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頁前端 » web20強調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web20強調

發布時間: 2022-02-13 23:55:00

㈠ 什麼是WEB2.0,核心是什麼

要理解WEB2.0,先得看WEB的歷史。 World Wide Web,簡稱WWW,是英國人TimBerners-Lee 1989年在歐洲共同體的一個大型科研機構任職時發明的。通過WEB,互聯網上的資源,可以在一個網頁里比較直觀的表示出來;而且資源之間,在網頁上可以鏈來鏈去。在WEB1.0上做出巨大貢獻的公司有Netscape,Yahoo和Google。 Netscape研發出第一個大規模商用的瀏覽器,Yahoo的楊致遠提出了互聯網黃頁, 而Google後來居上,推出了大受歡迎的搜索服務。

搜索最大的貢獻是,把互聯網上海量的信息,用機器初步分了個線索。但是,光知道網頁里有哪些關鍵字,只解決了人瀏覽網頁的需求。所以,Tim-Berners-Lee在提出WWW不久,即開始推崇語義網(Semantic Web)的概念。為什麼呢?因為互聯網上的內容,機器不能理解。他的理想是,網頁製作時和架構資料庫時,大家都用一種語義的方式,將網頁里的內容表述成機器可以理解的格式。這樣,整個互聯網就成了一個結構嚴謹的知識庫。從理想的角度,這是很誘人的,因為科學家和機器都喜歡有次序的東西。Berners-Lee關心的是,互聯網上數據,及能否被其它的互聯網應用所重復引用。舉一個例子說明標准資料庫的魅力。有個產品叫LiberyLink。裝了它後,到Amazon上去瀏覽時,會自動告訴你某一本書在用戶當地的圖書館能否找到,書號是多少等。因為一本書有統一的書號和書名,兩個不同的互聯網服務(Amazon 和當地圖書館資料庫檢索)可以公享數據,給用戶提供全新服務。
但是,語義網提出之後,曲高和寡,響應的人不多。為什麼?因為指望要網頁的製作者提供這么多額外的信息去讓機器理解一個網頁,太難;簡直就是人給機器打工。這違反了人們能偷懶就偷懶的本性。看看Google的成功就知道。 Google有個Page Rank技術,將網頁之間互相鏈接的關系,用來做結果排序的一個依據,變相利用了網頁製作人的判斷力。想一想網頁的製作者們,從數量來說,比純瀏覽者的數量小得多。但Google就這一個革新,用上了網頁的製作者的一部份力量,已將其推上了互聯網的頂峰。
所以互聯網下一步,是要讓所有的人都忙起來,全民織網,然後用軟體,機器的力量使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瀏覽。如果說WEB1.0是以數據為核心的網,那我覺得WEB2.0是以人為出發點的互聯網。 我們看一看最近的一些WEB2.0產品,就可以理解以上觀點。

Blog: 用戶織網,發表新知識,和其他用戶內容鏈接,進而非常自然的組織這些內容。

RSS: 用戶產生內容自動分發,定閱

Podcasting: 個人視頻/聲頻的發布/定閱

SNS: blog+人和人之間的鏈接

WIKI: 用戶共同建設一個大網路全書

從知識生產的角度看,WEB1.0的任務,是將以前沒有放在網上的人類知識,通過商業的力量,放到網上去。WEB2.0的任務是,將這些知識,通過每個用戶的瀏覽求知的力量,協作工作,把知識有機的組織起來,在這個過程中繼續將知識深化,並產生新的思想火花;

從內容產生者角度看,WEB1.0是商業公司為主體把內容往網上搬,而WEB2.0則是以用戶為主,以簡便隨意方式,通過blog/podcasting 方式把新內容往網上搬;

從交互性看,WEB1.0是網站對用戶為主;WEB2.0是以P2P為主。

從技術上看,WEB客戶端化,工作效率越來越高。比如像Ajax技術, GoogleMAP/Gmail裡面用得出神入化。

我們看到,用戶在互聯網上的作用越來越大;他們貢獻內容,傳播內容,而且提供了這些內容之間的鏈接關系和瀏覽路徑。在SNS裡面,內容是以用戶為核心來組織的。WEB2.0是以用戶為核心的互聯網。

那麼,這種意義上的WEB2.0,和Tim Berners-Lee的語義網,有什麼不同呢?語義網的出發點是數據的規整及可重復被機器調用,提出使用語義化的內容發布工具, 試圖從規則和技術標准上使互聯網更加有序。 Google等搜索引擎,在沒有語義網的情況下,盡可能的給互聯網提供了線索。 WEB2.0則是鼓勵用戶用最方便的辦法發布內容(blog/podcasting),但是通過用戶自發的(blog)或者系統自動以人為核心(SNS)的互相鏈接給這些看似凌亂的內容提供索引。 因為這些線索是用戶自己提供,更加符合用戶使用感受。互聯網逐漸從以關鍵字為核心的組織方式和閱讀方式,到以互聯網用戶的個人portal(SNS)為線索,或者以個人的思想脈絡(blog/rss)為線索的閱讀方式。WEB2.0強調用戶之間的協作。WIKI是個典型例子。從這個角度看,互聯網是在變得更有序,每個用戶都在貢獻:要麼貢獻內容,要麼貢獻內容的次序.

對下一代互聯網的看法,還會有很多的討論。有一點可以肯定,WEB2.0是以人為核心線索的網。提供更方便用戶織網的工具,鼓勵提供內容。根據用戶在互聯網上留下的痕跡,組織瀏覽的線索,提供相關的服務,給用戶創造新的價值,給整個互聯網產生新的價值,才是WEB2.0商業之道。

㈡ 為什麼web前端強調手寫代碼

軟體生成的有很多"臟數據" 雖然對界面沒什麼影響,但是看起來非常混亂。 對程序員來說是很頭疼的事情

㈢ 一問 Web2.0時代是什麼意思,二問 佔座網是什麼意思

第一個問題:
到目前為止,關於Web2.0並沒有清晰的定義。業內普遍的一種說法是,微內容是Web2.0的一個關鍵詞。其中,微內容包括個人所形成的任何數據:比如一則網志、一個評論、一幅圖片、收藏的書簽、喜好的音樂列表、想結交的朋友等等。這些微內容,充斥在了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的方方面面。而Web2.0重點要解決的正是對這些微內容的重新發現和利用。於是,我們看到了這樣的現象,只要是和微內容相關的技術和架構,都是以Web2.0為名義的。

也有人這么界定,Web2.0是相對Web1.0的新的一類互聯網應用的統稱。並且由此斷言,由Web1.0單純通過網路瀏覽器瀏覽html網頁模式向內容更豐富、聯系性更強、工具性更強的Web2.0互聯網模式的發展已經成為互聯網新的發展趨勢。就目前的發展情況而言,Web2.0是以 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 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com等網站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應用為核心,依據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論和技術實現的互聯網新一代模式。

無論怎樣的注腳,我們都不難發現,這個Web2.0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從技術創新角度出發的,或者說與技術沒有很大的相關性。如果從應用的角度看,Web2.0或許更好理解一些,它就像一個帶著光芒的大筐,凡是於以往集中式互聯網不同的模式或者技術,都可以框在其中。

Web1.0到Web2.0的轉變,具體的說,從模式上是從讀向寫、信息共同創造的一個改變;從基本結構上說,則是是由網頁向發表/展示工具演變;從工具上,是由互聯網瀏覽器向各類瀏覽器、rss閱讀器等內容發展;運行機制上,則是自「Client Server」向「Web Services」的轉變;由此,互聯網內容的締造者也由專業人士向普通用戶拓展。說白了,Web2.0的精髓就是以人為本,提升用戶使用互聯網的體驗。這樣遠大的理想,這樣龐大的范疇,也難怪新銳們凡是都要以Web2.0為名義了。

Web2.0,是相對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聯網模式)的新的一類互聯網應用的統稱,是一次從核心內容到外部應用的革命。由Web1.0單純通過網路瀏覽器瀏覽html網頁模式向內容更豐富、聯系性更強、工具性更強的Web2.0互聯網模式的發展已經成為互聯網新的發展趨勢。

Web1.0到Web2.0的轉變,具體的說,從模式上是單純的「讀」向「寫」、「共同建設」發展;從基本構成單元上,是由「網頁」向「發表/記錄的信息」發展;從工具上,是由互聯網瀏覽器向各類瀏覽器、rss閱讀器等內容發展;運行機制上,由「Client Server」向「Web Services」轉變;作者由程序員等專業人士向全部普通用戶發展;應用上由初級的「滑稽」的應用向全面大量應用發展。

總之,Web2.0是以 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 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com等網站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應用為核心,依據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論和技術實現的互聯網新一代模式。
第二個問題:
佔座網(www.zhanzuo.com)是一個大學生的實名制的多媒體立體社區,它強調以大學生的真實姓名注冊,上傳真實照片和個人信息,以真實、真誠的心態展示自己的才華,與人分享心得感受,交流各類信息,獲得更多機會。社區以多媒體的方式,由個人、團體、活動三大功能構成,用個人信息展示(包括姓名、學校、專業、出生日期、星座、個性愛好、當日心情、音樂、相冊)、隨筆日誌、扎堆論壇、即時在線聊天工具、智聯關聯文章、同學搜索等強大功能協同構建出一個互動性極強的大學校園SNS網站,以「張揚自信、盡情分享、抓住機遇、無懼挑戰」為理念,培養大學生從「游戲人生」向「負責人生」,從「虛擬人生」向「真實人生」轉變。
不知道這樣的回答你滿意嗎.

㈣ 什麼是web 20營銷

你好!WEB2.0營銷是指對blog營銷、rss營銷、維基網路 ( Wikipedia)、SNS營銷等WEB2.0應用、技術、理論的一個綜合的表現。它的核心是注重用戶的交互作用,讓用戶既是網站的瀏覽者,也是網站內容的建設者。由於用戶能夠方便地暢達地為自己所消費的產品表達意見,因此這些內容先天具備再次推廣產品的價值。

㈤ web2.0的核心思想是

web2.0的核心思想是:中心化、開放、共享。

具體解釋如下:

1.用戶分享。在Web2.0模式下,可以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分享各種觀點。用戶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可以發布自己的觀點。

2.信息聚合。信息在網路上不斷積累,不會丟失。

3.以興趣為聚合點的社群。在Web2.0模式下,聚集的是對某個或者某些問題感興趣的群體,可以說,在無形中已經產生了細分市場。

4開放的平台,活躍的用戶。平台對於用戶來說是開放的,而且用戶因為興趣而保持比較高的忠誠度,他們會積極的參與其中。

㈥ 什麼是「web2.0」

意義如此深遠的Web2.0,到底是什麼呢?它是一種新的技術么?與之前的Web1.0相比,它又有什麼不同?

互聯網最不缺的就是概念。但像Web2.0這樣受人追捧,卻難以准確定義的概念還真不多。

互聯網最不缺的就是概念。但像Web2.0這樣受人追捧,卻難以准確定義的概念還真不多。盡管如此,有了新概念還是一定要往上靠的,這也是互聯網從誕生起就慣有的傳統。

先是號稱向Web2.0轉型的貓撲網獲得了美國風投AccelPartners的千萬美元注資;之後,是愛趕時髦的搜狐宣布將搜狐IT升級到2.0版本;而「博客中國」更名為「博客網」,更是拿Web2.0來說事兒的。

按照該公司董事長兼CEO方興東的話來說,目前的互聯網已然開始了2.0時代,「全球所有的互聯網巨頭都開始向2.0時代進軍,整個互聯網的發展接下來會進入一場新的競爭乃至新的戰爭!」

那麼,帶來如此重大變革、意義如此深遠的Web2.0,到底是什麼呢?它是一種新的技術么?與之前的Web1.0相比,它又有什麼不同?

方興東認為,與Web1.0最大的不同就是Web2.0所提倡的個性化,在其中,個人不是作為被動的客體而是作為一種主體參與到了互聯網中,個人在作為互聯網的使用者之外,還同時成為了互聯網主動的傳播者、作者和生產者。

到目前為止,關於Web2.0並沒有清晰的定義。業內普遍的一種說法是,微內容是Web2.0的一個關鍵詞。其中,微內容包括個人所形成的任何數據:比如一則網志、一個評論、一幅圖片、收藏的書簽、喜好的音樂列表、想結交的朋友等等。這些微內容,充斥在了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的方方面面。而Web2.0重點要解決的正是對這些微內容的重新發現和利用。於是,我們看到了這樣的現象,只要是和微內容相關的技術和架構,都是以Web2.0為名義的。

也有人這么界定,Web2.0是相對Web1.0的新的一類互聯網應用的統稱。並且由此斷言,由Web1.0單純通過網路瀏覽器瀏覽html網頁模式向內容更豐富、聯系性更強、工具性更強的Web2.0互聯網模式的發展已經成為互聯網新的發展趨勢。就目前的發展情況而言,Web2.0是以 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 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com等網站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應用為核心,依據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論和技術實現的互聯網新一代模式。

無論怎樣的注腳,我們都不難發現,這個Web2.0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從技術創新角度出發的,或者說與技術沒有很大的相關性。如果從應用的角度看,Web2.0或許更好理解一些,它就像一個帶著光芒的大筐,凡是於以往集中式互聯網不同的模式或者技術,都可以框在其中。

Web1.0到Web2.0的轉變,具體的說,從模式上是從讀向寫、信息共同創造的一個改變;從基本結構上說,則是是由網頁向發表/展示工具演變;從工具上,是由互聯網瀏覽器向各類瀏覽器、rss閱讀器等內容發展;運行機制上,則是自「Client Server」向「Web Services」的轉變;由此,互聯網內容的締造者也由專業人士向普通用戶拓展。說白了,Web2.0的精髓就是以人為本,提升用戶使用互聯網的體驗。這樣遠大的理想,這樣龐大的范疇,也難怪新銳們凡是都要以Web2.0為名義了。

㈦ 何為web2.0

要理解WEB2.0,先得看WEB的歷史。 World Wide Web,簡稱WWW,是英國人TimBerners-Lee 1989年在歐洲共同體的一個大型科研機構任職時發明的。通過WEB,互聯網上的資源,可以在一個網頁里比較直觀的表示出來;而且資源之間,在網頁上可以鏈來鏈去。在WEB1.0上做出巨大貢獻的公司有Netscape,Yahoo和Google。 Netscape研發出第一個大規模商用的瀏覽器,Yahoo的楊致遠提出了互聯網黃頁, 而Google後來居上,推出了大受歡迎的搜索服務。

搜索最大的貢獻是,把互聯網上海量的信息,用機器初步分了個線索。但是,光知道網頁里有哪些關鍵字,只解決了人瀏覽網頁的需求。所以,Tim-Berners-Lee在提出WWW不久,即開始推崇語義網(Semantic Web)的概念。為什麼呢?因為互聯網上的內容,機器不能理解。他的理想是,網頁製作時和架構資料庫時,大家都用一種語義的方式,將網頁里的內容表述成機器可以理解的格式。這樣,整個互聯網就成了一個結構嚴謹的知識庫。從理想的角度,這是很誘人的,因為科學家和機器都喜歡有次序的東西。Berners-Lee關心的是,互聯網上數據,及能否被其它的互聯網應用所重復引用。舉一個例子說明標准資料庫的魅力。有個產品叫LiberyLink。裝了它後,到Amazon上去瀏覽時,會自動告訴你某一本書在用戶當地的圖書館能否找到,書號是多少等。因為一本書有統一的書號和書名,兩個不同的互聯網服務(Amazon 和當地圖書館資料庫檢索)可以公享數據,給用戶提供全新服務。

但是,語義網提出之後,曲高和寡,響應的人不多。為什麼?因為指望要網頁的製作者提供這么多額外的信息去讓機器理解一個網頁,太難;簡直就是人給機器打工。這違反了人們能偷懶就偷懶的本性。看看Google的成功就知道。 Google有個Page Rank技術,將網頁之間互相鏈接的關系,用來做結果排序的一個依據,變相利用了網頁製作人的判斷力。想一想網頁的製作者們,從數量來說,比純瀏覽者的數量小得多。但Google就這一個革新,用上了網頁的製作者的一部份力量,已將其推上了互聯網的頂峰。

所以互聯網下一步,是要讓所有的人都忙起來,全民織網,然後用軟體,機器的力量使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瀏覽。如果說WEB1.0是以數據為核心的網,那我覺得WEB2.0是以人為出發點的互聯網。 我們看一看最近的一些WEB2.0產品,就可以理解以上觀點。

Blog: 用戶織網,發表新知識,和其他用戶內容鏈接,進而非常自然的組織這些內容。

RSS: 用戶產生內容自動分發,定閱

Podcasting: 個人視頻/聲頻的發布/定閱

SNS: blog+人和人之間的鏈接

WIKI: 用戶共同建設一個大網路全書

從知識生產的角度看,WEB1.0的任務,是將以前沒有放在網上的人類知識,通過商業的力量,放到網上去。WEB2.0的任務是,將這些知識,通過每個用戶的瀏覽求知的力量,協作工作,把知識有機的組織起來,在這個過程中繼續將知識深化,並產生新的思想火花;

從內容產生者角度看,WEB1.0是商業公司為主體把內容往網上搬,而WEB2.0則是以用戶為主,以簡便隨意方式,通過blog/podcasting 方式把新內容往網上搬;

從交互性看,WEB1.0是網站對用戶為主;WEB2.0是以P2P為主。

從技術上看,WEB客戶端化,工作效率越來越高。比如像Ajax技術, GoogleMAP/Gmail裡面用得出神入化。

我們看到,用戶在互聯網上的作用越來越大;他們貢獻內容,傳播內容,而且提供了這些內容之間的鏈接關系和瀏覽路徑。在SNS裡面,內容是以用戶為核心來組織的。WEB2.0是以用戶為核心的互聯網。

那麼,這種意義上的WEB2.0,和Tim Berners-Lee的語義網,有什麼不同呢?語義網的出發點是數據的規整及可重復換韉饔茫岢鍪褂糜鏌寤哪諶莘⒉脊ぞ擼?nbsp;試圖從規則和技術標准上使互聯網更加有序。 Google等搜索引擎,在沒有語義網的情況下,盡可能的給互聯網提供了線索。 WEB2.0則是鼓勵用戶用最方便的辦法發布內容(blog/podcasting),但是通過用戶自發的(blog)或者系統自動以人為核心(SNS)的互相鏈接給這些看似凌亂的內容提供索引。 因為這些線索是用戶自己提供,更加符合用戶使用感受。互聯網逐漸從以關鍵字為核心的組織方式和閱讀方式,到以互聯網用戶的個人portal(SNS)為線索,或者以個人的思想脈絡(blog/rss)為線索的閱讀方式。WEB2.0強調用戶之間的協作。WIKI是個典型例子。從這個角度看,互聯網是在變得更有序,每個用戶都在貢獻:要麼貢獻內容,要麼貢獻內容的次序.

對下一代互聯網的看法,還會有很多的討論。有一點可以肯定,WEB2.0是以人為核心線索的網。提供更方便用戶織網的工具,鼓勵提供內容。根據用戶在互聯網上留下的痕跡,組織瀏覽的線索,提供相關的服務,給用戶創造新的價值,給整個互聯網產生新的價值,才是WEB2.0商業之道。(作者為MOP網董事長兼CEO)
WEB2.0將成就新一輪網站創業、變革的狂潮

很感謝web2.0這個概念的誕生,它讓互聯網又煥發了新的活力,並吸引著資本流向web2.0,無數具有創新意義的web2.0網站應運而生,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圈內圈外關於web2.0的爭議、討論已經引起了創業者和投資者的廣泛關注。如果你在IT圈混,而且你想獲得風險投資,你想立即創業致富,那你最好了解web2.0,吃透web2.0,創立web2.0,因為國外投資商已經認定web2.0前途無限。不知道是否新一輪網路泡沫的誕生還是新一輪網路變革的機遇,web2.0反正給我們帶來了激情。

what』s web 2.0?Wikipedia中有相應的描述,不過仍然含糊不清,不能作為web2.0的准確定義。有的說web2.0可定義為「可寫的互聯網」,這也不完全准確。關於web1.0和2.0的區別,我很贊同呂欣欣的一番比較,"web1.0天天談門戶,web2.0談個人化;web1.0談內容,web2.0談應用;web1.0商業模式,web2.0談服務;web1.0談密閉、大而全,web2.0大家談開放、談聯合;web1.0網站中心化,web2.0談個人中心化;web1.0一對一,web2.0談社會性網路;web1.0不知道你是狗,web2.0你去年夏天幹了什麼我一清二楚甚至想要干什麼呢。。。"

我認為的web2.0的典型特徵和表現形式:個人出版和聚合(如blog,rss,atom)、社會協作(wiki,軟體工程協作)、更好的用戶體驗(如簡短的url、ajax技術)、開放APIs(Flickr、del.icio.us、Bloglines),用戶參與佔主導(sns,blog,社會化書簽,網摘)。除此之外我還認為網路游戲也具有web2.0的性質,因為它講究社會協作、講究用戶參與佔主導,講究給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

新事物新概念的誕生,總是會存在反對意見的,國外的就不說了,國內老冒的"朝web 2.0潑點冷水"、周天舒的"給「所謂的」Web 2.0潑點熱水",都從技術角度分析認為web2.0是早就已經使用的技術,這有些讓我失望,因為他們的觀點走向了狹隘,沒有看到後面的本質。也許web2.0的幾種表現形式早就有了,例如rss,blog,ajax等等都已經有年頭了,但是真正大規模應用卻是在近期,個體現象的發展與匯合逐漸被提煉成一種模式、理論和概念,這就脫離了其表現形式這一技術外殼所賦予的基本內涵,通俗點說這就是"量變到質變"的一個革命性的過程,這是對表面現象的更深層次的發掘和提煉,帶有更具變革更具創意更具激情的深刻含義。

在如今傳統的互聯網模式越來越單一,並逐漸走向了死胡同,僅靠服務商自身的滑鼠+水泥來造就龐大的內容平台和用戶數量,這樣的模式如今已經受到嚴峻挑戰。而web2.0的浪潮已經席捲了全球最知名的網路巨頭:yaohoo、msn、google等,國內的門戶網站首當其沖需要進行web2.0變革,而其他網路應用,如求職招聘、同學錄、分類信息、b2b、b2c等各類網站都需要經過web2.0的改造,來面對新的挑戰和沖擊。

普通用戶也許不需要知道sns,web2.0等概念,但作為互聯網的創業者、參與者、投資者,你不能只做旁觀,你需要行動起來,機會就在眼前。

web2.0讓我感受到了互聯網新一輪發展的巨大機遇,也讓我感受到了互聯網尋求突破創新的迫切。當然除了國內國外的常用web2.0模式以外,我也一直在探尋著整合性質的web2.0,傳統應用的web2.0化以及更合適的web2.0的創業模式,歡迎大家有空交流。

全民上網到全民織網 Web 2.0掀起人民戰爭

作者: CNET科技資訊網
CNETNews.com.cn 2005-07-05 09:0 AM

Web 2.0 正在讓互聯網逐漸找回Internet的真正含義:平等、交互,去中心化。你不應該只是互聯網的讀者,你也應該是互聯網的作者;你不該只是在互聯網上沖浪,你本身就是波浪製造者。Web 2.0 之於Web 1.0 ,如同分布式計算之於集中式計算,網格之於大型主機。

CNET科技資訊網7月5日北京報道(文/高飛)當Internet的創立者利克·李德在1963年提出「超銀河網路」(Internet的前身)時,他想的是如何讓計算機和網路幫助人們溝通和思考,如何讓網路「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但在上世紀90年代初雅虎等超級門戶網站出現之後,互聯網的發展卻一度遠離利克。李德的初衷。

雅虎、亞馬遜,和中國新浪、搜狐等超級網站憑借強勢的內容,常年駐扎在網民的收藏夾中。網民們美其名曰的「網上沖浪」其實就是圍繞這些網路「恆星」所作的圓周運動,網民僅僅充當互聯網的讀者,而不是作者,這時的互聯網是「只讀」的。但Web 2.0 的出現,結束了了網民周期性趕集運動。

Blog作者Keso說:「在Web 1.0 時代,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各處瞎逛,並美其名曰——沖浪(即Web 瀏覽)。Web 2.0 帶給我們的,是一個可以讀寫的互聯網,Blog、Wiki等是其中的代表。」

藉助Web 2.0 ,一個不僅「可讀」,而且「可寫」和「可交互」的互聯網正逐漸浮出水面。利克·李德30多年前的夢想正逐漸被實現。

Blog:個人媒體崛起

在Web 2.0 的世界中,Blog(中文翻譯作「網志」、「博客」)絕對是個「招牌菜」,它已獲得了廣泛的知名度。

「911 事件」是Blog發展史上的里程碑階段。人們發現,恐怖事件現場當事人建立的Blog才是最可能給出第一手和最真實信息的人。一個重要的博客類戰爭Blog(WarBlog )因此繁榮起來。「對911 事件最真實最生動的描述不在《紐約時報》,而在那些倖存者的Blog中」一位Blog作者寫道。

在中文世界,讓「博客」一舉成名的人當屬「木子美」,她對個人隱私毫不避諱的曝光,完全顛覆了中國人的倫理傳統。網民們蜂擁而至 「木子美」的Blog,「木子美」私生活曝光的同時,Blog也走進大眾傳播領域。

Blog並不是一個充滿技術含量的概念,為了便於理解,你甚至可以把它看作以時間為順序更新的個人主頁。Blog的可貴之處在於,它讓世人認識到,寫作並不是媒體的專利,新聞也不是記者的特權。再眼疾手快的記者也不如在現場的人更了解事實。目擊者的Blog比新聞記者擁有更高的權威和更接近事實的判斷。

在亞洲,韓國人Oh Yeon Ho創立的Blog網站已經成為韓國重要的媒體力量,通過發動全社會的力量,無論是韓國總統盧武鉉遭彈劾事件,還是韓國人金善逸在伊拉克遭到綁架並被殺害事件,都走在了韓國各大媒體的前列。這個網站的一條新聞上竟然有85000 條評論,遠超過其他媒體互動水平。

著名矽谷IT專欄作家丹·吉爾默總結說,Blog本身代表著「新聞媒體3.0 」。1. 0 是指傳統媒體或說舊媒體(O l d Media ,如「晚報、CCTV」),2.0 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新媒體(New Media ,如新浪、雅虎)或者叫跨媒體,3.0 就是以Blog為代表的(We Media)的個人媒體或者叫自媒體。

Blog發展到現在,內容已並不僅局限於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都是可選項,而音頻B l o g 就有一個自己的名字——Podcast (國內有翻譯為「播客」)。Blog搭起從互聯網閱讀時代到寫錄時代的橋梁。

模糊編輯和讀者的角色

在Blog完成了對Web2.0的啟蒙教育之後,一系列在其框架下的理念紛至沓來,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Wiki(網路大網路全書)、Social Bookmark(社會化書簽)等等。

Wiki是Web 2.0 體系下的又一個概念。Wiki可以簡單地解釋為由網友自發維護的網路大網路全書,這個大網路全書由網友自發編輯並修改內容,每個人既可以是某個詞條的讀者,又可以是這個詞條的編撰者,讀者和編輯的界限在Wiki中被模糊了。首個Wiki網站的創建者Ward Cunningham說:「我創建第一個Wiki的初衷就是要建立一種環境,我們能夠交流彼此的經驗。」社會化書簽則是與Wiki很相似的概念,它可以讓網民互相共享自己的收藏夾,交換資源。

獨立的Blog並不具備商業網站的推廣能力,這一個個以自我為中心的網路節點如何完成互通與共享?在Web 2.0 體系下,Tag (標簽), RSS (聚合服務)和六度分隔理論起到了黏合劑的作用。

Tag 直譯為標簽,它可以讓你為自己所創造的內容(Blog文字、圖片、音頻等)創建多個用作解釋的關鍵字。比如一副雪景的圖片就可以定義「雪花」、「冬天」、「北極」「風景照片」這幾個Tag.雅虎剛剛收購的圖片共享網站Flickr就對此提供支持。Tag 類似於傳統媒體的「欄目」,它的相對優勢則在於創作者不會因媒體欄目的有限性而無法給作品歸類。

RSS 則是一種更為直接的互動方式,一般翻譯為聚合服務,它彷彿就是為Blog而生的技術,藉助RSS ,網民可以自由訂閱指定Blog(絕大多數的Blog都支持RSS),也就是說讀者可以自定義自己喜歡的內容,而不是象Web 1.0 那樣由網路編輯選出讀者閱讀的內容。

顛覆媒體中心理念

雅虎首席運營官丹尼爾·羅森格告訴記者,「(對傳統媒體的)顛覆倒不敢說,但RSS 重新定義了信息分享的方法,顛覆了未來信息社會必須有一個核心的理念,雖然RSS 眼下並不會為網路廣告帶來什麼幫助,但是卻能讓所有人更好地分享信息。」

傳統媒體也希望藉此把自己的內容互動起來。數字音頻出版商Audible 正計劃發行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和其他一些期刊的Podcast ,通過RSS 網路標准進行發行,用戶可以下載到MP3 播放器中收聽。

曾經有人提出疑問,Web 2.0 的互動與傳統BBS 有何不同?一名叫羅皓菱的Blog作者解釋了Blog與BBS 的區別:Blog是集原創文章、鏈接評價、鏈接、網友跟進於一體的,比起BBS 那種口無遮攔、隨心所欲、良莠不齊的情緒化發言,博客製作的日誌更加審慎、仔細和周詳,其單個文本的豐富性、討論脈絡的清晰度、論題的拓展空間都超過了BBS 的網友發言帖子。

Ward Cunningham 也談到過Wiki與BBS 的差別,他認為BBS 沒有上下文的概念,討論經常無法持久地進行。討論組反復圍繞著同一個話題,但是人們經常忘了以前說過什麼。

詳細請看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fe04883010004rp

Web 2.0 相關名詞解釋

http://blog.sina.com.cn/u/3fe04883010003vl

中國WEB2.0 Top100

http://blog.sina.com.cn/u/3fe04883010004rm

㈧ 什麼是WEB2.0

什麼是Web2.0

Web2.0是以Flickr、43Things.com等網站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會軟體的應用為核心,依據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論和技術實現的互聯網新一代模式。」

Blog——博客/網志:Blog的全名應該是Web log,後來縮寫為Blog。Blog是一個易於使用的網站,您可以在其中迅速發布想法、與他人交流以及從事其他活動。所有這一切都是免費的。

RSS——站點摘要:RSS是站點用來和其他站點之間共享內容的一種簡易方式(也叫聚合內容)的技術。最初源自瀏覽器「新聞頻道」的技術,現在通常被用於新聞和其他按順序排列的網站,例如Blog。

WIKI——網路全書:Wiki--一種多人協作的寫作工具。Wiki站點可以有多人(甚至任何訪問者)維護,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或者對共同的主題進行擴展或者探討。

Wiki指一種超文本系統。這種超文本系統支持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同時也包括一組支持這種寫作的輔助工具。

網摘:「網摘」又名「網頁書簽」,起源於一家叫做Del.icio.us的美國網站自2003年開始提供的一項叫做「社會化書簽」(Social Bookmarks)的網路服務,網友們稱之為「美味書簽」(Delicious在英文中的意思就是「美味的;有趣的」)。

SNS——社會網路:Social Network Sofwaret,社會性網路軟體,依據六度理論,以認識朋友的朋友為基礎,擴展自己的人脈。

P2P——對等聯網:P2P是peer-to-peer的縮寫,peer在英語里有「(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和「夥伴」等意義。這樣一來,P2P也就可以理解為「夥伴對夥伴」、「點對點」的意思,或稱為對等聯網。目前人們認為其在加強網路上人的交流、文件交換、分布計算等方面大有前途。

IM——即時通訊:即時通訊(Instant Messenger,簡稱IM)軟體可以說是目前我國上網用戶使用率最高的軟體。聊天一直是網民們上網的主要活動之一,網上聊天的主要工具已經從初期的聊天室、論壇變為以MSN、QQ為代表的即時通訊軟體。

RSS為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簡易供稿)的縮寫,是某一站點用來和其它站點之間共享內容的一種簡易方式,也叫聚合內容。網路用戶可以在客戶端藉助於支持RSS的新聞聚合工具軟體(例如SharpReader NewzCrawler、FeedDemon RSSReader),在不打開網站內容頁面的情況下閱讀支持RSS輸出的網站內容。可見,網站提供RSS輸出,有利於讓用戶發現網站內容的更新。在高速高質高效成為主流呼聲的互聯網時代,RSS無疑推動了網上信息的傳播,提出了另一種看世界的方式。

RSS,原意是把網站內容如標題、鏈接、部分內文甚至全文轉換為可延伸標示語言(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的格式,以向其它網站供稿,使用者可以用一般的瀏覽器觀看,也可以用特殊的「閱讀器」軟體來閱讀。

-----------------------------------------------------------------------------------------------

歷史很重要。對一個技術的學習也應當從歷史出發,通過其在時間形成歷史的流變,得以知曉現狀,甚至能夠預知未來。

那Web1.0是什麼呢?

他們說,記得靜態HTML的WWW時代么?

(那個時代的WWW應用、人們的Web體驗、對社會的影響如何?)

那麼動態HTML和靜態HTML下的Web相比,是多少版本?1.5?對了,他們是真這么叫的。

(在效果和影響上,與1.0相比,擴展和加深多少?)

要呈現的數據存儲在資料庫中,通過Web服務端的程序,應用戶的請求,取出數據,加上事先設計的模板,動態的生成Html代碼,發送到用戶的瀏覽器那裡。

他是1.0系列,應為用戶在瀏覽器中所見和Web1.0一樣,它有0.5的升級,因為數據不是事先製作並發布,而是動態生成,和用戶的需要交互生成。

那好,再加0.5,到Web2.0,變化是在哪裡呢?

(看到了正在崛起的和改變的,會繼續朝著什麼方向改變互聯網和社會呢?)

更新:關於各個版本的差別,看看亞馬遜的例子。

事情沒有那麼幸運,Web2.0並不是一個具體的事物,而是一個階段,是促成這個階段的各種技術和相關的產品服務的一個稱呼。所以,我們無法說,Web2.0是什麼,但是可以說,那些是Web2.0。

WikiPedia的Web2.0條目下列出了這些條件:

*CSS和語義相關的XHTML標記

*AJAX技術

*SyndicationofdatainRSS/ATOM

*AggregationofRSS/ATOMdata

*簡潔而有意義的URLs

*支持發布為weblog

*RESTian(preferred)或者XMLWebserviceAPIs

*一些社會性網路元素

必須具備的要素有:

*網站應該能夠讓用戶把數據在網站系統內外倒騰。

*用戶在網站系統內擁有自己的數據

*完全基於Web,所有的功能都能透過瀏覽器完成。

(以上內容引用自英文版維基網路)

雖然這只是一家之言,不過,對於其中談到的幾個要素,大家還是公認的。

-基於RSS/ATOM/RDF/FOAF等XML數據的同步、聚合和遷移。

數據不再和頁面和網站混粘在一起,它獨立了,它跟著用戶走。這是Web2.0的很重要特徵。這也是為什麼Blog是Web2.0的代表的原因。在網志上,常主角的是相互獨立的一則則的網志。

獨立,然後有物理表現。現在,就能讓他們活躍起來。透過對XML數據的處理,這些內容能被自由的組合,被各種應用程序,不論是Web程序還是桌面程序等呈現和處理。

當然,最重要的是背後的人。

-社會性因素。

內容跟著人走,內容又能夠被用戶自由的組合,也就是說,用戶能夠自由的藉助內容媒介,創建起一個個的社群,發生各種社會性的(網路)行為。

此外還有標簽以及建立在開放標簽系統之上的Folksonomy。

-第三個公認的因素是開放API,

這個技術性稍強些,得另花時間研習,可以先看看例子:amazon、flickr、googlemap等。

從Web應用的產品/服務生產者角度來說,該如何創建Web2.0的產品呢?

重要的是要抓住這么幾點,一個是微內容(這里有定義),一個是用戶個體。除了這兩個最基本的之外,還可以考慮社群內的分享以及提供API。

(cnbruce收藏的一些API內容:http://www.cnbruce.com/blog/showlog.asp?cat_id=34&log_id=709 )

微內容:英文是microcontent。用戶所生產的任何數據都算是微內容,比如一則網志,評論,圖片,收藏的書簽,喜好的音樂列表、想要做的事情,想要去的地方、新的朋友等等。這些微內容,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它的數量、重要性,還有我們對它的依賴,並不亞於那些道貌岸然、西裝革履的正統文章、論文、書籍。

對微內容的重新發現和利用,是互聯網所開創的平等、民主、自由風氣的自然衍生,也是互聯網相關技術消減信息管理成本之後的一個成果。

我們每天都生產眾多的微內容,也消費著同樣多的微內容。對於Web2.0來說,如何幫助用戶管理、維護、存儲、分享、轉移微內容,就成了關鍵。

用戶個體。對於Web1.0的典型產品/服務來說,用戶沒有具體的面貌、個性,它只是一個模糊的群體的代名詞而已。但是對於Web2.0的產品和服務來說,用戶是個實實在在的人。Web2.0所服務的,是具體的人,而不是一個如同幽靈般的概念。並且,這個人的具體性,會因為服務本身而不斷地充實起來。

如何為這個具體的個體服務,是Web2.0設計的起點。

因此,一類可以被稱作Web2.0的產品/服務將是這樣:

服務於用戶個體的微內容的收集、創建、發布、管理、分享、合作、維護等的平台。

其他的呢?恐怕就設計到好些人提到的,微內容的XML表現;微內容的聚合;微內容的遷移;社會性關系的維護;界面的易用性等等。

以及是否就是開源、參與、個人價值、草根、合作等等?

Web2.0是許多方面起頭並進又相互牽連的一個新的階段的到來。因此,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看法。那麼,對於Web開發人員來說,Web2.0意味著什麼呢?

他們說Web2.0階段,Web是一個平台,或者說,Web正在變得可編程,可以執行的Web應用。野心家們設想這個它的終極目標是WebOS。

Web1.0時候,Web只是一個針對人的閱讀的發布平台,Web由一個個的超文本鏈接而成。現在的趨勢發生了變化,Web不僅僅是Html文檔的天下,它成了交互的場所。

Web2.0Conference網站的橫幅引用JeffBezos的話說「Web1.0ismakingtheinternetforpeople,web2.」。

具體來講,他們說Web成為一個開發環境,藉助Web服務提供的編程介面,網站成了軟體構件。

這些,就是WebService的目標吧,信息孤島通過這些WebService的對話,能夠被自由構建成適合不同應用的建築來。

一些例子:del.icio.us、flickr、a9、amazon、yahoo、google、msn等提供的編程介面衍生出的各種應用。

為什麼要開放APIs,這涉及到集市中的商業方面的技術策略。當然,還有更深層的原因,那是什麼呢?

這種交互不僅體現在不同的網站服務之間,同時還體現在用戶和Web之間在瀏覽器上的交互。這也是為什麼在美味書簽的收藏中Web2.0和AJAX如此相關的一個原因。

在Web頁面上使用桌面程序有的那些便利,真的是很享受的事情。這恐怕也是Web可編程的一個方面,Web頁面不再是標記和內容混合那樣的簡單,它就是一個可以編程的地方(是這樣理解吧?)

有人反對說,AJAX的使用對搜索引擎不友好,只有Web1.0的站長才關心這個事情吧,在Web2.0時候,站長應該關心的是用戶參與的便利、用戶的自由度,至於搜索,有RSS/ATOM/RDF等,更本用不著操心,Google不是已經順應這個趨勢,讓大家主動提交了么?

可編程的第三個方面,是否在於Web應用和桌面應用之間的無縫連接趨勢的出現?類似這里說的「從工具上,是由互聯網瀏覽器向各類瀏覽器、rss閱讀器等內容發展」

編程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對數據的操作,因此,對於網站來說,除了WebService介面之外,最近為簡便方式就是將內容以RSS/RDF/ATOM格式,或者有意義的XHTML格式輸出,同時實現內容和表現的分離。

[Web2.0是個歷史學的概念,而非是個技術性的概念,它是對Web發展歷史斷代的成果。對這個概念的梳理,能幫助我更好的把握互聯網正在發生的技術與文化。]

---------------------------------------------------------------
中文網志圈談論的Web2.0內容摘要:

-「Web2.0是用來研究現象、發現規律的東西,不是用來招商引資、搭台唱戲的東西。當越來越多的互聯網應用採取與用戶互動的方式,越來越多的內容是由用戶產生,越來越多的用戶參與到互聯網創造的過程中的時候,其實它代表了一種新的思潮。在這種思潮之下,一些新的技術開始出現,一些古老技術重新煥發了生機。隨便你怎麼表述這樣一種現象,但現象本身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不管是叫它Web2.0,還是社會化互聯網。」[Keso:老冒給Web2.0澆了一桶冷水]

-「我覺得最有價值的一個是,web應用的數據格式開始逐漸出現了交換「標准」...這些標准...更加容易被機器自動化處理...能幫助人更好地過濾和定製化信息。其次,更多的服務將以webservice的形式來提供,...這使得web服務可以被互相集成,從而誕生更多新的服務...人的重要性被提高了。過去web更多注重在信息提供,而現在的越來越多的應用更加關注人,也就是所謂「社會性」。此外web的可用性改進正在被越來越重視...」[老冒:朝web2.0潑點冷水]

-「我認為Webx.x是人們為了區別不同時代Web的發展而使用的,而這些概念也是經過歸納出來的結果。抓住對方向,如Wikipedia中所提到的朝向互動及社會網路的方向發展,不論應用何種技術,只要能達到目的都是很好的。甚至作為一般的使用者,都可以不去理會Webx.x的討論,因為我們都已經在使用這些技術或網站了。」[圖書館觀點:Web2.0]

-「RSS逐漸成為在線內容提供服務的標准發行平台。Blog以及user-generated內容的興起。MyYahoo提供的RSS整合型服務。同時提出了值得密切關注的一些發展中領域,其中包括搜索技術,個性化,User-Generated內容(包括blog,評論,圖像和聲音),音樂,短視頻和Accessibility(易訪問性)」[Owen:MaryMeeker新作-關於DigitalWorld的發展報告的摘取]

-「我們談論的Web2.0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可讀寫的網路,這種可讀寫的網路表現於用戶是一種雙通道的交流模式,也就是說網頁與用戶之間的互動關系由傳統的「Push」模式演變成雙向交流的「Two-WayCommunication」的模式。而對於Web服務的開發者來說,Web2.0帶來的理念是服務的親和力,可操作性,用戶體驗以及可用性。」[Owen:BaCKpACK-體驗可讀寫的Web服務]

-「web2.0是一種可以被分發的信息概述,web文檔被格式化成了web數據。我們不會再看到不同舊地信息,現在我們所注意到是一種聚合、再混合內容的工具。」[songzhen:也說Web2.0的翻譯]

-「從這些應用中可以看到:如果基於傳統的HTML,同樣的功能實現將變得非常復雜和不穩定,數據的再生產和交換成本是很高的。所以:RSS這個標准最終要的貢獻就是使得互聯網的大部分網站變得可編程:類似的例子還有Blog中的:TrackBackPing等機制,這些機制都是依賴XML/RPC實現的。當初為Lucene設計一個RSS/XML的介面也是為了這個初衷,它使得全文檢索服務可以輕松的嵌入到各種應用中,通過關鍵詞將各種內容之間實現更豐富的關聯(WellReferenced)。」[車東:RSS,簡單協議使得互聯網可編程]

-「聚合的可能性以及如何更好地聚合(通常來說,更好的聚合應該基於個人知識管理和人際關系管理)很顯然應該成為新一代或者說web2.0架構的核心之一。還有,你會重新發現,恰好是分散帶動了聚合,聚合促進了分散,通過聚合的思維,互聯網的網路狀變得越來越豐富和密集,web2.0就變得越來越有趣味,它將web1.0時代的碩大節點即門戶網站不斷消解,去努力創造一個更加和諧的自然網路圖譜。」[Horse:rss,聚合的無數可能]

-「新的web2.0網站都依賴於用戶參與、用戶主導、用戶建設」。[Horse:Web2.0這個詞]

-Keso:Web1.0與Web2.0的區別

-「表面上看,Bloglines取代了門戶,成為一個新的中心,但這里有一個重大的區別。門戶是只讀的,它帶有某種鎖定的性質。你可以離開門戶,但你無法帶走門戶的內容。Bloglines則完全不同,你覺得它好用,就會繼續使用,有一天你不再喜歡Bloglines,你完全可以導出你的OPML,到另一個RSS訂閱網站,或者乾脆用客戶端軟體瀏覽同樣的內容。所以,像Bloglines這樣的網站,是可寫的,你可以導入,也可以導出。就像你對信息擁有選擇權,對服務提供商也同樣擁有選擇權,沒有人可以鎖定你,主動權在你自己手上。」[Keso:再說信息選擇權]

-「Flickr、del.icio.us、Bloglines等Web2.0服務,通過開放API獲得了很多有趣、有用的想法,並藉助外部的力量,讓用戶獲得了更好的體驗。更多大公司也加入到開放API的潮流中,Google、Yahoo!、Amazon、Skype。Google桌面搜索今年3月才開放API,很快就產生了大量的創造,大大擴充了可搜索的文件格式。」[Keso:開放API]

-「歸納:web1.0天天談門戶,web2.0談個人化;web1.0談內容,web2.0談應用;web1.0商業模式,web2.0談服務;web1.0談密閉、大而全,web2.0大家談開放、談聯合;web1.0網站中心化,web2.0談個人中心化;web1.0一對一,web2.0談社會性網路;web1.0不知道你是狗,web2.0你去年夏天幹了什麼我一清二楚甚至想要干什麼呢。。。」[van_wuchanghua:發現了N.HOOLYWOOD,我還知道你今年夏天要干什麼]

-「我認為Web2.0有下面幾個方面的特性:個性化的傳播方式.讀與寫並存的表達方式.社會化的聯合方式.標准化的創作方式.便捷化的體驗方式.高密度的媒體方式.」[飛戈:Web2.0與未來的網路]

-「用RAILS寫的網站帶有典型的讀寫網路的特徵:RAILS創建的三個架構中的ACTIVERECORD這個模塊中,如果你讀讀它最重要的基類ActiveRecord::Base,你會發現有CREAT,EDIT,SAVE,DESTROY這些方法已經天然包含在內了,這讓實現一個資料庫的CRUDS行為變得如此簡單。由於這些類的方法直接和網頁的名稱映射到一起,這使得網頁本身就像一個可以編緝的資料庫的數據項。」[Blogdriver:RUBYONRAILS,wEB2.0世界新生的創造力]

-「Greasemonkey一定名列前茅。這個通過UserScript就能修改任何網頁輸出效果的插件極大的提高了用戶閱讀的自主性,一推出就引起了轟動,同時也引來了不少爭議。」[Webleon:platypus,完全可寫的互聯網]

-「Web1.0到Web2.0的轉變,具體的說,從模式上是單純的「讀」向「寫」、「共同建設」發展;從基本構成單元上,是由「網頁」向「發表/記錄的信息」發展;從工具上,是由互聯網瀏覽器向各類瀏覽器、rss閱讀器等內容發展;運行機制上,由「ClientServer」向「WebServices」轉變;作者由程序員等專業人士向全部普通用戶發展;應用上由初級的「滑稽」的應用向全面大量應用發展。」[Don:Web2.0概念闡釋]

Web2.0階段的一個重要特徵是開放,和Web初期的開放有很大不同,有以下幾種突出的表現:

內容方面。

-內容的創作共用授權。它的廣譜和可選擇性,讓它具有了足夠的生命力。CC先是在網志圈中廣泛採用,後來許多商業公司也紛紛採用CC方式(比如BBC);先是文本世界採用,後來逐漸推廣到了多媒體世界,比如音頻、視頻、Flash動畫等等。一場自由的文化(freeculture)運動在各個方面悄然鋪開。

-內容來源方面的開放。和早期的Web階段相比,由於使用相關設備的成本降低,利用相關技術的門檻減低,人們可以自由生產並發布各種內容,比如文本信息,比如語音記錄,比如視頻錄制等。信息的生產和傳播不再僅僅是商業資本或者技術精英的特權。在Web的新階段,原來在商業、技術與大眾之間的信息生產和傳播的落差被削平。消除信息壟斷和去中心化已經成為可能。不僅如此,信息的生產和消費的模式也發生了變化,從原來的生產/消費的對立,變成了參與式的信息集市。

Web主體方面。

-商業網站也漸漸採取了開放的、參與的模式。除了內容上的CC授權出現之外。原來並不外露的內容,也隨著blog、podcasting等的興盛而對外開放。一些網站還在技術層面開放,比如開放源代碼,比如開放APIs(編程介面),讓自己成為一個平台,讓用戶可以參與衍生產品的創造,用戶本身也是產品的生產者。不僅是內容、技術層面,在鼓勵用戶的參與上,也有相應的開放出現,比如一些新聞網站的RSS源的輸出、引用通告(trackback)功能的採納、blogthis便利的提供,無一不是讓用戶參與到內容生產、傳播的各個環節。

-個人信息層面的開放。有開放,才有交流,才有社會行為和形態產生。個人內容的開放是與一類Web2.0服務的興起有關。它涵蓋了內容(文本、聲音、影像、視頻)、關系、行為等等。

㈨ 什麼是web2.0

要理解WEB2.0,先得看WEB的歷史。 World Wide Web,簡稱WWW,是英國人TimBerners-Lee 1989年在歐洲共同體的一個大型科研機構任職時發明的。通過WEB,互聯網上的資源,可以在一個網頁里比較直觀的表示出來;而且資源之間,在網頁上可以 鏈來鏈去。在WEB1.0上做出巨大貢獻的公司有Netscape,Yahoo和Google。 Netscape研發出第一個大規模商用的瀏覽器,Yahoo的楊致遠提出了互聯網黃頁, 而Google後來居上,推出了大受歡迎的搜索服務。

搜索最大的貢獻是,把互聯網上海量的信息,用機器初步分了個線索。但是,光知道網頁里有哪些關鍵字,只解決了人瀏覽網頁的需求。所以,Tim- Berners-Lee在提出WWW不久,即開始推崇語義網(Semantic Web)的概念。為什麼呢?因為互聯網上的內容,機器不能理解。他的理想是,網頁製作時和架構資料庫時,大家都用一種語義的方式,將網頁里的內容表述成機 器可以理解的格式。這樣,整個互聯網就成了一個結構嚴謹的知識庫。從理想的角度,這是很誘人的,因為科學家和機器都喜歡有次序的東西。Berners- Lee關心的是,互聯網上數據,及能否被其它的互聯網應用所重復引用。舉一個例子說明標准資料庫的魅力。有個產品叫LiberyLink。裝了它後,到 Amazon上去瀏覽時,會自動告訴你某一本書在用戶當地的圖書館能否找到,書號是多少等。因為一本書有統一的書號和書名,兩個不同的互聯網服務 (Amazon 和當地圖書館資料庫檢索)可以公享數據,給用戶提供全新服務。

但是,語義網提出之後,曲高和寡,響應的人不多。為什麼?因為指望要網頁的製作者提供這么多額外的信息去讓機器理解一個網頁,太難;簡直就是人給機器 打工。這違反了人們能偷懶就偷懶的本性。看看Google的成功就知道。 Google有個Page Rank技術,將網頁之間互相鏈接的關系,用來做結果排序的一個依據,變相利用了網頁製作人的判斷力。想一想網頁的製作者們,從數量來說,比純瀏覽者的數 量小得多。但Google就這一個革新,用上了網頁的製作者的一部份力量,已將其推上了互聯網的頂峰。

所以互聯網下一步,是要讓所有的人都忙起來,全民織網,然後用軟體,機器的力量使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瀏覽。如果說WEB1.0是以數據為核心 的網,那我覺得WEB2.0是以人為出發點的互聯網。 我們看一看最近的一些WEB2.0產品,就可以理解以上觀點。

Blog: 用戶織網,發表新知識,和其他用戶內容鏈接,進而非常自然的組織這些內容。

RSS: 用戶產生內容自動分發,定閱

Podcasting: 個人視頻/聲頻的發布/定閱

SNS: blog+人和人之間的鏈接

WIKI: 用戶共同建設一個大網路全書

從知識生產的角度看,WEB1.0的任務,是將以前沒有放在網上的人類知識,通過商業的力量,放到網上去。WEB2.0的任務是,將這些知識,通過每個用戶的瀏覽求知的力量,協作工作,把知識有機的組織起來,在這個過程中繼續將知識深化,並產生新的思想火花;

從內容產生者角度看,WEB1.0是商業公司為主體把內容往網上搬,而WEB2.0則是以用戶為主,以簡便隨意方式,通過blog/podcasting 方式把新內容往網上搬;

從交互性看,WEB1.0是網站對用戶為主;WEB2.0是以P2P為主。

從技術上看,WEB客戶端化,工作效率越來越高。比如像Ajax技術, GoogleMAP/Gmail裡面用得出神入化。

我們看到,用戶在互聯網上的作用越來越大;他們貢獻內容,傳播內容,而且提供了這些內容之間的鏈接關系和瀏覽路徑。在SNS裡面,內容是以用戶為核心來組織的。WEB2.0是以用戶為核心的互聯網。

那麼,這種意義上的WEB2.0,和Tim Berners-Lee的語義網,有什麼不同呢?語義網的出發點是數據的規整及可重復被機器調用,提出使用語義化的內容發布工具, 試圖從規則和技術標准上使互聯網更加有序。 Google等搜索引擎,在沒有語義網的情況下,盡可能的給互聯網提供了線索。 WEB2.0則是鼓勵用戶用最方便的辦法發布內容(blog/podcasting),但是通過用戶自發的(blog)或者系統自動以人為核心(SNS) 的互相鏈接給這些看似凌亂的內容提供索引。 因為這些線索是用戶自己提供,更加符合用戶使用感受。互聯網逐漸從以關鍵字為核心的組織方式和閱讀方式,到以互聯網用戶的個人portal(SNS)為線 索,或者以個人的思想脈絡(blog/rss)為線索的閱讀方式。WEB2.0強調用戶之間的協作。WIKI是個典型例子。從這個角度看,互聯網是在變得 更有序,每個用戶都在貢獻:要麼貢獻內容,要麼貢獻內容的次序.

對下一代互聯網的看法,還會有很多的討論。有一點可以肯定,WEB2.0是以人為核心線索的網。提供更方便用戶織網的工具,鼓勵提供內容。根據用戶在 互聯網上留下的痕跡,組織瀏覽的線索,提供相關的服務,給用戶創造新的價值,給整個互聯網產生新的價值,才是WEB2.0商業之道。

CODE:

Web關鍵字

[Web起源]World Wide Web,簡稱WWW,是英國人TimBerners-Lee 1989年在歐洲共同體的一個大型科研機構任職時發明的。通過WEB,互聯網上的資源,可以在一個網頁里比較直觀的表示出來;而且資源之間,在網頁上可以鏈來鏈去。

[Web1.0]在WEB1.0上做出巨大貢獻的公司有Netscape,Yahoo和Google。 Netscape研發出第一個大規模商用的瀏覽器,Yahoo的楊致遠提出了互聯網黃頁, 而Google後來居上,推出了大受歡迎的搜索服務。搜索最大的貢獻是,把互聯網上海量的信息,用機器初步分了個線索。

[語義網路]Tim-Berners-Lee在提出WWW不久,即開始推崇語義網(Semantic Web)的概念。為什麼呢?因為互聯網上的內容,機器不能理解。他的理想是,網頁製作時和架構資料庫時,大家都用一種語義的方式,將網頁里的內容表述成機 器可以理解的格式。

[Web2.0]WEB2.0是以人為核心線索的網。提供更方便用戶織網的工具,鼓勵提供內容。根據用戶在互聯網上留下的痕跡,組織瀏覽的線索,提供相關的服務,給用戶創造新的價值,給整個互聯網產生新的價值。

Web 2.0真的會改變了互聯網嗎

經過10年發展後,人們通過互聯網已經可以完成比之前多得多的工作,得到更豐富、更精確、更迅捷的反饋,以及更加美妙的體驗。然而再過10年我們會發現媒 體,無論報紙、電視還是互聯網,與現在都完全不同,手機而不是紙或pc成為最常用的載體;看電視不再是被動的收看電視台播放的節目而是自己訂閱的,而節目 呢也許是某個人自己攝制的;你也可能在電視或者網路上看到你的手機在不經意間拍攝上傳的畫面,並因此獲得一筆不菲的酬勞。這不是囈語,也不是幻想,這是 Web2.0給我們展現的互聯網,屆時上網將不再是簡單的游戲或者閱讀,網路將提供各種服務,無論是銀行支付、旅遊出行還是搜索愛情。

Web2.0對Web1.0的沖擊

在web1.0時代信息的生產沒有脫離傳統的信息生產模式,即:記者-編輯-發布的精英模式;但web 2.0卻完全顛覆了這個模式,麻省理工的《技術觀察》稱web 2.0"......在強調分眾傳播的對等信息交互,也就是信息接受者同時也是這些信息的創造者,若乾的博客匯集成新的信息輸出者,每個人在擠奶的時候還 要喝奶,這其中自身的商業循環,絕不可能以淺薄的收費服務或者廣告來衡量。"

首先挑動這種變化的就是blog,也稱博客,這是web2.0中最為人所熟悉的元素。互聯網上很早就他的影子,但在人們的觀念中它只是主流媒體的一種補充,不過今年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正在改變人們對它的看法:blog正在成為一種主流媒體。

如果說發生在今年2月發生的印度洋海嘯,博客還只是傳統媒體的補充的話,那麼半年後發生的倫敦系列爆炸案中,博客正式成為一種主要的報道方式,簡單精確的 圖片,簡短直接的文字,在第一時間將新聞事件報道傳至自己的博客中,人們開始習慣通過博客獲得信息,而不是電視或者報紙,甚至不是門戶網站。

除了個人博客外,博客也開始進入企業家的視野,進而形成企業博客。今年9月Google推出"Google與李開復博士"中文博客,對李開復跳槽引發的糾 紛都可以在這里查詢和提問。同樣微軟也鼓勵員工們寫博客。通用公司副總裁鮑勃·魯茲的"快車道"博客,已經成為通用公司與公眾溝通的重要場所。正在這么做 的公司還有Sun、寶潔、波音公司等。博客正在逐步顛覆傳統的新聞媒體。

在形形色色的文字博客之外,還有一種新的"博客",可以發布聲音和圖像的"博客",在Web2.0家族中被稱為播客(Podcast)。它是收音機、iPod、博客和寬頻互聯網的集體產物。用最簡單的方式描述,播客就是用嘴寫,用耳朵看的博客。

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播客還是新鮮事,在今年上半年國內還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家播客網站,但筆者近日在Google中搜索播客,得到318,000條結果, 在網路中得到1,570,000條結果其中不少是播客網站或頻道,雖然如此播客目前在國內還是面臨幾年前博客網站類似的局面,但在美國,2005年播客的 人數將達到450萬,而2010年這個數字將達到驚人的5680萬。而傳統廣播公司、電視台、互聯網站都從其中看到了機會和威脅。

我們也許可以從早期互聯網的網路電台中找到播客的身影,但播客與網路電台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採用rss2.0可以訂閱模式,不再是單純的音頻文件,任何p2p文件都可以成為播客,任何個人都可以製作節目發布廣播,任何擁有mp3、智能手機的人都可以自由的收聽播客節目。

相對於傳統廣播或者電視台而言,播客不需要頻道資源,不需要大量的設備,數碼攝像機、錄音軟體、麥克風等目前家庭常用設備就可以幫助你成為一名播音員或節目主持人,播客們常說每一名讀者就是一名博客,那麼每一名聽眾也就是一名播客。

播客的內容製作和收聽方式極具個性化,打破傳統的廣播方式,因此它一經誕生,就受到傳媒的注意,目前,海外廣播公司紛紛開始增加播客節目,美國波士頓公共 電視台、加拿大多倫多音樂電台以及英國BBC公司都開通了正常的播客服務,美國衛星廣播公司也將啟動播客節目。同時播客也在影響娛樂界,唱片公司開始通過 播客建立歌手與歌迷之間的聯系,不過這僅僅是開始。

互聯網邁向個性化時代

在Web 1.0時代,網站之間是互不相通的,各網站自行其道,但在Web2.0時代藉助rss和xml技術,實現網站之間的交流。Sina點點通、雅虎的my yahoo就加入數十家網站的內容,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信息。

但這一切還僅僅是表面現象。Web2.0倡導的個性化,與傳統網站的個性化有本質的區別。在傳統門戶網站中,個性化意味著頁面設計風格和內容組織方式而非 內容本身,不管怎樣都沒有脫離大而全的中心門戶的特點。web 2.0倡導的個性化則意味著精而專,網站之間有明確的分工,好像同樣報道超女,有人只做李宇春的新聞,有人只做張靚影的新聞一樣,通過RSS將其組合起 來,這時的RSS就起到門戶網站的作用,不同的是其中的內容都是你自己選擇的。

更精彩的還在於,個性化已經由用戶層面進入企業服務層面,IT精英們已經在實踐個性化服務。美國房地產交易地圖網(HousingMaps.com)是目 前美國最受歡迎的房地產交易網站之一。它的特點就在於把時下流行Web2.0式網站craigslist的租房信息和Google Maps結合起來,以可視圖釘的方式將全美房屋交易信息詳細現實出來。

簡而言之,web 2.0時代的個性化不是原來的網頁個性化,而是服務個性化,我們面對的將是一個全新的個性化互聯網。

技術引領Web 2.0

一直以來技術人員都有這樣一個設想,與其安裝昂貴的軟體,不如通過互聯網來使用安裝在伺服器上的軟體。Web 2.0中的AJAX技術使這種設想成為可能。

·AJAX賦予軟體新面孔

AJAX的全稱是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它不是一種技術而是數種技術的組合。AJAX採用遠程腳本調用技術,通過JavaScript語言與XMLHttpRequest對象來實現數據 請求,將處理由伺服器轉移到客戶端,減少了伺服器的資源佔用,加快了數據處理的速度。採用AJAX開發的軟體能讓你在使用網路應用軟體時感覺就象在本機上 一樣。

目前AJAX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網路應用軟體開發中,Google也許是AJAX技術開發投入最大收獲最多的公司,AJAX已經成功應用於GMail、Google Suggest和Google Maps等網路應用軟體中。

除了Google以外還有更多的公司在採用AJAX。在AJAX的幫助下Zimbra公司開發的電子郵件中,比GMail和HotMail更加互動。 Meebo.com公司也在即時通訊軟體中採用AJAX技術,以創造更好的用戶體驗。即使微軟也不能阻擋AJAX的魅力,微軟聲稱將在下一代 HotMail中加入AJAX工具條。

·開放API

以前的開放API(應用程序介面)主要指桌面應用軟體,希望通過開放API融合更多的應用。在WEB1.0時代只有少數網站,比如EBAY, 亞馬遜公司(Amazon)、雅虎公司、Google公司等,在設計之初就遵循各種工業化標准,進而開放API介面,正是由於這些開放的API,他們獲得 了不少有趣、有意思的應用。但大多數公司當時還沒有這種意識,不過在Web 2.0時代,開放API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趨勢。

對於公司來說,技術領域的競爭已經演化為標准之爭,標準的形成在於有多少人在使用,因此開放API就意味更多的人採用,也就意味著標准。Google公司 顯然深諳此道。它所推出的諸多產品都是基於開放的API標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Google map,開放Google Map的API後,Google公司無需花費力氣做更多的市場推廣,其他公司就會主動地整合它的應用。如前文我們提到的美國房地產交易地圖網就是在其網站 中主動整合Google Map。正是看到開放後的巨大前景,微軟、雅虎、Skype也紛紛加入其中。

·軟體向互聯網轉變

在盜版最猖獗的時候,軟體開發商曾經提出一個設想:免費軟體,有償服務;這個設想今天看來有望實現。

在美國誕生了一批新公司,其中就有Upstartle,該公司開發出了一種基於網路的文字處理軟體Writely,進入該公司的網站,注冊後就可以開始寫 作,文檔可以保存在該公司的伺服器上,然後可以在任何地方打開。這種基於網路的文字處理系統很快吸引了大批用戶,一度導致伺服器堵塞。與writely相 同字處理軟體還有goffice,Google也在加緊開發他的在線文字處理軟體openoffice。

而軟體霸主微軟的參與也許更有震撼性。不久前微軟宣布將推出Live戰略,此戰略以其旗艦產品Windows操作系統和Office辦公軟體為基礎,打造 Live.com平台,在此平台上通過互聯網向用戶提供軟體服務。在這個戰略下微軟將為Live捆綁多種軟體,而且完全免費,通過廣告和定購方式獲取利 潤,這是微軟自.net以後的又一次戰略轉變,也標志著軟體業向服務業轉變的開始。

後Web 2.0更值得期待

我們今天所談論的web 2.0應用只是web 2.0初級階段的應用,很多web 2.0應用的商業模式還處於晦暗不明中,web 2.0的倡導者們還在苦苦尋覓合適的商業模式,我們唯一可以肯定的web 2.0是互聯網發展的必然方向,他帶來的沖擊將不僅僅局限於互聯網,很可將全面改變我們現在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Web 2.0改造傳統電視

寬頻的迅速發展使網路電視的普及成為可能,敏銳的互聯網精英們紛紛把目光投向IPTV,希冀再挖掘一座金山,但如果以傳統的電視台模式來發展IPTV,必然陷入高投入,低產出的怪圈,但以web 2.0的理念來發展IPTV則可走出這個怪圈。

數碼產品的發展使用戶製作電視節目的設備費用大幅降低,後期製作軟體也可以免費從網路上下載,用戶可以自己製作節目,然後將節目上傳,由觀眾自由訂閱,網站進而可以對高收視率節目實行收費,如此就改變了傳統電視中觀眾只能被動收看節目的模式。

·網站小型化成為可能

WEB 2.0倡導專業模式使網站小型化成為可能。在web 1.0時代,網站無不走大型化道路,比拼的是編輯數量,網站規模,web 2.0的社會化、開放化的特性使中心不再成為必需,相反共同參與,使信息來源更加豐富更專業;而且小型化網站成本更容易控制。

與小型網站類似的個人網站將成為互聯網的另一大特色。技術門檻的下降使個人建站更加容易,即使不知道HTML也可以輕松的搭建個人電台、個人電視台、個人DJ、個人游戲、個人商店將充斥互聯網,甚至還可以擁有個人聊天工具,只有你的好友才知道。

·無線應用成為web 2.0應用的下一個擴展空間

中國是個手機大國,手機擁有量已經超越美國,無限互聯網的發展迅速,另一方面,網路終端小型化十分迅速,手寫輸入技術的應用使使用手持設備進行書寫變得十分便捷。

一些web 2.0網站已經將移動博客欄目,但博客只是先行者,只是移動web2.0的初級階段,更多的應用還將陸續產生,如播客、移動商務。

移動web2.0一旦發展起來,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因為他的客戶個體更易確認,服務更加精確。

結束語

現在的互聯網是一個單向的互聯網,Web 2.0正在將互聯網改造成為以人為中心的多向的互聯網,網路反過來也在改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許將來SOHO將成為主要的工作方式,外出也不再需要旅行社的安排,因為你可以通過互聯網安排好一切。

Web 2.0帶來的沖擊將不會僅僅局限於互聯網或者媒體,它對我們的影響也許比你想像的還要大,美國《商業周刊》認為,從軟體業、電信業、媒體業、市場營銷業到娛樂業,幾乎都將受到了這股趨勢的強烈沖擊,並且即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Web 2.0下的門戶網站建設

博客的出現之所以被稱為網路世界的革命,是因為其極大的降低了建站的技術門檻和資金門檻,而使每一個互聯網用戶都能方便快速的建立屬於自己的網上空間。隨 著配套應用的快速發展,個人博客將在很短的時間內加速成長為類門戶型的微型個人網站。博客走進千家萬戶和各行各業,從而將形成基於個人或小團體的以內容為 導向的群體,而其中一定會出現的佼佼者將在很大程度上從門戶頻道乃至專業網站手裡奪走部分甚至大部分讀者。這在IT業界和互聯網行業正在得到驗證。

Web2.0的定義,我認為是在web1.0的服務基礎上,是互聯網路用戶從信息接受者轉變成為信息製造者和傳播者,從受眾轉向主體,從單個個體轉向 社團的新型互聯網服務模式。在這種情況下,為用戶提供優秀的發布平台、便捷的溝通和展示平台、順暢的進入和退出機制、高效的信息整合機制變的與提供高質量 信息一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Web2.0時代的競爭,將不僅僅是內容的競爭,而是綜合服務的競爭,其中的關鍵點包括以上的數個方面。博客是web2.0 的最主要的代表。
[文摘]web2.0是一個讀寫的互聯網、一個依靠鏈接組織起來的互聯網。

一邊是寫,寫的人活躍在各種各樣的「節點」上,使用各種工具向互聯網上傳遞著數字化的內容,這些內容被保存在資料庫、文件系統,甚至是行動中的手機、 PDA;一邊是讀,讀的人活躍在各種各樣的「主頁」上,這里的「主頁」已經不能簡單的稱呼為某個網站的主頁,而是互聯網上N個活動的節點的主頁,一個「主 頁」上的內容,可能來自幾十個節點,「主頁」的編寫者同節點的所有者一樣,也在使用各種各樣的工具,從節點讀取內容,「主頁」的編寫者的主要工作已經從創 造內容變成了收集和整理內容。

博客

博客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用戶由單純的信息接受者向信息提供者轉變的需要,從而得到快速的發展。博客通過RSS、博採、Trackback、 TAG等技術,在個體之間已初步形成了社團氛圍和初步的社團機制。可以預見,博客服務提供商們將能提供更多的技術手段來加強這種社團性聯系,如SNS等。 博客圈子的形成,將在另一層意義上大規模提高其內容產生質量和數量。

互動

博客與互聯網路的互動、博客之間的互動客觀上要求BSP提供商適時提供博客與博客網站之間的互動,需要博客網站為博客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只有這種互 動,才能將博客內容提供質量提高,而進一步深化博客信息質量。從某種程度上說,博客網站的門戶效應將極大影響某類博客的發展態勢和發展程度,而博客門戶也 會因為博客發展程度的原因而停滯或加速發展。兩者相輔相成。

在國內現有BSP競爭格局下,單純的BSP服務和單純的門戶內容提供模式都是缺乏競爭力的。必須把兩者結合起來,這就需要從博客網站和頻道定位開始, 逐步強化互動意識,探索互動的方法和技術。Web2.0時代的門戶頻道建設雖應從傳統門戶借鑒成功的經驗和做法,更重要的是要探索出一條新路,挖掘自身網 站博客的優秀內容。才能使2.0門戶擁有大大超越1.0時代門戶的資訊生產能力和整合、吸納傳統門戶優秀內容的能力。極端的說,即便有更好的產品來取代博 客,探索門戶同博客的深度互動平台也必不可少。

[文摘] 隨著支持RSS和XML-RPC的BLOG站點的興起,WEB2.0的概念也跟著興旺發達廣為傳播,就可以理解了。BLOG作為能夠體現web2.0中 「節點」概念幾乎全部要素的一種形式,是存儲和輸出數字化內容的最佳載體。但是,縱觀國內BLOG站點,多數都是提供了輸入數據的界面,卻沒有能有效的讓 自己再次成為「節點」,實在是有些可惜。

博客相關技術

伴隨博客出現而圍繞博客服務的技術主要有:博採技術、內容聚合技術、同步技術、SNS技術和tag。博採技術為用戶組織了隨時摘取有用內容的有效工 具,其前提是用戶認知到這個信息;RSS技術則將有用的信息源聚合起來,隨時將信息源提供的信息發送到用戶平台,Trackback技術則將博客團體內其 他成員的動向信息傳遞給用戶,保持成員間的有效溝通;SNS技術用於凝聚社團的整體意識,tag是網民自主分類工具。可以說,基於博客單體的技術開發已形 成體系並走向深化。與此對應的是,博客網站門戶和頻道的技術實現還停留在零的狀態,甚至連第一代門戶的技術都不如。

[文摘]如果把wikipedia中的web 2.0的描述當成「定義」或者「經典」是非常片面的。 其實wekipedia並沒有能下出一個定義,只是說明了哪些東西屬於目前所說的web 2.0的技術:

CSS + XHTML

AJAX (最近很紅火的新概念老技術,我自己的理解和定義是:通過網頁內的javascipt調用來減少web頁面刷新的必要性來提高web可用性的一種古老技術)

通過RSS/ATOM同步數據

通過RSS/ATOM聚合數據

友好的URL (例如uuzone的blog url: www.uuzone.com/blog/mao 而不是www.uuzone.com/app/showblog.do?blogid=91829&show=1&session= iuewqiyq32 之類的url)

支持按照blog的方式來發表 (說實話我不理解,為什麼支持按照blog的方式來發表就算web 2.0 )

採用REST(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的API或者XML的web service (其實REST本身就是很古老,而且定義不是非常嚴謹的。 不過我一直非常欣賞REST方式的web serivce界面)

社會性,能把東西分享給朋友等 ( 這就算2.0? )

其中還說了一些更general的東西:

系統的數據交換要很容易

一些數據應該由用戶創建和擁有

完全是web based.

博客門戶與博客的相互促進和發展

與傳統門戶主要為瀏覽者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不同,web2.0時代的門戶,將承擔以下的功能:1,與傳統門戶相同的內容服務功能;2,激勵或激發專業 博客生產內容;3,提供全息信息,聚合各方信息的功能;4,信息互動的功能;5,梳理信息功能;6,促進、激勵博客群形成的功能;7,商業性的博客頻道還 須建立商業鏈。只有不斷的進行此類功能的開發,才能給博客門戶帶來持續的競爭力。

[文摘] 當網民們打開IE輸入news.sina.com.cn就可以看到新聞的時候(請不要把我想像成為和你一樣的有覺悟),他們還有什麼理由要去費勁的搜集RSS種子?

Web2.0現在有了原旨主義者們,缺少的是「職業者」們,他們才會是實實在在推動Web2.0在中國更廣泛發展的中堅力量,這些「職業者」才會是真正把Web2.0給大眾化的使者。

沒有大眾化的Web2.0隻會繼續遲緩在中國的普及力度,空想構建出來後,更需要實踐者們去身體力行,我想keso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更像是Raymond,而不是Linus,而如今中國的Web2.0,缺少的正是Linus和Redhat。

Linus讓我們在中文Web2.0上不至於落後,以至於我如今除了Blog,好使的都是國外的產品;Redhat則能讓更多的中國普通網民用更易於接受的方式去把Web2.0用起來。

內容生產的革命性變化給博客門戶內容生產部門帶來的革新

博客門戶內容生產的意義在於揀選信息和高效呈現。博客門戶平台擔負著用戶互動和內容呈現兩大任務。博客個人門戶和博客網站大門戶的互動,必須建立在基於博客相關技術(外部技術)和集取網站博客內容的網站內容管理系統(內部技術)之上。

程序

傳統編輯在進行編輯工作時,其工作重點是把握文章質量、頁面呈現質量、圖片質量以及專題製作質量。而在2.0環境下工作的編輯,更重要的是通過技術上一系列的揀選機制,把相關於門戶呈現的內容博客文章聚集起來,實現大門戶和小門戶的互動。

網路編輯2

㈩ 你對web.20的態度是什麼

你對v20的態度是什麼?嗯,態度還行,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