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急求:關於WEB程序設計的論文,3000字左右 要有摘要,文獻,大綱, 謝謝哦!
我能給你提供原創的 需要的話 Q我
Ⅱ web of science怎麼有中文的摘要
web有中文的摘要是因為可以增加檢索范圍
摘要是用來簡述論文所論述問題和作者觀點的,可以通過摘要檢索到關於某一學術問題的的文章。所以有中英文可以增加被檢索范圍。
摘要也就是內容提要,它是建立在對論文進行總結的基礎之上,用簡單、明確、易懂、精闢的語言對全文內容加以概括,留主幹去枝葉,提取論文的主要信息、作者的觀點、論文的主要內容、研究成果、獨到的見解。
Ⅲ 什麼是WEB
什麼是WEB2.0?
要理解WEB2.0,先得看WEB的歷史。 World Wide Web,簡稱WWW,是英國人TimBerners-Lee 1989年在歐洲共同體的一個大型科研機構任職時發明的。通過WEB,互聯網上的資源,可以在一個網頁里比較直觀的表示出來;而且資源之間,在網頁上可以鏈來鏈去。在WEB1.0上做出巨大貢獻的公司有Netscape,Yahoo和Google。 Netscape研發出第一個大規模商用的瀏覽器,Yahoo的楊致遠提出了互聯網黃頁, 而Google後來居上,推出了大受歡迎的搜索服務。
搜索最大的貢獻是,把互聯網上海量的信息,用機器初步分了個線索。但是,光知道網頁里有哪些關鍵字,只解決了人瀏覽網頁的需求。所以,Tim-Berners-Lee在提出WWW不久,即開始推崇語義網(Semantic Web)的概念。為什麼呢?因為互聯網上的內容,機器不能理解。他的理想是,網頁製作時和架構資料庫時,大家都用一種語義的方式,將網頁里的內容表述成機器可以理解的格式。這樣,整個互聯網就成了一個結構嚴謹的知識庫。從理想的角度,這是很誘人的,因為科學家和機器都喜歡有次序的東西。Berners-Lee關心的是,互聯網上數據,及能否被其它的互聯網應用所重復引用。舉一個例子說明標准資料庫的魅力。有個產品叫LiberyLink。裝了它後,到Amazon上去瀏覽時,會自動告訴你某一本書在用戶當地的圖書館能否找到,書號是多少等。因為一本書有統一的書號和書名,兩個不同的互聯網服務(Amazon 和當地圖書館資料庫檢索)可以公享數據,給用戶提供全新服務。
但是,語義網提出之後,曲高和寡,響應的人不多。為什麼?因為指望要網頁的製作者提供這么多額外的信息去讓機器理解一個網頁,太難;簡直就是人給機器打工。這違反了人們能偷懶就偷懶的本性。看看Google的成功就知道。 Google有個Page Rank技術,將網頁之間互相鏈接的關系,用來做結果排序的一個依據,變相利用了網頁製作人的判斷力。想一想網頁的製作者們,從數量來說,比純瀏覽者的數量小得多。但Google就這一個革新,用上了網頁的製作者的一部份力量,已將其推上了互聯網的頂峰。
所以互聯網下一步,是要讓所有的人都忙起來,全民織網,然後用軟體,機器的力量使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瀏覽。如果說WEB1.0是以數據為核心的網,那我覺得WEB2.0是以人為出發點的互聯網。 我們看一看最近的一些WEB2.0產品,就可以理解以上觀點。
Blog: 用戶織網,發表新知識,和其他用戶內容鏈接,進而非常自然的組織這些內容。
RSS: 用戶產生內容自動分發,定閱
Podcasting: 個人視頻/聲頻的發布/定閱
SNS: blog+人和人之間的鏈接
WIKI: 用戶共同建設一個大網路全書
從知識生產的角度看,WEB1.0的任務,是將以前沒有放在網上的人類知識,通過商業的力量,放到網上去。WEB2.0的任務是,將這些知識,通過每個用戶的瀏覽求知的力量,協作工作,把知識有機的組織起來,在這個過程中繼續將知識深化,並產生新的思想火花;
從內容產生者角度看,WEB1.0是商業公司為主體把內容往網上搬,而WEB2.0則是以用戶為主,以簡便隨意方式,通過blog/podcasting 方式把新內容往網上搬;
從交互性看,WEB1.0是網站對用戶為主;WEB2.0是以P2P為主。
從技術上看,WEB客戶端化,工作效率越來越高。比如像Ajax技術, GoogleMAP/Gmail裡面用得出神入化。
我們看到,用戶在互聯網上的作用越來越大;他們貢獻內容,傳播內容,而且提供了這些內容之間的鏈接關系和瀏覽路徑。在SNS裡面,內容是以用戶為核心來組織的。WEB2.0是以用戶為核心的互聯網。
那麼,這種意義上的WEB2.0,和Tim Berners-Lee的語義網,有什麼不同呢?語義網的出發點是數據的規整及可重復被機器調用,提出使用語義化的內容發布工具, 試圖從規則和技術標准上使互聯網更加有序。 Google等搜索引擎,在沒有語義網的情況下,盡可能的給互聯網提供了線索。 WEB2.0則是鼓勵用戶用最方便的辦法發布內容(blog/podcasting),但是通過用戶自發的(blog)或者系統自動以人為核心(SNS)的互相鏈接給這些看似凌亂的內容提供索引。 因為這些線索是用戶自己提供,更加符合用戶使用感受。互聯網逐漸從以關鍵字為核心的組織方式和閱讀方式,到以互聯網用戶的個人portal(SNS)為線索,或者以個人的思想脈絡(blog/rss)為線索的閱讀方式。WEB2.0強調用戶之間的協作。WIKI是個典型例子。從這個角度看,互聯網是在變得更有序,每個用戶都在貢獻:要麼貢獻內容,要麼貢獻內容的次序.
對下一代互聯網的看法,還會有很多的討論。有一點可以肯定,WEB2.0是以人為核心線索的網。提供更方便用戶織網的工具,鼓勵提供內容。根據用戶在互聯網上留下的痕跡,組織瀏覽的線索,提供相關的服務,給用戶創造新的價值,給整個互聯網產生新的價值,才是WEB2.0商業之道。
Ⅳ 基於web的學習系統的特點有哪些
【摘要】
本文介紹了新課程條件下,
一種基於網路的新型學習方式和評價方式。
通
過對信息技術課學習評價方法的研究,確定了基於
WEB
的學習評價系統的功
能模塊,並介紹了基於
WEB
的學習評價系統的界面和使用方法,描述了該系
統的設計思想和意圖,並對基於
WEB
的學習評價系統的課堂教學和評價效果
進行分析總結。
【關鍵字】
基於
WEB
的學習評價
系統
電子學習記錄檔案袋
實時評價
一、引言
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良好的學習興趣能有效促進學生信息能力的發展。
但並非所有學生都對信息技術課程有興趣,而且信息技術課的學習環境干擾
因素很多,例如來自網路和游戲的誘惑,為此就需要用其它辦法來促進他們
對信息技術的學習,其中教學評價就是一個有力的手段。學生為了達到評價
標準的要求,就不得不迫使自己努力學習,從而促進了信息能力的發展。
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標准也提出了評價改革的建議,評價的重點不再單
純重視結果的評價,而逐漸傾向於對學習過程的評價。評價的目的是全面考
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也是
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
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
由此,引出這些問題:對於學生的學習,應採取什麼學習評價方法呢?
這些學習評價方法是怎樣正確地從多方面來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習成
果,促進學生在信息素養和電子作品創作能力上得到發展?為此筆者首先研
究了一些在信息技術課可行的學習評價方法,並結合多年的信息技術教學經
驗,開發了「基於
Web
的學習評價系統」
,運用該系統進行學校的教學實踐,
研究和探討該系統應用於高中信息技術課堂學習評價的可行性、有效性,能
否實現正確地從多方面來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習成果,從而促進學生信
息能力的發展和信息素養的提升。
二、
基於
WEB
學習評價方式特點
第
2
頁共
7
頁
1
、實時評價
網路實時評價是指學生完成作業後,作業能及時上傳至網站資料庫,教
師、學生能及時對作業進行評價,並把結果及時反饋給師生。網路實時評價
體現了網路教學快捷、
靈活的特性,
可以為學生的學習效果提供及時的反饋,
有效地監控、管理學習過程,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習的控制度,並及時調
整教學。
信息技術課的本身離不開計算機和網路,其教學依賴於計算機,作業練習
更是如此
,
教師對學生作業的處理也大多是在計算機上進行的。
所以信息技術
課的特點決定了實現網路實時評價的可能。
2
、電子學習記錄檔案袋
電子學習記錄檔案袋是網路環境下過程性學習評價的主要方法。
電子學習記錄檔案袋評價又稱卷宗評價,也叫文件夾評價。檔案評價的重
要依據是學生檔案袋。檔案袋是「學習的記錄,主要包括學生的作品,自評、
互評和師評信息以及學生對這些作品的反省。在電子檔案袋中,很多知識和
學習過程都自然地按照時間進行結構化組織。從理論上講,通過對每個學生
電子檔案袋的考察,就會從中清晰地看到該生學習結果的形成發展過程和參
與度,以及該生豐富多彩的、創造性的收獲。
信息技術課需要學生主動學習,
採用電子學習記錄檔案袋可以使學生體驗
成長、感受成功,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可見,電子學習記錄檔案袋是最適合應用於信息技術課的、有效的學生評
價方式,它體現了「學習是個過程,學習評價也應有過程評價」的思想,也
是一種信息技術課自身的課程整合,能較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及全面發展。
因此,
系統的很有必要開發適合過程性評價的網路版記錄檔案袋資料庫軟
件,全程記錄跟蹤學生的成長過程。
Ⅳ 求一篇web用用程序設計論文,最好關於個人空間的,5000字左右,要有摘要,致謝,參考文獻,急求,謝謝
web用用程序設計
整體的就是有摘要,摘要翻譯,目錄,文章,致謝 參考文獻。
Ⅵ 個人網站摘要翻譯 不要在線翻譯的,有誠意的來
In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he database technology has been increasingly widely applied in internet and offered more considerate and human service to the general internet users. Personalization has graally become the trend of today's Web applications. Compared with the design adopted on internet presently, the personal Web site based on ASP, this program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r for clients to use and more intuitive in interface. Personal Website business has just started in China, but has been developing very rapidly. With the more popular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and more maturity of network techonology, there will be more and more groups and indivials who demand for personal websit. Based on a huge network and with its simpler and more intuitive interface, personal website has rapidly been recognized by the majority of Internet users, with which the users can use the popular technology of nowdays to display their own personality on the websites.
Ⅶ 在web of knowledge上查文獻時,發現只有題目,沒有摘要,更沒有全文,這是什麼意思呢求幫忙回答
web
of
knowledge只是文摘庫,文獻的全文需要到特定的外文資料庫下載
Ⅷ Web網站設計的內容提要
本書分為四章,分別由經驗豐富的一線教師編寫。
第一章介紹了網站規劃與設計、超文本標志語言(HTML)、樣式表(CSS) ,由周佳男和魯東編寫。
第二章介紹了網頁製作工具軟體Dreamweaver的使用與技巧,由陳依國編寫。
第三章介紹了腳本語言VBScript的語句、語法及對象的使用和基於 VBScript的網頁特效的編寫,由張錦祥和白鴻編寫。
第四章介紹了ASP技術基礎及基於ASP的Web資料庫程序的編寫,由方玉燕、陳佳瑩和蔣雪君編寫。
Ⅸ 什麼是web1.0什麼是web2.0有什麼區別
是互聯網的讀者,你也應該是互聯網的作者;
你不該只是在互聯網上沖浪,你本身就是波浪製造者。Web 2.0 之於Web 1.0 ,如同分布式計算之於集中式計算,網格之於大型主機。
WEB2.0概念詮釋
Web2.0,是相對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聯網模式)的新的一類互聯網應用的統稱,是一次從核心內容到外部應用的革命。由Web1.0單純通過網路瀏覽器瀏覽html網頁模式向內容更豐富、聯系性更強、工具性更強的Web2.0互聯網模式的發展已經成為互聯網新的發展趨勢。
Web1.0到Web2.0的轉變,具體的說,從模式上是單純的「讀」向「寫」、「共同建設」發展;由被動地接收互聯網信息向主動創造互聯網信息邁進!從基本構成單元上,是由「網頁」向「發表/記錄的信息」發展;從工具上,是由互聯網瀏覽器向各類瀏覽器、rss閱讀器等內容發展;運行機制上,由「Client Server」向「Web Services」轉變;作者由程序員等專業人士向全部普通用戶發展;應用上由初級的「滑稽」的應用向全面大量應用發展。
總之,Web2.0是以 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 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com等網站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應用為核心,依據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論和技術實現的互聯網新一代模式。
應用:
1、 Blog(from wiki)
歷史:
Blog一詞本起源於 weblog,意思是網上日誌。1997年由 Jorn Barger所提出。在1998年, infosift 的編輯Jesse J. Garrett (http://www.jjg.net),將一些類似blog的網站收集起來,寄給Cameron Barrett。 Cameron隨後將名單發布在CamWorld網站上,許多人亦陸續將blog的URL給Cameron,慢慢的,一個新的網路社區儼然成型。1999年,Brigitte Eaton (http://www.eatonweb.com)成立一個weblog 目錄,收集她所知道的blog站。1999年,Peter Merholz (http://www.peterme.com)首次使用縮略詞「blog」,成為今天常用的術語。但是,blog 真正開始快速發展的轉折點,是在1999年6月,當時Pitas開始提供免費的weblog服務,緊接著8月,Pyra lab推出了現在的blogger.com。blogger.com 提供了簡單易學的說明,以及能通過FTP直接將blog發表在個人網站上的功能,這帶給使用者很大的方便。目前已經有了很多Blog託管服務商(BSP),業內人士對其盈利前景,持謹慎樂觀態度。
Blog的特點
Blog是個人或群體以時間順序所作的一種記錄,並且不斷更新。blog之間的交流主要是通過回溯引用(TrackBack)和回響/留言/評論(comment)的方式來進行的。blog的操作管理用語,也借鑒了大量檔案管理用語。一個blog亦可被視為一個檔案(archives),或是卷宗(fonds)。與傳統檔案不同的是,blog的寫作者(blogger),既是這份檔案的創作人(creator),也是其檔案管理人(archivist)。
Blog大量採用了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或者Rich Site Summary或者RDF Site Summary)技術,所有的RSS文件都必須符合由W3C發布的XML 1.0規范。對讀者來說,可以通過RSS訂閱一個blog,確知該blog作者最近的更新。對Blog作者來說,RSS可以使自己發布的文章易於被計算機程序理解並摘要。
對知識管理和創造而言,blog提供了新的形態和途徑。對漢語為母語的人而言,blog寫作既接續了漢語筆記文學的優秀傳統,更充分鼓勵了個人表達。從交往形態考察,網志空間(blogosphere)設定了積極的讀者、作者、編者互動轉換關系,「言者互重,閱者相惜 」。
2、 Tag (from blogbus)
什麼是Tag?
Tag(標簽)是一種更為靈活、有趣的日誌分類方式,您可以為每篇日誌添加一個或多個Tag(標簽),然後您可以看到BlogBus上所有和您使用了相同Tag的日誌,並且由此和其他用戶產生更多的聯系和溝通。不僅如此,我們還通過與Technorati的合作,把您的Tag發送到全球Blog空間,和全世界的人們共同分享。
Tag體現了群體的力量,使得日誌之間的相關性和用戶之間的交互性大大增強,可以讓您看到一個更加多樣化的世界,一個關聯度更大的Blog空間,一個熱點實時播報的新聞台。Tag為您提供前所未有的網路新體驗……
當然,您也可以簡單地把一個Tag(標簽)理解為一個日誌分類,但是Tag和分類的不同之處也很明顯:
首先,分類是您在寫日誌之前就定好的,而Tag是在您寫完日誌之後再添加的;
其次,您可以同時為一篇日誌貼上好幾個Tag(標簽),方便自己隨時查找,而原先一篇日誌只能有一個分類;
再次,當您積累了一定數量的Tag之後,您可以看看自己在Blog中最經常寫的是哪些話題;
最後,您可以看到有哪些人和自己使用了一樣的Tag(標簽),進而找到和您志趣相投的Blogger。
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您寫了一篇到西湖旅遊的日誌,原來您都是把這一類的日誌放到自己的「驢行天下」分類下,但是有了Tag之後,您可以給這篇日誌同時加上「旅遊」、「杭州」、「西湖」、「驢行天下」等幾個Tag,當瀏覽者點擊其中任何一個Tag,他都可以看到您的這篇日誌。同時您自己也可以通過點擊這幾個Tag,看看究竟有誰最近也去了杭州旅遊,或許你們還可以交流一下旅遊心得,成為下一次出遊的夥伴呢!
3、 SNS
Social Network Service,社會性網路軟體,依據六度理論,以認識朋友的朋友為基礎,擴展自己的人脈。並且無限擴張自己的人脈,在需要的時候,可以隨時獲取一點,得到該人脈的幫助。
SNS網站,就是依據六度理論建立的網站,幫你運營朋友圈的朋友。
4、 RSS(from wiki)
RSS是一種用於共享新聞和其他Web內容的數據交換規范,起源於網景通訊公司的推"Push"技術,將訂戶訂閱的內容傳送給他們的通訊協同格式(Protocol)。RSS可以是以下三個解釋的其中一個: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真正簡單的整合)
RDF (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Site Summary
Rich Site Summary(豐富站點摘要)
但其實這三個解釋都是指同一種Syndication的技術。
目前RSS規范的主要版本有0.91、1.0和2.0。
0.91版和1.0版完全不同,風格不同,制定標準的人也不同。0.91版和2.0版一脈相承。1.0版更靠攏XML標准。
RSS目前廣泛用於blog、wiki和網上新聞頻道,世界多數知名新聞社網站都提供RSS訂閱支持。
5、 Wiki(from wiki)
Wiki一詞源自夏威夷語的「wee kee wee kee」,本是「快點快點」之意。在這里Wiki指的是一種超文本系統。這種超文本系統系支持那些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同時也包括一組支持這種寫作的輔助工具。有人認為,Wiki系統屬於一種人類知識的網路系統,我們可以在Web的基礎上對Wiki文本進行瀏覽、創建、更改,而且這種創建、更改、及發布的代價遠比HTML文本小;與此同時Wiki系統還支持那些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為協作式寫作提供了必要的幫助;最後,Wiki的寫作者自然構成了一個社群,Wiki系統為這個社群提供了簡單的交流工具。與其它超文本系統相比,Wiki有使用簡便且開放的優點,所以Wiki系統可以幫助我們在一個社群內共用某個領域的知識。
Wiki起源
1995年沃德?坎寧安(Ward Cunningham)為了方便模式社群的交流創建了全世界第一個wiki系統-WikiWikiWeb,並用它建立了波特蘭模式知識庫(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在建立這個系統的過程中,沃德?坎寧安創造了Wiki的概念和名稱,並且實現了支持這些概念的服務系統。這個系統是最早的Wiki系統。從1996年至2000年間,波特蘭模式知識庫圍繞著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不斷發展出一些支持這種寫作的輔助工具,從而使Wiki的概念不斷得到豐富。同時Wiki的概念也得到了傳播,出現了許多類似的網站和軟體系統。
Wiki的歷史不長,無論是Wiki概念本身,還是相關軟體系統的特性,都還在熱烈的討論中;所以怎樣的一個站點才能稱得上是一個Wiki系統還是有爭議的。與Wiki相關新近出現的技術還有blog,它們都降低了超文本寫作和發布的難度。這兩者都是同內容管理系統密切相關的。
Wiki的特點
使用方便
維護快捷:快速創建、存取、更改超文本頁面(這也是為什麼叫作 "wiki wiki" 的原因)。
格式簡單:用簡單的格式標記來取代 HTML 的復雜格式標記。(類似所見即所得的風格)
鏈接方便:通過簡單標記,直接以關鍵字名來建立鏈接(頁面、外部連接、圖像等)。
命名平易:關鍵字名就是頁面名稱,並且被置於一個單層、平直的名空間中。
可增長
可增長:頁面的鏈接目標可以尚未存在,通過點擊鏈接,我們可以創建這些頁面,從而使系統得以增長。
修訂歷史:記錄頁面的修訂歷史,頁面的各個版本都可以被獲取。
開放性
開放的:社群內的成員可以任意創建、修改、或刪除頁面。
可觀察:系統內頁面的變動可以被來訪者清楚觀察得到。
由於Wiki的自組織,可增長以及可觀察的特點,使Wiki本身也成為一個網路研究的對象。對Wiki的研究也許能夠讓人們對網路的認識更加深入
理論和技術:
1、 六度關系理論
目前流行的「六度分隔」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的心理學家米格蘭姆(Stanley Milgram)提出的,這個理論可以通俗地闡述為: 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六度分隔」成為人際關繫世界中無可否認而又令人震驚的特徵,許多社會學上的深入研究也給出令人信服的證據,說明這一特徵不只是特例,在一般情形下也存在。 最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系的瓦茨教授領導的EMAIL試驗也再次證明了這一人際關繫世界中驚人的規律。然而,在現實世界中,六十億人怎麼可能真的構成如此緊密的相互關聯呢?是互聯網使一切成為現實。
2、 Xml
XML即可擴展標記語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標記是指計算機所能理解的信息符號,通過此種標記,計算機之間可以處理包含各種信息的文章等。如何定義這些標記,既可以選擇國際通用的標記語言,比如HTML,也可以使用象XML這樣由相關人士自由決定的標記語言,這就是語言的可擴展性。XML是從SGML中簡化修改出來的。它主要用到的有XML、XSL和XPath等。
3、 AJAX
Ajax並不是一種技術。它實際上是幾種已經在各自領域大行其道技術的強強結合。Ajax混合了:
* 基於XHTML/CSS
* 由DOM(Document Object Model)實現動態顯示與交互
* 通過XML和XSLT進行數據交換及處理
* 使用JavaScript整合上述技術
直觀一點的說Ajax能夠實現不刷新瀏覽器窗口(當然更不用安裝額外的插件)而滿足用戶的操作,現在一些看上去很Cool的網站,很多是用這項技術實現的,其中包括:orkut、Gmail、Google Group、Google Suggest、Google Maps、Flickr、A9.com等。2SIMPLE的Co-mment系統雖然沒有用到XML/XSLT,其理念已經暗合容Ajax,實現了不刷新網頁提供動態內給用戶。
現有的產品:
Wiki網路、Wallop 、yahoo360 、openbc 、 cyworld 、43things 、 flickr、 del.icio.us、 cragslist 、glob 、客齊集、 friendster 、 linkin 、UU通 、 優友 、 天際網 、愛米網 、linkist 、新浪點點通、skype、億友、cyworld
現在說說web2.0的具體應用。
歷史很重要。對一個技術的學習也應當從歷史出發,通過其在時間形成歷史的流變,得以知曉現狀,甚至能夠預知未來。
那Web 1.0是什麼呢?
他們說,記得靜態HTML的WWW時代么?
(那個時代的WWW應用、人們的Web體驗、對社會的影響如何?)
那麼動態HTML和靜態HTML下的Web相比,是多少版本?1.5?對了,他們是真這么叫的。
(在效果和影響上,與1.0相比,擴展和加深多少?)
要呈現的數據存儲在資料庫中,通過Web服務端的程序,應用戶的請求,取出數據,加上事先設計的模板,動態的生成Html代碼,發送到用戶的瀏覽器那裡。
他是1.0系列,應為用戶在瀏覽器中所見和Web 1.0一樣,它有0.5的升級,因為數據不是事先製作並發布,而是動態生成,和用戶的需要交互生成。
那好,在加0.5,到Web 2.0,變化是在哪裡呢?
(看到了正在崛起的和改變的,會繼續朝著什麼方向改變互聯網和社會呢?)
更新:關於各個版本的差別,看看亞馬遜的例子。
事情沒有那麼幸運,Web 2.0並不是一個具體的事物,而是一個階段,是促成這個階段的各種技術和相關的產品服務的一個稱呼。所以,我們無法說,Web 2.0是什麼,但是可以說,那些是Web 2.0。
WikiPedia的Web 2.0條目下列出了這些條件:
* CSS 和語義相關的 XHTML 標記
* AJAX 技術
* Syndication of data in RSS/ATOM
* Aggregation of RSS/ATOM data
* 簡潔而有意義的 URLs
* 支持發布為 weblog
* RESTian (preferred) 或者 XML Webservice APIs
* 一些社會性網路元素
必須具備的要素有:
* 網站應該能夠讓用戶把數據在網站系統內外倒騰。
* 用戶在網站系統內擁有自己的數據
* 完全基於Web,所有的功能都能透過瀏覽器完成。
(以上內容引用自英文版維基網路)
雖然這只是一家之言,不過,對於其中談到的幾個要素,大家還是公認的。
- 基於RSS/ATOM/RDF/FOAF等XML數據的同步、聚合和遷移。
數據不再和頁面和網站混粘在一起,它獨立了,它跟著用戶走。這是Web 2.0的很重要特徵。這也是為什麼Blog是Web 2.0的代表的原因。在網志上,常主角的是相互獨立的一則則的網志。
獨立,然後有物理表現。現在,就能讓他們活躍起來。透過對XML數據的處理,這些內容能被自由的組合,被各種應用程序,不論是Web程序還是桌面程序等呈現和處理。
(更新:參看商業周刊的All Your Info in One Place)
當然,最重要的是背後的人。
- 社會性因素。
內容跟著人走,內容又能夠被用戶自由的組合,也就是說,用戶能夠自由的藉助內容媒介,創建起一個個的社群,發生各種社會性的(網路)行為。
此外還有標簽以及建立在開放標簽系統之上的Folksonomy。
- 第三個公認的因素是開放API,這個技術性稍強些,得另花時間研習,可以先看看例子:amazon、flickr、google map等。
(Web 2.0是個大筐,裝了好多東西)
從Web應用的產品/服務生產者角度來說,該如何創建Web 2.0的產品呢?
重要的是要抓住這么幾點,一個是微內容(這里有定義),一個是用戶個體。除了這兩個最基本的之外,還可以考慮社群內的分享以及提供API。
微內容:英文是microcontent。用戶所生產的任何數據都算是微內容,比如一則網志,評論,圖片,收藏的書簽,喜好的音樂列表、想要做的事情,想要去的地方、新的朋友等等。這些微內容,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它的數量、重要性,還有我們對它的依賴,並不亞於那些道貌岸然、西裝革履的正統文章、論文、書籍。
對微內容的重新發現和利用,是互聯網所開創的平等、***、自由風氣的自然衍生,也是互聯網相關技術消減信息管理成本之後的一個成果。
我們每天都生產眾多的微內容,也消費著同樣多的微內容。對於Web 2.0來說,如何幫助用戶管理、維護、存儲、分享、轉移微內容,就成了關鍵。
用戶個體。對於Web 1.0的典型產品/服務來說,用戶沒有具體的面貌、個性,它只是一個模糊的群體的代名詞而已。但是對於Web2.0的產品和服務來說,用戶是個實實在在的人。Web 2.0所服務的,是具體的人,而不是一個如同幽靈般的概念。並且,這個人的具體性,會因為服務本身而不斷地充實起來。
如何為這個具體的個體服務,是Web 2.0設計的起點。
因此,一類可以被稱作Web 2.0的產品/服務將是這樣:
服務於用戶個體的微內容的收集、創建、發布、管理、分享、合作、維護等的平台。
這是表。
里呢,恐怕就設計到好些人提到的,微內容的XML表現;微內容的聚合;微內容的遷移;社會性關系的維護;界面的易用性等等。
其質,是否就是開源、參與、個人價值、草根、合作等等?
Web2.0是許多方面起頭並進又相互牽連的一個新的階
Ⅹ WEB服務的工作原理
一個 Web 伺服器也被稱為 HTTP 伺服器,它通過 HTTP 協議與客戶端通信。這個客戶端通常指的是 Web 瀏覽器。一個基於 Java 的 Web 伺服器用到二個重要的類,java.net.Socket 與 java.net.ServerSocket ,並通過 HTTP 消息通信。因此,本文從討論 HTTP 與這二個類開始,然後我將解釋一個與本文相關的簡單的 Web 應用。
The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HTTP)
HTTP 是一種讓 Web 伺服器與瀏覽器(客戶端)通過 Internet 發送與接收數據的協議。它是一個請求、響應協議--客戶端發出一個請求,伺服器響應這個請求。HTTP 運用可靠的 TCP 連接,通常用的 TCP 80 埠。它的第一個版本是 HTTP/0.9 ,然後被 HTTP/1.0 取代。當前的版本是 HTTP/1.1 ,由RFC2616(.pdf) 定義。
本節主要對應 HTTP 1.1 ,足夠使你充分理解由 Web 伺服器程序發出的消息。如果你對更加詳細的知識有興趣,可以參考 RFC2616 。
在 HTTP 中,客戶端總是通過建立一個連接與發送一個 HTTP 請求來發起一個事務。伺服器不能主動去與客戶端聯系,也不能給客戶端發出一個回叫連接。客戶端與伺服器端都可以提前中斷一個連接。例如,當用一個瀏覽器下載一個文件時,你可以通過點擊「停止」鍵來中斷文件的下載,關閉與伺服器的 HTTP 連接。
HTTP 請求
一個 HTTP 請求包含三個部分:
Method-URI-Protocol/Version方法-地址-版本
Request header請求頭
Entity body請求實體
下面是一個 HTTP 請求實例:
POST /servlet/default.jsp HTTP/1.1
Accept: text/plain; text/html
Accept-Language: en-gb
Connection: Keep-Alive
Host: localhost
Referer: http://localhost/ch8/SendDetails.htm
User-Agent: Mozilla/4.0 (compatible; MSIE 4.01; Windows 98)
Content-Length: 33
Content-Type: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
LastName=Franks&FirstName=Michael
The Method-URI-Protocol/Version 在這個請求的第一行:
POST /servlet/default.jsp HTTP/1.1
其中 POST 是請求的類型。每個客戶端 HTTP 請求可以是 HTTP 規范中指定的許多請求類型中的一種。HTTP 1.1 支持七種類型的請求,它們是 GET,POST,HEAD,OPTIONS,PUT,DELETE,TRACE。其中 GET 與 POST 是 Internet 應用中經常用到的二種請求類型。
URI 完整地指定了 Internet 資源。一個 URI 通常被解析為相對伺服器的根目錄。這樣,它應該總是以一個 '/' 前綴開始。一個 URL 實際上是 URI 的一種類型。
Version 指的是該 HTTP 請求所用到的 HTTP 協議版本。
請求頭包含了客戶端環境與請求實體的一些有用的信息。例如它包含瀏覽器設定的語言、實體的長度等等。每條請求頭用回車換行符(CRLF)分開。
一個非常重要的空行分開了請求頭與實體,它標志著實體內容的開始。一些 Internet 開發書籍認為這個 CRLF 空行是 HTTP 請求的第四個部分。
在上面的 HTTP 請求中,實體只是簡單以下的一行:
LastName=Franks&FirstName=Michael
在一個典型的 HTTP 請求中,請求實體內容會長得多。
HTTP 響應
與請求相似,HTTP 響應也由三部分組成:
Protocol-Status code-Description協議狀態 描述代碼
Response headers響應頭
Entity body響應實體
以下是一個 HTTP 響應的實例:
HTTP/1.1 200 OK
Server: Microsoft-IIS/4.0
Date: Mon, 3 Jan 1998 13:13:33 GMT
Content-Type: text/html
Last-Modified: Mon, 11 Jan 1998 13:23:42 GMT
Content-Length: 112
<html>
<head>
<title>HTTP Response Example</title></head><body>
Welcome to Brainy Software
</body>
</html>
響應頭的第一行類似請求頭的第一行,告訴你所用的協議是 HTTP 1.1 ,請求成功(200=success),以及沒有任何問題。
響應頭類似請求頭也包含了一些有用的信息。響應的實體響應本身的 HTML 內容。頭與實體之間由回車換行的空行(CRLF)分開。
Socket 類
一個 socket 是一個網路連接的端點,它使得一個應用可以從網路讀與寫。在不同電腦上的二個應用軟體能夠通過收發位元組流而彼此通信。要發一個信息到另一個應用程序,你需要知道它的IP地址,以及它的 socket 埠號。在 Java 中,一個 socket 用 java.net.Socket 來實現。
要創建一個 socket ,你可以用 Socket 類中幾個構建方法中的一個。其中一個接受主機名與埠號作為參數:
new Socket("yahoo.com", 80);
一旦你成功地創建了一個 Socket 類的實例,你就可以用它去發送與接收位元組流了。要發送位元組流,你需要呼叫 Socket 類的 getOutputStream 方法來得到一個 java.io.OutputSteam 對象。要發送文本到遠程的程序,你通常需要從返回的 OutputStream 創建一個 java.io.PrintWriter 對象。要從連接的另一端接收位元組流,你需要呼叫 Socket 類的 getInputStream 方法,它返回一個 java.io.InputStream 對象。
以下代碼創建一個可以與本地 HTTP 伺服器通信的 socket (127.0.0.1 表示一個本地的主機),發送一個 HTTP 請求,並接收從伺服器的響應。它還創建一個 StringBuffer 對象來接受響應,並列印到控制台。
Socket socket= new Socket("127.0.0.1", "8080");
OutputStream os= socket.getOutputStream();
boolean autoflush = true;
PrintWriter out= new PrintWriter( socket.getOutputStream(), autoflush );
BufferedReader in = new BufferedReader(
new InputStreamReader( socket.getInputStream() ));
// send an HTTP request to the web server
out.println("GET /index.jsp HTTP/1.1");
out.println("Host: localhost:8080");
out.println("Connection: Close");
out.println();
// read the response
boolean loop= true;
StringBuffer sb = new StringBuffer(8096);
while (loop) {
if ( in.ready() ) {
int i=0;
while (i!=-1) {
i = in.read();
sb.append((char) i);
}
loop = false;
}
Thread.currentThread().sleep(50);
}
// display the response to the out console
System.out.println(sb.toString());
socket.close();
注意要從 web 伺服器得到正確的響應,你必須要發送用 HTTP 協議編譯了的 HTTP 請求。如果你看了上面的 HTTP 部分,你應該能夠理解上面代碼中的 HTTP 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