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前端匯流排有 幾總謂稱
FSB=Front Side BUS前端匯流排
FSB是指CPU與北橋晶元之間的數據傳輸匯流排,又稱前端匯流排。
舊型的電腦用的都是FSB,P4等主板,現在新的I3,I5,I7和戴爾伺服器R710等的現在都用新的QPI
Intel的QuickPath Interconnect技術縮寫為QPI,譯為快速通道互聯。事實上它的官方名字叫做CSI,Common System Interface公共系統界面,用來實現晶元之間的直接互聯,而不是在通過FSB連接到北橋,矛頭直指AMD的HT匯流排。無論是速度、帶寬、每個針腳的帶寬、功耗等一切規格都要超越HT匯流排。
FSB正離我們遠去
眾所周之,前端匯流排(Front Side Bus,簡稱FSB)是將CPU中央處理器連接到北橋晶元的系統匯流排,它是CPU和外界交換數據的主要通道。前端匯流排的數據傳輸能力對計算機整體性能影響很大,如果沒有足夠帶寬的前端匯流排,即使配備再強勁的CPU,用戶也不會感覺到計算機整體速度的明顯提升。
目前intel處理器主流的前端匯流排頻率有800MHz、1066MHz、1333MHz幾種,而就在2007年11月,intel再度將處理器的前端匯流排頻率提升至1600MHz(默認外頻400MHz),這比2003年最高的800MHzFSB匯流排頻率整整提升了一倍。這樣高的前端匯流排頻率,其帶寬多大呢?前端匯流排為1333MHz時,處理器與北橋之間的帶寬為10.67GB/s,而提升到1600MHz能達到12.8GB/s,增加了20%。
雖然intel處理器的前端匯流排頻率看起來已經很高,但與同時不斷提升的內存頻率、高性能顯卡(特別是雙或多顯卡系統)相比,CPU與晶元組存在的前端匯流排瓶頸仍未根本改變。例如1333MHz的FSB所提供的內存帶寬是1333MHz×64bit/8=10667MB/s=10.67GB/s,與雙通道的DDR2-667內存剛好匹配,但如果使用雙通道的DDR2-800、DDR2-1066的內存,這時FSB的帶寬就小於內存的帶寬。更不用說和未來的三通道和更高頻率的DDR3內存搭配了(Nehalem平台三通道DDR3-1333內存的帶寬可達32GB/s)。
與AMD的HyperTransport(HT)匯流排技術相比,FSB的帶寬瓶頸也很明顯。HT作為AMD CPU上廣為應用的一種端到端的匯流排技術,它可在內存控制器、磁碟控制器以及PCI-E匯流排控制器之間提供更高的數據傳輸帶寬。HT1.0在雙向32bit模式的匯流排帶寬為12.8GB/s,其帶寬便可匹敵目前最新的FSB帶寬。2004年AMD推出的HT2.0規格,最大帶寬又由1.0的12.8GB/s提升到了22.4GB/s。而最新的HT3.0又將工作頻率從HT2.0最高的1.4GHz提高到了2.6GHz,提升幅度幾乎又達到了一倍。這樣,HT3.0在2.6GHz高頻率32bit高位寬運行模式下,即可提供高達41.6GB/s的匯流排帶寬(即使在16bit的位寬下也能提供20.8GB/s 帶寬),相比FSB優勢明顯,應付未來兩年內內存、顯卡和處理器的升級需要也沒有問題。
面對這種帶寬上的劣勢,雖然intel通過對市場的准確把握,以及其他優勢技術上的彌補(如指令集優勢、如CPU效率上intel的酷睿2雙核共享二級緩存互聯架構要明顯優於AMD HT互聯下的的雙核架構等等),讓AMD的帶寬優勢並沒有因此轉化為勝勢,但intel要想改變這種處理器和北橋設備之間帶寬捉襟見肘的情況,縱使在現可在技術上將FSB頻率進一步提高到2133MHz,也難以應付未來DDR3內存及多顯卡系統所帶來的帶寬需求。Intel推出新的匯流排技術勢在必行。
當世界失去FSB我們還有QPI
Intel自身也清醒的認識到,要想在通過單純提高處理器的外頻和FSB,也難以像以前那樣帶來更好的性能提升。採用全新的Nehalem架構的intel下一代CPU讓我們看到了英特爾變革的決心。目前已經正式發布,基於該架構的代號為Boomfield第一款處理器,我們可以看見很多很多技術的細節——該處理器擁有全新的規格和性能,採用全新的LGA 1366介面,45nm製程,集成三通道DDR3內存控制器(支持DDR3 800/1066/1333/1600內存規格),使用新匯流排QPI與處理器進行連接,支持SMT(Simultaneous Muti-hreading,單顆處理器就可以支持8線程並行技術)多線程技術,支持SSE4.2指令集(增加了7條新的SSE4指令),是intel第一款原生四核處理器……
當然,在其擁有的眾多技術中,最引人注目的應該還是QPI(原先宣傳的CSI匯流排)匯流排技術,他是全新的Nahalem架構之所以能在架構、功能和性能上取得大突破的關鍵性技術。
[編輯本段]QPI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QPI(Quick Path Interconnect)——"快速通道互聯",取代前端匯流排(FSB)的一種點到點連接技術,20位寬的QPI連接其帶寬可達驚人的每秒25.6GB,遠非FSB可比。QPI最初能夠發放異彩的是支持多個處理器的伺服器平台,QPI可以用於多處理器之間的互聯。
1. QPI是通信更加方便
QPI是在處理器中集成內存控制器的體系架構,主要用於處理器之間和系統組件之間的互聯通信(諸如I/O)。他拋棄了沿用多年的的FSB,CPU可直接通過內存控制器訪問內存資源,而不是以前繁雜的「前端匯流排——北橋——內存控制器」模式。並且,與AMD在主流的多核處理器上採用的4HT3(4根傳輸線路,兩根用於數據發送,兩個用於數據接收)連接方式不同,英特爾採用了4+1 QPI互聯方式(4針對處理器,1針對I/O設計),這樣多處理器的每個處理器都能直接與物理內存相連,每個處理器之間也能彼此互聯來充分利用不同的內存,可以讓多處理器的等待時間變短(訪問延遲可以下降50%以上),只用一個內存插槽就能實現與四路AMD皓龍處理器(AMD在伺服器領域的處理器,與intel至強同等產品定位)同等帶寬。
2. QPI、處理器間峰值帶寬可達96GB/s
在intel高端的安騰處理器系統中,QPI高速互聯方式使得CPU與CPU之間的峰值帶寬可達96GB/s,峰值內存帶寬可達34GB/s。這主要在於QPI採用了與PCI-E類似的點對點設計,包括一對線路,分別負責數據發送和接收,每一條通路可傳送20bit數據。這就意味著即便是最早的QPI標准,其傳輸速度也能達到6.4GT/s——總計帶寬可達到25.6GB/s(為FSB 1600MHz的12.8GB/S的兩倍)。這樣的帶寬已可媲美AMD目前的匯流排解決方案,能滿足未來CPU與CPU、CPU與晶元的數據傳輸要求。
3. 多核間互傳資料不用經過晶元組
QPI匯流排可實現多核處理器內部的直接互聯,而無須像以前那樣還要再經過FSB進行連接。例如,針對伺服器的Nehalem架構的處理器擁有至少4組QPI傳輸,可至少組成包括4顆處理器的4路高端伺服器系統(也就是16顆運算內核至少32線程並行運作)。而且在多處理器作業下,每顆處理器可以互相傳送資料,並不需要經過晶元組,從而大幅提升整體系統性能。隨著未來Nehalem架構的處理器集成內存控制器、PCI-E 2.0圖形介面乃至圖形核心的出現,QPI架構的優勢見進一步發揮出來。
4. QPI互聯架構本身具有升級性
QPI採用串聯方式作為訊號的傳送,採用了LVDS(低電壓差分信號技術,主要用於高速數字信號互聯,使信號能以幾百Mbps以上的速率傳輸)信號技術,可保證在高頻率下仍能保持穩定性。QPI擁有更低的延遲及更好的架構,將包括集成的存儲器控制器以及系統組件間的通信鏈路。
5. QPI匯流排架構具備可靠性和性能
可靠性、實用性和適用性特點為QPI的高可用性提供了保證。比如鏈接級循環冗餘碼驗證(CRC)。出現時鍾密碼故障時,時鍾能自動改路發送到數據信道。QPI還具備熱插拔。深度改良的微架構、集成內存控制器設計以及QPI直接技術,令Nehalem擁有更出色的執行效率,在單線程同頻率下,Nehalem擁有更為出色的執行效率,在單線程同頻率條件下,Nehalem的運算能力在相同功耗下比現行的Penryn架構的效能可能提高30%。
[編輯本段]QPI對AMD和NVIDIA的影響
做為行業領導性廠商,每次Intel平台的進步都是有人歡喜有人愁。比如,AMD面臨著該如何追趕Intel處理器革新速度的問題,如果未來AMD無法跟上英特爾的步伐,其市場份額肯定將變得越來越小。當然,AMD有其過硬的顯卡技術支撐,這正是目前Intel所欠缺的。
AMD CPU如真能將其GPU整合,帶來的市場影響力也是巨大的。
NVIDIA的處境,Intel的目標是CPU整合GPU,而NVIDIA的目標則是GPU整合CPU,雖然NVIDIA自身對其信心滿滿,從目前的競爭形勢來看,一項是靠顯卡技術、晶元組維系的NVIDIA,面對Intel的打壓,必須在Intel平台推廣SLI,面對Intel和AMD的CPU整合GPU方案,對NVIDIA的低端、中低端顯卡市場又非常大的影響。
㈡ 我的台式機 一旦非正常拔出前端的USB設備 比如U盤 或連接著東西的數據線 那麼就會無線網卡就會斷網
你的無線網卡是不是USB的啊?如果是估計是USB 供電不足或者USB沖突,這個不是電源的問題,而是主板供電不夠的問題。主板對USB供電分配不夠。換主板吧
㈢ 電腦無法識別usb設備,怎麼辦
別人給我的,你的問題,自己去裡面找吧!!!!!!!!移動硬碟使用中的問題
1、移動硬碟盒和硬碟連接,首先請將硬碟的跳線方式設置在主盤的位置,跳線方法可以參見硬碟圖例。連接方式先連接外接電源,硬碟正常工作轉動後連接USB數據線。如在USB2.0介面無法識別,USB1.1介面可以正常使用,可以安裝主板自帶的USB2.0的驅動程序。
2、USB移動硬碟在連接到電腦之後,系統沒有彈出「發現USB設備」的提示。
在BIOS中沒有為USB介面分配中斷號,從而導致系統無法正常地識別和管理USB設備。重新啟動電腦,進入BIOS設置窗口,在「PNP/PCI CONFIGURATION」中將「Assign IRQ For USB」一項設置為「Enable」,這樣系統就可以給USB埠分配可用的中斷地址。
3、移動硬碟建議在電腦的後置主板的USB介面連接,移動硬碟在電腦前置USB介面連接,而前置USB介面一般採用延長線連接,把板載的USB介面引到計算機外殼前端,所以增大的電源的消耗,使硬碟無法正常工作,系統無法正常檢測出正確名稱設備或只檢測出移動硬碟盒的設備,自然無法選擇安裝驅動程序,有可能無法識別。應將USB傳輸線連接到計算機後面的USB介面上,同時使用PS/2輔助供電電源線,連接在電腦的鍵盤或滑鼠介面上,進行測試。連接PS/2介面需要在關機的狀態下連接,電腦啟動後連接USB介面。
註:因計算機BIOS版本不同,具體設置請參閱計算機所附帶的主板說明書。
4、假如你是在nForce的主板上碰到這個問題的話,則可以先安裝最新的nForce專用USB2.0驅動和補丁、最新的主板補丁和操作系統補丁,還是不行的話嘗試著刷新一下主板的BIOS一般都能解決。
5、在WIN98/ME下用FDISK格式化時不能正確識別移動硬碟的容量,在WIN2000/XP下不能把硬碟格式化為FAT32格式的文件系統。
先到設備管理器中「磁碟驅動器」下找到移動硬碟,將其「屬性可刪除」選項改為不選中狀態,重新啟動計算機即可;我們的驅動程序在安裝時默認是不選中狀態,但如果使用過其它USB設備則有可能已將這個選項改為選中狀態。因為2000,XP操作系統不支持大於30G的FAT32的格式化,所以如果想對其格式化,可以到98系統對其格式化或利用PQ等軟體。98系統不支持大容量硬碟的分區,所以您也要到WIN2000或XP下對其進行分區。
6、接入移動硬碟後,計算機沒有反應。
如按正常操作連接上USB硬碟後,計算機中不顯示該移動硬碟。應檢查「我的電腦\控制面板\系統\設備管理器」中是否有「通用串列匯流排控制器」這一項,如果沒有該項,必須重新啟動計算機,並在啟動時按住Del鍵,進入CMOS設置中,在「CHIPSET FEATURES SETUP」或「INTEGRATED PERIPHERALS」中將「USB Control」設置為「Enabled」,保存並啟動計算機。
註:因計算機BIOS版本不同,具體設置請參閱計算機所附帶的主板說明書。
7、移動硬碟在win98/win me下,驅動安裝正確,但沒有盤符現象的解決方法。
請確認在「設備管理器」中USB移動硬碟此項設備工作正常。如果正常,進入「設備管理器」里的「磁碟驅動器」,選中移動硬碟,單擊「屬性」,將「設置」中「可刪除」選項打勾,重新啟動計算機。
8、啟動計算機前接入移動硬碟,在計算機會出現雙倍的盤符,內容相同或無法訪問。
因為有些主板BIOS中支持對USB設備的檢測,在接入移動硬碟後,主板BIOS檢測到所接入USB設備,自動對其分配設備號;但操作系統啟動時,系統檢測到USB設備,再次載入USB外掛設備分配設備號,所以在操作系統中出現雙盤符現象。解決方法:計算機啟動完成後再接入設備。
因為計算機方面一般無法關閉此項功能,但USB產品支持熱插拔功能,可以在計算機出現操作桌面時接入產品。
9、為什麼在2003上,接上移動硬碟後,找不到盤符。
操作系統下移動硬碟的分區是必須手動指定盤符的。您先確定設備安裝正常。(移動硬碟設備工作不正常請參照說明安裝方法及注意事項)。您可以在「我的電腦」上單擊右鍵,在出現的「計算機管理」窗口中,選擇「磁碟管理」。在窗口的右下角中,應有「磁碟0」「磁碟1」(或更多)。其中「磁碟1」項(應為您實際的移動硬碟),後面長條形塊中顯示為您的移動硬碟的分區情況及各分區情況,但各分區無盤符。您只有分別添加「驅動器號」。在相應的分區條形塊上右鍵單擊出現下拉菜單,選中菜單中的「更換驅動號和路徑」選項。按照屏幕提示指定驅動號後,即可完成。
10、晃動移動硬碟有輕微響聲,是否有元器件脫落。
這是由於平衡珠和碟片之間有一定的間距,在晃動時造成一定的響聲是正常的。
11、移動硬碟的速度問題。usb2.0的移動硬碟,但傳輸速度卻是和1.1的差不多。
如果是2.0的移動硬碟,只有計算機的USB口也是2.0的才能發揮出來,如果是計算機上的USB介面是1.1的,他的傳輸速率也是按1.1的傳輸。一般1.1的傳輸速率在1M/S以下,如果超過1M/S一般就是2.0的傳輸速度,隨著計算機配置的不同,傳輸速度也不同。如果您的計算機主板的USB口是2.0的,請查看設備管理器的通用串列匯流排控制器中2.0的驅動是否安裝正確。另外,在BIOS中的USB埠裝置設定,傳輸模式裡面有個FullSpeed和HiSpeed,如果大家是USB2.0的就把它設置成HiSpeed,FullSpeed是模擬高速傳輸,沒有HiSpeed的快!
12、在PC機上格式化後在蘋果機上能否通用?
移動硬碟如果在PC機和MAC機上無法通用,可使用MACOPEN軟體(可從網上下載)在PC機上格式成MAC模式即可。如果您使用過MO在這方面會比較有經驗,因為MO在格式化時會遇到同樣的問題。但值得提醒大家,即便是普通硬碟太多的格式化次數,也會使其的壽命降低。
13、如果在WIN 95以及NT等操作系統下使用移動硬碟,可以採用以下解決辦法:
在WIN 95以及NT等操作系統下由於系統本身不支持任何USB設備,由於微軟沒有開發在windows95/NT下的USB驅動,所以無法使用移動硬碟。如果此主機是在區域網內的可以通過其它操作系統接入並共享此移動硬碟。
14、在Win2000或WinXP系統中,移動硬碟無法在系統中彈出和關閉。
系統中有其它程序正在訪問移動硬碟中的數據,從而產生對移動硬碟的讀寫操作。關閉所有對移動硬碟進行操作的程序,有必要盡可能在彈出移動硬碟時關閉系統中的病毒防火牆等軟體。
15、無法從移動硬碟引導系統。
利用移動硬碟引導系統必須在BIOS的啟動設置中,設置為從USB設備啟動。將BIOS設置中的「Boot Device」設置為「USB-ZIP」。如果BIOS不支持,必須更新BIOS版本到最新。
16、產品本身沒有問題,為什麼在win98下無法使用?
可能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產品被誤格式化為NTFS格式,所以無法在WIN98下顯示——解決辦法是在WIN2000及其以上的操作系統下刪除分區格式,然後重新格式化。當然,32G以上的FAT32分區必須要在WIN98以下格式化,32G以下的FAT分區可以在WIN98或WIN2000/XP/SEVER下進行格式化。另一個原因是未在「WIN98/ME」下選擇為「可刪除」。操作辦法如下:在「設備管理器」中「磁碟驅動器」下新增加的項(對比插拔移動硬碟前後),選擇「設置」,將「可刪除」復選框選中,點擊「確定」,重啟動計算機即可。
17、產品本身沒有問題,為什麼在WIN2000/XP/SEVER下無法使用?
WIN2000/XP/SEVER都是基於NT架構的操作系統,有較為嚴格的安全策略,默認情況下是不會給移動存儲設備分配盤符的。這就需要用戶手工給移動存儲類產品分配相對應的盤符。操作辦法如下:
右擊「我的電腦」->管理->磁碟管理器,在新增加的磁碟上右擊->更改驅動器名和路徑。在彈出的窗口上點擊「添加」。選擇「指定驅動器號」後點擊「確定」。此時打開「我的電腦」,即可看到新選定的盤符出現。
18、在WIN98下安裝驅動,每次都提示錯誤,為什麼?
首先可以嘗試使用微軟自帶的公版USB驅動程序(該驅動是內嵌在WIN2000以上操作系統中的,所以WIN2000以上就不需要給多數USB介面設備安裝驅動了,該驅動可以在華軍軟體園中找到,文件名為Microsoft USB storage UDA Drivers.zip);如果使用公版驅動仍然出問題,就請您檢查計算機是否中毒了,應用新版的殺毒軟體看是否有效;還有一個可能是操作系統中的部分文件錯誤,這就需要重新安裝操作系統。
19、移動硬碟為什麼在單位的NT伺服器上無法使用?
因為WINDOWS NT不支持USB介面設備。這個問題不屬於產品缺陷,而是微軟的問題。原本微軟打算給NT出SP6,增加NT對USB介面設備的支持。但是由於策略性調整,SP6一直就沒有出,而是直接推出了WIN2000,所以NT下根本就無法使用USB介面。
20、移動硬碟一直正常使用,一段時間後無法正常使用。僅僅有電源燈亮,數據燈一直不亮,但是硬碟本身並沒有故障?
USB介面的頻繁插拔有可能引起PCB板上的USB-to-IDE控制器的邏輯錯誤,此時,可以把產品打開,將硬碟從PCB板上移除,使用原有的數據線連接PCB板和計算機,此時數據燈不亮電源燈常亮即可完成邏輯復位。重新將硬碟安裝到PCB板上,即可解決原有問題。當然,很多原裝的移動存儲設備出這種問題的幾率很小。
21、移動硬碟在連接電腦時常常可以聽到異常的響聲,但是仍然可以使用;我的移動硬碟不小心摔在地上了,現在連接電腦還能用,這樣會有什麼危險?
磕碰會對硬碟內部造成損傷,雖然暫時還可以使用,但是強烈建議及時備份,畢竟文件丟了對大家的損失都小不了。有條件的話,可以找廠家做售後。如果是自行購買,保修不易或已經過保的產品,就建議用戶將硬碟使用「LFORMAT」低級格式化後,看原來的症狀如果每月繼續出現就可以正常使用了。——這種方法比較危險,慎用!
22、移動硬碟在進行數據讀寫時,經常出現「緩存錯誤」等提示,怎麼辦?
一般上述症狀多數是因為數據線質量不好或者連接處松動造成的,更換一條新的數據線即可;可以在「設備管理器」中對應磁碟的「磁碟屬性」中更改「啟用了寫入緩存」選項看是否可以解決問題;對該設備的的如果問題仍然存在,而且在多台計算機下都有類似的問題,也確認沒有病毒,就有可能是硬體故障了,此時應及時報修。
23、使用USB移動硬碟的用戶有時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在硬碟中發現一些亂碼目錄,在Windows下用刪除命令刪除時,電腦提示文件系統錯誤無法刪除!想格式化硬碟,可USB硬碟上還有其他許多重要文件。如何刪除這些亂碼目錄呢?
首先先查找問題產生的原因,經過多次實驗,我發現形成亂碼目錄的原因主要是:
(1) 在USB硬碟還沒有完全完成讀寫任務的時候就撥下該硬碟。
(2) 在USB硬碟供電電壓不足時讀寫文件。表現為在讀寫一個或多個較大的文件過程中,操作系統發生藍屏。這種情況主要發生在筆記本電腦上或同一台電腦使用了多個USB設備。
上述這兩種情況,都會造成文件系統錯誤,因而產生了亂碼目錄,知道了產生問題的原因,解決起來也就簡單了,用Windows的磁碟掃描程序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運行Scandisk命令,在掃描USB硬碟時選擇自動修復錯誤,掃描完成後,你會發現亂碼目錄已經消失,同時在該USB硬碟中根目錄下多了一些以CHK為擴展名的文件,這些就是亂碼目錄的備份文件,可以刪除它們。
因此,大家在使用USB硬碟應注意以下事項:在USB硬碟正在讀寫的時候,雖然操作系統顯示已完成了讀寫任務,但如果USB硬碟讀寫指示燈還亮的時候不要拔下硬碟;在某些USB介面供電不足的電腦或筆記本電腦上使用USB硬碟時,最好使用USB硬碟隨盤提供的外接電源線為USB硬碟供電,以增加電壓,提高USB硬碟讀寫數據的安全性。
24、為什麼USB2.0移動硬碟在迅馳筆記本裡面WINXP下比在WIN2000下慢很多?
最大的可能是WINXP操作系統下沒有安裝SP1或SP2,所以相應的USB2.0驅動無法被載入。迅馳是由intel855晶元組和無線網卡模塊構成的,他支持USB2.0,但是WINXP下必須要加補丁才能正常使用intel855晶元組的USB2.0功能,而打補丁又需要WINXP已經激活,所以很多用戶就無法在使用盜版WINXP的迅馳筆記本上體驗USB2.0
㈣ 聯想ideapad 330-15ich這部電腦怎麼樣
這部是海外版的筆記本,也就是說國內並沒有上賣只有在國外可以買到,也簡單的說是進口的筆記本。不是國產廠家生產的質量肯定也是比國內的好很多了,而且配置也是主流的新硬體配置不管是玩游戲還是辦公設計渲染等系列操作都是游刃有餘,特別是散熱相比在同級別裡面溫度是很低的了,就比如說運行LOL 跟戴爾G7同樣玩的時間一樣長戴爾G7 的溫度就要比聯想330-15ICH的溫度要高10度的樣子,本人研究電腦10餘年了以上言論都是從綜合性能所述,如果預算不高又想有一個質量好的本子,這是很值得入手的 畢竟是進口的,國內很少有人手裡有或者就是從周邊比如香港 台灣 買得到。
㈤ 計算機專業的幫幫忙啊,謝謝了!
選擇題:
1:A(主板支持的最大內存容量理論上由晶元組所決定,北橋決定了整個晶元所能支持的最大內存容量。但在實際應用中,主板支持的最大內存容量還受到主板上內存插槽數量的限制)
2:C 3:C 4:C 5:D 6:A 7:A 8:A 9:C 10:B
填空題
1:告訴緩沖存儲器
2:希捷; 3.5英寸; 40GB; ATA;
3:英特爾賽揚處理器,主頻是2.66GHZ,緩存為128KB,FSB為400MHZ
4:數據;
5:1、新購置的硬碟需要經過分區(常用fdisk命令)、格式化(高級格式化用format命令)、安裝操作系統、安裝相關設備驅動程序幾個步驟後就可以用來進行存放數據
2、在USB方式下, 所有的外設都在機箱外連接,連接外設不必再打開機箱;允許外設熱插拔,而不必關閉主機電源。
USB採用「級聯」方式,即每個USB設備用一個USB 插頭連接到另一個外設的USB插座上,而其本身又提供一個USB插座供下一個USB外設連接用。通過這種類似菊花鏈式的連接,一個USB控制器可以連接多達127個外設,而每個外設間距離(線纜長度)可達5米。USB能智能識別USB鏈上外圍設備的插入或拆卸。
3:錯誤信息的大意為:無效系統盤,更換並按任意鍵繼續。出現此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系統引導文件(IO.SYS)丟失或損壞,使用軟盤啟動,執行sys a: c:命令將系統引導文件傳入C盤,故障排除。
問答題
4:微機開機啟動時按熱鍵進入BIOS,將光碟機設置為第一引導設備,保存退出;將WINDOWS 2000系統安裝光碟放入光碟機,重新啟動計算機,啟動系統安裝。系統先啟動磁碟掃描程序(SCANDISK程序),檢查系統中各個磁碟分區是否有問題。當檢沒有錯誤時,退出SCANDISK程序,安裝將繼續進行;當出現WINDOWS 2000安裝向導界面時,再安裝向導的引導下「繼續」,「下一步」操作。當出現選擇安裝目錄時,一般情況下都選擇C:\WINDOWS安裝路徑(系統也默認該路徑),當然你也可以安裝到其他盤、其他目錄中去,選擇後,單擊下一步。當出現「WINDOWS組件」畫面時,要求輸入所需安裝程序,一般選擇「安裝最常用的組件」(它也時系統默認的),選擇之後,單擊「下一步」。
5:方案一:
1.CPU: intel PIV2.8
2.內存:三星金條DDR2 667內存 512MB
3.主板:華碩 P5GD2 Deluxe
4.硬碟:西捷 酷魚7200.7/ST380011A
5.顯卡:GF FX5700U
6.音效卡:創新Sound Blaster Audigy2 ZS
7.光碟機:華碩 DVD-E616P2靜音王
8.軟碟機:美上美
9.刻錄機:先鋒 DVD-109CH
10.主機箱:大水牛
11.顯示器:優派(ViewSonic)VE910
12.滑鼠鍵盤:羅技 光電高手鍵鼠二代
13.音箱:羅技Z680
14.話筒:一般即可
15.耳機:一般即可
備註:
網卡主板集成
主板:
LGA 775CPUICH6R/800 FSB/4*DDR2 533支持雙通道/PCI EXPRESS 16X/8*S-ATA/RAID/2*1394a/Marvell PCIe 1000M/CMI9880-8CH/8*USB2.0/ATX/附贈WIFI-G無線模組
音效卡:創新Sound Blaster Audigy2 ZS
支持超高解析度DVD-Audio的播放,24位、192kHz、108dB信噪比的高品質音頻回放;
獲得權威的THX標准認證;
經過Dolby 認證,支持7.1聲道系統、內置DTS/DTS ES解碼支持;
裝備游戲玩家鍾情的Creative EAX4.0 ADVANCED HD、游戲中64個硬體3D音頻加速通道;
具有24位/192kHz的數模轉換精度;
在多媒體環境中能夠實現108db的超高信噪比;
能夠以24bit/96kHz音頻指標進行錄音;
IEEE1394/FireWire/i-Link 兼容介面,最高可達 400Mbps 傳輸速率;
ASIO 驅動程序帶給您錄音的低延遲時間 (低至2ms) ,並可應用大量專業音樂製作軟體;
音箱:
羅技Z680:
高達500 瓦的強勁輸出功率,峰值功率更可達1000瓦
經過極為苛刻的THX 專業認證
內置Dolby Digital 和DTS 雙解碼,盡情享受5.1聲道數碼環繞音效
內置Dolby Pro-Logic II 解碼器,可將兩聲道音源擴展為5.1聲道
同時接駁多達四種音源,如CD、DVD、電腦、家用游戲機等
全能的數字音樂控制中心和無線遙控器
方案二:
主板 捷波悍馬HA01-GT3
CPU AMD Athlon64 X2 4400+(盒)
內存 金士頓1G DDR2-667×2
硬碟 日立160GB 8M SATA
顯卡 昂達HD2600Pro 256MB DDR3
光碟機 先鋒DVD-228
顯示器 明基FP92W
音效卡 板載
網卡 板載
音箱 普通耳麥
機箱 富士康轎子861套裝
電源
鍵盤/滑鼠 雙飛燕 斜鍵防水套裝
配置總結:這是一套3900元的游戲型配置。由於配件控製得當,僅用不到4000元價格即實現了X2 4400+、2G雙通道內存、HD2600Pro、19寸寬屏液晶的組合,確保游戲性能。配置採用了Athlon 64 X2 4200+處理器搭配NF550主板,配合2GB雙通道內存,無明顯系統瓶頸。昂達HD2600Pro顯卡支持DX10特效及全硬體高清解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面的兩個我都沒有寫電源,電源你去買個長城的,功率大的就可以了,要穩定的!對了,最好有欠壓保護,防止突然斷電!
呼,終於答完了,希望能幫的到你,有不對的地方請多多包涵。
㈥ 主板最常用的三種介面是啥,它們作用與功能又分別是啥
1、PS/2介面。綠色的是用來接滑鼠的。紫色的是用來接鍵盤的。
2、SATA磁碟介面:這是一種完全不同於並行ATA的新型硬碟介面類型,由於採用串列方式傳輸數據而得名。SATA匯流排使用嵌入式時鍾信號,具備了更強的糾錯能力,與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區別在於能對傳輸指令(不僅僅是數據)進行檢查,如果發現錯誤會自動矯正,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數據傳輸的可靠性。串列介面還具有結構簡單、支持熱插拔的優點。
3、PCIE拓展介面:通常用於顯卡、網卡、音效卡等拓展設備。相比傳統的PCI和AGP插槽相比,PCI-Express更具有潛在的生產價值,因為比PCI匯流排具有更高的可測量性。
(6)前端熱插拔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主板的前端匯流排頻率應與CPU的前端匯流排頻率相匹配,可以將CPU和主板的前端匯流排都看成一截管子,用來在CPU和控制晶元之間傳輸數據,頻率就是管子的粗細,要想使兩個管子接在一起傳輸數據,則誰細了速度都不會快。
通常主板的前端匯流排頻宇.應大於或等於CPU的,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CPU性能。
電容的作用是通過濾波來保證電源對主板及相關配件供電的穩定性。電容大部分分布在CPU插座和主板外接電源介面附近,在CPU附近,有的主板甚至多達10餘個電袢,這是因為CPU工作在兒白MHz甚至數GHz的高頻下,必須保證電源的絕對純凈,這就需要使用人容量的電容來進行濾波。
㈦ 常見的前端集成部署方案有哪些各自的優缺點是什麼
您好,這樣的:
磁碟陣列的由來: 由美國柏克萊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在1987年,發表的文章:「A Case for Rendant Arrays of Inexpensive Disks」。文章中,談到了RAID這個字匯,而且定義了RAID的5層級。柏克萊大學研究其研究目的為,反應當時CPU快速的性能。CPU效能每年大約成長30~50%,而硬磁機只能成長約7%。研究小組希望能找出一種新的技術,在短期內,立即提升效能來平衡計算機的運算能力。在當時,柏克萊研究小組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效能與成本。 另外,研究小組也設計出容錯(fault-tolerance),邏輯數據備份(logical data rendancy),而產生了RAID理論。研究初期,便宜(Inexpensive)的磁碟也是主要的重點,但後來發現,大量便宜磁碟組合並不能適用於現實的生產環境,後來Inexpensive被改為independence,許多獨立的磁碟組。 磁碟陣列,時勢所趨: 自有PC以來,硬碟是最常使用的儲存裝置。但在整個計算機系統架構中,跟CPU與RAM來比,硬碟的速度是PC中最弱的設備之一。所以,為了加速計算機整體的數據流量,增加儲存的吞吐量,進階改進硬碟數據的安全,磁碟陣列的設計因應而生。 硬碟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現在其容量已達1500GB以上,轉速到了1萬轉,甚至15000轉,而且價格實在是很便宜,再加現在企業流行建造網路,企業資源計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是每個公司建構網路的主要目標。所以,利用區域網絡來傳遞數據,伺服器所使用的硬碟顯得非常重要,除了容量大、速度快之外,穩定更是基本要求。基於此因,磁碟陣列開始被廣泛的應用在個人計算機上。 磁碟陣列其樣式有三種,一是外接式磁碟陣列櫃、二是內接式磁碟陣列卡,三是利用軟體來模擬。外接式磁碟陣列櫃最常被使用大型伺服器上,具可熱抽換(Hot Swap)的特性,不過這類產品的價格都很貴。內接式磁碟陣列卡,因為價格便宜,但需要較高的安裝技術,適合技術人員使用操作。另外利用軟體模擬的方式,由於會拖累機器的速度,不適合大數據流量的伺服器。 由上述可知,現在IDE磁碟陣列大行其道的道理;IDE介面硬碟的穩定度與效能表現已有很大的提升,加上成本考量,所以採用IDE介面硬碟來作為磁碟陣列的解決方案,可說是最佳的方式 在網路存儲中,磁碟陣列是一種把若干硬磁碟驅動器按照一定要求組成一個整體,整個磁碟陣列由陣列控制器管理的系統。磁帶庫是像自動載入磁帶機一樣的基於磁帶的備份系統,磁帶庫由多個驅動器、多個槽、機械手臂組成,並可由機械手臂自動實現磁帶的拆卸和裝填。它能夠提供同樣的基本自動備份和數據恢復功能,同時具有更先進的技術特點。掌握網路存儲設備的安裝、操作使用也是網管員必須要學會的。在架構無線區域網時,對無線路由器、無線網路橋接器AP、無線網卡、天線等無線區域網產品進行安裝、調試和應用操作。 磁碟陣列的主流結構: 磁碟陣列作為獨立系統在主機外直連或通過網路與主機相連。磁碟陣列有多個埠可以被不同主機或不同埠連接。一個主機連接陣列的不同埠可提升傳輸速度。 和目前PC用單磁碟內部集成緩存一樣,在磁碟陣列內部為加快與主機交互速度,都帶有一定量的緩沖存儲器。主機與磁碟陣列的緩存交互,緩存與具體的磁碟交互數據。 在應用中,有部分常用的數據是需要經常讀取的,磁碟陣列根據內部的演算法,查找出這些經常讀取的數據,存儲在緩存中,加快主機讀取這些數據的速度,而對於其他緩存中沒有的數據,主機要讀取,則由陣列從磁碟上直接讀取傳輸給主機。對於主機寫入的數據,只寫在緩存中,主機可以立即完成寫操作。然後由緩存再慢慢寫入磁碟。
編輯本段磁碟陣列的優點
RAID的採用為存儲系統(或者伺服器的內置存儲)帶來巨大利益,其中提高傳輸速率和提供容錯功能是最大的優點。 RAID通過同時使用多個磁碟,提高了傳輸速率。RAID通過在多個磁碟上同時存儲和讀取數據來大幅提高存儲系統的數據吞吐量(Throughput)。在RAID中,可以讓很多磁碟驅動器同時傳輸數據,而這些磁碟驅動器在邏輯上又是一個磁碟驅動器,所以使用RAID可以達到單個磁碟驅動器幾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速率。這也是RAID最初想要解決的問題。因為當時CPU的速度增長很快,而磁碟驅動器的數據傳輸速率無法大幅提高,所以需要有一種方案解決二者之間的矛盾。RAID最後成功了。 通過數據校驗,RAID可以提供容錯功能。這是使用RAID的第二個原因,因為普通磁碟驅動器無法提供容錯功能,如果不包括寫在磁碟上的CRC(循環冗餘校驗)碼的話。RAID容錯是建立在每個磁碟驅動器的硬體容錯功能之上的,所以它提供更高的安全性。在很多RAID模式中都有較為完備的相互校驗/恢復的措施,甚至是直接相互的鏡像備份,從而大大提高了RAID系統的容錯度,提高了系統的穩定冗餘性。
編輯本段磁碟陣列問答
1. 什麼是磁碟陣列(Disk Array)? 磁碟陣列(Disk Array)是由一個硬碟控制器來控制多個硬碟的相互連接,使多個硬碟的讀寫同步,減少錯誤,增加效率和可靠度的技術。 2.什麼是RAID? RAID是Re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的縮寫,意為廉價冗餘磁碟陣列,是磁碟陣列在技術上實現的理論標准,其目的在於減少錯誤、提高存儲系統的性能與可靠度。常用的等級有1、3、5級等。 3.什麼是RAID Level 0? RAID Level 0是Data Striping(數據分割)技術的實現,它將所有硬碟構成一個磁碟陣列,可以同時對多個硬碟做讀寫動作,但是不具備備份及容錯能力,它價格便宜,硬碟使用效率最佳,但是可靠度是最差的。 以一個由兩個硬碟組成的RAID Level 0磁碟陣列為例,它把數據的第1和2位寫入第一個硬碟,第三和第四位寫入第二個硬碟……以此類推,所以叫「數據分割",因為各盤數據的寫入動作是同時做的,所以它的存儲速度可以比單個硬碟快幾倍。 但是,這樣一來,萬一磁碟陣列上有一個硬碟壞了,由於它把數據拆開分別存到了不同的硬碟上,壞了一顆等於中斷了數據的完整性,如果沒有整個磁碟陣列的備份磁帶的話,所有的數據是無法挽回的。因此,盡管它的效率很高,但是很少有人冒著數據丟失的危險採用這項技術。 4.什麼是RAID Level 1? RAID Level 1使用的是Disk Mirror(磁碟映射)技術,就是把一個硬碟的內容同步備份復制到另一個硬碟里,所以具備了備份和容錯能力,這樣做的使用效率不高,但是可靠性高。 5.什麼是RAID Level 3? RAID Level 3採用Byte-interleaving(數據交錯存儲)技術,硬碟在SCSI控制卡下同時動作,並將用於奇偶校驗的數據儲存到特定硬碟機中,它具備了容錯能力,硬碟的使用效率是安裝幾個就減掉一個,它的可靠度較佳。 6.什麼是RAID Level 5? RAID Level 5使用的是Disk Striping(硬碟分割)技術,與Level 3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把奇偶校驗數據存放到各個硬碟里,各個硬碟在SCSI控制卡的控制下平行動作,有容錯能力,跟Level 3一樣,它的使用效率也是安裝幾個再減掉一個。 7.什麼是熱插拔硬碟? 熱插拔硬碟英文名為Hot-Swappable Disk,在磁碟陣列中,如果使用支持熱插拔技術的硬碟,在有一個硬碟壞掉的情況下,伺服器可以不用關機,直接抽出壞掉的硬碟,換上新的硬碟。一般的商用磁碟陣列在硬碟壞掉的時候,會自動鳴叫提示管理員更換硬碟。
編輯本段RAID技術規范簡介
在計算機發展的初期,「大容量」硬碟的價格還相當高,解決數據存儲安全性問題的主要方法是使用磁帶機等設備進行備份,這種方法雖然可以保證數據的安全,但查閱和備份工作都相當繁瑣。1987年, Patterson、Gibson和Katz這三位工程師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發表了題為《A Case of Re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廉價磁碟冗餘陣列方案)》的論文,其基本思想就是將多隻容量較小的、相對廉價的硬碟驅動器進行有機組合,使其性能超過一隻昂貴的大硬碟。這一設計思想很快被接受,從此RAID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數據存儲進入了更快速、更安全、更廉價的新時代。 磁碟陣列對於個人電腦用戶,還是比較陌生和神秘的。印象中的磁碟陣列似乎還停留在這樣的場景中:在寬闊的大廳里,林立的磁碟櫃,數名表情陰郁、早早謝頂的工程師徘徊在其中,不斷從中抽出一塊塊沉重的硬碟,再插入一塊塊似乎更加沉重的硬碟……終於,隨著大容量硬碟的價格不斷降低,個人電腦的性能不斷提升,IDE-RAID作為磁碟性能改善的最廉價解決方案,開始走入一般用戶的計算機系統。 RAID技術主要包含RAID 0~RAID 7等數個規范,它們的側重點各不相同,常見的規范有如下幾種: RAID 0:RAID 0連續以位或位元組為單位分割數據,並行讀/寫於多個磁碟上,因此具有很高的數據傳輸率,但它沒有數據冗餘,因此並不能算是真正的RAID結構。RAID 0隻是單純地提高性能,並沒有為數據的可靠性提供保證,而且其中的一個磁碟失效將影響到所有數據。因此,RAID 0不能應用於數據安全性要求高的場合。 RAID 1:它是通過磁碟數據鏡像實現數據冗餘,在成對的獨立磁碟上產生互 為備份的數據。當原始數據繁忙時,可直接從鏡像拷貝中讀取數據,因此RAID 1可以提高讀取性能。RAID 1是磁碟陣列中單位成本最高的,但提供了很高的數據安全性和可用性。當一個磁碟失效時,系統可以自動切換到鏡像磁碟上讀寫,而不需要重組失效的數據。 RAID 0+1: 也被稱為RAID 10標准,實際是將RAID 0和RAID 1標准結合的產物,在連續地以位或位元組為單位分割數據並且並行讀/寫多個磁碟的同時,為每一塊磁碟作磁碟鏡像進行冗餘。它的優點是同時擁有RAID 0的超凡速度和RAID 1的數據高可靠性,但是CPU佔用率同樣也更高,而且磁碟的利用率比較低。 RAID 2:將數據條塊化地分布於不同的硬碟上,條塊單位為位或位元組,並使用稱為「加重平均糾錯碼(海明碼)」的編碼技術來提供錯誤檢查及恢復。這種編碼技術需要多個磁碟存放檢查及恢復信息,使得RAID 2技術實施更復雜,因此在商業環境中很少使用。 RAID 3:它同RAID 2非常類似,都是將數據條塊化分布於不同的硬碟上,區別在於RAID 3使用簡單的奇偶校驗,並用單塊磁碟存放奇偶校驗信息。如果一塊磁碟失效,奇偶盤及其他數據盤可以重新產生數據;如果奇偶盤失效則不影響數據使用。RAID 3對於大量的連續數據可提供很好的傳輸率,但對於隨機數據來說,奇偶盤會成為寫操作的瓶頸。 RAID 4:RAID 4同樣也將數據條塊化並分布於不同的磁碟上,但條塊單位為塊或記錄。RAID 4使用一塊磁碟作為奇偶校驗盤,每次寫操作都需要訪問奇偶盤,這時奇偶校驗盤會成為寫操作的瓶頸,因此RAID 4在商業環境中也很少使用。 RAID 5:RAID 5不單獨指定的奇偶盤,而是在所有磁碟上交叉地存取數據及奇偶校驗信息。在RAID 5上,讀/寫指針可同時對陣列設備進行操作,提供了更高的數據流量。RAID 5更適合於小數據塊和隨機讀寫的數據。RAID 3與RAID 5相比,最主要的區別在於RAID 3每進行一次數據傳輸就需涉及到所有的陣列盤;而對於RAID 5來說,大部分數據傳輸只對一塊磁碟操作,並可進行並行操作。在RAID 5中有「寫損失」,即每一次寫操作將產生四個實際的讀/寫操作,其中兩次讀舊的數據及奇偶信息,兩次寫新的數據及奇偶信息。 RAID 6:與RAID 5相比,RAID 6增加了第二個獨立的奇偶校驗信息塊。兩個獨立的奇偶系統使用不同的演算法,數據的可靠性非常高,即使兩塊磁碟同時失效也不會影響數據的使用。但RAID 6需要分配給奇偶校驗信息更大的磁碟空間,相對於RAID 5有更大的「寫損失」,因此「寫性能」非常差。較差的性能和復雜的實施方式使得RAID 6很少得到實際應用。 RAID 7:這是一種新的RAID標准,其自身帶有智能化實時操作系統和用於存儲管理的軟體工具,可完全獨立於主機運行,不佔用主機CPU資源。RAID 7可以看作是一種存儲計算機(Storage Computer),它與其他RAID標准有明顯區別。除了以上的各種標准(如表1),我們可以如RAID 0+1那樣結合多種RAID規范來構築所需的RAID陣列,例如RAID 5+3(RAID 53)就是一種應用較為廣泛的陣列形式。用戶一般可以通過靈活配置磁碟陣列來獲得更加符合其要求的磁碟存儲系統。 RAID 5E RAID 5E(RAID 5 Enhencement): RAID 5E是在 RAID 5級別基礎上的改進,與RAID 5類似,數據的校驗信息均勻分布在各硬碟上,但是,在每個硬碟上都保留了一部分未使用的空間,這部分空間沒有進行條帶化,最多允許兩塊物理硬碟出現故障。看起來,RAID 5E和RAID 5加一塊熱備盤好象差不多,其實由於RAID 5E是把數據分布在所有的硬碟上,性能會與RAID5 加一塊熱備盤要好。當一塊硬碟出現故障時,有故障硬碟上的數據會被壓縮到其它硬碟上未使用的空間,邏輯盤保持RAID 5級別。 RAID 5EE RAID 5EE: 與RAID 5E相比,RAID 5EE的數據分布更有效率,每個硬碟的一部分空間被用作分布的熱備盤,它們是陣列的一部分,當陣列中一個物理硬碟出現故障時,數據重建的速度會更快。 開始時RAID方案主要針對SCSI硬碟系統,系統成本比較昂貴。1993年,HighPoint公司推出了第一款IDE-RAID控制晶元,能夠利用相對廉價的IDE硬碟來組建RAID系統,從而大大降低了RAID的「門檻」。從此,個人用戶也開始關注這項技術,因為硬碟是現代個人計算機中發展最為「緩慢」和最缺少安全性的設備,而用戶存儲在其中的數據卻常常遠超計算機的本身價格。在花費相對較少的情況下,RAID技術可以使個人用戶也享受到成倍的磁碟速度提升和更高的數據安全性,現在個人電腦市場上的IDE-RAID控制晶元主要出自HighPoint和Promise公司,此外還有一部分來自AMI公司。 面向個人用戶的IDE-RAID晶元一般只提供了RAID 0、RAID 1和RAID 0+1(RAID 10)等RAID規范的支持,雖然它們在技術上無法與商用系統相提並論,但是對普通用戶來說其提供的速度提升和安全保證已經足夠了。隨著硬碟介面傳輸率的不斷提高,IDE-RAID晶元也不斷地更新換代,晶元市場上的主流晶元已經全部支持ATA 100標准,而HighPoint公司新推出的HPT 372晶元和Promise最新的PDC20276晶元,甚至已經可以支持ATA 133標準的IDE硬碟。在主板廠商競爭加劇、個人電腦用戶要求逐漸提高的今天,在主板上板載RAID晶元的廠商已經不在少數,用戶完全可以不用購置RAID卡,直接組建自己的磁碟陣列,感受磁碟狂飆的速度。 RAID 50 RAID 50:RAID50是RAID5與RAID0的結合。此配置在RAID5的子磁碟組的每個磁碟上進行包括奇偶信息在內的數據的剝離。每個RAID5子磁碟組要求三個硬碟。RAID50具備更高的容錯能力,因為它允許某個組內有一個磁碟出現故障,而不會造成數據丟失。而且因為奇偶位分部於RAID5子磁碟組上,故重建速度有很大提高。優勢:更高的容錯能力,具備更快數據讀取速率的潛力。需要注意的是:磁碟故障會影響吞吐量。故障後重建信息的時間比鏡像配置情況下要長。
㈧ 常用的工業相機的介面類型有哪些
圖像採集設備的前端是相機介面,常用的工業相機介面有USB,GIGE,Camera Link, 1394等.
1 USB介面
USB介面是4針,直接輸出數字圖像信號。USB是串列介面,支持熱插拔,連接方便。USB2.0的傳輸速度達到120Mbps-480Mbps.但是對於工業應用,USB介面並不是最佳選擇。其一,沒有工業圖像傳輸標准;丟包率嚴重;傳輸距離短;穩定性也差。
2 1394介面
1394介面又稱火線,最早是由美國蘋果公司開發的用於計算機網路互聯的介面。該介面一度為很多相機廠商所熱捧,但是由於其推出初期是收費的,影響了其應用的廣泛性。支持的廠商越來越少,普通計算機已經不預留1394介面了,只有在專業的工控機上才會有該介面。預計未來必然被淘汰的一種介面。
3 Gige介面
千兆乙太網技術作為最新的高速乙太網技術,給用戶帶來了提高核心網路效率的有效解決方案,這種解決方案的最大優點是繼承了傳統以太技術價格便宜的特點。
千兆乙太網技術仍然是以太技術,它採用了與10M乙太網相同的幀格式、幀結構、網路協議、全/半雙工工作方式、流控模式以及布線系統。由於該技術不改變傳統乙太網的桌面應用、操作系統,因此可與10M或100M的乙太網很好地配合工作。升級到千兆乙太網不必改變網路應用程序、網管部件和網路操作系統,能夠最大程度地節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