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頁前端 » cd900st前端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cd900st前端

發布時間: 2023-01-12 09:57:30

1. Pioneer/先鋒 監聽耳機好不好,監聽耳機哪個

先鋒是個老牌子了,質量還是不錯的,雖然不是清楚您具體指的先鋒哪一個。
監聽的話頭戴式索尼的cd900st應該是很理想的選擇,入耳式的則是ex800st。如果您是使用輸出功率比較客觀的前端設備的話可以考慮akg的k701或者是k712。

2. 求千元左右直推監聽耳機,監聽電子樂的

索尼的cd900st和ex800st應該算是監聽多面手了,而且比較易推。
如果前端還不錯,比如說音效卡不錯的電腦的話可以考慮akg k240mkii,佩戴上感覺比索尼要舒適一些,但是市佔率cd900st基本上是監聽耳機的半壁江山,這樣的市佔率證明索尼的確做的不錯。

3. AKG q701和sony z1000 哪個低頻更好

sony z1000 低音要稍微好點,但是sony的低音凝聚力一般不太好,高端耳機高頻能量過大,不宜久聽,例如cd3000。sony 7506和cd1700低音量足但聽金屬並不如akg。akg的低音雖然不太突出,但是聲音密度大,凝聚力好。版主一看就是有錢人,我是你的話直接買q701,因為我有時間欣賞,akg的聲音要慢慢品的。經常各處跑的話買個sony也行,但是,買個sony高端實在浪費!聲音屬於快餐形的,聽交響根本不行,因為聲音密度不夠,論壇上的老鳥們都是拿交響說事的,交響樂最看重的是空間定位與聲音密度,並不是高頻能量多少,這兩點都是sony根本的軟肋。但是sony看著不如akg的難看,即便是它的錄音鑽用的高端監聽,像7506.cd900st之類聲音也不正,定位不精確,有股邪氣,但是聽著玩也行。所以買個q701吧,省著你以後還得再花錢

4. 求大神推薦1500左右的大耳,前端就手機和筆記本,歌曲聽艾薇兒,泰勒,陳奕迅,等流行歌曲。

老生常談啦
肯定要提到天龍mm400,中頻太淡了而且有點遠,除此之外沒啥缺點。
肯定也要提到msr7,因為低頻比較少,所以留給中高頻的空間很足,喜歡人聲和高解析可以考慮。
當然還不能放過索尼mdr1a,調音很刺激,高中低都很活潑,不是那麼的耐聽但卻是最為雜食的那一個,咱最終留在手裡的就是1a,不為了別的就是佩戴是真的舒服,不知道比那個msr7高到哪裡去了。
還要提到cd900st,人聲好聽不解釋,低頻高頻都很硬,音樂感不強,不過人聲沒得說。
m50x也說一下,均衡耐聽平庸雜食不大好推。

行了,就這些吧

5. 推薦一款一千左右的監聽耳機,不要太慢推,目前看中m50x,前端是ls-100,有沒有更好選擇呢

千元易推也就這個了……不然試試索法的老型號,cd900st?

6. 有沒有人知道sony mdr cd900st配什麼耳放好啊,前端電腦或者手機

「攜帶型耳放」的話~可以考慮 xDuoo XD-05 Plus

7. Sony 首款整合 iOS 數位類比轉換的一體隨身耳擴 PHA-1 動手玩

Sony 自去年開始積極的投入與耳機相關的產品,而其中一款就是先前在台灣 MDR-1 耳機發表會已經亮相的隨身一體機 PHA-1 ,這款 PHA-1 不僅是具備隨身耳機擴大器的功能與整合 USB 電腦音效卡功能,更是少數能直接對應 iOS 設備的數位類比轉換一體機。

跳轉開始介紹這款 Sony 首度推出的一體機產品。

對一般智慧手機的使用者而言,也許沒聽過隨身耳擴這樣的設備,隨身耳擴的功能,就是當手邊有一些耳機本身需要較大的耳機孔輸出電力,或是覺得需要幫手機與耳機之間進行調音,這時隨身耳擴就會發揮它的功能,對許多發燒級的隨身訊源(包括 MP3 、 MD 、 CD 播放機與智慧手機)玩家幾乎勢必備品。

而 Sony 這款 PHA-1 不僅擁有隨身耳擴的功能,還一並整合電腦 USB 音效卡以及可充當 iOS 的數位類比轉換機使用,前者一般人應該可以理解,就是把它透過 USB 線接上電腦後代替電腦的內建音效;至於後者說穿了就是當 iOS 設備的音效卡使用,也就是跳過 iOS 內建的音效晶片,直接將音樂以數位訊號傳遞給 PHA-1 再進行解碼的動作。

為何要這么做呢?以現在數位化的音響而言,達到好音質的條件需要相當多,但幾個主要的不外乎原始的音源(可追溯到錄音品質、混音等等)、檔案的保留程度(例如檔案壓縮的失真情況)、數位類比轉化的能力、擴大的線路等等原因。

而像 iOS 這類行動音訊播放設備,多半在數位類比轉換遷就功耗與晶片體積,採用品質較一般但省電且高整合的數位類比轉換晶片,但也多少會影響聲音的品質。

縱然耳擴能夠有限度的提升聲音的品質,不過別忘了,如果前端的品質不佳,放大後只會讓缺陷更明顯,若能提升前端的品質,也能為音樂聆聽體驗帶來更好的感受;由於蘋果的規范與認證較復雜,目前能直接讓 iOS 設備進行數位類比轉換的設備寥寥可數,尤其隨身可用的更少,筆者自己的印象僅有日本 Fostex 、 Venture Craft 與美國 ALO 有此類的產品。

前述的幾款機種有些單價更高,有些甚至僅有單純的數位類比轉換功能,還要另外搭配耳機擴大器才能算是一套可用的設倍,是故 Sony PHA-1 的價格反而在其它相近功能的產品當中顯的相當平實;不過光是便宜是不夠的,作為 Sony 第一款隨身一體機, Sony 也投入不少心思。

從外觀設計看,雖 PHA-1 不免俗的採用多半隨身耳擴的金屬香煙盒造型,不過細節部份相當的講究,除了暗棕色的外殼,前後也另外加入用於防撞的保護柵欄設計,尤其正面的部份特別蓋過外露的音量旋鈕,更可避免不慎掉落地面時旋鈕內部直接受損的危險;另外機身四角向外突出以及機身上下方都有貼著橡膠膠條也是有其用意的。

由於 Sony 設定這款產品的消費客群是面向隨身音樂播放機、智慧手機使用者,過去此類使用者都會把播放機、手機與隨身耳擴捆綁在一起,此類隨身耳擴由於考慮到雜訊隔離都會採用金屬外殼,但若沒把播放機與耳擴中間貼一層保護膜,很容易就會刮傷設備; Sony 索性先把 PHA-1 加上止滑膠條,並且附贈兩條用來扣住播放機的綁帶,讓玩家省了不少麻煩。

機身的正面有著音量旋鈕、 3.5 音訊輸入孔以及耳機輸出孔,旋鈕上方的紅燈為充電提示燈,充飽後就會熄滅,下方則為耳擴啟動燈,快沒電時會從綠燈轉為紅燈;至於後方為訊號源撥桿、 iOS 數位輸入以及 USB 輸入/充電二合一的 micro USB 插槽,使用時切記要將撥桿撥到對應的訊號輸入,否則是無法正常做動的;在側面則有增益值撥桿,切換後對於超過一百歐姆以上的耳機會更適合。

從台灣的官網內產品介紹(請點此)的第三頁,就可看到完整的開發者訪談內容以及這款產品的定位,其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是,這款隨身耳擴採用 Wolfson 的中高階 DAC 晶片 WM8741 ,這顆晶片雖未如老大哥 WM8740 有更高的 SN 比,但其 5V 電壓下的工作效率比起 WM8741 高、更適合隨身設備使用,此外略帶中頻渲染的溫潤走向也更貼近 Sony 自家 MP3 的調性。

而類比迴路採用強調解析、低失真的 TI 的 LM49860 ,搭配耳擴端也是來自 TI 的高整合擴大晶片 TAP6120 ,這兩顆晶片也同樣是屬於在較低電壓下就有一定工作效率水準的放大晶片,而這樣的組合也能讓耳機擴大兼顧省電與聲音的中性特性,在 8 歐姆下輸出約為雙 175mW ,而 300 歐姆下約為 26mW 。

此外電路板採用 6 層電路板以及達 6μm的銅箔,能夠提升傳導效率並且減少雜訊,內部的布線也採用數位線路與類比線路隔離配置,減少兩者傳輸的互相干擾。而電源部份 PHA-1 也舍棄時下流行的全數位化充電管理晶片,採用雜訊干擾少的傳統硬體架構充電迴路。

在針對電腦端的 USB 傳輸部份, PHA-1 也是大有文章, Sony 雖讓 PHA-1 可隨插即用,不過透過 Sony 自行開發的晶片,除了可達與 WM8740 同等的 24bit/96KHz 的規格,還可免驅動進行所謂的非同步傳輸,市面上不乏號稱可提供非同步傳輸的 USB 外接音效設備,不過多數都需要另行安裝驅動程式,當驅動程式不支援特定系統,就無法提供非同步傳輸的功能。

標準的 USB 傳輸是將電腦端與 USB 播放設備端的傳輸時鍾進行校準同步,但缺點是電腦端的校準時鍾並非為音響所設計,精度相較音響級時鍾落差大,就容易產生抖動( Jitter )並產生音訊的耗損,一般傳輸也會把這些耗損原封不動的傳輸到 USB 設備端,造成音效的品質降低。

非同步傳輸的優點是什麼?非同步傳輸就字面上的意思,即是透過驅動為傳輸的數位 音訊訊號加入作為校正用的額外的判讀位元,等傳輸到設備的緩沖記憶體中,再透過 USB 播放設備端內部的校準時鍾還原,達到耗損更少的高品質音效,也因為多了不必要的位元,造成傳輸端與接收端的不同步傳輸情形,故稱為非同步傳輸。

至於在 iOS 的部份,雖然蘋果對其數位音訊輸出限制在 16bit/44.1KHz ,無法完整發揮 WM8740 的高規格晶片,不過晶片最高規格一回事,晶片的最佳工作規格又是另一回事,加上高階的數位類比轉換晶片即便相同的訊號規格,也能提供更好的聆聽體驗,不過這就真的是聽了才知道了。

筆者這次一口氣借了包括 Sony MDR-1 、 Sony XBA-4 ,還有朋友的 Shure SE530 以及 UE TF-10 ,自己手邊的 Beyerdynamatic DT880 250 歐姆版本、 Sony MDR-Z1000 等耳機當做比較基準,播放訊源包括筆者手邊的 iPad 2 、 Walkman Z1000 還有電腦搭配 Foobar 2000 軟體。

首先先使用包裝內附的 Walkman 專用 Line Out 線連接到 Z1000 與透過 3.5 類比端連接到 iPad 2 進行純耳擴的測試;以出力來說,即便調整到 High Gain ,用來驅動高阻抗耳機也不太理想,筆者個人推估極限大概在 250 歐姆左右就差不多是 PHA-1 能處理的極限,更高阻抗的耳機如 600 歐姆的耳機等雖有聲音,但層次與空間基本上推不出來。

PHA-1 耳擴的調性其實 Sony 傳統的豐潤的渲染味並沒那麼顯著,反而比較偏向中性一些,應該與類比放大採用 LM49820 與耳擴的 TAP6120 有關,大致上還是會把前端原本的風格放大,對前端走向的調整變化不大,算是頗中性的耳擴設計,但低頻仍屬鏗鏘有力,不至於將前端的低頻軟化。

連接 iOS 設備後則是完全不同的風貌,由於改由 PHA 內建的 WM8740 進行數位類比轉換,與原本 iPad 2 偏向平淡的聲底有很大的差異,而且直接由 WM8740 輸出的音量也明顯比 PHA-1 搭配 iPad 2 或是 Walkman 的 Line Out 輸出大了至少 1/5 圈以上的音量旋鈕,可見 PHA-1 內部的 WM8740 的 Line Out 音量比起一般的智慧手機或是 MP3 大很多。

不過聲音的調性由於加上先天略偏暖底的 WM8740 ,聽起來比 iPad 2 進行 Line Out 給 PHA-1 溫潤許多,整體有 Sony 隨身聽一貫偏暖底、音場略小的特性,但相較於 Walkman Z1000 的耳機孔輸出的 Sony 標准調音則仍中性許多,可說是讓 iOS 設備能發出類似 Sony Walkman 的音色。

但最大的價值是改善 iOS 設備對於 MP3 檔案的處理能力,筆者個人感覺,同樣自轉 320k 的 MP3 檔案(畢竟筆者主要的播放設備還是 Walkman ,故比較少轉成 iOS 的無損格式),原本 iPad 2 相較 Walkman Z1000 雖聲音較中性、且音場也比較廣,但細節的還原能力則耗損的較嚴重。

搭配 PHA-1 後,可顯著的發現細節提升幅度相當大,整體的聆聽體驗細節更為細膩,這是拜 WM8740 所賜,即便同被限制在 16Bit/44.1KHz ,高階的 DAC 晶片仍能發揮其優勢,不過筆者還是要強調,如果先天音訊檔案就不佳,如不理想的錄音以及聆聽過度壓縮的檔案(尤其如串流音樂像是 KKBOX 、 EZPeer 。),也許無法發揮 WM8740 的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 PHA-1 確定可相容採用 Lightning 接頭的新款 iOS 設備,確認過新一代的 iPod Touch 、 iPad mini 是可正常運作的,不過 PHA-1 包裝內僅有 30pin 設備用的短線,雖可直接使用原廠 Lightinig 線,但不免長了一點。

最後是連接上電腦視為 USB 音效卡使用,對照組是筆者一台對岸自有品牌搭配更高一階雙 WM8741 晶片搭配 TL7022 USB 接收晶片的 USB 外接式音效卡,筆者必須強調這是相當不公平的戰爭,因為筆者自己那台直接使用家用電源的產品相較 PHA-1 僅能透過 USB 供電在先天就有很大的落差。

同樣在 USB 模式搭配 Windows 預設的驅動程式下( Foobar 2000 的 DS 驅動 ),桌上型的一體機僅能靠著雙 WM8741 先天噪訊較低的優勢,但 USB 端的 TL7022 由於 Windows 通用驅動先天不良,細節比起採用 USB 非同步的 PHA-1 ,老實說筆者個人的一體機的優勢並不顯著。

不過當換成 WASAPI 驅動後,由於避開通用驅動程式先天不良的問題, PHA-1 的音質並未有顯著的提升,但此時桌上型 DAC 的細節卻忽然增量,整體解析大幅的勝過 PHA-1 ;不過筆者先前就強調,這是桌上型 DAC 先天的優勢,只能說由於 Sony 的晶片韌體非同步調校得宜、 TL7022 採用通用 USB 音效驅動根本是個悲劇的結果。

搭配電腦使用與搭配 iPad 2 的風格接近,也是同屬中性略偏暖底的調性,若以一般流行音樂錄音的品質與經過壓縮的數位音樂檔,與採用 iPad 2 進行數位輸入的表現差異不大;不過在處理高品質錄音的 CD 與無損壓縮檔的能力,若開啟更高的取樣輸出,搭配電腦使用則能還原較多的細節。

搭配電腦時, PHA-1 將會切斷內部鋰電池供電,完全使用 USB 的 5V 供電,不過如此一來最擔心的還是會否遭受容易不穩定的 USB 電源干擾,不過 PHA-1 似乎內部抗干擾做的不錯,至少在音樂完全停止播放時不會有顯著的電流干擾聲。

就搭配性而言, PHA-1 在作為 iOS 設備與 PC 的音效卡時,不愧是 Sony 本家的產物,與 MDR-1 的搭配性相當高,能夠將 MDR-1 略凹陷的中頻補足,讓 MDR-1 的人聲韻味更豐沛,不過筆者個人偏好以 Low Gain 驅動 MDR-1 ,避免因較高的輸出讓 MDR-1 產生過大的音壓;此外搭配如 MDR-7520 、 EX-1000 、 Z1000 等 Sony 偏監聽導向的耳機也不錯。

不過如搭配 Shure-SE530 或是 Sony 自家 CD-900ST 等原本就強調人聲的耳機時,不免感覺原本就突出的人聲又更壓迫了;此外搭配 Beyerdynamic DT880 的組合還算堪用,也能將一般訊源無法代出的深層低頻推出,不過若是先天中頻更凹陷的 Beyer DT990 就沒那麼合。

而耳擴的能力部份,相較功能與規格接近的一體機輸出雖不至於太差,但比起相近價位的純耳擴, PHA-1 只拿出耳擴架構,除了調音風格外,驅動力的表現不太理想,若使用的前端已經很優秀如專業錄音筆貨是發燒級 MP3 播放機,除非喜歡 PHA-1 耳擴的特色,否則若不需使用其數位輸入的部份,比其推力大、有個性的隨身耳擴不在少數。

當然如果完全沒有擺放空間限制又可以一直插著家用電源,也不需要把耳擴連接隨身裝置帶出門的使用者, PHA-1 的價格亦能買到更出色的一體機;畢竟能使用家用電力就是先天的優勢,有續航力考量且無法插電使用的隨身一體機仍難以與其抗衡,但還是要請讀者先釐清這是以可攜帶為前提所開發的產品的先天限制,原本就很難在不對等的條件下要求有相同的表現。

簡單說如果如果一台插了電、功能較少、體積更大的一體機產品聆聽品質表現還比 PHA-1 不理想的話,恐怕那家廠商該好好的檢討它們的研發人員了。

此外,雖然 PHA-1 的解析能力相較一般的智慧手機與播放機的 DAC 能力強出許多,但若相較更高級的 Fostex HP-P1 所使用的 AKM AK4480 ,解析的能力仍有一段差距。並且以 Sony 的設定, PHA-1 已經是中介兼端末,也就不再具備類比 Line Out 的功能,筆者個人有堅持隨身要疊個三層樓以上的朋友( iPod + HP-P1 + 額外的耳機擴大 ),就無法接受 PHA-1 的設計。

還有一個比較麻煩的是耗電的部份, PHA-1 雖採用高效率的耳擴與類比放大晶片,不過即便充當純耳擴也僅有 10 小時的續航力,搭配 iOS 設備更僅剩下 5 小時,而且 PHA-1 也無法在運作中接受額外的供電,電力耗盡就需要關機充電,對一些長時間聆聽的使用者是有點麻煩的。

PHA-1 的旋鈕也與開關整合,除了開機瞬間有隨身擴常見的爆音外,不會因為沒有訊號輸入就暫時停止供電,筆者就有好幾次充當電腦音效卡時忘了關閉開關就把電腦關機,導致一覺醒來幾乎沒電,個人世相當希望 Sony 能夠加入此類機制或是將電源鍵獨立,畢竟經常性旋轉音量旋鈕久了也會造成耗損,可能會產生接觸不良或是老化產生干擾。

另外前方可用於保護音量旋鈕的亞鉛保護桿雖是貼心的設計,不過當筆者的耳機線是 L 型的接頭時、或是耳機的插頭較大(某些玩家會採用發燒級的手工線材,可能會使用一些高品質的手焊端子。),就容易卡成一團,不知 Sony 外觀設計工程團隊能否思考做出兼顧保護性又不至於讓耳機太難插的設計?

雖然上面抱怨了一些 PHA-1 設計上筆者認為較不足的地方,不過若原本就是 iOS 設備使用者,又會希望有個可以在辦公室使用、下班可以帶走,以及希望用筆電聽音樂能有個提升音質的設備時, PHA-1 同時解決 iOS 、電腦音效強化以及耳機擴大器的機能,也是市面上少數同時滿足上述三合一機能的機種。

若以單一功能檢視 PHA-1 ,它的價位也許偏高,但若要滿足其中兩項機能時,其實 PHA-1 的價格卻又顯得相當有競爭力,不過此類的音效設備搭配性仍要看個人偏好,畢竟 PHA-1 並未預留讓玩家自行透過調整 OP 擴大晶片進行調音的能力,購買前仍建議尋找可試聽的地方搭配自己常用的耳機比較好。

8. 求一耳機

樓主你好,這個價位聽女聲的話,鐵三角ESW9和AKG K701都是我個人比較傾向的推薦。尤其是K701,人聲近,自然,能把那種女人的聲音演繹得很有感情。

另外,樓主可以考慮一下索尼MDR-CD900ST。這個耳機一耳朵下來聽感還是比較拿得住,距離很近,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這個就要看樓主自己的選擇了。

希望對樓主有幫助。

9. SONY MDR-CD900ST 這款耳機如何

這款耳機算的上是不錯的了,音質偏向於流行音樂,用來專業監聽就不是太專業了。前端用索尼SONY NWZ-E443 MP4 E436升級版還是不錯的,不會敗家的。因為不是很貴。而且物有所值。

10. 到底是mdr-1a還是cd900st,好糾結T

看你前端是什麼,前端是手機就買1ADAC,前端是專業播放設備就沒有必要買1adac了,1a就可以
您也可以試試搭載了第六代智能英特爾酷睿處理器的產品,創新性的使用模式,如實感技術,姿勢控制,語音識別,2D/3D影像,突破傳統PC使用體驗,無論辦公學習、暢玩游戲或者觀看超高清影像播放,均得心應手,引領產品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