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蒐索程式師資訊,查找有用的技術資料
當前位置:首頁 » 網頁前端 » 軀體前端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軀體前端

發布時間: 2023-04-19 23:01:11

㈠ 蜱蟲有觸角嗎

蜱蟲沒有觸角

蜱(pí)也叫壁虱,鱉吃,俗稱狗鱉、草別子、牛虱、草蜱蟲、狗豆子、牛鱉子。在四川方言中有叫逼煞(讀音shà)等。蟄伏在淺山丘陵的草叢、植物上,或寄宿於牲畜等動物皮毛間。不吸血時,小的才幹癟綠豆般大小,也有極細如米粒的;吸飽血液後,有飽滿的黃豆大小,大的可達指甲蓋大。蜱叮咬的無形體病屬於傳染病,人對此病普遍易感,與危重患者有密切接觸、直接陵纖接觸病人血液等體渣局液的醫務人員或其陪護者,如不注意防護,尺梁仿也可能感染。

㈡ 牛蜱的蜱蟲形狀

成蟲體分假頭和軀體兩部分。軀體橢圓形,表皮革質。未吸血時背腹扁平,體長2~10mm,雌性硬蜱飽血後有的可達30mm。螯肢長桿狀,外圍螯肢鞘,其末端具齒狀的定趾和動趾,用於切割宿主皮膚。口下板較發達,其腹面有縱列的逆齒,有穿刺與附著作用。須肢可見4節,末節有感受器,當吸血時須肢起固定和支柱作用。氣門1對,有氣門板圍繞,位於足基節Ⅳ的前外側或後外側。足分基節、轉節、股節、脛節、後跗節和跗節,跗節末端具爪1對及爪墊(pulvillus)1個。足跗節Ⅰ背緣近端部具有哈氏器(Haller's
organ),具嗅覺功能。
1.
硬蜱
假頭位於軀體前端,從背面可見。假頭基背櫻大帶面形狀呈矩形、三角形、六角形或梯形,因蜱屬而異。雌蜱的假頭基背面有1對孔區(porose
area),在產卵時其分泌物附在卵表面起抑制氧化作用。口下板的逆齒較發達。須肢第1節很短;第2、3節較長,形狀各異;末節短小,嵌生於第3節腹面亞前端的小凹陷內,其頂端有感覺毛。各節活動均不靈活。
軀體體表光滑。背面有盾板。雄蜱盾板覆蓋著整個背面;雌蜱、幼蜱和若蜱的盾板僅覆蓋背面的前部。盾板上可有刻點或色斑。有些蜱屬具眼1對,位於盾板的側緣。有的蜱屬在軀體後緣具方形的緣垛。軀體背面尚有各樣的陷溝。軀體腹面有圍繞生殖孔向後延伸的生殖溝。在肛門之前或之後有肛溝。前者稱前溝類硬蜱,如硬蜱屬;後者稱後溝類硬蜱,如其他蜱屬。雄蜱腹面可有骨板,其數目因蜱屬而異。氣門板寬闊,位於足基節Ⅳ的後外側,其形狀因蜱種而異。足基節上通常有距刺,爪墊通常較發達。
2.軟蜱
假頭位於軀體腹面前部,從背面看不見。假頭基較小,一般為方形。雌蜱假頭基背面無孔區。口下板的逆齒不發達。須肢各節均為長圓柱形,各節活動均靈活。軀體背腹面無大塊骨板。體表呈皺紋狀仿氏、顆粒狀、乳突狀或有盤窩。多無眼,有的有眼1~2對,位於足基節Ⅰ、Ⅱ的外側。軀體腹面有生殖溝,肛門前後可有肛前溝、肛後中溝和肛後橫溝。氣門板小,位於足基節Ⅳ的前外側。雌雄性外觀不易區分,雌蜱生殖孔呈橫溝狀,雄蜱為半月形。足基節無距刺,跗節爪墊退化或無。成蟲和若蟲的足脊蘆基節Ⅰ、Ⅱ之間有基節腺的開口,基節液的分泌,有調節血淋巴水分和電解質的作用。

㈢ 蜱蟲長什麼樣子

蟲體橢圓形,未吸血時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蟲體長2~10mm;飽血後脹大如赤豆或蓖麻籽狀,大者可長達30mm。表皮革質,背面或具殼質化盾板。蟲體分顎體和軀體兩個部分。則脊棗顎體也稱假頭,位於軀體前端,從背面可見到,由顎基、螯肢、口下板及須肢組成。

蟲體橢圓形,未吸血時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蟲體長2~10mm;飽血後脹大如赤豆孫拆或蓖麻籽狀,大者可長達30mm。野銷表皮革質,背面或具殼質化盾板。蟲體分顎體和軀體兩個部分。顎體也稱假頭,位於軀體前端,從背面可見到,由顎基、螯肢、口下板及須肢組成。

㈣ 叫之前會膨脹的蟲子

是蜱蟲,一旦吸飽了血身體就會膨大好幾倍。咐指手

螯肢1對,從顎基背面中央伸出,是重要的刺割器。口下板1塊,位於螯肢腹面,與螯肢合攏時形成口腔。口下板腹面有倒齒,為吸血時固定於宿主皮膚內的附著器官。螯肢的兩側為須肢,由4節組成,第4節短小,嵌出於第3節端部腹面小凹陷內。

硬蜱:

顎體也稱假頭,位於軀體前端,從背面可見到,由顎基、螯肢、口下逗虧板及須肢組成。顎基與軀體的前端相連接,是一個界限分明的骨化區,呈六角形、矩形或方形;雌蜱的顎基背面有1對孔區,有感覺及分泌體液幫助產卵的功能。

背前部的一部分,有的蜱在盾板後緣形成不同花飾稱為緣垛(festoon)。腹面有足4對,每足6節,即基節、轉節、股節、脛節、後跗節和跗節。基衡嫌節上通常有距。

㈤ 這是什麼蟲子

山窗螢---幼蟲(螢火蟲的一種)衫睜

是鞘翅目螢科,幼蟲為陸生性,山窗螢分布較廣,是陸生窗螢屬特別常見的一種螢火蟲,其幼蟲在所有品種螢火蟲幼衡塌悉蟲中咐乎體積堪稱巨無霸,幼蟲及成蟲發光綠色且較為明亮,所以山窗螢無論從幼蟲或成蟲都具有很強的觀賞性。與台灣山窗螢類似,可以下列兩點特徵辨識:1.本種幼蟲尾節較接近三角形,台灣山窗螢較鈍;2.本種個體節末端邊緣較尖銳,台灣山窗螢則較圓鈍。

  • 中文學名

  • 山窗螢

㈥ 蜱生活在南方北方

蜱蟲南方北方都會有的,南方居多。硬蜱多生活在森林、灌木叢、開闊的牧場、草原、山地的泥土中等。軟蜱多棲息於家畜的圈舍、野生動物的洞穴舉盯、鳥巢肢毀及人房的縫隙中。廣泛分布於我國華北、華中、華南和西南地區的大部分省區。

氣溫、濕度、土壤、光周期、植被、宿主等都可影響蜱類的季節消長及活動。在溫暖地區多數種類的蜱在春、夏、秋季活動,如全溝硬蜱成蟲活動期在4~8月,高峰在5~6月初,幼蟲和若蟲的活動季節較長,從早春4月持續至9~10月間,一般有兩個高峰,主峰常在6~7月,次峰約在8~9月間。

在炎熱地區有些種類在秋、冬、春季活動,如殘緣璃眼蜱。軟蜱歷答備因多在宿主洞巢內,故終年都可活動。

蜱多數在棲息場所越冬,硬蜱可在動物的洞穴、土塊、枯枝落葉層中或宿主體上越冬。軟蜱主要在宿主住處附近越冬。越冬蟲期因種類而異。

有的各蟲期均可越冬,如硬蜱屬中的多數種類;有的以成蟲越冬,如革蜱屬中的所有種類;有的以若蟲和成蟲越冬,如血蜱屬和軟蜱中的一些種;有的以若蟲越冬,如殘緣璃眼蜱;有的以幼蟲越冬,如微小牛蜱。

防治方法

1、環境防制草原地帶採用牧場輪換和牧場隔離辦法滅蜱。結合墾荒,清除灌木雜草,清理禽畜圈舍,堵洞嵌縫以防蜱類孳生;捕殺嚙齒動物。

2、化學防制蜱類棲息及越冬場所可噴灑馬拉硫磷、殺螟硫磷等。林區用六六六煙霧劑收效良好,牲畜可定期葯浴殺蜱。(六六六粉是禁止使用的農葯。)

3、生物防治由於蜱蟲主要棲息在草地、樹林中,用生物農葯狂掃噴灑主要發生蜱蟲的地面,持效期特長,對人畜無害;也可用藻蓋殺(0.12%藻酸丙二醇酯)物理防治,無色無味,對人體無毒、無害、無污染。

4、個人防護進入有蜱地區要穿五緊服,長襪長靴,戴防護帽。外露部位要塗布驅避劑,離開時應相互檢查,勿將蜱帶出疫區。

5、葯物預防皮膚塗抹或居室噴灑羅浮山百草油,能有效預防蜱蟲叮咬。

㈦ 恙蟎的外形特徵

恙蟎的成蟲和若蟲全身密布絨毛,外形呈「8」字形。足Ⅰ特別長,主要起觸角作用。由於對多數恙蟎種類的若蟲和成蟲的了解不多,恙蟎的分類仍以幼蟲為依據。
由於對多櫻埋數恙蟎種類的若蟲和成蟲的了解不多,恙蟎的分類仍以幼蟲為主。恙蟎幼蟲多橢圓形,紅、橙、淡黃或乳白色。初孵出時體長約0.2mm,經飽食後體長達0.5~1.0mm以上。蟲體分顎體和軀體兩部分。顎體位於軀體前端,由螯肢及須肢各1對組成。螯肢的基節呈三角形,端節的定趾退化,動趾變為螯肢爪。須肢圓錐形,分5節,第一節較小,第四節末端有爪,第五節著生在第四節腹面內側緣如拇指狀。顎基在腹面向前延伸,其外側形成一對螯盔(galea)。軀體背面的前端有盾板脊蠢螞,呈長方形、矩形、五角形、半圓形或舌形,是重要的分類依據。盾板上通常有毛5根,中部有2個圓形的感器基(sensillarybase),由此生出呈絲狀、羽狀或球桿狀的感器(sensillum)。多數種類在盾板的左右兩側有眼1~2對,位於眼片上。盾板後方的軀體上有橫列的背毛,其排列的行數、數目和形狀等因種類而異。氣門如存在,則位於顎基與第一對足基節之間。足分為6或7節,如為7節則股節又分為基股節檔殲和端股節。足的末端有爪1對和爪間突1個。

㈧ 蜱蟲有多大

蟲體橢圓形,未吸血時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蟲體長2~10mm;飽血後脹大如赤豆或蓖麻子狀毀銀纖,大者可長達30mm.表皮革質,背面或具殼質化盾板。蟲體搏隱分顎體和軀體兩部份。

蜱蟲屬於寄蟎目、蜱總科。成蟲在軀體背面有殼質化較強的盾板,通稱為纖仿硬蜱,屬硬蜱科;無盾板者,通稱為軟蜱,屬軟蜱科。全世界已發現的約800餘種,計硬蜱科約700多種,軟蜱科約150種,納蜱科1種(僅存於歐洲)。中國已記錄的硬蜱科約100種,軟蜱科10種。蜱是許多種脊椎動物體表的暫時性寄生蟲,是一些人獸共患病的傳播媒介和貯存宿主。

顎體也稱假頭,位於軀體前端,從背面可見到,由顎基、螯肢、口下板及須肢組成。顎基與軀體的前端相連接,是一個界限分明的骨化區,呈六角形、矩形或方形;雌蜱的顎基背面有1對孔區,有感覺及分泌體液幫助產卵的功能。螯肢1對,從顎基背面中央伸出,是重要的刺割器。

㈨ 查一種食血昆蟲——蜱



tick
蜱蟎亞綱(Acarina)後氣門亞目(Metastigmata)無脊椎動物。有850種。世界性分布。計三科:軟蜱科(Argasidae)、納蜱科(Nuttalliellidae,只有一非洲種,罕見)和硬蜱科(Ixodidae)。後兩科的種類統稱硬蜱。多數成體在15公釐以下,大的可達30公釐(1吋)。與蟎的區別是在第1足跗節有一感覺窩(哈勒氏器〔Haller's organ〕),眼有或無。
蜱是野生或家養大動物的重要寄生蟲,也是人和動物一些重要疾病的傳播者。雖然不是主要人體寄生蟲,但有幾種偶爾可侵襲人類。
硬蜱(如美洲狗蜱〔Dermacentor variabilis〕)附在宿主身上連續取食數天。雌蜱飽食後從宿主身上掉下,尋找適當的地方棲息,產卵一團後死去。孵出的幼體有足3對,爬到草上,等候宿主(通常為哺乳類)。Boophilus屬的牛蜱哺乳類散發出的丁酸氣味刺激幼蟲吸附於宿主。吸飽血後,幼蟲落地並則褲蛻皮,成為8足的若蜱。若蟲也等待適當的宿主,吸飽血後又掉下來蛻皮變為成蟲。成蟲可耐飢3年之久。
多數硬蜱生活在田野和森林中,但有少數種類(如褐狗蜱〔Rhipicephalus sanguineus〕)生活於人類居室。軟蜱與硬蜱的區別在於∶間歇取食,產幾窩卵,發育期在家中或宿主窩中度過而不是在田野里。
硬蜱大量吸血,分泌神經毒(有時使宿主麻痹或死亡),並傳播德克薩斯牛熱、微粒孢子蟲病、落磯山斑疹熱、Q熱、兔熱病(tularemia, 圖萊里熱)、出血熱和腦炎等疾病。軟蜱傳播回歸熱等疾病。
蜱(ticks)屬於寄蟎目(Parasitiformes),蜱亞目(Ixodida),蜱總科(Ixodoidea),包括硬蜱科(Ixodidae)、軟蜱科(Argasidae)和納蜱科(Nuttalliellidae)科,世界已知約850餘種。我國已記錄硬蜱科有102種(亞種),軟蜱科10種。硬蜱科的蜱種通稱為硬蜱(hard ticks);軟蜱科的蜱種通稱為軟蜱(soft ticks)。美洲狗蜱(Dermacentor variabilis)
【形態】 成蟲體分假頭和軀體兩部分。軀體橢圓形,表皮革質。未吸血時背腹扁平,體長2~10mm,雌性硬蜱飽血後有的可達30mm。螯肢長桿狀,外圍螯肢鞘,其末端具齒狀的定趾和動趾,用於切割宿主皮膚。口下板較發達,其腹面有縱列的逆齒,有穿刺與附著作用。須肢可見4節,末節有感受器,當吸血時須肢起固定和支柱作用。氣門1對,有氣門板圍繞,位於足基節Ⅳ的前外側或後外側。足分基節、轉節、股節、脛節、後跗節和跗節,跗節末端具爪1對及爪墊(pulvillus)1個。足跗節Ⅰ背緣近端部具有哈氏器(Haller's organ),具嗅覺功能。
1. 硬蜱 假頭位於軀體前端,從背面可見。假頭基背面形狀呈矩形、三角
形、六角形或梯形,因蜱屬而異。雌蜱的假頭基背面有1對孔區(porose area),在產卵時
其分泌物附在卵表面起抑制氧化作用。口下板的逆齒較發達。須肢第1節很短;第2、3節較長,形狀各異;末節短小,嵌生於第3節腹面亞前端的小凹陷內,其頂端有感覺毛。各節活動均不靈活。
軀體體表光滑。背面有盾板。雄蜱盾板覆蓋著整個背面;雌蜱、幼蜱和若蜱的盾雀槐板僅覆蓋背面的前部。盾板上可有刻點或色斑。有些蜱屬具眼1對,位於盾板的側緣。有的蜱屬在軀體後緣具方形的緣垛。軀體背面尚有各樣的陷溝。軀體腹面有圍繞生殖孔向後延伸的生殖溝。在肛門之前或之後有肛溝。前者稱前溝頃盯友類硬蜱,如硬蜱屬;後者稱後溝類硬蜱,如其他蜱屬。雄蜱腹面可有骨板,其數目因蜱屬而異。氣門板寬闊,位於足基節Ⅳ的後外側,其形狀因蜱種而異。足基節上通常有距刺,爪墊通常較發達。
2.軟蜱 假頭位於軀體腹面前部,從背面看不見。假頭基較小,一般為方形。雌蜱假頭基背面無孔區。口下板的逆齒不發達。須肢各節均為長圓柱形,各節活動均靈活。軀體背腹面無大塊骨板。體表呈皺紋狀、顆粒狀、乳突狀或有盤窩。多無眼,有的有眼1~2對,位於足基節Ⅰ、Ⅱ的外側。軀體腹面有生殖溝,肛門前後可有肛前溝、肛後中溝和肛後橫溝。氣門板小,位於足基節Ⅳ的前外側。雌雄性外觀不易區分,雌蜱生殖孔呈橫溝狀,雄蜱為半月形。足基節無距刺,跗節爪墊退化或無。成蟲和若蟲的足基節Ⅰ、Ⅱ之間有基節腺的開口,基節液的分泌,有調節血淋巴水分和電解質的作用。
【生活史】 發育過程有卵、幼蟲、若蟲和成蟲4期(圖19-4)。卵呈球形或橢圓形,直徑0.5~1.0mm,淡黃色至褐色,常堆集成堆。在適宜條件下卵經2~4周孵出幼蟲。幼蟲飽食後經1~4周蛻變為若蟲。硬蜱若蟲只1期,軟蜱通常為3~4期,多者可達5~8期,因種類或生活條件而異。若蟲飽食後經1~4周蛻變為成蟲。在自然條件下,硬蜱完成生活史所需時間可為數月、1年、2年或3年,因蜱種而異。當遇到不良環境產生滯育時,可使生活周期延長。如全溝硬蜱由3年延長至4~5年。多數軟蜱完成生活史需1個月至1年,在不適宜條件下延長至3~5年或更長。硬蜱壽命為幾個月至1年。吸血後壽命較短,雄蜱活月余,雌蜱產卵後1~2周內死亡。軟蜱的成蟲由於多次吸血和多次產卵,一般可活5、6年,有些種類可活十幾年以至二十年以上。
【生態】
1.宿主和更換宿主的類型 宿主包括許多陸生哺乳動物和鳥類,少數爬行類和極少的兩棲類。其中一些種類可侵襲人體。對宿主的專性程度因種類而異,有的僅限於1種宿主,有些種類限於某類群宿主,多數蜱種的宿主較廣泛,如全溝硬蜱的宿主包括206種哺乳動物和鳥類。蜱類在生活史中有更換宿主的現象,根據其更換宿主的次數可分為4種類型:①一宿主蜱:各活動期都寄生於同一宿主,雌蟲飽血後落地產卵,宿主為大型哺乳動物,如微小牛蜱;②二宿主蜱:幼蟲與若蟲寄生於同一宿主,而成蟲寄生另一宿主,有的蜱種各活動期都寄生在大型哺乳動物,如囊形扇頭蜱;有的成蟲寄生於大型哺乳動物,而幼蟲和若蟲多寄生於中小型哺乳動物,如殘緣璃眼蜱;③三宿主蜱:幼蟲、若蟲、成蟲分別寄生於3個宿主。多數種類的成蟲寄生於大、中型哺乳動物,而幼蟲、若蟲寄生於中小型哺乳動物,如全溝硬蜱、草原革蜱和亞東璃眼蜱等。有的種類各活動期均寄生於大型哺乳動物,如血紅扇頭蜱;另一些種類的各活動期均寄生於中小型哺乳動物,如草原硬蜱。90%以上的硬蜱為三宿主蜱;④多宿主蜱:幼蟲不更換宿主,各齡若蟲及成蟲需多次更換宿主。宿主多為中小型哺乳動物,軟蜱多為多宿主蜱。
2.吸血習性 硬蜱各活動期僅吸血1次,多在白天侵襲宿主,吸血時間較長,通常幼蟲、若蟲和雌蟲吸血時間分別約需2~5、3~8和6~15天,飽食後增加體重分別為10~20、20~100和50~250倍,而雄蟲為1.5~2倍。
軟蜱幼蟲吸血1次、各齡若蟲需多次吸血。有些種類的幼蟲或1齡若蟲不吸血,而成蟲除少數蜱種不吸血外,需多次吸血。多在夜間侵襲宿主。吸血所需時間,幼蟲為數分鍾或數天,因蜱種而異;若蟲和成蟲為數分鍾至1小時左右。飽食後雄蟲體重增加為2~3倍,而幼蟲、若蟲及雌蟲為6~12倍。
蜱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選擇性,一般在皮膚較薄,不易被搔動的部位。如全溝硬蜱寄生在人的頸部、耳後、腋窩、大腿內側、陰部和腹股溝等處。草原革蜱多寄生於牛的頸部肉垂處,綿羊的耳殼、頸部及臀部。波斯銳緣蜱多寄生在家禽翅下和腿腋部。
3.交配和產卵 蜱類的聚集和交配的行為靠分泌的信息素來進行。多數後溝類雌性硬蜱在吸血時由盾窩腺釋放的性信息素來吸引雄蜱,哈氏器為感受器。雌、雄性硬蜱和軟蜱通過肛門排出聚集信息素,使蜱增加接觸機會,硬蜱對信息素的感受器為哈氏器,而軟蜱為須肢。
前溝類雄性硬蜱和軟蜱,由於精子細胞在若蟲期已發育成熟,故蛻出的雄蜱不需要吸血在棲息場所可進行交配;而多數後溝類雄性硬蜱需吸血後,待精子發育成熟方可在宿主體上進行交配。雄蜱一生可交配多次。
硬蜱一生只產一批卵,飽血後在4~40天內連續將卵全部產出,一般產卵數百至數千個,有些蜱種可產卵2萬個以上,如亞東璃眼蜱產卵最多可達25388個。軟蜱一生產數批卵,每批產卵連續數日,每批可產卵50~200個,一生產卵可由數百至千餘個。蜱類除進行有性生殖外,某些硬蜱和軟蜱有孤雌生殖現象。
4.棲息與活動 蜱類棲息在陸地各樣的自然景觀,不同蜱種的分布與氣候、地勢、土壤、植被和宿主等有關。硬蜱棲息與活動因種類而異,如全溝硬蜱,棲息於低溫高濕的針闊混交林帶,多聚集在小路兩旁的草尖及灌木枝葉的頂端等待宿主,每天在午後12~2時和下午6~8時活動;草原革蜱棲息在乾旱的半荒漠草原地帶,多攀登在草莖頂端等待宿主,整個白天均見活動;亞東璃眼蜱棲息在高溫低濕的荒漠地帶,多在地面活動,靠視覺主動尋覓宿主,整個白天均見活動;草原硬蜱棲息在洞穴內,在棲息場所尋覓宿主;而微小牛蜱棲息在農耕地區的牲畜圈舍中,多爬上牆壁、木樁尋覓宿主。軟蜱多生活在半荒漠和荒漠地帶,如乳突鈍緣蜱,通常棲息在中小型動物的洞穴、岩窟及住房的縫隙中;波斯銳緣蜱棲息於窩巢;拉合爾鈍緣蜱棲息於畜舍等。軟蜱多於夜間活動。蜱的活動范圍不大,一般為數十米。宿主的活動,特別是候鳥的季節性遷移,對蜱類的播散起著重要作用。
5.季節消長與越冬 蜱在不同季節的活動,取決於其本身的發育類型以及自然條件。完成1代需時較短(2~3個月)的種類,其發育周期的季節現象不明顯,如微小牛蜱成蟲活動高峰為5月上旬、8月上旬和9月中、下旬。1年1代的種類,其活動期是隨著季節而變化,如草原革蜱和亞東璃眼蜱的活動高峰,成蟲為4~5月,幼蟲和若蟲為6~8月。2年發育1代的種類,其季節的表現為成蟲和若蟲同時間大量出現,如嗜群血蜱的活動高峰,成蟲為5~7月,幼蟲6~7月,若蟲7~8月。3年發育1代的種類,各活動期的大量出現在季節上是相似的,如全溝硬蜱各活動期從4月中旬開始出現,成蟲5月達高峰,幼、若蟲活動為雙峰型(6月為主峰,9月為次峰)。同一蜱種的季節消長也因其分布的地理緯度不同而有差異。軟蜱中多數種類棲息在宿主的洞巢內,終年都可見活動。
當蜱遇到不良環境時出現滯育。其表現形式有:飢餓蜱不活動;成蜱在冬季叮咬在宿主體上不飽食;雌蜱在冬季飽食後到來年才產卵;秋季飽食的幼、若蜱延至來年春季繼續發育;秋天產的卵到來年才孵化等。影響滯育的因素主要有光周期、溫度等。
蜱多數在棲息場所越冬,硬蜱可在動物的洞穴、地表縫隙、土塊下、枯枝落葉層中或宿主體表越冬。軟蜱主要在宿主動物住處越冬。越冬蟲期因種類而異,有的各活動期均可越冬,如全溝硬蜱;有的以成蟲越冬,如草原革蜱和亞東璃眼蜱;有的以若蟲和成蟲越冬,如長角血蜱;有的以幼蟲和若蟲越冬,如殘緣璃眼蜱;有的以幼蟲越冬,如微小牛蜱。
【重要傳病種類】
1.全溝硬蜱(1xodes persulcatus) 盾板褐色。軀體背面有緣褶。須肢為細長圓筒狀,假頭基腹面的耳狀突鈍齒狀。肛溝在肛門之前呈倒U字形,雌蜱足基節I具1細長內距,末端達到基節Ⅱ前部1/3,而雄蜱略超過基節Ⅱ的前緣。分布於東北、內蒙古、河北、山西、寧夏、甘肅、新疆、西藏等地。
2.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 盾板有琺琅樣斑,有眼和緣垛;須肢寬短,假頭基矩形,足轉節I的背距短鈍。足基節Ⅳ外距末端不超出該節後緣。分布於東北、華北和西北等地區。
3.亞東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kozlovi) 體型較大,盾板紅褐色,有眼和緣垛,須肢為長圓筒狀,第2節顯著伸長;足各關節的淡色環帶及背緣淡色縱帶較寬而明顯;盾板上刻點稀少。頸溝較深較長呈斜溝形,雄性盾板後中溝與後側溝之間的刻點稠密。氣門板呈煙斗狀。分布於吉林、內蒙古、山西、陝西和西北地區。
4.乳突鈍緣蜱(Ornithodoros papillipes) 軀體橢圓形,前端逐漸細窄,體緣圓鈍,背面邊緣有緣褶。體表呈顆粒狀,前部及中部有幾對盤窩。肛後橫溝較直,與肛後中溝相交處幾乎成直角。分布於新疆。
【與疾病的關系】
蜱在叮咬吸血時多無痛感,叮咬部位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腫,還可引起繼發性感染。某些硬蜱和軟蜱在吸血過程中涎液分泌的神經毒素可導致宿主運動性纖維的傳導阻滯,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可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稱蜱癱瘓(tick paralysis)。山東等地曾有人體病例報道。
蜱傳播的疾病主要有:
1.俄羅斯春夏腦炎(Russian spring-summer encephalitis) 又稱森林腦炎。病原體是遠東型腦炎病毒(Far-east strain encephalitis virus)。多種哺乳動物和鳥類是其貯存宿主,硬蜱為傳播媒介。病毒可經變態、經卵和經精細胞傳遞。人、獸因被感染性蜱叮咬而受染。我國北方傳播媒介主要是全溝硬蜱,其次是嗜群血蜱、日本血蜱、森林革蜱和邊緣革蜱,雲南傳播媒介為卵形硬蜱。本病分布於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新疆和雲南的林區。
2.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又稱新疆出血熱。病原體是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大型草食性動物和野兔是其主要宿主,亞東璃眼蜱是主要傳播媒介,可經變態和經卵傳遞,經叮咬而感染宿主。該病分布於新疆。此外,在雲南、青海、內蒙古、四川等省、區的家畜血清中也檢出抗體。
3. 北亞蜱媒斑疹傷寒(North-Asian tick-borne typhus) 病原體是西伯利亞立克次體(Rickettsia sibirica)。多種嚙齒動物為其貯存宿主,硬蜱和軟蜱為傳播媒介。能經變態和經卵傳遞,還可經精細胞傳遞。人被感染的蜱叮咬或蜱糞便污染皮膚傷口而感染。我國有黃鼠、田鼠等20餘種小型嚙齒動物為其主要貯存宿主。草原革蜱是內蒙古和新疆的主要傳播媒介。邊緣革蜱、森林革蜱、粒形硬蜱和微小牛蜱等約10種蜱為個別地區的傳播媒介。此病分布於黑龍江、內蒙古、新疆、福建、廣東和海南等地區。
4. Q熱(Q fever) 病原體是貝納柯克斯體(Coxiella burnetii)。牛羊為主要傳染源。主要感染途徑是經呼吸道或經消化道感染。硬蜱和軟蜱可為傳播媒介。在我國曾發現亞東璃眼蜱、鈴頭血蜱和微小牛蜱有自然感染。前2種蜱能經變態和經卵傳遞並經叮咬或經蜱糞傳播。我國有十幾個省、市、自治區證實有Q熱存在,內蒙古、四川、雲南、新疆及西藏等地區曾發生過暴發流行。
5.人粒細胞無形體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是由嗜吞噬細胞無形體(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曾稱為「人粒細胞埃立克體,Human granulocytic ehrlichiae」)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細胞引起的,以發熱伴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和多臟器功能損害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蜱傳疾病。
6.萊姆病(Lyme disease) 病原體是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 burgdorferi )。一些哺乳動物和鳥類為貯存宿主,硬蜱為其傳播媒介,能經叮咬傳播,可經變態和經卵傳遞,但以經變態傳遞為主。我國有黑線姬鼠、大林姬鼠等十餘種野生嚙齒動物及牛、羊、狗等為其貯存宿主。全溝硬蜱確定為主要傳播媒介。國內有29個省、市、自治區有本病分布,內蒙古、新疆以及東北林區存在萊姆病自然疫源地。
7. 蜱媒回歸熱(tick-borne relapsing fever) 又稱地方性回歸熱。多種嚙齒動物為其貯存宿主,鈍緣蜱為傳播媒介。病原體可經變態或經卵傳遞。通過蜱叮咬或基節液污染受損皮膚而感染。新疆有該病流行,病原體有兩種,南疆為波斯疏螺旋體(Borrelia persica),乳突鈍緣蜱為傳播媒介,北疆為拉氏疏螺旋體 (B.1atyschevi),特突鈍緣蜱為傳播媒介。
8.細菌性疾病 有些細菌性疾病是非專性蜱媒疾病,如土拉弗氏菌病、布魯菌病和鼠疫等,前兩者可通過蜱的叮咬或蜱糞污染傷口感染人。蜱能長期保存一些病原菌,並能經變態、經卵傳遞。如土拉弗氏菌,在邊緣革蜱體內可保存710天,草原革蜱可經變態傳遞。布魯菌在草原硬蜱體內可存活200天以上,銀盾革蜱能經變態和經卵傳遞。鼠疫耶氏菌可在草原硬蜱體內保存509天,並能經變態及經卵傳遞。故蜱在保存這些病的自然疫源地中起一定作用。
【防制原則】
1.環境防制 草原地區採取牧場輪換和牧場隔離,清理禽畜圈舍,堵洞嵌縫以防蜱類孳生;捕殺嚙齒動物。
2.化學防制 蜱類棲息及越冬場所可噴灑倍硫磷、毒死蜱、順式氯氰菊酯等,對家畜進行定期葯浴殺蜱。在林區使用煙霧劑滅蜱。殺蟲劑中加入蜱的性外激素與聚集激素可誘蜱而提高殺滅效果。
3.生物防制 白僵菌、綠僵菌及煙麴黴菌等對蜱有致死作用。跳小蜂產卵於蜱體內,待發育為成蟲致使蜱死亡。
4.個人防護 進入有蜱地區要穿防護服,扎緊褲腳、袖口和領口。外露部位要塗擦驅避劑(避蚊胺、避蚊酮、前胡揮發油),或將衣服用驅避劑浸泡。離開時應相互檢查,勿將蜱帶出疫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