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頁前端 » 鼻中隔的前端是什麼部位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鼻中隔的前端是什麼部位

發布時間: 2023-07-11 02:44:28

⑴ 鼻腔的組織構造

通稱鼻腔,有內、外、頂、底四壁。
1、內壁
即鼻中隔(nasal septum),由鼻中隔軟骨(septal cartilage)、篩骨正中板,又稱篩骨垂直板(perpendicular plate of ethmoid bone)及犁骨(vomer)組成(圖1-4)。
圖1-4 鼻中隔支架
軟骨膜及骨膜外覆有粘膜,鼻中隔前下部粘膜內血管豐富,由鼻齶、篩前、上唇及齶大動脈支密切吻合形成毛細血管網稱為利特爾區(Littlr』s area)。此處粘膜較薄,血管表淺,粘膜與軟骨膜相接緊密,血管破裂後不易收縮,且位置又靠前,易受外界刺激,是鼻出血最易發生的部位。
2、外壁
鼻腔外壁表現極不規則,有突出於鼻腔的三個骨質鼻甲(conchae turbinate),分別稱上、中、下鼻甲。各鼻甲下方的空隙稱為鼻道,即上、中下鼻道。各鼻甲內側面和鼻中隔之間的空隙稱為總鼻道(common meatus)。上、中兩鼻甲與鼻中隔之間的腔隙稱嗅裂或嗅溝(olfactory sulcus)(圖1-5、1-6)。
圖1-5 鼻腔外側壁
(1)上鼻甲(superior turbinate):位於鼻腔外壁的後上部,位置最高、最小,因前下方有中鼻甲遮擋,前鼻鏡檢查不易窺見。上鼻甲後上方為蝶篩隱窩(sphenoethmoid recess),蝶竇開口於此。
圖1-6鼻腔外側壁(上、中、下鼻甲部分去除)
(2)上鼻道(superior meatus):內有後組篩竇開口。(3)中鼻甲(middle turbinate):系篩骨的突出部,中鼻甲中常有篩竇氣房生長,使鼻腔上部顯著縮窄。中鼻甲前端外上方的鼻腔側壁有小丘狀隆起稱為鼻丘,是三叉神經、嗅神經所形成的豐富的反射區。
(4)中鼻道(middle meatus):外壁上有兩個隆起,後上方為篩竇的大氣房名篩泡(ethmoid bulla ),篩泡前下方有一弧形嵴狀隆起名鉤突(uncinate process),篩泡鉤突之間有一半月形裂隙,稱為半月裂孔(semilunar hiatus),其外方有一弧形溝稱篩漏斗(ethmoid infundibulum),額竇多開口於半月裂孔的前上部,其後為前組篩竇開口,最後為上頜竇開口。
(5)下鼻甲(inferior turbinate):為一獨立骨片,附著於上頜骨內壁,前端距前鼻孔約2cm後端距咽鼓管口約1cm,為鼻甲中最大者,約與鼻底同長,故下鼻甲腫大時易致鼻塞或影響鼓管的通氣引流。
(6)下鼻道(imferior meatus):前上方有鼻淚管開口,其外段近下鼻甲附著處骨壁較薄,是上頜竇穿刺的最佳進針部位(圖1-7)。
圖1-7 右鼻腔
3、頂壁
呈狹小的拱形,前部為額骨鼻突及鼻骨構成。中部是分隔顱前窩與鼻腔的篩骨水平板(cribriform plate),此板薄而脆,並有多數細孔,呈篩狀,嗅神經經此穿過進入顱前窩。外傷或手術時易骨折致腦脊液鼻漏,成為感染入顱的途徑。
4、底壁
即硬齶,與口腔相隔,前3/4由上頜骨齶突,後1/4由齶骨水平部構成,兩側部於中線相接,形成上頜骨鼻嵴,與犁骨下緣相接,底壁前方近鼻中隔處,兩機時各有一切牙管開口,齶大動、靜脈及齶前神經由此通過。 按其組織學構造和生理機能的不同,分為嗅區粘膜和呼吸區粘膜兩部分。
1、嗅區粘膜
分布於上鼻甲及部分中鼻甲內側面及相對應的鼻中隔部分,為假復層無纖毛柱狀上皮,由嗅細胞、支持細胞、基底細胞組成。其固有層內含分泌漿液的嗅腺,以溶解有氣味物質微粒,產生嗅覺。嗅細胞為雙極神經細胞,其中央軸突匯集多數嗅細胞嗅絲,穿過篩板達嗅球,周圍軸突突出上皮表面,成為細長的嗅毛(圖1-8)。
圖1-8 嗅神經
2、呼吸區粘膜
除嗅區外,鼻腔各處均由呼吸區粘膜覆蓋,該區粘膜屬復層或假復層柱狀纖毛上皮,其纖毛的運動主要由前向後朝鼻咽部。粘膜內含有豐富的漿液腺、粘液腺和杯狀細胞,能產生大量分泌物,使粘膜表面復有一層隨纖毛運動不斷向後移動的粘液毯(mucous blanket)。粘膜內有豐富的靜脈叢,構成海綿狀組織,具有靈活的舒縮性,能迅速改變其充血狀態,為調節空氣溫度與濕度的主要部分。下鼻甲上的粘膜最厚,對鼻腔的生理功能甚為重要,故手術時不宜過多去除。 動脈主要來自頸內動脈系統的分支眼動脈和頸動脈系統的分支上頜動脈。
1、眼動脈 自視神經管入眶後分出篩前動脈和篩後動脈。兩者穿過相應的篩前孔和篩後孔進入篩竇,均緊貼篩頂橫行於骨脊形成的凹溝和骨管中,然後離開篩竇,進入顱前窩,沿篩板前行穿過雞冠旁小縫進入鼻腔。
2、上頜動脈 在翼齶窩內相繼分出碟齶動脈、眶下動脈和齶大動脈供應鼻腔,其中蝶齶動脈是鼻腔血供的主要動脈。
3、靜脈迴流 鼻腔前部、後部和下部的靜脈匯入頸內、外靜脈,鼻腔上部靜脈則經眼靜脈匯入海綿竇,亦可經篩靜脈匯入顱內的靜脈和硬腦膜竇。 包括嗅神經、感覺神經和自主神經。
1、嗅神經分布於嗅區粘膜。嗅細胞中樞突匯集成多數嗅絲穿經篩板上之篩孔抵達嗅球。嗅神經鞘膜為硬腦膜的延續,損傷嗅區黏膜或繼發感染,可沿嗅神經進入顱內,引起鼻源性顱內並發症。
2、感覺神經來自三叉神經第一支(眼神經)和第二支(上頜神經)的分支。
眼神經:由其分支鼻睫神經分出篩前神經和篩後神經,與同名動脈伴行,進入鼻腔分布於鼻中隔和鼻腔外側壁上部的一小部分和前部。
上頜神經:穿過或繞過蝶齶神經節後分出蝶齶神經,然後穿過蝶齶口進入鼻腔分為鼻後上外側支和鼻後上內側支飛,主要分布於鼻腔外側壁後部、鼻腔頂和鼻中隔。
3、自主神經 鼻粘膜血管的舒縮及腺體分泌均受自主神經控制。

⑵ 鼻子流血止不住怎麼辦

鼻子出血止不住,考慮鼻腔大動脈或者靜脈出血。鼻出血的治療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鼻腔填塞,壓迫止血,鼻出血最常見的出血部位是鼻中隔前端利特爾區出血。如果鼻子出血劇烈、兇猛,考慮前端動脈出血,建議往鼻腔里盡量多塞醫用棉花,填塞後用手捏住鼻翼,捏5分鍾,同時用涼水拍打額頭,這種方法對大多數鼻出血都是有效的。如果鼻腔填塞後仍有大量的血從口腔吐出來,說明沒有壓到出血部位,考慮鼻腔後端出血,這時候要急診到醫院鼻科就診,在鼻內鏡下查找出血點。如果是前端動脈破裂出血,可以行鼻內鏡下雙極電凝止血術,術後不用填塞。如果是鼻腔後端吳氏靜脈叢出血,可以在鼻內鏡下用醫用海綿局部壓迫止血,同時要口服消炎葯預防感染,並口服雲南白葯膠囊,進行止血治療。

⑶ 鼻中隔和鼻小柱一樣嗎

不一樣

鼻小柱即兩鼻孔中間的部分,對鼻子的美觀起著極重要的作用,常見不美觀的鼻小柱有,鼻小柱短寬、鼻小柱內陷、鼻小柱下垂、鼻小柱偏斜等,一般都是先天性,也有很多與曾經鼻整形失敗有關,鼻小柱的頂端連著鼻尖,兩者的形態相互影響從正面看,美觀的鼻小柱會和鼻孔外緣連成一條優美的海鷗線。

⑷ 鼻中隔到底在什麼位置,鼻孔中的軟骨嗎

您好!鼻中隔在鼻腔正中 是一矢狀位的垂直骨板,鼻甲位於鼻腔底即口腔頂 分上中下三片 。
鼻中隔偏曲指鼻中隔一側或兩側偏曲或局部有突起並引起鼻腔功能障礙並產生症狀的一種鼻內畸形。它的唯一治療方法是手術矯正。若同時有鼻息肉或鼻甲腫大,應先行鼻息肉和鼻甲手術。若通氣改善,鼻部症狀消失,則不需處理。鼻內窺鏡為他進行了顯微手術,既做了鼻中隔的矯正,切除了肥大的下鼻甲,還通過專門的先進的智能手術動力切削系統摘除了鼻息肉,一次性地解決了傳統手術三次才能解決的問題,並通過微波治療儀解決了傳統手術無法解決的過敏性鼻竇炎。整個手術過程醫生都是在電視監視系統下操作,通過放大若干倍數的鼻內窺顯微鏡,使手術更精細、更准確、療效更高,清晰的視野確保操作更安全。微創效果大大減輕治療痛苦,還能得到更好、更安全有效的治療。

⑸ 鼻腔粘膜從前下往後上依次分為

根據結構與功能的不同,鼻黏膜又分為前庭部、呼吸部和嗅部三部分。
前庭部是鄰近外鼻孔的部分,有豐富的鼻毛可以阻擋空氣中較大的塵粒吸入。
呼吸部占鼻黏膜的大部,有發達的上皮纖毛,它們可向咽部擺動,黏著有塵粒、細菌的黏液排向咽部,最終將它們排出體外。此外,此部分有豐富的血管與腺體,對吸入的空氣有加溫和濕潤作用。
嗅部黏膜范圍較小,主要位於鼻腔頂部。它含有一種專司嗅覺的嗅細胞及嗅腺,它們分泌能溶解到達嗅區的含氣味的微粒,刺激嗅細胞表面上的嗅毛產生嗅覺,而且還由於嗅細胞具有不同的受體,可分別接受不同化學分子的刺激,因此可產生不同的嗅覺。

⑹ 什麼是易出血區

易出血區,又稱利特爾區,是鼻出血最常見部位。常見於青年病人的靜脈性出血則來自緊靠鼻小柱之後、Little氏區前緣的鼻柱後靜脈。它垂直向下走行,在與鼻外側鼻靜脈叢匯合之前斜行穿過鼻底。

篩前、篩後動脈的鼻中隔支和蝶齶動脈的鼻齶動脈,在鼻中隔的前下部與上唇動脈中隔支及齶大動脈吻合,在黏膜下構成網狀動脈叢,稱為Little氏動脈叢。

動脈叢分為黏膜內動脈網和黏膜下動脈網。前者管徑細小,管徑小於0.1mm;後者相對稀疏,管徑稍粗。絕大多數動脈性鼻出血起自鼻中隔,主要是鼻齶動脈、齶大動脈,篩前動脈等動脈形成的吻合區。出血為動脈性的,而非某些文獻中闡述的為靜脈性的。

(6)鼻中隔的前端是什麼部位擴展閱讀:

鼻腔的易出血區位於鼻中隔前端的黎氏區,在鼻中隔前下方的黏膜內,動脈血管匯集成叢,稱為利特爾動脈叢,同時伴有克氏靜脈叢,是鼻出血的好發部位,大部分的鼻出血多是該部分引起的。

另外在鼻中隔後端及下鼻甲後端也有豐富的動脈及靜脈血管,因此也是鼻出血的好發部位,中老年的鼻出血多發生於該部位,當然,整個鼻腔血管豐富,中鼻甲等部位也可能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