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酸、甜、咸、苦、辣」五味中,舌頭各個部位對哪個味道最敏感
你好分別對應的是:酸:舌頭兩端;甜:舌頭前段;咸:舌尖和舌頭前端的邊緣苦:舌根
辣不是由舌頭產生的,它是由三叉神經感知的。
『貳』 請問,舌的神經分布,即其功能
舌tongue是參與語言、協助咀嚼、感受味覺和吞咽等功能的重要器官,舌又是觀察某些疾病的重要窗口。
舌的上面稱舌背,分為前2/3與後1/3兩部分,以"人"字形界溝分界,界溝尖端有盲孔,是胚胎的遺跡。
舌是以骨骼肌為基礎,表面覆以粘膜而構成。具有攪拌食物、協助吞咽、感受味覺和輔助發音等功能。
舌分為上、下兩面。上面(圖:口腔前面觀)又叫舌背,舌背上有一向前開放的「V」型溝叫界溝,將舌分為前2/3的舌體和後1/3的舌根。舌體的前端叫舌尖,舌根對向口咽部。舌下面較舌背短,粘膜光滑而松軟,與口底粘膜相續,在正中線上的粘膜皺襞即舌系帶。
舌粘膜:舌體粘膜上有密集的小突起叫舌乳頭,根據其形態可將舌乳頭分為4類:①絲狀乳頭:細而長,呈白色絲絨狀,遍布舌體表面,由於其淺層上皮細胞不斷角化脫落,並和食物殘渣共同附著在舌粘膜的表面形成舌苔,健康人舌苔很淡薄。②菌狀乳頭:散在於絲狀乳頭之間,頂端稍膨大而鈍圓,肉眼看呈紅色點狀。③葉狀乳頭:位於舌側緣後部,呈皺襞狀,人類不發達。④輪廓乳頭:最大,約有7-11個,排列在界溝的前方,乳頭頂端特別膨大,呈圓盤狀,周圍有環狀溝環繞。輪廓乳頭、菌狀乳頭、葉狀乳頭以及軟齶、會厭等處的粘膜上皮中有味覺感受器——味蕾。舌根部的粘膜內含有許多淋巴組織集團,使粘膜表面形成許多隆起叫舌扁桃體。
舌肌:舌肌可分為舌內肌和舌外肌二類。舌內肌(圖:舌的縱、橫斷面)的起、止都在舌內,由上下垂直、前後縱行和左右橫行等不同方向的肌纖維束組成,且互相交錯,收縮時可改變舌的形狀。舌外肌(圖:舌外肌)是指起於舌外、止於舌的肌肉,包括:①頦舌肌,起於下頜骨體內面中點的兩側,肌纖維呈扇形向舌內放散,兩側頦舌肌同時收縮,使舌伸出,該肌一側收縮,舌伸出時舌尖偏向對側。②舌骨舌肌,起於舌骨,收縮時牽舌向後下外側;③莖突舌肌,起於顳骨莖突,可牽舌向後上方。舌內、外肌共同協調活動,使舌能向各方靈活運動。
中醫早就將舌珍視為辨證施治的依據之一,認為舌的血管、神經極為豐富,粘膜上皮薄而透明,乳頭反應靈敏,不少病理變化可在舌粘膜上反應出來,因而系統疾病與舌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
參考資料:
舌上的味覺乳頭有哪些?
舌前2/3遍布乳頭,包括下列4種:
(1)絲狀乳頭數目最多,體積甚小,呈天鵝絨狀,布於舌體表面,司一般感覺。
(2)菌狀乳頭數目較少,色紅,分散於絲狀乳頭之間而稍大,有味蕾,司味覺。
(3)葉狀乳頭為5~8條並列皺壁,位於舌側緣後部,在人類多退化。
(4)輪廓乳頭一般為7~9個,體積最大。每個乳頭直徑約2毫米,排列於界溝前方。乳頭周圍有深溝環繞,溝內有味蕾,司味覺,在後部中線的兩旁有淋巴樣濾泡,也稱舌扁桃體、上述兩種組織易患慢性炎症,有不適感,患者誤認為患腫瘤,思想負擔重,所以必須加以解釋,解除顧慮。
舌
舌參與語言、咀嚼、吞咽及味覺等功能活動,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一、舌的解剖層次
(一)上面:舌的上面又稱舌背,以「^」字形的界溝分界,將舌分為前2/3與後1/3兩部。界溝尖端有盲孔,為胚胎甲狀舌管的咽端遺跡。此管如未消失,可形成甲狀舌囊腫。舌前2/3位於口腔,稱為舌體;舌後1/3為舌根,構成咽前壁。舌背粘膜粗糙與舌肌緊密相連。
舌體背部的粘膜遍布乳頭,分以下4種:
1.絲狀乳頭:數目最多,體積甚小、呈白絲狀,司一般感覺。
2.菌狀乳頭:數目較少,色紅、菌狀,分散在絲狀乳頭之間而稍大些,有味蕾,司味覺。
3.輪狀乳頭:一般為7—9個,排列在界溝的前方,體積最大,呈圓輪狀,周圍有深溝環繞,溝內有味蕾,司味覺。
4.葉狀乳頭:為5—8條並列皺襞,位於舌側緣後部,含味蕾,司味覺。易患葉狀乳頭炎。
舌根部的粘膜則無乳頭,有許多結節狀淋巴組織,稱舌扁桃體。但不要誤認為腫瘤。
(二)下面:下面又稱舌腹,粘膜薄而平滑,移行到舌下區,正中粘膜皺襞為舌系帶。舌系帶過短或附著過前時,常造成嬰兒吸吮困難,及言語吐字不清,需行手術治療。舌系帶兩側各有一條粘膜皺襞名傘襞,向前內方行至舌尖。左右傘襞與舌系帶間的三角區內,有舌神經及舌深動、靜脈穿行。它們近舌腹部粘膜,以舌靜脈最淺,清晰可見。術中須防損傷。
(三)中間層:舌中間層為橫紋肌,分為舌內肌和舌外肌兩部分。舌內肌起止均在舌內,分為舌上縱肌、舌下縱肌、舌橫肌及舌垂直肌。肌纖維縱橫交織,收縮時改變舌的形態。舌外肌主要起自下頜骨、舌骨、莖突及軟齶而止於舌,分別稱為頦舌肌、舌骨舌肌、莖突舌肌及舌齶肌,收縮時依肌肉纖維的方向變換舌的位置。
二、舌淋巴迴流的特點
舌的淋巴管極豐富,主要起於粘膜下層及肌層內,一部分迴流到頦下或頜下淋巴結,另一部分或全部最終匯入在二腹肌後腹與肩胛舌骨肌之間,沿頸內靜脈排列的頸深上淋巴管,其最上的分頸二腹肌淋卻管,最下的是頸肩胛舌骨肌淋巴結。一般規律為,愈近舌尖的淋卻管,其注入頸深上淋巴結的部位愈低;愈近舌根者,其注入的部位愈高。具體來說,舌的淋巴引流可分為4組:
1.舌尖淋巴管:大部分至頦下淋巴結,另一部分至頸肩胛舌骨肌淋巴結。
2.舌前2/3的外側淋巴管:一部分至頦下淋巴結,另一部分引流到頸深上淋巴結(特別是頸總動脈分叉處的淋巴結)。
3.舌中央淋巴管:一部分至頜下淋巴結,而近正中者可交叉到對側頜下;另一部分到頸深上淋巴結。
4.舌後1/3的淋巴管:引流至兩側頸深上淋巴結。
三、舌的血運及神經支配
舌由舌動脈供血,舌根尚有咽升動脈分支。舌靜脈變易較大,除伴舌動脈而行之外,尚有舌下神經伴行靜脈,都注入舌靜脈。
舌前2/3的感覺由舌神經傳遞,味覺由參與舌神經的鼓索味覺纖維支配;舌後1/3兩側的感覺及味覺是舌咽神經支配;舌根中部由迷走神經支配。舌的運動神經是舌下神經,但舌齶肌則是由副神經的延腦根,通過迷走神經的咽支支配。
『叄』 舌尖分為哪三個部分組成
舌頭分為舌尖、舌葉和舌面。其中舌面又分為前、中、後三個部分,舌面後就是我們常說的舌根(所以舌根其實是包括在舌面當中的)。舌葉就是舌尖和舌面之間的中間地帶。
舌時一般只能看到舌體,故中醫舌診的部位主要是舌體。
習慣上將舌體的前端稱為舌尖;
舌體的中部稱為舌中;
舌體的後部,人字溝之前,稱為舌根;
舌體兩側稱為舌邊。
舌體的正中有一條不甚明顯的縱行褶皺,稱為舌正中溝。
當舌上卷時,可看到舌底。
舌底正中線有一條連於口腔底的褶皺,叫舌系帶。
系帶終點兩側各有一個小圓形突起,叫舌下肉阜(fu,念第四聲),皆腺管開口,中醫稱其左側的為金津,右側為玉液,是胃津、腎液上朝的孔道。
舌面上覆蓋著一層半透明的黏膜,舌背黏膜粗糙,形成許多突起,成為舌乳頭。根據形狀不同,舌乳頭分為絲狀乳頭、菌狀乳頭、輪廓乳頭和葉狀乳頭四種。其中絲狀乳頭和菌狀乳頭對舌象的形成有著密切聯系,輪廓乳頭和葉狀乳頭與味覺有關。
『肆』 舌頭的舌的偏旁部首是什麼
舌就查舌部。
會意。從干,從口。本義是舌頭。現意思有人或動物嘴裡辨別滋味、幫助咀嚼和發音的器官;像舌頭的東西;鈴或釋中的錘;指箭靶兩旁上下伸出的部分。
其筆順是撇、橫、豎、豎、橫折、橫,共6畫。
相關組詞有饒舌、口舌、長舌、咋舌、鴂舌、喉舌、嚼舌、舌耕、舌戰、帽舌。
(4)舌前端是哪裡擴展閱讀:
一、字形演變
二、詞語解析
1、饒舌[ráo shé]
嘮叨;多嘴。
2、口舌[kǒu shé]
口和舌。說話的器官。
3、長舌[cháng shé]
指長長的舌頭,比喻愛搬弄是非。
4、咋舌[zé shé]
是指咬舌,說不出話或不敢說話,形容吃驚、害怕;因驚異而說不出話。
5、鴂舌[jué shé]
比喻學習語言不準確。
『伍』 舌苔指的是人體哪個部位
舌苔中醫術語,是正常人的舌背上有一層薄白而潤的苔狀物,叫舌苔。由脫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細菌、食物碎屑及滲出的白血細胞等組成。在正常情況下,由於咀嚼和吞咽動作,以及唾液、飲食的沖洗,經常不斷地清除掉舌表面的物質,僅表現為薄白的一層舌苔。當患病時,進食少或只進軟食,使咀嚼和舌的動作減少,或唾液分泌減少,舌苔就變厚。正常人的舌苔,一般是薄而均勻地平鋪在舌面,在舌面中部、根部稍厚。 舌苔 shé tāi
因舌苔由胃氣所生,而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因此,舌苔的變化可反映臟腑的寒熱虛實、病邪的性質和病位的深淺。舌苔的望診包括望苔色、望苔質兩部分。
苔色
即舌苔的顏色,病態的苔色主要有白苔、黃苔、灰黑苔。有時也可發生綠苔(多由白苔轉化而來,常見於溫疫、濕溫,為濕熱郁熏之徵)、霉醬苔(紅中發黑、又兼黃色的舌苔,常見於夾食中暑或內熱久郁,主濕熱病日久者)。
苔質
即舌苔的形質,分為:①苔的有無。正常舌有一層薄白苔,由胃氣而生。在疾病過程中,舌苔從有到無,是胃氣陰不足、正氣漸衰的表現;但舌苔剝落之後,復生有薄白苔,則是邪退正生,胃氣漸復的表現。②苔的厚薄。透過舌苔能隱隱見到舌質的為薄苔,不能見到舌質為厚苔。舌苔的厚薄可測定正邪盛衰和病情的深淺輕重。薄苔主外感表證,亦主內傷氣郁。厚苔主痰飲、濕邪、積滯。舌苔由薄變厚,病邪自表入里,邪盛病進;舌苔由厚變薄,為病邪自里達表,正勝病退。③舌苔的潤燥可了解津液的變化。若舌面潤澤,干濕適中為正常舌象,雖有病而津液未傷;若捫之濕而滑利,則稱滑苔,多主寒主濕,或陽虛水飲內停。若舌面望之乾枯,用手捫之無津液,則為燥苔,多由熱盛傷津、陰液虧耗,或氣不化津所致。④舌苔的腐膩。⑤舌苔的偏全。舌苔在舌面分布的變化。舌苔布滿全舌稱為全。舌苔偏布於舌面的前、後、左、右某一局部,稱為偏。察舌苔分布的偏全,可判斷病變的所在。全苔為邪氣散漫,多為濕痰阻滯中焦之徵;舌苔偏見於舌的一側,為邪在半表半里,或病在肝膽;苔中根厚膩,多為痰飲或胃腸積滯等。⑥舌苔的剝落。⑦舌苔的消長。舌苔薄厚、多少的變化,也是正邪進退的反映。舌苔由少變多、由薄復厚,一般說明邪氣加重,主病進;舌苔由厚變薄、由多變少,說明正氣漸復,主病退。若舌苔驟增驟退,多為病情暴變的徵象。⑧舌苔的真假。辨舌苔的真假,可判斷疾病的輕重和預後。舌苔真假的判斷以有根無根為標准。凡舌苔緊貼舌面,不易颳去,似從舌體上長出來的,即真苔又稱有根苔。若苔不著實,如浮塗在舌面,刮之即去,即假苔又稱為無根苔。在疾病的初期、中期,有根苔比無根苔為深重,疾病後期有根苔比無根苔為佳。若舌面上浮一層厚苔,望似無根,而其下部生出一層新苔,屬疾病趨愈的徵象。在辨別假苔時需注意三個方面:第一,清晨舌苔滿布,飲食後苔即退去,雖屬假苔,並非無根;若退後苔少或無苔,則是里虛。第二,有苔有色,刮之即去,病輕淺;若揩之即去,病更輕淺。第三,厚苔一片而無根,其下不能續生新苔,是原有胃氣,其後胃氣虛乏,不能蒸化胃液上潮。多因過服寒涼葯損傷陽氣,或過服熱葯損傷陰液所致。 [編輯本段]舌苔表現 (1)白苔:一般表示為表證、寒證。舌苔薄白而潤為正常人的舌苔,同時,苔薄白亦是表示病在體表而未入里。舌苔薄白而過於潤滑,多見於表寒證。苔薄白而乾燥,為表熱證或感受燥邪。舌苔白厚而乾燥,代表濕濁化熱傷津。舌苔布滿白苔,摸之不幹燥,稱為「粉白苔」,表示得瘟疫病。苔白且乾燥,稱為「糙裂苔」,多見於溫熱病。舌淡苔白而滑潤,代表寒證或寒濕證。舌苔白滑而粘膩,見於體內有痰濕或濕困於脾。舌苔白滑而腐,為胃腑蘊熱。如果苔白如雪花片而質乾枯者,稱為「雪花苔」,表示脾冷。舌及滿口生衣,出現霉苔或生糜爛點,為胃氣衰敗,臟氣將絕之危候。
(2)黃苔:黃苔主里熱證。苔薄黃厚而乾燥,則里熱盛,津液受損。苔黃乾燥生刺,舌有裂紋,為里熱極盛,津液大傷,臟腑大熱。舌苔黃厚而膩,多為痰熱、食積或濕熱內蘊。舌苔黃滑而潤,為陽虛表現。
(3)灰苔:主里證。苔灰薄而潤滑,多為寒濕內阻,或痰飲內停。苔灰而乾燥,為熱病或陰虛火旺。
(4)黑苔:黑苔大多由黃苔或灰苔轉化而成,表明了病情極其嚴重。苔黑而乾燥,為熱盛津虧。舌尖苔黑而乾燥,為心火盛。苔黑而潤滑,為陽虛陰寒極盛。
最後講述望苔質的知識。望苔質即望舌苔的形狀質感。主要觀察苔的厚薄、潤燥、腐膩、剝落、有根無根及偏全等情況。
(1)厚、薄苔:
苔質的厚薄,以見底和不見底為標准。透過苔質能見到舌體,稱之薄苔,否則為厚苔。舌苔薄,病情一般較輕;舌苔厚,表明病情較為嚴重。在疾病發展過程中,舌苔由薄變厚,表明病邪入里,病情由輕變重;若舌苔由厚變薄,表明病邪外透,病情好轉。
(2)潤、燥苔:
舌苔潤滑多津液,為津液未損傷,稱為潤苔。舌苔乾燥缺少津液,稱為燥苔。舌苔乾燥而色黃者,為胃熱熾盛,損傷津液。舌苔乾燥而色黑,為熱極陰傷。若舌苔乾燥色黑而且有刺,則屬熱極津液枯竭。
(3)腐、膩苔:
苔質顆粒細小緻密,中厚邊薄,刮之易去者,稱為膩苔。苔質顆粉較大,疏鬆而厚,形狀似豆腐渣堆積於舌面,刮之易去者,稱為腐苔。膩苔常見於濕濁、痰飲、食積、濕溫等。腐苔為食積腸胃、痰濁內蘊及潰瘍之證。舌苔白膩,多為濕痰,或胃陽虛。舌苔黃膩,多為痰熱,食滯化熱。舌苔厚腐,多為飲食停積胃腸。舌苔布滿白衣,稱為口糜,表明胃氣衰敗。
(4)剝落苔:
舌上原本有苔,若局部或全部消失者,稱為剝落苔。如果苔全部脫落,表明胃陰枯竭,大傷胃氣。若舌苔剝落不全,剝落處光滑無苔,稱為花剝苔,表明胃的氣陰兩傷。如果舌苔剝落處不光滑,有類似新生顆粒,稱為類剝苔,表明病人血氣不連續。若舌苔大部分脫落,僅留下一小塊,稱之雞心舌,則為胃氣陰虧損之證。另外,舌苔從有到無,為胃的氣陰不足,正氣漸衰;如果舌苔從無而逐漸變薄白苔,表明病情好轉。
(5)有根、無根苔:
舌苔緊貼舌面,刮之不去,稱為有根苔。若舌苔好似塗在舌面上,刮之易落,稱之無根苔。有根苔表明病人有胃氣,常見於實證、熱證;無根苔表明胃氣已衰,見於虛證、寒證。如果有根兼薄苔,屬於正常苔,表明正氣未傷;若無根苔薄或厚,刮之即去,不再生成新苔,表明正氣衰敗。
(6)全、偏苔:
舌苔布滿整個舌,稱全苔。舌苔僅布於舌的某一部分,稱偏苔。全苔代表濕痰阻中之證。如果僅是舌尖部分有苔,是病邪入里卻未深入,但胃氣卻受傷。若舌尖部分無苔,而其餘地方有苔,代表腸胃有積滯或有痰飲。舌苔偏於左側或右側,表明病邪半表半里,亦可有肝膽濕熱;舌中央無苔、舌邊緣厚苔而中央薄苔,為陰虛、胃氣損傷或血虛之證。 [編輯本段]舌苔辯病法 黑苔病情辨別法
黑苔的出現往往表示病情較重,或者是抗生素過度使用,也可能是口腔衛生不良引起。可以用黃連10克煎汁塗在黑苔上,一日多次,如黑苔變短變軟,顏色變淡或消失,則說明這種黑苔是口腔衛生不良所造成。否則應找出病因。
舌苔菱形剝落辨病法
在舌面中央出現一塊菱形剝落區,很可能有糖尿病存在。此刻如同時存在多食善飢、口渴、消瘦等症狀則更應引起重視。
草莓舌辨病法
患者出現舌面乳頭增大、紅腫,樣子像紅色的草莓即稱作草莓舌。此刻如伴見高熱及皮膚生出猩紅色密集細小疹點等症,很可能患上了猩紅熱病。-----------得了這吃飯就是受罪
花剝舌苔辨病法
花剝舌苔又稱地圖舌苔,它表現為部分舌苔剝脫露出紅色舌質。小兒出現該苔往往是體質不佳的表現,這類兒童常常有過敏體質,容易患哮喘、奶癬等過敏疾病。小兒偏食、不愛吃新鮮蔬菜者,或者營養不良、貧癬腸有寄生蟲及經常感冒者也易見到剝苔。成年人見到該苔則是陰虛血虧的表現;舌前端見花剝為心陰不足;舌根部見花剝為肝腎陰虛。
舌底靜脈辨病法
上捲舌尖可見兩根靜脈行於舌底,正常人僅隱隱顯於舌下。如果其直徑超過2.7毫米,其長度超過舌尖與舌系帶終點連線的五分之三即為病態,有時還可同時見到舌邊青紫斑或眾多小血管叢。它反映全身血液或某器官血液有瘀阻現象。在血液檢驗上常可存在血球壓積、血粘度等指標異常。 觀舌苔變化可查胃病
中醫看病講究望聞問切,更是看重舌苔的改變。透過舌象的觀察來了解和認識疾病的本質和發展。胃病的治療也是,舌苔變化確實能反應一些脾胃病的規律。
胃病患者如果仔細留意自己的舌苔,常會發現一些與眾不同之處:有的特別厚膩、有的發黑、有的發黃、有的剝落。一個人長期舌苔不正常,旁人也會好意提醒:去看看有沒有胃病吧!事實上,舌苔變化確實能反映疾病尤其是一些脾胃病的規律。
如何觀察和分析舌象
伸舌也有學問伸舌時要自然,舌體放鬆,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口盡量張大(但不要過分用力),使舌體充分暴露。如伸舌過分用力,或舌體緊張、蜷曲、都會影響舌的氣血運行而引起舌色改變或舌干濕度的改變。
望舌要有順序望舌一般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側,最後看舌根部,同時看舌體(舌質)的色質和舌苔的厚薄、顏色等。
觀察兩個重點舌診主要觀察舌體和舌苔兩個方面的變化。舌體---呈什麼顏色?形狀是胖是瘦?質地是榮是枯?活動是否靈活自如?舌苔---苔質是厚是薄,是潤是燥?苔色是白是黃還是棕褐?
正常舌象特徵正常舌象可概括為六個字:"淡紅舌薄白苔",具體地說,舌色淡紅鮮明,舌質滋潤,舌體大小適中,柔軟靈活,舌苔均勻、薄白而潤。
舌象變化規律一般來說舌苔由薄變厚為病進,由厚變薄為病退。
胃病患者的常見舌象為:
薄白苔---病初起,病輕淺,胃氣未傷;
舌苔由薄變厚,顏色由白漸有點黃色,舌邊舌尖由淡紅變紅,而且舌邊有齒印---病情加重,提示消化不良、胃腸積滯有宿食等;
舌苔由白變黃,舌邊尖紅---有熱象;
舌苔由黃變棕,或者由棕變黑,而且乾燥少津,舌邊尖變深紅---熱盛,多伴大便干結;
舌苔白厚膩,舌表面有一層白黏液---痰濕;
舌苔黃厚膩,舌邊尖紅---痰熱;
舌邊尖紅絳色,甚至變紫色---痰濁血淤;
舌紅無苔,舌面光滑如鏡---胃陰虛;舌苔光剝,舌質淡---氣陰兩虛。
根據以上不同的舌象表現,再結合聞、問、切等其他診斷手法,中醫就可做出綜合分析,進行個體化的辨證施治。
可以自己調養的異常舌象
舌苔厚、有口氣一個人如果常年舌苔很厚,而且有口氣,一般說明胃有點小問題。如果目前沒有其他不舒服的感覺,可先從飲食起居調養入手。保持生活規律,情志舒暢愉快,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肥膩、油炸食物,最好不喝酒、不吸煙。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養,異常舌苔和口氣有望自愈。
舌苔發黑、黏膩如果僅見這種異常舌苔而舌邊尖呈正常的淡紅色,且無其他明顯不適,有時屬於"染色"現象。患者可能食用了某些著色食物,或服用了某些葯物。比如服"麗珠得樂",即可出現黑苔,而且大便亦發黑;服用抗生素,有時亦可出現黑苔。以上情況不屬病態,不必緊張。但平時胃病較重的患者觀察到黑苔就要警惕,如果舌邊尖呈深紅色,甚至發青發紫,說明病情加重,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舌苔花剝有的人舌面上的舌苔出現不規則的一塊塊"地圖樣"改變,有的地方有薄苔,有的地方光滑無苔,這叫"地圖舌"。此類舌象者如無任何不適感覺,多屬生理性改變,不需治療。如果長期有胃病或其他慢性病,以前從未見這樣的舌象,出現"地圖舌"則多屬陰虛表現,在治療原發病的同時,可喝西洋參茶(每天9 克,沸水沖泡,頻飲)促進自愈。
舌頭有裂紋還有的人舌面上出現許多"裂紋",多數無舌苔,稱"裂紋舌",如無不適感,亦屬生理性的,不需治療,如在重病後出現裂紋舌,舌紅無苔,且有不適感,亦屬陰虛,需配合葯物治療。
舌邊有齒印有的人身軀肥大,舌體也胖大,舌邊有齒印,舌苔薄白,如無明顯不適,則屬太胖的緣故。中醫理論認為"胖人多痰濕",胖人的脾胃運化功能相對不足,食物的消化吸收易出現障礙。這些人要少吃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清淡食物,適當運動。如果舌苔白厚膩,舌邊有齒印,不欲飲食,腹脹滿,便溏薄,則屬痰濕過盛,在進清淡易消化食物的同時應配合葯物治療。
舌紅、苔厚、便秘有的人幾天不解大便,口臭、舌苔厚、舌邊尖紅、尿黃,此屬胃火盛。胃中火熱內盛,濁氣上逆、熏蒸口舌,故出現口臭、舌苔發黃、熱傷津液、腸道失潤,故出現大便干結。此時可服用大黃、黃連、黃芩、山梔之類中葯清熱瀉火,在飲食上需忌酒、忌食辛辣熱性食物,如辣椒、羊肉等,多吃蔬菜、水果和清淡食物,多喝水。
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舌象
以下三位胃鏡診斷同為"胃竇萎縮性胃炎"的患者,舌象表現完全不同,症狀和中醫診斷也不同,治療原則和用葯當然也各異,這就是中醫辨證論治的特色所在。
舌象:舌苔薄白,舌質淡紫,舌尖瘀點
症狀:上腹部隱痛反復發作,喜熱怕冷,泛吐清水
診斷:脾胃虛寒
舌象:舌苔黃厚,舌根部灰黑,舌邊尖暗紅色
症狀:上腹部疼痛,痛有定處,食後加重
診斷:胃中痰熱夾瘀
舌象:舌苔薄白微黃,舌中、舌前部苔剝,舌紅少津
症狀:上腹部隱痛,不思飲食,口乾舌燥診斷:胃陰不足
舌苔就是你的舌頭上。
『陸』 舌頭前端就是舌尖部份發麻是什麼病
症狀描述過於簡單。舌頭前端感覺由三叉神經下頜支支配,如果是這根神經及其徑路上的病變,一般隻影響舌的一側,另一側正常。如果舌尖兩側都麻,短時間消失的,往往是局部問題,無礙。長時間存在的,又不出現新症狀,需要到醫院檢查的。
『柒』 人的舌頭前端為什麼是圓的
舌,是口腔底部向口腔內突起的器官,由平滑肌組成,起感受味覺和輔助進食作用,哺乳類的舌主要功能為味覺,另外還有吸吮、舐食、攪拌食物和幫助吞咽等功能。
『捌』 急!舌端是舌的哪個部位齒背是牙齒的哪兒
1.舌前端
2.靠舌頭一側
『玖』 人的舌頭構造是怎樣的
舌分前、後兩部:前2/3稱舌體,其上面稱舌背,前端游離稱舌尖;後面1/3稱舌根,它向後附於舌骨。根與體之間,有一開口向前的「V」字形界溝。
『拾』 硬齶前部在哪裡怎麼和上齒齦怎麼區分
伸出舌頭,先舔上面的門牙,向牙齦方向移動,上邊門牙的牙齦即上齒齦。舌頭繼續向後,舔到口腔的上部,這里是硬的,是硬齶。
上齒齦簡介:脊椎動物覆蓋在牙頸和牙槽突表面的口腔粘膜。正常健康的齒齦應該是堅實而粘附著牙槽下的骨,不同種族的人齒齦顏色也有所不同,通常是淡粉紅色,而黑人的齒齦可能是啡色或灰色。
區分:上齒齦在硬齶的前面,上齒齦是牙齦,包裹牙齒的部分,而牙齒後面的硬的部分就是硬齶。
(10)舌前端是哪裡擴展閱讀:
齶,構成口腔頂壁,包括前2/3的硬齶及後1/3的軟齶兩部分。
軟齶以結締組織構成的腱膜為支架,齶肌與咽門肌(齶帆張肌,齶帆提肌,齶垂肌,齶舌肌和齶咽肌等)均以齶腱膜為附著點。
齶,咽各肌協調運動,吸氣時齶帆下降,吞咽吸允時齶帆上升,其後緣接觸咽後壁,暫時阻斷咽腔鼻部與口部間的通道。齶,咽各肌在吞咽,呼吸,語言等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硬齶繼續向後,舌頭向後舔能達到的極限位置,口腔上部快到咽的部分,是軟的,感冒時常常會腫痛,這就是軟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