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農村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跡材料
農村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跡材料1
徐發青,山東省莘縣古雲鎮徐庄村村民,現年52歲,被當地群眾評為「養鴨致富能手」。工作中,他務實創新,堅持不懈,奮斗不息,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業績;生活中,他樂於助人,熱愛集體,無私奉獻;是新時代里精神文明建設的先進典型。
勤學苦幹,成就致富夢
夢想,如何啟程?一個農民的夢想,又如何實現?徐發青同志給了我們一個最生動、最完美的回答。
過去,徐發青依靠傳統種地方式種植小麥和玉米,不少投資也不少流汗,增產不增收,難以發家致富。200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聊城日報》上看到了一條致富信息:養鴨投資少、成本低、設備簡單、鴨舍要求不如雞舍高、加之生長發育快、見效快,收益大。說干就干,籌建資金建設養鴨場,自此開啟了他的養鴨事業和致富夢想。
2004年剛開始的時候,他四處籌措資金,購買了只雛鴨,准備大幹一番。然而,由於缺乏科學的飼養技術,一場鴨瘟使雛鴨一下死去一半。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徐發青並沒打退堂鼓,而是通過冷靜的反思,認識到自己之所以失敗是吃了不懂科技的虧。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此後,徐發青主動地參加了農民科技培訓養鴨培訓班,系統地學習並掌握到稻田養鴨、飼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雛鴨防疫,成鴨防病等實用技術。他嚴格按照所學的養鴨技術喂養,定期為雛鴨進行疾病防疫。在不斷地實踐中徐發青總結出了科學養殖的五大原則:優良的品種、合理的防疫、完善的管理、全面的營養和整潔的環境。同時徐發青抓住機會,與朝城天天食品公司和莘縣立信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長期合作夥伴關系,所有的雛鴨有這兩家公司提供,養殖40天就銷售至市場,第一年養鴨凈賺2萬余元。先如今他又擴大了養殖規模,建設80米長的養鴨棚2個,養鴨數量高達6500隻,一年平均養鴨六茬,年收入高達10萬元。
同業合作,成就致富帶頭人
徐發青同志嚴格按照一名共產黨員的標准來要求自己,秉承「帶頭致富,帶領集體共同致富」的理念,帶領村民共同致富。在自己養殖業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徐發青看到其他養鴨戶因為養鴨觀念落後、設施條件不好、市場信息不靈、盲目跟風飼養等導致養鴨效益不高。他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主動聘請養殖專業解救這些人在養殖技術上的難題,還專門去外地學習先進的養殖經驗,以此來提高全村養殖戶的水平。在他的帶領下,村內的養鴨戶也逐漸多了起來,目前村內養殖專業戶有8家,向社會提供無公害肉食鴨3萬余只,創利100萬余元,戶均收益5萬余元,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每當提起徐發青這個人時,村民都會數起大拇指,誇口稱贊。他在農民中樹起一面致富帶頭旗,創先鋒爭優秀,是當地村民學習的好榜樣!
農村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跡材料2
生活中,勞動必將是一筆難得的人生資源和財富,人生的絢麗和精彩都是在不斷的勞動並勇於創造的過程中寫出來的!
「勞動模範」是我們的榜樣,說起「特等勞動模範」,您一定會想到那些工作了半輩子、已經四五十歲的勞動者。可是在昨日舉行的2010年沈陽市先進集體和勞動模範表彰大會上,卻有名「80後」當選了「特等勞動模範」。
在表彰大會現場,記者見到了這名叫陳雪嬌的女孩。她是沈陽某大型商場的營業員,在黃金飾品專區金條櫃組工作。「她有個絕活兒,就是能蒙著眼睛編織金剛結。」據表彰大會工作人員介紹,「她賣東西很有特點,常以講故事的形式為顧客講解。有了溝通,成交數量便大大提高,其中一筆420萬元的銷售額更是創下了集團單筆銷售之最!」記者了解到,陳雪嬌只有24歲,卻絲毫沒有「80後」的嬌氣,她對待顧客熱情、誠懇,被顧客親切地稱為貼心的「微笑天使」。
百折不撓,讓華夏同胞,不懈努力,迎難而上;孜孜不倦,使中華英豪,充滿激情,爭做棟梁。
「我覺得無論什麼行業、無論什麼工種、無論什麼人物,只要立足崗位,甘於奉獻都能創造出一定的勞動價值!」重慶能源集團打通一礦通風隊員工胡明軍說。
胡明軍是名農民工,打過掘進,干過採煤,而最讓他記憶深刻的勞動就是在通風隊搬石頭。在別人看來,搬石頭是重活、粗活,可他卻在搬運石頭的過程中創造出了安全價值、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我們一個人一個班要往井下搬運7礦車石頭,接近7噸,說不累那是假的,但我們累得十分有價值。」他說。
勞動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勞動引發了一系列的發明創造,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和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使人類大踏步,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邁進。勞動之所以崇高,是因為勞動是財富之母,人類所享受的一切物質成果、科技成果、文化藝術成果無一不是勞動的產物。
「無論是勞模、明星還是普通勞動者,他們所創造的勞動價值不管大小,都應該得到社會、企業的尊重和認可。」在討論會上,60多名與會人員向社會呼籲。因為他們發現,在一些企業,普通員工的工資待遇與勞動付出不成正比,政治待遇更是可望而不可及,因此,他們呼籲全社會應該像關註明星、勞模一樣關注每一位普通勞動者。只要是通過勞動創造出了一定的價值,不管價值大小,都要讓他們既有經濟回報,又有政治回報,要讓每一位勞動者都有奔頭、有想頭,從而也讓普通勞動者在被尊重和被認可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許多時候,命運給了我們黑暗的際遇,但並沒有剝奪我們追求光明的權利;命運給了我們坎坷的遭遇,但並沒有剝奪我們快樂的心境.命運給誰的都不多,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向命運低頭,不能好逸惡勞!因此,如何正確對待工作和勞動的問題,實際上就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一項重要的思想內容,也是我們每個人如何選擇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具體體現。
在今天的生活中,我們最需要的就是適當的勞動,只有勞動才能更好的譜寫生命之歌。
農村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跡材料3
陳建能於2003年在村委會工作,擔任團支書一職、平時完成好村會的各項工作之餘,利用空閑時間,從事漁業、生豬方面的養殖。
農業的發展隨時代步伐而改變,簡單的病害都依靠科學,不能以傳統的防治辦法,既費時又擔誤防治的適合期,他結合實踐與交流經驗,聽取科技人員推廣新出產的葯品進行對症下葯,做到事到功倍。在經濟市場的環境下,以最小的空間創造最大經濟利潤、投資少獲利多是農民朋友最大的心願。前年的生豬市場價格下滑波動比較大,虧損現象比較嚴重,在此期間他虧損基本為零。原因是採用一條龍的效益生產,即由母豬到商品豬出市都是自產自養,可以從中提高生產效率,同時相應減少仔豬死亡率而提高效益。今年生豬價格高漲,他採用自繁自養的生豬飼養技術,平均每頭豬可增多200元的利潤。
在漁業、生豬養殖取得較好效益的同時,他沒有忘記昔日傳授自己養殖優質魚和飼養生豬技術的養殖戶,他決心幫助他們更早走向致富之路:一、迅速將自繁自養的生豬飼養技術向全村推廣,與群眾共同致富。二、更好地幫助飼養戶掌握好技術,扶持生豬飼養。他把自己在生豬自繁自養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成功經驗,毫無保留地向當地的養殖戶推廣。向本村生豬飼養戶介紹技術關鍵所在,推廣生豬自繁自養技術。在一年的推廣期間,本村現進行自繁自養的養殖戶有20多戶,年增長利潤約60萬元。
良好的政治作風作為村委幹部必須具備,樹立刻苦學習的精神,努力改造人生觀、世界觀,事事走在群眾的前面,在平時崗位上做好群眾表率,發揮黨員的先模範作用,絕不參占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
農村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跡材料4
熊小寧,男,漢族,1969年7月出生,初中文化,現任東岸村黨支部書記。近幾年來,東岸村在熊小寧的帶領下,不僅自己躍上了種糧大戶之列,而且帶動全村人走上了種糧致富之路,涌現出了年播種20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86戶。糧食生產在該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形成了抓規模種糧的新格局。他帶領群眾擺脫貧窮落後,走向文明富裕,率先奔上小康生活。農民人均純收入居全鄉第一,達到人均7369元;實現了100%的組通公路,100%的農戶通自來水,用衛生廁,100%的農戶擁有高等家用電器和農用機械;在外包田居全縣之首,達到一萬畝;群眾在縣城購買商品房30套,在村莊戶戶建有樓房。其主要先進事跡表現如下:
一、誠心、熱心、積極發展糧食生產
2003年剛進入村委會工作,本地糧食市場疲軟,農戶種糧積極性不高,外出打工農民驟增。有的土地荒蕪,有的莊稼種後無勞動力管理,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糧食生產。熊小寧看在眼裡,痛在心裡。與土地打了30多年交道的他盤算著:這么好的地荒蕪了多可惜啊!民以食為天,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農業的基礎,糧食市場的疲軟應該是暫時的。古人曾說「逢俏莫趕,逢疲莫懶」,我何不把外出打工人員的土地承包過來,既使他們能安心地在外工作,又能增加我的收入。當年就承包耕地100餘畝。由於科學管理,合理施肥,成本較低,當年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嘗到甜頭以後,熊小寧堅定了種糧的信心和決心,至2011年種植面積突破2000畝,糧食產量達180萬公斤,他的示範帶頭作用,立即為當地群眾吃下「定心丸」。他們紛紛找到書記,要求熊小寧牽頭走出東岸,來到了與其相隔一岸的成新、朱港農場,找到他們的領導,逐年把兩個勞改農場的田全部承包過來,轉給本村群眾承包,實行大規模、機械化作業,種植面積突破10000畝。他的事跡,很快引起了鎮黨委、政府的重視,並以他為榜樣,在全鎮廣泛宣傳和推廣。目前我鎮已涌現出規模種糧戶722戶,種植面積突破13萬畝規模種植已構成我鎮糧食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熊小寧重視糧食生產,更注重對土地的珍惜,不讓土地閑置,想盡辦法增加復種指數,提高土地利用率。每年科技下鄉、農機推廣,他都熱情歡迎。陪同農技幹部挨家挨戶作宣傳發動,推廣先進適用栽培技術,因為他心裡想到的不僅是自己要科學種田,更希望周圍的農民朋友也能搞好科學種田。每年村民開展技術培訓,他總是第一個到場,坐在第一排的位置,聚精會神地聆聽。村民中有思想不通、不樂意接受新技術的,他幫忙做動員工作;有沒領會技術要點的,他用認真聽講、勤奮實踐得來的知識無私地幫助別人弄懂。在生產過程中,他嚴格按照技術規程進行土、肥、水管理,不偷懶,不懈殆。堅持良種良法,優質品種覆蓋率達100%。由於他的勤勞加智慧,獲得糧食產量達1000公斤的好收成。
二、無私、誠信,帶動周邊農戶科學種田
熊小寧書記雖然文化不高,但他卻比任何人都相信「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每年農技部門安排在他那裡的試驗田,他都欣然接受,在試驗中,有的品種因為適應性差,或者不適應當地氣候條件,栽培條件而導致減產,農業部門按慣例要對他進行補償的時候,他都說:「我不要你們補錢,那樣就見外了。我把你們當作親人,讓我和你們一起做點事,篩選出哪些品種適合我們這個地方,哪些品種好,我們老百姓照著買,買到放心的品種,我只有高興的份,哪兒會要你們的錢。」一席話,說得農業幹部們心裡熱乎乎的。熊小寧就是這樣一個朴實、無私、誠信的人,他良好的公德意識確實也感染了一些村民,大家紛紛消除成見,樂意跟農技幹部聊天了,樂意跟幹部們接近,學技術了。東岸村的糧食生產面貌有了很大改觀,產量突飛猛進,成為當地糧食生產優質高產示範村。
為了解決勞動力嚴重匱乏和機械緊張的矛盾,他率先購進了排灌機械和收割機械等機具6台套,進行田間機械化作業,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在他的帶動下,通過自籌資金,縣農機部門補助,先進購進了小型收割機、化肥深施器以及農副產品加工機具共238台(套)。探索出了適合該村農業生產田間機械化作業的新路子,機械化田間作業的推廣運用,增強了該村農業生產,尤其是糧食生產的科技含量,年機耕作業面積可達9850畝,占總耕地面積的95%,把農戶從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提高了生產經營水平,對助農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村黨支部連年被縣委評為先進黨支部,他個人連年被評為縣、鎮優秀共產黨員、南昌市勞動模範。
農村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跡材料5
高煥球,男,1973年9月出生,漢族,東風橋鎮新東坡村一組村民,這個平凡而普通的家庭有成員5人,正是這樣一個普通的老百姓,譜寫了種糧新篇章。
近幾年來,在農業生產上他堅持農業生產標准化,擁有農機設備大型聯合收割機二台、大型高速插秧機二台、旋耕機一台、小四輪拖拉機一台、機動噴霧機三台。承包了農田1000餘畝,年總產約400噸,全年實現糧食總收入近百萬元。高中畢業的他面臨著生計問題,作為一名年輕人,他敢闖敢幹,在家種田,在外打工,做過泥水匠,當過搬運工,1996年在鎮上開了石門橋第一家網吧,2000年利用開網吧賺的錢買了一台收割機在農忙時幫別人收割稻穀。這段時期,他看到現在農村年輕勞動力不足,稻田拋荒嚴重,部分農戶在水稻種植上一直採用傳統的耕作方式,土地利用率低、科技含量低,水稻種植存在品種混雜、經營管理粗放、勞動力投入大、水稻加工銷售困難等諸多問題。為此,他經過多方考察、論證,看到了科學種糧的曙光,必須實行集中種植,形成規模才能節約成本。他毅然放棄了網吧經營,投身入老本行----農業生產中去,當起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他曾說自己是一名農民,國家也需要農民,要不然大家的糧食要誰來種,人民吃的糧食誰來出。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這幾年國家政策好,農業生產前景很廣闊,要把這塊農業蛋糕做大做強。2005年他開始承包水田,初時只承包了30多畝,
通過科學管理、機械操作,節約了成本,慢慢到現在承包了1000餘畝。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他堅持農業產業標准化,注重農業科技的運用,努力降低種田成本。一是應用優質的品種。在糧食品種選擇上,選擇品質好、產量高、抗逆性好的品種。二是積極應用免耕。抓好除草關、水分管理關。根據測產驗收,利用技術,減輕勞動強度,節省勞力,每畝能增收節支120多元。三是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根據水稻配方施肥建議卡,按卡施肥,施配方肥,有效地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提高了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四是在病蟲防治方面上。盡量減少化學農葯使用量,有效控制農葯對環境的污染,維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在自己創收之餘,他注重維護廣大群眾的利益,承包農戶的耕地,通過與農戶簽訂合同,出租金的方式,不斷拾起石門橋鎮、德山鎮等地方村民拋荒的田地,綜合應用農藝與農機配套栽培技術,開展全程機械化作業服務,水稻畝產最高達700公斤,他僱傭部分農民參加土地託管,並付給相應工資,這樣農民在自家的土地上勞作,卻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種種合作關系,與農戶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2005年至今累計完成水稻全程機械化作業6萬畝,為當地農民新增收入400多萬元。
最近幾年,他先後投入50多萬元,用於擴大種植面積和購買農業機械,每年在水利方面都投入一萬多元進行溝渠疏浚,雖然投入多,但是效益巨大。現在農業機械除了滿足自身需求外,還可用於出租,
目前年收益在四十萬元以上。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第一眼看上去不像一個老闆,而像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真是這樣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為我鎮很多群眾帶來了新的種糧模式,不僅自己創收,還帶動了周邊很多群眾。
㈡ 農村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跡材料
農村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跡材料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事跡吧,事跡可以起到引導讀者認識先進,學習先進的作用。擬起事跡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農村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跡材料,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農村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跡材料1
做給鄉鄰看,領著鄉親干,泰興兩千專業大戶致富帶頭人,成為百萬農民致富路上的「燈塔」。據不完全統計,今年1至10月,該市農民在專業大戶的輻射帶動下增收4500多萬元,預計占農民全年增收總額的四分之一。
農村專業大戶多有效益好的項目。泰興農民張繼忠1998年租賃姚王鎮的一座閑置廠房辦起了種鴿養殖場,當年2000對鴿子給他帶來了20多萬元的收入。附近的林祝山、黃習生、毛幸福等13個農民看到他養鴿發了財,也大膽進廠搞起了鴿子養殖,去年,效益最好的一戶純收入達3萬多元。閑置廠房中一下子冒出14個種鴿養殖大戶,名聲不脛而走,前來觀摩的農民絡繹不絕。短短一年時間,姚王又冒出了80多個養鴿戶,飼養總量5萬多對,年產值達600多萬元。鎮上為了把這塊蛋糕做大,還成立了特種農副產品銷售有限公司,專門為養鴿大戶服務。
隨著分工的細化,專業大戶的優勢項目吸引了一大批農民與其配套,使項目走向產業化。黃橋鎮小二房村的.豬頭加工堪稱一絕,一隻不起眼的豬頭竟能分解成13個產品。村民張桂萍是這個村豬頭加工的第一人,在她的示範帶動下,全村涌現出60多個豬頭加工戶,年創產值2000餘萬元,每年消化豬頭近10萬只。圍繞這一項目,在60多個大小老闆的指揮下,近千個農民有條不紊地從事市場采購、豬頭分割、真空包裝,從事產業配套的農民一年收入最多的有2萬多元。
專業大戶不僅教會了泰興農民賺錢的本領,更帶動了農家思想大解放。聞名全省的「雞司令」——分界鄉農村專業大戶曾小明,靠在蘇南搞特禽批發,生意越做越大,引得四鄉八鄰刮目相看。一開始只有五六個農民跟在他後面做雞販子,在後來的兩年時間里,又有100多個農民聚集在他周圍,一天購銷家禽數萬羽。曾小明牽頭的這個家禽購銷聯合體成功地打進滬、蘇、錫市場。
農村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跡材料2
在縣南傘鎮村,居住著漢族、德昂族、彝族三個村民小組140多戶農戶750多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48.7%。在這48.7%的少數民族人口中,有一位個子不高、皮膚黑黑的彝族共產黨員,只要人們一談到甘蔗種植,就會談到他;只要人們一提到「三村」建設,也會提到他;只要人們一說到學校建設,同樣說到他。他,就是村委會自然村第二村民小組組長。
生產責任制到戶,大多數農民都把眼睛盯在好田好地上,而卻把眼睛盯到了運輸行業和加工行業上。他買來拖拉機、磨面機、碾米機,搞起了運輸、加工,成為了村一個「不安分」的農民。其結果是,的田豐地豐,糧食有餘,經濟寬裕,被軍區評為「民兵退伍軍人成長致富先鋒」。
方圓54.6平方公里,人均佔有土地26.5畝。1994——1995年,縣在南傘鎮籌建南傘糖廠,這是當地農民種蔗致富的大好機遇。但很多農民不理解、不支持,縣里派出一批又網一批的工作組到南傘鎮組織發動種植甘蔗,農民不願意種。省委「村建」工作隊從省甘科所請來專家教授講課,很多農民不願意去聽。不同,他不僅去聽了,而且行動了。他根據省甘科所專家教授傳授的經驗在自家的地里試種了8畝,畝產達6噸多。他被政府評為「縣甘蔗種植先進個人」,被雲南省人民政府評為「1995年度雲南省工人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積極分子」。隨後,他種植的甘蔗發展到了150多畝,村種植的甘蔗也發展到了25000多畝。
只有小學文化,但他致富不忘教育。1998年,完小想修建學校的活動場地,但苦於沒有資金。知道後,請來技術工,找來10噸水泥,發動群眾湊石料、投義務工,最後建成了700多平方米的水泥地面,建成了4個總長為60多米的花台。,完小計劃建設一個標准籃球場,經過向上級反映,上級撥給資金1萬元,但還缺1萬元。再次發動群眾集資1萬元。,完小要建蓋教學樓,資金緊缺,地基無法平整。知道後,把自家在外做工程的推土機開回來,幫助學校平整地基,使學校教學樓建設如期開工。然後,他動員社會各界向完小捐資助學,僅磚廠老闆他就動員向學校捐磚2萬塊,摺合人民幣6000多元,保證了完小教學樓工程如期交付使用。
「三村」建設開始,村裡規劃鋪設硬板路,而的轉角牆是鋪設硬板路的最大障礙。規劃出來後,他毫不猶豫地開著推土機推掉了自家的轉角牆,為村鋪設硬板路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響了第一槍。隨後他投資22萬元,種植橡膠370多畝。自籌資金16.8萬元,種植優質牧草100多畝,購買繁殖母牛43頭,引進摩拉水牛、西門達爾牛、短角牛、黑白花奶牛四個品種的細管凍精進行凍精改良,建起了村第一個人畜分離的牛場,成為了縣「百戶畜禽示範養殖戶」,「南傘鎮肉牛凍精改良示範點、科技示範戶」,帶動村發展了50多戶養牛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