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計算機語言_語義Web:讓計算機讀懂互聯網
Web網創始人Tim Berners-Lee曾經說過他關於Web的兩個夢想: 在夢想的第一部分,Web成為人們相互合作的強大工具; 在夢想的第二部分,合作延伸到計算機,機器可以分析Web上的所有數據,包括數據、鏈接以及人與計算機之間的交互。語義Web(Semantic Web)是實現Tim Berners夢想的關鍵。
語義Web的目標是改善當今的Web。它的主要思想是使語義信息成為計算機可處理的對象。語義Web很難一下子獲得巨大的成功,它會一點一點滲透到現有的Web中,最後在人們的不知不覺中,語義Web的時代已經到來。
概念起源及研究的主要內容
所謂「語義」就是文本的含義,它和語法是一對對應的概念。語義Web是Web的延伸,語義Web中的資源、數據和鏈接方式具有良好的規范的定義,以利於信息與知識的發現、自動處理、集成和重用。語義Web的目標是使Web資源可以被機器理解和處理,能夠更好地支持人機協同工作。
1983年3月,Web的創始人Tim Berners-Lee提出分布式超文本系統圖,其中所包含的鏈接都是蘊含語義的,該圖最早提出了Web信息包含語義的思想。1994年5 月 第一屆國際WWW會議,Tim Berners-Lee在會議報告中特別強調了語義的重要性。1997年12月,他在W3C報告中指出,鬧啟Web的第一個目標是成為人們通過知識共享進行交流的媒介,第二個目標是成為人們協同工作的媒介,這為語義Web做了鋪墊。1998年9月,Tim Berners-Lee 在文獻中提出了語義Web的總體框架,並概括介紹了它的各個組成部分。2000年12月,Tim Berners-Lee 在XML 2000會議報告中首次提出了語義Web功能逐層增強的層次結構圖,指明了語義Web的研究框架。2001年5月,Tim Berners-Lee在Scientific America中系統液談如地給出了語義Web的概念與相關技術,至此可以說語義Web正式出現。 W3C組織是目前語義Web的標准化組織,它在語義Web的標准、規范的設計制定和開放式、合作式技術研發中起著指導性的作用,對非集中研究和開發的關鍵技術進行指導和標准化,以確保它們的協調發展。
語義Web 的最新層次模型(亦稱協議棧)如附圖所示。
從圖中可以看出語義Web發展的層次結構。第一層是Unicode(統一編碼)和URI(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統一資源定位器),它是整個語義Web的基礎,Unicode處理資源的編碼,URI負責資源的標識。第二層是XML,用於表示數據的內容和結構。第三層是RDF(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資源描述框架),用於描述資源及其相互關系。第四層RDF-S,為RDF提供了類型定義機制,確定了RDF描述的資源所使用的領域詞彙。第五層是本體(ontology)和規則(Rule),本體用於描述領域概念以及概念之間的聯系; 規則用於描述領域知識中的前提和結論; 本體和規則構成領域知識層。覆蓋第四層和第五層的查詢語句SPARQL 提供了對OWL(Web Ontology Language,Web本體語言)和RIF(Rule Interchange Format,規則交換格式侍斗)文件的查詢功能。第六層是統一的邏輯(Unifying Logic),在下面五層的基礎上進行邏輯推理操作。第七層是驗證(Proof),根據邏輯陳述進行驗證以得出結論。第八層是信任(Trust),在用戶間建立信任關系。第九層是應用層,是構建在語義Web之上的各種應用。概括地說,下面兩層是語義Web的基礎設施,中間從元數據發展到本體描述語言及其統一的邏輯是語義Web的關鍵研究所在,上面的證明和信任及各層次貫穿的數字簽名技術是擴充,是對語義Web成功應用的要求與展望。
語義Web研究中的關鍵技術
語義Web的發展和成功主要取決於支持它的一些關鍵技術的發展與成功應用。語義Web的主要技術為:
元數據獲取
目前,Web內容是按照讓人讀懂而不是讓機器讀懂的方式組織的,Web語言主要是HTML,HTML只負責數據的顯示方式而不關心數據的內容。元數據是關於數據的數據,它的作用是以一種機器可以處理的方式來描述Web的內容。比如Web中一篇文章的標題用標記,文章的作者用標記,文章的內容用標記,那麼標記、、就是Web中這篇文章的元數據。XML是目前使用最多的元數據表示語言,它允許各組織、個人建立適合自己需要的標記集合(元數據集合),並且這些標記可以迅速地投入使用。
本體
用XML表示的元數據可以由各組織和個人建立,在Web中就存在同一個元數據表示不同的含義和不同的元數據表示相同含義的問題,語義Web採用本體技術來解決這一問題。本體是領域共享概念的明確的形式化規范說明。
不同的領域和應用根據領域知識建立起自己的本體,即用本體描述語言描述共享概念及概念之間的關系,使這些概念表示明確的語義。
本體中的主要元素包括概念(也稱類)、屬性、實例、關系和公理。概念是共享概念的定義,屬性用來描述概念所具備的性質,實例是概念的具體化,是符合某個概念屬性的對象,關系用來描述不同概念之間的相互聯系,公理是領域中的規則。
W3C根據技術發展,提出了針對語義Web的本體語言棧。由下向上分別是RDF、OIL(Ontology Inference Layer)、DAML(DARPA Agent Markup Language)以及OWL。目前OWL是W3C推薦的標准。RDF模式RDL提供了定義詞彙表,是一種分類的結構,RDF-S對描述資源的元數據進行約束,從而擴展了RDF的表達能力。OIL是RDFS的一個擴展,通過XML的文檔類型定義來增加定義完善的語法實現,DAML是Web本體論的擴展,允許語言表達規則。OWL是目前W3C組織推薦的本體描述語言,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語言以描述嵌在Web文檔和應用中的類及這些類之間的關系。OWL 相對於XML 和 RDFS 擁有更多的機制來表達語義,從而超越了XML和RDFS 僅僅能夠表達網上機器可讀的文檔內容的能力。
本體的研究是人工智慧長期進行的一項難題,其中本體的自動構建、不同本體之間的匹配、本體的自動演化問題是近幾年本體研究的熱點,也是語義Web研究中的熱點問題。
邏輯
邏輯提供了知識的形式化表示方法,也提供了從已知的知識推出未知知識的推理機制。利用邏輯推理,我們可以知道本體所表示的知識庫中隱含的知識,隱含的關系,以及判斷本體中的知識是否互相沖突,檢驗本體的一致性。描述邏輯(Description Logic)是本體描述語言OWL的邏輯基礎,它是一階謂詞邏輯的可判定子集,能夠提供可判定的推理服務,並且具有語義特徵。在經過二十多年的研究與發展之後,描述邏輯已經基本趨於成熟並走向應用,它是知識表示的形式化工具。但是描述邏輯主要還只能處理靜態的知識,在對動態世界的表示與推理上卻無能為力,尤其是對智能主體的內部知識庫的表示顯得乏力,也不能對服務的動態性與交互性進行刻畫。動態邏輯最開始是用來進行程序正確性驗證的,後來人們也用它來對動態世界進行表示與推理,有的也用在邏輯程序設計上。它們能對動作、狀態、動態關系進行較好的刻畫,在靜態知識上的表達力卻很弱,且推理較為復雜。如何將動態與靜態結合起來,這是需要研究的關鍵問題。
智能主體
智能主體是分布式環境下軟體智能化的重要技術。自20世紀50年代就已經提出,但真正的發展是20世紀80年代之後,在20世紀90年代成為研究的高潮,直到現在為止仍然是人工智慧研究的熱點。現在關於智能主體的研究主要側重在以下幾個方面: 主體的認知模型和理論、多主體系統的體系結構、主體的協作與協商、面向主體的軟體方法學以及主體技術的應用等。經過近二十多年的研究,主體的理論與技術有了長足的發展,已經在很多領域中得到了應用。而對於用戶來講,語義網應該提供一種豐富完善的服務,一種在知識表示與推理之上的服務,這些服務由具有智能的主體來提供。
語義Web的應用
語義搜索
搜索引擎是互聯網一種主要的應用,根據2007中國互聯網報告,有四分之三使用互聯網的人要使用到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技術從第一代的目錄檢索,到第二代基於關鍵字的檢索,走向如今發展中的第三代搜索引擎的技術研究。對第三代搜索引擎,不同的研究人員具有不同的觀點,還沒有統一的認識,但大家一致認為,第三代搜索引擎會或多或少地採納語義機制來提高檢索的效果和用戶滿意度。所以,一定程度可以認為第三代搜索引擎是基於語義的搜索引擎。語義搜索將通過准確理解用戶的意圖和搜索內容的含義,返回給用戶更加准確有用的搜索結果,提高信息的查准率和查全率。
在語義搜索中,本體技術、信息的存儲機制、搜索演算法、知識推理、語言處理等都是語義搜索中重點研究的關鍵技術。
語義Web服務
Web服務是鬆散耦合的、可復用的軟體模塊。其目的是為在Internet上不同操作系統、硬體平台和編程語言間集成應用軟體提供支持,方便應用的實現和發布。Web服務與其他分布式計算技術相比,最顯著的優點是任何一個Web服務都可以通過標準的協議(SOAP)與其他任何Web服務交互,同時,任何一個Web服務的用戶可以使用標準的Web協議來調用Web服務。由於以上特點,Web服務的研究和應用近幾年發展迅速,並得到了IBM、微軟、Sun等大廠商的廣泛支持。Web服務在應用集成、電子商務等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盡管Web服務有很多優點,但由於服務的數量龐大,服務的開發方和使用方的分離,造成服務的自動發現、組合、監管、調用成為開發基於服務的應用系統的難點,而語義Web服務將語義Web技術和Web服務技術相結合,旨在用本體來描述Web服務,使計算機能理解服務的內容,並在此基礎上實現服務的自動發現、組合和調用。
總結與展望
語義Web的目標是改善當今的Web。它的主要思想是使語義信息成為計算機可處理的對象。它的主要技術主要包括元數據表示、本體、邏輯推理和智能主體技術等。語義Web的發展取決於其各層技術的發展。
Web網的創始人Tim Berners-Lee曾經說過他關於Web的兩個夢想: 在夢想的第一部分,Web成為人們相互合作的強大工具; 在夢想的第二部分,合作延伸到計算機,機器可以分析Web上的所有數據,包括數據、鏈接以及人與計算機之間的交互。Tim Berners-Lee關於Web夢想的第一部分可以說已經實現,Web現在已經成為人們知識共享、通信和協作的強大工具以及生活的助手,夢想的第二部分即是語義Web。雖然語義Web有了良好的結構和框架,各層技術也有所發展,但每一點語義都是一條漫長的道路,語義Web關鍵技術中的本體建立、本體匹配、邏輯推理等,無一不是世界級的難題。可以想像,語義Web很難一下子獲得巨大的成功,它會一點一點滲透到現有的Web中,最後在人們的不知不覺中,語義Web的時代已經到來。
提出文字:現今的Web是用超鏈將文檔連接起來,而語義Web是用語義鏈將Web上各種數據和資源連接起來,以發揮Web上數據和資源的最大潛力。
⑵ 超文本是一種什麼結構
超文本系統的結構
1988年,campbell和goodman提出了超文本體系結構的三層模型理論:1用戶介面層;2超文本抽象機層;3資料庫層。雖然目前的超文本系統在它們的內部結構中沒有完全遵照這種模型,但是三層模型仍然是超文本系統的基本體系結構。
1. 資料庫層
資料庫層是三層模型的最低層,它涉及所有的有關信息存儲的問題。實際上這一層並不構成超文本系統的特殊性。它以龐大的資料庫作為基礎,而且由於在超文本系統中的信息兆仔量大,因此需要存儲的信息量也就大。一般;要用到磁碟、光碟等大容量存儲器,或把信息存放在經過網路可以訪問的遠程伺服器上,但不管信息如何存放,必須要保證信息塊的快速存取。
此外,資料庫層還必須解決傳統資料庫中也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仿大例如信息的多用戶訪問、信息的安全保密措施、信息的備份等等。對信息的存取控制也可以放到超文本抽象機層去確定。就資料庫而論,超文本的結點和鏈,只不過是數據對象,它們構成一次僅能由一個用戶修改的信息單位並佔有較多的存儲空間,在資料庫層實現時,要考慮如何能更有效地管理存儲空間和提供更快的響應速度。
2. 超文本抽象機層
超文本抽象機層是三層模型的中間層,位於資料庫層和用戶介面層之間。在這一層中要確定超文本系統的結點和鏈的基本特性及它們之間的自然聯系。另外,應知道結點的其他屬性,例如結點的「物主」屬性指明該結點創建者,誰有權修改它等。
另外,雖然超文本系統還沒有統一的標准,但不同的超文本系統之間有必要進行相互傳送和接收信息,這就需要給定信息轉換的標准格式。超文本抽象機層是實現超文本輸入輸出格式標准化的最理想層次。因為資料庫存儲格式過分依賴;於機器,而用戶界面各超文本系統之間差別甚大,很難統一。超文本的格式轉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不但存在非ascii碼信息轉換問題,也存在結點之間連接關系的轉換問題。實際上在超文本系統中的超文本抽象機層,可以理解為超文本的概念模式,它提供了對下層資料庫的透明件和上層用戶界面層的標准性,這就是說,無論下層採用什麼樣的資料庫,也無論上層採用何種風格的用戶界面形式,我們可以利用兩個介面(用戶界面/超文本概念模式,超文本概念模式/資料庫)使之在超文本結點和鏈方面的內容,包括它們的功能、分類及其他屬性。以導游圖方式
3. 用戶介面層
4. 用戶介面層也稱表示層或用戶界面層,是三層模型中最高層。也是構成超文本系統特殊性的重要表現,並直接影響著超文本系統的成功。它應該具有簡明、直觀、生動、靈活、方便等特點。
用戶介面涉及在超文本抽象機層中信息的表示,主要包括:用戶可以使用的命令、如何展示超文本抽象機層信息、是否要用總體圖來表示信息的組織,以族大汪便及時指出用戶當前所處的位置等等。
超文本系統的用戶界面大都支持標準的窗口與結點一一對應,目前較滸的介面風格主要有以下幾種。
(1) 菜單選擇方式。這是較傳統的人機介面方式,一般通過游標鍵或移動滑鼠器,對菜單中所列項進行主機逐級選擇。但是如果菜單級太多,往往容易迷失方向。
(2) 命令交互方式。這一般提供給應用開發人員使用,對初學者來說不易掌握,往往容易打錯命令而引起出錯。
圖示引導方式。這種方式是超文本系統的一種特色,它將超文本抽象機層種結點和鏈構成的網路用圖顯示出來,這種顯示圖又稱導航圖,可以分層。它的作用是幫助用戶瀏覽系統並隨時查看現在何處、當前結點在網路中的位置及其周圍環境,防止用戶迷失方向。圖示的另一種引導方式是根據某一種特定需求,構造一個導游圖。把為了完成這一種特定需求的各種操作步,以導游圖方式標出一個有向圖,用戶按此圖前進,最終完成任務。
⑶ 什麼是三層架構各層的主要功能及相互關系有哪些
一般講到三層架構,其實就是將整個業務應用劃分為表示層、業務邏輯層、數據訪問層等。
數據訪問層DAL,業務邏輯層BLL。表現層UI (界面類的)【 model(數據模型層,主要放的我就不用說了。一般都是資料庫中的。) ,】model是貫穿的。所有的都引用它,bll引用dal ui引用dal 和bll 然後就是調用
三層體系結構,是在客戶端與資料庫之間加入了一個「中間層」,也叫組件層。這里所說的三層體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層,不是簡單地放置三台機器就是三層體系結構,也不僅僅有B/S應用才是三層體系結構,三層是指邏輯上的三層,即使這三個層放置到一台機器上。
普通三層:數據訪問層DAL:用於實現與資料庫的交互和訪問,從資料庫獲取數據或保存數據到資料庫的部分。 業務邏輯層BLL:業務邏輯層承上啟下,用於對上下交互的數據進行邏輯處理,實現業務目標。 表示層UI:主要實現和用戶的交互,接收用戶請求或返回用戶請求的數據結果的展現,而具體的數據處理則交給業務邏輯層和數據訪問層去處理。業務實體Model:用於封裝實體類數據結構,一般用於映射資料庫的數據表或視圖,用以描述業務中客觀存在的對象。Model分離出來是為了更好地解耦,為了更好地發揮分層的作用,更好地進行復用和擴展,增強靈活性。 通用類庫Common:通用的輔助工具類
工程模式:簡單工廠模式又稱為靜態工廠方法(Static Factory Method)模式,屬於類的創建型模式,通常根據一個條件(參數)來返回不同的類的實例。
工廠角色(Creator)
是簡單工廠模式的核心,它負責實現創建所有具體產品類的實例。工廠類可以被外界直接調用,創建所需的產品對象。
抽象產品角色(Proct)
是所有具體產品角色的父類,它負責描述所有實例所共有的公共介面。
具體產品角色(Concrete Proct)
繼承自抽象產品角色,一般為多個,是簡單工廠模式的創建目標。工廠類返回的都是該角色的某一具體產品。
通常情況下,客戶端不直接與資料庫進行交互,而是通過COM/DCOM通 訊與中間層建立連接,再經由中間層與資料庫進行交換.
完善的三層結構的要求是:修改表現層而不用修改邏輯層,修改邏輯層而不用修改數據層 否則你的應用是不是多層結構,或者說是層結構的劃分和組織上是不是有問題就很難說. 不同的應用有不同的理解,這是一個概念的問題.
MVC系統中的模型從概念上可以分為兩類――系統的內部狀態和改變系統狀態的動作。模型是你所有的商業邏輯代碼片段所在。本文為模型提供了業務實體對象和業務處理對象:所有的業務處理對象都是從ProcessBase類派生的子類。業務處理對象封裝了具體的處理邏輯,調用業務邏輯模型,並且把響應提交到合適的視圖組件以產生響應。業務實體對象可以通過定義屬性描述客戶端表單數據。所有業務實體對象都EntityBase派生子類對象,業務處理對象可以直接對它進行讀寫,而不再需要和request、response對象進行數據交互。通過業務實體對象實現了對視圖和模型之間交互的支持。實現時把"做什麼"(業務處理)和"如何做"(業務實體)分離。這樣可以實現業務邏輯的重用。由於各個應用的具體業務是不同的,這里不再列舉其具體代碼實例。
MVC(模型Model-視圖View-控制器Controller)是一種設計模式,我們可以用它來創建在域對象和UI表示層對象之間的區分。 同樣是架構級別的,相同的地方在於他們都有一個表現層,但是他們不同的地方在於其他的兩個層。 在三層架構中沒有定義Controller的概念。這是我認為最不同的地方。而MVC也沒有把業務的邏輯訪問看成兩個層,這是採用三層架構或MVC搭建程序最主要的區別。當然了。在三層中也提到了Model,但是三層架構中Model的概念與MVC中Model的概念是不一樣的,「三層」中典型的Model層是以實體類構成的,而MVC里,則是由業務邏輯與訪問數據組成的。
在ASP NET中的MVC架構編寫的,具有極其良好的可擴展性。它可以輕松實現以下功能: ①實現一個模型的多個視圖;②採用多個控制器;③當模型改變時,所有視圖將自動刷新;④所有的控制器將相互獨立工作。這就是MVC架構的好處,只需在以前的程序上稍作修改或增加新的類,即可輕松增加許多程序功能。以前開發的許多類可以重用,而程序結構根本不再需要改變,各類之間相互獨立,便於團體開發,提高開發效率。下面討論如何實現一個模型、兩個視圖和一個控制器的程序。其中模型類及視圖類根本不需要改變,與前面的完全一樣,這就是面向對象編程的好處。對於控制器中的類,只需要增加另一個視圖,並與模型發生關聯即可。該模式下視圖、控制器、模型三者之間的示意圖如圖2所示。同樣也可以實現其它形式的MVC例如:一個模型、兩個視圖和兩個控制器。從上面可以看出,通過MVC架構實現的應用程序具有極其良好的可擴展性,是ASP NET面向對象編程的未來方向。
MVC的不足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增加了系統結構和實現的復雜性。對於簡單的界面,嚴格遵循MVC,使模型、視圖與控制器分離,會增加結構的復雜性,並可能產生過多的更新操作,降低運行效率。(2)視圖與控制器間的過於緊密的連接。視圖與控制器是相互分離,但確實聯系緊密的部件,視圖沒有控制器的存在,其應用是很有限的,反之亦然,這樣就妨礙了他們的獨立重用。3)視圖對模型數據的低效率訪問。依據模型操作介面的不同,視圖可能需要多次調用才能獲得足夠的顯示數據。對未變化數據的不必要的頻繁訪問,也將損害操作性能。(4)目前,一般高級的界面工具或構造器不支持MVC架構。改造這些工具以適應MVC需要和建立分離的部件的代價是很高的,從而造成使用MVC的困難。
三層架構是將代碼按其作用分成三部分,每部分解決自己負責的流程. 三層架構的功用之處,在於駕馭大型web程序的結構,使之便於管理和擴展.
在設計UI的時候,我們不需要關心其中的邏輯和數據問題,只需要空出對應的位置,用於放置數據. 在設計和修改的時候,要解決的只是HTML的結構,代碼看起來干凈利落,做起來也是干凈利落.
UI直接將程序邏輯的任務丟給BLL,BLL就開始構建具體的實現細節.BLL的創建依賴於業務. 例如一個文章系統,BLL_Aticle就表示它是用於對文章的處理的.BLL_Aticle可以提供給UI一個文章列表的recordset,顯示在UI的預留位置. 當BLL_Aticle需要從資料庫中獲取數據的時候,就將任務丟給DAL層
DAL層專門負責和資料庫打交道,它從BLL獲取參數,組織一個有效的sql,建立資料庫連接,執行SQL進行更新或獲取,將返回的數據交給BLL.
每一部分的業務都集中於一個UI-BLL-DAL的鏈中,上下清晰瞭然. 至於是怎樣的便於管理和擴展,將在後面結合實例進行分析.
復雜的生命形式必有復雜的生存法則,若想在自己的項目中應用好三層架構,需要多用點心體會其中的應用法則.
我對三層架構的理解還不夠深,這些文章能算是拋磚引玉就不錯了.大家在閱讀當中不要局限於我所構思的法則,要多向具體的應用中去實踐,根據具體情況,尋出自己的法則. 有所感悟,就記得寫下來,這種感悟是進步的契機,但必然不是最終的結果.有了感悟就拿去應用,可以發現它的優劣,繼續完善
三層架構比雙層或單層結構都有更大的優勢。三層結構適合群體開發,每人可以有不同的分工,協同工作使效率倍增。開發雙層或單層應用時,每個開發人員都應對系統有較深的理解,能力要求很高,開發三層應用時,則可以結合多方面的人才,只需少數人對系統全面了解,從一定程度工降低了開發的難度。
三層架構屬於瘦客戶的模式,用戶端只需一個較小的硬碟、較小的內存、較慢的CPU就可以獲得不錯的性能。相比之下,單層或胖客戶對面器的要求太高。
三層架構的另一個優點在於可以更好的支持分布式計算環境。邏輯層的應用程序可以有多個機器上運行,充分利用網路的計算功能。分布式計算的潛力巨大,遠比升級CPU有效。
三層架構的最大優點是它的安全性。用戶端只能通過邏輯層來訪問數據層,減少了入口點,把很多危險的系統功能都屏蔽了。
⑷ 資料庫的三層結構是什麼
所謂三層體系結構,是在客戶端與資料庫之間加入了一個中間層。三層體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層,不是簡單地放置三台機器就是三層體系,三層是指邏輯上的三層,即使這三個層放置到一台機器上。三層體系結構的應用程序將業務規則、數據訪問、合法性校驗等工作放到了中間層進行處理。通常情況下,客戶端不直接與資料庫進行交互,而是通過與中間層通訊建立連接,再經由中間層與資料庫進行交互。
在基於B/S的三層體系結構中,表示層、中間層、數據層被分割成三個相對獨立的單元。
表示層(Browser)位於客戶端,一般沒有應用程序,藉助於Javaapplet、Actives、Javascript、vbscript等技術可以處理一些簡單的客戶端處理邏輯。它負責由Web瀏覽器向網路上的Web伺服器(即中間層)發出服務請求,把接受傳來的運行結果顯示在Web瀏覽器上。
中間層(WebServer)是用戶服務和數據服務的邏輯橋梁。它負責接受遠程或本地的用戶請求,對用戶身份和資料庫存取許可權進行驗證,運用伺服器腳本,藉助於中間件把請求發送到數弊明據庫伺服器(即數據層),把資料庫伺服器返回的數據經過邏輯處理並轉換成HTML及各種腳本傳回客戶端。
數據層(DBServer)位於最底層,它負責管理資料庫,接受Web伺服器對老皮資料庫操縱的請求,實現對資料庫查詢、修改、租含告更新等功能及相關服務,並把結果數據提交給Web伺服器。
在三層結構中,數據計算與業務處理集中在中間層,只有中間層實現正式的進程和邏輯規則。
⑸ 昌平電腦培訓分享三層架構實現JavaWeb案例
三層架構一方面是為了解決應用程序中代碼之間調用復雜,代碼職責不清的問題;通過各層之間定義介面的形式,並將介面與實現分離,可以很容易的用不同的實現來替換原有的實現,從而有效的降低層與層之間的依賴關系。這種方式不僅有利於整個團隊理解整個應用架構,降低後期維護成本,同時也有利於制定整個應用程序架構的標准。
另一方面三層架構的出現從某種程度上解決了企業內部如果有效的根據技能調配技術人員,提高生產效率的問題,在大環境下,有效的分層能使不同職責的人各司其職,聚焦於個人專業技能的發展與培養上。
三層架構的出現不僅標准化了復雜系統的邏輯劃分,更幫助企業解決如果有效的形成技術人員組織機構的問題,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它一直是軟體架構設計的經典模式之一。
優勢
層次清晰,每個層次都提供了介面定義
很容易用新的實現替換原來的層次實現。例如對sql進行性能優化,並不會影響其他層的代碼結構。有利於後期維護。
有利於實現切面編程,減輕業務的復雜程度,加快編碼效率。
每個層正滑悔次的定位明晰,業務處理的內容明確。依據層次,可以劃分不同的分工。開發人員可以只關注整個結構的其中某一層。
介面定義也提供了良好讓悶的可擴展性。例如資料庫從mysql切換到oracle,只需要通過配置來切換。
降低了代碼之間,層與層的依賴關系
復用性:利於各層代碼邏輯的復用
安全性:介面設計需要符合對擴展開發,對修改關閉的原則,增強了系統的安全性
各層次職責
表示層:是應用的用戶介面部分,擔負著用戶與應用的對話,交互功能。
業務邏輯層:主要是業務邏輯的處理,操作,是系統功能核心。
數據訪問層:也稱為是數據持久層,昌平電腦培訓發現其功能主要是負責數舉正據庫的訪問。
⑹ 簡要說明超文本系統的體系結構
一、超文本(hypertext)
一種全局性的信息結構,它將文檔中的不同部分通過關鍵字建立鏈接,使信息得以用交互方式搜索。它是超級文本的簡稱。
二、超媒體(hypermedia)
超媒體是超文本吵搜(hypertext)和多媒體在信息瀏覽環境下的結合。它是超級媒體的簡稱。用戶不僅能從一個文本跳到另一個文本,而且可以激活一段聲音,顯示一個圖形,甚至可以播放一段動畫。
Internet採用超文本和超媒體的信息組織方式,將信息的鏈接擴展到整個Internet上。Web就是一種超文本信息系統,Web的一個主要的概念就是超文本連接,它使得文本不再象一本書一樣是固定的線性的。而是可以從一咐拿個位置跳到另外的位置。可以從中獲取更多的信息。可以轉到別的主題上。想要了解某一個主題的內容只要在這個主題上點一下,就可以跳轉到包含這一主題的文檔上。正是這種多連接性把它稱為Web。
三、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在互聯網上的傳輸協議。
當你想進入萬維網上一個網頁, 或者其他網路資源的時候,通常你要首先在你的瀏覽器上鍵入你想訪問網頁的統一資源定位符(UniformResourceLocator),或者通過超鏈接方式鏈接到那個網頁或網路資源。這之後的工作首先是URL的伺服器名部分,被名為域名系統的分布於全球的網際網路資料庫解析,並根據解析結果決定進入哪一個IP地址(IP address)。
接下來的步驟是為所要訪問的網頁,向在那個IP地址工作的伺服器發送一個HTTP請求。在通常情況下,HTML文本、圖片和構成該網頁的一切其他文件很快會被逐一請求並發送回用戶。
網路瀏覽器接下來的工作是把HTML、CSS和其他接受到的文件所描述的內容,加上圖像、鏈接和其他必須的資源,顯示給用戶。這些就構成了你所看到的「網頁」。
大多數的網頁自身包含有超鏈接指向其他相關網頁,可能還有下載、源文獻、定義和其他網路資源。像這樣通過超鏈接,把有用的相關資源組織在一起的集合,就形成了一個所謂的信息的「網」。這個網在網際網路上被方便使用,就構成了最早在1990年代初蒂姆·伯納衡碰搭斯-李所說的萬維網。
傳統的Web資料庫系統體系結構傳統的Web資料庫系統一般實現Web資料庫系統的連接和應用可採取兩種方法,一種是在Web伺服器端提供中間件來連接Web伺服器和資料庫伺服器,另一種是把應用程序下載到客戶端並在客戶端直接訪問資料庫。中間件負責管理Web伺服器和資料庫伺服器之間的通信並提供應用程序服務,它能夠直接調用外部程序或腳本代碼來訪問資料庫,因此可以提供與資料庫相關的動態HTML頁面,或執行用戶查詢,並將查詢結果格式化成HTML頁面。通過Web伺服器返回給Web瀏覽器。最基本的中間件技術有通過網關介面CGI和應用程序介面API兩種。
(一)、基於通用網關介面CGI
CGI是WWW伺服器運行時外部程序的規范,按照CGI編寫的程序可以擴展伺服器的功能,完成伺服器本身不能完成的工作,外部程序執行時間可以生成HTML文檔,並將文檔返回WWW伺服器。CGI應用程序能夠與瀏覽器進行交互作用,還可以通過資料庫的API與資料庫伺服器等外部數據源進行通信,如一個CGI程序可以從資料庫伺服器中獲取數據,然後格式化為HTML文檔後發送給瀏覽器,也可以將從瀏覽器獲得的數據放到資料庫中。幾乎使用的伺服器軟體都支持CGI,開發人員可以使用任何一種WWW伺服器內置語言編寫CGI,其中包括流行的C、C、VB和Delphi等。
從體系結構上來看,用戶通過Web瀏覽器輸入查詢信息,瀏覽器通過HTTP協議向Web伺服器發出帶有查詢信息的請求,Web伺服器按照CGI協議激活外部CGI程序,由該程序向DBMS發出SQL請求並將結果轉化為HTML後返回給Web伺服器。再由Web伺服器返回給Web瀏覽器。這種結構體現了客戶/伺服器方式的三層模型,其中Web伺服器和CGI程序實際起到了HTML和SQL轉換的網關的作用。CGI的典型操作過程是:分析CGI數據;打開與DBMS的連接;發送SQL請求並得到結果;將結果轉化為HTML;關閉DBMS的連接;將HTML結果返回給Web伺服器。
基於Web的資料庫訪問利用已有的信息資源和伺服器。其訪問頻率大,尤其是熱點數據。但其主要的缺點是:①客戶端與後端資料庫伺服器通信必須通過Web伺服器,且Web伺服器要進行數據與HTML文檔的互相轉換,當多個用戶同時發出請求時,必然在Web伺服器形成信息和發布瓶頸。②CGI應用程序每次運行都需打開和關閉資料庫連接,效率低,操作費時;③CGI應用程序不能由多個客戶機請求共享,即使新請求到來時CGI程序正在運行,也會啟動另一個CGI應用程序,隨著並行請求的數量增加,伺服器上將生成越來越多的進程。為每個請求都生成進程既費時又需要大量內存,影響了資源的使用效率,導致性能降低並增加等待時間;④由於SQL與HTML差異很大,CGI程序中的轉換代碼編寫繁瑣,維護困難;⑤安全性差,缺少用戶訪問控制,對資料庫難以設置安全訪問許可權;⑥HTTP協議是無狀態且沒有常連接的協議,DBMS事務的提交與否無法得到驗證,不能構造Web上的OLTP應用。
(二)、基於伺服器擴展的API
為了克服CGI的局限性,出現的另一種中間件解決方案是基於伺服器擴展API的結構。與CGI相比,API應用程序與Web伺服器結合得更加緊密,佔用的系統資源也少得多,而運行效率卻大大提高,同時還提供更好的保護和安全性。
伺服器API一般作為一個DLL提供,是駐留在WWW伺服器中的程序代碼,其擴展WWW伺服器的功能與CGI相同。WWW開發人員不僅可以API解決CGI可以解決的一切問題,而且能夠進一步解決基於不同WWW應用程序的特殊請求。各種API與其相應的WWW伺服器緊密結合,其初始開發目標伺服器的運行性能進一步發掘、提高。用API開發的程序比用CGI開發的程序在性能上提高了很多,但開發API程序比開發CGI程序要復雜得多。API應用程序需要一些編程方面的專門知識,如多線程、進程同步、直接協議編程以及錯誤處理等。目前主要的WWWAPI有Microsoft公司的ISAPI、Netscape公司的NSAPI和OReily公司的WSAPI等。使用ISPAI開發的程序性能要優於用CGI開發的程序,這主要是因為ISAPI應用程序是一些與WWW伺服器軟體處於同一地址空間的DLL,因此所有的HTTP伺服器進程能夠直接利用各種資源這顯然比調用不在同一地址空間的CGI程序語句要佔用更少的系統時間。而NSAPI同ISAPI一樣,給WWW開發人員定製了NetscapeWWW伺服器基本服務的功能。開發人員利用NSAPI可以開發與WWW伺服器的介面,以及與資料庫伺服器等外部資源的介面。
雖然基於伺服器擴展API的結構可以方便、靈活地實現各種功能,連接所有支持32位ODBC的資料庫系統,但這種結構的缺陷也是明顯的:①各種API之間兼容性很差,缺乏統一的標准來管理這些介面;②開發API應用程序也要比開發CGI應用復雜得多; ③這些API只能工作在專用Web伺服器和操作系統上。
(三)、基於JDBC的Web資料庫技術
Java的推出,使WWW頁面有了活力和動感。Internet用戶可以從WWW伺服器上下載Java小程序到本地瀏覽器運行。這些下載的小程序就像本地程序一樣,可獨立地訪問本地和其他伺服器資源。而最初的Java語言並沒有資料庫訪問的功能,隨著應用的深入,要求Java提供資料庫訪問功能的呼聲越來越高。為了防止出現對Java在資料庫訪問方面各不相同的擴展,JavaSoft公司指定了JDBC,作為Java語言的資料庫訪問API。
採用JDBC技術,在JavaApplet中訪問資料庫的優點在於:直接訪問資料庫,不再需要Web資料庫的介入,從而避開了CGI方法的一些局限性;用戶訪問控制可以由資料庫伺服器本地的安全機制來解決,提高了安全性;JDBC是支持基本SQL功能的一個通用低層的應用程序介面,在不同的資料庫功能的層次上提供了一個統一的用戶界面,為跨平台跨資料庫系統進行直接的Web訪問提供了方案。從而克服了API方法一些缺陷;同時,可以方便地實現與用戶地交互,提供豐富的圖形功能和聲音、視頻等多媒體信息功能。
JDBC是用於執行SQL語句的Java應用程序介面API,由Java語言編寫的類和介面組成。Java是一種面向對象、多線程與平台無關的編程語言,具有極強的可移植性、安全性和強健性。JDBC是一種規范,能為開發者提供標準的資料庫訪問類和介面,能夠方便地向任何關系資料庫發送SQL語句,同時JDBC是一個支持基本SQL功能的低層應用程序介面,但實際上也支持高層的資料庫訪問工具及API。所有這些工作都建立在X/Open SQL CLI基礎上。JDBC的主要任務是定義一個自然的Java介面來與X/OpenCLI中定義的抽象層和概念連接。JDBC的兩種主要介面分別面向應用程序的開發人員的JDBC API和面向驅動程序低層的JDBC DriverAPI。JDBC完成的工作是:建立與資料庫的連接;發送SQL語句;返回數據結果給Web瀏覽器。
基於JDBC的Web資料庫結構其缺陷在於:只能進行簡單的資料庫查詢等操作,還不能進行OLTP;安全性、緩沖機制和連接管理仍不完善;SUN承諾的完全跨平台跨資料庫系統的功能和標准遠未實現。
HTML文檔製作不是很復雜,且功能強大,支持不同數據格式的文件鑲入,這也是WWW盛行的原因之一,其主要特點如下:
1 簡易性,HTML版本升級採用超集方式,從而更加靈活方便。
2 可擴展性,HTML語言的廣泛應用帶來了加強功能,增加標識符等要求,HTML採取子類元素的方式,為系統擴展帶來保證。
3 平台無關性。雖然PC機大行其道,但使用MAC等其他機器的大有人在,HTML可以使用在廣泛的平台上,這也是WWW盛行的另一個原因。
⑺ 3層分層網路設計模型中各層的功能是什麼
1、核心層:網路的高速交換主幹
2、匯聚層:提供基於策略的纖嫌連接
3、接入層:將工作站接入網路
三層網路架構採用層次化模型設計,即將復雜的網路設計分成幾個層次,每個層次著重於某些特定的功能,這樣就能夠使一個復雜的大問題變成許多簡單的小問題。
(7)web超文本系統3層結構的作用擴展閱讀:
核心層:核心層是網路的高速交換主幹,對整個網路的連通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核心層應該具有如下幾個特性:可靠性、高效性、冗餘性、容錯性、可管理性、適應性、低延時性等。
在核心層中,應該採用高帶寬的千兆以上交換機。因為核心層是網路的樞紐中心,重要性突出。核心層設備採用雙機冗餘熱備份是非常必要的,也可以使用告棗負載均衡功能,來改善網路性能。
匯聚層:匯聚層是網路接入層和核心層的「中介」,就是在工作站接入核心層前先做匯聚,以減輕核心層設備的負荷。匯聚層具有實施策略、安全、工作組接入、虛擬區域網(VLAN)之間的路由、源地址或目的地址過濾等多種功能。
在匯聚層中,應該選用支持三層交換技術和VLAN的交換機,以達到網路隔離和分段的目的。
接入層:接入層向本地網段提供工作站接入。在接入層中,減少同一網段的工作站數量,能夠向工作組襪豎拆提供高速帶寬。接入層可以選擇不支持VLAN和三層交換技術的普通交換機。
網路—三層網路結構
⑻ 三層架構的三層具體作用
三層結構包含:表示層(USL),業務邏輯層(BLL),數據訪問層(DAL)
1:數據數據訪問層:主要是對原始數據(資料庫或者文本文件等存放數據的形式)的操作層,而不
是指原始數據,也就是說,是對數據的操作,而不是資料庫,具體為業務邏輯層或表示層提供數據服務.
2:業務邏輯層:主要是針對具體的問題的操作,也可以理解成對數據層的操作,對數據業務邏
輯處理,如果說數據層是積木,那邏輯層就是對這些積木的搭建。
3:表示層:主要表示WEB方式,也可以表示成WINFORM方式,WEB方式也可以表現成
:aspx, 如果邏輯層相當強大和完善,無論表現層如何定義和更改,邏輯層都能完善地
提供服務。
⑼ Web資料庫的層次體系
當前,Internet/Intranet技術發展異常迅速,越來越多的資料庫應用軟體運行在Internet/Intranet環境下。在此之前,資料庫應用系統的發展經歷了單機結構、集中式結構、客戶機/伺服器(C/S)結構之後,隨著Internet的普及,又出現了瀏覽器/伺服器(B/S)結構與多層結構。在構造一個應用系統時,首先考慮的是系統的體系結構,採用哪種結構取決於系統的網路環境、應用需求等因素。
客戶機/伺服器結構
1.二層C/S結構
二層C/S結構是當前非常流行的資料庫系統結構,在這種結構中,客戶機提出請求,伺服器對客戶機的服務請求做出回答。它把界面和數據處理操作分開在前端(客戶端)和後端(伺服器端),這個主要特點使得C/S系統的工作速度主要取決於進行大量數據操作的伺服器,而不是前端的硬體設備;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對網路傳輸速度的要求,因為只須客戶端把服務請求發送給資料庫伺服器,資料庫伺服器只把服務結果傳回前端。
在設計時,對數據可能有如下不同的處理形式。
(1)在處理時,客戶機先向伺服器索取數據,然後釋放資料庫,即客戶機發出的是文件請求,在客戶機端處理數據,最後將結果送回伺服器。這種處理方式的缺點很明顯:所有的應用處理都在客戶端完成,這就要求客戶端的計算機必須有足夠的能力,以便執行需要的任何程序。更為糟糕的是,由於所有的處理均在客戶端完成,每次運行時都要將文件整體傳送到客戶端,然後才能執行。如:Student表中有30 000條記錄,客戶端發出命令:
Select * From Student Where Sno='200101'
這條命令將要求伺服器將Student表中的所有記錄傳送到客戶端,然後在客戶端執行查詢,結果只用到一條記錄;如果查詢的記錄不存在,網路傳輸的數據實際上是無 用的。如此大的數據傳輸量是不可想像的。因此,人們提出了在伺服器中能夠執行部分代碼的客戶機/伺服器結構。
(2)在處理時,客戶機接受用戶要求,並發給伺服器;在伺服器端處理用戶要求,最後將結果傳回客戶機顯示或列印。這種處理方式網路通信量較小。客戶機向伺服器發出的是處理請求,而不是文件請求,處理請求中的代碼在伺服器端執行後向客戶機傳送處理後的結果。
這樣,為了特定任務,客戶機上的程序和伺服器上的程序協同工作:客戶機端的代碼用於完成用戶的輸入輸出及數據的檢查,而伺服器端的代碼完成對資料庫的操作。
客戶機/伺服器結構的另一個主要特點在於軟體、硬體平台的無關性。資料庫伺服器上的資料庫管理系統集中負責管理數據,它向客戶端提供一個開放的使用環境,客戶端通過資料庫介面,如ODBC(開放資料庫連接)和SQL語言訪問資料庫,也就是說,不管客戶端採用什麼樣的硬體和軟體,它只要能夠通過網路和資料庫介面程序連接到伺服器,就可對資料庫進行訪問。
在客戶機/伺服器結構中,常把客戶機稱為前台,而把伺服器端稱為後台。前台應用程序的功能包括用戶界面、接收用戶數據、處理應用邏輯、向後台發出請求、同時接收後台返回的結果,最後再將返回的結果按一定的格式或方式顯示給用戶。而後台伺服器則負責共享外部設備、存取共享數據、響應前台客戶端的請求並回送結果等工作。前台的應用程序和數據一般是用戶專用的,而後台的數據和代碼是所有用戶可以共享的。
由於資料庫伺服器不僅要管理共享數據,保證數據的完整性,還要執行一部分代碼,完成客戶端的一些處理請求,所以對用於伺服器的計算機提出較高的要求。最好要採用一台專用的伺服器,有較快的處理速度,有大容量的硬碟和內存,支持磁帶等大容量的存儲設備。
上面講的客戶機/伺服器結構將應用分在了客戶機、伺服器兩級,稱其為兩層客戶機/ 伺服器結構。總之,兩層C/S結構的基本工作方式是客戶程序向資料庫伺服器發送SQL請求,伺服器返回數據或結果。
這種C/S結構有兩種實現方式,一種是客戶來完成表示部分和應用邏輯部分,而伺服器完成數據訪問部分,這種情況是以客戶為中心的,適用於應用相對簡單、數據訪問量不是很大的情況。另一種是以伺服器為中心的,把一些重要的應用邏輯部分放到伺服器上,這樣可充分利用伺服器的計算能力,減少網路上需要傳送的數據。通常以存儲過程和觸發器的形式出現,但存儲過程都依賴於特定資料庫,不同資料庫之間很難移植,而三層C/S結構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注意:觸發器(trigger)是資料庫系統中,一個在插入、刪除、修改操作之後運行的記錄級事件代碼。不同的事件可以對應不同的動作。通常有3種類型的觸發器:INSERT觸發器、DELETE觸發器和UPDATE觸發器。
2.三層C/S結構
由於兩層結構的客戶機/伺服器系統本身固有的缺陷,使得它不能應用於一些大型、結構較為復雜的系統中,故出現了3層結構的客戶機/伺服器系統,將兩層結構中伺服器部分和客戶端部分的應用單獨劃分出來,即採用「客戶機—應用伺服器—資料庫伺服器」結構(如圖1-8所示)。典型的資料庫應用可分為三部分:表示部分、應用邏輯(商業邏輯)部分和數據訪問部分,三層結構便是對應於這三部分。
其中,應用伺服器和資料庫伺服器可位於同一主機,也可位於不同主機。客戶機是應用的用戶介面部分,負責用戶與應用程序的交互,運行在客戶機端的軟體也稱為表示層軟體。應用伺服器存放業務邏輯層(也稱為功能層)軟體,是應用邏輯處理的核心,實現具體業務。它能響應客戶機請求,完成業務處理或復雜計算。若有資料庫訪問任務時,應用伺服器層可根據客戶機的要求向資料庫伺服器發送SQL指令。應用邏輯變得復雜或增加新的應用時,可增加新的應用伺服器。資料庫伺服器便是用來執行功能層送來的SQL指令,完成數據的存儲、訪問和完整性約束等。操作完成後再通過應用伺服器向客戶機返回操作結果。
瀏覽器/伺服器結構
隨著Internet技術和Web技術的廣泛應用,C/S結構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要。因為在典型C/S體系中,通常為客戶安裝前端應用程序的做法已不再現實,並且限制客戶端工作環境只能基於Windows、Macintosh或UNIX等操作系統也不切實際。於是基於瀏覽器/伺服器結構(Browser/Server)的系統應運而生。
採用B/S結構後,在客戶端只需安裝一個通用的瀏覽器即可,不再受具體操作系統和硬體的制約,實現了跨平台的應用。
基於B/S結構的典型應用通常採用三層結構:「瀏覽器—Web伺服器—資料庫伺服器」,B/S模式的工作原理是:通過瀏覽器以超文本的形式向Web伺服器提出訪問資料庫的請求,Web伺服器接受客戶請求後,激活對應的CGI程序將超文本HTML語言轉化為SQL語法,將這個請求交給資料庫,資料庫伺服器得到請求後,進行數據處理,然後將處理結果集返回給CGI程序。CGI再將結果轉化為HTML,並由Web伺服器轉發給請求方的瀏覽器,如圖1-9所示。
在B/S模式中,客戶端的標准配置是瀏覽器,如IE;業務功能處理由獨立的應用伺服器處理,Web伺服器成為應用處理的標准配置;數據處理仍然由資料庫伺服器處理。
從本質上講,B/S結構與傳統的C/S結構都是以同一種請求和應答方式來執行應用的,區別主要在於:C/S是一種兩層或三層結構模式,其客戶端集中了大量應用軟體,而B/S是一種基於超鏈接(HyperLink)、HTML、Java的三級或多級C/S結構,客戶端僅需單一的瀏覽器軟體,是一種全新的體系結構,解決了跨平台問題。到目前,這兩種結構在不同方面都有著廣泛的應用。雖然C/S結構在Internet環境下明顯不如B/S結構具有優勢,但它在區域網環境下仍具有優勢。
Internet/Intranet信息系統的多層體系結構
多層結構應用軟體與傳統的兩層結構應用軟體相比,有可伸縮性好、可管理性強、安全性高、軟體重用性好等諸多優點,如何在Internet/Intranet環境下構建應用軟體體系結構就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也是現今軟體體系研究的一個新熱點。
目前各種技術層出不窮,如最初的靜態HTML頁面、簡單的CGI網關程序、Java Applet程序,現在的ASP等Web資料庫技術,還有動態的Java在線游戲及PHP技術等。
實際上,多層的概念是由Sun公司提出來的。Sun公司提出的多層應用體系包括4層:客戶層、頂端Web服務層、應用服務層和資料庫層。其中頂端Web服務層是Sun公司多層體系結構中非常重要的一層,它主要起代理和緩存的作用。頂端Web伺服器的作用是緩存本地各客戶機經常使用的Java Applet程序和靜態數據,通常被放置在客戶機所在的區域網內,起到一個Java Applet主機(向Web瀏覽器傳送Java Applet程序的計算機)和訪問其他服務的代理作用。與普通代理伺服器的作用相同。構建多層結構應用軟體時,選用Java平台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它跨越各應用平台。總之,在Java平台上構建多層應用軟體體系代表著今後Internet/Intranet應用的趨勢。
⑽ 前端頁面有哪三層構成,分別是什麼作用是什麼
最准確的網頁設計思路是把網頁分成三個層次,即:結構層、樣式層、行為層。
HTML:結構層
網頁的結構或內容層是該頁面的基礎HTML代碼。正如房屋的框架為房屋的其他部分構建了一個堅實
的基礎,HTML的堅實基礎創建了一個可以在其上創建網站的平台。
結構層用於存儲客戶想要閱讀或查看的所有內容。HTML結構可以包含文本和圖像,它包括訪問者用
於瀏覽網站的超鏈接。這是在符合標準的HTML5中編碼的,可以包括文本,圖像和多媒體(視頻,音頻等)。
網站內容的每個方面都應該在結構層中表示。這允許關閉JavaScript的客戶或無法查看整個網站的
CSS訪問許可權的客戶(如果不是所有功能)。
CSS:樣式層
該層指示結構化HTML文檔如何看待網站的訪問者,並由CSS(層疊樣式表)定義。這些文件包含有
關如何在Web瀏覽器中顯示文檔的樣式說明。樣式層通常包括基於屏幕大小和設備更改站點顯示的
媒體查詢。
網站的所有視覺樣式都應位於外部樣式表中。您可以使用多個樣式表,但請記住,每個CSS文件都需
要HTTP請求才能獲取它,從而影響站點性能。
JavaScript:行為層
行為層使網站具有交互性,允許頁面響應用戶操作或基於一組條件進行更改。JavaScript是行為層最
常用的語言,但CGI和PHP也經常被使用。
當開發人員引用行為層時,大多數都是指在Web瀏覽器中直接激活的層。您可以使用此圖層直接與
DOM(文檔對象模型)進行交互。在內容層中編寫有效的HTML對於行為層中的DOM交互非常重
要。在構建行為層時,應該像使用CSS一樣使用外部腳本文件來優化速度和性能。
(10)web超文本系統3層結構的作用擴展閱讀:
分層的一些好處是:
共享資源:當您編寫外部CSS或JavaScript文件時,站點上的任何頁面都可以使用該文件。如果
您需要對該文件進行更改,也許更新網站上的某些排版樣式,則使用該樣式表的每個頁面都會得到
更改。沒有必要單獨編輯網站的每個頁面,這對於大型網站來說可能是一項艱苦的任務。
下載速度更快:首次由客戶下載腳本或樣式表後,Web瀏覽器會對其進行緩存。由於這些共享
資源現在包含在瀏覽器的緩存中,因此瀏覽器中請求的其他頁面載入速度更快,從而提高了整體頁
面速度和性能。
多人團隊:如果您有多個人同時在網站上工作,您可以使用允許文件簽入和簽出的系統,以確
保每個人都使用最新版本。如果樣式和行為與結構文檔交織在一起,那就更難了。
搜索引擎優化:一個明確分離風格和結構的網站可能會對搜索引擎有更好的表現,因為它們可以更有效地抓取內容並理解頁面而不會陷入視覺風格和行為信息。
輔助功能:外部樣式表和腳本文件更易於人們和瀏覽器訪問。屏幕閱讀器等軟體可以更輕松地
處理結構層中的內容,而無需處理無論如何都無法使用的樣式。
向後兼容性:使用單獨的開發層設計的站點更可能向後兼容,因為無法使用某些CSS樣式或禁
用了JavaScript的瀏覽器和設備仍然可以查看HTML。然後,您可以使用支持它們的瀏覽器的功能逐
步增強您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