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usb大容量存儲設備前面有個黃色的感嘆號 !求助!
意思是:USB大容量設備,就是移動硬碟或其它移動設備,總之是和USB相關的某些設備的驅動不正確導致無法正確識別到。
解決方法: 一般「usb mass storage device」出現黃色感嘆號,是由於驅動安裝錯誤,或者是驅動程序設計關聯關系,比如某些主板上的USB控制晶元是基於主板驅動的正確安裝的。
U盤連接到電腦的USB介面後,U盤的資料可與電腦交換,是移動存儲設備之一。因其小巧便於攜帶、存儲容量大、價格便宜、性能可靠等特點受到廣大用戶去青睞。
(1)存儲設備測試一日三問擴展閱讀:
USB大容量存儲設備是一個協議,允許一個USB介面的設備與主計算設備相連接,以便在兩者之間傳輸文件。對於主計算設備來說,USB設備看起來就像一個移動硬碟,允許拖放型文件傳送。它實際上是由USB實施者論壇所通過許多通訊協議的匯總,這一標准提供了許多設備的界面。包括移動硬碟、快閃記憶體檔、移動光學驅動器、讀卡器、數碼相機、數碼音樂播放器、PDA以及手機等等。
『貳』 數據存儲設備哪家強
一、數據更安全
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數據的安全都是優先考慮的。NAS一般都帶有操作系統,可以加密存儲的文件,保障文件安全。同時雙盤位的NAS可以做RAID備份,即使其中一個硬碟損壞,另一個硬碟里的數據還是完好無損。筆者使用的就是英萊合創的X5,雙盤位的NAS,數據備份安全簡便。
二、使用更方便
NAS只需次使用時連上電源和路由器,再通過客戶端軟體做些基本的設置(如用戶名和密碼、RAID模式等),以後就可以讓它固定在一個地方,7x24小時工作了。每次存儲和讀取數據的時候,只需要通過電腦或者手機、平板來操作就可以,簡便實用。同時有些NAS的操作界面是類似網盤的使用習慣,消費者使用起來更是容易適應,操作簡便。
三、下載更便利
下載是NAS一個非常好用的功能,用戶可以使用BT下載、PT下載、離線迅雷下載等方式下載自己喜歡的各種視頻、音樂、圖片和文件,常見的是視頻下載和音樂下載。高清視頻愛好者可以把高清視頻下載到NAS里,再通過電視、電腦或者手機自由觀看,絕不卡頓。
四、遠程連接
移動硬碟並不是時刻和電腦連接的,每次存儲或者讀取數據的時候,都需要把移動硬碟通過USB口和電腦連接,更不用說遠程讀取移動硬碟里的數據了。NAS則不同,目前很多品牌的NAS都支持遠程連接,可以通過花生殼軟體或者騰訊的QQ物聯實現遠程連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平板或者電腦遠程訪問NAS。群暉、威聯通、英萊合創等品牌的NAS都可以支持遠程連接。
五、存儲和讀取速度快
移動硬碟是通過USB和電腦連接,數據的傳輸速度取決於USB介面是2.0還是3.0。即使是USB3.0,數據傳輸的速度和千兆網口相比還是相差一大截。而目前大多的品牌NAS的數據傳輸都是通過千兆網口,有些甚至有2個千兆網口,數據是傳輸速度可以達到160M/秒以上,移動硬碟。
六、支持多平台使用
NAS比移動硬碟優越的地方之一,就是NAS可以支持多個平台的設備連接使用,包括電腦、電視、手機或者是平板電腦等。而且針對智能手機和平板,大多還有安卓和IOS客戶端,方便用戶通過各種智能手機和平板訪問NAS設備。
『叄』 汽車檢測出過電流 請檢測或更換usb存儲設備,啥意思
主板開機出現USB Device over current status Detected ,15秒關閉。 CMOS checksam bad, usb device over current status detected! System will Shut Down After 15 Second! 翻譯過來的意思CMOS檢查失敗,正在檢測的當前的USB設備狀態! 系統...
『肆』 存儲器的測試
存儲器測試的目的是確認在存儲設備中的每一個存儲位置都在工作。換一句話說,如果你把數50存儲在一個具體的地址,你希望可以找到存儲在那裡的那個數,直到另一個數寫入。任何存儲器測試的基本方法是,往存儲器寫入一些數據,然後根據內存設備的地址,校驗讀回的數據。如果所有讀回的數據和那些寫入的數據是一樣的,那麼就可以說存儲設備通過了測試。只有通過認真選擇的一組數據你才可以確信通過的結果是有意義的。
當然,像剛才描述的有儲器的測試不可避免地具有破壞性。在內存測試過程中,你必須覆蓋它原先的內容。因為重寫非易失性存儲器內容通常來說是不可行的,這一部分描述的測試通常只適用於RAM 的測試。 一,普通的存儲器問題
在學習具體的測試演算法之前,你應該了解可能遇到的各種存儲器問題。在軟體工程師中一個普遍的誤解是,大部分的存儲器問題發生在晶元的內部。盡管這類問題一度是一個主要的問題,但是它們在日益減少。存儲設備的製造商們對於每一個批量的晶元都進行了各種產品後期測試。因此,即使某一個批量有問題,其中某個壞晶元進人到你的系統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你可能遇到的一種類型的存儲晶元問題是災難性的失效。這通常是在加工好之後晶元受到物理或者是電子損傷造成的。災難性失效是少見的,通常影響晶元中的大部分。因為一大片區域受到影響,所以災難性的失效當然可以被合適的測試演算法檢測到。
存儲器出問題比較普遍的原因是電路板故障。典型的電路板故障有:
(1)在處理器與存儲設備之間的連線問題
(2)無存儲器晶元
(3)存儲器晶元的不正確插人
二,測試策略
最好有三個獨立的測試:數據匯流排的測試、地址匯流排的測試以及設備的測試。前面兩個測試針對電子連線的問題以及晶元的不正確插入;第三個測試更傾向於檢測晶元的有無以及災難性失效。作為一個意外的結果,設備的測試也可以發現控制匯流排的問題,盡管它不能提供關於問題來源的有用信息。
執行這三個測試的順序是重要的。正確的順序是:首先進行數據匯流排測試,接著是地址匯流排測試,最後是設備測試。那是因為地址匯流排測試假設數據匯流排在正常工作,除非數據匯流排和地址匯流排已知是正常的,否則設備測試便毫無意義。如果任何測試失敗,你都應該和一個硬體工程師一起確定問題的來源。通過查看測試失敗處的數據值或者地址,應該能夠迅速地找出電路板上的問題。
1,數據匯流排測試
我們首先要測試的就是數據匯流排。我們需要確定任何由處理器放置在數據匯流排上的值都被另一端的存儲設備正確接收。最明顯的測試方法就是寫人所有可能的數據值並且驗證存儲設備成功地存儲了每一個。然而,那並不是最有效率的測試方法。一個更快的測試方法是一次測試匯流排上的一位。如果每一個數據上可被設置成為 0 和1,而不受其他數據位的影響,那麼數據匯流排就通過了測試。
2,地址匯流排測試
在確認數據匯流排工作正常之後,你應該接著測試地址匯流排。記住地址匯流排的問題將導致存儲器位置的重疊。有很多可能重疊的地址。然而,不必要測試每一個可能的組合。你應該努力在測試過程中分離每一個地址位。你只需要確認每一個地址線的管腳都可以被設置成0和 1,而不影響其他的管腳。
3,設備測試
一旦你知道地址和數據匯流排是正確的,那麼就有必要測試存儲設備本身的完整性。要確認的是設備中的每一位都能夠保持住0和 1。這個測試實現起來十分簡單,但是它花費的時間比執行前面兩項測試花費的總時間還要長。
對於一個完整的設備測試,你必須訪問(讀和寫)每一個存儲位置兩次。你可以自由地選擇任何數據作為第一步測試的數據,只要在進行第二步測試的時候把這個值求反即可。因為存在沒有存儲器晶元的可能性,所以最好選擇一組隨著地址變化(但是不等於地址)的數。優化措施
市場上並不缺少提高數據存儲效率的新技術,然而這些新技術絕大多數都是關注備份和存檔的,而非主存儲。但是,當企業開始進行主存儲數據縮減時,對他們來說,了解主存儲優化所要求的必要條件十分重要。
主存儲,常常被稱為1級存儲,其特徵是存儲活躍數據――即經常被存取並要求高性能、低時延和高可用性的數據。主存儲一般用於支持關鍵任務應用,如資料庫、電子郵件和交易處理。大多數關鍵應用具有隨機的數據取存模式和不同的取存要求,但它們都生成機構用來運營它們的業務的大量的數據。因此,機構製作數據的許多份拷貝,復制數據供分布使用,庫存數據,然後為安全保存備份和存檔數據。
絕大多數數據是起源於主數據。隨著數據存在的時間增加,它們通常被遷移到二級和三級存儲保存。因此,如果機構可以減少主數據存儲佔用空間,將能夠在數據生命期中利用這些節省下來的容量和費用。換句話說,更少的主存儲佔用空間意味著更少的數據復制、庫存、存檔和備份。
試圖減少主存儲佔用空間存儲管理人員可以考慮兩種減少數據的方法:實時壓縮和數據去重。
直到不久前,由於性能問題,數據壓縮一直沒有在主存儲應用中得到廣泛應用。然而,Storwize等廠商提供利用實時、隨機存取壓縮/解壓技術將數據佔用空間壓縮15:1的解決方案。更高的壓縮率和實時性能使壓縮解決方案成為主存儲數據縮減的可行的選擇。
在備份應用中廣泛採用的數據去重技術也在被應用到主存儲。目前為止,數據去重面臨著一大挑戰,即數據去重處理是離線處理。這是因為確定數量可能多達數百萬的文件中的多餘的數據塊需要大量的時間和存儲處理器做大量的工作,因此非常活躍的數據可能受到影響。當前,推出數據去重技術的主要廠商包括NetApp、Data Domain和OcarinaNetworks。 一、零性能影響
與備份或存檔存儲不同,活躍數據集的性能比能夠用某種形式的數據縮減技術節省的存儲容量更為關鍵。因此,選擇的數據縮減技術必須不影響到性能。它必須有效和簡單;它必須等價於「撥動一個開關,就消耗更少的存儲」。
活躍存儲縮減解決方案只在需要去重的數據達到非活躍狀態時才為活躍存儲去重。換句話說,這意味著實際上只對不再被存取但仍保存在活躍存儲池中的文件――近活躍存儲級――進行去重。
去重技術通過建議只對輕I/O工作負載去重來避免性能瓶頸。因此,IT基礎設施的關鍵組件的存儲沒有得到優化。資料庫排在關鍵組件清單之首。由於它們是1級存儲和極其活躍的組件並且幾乎始終被排除在輕工作負載之外,去重處理從來不分析它們。因此,它們在主存儲中占據的空間沒有得到優化。
另一方面,實時壓縮系統實時壓縮所有流經壓縮系統的數據。這導致節省存儲容量之外的意外好處:存儲性能的提高。當所有數據都被壓縮時,每個I/O請求提交的數據量都有效地增加,硬碟空間增加了,每次寫和讀操作都變得效率更高。
實際結果是佔用的硬碟容量減少,總體存儲性能顯著提高。
主存儲去重的第二個好處是所有數據都被減少,這實現了包括資料庫在內的所有數據的容量節省。盡管Oracle環境的實時數據壓縮可能造成一些性能問題,但迄今為止的測試表明性能提高了。
另一個問題是對存儲控制器本身的性能影響。人們要求今天的存儲控制器除了做伺服硬碟外,還要做很多事情,包括管理不同的協議,執行復制和管理快照。再向這些功能增加另一個功能可能會超出控制器的承受能力――即使它能夠處理額外的工作負載,它仍增加了一個存儲管理人員必須意識到可能成為潛在I/O瓶頸的過程。將壓縮工作交給外部專用設備去做,從性能問題中消除了一個變數,而且不會給存儲控制器造成一點影響。
二、高可用性
許多關注二級存儲的數據縮減解決方案不是高可用的。這是由於它們必須立即恢復的備份或存檔數據不像一級存儲中那樣關鍵。但是,甚至在二級存儲中,這種概念也逐漸不再時興,高可用性被作為一種選擇添加到許多二級存儲系統中。
可是,高可用性在主存儲中並不是可選的選項。從數據縮減格式(被去重或被壓縮)中讀取數據的能力必須存在。在數據縮減解決方案中(其中去重被集成到存儲陣列中),冗餘性是幾乎總是高可用的存儲陣列的必然結果。
在配件市場去重系統中,解決方案的一個組件以數據的原始格式向客戶機提供去重的數據。這個組件就叫做讀出器(reader)。讀出器也必須是高可用的,並且是無縫地高可用的。一些解決方案具有在發生故障時在標准伺服器上載入讀出器的能力。這類解決方案經常被用在近活躍的或更合適的存檔數據上;它們不太適合非常活躍的數據集。
多數聯機壓縮系統被插入系統中和網路上,放置(邏輯上)在交換機與存儲之間。因此,它們由於網路基礎設施級上幾乎總是設計具有的高可用性而取得冗餘性。沿著這些路徑插入聯機專用設備實現了不需要IT管理人員付出額外努力的無縫的故障切換;它利用了已經在網路上所做的工作。
三、節省空間
部署這些解決方案之一必須帶來顯著的容量節省。如果減少佔用容量的主存儲導致低於標準的用戶性能,它沒有價值。
主數據不具有備份數據通常具有的高冗餘存儲模式。這直接影響到總體容量節省。這里也有兩種實現主數據縮減的方法:數據去重和壓縮。
數據去重技術尋找近活躍文件中的冗餘數據,而能取得什麼水平的數據縮減將取決於環境。在具有高冗餘水平的環境中,數據去重可以帶來顯著的ROI(投資回報),而另一些環境只能取得10%到20%的縮減。
壓縮對所有可用數據都有效,並且它在可以為高冗餘數據節省更多的存儲容量的同時,還為主存儲應用常見的更隨機的數據模式始終帶來更高的節省。
實際上,數據模式冗餘度越高,去重帶來的空間節省就越大。數據模式越隨機,壓縮帶來的空間節省就越高。
四、獨立於應用
真正的好處可能來自所有跨數據類型(不管產生這些數據是什麼應用或數據有多活躍)的數據縮減。雖然實際的縮減率根據去重數據的水平或數據的壓縮率的不同而不同,但所有數據都必須合格。
當涉及存檔或備份時,應用特有的數據縮減具有明確的價值,並且有時間為這類數據集定製縮減過程。但是對於活躍數據集,應用的特殊性將造成性能瓶頸,不會帶來顯著的容量縮減的好處。
五、獨立於存儲
在混合的廠商IT基礎設施中,跨所有平台使用同樣的數據縮減工具的能力不僅將進一步增加數據縮減的ROI好處,而且還簡化了部署和管理。每一個存儲平台使用一種不同的數據縮減方法將需要進行大量的培訓,並造成管理級上的混亂。
六、互補
在完成上述所有優化主存儲的工作後,當到了備份主存儲時,最好讓數據保持優化的格式(被壓縮或去重)。如果數據在備份之前必須擴展恢復為原始格式,這將是浪費資源。
為備份擴展數據集將需要:
使用存儲處理器或外部讀出器資源解壓數據;
擴展網路資源以把數據傳送給備份目標;
把額外的資源分配給保存備份數據的備份存儲設備。
『伍』 電腦各配件的檢測工具
用Cpu-Z這個軟體就非常不錯,它雖然是檢測CPU的,但同樣也能檢測主板和內存,功能毫不含糊!
能檢測CPU是否是超頻,是否是32位,主板的型號、主板的內存插槽數、內存的型號、速度等等
Cpu-Z V1.33 漢化版
http://dl.pconline.com.cn/html_2/1/60/id=786&pn=0.html
http://www.onlinedown.net/soft/2775.htm
還有這個,相當全面!
軟體名稱
EVEREST
版 本 2.80.565 Beta
版權所有 軟體發行商
軟體平台 Win9X WinNT Win2000 WinME WinXP
整理日期 2006-04-22
軟體授權 免費
評 分
軟體大小 5870 K
EVEREST(原名AIDA32)一個測試軟硬體系統信息的工具,它可以詳細的顯示出PC每一個方面的信息。支持上千種(3400+)主板,支持上百種(360+)顯卡,支持對並口/串口/USB這些PNP設備的檢測,支持對各式各樣的處理器的偵測。新版增加查看遠程系統信息和管理,結果導出為HTML、XML功能。
下載地址:
http://dl.pconline.com.cn/html_2/1/60/id=5024&pn=0.html
『陸』 我的優盤不知不覺被防寫了,顯示7.45G(經檢測不是擴容盤)存儲了三百多兆的數據
U盤防寫,拒絕寫功能操作,如下所知的可能:
1.可能中毒,用比較實用的U盤殺毒軟體進行掃描一下,希望可以解決
2.也許該U盤自帶「鎖」有防寫功能。
3.U盤內部電路部件出了小故障,不過也沒多大理由,可能性最低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O(∩_∩)O~
『柒』 如何檢查緩存
IDA32
這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檢測分析工具,功能強大,易於上手。它可以詳細的顯示出PC每一個方面的信息。支持上千種(3400+)主板,支持上百種 (360+)顯卡,支持對並口/串口/U##這些PNP設備的檢測,支持對各式各樣的處理器的偵測。目前AIDA32已經有多語言的支持並且加入了病毒檢測功能。AIDA32擁有數十種測試項目,主要包括CPU、主板、內存、感測器、GPU、顯示器、多媒體、邏輯驅動器、光碟機、ASPI、SMART、網路、DirectX、基準測試等等,支持的平台包括了Intel、AMD、VIA、nVIDIA、SIS等。
注意:AIDA32有一個小BUG,它顯示的nVIDIA的FX系列GPU的核心頻率為其2D頻率,目前還不能正確顯示其3D頻率。
Everest Home(原名AIDA32) 2.01.357 Beta版For Win9x/ME/NT4/2000/XP(2005年6月16日發布)Everest Home是一個測試軟硬體系統信息的工具,它可以詳細的顯示出PC每一個方面的信息。支持上千種(3400+)主板,支持上百種(360+)顯卡,支持對並口/串口/USB這些PNP設備的檢測,支持對各式各樣的處理器的偵測。目前Everest Home已經能支持包括中文在內的30種語言,讓你輕松使用。新版本支持64-bit Celeron D和Mobile P4處理器,增加了對以下主板的檢測:AOpen EX18/EY18/EZ18、ASRock P4S55系列、Asus P4S533-VL、Asus P5WD2系列、Gigabyte 8IPE775系列和Tyan S1590S Trinity 100AT;增加了對催化劑5.6的支持……
2.SiSoftware Sandra 2004
SiSoftware Sandra professional 2005 7.10.60版For 2000/XP(2005年7月1日發布)這是一套功能強大的系統分析評測工具,擁有超過30種以上的測試項目,主要包括有CPU、Drives、CD- ROM/DVD、Memory、SCSI、APM/ACPI、滑鼠、鍵盤、網路、主板、列印機等。全面支持當前各種晶元組和相關硬體設備。新版本主要添加了對目前新硬體的支持,增加了對64位操作系統的支持,修正了一些錯誤
3.HWiNFO32
HWiNFO32 1.54版For Win9x/NT4/2000/Me/XP(2005年6月27日發布)電腦硬體檢測軟體。它主要可以顯示出處理器、主板晶元組、PCMCIA介面、 BIOS版本、內存等信息,另外HWiNFO還提供了對處理器、硬碟以及CD-ROM的性能測試功能。每個月都要出現許多我們知道或者不知道的電腦硬體,因此建議大家要經常下載這款測試軟體的新版本。新版本增加了對nVidia nForce4 Intel Edition的支持;增加了對AMD Secure Virtual Machine feature (Pacifica)的支持;增加了對VIA K8M890和P4M800CE晶元組的支持,加入了對nVidia GeForce 7800 GTX和Quadro FX 4500的檢測能力,增強了對nVidia G70的支持……。
二、CPU檢測
1.檢測CPU是否被REMARK
(1)Intel Processor Frequency ID Utility 7.0簡體中文版For Win9x/NT4/2000/XP(2004年5月28日發布)Intel Processor Frequency ID Utility運行一種頻率確定演算法(速度檢測),用於確定處理器以何種內部速率運行。然後,此實用程序即檢查處理器中的內部數據,並將此數據與檢測到的操作頻率進行比較。此實用程序會將系統總體狀態作為比較結果通知用戶。它包括「Frequency Test」和「CPUID」兩個功能相互獨立的標簽。「Frequency ID」標簽所報告的信息包括:1、處理器品牌名稱;2、期望的微處理器操作頻率;3、當前的微處理器操作頻率;4、期望的系統匯流排操作頻率;5、當前的系統匯流排操作頻率;6、已測試的處理器(僅限於 Windows NT4和Windows 2000中使用的雙處理器/多處理器)。「CPUID」 標簽會提供以下的信息以幫助您識別英特爾微處理器:1、處理器品牌名稱;2、處理器類型;3、處理器系列;4、處理器型號;5、處理器步進;6、高速緩存信息;7、包裝信息;8、系統配置;9、處理器特性
2.CPU信息檢測
(1)CPU-Z
CPU-Z 1.28.6版For Win9x/ME/NT4/2000/XP(2005年6月8日發布)該軟體可以提供全面的CPU相關信息報告,包括有處理器的名稱、廠商、時鍾頻率、核心電壓、超頻檢測、CPU所支持的多媒體指令集,並且還可以顯示出關於CPU的L1、L2的資料(大小、速度、技術),支持雙處理器。目前的版本已經不僅可以偵測CPU的信息,包括主板、內存等信息的檢測CPU-Z同樣可以勝任。新版本改善了對AMD處理器和Celeron D 3x1 (EM64T)的支持,改善了對SiS 649、650和656晶元組的支持……
(2)WCPUID
WCPUID 3.3 Build 1092版For Win9x/ME/NT4/2000/XP(2004年4月6日發布)WCPUID可以顯示CPU的ID信息、內/外部時鍾頻率、CPU支持的多媒體指令集。重要的是它還具有[超頻檢測]功能。而且能顯示CPU/主板晶元組/顯示晶元的型號。有了它大家在購買電腦的時候就不用害怕被JS的打磨CPU所欺騙,因為它不到1MB的大小完全可以裝進軟盤,這樣你就可以帶著它去買CPU,相信JS看見了它就不敢再騙你了。新版本支持更多新處理器,支持更多晶元組和顯示晶元,加入了在線升級定義文件,支持Linux Kernel 2.6
3.CPU穩定性測試
(1)CPU Burn
(2)Toast
(3)Prime 95
在所有的拷機軟體中,Prime 5 是公認比較BT的一款,其他大部分拷機軟體和它比較起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Prime 95 和Super π有類似的地方,都是利用不停計算函數來達到測試系統穩定性的目地。不過Prime 95 的測試環境非常苛刻,即使能在Super π中順利通過419萬次測試的系統,也不見得能在Prime 95 中熬過1分鍾。很多玩家用Prime 95 來測試超頻後的CPU,並以此作為超頻成功的證據。只要點擊執行文件就可進入主界面。點擊菜單欄「Option(選項)」中的「CPU」即可對測試進行設置。在這里,用戶可以設置測試的時間、測試所使用的內存容量,可以看到測試的起始和結束時間、以及CPU的型號、實際頻率以及緩存等信息。設置好以後點擊單欄「Option(選項)」中的「Torture Test(穩定性測試)」就開始進行測試了。由於Prime95的系統穩定性測試消耗的系統資源並不多,用戶可以在測試期間進行其它#作,這時Prime 95 會在系統托盤中生成一個紅色的圖標,代表測試正在順利進行著,如果這個圖標的顏色在測試還沒有結束之前就變成黃色了,說明測試失敗,你的系統沒有達到 Primr 95 所要求的穩定性。Prime 95 默認的測試時間為12小時,如果通過12小時的測試,那說明系統穩定;如果能通過24小時以上的測試,那麼這個系統就基本不會因為穩定性而出現故障。
(4)Hot CPU Tester Pro
它特別適用於愛好超頻的狂熱者,支持MMX、SSE、AMD 3DNow!等技術,可以測試出L1和L2緩存、系統和內存的帶寬、主板的晶元、多CPU的兼容性、CPU的穩定性、系統和內存匯流排,新版本支持最新的 AMD Athlon 64和AMD Opteron CPU、支持超線程處理器,更換了新的界面,優化了測試功能。
(5)Super π
π是計算圓周率的軟體,但它更適合用來測試CPU的穩定性。即使你的系統運行一天的Word、Photoshop都沒有問題,而運行Super PI 也不一定能通過。可以說,Super π可以作為判斷CPU穩定性的依據。使用方法:選擇你要計算的位數(一般採用104萬位),點擊開始就可以了。視系統性能不同,運算時間也不相同,當然是時間越短約好。
三、內存檢測
1.DocMemory
「內存神醫」是一種先進的電腦內存檢測軟體。它的友善的用戶界面使用方便,#作靈活。它可以檢測出所有電腦內存故障。「內存神醫」使用嚴謹的測試演算法和程序檢測電腦基本內存和擴展內存。用戶無需拆除內存條即可進行檢測。從網上下載的初裝軟體可以生成一個自行起動的「內存神醫」測試軟盤。只要將這個軟盤插入欲測電腦的軟碟機內並起動電腦即可開始內存檢測。「內存神醫」提供十種精密的內存檢測程序,其中包括MATS,MARCH+,MARCHC-,以及 CHECKERBOARD等。選用老化測試可以檢測出95%以上內存軟故障。用戶可以使用滑鼠器方便的選擇檢測程序和設定測試參數。
2.MemTest
這是一個可*的內存檢測工具,通過對您的電腦進行儲存與讀取#作來分析檢查內存情況。
四、音頻系統測試
Audio WinBench 99
可以准確的測試出PC音頻子系統的性能,全面測試CPU使用情況、Hardware Voices、3D聲場以及音效卡的驅動程序、晶元、DirectSound與DirectSound 3D軟體、揚聲器基準。需要安裝DirectX6以上版本。
五、顯示器檢測
1.CRT顯示器檢測
Nokia Monitor Test
不少朋友買了CRT顯示器就直接接上去使用了,從未做過任何調試,也不知道自己的顯示器是好是壞,現在我們可以用NOKIA Monitor Test這個程序來測試並調整你的顯示器。這是一款Nokia公司出品的顯示器測試軟體,界面新穎、獨特功能齊全,能夠對幾何失真、四角聚焦、白平衡、色彩還原能力等進行測試。
2.液晶顯示器測試
CheckScreen
這是一款非常專業的液晶顯示器測試軟體,可以很好地檢測液晶顯示器的色彩、響應時間、文字顯示效果、有無壞點、視頻雜訊的程度和調節復雜度等各項參數。
打開Monitors Matter CheckScreen程序後,切換到「LCD Display」標簽頁。這里列出了相關測試項目:
Colour:色階測試,以3原色及高達1670萬種的色階畫面來測試色彩的表現力,當然是無色階最好啦,但大多數液晶顯示器均會有一些偏色,少數採用四燈管技術的品牌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畫面光亮、色彩純正、鮮艷。
Crosstalk:邊緣銳利度測試,屏幕顯示對比極強的黑白交錯畫面,我們可以藉此來檢查液晶顯示器色彩邊緣的銳利程度。由於液晶顯示器採用像素點發光的方式來顯示畫面,因此不會存在CRT顯示器的聚焦問題。
Smearing:響應時間,測試畫面是一個飛速運動的小方塊,如果響應時間比較長,你就能看到小方塊運行軌跡上有很多同樣的色塊,這就是所謂的拖尾現象。如果響應間比較短,我們所看到的色塊數量也會少得多,因此筆者建議使用相機的自動連拍功能,將畫面拍攝下來再慢慢觀察。
Pixel Check:壞點檢測,壞點數不大於3均屬A級面板。
TracKing:視頻雜訊檢測,由於液晶顯示較CRT顯示器具有更強的抗干擾能力,即使稍有雜訊,採用「自動調節」功能後就可以將畫面大小、時鍾、相位等參數調節到理想狀態。
六、外部存儲設備測試
1.硬碟測試
HD Tach
這是一款硬碟物理性能測試軟體,利用VXD特定模式來獲得測試最大精確度的硬碟性能測試工具。這是目前硬碟測試必備的一款專門針對磁碟底層性能的測試工具軟體,主要通過分段拷貝不同容量的數據到硬碟進行測試,它可以測試平均尋道時間、最大緩存讀取時間和讀寫時間(最大、最小和平均)、硬碟的連續數據傳輸率、隨機存取時間及突發數據傳輸率,它使用的場合並不僅僅只是針對硬碟,還可以用於軟碟機、ZIP驅動器測試。其中,平均讀寫時間是和平常應用最接近的情況。這是目前的最新版本,在新版本中加入了寫測試和對WinNT4/2000/XP#作系統的支持。
2.光碟機測試
(1)CD Speed 99
這是一款綜合的光碟驅動器性能測試軟體,由ahead公司出品,它能夠測試很多關於光碟和光碟驅動器的重要數據。比如光碟機的傳輸率、搜索時間、 CPU的佔用率以及碟片的材質,最高支持速度,容量。與前一個版本比較,新版本加入了更多碟片檢測信息,改良了DVD檢測信息,優化了對DVD+R的兼容性問題……等很多的改變,推薦大家更新。
(2)InfoTool
可以顯示出關於驅動器、光碟等有價值的信息,而且可以把檢測結果保存到TXT文檔或者列印出來。新版本增加了對高版本DirectX的支持、增加了對系統補丁信息的顯示、改良了驅動器的信息顯示能力、改良了對新顯示卡和DVD驅動器的檢測能力,新版本還可以對被其他程序鎖死的光碟機進行解鎖。
InfoTool是一款專門用來測試光碟機設備(包括CD-ROM、CD-RW、DVD-ROM、COMBO)及碟片的小軟體。這也是ahead公司的Nero系列軟體!如圖所示,主窗口由5個頁面組成:
Drive:設備,這里可以查看到光碟機的類別、速度、生產日期、緩沖區大小、可讀取碟片等,如果是CD-RW或DVD-RW,還可以查看到寫盤速度、可寫碟片格式;
Disc:碟片,可以查看放入光碟機的碟片信息,當然這里顯示的內容依據所放入的碟片而有所區別,但一般包括類別、容量、製作日期等,假如是CD-RW碟片則還可以查看到生產廠家;
Configuration:配置,可以查看光碟機、硬碟的配置信息,可以了解UDMA模式是否打開、光碟的自動播放功能是否僱用、驅動器所使用的介面類型;
Software:軟體,可以查看到#作系統、ASPI管理、刻錄軟體的名稱和版本,實用價值不大。
七、電源測試
這是一個比較專業的電源測試軟體,用軟體模擬了電壓計。用一個數字萬用表和三針探頭即可測試,可以連接數字示波器,作出比較專業的分析。
八、筆記本電池測試
Battery Bar
這個軟體可以用來測試你的筆記本電腦的電池剩餘電量的多少和尚能使用的時間,而且用戶使用該軟體的時間越長,它的測試也就越來越精確。我們可以通過托盤區的圖標隨時了解電池的工作狀態:接市電、充電、內置電池供電、低電量。如果電量處於極低狀態,Battery Bar將自動關閉筆記本電腦。
Battery Bar安裝後會顯示在桌面(可以將它拖動到任意位置),從這里可以了解到當前剩餘的電量和尚可使用的時間。右擊狀態條選擇「configuration」 菜單可以進行簡單的參數設置。例如更改電池電力不足的報警值點(預設值是25%),自動關閉系統的電量值點(預設值是4%),其它的設置值一般不用更改。
九、性能測試軟體
1.綜合性能測試
(1)PCMark04
這是一款測試計算機綜合性能的工具,由鼎鼎大名的Futuremark出品,軟體的風格和3DMark03如出一轍。整合的在線結果瀏覽器可以將你的測試結果與世界上最大的性能資料庫進行對比。PCmark 04集易用性和專業性為一身,甚至適合剛剛上手的PC用戶使用。PCMark 04的運行需要以下條件:必須使用Windows2000或Windows XP,必須安裝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 6,必須安裝Microsoft Media Player 9,必須安裝Microsoft Media Encoder 9,必須安裝DirectX 9.0或以上版本。在HDD測試部分,這個版本解決了必須使用Windows XP測試的問題,現在在Windows2000下也可以執行此項測試。另外,該版本的PCMark04加入了對命令行支持,你可以使用命令方式來控制這款軟體。
PCMark 05 1.0.1版For WinXP/2003(2005年6月29日發布)一款測試計算機綜合性能的工具。這是由鼎鼎大名的Futuremark推出的另一款硬體測試工具,是其 PCMark系列的最新版本。整合的在線結果瀏覽器可以將你的測試結果與世界上最大的性能資料庫進行對比。PCmark 05集易用性和專業性為一身,甚至適合剛剛上手的PC用戶使用。PCMark 05的運行需要以下條件:必須使用Windows XP,必須安裝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 6,必須安裝Microsoft Media Player 10,必須安裝Microsoft Media Encoder 9,必須安裝DirectX 9.0c或以上版本。這個是基本版,是自有免費軟體但只有有限的功能
(2)WinBench 99
WinBench 99是一個考察PC機的圖形、磁碟、處理器和視頻子系統在Windows環境中的性能的測試軟體,它包括了下面幾個測試項目:商用Graphics WinMark 99、商用Disk WinMark 99、高端Graphics WinMark 99、高端Disk WinMark 99、CPUmark 99/FPU WinMark。
2.CPU運算能力測試
(1)科學計算能力測試
① Super π
Super π是一款計算圓周率的軟體,但它更適合用來測試CPU的穩定性。下載地址見前面的鏈接。
② ScienceMark 2.0
ScienceMark 2.0可用來測試處理器的一級、二級緩存,以及內存的延遲時間。
(2)CPU整數性能測試
ZD CPUmark
(3)CPU整數、浮點性能測試
CPU BENCHMARK
3.顯卡性能測試
(1)DirectX測試
① 3DMark 2001SE Build 330
FutureMark的3D Mark 系列測試軟體憑籍著亮麗的畫面和動感的音樂兩**寶,已經成為了標準的顯卡測試軟體,且深受大家的喜愛。簡便的#作,直觀的結果,與3D Winbench相比,3D Mark確實更能打動我們這些普通玩家。新版本里更加入了對DirectX 9.0、AGP 3.0 (AGP 8x)、日文和韓文#作系統、新型號的硬體產品(主要在圖形晶元方面)的支持,修正了上個版本的一些BUG。該工具適合用於測試顯卡的DX8性能。
3DMark 2001se Name:Jerry Hayes S/N:L5J4FCSD1NRKJPK1MLM6
② 3DMark03 Build 340
為了避免驅動對測試軟體作優化導致測試成績的不公正現象,FutureMark推出了全新的3DMark03 Build340。該版本完全是為了防止驅動的特殊優化而推出的。今後,在FutureMark網站上將提供用做測試的推薦驅動,以幫助測試者得到更准確的成績。還有一點大家需要注意,340版本推出後FutureMark將不再允許313、320或330版本3DMark03的成績提交。該工具主要測試顯卡的DX9性能。
3DMark 2003 S/N:P424Y-EZ23Y-JJ2TK-FZAVK
3DMark03 Build 3.5.0完整安裝版For Win9x/ME/2000/XP(2004年11月17日發布)雖然3DMark05已經推出一段時間了,但是FutureMark並沒有放棄對 3DMark03的更新,今天FutureMark又推出了對應3DMark03的升級版本,版本號為3.5.0。新版本修正了目前所有已知的BUG,增加了對新處理器及新圖形卡的支持。推薦大家
3DMark05 Build 1.0.0版For Win9x/ME/2000/XP(2004年9月29日發布)自1998年發布第一款3DMARK圖形測試軟體至今,3DMARK已經逐漸成長為一款最為普及的3D圖形卡性能基準測試軟體。3DMARK的一系列版本以簡單清晰的操作界面和公正准確的3D圖形測試流程贏得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在過去的一年中,3DMark03超越2千萬的銷售拷貝,超過1千萬的在線數據提交結果充分證明了3DMark軟體在此領域的領先地位。隨著硬體產品的大踏步進入 DX9時代,部分支持DX9的3DMark03已經顯的越來越力不從心了,為了延續公平準確客觀的一貫傳統,FutureMark推出了完全支持DX9的 3DMark05。3Dmark05中會有什麼新的元素加入呢?由於3DMark05提供了對微軟DirectX 9.0C的支持,所以完全支持Shader Model 2a、2b、3.同時加入的更加詳細顯示控制面板,可以使用戶對測試進行更為詳細的畫面控制。3DMark05還使用了全新的更為類似游戲的3D引擎,使測試更接近於正常的游戲運行。它包含了三個全新的測試場景,分別為:Return to Proxycon、Firefly Forest、Canyon Flight,通過這三個場景的測試便可以得出分數。另外,3DMark05還包含了CPU Test、Fill Rate Test、Single Texturing、Multi Texturing、Pixel Shader Test、Vertex Shader Test和創新的Batch Size Tests。運行3DMark05入門級的平台需要一塊中端的DX9顯示卡和2.0Ghz的處理器,而主流平台則需要一塊第二代的DX9顯示卡和 3.0GHz以上處理器。最後需要注意的是,由於3DMARK05完全基於DX9架構,使用DX8顯卡的朋友這次就無緣欣賞3DMARK05激動人心的新畫面了。和以往一樣,驅動之家做為FutureMark授權官方下載節點,將於世界同步發布這款全新的3D圖形卡性能基準測試軟體-3DMARK05!
③ AquaMark3
由於3DMark03引起的巨大爭議,其公正性開始受到公眾的置疑。這時候,由Massive Development開發的AquaMark3適時來到了我們的面前。不過,AquaMark3似乎同樣受到了驅動作弊的困擾。
(2)OpenGL測試
ViewPref是由著名的SPEC組織開發的一款OpenGL圖形設備測試軟體,在OpenGL測試領域內擁有極高的聲譽,ViewPref的發展史很長最早可以追溯到1994年。ViewPref包含了大部分的OpenGL應用范圍,主要用於測試系統在專業OpenGL應用中的速度。著名的 OpenGL測試專用軟體SPECviewperf今日終於公布了最新7.0版,新版本里在測試主題上偏向於應用型的軟體,當然他還是一款免費的軟體。該版本所包含的測試主要針對於顯卡在真實軟體中性能而設計,這些項目當然少不了CAD/CAM/CAE以及數碼內容製作俗稱DCC應用。 SPECviewperf 7將所有的運行結果都以幀的形式表達,最終再進行重新的整理評分,以求得出一個最接近顯卡在真實應用環境下的表現。SPECviewperf 7在原有6.1.2基礎上加入了三個新的測試項目3DSMax[3dmax-01]、UniGraphics[ugs-01]及Pro/Enginner [proe-01]。
(3)顯卡2D性能測試
Video2000
測試計算機的2D顯示子系統,MadOnion(現FutureMark)公司出品的名牌產品。
『捌』 關於存儲設備
硬碟分區多少,和計算機運行速度關系不大,系統盤的大小會對系統運行速度有影響,所以C盤如果條件允許還是盡可能大一些.在存儲數據的時候,並不是連續排列的,在硬碟中,頻繁地建立、刪除文件會產生許多碎片,碎片積累多了,日後在訪問某個文件時,硬碟可能會花費很長的時間,不但訪問效率下降,而且還有可能損壞磁軌。為此,我們應該經常使用Windows 9x系統中的磁碟碎片整理程序對硬碟進行整理,整理完後最好再使用硬碟修復程序來修補那些有問題的磁軌。
附:
硬碟知識大集合
你新買來的硬碟是不能直接使用的,必須對它進行分區並進行格式化的才能儲存數據。
硬碟分區是操作系統安裝過程中經常談到的話題。對於一些簡單的應用,硬碟分區並不成為一種障礙,但對於一些復雜的應用,就不能不深入理解硬碟分區機制的某些細節。
硬碟的崩潰經常會遇見,特別是病毒肆虐的時代,關於引導分區的恢復與備份的技巧,你一定要掌握。
在使用電腦時,你往往會使用幾個操作系統。如何在硬碟中安裝多個操作系統?
如果你需要了解這方面的知識或是要解決上述問題,這期的「硬碟分區」專題會告訴你答案!
硬碟是現在計算機上最常用的存儲器之一。我們都知道,計算機之所以神奇,是因為它具有高速分析處理數據的能力。而這些數據都以文件的形式存儲在硬碟里。不過,計算機可不像人那麼聰明。在讀取相應的文件時,你必須要給出相應的規則。這就是分區概念。分區從實質上說就是對硬碟的一種格式化。當我們創建分區時,就已經設置好了硬碟的各項物理參數,指定了硬碟主引導記錄(即Master Boot Record,一般簡稱為MBR)和引導記錄備份的存放位置。而對於文件系統以及其他操作系統管理硬碟所需要的信息則是通過以後的高級格式化,即Format命令來實現。
面、磁軌和扇區
硬碟分區後,將會被劃分為面(Side)、磁軌(Track)和扇區(Sector)。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只是個虛擬的概念,並不是真正在硬碟上劃軌道。先從面說起,硬碟一般是由一片或幾片圓形薄膜疊加而成。我們所說,每個圓形薄膜都有兩個「面」,這兩個面都是用來存儲數據的。按照面的多少,依次稱為0面、1面、2面……由於每個面都專有一個讀寫磁頭,也常用0頭(head)、1頭……稱之。按照硬碟容量和規格的不同,硬碟面數(或頭數)也不一定相同,少的只有2面,多的可達數十面。各面上磁軌號相同的磁軌合起來,稱為一個柱面(Cylinder)(如圖1)。(圖)
上面我們提到了磁軌的概念。那麼究竟何為磁軌呢?由於磁碟是旋轉的,則連續寫入的數據是排列在一個圓周上的。我們稱這樣的圓周為一個磁軌。(如圖2)如果讀寫磁頭沿著圓形薄膜的半徑方向移動一段距離,以後寫入的數據又排列在另外一個磁軌上。根據硬碟規格的不同,磁軌數可以從幾百到數千不等;一個磁軌上可以容納數KB的數據,而主機讀寫時往往並不需要一次讀寫那麼多,於是,磁軌又被劃分成若干段,每段稱為一個扇區。一個扇區一般存放512位元組的數據。扇區也需要編號,同一磁軌中的扇區,分別稱為1扇區,2扇區……
計算機對硬碟的讀寫,處於效率的考慮,是以扇區為基本單位的。即使計算機只需要硬碟上存儲的某個位元組,也必須一次把這個位元組所在的扇區中的512位元組全部讀入內存,再使用所需的那個位元組。不過,在上文中我們也提到,硬碟上面、磁軌、扇區的劃分表面上是看不到任何痕跡的,雖然磁頭可以根據某個磁軌的應有半徑來對准這個磁軌,但怎樣才能在首尾相連的一圈扇區中找出所需要的某一扇區呢?原來,每個扇區並不僅僅由512個位元組組成的,在這些由計算機存取的數據的前、後兩端,都另有一些特定的數據,這些數據構成了扇區的界限標志,標志中含有扇區的編號和其他信息。計算機就憑借著這些標志來識別扇區
硬碟的數據結構
在上文中,我們談了數據在硬碟中的存儲的一般原理。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硬碟,我們還必須對硬碟的數據結構有個簡單的了解。硬碟上的數據按照其不同的特點和作用大致可分為5部分:MBR區、DBR區、FAT區、DIR區和DATA區。我們來分別介紹一下:
1.MBR區
MBR(Main Boot Record 主引導記錄區)�位於整個硬碟的0磁軌0柱面1扇區。不過,在總共512位元組的主引導扇區中,MBR只佔用了其中的446個位元組,另外的64個位元組交給了DPT(Disk Partition Table硬碟分區表)(見表),最後兩個位元組「55,AA」是分區的結束標志。這個整體構成了硬碟的主引導扇區。(圖)
主引導記錄中包含了硬碟的一系列參數和一段引導程序。其中的硬碟引導程序的主要作用是檢查分區表是否正確並且在系統硬體完成自檢以後引導具有激活標志的分區上的操作系統,並將控制權交給啟動程序。MBR是由分區程序(如Fdisk.exe)所產生的,它不依賴任何操作系統,而且硬碟引導程序也是可以改變的,從而實現多系統共存。
下面,我們以一個實例讓大家更直觀地來了解主引導記錄:
例:80 01 01 00 0B FE BF FC 3F 00 00 00 7E 86 BB 00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最前面的「80」是一個分區的激活標志,表示系統可引導;「01 01 00」表示分區開始的磁頭號為01,開始的扇區號為01,開始的柱面號為00;「0B」表示分區的系統類型是FAT32,其他比較常用的有04(FAT16)、07(NTFS);「FE BF FC」表示分區結束的磁頭號為254,分區結束的扇區號為63、分區結束的柱面號為764;「3F 00 00 00」表示首扇區的相對扇區號為63;「7E 86 BB 00」表示總扇區數為12289622。
2.DBR區
DBR(Dos Boot Record)是操作系統引導記錄區的意思。它通常位於硬碟的0磁軌1柱面1扇區,是操作系統可以直接訪問的第一個扇區,它包括一個引導程序和一個被稱為BPB(Bios Parameter Block)的本分區參數記錄表。引導程序的主要任務是當MBR將系統控制權交給它時,判斷本分區跟目錄前兩個文件是不是操作系統的引導文件(以DOS為例,即是Io.sys和Msdos.sys)。如果確定存在,就把它讀入內存,並把控制權 交給該文件。BPB參數塊記錄著本分區的起始扇區、結束扇區、文件存儲格式、硬碟介質描述符、根目錄大小、FAT個數,分配單元的大小等重要參數。DBR是由高級格式化程序(即Format.com等程序)所產生的。
3.FAT區
在DBR之後的是我們比較熟悉的FAT(File Allocation Table文件分配表)區。在解釋文件分配表的概念之前,我們先來談談簇(Cluster)的概念。文件佔用磁碟空間時,基本單位不是位元組而是簇。一般情況下,軟盤每簇是1個扇區,硬碟每簇的扇區數與硬碟的總容量大小有關,可能是4、8、16、32、64……
同一個文件的數據並不一定完整地存放在磁碟的一個連續的區域內,而往往會分成若干段,像一條鏈子一樣存放。這種存儲方式稱為文件的鏈式存儲。由於硬碟上保存著段與段之間的連接信息(即FAT),操作系統在讀取文件時,總是能夠准確地找到各段的位置並正確讀出。
為了實現文件的鏈式存儲,硬碟上必須准確地記錄哪些簇已經被文件佔用,還必須為每個已經佔用的簇指明存儲後繼內容的下一個簇的簇號。對一個文件的最後一簇,則要指明本簇無後繼簇。這些都是由FAT表來保存的,表中有很多表項,每項記錄一個簇的信息。由於FAT對於文件管理的重要性,所以FAT有一個備份,即在原FAT的後面再建一個同樣的FAT。初形成的FAT中所有項都標明為「未佔用」,但如果磁碟有局部損壞,那麼格式化程序會檢測出損壞的簇,在相應的項中標為「壞簇」,以後存文件時就不會再使用這個簇了。FAT的項數與硬碟上的總簇數相當,每一項佔用的位元組數也要與總簇數相適應,因為其中需要存放簇號。FAT的格式有多種,最為常見的是FAT16和FAT32。
4.DIR區
DIR(Directory)是根目錄區,緊接著第二FAT表(即備份的FAT表)之後,記錄著根目錄下每個文件(目錄)的起始單元,文件的屬性等。定位文件位置時,操作系統根據DIR中的起始單元,結合FAT表就可以知道文件在硬碟中的具體位置和大小了。
5.數據(DATA)區
數據區是真正意義上的數據存儲的地方,位於DIR區之後,占據硬碟上的大部分數據空間。
磁碟的文件系統
經常聽高手們說到FAT16、FAT32、NTFS等名詞,朋友們可能隱約知道這是文件系統的意思。可是,究竟這么多文件系統分別代表什麼含義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學習:
1.什麼是文件系統?
所謂文件系統,它是操作系統中藉以組織、存儲和命名文件的結構。磁碟或分區和它所包括的文件系統的不同是很重要的,大部分應用程序都基於文件系統進行操作,在不同種文件系統上是不能工作的。
2.文件系統大家族
常用的文件系統有很多,MS-DOS和Windows 3.x使用FAT16文件系統,默認情況下Windows 98也使用FAT16,Windows 98和Me可以同時支持FAT16、FAT32兩種文件系統,Windows NT則支持FAT16、NTFS兩種文件系統,Windows 2000可以支持FAT16、FAT32、NTFS三種文件系統,Linux則可以支持多種文件系統,如FAT16、FAT32、NTFS、Minix、ext、ext2、xiafs、HPFS、VFAT等,不過Linux一般都使用ext2文件系統。下面,筆者就簡要介紹這些文件系統的有關情況:
(1)FAT16
FAT的全稱是「File Allocation Table(文件分配表系統)」,最早於1982年開始應用於MS-DOS中。FAT文件系統主要的優點就是它可以允許多種操作系統訪問,如MS-DOS、Windows 3.x、Windows 9x、Windows NT和OS/2等。這一文件系統在使用時遵循8.3命名規則(即文件名最多為8個字元,擴展名為3個字元)。
(2)VFAT
VFAT是「擴展文件分配表系統」的意思,主要應用於在Windows 95中。它對FAT16文件系統進行擴展,並提供支持長文件名,文件名可長達255個字元,VFAT仍保留有擴展名,而且支持文件日期和時間屬性,為每個文件保留了文件創建日期/時間、文件最近被修改的日期/時間和文件最近被打開的日期/時間這三個日期/時間。
(3)FAT32
FAT32主要應用於Windows 98系統,它可以增強磁碟性能並增加可用磁碟空間。因為與FAT16相比,它的一個簇的大小要比FAT16小很多,所以可以節省磁碟空間。而且它支持2G以上的分區大小。朋友們從附表中可以看出FAT16與FAT32的一不同。
(4)HPFS
高性能文件系統。OS/2的高性能文件系統(HPFS)主要克服了FAT文件系統不適合於高檔操作系統這一缺點,HPFS支持長文件名,比FAT文件系統有更強的糾錯能力。Windows NT也支持HPFS,使得從OS/2到Windows NT的過渡更為容易。HPFS和NTFS有包括長文件名在內的許多相同特性,但使用可靠性較差。
(5)NTFS
NTFS是專用於Windows NT/2000操作系統的高級文件系統,它支持文件系統故障恢復,尤其是大存儲媒體、長文件名。NTFS的主要弱點是它只能被Windows NT/2000所識別,雖然它可以讀取FAT文件系統和HPFS文件系統的文件,但其文件卻不能被FAT文件系統和HPFS文件系統所存取,因此兼容性方面比較成問題。
ext2
這是Linux中使用最多的一種文件系統,因為它是專門為Linux設計,擁有最快的速度和最小的CPU佔用率。ext2既可以用於標準的塊設備(如硬碟),也被應用在軟盤等移動存儲設備上。現在已經有新一代的Linux文件系統如SGI公司的XFS、ReiserFS、ext3文件系統等出現。
小結:雖然上面筆者介紹了6種文件系統,但占統治地位的卻是FAT16/32、NTFS等少數幾種,使用最多的當然就是FAT32啦。只要在「我的電腦」中右擊某個驅動器的屬性,就可以在「常規」選項中(圖)看到所使用的文件系統。
明明白白識別硬碟編號
目前,電子市場上硬碟品牌最讓大家熟悉的無非是IBM、昆騰(Quantum)、希捷(Seagate),邁拓(Maxtor)等「老字型大小」。而這些硬碟型號的編號則各不相同,令人眼花繚亂。其實,這些編號均有一定的規律,表示一些特定?的含義。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從其編號來了解硬碟的性能指標,包括介面?類型、轉速、容量等。作為DIY朋友來說,只有自己真正掌握正確識別硬碟編號,在選購硬碟時,就方便得多(以致不被「黑」),至少不會被賣的人說啥是啥。以下舉例說明,供朋友們參考。
一、IBM
IBM是硬碟業的巨頭,其產品幾乎涵蓋了所有硬碟領域。而且IBM還是去年硬碟容量、價格戰的始作蛹者。我們今天能夠用得上經濟上既便宜,而且容量又大的硬碟可都得感謝IBM。
IBM的每一個產品又分為多個系列,它的命名方式為:產品名+系列代號+介面類型+碟片尺寸+轉速+容量。以Deskstar 22GXP的13.5GB硬碟為例,該硬碟的型號為:DJNA-371350,字母D代表Deskstar產品,JN代表Deskstar25GP與22GP系列,A代表ATA介面,3代表3寸碟片,7是7200轉產品,最後四位數字為硬碟容量13.5GB。IBM系列代號(IDE)含義如下:
TT=Deskstar 16GP或14GXP JN=Deskstar 25GP或22GXP RV=Ultrastar 18LZX或36ZX
介面類型含義如下:A=ATA
S與U=Ultra SCSI、Ultra SCSI Wide、Ultra SCSI SCA、增強型SCSI、
增強擴展型SCSI(SCA)
C=Serial Storage Architecture連續存儲體系SCSI L=光纖通道SCSI
二、MAXTOR(邁拓)
MAXTOR是韓國現代電子美國公司的一個獨立子公司,以前該公司的產品也覆蓋了IDE與SCSI兩個方面,但由於SCSI方面的產品缺乏竟爭力而最終放棄了這個高端市場從而主攻IDE硬碟,所以MAXTOR公司應該是如今硬碟廠商中最專一的了。
MAXTOR硬碟編號規則如下:首位+容量+介面類型+磁頭數,MAXTOR?從鑽石四代開始,其首位數字就為9,一直延續到現在,所以大家如今能在電子市場上見到的MAXTOR硬碟首位基本上都為9。另外比較特殊的是MAXTOR編號中有磁頭數這一概念,因為MAXTOR硬碟是大打單碟容量的發起人,所以其硬碟的型號中要將單碟容量從磁頭數中體現出來。單碟容量=2*硬碟總容量/磁頭數。
現以金鑽三代(DiamondMax Plus6800)10.2GB的硬碟為例說明:該硬碟?型號為91024U3,9是首位,1024是容量,U是介面類型UDMA66,3代表該硬碟有3個磁頭,也就是說其中的一個碟片是單面有數據。這個單碟容量就為2*10.2/3=6.8GB。MAXTOR硬碟介面類型字母含義如:
A=PIO模式 D=UDMA33模式 U=UDMA66模式
三、SEAGATE(希捷)
希捷科技公司(Seagate Technology)是世界上最大的磁碟驅動器、磁?盤和讀寫磁頭生產廠家,該公司是一直是IBM、COMPAQ、SONY等業界大戶的硬碟供應商。希捷還保持著業界第一款10000轉硬碟的記錄(捷豹Cheetah系列SCSI)與最大容量(捷豹三代73GB)的記錄,公司的實力由此可見一斑。但?由於希捷一直是以高端應用為主(例如SCSI硬碟),而並不是特別重視低端家用產品的開發,從而導致在DIY一族心目中的地位不如昆騰等硬碟供應商?。好在希捷公司及時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不久前投入市場的酷魚(Barracuda)系列就一掃希捷硬碟以往在單碟容量、轉速、噪音、非正常外頻下工作穩?定性、綜合性能上的劣勢。
希捷的硬碟系列從低端到高端的產品名稱分別為:U4系列、Medalist(金牌)系列、U8系列、Medalist Pro(金牌Pro)系列、Barracuda(酷魚)系列。其中Medalist Pro與Barracuda系列是7200轉的產品,其他的是5400轉的產品。硬碟的型號均以ST開頭,現以酷魚10.2GB硬碟為例來說明。該硬碟的型號是:ST310220A,在ST後第一位數字是代表硬碟的尺寸,3就是該硬碟採用3寸碟片,如今其他規格的硬碟已基本上沒有了,所以大家能夠見到?的絕大多數硬碟該位數字均不3,3後面的1022代表的是該硬碟的格式化容量是10.22GB,最後一位數字0是代表7200轉產品。這一點不要混淆與希捷以前的入門級產品Medalist ST38420A混淆。多數希捷的Medalist Pro系列開始,以結尾的產品均代表7200轉硬碟,其它數字結尾(包括1、2)代表5400轉的產品。位於型號最後的字母是硬碟的介面類型。希捷硬碟的介面類型字母含義如下:
A=ATA UDMA33或UDMA66 IDE介面 AG為筆記本電腦專用的ATA介面硬碟。
W為ULTRA Wide SCSI,
其數據傳輸率為40MB每秒 N為ULTRA Narrow SCSI,其數據傳輸率為20MB每秒。
而ST34501W/FC和ST19101N/FC中的FC(Fibre Channel)表示光纖通道,可提供高達每秒100MB的數據傳輸率,並且支持熱插拔。
硬碟及介面標準的發展歷史
一、硬碟的歷史
說起硬碟的歷史,我們不能不首先提到藍色巨人IBM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正是IBM發明了硬碟,並且為硬碟的發展做出了一系列重大貢獻。在發明磁碟系統之前,計算機使用穿孔紙帶、磁帶等來存儲程序與數據,這些存儲方式不僅容量低、速度慢,而且有個大缺陷:它們都是順序存儲,為了讀取後面的數據,必須從頭開始讀,無法實現隨機存取數據。
在1956年9月,IBM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台商用硬碟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這套系統的總容量只有5MB,卻是使用了50個直徑為24英寸的磁碟組成的龐然大物。而在1968年IBM公司又首次提出了「溫徹斯特」Winchester技術。「溫徹斯特」技術的精髓是:「使用密封、固定並高速旋轉的鍍磁碟片,磁頭沿碟片徑向移動,磁頭磁頭懸浮在高速轉動的碟片上方,而不與碟片直接接觸」,這便是現代硬碟的原型。在1973年IBM公司製造出第一台採用「溫徹期特」技術製造的硬碟,從此硬碟技術的發展有了正確的結構基礎。1979年,IBM再次發明了薄膜磁頭,為進一步減小硬碟體積、增大容量、提高讀寫速度提供了可能。70年代末與80年代初是微型計算機的萌芽時期,包括希捷、昆騰、邁拓在內的許多著名硬碟廠商都誕生於這一段時間。1979年,IBM的兩位員工Alan Shugart和Finis Conner決定要開發像5.25英寸軟碟機那樣大小的硬碟驅動器,他們離開IBM後組建了希捷公司,次年,希捷發布了第一款適合於微型計算機使用的硬碟,容量為5MB,體積與軟碟機相仿。
PC時代之前的硬碟系統都具有體積大、容量小、速度慢和價格昂貴的特點,這是因為當時計算機的應用范圍還太小,技術與市場之間是一種相互制約的關系,使得包括存儲業在內的整個計算機產業的發展都受到了限制。 80年代末期IBM對硬碟發展的又一項重大貢獻,即發明了MR(Magneto Resistive)磁頭,這種磁頭在讀取數據時對信號變化相當敏感,使得碟片的存儲密度能夠比以往20MB每英寸提高了數十倍。1991年IBM生產的3.5英寸的硬碟使用了MR磁頭,使硬碟的容量首次達到了1GB,從此硬碟容量開始進入了GB數量級的時代 。1999年9月7日,邁拓公司(Maxtor)_宣布了首塊單碟容量高達10.2GB的ATA硬碟,從而把硬碟的容量引入了一個新里程碑。
二、介面標準的發展
(1)IDE和EIDE的由來
最早的IBM PC並不帶有硬碟,它的BIOS及DOS 1.0操作系統也不支持任何硬碟,因為系統的內存只有16KB,就連軟碟機和DOS都是可選件。後來DOS 2引入了子目錄系統,並添加了對「大容量」存儲設備的支持,於是一些公司開始出售供IBM PC使用的硬碟系統,這些硬碟與一塊控制卡、一個獨立的電源被一起裝在一個外置的盒子里,並通過一條電纜與插在擴展槽中的一塊適配器相連,為了使用這樣的硬碟,必須從軟碟機啟動,並載入一個專用設備驅動程序。
1983年IBM公司推出了PC/XT,雖然XT仍然使用8088 CPU,但配置卻要高得多,加上了一個10MB的內置硬碟,IBM把控制卡的功能集成到一塊介面控制卡上,構成了我們常說的硬碟控制器。其介面控制卡上有一塊ROM晶元,其中存有硬碟讀寫程序,直到基於80286處理器的PC/AT的推出,硬碟介面控製程序才被加入到了主板的BIOS中。
PC/XT和PC/AT機器使用的硬碟被稱為MFM硬碟或ST-506/412硬碟,MFM(Modified Frequency Molation)是指一種編碼方案,而ST-506/412則是希捷開發的一種硬碟介面,ST-506介面不需要任何特殊的電纜及接頭,但是它支持的傳輸速度很低,因此到了1987年左右這種介面就基本上被淘汰了。
邁拓於1983年開發了ESDI(Enhanced Small Drive Interface)介面。這種介面把編解碼器放在了硬碟本身之中,它的理論傳輸速度是ST-506的2~4倍。但由於成本比較高,九十年代後就逐步被淘汰掉了。
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實際上是指把控制器與盤體集成在一起的硬碟驅動器,這樣減少了硬碟介面的電纜數目與長度,數據傳輸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強,硬碟製造起來變得更容易,對用戶而言,硬碟安裝起來也更為方便。IDE介面也叫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介面。
ATA介面最初是在1986年由CDC、康柏和西部數據共同開發的,他們決定使用40芯的電纜,最早的IDE硬碟大小為5英寸,容量為40MB。ATA介面從80年代末期開始逐漸取代了其它老式介面。
80年代末期IBM發明了MR(Magneto Resistive)磁阻磁頭,這種磁頭在讀取數據時對信號變化相當敏感,使得碟片的存儲密度能夠比以往的20MB/in2提高數十上百倍。1991年,IBM生產的3.5英寸硬碟0663-E12使用了MR磁頭,容量首次達到了1GB,從此硬碟容量開始進入了GB數量級,直到今天,大多數硬碟仍然採用MR磁頭。
人們在談論硬碟時經常講到PIO模式和DMA模式,它們是什麼呢?目前硬碟與主機進行數據交換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通過CPU執行I/O埠指令來進行數據的讀寫;另外,一種是不經過CPU的DMA方式。
PIO模式即Programming Input/Output Model。這種模式使用PC I/O埠指令來傳送所有的命令、狀態和數據。由於驅動器中有多個緩沖區,對硬碟的讀寫一般採用I/O串操作指令,這種指令只需一次取指令就可以重復多次地完成I/O操作,因此,達到高的數據傳輸率是可能的。
DMA即Direct Memory Access。它表示數據不經過CPU,而直接在硬碟和內存之間傳送。在多任務操作系統內,如OS/2、Linux、Windows NT等,當磁碟傳輸數據時,CPU可騰出時間來做其它事情,而在DOS/Windows3.X環境里,CPU不得不等待數據傳輸完畢,所以在這種情況下,DMA方式的意義並不大。
DMA方式有兩種類型:第三方DMA(third-party DMA)和第一方DMA(first-party DMA)(或稱匯流排主控DMA,Busmastering DMA)。第三方DMA通過系統主板上的DMA控制器的仲裁來獲得匯流排和傳輸數據。而第一方DMA,則完全由介面卡上的邏輯電路來完成,當然這樣就增加了匯流排主控介面的復雜性和成本。現在,所有較新的晶元組均支持匯流排主控DMA。
(2)SCSI介面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計算機系統介面)是一種與ATA完全不同的介面,它不是專門為硬碟設計的,而是一種匯流排型的系統介面,每個SCSI匯流排上可以連接包括SCSI控制卡在內的8個SCSI設備。SCSI的優勢在於它支持多種設備,傳輸速率比ATA介面快得多但價格也很高,獨立的匯流排使得它對CPU的佔用率很低。 最早的SCSI是於1979年由美國的Shugart公司(Seagate希捷公司的前身)制訂的,90年代初,SCSI發展到了SCSI-2,1995年推出了SCSI-3,其俗稱Ultra SCSI, 1997年推出了Ultra 2 SCSI(Fast-40),其採用了LVD(Low Voltage Differential,低電平微分)傳輸模式,16位的Ultra2SCSI(LVD)介面的最高傳輸速率可達80MB/S,允許介面電纜的最長為12米,大大增加了設備的靈活性。1998年,更高數據傳輸率的Ultra160/m SCSI(Wide下的Fast-80)規格正式公布,其最高數據傳輸率為160MB/s,昆騰推出的Atlas10K和Atlas四代等產品支持Ultra3 SCSI的Ultra160/m傳輸模式。
SCSI硬碟具備有非常優秀的傳輸性能。但由於大多數的主板並不內置SCSI介面,這就使得連接SCSI硬碟必須安裝相應的SCSI卡,目前關於SCSI卡有三個正式標准,SCSI-1,SCSI-2和SCSI-3,以及一些中間版本,要使SCSI硬碟獲得最佳性能就必須保證SCSI卡與SCSI硬碟版本一致(目前較新生產的SCSI硬碟和SCSI卡都是向前兼容的,不一定必須版本一致)。
(3)IEEE1394:IEEE1394又稱為Firewire(火線)或P1394,它是一種高速串列匯流排,現有的IEEE1394標准支持100Mbps、200Mbps和400Mbps的傳輸速率,將來會達到800Mbps、1600Mbps、3200Mbps甚至更高,如此高的速率使得它可以作為硬碟、DVD、CD-ROM等大容量存儲設備的介面。IEEE1394將來有望取代現有的SCSI匯流排和IDE介面,但是由於成本較高和技術上還不夠成熟等原因,目前仍然只有少量使用IEEE1394介面的產品,硬碟就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