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頁前端 » 脛骨內旋是以前端還是後端算的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脛骨內旋是以前端還是後端算的

發布時間: 2023-01-01 09:11:44

1. 什麼是股骨內外旋,判斷方法是什麼

膝關節的內外翻即是常說的「O」及"X「型腿,這個評估初略來說可以,簡單地通過觀察站立位情況下雙膝關節內側是否可以緊貼而定義。准確來說,往往需要到醫院拍攝雙下肢站立位全長X線片而測量獲得。正常來說,髖關節的中心與踝關節中心的連線會通過膝關節的中心。假如膝關節的中心在連線之內,則為"O」型腿。反之,則為膝外翻。其次,像上文所說,2周歲以內的小孩可有一定程度的「O」型,這個是否需要干預需要結合具體內翻的角度及小孩走路的步態分析。輕度的可以觀察3,6個月,加強營養。中等的可以帶矯形支架,加強營養。最後,關於鈣與膝關節內外翻的情況是有一定聯系的,小孩保健的時候需要評估生長發育情況。伴有缺鈣或者佝僂病的需要及時採取對症策略。

2. 瑞麟醫生帶您讀《矯形外科原則》(六)-旋轉畸形

文|程瑞林(山東大學第二醫院足踝外科中心)
來源|(微信公眾號)雲中瑞麟(ID: ruilinfly)

瑞麟:旋轉畸形相較於額狀面及矢狀面畸形在理解上都更難,因為它不太直觀。簡單概括一點說,對於旋轉畸形,要知道如何評估(查體法和影像學法),如何尋找旋轉水平面(創傷性的自然不必細說,先天性的需要分析肌肉起止點),以及合並成角畸形時如何進行單平面截骨進行矯形(這里引入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合成軸,可參考圖9-11a進行理解)。

瑞麟疑問:對於旋轉畸形還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因此本文篇幅很長,待以後理解加深後,再寫一個精減版本以供大家學習交流。

旋轉畸形主是環繞軸向或者縱軸方向的成角畸形。旋轉畸形能夠改變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參考平面相互之間的走行方向。可以從臨床和放射學的角度出發評估下肢的旋轉畸形。

首先,觀察在步態中足部前進角,足部前進角就是足部縱軸相對於前進方向之間的夾角,即使存在旋轉畸形,由於存在代償機制,足部前進角仍可為正常。

通過觀察足底縱軸方向相對於膝關節向前位置之間的關系可以評估脛骨扭轉,評估在時最好採用腿-足軸線。

由於旋轉軸與下肢機械軸平行,圍繞脛骨解剖軸或者機械軸施行旋轉截骨術並不會在額狀面形成MAD。

由於股骨解剖軸與下肢機械軸不平行,並且不通過股骨頭,圍繞股骨解剖軸施行旋轉截骨矯形術會產生MAD。圍繞股骨機械軸施行旋轉截骨矯形術並不會產生MAD,但是,圍繞機械軸施行股骨近端旋轉截骨術會產生股骨乾的明顯移位,因此並非現實可行。股骨遠端的機械軸和解剖軸互相交叉,並且該處骨骼的橫截面最寬,環繞機械軸進行旋轉現實可行。

【瑞麟總結】旋轉截骨術原則
旋轉截骨術原則一:旋轉軸與解剖軸一致,旋轉截骨矯形後,截骨處無移位;否則,截骨處存在移位。

旋轉截骨術原則二:旋轉軸與下肢整體機械軸一致,旋轉截骨矯形後,截骨遠端不產生額狀面和矢狀面的成角畸形;否則,截骨遠端會產生額狀面和矢狀面的成角畸形。

以遠端關節相對於近端關節(內旋與外旋)描述旋轉畸形方向,其程度以度數測量,最好根據物理檢查測量旋轉畸形(圖9-3和9-4)。在平片上旋轉畸形的放射學證據並不明顯,但是可以採用軸向CT進行精確測量。

a 小腿-足部軸(TFA)。患者取俯卧位,足部的軸線(連接足跟中點到第2趾的直線)投影於小腿的軸線,其間的夾角就是小腿-足部角,假如足尖指向外側,為正角;假如足尖指向內側,為負角。ve:扭轉角。

b 【瑞麟修正】患者取坐位,足部懸空,觀察者於受檢者大腿上方俯視,大腿長軸與足長軸的夾角即為扭轉角。

c 【瑞麟修正】患者取站立位,髕骨指向前方,相對於在面前方直線,足長軸與其的夾角即為扭轉角。

【瑞麟修正】患者取俯卧位,髕骨朝正下方,屈膝90°,觀察者自股骨遠端觀察。注意在檢查前應先評估小腿是否存在內外翻。小腿長軸與垂直向上的直線的夾角(再除去小腿存在的內外翻角度)即為股骨/髖關節的旋轉角度。

【瑞麟疑問】如何區分股骨的旋轉還是髖關節的旋轉?旋轉位置如何確定。

股骨前傾角正常范圍:24.1°±17.4°
脛骨外旋角正常范圍:34.85°±15.85°

在前後位和側位放射片上測量股骨頸和股骨幹之間的夾角,通過斜面分析法可用於確定這種旋轉。

採用在前後位和側位放射片上內外踝尖之間的距離,通過斜面分析,可以計算出內外踝尖所處的平面相對額狀面的旋轉。

重要的是踝關節和髖關節的前後位和側位放射片必須垂直於髕骨向前位。

對於成角和移位畸形,畸形水平是需要考慮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盡管軸向旋轉畸形也是一種成角畸形,但是通常不考慮軸向旋轉的畸形平面。

創傷後旋轉畸形顯然發生於骨折的水平。在先天性和發育性畸形中,臨床上可通過對肌肉和肌腱途徑上的作用來決定旋轉畸形的水平【瑞麟疑問:畸形水平是在肌肉的起點處還是在止點處?】。

【瑞麟經驗】 在先天性和發育性畸形中,結合股骨外旋肌群及內旋肌群的止點位置分析,股骨外旋畸形(所有髖關節外旋肌群的止點均在股骨大粗隆附近)水平面應在股骨大粗隆水平;股骨內旋畸形水平面為股骨遠端(合並股骨外翻時,判斷為闊筋膜張肌起作用),股骨近端(不合並股骨外翻時,判斷為臀中肌及臀小肌作用)。

a 在先天性短股畸形中,通常存在明顯的外旋畸形,除了股骨外旋之外,股四頭肌相對於髖關節位於外側。相對於膝關節的真正前後位,股四頭肌位置正常。在步態中,膝關節與股四頭肌一起處於外旋位。假如通過股骨近端截骨術(右下圖)去除股骨的旋轉,整個股四頭肌與股骨一起內旋,Q角減小,穩定髕股關節力學裝置。假如通過股骨遠端截骨(右上圖)去除股骨的旋轉,當膝關節向內側移位時,整個股四頭肌肌腹保留在外側,Q角增大,使髕骨失去穩定性,最終導致髕骨向外側半脫位。

先天性短股骨畸形存在顯著的外旋畸形,股四頭肌相對於髖關節向前位處於外側,但是相對於膝關節向前位位於前方,換句話說,股四頭肌與膝關節保持正常關系,但是與髖關節的關系異常。在放射片上,當髖關節處於向前位時,小粗隆正常指向股骨頭和股骨頸,因此,可以推斷股骨旋轉畸形的水平位於股四頭肌股骨起始部的近端,但是位於小粗隆的遠端。在採用截骨術糾正該旋轉畸形時,應位於小粗隆的遠端附近,這樣可以將股四頭肌與膝一起內旋,減小功能性Q角(界於股四頭肌軸線和機械軸之間的角度)。該病例通過股骨遠端截骨術進行去旋轉,具有相反的作用,功能性Q角將增大,因此增加髕骨的外側矢量。這樣會引發軟骨軟化症和外側半脫位。

b 股骨內旋畸形,髕骨外側軌跡不良。通過股骨遠端內翻外旋截骨術矯正畸形,同時矯正髕骨軌跡不良。假如不存在軌跡異常,可以在近端或者在遠端施行截骨術。

隨著股骨內旋(增加股骨前傾),股四頭肌的位置和存在髕骨軌跡異常是決定行股骨近端還是股骨遠端截骨術的關鍵。假如存在髕骨軌跡異常(經常與股骨遠端外翻畸形並存),應該行股骨遠端截骨術,這些病例在矯形前Q角增大,股四頭肌位於膝關節的外側,位於髖關節的前方,股骨遠端外旋截骨術通過股四頭肌的牽拉,移動髕腱更加接近直線,將減少Q角,這樣將改善髕骨軌跡異常。在其他股骨內旋的病例中,股四頭肌相對於膝關節對線正常,相對於髖關節處於內旋,不存在髕骨軌跡異常,應在近端施行截骨術。

脛骨旋轉異常可以位於脛骨結節的近端或遠端。【瑞麟疑問:如何理解脛骨內外旋的截骨平面的選擇?】

a 脛骨外旋,伴有髕骨軌跡異常,Q角變大,或者髕股關節不穩定,應該採用脛骨結節近端的脛骨內旋截骨來治療,將髕腱止點轉向內側。

b 脛骨外旋,不伴有髕骨問題,應該採用脛骨結節遠端的截骨術治療。【瑞麟疑問:如何判斷髕骨軌跡是否異常?】

c 脛骨內旋應該採用脛骨結節遠端的截骨術治療,避免形成髕骨軌跡異常。

d 脛骨近端的外旋截骨術將引起髕股關節的軌跡異常,因此屬於禁忌證。

在脛骨,重要的是鑒別旋轉畸形是位於脛骨結節的近端還是遠端。假如旋轉畸形位於脛骨結節的近端,髕腱止點較睡一覺止點偏外或者偏內,最常見的情況是脛骨外旋畸形,伴有髕骨外側軌跡異常,不穩定和/或軟骨軟化症。假如旋轉畸形位於脛骨結節的近端,應在脛骨近端施行截骨術,同時改善髕骨軌跡問題;假如旋轉畸形位於脛骨結節的遠端,應該在脛骨結節遠端施行截骨術,從而不影響髕股關節的機械力學。【瑞麟疑問:如何判斷脛骨旋轉的水平?】

a 當施行脛骨近端截骨術進行即時旋轉矯形時,應考慮到對腓神經的影響。內旋牽拉腓神經,而外旋鬆弛腓神經。但是無論內旋還是外旋都會造成隔膜緊張,而腓神經深支在該隔膜下通過,因此鬆弛僅僅是誤解。

b 脛骨遠端去旋轉並不會顯著牽拉腓神經,因此對於腓神經,脛骨遠端的內旋去旋轉相對安全,因為不改變前方間室肌肉肌腱單位的途徑,近端去旋轉更加符合生理學原理。

c 在遠端去旋轉中,外旋牽拉脛後神經和跗管的鞘管,內旋時上述組織得到鬆弛。

對於伴有成角的旋轉畸形,矯形順序顯而易見:先矯正成角,然後矯正旋轉。

股骨的機械軸和解剖軸截然不同,因此,圍繞解剖軸與圍繞機械軸旋轉會產生不同的效應。假如首先將成角矯正到正常機械軸,然後圍繞機械軸進行旋轉仍然會保持對線。假如在股骨恢復對線後,圍繞解剖軸進行旋轉,會引起對線異常。

只有在施行遠端截骨術時,圍繞機械軸進行即時去旋轉才現實可行,因為此時機械軸通過截骨線。在股骨近端截骨術中,圍繞機械軸進行旋轉,將會使骨端產生互相脫位,因為此時機械軸位於遠離截骨部位的內側,因此圍繞解剖軸矯正旋轉畸形更加簡便易行。這種旋轉所引起的對線異常原因是股骨頸在額狀面上投影的長度改變,股骨頸內旋(後傾)對於中度旋轉畸形(<30°)會引起股骨頸在額狀面上明顯延長;對於重度旋轉畸形(>30°)會引股骨頸在額狀面上明顯短縮;股骨頸外旋(前傾)對於任何角度的畸形,都會在額狀面上產生股骨頸明顯短縮。由於機械軸計劃以股骨頭中心點作為起始點,確定PMA線,因此該起始點的究竟位置發生顯著改變,將會改變CORA的水平。假如無意矯正旋轉畸形,可相對於現存的股骨頭位置施行機械軸計劃;假如需要在糾正成角的同時,矯正旋轉畸形,必須在機械軸計劃中,考慮到矯形結束時股骨頭中心的位置。

術前拍片:髕骨向前位(膝關節向前位)股骨X片、髖關節向前位(髖關節中立位,即髖關節處於糾正旋轉畸形後的位置)股骨X片。

a 股骨扭轉畸形的額狀面術前計劃。必須先攝取髕骨向前位(i)和髖關節向前位(ii)的股骨放射片。在髕骨向前位放射片上(x)和髖關節向前位放射片上(Y),測量股骨近端骨幹中線到股骨頭中心點之間的垂直距離。在髕骨向前位放射片上,從近端骨幹中線以距離Y標記股骨頭中心點的新位置,通過該點畫出解剖軸的平行線。然後按照前述的機械軸計劃方法,進行餘下步驟的操作。

【瑞麟思考】該方法研究的CORA點為旋轉畸形的平面?

b 截骨矯形術:外旋,然後外翻21°。

由於解剖軸計劃並不以股骨頭中心點作為起始點,因此只要去旋轉計劃的截骨術位於近端不會受到旋轉畸形的明顯影響。

當旋轉和成角畸形並存時,旋轉軸線和成角軸線可以用兩條不同的軸線分別描述,也可以用一條軸線來描述2種畸形(圖9-11)。成角軸線位於橫截骨上,旋轉軸線就是垂直於橫截面的縱向軸。能夠同時表示成角和旋轉的軸線,傾斜於旋轉畸形的縱向軸和成角畸形的橫向軸之間,被描述成為偏向於成角軸線的縱向軸。【瑞麟疑問:合成單一軸對於手術是否有指導意義?】

a 成角畸形的軸線位於橫截面上,旋轉畸形的軸線是縱軸(也就是垂直於橫截面)。成角和旋轉的軸線可以整合成單根軸線,處於偏斜於縱軸方向走行。

為了幫助理解概念,採用實際例子有助於解剖傾斜軸(瑞麟備註:即成角-旋轉軸,是一個合成軸的概念)的概念。

領帶就是一個用的比喻。假如將領帶在中部折疊,領帶下半部分的背側橫行於胸前,就形成90°成角畸形和180°旋轉畸形,折疊線就是傾斜軸。圍繞該軸進行旋轉將能夠矯正成角和旋轉畸形,因此成角-旋轉畸形能夠整合成為單根旋轉軸。垂直於該軸可以施行截骨術,圍繞該軸行旋轉截骨術能夠同時矯正成角和旋轉,還能夠保持傾斜截骨面之間的接觸。

當領帶以如圖所示的方式折疊時,相對於領帶上部,領帶下部折成A=90°角,旋轉R=180°角。圍繞45°縱向傾斜軸折疊領帶,形成成角-旋轉畸形。

領帶的比擬有助於將傾斜軸的概念具體化,但是領帶扁平形的,無法完全闡明傾斜截骨術的概念。傾斜截骨術採用香蕉作為比喻更加明了。

香蕉的弧度代表成角畸形,使用標記筆沿香蕉的一側畫出直線,代表假想的成角畸形(圖9-13),互相交叉地插入牙簽,分別代表「膝關節」軸和「踝關節」軸,使用尖刀以約45°的傾斜角帶角度切割。插入牙簽,使之與切割表面完全垂直,代表畸形的傾斜軸,截骨術的2個面圍繞該軸進行旋轉,能夠同時矯正成角畸形和旋轉畸形,考慮到有可能施行類似截骨術,計算縱軸傾斜截骨的精確方向是面臨的挑戰。

a 香蕉模擬右側脛骨,存在45°內翻畸形,牙簽分別模擬膝關節軸和踝關節軸,安放的位置代表25°內旋畸形(脛骨內旋)。可以計算出施行單處旋轉-成角矯形術的切骨軸線,或者截骨術的真正平面(這兩者總是互相垂直)。所示的公式代表精確近似值,坐標圖解法最為簡便容易,不需要三角函數的計算。在本例中,傾斜截骨術的角度與水平面約成61°,直線的長度(直接轉化為51°)就是脛骨必須旋轉的真正角度。

b 如圖所示,傾斜截骨術與水平面成61°,截骨術圍繞旋轉的傾斜軸與之垂直,或者與水平面成29°。圖示在俯視下開始調整方向(R/2)。在本例中,首先鋸片垂直於近端香蕉節段處,然後改變方向與水面成12.5°,接著鋸轉向下方(鋸片向上方傾斜)61°。有關鋸的方向的規則在文中描述。【瑞麟疑問:鋸的方向不是前下到後上,與水平面成61°,與矢狀面垂直?】

c 在圍繞軸線施行截骨和旋轉(如同坐標圖解法中測算的那樣,本例為51°)之後,香蕉在所有平面上恢復對線,45°額狀面畸形已去除,牙簽所代表的旋轉畸形已得到糾正。【瑞麟思考:是否可以沿用前面的截骨平面,然後先糾正成角,再糾正旋轉畸形?】

步驟1
分析畸形的成角成分,包括其水平(CORA和等分線)、度數(A)、頂點方向和平面走行方向。(圖9-14)

步驟2
採用臨床或者放射學方法,測量旋轉畸形的度數(R)和方向。

步驟3
確定成角矯正軸的走行方向(垂直於成角平面)。

步驟4
在橫截面上改變成角軸線的走行方向,在於旋轉異常的相反方向上改變軸線的走行方向R/2。例如,在脛骨單純額狀面成角畸形(成角軸線為前後方向)和20°內旋畸形,向外旋軸線R/2=20°/2=10°,軸線位於與矢狀面成10°的斜面上。

步驟5
以在下列等式中所求得的數值,縱向傾斜該改變方向的軸線:
傾斜軸線角=arctan[sin(R/2)/tan(A/2)]

縱向傾斜的方向可以是向上也可以是向下,但是只有一個方向是正確的,下面是決定方向的有用規則。在步驟4之後,在與畸形相反方向上,旋轉軸線R/2改變走行方向,此時,新軸線位於成角畸形的凸側或者凹側。如果位於凸側,軸線應該向上,使其從前到後向下傾斜;假如位於凹側,軸線應該向下,使其從前到後向上傾斜。注意該原則與截骨術傾斜的原則正好相反。

對於輕度畸形,傾斜角的計算公式:arctan[sin(R/2)/tan(A/2)],可以近似地改為:arctan R/A,在成角畸形和旋轉畸形小於60°時,近似值的誤差小於3°;在小於45°的角度范圍內,arctan函數可以近似地視為常數,因此,傾斜角的另一個近似值為(R/A)50°。【瑞麟:是(R/A)×50°嗎?】

a 右側脛骨旋轉畸形伴有25°內翻畸形。牙簽模擬膝關節軸和踝關節軸,安放位置代表20°的內旋畸形(脛骨內側扭轉10°)。可以計算出單處旋轉-成角矯形術切骨的軸線,或者真正的截骨平面(這兩者總是互相垂直)。公式法或坐標圖解法可以進行計算。在本例中,傾斜截骨的角度與水平面約成51°,直線的長度(32°)就是脛骨需要旋轉的真正數量。

【瑞麟疑問】如何確定傾斜旋轉軸或傾斜截骨平面的方向?單就傾斜截骨平面來說,是前下至後上的方向還是前上至後下的方向?

【瑞麟經驗】規定內旋畸形的旋轉軸指向近端(反之,外旋→遠端),內翻畸形的旋轉軸指向前方(反之,外翻→後方)。根據矢量合成即可得傾斜旋轉軸(即二軸的合成軸)的方向。

b 顯示傾斜截骨術與水平面成51°角,截骨術圍繞旋轉的傾斜軸與其垂直,或者與水平面成39°角。在俯視圖上,標繪出最初的方向改變(R/2)。在本例中,首先修鋸片應該垂直於脛骨近關節段,然後改變方向與橫向面成10°角,接著鋸轉向下方(鋸片向上方傾斜)51°。【瑞麟疑問:這個10°的角如何理解其方向?是外下至內上,還是外上至內下?亦或其他方向?】

c 在圍繞軸線施行截骨和旋轉(如同坐標圖解法中測算的那樣,本例為32°)之後,脛骨在所有平面上均恢復對線,25°額狀面畸形得到矯正,旋轉畸形已去除。

在同時施行成角和旋轉矯形時,最實用的方法是直線切骨。此時,計算鋸片的傾斜角度最有用途,而不是旋轉截骨術的理論軸線(在定義上,這兩個角度互相垂直)。另一個選擇是施行圓形穹頂狀截骨術,此時,必須計算旋轉截骨術的理論軸線,因為將作為圓形穹頂切骨的起始方向,這些內容將在本章的以後部分中討論。在本節中,討論在香蕉示例中所顯示的簡單傾斜截骨術的實用方法,圍繞截骨術切骨平面進行旋轉可以同時矯正成角和旋轉畸形(圖9-13至9-15)。遵循以下步驟可以直接計算出鋸片的走行方向和傾斜途徑。

步驟1
分析畸形的成角成分,包括其水平(CORA和等分線)、度數(A)、頂點方向和平面走行方向。

步驟2
採用臨床方法或放射學方法,測量旋轉畸形的度數(R)和方向。

步驟3
確定成角矯正軸的走行方向(垂直於成角平面)。

步驟4
在開始時鋸片垂直於近端節段的縱軸,垂直於畸形平面。在與旋轉畸形相反的方向上,在橫截面上改變截骨術軸線方向R/2。例如,脛骨的單純矢狀面成角畸形(成角軸方向為內外方向)以及18°外旋畸形,鋸片向內側旋轉R/2=18°/2=9°,故鋸片位於與額狀面成10°角的斜面上。【瑞麟疑問:截骨平面的方向是後上至前下,或者後下至前上?】

步驟5
以在下列等式中得出的度數,將改變方向後的截骨術鋸片垂直傾斜。
傾斜軸線角=arctan[sin(A/2)/tan(R/2)]

注意計算傾斜截骨的公式中是在前節中用於計算傾斜軸角公式中交換A和R位置,仍舊施行步驟4中的改變水平面方向操作,方向與旋轉畸形相反。

垂直傾斜的方向可以是向上也可以是向下,但是只有一個方向是正確的。下列是決定方向的有用規則。在步驟4之後,在與畸形相反的方向上,改變鋸片的方向R/2,此時,新鋸的途徑位於成角畸形的凸側或者凹側。如果位於凸側,降低鋸柄,促使鋸片向頭側傾斜;假如位於凹側,提高鋸柄,促使鋸片指向尾側。注意該原則與軸線傾斜原則正好相反。

檢查傾斜是否正確的其他操作方法(垂直傾斜鋸片)就是觀察矯形,觀察遠端節段的近側尖端,並想像其在以矯正旋轉畸形方向上旋轉時如何影響成角畸形。由於該遠端節段沿截骨面進行旋轉,取決於結構,所選擇的傾斜將引起內翻或者外翻。該項簡單的測試將證實所選擇的傾斜方向能夠取得良好的成角矯形。

同時矯正旋轉-成角畸形的其他方法,還有圍繞傾斜軸施行縱向斜形穹頂狀截骨術(圖9-17)。切骨面呈圓形,其中心為先前計算的傾斜軸。對於某些病例,直線切骨傾斜截骨術中有可能穿透生長骺板或者關節,斜行圓形穹頂狀截骨術具有優勢,此時圓形穹頂遠離干骺端和關節的部位。

圖9-17:Blount病畸形,脛骨的內翻和內旋畸形。垂直傾斜圓形穹頂狀截骨術,CORA位置相當高,假如採用直線傾斜截骨術切骨,需要通過生長骺板。以ACA通過CORA處為中心行圓形穹頂狀截骨,圍繞CORA進行截骨部位的旋轉,同時矯正成角和旋轉,並保持良好的骨接觸,切骨不必經過生長骺板。

參考文獻:
1.Dror Paley 著 陳堅 譯《矯形外科原則》

3. O型腿在醫學上稱為膝內翻,俗稱「羅圈腿」、「弓形腿」、「籮筐腿」。指的是在膝關節處,小腿的脛骨向內旋

對於成年人因為骨骼已經定型,那種妄想通過正O儀、矯正帶、綁腿、手法、瑜珈等來矯正是不現實的,這些方法不但不會有任何的矯正效果,還會損傷關節和韌帶,只有通過手術才能矯正。
微創孟氏架外固定矯正O、X形腿等畸形,技術國際領先,經驗豐富,切口小,痛苦小,不取骨,費用低,療程短,療效好,是最佳的選擇。

4. 小孩有內八字怎麼矯正

問題一:小孩走路內八字怎麼矯正 寶寶學走路的時候可能會出現內八字的情況,家長發現後要及時糾正。寶寶走路內八字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O」形腿、「X」形腿造成寶寶內八字「O」形腿、「X」形腿的孩子走路有各種不同的步態,以膝蓋為中心,「O」形腿是孩子的脛骨向內彎曲,雙腿並攏時呈現為一個「O」字;「X」腿則是膝外翻引起的,雙腿並攏時小腿朝外撇,與大腿形成「X」狀。
其實小寶寶剛開始走路時,大多有些內八字步態,只是輕重程度不同而已。這是因為寶寶在胎內有各種不同的姿勢,即便寶寶出生後躺著時,腿也是蜷曲的,就像青蛙的樣子。雖然不少寶寶的內八字是生理性的(隨著走路姿勢和步態的日漸成熟,這種現象會改變),但也有不是生理性內八字的,你可帶寶寶去醫院小兒骨科,請醫生檢查判斷。
寶寶走路內八字是一種現象,有多種原因:
2、脛骨內旋畸形,這是一種先天現象,寶寶的脛骨不是筆直的,到了腳踝處朝內旋,走路出現內八字,這種情況一定要盡早到醫院診治,通過穿特製的內八字鞋矯形鞋矯正。這種鞋子根據寶寶腳的內旋情況定製,鞋幫高,能固定住寶寶的踝關節,底部根據寶寶腳的病因製做成一定的坡度,隨著寶寶步態的變化,一般半年換一雙鞋。
3、「O」形腿、 「X」形腿的孩子走路有各種不同的步態,以膝蓋為中心,「O」形腿是孩子的脛骨向內彎曲,雙腿並攏時呈現為一個「O」字;「X」腿則是膝外翻引起的,雙腿並攏時小腿朝外撇,與大腿形成「X」狀。
如果寶寶走路步態確實是畸形,需要慢慢矯正,根據輕重不同,需要2~3年的時間甚至更長。因此寶寶穿矯形鞋及矯形支具越早越好。有些嚴重的無法通過矯正改變,還是需要手術。特別提醒家長,孩子內外八字,一定要在5歲前進行治療,過了5歲效果就不太好了。
1、寶寶走路時,為了站立、著地舒服,自然地矯正身體重力,採用不同的步態。這顯然是生理性的,如果情況不嚴重,隨著寶寶的成長,內八字現象會消失。

問題二:孩子內八字怎麼糾正 2、跖仁眨河錐平躺時足部後端正常,前端卻往內收。常見於一歲以前的嬰兒,原因多為胎內壓迫所致,絕大部分的腳仍然很柔軟,稍稍用力就可以把腳的前端往外撥正。3、.脛骨內旋:多見於一歲到三歲間的小孩。單看足部的外形很正常,可是走路時腳往內撇。嚴重一點,家長可發現小腿內旋,足弓下陷及經常絆倒的情形。4、股骨上端過度前傾:三歲以上的小孩走起路來內八字的多半屬於這一類,這些小孩坐的時候喜歡日式跪坐,腳呈W形。 5、高弓足/後跟內翻:部分高弓足的小朋友因足部生物力學改變、下陷,足部肌力下降,造成走路內八字現象。6、穿鞋不當:過大或者過小的鞋子無法給予足部正確的支撐,造成足底受力不均,影響足部骨骼發育,產生身體的不平衡。如果發現兒童長期足踝扭傷或者走路不平衡,可能足弓已經逐漸下榻轉向變形,造成走路內八內八字或者外八現象。 7、穿著尿不濕:有的爸爸媽媽為了出門方便,一般都喜歡給寶寶墊上尿不濕,特別是天氣冷的時候,長期下來就會引起O型腿或者內八字、外八字的現象。8、使用學步車:太早的頻繁使用學步車,也很容易引起內八字或者外八步態。9、學步太早:有的媽媽拿會走路的早晚來衡量寶寶的聰明與否,於是急於讓寶寶學走路。由於寶寶身體處於發育階段,腳步力量不夠,學步及站立時,雙腳自然分開,使腳底面積加寬以增加踝關節力量防止跌倒,結果產生雙腳自然分開的姿勢,出現內八字。10、遺傳。寶寶發現內八字怎麼辦?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中心的兒童足科醫師忠告各位家長們:「小朋友的腳腳絕對不是成人腳的雛形,它們的可塑性是相當大的,結果形狀很容易被改變。」。小朋友的成長只有一次,正確的足部護理可促使兒童雙腳正常發育,防止足部骨骼成長出現偏差及畸形的出現。如有輕度內八或者外八的小朋友,硬選擇一雙大小合適、軟硬適中的鞋子。爸爸媽媽觀察鞋子是否適合小腳丫時,不妨穿新鞋走兩三個小時,將鞋子脫下,察看孩子的腳腳是否紅腫,或者是皮膚是否有摩擦的痕跡,如果有上述症狀,就表示鞋子不合適。成長中的小朋友,應養成良好的穿鞋習慣,正確的睡姿和坐姿。爸爸媽媽們發現小朋友的足弓有塌陷或者走路時出現內八現象,則引起重視,讓專業人士給寶寶定製一雙個人專屬的矯正鞋、矯正鞋墊結合矯姿帶來保持足部正確的生物力學受力,改善內八症狀,並且預防脊椎成長偏差。相關文章:走路/站立內八或者外八的小朋友需要矯正嗎

問題三:怎麼樣才能糾正內八字腳 我是健身教練,在許多可以糾正兒童八字腳的方法中,可以有選擇地應用徒手 福操、器械體操等體育鍛煉方法。
年齡較小的兒童,走路有不良姿態出現時,父母可以雙手放置在孩子的後背腋下,使孩子沿著一條較寬的直線行走,行走時要注意使膝蓋方向始終向前方,以糾正不良姿態中的向 外及向內方向。注意孩子提腳離開地面時吃重點在大趾上,屈膝向前邁步時注意兩膝之間有 一個輕微的碰擦過程。這種方法每天鍛煉二次,堅持日久八字腳可自然糾正。
年齡大的兒童,可自己在鏡前的地板上,每天沿著一條膠帶或直線走一至兩次,注意腳跟和腳趾的動作,反復練習,不久就會糾正八字姿勢。
也可應用分解走路的方法來幫助不良步態的糾正,左腳跨步向前落地時,右腳跟進,注意在左腳旁彎曲站地;右腳向前跨步時,左腳跟進,在右腳旁彎曲點地。這里關鍵在用力使 膝蓋在行走過程中保持向前的方向。
此外,各種舉腿動作和以正確姿態從高處下跳著地;屈膝用腳內踢毽子;屈膝用腳外踢毽子等運動,在糾正兒童八字腳方面都有一定幫助。當然,從兒童學步開始,父母培養孩子 正確的步姿是防止八字腳發生的關鍵。
有健身疑問可以找本教練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