與電線的雙重功能,將原本需要插在機身的網線全部通過HDMI線纜轉移到了電源適配器上,同時將原本標示的「WAN」或「LAN」改為了更加容易懂的「互聯網」和「電腦」,非常人性化。
四、關於硬碟的拆裝
安裝硬碟只需四步:1.沿綠色邊線向外打開外殼 2.抽出可拆卸式硬碟盒3.放入硬碟(正面向上,介面向硬碟盒外側)4.裝回外殼。硬碟需自行購買,推薦支持2.5英寸SATA介面硬碟(7mm和9.5mm厚度硬碟)。在說明書中很形象的通過圖片的形式進行可拆分講解,為了更加明顯的體現,加一個GIF動態圖來說明一下把。
M2支持PC端web管理以及移動端APP管控兩種方式,兩種方式既可以本地區域網控制,也能實現遠程管理。M2的APP基於CAPWAP協議的集中控制系統,可以實現無線網路設備的集中管理和自動配置功能,使用戶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無線網路的操控方法。對於愛折騰的旁友,因為過於簡單,也失去了一些可操作性。
1、PC端
在接通電源並連接至路由器下時,在網頁上輸入192.168.124.1(默認管理IP)即可打開管理頁面。管理頁面在也面的最下方,又分為了簡潔版和專業版,方便不同的人群對其的設置。
通過進一步的在專業版本的設置界面發現,M2也舉具備了普通路由器的功能,2.4G/5GWIFI的設置,用戶管理與升級,整體性能監控,基本的上網控制等。
1.1存儲功能
在我的計算機地址欄中輸入192.168.124.1,會跳出登陸界面,默認的賬號為magic,密碼為WIFI密碼。成功登陸後,便可以對內置硬碟進行訪問。(在剛對它設置時,會提示需要格式化硬碟,只有在格式化成功後才可以正常訪問)。在格式化完成後,在硬碟中會自動創建:其他,視頻,圖片,文檔,下載,音樂這幾個文件夾
我配置了一塊INTEL的SSD硬碟,我在視頻文件夾中嘗試放一部260M左右的視頻,實際測試中,上傳速度大約在11MB/S左右,也不能說特別把。
可惜的是,簡單的設置之後硬碟訪問與管理,只支持區域網內進行,也就是說異地電腦無法對其進行訪問和管理。感覺和雲盤有些出入了。。。當然,如果動手能力強的話,通過埠映射或者DDNS等其他方法應該也可以達到雲盤的效果,但上傳速度應該會有點感人。。。
2、APP
它的首頁還是偏向於簡單把,整體色調偏冷。
注冊好之後連接之前設置好的無線,它會提示輸入管理密碼,管理密碼和WIFI密碼一致。
2.1設置界面
設置界面其實更多的和PC端相類似,無非轉移到了APP上。只不過也比PC多了一些應用,比如硬碟備份、手機備份和離線下載。
Wi-Fi管理也很簡便,可以單獨設置2.4G和5G Wi-Fi,也可以開啟雙頻二合一功能,開啟後2.4G和5G將使用相同的配置,終端將自動適配更強的設備,近距離時自動連接到更高速的5G WiFi,遠距離時可以連接穿牆質量更好的2.4G WiFi。高級設置里也可根據個人需求對Wi-Fi一鍵開啟或斷開。
因為Magic M2有一個USB3.0的介面,也增加了可以外接移動硬碟的可能,所以在APP中也增加了硬碟備份的功能。
用戶控制界面,可以查看當前連接雲盤的有哪些設備的存在。
2.2離線設置下載
Magic M2支持離線下載功能,支持磁鏈接,HTTTP等和種子文件。但是在實際測試過程中,會出現一些鏈接能夠下載,一些鏈接無法下載的情況。當然,這也不是它一家的問題,在國內迅雷基本獨佔下載軟體的市場,再加最近迅雷關閉了第三方的離線下載通道,迫使多家廠商的離線下載功能失效,尋求其他廠商的合作。
為了測試,我隨機找了一部電影進行測試。1.8G的電影大小,算上獲取種子時間和下載時間差不多半天左右的時間。如果平時找到好看的電影,進行遠程離線下載,回家也就可以進行觀看了。前提是,你的保證鏈接的可下載性。
在存儲界面可以在不同的路徑下進行查看文件,需要注意的是,圖片可以在不同的網路環境下(區域網、異地WIFI、4G)進行查看。但是視頻文件在實際測試過程中發現,只能在區域網下觀看,4G和異地無線無法進行在線觀看,只能進行下載後查看。不知道後續是否能夠升級解決。
2.3備份功能
手機用戶只需點擊主頁面按鈕,選擇手機相冊,選擇需要上傳的圖片和視頻(可以勾選刪除源文件),點擊確定,編輯分類標簽即可上傳。照片視頻智能分類,支持標簽、時間、地點多種分類方式。
官方宣稱H3C Magic M2是針對個人數據市場特別定製的家庭私有雲盤,產品將網路存儲、文件管理、安全備份、社交分享、離線下載、無線路由等功能融為一體。採用最新的802.11ac技術,企業級防火牆,無線傳輸速率高達1167Mbps,內置1TB監控級硬碟(選配),是一款集網路存儲、文件管理、安全備份、社交分享、離線下載、無線路由、智能管理等功能為一體的家庭私有雲盤。
從我個人的角度去體驗和感受,取名為家庭私有雲盤,有點對不起這個「雲」字。從整體的框架、構造和功能上去解析:
1、硬體
因為Magic M2從整體的設計思路上來說,其實就是一個路由器,所謂的雲盤與備份,只是相當於在路由器上在硬體上直接增加了SATA的介面。其實和外界的帶有USB介面的路由去性質差不多,例如小米、華碩、360等。
使用網線和電源線合一的HDMI線的方式確實比較創新和方便,同時在電源適配器上以中文的形式註明,使消費者的入門難度降低,更加清楚明白WAN/LAN的區別。(一開始我以為那個HDMI的介面是輸出介面,可以將硬碟中的視頻輸出到電視等設備,當然後續升級可以考慮一下)
2、軟體
M2的軟體其實更偏向於傳統路由器的系統,和真正的雲盤或者家用NAS的Linux系統沒法比較。M2隻能定時更新固件,和nas的LINUX相比可操作性不高,但也因為如此,還是比較適合那些不太喜歡折騰的人們,安安單單的最好。
總結
1、家裡正好想換路由器的朋友們,這個產品還是挺好的,畢竟還帶著存儲功能。老人孩子的照片剛剛好可以存放。後續APP會升級,會增加隱私存放,用戶相對獨立,互不影響,居家旅行必備利器。
2、喜歡折騰或者最近考慮自己搭建家用NAS或者雲盤的,這個產品就不太適合你們了,不要被雲盤兩個字迷惑到了,他們並沒有雲服務,純硬體而已。它就是一個路由器帶了個硬碟槽位而已。
謝謝!多謝各位!
10. IBM、EMC、compellent、HP、netapp、3par,哪個的中端san最好
IBM中低端應該都是OEM別人的,沒太有自己的技術;EMC綜合解決方案多,如果僅是盤陣,體現不出太多優勢;compellent有點慚愧,沒聽過;HP和3par一家了,技術上不敢說好不好,不過從品牌發展看,產品線太亂,換來換去,不敢苟同;netapp的ip san nas還不錯,SAN的感覺不出好來;總之,如果選,建議就是EMC和netapp,EMC至少產品線長,產品比較豐富,netapp品質不錯,不過售後貌似反應有點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