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集中式存儲和分布式存儲有什麼區別
區別:
1、物理介質分布不同。
集中存儲:物理介質集中布放。
分布存儲:物理介質分布到不同的地理位置。
2、視頻流上傳不同:
集中存儲:視頻流上傳到中心。
分布存儲:視頻流就近上傳,對骨幹網帶寬沒有什麼要求;可採用多套低端的小容量的存儲設備分布部署,設備價格和維護成本較低;小容量設備分布部署,對機房環境要求低。
3、對機房有要求不同:
集中存儲:對機房環境要求高,要求機房空間大,承重、空調等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分布存儲:對骨幹網帶寬沒有什麼要求,可採用多套低端的小容量的存儲設備分布部署,設備價格和維護成本較低;。小容量設備分布部署,對機房環境要求低。
(1)集中存儲方式物理集中擴展閱讀:
集中存儲:
指建立一個龐大的資料庫,把各種信息存入其中,各種功能模塊圍繞信息庫的周圍並對信息庫進行錄入、修改、查詢、刪除等操作的組織方式。
分布式存儲系統:
是將數據分散存儲在多台獨立的設備上。傳統的網路存儲系統採用集中的存儲伺服器存放所有數據,存儲伺服器成為系統性能的瓶頸,也是可靠性和安全性的焦點,不能滿足大規模存儲應用的需要。
分布式網路存儲系統採用可擴展的系統結構,利用多台存儲伺服器分擔存儲負荷,利用位置伺服器定位存儲信息,它不但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存取效率,還易於擴展。
網路-集中存儲
網路-分布式存儲系統
② 四大存儲方式技術解析其優劣勢
四大存儲方式技術解析其優劣勢
數據存放問題非常重要,然而在實際應用中卻是錯事連連。經常會出現掉盤、卷鎖死等諸多問題,嚴重影響了整體系統的正常使用,所以數據專用存儲已經成為市場上最關注的安防產品之一。
數據傳統存儲方式
在目前的數字領域中,最常用的無非是如下四種存儲方式:硬碟、DAS、nas、san。
1. 硬碟
無論是dvr、dvs後掛硬碟還是伺服器後面直接連接擴展櫃的方式,都是採用硬碟進行存儲方式。應該說採用硬碟方式進行的存儲,並不能算作嚴格意義上的存儲系統。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其一般不具備raid系統,對於硬碟上的數據沒有進行冗餘保護,即使有也是通過主機端的raid卡或者軟raid實現。嚴重的影響整體性能;
第二,其擴展能力極為有限,當錄像時間超過60天時,往往不能滿足錄像時間的存儲需求;
第三,無法實現數據集中存儲,後期維護成本較高,特別是在dvs後掛硬碟的方式,其維護成本往往在一年之內就超過了購置成本。
應該說硬碟存儲方式不適合大型數字視頻監控系統的應用。特別是需要長時間錄像的數字視頻監控系統。一般這種方式都是與其它存儲方式並存於同一系統中,作為其他存儲方式的緩沖或應急替代。
2. DAS(直接附加存儲)
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全稱為直接連接附加存儲,採用DAS的方式可以很簡單的實現平台的容量擴容,同時對數據可以提供多種rald級別的保護。
採用DAS方式時。在視頻存儲單元上部署相關的.hba卡。用於跟後端的存儲設備建立數據通道。前端的視頻存儲單元可以是dvr,也可以是視頻存儲伺服器。其通道可以採用光纖、ip網線、sas線纜甚至於usb、1394線等。
採用DAS方式並不能同時支持很多視頻存儲服務單元同時接入,而且其擴容能力嚴重依賴所選擇的存儲設備自身的擴容能力。所以在大型數字視頻監控系統中,應用DAS存儲方式將造成系統維護難度的極大提升。
正是由於DAS存儲的這些特點,所以這種存儲方式一般應用於對於dvr的擴容或者小型數字視頻監控項目中。
3. NAS(網路附加存儲)
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全稱為網路附加存儲,是一種專業的網路文件存儲及文件備份設備,或稱為網路直聯存儲設備、網路磁碟陣列。同時NAS對數據可以提供多種raid級別的保護。
NAS設備和多台視頻存儲服務單元均通過ip網路進行連接,按照tcp/ip協議進行通信,以文件的i/o(輸入/輸出)方式進行數據傳輸。一個NAS單元包括核心處理器,文件服務管理工具,一個或者多個的硬碟驅動器用於數據的存儲。
採用NAS方式可以同時支持多個主機端同時進行讀寫,具備非常優秀的共享性能和擴展能力;同時NAS可以應用在復雜的網路環境中。部署也非常靈活。
但是由於NAS採用cif/nfs協議進行數據的文件級傳輸,所以網路開銷非常大,特別是在寫入數據時帶寬的利用率一般只有20%-40%之間。所以目前NAS一般應用於小型的網路數字視頻監控系統中或者只是用於部分數據的共享存儲。
4. SAN(存儲區域網路)
SAN(storage area network),全稱為存儲區域網路,通過交換機等連接設備將磁碟陣列與相關伺服器連接起來的高速專用子網。同時SAN對數據可以提供多種raid級別的保護。
SAN提供了一個專用的、高可靠性的存儲網路。允許獨立地增加它們的存儲容量,也使得管理及集中控制(特別是對於全部存儲設備都集中在一起的時候) 更加簡化。正是由於這些特點,SAN架構特別適合於大型網路數字視頻監控系統的存儲應用,可以應對上千、上萬個前端監控點的存儲。
目前 SAN主要分為FC―SAN(光纖存儲區域網路)和ip―SAN(乙太網存儲區域網路)。它們之間的區別是連接線路以及使用數據傳輸協議的不同。雖然 FC―SAN由於採用專用協議可以保證傳輸時更加穩定、高效,但其部署方式、構建成本均較之ip―SAN高出很多,所以目前在大型網路數字視頻監控系統中更多採用的是ip―SAN架構。
;③ 集中式存儲和分布式存儲的區別在哪裡如何選擇
如今全球數據存儲量呈現爆炸式增長,企業及互聯網數據以每年50%的速率在增長,據Gartner預測,到2020年,全球數據量將達到35ZB,等於80億塊4TB硬碟。數據結構變化給存儲系統帶來新的挑戰。非結構化數據在存儲系統中所佔據比例已接近80%。
互聯網的發展使得數據創造的主體由企業逐漸轉向個人用戶,而個人所產生的絕大部分數據均為圖片、文檔、視頻等非結構化數據;企業辦公流程更多通過網路實現,表單、票據等都實現了以非結構化為主的數字化存檔;同時,基於資料庫應用的結構化數據仍然在企業中占據重要地位,存儲大量的核心信息。
數據業務的急劇增加,傳統單一的SAN存儲或NAS存儲方式已經不適應業務發展需要。SAN存儲:成本高,不適合PB級大規模存儲系統。數據共享性不好,無法支持多用戶文件共享。NAS存儲:共享網路帶寬,並發性能差。隨系統擴展,性能會進一步下降。因此,集中式存儲再次活躍。
那麼集中式存儲和分布式存儲的有缺點分別有哪些呢?在面對二者時我們該如何選擇呢?下面我將為大家介紹和分析集中式存儲和分布式存儲的不同之處以及在應用中我們應做的選擇。
分布式和集中式存儲的選擇
集中存儲的優缺點是,物理介質集中布放;視頻流上傳到中心對機房環境要求高,要求機房空間大,承重、空調等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分布存儲,集中管理的優缺點是,物理介質分布到不同的地理位置;視頻流就近上傳,對骨幹網帶寬沒有什麼要求;可採用多套低端的小容量的存儲設備分布部署,設備價格和維護成本較低;小容量設備分布部署,對機房環境要求低。
④ 什麼是銀行的數據大集中,為什麼要數據大集中呢
簡單地講,大集中就是將分布在各個分支機構和營業網點的業務數據及其他一些相關的數據實現集中。事實上,大集中是依靠科技手段,實現數據的集中和數據的整合,並通過對數據深層次的挖掘,對銀行的客戶數據、業務數據進行系統分析和評價,推動商業銀行向決策科學化方向邁進,提高銀行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60年代,自IBM發明了第一台商業計算機系統後,IT開始從無到有,以一種置於玻璃房的主機掛終端的形式起步發展。從80年末期到90年代初期,由於較低的附加開銷、較低的勞工費用,使整個工業界的趨勢走向分布式及部門式管理。為了加快對市場的響應時間,對IT應用系統開發的速度提出了更快的要求,因此IT的體系結構從原來單一集中式模式,走向分布式模式。並且逐步演變成難以控制的分散式架構。經過幾年實踐證明,在這種分散式模式下,帶來許多負面效果:
1)降低了IT的效率
*分散的數據
*分散的技術力量
*機器,軟體系統資源不可共享
*管理水平的不平衡
2)支持及管理人員的增加
*艱難的整體規劃
*艱難的整體管理
3)缺乏標准化
4)增加數據安全性、完整性的風險
5)軟體需要分散的重復投資,軟體及維護費用急劇上升
6)計算機硬體資源利用率低,眾多的計算中心均需自備備份主機及相應設備,無法公用機器的「白色空間」(及空置的CPU資源)
7)更困難的財政及固定資產管理
8)企業內部無法形成數據集中及應用集中,因此無法快速有效地為企業整體的經營管理者提供管理輔助信息。
9)無法承受災難備份的投資,在眾多的分散中心的條件下,實施相互災難備份的費用非常龐大,其管理及運作是及其艱難的。
面對這些挑戰,IT的管理者自然要問:
*怎樣更好地支持、管理網路、軟體及伺服器?
*怎樣更好地控制投資回報?
*怎樣有效快速地分析業務數據?
*怎樣集成分布式應用及數據?
*怎樣將傳統的應用面向電子商務的同時,又能保證關鍵應用的高可用性及安全性?
大集中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總結國外IT業的集中方式,無非可以分為以下四種形式的集中:
1)管理運作的集中:即將分散式的IT體系結構,用集中式管理模式進行運作。
2)物理集中:即不改變任何應用體系結構,僅僅將運作在多個伺服器上的應用集中在一台或多台集群式系統內,從而減少了伺服器的數量及種類,可共享系統資源,但客戶數據可能依然是分散的。
3)數據集中:可以使用存儲技術,實施數據的集中存儲及管理;或通過一定的共享軟體機制,實施數據的集中共享。
4)應用的集中:真正可以做到與業務集中相匹配的應用集中,及客戶關鍵業務信息的數據集中。
不同程度的集中,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投入及工程的復雜程度也不盡相同。在大集中項目中要考慮許多技術因素,但最最關鍵的是高層領導的重視及支持,及業務部門的介入。
大集中可能會引進對當前IT體系結構的重組(reengineering),因此需從以下幾個方面考量其系統的設計:
首先集中決不是單純IT的技術問題,為IT集中而集中是無效之舉。集中必源於業務的改革,必帶來業務流程的改變。其最終目的是提高企業整體的運作及管理效率並帶來最大利潤。
次之,集中必帶來對應用體系結構的重新評估,可能帶來應用的調整甚至結構重組。
在設計大中心系統時,要有端到端的全局體系結構設計觀念。即從客戶端經由底層網路到前端機,經由骨幹網路到大中心伺服器,其整體結構要具有端到端的高可用性及可管理性。
大中心的整體設計考量因素為以下幾個方面:
1)應用的考量:
在多層次的系統架構中,各類應用在何層伺服器上運行,應用的功能如何分布。要不斷評估何種應用要進行集中,何種應用具有地區的特性,需要分布式運作。
2)企業核心信息資料庫的考量:
核心企業信息如何存放。只有形成了一個邏輯的統一的企業信息資料庫,才可以充分享受到集中的優勢。
3)整體系統性能考量:
由於集中將所有的核心業務運行在一個集中的系統上,客戶的服務業務量呈爆炸式增長,雖著電子商務的發展,BTB、BTC系統的建立,將每天都需要面對大量來自外界的數據訪問和互動式操作,所有這些需要大中心系統具有持續且穩定的響應性能。
4)系統的可擴展性的考量:
大中心系統必須具有很好的可擴展性及成長的能力。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因此大型企業的客戶數量是驚人的。中國許多大型企業所服務的客戶數大於任何一個北美或歐洲的大型企業。以銀行為例,中國四大商業銀行的客戶帳號數均達上億,因此其企業客戶核心信息數據量將達到幾十個GB甚至為幾十個TB的數據量。因此資料庫、中間件、伺服器及存儲系統均需要具有優秀的可擴展性。除了應付爆發式的數據存儲需求,基礎設施還需要應付短時間內訪問高峰的沖擊,並提供足夠的靈活性對信息有效的管理。
5)高可靠性及高可恢復性的考量:
企業需要考慮為客戶提供每周7天、每天24小時的不間斷服務。同時,基礎設施必須為以不同方式接入的用戶提供同樣的易用性,以及在異構系統之間進行快速的信息查找和交換的應用靈活性,並保持系統能夠以很快的速度得到擴展。
6)冗災備份及恢復能力考量:
災難備份方案絕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方案,並且災難備份也決不是一個數據遠程拷貝的方案。它必須基於應用的考量,並外加業務備份規劃。從技術角度考慮,級別越高則備份的能力越高。方案的選擇必須立足於業務的需求,級別越高的備份方案,其項目實施總成本則越高,因此必須基於商務的承受能力進行方案的選擇。
7)端到端的系統管理:
集中後的系統管理將比分布式小中心的運作顯得尤其重要。在小型中心中,通常靠個體的手工管理,當實施大集中後,手工的、無系統化的管理將無法提供所需要的服務水準。因此必須建立可以集中觀測、集中管理的系統,但同時又可以分級進行控制、維護的體系結構。由於應用的集中運作,因此建立幫助平台及嚴格的變更管理體系尤為重要。
8)系統安全性考量:
企業需要保證系統和數據的安全性。需要考慮安全性的不僅是系統設備,還有設備提供商的實際能力。企業需要選擇可信賴的合作夥伴和供應商,在基礎設施系統的管理能力和數據安全方面都要有出色表現。安全可靠的系統不僅能保證前端與後端的系統安全,還需要確保伺服器與應用程序的防攻擊能力。
9)投資保護及降低業務風險:
大集中體系結構是在現有的IT體系結構之上進行再造的過程。體系結構方案必須考慮對現有的IT技術、設備的投資加以保護。甚至包括對應用投資及技術人員投資的保護。在設計和構建基礎設施的過程中,大中心方案不僅僅要著眼於當前的需求,更要放眼於未來的業務發展需求,本著節約成本、保護投資的原則,優化、整合和利用舊系統的資源,使大中心體系結構具有前瞻性。
大集中項目是一個逐步演變的過程,我們不可能在一日之間廢棄舊的體系結構,建立新的體系結構。在建設過程中需要保證與原有系統的成功整合,保證公司和顧客數據的安全性,降低整體風險。在由多種平台和技術組成的異構環境中,大集中項目必須實現新系統結構與原有系統的平滑轉換,這要求有嚴格的項目規劃和項目管理。
10)總體成本考量:
成本效益永遠是要考量的因素之一。與分布式環境相比,數據中心集中可以節省總體IT成本。但是要注意的是,在向集中過渡的過程中,必須重視新型應用的投資。所有IT的投資都不應偏離未來集中的大方向,以避免投資浪費。
分布式的信息技術結構是歷史的原因造成的,它在當時是最佳的選擇,並且也是中國IT發展必經之路。面對未來WTO的挑戰,許多企業開始重視規模化經營。為了在競爭中生存並超越對手,IT也必然需要採用高度的集中和可管理的結構。它也是內部業務集中管理的必然要求,大集中不只是一個技術上的項目,除了它的高科技含量外,它是一個強有力的、策略性的業務項目,它是中國銀行業發展所面臨的一個挑戰。
⑤ 集中式存儲:HBA卡
物理層面為大家講解一下乙太網網卡,FC-HBA卡(光纖網卡),iSCSi-HBA卡的區別。
存儲使用的統一稱為HBA卡,它又分為FC-HBA卡跟iSCSI-HBA卡
FC-HBA卡(光纖網卡):全稱為Fibre Channel HBA,它傳輸的是FC協議,這是專門用於存儲網路的中的一種協議,通過光纖線纜與FC交換機(光線存儲交換機)相連,然後接入到後端存儲矩陣中。它的傳輸速率最大可以達到2Gb/s--4Gb/s.
iSCSI-HBA卡:全稱叫做iSCSI HBA卡,它傳輸的是iSCSI協議,因為iSCSI-HBA卡在傳輸數據的過程中是將iSCSI協議封裝成TCP/IP協議來進行數據傳輸的,所以iSCSi網卡的介面跟千兆的乙太網卡介面相同,都使用雙絞線(網線)跟傳統的乙太網交換機相連,然後接後端接存儲矩陣。有時我們也是用iSCSI-HBA卡當做乙太網網卡使用讓它直接傳輸乙太網的TCP/IP報文。
我們知道SCSI匯流排上可掛載的設備數量是有限的,一般為8個或者16個,可以用target ID(SCSI ID)來描述這些設備,設備只要加入系統,就會有一個代號,我們在區分設備的時候,只需要說幾號即可。而實際上我們需要用來表示的對象,是遠遠超過該數字的,於是我們引入了LUN的概念,也就是說LUN ID的作用就是擴充了Target ID。每個Target下都可以有多個LUN Device,我們通常簡稱為LUN.每個SCSI ID上最多有32個LUN,一個LUN對應一個邏輯設備,一個邏輯設備可能是一個分區,也有可能是一個獨立的磁碟.
https://blog.csdn.net/weixin_33979363/article/details/92710221
⑥ 分布存儲和集中存儲有什麼本質區別
分布式 存儲就是DAS ,就是伺服器裡面放著硬碟,多台伺服器的話就是分布式存儲,數據分散,不易於管理。
集中存儲就是 NAS,SAN,將伺服器和硬碟分開,數據都存放NAS設備中,NAS設備再級聯磁碟陣列,然後多個伺服器對這個NAS設備進行訪問,操作,集中數據管理,提高利用率,解放伺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