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舞蹈和舞劇作品的結構形式有哪些
舞蹈和舞劇作品的結構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①傳統式結模御擾構,又稱旦旦戲劇式結構,這是最常見的一種結構形式。即按照情節內容發展的時間順序漸次展開,作品從開端、發展、高潮直至結局,層次遞進比較清晰,場次劃分也比較清楚。②時空交錯式結構,或稱心理結構。其主要特點是,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以作品中人物的心理變化作為安排人物行動、拆侍展開情節事件的貫穿線,常採用正敘、倒敘、閃回等手法,把過去、未來與現實有機地交織在一起,便於在比較短的時間和篇幅里表現較為廣闊的生活內容和深刻的人物內心世界。③篇章式結構。一般是由幾個既有聯系又相對獨立的場景和段落組成。整個作品有統一的主題和貫穿性人物,其中每幕、每場都有相對的獨立性和完整性。近似於幾個樂章組成的交響樂和幾個篇章組成的組詩。
2. 舞蹈編導考試必須掌握的專業知識
舞蹈編導考試必須掌握的專業知識
舞蹈的編導:就是一個舞蹈作品的編者和導演。那麼舞蹈編導到底是什麼職業呢?下面一起看看吧!
一、舞蹈編導(概述)
戲劇導演與舞蹈編導有哪些不同:戲劇導演是把文學劇本搬上舞台演出過程中所需要的全部工作。但這不是一般的工作,而是一種創造性的工作——即把文學劇本變成表演節目的再創造(也叫二度創造)。
在戲劇藝術中,劇作家只負責寫出劇本就可以了。而進行舞台藝術的再創造(演出),則模帆是導演的事。在舞蹈藝術中,舞蹈編導本身既是全部劇本和“台詞”(舞蹈動作)的創作者,又是把它搬上舞台如拍的導演。肩負著編和導的雙重使命。對舞蹈作品來說,不參加“編”就無法“導”,導演也就是編者。由於舞蹈的特殊性,一個舞蹈創作從一開始就不能不同時考慮,原本是屬於“導演構思”中的很多部分,如:形體、表情、台詞、場面調度,對作曲、美工和舞美的特殊要求。
作為一個舞蹈編導,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舞蹈表現技能和舞蹈創作知識以後,才可能開始創作工作。首先,必須透徹地理解舞蹈藝術特徵,舞蹈的表現手段和表現手法,舞蹈的類別等,才能掌握舞蹈創作的特殊規律進行編排舞蹈節目,否則將無法入手。
二、舞蹈的起源
中國的舞蹈藝術歷史是最年輕的,解放初期才真正有了舞蹈的專業工作者。49年以後,上海舞院54年辦從事舞蹈的人女11-13歲,男12-14歲,文化水平低,舞蹈的理論薄弱。
舞蹈起源於勞動:在原始社會,遠古的先民們在沒有文字和完善語言之前,就學會了手舞足蹈。如:狩獵、祈禱、戀愛、南朝鮮模仿仙鶴的動作、傣族模仿孔雀的動作等等。後來,為了娛樂,逐漸從勞動中向上層社會發展,如“交誼舞”。勞動生活創造了舞蹈,而舞蹈又用來反映人們的生活、理想和願望,並為社會服務。沒有社會生活就沒有舞蹈的存在。舞蹈作品的產生,終不是個人意想的產物,是屬於上層建築的,反映人類社會生活的意識形態,是一切文學藝術的普遍原則,也是舞蹈藝術的普遍原則。
三、舞蹈的藝術特徵
1、舞蹈是人體動作的藝術:舞蹈藝術的主要表現手段是依靠人體的動作。
2、在歐美,舞蹈一詞源於高地日耳曼語的DANS這個詞,意即“伸展拔體”。在亞洲,日本、朝鮮都稱舞蹈為“舞踴”。“踴”即跳的意思。我國古代稱上肢體的動為“舞”,下肢體的動為“蹈”,配合起來稱為“舞蹈”。美國現代派舞蹈創始人依莎多拉、鄧肯認為“凡藉助身體動作以表達思想感情的創造性活動,都是舞蹈藝術”。因此,舞蹈是人體的造型藝術,舞蹈是通過人體動作表達思想感情的。
人們首先做出的反映,往往是情不自禁的動作或伴有聲音的動作。所以,當語言(甚至喊叫)不足以表現人的強烈感情的時候,作為舞蹈的特殊手段——人體動作——卻具有鮮明而又有力的藝術表現能力。舞蹈藝術所要求的人體動作不是自然形態或單純生理狀態的,而是具有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經過美化的極富於感情色彩的動作。所以人們把舞蹈的構成歸納為三大要素:即動作(空間)、節奏(時間)、表情(感情),其中缺一不可。空間:舞台、場地;時間:音樂,一定的時間;舞蹈的藝術特徵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用身體的動作表達感情的藝術。由於這種藝術手段上的特徵,也決定了舞蹈是以“抒情”見長的。因此,舞蹈編導要熟習、了解舞蹈的這種特殊手段,揚長避短,選擇適宜於人體動作表現的題材和內容。
3、舞蹈的獨特表現手法:舞蹈是以人體動作為藝術手段,為此,它有相應的一套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概括起來即:舞蹈的動作(舞姿、動作組合、步法),舞蹈的隊形、畫面(構圖)和一些啞劇手法(如手勢、面部表情等)須掌握。
A、舞蹈動作:舞蹈語言的單字、單詞就是“舞蹈動作”。這種動作不同於生活動作,要有藝術加工的造型性——即“舞姿”。把經過美化的動作和富有造型性的舞姿按需要表達的內容連接起來,就是“動作組合”。渣碼羨連接動作組合的還有“舞蹈步法”,舞蹈步法幫助或突出舞蹈語言的輕重緩急。舞蹈動作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物形象。技巧動作也是塑造舞蹈中人物性格或表現特定情節的主要“語匯”。
B、隊形、畫面:舞蹈的隊形、畫面,在創作舞蹈的環節中稱為構圖。它是舞蹈表現作品內容、處理情緒變化、連接舞蹈動作和步伐的紐帶。演員在台上的位置或調度所形成的隊形、圖案稱為舞台調度。好的隊形就像一幅活動的圖畫。
C、啞劇手法:啞劇也是一種不用語言而以人體動作、手勢和面部表情表達劇情的手段。
作為舞蹈中的手勢(表情動作),當然首先來自生活。但同樣需要美化加工、集中概括,能在一個短暫的手勢或姿態中,明確表達一個內容。舞蹈區別於音樂、繪畫、雕塑,是空間的、時間的。舞蹈善於表達人們最激烈的感情。
4、是綜合性的藝術:融匯了文學、音樂、美術和戲劇等姊妹藝術的因素。
A、舞蹈和文學的關系:在具體創作過程中,無論作品的結構、情節的鋪陳,細節的描繪,人物的刻畫,環境的設置,以及虛實、比擬、誇張、對比等等藝術手法的應用,都需要從文學作品中吸收營養。
B、舞蹈和音樂的關系:舞蹈音樂不僅給舞蹈以長度和速度,也促使舞蹈語匯准確、簡練、集中,同時,舞蹈動作的語言性和情緒的發展,深入等,也是藉助音樂的旋律、節奏來體現。在舞蹈與音樂的有機結合中,才塑造了完整的舞蹈形象。因此,在舞蹈作品中,音樂和舞蹈共同擔負著刻畫人物形象,表達思想內容的任務。
舞蹈的節奏感:不同的節奏可以突出不同的思想情緒。音樂伴奏中的間隙或暫時的停頓,同樣是一種音樂節奏的處。通常突出驚訝和緊張的場面時,成為“啞場”或“靜場”。
C、舞蹈和美術的關系:繪畫和雕塑是追求在靜止的造型中獲得動態性的效果。而舞蹈則要求在運動中要有雕塑性的造型。“舞蹈是動的畫、活的雕塑”,“舞蹈家是用人體作畫”。
舞蹈編導要將那些自然形態的東西升華到具有美術性的造型上來。像舞蹈的每一個瞬間,盡可能的像繪畫和雕塑那樣,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使舞蹈作品成為一幅幅動的畫、活的雕塑。還包括舞台美術的創作(如布景、服裝、化裝、道具等)。
D、舞蹈和戲劇的關系:舞蹈與戲劇都是舞台表演藝術,不同的是:戲(歌)劇主要依靠演員的說話或歌唱,而舞蹈則是用元演員的形體動作去完成創造角色的任務。
E、既然是綜合藝術,舞蹈同樣與武術、雜技、體操也有密切的關系、在這就不多說。
綜上所述,舞蹈是需要音樂、節奏、舞美、燈光、服裝、道具等塑造形象。服裝要符合表現人物的藝術形象和人物性格。
四、舞蹈編導的專業修養
(一)生活是創作的源泉:舞蹈作品和舞蹈形象的產生也是源於生活,它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例如揚麗萍的舞蹈《雀之靈》既以美麗的孔雀為原形。
(二)積累舞蹈素材,豐富舞蹈語匯。
(三)積累多方面的藝術知識,豐富想像力:我們說的藝術想像,是基於實際生活之上的想像,隊舞蹈編導來說,是“生活積累”的升華,是一種發展了生活的形象思維,是是生活更理想化,更鮮明的再現藝術上的能力。
(四)如何繼承民族舞蹈傳統:不要單學藝術形式,採取拿來主義,要付出挖掘的勞動。
(五)繼承傳統的舞蹈的三種創作方式:1 加工整理,2 改編革新,3 借鑒創新。
所謂整理就是把仍在民間流傳的舞蹈收集起來,把已失傳的古代舞蹈“循蹤追跡”復原起來,經過去蕪取精的整理,搬上舞台。改編是在原有民間舞蹈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使其內容、形式煥然一新。創新則使已民間舞蹈動作為創作素材,表現新內容,塑造新人物的作品。
五、舞蹈編導創作、排練的全過程
(一)主題和題材:什麼是主題?創作者要通過一個舞蹈作品表達什麼中心思想,這就是作品的主題(或稱主題思想)。
用具體事物、生活情景去表現這個主題思想,這種具體的材料就是“題材”。“主題”就是作品的核心、主體。題材就是具體描寫主題的材料。在舞蹈創作中可以先確定主題,再選擇題材。
(二)如何選擇題材:
1 什麼是題材:就是編導在他所處的客觀現實生活中,經過深入觀察體驗,把那些豐富多采錯綜復雜的種種生活現象,經過分析、選擇、加工,使它們構成文藝作品的核心,也是作品最基本的因素。
2 選材的方式:分直接和間接兩種。直接就是發生在身邊的所見所聞所看的事和物。間接的如歷史、神話、寓言、童話、繪畫題材等。
3 舞蹈如何選材:要掌握舞蹈藝術創作的特殊規律,就是用舞蹈形象思維的方式,研究分析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全部依靠舞蹈的自身表現手段,既用身體動作表達感情,特別要注意題材的動感和豐富的感情。
選材時還應注意:動作性,既通常所說的“能舞起來的材料”。抒情性,題材要孕育著深厚的感情動力。直觀性,必須是能出現在舞台上讓觀眾直接看到或聽到的,(如過去和未來,可用暗轉、倒敘等手法)
(三) 構思腳本(舞蹈和音樂處理的文字結構),以突出主題思想為目的,把“題材”概括、提煉,構思成舞蹈的藝術結構,這就是舞蹈的“腳本”,腳本是作品的立腳根本。
怎樣結構舞蹈腳本,這點在舞劇的創作中特別重要,從舞劇的`結構說起,簡單來說,舞劇的結構可分為:1 引子或序幕:是劇中時代、環境和人物的引入。2 開篇:劇情矛盾沖突的開始,要鮮明而引人入勝。3 發展:劇情展開的過程,這段佔有的篇幅較大,情節需要有起伏、轉折方能精彩。4 高潮:是全劇矛盾發展的頂峰,它要激起觀眾最強烈的感受。5 結局:劇情發展的結果,它要最清楚的揭示主題思想。
六、舞蹈的結構
(一) 什麼是結構:簡單說安排作品情節的方法就叫結構。
結構舞蹈時,時刻不要忘記用舞蹈的表現手段去考慮,時刻不要忘記是用藝術形式的表現手段和舞蹈動作去處理人物、情節等,否則結構出來的就不是舞蹈,而是歌劇、話劇。
(二)結構情緒舞時應注意的問題:
A、組織情緒:是把舞蹈感情和情緒有層次的、有邏輯的、有發展的組織起來,創作一個完整的作品。
B、安排節奏:依據主題的意圖與思想感情的變化安排舞蹈節奏的變化。
C、舞蹈調度:舞蹈動作場面,調度必須有一個核心的全面規劃和布局。根據情緒的起伏、發展,節奏的變化,把動作和畫面組成一個嚴謹的舞蹈結構組織。
介紹幾種“情緒舞”的結構:
A、三段體結構:(A-B-A)是借鑒音樂的三部曲式而來的。全舞的布局分為三段,A段與B段從情緒、節奏上形成鮮明對比。如:A段是跳躍的快板,B段就是相對平穩的中板或慢板,而A`則是A段的再現或有變化的再現。
B、二段體結構:(A-B)
C、單段體:(A)(B),A:快,B:慢。
由上可以看出舞蹈編導在構思舞蹈腳本時,除了情節、場次(或段落)外,同時還要想好音樂和舞蹈的處理、布局。如:舞蹈中哪段情節用獨舞、雙人舞去表現哪段用情節性或表演性的舞蹈去表現,每段用什麼舞蹈素材等。
(三)關於舞蹈中的音樂(創作舞曲)
作為綜合性的舞蹈藝術,音樂處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有了音樂,才有完整的好舞蹈,所以必須處理好與音樂家的合作。
(1)如何與音樂家合作:編導要把自己的創作動機和意圖、構思的過程直至素材的運用,人物形象和場面的設想,舞台的氣氛和效果等,要非常認真的、帶感情的、繪聲繪色的告訴作曲者,使他好象看到了未來舞台上出現的情景,產生共同的慾望和想像,同時也聽取他對舞曲創作的想法。要尊重作曲家的意見,在音樂寫成以後,不要隨意亂改和破壞音樂的完整性。
(2)編導和作曲者的合作中:
A、在舞蹈總布局要求下,應充分發揮作曲者的想像力,保證舞蹈音樂的完整性。優秀的舞曲會進一步啟發編導的想像力,使舞蹈的形象和意境更完美。
B、可以和作曲者共同選擇音樂素材,(如採用哪種民族、哪個地區或哪首民歌、哪段曲子等),切磋音樂形象(如舞蹈的主要旋律、人物的主題、音樂等),這有利於音樂和舞蹈形象的一致,並且互相啟發。
C、對音樂的要求,要通過音樂的專業語言——“音樂表情術語”具體提出來,才能做到舞蹈與音樂節奏的吻合。
(3)如何利用現成音樂編舞:
A、認真聽,分析音樂,做到盡可能明了原作意圖。
B、抓住音樂的主要基調(感情基調),選取適合此音樂表現的體裁,不要去解釋歌詞。
C、選擇適合此音樂主題的動作。
七、如何著手編舞呢?
1、感情是動作的信息:編舞首先要弄清的是你要表現人物的什麼感情和性格,有經驗的編導往往首先按舞蹈結構的線索設計出人物連綿不斷的心情、意識甚至潛台詞,循者這個脈絡去雕琢動作。而富有演員經驗的編導,就使自己首先進入角色,讓作品中的人物在自己的身上活起來。在深入角色的基礎上,從自己積累的生活舞蹈素材中物色、提煉出此時此地,此情此景所需要的舞蹈形象來。即把體驗感情作為動作的原動力。
2、動作的典型性:這是成功之要點。典型的舞蹈動作不是綜合的越寬越好,而是個性越強越好——一要有突出的性格,二要有明晰的感情。人有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設計舞蹈動作首先要說清楚什麼是感情。但人有男女老少,古代和現代,這個民族和那個民族之分,他們表達的感情各異,因此動作還要性格分明。性格包括角色的個性及其民族的風采。
3、舞蹈的“意境”:舞蹈的動作不在“繁”與“簡”,能突出“意境”則靈。舞蹈作品的“意境”是把主題思想轉化為“詩情畫意”的藝術構思,是“情”和 “意”與“景”和“境”的統一,是人的理想。“意境”是大局,編舞要從大局著眼,小處(動作)著手,圍繞著動作去考慮動作。
4、舞蹈的主題動作:2人以上幾點著眼,首先設計出符合作品中人物(或擬人化)形象的基礎動作來——也有人稱主題動作——即塑造作品舞蹈形象的代表性動作,這種做法在民間舞蹈中是常見的。各地區的民族民間舞蹈跳起來有千變萬化,但總離不開那麼幾個最有代表性的動作。它們成為舞蹈作品中“舞蹈語言”(動作組合)的基礎和反復出現的貫穿動作。
動作組合要編排得生動、流暢、感人。應注意:
A、要有對比性的變化:對比有時間(節奏)上的快與慢,強與弱,延長與短暫等;有空間(造型)上的大與小,高與矮,方(線條凌厲,有稜有角)與圓(柔和,圓潤),放(伸)與收(縮),動與靜等。這些對比變化不應是形式上的安排,而是人物內心情感上的促使。如生活中的情緒、、、、、、舞蹈動作的變化也是由此而來。對比性的動作加大了情緒變化的起伏,使各種情感在相對中顯得更鮮明、突出,所以,能使舞蹈語言更生動。
B、必要的重復、再現:舞蹈和音樂同屬時間性的藝術,舞蹈雖然還只有空間的形象,但不能象“雕塑”那樣永遠靜止在那兒盡人觀賞。為了使舞蹈形象和“意境”留在觀眾心上,重復、再現手法同樣是不可少的。其做法可有多樣:
(1)主題動作貫穿始終。
(2)主題動作在不同的情節、段落,不同的節奏下變換出現。
(3)主要的舞蹈組合(段落)反復出現。
(4)開頭和結尾是同樣的舞蹈處理或“意境”的再現。
(5)動作“元素”——在後。
5、構圖:構圖是編舞中一個重要組成因素。構圖包括舞台調度和畫面。構圖是隨著登場人物的行為和感情發展而設計的。沒什麼固定的“程式”。關鍵是要通過隊行圖案的變化把舞台襯托成作品所需要的空間、境界。對於舞台的構圖,我國傳統審美習慣是“均衡”、“勻稱”。“均衡”就是常說的“不要偏台”。均衡的構圖有兩種,一種是對稱均衡,一種是不對稱的均衡。“勻稱”是指構圖上不要有死角或多一塊、少一截等感覺。有時也需要不均衡的場面,那是由於強烈的劇情沖突的需要,而造成一種高度驚恐不安的氣氛。
不同的構圖會給觀眾留下不同的直感:圓形使人感覺豐滿;方形顯得嚴肅、整齊(但極少用);而三角形介於兩者之間,較靈活,易組成多種圖形的小單位;弧形有縱深的感覺;縱隊有逼近、壓迫的感覺;橫排——平和;斜排——前程遠大。
在舞台調度上:走直線顯得距離近,路途短;走曲線顯得距離較遠,路途長;走“8”字,距離無限,可以從早走到晚;左右橫過,表示眼前發生的事物;自後向前,可造成由遠而近的感覺;“V”字向前,有沖擊、壓力之感;多人“龍擺尾”的隊形,能顯示人群由遠而近、由少聚多的情景;幾列直排的縱橫交*,能增加要渲染的某種氣氛——無論是緊張的、火熱的、戰斗式的;由密集到擴散的隊形,能造成一種佔領空間的勢頭;大收大放可造成氣勢、力不可擋的強烈氣氛;忽前、忽後、忽左、忽右的連續調度,給人以動盪不安、瞬息萬變之感,可表示風浪中行船、心潮起伏的幻覺、激烈的戰斗等等、、、、、、
需要說明的是,舞蹈的構圖不能孤立的設計,必須和舞蹈動作組合結合起來,且與服裝、道具也是分不開的。
6、選擇演員排練舞蹈:選擇演員時必須考慮(1)是否能擔負起塑造角色所必須的舞蹈技能和技巧。(2)是否吻合或接近角色的身份,性格和外形,(3)符合節目體裁對演員所要求的特色,如:演員是喜劇型的或是悲劇型的,是抒情的還是武打型的等等。
確定了演員以後,編導要向演員解剖作品的主題、內容、人物、情節、場次(段落)、圖景,使演員對作品有一個明確的、完整的概念。再進一步分析角色,明確演員的任務後,熟悉舞曲,然後一個個的教動作,一段段的排練(用鋼琴或簡單的樂器伴奏),直到將全舞完成。
A、排練:可先粗排(即搭架子),或試幾個主要段落。
B、讓作曲者進入排練廳看排練。
C、當排練中演員進入角色後,他(她)們的體驗、創造是很寶貴的,要啟發運用演員的智慧去進行再創造。一旦演員有了新的創造(包括動作、表情等),要充分肯定,並根據情況適當修改原設計。
D、根據演員的技術條件,揚長避短,隨時設計出能使演員的技巧有充分的使用之地的舞蹈段落。
7、合樂:
舞台合成:把排練廳中的作品搬上舞台是“合成”的階段。合成之前,編導必須向舞台工作的各方面人員——布景、燈光、服飾、道具、音響效果等,介紹作品內容並提出設計要求,最後確定方案。
(1)舞蹈布景要說明作品的時代,創造特定的環境。布景應簡練、明確,一般不用或少用戲劇那樣的實景。
(2)舞台的燈光要顯示舞蹈的時間早晚,天氣變化,吉祥和厄運的預兆,人物內心的渲染等。
(3)服飾幫助表明人物身份,民族的屬性,服飾色彩還能突出人物性格。要求輕便而合體,美觀而有特色,誇張而不失真。
合成包括:走台、走光、化妝連排、綵排。
A、走台:是舞台上的場、景和舞蹈的結合實驗。讓演員熟悉舞檯面和置景的地位,要從頭至尾把舞蹈的調度、隊形、畫面的位置都固定下來。同時,檢查場景與舞蹈的構圖是否協調。
舞台平面圖的九個表演區:
B、走光:是燈光設計與舞蹈的實驗。要隨著舞蹈內容的展現和演員的調度把燈光固定下來。
C、化妝連排和綵排:都是屬於總合成(包括樂隊、演員、布置、燈光、服裝、化妝、道具、音響效果等)的排練。編導指導化妝連排時,可以隨時停下來,協調舞台個方面的配合,一段段、一場場的進行,當“合成”完成以後,進行綵排時就要一氣呵成,以便檢查、發現問題,再作進一步的調整。至此,一個舞台演出的舞蹈作品誕生了。
;3. 該怎麼寫舞蹈結構
1 結構是一種建築行業術語。它放在藝術領域就有了新的含義,包括形象,內容,組織,展現在觀眾面前的方式等等,是作品或形成晚會的一種重要手段,確定主題,形式,風格,布局,衫鄭內容,手法等,首先要有充分的材料,都屬於結構范圍,對材料要精心裁剪,合理布局,在舞蹈作品或晚會中,結構有著語言的功能,因此,在組織手段和思維能力或者情感都要有充分准備。
2 結構在作品裡,在創作者腦海里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目的是為精神產品進行設計,預想出產品的藍圖,是一種指向性的思維過程,結構在創作者中有兩種屬性:一 表現什麼 二 怎樣表現,兩個屬性是編導必須同時思考和必須具備的能力。
3 結構在舞蹈作品中是從內到外的過度橋梁,在結構過程中,能力缺一不可,舞段是外層的直觀形式,結構式規范於美學意味的形式,什麼樣的內容和結構方式決定用什麼樣的語言,結構決定一切。
4 結構不僅規范了語言,也規范了作品的整個風格,同時規范了晚會經費,人員,用人形式等等,所以結構關繫到語言,晚會,組織的一種制約及發揮,語言是服裝,形式的話,結構就是作品的本質形式,是創作者對客觀事物本質認識不斷升華的過程。
5 結構與舞段的統一,與經費的統一,人員的統一,實際上也就是結構所確定的方向,歸根到底是作者的創作任務所決定的。舞蹈結構是創作者內心與外境交融的心理過程,是四度時空的3次轉換。
一度:現實中的時空
二度:心中印象的時空
三度:觀眾審美的時空
四度:觀眾的參與時空
現實—意象—審美—參與
6 生活史創作的源泉(生活環境、生活素材)對於創作而言,不要離開生活(現在的生活環境是什麼,生活來源是從何而來),每一個作品都應與創作有關,和生活有關,從生活中去提取相關材料。意象是把生活中的元素怎樣進行提取。審美要根據對象而創作,編導要有針對性的目的去編排,編導自身的深度和高度決定審美高度。通過參與,讓觀眾得到什麼樣的啟示,滿足,感受。
7 在結構的過程中,意義要有深層次的內涵,觀眾才能參與,主題概括性要強,結構是為主題服務的,是精、嚴、細密的。結構就像人體的骨架,缺一不可,是多層次排列的整體。結構式作品的組織構造,是作者在創作作品而進行的思想方法和體現。
做到主題(表現什麼)言之有理,為要做的東西找出理由,讓觀眾無法挑剔,無懈可擊的是讓觀眾覺得布局嚴密,沒有縫隙。主題—言之有理,結構—言之有物。所講述的本來就是空的,但聽完結構後,讓別人彷彿感到有形的存在,整個舞台的布局,轉換,連接,讓他人在腦海里形成一個虛幻的舞台。
8 結構要反映客觀事物的卜塌州發展,和內在聯系,做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結構要注意形式,不要停留在模仿上,要注意創新。結構是心理的反射,結構不要按部就班的走,是根據編導—觀眾的流程進行,不要滿足於自娛自樂,在結構的過程中要為觀眾考慮,為觀眾著想。
9 結構式型蔽新的排列組合,結構不能也不要形成一種模式,要有創意,要把展示上升到創作的表現,要有能力創作出不同風格的東西,要做到(主題不同,表現手法不同,結構不同)把作品創作出來。編導不要只停留在一種形式上,要有能力把同一事物用不同的表現手法把它表現出來,要多樣化,不管做什麼事情要懂得掌握其方法。
10 在結構的過程中,注意不要過多的找些原有的模式,程式化的東西就不要再做。用心,用生活與結構相碰撞(結構不要圖解)應該讓結構成為創作者的結晶,藝術修養決定你的審美高度。藝術來源於心的感悟,生活來源把原來的東西進行提煉加工讓觀眾看了作品後有想像的空間,是認識與實踐的關系,人想與做要有能力去駕馭它,要充分認識和理解這句話:社會生活是創作的唯一源泉。
11 結構方式:舞台晚會
舞劇—主題要明確、事件、矛盾沖突、人物、情節、性格、表現方式、事件發生的轉換
舞蹈詩—和舞劇相反,是淡化了舞劇裡面的細節,矛盾沖突、情節、像詩一樣,是情緒與情緒比出來的,對比,情緒、表現形式,根據觀眾的審美需要比出來的,句與句比,段與段比,章節對比。
綜合晚會—多用於慶典,包括舞蹈,歌,樂,雜技,把藝術類能聽能看的都綜合起來表現,既創意又結構。
音樂劇—唱、演、舞、樂,具有人物,又有事件,形成一體,比如《貓》
史詩—把歷史事件經過順序排列,根據年代,季節排列,舞、說
12 在眾多的類別里,懂了定義和表現手法,在創作過程中心理要健康,期待著多種意料之外的手法和變換,要學會互補,變化和挑戰,與時代的情調相結合,是創作者內心深處而不是外在的,這些結構都要做表現性。結構是內在,內心的東西,沒有傳統的老本可吃,沒有借鑒可言,要在創作過程中走自己的路,不要被傳統束縛。
4. 舞蹈賞析的四個層次
舞蹈賞析的層次如下:
1、演員的表演技巧
這是很重要的賞析部分。首先需要欣賞者熟悉表演技巧。就象舊時的中國人聽京戲,其實戲迷們對每出戲早已背得滾瓜爛熟,自己都會哼,但還要不斷地看,看的就是出場的角兒的技巧;也象西洋人看歌劇,看的也是演員的技巧;而要精湛地賞析舞劇,也需要舞劇欣賞者長期積累舞蹈技巧的知識。
3、芭蕾舞手語
芭蕾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舞蹈,並沒有跳出條條框框的束縛,會用若干種定式手語來表達若干種感情。比如,兩手交叉、手背朝外置於前胸,則表示為「愛」,而雙手交叉、手背朝外置前腹前,便意味著「死」。看舞劇前應好好翻腔孫旦閱劇情簡介,負責的簡介就會介紹舞劇中將出現的各種手語。凱蘆
5. 什麼是舞蹈結構
舞蹈結構指舞蹈作品的組織方式和內部構明陪橋造。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現作品主題思想的重要藝術手段。在藝術構思時必須考慮如何把一系列的生活材料、人物、事件、情緒等分別主次、輕重、繁簡、先後,合理而恰當地加以亂缺安排和組織,使其既符合生活的規律,又適應一定體裁的要求,組成一個完整的舞蹈作品。
總的分為A-B-A形式,主要分成幾個大段落,開始是旋律部分、前奏部分,突出主題,然後是高潮部分,想要表現什麼,最後是結尾部分,與開始呼應,點名主題,表現結構與開頭相似。具體激猛的要根據舞蹈和主題方式的實際情況來分析。
6. 如何寫舞蹈劇本
正確格式
1、腳本名稱,時間,地點和字元在腳本的開頭列出。
2、整個腳本為對話形式
3、腳本的中間是括弧,以提醒當時的場景,括弧的形式用於指示當時角色的動作和舉止。
舞台劇的三個要素是:沖突,角色和舞台描述。創作過程的每個方面都必須仔細考慮。簡而言之,編寫一個故事,您必須首先考慮您的故事,角色關系,情節高潮,主題等。
美國好萊塢有一套腳本編寫規則:開始,設定矛盾,解決矛盾,然後設定矛盾直到結束。中國也有自己的腳本編寫規則:開始,繼承,轉向和組合。
(6)舞蹈腳本的層次結構擴展閱讀:
型煤結構目前以兩種形式流行:
1、散文結構。這種戲劇性的結構類似於文學體裁-散文的結構形式。這種戲劇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也沒有高度集中的沖突和沖突。一切自然地展開,自然地結束。它充分突出了生活的紀錄性,並突出了情感的真實性,著重於人物的真實情感。
它寫道,人們只會撿起一些看似零散的一面,但他們可以做到「分散而不分散」。這種比賽的結構特徵之一是,在場地與場地之間沒有必要的相互依存關系。第二個特點是沒有高潮和終結。第三個特點是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中心事件;第四個特徵是根據生活本身的時間,它很少使用「閃回」,它屬於時間序列結構。
2、心理結構。典型戲劇的戲劇性結構是基於角色意識活動的結構形式。它在條紋結構和散文結構之間交替,後兩者通常按時間順序執行。心理結構基於角色的心理活動的變化,交織過去,現在和未來。因此,它也稱為時間交錯結構。
7. 舞蹈編排過程及思路
舞蹈編排過程及思路
在舞蹈編排中思路是很重要的,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舞蹈編排過程及思路,希望能幫到您!
(一)主題和題材
創作者要通過一個舞蹈作品表達什麼中心思想,這就是作品的主題。
用具體事物、生活情景去表現這個主題思想,這種具體的材料就是「題材」。「主題」就是作品的核心、主體。題材就是具體描寫主題的材料。在舞蹈創作中可以先確定主題,再選擇題材。
(二)如何選擇題材
1、什麼是題材:就是編導在他所處的客觀現實生活中,經過深入觀察體驗,把那些豐富多采錯綜復雜的種種生活現象,經過分析、選擇、加工,使它們構成文藝作品的核心,也是作品最基本的因素。
2、選材的方式:分直接和間接兩種。直接就是發生在身邊的'所見所聞所看的事和物。間接的如歷史、神話、寓言、童話、繪畫題材等。
3、舞蹈如何選材:要掌握舞蹈藝術創作的特殊規律,就是用舞蹈形象思維的方式,研究分析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全部依靠舞蹈的自身表現手段,既用身體動作表達感情,特別要注意題材的動感和豐富的感情。
選材時還應注意:動作性,既通常所說的「能舞起來的材料」。抒情性,題材要孕育著深厚的感情動力。直觀性,必須是能出現在舞台上讓觀眾直接看到或聽到的。
(三)構思腳本
舞蹈和音樂處理的文字結構,以突出主題思想為目的,把「題材」概括、提煉,構思成舞蹈的藝術結構,這就是舞蹈的「腳本」,腳本是作品的立腳根本。
舞劇的結構可分為引子或序幕:
1、引子或序幕:是劇中時代、環境和人物的引入。
2、開篇:劇情矛盾沖突的開始,要鮮明而引人入勝。
3、發展:劇情展開的過程,這段佔有的篇幅較大,情節需要有起伏、轉折方能精彩。
4、高潮:是全劇矛盾發展的頂峰,它要激起觀眾最強烈的感受。
5、結局:劇情發展的結果,它要最清楚的揭示主題思想。
;8. 舞蹈的內容構成舞蹈的整體結構
舞蹈的整體結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前奏:音樂開頭的部分,用來引出整個舞蹈的節奏和基調,同時也預示著舞蹈的主題和情感氛圍。
2.起步:舞蹈開始的部分,表卜薯現主要角色或者主題的登場和運動穗中軌跡的引導,這一部分通常比較簡單,用以烘托舞蹈的熱鬧氣氛。
3.細節:舞蹈中的精彩細節,包括動作精準的切換、協調的配合、光影效果等,這些細節對舞蹈整體的質量有著重要影猜弊山響。
4.高潮:舞蹈中的高潮部分,通過舞蹈形式、動作變化等方式來呈現舞蹈的高潮情節,最大化地表現主題和情感。
5.尾聲:舞蹈結束的部分,通常簡單而有力地結束整個舞蹈的主題和情感,以展現舞者們的氣質和技巧。
舞蹈的內容構成包括:動作、步法、舞姿、表情等。這些組成部分合理搭配構成了完整的舞蹈節目。在舞蹈節目中,每個動作和步法都應該相互銜接,形成一個整體,以展現舞者的技巧和魅力。同時,舞者的表情和身姿也是構成整個舞蹈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傳達出精神內涵和情感氛圍。
9. 舞蹈三段式是什麼意思
「舞蹈三段簡譽冊式」有兩種可能:舞蹈作品結構的「三段式」和舞蹈教學「三段式」。我想,你所指為前者的可能性大些。
舞蹈作品的結構是指舞蹈作品的組織方式和內部構造。在作品的藝術構思時把一系列的素材、人物、事件、情緒等分別合理而恰當地加以安排和組織,分成段落,並組成一個完整的舞蹈作品。常見攔宏的有「虛運一段式」、「二段式」、「三段式」等等。
其中三段式最常見的又有A-B-A形式和A-B-C形式等。A-B-A形式,開始是背景、環境渲染,交代主題;然後是主體和高潮部分,想要表現情節和情感主要在這里表現;最後是結尾部分,呼應主題,強化主題。
10. 舞蹈作品結構的原則包括哪些
結構是時間藝術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無論是一首樂曲還是一部交響樂,其結構安排都是音樂極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舞蹈的結構,常常受惠於音樂的結構,音樂的結構往往能為舞蹈提供完整結構的基礎。當音樂與舞蹈配合作為舞蹈音樂時,其最終的結構應當是音樂結構與舞蹈結構合二為一,與舞蹈表演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舞蹈的形象與內容。本文將從段落結構、旋律結構、情感布局三個方面較為系統的論述舞蹈音樂結構與舞蹈表演的關系。一、段落結構同是時間藝術的舞蹈和音樂在陳述和發展基本材料的方法上十分接近,注重段落結構的設計和安排。在音樂中完整的段落結構可以幫助表達完整的樂思和形象,如一首兩段體的歌曲,A、B兩段從不同方面表現同一個主題,使主題能夠得以充分展現。同樣在舞蹈當中完整的舞蹈段落結構幫猛頌助舞蹈清楚的表褲鄭現內容與情感,常見的舞蹈結構有一段式、二段式、三段式、交響式等。一段體是最小的舞蹈音樂結構單位,一般建立在一個音樂主題上,表現單一的形象與性格,規模較為短小,能夠表達完整的樂思。一段體的舞蹈音樂在集體性的民間舞蹈中常用,簡練的音樂結構與不十分復雜的舞蹈結構相結合,表現出較強的參與性和群眾性,具有易於記憶和流傳的特點。二段體的舞蹈音樂其兩個部分分別代表著音樂發展的不同結構層次和樂枝純鄭思形成、展開的不同階段,這兩個部分以不同的方式或相對比的角度展現舞蹈的內容。如賈作光的《鄂爾多斯舞》就是兩段體結構的舞蹈,第一段音樂為鏗鏘有力的中板,音樂是由換尾的上下句構成的兩句結構樂段,遼闊、開朗、扎實有力,主要以塑造鄂爾多斯男子漢粗獷、彪悍的形象為目的。因此這段的舞蹈表演是安排了五名男子出場,同時以極富蒙古族男性特徵的大氣、豪邁的舞蹈動作演繹出音樂和舞蹈作品體現的內容。第二段是活潑的小快板,由4個樂句組成,音樂情緒與第一段形成強烈的對比。這一段在歡躍的音樂中五名女子邁著輕盈的舞步出場了,她們表演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擠奶、洗碗、梳發辮等舞姿,五名男子的動作也輕快活躍起來,與第一段那種豪邁、大氣的動作風格有強烈的對比。兩個樂段的音樂因舞蹈內容的需要分別反復若干次,音樂性格方面,莊重緩慢與活潑喜悅靜動交替,舞蹈表現上男舞與女舞剛柔相間,音樂的情緒安排與舞蹈情感發展互為呼應,共同完成了表現獲得解放的鄂爾多斯人民勇敢、豪氣、熱情、樂觀的民族氣質與性格。三段體是三個獨立的樂段(或相當於樂段的結構)按照三部性結構原則組合成的曲式,是舞蹈音樂當中使用率極高的音樂結構,尤其以帶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