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頁前端 » 初一第六課散步朗讀腳本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初一第六課散步朗讀腳本

發布時間: 2022-12-25 21:34:01

⑴ 七年級語文上冊《散步》備課稿

《散步》教學案
——以小見大話親情,舉輕若重道美感

【設計理念】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它要求教師善於發現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閃光點,激勵他們自主參與合作、主動發現探究。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體驗,鼓勵他們獨特的思路和想法,以自身的學習體驗自主交流思想、展示成果。學習活動中的質疑問難、探究拓展可以從任何角度進行延伸反思,讓學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討論中愉快地獲得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散步》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牧歌式的情景,文章內容比較淺顯易懂,卻體現了語言美、詩意美、人性美。本文主要在於對學生審美閱讀的啟蒙的訓練,讓學生在閱讀中進入課文,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品味文章語言「舉輕若重」的特點,尋找美點,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之美、對情感意境之美的體驗。
同時,因為語言的學習、情感的體驗遠遠不是一篇課文所能完成的,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我希望能把學生的關注點引向更廣闊的空間。其一,是課外閱讀,希望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獲得理性認識,能夠把自己的閱讀積累興趣調動起來;其二,是更廣闊的社會生活,把社會生活作為自己學習的內容。
【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正處於發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他們的主動性和求知慾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同時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品質,對生活缺少體驗,對散文知識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於受社會上許多不良因素影響和家庭誤導,許多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倫理准則。
因此,我通過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運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學習,通過朗讀、圈畫、質疑、小組討論、比較研究與拓展強化,從中對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鑒賞;體會課文濃濃的親情,並從中感悟出正確的家庭倫理道德准則。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整體感知課文;繼續練習朗讀和圈點勾畫,積累語言;鍛煉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發展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抓住關鍵語句精讀課文,自主、合作、探究,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同時借鑒舉輕若重、以小見大的寫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文章字里行間的親情與責任感,形成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品味文章語言「舉輕若重」的特點,感受課文濃濃的親情,學習表達生活之美。
【教學難點】
如何組織小組活動,尋找典型詞句,體會文章語言『舉輕若重』的特點和課文深長的意味,初步學會運用『舉輕若重』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喚起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導入新課:
師:相信同學們和我一樣,在生活中曾被許多小事感動過:平平常常的一天,收到了來自遠方朋友的祝福,雖然只有淡淡的一句「你好嗎」;傷心失敗的時候,一位平常不是特別親近的人默默地為你遞上一張紙巾,輕輕地對你說「我們知道你盡力了」。這些雖然都是小事,但總能讓人讀出許多的真情。在生活中,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請大家說說。
請兩至三位同學講述經歷,與大家交流。
師:今天,就讓我們走進莫懷戚的《散步》,看看作者是如何把生活中最細微的小事寫得讓人感動的。(多媒體投影「散步」)
(於細微處見真情。導入既與學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課堂基調。雖未涉及文本,卻已「意在言中」。同時以學生現有的生活積累為學習的前提,可鍛煉學生積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達到教材與生活,作者與讀者情感上的溝通。)
二、誦讀課文,整體感悟:
1、朗讀比賽。以班級為單位,大家推選一名代表和老師比賽,藉助多媒體播放背景音樂《秋日思雨》。其他同學從以下三方面給予評判:
(1)音準;(2)句逗的停頓;(3)語氣、語調的處理。
2、通過討論,統一意見:本文基調愉快而深沉;語調平穩,不亦過高或過低;語氣親切,溫和,並含有莊重;語速以中速為主,第四自然段應快些,第六、八自然段應慢些。
根據討論結果,自由讀課文。思考:本文敘述了一件什麼事?初讀課文,你感受最深的一點是什麼?
師生互動,形成板書。
(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他們的求知慾望,我利用中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以競賽的形式,並且是與老師競賽的形式強化他們的主體意識,那種追求成功的興奮可促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為自己、為集體爭光。同時,通過朗讀,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並不知不覺地神遊其中,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對作品的理解中。)
三、師生合作,初步發現
1、師生共同探討第一、二節。
學習第一節:多媒體投影第一節「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請同學們輕輕地把這句話讀一遍。(生讀第一節)
師:從這樣一句話的表述中,你能讀出作者在寫這句話時含著的情感嗎?自己再輕輕讀一遍。
(冰山只露一角。以猜讀體味作者的創作,學生以最自然的狀態進入文本的情感世界。)
(不急於讓學生回答,給他們時間再次閱讀。)
(生輕聲讀。紛紛舉手。)
(既讓學生猜想,自然給以一定時間。對開放性的問題,不倉促評價。努力鼓勵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師追問:這樣的內容平常習慣是怎樣表達的?作者這樣選用詞語和選擇句式,你能否發現什麼「特別」之處?
通常習慣的表達有:
(1)我們一家四個人在田野上散步。
(2)我、母親、妻子和兒子在田野上散步。
……
歸納比較結果:文章選用的句式有強調的意味,突出「我」對母親的尊敬及對一家人的愛,鄭重其事地推出一個鏡頭。
(進一步朗讀並感受課文語言,切入到本課主要目標——語言的探究,通過比較發現用詞、句式的不同尋常,感受文章濃濃的親情。)
學習第二節:自主發現句式比較特殊的句子;推選用得巧的詞語,體驗其中蘊含的真情。
句子: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詞語:信服
(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會發現句式與詞語的選用上都有一種「舉輕若重」的感覺,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把小事情寫得很重,寫得意義不凡。)
2、學生歸納本文語言的主要特點。
作者用心選用句式與詞語,整篇文章給人一種「舉輕若重」的感覺,使一件平常的生活小事顯得那麼不同尋常。
(歸納的環節非常重要,它把對具體內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規律性的認識。)
四、自主探究,小組合作
1、小組學習,圈畫交流。
出示要求:在前面學生自己閱讀、發現的基礎上,圈畫後面幾節文字中比較特殊的,也就是有舉輕若重感覺的句式與詞語,進一步探究語言。
(小組活動,師生互動。教師適當幫助有疑問的小組,到一定時候教師要提醒小組及時總結,准備交流。這一階段也可以將文章分成幾部分,分別交給不同的學習小組探討,這樣有利於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2、班級交流,共享發現。
每個小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發現與全班共享,可選擇一個句子或一個詞語。
▲ 可能有的句子:
(1)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這句話從小孩的嘴裡出來,顯得特別的天真、可愛,可讓學生仿讀進行品味。)
(2)我的母親老了,……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
(教師可不失時機地問:為什麼他們都聽我的?引導學生探討)
(3)這南方初春的田野,……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
(非常普通的景色,在作者的筆下卻是那樣地富有詩意,並且使它與莊重的話題「生命」聯系在一起,教師可引導學生探討「作者為什麼看到這田野美麗的春景會想到生命?」「這與前文寫母親有無聯系?」等問題。並讓學生動筆仿寫,深入理解語言美。)
(4)我的母親雖然高大……就是整個世界。
(這是一句有著深刻含義,富有哲理的話,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著中年人肩負著承前啟後的重任,對生活的一種使命感。在探討中,應鼓勵學生對這句話發表獨特見解。)
(培養學生尋找關鍵語句理解課文主旨的能力,並且通過讓學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探討中穿插朗讀加深學生對課文內涵的理解。「讀是吞食、咀嚼,是最簡便同時也是最有效的閱讀方法。」——沈江峰《主體閱讀的實踐形式探析》)
▲ 可能有的詞語:
太遲、總算、熬、分歧、責任的重大、委屈、水波粼粼、慢慢地、穩穩地、仔細
(在探討這些詞語時,主要是要分析這些詞語是如何「舉輕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教師在交流中適當引導,可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如:說母親過冬天,為什麼說成「熬」?母親和兒子兩人意見不統一,為什麼要用「分歧」這個這么大的詞?我為什麼會感到責任的重大?假設文中的「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母親會怎樣想?為什麼我和妻子要慢慢地、穩穩地、仔細地背呢?等等。這些都是開放性的問題,教師要尊重學生,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要滲透情感教育,教學生做人的道理。)
(分享學生的發現有助於培養學生的信心與興趣,把學習的樂趣、發現的樂趣還給學生。教學目標的真正達成在於學生自主的發現與交流中。語文教學不僅要注意語言、情感,也要教學生做人的道理。語文托起的,是一個大寫的「人」。)
五、拓展:強化發現
1、與作者原文比較,推進研究。
文章選進教材時刪了三處文字,出示這三句話,討論編者刪改的意圖,並且評價刪改的效果。
括弧內為原文刪去的三句話:
(1)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將到的時候死去了)但是春天總算來了。
(2)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那樣)。
(3)我決定委屈兒子了,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伴同母親的時日已短)。
(教學中,討論編者的刪改意圖相對於初一的學生有一定難度,可以先請學生評價刪改的效果,再揣摩編者的意圖。)
(教師根據學習情況決定是學生個體獨立思考還是小組討論交流。教師盡量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養成平等審視的意識,作者、編者與我們是同等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與發現,都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放任思維的潮流。「且放杜鵑林中啼」,只要合理、能說得通就可以。)
2、調用積累,向課外拓展。
師:舉輕若重的語言能把小事情寫得莊重、意義不凡,有些能使文章變得輕松幽默,在生活中或者閱讀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例子,如「扛著一支鉛筆」。你能否也運用「舉輕若重」的寫法,寫幾句話,描述生活中感受到的親情?
學生先小組交流,然後全班交流。
(這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讀與寫結合,同時也希望把學生的關注點引向更廣闊的空間。學語文,更應該用語文。用中才會思學,學也才會其樂無窮。)
六、比較:驗證發現
速讀課後短文《三代》,和《散步》進行比較閱讀。
師:《三代》與《散步》相比較,哪個故事更感動你?說說你的理由。
(提示:可從情節、主旨、寫法和語言等方面任選一個角度)
(比較是研究性學習經常用到的方法,《散步》與《三代》的主題相近,又有差異,情節差別較大,語言風格也就各有千秋,這兩篇文章作為一組教學材料,比較它們的語言風格,是一個很好的學習角度。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感動」這種情感更是個性化的,說《散步》更感動人,可以;說《三代》更感動人,也可以,能言之成理就好。當然,教學中不要趕進度,來不及1課時完成,可以把這一項任務放在課後,作為一次研究性的作業,向課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與小結
1、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麼?感悟到了什麼?
(由同學談本節課的收獲與啟示。)
2、師總結:《散步》是一篇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它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就是想讓我們珍愛親情,珍愛生命!最後我們一起唱首歌,來感受這人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教師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學生齊唱。
(這處空白點的設計,不僅使學生在回味中對本節課鞏固了認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最後,以大家齊唱《常回家看看》來結課,再次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八、作業布置
1、老師的建議:大家把文章帶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讀,也許會有更多的收獲。
(與父母共讀,亦是多角度閱讀的一種形式。也是孩子與成人的一種交流。)
2、觀察自己的生活,想一想是否真的有許多值得一寫的「生活細節」?展現語言魅力,描繪生活之美。
(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關注生活,品味生活。實踐是最好的學習途徑,讀與寫的有機結合會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九、板書設計:

(板書圖示是直觀教學的一種手段,是一種科學,但同時又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再創造,是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學習印象的一個重要手段。本課的板書,分成主板和副板,主板設計了一個圍著「愛」字的心形,四個人物的位置也做了相應的處理,這些都緊扣住了文章的主旨。同時,也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空中獲得無限的美的享受。副板的設計突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第二篇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體會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及對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2、學習課文運用精巧的細節描寫表現主題的方法。
3、賞析課文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
以多種方式朗讀課文,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對重難點進行突破,然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感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揣摩語句。
三.教學難點:
結合自身實際,理解、感悟文章的親情美
四.教學方法 導學互動
五.教學時數 一課時
六.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
一、自學導綱
1、新課導入
由歌曲《常回家看看》導入。其實,親情無處不在,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平常的小事,也能體現出濃濃的親情。《散步》這篇課文就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2、出示導綱
3、自讀導綱中簡要提示。
4、聽讀課文,完成導綱中知識性問題。
二.合作互動(速讀課文,先獨立思考導綱中探究性問題,然後在小組內討論)
1、散步的過程中出現了什麼樣的分歧?決定權在誰?
(1)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況且母親身體不好,本不願出來。(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親的身體情況,為下文進行埋下伏筆。注意「熬」字)
(2)兒子要走小路,因為小路有意思。
(3)決定權在我,母親老了,她早巳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總是聽我的。
2、我為什麼感到責任重大?(假如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母親會怎樣想? 如果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母親走大路,妻子和兒子會怎樣想?)
(1)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這個家庭中,「我」正好處在中間,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擇錯誤就會傷害家中成員的感情,破壞家庭的和睦,破壞家中這份濃濃的親情。
(2)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處理不得當,就會產生家庭矛盾。不管做什麼事情應先考慮老人的感受,先照顧他們。他們辛苦了一輩子,不容易。
(3) 「我」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孩子,原則是一個「孝」字。當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顧老的一頭。這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
(4)母親改變主意,決定走小路,走不過去時讓兒子背上,既照顧了孫子,又幫兒子解決了難題,體現了母親的善解人意,疼愛子孫。不失為解決問題的一個好辦法。
3、分歧是如何解決的?
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她走不過去的地方,讓我背著她。
4、如何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穩穩的,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母親給我們以生命,兒子又是這生命的延續。這血脈相連的三代人緊緊連接在一起,構成了生命的整體。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
設身處地
設想一下:晚飯後,全家人在一起看電視,爺爺奶奶喜歡看戲曲節目,爸爸媽媽喜歡看時事報道,你喜歡看動畫片,而遙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該怎麼辦?
學生討論歸納,教師對於學生的回答要給予肯定和完善,並希望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繼續遵循這個道德准則。
5、找出最能打動你的語句,把你的感受和同學分享一下。(根據時間靈活撐握)
(1)我選擇了走大路。在尊老和愛幼的天平上,作者傾向了尊老。因為母親老了,剩下的時日已經不多了,兒子還小,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從中可以看出我是孝子。妻子善良、賢惠。母親慈愛,兒子活潑可愛。家庭成員之間互敬互愛,溫馨和睦。
(2)「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包含著老人對子女的依賴如同子女幼小時對父母的依賴這樣的人生哲理。體會母子之間「互相尊重,相處和諧」。
(3)、「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兒子發現奇趣:兩對母子走在田野上,表現了兒子天真可愛、聰明活潑。
(4)、「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母親老了,兒子成長了,挑起了生活的擔子,這樣母親自然聽從於兒子;而我的兒子還年幼,現在一切也要依靠父母。我身上的責任重大。我們應該理解父母,關心父母,做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
(5)課文第四節景物描寫。
充滿春的氣息,引發人們豐富的聯想。
(三)導學歸納
課文以「我」為中心人物,以「我」和母親的關系為主線,用朴實的語言,展現了一家四口、祖孫三代、互敬互愛,融洽和睦的關系,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滲透著肩負重任的中年人對於生活的高度的使命感。可見,本文寫了一件「散步」的小事,卻表現了「尊老愛幼」的大主題,這就是「以小見大」的寫法。
(四)、反饋訓練
1、每年在你過生日的時候,只要爸爸媽媽在身邊,他們是否都為你過了生日?
2、你能准確地說出爸爸媽媽的生日嗎?
3、假如今天是爸爸或者媽媽的生日,請你編輯一條簡訊發送給他們,為他們獻上生日的祝福!(要求寫50字以內的溫馨短語)
結束語:其實,生活中親情無處不在,生活的細枝末節無不體現出父母對我們的關愛,讓我們用心觀察生活,用心靈感受親情、珍愛親情。讓我們一起用愛擔起家庭的責任,用情擔起社會的責任,為美好的明天唱出最動聽、最優美的旋律吧。最後老師把這一首《讓愛住我家》送給大家。希望每個人都能珍惜自己的家庭,珍惜得來不易的團圓。播放歌曲《讓愛住我家》導學提綱
一、簡要提示
莫懷戚,重慶人。重慶師范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從事文學創作二十餘年,用多種體裁創作,以小說見長。著有小說集《詩禮人家》《大律師現實錄》,長篇小說《經典關系》《透支時代》等。
散文,指與詩歌、小說、戲劇並稱的文學樣式。特點是通過對現實生活中的某些片段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達作者的觀點、感情,並揭示其社會意義,具有形散神聚的特點。

二、認知與探究
1、知識性問題
A 給加下劃線的字注音
嫩芽 ( ) 熬 ( ) 霎時 ( )
分歧( ) 拆散( ) 水波粼粼( )
B 解釋下列詞語
各得其所:

分歧:

2探究性問題
(1)、散步的過程中出現了什麼樣的分歧?決定權在誰?

(2)我為什麼感到責任重大?(假如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母親會怎樣想? 如果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母親走大路,妻子和兒子會怎樣想?)

(3)、分歧是如何解決的?

(4)如何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穩穩的,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5)、找出最能打動你的語句,然後把你的感受和同學分享一下。
三、梳理與反饋
1、梳理
(1)以小見大的寫法。 (在生活小事和細節中表現的親情美,感悟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及對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2)朴實的語言、真摯的情感。
2、反饋
課堂調查
(a)每年在你過生日的時候,只要爸爸媽媽在身邊,他們是否都為你過了生日?
(b)你能准確地說出爸爸媽媽的生日嗎?
(c)假如今天是爸爸或者媽媽的生日,請你編輯一條簡訊發送給他們,為他們獻上生日的祝福!(要求寫50字以內的溫馨短語)

⑵ 初中第六課散步預習

○教學目標

① 知識和技能: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通過比較閱讀提高審美情趣。

② 過程和方法: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揣摩語句。

○課前准備

學生:強調課文預習,自讀課文,圈點生字詞。勾畫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難問題。

教師:①准備課前說話訓練的資料(尊老愛幼的故事),安排學生作準備。②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內容

① 整體感悟課文內容。

② 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設計

導入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體現著人世間美好的情感——親情。其實,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都沐浴著親情。哪位同學能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你都感受到了哪些親情?(學生舉例回答,教師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平常的小事,也能體現出濃濃的親情。《散步》這篇課文就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出示學習目標並板書課題

感知課文內容

① 檢查生字詞。

② 教師可配樂范讀課文,學生體驗作品的語感和情感。

③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或仿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④ 帶問題朗讀課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a.課文寫了哪幾個人物?主人公是誰?

b.在散步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用文中的語言也可以)

「教師導學」

「讀」是學生接觸課文的開始,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這一部分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於形式。

[教師小結]

文中描繪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為紐帶組建起來的。散步過程中所發生的事,只要意思對即可,給予肯定。用文中一個詞來概括「分歧」。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師引導]精讀課文,想一想在散步過程中「分歧」是怎樣解決的?

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膽提出來,共同探討學習。

[提示質疑]a.母親為什麼偏偏要走大路?

b.「我」為什麼感到責任的重大?

[教師小結]

大路平順,便於老人行走,況且母親身體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親的身體情況,為下文進行埋下伏筆。「我」為什麼感到責任重大?學生根據課文可能回答,因為一切都取決於我。本段中告訴了我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巳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總是聽我的。」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這個家庭中,「我」正好處在中間,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擇錯誤就會傷害家中成員的感情,破壞家庭的和睦,破壞家中這份濃濃的親情。(這個祖孫三代人家中包含著祖孫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於這四種親情糾纏在一起,而他們又取決於「我」,所以「我」感到了作為中年人責任的重大。

[教師引導]展開想像,體驗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那麼,母親會怎樣想?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在班裡談感受。

(過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處理不得當,就會產生家庭矛盾。通過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麼道理?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教師小結]

不管做什麼事情應先考慮老人的感受,先照顧他們。他們辛苦了一輩子,不容易。之中的「我」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孩子,原則是一個「孝」字。當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顧老的一頭。這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過渡)設想一下:晚飯後,全家人在一起看電視,爺爺奶奶喜歡看戲曲節目,爸爸媽媽喜歡看時事報道,你喜歡看動畫片,而遙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該怎麼辦?

[學生討論歸納]

教師對於學生的回答要給予肯定和完善,並希望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繼續遵循這個道德准則。

(過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親走大路,母親同時也為兒子解決了這個難題,改變主意,走小路。你從中感受到什麼?

a.我們可以感受到母親對小孫子的什麼感情?

b.作者為我們展示了什麼樣的家庭?

c.分別用兩個字概括出「母親、妻子、我」是什麼樣的人?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重點研讀

(過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著母親、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為什麼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最後一段,體會這段話的深刻含義。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探討一下說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這部分討論旨在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對於學生的討論和作答,教師應鼓勵、肯定,積極引導,適時點拔。)

[教師小結]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著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著承前啟後的責任,體現了「我」對生活的一種責任感、使命感。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這樣大詞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親,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著,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隻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

(這部分是對課文的咀嚼和消化階段,也是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最佳時機,所以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勵學生,適時啟發。盡可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重點研讀後,全班學生齊聲朗讀最後一段。

比較閱讀

請同學們速讀課後短文《三代》,思考問題:

① 這篇短文寫了什麼事?

② 《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較,哪個故事更感動你,說說你的理由?

[教師引導]

學生讀後,小組交流,教師鼓勵,並因勢引導:編者為何把《散步》作為本文的範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可以把兩篇文章通過比較,體會《散步》寫的精彩之處,可以從語言、寫作方法等進行比較。(學生答案會多種多樣,所以要求學生舉例說明緣由,只要說得有道理即可。)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寫。文中有兩處對初春的描寫,這段描寫在全文中起到襯托的作用。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大塊小塊的新綠」「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裡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新綠」、「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氣息的透露,它顯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機,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的禮贊。第三處描寫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水波粼粼的魚塘。這些都寫出春的氣息,春天在召喚,生命在呼喚。字里行間留露的正是一種對生活的酷愛,對生命的珍愛。

②在散步中兩兩對稱的句子很多。「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子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運用對稱的句子,互相映襯,使我們讀起來很有情趣。語言朴實,但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

③以小見大的寫法:通過描寫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愛幼這個社會大主題。

[教師小結]

同學們通過比較閱讀,能夠初步對文章進行鑒賞,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寫作中,嘗試運用這幾種寫作方法,一定會給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都學到了什麼?在思想上感悟到什麼?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師總結]

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就是想讓同學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你的家庭穩定、幸福!同時也讓我們珍愛親情,珍愛生命!最後我們一起唱首歌,來感受這人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教師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學生齊唱。

小結

《散步》是一篇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它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這節課上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得到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給學生理解課文豐富的內涵提供了學習的廣泛空間。引導學生品味揣摩語言,也增強了語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⑶ 任選七上七下的語文課文語段,設計朗讀腳本,包括重音,語氣,節奏,感情基調,寫出為什麼這么設

這個要求比較高,需要較強的知識能力。
語氣,是指播音語言表達的重要技巧之一。在一定的具體思想感情支配下具體語句的聲音形式。出於全篇稿件和整個思想感情的運動狀態的要求,各個語句的本質不同,語言環境不同,每一個語句必然呈現出「這一句」的具體感情色彩和分量,並表現為千差萬別的聲音形式。

⑷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六課課文《散步》怎樣改寫成詩歌兒

一家三代人,相攜去散步。

春景美如畫,親情暖似火。

岔路生分歧,頓感責任重。


念母病且衰,盡孝當及時。


我言走大路,母卻撫孫頭。


相伴走小路,全家樂融融。


愛幼更尊老,承前又啟後。


願此文明花,開遍我神州。

這是我9年前第一次教學這篇散文的時候,因為耳聞目睹了一些不孝言行,想起「烏鴉反哺,羊羔跪乳」的俗語與《伊索寓言》中《破木碗》的故事,頗有感觸,即興創作的。

⑸ 散步朗讀腳本怎麼寫

《散步》朗誦指導

2、注意句中、句間的停頓,注意掌握好語速、重音,讀出感情。

提醒學生,朗讀時要注意語調的輕重和語速的快慢,要做到清楚連貫,對多音多義字要注意結合上下文的語言環境確認其讀音。注意句中的停頓和重復,語氣要連貫,一般不讀破句。語速處理與文章內容的推進要相互協調。《散步》一文以中速為宜,第四段應快些,結尾慢些。朗讀時,需要強調的詞句一般要加重語氣。恰當的處理重音,能增強朗讀的感染力量。重音的重要適度,不等於一定要重重地讀。怎樣讀,要靠慢慢體會。

3、以朗讀的形式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⑹ 散步的說課稿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准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散步的說課稿模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散步的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散步》一文是九年義務教育蘇教版八年級第二學期第五單元的一篇散文。它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體現了一家人之間濃濃親情,唱出了一曲尊老愛幼的贊歌,讓人體驗到「生活之美」。

二、目標分析:

本單元課文的學習,要讓學生能夠整體把握內容,用心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人生的大問題。另外,在學習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習朗讀能力的培養。《課標》對第四學段的朗讀要求是:正確、流利、有感情。針對以上分析,我對本節課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內容,學習優美語言。

2、培養學習習慣。

3、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的情感。

教學重點:

1、學習優美語言。

2、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的情感。

三、說教法

1、啟發談話,以情動人。

2、授之以漁,合作學習。

3、交流對話,開放學習。

4、鏈接生活,震撼心靈。

5、媒體輔助,增色課堂。

四、說教學程序: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主要設計了如下步驟:

1、情境導課:這里用多媒體放歌曲《我愛我家》,然後,我隨著音樂的節奏說出家庭生活中的細節。給學習奠定了學習本文的感情基調,同時,又使學生在課前自然地回想起自己家庭生活中的細節,這又為後面的教學鋪好了道路。

2、學法指導:古人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本節課一開始,我便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閱讀(掃清文字障礙);理解(了解課文內容);品味(體會精彩語言);延伸(談談你的感悟)。]從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的放矢。

3、朗讀指導:我首先讓學生自由朗讀,然後談談自己認為怎樣才能把這篇文章讀好,學生回答出最基本的之後,我接著提醒學生一些朗讀的技巧。然後由學生自由表演讀。

4、交流對話,了解內容,在學生前面閱讀的基礎上,教師與學生進行談話,讓學生說出課文內容,並將用媒體展示。

5、合作探究,品體語言美: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進行美點大尋蹤,找出自己認為好的名子並進行分析,在合作與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內涵。

6、鏈接生活,接受靈魂的洗禮。

散步之美就在於以小見大,以家庭生活的細節反映出尊老愛幼的社會美德。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知識,更要讓學生接受靈魂的洗禮。所以,課到這里,教師又一次的和學生進行談話,使學生回想自己的家庭生活細節,從而達到情感的共鳴。

五、說板書設計與作業布置:

1、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與其說是知識教授課,不如說是學習方法的傳授課,故在板書設計上首先是學習方法,接著是課文內容的分析,我將本文的主要人物概括為幼小的生命、成熟的生命、衰老的生命並用箭頭表示出他們之間的關系,最後對本文的思想感情進行了歸納。

2、作業布置

本節課的作業分三類:

1、口頭作業:求學生進一步朗讀本文,體會文章的語言美。

2、書面作業:是對學生本節課所學新知(對稱句的特點及作用)的加強與鞏固。

3、實踐作業:學了本節課,尊老愛幼不能只停在口頭上,因此,我設計了實踐作業,看公益廣告「媽媽洗腳」並給自己的親人洗一腳寫出自己的心得。

散步的說課稿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23課《散步》。本次說課設計三大板塊:教學准備、教學過程和教學反思,下面我將依據語文課標,從全程說課的備、講、練、批、輔、考、評、糾、補、研、悟、能十二個環節解讀我對本課的認識和教學思路。

第一板塊———教學准備

一、備教材

1、教材分析:《散步》選自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本單元所選文章以家庭親情為主題,濃濃親情動人心弦。《散步》是一篇文字淺顯,情感溫暖的美文,作者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娓娓道來,情真意切,字里行間流露出對親人的關愛,對家庭的責任,對親情的贊美,是一篇從平凡小事中寫親情的典範作品,題材極其平凡,意蘊卻十分豐富。學習本文,要引導學生用心發現親情、感受親情並珍愛親情。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我准備用一個課時完成教學的主要內容。

2、教學理念: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必須遵遁語文的特點;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應得到積極的提倡和踐行;語文課程還必須容納學生的生活經驗,並有助於學生與課程文本的互動。

3、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②揣摩詞句含義,品析文章清新質朴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閱讀、理解、品味美文,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感知文中蘊含的家人之間深沉的愛,培養尊老愛幼的良好品德。

4、教學重難點:

重點:

①感受文章濃濃親情,增強學生的家庭責任感。

②揣摩精美詞句,品味語言的美。

難點(關鍵點):理解文章最後一句話的象徵意義,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蘊。

二、備學情

根據《語文課程標准》的基本精神,語文課的主要目的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七年級學生擁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慾,活潑好動,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但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品質,對生活缺少體驗,更談不上審美了,親情觀念比較淡薄。那麼本課學習正好發揮學生特長,引導學生重新去感悟和理解親情,學會尊老愛幼。

三、備教法學法

教法:這里我設計了主問題:以「字、詞、句、段對人物的表現作用」為話題,自選文句並聯繫上下文用簡潔的語言進行評點。它有著「一問能抵許多問」的牽引力,引領著學生從多個角度品析語言、欣賞語言,同時本文主要寫「我」這個成年人的感受,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會遇到一定的困難,於是必要的點撥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設計了情景導入、朗讀品析、研討點撥、多媒體課件輔助等多種教法,通過這幾種教法的結合,讓學生更好的領悟課文。

學法:《語文課程標准》中要求學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所以先讓學生熟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然後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用圈點勾畫的學習方法找出含義深刻的字詞句或細節動人的句子進行品析,最後抓關鍵語句再讀課文,深入思考,領會課文深長的意味,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尊老愛幼的情感,在學習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第二板塊——教學過程

在實施教學流程板塊,我設計了「情景導入,渲染親情」、「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品讀課文,賞析語言」、「再讀課文,感悟親情」、「拓展延伸,升華親情」、「總結全文,表達祝福」、「課後作業,真行實感」七個步驟落實全課程備、講、批、輔、考、評、糾、補、研、練、悟、能十二個環節。

(一)情景導入,渲染親情——悟、練、能

看公益短片《媽媽洗腳》,學生結合自己的家庭談感受。

設計意圖:以情景導入法營造與課文內容相吻合的濃濃的親情氛圍,短片中溫馨的畫面和質朴的語言讓學生快速的進入情境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學生感知課文內容作了准備。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練、能、輔

學生齊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課文寫了哪幾個人物?主人公是誰?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旨在讓學生對文本整體感知)

2、散步的過程中發生了怎樣的事情?結果如何?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用文中的語言也可以)

設計意圖:讀是學生對課文內容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也是學生自主與文本對話、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這一部分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於形式。此環節要求學生齊讀課文後自主學習,培養從文章中獲取信息及概括事件的能力,在第二個問題中要引導學生思考探究:面對分歧,「我」為什麼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兒子,從而得出結論:在兩頭不能兼顧時,應照顧長輩,因此得知「我」的處事原則是「孝」,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情感——尊老。(板書人物和尊老)

(三)品讀課文。賞析語言——練、悟、講

1、用你最喜歡的方式朗讀,找出你認為寫得最精彩的地方,或能打動你的句子從不同的角度品析語言美點。

學法指導:

(1)學生在課本上用圈點勾畫法作批註。(提示:寫景美的句子、細節動人的句子)

(2)請學生將他們找出的詞句讀出來並評點,教師適當指導。

事例點撥——詩意的背景美

示例: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裡的冬水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

「南方初春的田野」「新綠」「嫩芽」「咕咕的冬水」————作用:美麗的景色烘託了人物愉快的心情,也是作者慶幸母親又熬過了一個酷冬的心情的寫照。作者從春景聯想到生命,希望母親也像這春天裡的萬物一樣,充滿生命的活力,希望母親健康長壽。

事例點撥——寫人的細節美

示例:「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熬」字能去掉嗎?

「熬」既寫出了母親忍受痛苦度過嚴冬的情景,又寫出了「我」為母親安然無恙而慶幸的心情,體現我對母親的悉心照顧。

2、感悟語言的對稱美

事例點撥——語言的對稱美

預先出示一個句子:「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讓學生說說這個句子的特點,然後從課文中找出這樣的對稱的句子朗讀並體會妙處。

共同點及作用:簡潔、整齊、勻稱,互相映襯,很有情趣。讀起來連貫流暢,富有形式美和音樂美。增強了表達效果。

設計意圖:品味積累語言是本課的重點,《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要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先讓學生在圈點勾畫中品讀思考,在朗讀品味中感悟,教師作必要的補充和歸納。引導學生掌握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學會在以後的閱讀、作文中運用學到的方法去賞析語言,運用語言。

(四)再讀課文,感悟親情——練、悟

1、扮演角色,心靈對話。指名學生讀6、7段。

2、這個家中三代四口人,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准》中提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面對分歧,「我」為什麼決定走大路,妻子、兒子是怎樣想的,母親為什麼改變主意走小路?所以設計了「扮演角色,心靈對話」這一環節,讓學生走進文本,用話外音的形式將各人心中所想表現出來,不僅要注意文中表現出來的內涵,還要善於結合情景體悟人物心理和性格(比如:母親疼愛孫子,滿足他的要求;體諒兒子,理解他的難處。)以鍛煉學生的想像及創新思維能力。在談對人物印象這一環節中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正因為這一家人尊老愛幼,相互關愛,這個家庭才會如此和諧溫暖。

3、「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我」為什麼感到責任重大?

學法指導:大路平順,便於老人行走,況且母親身體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親的身體情況,為下文埋下伏筆。「我」為什麼感到責任重大?學生根據課文可能回答,因為一切都取決於我。本段中告訴了我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巳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總是聽我的。」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這個家庭中,「我」正好處在中間,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擇錯誤就會傷害家中成員的感情,破壞家庭的和睦,破壞家中這份濃濃的親情。(這個祖孫三代人家中包含著祖孫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於這四種親情糾纏在一起,而他們又取決於「我」,所以「我」感到了作為中年人責任的重大。

4、齊讀最後一段,理解最後一句話的深刻含義。(重點研讀)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能領悟作品的內涵,讓學生在探究合作中解決疑難。重點理解這個句子,不僅要理解它的表層含義,更要理解它的象徵意義:這句話寫出了作者的使命感,既要贍養老一代,又要撫養下一代,是承上啟下的角色,肩負重擔,責任重大,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這樣。

(五)拓展延伸,升華親情——補、悟

作者抓住了生活中一個平凡的鏡頭——散步,寫出了一家人之間真摯而深沉的愛,譜寫了一曲尊老愛幼的贊歌。想一想,在你們的身邊,有這樣(尊老愛幼)的事例嗎?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尋找,去發現,去感受親情之美,既符合本課的主題,又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引導學生發現親情,感受親情,珍愛親情。

(六)總結全文,表達祝福——悟

親愛的同學們:家,是一個幸福的搖籃,需要我們用心靈來呵護。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擔子,需要我們用責任來擔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撐起一片愛的天空,營造一個幸福的家園。最後,老師把下面這副對聯送給大家,讓我們所有的家都永遠充滿愛,永遠洋溢著濃濃的親情。

上聯: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謙讓

下聯:祖孫三代風雨人生相依偎

橫批:相親相愛

(賞聽歌曲《讓愛住我家》,在溫馨動人的氛圍中結束本課。)

(七)課後作業,真行實感——考

1、真行:為你的長輩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

2、實感:將這一過程及真實感受寫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散步的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莫懷戚的《散步》,這篇課文出自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這一單元的主題是「人生體驗。」編者意在通過本單元的編寫讓學生了解文學家的崇高境界,學習他們磊落坦盪的胸懷,從而倍加珍惜生命歷程中的每一個落日和朝陽。我也想通過本課的傳授,讓學生從文章中汲取心靈甘露,重新審視自己的親情體驗,也讓他們能夠在以後的生活中更加了解「情」的真諦所在。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定

1、把握文章主旨,體會人物形象美。這一學習目標是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及圍繞「人生體驗」這個主題確定的。

2、鍛煉發現美的眼力,學會欣賞美。這一目標的確立旨在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之美的感悟,對情感意境之美的神會。

3、在熏陶感染中受到思想教育,這一目標是語文人文性的具體體現,是升華學生情感價值觀的過程。

教學重點:課文理解,美點尋蹤。理解課文和美點尋蹤是學生認知由淺入深的升華,也是培養學生情感態度的一個寄託體,抓住了這個重點,學生就會覺得此課受益匪淺。

教學難點:難點:理解「我」對生活的使命感。這一難點確立的依據是學生涉世不深,對人生體驗的還不夠深刻

三、說教法

在教師有效的指導下,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語言。教師可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擴大教學容量,並且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形象、直觀,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興趣。

四、說學法

葉聖陶說過:「教法的根本是學法,為此,我將用以下兩種方法來指導學生進行學習。

1、朗讀法

2、合作、探究、討論鑒賞。

通過教師的讀、學生的自讀、品讀等方式把學生帶入文本境界,再通過合作探究、討論鑒賞等方式提升自己的理性思維,從而完滿完成本課任務。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運用鋼琴曲的優美旋律去撞擊學生心靈,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同時適時導入,讓學生在美的愉悅感受中走進這篇哲而美的散文佳作。

(二)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這個大的環節中又包含以下幾個小的環節

1、教師配樂范讀這個設計沿襲導語而來,同時又是承接下邊各個環節。因為學生既在教師范讀中暢遊了思緒,又解決了一些疑難字詞。在這一環節結束,再設置問題,讓學生說出應重點掌握的字詞,這樣,在對佳作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又完成了基礎知識的掌握。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教師設置問題,解決問題。問題的設置是這樣的。

課文中寫了那些人?要求用不同的表述來介紹。這個問題的設置正是學生深入課文後的不同感受體驗。

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這個問題考察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情況。

根據文中語句分析出誰是這個家庭真正的決策者?

這個問題是讓學生更加深入研讀文章的一個環節,學生所找答案必然圍繞「我」如何解決散步分歧展開。這樣學生解決這個問題後,教師再點處這就是中年人的責任,本文所設難點不攻自破。一個完美的結局點染了尊老愛幼這個不置可否的主題。到此為止,學生已經感受到了是濃濃的愛撐起了家庭的一方晴空。從而鋪設了學生人生體驗的橋梁。教師順勢倒入下一環節。即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以小組為單位,談談發生在自家的充滿親情的平凡而感人的小事。學生會再此環節中暢所欲言,交流親情體驗,加深對文本的解讀,升華自己的情感價值觀。

第三個大的環節品讀課文美點尋蹤

在這個環節中,將激趣———學法點撥—————品讀—————交流相融合,並且向學生出示了何謂美點尋蹤,這樣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對文章進行賞讀,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做到有的放矢。

第四個環節

讓學生把這一節課的收獲談出來,老師給了一個提示例句,同學仿說,各抒己見,表達真情實感。

第五個環節作業寫一篇日記,題目《記錄點滴真情》。

最後一個環節小結

在總結過程中點撥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再把本課主題進一步拓展,讓學生珍愛自己的親人,珍愛自己的生命。對學生進行情感滲透。

出示板書

希望各位領導和老師多多批評和指正。

⑺ 七年級語文課散步教案

七年級語文課散步教案一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品讀課文中具有對稱美的句子及含義豐富的語句。

3、感受文本字里行間的濃濃親情與生活責任感,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人」。

4、學習課文「以小見大」的寫法。

【教學重點】

1、悟讀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2、體味三代人互相體諒、互相摯愛的朴實純真的親情。

【教學難點】

1、在朗讀中發現美、品評美,逐步提高賞讀美文的能力。

2、理解「我」對生活的使命感。

【教學用時】一課時

【教學設想】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多媒體出示:伴隨著輕悠的鋼琴曲《愛的協奏曲》(理查德·克萊德曼演奏)(背景音樂),在春光爛漫的田野上,一家人在高興地散步(背景畫面)。

教師朗誦:詩歌《散步》(多媒體顯示)

「散步的時候/我走直路/兒子卻故意/把路走彎

我說/把路走直/就是捷徑

兒子說/把路走彎/路就延長」

請學生看畫面,回憶與家人散步的情景,並說說留在自己記憶深處的散步時的精彩瞬間。(2—3名學生回答)

「今天,我們一起跟著莫懷戚一家人去《散步》,去感受他這個四口之家的濃濃的親情。」(板書課題、作者)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示範朗讀,學生用心感受:「這是一個怎樣的家庭?」

(聽讀後,請幾位學生談談個人的感受)如幸福、溫馨、和諧、和美等。

2、學生有選擇地朗讀課文語句,教師指導。

試一試,將文中最能體現親情的語句找出來,讀一讀。你能讀出其中濃濃的親情嗎?

3、復述內容

請一二名學生以小男孩的身份來復述課文內容,其他學生點評。

4、師生共同理清文章的基本線索。(以小男孩的身份)

爸爸勸奶奶散步→全家人一塊散步→走大路與走小路的分歧→奶奶依從了「我」→在不好走的地方,爸爸背起奶奶,媽媽背起「我」。

三、探討質疑,感受親情

1、「在散步的時候,小男孩一家發生了什麼事兒?」學生默讀第六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合作探究問題。

(1)在解決分歧的過程中,誰做得最好?你可以看出誰的權力最大?學生找出相關的語句來,畫出來,讀一讀,品一品。

(可以說每個人都做得好,因為爸爸孝順奶奶,奶奶慈愛親切,媽媽溫柔賢惠,「我」聰明乖巧。)

(「我」家成員之間不存在權力的大小,「我」聽爸爸的,爸爸聽奶奶的,奶奶聽「我」的,媽媽聽爸爸的,大家之間好像構成了一個循環的關系鏈,那是因為有親情——互親互愛。)

「那麼究竟聽誰的呢?」——由「愛」決定,這個「愛」,對晚輩來說,是「尊老」;對長輩來說,是「愛幼」。

(2)在面對分歧時,爸爸為什麼「一霎時」「感到了責任的重大」?

(爸爸是家庭的頂樑柱,現在「我」與奶奶發生了「歧路之爭」,大家都聽爸爸的,處理好了,全家高高興興,處理不好,別別扭扭,還會影響家庭的和諧,所以爸爸會「一霎時」「感到了責任的重大」。)

(3)文中說「我決定委屈兒子」,是不是爸爸不在乎「我」的意見?

(「我決定委屈兒子」並非表明爸爸不愛兒子,只是拿奶奶和「我」比較來看,奶奶年事已高。可見,爸爸十分孝敬奶奶,想盡最大的努力滿足奶奶的願望,這種孝心是難能可貴的。)

(4)展開想像,體驗感受一下,假如爸爸毫不猶豫地依從了「我」走小路,那麼,奶奶會怎樣想?

(5)第七段描寫奶奶所看到的小路遠處的景物有什麼作用?

(它寫出了春的氣息,是春天在召喚我們,生命在呼喚我們,表明了「我」走小路的原因。)

2、學生集體朗讀第八段,思考:作者為什麼把「我」背母親,妻背兒子描寫得那麼鄭重其事呢?文章最後說「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是不是也太誇張了呢?

(從字面上看,這是形容他們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惟恐哪一步有閃失,特別是母親,是經不起摔跌的,非穩當不可。它實際含蓄地寫出了在一個家庭中我們父母的責任,他們特有的心理感受,既要贍養老一代,又要撫養下一代,起著承上啟下的中堅作用。一個「世界」,很有象徵和比喻意義,突出了我們父母那種深沉、庄嚴的感覺,生活的使命感,表現了一家的和諧。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這樣?)

3、教師小結

這家人有良好的家風,對孩子疼愛但不溺愛。我們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親就作出了很好的榜樣。兒子看到爸爸孝敬奶奶,長大後他也一定會像爸爸一樣孝敬自己的父母,這種「尊老愛幼」的傳統倫理道德就會像一隻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

(播放公益廣告視頻《媽媽洗腳》):一位年輕的母親端著一盆熱水去為年邁的婆婆洗腳,年幼的兒子看在眼裡,也端來一盆水,說:「媽媽,我也為您洗腳……」

四、品賞語言,學習寫法

1、你喜歡課文中哪些精彩優美的語言?為什麼?(學生分小組學習、自由討論,教師從旁指導)

(教師特別提示)課文中兩兩對稱的句子很多,找出來,讀一讀,體會它的對稱美。

(多媒體顯示)學生齊讀:

有的濃,有的淡。

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

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

師生共同品賞「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2、散步這樣平常的小事兒,作者卻能反映出一個重大的主題,這樣的寫法就是「以小見大」。你能找出文中有預示性的句子嗎?

(學生交流、回答)

「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

「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的,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教師闡釋)

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真的很平常,老人和小孩在選擇道路時有了分歧,也沒有什麼可奇怪的。可作者卻有一雙慧眼,從這平凡的小事中看到了一家三代人和諧美好的感情,並由此推及尊老愛幼的中華美德,文中處處流露著濃濃的親情:它是一幅溫馨的親情圖,是一首歡快的.親情曲,是一篇美妙的親情詩。

3、為了反映這樣一個主題,用「散步」為題好不好?你還可以用其他的題目嗎?

學生交流、討論,相互評判,鼓勵創意。如責任、深沉的愛、和美的一家等。

教師小結:

同一篇文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擬定標題。只要標題符合文章內容,都是值得肯定的。不過,本文用「散步」作標題很好,一是朴實,二是題目不太大,三是不過於直白地點明中心。

五、聯系實際,提升親情

1、生活中親情的體現,不是轟轟烈烈、驚天憾地,而是點點滴滴,如春雨般悄悄滋潤著我們的生命。請大家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發生在自家的充滿親情的故事(某個細節)。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由交談。

2、假如有這樣的分歧也同樣出現在你的家裡,想一想,你該怎麼辦?

吃完晚飯,全家人聚在一起看電視,爺爺奶奶想看戲劇,父親想看新聞,母親想看連續劇,而你想看動畫片,此時,如果遙控器掌握在你的手中,而全家人都聽你的。

六、課堂總結,拓展延伸

(播放背景歌曲《人間第一情》)

1、教師總結

世間有愛,家中有情。親情是人間第一情。家,因為有了深深的愛而成為避風的港灣;家,因為有了濃濃的情而成為幸福的搖籃。今天,我們一起用心靈陪同莫懷戚先生一家三代做了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散步,他們一家使我們懂得了,一個和諧與溫馨的家庭,需要每一個家庭成員共同用愛心來營造,當彼此的利益和願望發生沖突時,我們應該學會理解和體諒,學會忍讓和寬容,要有一種保護幼小,善待老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多媒體顯示)一幅對聯:

上聯: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謙讓

下聯:祖孫三代風雨牽手相依偎

橫批:互親互愛

2、課外作業(任選2~3題)(多媒體顯示)

(1)比較閱讀

A、本文與《羚羊木雕》有相似性,又有區別,試比較閱讀。

B、讀《三代》這篇短文,與課文比較,哪個故事更感動你?說說你的理由。

(2)美文推薦:《牽著母親過馬路》

(3)搜集2007年全國道德模範「孝老愛親模範」人物事跡材料。

(5)請以「感恩父母」為主題,擬寫一段60字以內的溫馨語句,通過手機簡訊發送給你的父母。

七年級語文課散步教案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分歧、信服、霎時、委曲、嫩芽、拆散、水波粼粼、各得其所」等詞語,掌握它們的讀音及詞義。

2.整體感知課文,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背誦課文中具有對稱美的句子及含義豐富的語句。

能力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去品味文中畫面的優美和細節的動人。

2.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圈點勾畫,隨時批註閱讀的心得、體會,讓他們成為閱讀的主體,逐步提高閱讀能力特別是品評鑒賞能力。

3.學習本文獨特的寫法,並在寫作中借鑒,選取一角度,學寫反映家庭生活的短文。

德育目標

感知文中蘊含的家人之間深沉的愛和歡樂純真的情,培養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整體感知文意,體味三代人互相體諒、互相摯愛的朴實純真的親情。

2.指導學生把握本文獨特的寫法,學習運用選取描寫親情的獨到角度。

教學難點

1.揣摩文中一些關鍵詞、句的深層含義,學會聯系語境,在動態的語境中理解詞句。

2.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如何發現美、品評美,把閱讀的過程當作是美點大追尋的過程,逐步提高賞讀美文的能力。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文章寫得很美,感情也很動人,要通過朗讀去仔細品味、感受本文樸素自然而又醇香悠遠的意蘊。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文章主要寫「我」這個成年人的感受,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領悟必然會遇到困難障礙,因此必要的講解點撥顯得尤為重要。

3.品讀法。課文是美的載體,學習的過程就是探尋美的過程。放手讓學生自主發現,自己品評,教師只作必要的引導點撥即可。

教學准備

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歌帶、多媒體CAI課件、列印好的閱讀材料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明確課文主旨;品讀課文,美點尋蹤,包括對一些或用詞生動、或句式精美、或辭格豐富、或描寫細膩、或情感豐厚、或意蘊深刻的句段的品析;悟讀課文,學習說話,表現自己生活中對親情的感悟。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播放《白發親娘》歌曲,學生邊聽歌,邊欣賞畫面。聽畢,教師深情吟詠:媽媽,是這個世界上最美的稱呼;媽媽,是我們每個人情感世界的主角。我們愛媽媽!寒冷的時候,媽媽是棉被;飢餓的時候,媽媽是美食;困難中,媽媽是手杖;黑暗中,媽媽是燭光;幸福中,媽媽是微笑。當我們長大成人時,媽媽衰老了,我們該如何回報媽媽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莫懷戚先生的《散步》,去感受成熟生命對衰老生命的呵護。(板書文題)

二、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勾畫出新字、新詞,利用工具書,掌握音、義。

教師出示投影,檢查學生詞語積累情況。

(1)根據拼音寫漢字或給加粗的漢字注音。

fēnqí()xìnfú()chāisàn()

霎()時水波粼粼()嫩()芽熬()過

(2)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各得其所不知所措委屈

教師選兩位同學回答。

明確:(1)分歧信服拆散shàlínnènáo

(2)各得其所:每一個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適的安頓。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急。

委屈:受到不應有的指責或待遇,心裡難過。

2.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求讀出語氣、語調、重音,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選一個同學示範讀課文,其他同學點評,教師在此基礎上適當指導。

如: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母親/本不願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去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註:「/」表示大停頓,「∥」表示小的停頓,「///」表示更小的停頓。「」表示重讀)

3.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學生循聲低和,體味文中蘊含的濃濃親情。

三、請同學按照自己的理解概括介紹課文內容

1.先請幾位同學依自己的理解介紹文中的人物。

允許有不同的表述,可能有如下一些表述方式:(1)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2)祖孫三代人;(3)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4)老年人、中年人、少年;(5)慈祥的奶奶,孝順的兒子、賢惠的兒媳、天真可愛的孫子。

教師在同學表述的基礎上,板書:成熟的生命、幼小的生命、衰老的生命。

2.師生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表述概括介紹課文的內容。

可能有如下一些表述:(1)三代人之間深沉的愛;(2)愛是橋梁,愛是紐帶;(3)親情、真情、責任感、使命感;(4)一曲尊老愛幼的頌歌;(5)沉重的責任,自需背負;(6)互相愛護、尊重、體貼的一家人;(7)幸福家庭;等等。

教師順勢出示板書:

四、學生自由品讀課文,找出課文中自己認為寫得最恰切最生動最形象,給人強烈的美感或強大的震撼力或思想教益等方面的內容,集體交流閱讀心得,教師酌情給予必要的指導點撥

1.教師指導學生可從用詞生動、句式精美、辭格豐富、描寫細膩、情感豐厚、意蘊深刻、角度獨特、手法別致等方面去思考,去探尋。學會圈點、摘錄及批註。

2.學生自由閱讀,對課文進行「美」點追尋。教師巡視,掌握大概情況。

如:有的集中在對文章語言的賞析方面;有的聚焦於文章的選材的角度、情節的安排、細節的刻畫;有的著眼於文章寫景的兩個段落的分析等等。

3.教師在學生自主活動的基礎上,組織全班同學集體交流,力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點撥。如果有些問題,學生沒有提出,教師可以以提問的方式引起他們注意,激發他們深入探究。

賞析文章「語言美」,可能會有如下一些問題:

(1)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提問:這四個人的次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明確:不能。可從再現生活和體現兒子對母親的匠心獨運的愛這兩個角度思考。

(2)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

提問:去掉「熬」好不好?為什麼?

明確:不好,從母親的現狀(思想壓力和身體狀況)角度考慮,「熬」字有「忍耐壓力、折磨,承受艱苦」的意思。

(3)後來發生了分歧……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

提問:「分歧」「責任」用在這里,有大詞小用之嫌,你有什麼看法?

明確:寫小事用大詞,顯然是借散步來談一個道理。

(4)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的,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提問:這句話有什麼深刻含義?談談你的理解。

明確:從字面上看,這是形容他們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惟恐哪一步有閃失,特別是母親,是經不起摔跌的。這個形象有象徵意義,人到中年,肩上負著的是承前啟後的責任,既要贍養老一代,又要撫養下一代。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這樣?

(5)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聽她的話一樣。

提問:這句話在句式上有何特點?你還能找出類似的句子嗎?

明確:句式整齊、對稱,有一種獨特的對稱美,互相映襯,很有情趣,寫出了慈母孝子之間愛的深沉,和睦家庭的寧靜溫馨。類似的句子還有七句,此處省略。這種對稱的句子為文章內容服務,作者站在人生的中點上,一邊是長輩,一邊是後代,這樣寫既表現了作者強烈的責任感,又體現了作者摯愛生活,品嘗人生甜美的無窮韻味。

關於文章選材的角度、情節的安排、細節的刻畫,可能會有如下問題出現:

(1)題目「散步」是從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確定的,你覺得這個標題好嗎?請你換一個角度為本文擬一個標題,並說明理由。

明確:文章選取家庭生活中平凡而又內涵豐富的一個鏡頭——散步,加以渲染,展示人間真情,表現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以小見大,很有藝術性。

當然,也可以說不好,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鼓勵創意。如有的同學以「責任」「三代人」「路在延伸」「背(bēi)」為標題,教師應當肯定。

(2)「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情節簡單,作者卻寫得饒有興味,發人深思,奧妙在哪裡?

明確:本文作者採用了尺水興波、一波三折的寫法。在情節的起伏跌宕中,體現了一家三代人溫和、謙讓、體貼的濃濃的親情。

(3)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小傢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

提問:這一「前」一「後」,一「叫」一「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動人情景?

明確:寫出了一家祖孫三代互敬互愛、和睦相處的動人情景。

(4)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說:「走大路。」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

提問:「我」為什麼要委屈兒子,「我」處事的原則是什麼?

明確:「我」「走大路」的原因表現了「我」對老人的孝敬;母親改變主意,順從孫子,是對孫子的憐愛。這段話表現了一家人尊老愛幼的骨肉親情,從中看出「我」處事的原則是「孝」。

關於文中兩個寫景的段落,有的學生可能會提到寫景筆墨簡省,有神韻,教師可適當引申:第四段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新綠」「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氣息的透露,它顯示了不可遏止的生機,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和禮贊。第七段描寫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景物,字里行間流露的正是一種對生命的珍愛。兩處景物,看似簡短,實則蘊含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春天來了,一切都要從頭開始,是該抖抖精神,抖去冬日的慵懶;也得活動活動筋骨,用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五、悟讀課文,設置情境,練習說話

假如,當你與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或爸爸、媽媽或其他家庭成員為一件事有了分歧,後來分歧得到了圓滿解決。請仿照課文相關情節,學說一段話,要注意刻畫家庭成員,如神態、語言、心理等。

選幾位在班上交流。

六、課堂小結

莫懷戚先生猶如一名技藝高超的攝影師,以其敏銳的觀察力,抓住了家庭生活平凡的一個鏡頭——散步,寫出了一家三代之間真摯而深沉的愛。語言優美凝練、細節動人,景物描寫富含意蘊,值得借鑒。是的,親情是美好的,它像美酒一般的醇香醉人,像橄欖一般的有滋有味。我們在成長中解讀親情,我們在成熟中品味親情,傳遞親情。

七、布置作業

1.仿照句式,再寫一句。

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

2.閱讀課本P127林文煌的《三代》,與課文比較,哪個故事更感動你?說明理由。

活動與探究

1.寫作活動設計

(1)少年的時間,許多是在家裡度過的,對家庭生活最熟悉,感受最深。《散步》就是反映家庭生活的文章,讀起來使人感到親切有趣,容易觸發聯想,從而產生寫作慾望,請通過生活細節來展現你家庭生活的和諧與溫馨。

(2)本文寫景饒有詩意,也有深意,試選擇你熟悉的並有所感的一景,也作這樣的描述,注意抓住特點,表達自己的感情。(100字左右)

2.關於組織以「擁抱親情、感悟親情」為主題的故事演講會的設想

現代家庭中,我們無不沉浸在濃濃的親情中。有些過於平淡,你忽視了;有些比較常見,你沒在意。請從記憶的沙灘上撿拾這些漂亮的貝殼吧,那就是你閃光的童年。以此為話題,組織一次以「擁抱親情,感悟親情」為主題的故事演講會。

3.星期天,給同學們布置一次特殊的家庭作業,給爸爸或媽媽洗一次腳,給他們一次成長的機會,在實踐中,讓他們感悟親情。

4.探究性思維訓練

課文中,在我決定順從母親走大路,決定委屈兒子時,沒有寫兒子的反應和妻子的反應,你能對此進行合理而又大膽的想像嗎?

⑻ 以初中一年級上冊第六課《散步》為主題寫一首詩歌,。!

今天我們學到散步這一課了,老師叫我們先讀課文。看完後我深受感動。本來散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我們一家幾乎每天都散步,但看到這篇文章,我的心酸酸的。
《散步》一文主要寫了作者、老母親、妻子和兒子一同出去散步的事。在散步的過程中,體現了他們一家的其樂融融、互相幫助、互相關懷,更說明了親情無價。
在散步時,作者的母親和兒子發生了分歧,因為作者的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對老人來說是比較方便的。而作者兒子卻要走小路,因為走小路有意思,在路上也可以玩一玩。但是,作者畢竟是一家之主,所有的人都得聽他的。作者考慮到母親體弱多病,應當順她的意。所以作者決定委屈兒子,因為作者陪伴他的時日還長。作者便說:「走大路」。然而,出

⑼ 莫懷戚的散步優秀教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莫懷戚的散步優秀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莫懷戚的散步優秀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學習閱讀方法:圈劃。

2、通過圈劃、朗讀,品味文章,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體會家庭中的親情,領悟到愛、尊重、責任的重要。

二、教學重點:

學習圈劃閱讀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

人物感情的把握

三、教學的過程

1、課文導入:引導學生回味春的美麗,走進課文的境界。

2、教師范讀課文,完成填空。

(從整體上把握課文)

3、提煉文章中出現的分歧,並請同學們說說,面對這個分歧時,他們的選擇。(與文中的選擇形成對比)

4、討論「我」的選擇。通過圈劃描寫「我」的心理活動的重點字、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聯繫上下文的感情基調:一個是自己的母親,一個是可愛的兒子,此時「我」的選擇意義確實非同一般。這樣的看似「小題大做」的表達方法正新穎確切地表達出「我」當時的處境和心情,突出了「我」極富責任感的性格特徵。

此處請家長代表發言,說說他們是如何理解「我」的選擇的。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父輩的強烈責任感。

5、討論母親的選擇。通過圈劃體會母親的思想感情。抓住母親由原來的不願出來到出來了,由本想走大路到願意陪著孫子走小路的一個轉變過程,寫出了母親明理,愛小孫子性格特徵展現了出來。

最後總結出:這一家裡,最終是由「愛」做主的,因為愛一家人才是其樂融融的。

6、品味在愛的滋潤下,春天裡最美麗的圖畫。

學生個別讀、老師讀、全班齊讀課文最後一段。大家一起說說最打動你的一句話。

如「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好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慢慢」、「仔細」等刻畫出「我們」的認真,「我們」強烈的使命感。

7、作業:1)文中這其樂融融的一家子也感染了你吧,請你回家以後也與你的家人一起深情地朗讀這篇課文,體會文章的美,愛的美,分享一下這份幸福。

2)作者動情的筆觸也勾起了你不少甜蜜的回憶吧?何不展紙執筆,就一杯清茶,記下那與家人一起度過的「溫馨的時刻」。

四、設計說明

1、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所以我將圈劃字、詞、句來作為一個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是作為進入文章,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的契入口。

2、整篇文章都是以一個大人的視角來觀察、體會這個世界,體會一個成年人的責任。要讓小孩子體會到這點,並讓他們理解作為一個成員,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為此負責任,就很困難了,所以我請了一些家長來參與我們的討論。希望他們的話能讓我們的孩子有所感觸。

3、最後這篇文章給我們意猶未盡的感覺,所以我們可以和家人一起來品讀這篇文章,並回憶、記錄家中的這些溫馨時刻。

五、教後記

感情的交流是很重要的。課堂是教師與學生一起和作者作品交流的場所。一篇文章最重要的也是要把握好文章中所表達的感情。文學說到底是人學。所以,我在這堂課里主要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圈劃的方法來把握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我認為,這堂課的問題過渡不夠自然。分析幾個選擇時父親的選擇應該是最重要的。但在分析的過程中還是沒能體現出來。所以在最後理解文章中責任感時,學生還只是在表面的理解,未能深入靈魂,變為自己的想法。這是我將更深入地思考的問題。

莫懷戚的散步優秀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

2培養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重點難點

1、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難點:理解文章內容和作者的情意。

教學時間:二課時

一、預習

試朗讀課文。

二、導人

《散步》這篇散文,通過祖孫三代人散步的過程,表現出家庭成員間互敬互愛的思想感情,請同學們朗讀時要用心領會。

三、正課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散步》。

2、分六個層次指導朗讀。

(1)緣由。(第1~3自然段)

①提問:「我們」為什麼要去散步?討論並歸納:為了母親。「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應該多走走」所以一家人陪母親去田野散步。

②提問:怎麼朗讀第l~3自然段?討論並歸納:應讀得輕柔一些,用陳述語氣。讀出「我」對母親的孝心。

③提問:試讀出第2自然段的重音和停頓,使朗讀有節奏感,抑揚頓挫。討論並歸納:母親/本不願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去遠一點,就覺得內又累。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則又聽/她的話一樣。

(2)過渡。(第《自然段)

①提問:這段寫什麼來過渡?討論並歸納:描寫初春的田野來過渡。

②提問:怎樣描寫?討論並歸納:描寫初春田野的特徵——新綠,嫩芽,冬水——春天的氣息,生命在召喚。用擬人手法,寫出新綠的形態和色彩,寫出冬水的聲音和形象。

③提問:怎樣會使人想起一樣東西——生命?討論並歸納:寫出初春的田野生機盎然。

④提問:應該怎樣朗讀這一段?討論並歸納:應讀得有詩情畫意,讀出初春田野的勃勃生機。

(3)人題(第5段)

①提問:課文寫一家三代人怎麼散步的?兒子怎麼說的?表現兒子什麼性格?討論並歸納:小兒子從一家三代人散步的方式發現「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表現兒子的天真可愛,聰明智慧。

②提問:應該怎樣朗讀這一段?討論並歸納:前一句用平緩的陳述語氣,兒子的話應讀得天真、高昂,如有新發現。

(4)(儀)波瀾(第6段)

①提問:散步時發生了什麼分歧?討論並歸納: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②提問:怎樣解決這一矛盾?表現「我」什麼性格?討論並歸納:一切取決於「我」——走大路。表現「我」愛幼,更尊老。

③提問:應該怎樣朗讀這一段?討論並歸納:分幾個層次讀,為了使層次分明「後來」、「不過」、「一霎時」、「我想」、「我想」、「我決定」、「我說」要重讀。讀出「我」心理活動的幾個層次。

(5)一波又起(第7段)

①提問:又起了什麼波折?表現母親什麼性格?討論並歸納: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表現母親聽從兒子,更愛孫子。

②提問;為什麼要寫母親看到的景物?討論並歸納:母親看到小路上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水波粼粼的魚塘,想到這些景物對孫兒的吸引力,更下了變了主意的決心。

③提問:怎樣解決小路難走的矛盾?討論並歸納:母親提出「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背著我。」

④提問:怎樣朗讀這一段?討論並歸納:從重音看,「但是」、「摸摸」、「變了」、「還是」、「金色」、「整齊」、「水波粼粼」、「背」等都要重讀。從層次來看,「但是」、「那裡」、「我走…·,·」都要停頓。用平穩、舒緩的語調讀出母親慈愛、體諒孫子的感情,讀出一家人相互體諒、生活和諧。

(6)收結(第8段)

①提問:怎樣以散步收結全文?討論並歸納:一敘述散步的方向;二敘述在散步中我背母親,妻子背兒子;三敘述「我」的感受。

②提問:為什麼說「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討論並歸納:因為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肩負承前啟後的責任,表現作者對生活的一種使命感。

③提問:怎樣朗讀這一段?討論並歸納:從重音看,「菜花」、「桑樹」、「魚塘」、「走」、「蹲」、「背」、「瘦」、「重」、「胖」、「輕」、「慢慢」、「穩穩」、「仔細」及最後~句都要重讀。從層次看,「這樣」、「到了一處」、「但」都要停頓。用較快的語速讀,最後一句要讀得緩慢、深沉。

四、小結

這篇散文表現祖孫三代互敬互愛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調是歡愉、深沉的。朗讀時要細心體會。最後,再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五、作業

1、課後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⑽ 七年級上冊散步教案

七年級上冊散步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感知課文內容,理解文章的主題。

2.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學習文章獨到的語言風格。

3.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的情感。

二、教學過程 :

(一)導入新課

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的,溫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細節也往往滲透著濃濃的親情,真切感人的關愛。進入《散步》一文,你將會對「幸福」有更加真切的體會,會對「生命」有一些更深的感悟。

(二)讀准字音,看清字形。

(三)老師配樂朗誦,並出示問題,整體感知文意。

⑴散步的地點?

⑵散步的季節?

⑶課文中出現了哪幾個人物?

⑷在散步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結果如如何?你認為這是怎樣的一家人?

(四)共賞親情

1、母親開始願意出來散步嗎?兒子明明知道母親身體不好,走遠會累,為什麼非要勸體弱的老母親出來散步呢?

2、面對「分歧」我為什麼感到責任重大?我最終做了怎樣的決定你認為我這樣做對嗎?

3、最終這個「分歧」是怎樣解決的呢?母親為什麼改變了決定?

請同學們用一個詞概括濃濃親情的奧秘——尊老愛幼

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五)品味探究

這篇散文不僅寓意深遠,而且語言精美,值得我們品味揣摩。從文中找出你認為寫得好的句子,讀一讀,說說好在哪裡。

提示:1、兩處景物描寫。2、對「熬」字的理解。3、兩兩對稱的句子。

(六)拓展體驗,感恩親情

感恩的話語我們要說,感恩的行動我們更要做,請同學們欣賞一則公益廣告片《給媽媽洗腳》,希望能有所啟發。

看完這則堪稱經典的公益廣告,再結合課文,兩者都運用了相同的寫作手法:以小見大。試著寫一件能體現出父母對你關愛的小事,和大家分享。

(七)美文共賞:

聽了同學們的感悟,老師也有很多感慨,就用一首小詩來結束這堂課吧。

如果有一天

我們的父母也老成了我們的孩子

我請你,請你們,也記著做他們的父母

像他們曾經對待我們一樣,藏起生活的艱辛與坎坷

微笑地為他們撐起一片溫馨的天空

請記得攤開他們的手掌

數一數上面的千溝萬壑……

這樣

我們的生命原野就會永富春意

我們的生命就會永遠朝著那無限的綿長的路走去

七年級上冊散步教案2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概括大意。

2.涵詠體味,品讀課文中如:「本」、「熬」、「背」「世界」等含義豐富的語句。

3.感知文中蘊含的家人之間深沉的愛和歡樂純真的情,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在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中整體感知文意,悟讀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品讀關鍵詞、品評美文,逐步提高賞讀美文能力。

一、導入 :「孝」字引入文題

在翻開課本之前,老師先和大家做一個猜字游戲。

出示甲骨文 「孝」-猜出什麼字了嗎?再出示金文

甲骨文還有些抽象,刻在青銅器上金文就形象多了。

上半部分多像一個頭發蓬鬆、彎著腰、伸手要扶杖的老人,下半部分多像小孩,伸著頭揮動小手。老人要扶杖走路,孩子就用頭扶著老人行走。

這個字就是孝。它包含著子女對父母盡心奉養並順從的深刻內涵。

「孝」不僅是一個漢字元號更是一種精神,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美好品德。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文章《散步》就是對「孝」字思想內涵的生動描繪,讓我們一起聆聽作家莫懷戚講述的親情故事,看他是如何頌揚我們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二、

老師配樂朗誦,並出示問題,整體感知文意。

聽讀課文,說說文章講了一件什麼事?用一句話感慨大意。

明確:一家四口在春天的田野散步。

這個句話在課文哪裡出現過?開頭。

三、

涵泳品味,反復揣摩,悟讀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1.設疑:同學們都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可是呀,老師發現作家莫懷戚在寫這篇文章開頭時候卻一點也不簡潔,甚至有些啰嗦。

「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若改成:我們一家四口在田野散步,好嗎?這樣不是更簡潔嗎?說說原因。

A: 從人物關繫上引導學生注意是兩對母子, 課文後面用到這個開頭的人物關系了嗎?子背母,母背子,為後文的「背」做鋪墊

B: 從蘊含感情引導學生感受「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一家之主的責任感。

C: 那調換順序好嗎?換成:我,我的妻子和兒子,我的母親。

明確: 「我」是一家之主,是家庭的「頂樑柱」和「主心骨」,當然排在前面。(排在前面理所當然承擔責任。)母親被排在第二位,看出兒子很敬重母親,老母親在家裡是有地位的,不是可有可無的角色。她被家庭成員重視,這是正「孝」的體現。

2. 3.剛才我們通過品讀第一句,讀出了「我」對母親的孝心,那麼文中還有許多地方讓我們讀出了濃濃孝心。

A----讀一讀第二段:母親開始願意散步嗎?那個字表明不願意散步。

「母親本不願出來散步」

「本」---開始有想法後來改變了。因誰而變?受了兒子勸告。

讀一讀兒子的勸告之語:「正因為這樣,才應該多走走。」

揣摩語氣,讀出真誠讀出關愛來。

延伸---讀完這句話,再聯系一下現實。我們看到的是許多家庭,年輕夫妻在各種活動中,常常有意無意將老人忘卻,給行將辭世的老人平添許多惆悵與寂寞,也更促成了老年人的行為怠惰,從而加速了生命的老去消失。《散步》不然,它塑造了一個極其孝順關愛老人的兒子,不因老人的自願在家而簡單的聽從老人,對老人的關愛是發自內心的真誠:「正因為這樣,才應該多走走。」多麼平淡樸素的話語,卻讓人感到一股濃濃的親情迎面撲來。

C---設疑:兒子明明知道母親身體不好,走遠會累,為什麼非要勸體弱的老母親出來散步呢?朗讀第三段。哪個字最能表明了我迫切希望母親到春天的田野走走的原因?

(如果學生找的是「遲」,這里用了兩個「太遲」,強調等待春天之久,是責怪冬天呆的時間太長了。嚴寒的冬天遏制生命,所以,有一些體弱的老人挺不住。

還有沒有比「遲」更能准確形容母親和我對春天期盼之切的?)

抓住「熬」,讀出背後的內涵。一個「熬」字讓你會產生哪些聯想?

從母親的角度聯想--挺過嚴冬十分艱難。母親每活過一天,都很不容易。

從「我」的角度聯想--「我」的恐懼,擔心,怕母親離開,熬的不僅僅是母親的生命,更有作者的心靈與情感的無比擔憂和煎熬。

「熬」字體現了母親生命的意志和堅強,體現了兒子的真情與孝心,有了生命自身的堅強與後輩的關愛,生命將能更地持續與延續。

我們把這個「熬」字讀一讀,體會下其中蘊含的情感。

我們再用心把這個熬字摸一摸,你會摸到溫度,這不是一個冷冰冰沒有感情色彩字,同學們,我們都說文字是生命的酒,都說語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一個「熬」字,不知包含了作者多少的關切,多少的真情,多少的恐懼,他也惟恐自己的母親像其他老人一樣離開他,在字里行間,我們能感受到作者對自己的母親那份特別的關愛和孝心,而如今,他的母親終於熬過了冬天,所以迫切的希望母親能在春機四溢的田野上走走。那春天的田野美嗎?有多美,同學齊讀下文中寫春景的句子。

4.

A---引導:聽完同學們的朗讀,老師也要感嘆一下:春天真美啊。可是老師有個疑問,作者為什麼會突然想到「生命」?這個詞背後有什麼言外之意?關注「新綠」「鋪」「密」等關鍵詞。

明確:「新綠隨意地鋪著」、「嫩芽也密了」、「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都給人們渲染著一種生命的活力,尤其是「鋪」、「密」這兩個動詞,充分表現了春天草木萌發的朝氣,給人一種享受不盡的生命活力。結合具體語境,可知語句其實是為了渲染散步時的歡樂,並暗示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獲得了生命的活力,是對生命的禮贊。也想到人生命力的不可遏制和蓬勃昂揚。

B---生命如此美好!我的母親也戰勝了嚴冬,來到了春天。想想,當作者和妻子、兒子陪著老母親走在這樣春機四溢的田野上散步時,他們會對母親說些什麼呢?選擇一個身份,來想像一下當時的情景。提示:話語要符合人物身份、年齡、性格特點)

春天的原野上,一家四口慢慢走著,再說說笑笑,這是一幅多溫馨的圖畫。

有一句話說,經歷過冬天的冷,最懂得春天的溫暖,所以我想母親聽了些體貼的話,心裡會有一份特別的感動。

C---可是母親畢竟老了,身體又不好,明年的冬天,能否熬過去,還是個未知數啊!這次,母親提出要「走大路」,能不能把這個願望留到明年春天兌現?能不能把這個願望留到明天兌現?

出示課件,先看,問誰想朗讀或推薦朗讀:

我相信每一個赤誠的孩子,都曾在心底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

可惜人們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

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

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隻鴻雁,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也許是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也許是一雙潔凈的舊鞋。也許是數以萬計的金錢,也許只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但「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只是,天下的兒女們,一定要抓緊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陰

-----節選自《孝心無價》作者:畢淑敏

引導:提問朗讀的`學生:讀完這段話,此刻,你最想說什麼?

同學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盡孝要及早啊!哪怕是滿足母親的一個小小的心願。母親那麼艱難的「熬」過冬天,迎來春天,於是,在產生「走大路」與「走小路」的分歧的時候,我斷然做出決定--「走大路」。

這是充滿孝心的當機立斷。請一名學生讀出「我」決定時的果斷來。

5.設疑:為了滿足母親的心願,我委屈了兒子,我是只愛母親不愛孩子的人嗎?

(我對兒子的愛可以通過「小傢伙」和強調「我」的兒子感觸到)

出示課件:

1.老人和小孩都屬於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他們的生活狀態最能反映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2.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父母才是人類的文明之舉。(培根)

深化:尊老和愛幼同樣可貴,這是一個人也是一個社會和諧文明的標志,但我更贊成培根的話,尊老是人類特有的高尚情感,也是我們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珍貴美德-孝的集中體現。所以,作者決定委屈兒子,因為陪他的時日還長,而陪母親的時日太短,太短了。

6.剛才我們用「涵泳品味」的讀書法抓住文章第一句話,第二段的「本」字,第三段的「熬」字品出了背後濃濃的親情、深深的孝心、生命的堅強和關愛,現在我們用同樣的方法來讀一讀結尾最後一句。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引導:為什麼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學生回答,老師評價點撥。

可層層啟發:世界是什麼?在世界前加上修飾語:--的世界?

可以是愛的世界、生命的世界、責任的世界等待。

可這樣啟發:世界由人組成,人屬於不同的家庭。無數個家庭就是世界。。

參考:

這是尊老愛幼的世界---我背母親是尊老,妻子背兒子是愛幼。尊老愛幼,就是中華傳統美德的整個世界。

這也是生命的世界,責任的世界---我背上的是生命的源頭,妻子背上的是生命的延續。生命的源頭加上生命的延續就是生命綿延的整個世界。文中的「我」與妻子是兩個年輕力壯的成熟的生命。這樣的生命應學會擔起責任,擔好責任。回想文章開頭:子母,母子。小孩那句:「「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和文章結尾「我背著母親,妻子背著兒子」,母親、「我」和兒子實際上構成了一個生命的輪回。所以,這篇文章,不僅是親情的頌歌,還是生命的禮贊。

這是愛的世界----課文里所寫的每一個人都富有愛心,愛心不僅營造了濃濃親情,而且撐起了一個家庭,也撐起了整個世界。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世界是什麼?就是無數個小家庭的集合。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這樣大詞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啊。

再次朗讀,讀出理解和情感:

「慢慢」讀的慢一些,讓年邁的老母親多看一些春天的美景,讓幼小的孩子多呼吸些春天的空氣。「穩穩」讀的穩一些,母親年齡大兒子年紀小,都怕摔啊。

「整個世界」讀的深沉庄嚴,這里飽含著沉甸甸的責任和使命。

四、

拓展體驗

1.多年之後,這美麗的一幕會發生在「我」的兒子的身上嗎?

父母的身教勝於言傳。責任和孝心會傳給下一代,代代相傳。中年人(我和妻子)的舉動,不僅僅是一種責任的承接,還是給下一代的示範。生命就是這樣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的。

2.多年之後,這美麗的一幕會發生在你的身上嗎?

3.感恩的話語我們要說,感恩的行動我們更要做,請同學們欣賞一則公益廣告片《給媽媽洗腳》,希望能有所啟發。

4.看完這則堪稱經典的公益廣告,再結合課文,想想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可以是內容的感悟,可以是寫作的啟示,也可以由此產生的遐想。說出來和大家分享交流。

五、小結:

(配樂)聽了同學們的感悟,老師也有很多感慨,就用一首小詩來結束這堂課吧。

如果有一天

我們的父母也老成了我們的孩子

我請你,請你們,也記著做他們的父母

像他們曾經對待我們一樣,藏起生活的艱辛與坎坷

微笑地為他們撐起一片溫馨的天空

請記得攤開他們的手掌

數一數上面的千溝萬壑…

這樣

我們的生命原野就會永富春意

我們的生命就會永遠朝著那無限的綿長的路走去

作業布置

題目:學了《散步》再看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