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紅外接收端的信號是怎麼樣的
我是好人,所以我喜歡助人解惑,我是做紅外線接收頭、紅外線發射管、光敏接收管、紅外延長線,首先我跟你說下,所謂的36KHZ或者38KHZ或者40KHZ的載波對你的接收信號是無關的,就好像人與人說話用的是36KHZ,豬與豬交數乎流用的是40KHZ,人李桐說話豬聽不懂,豬叫人也聽不懂,紅外線接收頭裡面有接收、放大、整流電路,然後通過單片機調製成0或1的信號,0代表低電平薯擾悉,1代表高電平,然後就執行操作了
❷ 紅外線體溫槍有什麼特性
2020年疫情一直在反反復復,日常出門都必須戴著口碧敏罩,進入商城或者小區、辦公樓都需要經過體溫檢測,不少人對紅外體溫槍是否會產生產生交叉感染有疑惑,下面將詳細介紹一下。
一、 工作原理
英國物理學家 F. W. 赫胥爾在 1800 年作各色光研究時發現了紅外線,當時稱作「不可見之光」,赫胥爾用三棱鏡將太陽光分解,並在各色光位置上放上溫度計,結果發現位於紅外線位置的溫度計升溫最快,紅外線熱作用強。之後人們花了一百多年的時間認識紅外輻射的電磁本質,了解探索熱輻射的基本規律,隨著光學技術、電子技術等不斷發展,紅外技術也日趨完善,其中紅外測溫技術目前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其原理是利用物體表面的紅外輻射來求得被測溫度亮晌的。
任何物體只要它的溫度高於絕對零度 (-273 度),就有熱能轉變的熱輻射向外部發射,物體溫度不同,其輻射出的能量不同,且輻射波的波長也不同,但總是包含著紅外輻射在內,當物體的溫度在千攝氏度以下時,其熱輻射中最強的電磁波是紅外波。
依據此原理,紅外測溫槍基本的測溫過程是這樣的:由人體發射出的能量經光學系統匯聚到紅外探測器上,探測器將入射的輻射轉換成為電壓信號,電壓信號送入接收系統後,經過數據處理及曲線自動擬合,最後准確推算出被測人體溫度,以數字方式顯示輸出。
那測到紅外輻射能量是怎麼計算出物體溫度,它們之間一個什麼樣的關系呢?
19 世紀科學家斯特藩和玻耳茲曼通過實驗和計算得出了黑體輻射定律:MB(T) = σT4 (σ為常數),這個定律告訴我們,單位時間從黑體單位面積上輻射出的總輻射能和其本身的熱力學溫度的 4 次方成正比。
當然實際物體(非黑體)的輻射定律一般比敬慧鋒較復雜,需藉助於黑體的輻射定律來研究,主要是受物體的發射率影響,不同物體的發射率不同,可通過查表或實驗得到,紅外測溫槍可以因物體材質、結構、厚度等等所導致的紅外幅射力誤差作出校正,比較准確地測出該物體的表面溫度。
二、注意事項:
在使用「紅外測溫槍」時我們要注意:
第一:紅外測溫槍與額頭不能距離太遠,最理想的情況下是距離額頭5至8cm左右。
第二:紅外測溫槍需要盡可能的與額頭保持垂直,這樣可以確保收集的紅外幅射能量是從目標測量區域散發出的。
第三:不要讓紅外測溫槍處在溫差相差20度或更高的環境下,不然的話測出來的數據將會是不準確的。
第四:考慮到額頭暴露在空氣中面積較大,溫度可能會比實際的人體溫度要低,因此測量被衣服覆蓋的手腕結果更准確。
❸ 近紅外光譜的性能指標
對一台近紅外光譜儀器進行評價時,必須要了解儀器的主要性能指標,下面簡單做下介紹。
1. 儀器的波長范圍
傅立葉變換近紅外光譜儀
對任何一台特定的近紅外光譜儀器,都有其有效的光譜范圍,光譜范圍主要取決於儀器的光路設計、檢測器的類型以及光源。近紅外光譜儀器的波長范圍通常分兩段,700~1100nm的短波近紅外光譜區域和1100~2500nm的長波近紅外光譜區域。
2. 光譜的解析度
光譜的解析度主要取決於光譜儀器的分光系統,對用多通道檢測器的儀器,還與儀器的像素有關。分光系統的光譜帶寬越窄,其解析度越高,對光柵分光儀器而言,解析度的大小還與狹縫的設計有關。儀器的解析度能否滿足要求,要看儀器的分析對象,即解析度的大小能否滿足樣品信息的提取要求。有些化合物的結構特徵比較接近,要得到准確的分析結果,就要對儀器的解析度提出較高的要求,例如二甲苯異構體的分析,一般要求儀器的解析度好於1nm。
3. 波長准確性
光譜儀器波長准確性是指儀器測定標准物質某一譜峰的波長與該譜峰的標定波長之差。波長的准確性對保證近紅外光譜儀器間的模型傳遞非常重要。為了保證儀器間校正模型的有效傳遞,波長的准確性在短波近紅外范圍要求好於0.5nm,長波近紅外范圍好於1.5nm。
4.波長重現性
波長的重現性指對樣品進行多次掃描,譜峰位置間的差異,通常用多次測量某一譜峰位置所得波長或波數的標准偏差表示(傅立葉變換的近紅外光譜儀器習慣用波數cm-1表示)。波長重現性是體現儀器穩定性的一個重要指標,對校正模型的建立和模型的傳遞均有較大的影響,同樣也會影響最終分析結果的准確性。一般儀器波長的重現性應好於0.1nm。
5. 吸光度准確性
吸光度准確性是指儀器對某標准物質進行透射或漫反射測量,測量的吸光度值與該物質標定值之差。對那些直接用吸光度值進行定量的近紅外方法,吸光度的准確性直接影響測定結果的准確性。
6. 吸光度重現性
吸光度重現性指在同一背景下對同一樣品進行多次掃描,各掃描點下不同次測量吸光度之間的差異。通常用多次測量某一譜峰位置所得吸光度的標准偏差表示。吸光度重現性對近紅外檢測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它直接影響模型建立的效果和測量的准確性。一般吸光度重現性應在0.001~0.0004A之間。
7. 吸光度噪音
吸光度噪音也稱光譜的穩定性,是指在確定的波長范圍內對樣品進行多次掃描,得到光譜的均方差。吸光度噪音是體現儀器穩定性的重要指標。將樣品信號強度與吸光度噪音相比可計算出信噪比。
8. 吸光度范圍
吸光度范圍也稱光譜儀的動態范圍,是指儀器測定可用的最高吸光度與最低能檢測到的吸光度之比。吸光度范圍越大,可用於檢測樣品的線性范圍也越大。
9.基線穩定性
基線穩定性是指儀器相對於參比掃描所得基線的平整性,平整性可用基線漂移的大小來衡量。基線的穩定性對我們獲得穩定的光譜有直接的影響。
10.雜散光
雜散光定義為除要求的分析光外其它到達樣品和檢測器的光量總和,是導致儀器測量出現非線性的主要原因,特別對光柵型儀器的設計,雜散光的控制非常重要。雜散光對儀器的噪音、基線及光譜的穩定性均有影響。一般要求雜散光小於透過率帆穗的0.1%。
11. 掃描速度
掃描速度是指在一定的波長范圍內完成1次掃描所需要的時間。不同設計方式的儀器完成1次掃描所需的時間有很大的差別。例如,電荷耦合器件多通道近紅外光譜儀器完成1次掃描只需20ms,速度很快;一般傅立葉變換儀器的掃描速度在1次/s左右;傳統的光柵掃描型儀器的掃描速度相對較慢,較快的掃描速度也不過2次/s左右。
12. 數據采樣間隔
近紅外光譜圖
采樣間隔是指連續記錄的兩個光譜信號間的波長差。很顯然,間隔越小態攔卜,樣品信息越豐富,但光譜存儲空間也越大;間隔過大則可能丟失樣品信息,比較合適的數據采樣間隔設計應當小於儀器的解析度。
13. 測樣方式
測樣方式在此指儀器可提供的樣品光譜採集形式。有些儀器能提供透射、漫反射、光纖測量等多種光譜採集形式。
14.軟體功能
軟體是現代近紅外光譜儀器的重要組成部衡返分。軟體一般由光譜採集軟體和光譜化學計量學處理軟體兩部分構成。前者不同廠家的儀器沒有很大的區別,而後者在軟體功能設計和內容上則差別很大。光譜化學計量學處理軟體一般由譜圖的預處理、定性或定量校正模型的建立和未知樣品的預測三大部分組成,軟體功能的評價要看軟體的內容能否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
❹ 紅外線遙控器的原理
當遙控器處於學習狀態時,使用者每按一個控制鍵,紅外姿吵拍線接收電路就開始接收外來紅外信號,同時將其轉換成電信號,然後經過檢波、整形、放大,再由CPU定時對其采樣,將每個采樣點的二進制數據以8位為一個單位,分別存放到指定的存儲單元中去,供以後對該設備控制使用。
當遙控器處於控制狀態時,使用者每按下一個控制鍵,CPU從指定的存儲單元中讀取碰汪一系列的二進制數據,串列輸出給信號保持電路,同時由調制電路進行信號調制,將調制信號經放大後,由紅外線發射二極體進行發射,從而實現對該鍵對應設備功能的控制。
(4)近紅外信號存儲的數據擴展閱讀
紅外線遙控器的功能:
1、適用於編碼跡羨式紅外線遙控型家用電器;
2、可遙控多台家用電器;
3、具有一個學習/控制復用鍵、5~10個設備選擇鍵,10~20個功能控制鍵,由一個設備選擇鍵與各個功能控制鍵共同實現對一個設備的控制;
4、可通過一個設備選擇鍵和各個功能控制鍵實現對多台設備的常用功能的學習和控制;
5、成本低,抗干擾能力強。
❺ 請問關於近紅外光譜數據用matlab進行小波變換
應該是先進行小波分解,然後進行小波重構吧?
dwt函數應該是對信號的單層分解,
[cA,cD]=dwt(X,』wname』)中返回的cA,cD分別存放是信號的近似和細節
[C,L]=wavedec(X,N,'wname') 利用小波'wname'對信號X進行多層分解
之後是依據你的敏州需要將信號重構回去,idwt是瞎基單尺度一維小波逆變換,waverec是多尺磨拿謹度一維小波重構
簡單的就是matlab裡面有小波工具箱,在命令窗口輸入wavemenu,載入你的信號,選擇不同地小波基就行~
希望對你有幫助
❻ 新手求助:怎樣將近紅外光譜數據導入MATLAB小波分析工具箱
就是光譜儀器掃描後的文件,原始格式只能用它的OPUS軟體才能扮粗打開,叫OPUS 格式清褲,我試了下直接IMPORT DATA打不開。不過這個OPUS軟體可以將光譜文件轉換為一下幾種格廳正鎮式:1)JCAMP DX 2)數據點表 3)Galactic 4)Pirouette .DAT 5) ENVI 這幾種格式。謝謝你!!!
❼ 近紅外波長范圍
紅外線波長范圍是1mm~750nm,具體如下:
近紅芹氏外光(Near Infrared,NIR)是介於可見光(Ⅵ嫌廳散S)和中紅外光(MIR)之間的電磁波,按ASTM(美伏和國試驗和材料檢測協會)定義是指波長在780~2526nm范圍內的電磁波。
近紅外光譜(NIR)分析技術是分析化學領域迅猛發展的高新分析技術,越來越引起國內外分析專家的注目,在分析化學領域被譽為分析「巨人」,它的出現可以說帶來了又一次分析技術的革命。
近紅外區域是人們最早發現的非可見光區域。但由於物質在該譜區的倍頻和合頻吸收信號弱,譜帶重疊,解析復雜,受當時的技術水平限制,近紅外光譜「沉睡」 了近一個半世紀。直到20世紀60年代,隨著商品化儀器的出現及Norris等人所做的大量工作。
提出物質的含量與近紅外區內多個不同的波長點吸收峰呈線性關系的理論,並利用NIR漫反射技術測定了農產品中的水分、蛋白、脂肪等成分,才使得近紅外光譜技術曾經在農副產品分析中得到廣泛應用。
❽ 紅外\近紅外\遠紅外都有什麼區別,一般的用途是什麼
同屬紅外線,區別為波長不同。具體明細如下:
近紅外線(NIR, IR-A DIN):波長在0.75-1.4微米,以水的吸收來定義,由於在二氧化矽玻璃中的低衰減率,通常使用在光纖通信中。在這個區域的波長對影像的增強非常敏銳。例如,包括夜視設備,像是夜視鏡。
短波長紅外線(SWIR, IR-B DIN):1.4-3微米,水的吸收在1,450奈米顯著的增加。 1,530至1,560奈米是主導遠距離通信的主要光譜區域。
中波長紅外線(MWIR, IR-C DIN)也稱為中紅外線:波長在3-8微米。被動式的紅外線追熱導向飛彈技術在設計上就是使用3-5微米波段的大氣窗口來工作,對飛機紅外線標識的歸航,通常是針對飛機引攔畝岩擎排放的羽流。
長波長紅外線(LWIR, IR-C DIN):8-15微米。這是"熱成像"的區域,在這個波段的感測器不需要其他的光或外部熱源,例如太陽、月球或紅外燈,就可以獲得完整的熱排放量的被動影像。前視性紅外線(FLIR)系統使用這個區域的頻譜。 ,有時也會被歸類為"遠紅外線"
遠紅外線(FIR):50-1,000微米(參見遠紅外線雷射)。
NIR和SWIR有時被稱為"反射紅外線",而MWIR和LWIR有時被稱為"熱紅外線",這是基於黑體輻射曲線的特性,典型的'熱'物體,像是排氣管,同樣的物體通常在MW的波段會比在LW波段下來得更為明亮。
拓展資料
紅外線的發現
公元1666年牛頓發現光譜並測量出3,900埃~7,600埃(400nm~700nm)是可見光的波長。 1800年4月24日英國倫敦皇家學會的威廉·赫歇爾發表太陽光在可見光譜簡御的紅光之外還有一種不可見的延伸光譜,具有熱效應。
他所使用的方法很簡單,用一支溫度計測量經過稜鏡分光後的各色光線溫度,由紫到紅,發現溫度逐漸增加,可是當溫度計放到紅光以外的部份,溫度仍持續上升,因而斷定有紅外線耐罩的存在。
在紫外線的部份也做同樣的測試,但溫度並沒有增高的反應。紫外線是1801年由RITTER用氯化銀感光劑所發現。
底片所能感應的近紅外線波長是肉眼所能看見光線波長的兩倍,用底片可以記錄到的波長上限是13,500埃,如果再加上其它特殊的設備,則最高可以達到20,000埃,再往上就必須用物理儀器偵測了。
❾ 人臉發出的紅外線經攝像頭成像後顯示在屏幕上
人臉發出的紅外線被攝像頭捕捉到後,會被轉換成電信號,這些電信此數號被傳輸到電腦,最後被顯示在屏幕上。具體過程如下:
1. 當人臉發出的紅外線被攝像頭捕捉到時,攝像頭的感測器將收集的紅外線像素信息以點陣形式存儲到攝像森租首頭型雀的內存中。
2. 攝像頭將這種形式的像素信息使用高速數據傳輸技術傳輸到電腦上。
3. 將信息傳輸到計算機上後,由圖像處理軟體處理該信息,將信息轉變成圖像信號,並最終顯示在屏幕上。
❿ 紅外光如何傳輸的呢
並非因為我們看不到紅外線,就表示它不存在,在我們生活的四周即充斥著紅外線光,它可能是從電燈發出,也可能太陽光發出,使用者並不需要使用執照即可以使用紅外線。例如,低速紅外線(Slow IR)應用在電視遙控器上己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了,其它像是錄像機、音響等遙控器也是;電視遙控器將特定的訊號編碼,然後透過紅外線通訊技術將編碼送出(通常你可以看到遙控器的訊號燈亮了一下),而設置在電視上的紅慧州哪外線接收器收到編碼之後,將其進行解碼而得到原來的訊號;例如,電視端解得的訊號為加大音量,則解碼後即進行加大音量的動作。低速紅外線是指其傳輸速率在每秒115.2Kbits者而言,它適用於傳送簡短的訊息、文字或是跡粗檔案。有低速紅外線也有高速紅外線(Fast IR),它是指傳輸速率在每秒1或是4Mbits者而言,其它更高傳輸速率則仍在發展中。對於網路解決方案而言,高速紅外線可以說是其基礎,包括檔案傳輸、前碼區域網絡連結甚至是多媒體傳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