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務存儲 » 華為存儲使用的開源技術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華為存儲使用的開源技術

發布時間: 2023-08-15 22:29:58

Ⅰ 華為NM卡到底是什麼為何那麼貴呢

NM存儲卡是華為全球首創 的一種超微型存儲卡,於2018年10月在華為Mate 20發布會上正式發布,其提供了更便捷的數據儲存方式。與華為Mate 20一起發布的原因在於配合Mate 20的上下雙層SIM卡插槽設計,因為華為NM存儲卡和Nano SIM卡的規格幾乎完全相同,只需要使用雙卡手機其中的一個Nano SIM卡槽,就能實現手機存儲的擴展。

華為NM存儲卡與Micro SD存儲卡相比,華為NM存儲卡的體積減小了45%,其形狀大小和Nano SIM卡完全相同,可以與Nano SIM卡共享卡槽。華為NM存儲卡的誕生,標志著Micro SD存儲卡在統治媒體擴展卡領域13年之後,終於迎來了落幕的時刻。

在當前手機自帶存儲越來越大的今天,SD存儲卡都已經在逐漸淡出市場的時候,華為NM存儲卡還如何獲得市場的青睞?當前手機標配存儲幾乎已經128GB起步了,但隨著拍照配置及需求的不斷上升、視頻業務的越來越受歡迎,這個存儲量也是越來越捉襟見肘了。而目前各廠家推出的全面屏手機基本已摒棄了SD存儲卡的設計,這就導致新類型的存儲卡需求並不缺乏。

另外,對於商務和公務人士來說,手機通訊的加密要求也是一個硬性需求,很多進行加密的重要信息、數據等需要存儲卡來存儲密鑰,而手機內部的快閃記憶體存儲很多時候並不能勝任這樣的特殊需求。這也需要外部擴展存儲卡來負擔。

華為在設計NM存儲卡之初,就為其設立了嚴格的標准——不低於SD U3(最低寫入速率30MB/s)的讀寫速度。華為NM存儲卡並未像SD卡那樣使用了SD卡協會持有的相關協議,而是使用了開源的存儲技術標准JEDEC的內存存儲協議開發。經華為實驗室測量,華為NM存儲卡的順序讀取速率可達90MB/s,順序寫入速率達70MB/s,遠超SD U3標准。

目前華為NM卡比較常見的規格主要有64GB、128GB、256GB,其售價相比傳統的SD卡那是讓人很糾結啊。從NM卡的讀寫性能,以及新技術初次商用的角度來說,也算是貴的遵循規律了。可是NM卡目前的短板是並不是任何手機的NANO卡槽都可以用啊,這只能是對於購買了華為低配存儲版的用戶去擴展存儲續命了。目前華為已將NM卡技術授權給了第三方公司生產,未來價格應該會有所下降。

自華為NM存儲卡正式推出之後,華為公司已正式加入了SD協會,並開始以協會成員的身份發起了Nano SD卡技術標準的討論,未來NM存儲卡的相應標准或許會成為SD協會許可的通用存儲卡標准,徹底取代SD卡。

Ⅱ 根本不需Micro SD卡!擴展存儲容量,華為手機早有更強「備胎」

這些年,智能手機不僅在攝像頭像素上屢創新高,而且高端機型也普遍標配128GB存儲,甚至出現512GB版本這樣的巨無霸。總有一天,當手機存儲被塞得滿滿當當,除了再買一部頂配手機之外,其實還能給手機擴展容量。

從EMUI 4.0開始,華為手機出於安全和性能考慮,不再支持將應用程序安裝到Micro SD卡上。這是由於Micro SD卡的讀寫速度相對手機內置存儲而言緩慢,並且Micro SD卡更容易因為熱插拔、外物侵入而崩潰,影響系統運行的穩定性。

那麼拓展的存儲容量可以怎麼用?比如:

· 作為電腦"D盤"使用,存儲海量照片、音樂、視頻等;

· 作為安全的外部存儲備份,將數據被分到外部存儲,並可隨時恢復。

如今Micro SD卡已經Out,只需簡單三招,輕松給華為手機擴展容量。

推薦之一:華為NM存儲卡

推薦理由:更小巧更強大,提供比Micro SD卡更好的存儲方案

適用機型:華為P30系列、Mate 20系列、Mate X

心動賣點之1:至簡設計,成就全球體積最小的手機存儲卡

2018年10月,華為正式發布NM存儲卡,一舉結束手機存儲卡十三年外觀不變的 歷史 。

工程師巧妙地將Nano存儲卡的兩個PIN腳設計為L型,並擺放在存儲卡的兩個角落,使得Nano存儲卡僅相當於Nano SIM卡大小,足足比Micro SD卡縮小45%。

與此同時,手機卡槽也相應進行了改變。華為將兩個並列的雙卡槽,調整為正反兩面的雙卡槽,副卡卡槽既支持Nano SIM卡,也支持Nano存儲卡。當卡槽插入Nano卡時,手機發起"對話",智能識別是Nano SIM卡還是Nano存儲卡。

心動賣點之2:疾速傳輸,速度達到手機內置存儲標准

華為Nano存儲卡基於JEDEC的開源內存存儲協議(eMMC5.1),理論最高傳輸速率100MB/s。經華為實驗室測量,Nano存儲卡的數據順序讀取速率在電腦上可達90MB/s,在手機上達80MB/s,順序寫入速率達70MB/s,遠超SD卡UHS-3標准。

推薦之二:華為備咖存儲

推薦理由:備份就像充電一樣簡單

適用機型:華為P30系列、P20系列、Mate 20系列、Mate 10系列、nova4系列

心動賣點之1:高達1TB存儲空間,1秒備份10張照片

華為備咖存儲內置1TB大容量硬碟,連接華為手機即可備份,連接電腦變身移動硬碟。

它可為華為手機高速備份照片、音樂、視頻、簡訊、聯系人、微信及各類軟體,存儲超過30萬張高清照片(3MB/張)或超過3000集高清連續劇(300MB/集)。

心動賣點之2:邊充電邊備份

在純凈極簡的設計之下,華為備咖存儲既可以作為移動硬碟,還能為手機供電。接入電源並連接手機,即可一邊充電、一邊進行數據備份,最高支持9V/2A快充。

推薦之三:華為雲空間

推薦理由:來自雲端的守護

適用機型:華為全系手機、未來5G手機

心動賣點之1:5G開啟想像空間

5G時代憑借超高速率、超低時延模糊了本地和雲端的邊界。以Balong 5000晶元為例,其在Sub-6GHz頻段的峰值下載速度可達4.6 Gbps,緩存一部1GB超清電影只需不到2秒鍾,這意味著雲空間有著近似本地存儲一樣的體驗,即時響應、隨叫隨到。

心動賣點之2:數據無懼丟失,多終端同步更新

華為雲空間能夠安全存儲照片、視頻、聯系人等重要數據,整機數據自動備份,不用擔心,手機、外置存儲卡、U盤或移動硬碟丟失而找不回數據。對於擁有多部華為手機的用戶而言,

只需一個華為賬號,即可在各個設備上同步更新,沒有比雲空間更便捷的存儲方式了。

這三招,你會怎麼選?

Ⅲ 華為擁抱OpenStack、力推企業雲

華為要做公有雲?

2015年4~5月間,華為要做公有雲的傳聞令國內的雲廠商頗為驚訝,消息一度令媒體興奮了好一陣時間。7月30日,華為在北京正式對外宣布其雲服務戰略,只不過「公有雲」的名字再沒有被提及。這是自2010年華為首次發布 雲計算 戰略以來的另一個重要節點。

在7月30日的發布會上,華為輪值CEO徐直軍表示:「雲服務正在成為企業IT的新模式,這已經成為產業界的共識。為了滿足企業市場客戶與合作夥伴在網路時代的新需求,華為決定推出企業雲服務,這是華為ICT產品和解決方案的自然延伸。」目前華為在全球已部署了255個雲數據中心,雲計算虛擬機超過70萬個。此外,華為在全球擁有5個雲計算研發中心,相關的研發人員超10000人。

9月18日,一年一度的華為雲計算大會(HCC2015)在上海世博中心開幕。美國《連線》雜志的Kevin Kelly在主題演講中表示,雲就是未來。他預言,2020年,將有60%的應用運營在雲上,全球現有的9000多家雲計算公司已經為人類提供了各種各樣的產品和服務。

徐直軍指出,企業的IT 架構 要雲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全生態鏈的共同努力。公有雲顯然並不是華為的優先選擇,與運營商合作才是最好的方式。華為IT產品線總裁鄭葉來則進一步闡述了華為雲計算的概念,即虛擬化紀元是Cloud 1.0的特徵,以資源為核心則是Cloud 2.0的表現,以及以應用為核心的Cloud 3.0將是未來雲計算的趨勢。

全面擁抱 OpenStack

在本年度的華為雲計算大會(HCC2015)上,華為發布了基於OpenStack的雲 操作系統 FusionSphere 6.0,任何基於社區版本的第三方應用無需改動都能運行在FusionSphere上。在筆者看來,FusionSphere 6.0在網路部分對 SDN 技術的集成管理是值得關注的部分。此外,基於OpenStack的跨數據中心雲災備解決方案也一並推出。

華為雲計算首席架構師顧炯炯在接受InfoQ采訪時表示,目前全球有300多家廠商參與OpenStack貢獻,華為從G版本開始參與社區,在最新L版本(受訪時)中的綜合貢獻排名第六,而三年前華為的排名只不過是第二十名。FusionSphere堅持開放原則,即擁抱開源、高於開源、回饋開源。在19日的開源與雲應用主題論壇上,顧炯炯詳細介紹了華為的公有雲架構設計,聽眾雲集以至於筆者未能擠進會場只好站在門外聽完顧大師的演講。顧炯炯在演講中透露,除了全面擁抱OpenStack,華為FusionSphere還基於開源的Cloud Foundry集成了DevOps技術支持。作為華為三大軟體之一,FusionSphere實現了與華為硬體的解耦,並通過了全球300多家主流硬體廠商的兼容驗證。

在開源社區版本的基礎上,華為FusionSphere系統做了如下產品化增強:

HA framework:解決OpenStack管理進程存在單實例單點故障的問題。支持OpenStack的服務多實例負荷分擔方式部署,單個物理服務故障的時候不影響OpenStack功能的使用。

Auto Deployment:數據中心內的所有物理伺服器都可以被自動化的安裝並納入雲資源池管理。安裝服務通過PXE方式將Hypervisor、OpenStack等必須的雲平台軟體包按照配置部署到對應的物理伺服器中。實現整個雲平台的快速安裝和快速擴容。

Smooth upgrade:提供採用UI界面的升級工具實現全系統的平滑升級。升級過程中通過將虛擬機從被升級節點遷移到其它節點的方式保證虛擬機業務不中斷。

Log & Monitor:提供全系統的操作日誌記錄與性能監控功能。監控全系統的物理伺服器性能數據和虛擬機的性能數據。

API proxy:通過API proxy實現OpenStack內部管理網路與外部網路的隔離,提升openStack服務的網路安全性。

Backup:提供全系統的管理數據備份功能。包括OpenStack的所有管理數據的備份和FusionMananger管理數據的備份功能。

除了在OpenStac外圍做了產品化增強,華為還在OpenStack和KVM裡面針對NFV做了功能增強,如資源調度功能、性能優化、高可用HA。

網路、存儲以及容器

網路與存儲目前仍然是雲計算最賺錢的業務,2015年6月,IDC報告顯示華為存儲全球收入增長率連續七個季度第一。在今年的華為雲計算大會(HCC2015)上,華為聯合QLogic基於25Gb乙太網技術聯合發布了橫向擴展文件存儲系統。通過收購博通的NS2技術,QLogic在乙太網市場的佔有率達到了26%之多。華為存儲產品線副總裁肖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未來高端存儲介質將走向SSD,海量數據必然會影響企業數據存儲的架構,數據中心橫向擴展將面臨更大的挑戰。數據中心建設對乙太網技術的要求也從10Gb這個量級提高到100Gb的量級。QLogic亞太區資深首席產品經理陳介頌在演講中表示,25Gb技術將使帶寬和性能提升2.5倍,同時埠成本降低50%,通過線性擴展系統整體帶寬可達400GB/s,這對高負載I/O的用戶來說是一個令人眼前一亮的提升。此外,採用RoCE協議也大大降低了CPU負載和網路延時。當然,這些高性能需要華為硬體設備的支撐。

華為企業核心網解決方案總經理楊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企業雲通信在快速增長,佔比將從2015年的20%增長到2019年的50%,市場規模超過200億元。華為企業雲通信支持SaaS和PaaS兩個層面的服務,企業可以在公有雲或者自己的私有雲上部署。作為較早支持NFV的廠商,華為憑借長期以來運營商市場的經驗,可以通過定製化解決系統對接、集成和升級等等問題。華為企業BG UC&C MKT與解決方案銷售部部長林明則指出,隨著互聯網服務的邊界越來越模糊,未來雲通信的發展將基於統一的基礎,通信的可靠性、穩定性需求會越來越高,針對橫向擴展的問題,目前的SDK是一個過渡方案。華為做的事情總結起來有兩點,即向上開放API,向下開放SDK。

當筆者問到對容器技術的支持時,華為雲計算首席架構師顧炯炯表示,隨著IT業務越來越互聯網化,應用彈性問題其實並沒有非常好的被解決。華為會考慮將 Docker 與OpenStack相結合,華為有一個開源項目作為Docker調度與編排的引擎,可以實現在基礎設施層面對容器管理的自動化。這跟OpenStack基礎設施雲服務形成一個優勢互補整體解決方案。因此,容器與 微服務 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呈現並存的關系。當筆者追問華為容器雲服務的進展時,顧大師表示今年年底華為將發布一個在線 測試 版的容器服務。

Ⅳ 華為自研的資料庫gaussdb怎麼樣

華為自研的資料庫gaussdb,還可以吧,用起來算是比較方便。

GaussDB(for Redis)(下文簡稱高斯Redis)是華為雲資料庫團隊自主研發的兼容Redis協議的雲原生資料庫,該資料庫採用計算存儲分離架構,突破開源Redis的內存限制,可輕松擴展至PB級存儲。

高斯Redis基於計算存儲分離架構,計算層實現熱數據緩存,存儲層實現全量數據的落盤,中間通過RDMA高速網路互連,通過演算法預測用戶的訪問規律,實現數據的自動冷熱交換,最終達到極致的性能提升。

相關資料

該架構基於華為內部強大且廣泛使用的自研分布式存儲系統DFV,實現了一套Share Everything的雲原生架構,充分發揮了雲原生的彈性伸縮、資源共享的優勢。

使得高斯Redis具備強一致、秒擴容、低成本、超可用的四大特點,完美避開了開源Redis的主從堆積、主從不一致、fork抖動、內存利用率只有50%、大key阻塞、gossip集群管理等問題。

Ⅳ 華為 fusion cube 存儲虛擬化用的是什麼技術

OpenStack峰會在法國巴黎如期舉行,各界共商雲軟體的未來。OpenStack會執行總監Jonathan Bryce提到「被動的技術應用已經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由軟體定義的存儲、網路及數據中心」。這一簡短有力的發言引起了強烈的共鳴和反響。
Jonathan Bryce的主題發言的指出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即:越來越多的企業使用了按需分配資源的雲系統。軟體帶來了經濟的不斷發展,創新不再是掌握所有權的大型機構的專利了,而真正的創新是來自不同國家的數百家公司成千上萬的人一起合作的成果。
Openstack提供開源軟體的框架,簡化了基於雲系統的管理模式。雖然只有短短四年,但無論是從齊聚巴黎分享優秀實踐的峰會創下與會人數的歷史記錄——4,600開發者及用戶,還是將首個Superuser大獎授予了CERN——World Wide Web的創始者,用3000個伺服器7萬核組成了全球最大的OpenStack集群,這些無一不證明了OpenStack的成功。顯然,企業用戶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並利用OpenStack來實現企業規則的改革。
基於OpenStack的FusionSphere
華為是應用OpenStack架構的公司之一,而且OpenStack已經被深度融合進華為的一系列IT產品。 OpenStack滿足了雲時代這類公司針對日益靈活的IT系統的管理需求。在步入雲計算領域時面對系統日益靈活的管理需求。
華為雲計算產品線營銷總監張建華提到「隨著計算能力、存儲及網路對硬體的依賴性下降,我們正在創建我們自己的軟體來滿足基於軟體定義資源的需求。」
他指出,Openstack雖然可以像膠水一樣將整個系統粘合在一起,但它只是個基礎。華為FusionSphere雲操作系統產品在OpenStack框架的基礎上還增加了不同的安全級別,並且使用戶能充分利用OpenStack提供的互通特性最新的FusionSphere 5.0還允許私有雲用戶連接像亞馬遜這樣的公共雲。
通過使用OpenStack,華為FusionSphere能夠管理來自不同廠家的虛擬伺服器、存儲、網路資源以及虛擬安全與負載均衡等設備。FusionSphere可以兼容作為雲計算基礎的異構虛擬化層,且物理伺服器虛擬化使FusionSphere能夠根據企業當前的需求完成不同的任務。如hypervisor,一個虛擬化多個物理系統的虛擬化層軟體,可以由不同供應商提供,使FusionSphere能夠很好地與已有設備或軟體配合完成相應任務。
軟體定義的基礎設施
和傳統的基於硬體的系統相比,軟體定義的數據中心具有很多優勢。軟體定義數據中心可以分解為軟體定義計算、軟體定義存儲和軟體定義網路。例如,軟體定義網路將網路的管理和只能路由功能抽取到軟體實體中,並且提供API供用戶按照應用的需要對網路進行編程,從而實現業務驅動網路;而實際數據交換功能則交付給專用的數據交換硬體設備,交換設備只專注於數據交換,這樣大大提高了數據交換的效率。軟體定義的數據中心具備很強的系統自愈能力。
那些對上述雲計算的保障機制需求強烈的企業,軟體定義的數據中心無疑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張建華還提到了電信運營商,「通常,這些公司很依賴硬線技術,但是目前的大量流量都不是通過傳統的電信網路傳輸。運營商需要改變來提供更多的IP服務」。Openstack與FusionSphere提供了像互聯網一樣的架構,從而能夠解決這些問題。他還補充到「運營商需要一個既懂得傳統架構又懂得新模式的合作夥伴才能邁進新紀元。他們還需要開放架構的解決方案,以避免受限於某一單一模式。」
OpenStack實現電信NFV變革
Telefonica意識到華為正是這樣的合作夥伴。因為這個原因,電信巨頭Telefonica決定採用華為FusionSphere集中管理其軟體、硬體以及數據中心。鑒於FusionSphere的統一調度與管理優勢,Telefonica在英國的運營商O2,在部署FusionSphere後的TCO大幅降低了約30%。FusionSphere通過三個方面實現客戶價值:運營維護(O&M)、業務管理、以及業務控制。另外,FusionSphere架構也將支持Telefonica的後續升級。
另外一個電信巨頭,沃達豐,也部署了FusionSphere來管理其基於PLEX系統的數據中心,以便管理不同廠商的資源和未被充分利用的資源,降低操作維護費用。公有雲和私有雲都在以這種模式進行管理,資源按需求動態分配,必要時業務也可以跨雲遷移。
除了電信領域外,OpenStack也為其他領域帶來了好處。匯港資訊有限公司採用華為OpenStack連通了香港經紀人與上海證券交易所。中國的一些政府部門的業務系統也通過部署華為雲產品,體驗到了這種IT架構的優勢,華為的雲產品可以為其消減成本、提高效率。
在OpenStack 峰會最後,華為的雲計算產品線首席技術官,王海鷹,上台分享了華為成為OpenStack會金牌會員的前景。他講到「從長遠看,華為將會繼續促進OpenStack與NFV的融合。我們也希望與所有領域夥伴合作構建一個健康的OpenStack系統」。我們正在進步。OpenStack已經有17,141個個人會員,432個支撐公司,以及兩千萬行代碼,這也證明了企業已經准備好迎接更敏捷的IT方案。這個方案將不僅能夠滿足當前需求,而且能夠靈活地控制未來的方案。華為FusionSphere,FusionCube(軟硬體雲管理一體機)以及其他的雲產品正是這樣一套既適應今天又能管理未來的強大的工具。

評論

請先登錄,再發表評論
敬請讀者發表評論,本站保留刪除與本文無關和不雅評論的權力。
OpenStack開發雲計算
OpenStack目標:解決實施中的瓶頸問題
OpenStack Neutron:雲服務中的開放網路
Salesforce或「登陸」OpenStack
Gartner分析師再次抨擊OpenStack「太嫩」
紅帽:Havana增強OpenStack的開發動力
雲計算疆場烽煙:OpenStack叫板Amazon
OpenStack你了解生態系統的價值嗎?
企業對OpenStack Havana熱情高漲 期待Icehouse
OpenStack是否已為IPv6做好准備?
OpenStack Havana新增雲網路功能
企業部署OpenStack:該做與不該做的事
DIY雲計算:OpenStack當積木
OpenStack私有雲滿足高IO需求
OpenStack互操作駕到:開源雲平台選擇更自由
失敗案例!OpenStack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SUSE OpenStack Cloud 5簡化私有雲管理
如何構建OpenStack存儲雲
企業用戶為何選擇OpenStack
使用OpenStack能開發企業私有雲嗎?
OpenStack在混合雲戰略中位置在哪?
OpenStack雲功能激發廠商支持
雲計算開源運動:廠商爭先公開源代碼
OpenStack私有雲DR的益處比其TCO更顯而易見
OpenStack企業~~進程舉步維艱
EMC收購Cloudscaling對OpenStack應用意義何在?
紅帽1.75億美元收購Inktank
紅帽 9,500萬美元收購eNovance
思科收購Metacloud
惠普1億美元收購Eucalytpus
EMC 5,000萬美元收購Cloudscaling
2014 OpenStack收購案盤點
華為持續重磅投入OpenStack 巴黎峰會全面展示開放雲
誰還敢於挑戰OpenStack的權威?出列!
預測到2018年OpenStack市場規模將達到33億美元
網易OpenStack部署運維實戰
紅帽公司發布 OpenStack Platform 5
開源雲平台:頂級OpenStack廠商一覽
OpenStack為技術宅提供了「拯救世界」的平台
OpenStack之小企業使用技巧
OpenStack現狀:四年後仍「不溫不火」
小型企業如何成功牽手OpenStack?
OpenStack:叫好不叫座
IBM Cloud Manager將OpenStack與伺服器關聯
OpenStack現在可配置NoSQL
雲計算戰爭OpenStack vs VMware:設計與功能
雲操作系統OpenStack:優勢與問題並存
Riverbed加入OpenStack社區:協作開發基於開源標准雲解決方案的優化先鋒
Rackspace將拆分開源雲計算軟體OpenStack
如何使用Puppet安裝OpenStack Nova雲?
Cloud.com將要合並OpenStack代碼庫
如何建立高可用OpenStack雲?
OpenStack里的三種存儲
OpenStack Grizzly發布 推進可擴展性和高可用性
OpenStack最新版本Grizzly新增部分功能一覽
面對雲鎖定的抉擇:OpenStack還是專有雲平台?
四種方案將OpenStack部署到Hadoop
如何成功實施OpenStack和CloudStack項目
Mark Collier:OpenStack API兼容AWS
三載風雨鑄就Openstack今日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