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直腸與肛管簡介
目錄
- 1 拼音
- 2 概述
- 3 血管、淋巴和神經
1 拼音
zhí cháng yǔ gāng guǎn
2 概述
肛管為消化管的最末一段,直腸上接乙狀結腸,從第3骶椎前方沿骶尾骨的盆面下行,穿過盆膈在會 *** 向後下終於 *** 。直腸全長為12~15cm。直腸不直,在矢狀面上,沿骶尾骨的前面下行,形成凸向後方的骶曲; 繼而繞過尾骨尖,彎向後下方,形成凸向前的會陰曲。在額狀面上呈現3個側曲。上分的側曲凹向左,中間的凹向右,最為顯著,下分的又凹向左,當通過直腸作乙狀結腸鏡檢查時,必須留心這些彎曲,以防損傷腸壁。直腸在盆膈以上的部分為直腸盆部,盆膈以下的部分為直腸 *** 部(即肛管)。
直腸盆部上段的管徑與乙狀結腸相似,下段長腔顯著膨大,形成直腸壺腹。臟腹膜被覆直腸上1/3段的前面和兩側,中1/3段的前面,而下1/3段則沒有腹膜,但被盆筋膜的臟層所包裹。在壺腹上部,粘膜呈現2~3條半月形橫皺襞,稱為直腸橫襞,也叫做Houston瓣,它們在直腸擴張時最為明顯。其中最大的一條位於直腸壺腹的前右側壁,距 *** 約7cm,相當於腹膜在直腸的返折線。此襞較為發達,是確定直腸腫瘤位置高低的實用標志。這些皺襞有阻擋糞便的作用。
直腸的 *** 部,或稱肛管,是直腸壺腹以下突然變細的部分,長約3~4cm,其上段的粘膜呈現出6~10條縱行皺襞,稱為肛柱,肛柱上端的連線稱為肛直腸線,是肛管的上界。各肛柱下端之間借半月形皺襞相連,叫做肛瓣,在肛瓣上方與相鄰二柱下端之間,圍成口向上的小窩,稱為肛竇,肛竇或肛瓣的上皮向粘膜下層陷入,形成 *** 腺,它們開口於肛竇底。這些腺的小管受到感染後可能發展成瘺管。腸管後壁的竇最深,如留有糞塊易引起肛竇炎,甚至在腸壁內發展成膿腫。肛瓣有時可被硬的糞塊撕破,造成肛裂。肛柱與肛瓣下端共同形成鋸齒狀的環形線,叫肛皮線(齒狀線),為粘膜與皮膚相互移行的分界線,在胚胎早期有肛膜附著於此。在此線以上靜脈曲張,即構成內痔,此線以下的靜脈曲張為外痔。在肛皮線的下方有一寬約15mm的光滑地帶,叫肛梳(痔帶),系由 *** 內括約肌緊縮而成。肛梳的下界是白線或Hilton線,為一窄波紋帶,在活體呈淺藍色,不易辨認。白線位於外括約肌皮下部與內括約肌下緣之間的平面,在做肛指檢查時,可在該處摸到一條淺溝,臨床上稱之為痔核間溝。肛管壁圍以括約肌,分為內外二部。不隨意的 *** 內括約肌是腸壁環層肌的增厚,圍繞肛管的上2/3,下方終止於白線平面。 *** 外括約肌由三個部分組成,屬於橫紋肌: 皮下部甚表淺是一扁的肌帶,圍繞肛管下端;淺部呈梭狀位於皮下部的深面,後端起自尾骨的後面,圍繞肛管,前端終止於會陰中心腱; 深部是厚的環狀帶,圍繞內括約肌的上部,其較深的肌纖維混入恥骨直腸肌。恥骨直腸肌是肛提肌的一部分,與對側相同部分構成「U」字形襻,圍繞直腸肛管結合處,止於肛管側壁和後壁,以及肛尾韌帶。此肌和外括約肌深部及內括約肌一同形成肛直腸環,將直腸朝向恥骨吊起,此環與直腸粘膜上的肛直腸線基本上一致。此肌的收縮是阻止糞便從直腸通達肛管的重要因素。 *** 內、外括約肌的緊張收縮能保持 *** 及肛管閉鎖。手術中切斷肛直腸環或外括約肌深部將會導致直腸失禁。
直腸與周圍關系很為重要。其前方的毗鄰:男性,在腹膜返折以上有膀胱底的上部和精囊腺,有時一部分回腸襻及乙狀結腸可伸入到直腸膀胱陷凹內; 在腹膜反折以下,它與膀胱底下部,前列腺、輸精管的末端相接觸。臨床上常可通過肛指檢查,隔著直腸前壁來觸知上述諸器官。女性,在腹膜返折以上有子宮頸及 *** 後穹,在直腸子宮陷窩內也常有腸襻伸入;在腹膜返折以下,直腸與 *** 後壁相接,卵巢位於直腸的前外側。這些結構亦可通過肛指檢查觸知。在直腸與骶骨相連的纖維疏鬆組織中,含有盆神經叢和直腸上血管的分支; 後外側有尾骨肌與肛提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