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導彈的前端是什麼中端是什麼組成末端是什麼
導彈的結構
導彈通常由戰斗部(彈頭)、彈體結構系統、動力裝置推進系統和制導系統等4部分組成。在導彈的發展歷程中,也曾出現過不帶戰斗部的導彈。
導彈推進系統是為導彈飛行提供推力的整套裝置。又稱導彈動力裝置。它主要由發動機和推進劑供應系統兩大部分組成,其核心是發動機。導彈發動機有很多種,通常分為火箭發動機和吸氣噴氣發動機兩大類。前者自身攜帶氧化劑和燃燒劑,因此不僅可用於在大氣層內飛行的導彈,還可用於在大氣層外飛行的導彈;後者只攜帶燃燒劑,要依靠空氣中的氧氣,所以只能用於在大氣層內飛行的導彈。火箭發動機按其推進劑的物理狀態可分為液體火箭發動機、固體火箭發動機和固-液混合火箭發動機。吸氣噴氣發動機又可分為渦輪噴氣發動機、渦輪風扇噴氣發動機以及沖壓噴氣發動機。此外,還有由火箭發動機和吸氣噴氣發動機組合而成的組合發動機。發動機的選擇要根據導彈的作戰使用條件而定。戰略彈道導彈因其只在彈道主動段靠發動機推力推進,發動機工作時間短,且需在大氣層外飛行,應選擇固體或液體火箭發動機;戰略巡航導彈因其在大氣層內飛行,發動機工作時間長,應選擇燃料消耗低的渦輪風扇噴氣發動機(也可以使用沖壓噴氣發動機)。戰術導彈要求機動性能好和快速反應能力強,大都選擇固體火箭發動機。但在空面導彈、反艦導彈和中遠程空空導彈里也逐步推廣使用渦噴/渦扇發動機和沖壓噴氣發動機。
導彈制導系統:按一定導引規律將導彈導向目標 、 控制其質心運動和繞質心運動以及飛行時間程序、指令信號、供電、配電等的各種裝置的總稱。其作用是適時測量導彈相對目標的位置,確定導彈的飛行軌跡,控制導彈的飛行軌跡和飛行姿態,保證彈頭(戰斗部)准確命中目標。導彈制導系統有4種制導方式:①自主式制導。制導系統裝於導彈上,制導過程中不需要導彈以外的設備配合,也不需要來自目標的直接信息,就能控制導彈飛向目標。如慣性制導,大多數地地彈道導彈採用自主式制導。②尋的制導。由彈上的導引頭感受目標的輻射或反射能量,自動形成制導指令,控制導彈飛向目標。如無線電尋的制導、激光尋的制導、紅外尋的制導。這種制導方式制導精度高,但制導距離較近,多用於地空、艦空、空空、空地、空艦等導彈。③遙控制導。由彈外的制導站測量,向導彈發出制導指令,由彈上執行裝置操縱導彈飛向目標。如無線電指令制導、無線電波束制導和激光波束制導等,多用於地空、空空、空地導彈和反坦克導彈等。④復合制導。在導彈飛行的初始段、中間段和末段,同時或先後採用兩種以上制導方式的制導稱為復合制導。這種制導可以增大制導距離,提高制導精度。
導彈制導精度是導彈制導系統的主要性能指標之一,也是決定導彈命中精度的主要因素。打擊固定目標時,導彈命中精度用圓概率偏差(CEP)描述。它是一個長度的統計量,即向一個目標發射多發導彈,要求有半數的導彈落在以平均彈著點為圓心,以圓概率偏差為半徑的圓內。打擊活動目標時,導彈的命中精度用脫靶距離表示,即導彈相對於目標運動軌跡至目標中心的最短距離。
導彈彈頭是導彈毀傷目標的專用裝置,亦稱導彈戰斗部。它由彈頭殼體、戰斗裝葯、引爆系統等組成。有的彈頭還裝有控制、突防裝置。戰斗裝葯是導彈毀傷目標的能源,可分為核裝葯、普通裝葯、化學戰劑、生物戰劑等。引爆系統用於適時引爆戰斗部,同時還保證彈頭在運輸、貯存、 發射和飛行時的安全。彈頭按戰斗裝葯的不同可分為導彈常規彈頭、導彈特種彈頭和導彈核彈頭,戰術導彈多用常規彈頭,戰略導彈多用核彈頭。核彈頭的威力用梯恩梯當量表示。每枚導彈所攜帶的彈頭可以是單彈頭或多彈頭,多彈頭又可分為集束式、分導式和機動式。戰略導彈多採用多彈頭,以提高導彈的突防能力和攻擊多目標的能力。
導彈彈體結構系統 用於構成導彈外形、連接和安裝彈上各分系統且能承受各種載荷的整體結構。為了提高導彈的運載能力,彈體結構質量應盡量減輕。因此,應採用高比強度的材料和先進的結構形式。導彈外形是影響導彈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具有良好的氣動外形, 對於巡航導彈以及在大氣層內飛行速度快、機動能力強的戰術導彈,要求更為突出。
⑵ 導彈是怎麼發明出來的。他是前身是什麼。(不是我國的古董火箭)
世界上第一枚導彈是德國的V2導彈,它的前身是V1火箭,V2是由德國火箭專家維爾納.馮.布勞恩為首的小組在波羅的海港口佩內明德研製的A系列遠程火箭的一種,是世界上第一種實用的彈道導彈。"V"來源於德文Vergeltung,意即報復手段,這是納粹在遭到盟國集中轟炸後表示要進行報復的意思。V1和V2表示這兩種型號僅僅是整個系列的恐怖武器的先驅。
V2長13.5米,發射全重13噸,能把1噸重的彈頭送到322千米以外的距離。火箭由液體火箭發動機推動,燃燒工質為液氧和甲醇。發射時火箭先垂直上升到24-29千米高,然後按照彈上陀螺儀的控制,在噴口燃氣舵的作用下以40度的傾角彈道上升,也可由地面控制站向彈上接收機發射無線電指令控制。一分鍾後,火箭已飛到48千米的高度,速度已達每小時5796千米。此時,無線電指令控制系統指令關閉發動機,火箭靠慣性繼續上升到97千米的高度,然後以每小時大約3542千米的速度大致沿一拋物線自由下落,擊中目標。由於當時制導系統的精度所限,誤差較大。
1943年初按盟國情報人員的情報,盟國發現這一計劃,並由對佩內明德的空中偵查得到證實。1943年8月17日夜,英國皇家空軍對佩內明德進行了一次著名的大規模空襲,毀傷了V2的地面設施。為預防重蹈8月17日災難,納粹將V2工廠遷到德國山區的山洞工廠,這個過程耽誤了預期的火箭攻勢。
1944年6月13日(諾曼底登陸後六天)V1開始攻擊倫敦,9月份第一枚V2落到倫敦。火箭攻擊造成了嚴重的平民傷亡和財產損失。如果在六個月前對登陸部隊集結地進行集中攻擊而不是倫敦的話,即如艾森豪威爾將軍所說,盟國將遭到難以克服的困難。對倫敦的攻擊都是在上午7至9時,中午12至2時,下午6至7時交通高峰期進行的,企圖嚇垮英國的民心士氣。可是,對經過1940年空襲的英國人民,在全面勝利已如此接近時,這種新的恐怖算不了什麼。在諾曼底前線的英國士兵更盡了最大努力用最快速度向威脅他們家庭的火箭發射地挺進。除了向倫敦發射外,在盟軍9月4日佔領安特衛普港後,納粹向安特衛普港進行了大規模導彈攻擊。
V2一共生產了10000餘枚,用於實戰發射約5000枚。1945年德國投降前夕,布勞恩和400餘名火箭專家向美軍投降,後到美國,成為美國火箭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奠基人之一;蘇聯也繳獲了大量V2的成品和部件,並俘虜了一些火箭專家,以此為起點,開始自己的火箭和空間計劃。
⑶ 世界上最先進的導彈是什麼
「白楊」-M導彈
俄羅斯試射成功的新一代「白楊」-M多彈頭導彈彈長為22.7米(彈體長17米),彈徑為1.95米,射程達1.05萬公里,每顆子彈頭當量為數十萬噸,具有抗核爆炸攔截能力。從發射試驗看,由於導彈採用了大量最新技術成果,其總體性能大大超過「白楊家族」的其他導彈,其戰斗性能比俄現有洲際導彈高出50%至1倍,命中精度高1~1.5倍,在世界同類導彈中也名列前茅。俄軍方人士認為,這種導彈可以突破任何導彈防禦系統。
速燃技術——插翅騰空飛行疾
「白楊」-M導彈是一種3級固體導彈。其第一級、第二級取自SS-20,但採用了大推力速燃發動機技術,第一級還安裝了大直徑新型速燃固體發動機,推進劑的裝填量相當大。第三級是新研製的,採用了最先進的推進劑——復合推進劑丁羥加奧克托金。在結構設計上,該導彈還首次採用了3台巡航固體燃料發動機,使導彈的功率更加強大,具備助推段快速助推和機動助推的能力,能夠在飛行初始段很快加速(比同樣條件下的液體導彈加速時間縮短近一半),不僅大大縮短了發動機的助推段工作時間,而且整個飛行過程所需要的時間也比以前的戰略導彈大大縮短。新型發動機技術還使「白楊」-M導彈能在大氣層內實現關機,從而使天基紅外探測器難以發現、監測和跟蹤導彈的行蹤,有如銷聲匿跡一般。這樣,NMD就難以對其實施有效的跟蹤和攔截。
變軌技術——飄忽不定常改道
導彈的機動變軌就是改變導彈基本上沿著不變彈道飛行的軌道,以有效突破敵防禦系統的攔截。「白楊」-M導彈由於採用了新的空氣動力學設計,其飛行彈道已不是普通的慣性彈道,在飛行過程中可機動滑翔,從而多次改變彈道高度。其彈頭也具有特殊的彈道,反導系統難以發現和跟蹤。在導彈的末助推推進與控制系統中,包括4個互通的燃氣發生器。每個發生器有兩個噴管,由燃氣閥根據控制系統的指令打開或關閉,控制末助推級的飛行和彈頭的釋放。每個燃氣發生器可由發動機按照預設的程序帶動旋轉,以改變控制力的方向,並實現機動變軌,從而提高導彈的反攔截性能。
分導技術——鋪天彈雨威力大
分導式多彈頭就是一枚導彈發射多個分別沿不同軌道飛行、瞄準不同目標的子彈頭。每個子彈頭就是一枚可以產生巨大殺傷效果的炸彈,即使這些彈頭被擊毀,也可以大大消耗攔截導彈的數量,從而使後續導彈得以突防。有關研究證明,當子彈頭數為5~15時,導彈的突防概率趨近於1,就是說,攔截導彈將無從攔截。「白楊」-M導彈最初設計的是一種單彈頭導彈,但在投擲重量和其他相關技術上留有改裝為多彈頭分導式導彈的介面。其目的就是在必要時,使俄羅斯的核威懾能力能成倍增加。即將裝備部隊的新一代「白楊」-M導彈就是這樣一種可攜帶多枚彈頭的分導式導彈——面對鋪天蓋地的來襲彈頭,NMD是分身乏術,難有招架之力。
加固技術——堅不可摧抗核擊
抗核加固技術就是在彈頭表麵包覆特殊材料,以防止攔截導彈的核輻射、電磁輻射;也可在導彈上採用硬度大的合成材料提高導彈抗擊攔截導彈碰撞的能力。
為防止敵在NMD中使用核彈頭進行攔截,「白楊」-M導彈彈頭採用了多層殼體結構,不僅提高了彈頭的結構強度,有效防止在非直接撞擊條件下核爆炸效應對其產生的殼體熔化、燒毀、斷裂等,還可以吸收、衰減和屏蔽核電磁脈沖等的輻射能量,使NMD很難對其進行攔截。「白楊」-M導彈對核爆炸的失效距離僅為500米,而世界上同類導彈彈頭的失效距離為10公里,兩者相差20倍!
另外,「白楊」-M導彈的控制系統還採用了人工智慧技術,可使電磁脈沖干擾失效,使導彈具有良好的抗干擾性及飛行的安全與穩定性,有效規避敵方的導彈防禦系統。
⑷ 導彈名稱前面的AIM,AGM,GBU各代表什麼
aim 就是Air Intercepte Missileagm空中截擊導彈;AGM是空對地導彈(Air-to-Ground Missile);GBU如果在軍事上就是激光制導炸彈Guided Bombing Unit或者引導轟炸單位。
⑸ 怎樣區分導彈的前端制導和末端制導
關於導彈制導有很多方式
導彈制導與控制的基本原理、導彈飛行的力學環境和導彈運動數學模型、導引飛行與彈道、遙控制導、無線電尋的制導、紅外點源尋的制導、紅外成像尋的制導、電視尋的制導、激光尋的制導、多模復合制導與信息融合、慣性導航與衛星導航以及導彈控制方法等內容。
⑹ 洲際彈道導彈前端的金屬棒是作什麼用的
估計是整流罩,因為一般洲際彈道導彈都是多彈頭的,必然要有整流罩,就如同人造衛星火箭前端一樣的.是天線的可能性比較小,因為他們都是衛星遙感測控的.
⑺ 目前最先進的地空導彈是什麼
中國紅旗-64地空導彈在世界最先進!紅旗-64地空導彈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於上世紀90年代研發,該導彈的研發基於義大利阿萊尼亞公司的「蝮蛇」(Aspide)地對空導彈技術。該型導彈有陸地和海上兩種版本,推向國際市場的版本叫做獵鷹-60(LY-60)。此前,這種導彈被認為是專門用來出口,但如今互聯網上有圖片顯示,該型導彈已經進入解放軍空軍的防空導彈部隊,作為中短程防空導彈服役。
紅旗-64設計用來打擊中低空快速飛行的戰機、低空飛行的直升機和掠海飛行的反艦導彈,採用了具備模擬干擾能力的無線電控制制導方式,據稱,這是世界上第一種使用微處理器智能模塊技術的中低空防空導彈。
紅旗-64的監視雷達探測到目標之後會把信息傳遞給相應的跟蹤/照明雷達進行處理。一個紅旗-64導彈連可處理40個目標,跟蹤12個目標,並同時對其中三個目標進行打擊;另外,移動目標跟蹤處理系統和頻率捷變技術賦予了該導彈良好的抗干擾能力,整個系統的反應時間只有9秒。
部署:
一個典型的陸地紅旗-64導彈連由以下單元組成:一部4X4車載監視雷達、3部4X4車載跟蹤/照明雷達、一部應急電力支持車,以及6部6X6車載運輸/發射車,每部發射車配備5枚待發導彈,導彈均置於方形彈箱內。
此外,還有一套技術支持單元作為紅旗-64導彈連的輔助系統,該系統由一部運輸/重新裝填車、一部測試車、一部電子維修車、一部電機維修車、一部工具支持車等。
規格:
單體尺寸:長3.89m,彈徑0.208m,彈翼0.68m
發射重量:220kg
推進系統:單級固體火箭發動機
打擊高度:0.03~12Km
打擊距離:1~18km
最大速度:4.0馬赫
制導方式:半主動雷達制導
彈頭:高爆彈(內含殺傷鋼珠和預制碎片)
系統反應時間:9秒
首發命中率:60~80%
⑻ 英國星光防空導彈的布局結構是怎樣的
「星光」導彈系統是英國肖特公司在「標槍」導彈基礎上發展的一種高速近程面對空導彈武器系統,導彈代號S14。1986年研製工作正式開始,1988年肩射型「星光」導彈首次試驗成功,1988~1989年開始進行批量生產,1993年裝備英國陸軍,「星光」最初設計為一種單兵攜帶型快速反應的面對空導彈系統,用以替代「吹管」和「標槍」導彈。在此基礎上又發展了三腳架式、輕便車載式、裝甲車載式以及艦載式等多種型號。到1993年底,共生產了422枚「星光」導彈,研製及生產的總費用2.7億英鎊。一套「星光」導彈系統的售價約為10.75萬美元。
技術指標
「星光」導彈,對付目標:低空飛機、直升機;發射筒外徑274mrn;作戰距離:最大7km;質量20kg;最小300rn;速度>4Ma;殺傷概率96%;戰斗部3個;「標槍」動能制導體制:激光架束制導;穿甲子彈頭和小型;爆破戰斗部子彈頭;發射方式:單兵肩射、三角架發子彈頭長300mm射、車載發射、艦射彈徑25mm;彈長1.397m,質量lkg,彈徑127mrn;動力裝置:二級固體火箭發動機。
布局與結構
導彈彈體為圓柱體,彈體後部有「十」配置的矩形尾翼。導彈前端為3個「標槍」子彈頭。呈正三角形分布,子彈頭為鴨式布局。在脫離彈體後,子彈頭利用其可控尾翼來實現飛行姿態控制。
「星光」導彈使用的是半主動視線指揮系統,光電跟蹤系統的承包商是阿非莫公司。當主火箭發動機工作完畢,3個「標槍」彈頭實現自動分離並開始尋找目標。「星光」導彈的瞄準裝置包含兩個激光二極體:一個垂直掃描,另一個水平掃描,構成一個二維矩陣。「星光」導彈的3枚殺傷子彈頭就在這個矩陣中飛行,「標槍」子彈頭利用可控尾翼沿軸線調整其位置以提高命中概率,目標跟蹤和導彈制導均由光電或毫米波雷達跟蹤器完成。
「星光」導彈彈頭由3個「標槍」子彈頭組成,每個子彈頭包括高速動能穿甲彈頭和小型爆破戰斗部,殺傷體占各分彈頭長度的一半多。散開的單個「標槍」子彈頭最適合用來摧毀攻擊地面飛機。
⑼ 射程最遠的導彈叫什麼
俄羅斯SS-18洲際彈道導彈
基本數據
現狀:服役中
規格:長33米;寬3米。
射程:(一型)6480海里(12000公里);(二、四型)5940海里(11000公里);(三型)8640海里(16000公里)。
發射重量:78000公斤
投擲重量:7575公斤
發射方式:二節推進;液態燃料;冷射。
導引系統:慣性
彈頭:(一型)1枚2500萬噸;(二型)8或10枚萬噸(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三型)1枚2000萬噸;(四型)10枚55萬噸(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
圓周公算偏差值:0.14海里(260米)
發展概述
如果有人問世界上最大的導彈是什麼?答案無疑是俄羅斯的SS-18。該型導彈無論外形尺寸還是威力,在世界上都可以說是首屈一指,難怪它在冷戰時期一問世,北約就將其稱作「撒旦」(惡魔),從中我們不難聽出「畏而敬之」之意。該導彈自服役以來幾乎一直默默無聞,進入新世紀後,開始不斷成為人們關注的新焦點。先是俄戰略火箭兵司令索羅夫佐夫在2002年8月突然宣布將SS-18服役期延長到2014年,不久俄在2004年12月又恢復了中斷16年的SS-18試射,此後俄在削減該導彈的同時又不斷重新部署和試射SS-18。這些舉動使人們不禁疑惑,行將就木的「惡魔」為何總是僵而不死?
「惡魔」出世
「巨無霸」的血統——SS-18的發展背景 上世紀60年代中期,冷戰開始進入白熱化階段,這時在「確保相互摧毀」戰略思想指導下,美蘇兩國將擁有完全摧毀對方的能力作為遏制戰爭的前提,因而走上了全面的核武器軍備競賽。因此,美蘇部署了大量戰略導彈,同時,兩國又開始考慮自身核武器的安全性,開始發展射程更遠、當量更大、分導式彈頭更多的堅固地下發射井式的導彈核武器。60年代,「民兵」導彈的部署和改進使美國在武器競賽中占據了先機,這在冷戰的嚴酷氣氛中是決不允許的。於是蘇聯在60年代末開始發展第四代陸基核導彈SS-18。
在SS-18誕生前,蘇聯戰略核武器的主體是SS-9,一種專門用來打擊美國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的重型導彈,在當時也是「巨無霸」。該彈運載能力巨大,裝載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10兆噸級當量核彈頭,而且它還是世界上首型軌道型導彈,可將彈頭送到地球軌道運轉,隨時對地面發動核打擊。這是蘇聯歷史上第一種對美國洲際彈道導彈構成實際威脅的武器。但由於地面發射系統復雜,導致發射井抗摧毀能力較差,而且作戰反應時間長、服役期短,因此其實用性不強,只能是純粹的戰略威懾武器。在其服役不到4年的1969年9月,蘇聯最高部長會議作出了研製其後繼型SS-18導彈的決定。
復仇的「惡魔」——SS-18早期型 承擔SS-18導彈設計的是蘇聯著名的導彈設計機構「南方」設計局,當時任該設計局領導的是被尊稱為當時蘇聯導彈「教父」的費多羅維奇?烏特金。1967年烏特金進入「南方」設計局領導層,主持了多種洲際彈道導彈設計,SS-18就是他的得意之作。
當時蘇聯國內有人提出了「還擊—迎擊」思想,即核打擊應在來襲導彈離開敵人發射裝置但還未到達蘇聯領土之時進行。這一思想不要求對導彈發射井進行抵禦核爆炸的特別加固,從而降低了部署成本。但是烏特金和其導師揚格利認為,應該從最不利的情況出發,側重報復性的「還擊」,發展抗打擊能力高的大威力洲際彈道導彈。這一思想得到了時任蘇聯國防部長的烏斯季諾夫的支持,為此蘇聯戰略火箭軍提出了分導式彈頭、豎井冷發射的要求。
SS-18被設計為攜帶分導式多彈頭或單彈頭的二級導彈,在結構布局方面基本與SS-9類似,但採用了更先進的技術和更緊湊的配置,使導彈結構重量減輕。1971年蘇聯開始SS-18的冷發射演練.1973年2月成功進行全程飛行試驗,1975年12月SS-18導彈正式裝備部隊。初期服役的SS-18為單彈頭,以後又增加了多彈頭型和大威力單彈頭型,分別命名為SS-18I、II、III型。
「惡魔」也精確—SS-18多彈頭型(IV) 早期型SS-18採用自主慣性制導系統,精度不是很高,即使是多彈頭也要求具備較大威力,才能打擊加固發射井等硬目標。而威力提高意味著彈頭重量的增加,這使其攜帶的彈頭數最多隻能有8個。而科學家經過計算發現,若命中精度不變,彈頭威力提高1倍,摧毀能力增加大約0.6倍;若彈頭威力不變,命中精度提高1倍,則摧毀能力增加大約3倍。因此提高精度比提高威力的效果要好的多。為此,蘇聯開始著手改進SS-18。在SS-18前三個型號服役才過了幾個月,蘇聯就在1976年8月16日通過了IV型的改進決議。「南方」設計局的改進方案採用了平台—計算機顯示制導方案,使彈頭打擊精度由500米以上縮小到了350米以內,這使SS-18可以用更小的彈頭打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