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外科手術指導之皮瓣移植手術
皮瓣移植是把皮膚連同皮下脂肪,由一處移植到另一處,被移植的組織仍與供皮區有部分相連,此相連的部分稱為蒂,故又名有蒂植皮術。被移植的部分稱為瓣,故而稱為皮瓣移植術。皮瓣的血運暫時完全由蒂供給,移植後,皮瓣與植皮區建立新的血運關系,待皮瓣能從植皮區獲得充分血運後,方可將蒂切斷。
適應症
一、修復全層皮膚的缺損。
二、覆蓋骨胳、肌腱以及主要神經、血管的*露部分。
三、修復足底、指端等承受壓力的摩擦面。
四、器官的再造,例如鼻、耳、手指等。
五、供給營養,如修復放射性潰瘍、褥瘡以及包括骨組織缺損的脛骨前區或頭皮顱骨損傷等創面。 皮瓣形成和轉移術中的一般原則和注意要點。
1、為了保證皮瓣有足夠的血液供應,蒂寬與瓣長的比例一般不應超過1:1.5,理想的應為1:1頭、頸部皮瓣寬長比例其長度可增大,下肢皮瓣長度則含游應縮刀)。
2、皮瓣按血管走行方向設計,蒂部要落在向心端,並設計好在轉移過程中蒂部不會過分扭轉,以免影響血液供應。
3、盡量避免損傷。皮瓣為一暫時缺血的組織,活力較差,不能耐受粗暴操作的損傷。因此操作上要求十分細致,愛護組織。器械也要求銳利、精巧。
4、皮瓣形成時,其厚度應包括皮下脂肪組織在內。在轉移時如需修除脂肪,應注意保存真皮下血管網的完整。
5、完善的止血,避免皮談陸銷瓣下產生血腫。術後要有良好的制動,以保證轉移過的皮瓣不受牽拉,不致造成皮瓣壞死或被撕脫。
6、皮瓣形成後,如皮色紅潤,創緣不斷滲血、而血色鮮紅,則表示活力無疑問,可以轉移到植皮區。縫合後加蓋敷料包紮時,瓣部需要有適當的壓力,以利靜脈迴流,但蒂部不能受到任何壓力,以免妨礙血運。
7、如果蒂寬與瓣長的比例已超過限度;或不能按血管走行方向設計皮瓣,因而估計在轉移中可能發生血運不足影響皮瓣活力時,轉移前可以考慮作「延遲手術」。另外在皮瓣形成後,如發現皮瓣遠側蒼白或發紺,雖經適當處理,仍有血運障礙,估計轉移後不能保證其活力時,可以考慮縫回原處,作延遲轉移。
皮瓣延遲的方法是將皮瓣邊緣切開,沿深筋膜淺層作完全或部分剝離,切斷來自創緣和基底的血運,然後縫回原處。2—3周後,再作轉移。「延遲手術」的目的,是使皮瓣在「延遲」的過程中血管管徑增大;血管的排列方向漸與皮瓣的長軸一致;血管的數目也逐漸增多。通過以上變化,使皮瓣的血液供應充分,從而保證皮瓣的安全轉移。是由一對位置相反的三角形皮瓣所構成,通過對換位置後,達到松解張力、增加長度、因而改善局部形狀或功能為目的。手術簡便,收效較大,故應用范圍甚廣。在解除直線形疤痕攣縮時,疤痕兩側皮膚要求完整,並有一定的松動度,方能採用此法。對片狀疤痕攣縮,不適用此法整復。
手術步驟
(以手部虎口直線形疤痕為例)
1.把「Z」形的中央切口放在引起攣縮的疤痕上,再在兩端各作一條方向相反的切口,與中央切口各呈60°角。悉做
2.按設計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在深筋膜淺面游離,形成兩個相對的三角形皮瓣。並適當剝離附近的皮下組織。
3.將兩個三角形皮瓣互換位置,攣縮部即獲得松解,將皮瓣在新位置上與周圍皮膚間斷縫合,即完成了手術。
4.當攣縮的疤痕索條較長,且兩側軟組織不夠寬廣時,可依上述原則作連續性復合「z」形手術。
旋轉皮瓣移植手術
利用創緣周圍的皮膚作成皮瓣,基底部游離後略經旋轉,轉移到缺損部位覆蓋創面。
手術步驟
(以修復頭皮缺損為例)
1.從三角形創面的短邊延長,作一弧形切口。
2.分離皮下組織,成一扇形皮 瓣,向創面方向旋轉,覆蓋整個創面。
3.必要時尚可延長原切口,並在創緣作潛行分離,再依次間斷縫合皮下組織及皮膚,使張力分布在全部縫線上。
側移皮瓣移植手術
手術步驟
(以修復足底缺損為例)
1.在缺損區旁作一皮瓣,皮瓣的蒂部應在缺損較窄的一端,而皮瓣遠端的邊緣,要少許超過缺損部的邊緣。如圖右下角所示,皮瓣的旋轉中心是在C點而不在B點。所以設計時其主要注意點在AC:A/C,而不是朋二A勺。否則勢必造成皮瓣對角線AC的張力過大,甚至不能覆蓋整個創面。
鄰指皮瓣移植手術
適用於修復手指掌側或指端的缺損,修復指肚或手指掌側缺損時,皮瓣的蒂位於鄰指一側。切取皮瓣時,要注意避免損傷手指的神經血管束。先將供皮區創面用全厚或中厚皮片閉合,然後轉移皮瓣,與缺損處縫合。三周後即可斷蒂。
雙臂交叉皮瓣移植手術
前臂或上臂皮膚質地細薄,厚度適宜,既可適用於手指,又適用於手掌、手背等部位的創面。
手術步驟
(以前臂皮瓣修復手指掌側缺損為例)
1.按傷指缺損大小,在健側前臂設計皮瓣。由於皮瓣方位與上肢縱軸並不一致,皮瓣蒂寬與瓣長以1:1較為理想。設計掀起皮瓣,供皮區和蒂部的*露區創面先用中厚皮片移植覆蓋,並作加壓包紮。
2.兩上肢相互靠攏,將皮瓣縫合於傷指創面上。皮瓣轉移後兩周內,上肢間用膠布條粘合,外面用綳帶纏扎,即可獲得良好的固定。3—4周後即可斷蒂。
雙腿交叉皮瓣移植手術
用一側下肢的皮瓣,去修復對側下肢皮膚缺損的手術方法,稱為雙腿交叉皮瓣。
適應症
一、小腿下1/3開放性骨折並有皮膚缺損者,骨折復位後,即時行雙腿交叉皮瓣手術修復創面,這是防止感染,促進骨折癒合的良好方法。
二、小腿下1/3骨不連接並伴有廣泛疤痕者,為以後修復深部組織准備條件。
三、小腿和足部的不穩定性疤痕或慢性潰瘍。
禁忌症
一、健側下肢有血管、神經、骨、關節或皮膚疾患者。
二、年老患者,經長期石膏綳帶固定後,估計關節運動不易完全恢復者;或因年齡幼小,難以取得合作,均應慎重考慮。
術前准備
一、計劃:正確周密的計劃是手術成功的重栗關鍵之一。計劃時重點注意事項:
1.准確設計皮瓣的大小和形狀。設計的皮瓣要大於創面的面積。
2.皮瓣部位的選擇以小腿中上方內後側或外側為佳。
3.皮瓣的蒂寬與瓣長比例要合適,一般不超過1:1。如皮瓣方位與下肢縱軸不一致時,則蒂寬與瓣長之比應以1:0.5較為理想。如已超過,必要時可考慮先施行「延遲手術」。
二、反復試測兩下肢交叉位置的安排,既要求順乎自然較為舒適的體位,且須保證蒂部血運不致因牽扯、扭轉而發生障礙。計劃是最終通過逆轉計劃法的嚴格檢驗,才能完全落實下來。
三、患腿有慢性潰瘍者,需攝X線片以排除骨病變的可能,必要時作活組織檢查以排除癌變。如潰瘍有癒合趨向者,宜先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或先行刃厚皮片移植,待創面完全癒合後再行手術。
麻 醉
硬膜外麻醉或腰麻。
手術步驟
1.先將兩下肢靠攏,取一透明紙類或廢X線膠片,用美藍溶液在植皮區上根據創面大小、形狀,按術前計劃繪出皮瓣輪廓(包括皮瓣蒂部之不能與患肢創面相接部分)。將此透明紙類或廢X線膠片剪成與創面大小形狀相一致的模片。
2.再將剪成的模片平鋪在健腿供皮區上,畫出皮瓣的切口(並略加長皮瓣長度的切口畫線,一般以加長原皮瓣長度的1/4為合適)。然後按畫線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直到深筋膜淺層。
3.剝離皮下組織後將皮瓣掀起,觀察皮瓣血運,如屬良好,則取中厚皮片覆蓋供皮區創面。皮瓣蒂部之不能與患肢創面相接的部分,亦需用皮片的延長部遮蓋,並在皮片反折部
㈡ 小腿脛腓骨骨折後進行手術,術後部分肌肉壞死,進行了皮瓣移植手術,皮瓣供區是否必須植皮
這種情況如果是骨折有肌肉皮膚鋒消的壞死,做植皮治療應該是可以促使癒合恢復的。如果是取的全層的皮瓣,供皮區皮膚全層及皮下組織已經缺損應該再植皮的,如果是不是全層的皮膚缺損不需要植皮,銀洞知自己可顫鎮以逐漸癒合恢復的,主要看 植皮部位是否成活。
㈢ 我小腿脛骨粉碎性骨折,有個傷口都八個月了還沒有癒合
您好: 像您的情況屬於傷口不癒合,本身小腿骨折因為血運的問題就容易導致傷口不癒合,好在你的傷口沒有感染。骨折後8個月,一般骨折應該癒合了。至於傷口的處理,我們常用的處理方法: 1.清創,換葯:到醫院將傷口邊緣壞死的或者乾燥血運差的皮膚去除少許,記住不能太多,一般2毫米左右,然後清洗,之後再用生肌玉紅膏塗傷口上,促進新鮮的肉芽組織生成,慢慢換葯直至癒合。 2.是手術,採用自體皮瓣移植的辦法。就是從患肢傷口周圍設計一個合適的皮瓣移植到傷口處縫合或者從另外一條腿上選擇做下肢的交叉皮瓣也可以。其中皮瓣移植又分兩種:游離皮瓣移植和帶蒂皮瓣移植。當然像你的目前情況最好帶蒂移植,成功率高,3周後再做斷蒂就可以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有問題可以追問。 祝早日康復!
㈣ 解剖指導:內踝上皮瓣的結構簡述
脛後動脈在內踝上方4和6.5cm處有兩條較大的皮動脈,可供養膝下10cm以下小腿內側皮膚,以這兩條皮支血管為蒂形成內踝上皮瓣,修復髁部及小腿遠端創面。
皮瓣設計:皮瓣切取 皮瓣轉移。
應用解剖:脛後動脈下段位置表淺,位於脛骨後方,趾長屈肌與跟腱之間溝內。脛後衫如賀動脈在內踝上方4cm和6.5cm發出兩條較大的肌間隙筋膜皮膚穿血管,並與其它穿動脈相互吻合,參與小腿內側筋膜血管鏈的構成。 脛後動脈內踝上穿支恆有兩條伴行靜脈,將靜脈引流至深部的脛後靜脈。皮瓣設計:橡陪 以脛骨內側髁中點向跟腱與內踝中點作一連線,即為脛後動脈中下段的投影線,亦是皮瓣或派設計的軸心線。在內踝上方以超聲多普勒進行探測,標出內踝上穿血管的發出位置。也可在皮瓣的軸心線於內踝尖上方4cm和7cm各作兩點標記。盡管理論上此筋膜穿支供養上至膝下10cm、下至內踝尖、兩側至前、後正中線的廣大皮區,但實際應用時,以長不超過15cm,寬4cm左右(不超過10cm)為宜。
㈤ 我的左小腿這個樣子不做植骨手術,脛腓骨能癒合嗎
植骨未必能癒合醫院所採用的植骨術無非就是植一些人造骨或取其自身的其它部位骨頭,試想一下,自身原部位的骨頭都無法長好,難道用其它部位的或且是用外來的骨頭就能長好嗎?如果這些植入的骨頭不能與主骨生長相連,斷骨不能在短期內癒合,那麼植入的這些骨頭很可能會產生其它不良變化,這樣的手術也可以說是失敗的,有關手術植骨後,斷骨長期不癒合的病例在網上還是有很多的,上網搜索了棚絕棚解後再決定是否植骨。不過,從你骨折損傷到現在,時間並不久,按常規推理,如果不用過激素,一般骨頭是不會輕意壞死的,從現在開始,認真尋找純正的中醫中葯進行對症快速接骨,象這樣的斷骨,應該在40至60天就可恢宏悶復得很好了。不過,用上好的葯40至60天後拍片看到骨痂生長良好的話,那麼再經過一段時間(一至二個月)即可把外支架拆下。如果不用這樣的方法治療,不知你的問題還要等多長多長多長的時間才鏈則能康復。象你的問題,外觀上支架的我已看到過,因長時間得不到好轉,而轉用中葯對症治療,同樣收到很好的效果,並且可以通過圖片了解。如果你需要的話,我可以給一些圖片你看看。有不明之處可通過QQ與我聯系。
㈥ 脛骨平台骨折
1、單純脛骨外髁劈裂骨折。( 一型)
2、外髁劈裂合並平台塌陷骨折。(二型)
3、單純外側平台中央塌陷骨折。(三型)
4、內側平台骨折(可表現為單純脛骨內髁劈裂骨折或內側平台塌陷骨折)(四型)
5、雙髁骨折。(五型)
6、脛骨平台骨折同時有脛骨幹骺端或脛骨幹骨折。(六型)
1.外側平台稍高於內側平台;
2.脛骨結節:髕腱附著處;Gerdy結節:髂脛束附著點。這兩個位置是前外入路的關鍵點。
3.腓骨頭:腓側副韌帶和股二頭肌的附著點;
a.開放性骨折
b.急性血管損傷
c.明顯的不穩定
d.嚴重的閉合性軟組織損傷
e.多發性損傷,控制性手術
腫脹消退、皮膚出現皺縮。
加墊圈吵兆的2枚粗(6.5mm)松質骨的拉力螺釘固定,防滑位置使用第三枚帶墊圈的皮質骨螺釘固定。但是,如果外側粉碎骨折,應使用外側支撐鋼板。骨質質量較差者,也用支撐板。
完全恢復關節面高度十分重要!!!術前CT評估,術中使用關節鏡可有所幫助,甚至術中CT掃描。可使用LISS鋼板或者排釘鋼板(Ipass鋼板)。必要時,拉力螺釘和支撐鋼板混合使用。
內側平台骨折保守治療,內翻畸形癒合發生率較高。往往合並有血管神經、半月板、側副韌帶和骨筋膜室綜合征!!!一般都需要手術治療。
可經皮King Tong復位鉗復位,或後內側小切口置入支撐鋼板或者拉力螺釘。若關節面有塌陷或者骨折線延伸至髁間,則必須充分暴露關節,直視下進行手術。術中評估外側韌帶和交叉韌帶,非常重要。
高能量備碰液損傷,注意骨筋膜室綜合征的反生!
通常採用切開復位法:
內側:通常單獨使用後內入路的支撐鋼板(3.5mm);
外側:前外入路,外側平台重建。最好使用角度穩定鋼板(如LISS板或4.5mmLCP板),可充分支撐,提供角度穩定。拉力螺釘可優先復位關節骨折塊。
屈膝30°後股骨外上髁---腓骨頭和Gerdy結節之間的弧形切口。
該入路,可以通過橫行切開半月板與脛骨連接處,打開側方關節囊,向上牽開半月板後觀察外側平台關節面。若需廣泛暴露,這一切口可以向兩端延長。
位於脛骨骨折塊的後內側。鵝足可以向前牽拉,或者切斷,但關閉時需要修復。該入路不宜觀察關節面和半月板。但是合並雙髁骨折,可通過上述雙切口復位更容易。
1.骨折必須在固定前進行復位和克氏針臨時固定;
2.大塊骨折塊可通過復位鉗復位;
3.拉力螺釘或者內側鋼板固定單獨的骨折塊;
1.平台骨折往往合並半月板損傷或者韌帶損傷,包括無移位的骨折。
2.壓縮關節面,務必解剖復位;
3.填充內容物一定要足夠,避免後期塌陷;鎖定鋼板有一定支撐左右,可減少植骨材料。
4.復雜骨折或者骨松患者,優先考慮角度穩定鋼板(鎖定板),LISS鋼板和LCP均有良好的臨床結果。
5.高能量平台骨折早起主要問題:切口並發症。應選擇全厚皮瓣;盡量減少骨折塊骨膜外分離和骨折處軟組織剝離;
6.手術目的是穩定固定和早期活動。否則預後比保守治療更差;
7.膝關節制動和嚴重骨折導致膝關節纖維粘連;若6周內不能達到90°,應在關節鏡下松解;
8.創傷性關節炎的原因:軸線對線不良;韌帶不穩;軟骨原發性損傷;關節面不平整;感染。盡量於術中糾正和避免上述問題因素。
9.高能量創傷、廣泛顯露的雙鋼板固定遠期並發仿物症較多。遵循正確原則,使用有限內固定可有一定的改善。
10.術後康復:盡早行等長收縮聯系;避免休息位屈膝;一周達到90°屈膝;足尖負重維持到6-8周,但高能量損傷應維持到10-12周。
㈦ 開放性脛腓骨骨折內固定術後傷口不癒合,鋼板外露有什麼好的治療方法
即目前的情況看,很難形成骨髓炎,瘡瘍靈是個很不錯的要,針對外傷不癒合效果很好的譽缺,如果創面沒有其它滲敏虛局出的話,建議你在醫院做簡單的清創後做減張縫合,脛腓骨部位軟組織非常薄,血運差,癒合不會很快,做皮瓣橋讓效果估計很難實現,抗生素一般10天足矣,輸時間太長會產生耐葯性的。
㈧ 脛骨平台粉碎骨折術後感染處切除轉院做肉瓣移植多長時間骨頭�
問題分析:
這種情況如果是骨頭沒有感染,只是皮膚及軟組織的感染壞死,做皮瓣移植手術治療,一般術後三周可以癒合恢復的芹余搜。
意見建議嫌歷:
建議提供一下毀絕具體的檢查結果,如果是做一般性的皮瓣移植手術,術後防止感染等並發症,皮瓣移植成功一般術後三周可以基本恢復好轉。骨頭的癒合應該是很慢的。
㈨ 什麼叫小腿的脛骨
脛骨解答:
脛腓骨骨折
脛腓骨骨幹骨折在全悔哪身骨折中最為常見。10歲以下兒童尤為多見。其中以脛骨幹單骨折最多,脛腓骨幹雙折次之,腓骨幹單骨折最少。脛骨是連接股骨下方的支承體重的主要骨骼,腓骨是附連小腿肌肉的重要骨骼,並承擔1/6的承重。脛骨中下1/3處形態轉變,易於骨折,脛量上1/3骨折移位,易壓迫腘動脈,造成小腿下段嚴重缺血壞疽。脛骨中1/3骨折瘀血可關閉在小腿的骨筋膜室,增加室內壓力造成缺血性肌攣縮成壞疽。脛骨中下1/3骨折使滋養動脈斷裂,易引起骨折,延遲癒合。發病機理
骨折的病因分外因和內因兩方面
外因主要由於外來暴力作用所致。形成有直接和間接暴力等形式。間接暴力:骨折發生在遠離暴力接觸的部位,即暴力通過傳導、杠桿或扭轉力量在著力點的遠方折斷 直接暴力多見為壓砸、沖撞、打擊致傷,骨折線為橫斷或粉碎型;有時兩小腿在同一平面折斷,軟組織損傷常較嚴重,易造成開放性骨折。有時皮膚雖未破,但挫傷嚴重,血循不良而發生繼發性壞死,致骨外露,感染而成骨髓炎。間接暴力多見為高處跌下,跑跳的扭傷或滑倒所致的骨折;骨折線常為斜型或螺旋型,脛骨與腓骨多不在同一平面骨折。 脛腓骨骨折
間接或直接暴力,均可造成兩骨折斷端重迭、成角或旋轉畸形,直接暴力造成者多為脛腓雙骨折,間接暴力可造成單一脛骨或腓骨骨折。前者多為橫骨折、短斜骨折或粉碎性骨折,骨折緣多在同一平面上,且開放性較多。後者則易造成螺旋形、斜形或粉碎性骨折,骨折緣常不在同一水平緣上,多為閉合性,多見於運動傷或跌落傷。
兒童車輪扭轉傷致脛腓骨骨折漏診原因分析
(1)兒童患肢伸入車輪扭轉傷是通過間接暴力所致造成脛腓骨中下段骨折。因脛腓骨中下1/3是三棱形和四方形骨幹移行部,此軸細弱為骨折好發部位。兒童在坐車的過程中,其下肢不慎伸入正在轉動的車輪內,導致而身體不能隨之移動,脛腓骨受到牽拉和向內彎曲,超過脛骨所能承受的負荷,造成骨折。 (2)造成踝部伸入車輪內隨轉速傳導暴力致脛腓骨中下段骨折也符合其致傷的外力作用點和發生損傷的部位不在一起的間接暴力骨折的理論根據。 (3)對自行車車輪軋傷致脛腓骨中下段骨折漏診病例的原因進行分析,認為主要是臨床忽略了全面檢查,往往被局部症首鄭狀,如外表皮膚碾挫傷、出血、腫脹等所掩蓋。特別是檢查一個不合作的受傷兒童,沒有抓住特點,找到其相應較隱蔽的骨折部位壓痛點。患兒又不能得到正確提供敏銳的難以忍受的骨折部位,導致X線檢查漏攝,部位錯攝、少攝、造成漏診。應值得提出的是因為脛骨幹下1/3外側穿入有營養血管,如果此處骨折傷及營養血管,漏診時間長者或病情重者,導致的不良後果將引發不必要的醫療糾紛和醫療賠償,給醫院的信譽和經濟帶來一定的損失。
編輯本段臨床症狀
主要症狀是疼痛。單純腓骨骨折有時局部壓痛並不重,易被誤診為軟組織損傷。而脛骨骨折的局部壓痛常常很明顯,不易誤診,通過壓痛部位能確定骨折部位。在活動小腿時疼痛加重,在非穩定型骨折活動小腿時疼痛更為顯著。單純腓骨骨折時,小腿的持重功能有時仍然存在;而在脛骨骨折,即使是無移位的穩定型骨折,其持重功能也已喪失。體征中最明顯的是畸形,常常是成角、側方移位、短縮和旋轉畸形監存。在較輕型的損傷,有時只有外旋和內外成角畸形。因為骨折端的出血和組織反應,局部腫脹非常明顯。因直接暴力致傷的開放骨折,皮膚及軟組織損傷非常明顯,常常伴有組織挫滅和皮膚缺損。而由脛骨骨折端自內而外刺破皮膚造成的開放骨折其傷口常常很小,污染不重,因此它的預後要比一般的開放骨折好,但不能忽視通過小傷口發生繼發感染的可能性。活動脛骨能產生劇痛,有助於脛腓骨骨折的診斷,但會增加軟組織損傷和畸形。因此有可疑時應攝x線片予以證實或排除。 脛腓骨骨折的直接合並神經損傷很少見,只是腓骨頸骨折容易合並腓總神經損傷。但是,每個脛腓骨骨折的病人必須要記錄踝關節背伸跖屈,足趾的背伸和足跖屈以及足的皮膚感覺等神經系統的情況,以備晚期了解是否發生石膏壓迫腓總神經的情況,以及有無前筋膜間隔區綜合征發生的徵兆。 脛腓骨骨幹骨折直接合並血管損傷的可能性也很少。但是脛骨上端骨折發生血管損傷可能性較大,脛前動脈在該處穿過骨間膜,骨折時容易拉傷,或被附近的骨折塊壓迫。另一處容易損傷血管的部位是脛骨下端的骨折,無論什麼部位的脛腓骨骨折的病人,必須檢查足背動脈者前頌和脛後動脈有無搏動,此外還要檢查其他有關血運的體征,如毛細血管的充盈、肌肉的收縮力、皮膚感覺及疼痛的類型等,並作詳細的記載。 軟組織損傷的情況要仔細地估計。有無開放傷口的存在,有無潛在的皮膚壞死區的存在,在預後估計上均有重要的意義。捻挫傷對皮膚及軟組織均會造成嚴重的影響,有時軟組織和皮膚損傷的真正范圍要經過很多天才能估計出來。對深層的肌肉、肌腱的損傷不常見,只是在脛骨下1/4的開放性骨折時偶有發生。
編輯本段物理診斷
脛骨位置表淺,局部症狀明顯,加上X線檢查,診斷並不困難。但應注意骨折的合並症,仔細檢查軟組織損傷程度,及時發現症狀,及時處理。 病人正在接受脛腓骨骨折治療
x線檢查在脛腓骨骨折中用於診斷、估計骨折癒合的程度、發現骨折的並發症及、做必要的鑒別診斷。 在臨床上,一旦懷疑有脛腓骨骨折,就要拍攝小腿正側位的X線片,照片質量要求較高,除了能發現明顯骨折外,對懷疑的線狀裂紋也要確定,因為線狀骨折也影響愈後和治療,如行內固定,其穩定性要把線狀骨折的因素考慮在內。 在晚期估計其癒合的程度時,有時要拍攝透過骨折端的斜位片。復位後的x線片最好包括膝、踝兩個關節,以確定這兩個關節軸線在平行的位置,防止晚期因膝、踝關節面的不平行而造成的並發症。原則上拍小腿x線片時要包括脛腓骨的全長。以防止低位脛骨骨折,合並有高位的腓骨骨折發生漏診。 在骨的x線描述上,首先確定骨折的部位,在上l/3、中l/3或下1/3。再確定骨折類型是橫斷、斜行或螺旋型骨折,骨折有無粉碎,以及是否多段。側方移位嚴重則癒合很難。×線片上不易確定上下骨折段的旋轉移位,要從臨床上來判斷和糾正。
編輯本段鑒別診斷
通常脛腓骨骨折無須多做鑒別診斷。滋養血管的通道不易被誤認為骨折。但是,有些應力骨折會造成診斷上的錯誤。應力骨折有時應有骨膜反應,在骨折處有很細的透亮區。 在青年人這種骨膜反應常常會疑為骨的惡性腫瘤。也有應力骨折被誤診為慢性骨髓炎。通過局部壓痛、l臨床過程及反復X線攝片的變化,只要考慮到應力骨折,鑒別診斷不應有困難。此外,在有良性或惡性腫瘤等病理的情況下,或有骨萎縮則容易發生病理性骨折,診斷骨折時不可忽略病理狀態。 主要為恢復小腿的負重機能,因此對於骨折斷端的成角畸形與旋轉移位及肢體縮短應予完全糾正,從而避免影響膝踝關節的負重功能。脛腓骨骨折的治療方法依據骨折的類型而定,如為穩定性骨折,即可採用手 脛腓骨骨折
法整復後夾板固定;若是不穩定性骨折,則可運用手法整復,小夾板固定+骨牽引;倘若更為嚴重的骨折可考慮作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如能應用中醫葯,按骨折三期分治的原則和規律來治療脛腓骨骨折,則可提高骨折的癒合率,大大減少骨折延遲癒合或不癒合情況的發生。
編輯本段輔助檢查
X線正位片應包括脛腓骨全長,以免漏診。X線可見骨折線、碎骨片、斷端移位等。
編輯本段病理治療
對穩定無移位的脛骨單骨折或雙骨折
如橫骨折、鋸齒狀骨折、或有小蝶形骨片而易藉手法復位的骨折,常較開放性骨折易癒合,對此種骨折,可不需麻醉,只注意糾正患肢的旋轉,使小腿懸垂後,脛骨嵴對好髕骨及拇趾及二趾間,以石膏或長腿石膏固定膝關節予輕屈10-15。即可,固定後數日即可扶拐行走。2-3周即可開始去拐練習持重行走。 骨折分類
對不穩定性骨折
或有成角畸形的脛腓骨雙骨折,橫形或短斜形骨折,應在麻醉下,使骨折復位後,可以小夾板局部外固定,患足置功能位。
螺旋形不穩定性骨折
對單獨脛骨螺旋形骨折,因有腓骨作支架,移位重疊多不明顯,只在麻醉或無麻醉下復位,糾正旋轉使對緣良好後局部小夾板外固定,或長腿石膏簡固定即可。如脛腓骨雙骨折呈螺旋形,重疊移位明顯者,則應行跟骨骨牽引糾正重疊、短縮及旋轉。
開放性骨折的處理
1)只骨折斷端刺破皮膚,或外力砸破皮膚,而骨折端無明顯移位的橫骨折或短斜骨折,經進行充分的清創縫合後,可用石膏固定。 2)骨折端移位明顯且為不穩定性的骨折經充分清創復位後,或用螺絲釘做內固定,術後用長腿石膏固定。 3)開放粉碎性骨折,清刨後骨折不易復位者,縫合後可行跟骨骨牽引。 4)開放骨折軟織組有缺損者,則應充分清創後可行植皮或皮瓣轉移,骨折可用一、二螺絲釘做內固定,亦可進行骨牽引而不做內固定。鋼板螺絲釘固定宜慎用或不用。
脛腓骨雙骨摺合並症的處理
(一)合並感染或骨髓炎的治療:開放性脛腓骨骨折,由於清刨不徹底等原因,可造成感染引起骨髓炎。一般情況下應先控制感染,有死骨者要清除,傷口癒合6-12個月後,再次切開復位植骨內固定。 骨折遲緩癒合或不癒合的治療:脛骨中下l/3的骨折,遲緩癒合或不癒合者較多。近來因顯徽外科的發展,採用復合組織移植或帶血管的骨移植等,獲得了滿意的效果。 單純腓骨骨折單純腓骨幹骨折 (二)單純腓骨骨折單純腓骨幹骨折:罕見。多由直接暴力打擊小腿外側所致。骨折發生在外力作用部位,骨折為橫形或粉碎。因有完整的脛骨作為支架,骨折很少移位。 治療一般不需整復,用石膏托或夾板固定4-6周。輕微骨折只用彈力綳帶纏緊,扶手杖行走,骨折即可癒合。 (三)腓骨的疲勞骨折腓骨疲勞骨折:多發生於中下1/3,多見於運動員、戰士或長途行走者。發病原因多次重復的較小的暴力作用於腓骨,使其骨小梁不斷的斷裂,局部修復作用的速度趕不上骨小梁的破壞,終於 脛腓骨骨折
在無較大暴力的情況下產生骨折,亦稱慢性骨折。 臨床病症與診斷在運動或長途行走後,局部出現酸痛感,休息後好轉,運動、長途行走或工作後則加劇。腓骨下段因軟組織很薄,可有腫脹、壓痛,有時可出現硬性隆起。 X線片上的改變出現較晚,成人在兩周之後,可見一不太清晰的骨折線,呈一骨質疏鬆帶或骨質緻密帶。在以後陸續的X線片上,有骨膜性新骨形成和骨痂生長。 治療腓骨疲勞骨折多無移位,確診後應停止運動、長途行走和工作。症狀明顯的石膏托固定。 (四)固定術 適應症 嚴重的脛骨幹開放性骨折伴有廣泛的軟組織損傷,或需進行植皮或廣泛的整形手術。2.同側肢體多發骨折,伴有股骨幹骨折和其他大的創傷者。3.脛骨多段骨折,中間段骨片有移位者。4.脛骨幹骨折,骨片失落,造成骨缺損者。5.脛骨幹骨折經閉合整復治療,不能達到滿意效果,有旋轉或成角移位者。
手術效果
脛腓骨骨折的早期治療有不同觀點,大致三種,一、所有骨折均早期作內固定;二、所有骨折均用閉合方法治療;三、一般用閉合方法,如有特殊指征,也可早期作手術整復和內固定。脛骨下1/3位於皮下,甚至前內側均處於皮下,且脛骨的血供亦較其他有豐富肌肉包圍的骨骼為差,故延遲癒合,不癒合和感染是最常易發生的並發症,切開重定內固定是治療脛骨幹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術前
禁忌症
1.有嚴重心、肺、肝、腎病及糖尿病患者,不能承受手術者。2.全身有在潛在感染病源。 麻醉方法 術後一個月
硬膜外麻醉或腰麻,小兒或不配合者可行全麻。 麻醉禁忌 安全有效。 術後三個月
編輯本段病理預後
脛腓骨骨折的預後主要取決於骨折本身以及造成骨折的受傷機制。當然治療方法無疑也會影響預後,但是治療方法的選擇本身就取決於骨折的類型。影響預後的主要幾點是:①骨折原始移位的程度;②軟組織損傷的程度,包括開放傷口;③骨折的粉碎情況;④有無感染。 脛腓骨骨折--預後
癒合的時間:骨癒合時間確定較難,首先是標准問題。多數人認為:骨小梁穿過骨折端加上病人能完全持重而不需要任何支持,又不伴有疼痛。閉合性無移位骨折的骨癒合需要10-13周;移位的骨折13--16周;而開放性或粉碎性骨折則需16-26周。平均癒合時間,成年人為16周。遲緩癒合和不癒合也很難單純以時間來劃分。但是,要診斷骨折不癒合,臨床上骨折端必須有假關節活動,x線檢查骨折端必有硬化,骨髓腔封閉,骨端萎縮或肥大。這時再等待已無用,必須採取進一步治療措施。 骨折線的方向與癒合時間無明顯關系,但斜型或螺旋型骨折常常系間接暴力致傷,局部軟組織損傷的程度較輕,而直接暴力常造成橫斷骨折或粉碎骨折,軟組織損傷較重可能會影響癒合時間。當然,造成多段骨折的暴力更重,軟組織損傷也更嚴重,骨癒合常常要超過6個月。 關於骨折的部位與癒合時間的關系,多數人認為中下1/3交界處脛骨的血運較差,故癒合時間較長。但是,經過若干作者統計學研究,脛骨中下1/3交界處骨折的癒合時間與其他部位無明顯差別。脛骨骨折時腓骨是否骨折對愈後的影響:腓骨完整本身說明致傷的暴力較小。因此,軟組織損傷也較輕。又由於腓骨的支撐,脛骨就較穩定,移位相對較輕。但是,腓骨的支撐也使脛骨不易完全復位,特別易造成向外成角。同時骨折端的接觸也差,反而延遲脛骨的癒合,當確定有脛骨遲延癒合或不癒合時,打斷腓骨以增加脛骨的接觸,以促使脛骨癒合,也是一種可行的辦法。 受傷時病人的年齡也是影響癒合時間的因素。年齡在16歲以下,骨折癒合較快;年齡越過65歲,骨折癒合時間相對延長。 骨折端的過度牽引明顯地會影響癒合時間,多數認為少於1.5毫米的過度牽引是可以接受的。有的作者指出,一個5毫米的距離,需要12個月的骨質充填才能癒合。有些病例牽引治療的癒合時間較其他治療明顯加大,不能完全認為是過度牽引造成的。因為,選擇進行牽引治療的病例,有些本身損傷嚴重又不適合其他治療,癒合時間就長得多。
編輯本段預防
(1)應注意加強臨床各科醫生的工作責任感,加強業務學習,臨床醫生和影像科醫生都應全面了解病史,要分析其創傷機制,就是要弄清該損傷的形成過程,分析損傷本身的條件及其與周圍組織的相互關系。 (2)對自行車軋傷患肢,要分別具有其各自的特點,而應該區別對待,不應根據其一二處顯眼的表麵皮膚挫傷、出血、腫脹而誤認為單純為軟組織捻挫傷,放任X線檢查。 脛腓骨骨折--預防
(3)對外傷的主訴,要結合檢查,做深入的分析,充分運用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科室之間相互聯系協調,對自行車車輪扭轉致傷下肢的患兒在攝片部位上應包括脛腓骨及踝關節正側位,樣可減少和避免脛腓骨中下段骨折的漏診。 (4)預防直接或間接暴力可減少發病率。若發生骨折,應針對不同骨折部位積極預防不同的並發症,防止缺血,壞疽,影響功能。 (5)患者骨折後,為了能盡快恢復小腿的負重功能,必須對骨折斷靖的成角畸形與旋轉移位及肢體縮短應予完全糾正,從而避免影響膝踝關節的負重功能,固定後,即刻指導其作踝關節的背屈活動及股四頭肌收縮鍛煉。穩定型骨折固定2星期後,在醫生指導下作抬腿及屈曲膝關節活動,3星期後,在夾板繼續固定下,可以離床雙拐不負重步行。後期可作搓揉舒筋及蹬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