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投石器是什麼
投石器是古代一種拋射石頭的大型武器,經常用來攻城。用兩根木料支起一根杠桿,杠桿一端用皮兜裝上石塊,另一端拴上繩子由幾十人拉動,石塊就飛向遠處。
『貳』 怎麼做投石機
准備橡皮筋、雪糕條、瓶蓋。
首先把幾根雪糕重疊在一起,兩端用橡皮筋固定好,如圖:
特別提示:玩的時候不要用力過猛,雪糕條很容易折斷的。
『叄』 投石器怎麼做
1.首先先用木板圍出一個長方形的樣子,如下圖。
『肆』 投石器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平拋運動吧可歸入「投石器」的武器技術有許多種,其中包括
投石器
、
弩炮
以及
拋石機
。說起「投石器」一詞,人們通常想到的是向下絞緊的木桶。弩炮是一種非常大的弓(請參見此頁中的圖片)。拋石機是一個帶有配重的桿,它通過旋轉而甩出投擲物(請參見此頁中的圖片)。
投石器和弩炮都是靠絞緊繩子或彎曲木弓時產生的
預緊拉力
進行投擲的(與弓箭的原理相同,只不過尺度更大)。
拋石機製造起來更容易,因為它只有一個
旋轉桿
和一個沿著圓弧、用於旋轉投擲桿的
配重
。
投石器的投擲距離中等——通常為150到300米。它存儲的能量是相當驚人的。其中的齒輪非常重要,它們形成了一個
絞盤
。隨著操作者的轉動絞盤,投石器逐漸聚集了大量的能量,然後瞬間釋放,將投擲物拋出。
『伍』 投石機最早發明人是戰國時期的什麼
投石機最早發明人歷史沒有記載。
中國的拋石機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是純利用人力的人力拋石機,是用人力在遠離投石器的地方一齊牽拉連在橫桿上的梢(炮梢)。炮梢架在木架上,一端用繩索栓住容納石彈的皮套,另一端系以許多條繩索讓人力拉拽而將石彈拋出,炮梢分單梢和多梢,最多的有七個炮梢裝在一個炮架過,需250人施放。
唐朝與高句麗作戰時使用的拋車能拋出300多斤的石料,對高句麗的木製城柵造成重創。
(5)投石器前端擴展閱讀
三國時,各國君臣都十分重視拋車的製造和使用。著名的官渡之戰中,曹軍運用一種可以自由移動的拋車,擊毀袁軍的櫓樓及戰車,這種威力強大的拋車被稱為「霹靂車」。當時的拋車多數是將炮架固定在地面上或底座埋在地下施放,機動性差,安裝費時費力。後來為了便於移動,在炮架下面安裝了車輪。又因為炮架笨重,要隨時變換拋射方向,仍是十分麻煩的事情。
為此,人們發明了「旋風拋車」。這種拋車的炮栓能夠水平移動和旋轉,可向各個方向拋擲石彈,又稱為「旋風炮」。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將炮安裝在車上的「拍車」,或將炮安裝在船上的「拍船」,可以隨軍機動作用,成為當時的重武器。隋朝末年,魏公李密命令護軍將軍監造拋車,一次製造了300架,稱為「將軍炮」。
『陸』 投石器起源於哪個朝代
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投石器的起源和戰爭基本都是同步的。史前人類在相互的戰爭中就已開始使用投石器作為攻擊工具。
兵器從開始就分為兩大類:劈刺式和投擲式。史前人類所用的棍棒是最原始的劈刺式兵器,最早的投擲式兵器是人類投向敵人或獵物的石塊。
從史前時期開始,人類就會用獸皮製成投石器來投擲小而光滑的石塊,這要比單純用手臂投擲力量更大,距離更遠。這種投擲器還使用泥土燒制的彈丸,後來又採用鉛制彈丸。在龐培和其他古代遺址中已發現了橡子形狀的彈丸實物。生活在巴利阿里群島的投石手都有一套特別高超的投石技術。他們通常配有三種投石器,分別用於遠、中、近距離的投擲。大衛(公元前1040年-前970年,以色列王)就是用投石器殺死歌利亞的。在好幾個世紀里,投石兵在作戰陣容中曾經起過重要的作用。
有些地區,投擲石塊逐漸改為投擲尖利的棍棒,後來就演變為投槍、標槍和曲形硬木飛鏢。
『柒』 投石器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利用杠桿原理,一端裝有重物,而另一端裝有待發射的石彈,發射前須先將放置彈葯的一端用絞盤、滑輪或直接用人力拉下,而附有重物的另一端也在此時上升,放好石彈後放開或砍斷繩索,讓重物的一端落下,石彈也順勢拋出,此種拋石機經由伊斯蘭地區傳入中國而被稱作「回回炮」。
到了14世紀中期,有的拋石機能拋射將近1000磅(約454公斤)重的彈體,威力巨大。近代試驗表明,吊桿長50英尺(約15.2米),平衡重錘為10噸的拋石機能將200到300磅(約90-136公斤)的石彈拋射約300碼(約274米)的距離。
(7)投石器前端擴展閱讀
相傳拋石機發明於周代,叫「拋車」。據《范蠡兵法》記載,「飛石重十二斤,為機發,行三百步」。石彈出現更早,也就是先有「彈」後有「機」。新石器時代出土文物中,有一些經過打制加工過的石塊,就是原始人使用的「石彈」,不過那時只用於拋擲。
「炮」問世以後,成為戰爭中的重型武器。三國時,各國君臣都十分重視拋車的製造和使用。著名的官渡之戰中,曹軍運用一種可以自由移動的拋車,擊毀袁軍的櫓樓及戰車,這種威力強大的拋車被稱為「霹靂車」。
當時的拋車多數是將炮架固定在地面上或底座埋在地下施放,機動性差,安裝費時費力。後來為了便於移動,在炮架下面安裝了車輪。又因為炮架笨重,要隨時變換拋射方向,仍是十分麻煩的事情。為此,人們發明了「旋風拋車」。
『捌』 投石器有多少位
投石機是冷兵器時代最佳的攻城器械,可以投射石塊轟擊敵方城牆,攻擊城牆上的守軍或者把石塊拋入城內造成城內守軍恐慌。使用的彈葯除了石塊之外,還可以是一些早期火葯武器,或者是毒葯和屍體(最早的生化武器,拋入城內後有可能引發瘟疫,使守軍不戰自潰)。隨著時代的發展,投石機也出現了四種不同的類型:
1、彈力投石機
弩炮
第一次你聽到這名字可能不太熟悉,其實它就是通稱的弩炮,也叫床弩、射箭機。早在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就已經使用,其結構是依靠弓弦的彈力來拋射彈葯,可以發射重型弩箭或石彈,發射出去的重型弩箭扎在城牆上,士兵可直接踩著這些重型弩箭上城牆。不過這東西發射的彈葯威力實在太小,充其量給城牆刮痧,而且對於躲在城垛和堡壘後的守軍也起不了多大殺傷,所以這東西對於進攻方來說並不被很青睞。而防守方卻非常喜歡這東西,把這東西安裝在了城牆上,專門用來打擊進攻方的士兵、攻城塔、沖車等。像《MC戰爭之章》中革命軍就用這東西打擊攻城的帝國軍。
2、扭力投石機
扭力投石機
同樣是在古希臘古羅馬時即在使用,原理是依靠扭絞繩索產生力量彈射。杠桿在平常情況下是垂直的,在杠桿頂端裝有放彈葯的「勺子」或彈袋,杠桿下端插在扭絞的很緊的粗繩索上。發射彈葯時,先用絞盤將杠桿拉到接近水平的位置,在「勺子」或彈袋裡放入彈葯,然後松開絞盤繩索,杠桿瞬間恢復到垂直位置,將彈丸拋出。這種投石機是所有投石機中結構最簡單的,由於它在發射彈葯時很像驢子在踢腿,所以有了一個外號「野驢」。
《MC戰爭之章》中,革命軍使用的固定投石器就屬於這種類型。
3、人力投石機
人力投石機(實在找不到更合適的圖了)
亦稱「牽引投石機」,通常稱為「炮」。最早出現在公元前五世紀的戰國時期,北周和隋唐時期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這種投石機的原理是在遠離投石機的地方一起牽拉連在橫軸上的炮梢(杠桿)。炮梢架在木架上,後端用繩索拴住放彈葯用的彈袋,前端系有許多條繩索,由人力牽拉將彈葯拋出。炮梢分單梢和多梢,最多的曾把七個炮梢裝在一個橫軸上,要250個人才能施放。「炮」在中文中也是對所有種類的投石機的泛稱,下面裝有輪子的被稱為炮車。
4、重力投石機
重力投石機
也被稱為「回回炮」「平衡重錘投石機」「配重式投石機」,由人力投石機發展而來,最早出現在歐洲12世紀末。是所有種類的投石機中體積最大的,南宋時期傳入中國,被稱為「回回炮」,在元軍攻破襄陽的戰爭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利用杠桿原理,在杠桿的前端裝有一個箱子,箱子裡面放滿石頭用來配重,杠桿的後端則裝有彈袋。發射時用絞盤、滑輪或人力將裝有彈袋的一端拉下,而裝有箱子的另一端同時上升,把彈葯放進彈袋後松開或砍斷繩索,裝有箱子的一端落下,裝有彈袋的一端升起,將彈葯拋出。到了14世紀中期,這種投石機能投射將近454千克重的彈葯,威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