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雙殼綱動物哪一部分屬於前端
雙課綱動物有眼睛的那部分是屬於前端,有的動物是倒退的,走有的動物是向前走。看他是向前走還是倒退那就眼睛,有的動物是倒退的,走有的都是向前走,看他是向前走還是倒退,那就看眼睛在哪一?,有的動物是倒退的,走有的都是向前走,看他是向前走還是倒退,那就看眼睛在哪一部分?你長眼睛的那一部分就是前端,因為他要看路
❷ 貝類名詞解釋
貝類,即軟體動物中的一類。是三胚層、兩側對稱,具有真體腔的動物。軟體動物的真體腔是由裂腔法形成,也就是中胚層所形成的體腔。但軟體動物的真體腔不發達,僅存在於圍心腔及生殖腺腔中。軟體動物在形態上變化很大,但在結構上都可以分為頭、足、內臟囊及外套膜4部分。頭位於身體的前端,足位於頭後、身體腹面,是由體壁伸出的一個多肌肉質的運動器官,內臟囊位於身體背面,是由柔軟的體壁包圍著的內臟器官,外套膜是由身體背部的體壁延伸下垂形成的一個或一對膜,外套膜與內臟囊之間的空腔即為外套腔。由外套膜向體表分泌碳酸鈣,形成一個或兩個外殼包圍整個身體,少數種類殼被體壁包圍或殼完全消失。
貝類生理特點
消化:在原始的沉積取食的種類,食物的消化及消化道的結構仍保持原軟體動物的形態與機能。例如原鰓類的胃壁很薄,其中仍保留胃楯、晶桿等結構,食物在胃內行胞外消化,在消化盲囊中行胞內消化及吸收。在高等的過濾取食的種類,消化道口周圍沒有觸手。胃壁上胃楯及篩選區均不發達,而晶桿囊發達、突出胃壁之外。囊中有粘液分泌物經固化形成晶桿,晶桿上吸附有消化酶(澱粉酶、脂肪酶),囊壁內的纖毛作用使晶桿不停的旋轉,晶桿頂端被溶解釋放出消化酶,進行胞外消化,晶桿的旋轉也起了混合食物與酶的作用。晶桿頂端被食物不斷的磨損,後端可不斷地被補充,晶桿的旋轉也使微小的食物顆粒進入胃盲囊進行胞內消化及吸收。不能消化的食物殘渣經過腸、肛門、出水孔排到體外。食物在消化道內進行一個緩慢的但連續不斷的食物流是瓣鰓類過濾取食者所特有。隔鰓類為肉食性動物,其肌肉質的胃壁被幾丁質包圍,形成一個磨胃,其晶桿不發達,成小棍狀伸向胃內,具有較發達的消化酶。
循環與氣體交換:雙殼類動物均為開放式循環,圍心腔位於身體的背面,圍心腔中有一個心室、兩個心耳,心室與心耳之間有瓣膜,防止血液逆流。在原鰓類及絲鰓類由心室僅向前通出前大動脈,如貽貝,在瓣鰓類除前大動脈之外,由心室還向後通出後大動脈,如河蚌。血液由動脈流出後,經分支到身體前端、足及內臟等,到組織中形成血竇,經血竇後匯集成血管經過腎臟、鰓之後再流回心耳與心室。鰓是其主要的氣體交換場所,當水流經過時,被鰓所攝取的氧量比其他軟體動物少,這可能與鰓的表面積較其他軟體動物大有關。此外,所有的雙殼綱動物都有或多或少發達的外套循環,血液由動脈流出後,直接到外套膜中形成血竇,由血竇匯集成血管後或直接流回心耳,或經過腎臟排出代謝產物後再流回心耳。外套循環也是氣體交換的輔助場所。大多數雙殼綱動物的血液中不存在呼吸色素,只有極少數種類如蚶、銼蛤(Lima)等具有血紅素,它使外套膜等組織表現出紅色。隔鰓類鰓已消失,氣體的交換完全由外套膜進行。
❸ 雙殼綱動物銳的那邊是前端嗎
本綱動物的特點是除了有兩枚貝殼外。身體由軀干,足和外套膜三部分組成,頭部退化,在它的殼的背緣上有韌帶相連,兩殼間有一個或二個橫行肌柱,依靠它們的縮張作用可以開關貝殼足位於體軀的腹側,通常側扁,呈斧狀,伸出二殼之間,故又被稱為斧足類,大多數雌雄異體,也有同體者。
雙殼綱動物銳的那邊是前端的樣子
貽貝雙殼綱,貽貝目,貽貝科殼頂位於殼的最前端,腹緣平直,足絲伸出處略凹,足絲孔狹長背緣呈弧形,後緣圓文蛤雙殼綱,簾蛤目,簾蛤科貝殼大型,三角卵圓形,殼質堅硬、重厚,兩殼大小相等異白櫻蛤雙殼綱,簾蛤目櫻蛤科貝殼呈三角形或橢圓三角形,側扁,殼質較堅厚,後端稍開口雙殼可張開閉合的哪端是前端。
本綱動物的特點是除了有兩枚貝殼外,身體由軀干、足和外套膜三部分組成,頭部退化,在它的殼的背緣上有韌帶相連,兩殼間有一個或二個橫行肌柱,依靠它們的縮張作用可以開關貝殼足位於體軀的腹側,通常側扁,呈斧狀,伸出二殼之間,故又被稱為斧足類,大多數雌雄異體,也有同體者。
❹ 雙殼綱動物哪一部分屬於前端
雙殼可張開閉合是前端。
本綱動物的特點是除了有兩枚貝殼外,身體由軀干、足和外套膜三部分組成,頭部退化,在它的殼的背緣上有韌帶相連,兩殼間有一個或二個橫行肌柱,依靠它們的縮張作用可以開關貝殼。
足位於體軀的腹側,通常側扁,呈斧狀,伸出二殼之間,故又被稱為斧足類,大多數雌雄異體,也有同體者。
"雙殼貝類"主要特徵:
這一綱的種類全部營水生生活,其中絕大多數棲息在海洋中,少數種生活在淡水湖泊和江河中。世界寒、溫及熱帶的水域中都有它們的蹤跡。在海洋中,從潮間帶的上區,到潮下帶數百、數千米,甚至深海溝,都有雙殼類軟體動物分布。
它們的生活方式也有各式各樣,亦因種而異。營底內生活的種類多數潛入泥沙中,僅以水管伸出地面排泄和攝食。有的終身穴居在石灰石、珊瑚礁和貝殼中,有的自由棲息在水底,有的以足絲附著生活在岩石、珊瑚礁或碼頭等物體上。
❺ 雙殼綱動物前端是鈍的嗎
不是,它的前段是銳的而不是頓的,而且它的前端呈斧狀。zhe種生物屬於貝殼一樣的物種,你所說的前段,也並不是每yi個都是銳的,因為有個別生活的區域不一樣,也會導致它的前端不一樣。有些生活在多沙子石頭的地方,往往它的前端是頓的,因為沙石把它們的前端磨平了。而一般來說,它們的前端沒有收到影響的情況下,都是銳的。ziu後拓展yi下,雙殼綱(Bivalvia),軟體動物門中種數僅次於腹足綱的yi個綱。因有兩片貝殼而得名。由於頭部退化,足呈斧狀,體軀兩側各有1對瓣狀鰓,所以又稱無頭類、斧足類、瓣鰓類。本綱中的許多種為重要的養殖和捕撈對象,具有重要經濟意義。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歡迎採納我的回答,謝謝。
❻ 怎樣判斷雙殼類動物的前端和後端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24
❼ 雙殼綱(Bivalvia)
雙殼綱為水生軟體動物。通常體扁,兩側對稱。動物體包括外套膜、內臟團、鰓及肉足等部分。無頭(亦稱無頭綱),體軀與外套膜間具外套腔,腔內多具瓣狀鰓(亦稱瓣鰓綱)。口內無顎及齒舌,多以懸浮物或沉積物為食。足位於腹側,多側扁呈斧狀(亦稱斧足綱),軟體由左右兩枚外殼包被,故稱雙殼綱(圖4-19)。貝殼外形因生活習性不同,變化較大。多為底棲生活,幼蟲經浮游階段,分布廣泛,生活方式多樣,主要海生,少數半鹹水或淡水生。
(一)形態
1.肉體部分
主要由外套膜、內臟團、鰓及足等部分組成。各部分形態因生活方式不同而有所差異,按其功能與貝殼的關系和有關分類的特徵,摘要概述。
外套膜(圖4-19),左右兩葉於背部相連,其他邊緣游離或幾點癒合。有些種類外套膜向後延伸形成出、入水管,深潛穴及鑽孔者多具發育的水管。
外套膜的附著肌,附著於殼內面,水管肌附著殼內印痕稱外套灣,外套膜緣附著殼內緣的印痕稱外套線(圖4-21);連接兩殼的前、後閉殼肌印痕稱前、後閉殼肌痕,前、後閉殼肌痕相等者稱等柱型,不等者(常前閉殼肌痕較小)稱異柱型,前閉殼肌消失,只留後閉殼肌的印痕者稱單柱型,等柱型多為內棲種類所具有,表棲種類多為異柱型。
鰓為呼吸器官,懸於外套腔中,可分四類:原鰓型、絲鰓型、真瓣鰓型及隔鰓型(圖4-20)。化石多不保存,但在現生雙殼類分類上很重要。
足為活動器,其底面寬平(圖4-19),除用以緩慢的匍匐運動外,還可用於掘穴或鑽孔。某些種類足退化,以幼體所具的足絲延續至成體附著在底質上,或以殼附於底質上。
2.貝殼
由外套膜所分泌,起保護軀體並通過連接肉體的肌肉纖維起支撐動物體的活動作用。其殼質組成及各部形態特徵對分類甚為重要。
圖4-18 腹足綱化石代表
(1~4、6引自余汶等,1963;5、7引自Davies,1935;8、11引自Kopo & Kob,1955;9、10據Davies,1935)古腹足目:1—Euphemites wongi,1a.口側視,1b.背側視,1c.側視,均×1,上石炭統,山東;2—Ophiletaplana,2a.側視,2b.頂視,×1,下奧陶統,河北;3—Donaldiella dorotheca,×2,中奧陶統,華北;4—Marclurites neritoides,4a.底視,4b.口側視,×1,下奧陶統,湖北
中腹足目:5—Cerithium nolosum,×0.5,現代,印度洋、太平洋;6—Bellamya clavilithiformis,約×3,上侏羅統,遼寧;7—Littorina littorea,約×1.4,現代,英國新腹足目:8—Murex tribulus,×0.2,現生,太平洋
肺螺亞綱:9—Limnaeastagnalis,×1,現代,英國;10—Physasp.,×1.5,現代;11—Planorbis planirbis,11a.頂視,11b.口側視,×0.7,現代
貝殼的成分及結構 貝殼由表殼層及內部的鈣質殼層組成。表殼層起保護貝殼的作用,化石中多不保存;鈣質殼層通常包含由方解石和(或)文石組成的外殼層和內殼層。組成鈣質殼層的結構有:珠母質結構,由平行殼面的薄文石片組成,主要限於內殼層;柱狀結構,主要由方解石、少數為文石組成的稜柱密集而成,多見於外殼層以及均質結構等。貝殼的成分和結構因類別而異,亦為分類的依據。但化石中鈣質殼層常被溶蝕置換或文石轉變為方解石,失去原來結構。新生代的化石貝殼多保存其原有的文石成分。
形態特徵 通常左右兩殼相等,但每殼的前後多不等,少數種類兩殼不等大,而每殼的前後大體相等。貝殼的大小,外形等變化很大。殼體最早形成的尖端為殼喙,圍繞殼喙凸起部分為殼頂,殼喙多向前彎曲稱前轉,向後彎曲稱後轉,少數向上為正轉;殼體前傾稱前斜,後傾稱後斜,不傾者稱不斜。殼頂前後常具一界線明顯的凹陷,位殼頂前者多呈心形稱小月面,位殼頂後端常伸長呈矛狀稱盾紋面。有些種類自殼頂向後腹端隆起一脊狀線稱後殼頂脊,將殼面分為兩部分。一些以足絲附著種類殼體沿背緣伸長成前、後耳。前耳下左右殼分別具足絲凹曲和足絲凹口。有些潛穴種類殼關閉後,前後端可具張口,前端為足伸出孔.後端為水管伸出孔(圖4-21)。
圖4-19 雙殼類形態特徵
(引自顧知微等,1976)
a—左側外觀;b—後視;c—左側內視;d—縱切面圖解
圖4-20 雙殼類鰓型(斷面示意)
(據張璽等,1961,簡化)
殼飾 常見殼飾包括同心飾和放射飾兩類。同心飾以殼頂為中心呈近同心狀排列,為殼體的生長線,可反映環境的周期性變化,以及個體從幼小至成年殼形的變化。同心飾按粗細等變化可分線、脊、褶或層等,放射飾亦可分線、脊、褶等,按其長短強弱又分一級、二級、三級等,其增長方式為間插或分叉,此外亦有貝殼刺、鱗片或殼瘤等裝飾。
韌帶 為從背側連接兩殼的彈性有機物質,與閉殼肌相配合,司殼的啟閉。按所在位置可分外韌帶及內韌帶。外韌帶露出兩殼背緣之外,在殼頂之後者稱後韌式,連通殼頂前後者稱全韌式;內韌帶位於兩殼背緣之下殼內的彈體窩中,或內韌的一端附於另一殼的匙狀內韌帶托中。按韌帶所構成的形態可分為並韌式,韌帶自殼頂沿背緣向後伸長嵌入背緣下的韌片上;跨韌式,韌帶面中心具三角形彈體窩;復韌式,韌帶附在殼頂下韌帶面的人字槽間及槽內;多韌式,韌帶面上有多個三角形彈體窩的(圖4-22)。
圖4-21 貝殼的形態特徵
(1、3~4引自顧知微等,1976;2引自Эберзин,1960)
1—Dosina,1a.左殼外視,1b.右殼內視,1c.兩殼背視;2—Myophorella,左殼外視;3—Mya背視,示後端張口;4—Chlamys,4a.右殼內視,4b.右殼外視
鉸齒類型 貝殼背緣除以韌帶相連外,常具一鉸板,其上交錯排列齒及齒窩,兩殼相互鉸合,以防殼的扭動。鉸齒具各種類型,除一些種類鉸齒有趨同情況外,一般為分類的重要依據,主要類型有:櫛齒型,鉸板上具一列短、直或褶曲的小齒(圖4-23,1~2);裂齒型,齒呈放射狀自殼頂向外伸出,左殼中齒呈「人」字形,右殼中齒呈「八」字形(圖4-23,4);假異齒型,齒自殼頂向外放射排列,殼頂下及殼頂前齒短稱假主齒,殼頂後伸長平行背緣的稱片狀齒(圖4-23,5);異齒型,齒分化,殼頂下具數個放射排列的主齒,殼頂前後兩側具平行背緣排列的側齒(圖4-23,3)。鉸齒除上述幾種主要類型外,尚有厚齒型,齒粗短,為異齒的變形;等齒型,每殼具兩齒;弱齒型,齒不發育,僅有齒狀突起,或全消失。
圖4-22 韌帶類型及其演化趨向
(引自House,1979)
1、2—並韌式;3—早期復韌式(後韌帶);4、5—復韌式(全韌帶);6、7—跨韌式(全韌帶);8—多韌式
貝殼的定向 現生種類可根據軟體特徵(口、肛門、水管等)確定貝殼的前後和左右瓣,化石種類一般利用殼頂多偏前,小月面在前,盾紋面在後,異柱型後閉殼肌大於前閉殼肌,單柱一般位後部,外套灣位後部,足絲凹口在前,後耳大於前耳等來確定。
圖4-23 鉸齒的主要類型
(據Moore,1952,稍修改)
(二)分類
雙殼類迄今無一通用的自然分類法,現多採用綜合各種形態特徵及生活方式進行分類的方案,將雙殼綱分為六亞綱,特徵及分布見表4-6。
(三)雙殼類的生態及功能形態分析
雙殼類為水生底棲軟體動物。其生活方式主要依據其生活位置、食性特點及活動與固定狀態而定。海生雙殼類多生活於濱海淺灘,海灣及潮下帶的淺水中,表棲、內棲或半內棲生活。多數以懸浮物為食,少數以沉積物中有機質為食。平靜的水底泥質增加,以沉積物為食的種類多,動盪的水底以懸浮物為食的種類多。雙殼類的生活與底質的性質有關。移動種類多生活於松軟底質之上或其內,附著或固定種類主要生活於底質堅硬的岩石或它物上或鑽入其內。雙殼類的活動方式與其貝殼形態關系如下(圖4-25):
表4-6 雙殼綱的分類及各類主要特徵
1)表棲,活動性差或不活動,足退化,足絲發育,常見者或以足絲附著,或以殼體固著。
足絲附著——殼垂直附著底質上,多等殼,殼伸長,殼腹面平,異柱,如Mytilus(貽貝);殼側卧底質上,殼不等,耳多發育,如海扇類。殼體固著——殼常較厚,固著殼多凸,具明顯固著面,游離殼平或形態多變。
2)內棲,潛居底質內,包括在軟底質內潛穴和硬質鑽孔種類。潛穴——以足掘穴潛入泥沙中生活,潛穴深淺與殼形、膨凸度、殼飾、水管有無及殼前後有無張口有關。在濱海帶因沉積物流動不定,多為水管發育深潛穴種類,在潮下帶則多為淺潛穴種類生活范圍(圖4-26)。鑽孔——一些種類在堅硬的岩石或它物上鑽居其中,化石常保留其中或遺留其孔穴。
(四)雙殼類的地質歷程
雙殼類自寒武紀早期出現少數淺潛穴種類,奧陶紀開始其首次輻射演化,除游泳、殼體固著及鑽孔種類外,其他各種活動方式均出現。至泥盆紀開拓淡水生活領域,晚古生代為雙殼類發展的穩定時期,並出現游泳和殼體固著生活種類。中生代時具水管深潛穴種類出現,佔領廣泛的生境,侏羅紀和白堊紀為雙殼類的一次大輻射時期,至新生代其發展漸趨穩定直到現在。
圖4-24 雙殼類代表屬例
(1、3、9、11~17據Cox等,1969;2、4據Эберзин,1960;5~8據Stanley,1872;10據Newell等,1964)1—Nucula nucleus,約×4,現生,法國;2—Nuculana fragilis,約×2.3,中新統,前蘇聯;3—Parallelodon rug⁃osus,3a.右殼內視,×0.3,3b.左殼外視,×0.6,中侏羅統,英國;4—Arcanoae,左殼內視,×1.6,中新統,摩爾達維亞;5—Pterinopecten 上志留統到下泥盆統;6—Pseudaviculopecten,中泥盆統到下石炭統;7—Etheripecton,石炭系至三疊系;8—Pecten古近系至現代;9—Palaeomutella irregularis,右殼內視,×3,上二疊統,伏爾加流域;10—Trigonia,10a.T.sulcata,左殼外視,×0.5,下侏羅統,法國,10b、c.示內部構造;11—Cuneopsis celtitormis,×0.4,現代,東亞;12—Tellina virgata,12a.右殼內視,約×0.6,12b.左殼內視,約×0.4,現生,菲律賓;13—Neomiodon medius,13a.右殼內視,約×0.7,13b.左殼內視,上侏羅統,英格蘭;14—Venus verrucosa,14a.右殼內視,14b.左殼內視,約×0.4,現代,英國;15—Corbicula flaminalis,15a.左殼內視,15b.右殼內視,約×0.5,現代,亞洲;16—Thracia pubescens,16a.左殼內視,16b.左側視,16c.右殼頂部內視,約×0.8,現代,英格蘭;17—Burmesia lirata,兩殼外視,×0.8,上三疊統,緬甸
❽ 軟體動物身體分為哪5部分
軟體動物的身體一般可分為頭、足和內臟團三個部分。
頭部
位身體的前端。運動敏捷的種類,頭部分化明顯,其上生有眼、觸角等感覺器官,如田螺、蝸牛及烏賊等;行動遲緩的種類頭部不發達,如石鱉;穴居或固著生活的種類,頭部已消失,如蚌類、牡蠣等。
足部
通常位於身體的腹側,為運動器官,常因動物的生活方式不同,而形態各異。有的足部發達呈葉狀、斧狀或柱狀,可爬行或掘泥沙;有的足部退化,失去了運動功能,如扇貝等;固著生活的種類,則無足,如牡蠣;有的足已特化成腕,生於頭部,為捕食器官,如烏賊和章魚等,稱為頭足;少數種類足的側部(即側足parapodium)特化成片狀,可游泳,稱為翼或鰭,如翼足類(Pteropoda)。
內臟團
(visceral mass)
為內臟器官所在部分,常位於足的背側。多數種類的內臟因為左右對稱,但有的扭曲成螺旋狀,失去了對稱形,如螺類。
❾ 貝類動物的雙殼綱
雙殼綱(Bivalvia)又稱瓣鰓綱 Lamellibranchia 。為軟體動物門的一個綱,約有2萬種。體具兩片套膜及兩片貝殼,故稱雙殼類(Bivalvia);頭部消失,稱無頭類(Acephala);足呈斧狀,稱斧足類(Pelecypoda);瓣狀鰓,故稱瓣鰓類。
該綱動物全部生活在水中,大部分海產,少數在淡水,極少數為寄生(內寄蛤Entovalva、戀蛤Peregrinamor等)。約有2萬種,分布很廣。一般運動緩慢,有的潛居泥沙中,有的固著生活,也有的鑿石或鑿木而棲,少數營寄生生活。
多數可食用,如蚶、牡蠣、青蛤、河蜆、蛤仔等;有的只食其閉殼肌,如扇貝的閉殼肌干製品稱干貝,江瑤的閉殼肌稱江瑤柱。不少種類的殼可入葯,有的可育珠,如淡水產的三角帆蚌、海產的珍珠貝等。有的為工業品原料,有的可作肥料、燒石灰等。
主要特徵是貝殼一對,一般左右對稱,也有不對稱的(不等蛤Anomia 及牡蠣Ostrea等)。殼的形態為分類的重要依據、貝殼中央特別突出的一部分,略向前方傾斜,稱為殼頂(umbo),這是殼中最老的部分。殼頂所在處,為殼的前方。相反的一端為後方。以殼頂為中心,有同心環狀排列的生長線,有的種類有自殼頂向腹緣有放射的肋或溝。殼頂前方常有一小凹陷稱小月面,殼頂後的為盾而、殼的背緣較厚,於此處常有齒和齒槽,左右殼的齒及齒槽相互吻合,構成絞合部(hinge)。絞合齒的數目和排列不一,為鑒定雙殼類種類的主要特徵。絞合齒中正對殼頂的為主齒,其前的齒稱前側齒,其後為後側齒。在絞合部連結兩殼的背緣有一角質的、具彈性的韌帶(ligament),其作用可使二殼張開。殼自背至腹為其高度,自前至後為其長度,兩殼左右最寬處為其寬度。 一些種類(貽貝、蚶、扇貝等)在足的腹中線稍後處有一孔,稱為足絲孔,通人足絲囊內,其上皮細胞的分泌物遇水即變硬成貝殼素的絲狀物,集合成足絲(byssus),用以固著外物。口為上下二唇間的橫縫,唇多為三角形,具纖毛,可攝食。胃腸間有晶桿(crystalline style),細長棒狀。胃中有胃盾(gastric shield),有保護胃的作用。鰓在原始種類(灣錦蛤Nucula)為盾狀;有的為絲狀或瓣狀;有的鰓瓣互相癒合,且退化,形成一有孔的隔膜,為隔鰓(孔螂類Poromyacea),已無呼吸作用。心臟為一心室二心目構成,開管式循環;排泄器官為一對腎;神經節有腦、足、臟3對(灣錦蛤類尚有側神經節),感官不發達、多數雌雄異體,少數雌雄同體(牡蠣),個體發生中有擔輪幼蟲及面盤幼蟲、淡水蚌有特有的鉤介幼蟲。
❿ 雙殼綱動物前端是銳的還是鈍的
河蚌屬於軟體動物,體外有殼,起到保護作用,用鰓呼吸,用斧足運動;緊貼在蚌殼內兩個軟而薄且包裹住內臟團的膜叫外套膜.外套膜由內、外兩層表皮和中間的結締組織及少數肌纖維組成.靠近內臟的一側為內表皮,貼殼的一側為外表皮,外表皮具有分泌珍珠質形成珍珠的機能.故答案為:(1)斧足 鰓 (2)外套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