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存儲器的基本結構原理
存儲器單元實際上是時序邏輯電路的一種。按存儲器的使用類型可分為只讀存儲器(ROM)和隨機存取存儲器(RAM),兩者的功能有較大的區別,因此在描述上也有所不同
存儲器是許多存儲單元的集合,按單元號順序排列。每個單元由若干三進制位構成,以表示存儲單元中存放的數值,這種結構和數組的結構非常相似,故在VHDL語言中,通常由數組描述存儲器
結構
存儲器結構在MCS - 51系列單片機中,程序存儲器和數據存儲器互相獨立,物理結構也不相同。程序存儲器為只讀存儲器,數據存儲器為隨機存取存儲器。從物理地址空間看,共有4個存儲地址空間,即片內程序存儲器、片外程序存儲器、片內數據存儲器和片外數據存儲器,I/O介面與外部數據存儲器統一編址
存儲器是用來存儲程序和各種數據信息的記憶部件。存儲器可分為主存儲器(簡稱主存或內存)和輔助存儲器(簡稱輔存或外存)兩大類。和CPU直接交換信息的是主存。
主存的工作方式是按存儲單元的地址存放或讀取各類信息,統稱訪問存儲器。主存中匯集存儲單元的載體稱為存儲體,存儲體中每個單元能夠存放一串二進制碼表示的信息,該信息的總位數稱為一個存儲單元的字長。存儲單元的地址與存儲在其中的信息是一一對應的,單元地址只有一個,固定不變,而存儲在其中的信息是可以更換的。
指示每個單元的二進制編碼稱為地址碼。尋找某個單元時,先要給出它的地址碼。暫存這個地址碼的寄存器叫存儲器地址寄存器(MAR)。為可存放從主存的存儲單元內取出的信息或准備存入某存儲單元的信息,還要設置一個存儲器數據寄存器(MDR)
❷ 操作系統-04-操作系統的存儲管理和設備管理
早期的計算機由於結構較為簡單,存儲容量小,並不需要過多的的存儲管理。
隨著計算機和程序越來越復雜,使得存儲管理成為必要。
單一連續分配是最簡單的內存分配方式
只能在單用戶、單進程的操作系統中使用
固定分區分配是支持多道程序的最簡單存儲分配方式
內存空間被劃分為若干固定大小的區域
每個分區只提供給一個程序使用,互不幹擾
根據進程實際需要,動態分配內存空間
不需要新建空閑鏈表節點
只需要把空閑區的容量增大為包括回收區的容量即可
將回收區和空閑區合並
新的空閑區使用原來回收區的地址
將兩個空閑區和中間的回收區合並
新的空閑區使用空閑區1的地址
為回收區創建新的空閑節點
將該節點插入到相應的空閑區鏈表中
上面的部分主要是從物理的角度講解內存管理,這部分主要是講解操作系統是怎麼管理進程的內存空間。
字塊 是相對於物理設備的定義, 頁面 是相對邏輯空間的定義。
頁式存儲管理主要是將進程邏輯空間等分成若干大小的頁面,相應的把物理內存空間分成與頁面大小的物理塊,以頁面為單位把進程空間裝進物理內存中分散的物理塊。
頁面大小應該適中,過大難以分配,過小內存碎片過多,通常是512B~8K。
頁表 記錄進程邏輯空間於物理空間的映射
在頁式存儲管理, 頁地址 = 頁號 + 頁內偏移
現代計算機系統中,可以支持非常大的邏輯 地址空間(2 32~2 64),這樣,頁表就 變得非常大,要佔用非常大的內存空間,如, 具有32位邏輯地址空間的分頁系統,規定頁 面大小為4KB,則在每個進程頁表中的頁表 項可達1M(2^20)個,如果每個頁表項佔用 1Byte,故每個進程僅僅頁表就要佔用1MB 的內存空間。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引入了多級頁表。
多級頁表有一個根頁表,每一個字塊指向了內存中的一片空間,這塊空間存儲的是二級頁表。以此類推,最後一級頁表指向的字塊才是進程實際使用的內存。通過這種分級機制,大大減少了進程中頁表數佔用的空間。
段式存儲管理將進程邏輯空間劃分成若干段(非等分),段的長度由連續邏輯的長度決定。
例如一個程序有主函數MAIN、子程序段X、子函數Y等,這個時候會根據每一個函數的邏輯長度來分配邏輯空間。
頁表由 頁號 和 基址 組成,但在段式存儲管理中由於每一段的長度是不固定的,段表由 段號 、 基址 以及 段長 組成。
在段式存儲管理, 段地址 = 段號 + 段內偏移
分頁可以有效提高內存利用率(雖然說存在頁內碎片)
分段可以更好滿足用戶需求
兩者結合,形成段頁式存儲管理
先將邏輯空間按段式管理分成若干段,再把段內空間按頁式管理等分成若干頁。
在段頁式存儲管理中, 段頁地址 = 段號 + 段內頁號 + 頁內地址
有些進程實際需要的內存很大,超過物理內存的容量。
由於操作系統的多道程序設計,使得每個進程可用物理內存更加稀缺。
不可能無限增加物理內存,物理內存總有不夠的時候,於是便有了虛擬內存的概念。
虛擬內存是操作系統內存管理的關鍵技術,使得多道程序運行和大程序運行成為現實,她通過將進程所使用的內存進行劃分,將部分暫時不使用的內存放置在輔存。
根據局部性原理,程序運行時,無需全部裝入內存,裝載部分即可。如果訪問頁不在內存,則發出缺頁中斷,發起頁面置換。
從用戶層面看,程序擁有很大的空間,即是虛擬內存。
虛擬內存實際是對物理內存的補充,速度接近於內存,成本接近於輔存。
置換演算法一般有先進先出演算法(FIFO)、最不經常使用演算法(LFU)、最近最少使用演算法(LRU)。
從計算機組成原理篇章中,我們可以知道,CPU的高速緩存沒有數據時,需要從主存中載入數據。此時若主存中也沒有數據,則需要從輔存中載入頁面數據。
內存替換策略發生在Cache-主存層次、主存-輔存層次。Cache-主存層次的替換策略主要是為了解決 速度問題 ,
主存-輔存層次則。主要是為了解決 容量問題 。
順序文件是指按順序存放在存儲介質中的文件,例如磁帶的存儲特性使得磁帶文件只能存儲順序文件。
順序文件是所有邏輯文件當中存儲效率最高的。
可變長文件不適合使用順序文件格式存儲,索引文件是為了解決可變長文件存儲而發明的一種文件格式,索引文件需要配合索引表完成存儲的操作。
目錄的層級結構是樹狀的,成為目錄樹。
目錄樹中任何文件或目錄都只有唯一路徑。
對CPU而言,凡是對CPU進行數據輸入的都是輸入設備,凡是CPU進行數據輸出的都是輸出設備。
緩沖區主要是解決CPU與IO設備的速率不匹配的問題,減少CPU處理IO請求的頻率,提高CPU與IO設備之間的並行性。
專用緩沖區只適用於特定的IO進程,當這樣的IO進程比較多時,對內存的消耗也很大,所以操作系統劃出可供多個進程使用的公共緩沖區,稱之為緩沖池。
SPOOLing技術是關於慢速字元設備如何與計算機主機交換信息的一種技術,利用高速共享設備將低速的獨享設備模擬為高速的共享設備,邏輯上,系統為每一個用戶都分配了一台獨立的高速獨享設備,是一種虛擬設備技術。
SPOOLing技術把同步調用低速設備改為非同步調用。在輸入、輸出之間增加了排隊轉儲環節(輸入井、輸出井),SPOOLing負責輸入(出)井與低速設備之間的調度,邏輯上,進程直接與高速設備交互,減少了進程的等待時間。
❸ 如何實現數據存儲的管理
:數據存儲備份和存儲管理源於上世紀70年代的終端/主機計算模式,當時由於數據集中在主機上,因此,易管理的海量存儲設備——磁帶庫是當時必備的設備。80年代以後,由於PC的發展,尤其是90年代應用最廣的客戶機/伺服器模式的普及以及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使得存儲容量、存儲模式和存儲要求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些新興的存儲技術迅速崛起,為構建一個更安全的信息時代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編者按如何確保所有數據能夠得到可靠備份,及時進行災難恢復是存儲管理軟體的核心任務。此外存儲管理軟體還存在以下一些基本功能,諸如改進系統和應用I/O性能及存儲管理能力,提高數據和應用系統的高可用性,減少由於各種原因中斷數據存取或者應用系統宕機的時間,實現技術有分級存儲管理(HSM)、ClusterServer(集群伺服器)等。
首先是能提供一些可以識別和分析存儲訪問模式的VolumeManager工具。VolumeManager通過復雜的磁碟配置能均衡I/O負載,在不影響應用的同時能夠優化應用數據的布局。它還可將數據條形散放到多個物理盤上以提高性能,同時還具有在不中斷應用的情況下,識別和消除性能瓶頸的能力,從而增強系統和應用的性能。另外,VolumeManager在減少系統中斷時間、增加數據完整性等方面也有不俗表現。它允許對磁碟進行在線的管理和更改配置,減少對系統產生極大影響的停機時間,同時利用冗餘技術提高數據可用性,防止數據被丟失和破壞。
其次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可快速恢復的日誌式文件系統FileSystem,它能在不間斷數據訪問的條件下,對文件作在線備份,並在系統重啟或崩潰前允許訪問數據並恢復文件,從而大大提高用戶和管理員的生產效率。FileSystem在系統崩潰前還能將未完成的數據記錄在一個事件日誌中,利用恢復程序重現,從而保持了數據的完整性。
VolumeManager和FileSystem都工作在操作系統一級,可實現集群與故障恢復、自動管理、備份與HSM以及基於瀏覽器的遠程管理等。兩者有機結合後,利用雙方特有的對磁碟和數據的管理能力,能給企業的系統提供盡可能高的性能、可用性及可管理性。
在此基礎之上便是整個存儲管理的核心任務——備份技術。
數據存儲備份技術一般包含硬體技術及軟體技術等,硬體技術主要是磁帶機技術,軟體技術主要是通用和專用備份軟體技術等。我們主要從軟體技術方面加以討論。備份軟體技術在整個數據存儲備份過程中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因為它不僅關繫到是否支持磁帶的各種先進功能,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備份的效率。最好的備份軟體不一定就是操作系統所提供的備份功能,很多廠商都提供了許多專業的備份軟體。專業備份軟體能通過優化數據傳輸率,即可以自動以較高的傳輸率進行數據傳輸。這不僅能縮短備份時間、提高數據存儲備份速度,而且對磁帶機設備本身也有好處。另外,專業備份軟體還支持新磁帶機技術,如HP的TapeAlert技術,差不多所有主流專業備份軟體均提供支持。
對於存儲模式來說比較常見的有DAS、NAS和SAN等。DAS(DirectAttachedStorage-直接連接存儲)是指將存儲設備通過SCSI介面或光纖通道直接連接到一台計算機上。當伺服器在地理上比較分散、很難通過遠程連接進行互連時,直接連接存儲是比較好的解決方案。直接連接存儲也可幫助企業繼續保留已有的傳輸速率並不很高的網路系統。
網路正成為主要的信息處理模式,需要存儲的數據大量增加,數據作為取得競爭優勢的戰略性資產其重要性在增加,是目前發展的趨勢。NAS和SAN的出現正響應了這一點。NAS就是網路連接存儲,即將存儲設備通過標準的網路拓撲結構(例如乙太網),連接到一群計算機上。它的重點在於幫助工作組和部門級機構解決迅速增加存儲容量的需求。這種方法從兩方面改善了數據的可用性。第一,即使相應的應用伺服器不再工作了,仍然可以讀出數據。第二,簡易伺服器本身不會崩潰,因為它避免了引起伺服器崩潰的首要原因,即應用軟體引起的問題。另外,NAS產品是真正即插即用的產品,其設備的物理位置非常靈活。
SAN(存儲區域網路)通過光纖通道連接到一群計算機上。在該網路中提供了多主機連接,但並非通過標準的網路拓撲,並且通過同一物理通道支持廣泛使用的SCSI和IP協議。它的結構允許任何伺服器連接到任何存儲陣列,這樣不管數據置放在哪裡,伺服器都可直接存取所需的數據。SAN解決方案是從基本功能剝離出存儲功能,所以運行備份操作就無需考慮它們對網路總體性能的影響。這個方案也使得管理及集中控制實現簡化,特別是對於全部存儲設備都集群在一起的時候。
集群通常用於加強應用軟體的可用性與可擴展性。某些集群架構技術會加入單一系統印象的概念,可從單點以單一系統的方式來管理多台計算機。集群伺服器可支持多達上百台互相連接的伺服器,結合為鬆散結合的單位來執行作業,保護彼此的應用軟體免於故障。由於集群伺服器可完全整合應用軟體服務架構,因此可建置高效的應用軟體執行環境,即使整個系統出現故障,終端計算機都還可以使用幾乎所有的應用軟體。集群伺服器軟體包括引擎、編譯器、負載計算器、代理、指令與圖形化系統管理介面等組件。集群化運算環境的最大優勢是卓越的數據處理能力。原則上,任何類型的多重主機架構存儲設備,包括直接連接的磁碟,都可以用來當作集群數據存儲設備。為求得最大的系統可用性,最適合使用擁有多重主機存取路徑的容錯或高可用性存儲子系統。
分層次的管理方式可以解決存儲容量不斷增長導致的如何有效擴充容量的問題。在很多情況下,它更多地用於分布式網路環境中。分級,其實就是意味著用不同的介質來實現存儲,如RAID系統、光存儲設備、磁帶等,每種存儲設備都有其不同的物理特性和不同的價格。例如,要備份的時候,備份文件一般存儲在速度相對比較慢、容量相對比較大、價格相對比較低的存儲設備上如磁帶,這樣做很經濟實用。那麼如何實現分級呢?從原理上來講,分級存儲是從在線系統上遷移數據的一種方法。文件由HSM系統選擇進行遷移,然後被拷貝到HSM介質上。當文件被正確拷貝後,一個和原文件相同名字的標志文件被創建,但它只佔用比原文件小得多的磁碟空間。以後,當用戶訪問這個標志文件時,HSM系統能將原始文件從正確的介質上恢復過來。分級存儲可以有不同的實施方式,HSM根據兩級或三級體系將動態遷移/回遷的數據分類,從而實現分級存儲。
存儲應用的深入必然帶來對整體解決方案的需求,這不僅包括硬體,還包括相應的軟體以及服務。一個軟硬體兼容的融合應用環境是大勢所趨。比如,存儲虛擬化的提出就證明了這一趨勢。因為它有利於提高存儲利用率、簡化管理和降低成本,構建一個融合的存儲應用大環境。總之,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能力的不斷提高,數據量也在不斷膨脹。數據備份與恢復等存儲技術方面的問題顯得越來越重要,存儲管理技術的發展必將引起業界的高度重視。
相關鏈接:當前主流的存儲介質
磁碟陣列、磁帶庫
磁碟陣列的最大特點是數據存取速度特別快,其主要功能是可提高網路數據的可用性及存儲容量,並將數據有選擇性地分布在多個磁碟上,從而提高系統的數據吞吐率。另外,磁碟陣列還能夠免除單塊硬碟故障所帶來的災難後果,通過把多個較小容量的硬碟連在智能控制器上,可增加存儲容量。磁碟陣列是一種高效、快速、易用的網路存儲備份設備。
廣義的磁帶庫產品包括自動載入磁帶機和磁帶庫。自動載入磁帶機和磁帶庫實際上是將磁帶和磁帶機有機結合組成的。自動載入磁帶機是一個位於單機中的磁帶驅動器和自動磁帶更換裝置,它可以從裝有多盤磁帶的磁帶匣中拾取磁帶並放入驅動器中,或執行相反的過程。自動載入磁帶機能夠支持例行備份過程,自動為每日的備份工作裝載新的磁帶。一個擁有工作組伺服器的小公司或分理處可以使用自動載入磁帶機來自動完成備份工作。
磁帶庫是像自動載入磁帶機一樣的基於磁帶的備份系統,它能夠提供同樣的基本自動備份和數據恢復功能,但同時具有更先進的技術特點。它的存儲容量可達到數百PB(1PB=100萬GB),可以實現連續備份、自動搜索磁帶,也可以在驅動管理軟體控制下實現智能恢復、實時監控和統計,整個數據存儲備份過程完全擺脫了人工干涉。磁帶庫不僅數據存儲量大得多,而且在備份效率和人工佔用方面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在網路系統中,磁帶庫通過SAN(存儲區域網絡)系統可形成網路存儲系統,為企業存儲提供有力保障,很容易完成遠程數據訪問、數據存儲備份,或通過磁帶鏡像技術實現多磁帶庫備份,無疑是數據倉庫、ERP等大型網路應用的良好存儲設備。
光碟塔、光碟庫和光碟網路鏡像伺服器
光碟不僅存儲容量巨大,而且成本低、製作簡單、體積小,更重要的是其信息可以保存100年至300年。光碟塔由幾台或十幾台CD-ROM驅動器並聯構成,可通過軟體來控制某台光碟機的讀寫操作。光碟塔可以同時支持幾十個到幾百個用戶訪問信息。光碟庫也叫自動換盤機,它利用機械手從機櫃中選出一張光碟送到驅動器進行讀寫。它的庫容量極大,機櫃中可放幾十片甚至上百片光碟。光碟庫的特點是:安裝簡單、使用方便,並支持幾乎所有的常見網路操作系統及各種常用通信協議。
光碟網路鏡像伺服器不僅具有大型光碟庫的超大存儲容量,而且還具有與硬碟相同的訪問速度,其單位存儲成本(分攤到每張光碟上的設備成本)大大低於光碟庫和光碟塔,因此光碟網路鏡像伺服器已開始取代光碟庫和光碟塔,逐漸成為光碟網路共享設備中的主流產品。
❹ 存儲管理主要是對什麼的管理
技術文章 >運維 >windows運維
操作系統的存儲管理功能實際上是管理什麼?
藏色散人藏色散人2019-12-07 14:13:50原創
操作系統的存儲管理功能實際上是管理什麼?
操作系統的存儲管理功能實際上是管理內存資源.
操作系統的五大管理功能:
(1)作業管理:包括任務、界面管理、人機交互、圖形界面、語音控制和虛擬現實等;
(2)文件管理:又稱為信息管理;
(3)存儲管理:實質是對存儲「空間」的管理,主要指對主存的管理;
(4)設備管理:實質是對硬體設備的管理,其中包括對輸入輸出設備的分配、啟動、完成和回收;
(5)進程管理:實質上是對處理機執行「時間」的管理,即如何將CPU真正合理地分配給每個任務。
五大類型操作系統各自的特點分別是:
(1) 批處理操作系統的特點有:a. 用戶離線使用計算機。用戶提交作業之後直到獲得結果之前就不再和計算機打交道。作業提交的方式可以是直接交給計算中心的管理操作員,也可以是通過遠程通訊線路提交。提交的作業由系統外存收容成為後備作業。
b.成批處理。操作員把用戶提交的作業分批進行處理。每批中的作業將由操作系統或監督程序負責作業間自動調度執行。
c.多道程序運行。按多道程序設計的調度原則,從一批後備作業中選取多道作業調入內存並組織它們運行,成為多道批處理。
(2) 分時操作系統的特點有:a. 交互性:首先, 用戶可以在程序動態運行情況下對其加以控制。其次,用戶上機提交作業方便。第三,分時系統還為用戶之間進行合作提供方便。
b. 多用戶同時性:多個用戶同時在自己的終端上上機,共享CPU和其他資源,充分發揮系統的效率。
c.獨立性:客觀效果上用戶彼此間感覺不到有別人也在使用該台計算機,如同自己獨占計算機一樣。
(3) 實時操作系統的特點有:a. 實時時鍾管理(定時處理和延時處理)。
b. 連續的人-機對話,這對實時控制往往是必須的。
c.要求採取過載保護措施。例如對於短期過載,把輸入任務按一定的策略在緩沖區排隊,等待調度; 對於持續性過載,可能要拒絕某些任務的輸入; 在實時控制系統中,則及時處理某些任務,放棄某些任務或降低對某些任務的服務頻率。
d.高度可靠性和安全性需採取冗餘措施。雙機系統前後台工作,包括必要的保密措施等。
(4) 網路操作系統的特點有:a. 計算機網路是一個互連的計算機系
❺ 存儲管理功能有什麼具體概念是啥謝謝
存儲管理操作流程是整個系統管理流程中的關鍵組件之一。存儲管理主要關注於存儲管理方面的運行和維護工作。該流程用以對生產IT環境中的數據和數據資源進行定義、跟蹤及維護。 數據與數據資源的定義涉及以下任務: •制訂必要的數據分類、存儲與恢復計劃
•制訂必要的數據存儲與恢復策略及流程
數據與數據資源的跟蹤涉及以下任務: •制訂適當的存儲資源監控流程(例如可用性、容量與性能等) •根據業務需求監控存儲資源以確保處於可用狀態 •根據當前發展趨勢預測未來存儲需求
數據與數據資源的維護涉及以下任務: •針對必要的數據和/或存儲資源變更需求根據變更管理流程提交變更請求(RFC) •通過對存儲資源進行調整與優化的方式提高可用性、容量或性能需求(服從變更管理流程規定) •確保數據按照預先制訂的數據安全策略進行存儲 •採取適當的措施以滿足存儲需求變更要求
存儲管理操作流程由以下兩個主要關注領域組成:數據備份與恢復操作;以及存儲資源管理。每個領域包含不同的活動與任務,本文對其進行了詳細的描述。 存儲資源管理是一項關鍵存儲管理活動,它主要關注於確保諸如磁碟之類的重要存儲介質通過正確的文件系統進行格式化和安裝,以及(諸如磁帶、CD之類的)移動存儲介質按照業務要求進行組織(例如通過庫的方式組織)、使用、循環及淘汰。如需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參考「磁碟管理」、「文件系統管理」和「磁帶管理」章節。 此外,存儲資源管理還包括通過管理技術來監控存儲資源,從而確保其滿足可用性、容量及性能需求。如需獲取更多相關信息,請參考「制訂存儲監控與管理計劃並對存儲活動進行監控」章節。 現有數據中心內的後續日常存儲管理活動包括:數據備份、還原與恢復操作;存儲資源管理活動;以及本文中所描述的其它活動。
目的與目標
存儲管理的目的和目標是憑借可用技術資源確保通過適當的存儲設備來滿足SLA所規定的業務需求。這種目標要求能夠及時確定故障,理解未來業務需求可能對存儲所產生的影響,並通過最為高效、便捷的方式來確保存儲管理功能的實現。
內容範圍
存儲管理關注於設計、實施並運行能夠滿足組織機構業務需求的適當存儲解決方案: •存儲管理制訂數據分類、存儲、還原和恢復所必需的策略與過程。 •存儲管理對存儲資源進行實時監控並預測未來的存儲資源需求。 •存儲管理實施旨在維持穩定、高效、可管理的存儲環境進而滿足業務需求的變更與調優操作。
❻ 雲存儲的基本結構包括那幾部分
雲存儲結果有4層組成:
1、存儲層
存儲層是雲存儲最基礎的部分。存儲設備可以是FC光纖通道存儲設備,可以是NAS和 iSCSI等IP存儲設備,也可以是 SCSI或SAS等 DAS存儲設備。雲存儲中的存儲設備往往數量龐大且分布多不同地域,彼此之間通過廣域網、互聯網或者 FC光纖通道網路連接在一起。
存儲設備之上是一個統一存儲設備管理系統,可以實現存儲設備的邏輯虛擬化管理、多鏈路冗餘管理,以及硬體設備的狀態監控和故障維護
2、基礎管理層
基礎管理層是雲存儲最核心的部分,也是雲存儲中最難以實現的部分。基礎管理層通過集群、分布式文件系統和網格計算等技術,實現雲存儲中多個存儲設備之間的協同工作,使多個的存儲設備可以對外提供同一種服務,並提供更大更強更好的數據訪問性能。
CDN內容分發系統、數據加密技術保證雲存儲中的數據不會被未授權的用戶所訪問,同時,通過各種數據備份和容災技術和措施可以保證雲存儲中的數據不會丟失,保證雲存儲自身的安全和穩定。
3、應用介面層
應用介面層是雲存儲最靈活多變的部分。不同的雲存儲運營單位可以根據實際業務類型,開發不同的應用服務介面,提供不同的應用服務。比如視頻監控應用平台、IPTV和視頻點播應用平台、網路硬碟引用平台,遠程數據備份應用平台等。
4、訪問層
任何一個授權用戶都可以通過標準的公用應用介面來登錄雲存儲系統,享受雲存儲服務。雲存儲運營單位不同,雲存儲提供的訪問類型和訪問手段也不同。
❼ 存儲管理的目的是
存儲管理的鍵高洞目的是實現擴充主存容量,並提高主存利用效率。
存儲管理即對主存的管理技術,其目的主要是通過合理地分配與管理主存儲器,達到高效利用主存,擴充主存容量的目的。
存儲管理是指磁碟管理工具,所謂的磁碟包括電腦的硬碟、移動硬碟、優盤念豎、光碟機等存儲設備,通過該稿枯工具可以分區、指定盤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