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快速搭建一個微服務架構
什麼是微服務?
微服務(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是一種架構風格,一個大型復雜軟體應用由一個或多個微服務組成。系統中的各個微服務可被獨立部署,各個微服務之間是松耦合的。每個微服務僅關注於完成一件任務並很好地完成該任務。在所有情況下,每個任務代表著一個小的業務能力。
微服務的概念源於2014年3月Martin Fowler所寫的文章「Microservices」 martinfowler.com/articles/mi…
單體架構(Monolithic Architecture )
企業級的應用一般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業務需求,而常見的方式是把大量功能堆積到同一個單體架構中去。比如:常見的ERP、CRM等系統都以單體架構的方式運行,同時由於提供了大量的業務功能,隨著功能的升級,整個研發、發布、定位問題,擴展,升級這樣一個「怪物」系統會變得越來越困難。
這種架構模式就是把應用整體打包部署,具體的樣式依賴本身應用採用的語言,如果採用java語言,自然你會打包成war包,部署在Tomcat或者Jetty這樣的應用伺服器上,如果你使用spring boot還可以打包成jar包部署。其他還有Rails和Node.js應用以目錄層次的形式打包
上圖:單體架構
大部分企業通過SOA來解決上述問題,SOA的思路是把應用中相近的功能聚合到一起,以服務的形式提供出去。因此基於SOA架構的應用可以理解為一批服務的組合。SOA帶來的問題是,引入了大量的服務、消息格式定義和規范。
多數情況下,SOA的服務直接相互獨立,但是部署在同一個運行環境中(類似於一個Tomcat實例下,運行了很多web應用)。和單體架構類似,隨著業務功能的增多SOA的服務會變得越來越復雜,本質上看沒有因為使用SOA而變的更好。圖1,是一個包含多種服務的在線零售網站,所有的服務部署在一個運行環境中,是一個典型的單體架構。
單體架構的應用一般有以下特點:
微服務架構(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
微服務架構的核心思想是,一個應用是由多個小的、相互獨立的、微服務組成,這些服務運行在自己的進程中,開發和發布都沒有依賴。不同服務通過一些輕量級交互機制來通信,例如 RPC、HTTP 等,服務可獨立擴展伸縮,每個服務定義了明確的邊界,不同的服務甚至可以採用不同的編程語言來實現,由獨立的團隊來維護。簡單的來說,一個系統的不同模塊轉變成不同的服務!而且服務可以使用不同的技術加以實現!
上圖:微服務架構
微服務設計
那我們在微服務中應該怎樣設計呢。以下是微服務的設計指南:
微服務消息
在單體架構中,不同功能之間通信通過方法調用,或者跨語言通信。SOA降低了這種語言直接的耦合度,採用基於SOAP協議的web服務。這種web服務的功能和消息體定義都十分復雜,微服務需要更輕量的機制。
同步消息 REST
同步消息就是客戶端需要保持等待,直到伺服器返回應答。REST是微服務中默認的同步消息方式,它提供了基於HTTP協議和資源API風格的簡單消息格式,多數微服務都採用這種方式(每個功能代表了一個資源和對應的操作)
非同步消息 – AMQP, STOMP, MQTT
非同步消息就是客戶端不需要一直等待服務應答,有應到後會得到通知。某些微服務需要用到非同步消息,一般採用AMQP, STOMP, MQTT 這三種通訊協議
消息格式 – JSON, XML, Thrift, ProtoBuf, Avro
消息格式是微服務中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SOA的web服務一般採用文本消息,基於復雜的消息格式(SOAP)和消息定義(xsd)。微服務採用簡單的文本協議JSON和XML,基於HTTP的資源API風格。如果需要二進制,通過用到Thrift, ProtoBuf, Avro。
服務約定 – 定義介面 – Swagger, RAML, Thrift IDL
如果把功能實現為服務,並發布,需要定義一套約定。單體架構中,SOA採用WSDL,WSDL過於復雜並且和SOAP緊耦合,不適合微服務。
REST設計的微服務,通常採用Swagger和RAML定義約定。
對於不是基於REST設計的微服務,比如Thrift,通常採用IDL(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s),比如Thrift IDL。
微服務集成 (服務間通信)
大部分微服務基於RPC、HTTP、JSON這樣的標准協議,集成不同標准和格式變的不再重要。另外一個選擇是採用輕量級的消息匯流排或者網關,有路由功能,沒有復雜的業務邏輯。下面就介紹幾種常見的架構方式。
點對點方式
點對點方式中,服務之間直接用。每個微服務都開放REST API,並且調用其它微服務的介面。
上圖:通過點對點方式通信
很明顯,在比較簡單的微服務應用場景下,這種方式還可行,隨著應用復雜度的提升,會變得越來越不可維護。這點有些類似SOA的ESB,盡量不採用點對點的集成方式。
API-網關方式
API網關方式的核心要點是,所有的客戶端和消費端都通過統一的網關接入微服務,在網關層處理所有的非業務功能個。通常,網關也是提供REST/HTTP的訪問API。服務端通過API-GW注冊和管理服務。
上圖:通過API-網關暴露微服務
所有的業務介面通過API網關暴露,是所有客戶端介面的唯一入口。微服務之間的通信也通過API網關。
採用網關方式有如下優勢:
目前,API網關方式應該是微服務架構中應用最廣泛的設計模式。
消息代理方式
微服務也可以集成在非同步的場景下,通過隊列和訂閱主題,實現消息的發布和訂閱。一個微服務可以是消息的發布者,把消息通過非同步的方式發送到隊列或者訂閱主題下。作為消費者的微服務可以從隊列或者主題共獲取消息。通過消息中間件把服務之間的直接調用解耦。
上圖:非同步通信方式
通常非同步的生產者/消費者模式,通過AMQP, STOMP, MQTT 等非同步消息通訊協議規范。
數據的去中心化
單體架構中,不同功能的服務模塊都把數據存儲在某個中心資料庫中。
每個微服務有自己私有的資料庫,其它微服務不能直接訪問。單體架構,用一個資料庫存儲所有數據
微服務方式,多個服務之間的設計相互獨立,數據也應該相互獨立(比如,某個微服務的資料庫結構定義方式改變,可能會中斷其它服務)。因此,每個微服務都應該有自己的資料庫。
每個微服務有自己私有的資料庫,其它微服務不能直接訪問。每個微服務有自己私有的資料庫,其它微服務不能直接訪問。
數據去中心話的核心要點:
數據的去中心化,進一步降低了微服務之間的耦合度,不同服務可以採用不同的資料庫技術(SQL、NoSQL等)。在復雜的業務場景下,如果包含多個微服務,通常在客戶端或者中間層(網關)處理。
微服務架構的優點:
微服務架構的缺點:
微服務的一些想法在實踐上是好的,但當整體實現時也會呈現出其復雜性。
關於微服務架構的取捨
㈡ 微服務入門|微服務架構怎麼設計
將一個單體應用拆分成一組微小的服務組件,每個微小的服務組件運行在自己的進程上,組件之間通過如RESTful API這樣的輕量級機制進行交互,這些服務以業務能力為核心,用自動化部署機制獨立部署,另外,這些服務可以用不同的語言進行研發,用不同技術來存儲數據 。
通過以上的定義描述,我們可以基本確定給出微服務的節特徵:
用微服務來進行實踐到生產項目中,首先要考慮一些問題。比如下圖的微服務業務架構:
在上圖圖表展示的架構圖中,襪蔽我們假設將業務商戶服務A、訂單服務B和產品服務C分別拆分為一個微服務應用,單獨進行部署。此時,我們面臨很多要可能出現的問題要解決,比如:
1、客戶端如何訪問這些服務?
2、每個服務之間如何進行通信?
3、多個微服務,應如何實現?
4、如果服務出現異常宕機,該如何解決?
以上這些都是問題,需要一個個解決。
在單體應用開發中,所有的服務都是本地的,前端UI界面,移動端APP程序可以直接訪問後端伺服器程序。
現在按功能拆分成獨立的服務,跑在獨立的進程中。如下圖所示:
此時,後台有N個服務,前台就需要記住管理N個服務,一個服務 下線 、 更新 、 升級 ,前台和移動端APP就要重新部署或者重新發包,這明顯不服務我們拆分的理念。尤其是對當下業務需求的飛速發展,業務的變更是非常頻繁的。
除了訪問管理出現困難以外,N個小服務的調用也是一個不小的網路開銷。另外,一般微服務在系統內部,通常是無狀態的,而我們的用戶在進行業務操作時,往往是跨業務模塊進行操作,且需要是有狀態的,在此時的這個系統架構中,也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傳統的用來解決用戶登錄信息和許可權管理通常有一個統一的地方維護管理(OAuth),我們稱之為授權管理悉棚。
基於以上列出的問題,我們採用一種叫做網關(英文為API Gateway)的技術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網關的作用主要包括:
網關(API Gateway)可以有很多廣義的實現辦法,可以是一個軟硬一體的盒子,也可以是一個簡單的MVC框架,甚至是一個Node.js的服務端。他們最重要的作用是為前台(通常是移動應用)提供後台服務的聚合,提供一個統一的服務出口,解除他們之間的耦合,不過API Gateway也有可能成為 單點故障 點或者性能的瓶頸。
最終,添加了網關(API Gateway)的業務架構圖變更為如下所示:
所有的微服務都是獨立部署,運行在自己的進程容器中,所以微服務與微服務之間的通信就是IPC(Inter Process Communication),翻譯為進程間通信。進程間通信的方案已經比較成熟了,現在最常見的有兩大類: 同步調用、非同步消息調用 。
同步調用
同步調用比較簡單,一致性強,但是容易出調用問題,性能體驗上也會差些,特別是調用層次多的時候。同步調用的有兩種實現方式:分別是 REST 和 RPC
基於REST和RPC的特點,我們通常採用的原則為: 向系統外部暴露採用REST,向系統內部暴露調用採用RPC方式。
非同步消息的方式在分布式系統中有特別廣泛的應用,他既能減低調用服務之間的耦合,又能成為調用之間的緩沖,確保消息積壓不會沖垮被調用方,同時能保證調用方的服務體驗,繼續干自己該乾的活,不至於被後台性能拖慢。需要付出的代價是一致性的減弱,需要接受數據 最終一致性 ,所謂的最終一致性就是只可能不告陸州會立刻同步完成,會有延時,但是最終會完成數據同步;還有就是後台服務一般要實現 冪等性 ,因為消息發送由於性能的考慮一般會有重復(保證消息的被收到且僅收到一次對性能是很大的考驗)。最後就是必須引入一個獨立的 Broker,作為中間代理池。
常見的非同步消息調用的框架有:Kafaka、Notify、MessageQueue。
最終,大部分的服務間的調用架構實現如下所示:
在微服務架構中,一般每一個服務都是有多個拷貝,來做負載均衡。一個服務隨時可能下線,也可能應對臨時訪問壓力增加新的服務節點。這就出現了新的問題:
這就是服務的發現、識別與管理問題。解決多服務之間的識別,發現的問題一般是通過注冊的方式來進行。
具體來說:當服務上線時,服務提供者將自己的服務注冊信息注冊到某個專門的框架中,並通過心跳維持長鏈接,實時更新鏈接信息。服務調用者通過服務管理框架進行定址,根據特定的演算法,找到對應的服務,或者將服務的注冊信息緩存到本地,這樣提高性能。當服務下線時,服務管理框架會發送服務下線的通知給其他服務。
常見的服務管理框架有:Zookeeper等框架。
如上的問題解決方案有兩種具體的實現,分別是: 基於客戶端的服務注冊與發現 、 基於服務端的服務注冊與發現 。
優點是架構簡單,擴展靈活,只對服務注冊器依賴。缺點是客戶端要維護所有調用服務的地址,有技術難度,一般大公司都有成熟的內部框架支持。
優點是所有服務對於前台調用方透明,一般小公司在雲服務上部署的應用採用的比較多。
前面提到,單體應用開發中一個很大的風險是,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而分布式最大的特性就是網路是不可靠的。通過微服務拆分能降低這個風險,不過如果沒有特別的保障,結局肯定是噩夢。
因此,當我們的系統是由一系列的服務調用鏈組成的時候,我們必須確保任一環節出問題都不至於影響整體鏈路。相應的手段有很多,比如說:
㈢ 前端微服務設計
近些年,前端發展呈百家爭鳴式發展,框架層出不窮,版本更是迭代不窮,難免會出現前端項目技術棧不統一、所用框架版本不統一的情況。
如若某些項目,沒有新的功能加入,又能線上穩定運行,但其技術棧卻用的是 vue1.0,為了將其結合到新應用中去而對其重構,成本會很高。然而,微服務可以幫我們解決這個問題。
在既不重寫原有系統的基礎之下,又可以抽出人力來開發新的業務。其不僅僅對於業務人員來說是一個相當吸引力的特性,對於技術人員來說,不重寫舊的業務,能在一些新技術上做挑戰,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除此之外,在這兩三年裡,移動應用出現了一種趨勢,用戶不想裝那麼多應用。而往往一家大的商業公司,會提供一系列的應用。這些應用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應了這家公司的組織架構。然而,在用戶的眼裡他們就是一家公司,他們就只應該有一個產品。相似的,這種趨勢也在桌面 Web 出現。聚合成為了一個技術趨勢,體現在前端的聚合就是微服務化架構。
理想的前端微服務化,應該是符合如下幾個特點:
路由分發式微前端,即通過設置路由,將不同的業務分發到不同的、獨立前端應用上。其通常可以通過 HTTP 伺服器的反向代理來實現,又或者是應用框架自帶的路由來解決。
就當前而言,通過路由分發式的微前端架構應該是採用最多、最易採用的 「微前端」 方案。但是這種方式看上去更像是多個前端應用的聚合,即我們只是將這些不同的前端應用拼湊到一起,使他們看起來像是一個完整的整體。但是,它們並不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每次用戶從 A 應用到 B 應用的時候,往往需要刷新一下頁面。
通常可通過 nginx 配置反向代理,來進行路由分發,從而實現前端微服務。
它適用於以下場景:
iframe 可以創建一個全新的獨立的宿主環境,這意味著我們的前端應用之間可以相互獨立運行。
採用 iframe 有幾個重要的前提:
即何時載入、卸載應用,如何監聽應用事件等。
不論是基於 Web Components 的 Angular,或者是 VirtualDOM 的 React 等,現有的前端框架都離不開基本的 HTML 元素 DOM。
那麼,我們只需要:
第一個問題,創建 DOM 是一個容易解決的問題。而第二個問題,則一點兒不容易,特別是移除 DOM 和相應應用的監聽。當我們擁有一個不同的技術棧時,我們就需要有針對性設計出一套這樣的邏輯。現有的框架有single-spa、qiankun、mooa等
常見的方式有:
其次,採用這種方式還有一個限制,那就是:規范! 規范! 規范!。在採用這種方案時,我們需要:
Web Components 組件可以擁有自己獨立的 Scripts 和 Styles,以及對應的用於單獨部署組件的域名。然而它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美好,要直接使用純 Web Components 來構建前端應用的難度有:
現有的微前端框架有single-spa、qiankun、mooa。其均是在前端框架之上設計通訊、載入機制來實現的。
㈣ 開微服務項目tomcat更換成undertow
Undertow是一種用Java編寫的靈活的高性能開源Web伺服器,它提供基於NIO的阻塞和非阻塞API。具有基於合成的體系結構,該體系結構允許您通過組合小型單一用途處理程序來構建Web伺服器。使用,您可以靈活地在完整的Java EE Servlet 4.0容器或低級別的非阻塞處理程序之間進行選擇。 設計為完全可嵌入的,並具有易於使用的流暢的Builder API。Undertow的生命周期完全由嵌入應用程序控制。在高並發系統中undertow 吞吐量 比tomcat,jetty好。
下面介紹undertown在開源微服務項目Ruoyi-cloud下的應用
1 在項目模塊下pom文件引入依賴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undertow</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web</artifactId>
<exclusions>
<exclusion>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tomcat</artifactId>
</exclusion>
</exclusions>
</dependency>
2 undertown 配置及原理
2.1 以Ruoyi-cloud 模塊下ruoyi-system yam文件做配置
server:
port: 9201
undertow:
io-threads: 16
# 阻塞任務線程池, 當執行類似servlet請求阻塞IO操作, undertow會從這個線程池中取得線程
# 它的值設置取決於系統線程執行任務的阻塞系數,默認值是IO線程數*8
worker-threads: 256
# 以下的配置會影響buffer,這些buffer會用於伺服器連接的IO操作,有點類似netty的池化內存管理
# 每塊buffer的空間大小,越小的空間被利用越充分,不要設置太大,以免影響其他應用,合適即可
buffer-size: 1024
# 每個區分配的buffer數量 , 所以pool的大小是buffer-size * buffers-per-region
buffers-per-region: 1024
# 是否分配的直接內存(NIO直接分配的堆外內存)
direct-buffers: true
2.2 2.1的配置undertown怎樣去獲取?啟動時候undertown 會去讀取yml 文件server 開頭的配置參數,並對數據封裝,初始化數據。依據這個ServerProperties得知一些原理的
ServerProperties源碼
untertown配置參數
2.3 undertown 怎樣處理請求呢?
A 當用戶訪問系統,undertown接收到請求後建立鏈接,XNIO調用io.undertow.server.HttpOpenListener,此監聽器創建一個新的io.undertow.server.HttpServerConnection以保持與此連接關聯的狀態,
B 然後調用io.undertow.server.HttpReadListener負責解析傳入的請求,並創建一個新 io.undertow.server.HttpServerExchange的存儲請求狀態,交換對象包含請求和響應狀態。
C 通過執行根處理程序io.undertow.server.Connectors#executeRootHandler(Connectors下面的函數executeRootHandler())。處理程序鏈接在一起,每個處理程序可以修改交換,發送響應或委託給其他處理程序。
D 最後調用ServletInitialHandler 裡面函數dispatchRequest(HttpServerExchange exchange, ServletRequestContext servletRequestContext, ServletChain servletChain, DispatcherType dispatcherType)把請求分發到對應處理介面上。
歡迎關注點贊轉發留言!
㈤ Spring微服務灰度發布(熱部署)的實現(二)
接著上篇說,我們微服務中用到的nepxion discovery主要採用了三種灰度發布方式,一種是web圖形化界面發布,二是zuul過濾器灰度發布,三是業務參數策略灰度發布。下面將重點介紹三種方式的實現。
一、web圖形化界麵灰度發布
因為我們項目用到了eureka注冊中心,所以選擇web圖形化界麵灰度發布比較合適。
1) 首先需要建立一個discovery控制台工程console, 埠為2222,控制台工程負責web圖形化界面請求的處理,運行console工程。
2) 下載discovery ui,地址:https://github.com/Nepxion/DiscoveryUI,運行discovery UI,埠為8090
3)瀏覽器中輸入localhost:8090,即可打開控制台,如下
注意:全鏈路灰度發布需要在「配置中心」下才可用。灰度發布配置中心,負責存儲全鏈路灰度發布規則,並將規則推送到各個微服務中。而配置中心可用nacos,redis等,Discovery 中提供了相應配置中心的插件包。
二、zuul網關過濾器灰度發布
通過網關過濾器傳遞Http Header的方式傳遞全鏈路灰度路由規則。下面代碼只適用於Zuul和Spring Cloud Gateway網關,Service微服務不需要加該方式。
三、業務參數在策略類中自定義灰度路由規則
通過策略方式自定義灰度路由規則。下面代碼既適用於Zuul和Spring Cloud Gateway網關,也適用於Service微服務,同時全鏈路中網關和服務都必須加該方式
上面說了具體灰度規則發布方式,那究竟怎麼定義灰度規則呢??
規則是基於XML或者Json為配置方式,存儲於本地文件或者遠程配置中心,可以通過遠程配置中心修改的方式達到規則動態化。其核心代碼參考discovery-plugin-framework以及它的擴展、discovery-plugin-config-center以及它的擴展和discovery-plugin-admin-center等,規則示例
XML示例(Json示例見discovery-springcloud-example-service下的rule.json)
黑/白名單的IP地址注冊的過濾規則
微服務啟動的時候,禁止指定的IP地址注冊到服務注冊發現中心。支持黑/白名單,白名單表示只允許指定IP地址前綴注冊,黑名單表示不允許指定IP地址前綴注冊。規則如何使用,見示例說明
最大注冊數的限制的過濾規則
微服務啟動的時候,一旦微服務集群下注冊的實例數目已經達到上限(可配置),將禁止後續的微服務進行注冊。規則如何使用,見示例說明
黑/白名單的IP地址發現的過濾規則
微服務啟動的時候,禁止指定的IP地址被服務發現。它使用的方式和「黑/白名單的IP地址注冊的過濾規則」一致
版本訪問的灰度發布規則
版本權重的灰度發布規則
全局版本權重的灰度發布規則
區域權重的灰度發布規則
全局區域權重的灰度發布規則
網關端全鏈路路由策略的灰度發布規則
注意 路由策略的入口有三個(以{"discovery-springcloud-example-a":"1.0", "discovery-springcloud-example-b":"1.0", "discovery-springcloud-example-c":"1.0;1.2"})為例:
其作用的優先順序為外界傳入>網關Filter指定>配置中心或者本地rule.xml配置
您可以根據自己需求,自由定義灰度發布規則,靈活實現微服務的灰度發布。
源碼位置:https://github.com/Nepxion/Discovery
㈥ 怎樣搭建web項目測試環境_測試環境的搭建
在開發中大型的JavaEE項目時,前後端分離的框架逐漸成為業界的主流,傳統的單機部署前後端在同一個項目中的工程項目越來越少。這類JavaWeb項目的後端通常都採用微服務的架構,後端會被分大伍哪解為諸多個小項目,然後使用bbozookeeper或者springCloud來構建微服務,前端則會是一個單獨的項目,前台的請求通過微服務來調用。但是,不同與傳統的web項目,這類前後端分離的項目如何在開發中部署和運行呢?
當前後端分離時,後端項目一定會被載入到tomcat的webapp目錄下面,但是前端的資源院該如何被訪問到呢?這里以tomcat這個中間件為例,探討在開發這類項目的時候,如何讓前後端分離的項目部署並且運行起來,即後端項目部署在tomcat之後如何在運行時訪問靜態滾碼資源(非上線部署)。
主要有兩種方案:1.在本地通過Nginx來處理這些靜態資源。2、將靜態資源統一放入一個javaweb應用中,並將自動生成的war包隨後端項目一期丟入tomcat。下面詳細介紹
一、使用Nginx來訪問靜態資源。
在本地安裝nginx並且修改nginx.conf,修改相關配置,將web訪問的埠的資源進行更改,配置如下:
server{listen80;server_namelocalhost;charsetutf-8;#aess_loglogs/host.aess.logmain;
location/{proxy_passtomcat_pool;proxy_redirectoff;
proxy_set_headerHOST$host;
proxy_set_headerX-Real-IP$remote_addr;
proxy_set_headerX-Forwarded-For$proxy_add_x_forwarded_for;
client_max_body_size10m;
client_body_buffer_size128k;
proxy_connect_timeout90;
proxy_send_timeout90;
proxy_read_timeout90;
proxy_buffer_size4k;
proxy_buffers432k;
proxy_busy_buffers_size64k;
proxy_temp_file_write_size64k;
}
location~.*.(html|htm|gif|jpg|jpeg|bmp|png|ico|txt|js|css|woff|woff2|ttf|eot|map)${
rootD:Workspacesesop-html;indexindex.html;
}
listen對象改為你本地的tomcat訪問埠,最下面location中的root改為你前端項目中靜態資源的位置,這樣就可以實現只部署後端的項目就能訪問前端的頁面了。
二、將前端項目轉換為動態的web項目,隨後端項目一起丟入tomcat
這個方案省去了在本地安裝和配置nginx,但是也只適用於開發階段項目的部署運行和調試,真正在生產環境通常前後端項目會部署在不同的伺服器。
如果是IntellijIdea,在導入前端項目之後,右鍵項目addframeworksupport-->webapplication,這時將會把前端項目轉換為一個javaweb項目,然後將靜態資源放在生成的web目錄下即可。
如果是eclipse,可以新建一個javaweb項目然後將靜態資源放入web或橘含者webcontent目錄下,或者直接先導入前端項目,然後通過projectfacts將項目轉換為dynamicweb項目並勾選js等相關配置。
然後,運行項目時把後端的war包和前端的war包一同添加到deployment中運行即可。
㈦ web開發常用框架有哪些要注意什麼
分享個開源項目快速開發框架運閉,採用springcloudalibaba+nacos+vue的技術棧,實現了大部分
釘釘宜搭的快速開發功能,很值得借鑒下。
這是在git上開源的快速開發項目,項目採用微服務為基礎的腳手架,包括流程、表單、列表、圖
表、應用等多個界面化的配置引擎。
項目介紹:
**JVS的核心目標:**讓中小型開發團隊過得輕松一點,優化開發團隊人力成本高、交付效率低、質量不可控、周期不確定、基礎技術投入不足、高端技術支持不夠等JVS是面向軟體開發團隊可以快速實現應用碼殲的基礎開發框架,採用微服務分布式框架,提供豐富的基礎功能,集成眾多業務引擎,它靈活性強,界面化配置對開發者友好,底層容器化構建,集合持續化構建。項目標簽
低代碼、微服務、支持SaaS、私有化部署、DevOps、
開源項目地址
框架前端地址:/software-minister/jvs-ui框架後端地址:/software-minister/jvs快速安裝地址:JVS/jvs-docker-compose體驗地址:#/login
登陸可以通過微信掃碼登陸,對於配置數據,請各位技術同學手下留情。
部署文檔
/software-minister/jvs-docker-compose/blob/master/readme.md
**物理拓撲:
技術文檔地址(微信登陸可查看旁模裂):
技術棧說明:
系統部分截圖:
登陸頁面
配置化首頁
系統基礎信息設置
框架基礎功能
應用創建
列表配置
流程配置
表單配置
圖表配置
邏輯配置
demo環境:#/login
開源地址:/software-minister/jvs
如果還有其他的疑問,可以私信
㈧ 如何在一分鍾內實現微服務系統下的架構可視化
隨著企業進行微服務架構改造,系統架構復雜度越來越高,架構變化日益頻繁,微服務改造後的實際架構模型可能與預期已經產生了巨大差異,架構師或系統運維人員很難准確記憶所有資源實例的構成和交互情況;其次,手穗系統架構在動態演化過程中可能引入了一些不可靠的因素,比如弱依賴變強依賴、局部容量不足畢罩卜、系統耦合過重等,給系統的穩定性帶了極大的安全隱患。
RestCloud是輕量級的微服務系統下可以通過WEB可視化的拖、拉、拽即可完成對多種不同協議API的聚合、編排等實現對微服務API的裁剪功能,並可實現定時調度來進行數據交換,同時支持分布式事務能力,在API執行失敗時可以進行補償或回滾操作。相對悶喊於傳統依賴編碼模式的API組合,API可視化編排平台可大幅提升API集成和編排的效率,同時提供多種監控和分析手段可以快速定位API交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並能立即找回錯誤的數據或單據。
㈨ 微服務架構下,進行前後端分離,前端怎麼寫
分離後的前端,不再是一個簡單的HTML文件,已經是一個獨立的應用系統。除了要考慮頁面的數據渲染展示,還要用工程化的思想來考慮前端的架構,前後端的交互和數據安全等事情。
RESTful介面交互
前後端分離之後,更多的是採用RESTful風格的介面與後端進行數據交互。
REST是「呈現狀態轉移(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的縮寫,一種API的架構風格,在客戶端和服務端之間通過呈現狀態的轉移來驅動應用狀態的演進。
在 REST 樣式的 Web 服務中,每個資源都有一個地址。資源本身都是方法調用的目標,方法列表對所有資源都是一樣的。這些方法都是標准方法,包括 HTTP GET、POST、PUT、DELETE,還可能包括 HEADER 和 OPTIONS。
RESTful的API設計,使得後端通過介面向前端傳遞數據,數據的格式通常是JSON這種通用的格式。對前端來說,只要後端返回過來的是RESTful的數據就行,不管後端是用Java寫,還是用python或PHP,拜託對後端的依賴,做到前端系統的獨立。
工程化構建
Nodejs不止可以用來做前端伺服器,在開發階段,它也能發揮很大的作用。
前端生態的發展,是圍繞著Nodejs進行的。用npm來管理項目依賴,可以很好的維護和運行在Nodejs環境上。
打包工具grunt、gulp、webpack和rollup等,都是運行在nodejs上,再結合語法編譯、打包部署等插件,將應用輸入成一個完整的應用。
如果你使用了Angular、React或Vue框架,或者你使用瀏覽器暫時還不兼容的ES6語法,還需要在應用打包前用babel將語法編譯成瀏覽器可識別的ES5的語法。
SPA
SPA是單頁Web應用(single page web application,SPA)的簡寫,就是只有一張Web頁面的應用,是載入單個HTML 頁面並在用戶與應用程序交互時動態更新該頁面的Web應用程序。
像Angular、React或Vue就是為了SPA而設計的,結合前端路由庫(react-router、vue-router)和狀態熱存儲(rex、vuex)等,可以開發出一個媲美Native APP的Web APP,用戶體驗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當然,SPA也不是完美的,也不是適合所有的web應用,需要結合項目和場景來選擇。
SPA有如下缺點:
初次載入耗時增加。可以通過代碼拆分、懶載入來提升性能,減少初次載入耗時。
SEO不友好,現在可以通過Prerender或Server render來解決一部分。
頁面的前進和後端需要開發者自己寫,不過現在一些路由庫已經幫助我們基本解決了。
對開發者要求高,由於做SPA需要了解一整套技術棧,所以,要考慮後期是否有合適的人選進行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