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啟用iptables 防火牆
安裝iptables 包,使用下面的命令:
$sudo yum install iptables-services
設置iptables 防火牆服務開機自動啟動,輸入下面的命令:
$sudo systemctl enable iptables
如果你想使用/etc/init.d/iptables save 命令來保存已經更改的防火牆策略,那麼需要輸入下面的命令,將iptables.init 腳本用剛才安裝iptables 啟動腳本覆蓋,輸入下面的命令
$sudo /usr/libexec/iptables/iptables.init /etc/init.d/iptables
這個時候你就可以使用 /etc/init.d/iptables save 命令了
$sudo /etc/init.d/iptables save
㈡ 什麼是防火牆腳本
腳本及程序,一. 防火牆的概念
近年來,隨著普通計算機用戶群的日益增長,「防火牆」一詞已經不再是伺服器領域的專署,大部分家庭用戶都知道為自己愛機安裝各種「防火牆」軟體了。但是,並不是所有用戶都對「防火牆」有所了解的,一部分用戶甚至認為,「防火牆」是一種軟體的名稱……
到底什麼才是防火牆?它工作在什麼位置,起著什麼作用?查閱歷史書籍可知,古代構築和使用木製結構房屋的時候為防止火災的發生和蔓延,人們將堅固的石塊堆砌在房屋周圍作為屏障,這種防護構築物就被稱為「防火牆」(FireWall)。時光飛梭,隨著計算機和網路的發展,各種攻擊入侵手段也相繼出現了,為了保護計算機的安全,人們開發出一種能阻止計算機之間直接通信的技術,並沿用了古代類似這個功能的名字——「防火牆」技術來源於此。用專業術語來說,防火牆是一種位於兩個或多個網路間,實施網路之間訪問控制的組件集合。對於普通用戶來說,所謂「防火牆」,指的就是一種被放置在自己的計算機與外界網路之間的防禦系統,從網路發往計算機的所有數據都要經過它的判斷處理後,才會決定能不能把這些數據交給計算機,一旦發現有害數據,防火牆就會攔截下來,實現了對計算機的保護功能。
防火牆技術從誕生開始,就在一刻不停的發展著,各種不同結構不同功能的防火牆,構築成網路上的一道道防禦大堤。
二. 防火牆的分類
世界上沒有一種事物是唯一的,防火牆也一樣,為了更有效率的對付網路上各種不同攻擊手段,防火牆也派分出幾種防禦架構。根據物理特性,防火牆分為兩大類,硬體防火牆和軟體防火牆。軟體防火牆是一種安裝在負責內外網路轉換的網關伺服器或者獨立的個人計算機上的特殊程序,它是以邏輯形式存在的,防火牆程序跟隨系統啟動,通過運行在Ring0級別的特殊驅動模塊把防禦機制插入系統關於網路的處理部分和網路介面設備驅動之間,形成一種邏輯上的防禦體系。
在沒有軟體防火牆之前,系統和網路介面設備之間的通道是直接的,網路介面設備通過網路驅動程序介面(Network Driver Interface Specification,NDIS)把網路上傳來的各種報文都忠實的交給系統處理,例如一台計算機接收到請求列出機器上所有共享資源的數據報文,NDIS直接把這個報文提交給系統,系統在處理後就會返回相應數據,在某些情況下就會造成信息泄漏。而使用軟體防火牆後,盡管NDIS接收到仍然的是原封不動的數據報文,但是在提交到系統的通道上多了一層防禦機制,所有數據報文都要經過這層機制根據一定的規則判斷處理,只有它認為安全的數據才能到達系統,其他數據則被丟棄。因為有規則提到「列出共享資源的行為是危險的」,因此在防火牆的判斷下,這個報文會被丟棄,這樣一來,系統接收不到報文,則認為什麼事情也沒發生過,也就不會把信息泄漏出去了。
軟體防火牆工作於系統介面與NDIS之間,用於檢查過濾由NDIS發送過來的數據,在無需改動硬體的前提下便能實現一定強度的安全保障,但是由於軟體防火牆自身屬於運行於系統上的程序,不可避免的需要佔用一部分CPU資源維持工作,而且由於數據判斷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在一些數據流量大的網路里,軟體防火牆會使整個系統工作效率和數據吞吐速度下降,甚至有些軟體防火牆會存在漏洞,導致有害數據可以繞過它的防禦體系,給數據安全帶來損失,因此,許多企業並不會考慮用軟體防火牆方案作為公司網路的防禦措施,而是使用看得見摸得著的硬體防火牆。
硬體防火牆是一種以物理形式存在的專用設備,通常架設於兩個網路的駁接處,直接從網路設備上檢查過濾有害的數據報文,位於防火牆設備後端的網路或者伺服器接收到的是經過防火牆處理的相對安全的數據,不必另外分出CPU資源去進行基於軟體架構的NDIS數據檢測,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硬體防火牆一般是通過網線連接於外部網路介面與內部伺服器或企業網路之間的設備,這里又另外派分出兩種結構,一種是普通硬體級別防火牆,它擁有標准計算機的硬體平台和一些功能經過簡化處理的UNIX系列操作系統和防火牆軟體,這種防火牆措施相當於專門拿出一台計算機安裝了軟體防火牆,除了不需要處理其他事務以外,它畢竟還是一般的操作系統,因此有可能會存在漏洞和不穩定因素,安全性並不能做到最好;另一種是所謂的「晶元」級硬體防火牆,它採用專門設計的硬體平台,在上面搭建的軟體也是專門開發的,並非流行的操作系統,因而可以達到較好的安全性能保障。但無論是哪種硬體防火牆,管理員都可以通過計算機連接上去設置工作參數。由於硬體防火牆的主要作用是把傳入的數據報文進行過濾處理後轉發到位於防火牆後面的網路中,因此它自身的硬體規格也是分檔次的,盡管硬體防火牆已經足以實現比較高的信息處理效率,但是在一些對數據吞吐量要求很高的網路里,檔次低的防火牆仍然會形成瓶頸,所以對於一些大企業而言,晶元級的硬體防火牆才是他們的首選。
有人也許會這么想,既然PC架構的防火牆也不過如此,那麼購買這種防火牆還不如自己找技術人員專門騰出一台計算機來做防火牆方案了。雖然這樣做也是可以的,但是工作效率並不能和真正的PC架構防火牆相比,因為PC架構防火牆採用的是專門修改簡化過的系統和相應防火牆程序,比一般計算機系統和軟體防火牆更高度緊密集合,而且由於它的工作性質決定了它要具備非常高的穩定性、實用性和非常高的系統吞吐性能,這些要求並不是安裝了多網卡的計算機就能簡單替代的,因此PC架構防火牆雖然是與計算機差不多的配置,價格卻相差很大。
現實中我們往往會發現,並非所有企業都架設了晶元級硬體防火牆,而是用PC架構防火牆甚至前面提到的計算機替代方案支撐著,為什麼?這大概就是硬體防火牆最顯著的缺點了:它太貴了!購進一台PC架構防火牆的成本至少都要幾千元,高檔次的晶元級防火牆方案更是在十萬元以上,這些價格並非是小企業所能承受的,而且對於一般家庭用戶而言,自己的數據和系統安全也無需專門用到一個硬體設備去保護,何況為一台防火牆投入的資金足以讓用戶購買更高檔的電腦了,因而廣大用戶只要安裝一種好用的軟體防火牆就夠了。
為防火牆分類的方法很多,除了從形式上把它分為軟體防火牆和硬體防火牆以外,還可以從技術上分為「包過濾型」、「應用代理型」和「狀態監視」三類;從結構上又分為單一主機防火牆、路由集成式防火牆和分布式防火牆三種;按工作位置分為邊界防火牆、個人防火牆和混合防火牆;按防火牆性能分為百兆級防火牆和千兆級防火牆兩類……雖然看似種類繁多,但這只是因為業界分類方法不同罷了,例如一台硬體防火牆就可能由於結構、數據吞吐量和工作位置而規劃為「百兆級狀態監視型邊界防火牆」,因此這里主要介紹的是技術方面的分類,即「包過濾型」、「應用代理型」和「狀態監視型」防火牆技術。
那麼,那些所謂的「邊界防火牆」、「單一主機防火牆」又是什麼概念呢?所謂「邊界」,就是指兩個網路之間的介面處,工作於此的防火牆就被稱為「邊界防火牆」;與之相對的有「個人防火牆」,它們通常是基於軟體的防火牆,只處理一台計算機的數據而不是整個網路的數據,現在一般家庭用戶使用的軟體防火牆就是這個分類了。而「單一主機防火牆」呢,就是我們最常見的一台台硬體防火牆了;一些廠商為了節約成本,直接把防火牆功能嵌進路由設備里,就形成了路由集成式防火牆……
三. 防火牆技術
傳統意義上的防火牆技術分為三大類,「包過濾」(Packet Filtering)、「應用代理」(Application Proxy)和「狀態監視」(Stateful Inspection),無論一個防火牆的實現過程多麼復雜,歸根結底都是在這三種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功能擴展的。
1.包過濾技術
包過濾是最早使用的一種防火牆技術,它的第一代模型是「靜態包過濾」(Static Packet Filtering),使用包過濾技術的防火牆通常工作在OSI模型中的網路層(Network Layer)上,後來發展更新的「動態包過濾」(Dynamic Packet Filtering)增加了傳輸層(Transport Layer),簡而言之,包過濾技術工作的地方就是各種基於TCP/IP協議的數據報文進出的通道,它把這兩層作為數據監控的對象,對每個數據包的頭部、協議、地址、埠、類型等信息進行分析,並與預先設定好的防火牆過濾規則(Filtering Rule)進行核對,一旦發現某個包的某個或多個部分與過濾規則匹配並且條件為「阻止」的時候,這個包就會被丟棄。適當的設置過濾規則可以讓防火牆工作得更安全有效,但是這種技術只能根據預設的過濾規則進行判斷,一旦出現一個沒有在設計人員意料之中的有害數據包請求,整個防火牆的保護就相當於擺設了。也許你會想,讓用戶自行添加不行嗎?但是別忘了,我們要為是普通計算機用戶考慮,並不是所有人都了解網路協議的,如果防火牆工具出現了過濾遺漏問題,他們只能等著被入侵了。一些公司採用定期從網路升級過濾規則的方法,這個創意固然可以方便一部分家庭用戶,但是對相對比較專業的用戶而言,卻不見得就是好事,因為他們可能會有根據自己的機器環境設定和改動的規則,如果這個規則剛好和升級到的規則發生沖突,用戶就該郁悶了,而且如果兩條規則沖突了,防火牆該聽誰的,會不會當場「死給你看」(崩潰)?也許就因為考慮到這些因素,至今我沒見過有多少個產品會提供過濾規則更新功能的,這並不能和殺毒軟體的病毒特徵庫升級原理相提並論。為了解決這種魚與熊掌的問題,人們對包過濾技術進行了改進,這種改進後的技術稱為「動態包過濾」(市場上存在一種「基於狀態的包過濾防火牆」技術,即Stateful-based Packet Filtering,他們其實是同一類型),與它的前輩相比,動態包過濾功能在保持著原有靜態包過濾技術和過濾規則的基礎上,會對已經成功與計算機連接的報文傳輸進行跟蹤,並且判斷該連接發送的數據包是否會對系統構成威脅,一旦觸發其判斷機制,防火牆就會自動產生新的臨時過濾規則或者把已經存在的過濾規則進行修改,從而阻止該有害數據的繼續傳輸,但是由於動態包過濾需要消耗額外的資源和時間來提取數據包內容進行判斷處理,所以與靜態包過濾相比,它會降低運行效率,但是靜態包過濾已經幾乎退出市場了,我們能選擇的,大部分也只有動態包過濾防火牆了。
基於包過濾技術的防火牆,其缺點是很顯著的:它得以進行正常工作的一切依據都在於過濾規則的實施,但是偏又不能滿足建立精細規則的要求(規則數量和防火牆性能成反比),而且它只能工作於網路層和傳輸層,並不能判斷高級協議里的數據是否有害,但是由於它廉價,容易實現,所以它依然服役在各種領域,在技術人員頻繁的設置下為我們工作著。
2.應用代理技術
由於包過濾技術無法提供完善的數據保護措施,而且一些特殊的報文攻擊僅僅使用過濾的方法並不能消除危害(如SYN攻擊、ICMP洪水等),因此人們需要一種更全面的防火牆保護技術,在這樣的需求背景下,採用「應用代理」(Application Proxy)技術的防火牆誕生了。我們的讀者還記得「代理」的概念嗎?代理伺服器作為一個為用戶保密或者突破訪問限制的數據轉發通道,在網路上應用廣泛。我們都知道,一個完整的代理設備包含一個服務端和客戶端,服務端接收來自用戶的請求,調用自身的客戶端模擬一個基於用戶請求的連接到目標伺服器,再把目標伺服器返回的數據轉發給用戶,完成一次代理工作過程。那麼,如果在一台代理設備的服務端和客戶端之間連接一個過濾措施呢?這樣的思想便造就了「應用代理」防火牆,這種防火牆實際上就是一台小型的帶有數據檢測過濾功能的透明代理伺服器(Transparent Proxy),但是它並不是單純的在一個代理設備中嵌入包過濾技術,而是一種被稱為「應用協議分析」(Application Protocol Analysis)的新技術。
「應用協議分析」技術工作在OSI模型的最高層——應用層上,在這一層里能接觸到的所有數據都是最終形式,也就是說,防火牆「看到」的數據和我們看到的是一樣的,而不是一個個帶著地址埠協議等原始內容的數據包,因而它可以實現更高級的數據檢測過程。整個代理防火牆把自身映射為一條透明線路,在用戶方面和外界線路看來,它們之間的連接並沒有任何阻礙,但是這個連接的數據收發實際上是經過了代理防火牆轉向的,當外界數據進入代理防火牆的客戶端時,「應用協議分析」模塊便根據應用層協議處理這個數據,通過預置的處理規則(沒錯,又是規則,防火牆離不開規則)查詢這個數據是否帶有危害,由於這一層面對的已經不再是組合有限的報文協議,甚至可以識別類似於「GET /sql.asp?id=1 and 1」的數據內容,所以防火牆不僅能根據數據層提供的信息判斷數據,更能像管理員分析伺服器日誌那樣「看」內容辨危害。而且由於工作在應用層,防火牆還可以實現雙向限制,在過濾外部網路有害數據的同時也監控著內部網路的信息,管理員可以配置防火牆實現一個身份驗證和連接時限的功能,進一步防止內部網路信息泄漏的隱患。最後,由於代理防火牆採取是代理機制進行工作,內外部網路之間的通信都需先經過代理伺服器審核,通過後再由代理伺服器連接,根本沒有給分隔在內外部網路兩邊的計算機直接會話的機會,可以避免入侵者使用「數據驅動」攻擊方式(一種能通過包過濾技術防火牆規則的數據報文,但是當它進入計算機處理後,卻變成能夠修改系統設置和用戶數據的惡意代碼)滲透內部網路,可以說,「應用代理」是比包過濾技術更完善的防火牆技術。
但是,似乎任何東西都不可能逃避「墨菲定律」的規則,代理型防火牆的結構特徵偏偏正是它的最大缺點,由於它是基於代理技術的,通過防火牆的每個連接都必須建立在為之創建的代理程序進程上,而代理進程自身是要消耗一定時間的,更何況代理進程里還有一套復雜的協議分析機制在同時工作,於是數據在通過代理防火牆時就不可避免的發生數據遲滯現象,換個形象的說法,每個數據連接在經過代理防火牆時都會先被請進保安室喝杯茶搜搜身再繼續趕路,而保安的工作速度並不能很快。代理防火牆是以犧牲速度為代價換取了比包過濾防火牆更高的安全性能,在網路吞吐量不是很大的情況下,也許用戶不會察覺到什麼,然而到了數據交換頻繁的時刻,代理防火牆就成了整個網路的瓶頸,而且一旦防火牆的硬體配置支撐不住高強度的數據流量而發生罷工,整個網路可能就會因此癱瘓了。所以,代理防火牆的普及范圍還遠遠不及包過濾型防火牆,而在軟體防火牆方面更是幾乎沒見過類似產品了——單機並不具備代理技術所需的條件,所以就目前整個龐大的軟體防火牆市場來說,代理防火牆很難有立足之地。
3.狀態監視技術
這是繼「包過濾」技術和「應用代理」技術後發展的防火牆技術,它是CheckPoint技術公司在基於「包過濾」原理的「動態包過濾」技術發展而來的,與之類似的有其他廠商聯合發展的「深度包檢測」(Deep Packet Inspection)技術。這種防火牆技術通過一種被稱為「狀態監視」的模塊,在不影響網路安全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採用抽取相關數據的方法對網路通信的各個層次實行監測,並根據各種過濾規則作出安全決策。
「狀態監視」(Stateful Inspection)技術在保留了對每個數據包的頭部、協議、地址、埠、類型等信息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會話過濾」(Session Filtering)功能,在每個連接建立時,防火牆會為這個連接構造一個會話狀態,裡麵包含了這個連接數據包的所有信息,以後這個連接都基於這個狀態信息進行,這種檢測的高明之處是能對每個數據包的內容進行監視,一旦建立了一個會話狀態,則此後的數據傳輸都要以此會話狀態作為依據,例如一個連接的數據包源埠是8000,那麼在以後的數據傳輸過程里防火牆都會審核這個包的源埠還是不是8000,否則這個數據包就被攔截,而且會話狀態的保留是有時間限制的,在超時的范圍內如果沒有再進行數據傳輸,這個會話狀態就會被丟棄。狀態監視可以對包內容進行分析,從而擺脫了傳統防火牆僅局限於幾個包頭部信息的檢測弱點,而且這種防火牆不必開放過多埠,進一步杜絕了可能因為開放埠過多而帶來的安全隱患。
由於狀態監視技術相當於結合了包過濾技術和應用代理技術,因此是最先進的,但是由於實現技術復雜,在實際應用中還不能做到真正的完全有效的數據安全檢測,而且在一般的計算機硬體系統上很難設計出基於此技術的完善防禦措施(市面上大部分軟體防火牆使用的其實只是包過濾技術加上一點其他新特性而已)。
四. 技術展望
防火牆作為維護網路安全的關鍵設備,在目前採用的網路安全的防範體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伴隨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網路應用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企業與個體都遭遇到不同程度的安全難題,因此市場對防火牆的設備需求和技術要求都在不斷提升,而且越來越嚴峻的網路安全問題也要求防火牆技術有更快的提高,否則將會在面對新一輪入侵手法時束手無策。
多功能、高安全性的防火牆可以讓用戶網路更加無憂,但前提是要確保網路的運行效率,因此在防火牆發展過程中,必須始終將高性能放在主要位置,目前各大廠商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而且豐富的產品功能也是用戶選擇防火牆的依據之一,一款完善的防火牆產品,應該包含有訪問控制、網路地址轉換、代理、認證、日誌審計等基礎功能,並擁有自己特色的安全相關技術,如規則簡化方案等,明天的防火牆技術將會如何發展,讓我們拭目以待。
㈢ H3C防火牆怎麼設置
1、首先我們進入H3C防火牆界面,接著進入WEB將介面改為二層模式,
㈣ 一般腳本都需要關閉防火牆。那不是很危險嗎。被盜幾率很高的, 還是腳本是一定需要關閉防火牆的。
腳本只是一個系統的執行文件,如果提示要關閉防火牆,這個腳本肯定有問題!被盜的風險還是很高的,雖然現在的病毒很多!
㈤ 為什麼自動化系統要用硬體防火牆
因為目前信息化系統建設相關規范對二次安全防護的要求。不光防火牆,還有縱向加密,單向隔離,漏洞掃描,安全審計等等東西。~
㈥ 目前在防火牆上提供了幾種認證方法
用戶是指訪問網路資源的主提,表示「誰」在進行訪問,是網路訪問行為的重要標識。
用戶分類:
上網用戶
內部網路中訪問網路資源的主體,如企業總部的內部員工。上網用戶可以直接通過FW訪問網路資源。
接入用戶
外部網路中訪問網路資源的主體,如企業的分支機構員工和出差員工。接入用戶需要先通過SSL VPN、L2TP VPN、IPSec VPN或PPPoE方式接入到FW,然後才能訪問企業總部的網路資源。
管理用戶
認證分類:
防火牆通過認證來驗證訪問者的身份,防火牆對訪問正進行的認證方式有:
本地認證
訪問者通過Portal認證頁面將標識其身份的用戶名和密碼發送給FW,FW上存儲了密碼,驗證過程在FW上進行,該方式稱為本地認證。
伺服器認證(Radius,LDAP等)
訪問者通過Portal認證頁面將標識其身份的用戶名和密碼發送給FW,FW上沒有存儲密碼,FW將用戶名和密碼發送至第三方認證伺服器,驗證過程在認證伺服器上進行,該方式稱為伺服器認證。
RADIUS(Remote Authentication Dial In User Service)、HWTACACS(HuaWei Terminal Access Controller Access Control System)、AD、LDAP(Lightweight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認證伺服器,並在認證伺服器上存儲了用戶/組和密碼等信息。對於RADIUS、HWTACACS伺服器,管理員需要根據現有的組織結構,在FW上手動創建或者使用文件批量導入相應的用戶/組。對於AD或LDAP伺服器,管理員可以將AD或LDAP伺服器中的用戶信息導入到FW上,以便後續管理員可以在FW上通過策略來控制不同用戶/組對網路的訪問行為。
單點登錄
訪問者將標識其身份的用戶名和密碼發送給第三方認證伺服器,認證通過後,第三方認證伺服器將訪問者的身份信息發送給FW。FW只記錄訪問者的身份信息不參與認證過程,該方式稱為單點登錄(Single Sign-On)。
簡訊認證
訪問者通過Portal認證頁面獲取簡訊驗證碼,然後輸入簡訊驗證碼即通過認證。FW通過校驗簡訊驗證碼認證訪問者。
認證的目的:
在FW上部署用戶管理與認證,將網路流量的IP地址識別為用戶,為網路行為控制和網路許可權分配提供了基於用戶的管理維度,實現精細化的管理:
基於用戶進行策略的可視化制定,提高策略的易用性。基於用戶進行威脅、流量的報表查看和統計分析,實現對用戶網路訪問行為的追蹤審計。解決了IP地址動態變化帶來的策略控制問題,即以不變的用戶應對變化的IP地址。上網用戶訪問網路的認證方式:
免認證:
FW通過識別IP/MAC和用戶的雙向綁定關系,確定訪問者的身份。進行免認證的訪問者只能使用特定的IP/MAC地址來訪問網路資源。
會話認證:
當用戶訪問HTTP業務時,FW向用戶推送認證頁面,觸發身份認證。
一般指的都是本地認證) ----內置Portal認證
先發起HTTP/HTTPS業務訪問-------防火牆推送重定向認證頁面-----------客戶輸入用戶名和密碼----------認證成功,如果設置跳轉到最近的頁面,就跳轉。如果沒有設置跳轉,就不跳轉
事前認證
當用戶訪問非HTTP業務時,只能主動訪問認證頁面進行身份認證。
單點認證
AD單點登錄:企業已經部署了AD(Active Directory)身份驗證機制,AD伺服器上存儲了用戶/組和密碼等信息。管理員可以將AD伺服器上的組織結構和賬號信息導入到FW。對於AD伺服器上新創建的用戶信息,還可以按照一定的時間間隔定時導入。以便後續管理員可以在FW上通過策略來控制不同用戶/組對網路的訪問行為。
認證時,由AD伺服器對訪問者進行認證,並將認證信息發送至FW,使FW能夠獲取用戶與IP地址的對應關系。訪問者通過AD伺服器的認證後,就可以直接訪問網路資源,無需再由FW進行認證,這種認證方式也稱為「AD單點登錄」。
Agile Controller單點登錄
RADIUS單點登錄
RADIUS認證原理:
圖:旁路模式下RADIUS單點登錄示意圖
RADIUS單點登錄交互過程如下:
訪問者向接入設備NAS發起認證請求。
NAS設備轉發認證請求到RADIUS伺服器,RADIUS伺服器對用戶賬號和密碼進行校驗,並將認證通過的結果返回給NAS設備。NAS設備向RADIUS伺服器發送計費開始報文,標識用戶上線。
FW解析計費開始報文獲取用戶和IP地址的對應關系,同時在本地生成在線用戶信息。不同部署方式,FW獲取計費開始報文的方式不同:
直路:FW直接對經過自身的RADIUS計費開始報文進行解析。
旁路:NAS設備向RADIUS伺服器發送計費開始報文的同時還會向FW發送一份,FW對計費開始報文進行解析並對NAS設備做出應答。
此種部署方式需要NAS設備支持向FW發送計費開始報文的功能。
鏡像引流:NAS設備和RADIUS伺服器之間交互的計費開始報文不經過FW,需要通過交換機鏡像或分光器分光的方式復制一份計費開始報文到FW。FW對計費開始報文進行解析後丟棄。
訪問者注銷時,NAS設備向RADIUS伺服器發送計費結束報文,標識用戶下線。FW獲取計費結束報文並解析用戶和IP對應關系,然後刪除本地保存的在線用戶信息,完成注銷過程。
另外在用戶在線期間,NAS設備還會定時向RADIUS伺服器發送計費更新報文維持計費過程,FW獲取計費更新報文後將刷新在線用戶的剩餘時間。
接入用戶訪問網路資源的認證方式:
使用SSL VPN 技術
訪問者登錄SSL VPN模塊提供的認證頁面來觸發認證過程,認證完成後,SSL VPN接入用戶可以訪問總部的網路資源。
使用IPSec VPN技術
分支機構與總部建立IPSec VPN隧道後,分支機構中的訪問者可以使用事前認證、會話認證等方式觸發認證過程,認證完成後,IPSec VPN接入用戶可以訪問總部的網路資源。
L2TP VPN接入用戶
用戶認證原理用戶組織結構:
用戶是網路訪問的主體,是FW進行網路行為控制和網路許可權分配的基本單元。
認證域:用戶組織結構的容器。區分用戶,起到分流作用
用戶組/用戶:分為: 父用戶組 子用戶組 。
注意:一個子用戶組只能屬於一個父用戶組
用戶: 必配: 用戶名 密碼,其它都可以可選
用戶屬性:賬號有效期 允許多人登錄 IP/MAC綁定(不綁定 單向 雙向)
安全組:橫向組織結構的跨部門群組。指跨部門的用戶
規劃樹形組織結構時必須遵循如下規定:default認證域是設備默認自帶的認證域,不能被刪除,且名稱不能被修改。設備最多支持20層用戶結構,包括認證域和用戶,即認證域和用戶之間最多允許存在18層用戶組。每個用戶組可以包括多個用戶和用戶組,但每個用戶組只能屬於一個父用戶組。一個用戶只能屬於一個父用戶組。用戶組名允許重名,但所在組織結構的全路徑必須確保唯一性。用戶和用戶組都可以被策略所引用,如果用戶組被策略引用,則用戶組下的用戶繼承其父組和所有上級節點的策略。用戶、用戶組、安全的來源:手動配置CSV格式導入(批量導入)伺服器導入設備自動發現並創建在線用戶:
用戶訪問網路資源前,首先需要經過FW的認證,目的是識別這個用戶當前在使用哪個IP地址。對於通過認證的用戶,FW還會檢查用戶的屬性(用戶狀態、賬號過期時間、IP/MAC地址綁定、是否允許多人同時使用該賬號登錄),只有認證和用戶屬性檢查都通過的用戶,該用戶才能上線,稱為在線用戶。
FW上的在線用戶表記錄了用戶和該用戶當前所使用的地址的對應關系,對用戶實施策略,也就是對該用戶對應的IP地址實施策略。
用戶上線後,如果在線用戶表項超時時間內(預設30分鍾)沒有發起業務流量,則該用戶對應的在線用戶監控表項將被刪除。當該用戶下次再發起業務訪問時,需要重新進行認證。
管理員可以配置在線用戶信息同步,查看到已經通過認證的在線用戶,並進行強制注銷、全部強制注銷、凍結和解凍操作。
用戶認證總體流程:
圖:認證流程示意圖認證策略:
認證策略用於決定FW需要對哪些數據流進行認證,匹配認證策略的數據流必須經過FW的身份認證才能通過。
預設情況下,FW不對經過自身的數據流進行認證,需要通過認證策略選出需要進行認證的數據流。
如果經過FW的流量匹配了認證策略將觸發如下動作:
會話認證:訪問者訪問HTTP業務時,如果數據流匹配了認證策略,FW會推送認證頁面要求訪問者進行認證。事前認證:訪問者訪問非HTTP業務時必須主動訪問認證頁面進行認證,否則匹配認證策略的業務數據流訪問將被FW禁止。免認證:訪問者訪問業務時,如果匹配了免認證的認證策略,則無需輸入用戶名、密碼直接訪問網路資源。FW根據用戶與IP/MAC地址的綁定關系來識別用戶。單點登錄:單點登錄用戶上線不受認證策略控制,但是用戶業務流量必須匹配認證策略才能基於用戶進行策略管控。
認證匹配依據:
源安全區域、目的安全區域、源地址/地區、目的地址/地區。
注意:認證策略在匹配是遵循從上往下的匹配策略。
預設情況下,FW通過8887埠提供內置的本地Portal認證頁面,用戶可以主動訪問或HTTP重定向至認證頁面(https://介面IP地址:8887)進行本地Portal認證。
在線用戶信息同步功能的服務埠,預設值是8886。
用戶認證配置思路會話認證配置思路:第一步: 基本配置(通信正常) 第二步:新建用戶(供本地認證使用) 第三步:認證選項設置重定向跳轉到最近的頁面 注意:要點應用 第四步:默認重定向的認證埠為8887,需要放行安全策略 ip service-set authro_port type object service 0 protocol tcp source-port 0 to 65535 destination-port 8887 sec-policy rule name trust_loacl source-zone trust destination-zone local service authro_port action permit 第五步:配置認證策略 auth-policy rule name trust_untrust source-zone trust destination-zone untrust source-address 10.1.1.0 mask 255.255.255.0 action auth -------------------默認不認證,修改為認證 第六步:檢查 成功以後必須要有在線用戶 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免認證配置思路:配置: auth-policy rule name no_auth source-zone trust destination-zone untrust source-address 10.1.1.2 mask 255.255.255.255 action no-auth 12345671234567AD單點登錄配置流程:
插件
Server伺服器部分
第一步:安裝AD域
第二步:安裝DNS伺服器----配置轉發器
第三步:下載AD SSO(在防火牆下載)
第四步:AD域新建組織單元,新建組,新建用戶(關聯許可權)
第五步:PC 加域(DNS修改為伺服器地址)
第六步:安裝AD SSO (建議安裝二次AD SSO)
聯動AD域聯動FW
第七步:組策略配置登錄和注銷腳本
調用AD SSO產生的login
格式;
伺服器地址 運行埠(AD SSO是一樣) 0/1 設置密鑰(Huawei@123)
第八步:PC刷新組策略
防火牆部分
第一步:新建防火牆與AD伺服器聯動
第二步:新建認證域
第三步:把AD伺服器用戶導入FW ,新建導入策略
第四步: 修改認證域新用戶,新用戶調用導入策略
第五步:導入用戶,到用戶列表檢查
第六步:配置認證策略
Trust區域到伺服器區域(DMZ)不能做認證
第七步:配置安全策略,匹配條件只能是AD域的用戶
注意:
FW本地到AD伺服器的安全策略
AD伺服器到FW本地安全策略
DNS的策略
檢查:
一定要看到在線用戶-----採用單點登錄
參考文檔:華為HedEx防火牆文檔。
㈦ 怎樣檢查防火牆設置是否正確
在控制面板的系統和安全選項里。
1、首先用滑鼠右擊」菜單「按鈕,在其彈出的下拉菜單中找到並點擊名稱為」運行「按鈕接著需要在接下來彈出來的頁面框中輸入「control」命令符,點擊左下角「確定」按鈕選項:
㈧ win7 旗艦版下 運行 自動運行Windows Firewall服務 的bat腳本代碼
大哥,這是Windows防火牆的服務啊,默認開機自啟動的,應該可以設置開機自啟動的,其所依存的服務也無法進行任何操作,你優化系統了?下面是你需要的腳本,建立一個計劃任務,把管理員的相關選項選上。
@echo off
title 正在啟動Windows防火牆服務
sc config MpsSvc start= auto
net start MpsSv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