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腦簡介
目錄
- 1 拼音
- 2 英文參考
- 3 大腦半球的內部結構
- 3.1 灰質
- 3.2 白質
1 拼音
dà nǎo
2 英文參考
cerebrum
廣義的含義是中腦、間腦以及終腦的總稱。狹義的含義只指終腦(即大腦半球)。
大腦是由前腦發育而來,腦的大部分屬於大腦。大腦占據著顱腔的大部分,位於顱腔的前窩與中窩中,並向後伸展蓋於中腦和小腦之上。
大腦主要包括左、右大腦半球,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最高級部分。人類的大腦是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思維和意識的器官。大腦半球的外形和分葉左、右大腦半球由胼胝體相連。半球內的腔隙稱為側腦室,它們借室間孔與第三腦室相通。每個半球有三個面,即膨隆的背外側面,垂直的內側面和凹凸不平的底面。背外側面與內側面以上緣為界,背外側面與底面以下緣為界。半球表面凹凸不平,布滿深淺不同的溝和裂,溝裂之間的隆起稱為腦回。背外側面的主要溝裂有:中央溝從上緣近中點斜向前下方;大腦外側裂起自半球底面,轉至外側面由前下方斜向後上方。在半球的內側面有頂枕裂從後上方斜向前下方;距狀裂由後部向前連頂枕裂,向後達枕極附近。這些溝裂將大腦半球分為五個葉:即中央溝以前、外側裂以上的額葉;外側裂以下的顳葉;頂枕裂後方的枕葉以及外側裂上方、中央溝與頂枕裂之間的頂葉;以及深藏在外側裂里的腦島。另外,以中央溝為界,在中央溝與中央前溝之間為中央前回;中央溝與中央後溝之間為中央後回。
3 大腦半球的內部結構
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大腦半球(cerebral hemispheres),二者間主要借一巨大的板狀纖維束名叫胼胝體(corpus callosum)的相連。大腦半球的前端叫額極,後端叫枕極。大腦半球的表層為灰質(greymatter),稱為大腦皮質(皮層),主要是由神經細胞體所組成。大腦皮質以內為白質(whitematter),由皮質的神經細胞胞體發出的神經纖維構成,稱為髓質(mella)。在白質中還存在一些灰質,由功能相同的神經細胞胞體集合而成,稱為神經核(nucleus)。大腦兩半球內部存在各種的神經纖維,以便大腦兩半球各部位間進行聯系(如大腦回與回之間,葉與葉之間的聯系纖維)、兩個半球之間進行聯系(如胼胝體纖維),以及大腦皮質與皮質下各部位間的聯系(如大腦皮質與腦干、脊髓之間的上、下聯系纖維)。腦就是通過這些神經纖維的聯系來完成它的功能的。大腦包括大腦皮質與基底神經節(皮質下灰質)。
3.1 灰質
覆蓋在大腦半球表面的一層灰質稱為大腦皮層,是神經元胞體集中的地方。這些神經元在皮層中的分布具有嚴格的層次,大腦半球內側面的古皮層分化較簡單,一般只有三層:①分子層;②錐體細胞層;③多形細胞層。在大腦半球外側面的新皮層則分化程度較高,共有六層:①分子層(又稱帶狀層);②外顆粒層;③外錐體細胞層;④內顆粒層;⑤內錐體細胞層(又稱節細胞層);⑥多形細胞層。
3.2 白質
Ⅱ 大腦的結構和功能分區_詳解人腦構造與功能
學習,可以開闊人的大腦;學習,可以使人的大腦擁有更多的知識,人的大腦和肢體一樣,多用則靈,不用則廢。那麼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大腦的結構和功能分區的知識,希望大家喜歡。
大腦結構詳解
大腦(Brain)包括左、右兩個半球及連接兩個半球的中間部分,即第三腦室前端的終板。大腦半球被覆灰質,稱大腦皮質,其深方為白質,稱為髓質。髓質內的灰質核團為基底神經節。在大腦兩半球間由巨束纖維—相連。
具體內容有大腦半球各腦葉、大腦皮質功能定位、大腦半球深部結構、大腦半球內白質、嗅腦和邊緣系統五大部分。
各葉的位置、結構和主要功能如下:
1、額葉:也叫前額葉。位於中央溝以前。在中央溝和中央前溝之間為中央前回。在其前方有額上溝和餓下溝,被兩溝相間的是額上回、額中回和額下回。額下回的後部有外側裂的升支和水平分支分為眶部、三角部和蓋部。額葉前端為額極。額葉底面有眶溝界出的直回和眶回,其最內方的深溝為嗅束溝,容納嗅束和嗅球。嗅束向後分為內側和外側嗅紋,其分叉界出的三角區稱為嗅三角,也稱為前穿質,前部腦底動脈環的許多穿支血管由此入腦。在額葉的內側面,中央前、後回延續的部分,稱為旁中央小葉。負責思維、計劃,與個體的需求和情感相關。
2、頂葉:位於中央溝之後,頂枕裂於枕前切跡連線之前。在中央溝和中央後溝之間為中央後回。橫行的頂間溝將頂葉余部分為頂上小葉和頂下小葉。頂下小葉又包括緣上回和角回。響應疼痛、觸摸、品嘗、溫度、壓力的感覺,該區域也與數學和邏輯相關。
3、顳葉:位於外側裂下方,由顳上、中、下三條溝分為顳上回、顳中回、顳下回。隱在外側裂內的是顳橫回。在顳葉的側面和底面,在顳下溝和側副裂間為梭狀回,,側副裂與海馬裂之間為海馬回,圍繞海馬裂前端的鉤狀部分稱為海馬鉤回。負責處理聽覺信息,也與記憶和情感有關。
4、枕葉:位於枕頂裂和枕前切跡連線之後。在內側面,,距狀裂和頂枕裂之間為楔葉,與側副裂候補之間為舌回。負責處理視覺信息。
5、島葉:位於外側裂的深方,其表面的斜行中央鉤分為長回和短回。
6、邊緣系統:與記憶有關,在行為方面與情感有關。
大腦的 總結 構大腦皮質為中樞神經系統的最高級中樞,各皮質的功能復雜,不僅與軀體的各種感覺和運動有關,也與語言、文字等密切相關。根據大腦皮質的細胞成分、排列、構築等特點,將皮質分為若干區。
現在按Brodmann提出的機能區定位簡述如下:
•皮質運動區:位於中央前回(4區),是支 配對 側軀體隨意運動的中樞。它主要接受來自對側骨骼肌、肌腱和關節的本體感覺沖動,以感受身體的位置、姿勢和運動感覺,並發出纖維,即錐體束控制對側骨骼肌的隨意運動。返回皮質運動前區:位於中央前回之前(6區),為錐體外系皮質區。它發出纖維至丘腦、基底神經節、紅核、黑質等。與聯合運動和姿勢動作協調有關,也具有植物神經皮質中樞的部分功能。
•皮質眼球運動區:位於額葉的8樞和枕葉19區,為眼球運動同向凝視中樞,管理兩眼球同時向對側注視。皮質一般感覺區:位於中央後回(1、2、3區),接受身體對側的痛、溫、觸和本體感覺沖動,並形成相應的感覺。頂上小葉(5、7)為精細觸覺和實體覺的皮質區。
•額葉聯合區:為額葉前部的9、10、11區,與智力和精神活動有密切關系。
•視覺皮質區:在枕葉的距狀裂上、下唇與楔葉、舌回的相鄰區(17區)。每一側的上述區域皮質都接受來自兩眼對側視野的視覺沖動,並形成視覺。
•聽覺皮區:位於顳橫回中部(41、42區),又稱Heschl氏回。每側皮質均按來自雙耳的聽覺沖動產生聽覺。
•嗅覺皮質區:位於嗅區、鉤回和海馬回的前部(25、28、34)和35區的大部分)。每側皮質均接受雙側嗅神經傳入的沖動。
•內臟皮質區:該區定位不太集中,主要分布在扣帶回前部、顳葉前部、眶回後部、島葉、海馬及海馬鉤回等區域。
•語言運用中樞:人類的語言及使用工具等特殊活動在一側皮層上也有較集中的代表區(優勢半球),也稱為語言運用中樞。
它們分別是:
①運動語言中樞:位於額下回後部(44、45區,又稱Broca區)。
②聽覺語言中樞:位於顳上回42、22區皮質,該區具有能夠聽到聲音並將聲音理解 成語 言的一系列過程的功能。③視覺語言中樞:位於頂下小葉的角回,即39區。該區具有理解看到的符號和文字意義的功能。
④運用中樞:位於頂下小葉的緣上回,即40區。此區主管精細的協調功能。
⑤書寫中樞:位於額中回後部8、6區,即中央前回手區的前方。
大腦半球深部結構•基底神經節:基底神經節是大腦皮質下的一組神經細胞核團,它包括紋狀體、杏仁核和屏狀核(帶狀核)。
紋狀體又包括尾狀核、豆狀核兩部分。紋狀體是丘腦錐體外系重經結構之一,是運動整合中樞的一部分。它主要接受大腦皮質、丘腦、丘腦底核和黑質的傳入沖動,並與紅核、網狀結構等形成廣泛的聯系,以維持肌張力和肌肉活動的協調。
•內囊:內囊位於豆狀核、尾狀核和丘腦之間,是大腦皮層與下級中樞之間聯系的重要神經束的必經之路,形似寬厚的白質纖維帶。內囊可分三部,額部稱前肢,枕部稱後肢,兩部的匯合區為膝部。
大腦
又稱端腦,脊椎動物腦的高級神經系統的主要部分,由左右兩半球組成,在人類為腦的最大部分,是控制運動、產生感覺及實現高級腦功能的高級神經中樞。脊椎動物的端腦在胚胎時是神經管頭端薄壁的膨起部分,以後發展成大腦兩半球,主要包括大腦皮層和基底核兩部。大腦皮層是被覆在端腦表面的灰質、主要由神經元的胞體構成。皮層的深部由神經纖維形成的髓質或白質構成。髓質中又有灰質團塊即基底核,紋狀體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廣義的大腦指小腦幕以上的全部腦結構,即端腦、間腦和部分中腦(見中樞神經系統)。
大腦構造
大腦主要包括左、右大腦半球,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最高級部分。人類的大腦是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思維和意識的器官。大腦半球的外形和分葉左、右大腦半球由胼胝體相連。半球內的腔隙稱為側腦室,它們借室間孔與第三腦室相通。每個半球有三個面,即膨隆的背外側面,垂直的內側面和凹凸不平的底面。背外側面與內側面以上緣為界,背外側面與底面以下緣為界。半球表面凹凸不平,布滿深淺不同的溝和裂,溝裂之間的隆起稱為腦回。背外側面的主要溝裂有:中央溝從上緣近中點斜向前下方;大腦外側裂起自半球底面,轉至外側面由前下方斜向後上方。在半球的內側面有頂枕裂從後上方斜向前下方;距狀裂由後部向前連頂枕裂,向後達枕極附近。這些溝裂將大腦半球分為五個葉:即中央溝以前、外側裂以上的額葉;外側裂以下的顳葉;頂枕裂後方的枕葉以及外側裂上方、中央溝與頂枕裂之間的頂葉;以及深藏在外側裂里的腦島。另外,以中央溝為界,在中央溝與中央前溝之間為中央前回;中央溝與中央後溝之間為中央後回。
大腦半球的內部結構1. 灰質:覆蓋在大腦半球表面的一層灰質稱為大腦皮層,是神經元胞體集中的地方。這些神經元在皮層中的分布具有嚴格的層次,大腦半球內側面的古皮層分化較簡單,一般只有三層:①分子層;②錐體細胞層;③多形細胞層。在大腦半球外側面的新皮層則分化程度較高,共有六層:①分子層(又稱帶狀層);②外顆粒層;③外錐體細胞層;④內顆粒層;⑤內錐體細胞層(又稱節細胞層);⑥多形細胞層。
2. 皮層的深面為白質,白質內還有灰質核,這些核靠近腦底,稱為基底核(或稱基底神經節)。基底核中主要為紋狀體。紋狀體由尾狀核和豆狀核組成。尾狀核前端粗、尾端細,彎曲並環繞丘腦;豆狀核位於尾狀核與丘腦的外側,又分為蒼白球與殼核。尾狀核與殼核在種系發生(即動物進化)上出現較遲,稱為新紋狀體,而蒼白球在種系發生上出現較早,稱為舊紋狀體。紋狀體的主要功能是使肌肉的運動協調,維持軀體一定的姿勢。
左腦
布羅卡分腦區實驗:在認知自己的大腦左右半球之間的功能性差異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上,花了整整200年的時間。而在19世紀前,對左右腦之間的差異幾乎一無所知。人類對這一自身的認識經歷了漫長而痛苦的過程。1816年,法國醫生布羅卡偶然碰到一位失語症病人,原來他能講話,患病後卻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但檢查表明,他的聽覺器官和發音器官卻完好無損。當患者的屍體被解剖時,布羅卡發現,患者左額葉組織有嚴重病變,他為此寫出了轟動科學界的論文——《人是用左腦說話》。對失語症的研究使人類終於認識到了左腦和右腦,這就是著名的布羅卡分腦區實驗。
左右腦分工的觀念確立:真正確立左右腦分工的新觀念,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在此我們不能不提及一個人,他就是美國加利福尼亞技術研究院的教授、著名生物學家斯佩里。他和他的學生開始在動物身上進行裂腦實驗研究,並發現當切斷貓(隨後是猴子)的左右腦之間的全部聯系時,這些動物仍然生活得很正常。更令人興奮的是,他們可以訓練兩個腦半球以相反的方式去完成同一項任務。後來他們又對裂腦人進行了實驗研究,即對嚴重癲癇病人切斷兩半球之間的神經聯系,使其成為相對獨立的半腦半球。結果發現,各自獨立的半球有其自己的意識流,在同一個頭腦中兩種獨立意識平行存在,它們有各自的感覺、知覺、認知、學習以及記憶等。也就是說,左腦同樣具有右腦的功能,右腦也同樣具有左腦的功能,只是各有分工和側重點而已。
如果進行形象一點的描繪,左腦就像個雄辯家,善於語言和邏輯分析;又像一個科學家,長於 抽象思維 和復雜計算,但刻板,缺少幽默和豐富的情感。右腦就像個藝術家,長於非語言的形象思維和直覺,對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活動有超常的感悟力,空間想像力極強。不擅言辭,但充滿激情與創造力,感情豐富、幽默、有人情味。
左右腦兩部分由3億個活性神經細胞組成的胼胝體聯結成一個整體,不斷平穩著外界輸入的信息,並將抽象的、整體的圖像與具體的邏輯信息連接起來。
關於左右腦的另一種說法完全可以看成是對斯佩里腦科學成果的補充,即認為左腦儲存的信息一般是我們出生後所獲得的,在左腦反復得到強化的信息最終轉存在了我們的右腦,而右腦繼承了我們祖先的遺傳因子,是祖先智慧的代言人。
右腦
人腦中有2千億個腦細胞、可儲存1千億條訊息,思想每小時遊走三百多里、擁有超過1百兆的交錯線路、平均每24小時產生4千種思想,是世界上最精密、最靈敏的器官。研究發現,腦中蘊藏無數待開發的資源,而一般人對腦力的運用不到5%,剩餘待開發的部分是腦力與潛能表現優劣與否的關鍵。
人的腦部構造分為大腦、小腦與腦干。大腦由大腦皮質(大腦新皮質)、大腦邊緣葉(舊皮質)、腦干、腦梁所構成。大腦皮質從位置上可分為額葉、聶葉及枕葉三部分。
此外,腦又分為左、右兩半部,右半球就是「右腦」,左半球就是「左腦」。而左右腦平分了腦部的所有構造。左腦與右腦形狀相同,功能卻大不一樣。左腦司語言,也就是用語言來處理訊息,把進入腦內看到、聽到、觸到、嗅到及品嘗到(左腦五感)的訊息轉換成語言來傳達,相當費時。左腦主要控制著知識、判斷、思考等,和顯意識有密切的關系。
右腦的五感包藏在右腦底部,可稱為「本能的五感」,控制著自律神經與宇宙波動共振等,和潛意識有關。右腦是將收到的訊息以圖像處理,瞬間即可處理完畢,因此能夠把大量的資訊一並處理(心算、速讀等即為右腦處理資訊的表現方式)。一般人右腦的五感都受到左腦理性的控制與壓抑,因此很難發揮即有的潛在本能。然而懂得活用右腦的人,聽音就可以辨色,或者浮現圖像、聞到味道等。心理學家稱這種情形為「共感」這就是右腦的潛能。
如果讓右腦大量記憶,右腦會對這些訊息自動加工處理,並衍生出創造性的訊息。也就是說,右腦具有自主性,能夠發揮獨自的想像力、思考,把創意圖像化,同時具有做為一個 故事 述說者的卓越功能。如果是左腦的話,無論是你如何的絞盡腦汁,都有它的極限。但是右腦的 記憶力 只要和思考力一結合,就能夠和不靠語言的前語言性純粹思考、圖像思考連結,而獨創性的構想就會神奇般的被引發出來。
功能
西元一九八一年,諾貝爾醫學生理獎得主羅傑•史貝尼教授將左右腦的功能差異歸類整理如下:
右腦(本能腦•潛意識腦)
1.圖像化機能(企劃力、創造力、想像力)
2.與宇宙共振共鳴機能(第六感、念力、透視力、直覺力、靈感、夢境等)
3.超高速自動演算機能(心算、數學)
4.超高速大量記憶(速讀、記憶力)•知性•知識•理解•思考•判斷•推理•語言•抑制
左腦(意識腦)
•五感 ( 視、聽、嗅、觸、味覺)
人的右腦具有直觀性的整體把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獨創性等,所以右腦的開發對於個人的成功而言是不可欠缺的。而在現代社會, 右腦開發 的重要性顯得尤為突出,是每個希望獲得成功的人士所必須重視的。
端腦
端腦由左、右大腦半球、基底核構成,連接兩半球的是胼胝體。
(一)大腦半球的外形
1.三個面
每側大腦半球可分為上外側面、內側面和下面三個面。
2.三個葉間溝
中央溝、外側溝、頂枕溝。
3.五個葉
額葉、頂葉、枕葉、顳葉、島葉。
4.主要溝回
(1)額葉:中央前溝、額上溝、額下溝、中央前回、額上回、額中回、額下回。
(2)頂葉:中央後溝、中央後回、角回、緣上回等。
(3)顳葉:顳上溝、顳下溝、顳上回、顳中回、顳下回、顳橫回等。
(4)內側面:扣帶溝、距狀溝、側副溝、扣帶回、中央旁小葉、海馬旁回等。
(5)下面:嗅球、嗅束等。
(二)大腦半球內部結構
1.大腦皮質機能區
(1)軀體感覺區:中央後回和中央旁小葉後部。
(2)軀體運動區: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葉前部。
(3)視區:距狀溝兩側皮質。
(4)聽區:顳橫回。
(5)語言中樞
•聽覺語言中樞:緣上回。
•視覺語言中樞:角回。
•書寫中樞:額中回後部。
•運動性語言中樞:額下回後部。
2.基底核
是包埋於大腦髓質中的灰質團塊,位於大腦基底部。主要包括屏狀核、尾狀核、豆狀核、杏仁體等。
紋狀體:尾狀核、豆狀核合稱紋狀體。主要功能是維持骨骼肌的張力,協調肌群運動。
基底核
基底核,埋腦底 屏尾豆狀杏仁體
尾豆合稱紋狀體 協調運動及張力
3.大腦髓質
(1)聯絡纖維:連結同側大腦半球。
(2)連合纖維:即胼胝體。
(3)投射纖維:主要是內囊。
內囊:位於背側丘腦、尾狀核、豆狀核之間,由上行的感覺纖維和下行的運動纖維構成。在腦的水平切面上呈“><”狀,分為內囊前肢、內囊膝、內囊後肢三部。
(1)內囊前肢:位於背側丘腦與尾狀核頭部之間。
(2)內囊後肢:位於背側丘腦與豆狀核之間。主要有皮質脊髓束、脊髓丘腦束、視輻射等纖維束通過。
(3)內囊膝:位於內囊前肢和內囊後肢交匯處,有皮質核束通過。
一側內囊受損,可致對側肢體深淺感覺喪失、骨骼肌癱瘓等症狀。
Ⅲ 大腦額葉在什麼位置跟大腦皮層是什麼關系
大腦額葉在大腦皮層的前端,又稱腦前額葉,它與大腦中樞及其它部位(如頂葉、枕葉、顏葉、丘腦、腦乾等)有非常廣泛的神經聯系,腦前額葉接受和綜合由腦的各部位傳入的來自機體內外的各種信息,並能及時組織傳出沖動,保證中樞神經系統整體的協同。
Ⅳ 大腦的結構與功能是怎樣的
大腦是人體的指揮部,它指揮著人體的各個運動器官,感覺器官,思維器官。我們先認識一下我們的大腦。
要認識大腦,我們得先把這腦袋殼里的全部給大家講一下。大腦在醫學上只是腦的一部分。腦位於顱骨腔內,重量介於1200~1500克,中國成年男性平均為1375克,成年女性為1305克,相當於體重的1/40~1/50。腦從上到下分為大腦,小腦和腦干。人類大腦非常發達,最突出的特點是大腦皮質高度發達,總面積約為2200平方厘米。人類能夠比其他動物聰明,就是因為我們會用大腦思維。靈長類動物的大腦與身體的比重比其他動物大,所以靈長類動物更聰明。人類這方面尤其突出。
一、腦干
腦干位於後顱窩,由中腦,腦橋和延髓三部分組成。腦幹上承大腦半球,下連脊髓,呈不規則的柱狀形。經由脊髓傳至腦的神經沖動,呈交叉方式進入:來自脊髓右邊的沖動,先傳至腦乾的左邊,然後再送入大腦;來自脊髓左邊者,先送入腦乾的右邊,再傳到大腦。腦乾的功能主要是維持個體生命,包括心跳、呼吸、消化、體溫、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均與腦乾的功能有關。腦幹部位又包括延髓、腦橋、中腦、網狀系統四個重要構造。
二、小腦
小腦位於腦橋和延髓的背面,被小腦幕覆蓋,借三對小腦角與延髓和腦橋相連。小腦主要是調節和維持在各種姿勢中的平衡,使身體在運動中保持平衡;這種功能也是單側性的,但並非是交叉性支配,即右側司理右側,左側司理左側。
三、大腦
大腦包括左右大腦半球以及連接兩個半球之間的中間部分,即第三腦室最前端的終板。左右半球以大腦縱裂為界,由並蒂體連接。人類的大腦半球極度發達,籠蓋在間腦,中腦和小腦的上面。半球的室腔稱為側腦室,經室間孔與第三腦室相通。大腦皮質占端腦的大部分約為全腦的40%,重約600克,面積達2200厘米。每側大腦半球可分為額葉,顳葉頂葉和枕葉。大腦皮層表面布滿深淺不等的溝稱為大腦溝,溝間隆起部分稱為大腦回。中央前回主司運動;中央後回主司感覺;顳上回和顳橫回主司聽與說;海馬回主司味覺,嗅覺;舌回及楔回主司視覺。其中聽,嗅,味,視覺由雙側大腦支配;而運動和感覺則是單側大腦交叉支配,即左側半球支配右側肢體的運動和感覺,右側半球支配左側。
間腦位於兩側大腦半球中央的深部,可以分為五個部分:背側丘腦或丘腦;上丘腦;下丘腦;後丘腦和底丘腦。丘腦是承上啟下的重要結構。
另外在腦實質中有一些固有的腔隙,稱為腦室,包括第四腦室,第三腦室和側腦室。腦室里有腦脊液,腦脊液主要由腦室內的脈絡叢分泌。正常成人的腦脊液總量約為140~180毫升。
還有12對腦神經出入腦,分別稱為嗅神經、視神經、動眼神經、滑車神經、三叉神經、外展神經、面神經、聽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舌下神經。
大腦里還有豐富的腦血管輸送血液供應大腦。
健康指南
頭部外傷的處理
在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緊急情況,不小心頭部被撞。當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我們一定要冷靜,觀察受傷的狀況,及時認真的處理,以免後患。
常見的頭部外傷有三種情況:頭皮擦傷、裂傷,血塊顱內出血。
頭皮擦傷:僅為頭皮表層部分的損傷,損傷處有少量出血或血水滲出。處理方法是先用肥皂水,生理鹽水清洗傷口,然後擦乾,塗點外用消毒葯水就行。對傷口不幹凈的應送醫院清洗包紮,注射破傷風抗毒素。
頭皮裂傷:頭皮裂傷與頭皮擦傷的差別是,裂傷的部位傷口較深,擦傷是表皮,而裂傷是真皮,所以出血較多。用手指壓迫出血點一側皮膚或壓住傷口周圍的皮膚,均可止血,也可用干凈布壓迫傷口止血,並及時包紮好送醫院。
頭皮包塊:外傷處無出血,但是局部出現血腫或硬塊。這是皮下出血。此時,應盡早局部塗上食油或局部重壓包紮,防止腫塊擴大。切忌用跌打葯酒對局部進行外擦和按揉推拿。若已形成發紅的、觸之軟而且有水波感的包塊即血腫達24小時以後,可用熱敷以促進吸收,大血腫不易吸收者,禁止自行用針隨便穿刺放血,應由醫師進行處理。
如頭部外傷後出現昏迷,有的在受傷後即有意識喪失,神志不清,一種是昏迷時間很短,在幾分鍾到30分鍾內清醒的多是腦震盪;有的無昏迷但對受傷前的事件記憶喪失,醫學上稱為逆行性遺忘。對頭部被撞後外部沒什麼血腫,但是幾小時後出現惡心,嘔吐等情況,很有可能是顱內出血,所以對這樣的應馬上送醫院治療。
送醫院前讓病人平卧,去掉枕頭、頭轉向一側,防止嘔吐時食物吸入氣管而致窒息。更不要捏人中或搖動頭部以求弄醒病人,這樣反會加重腦損傷和出血的程度。
Ⅳ 大腦各個部分的作用
大腦(Brain)包括左、右兩個半球及連接兩個半球的中間部分,即第三腦室前端的終板。大腦半球被覆灰質,稱大腦皮質,其深方為白質,稱為髓質。髓質內的灰質核團為基底神經節。在大腦兩半球間由巨束纖維—相連。
具體內容有大腦半球各腦葉、大腦皮質功能定位、大腦半球深部結構、大腦半球內白質、嗅腦和邊緣系統五大部分。
大腦半球表面凹凸不平,布滿深淺不同的溝,溝間的隆凸部分稱腦回。大腦半球的背側面,各有一條斜向的溝,稱為側裂(lateral fissure)。側裂的上方,約當半球的中央處,有一由上走向前下方的腦溝,稱為中央溝(central fissure)。每一半球又分為四個葉(lobe)。在中央溝之前與側裂之上的部位,成為額葉(frontal lobe),為四個腦葉中之最大者,約佔大腦半球的三分之一;側裂以下的部位,稱為顳葉(temporal lobe);中央溝之後與側裂之上的部分,稱為頂葉(parietal lobe);頂葉與顳葉之後,在小腦之上大腦後端的部分,稱為枕葉(occipital lobe)。以上各腦葉,均向半球的內側面和底面延伸,而在各腦葉區域內,各有許多小的腦溝,其中蘊藏著各種神經中樞,分擔不同的任務,形成了大腦皮質的分區專司功能。
各葉的位置、結構和主要功能如下:
1、額葉:也叫前額葉。位於中央溝以前。在中央溝和中央前溝之間為中央前回。在其前方有額上溝和餓下溝,被兩溝相間的是額上回、額中回和額下回。額下回的後部有外側裂的升支和水平分支分為眶部、三角部和蓋部。額葉前端為額極。額葉底面有眶溝界出的直回和眶回,其最內方的深溝為嗅束溝,容納嗅束和嗅球。嗅束向後分為內側和外側嗅紋,其分叉界出的三角區稱為嗅三角,也稱為前穿質,前部腦底動脈環的許多穿支血管由此入腦。在額葉的內側面,中央前、後回延續的部分,稱為旁中央小葉。負責思維、計劃,與個體的需求和情感相關。
2、頂葉:位於中央溝之後,頂枕裂於枕前切跡連線之前。在中央溝和中央後溝之間為中央後回。橫行的頂間溝將頂葉余部分為頂上小葉和頂下小葉。頂下小葉又包括緣上回和角回。響應疼痛、觸摸、品嘗、溫度、壓力的感覺,該區域也與數學和邏輯相關。
3、顳葉:位於外側裂下方,由顳上、中、下三條溝分為顳上回、顳中回、顳下回。隱在外側裂內的是顳橫回。在顳葉的側面和底面,在顳下溝和側副裂間為梭狀回,,側副裂與海馬裂之間為海馬回,圍繞海馬裂前端的鉤狀部分稱為海馬鉤回。負責處理聽覺信息,也與記憶和情感有關。
4、枕葉位於枕頂裂和枕前切跡連線之後。在內側面,,距狀裂和頂枕裂之間為楔葉,與側副裂候補之間為舌回。負責處理視覺信息。
5、島葉:位於外側裂的深方,其表面的斜行中央鉤分為長回和短回。
6、邊緣系統:與記憶有關,在行為方面與情感有關。
在正常情形之下,大腦兩半球的功能是分工合作的,胼胝體是兩半球信息交流的橋梁,完成各功能區的分工合作。
對大腦半球的功能,可歸納為以下幾點認識:
大腦分左右兩個半球,每一半球上分別有運動區、體覺區、視覺區、聽覺區、聯合區等神經中樞。由此可見,大腦兩半球是對稱的。
在神經傳導的運作上,兩半球相對的神經中樞,彼此配合,發生交叉作用:兩半球的運動區對身體部位的管理,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兩半球的視覺區與兩眼的關系是:左半球視覺區管理兩眼視網膜的左半,右半球視覺區管理兩眼視網膜的右半;兩半球的聽覺區共同分擔管理兩耳傳入的聽覺信息。
兩半球的聯合區,分別發揮左右半球相關各區的聯合功能。
在整個大腦功能上,兩半球並不是各自獨立的,兩者之間仍具有交互作用;而交互作用的發揮,乃是靠胼胝體的連接,得以完成。
在正常情形之下,大腦兩半球的功能是分工合作的,在兩半球之間,由神經纖維構成的胼胝體,負責溝通兩半球的信息。如果將胼胝體切斷,大腦兩半球被分割開來,各半球的功能陷入孤立,缺少相應的合作,在行為上會失去統合作用。
人類大腦的兩半球,在功能劃分上,大體上是左半球管右半身,右半球管左半身。每一半球的縱面,在功能上也有層次之分,原則上是上層管下肢,中層管軀干,下層管頭部。如此形成上下倒置,左右分叉的微妙構造。在每一半球上,有各自分區為數個神經中樞,每一中樞各有其固定的區域,分區專司形成大腦分化而又統合的復雜功能。在區域的分布上,兩半球並不完全相同:其中布氏語言區與威氏語言區,只分布在左腦半球,其他各區則兩半球都有。
運動區(motor area)
運動區是管理身體運動的神經中樞,其部位在中央溝之前的皮質內,身體內外所有隨意肌的運動,均受此中樞的支配。運動中樞發出的神經沖動,呈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方式進行。
體覺區(somatosensory area)
體覺區是管理身體上各種感覺的神經中樞。身體上所有熱覺、冷覺、壓覺、觸覺、痛覺等,均受此中樞的管理。體覺區位於頂葉的皮質內,隔中央溝與運動區相對。體覺區的功能與身體各部位的關系,也是上下顛倒與左右交叉的。
視覺區(visual area)
視覺區是管理視覺的神經中樞。視覺區位於兩個半球枕葉的皮質內,交叉控制兩隻眼睛。由視神經通路(neural pathway)可以看出:每隻眼球內視網膜(retina)的左半邊,均經由視神經通路,與左半球的視覺區連接。這說明左半球的視覺區,同時控制左右兩隻眼睛。同樣,右半球的視覺區也同時控制左右兩隻眼睛。視野(visual field)是指在眼不轉頭不搖的情形下目光所見及的廣闊面;只有出現在視野之內的東西,才有可能看見。視網膜是光線刺激的感受器,其功用相當於照相用的軟片。視神經(optic nerve)是傳導視覺神經沖動的神經元。視交叉(optic chiasma)位於視丘之下,是視神經通路的交會點。視神經(optic tract)是兩眼視神經沖動會合後通往視覺中樞的通路。
聽覺區(auditory area)
聽覺區是管理兩耳聽覺的神經中樞。位於兩半球的外側,屬於顳葉的區域。每一半球的聽覺區均與兩耳的聽覺神經連接,但與視覺區的特徵又不相同。每一半球的聽覺區,均具有管理兩耳聽覺的功能,其中一半球的聽覺區受到傷害時,對個體的聽覺能力只有輕微的影響。
聯合區(association area)
聯合區是具有多種功能的神經中樞。在每一半球上均有兩個聯合區。其一是從額葉一直延伸到運動區的一大片區域,成為前聯合區(frontal association area)。它的功能主要是於解決問題的記憶思考有關。其二是後聯合區(posterior association area),分散在各主要感覺區附近。如:額葉的下部就與視覺區有關,此區域受傷會減低視覺的辨識力,對物體的不同形狀,就不容易辨識。
大腦皮質為中樞神經系統的最高級中樞,各皮質的功能復雜,不僅與軀體的各種感覺和運動有關,也與語言、文字等密切相關。根據大腦皮質的細胞成分、排列、構築等特點,將皮質分為若干區。
現在按Brodmann提出的機能區定位簡述如下:
皮質運動區:位於中央前回(4區),是支配對側軀體隨意運動的中樞。它主要接受來自對側骨骼肌、肌腱和關節的本體感覺沖動,以感受身體的位置、姿勢和運動感覺,並發出纖維,即錐體束控制對側骨骼肌的隨意運動。返回
皮質運動前區:位於中央前回之前(6區),為錐體外系皮質區。它發出纖維至丘腦、基底神經節、紅核、黑質等。與聯合運動和姿勢動作協調有關,也具有植物神經皮質中樞的部分功能。
皮質眼球運動區:位於額葉的8樞和枕葉19區,為眼球運動同向凝視中樞,管理兩眼球同時向對側注視。
皮質一般感覺區:位於中央後回(1、2、3區),接受身體對側的痛、溫、觸和本體感覺沖動,並形成相應的感覺。頂上小葉(5、7)為精細觸覺和實體覺的皮質區。
額葉聯合區:為額葉前部的9、10、11區,與智力和精神活動有密切關系。
視覺皮質區:在枕葉的距狀裂上、下唇與楔葉、舌回的相鄰區(17區)。每一側的上述區域皮質都接受來自兩眼對側視野的視覺沖動,並形成視覺。返回
聽覺皮區:位於顳橫回中部(41、42區),又稱Heschl氏回。每側皮質均按來自雙耳的聽覺沖動產生聽覺。
嗅覺皮質區:位於嗅區、鉤回和海馬回的前部(25、28、34)和35區的大部分)。每側皮質均接受雙側嗅神經傳入的沖動。
內臟皮質區:該區定位不太集中,主要分布在扣帶回前部、顳葉前部、眶回後部、島葉、海馬及海馬鉤回等區域。
語言運用中樞:人類的語言及使用工具等特殊活動在一側皮層上也有較集中的代表區(優勢半球),也稱為語言運用中樞。它們分別是:①運動語言中樞:位於額下回後部(44、45區,又稱Broca區)。②聽覺語言中樞:位於顳上回42、22區皮質,該區具有能夠聽到聲音並將聲音理解成語言的一系列過程的功能。③視覺語言中樞:位於頂下小葉的角回,即39區。該區具有理解看到的符號和文字意義的功能。④運用中樞:位於頂下小葉的緣上回,即40區。此區主管精細的協調功能。⑤書寫中樞:位於額中回後部8、6區,即中央前回手區的前方。 返回
大腦半球深部結構
基底神經節:基底神經節是大腦皮質下的一組神經細胞核團,它包括紋狀體、杏仁核和屏狀核(帶狀核)。
紋狀體又包括尾狀核、豆狀核兩部分。紋狀體是丘腦錐體外系重經結構之一,是運動整合中樞的一部分。它主要接受大腦皮質、丘腦、丘腦底核和黑質的傳入沖動,並與紅核、網狀結構等形成廣泛的聯系,以維持肌張力和肌肉活動的協調。
內囊:內囊位於豆狀核、尾狀核和丘腦之間,是大腦皮層與下級中樞之間聯系的重要神經束的必經之路,形似寬厚的白質纖維帶。內囊可分三部,額部稱前肢,枕部稱後肢,兩部的匯合區為膝部。
大腦半球內的白質為有髓纖維所組成,也稱為髓質。它分為三類。
連合系:即兩側大腦半球之間或兩側的其他結構之間的纖維束。主要的有3個連合纖維:胼胝體、前連合、海馬連合。
固有連合系:固有連合系為大腦半球同側各部皮質之間互相聯合的纖維。
投射系:投射系是指大腦皮質、基底神經節、間腦、腦干、脊髓等結構之間的連接纖維,如內囊的纖維,視放射的纖維等。
嗅腦:位於腦的底面,包括嗅球、嗅束和梨狀皮質。
邊緣系統:由皮質結構和皮質下結構兩部分組成。皮質結構包括海馬結構(海馬和齒狀回)、邊緣葉(扣帶回、海馬回和海馬回鉤)、腦島和額葉眶後部等。邊緣系統不是一個獨立的解剖學和功能性實體,它是管理著學習經驗、整合新近與既往經驗,同時為啟動和調節種種行為和情感反應的復雜神經環路中重要的一部分。
Ⅵ 大腦半球分為哪幾個部分具體名稱是什麼
大腦(Brain)包括左、右兩個半球及連接兩個半球的中間部分,即第三腦室前端的終板。大腦半球被覆灰質,稱大腦皮質,其深方為白質,稱為髓質。髓質內的灰質核團為基底神經節。在大腦兩半球間由巨束纖維—相連。
具體名稱有大腦半球各腦葉、大腦皮質功能定位、大腦半球深部結構、大腦半球內白質、嗅腦和邊緣系統五大部分。
Ⅶ 人的大腦分幾部分
大腦(Brain)包括左、右兩個半球及連接兩個半球的中間部分,即第三腦室前端的終板。大腦半球被覆灰質,稱大腦皮質,其深方為白質,稱為髓質。髓質內的灰質核團為基底神經節。在大腦兩半球間由巨束纖維—相連。
具體內容有大腦半球各腦葉、大腦皮質功能定位、大腦半球深部結構、大腦半球內白質、嗅腦和邊緣系統五大部分。
大腦半球表面凹凸不平,布滿深淺不同的溝,溝間的隆凸部分稱腦回。大腦半球的背側面,各有一條斜向的溝,稱為側裂(lateral fissure)。側裂的上方,約當半球的中央處,有一由上走向前下方的腦溝,稱為中央溝(central fissure)。每一半球又分為四個葉(lobe)。在中央溝之前與側裂之上的部位,成為額葉(frontal lobe),為四個腦葉中之最大者,約佔大腦半球的三分之一;側裂以下的部位,稱為顳葉(temporal lobe);中央溝之後與側裂之上的部分,稱為頂葉(parietal lobe);頂葉與顳葉之後,在小腦之上大腦後端的部分,稱為枕葉(occipital lobe)。以上各腦葉,均向半球的內側面和底面延伸,而在各腦葉區域內,各有許多小的腦溝,其中蘊藏著各種神經中樞,分擔不同的任務,形成了大腦皮質的分區專司功能。
各葉的位置、結構和主要功能如下:
1、額葉:也叫前額葉。位於中央溝以前。在中央溝和中央前溝之間為中央前回。在其前方有額上溝和餓下溝,被兩溝相間的是額上回、額中回和額下回。額下回的後部有外側裂的升支和水平分支分為眶部、三角部和蓋部。額葉前端為額極。額葉底面有眶溝界出的直回和眶回,其最內方的深溝為嗅束溝,容納嗅束和嗅球。嗅束向後分為內側和外側嗅紋,其分叉界出的三角區稱為嗅三角,也稱為前穿質,前部腦底動脈環的許多穿支血管由此入腦。在額葉的內側面,中央前、後回延續的部分,稱為旁中央小葉。負責思維、計劃,與個體的需求和情感相關。
2、頂葉:位於中央溝之後,頂枕裂於枕前切跡連線之前。在中央溝和中央後溝之間為中央後回。橫行的頂間溝將頂葉余部分為頂上小葉和頂下小葉。頂下小葉又包括緣上回和角回。響應疼痛、觸摸、品嘗、溫度、壓力的感覺,該區域也與數學和邏輯相關。
3、顳葉:位於外側裂下方,由顳上、中、下三條溝分為顳上回、顳中回、顳下回。隱在外側裂內的是顳橫回。在顳葉的側面和底面,在顳下溝和側副裂間為梭狀回,,側副裂與海馬裂之間為海馬回,圍繞海馬裂前端的鉤狀部分稱為海馬鉤回。負責處理聽覺信息,也與記憶和情感有關。
4、枕葉位於枕頂裂和枕前切跡連線之後。在內側面,,距狀裂和頂枕裂之間為楔葉,與側副裂候補之間為舌回。負責處理視覺信息。
5、島葉:位於外側裂的深方,其表面的斜行中央鉤分為長回和短回。
6、邊緣系統:與記憶有關,在行為方面與情感有關。
在正常情形之下,大腦兩半球的功能是分工合作的,胼胝體是兩半球信息交流的橋梁,完成各功能區的分工合作。
對大腦半球的功能,可歸納為以下幾點認識:
大腦分左右兩個半球,每一半球上分別有運動區、體覺區、視覺區、聽覺區、聯合區等神經中樞。由此可見,大腦兩半球是對稱的。
在神經傳導的運作上,兩半球相對的神經中樞,彼此配合,發生交叉作用:兩半球的運動區對身體部位的管理,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兩半球的視覺區與兩眼的關系是:左半球視覺區管理兩眼視網膜的左半,右半球視覺區管理兩眼視網膜的右半;兩半球的聽覺區共同分擔管理兩耳傳入的聽覺信息。
兩半球的聯合區,分別發揮左右半球相關各區的聯合功能。
在整個大腦功能上,兩半球並不是各自獨立的,兩者之間仍具有交互作用;而交互作用的發揮,乃是靠胼胝體的連接,得以完成。
在正常情形之下,大腦兩半球的功能是分工合作的,在兩半球之間,由神經纖維構成的胼胝體,負責溝通兩半球的信息。如果將胼胝體切斷,大腦兩半球被分割開來,各半球的功能陷入孤立,缺少相應的合作,在行為上會失去統合作用。
人類大腦的兩半球,在功能劃分上,大體上是左半球管右半身,右半球管左半身。每一半球的縱面,在功能上也有層次之分,原則上是上層管下肢,中層管軀干,下層管頭部。如此形成上下倒置,左右分叉的微妙構造。在每一半球上,有各自分區為數個神經中樞,每一中樞各有其固定的區域,分區專司形成大腦分化而又統合的復雜功能。在區域的分布上,兩半球並不完全相同:其中布氏語言區與威氏語言區,只分布在左腦半球,其他各區則兩半球都有。
運動區(motor area)
運動區是管理身體運動的神經中樞,其部位在中央溝之前的皮質內,身體內外所有隨意肌的運動,均受此中樞的支配。運動中樞發出的神經沖動,呈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方式進行。
體覺區(somatosensory area)
體覺區是管理身體上各種感覺的神經中樞。身體上所有熱覺、冷覺、壓覺、觸覺、痛覺等,均受此中樞的管理。體覺區位於頂葉的皮質內,隔中央溝與運動區相對。體覺區的功能與身體各部位的關系,也是上下顛倒與左右交叉的。
視覺區(visual area)
視覺區是管理視覺的神經中樞。視覺區位於兩個半球枕葉的皮質內,交叉控制兩隻眼睛。由視神經通路(neural pathway)可以看出:每隻眼球內視網膜(retina)的左半邊,均經由視神經通路,與左半球的視覺區連接。這說明左半球的視覺區,同時控制左右兩隻眼睛。同樣,右半球的視覺區也同時控制左右兩隻眼睛。視野(visual field)是指在眼不轉頭不搖的情形下目光所見及的廣闊面;只有出現在視野之內的東西,才有可能看見。視網膜是光線刺激的感受器,其功用相當於照相用的軟片。視神經(optic nerve)是傳導視覺神經沖動的神經元。視交叉(optic chiasma)位於視丘之下,是視神經通路的交會點。視神經(optic tract)是兩眼視神經沖動會合後通往視覺中樞的通路。
聽覺區(auditory area)
聽覺區是管理兩耳聽覺的神經中樞。位於兩半球的外側,屬於顳葉的區域。每一半球的聽覺區均與兩耳的聽覺神經連接,但與視覺區的特徵又不相同。每一半球的聽覺區,均具有管理兩耳聽覺的功能,其中一半球的聽覺區受到傷害時,對個體的聽覺能力只有輕微的影響。
聯合區(association area)
聯合區是具有多種功能的神經中樞。在每一半球上均有兩個聯合區。其一是從額葉一直延伸到運動區的一大片區域,成為前聯合區(frontal association area)。它的功能主要是於解決問題的記憶思考有關。其二是後聯合區(posterior association area),分散在各主要感覺區附近。如:額葉的下部就與視覺區有關,此區域受傷會減低視覺的辨識力,對物體的不同形狀,就不容易辨識。
大腦皮質為中樞神經系統的最高級中樞,各皮質的功能復雜,不僅與軀體的各種感覺和運動有關,也與語言、文字等密切相關。根據大腦皮質的細胞成分、排列、構築等特點,將皮質分為若干區。
現在按Brodmann提出的機能區定位簡述如下:
皮質運動區:位於中央前回(4區),是支配對側軀體隨意運動的中樞。它主要接受來自對側骨骼肌、肌腱和關節的本體感覺沖動,以感受身體的位置、姿勢和運動感覺,並發出纖維,即錐體束控制對側骨骼肌的隨意運動。返回
皮質運動前區:位於中央前回之前(6區),為錐體外系皮質區。它發出纖維至丘腦、基底神經節、紅核、黑質等。與聯合運動和姿勢動作協調有關,也具有植物神經皮質中樞的部分功能。
皮質眼球運動區:位於額葉的8樞和枕葉19區,為眼球運動同向凝視中樞,管理兩眼球同時向對側注視。
皮質一般感覺區:位於中央後回(1、2、3區),接受身體對側的痛、溫、觸和本體感覺沖動,並形成相應的感覺。頂上小葉(5、7)為精細觸覺和實體覺的皮質區。
額葉聯合區:為額葉前部的9、10、11區,與智力和精神活動有密切關系。
視覺皮質區:在枕葉的距狀裂上、下唇與楔葉、舌回的相鄰區(17區)。每一側的上述區域皮質都接受來自兩眼對側視野的視覺沖動,並形成視覺。返回
聽覺皮區:位於顳橫回中部(41、42區),又稱Heschl氏回。每側皮質均按來自雙耳的聽覺沖動產生聽覺。
嗅覺皮質區:位於嗅區、鉤回和海馬回的前部(25、28、34)和35區的大部分)。每側皮質均接受雙側嗅神經傳入的沖動。
內臟皮質區:該區定位不太集中,主要分布在扣帶回前部、顳葉前部、眶回後部、島葉、海馬及海馬鉤回等區域。
語言運用中樞:人類的語言及使用工具等特殊活動在一側皮層上也有較集中的代表區(優勢半球),也稱為語言運用中樞。它們分別是:①運動語言中樞:位於額下回後部(44、45區,又稱Broca區)。②聽覺語言中樞:位於顳上回42、22區皮質,該區具有能夠聽到聲音並將聲音理解成語言的一系列過程的功能。③視覺語言中樞:位於頂下小葉的角回,即39區。該區具有理解看到的符號和文字意義的功能。④運用中樞:位於頂下小葉的緣上回,即40區。此區主管精細的協調功能。⑤書寫中樞:位於額中回後部8、6區,即中央前回手區的前方。 返回
大腦半球深部結構
基底神經節:基底神經節是大腦皮質下的一組神經細胞核團,它包括紋狀體、杏仁核和屏狀核(帶狀核)。
紋狀體又包括尾狀核、豆狀核兩部分。紋狀體是丘腦錐體外系重經結構之一,是運動整合中樞的一部分。它主要接受大腦皮質、丘腦、丘腦底核和黑質的傳入沖動,並與紅核、網狀結構等形成廣泛的聯系,以維持肌張力和肌肉活動的協調。
內囊:內囊位於豆狀核、尾狀核和丘腦之間,是大腦皮層與下級中樞之間聯系的重要神經束的必經之路,形似寬厚的白質纖維帶。內囊可分三部,額部稱前肢,枕部稱後肢,兩部的匯合區為膝部。
大腦半球內的白質為有髓纖維所組成,也稱為髓質。它分為三類。
連合系:即兩側大腦半球之間或兩側的其他結構之間的纖維束。主要的有3個連合纖維:胼胝體、前連合、海馬連合。
固有連合系:固有連合系為大腦半球同側各部皮質之間互相聯合的纖維。
投射系:投射系是指大腦皮質、基底神經節、間腦、腦干、脊髓等結構之間的連接纖維,如內囊的纖維,視放射的纖維等。
嗅腦:位於腦的底面,包括嗅球、嗅束和梨狀皮質。
邊緣系統:由皮質結構和皮質下結構兩部分組成。皮質結構包括海馬結構(海馬和齒狀回)、邊緣葉(扣帶回、海馬回和海馬回鉤)、腦島和額葉眶後部等。邊緣系統不是一個獨立的解剖學和功能性實體,它是管理著學習經驗、整合新近與既往經驗,同時為啟動和調節種種行為和情感反應的復雜神經環路中重要的一部分。
參考資料:杏仁核||海馬體||語言中樞
大腦(Brain)包括左、右兩個半球及連接兩個半球的中間部分,即第三腦室前端的終板。大腦半球被覆灰質,稱大腦皮質,其深方為白質,稱為髓質。髓質內的灰質核團為基底神經節。在大腦兩半球間由巨束纖維—相連。
具體內容有大腦半球各腦葉、大腦皮質功能定位、大腦半球深部結構、大腦半球內白質、嗅腦和邊緣系統五大部分。
大腦半球表面凹凸不平,布滿深淺不同的溝,溝間的隆凸部分稱腦回。大腦半球的背側面,各有一條斜向的溝,稱為側裂(lateral fissure)。側裂的上方,約當半球的中央處,有一由上走向前下方的腦溝,稱為中央溝(central fissure)。每一半球又分為四個葉(lobe)。在中央溝之前與側裂之上的部位,成為額葉(frontal lobe),為四個腦葉中之最大者,約佔大腦半球的三分之一;側裂以下的部位,稱為顳葉(temporal lobe);中央溝之後與側裂之上的部分,稱為頂葉(parietal lobe);頂葉與顳葉之後,在小腦之上大腦後端的部分,稱為枕葉(occipital lobe)。以上各腦葉,均向半球的內側面和底面延伸,而在各腦葉區域內,各有許多小的腦溝,其中蘊藏著各種神經中樞,分擔不同的任務,形成了大腦皮質的分區專司功能。
各葉的位置、結構和主要功能如下:
1、額葉:也叫前額葉。位於中央溝以前。在中央溝和中央前溝之間為中央前回。在其前方有額上溝和餓下溝,被兩溝相間的是額上回、額中回和額下回。額下回的後部有外側裂的升支和水平分支分為眶部、三角部和蓋部。額葉前端為額極。額葉底面有眶溝界出的直回和眶回,其最內方的深溝為嗅束溝,容納嗅束和嗅球。嗅束向後分為內側和外側嗅紋,其分叉界出的三角區稱為嗅三角,也稱為前穿質,前部腦底動脈環的許多穿支血管由此入腦。在額葉的內側面,中央前、後回延續的部分,稱為旁中央小葉。負責思維、計劃,與個體的需求和情感相關。
2、頂葉:位於中央溝之後,頂枕裂於枕前切跡連線之前。在中央溝和中央後溝之間為中央後回。橫行的頂間溝將頂葉余部分為頂上小葉和頂下小葉。頂下小葉又包括緣上回和角回。響應疼痛、觸摸、品嘗、溫度、壓力的感覺,該區域也與數學和邏輯相關。
3、顳葉:位於外側裂下方,由顳上、中、下三條溝分為顳上回、顳中回、顳下回。隱在外側裂內的是顳橫回。在顳葉的側面和底面,在顳下溝和側副裂間為梭狀回,,側副裂與海馬裂之間為海馬回,圍繞海馬裂前端的鉤狀部分稱為海馬鉤回。負責處理聽覺信息,也與記憶和情感有關。
4、枕葉位於枕頂裂和枕前切跡連線之後。在內側面,距狀裂和頂枕裂之間為楔葉,與側副裂候補之間為舌回。負責處理視覺信息。
5、島葉:位於外側裂的深方,其表面的斜行中央鉤分為長回和短回。
6、邊緣系統:與記憶有關,在行為方面與情感有關。
不像其他用於肌肉收縮的下行脊髓通路那樣,激發和控制手指精細運動的信號並非源於脊髓頂部的腦干,而是源於腦的最高的區域——皮層的條形區,這一區域橫跨腦,有點像束發帶,稱為運動皮層。運動皮層直接向手指發送信號,控制手的精細運動。它還通過向腦干中四個運動通路中樞發送其他信號來對運動施加間接的影響,這些信號轉而又使肌肉作適當的收縮。運動皮層的不同部分被分派來控制身體的不同部位。人們也許會設想,這種分派會與身體有關部位的大小相對應,即像手這樣的小區域將受微小的運動皮層區控制,而像背部這樣大的區域,將由皮層中最大的份額去控制其運動。但事實並非如此。
SENSORY CORTEX 感覺皮層
正像存在從大腦出發經脊髓的控制肌肉和運動的通路一樣,也存在沿脊髓上行傳入大腦的輸入信號(見第一章)。這些信號與觸覺和痛覺有關,稱為軀體感覺系統。例如,針刺皮膚後,皮下局部神經把信號傳遞給脊髓,爾後,這些信號在脊髓上傳,最終到達大腦的最外層部位,即緊靠運動皮層後稱為軀體感覺皮層的皮層區。
存在兩條沿脊髓上行到達軀體感覺皮層的主要運動通路:一是進化而來的系統,主要與痛和溫度有關,而另一較後出現的系統則傳遞與觸覺相關的精細信號。這是在直覺上很吸引人的安排,它把更基本的既定的系統,與痛、溫度這樣基本的生存因素相關是有道理的,而有精細觸覺參與的更精緻的技能,隨著生物體的進化才變得日益重要起來。
既然是LOBE,那前面就只有四種可能(LOBE的含義見上方):
額葉(frontal lobe)
顳葉(temporal lobe)
頂葉(parietal lobe)
枕葉(occipital lobe)
大腦 [2001年1月31日]
大腦佔去了絕大部分的腦部組織。其中有一個硬膜形成的垂直隔物——大腦鐮將大腦分隔為兩個半球。這兩個半球宛如半顆剝了殼的核桃。
大腦皮質--大腦的四周是由一層只有幾毫米厚的灰色細胞層——大腦皮質所構成。形成所有的大腦皮質和一部分大腦皮質下組織的灰質是由神經元的間質所構成的。灰質下的部分稱為白質。由於大腦皮質尚有許多裂溝和腦回,所以縱表面積頗為可觀。大腦皮質具有意識、記憶、思想和發出動作訊息的作用,是大腦最發達的部分。
腦葉--大腦的兩個半球皆由下列四個腦葉構成:
額葉,位於羅蘭度氏裂溝的前方。
頂葉,位於羅蘭度氏裂溝的後方。
顳葉,位於薛耳味司氏裂溝的下方。
枕葉,位於薛耳味司氏裂溝的後方。
胼胝體--大腦鐮的底下有一個胼胝體,可連貫左右半球。所有訊息都儲存在一個大腦半球內,在必要的時候,這些訊息會經由胼胝體傳入另一個大腦半球。萬一胼胝體遭到損傷,便會發生紊亂的情形,然而這對人的行為舉止並沒有太大影響,他的性格和智力依然未變;只不過,它的一隻手臂的動作不能被另一隻所模仿,這是因為一個大腦半球不能憶起另一個大腦半球所傳給它的訊息而引起的。
運動區--位於額葉中的羅蘭度氏裂溝前,負責控制隨意肌的運動機能,是手掌、手指和臉等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
感覺區--位於頂葉中,羅蘭度氏裂溝後面的位置。
顳葉中有聽覺區,此區專門負責接收辨認由耳朵所接受的刺激。除了聽覺區外,顳葉中同時還有嗅覺區和味覺區。
眼睛接受到的刺激會傳送到大腦枕葉中的視覺區。
語言中心--人類是萬物中唯一能以語言溝通的,這項特性跟大腦的某些區域息息相關。通常這些區域都為在一個大腦半球,我們稱此半球為優性半球。通常,慣用右手者,它的左半球占優勢,而慣用左手者則可能左半球或右半球占優勢。
聽覺包括一個理解的階段,也就是說,將所接收到的聲音加以辨認,變成可被理解的概念。這個理解的特性源於位於優性半球的顳葉中的魏尼凱氏語言中樞。而在發音之前要先把概念譯成字詞,而後變成聲音或是音素。這種形成字詞的能力是來自於優性半球額葉中的布洛卡氏回。布洛卡氏回是大腦語言中心的主要轉變站,我們可將它視為語言運動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