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頁前端 » 如何找到人生腳本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如何找到人生腳本

發布時間: 2023-08-24 13:24:25

1. 人生如戲 | 讀懂你的人生腳本

你有沒有聽到過,三歲看老這種說法?你相信嗎?

你有沒有聽到過,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句箴言?你體驗過嗎?

在看心理學著作的時候,總感覺到中國人是多麼的智慧。許多西方提出的概念,在中國早就以一種經驗總結的方式,被通俗地表達及流傳了下來,比如說以上兩句諺語。這都是著名的 溝通分析理論 (Transactional Analysis,簡稱TA) 的創始人艾瑞克·伯恩 (Eric Berne)提出的「 人生腳本 」理論的高度提煉和總結。

人生腳本是什麼呢?

艾瑞克認為人生腳本就是 童年 時期形成的,對自己 一生 的規劃。這一規劃大部分是在你潛意識的層面,也就是如果你沒有刻意地去尋找過她,根本沒辦法覺察到自己到底在按照什麼劇本上演你的人生。如果你跟著自己的直覺和習慣行事,哪天你一猛回頭,你會發現相同的套路會不斷上演。這也就是有些人會發生這樣的感嘆,為什麼我遇到的每個人都是渣男?為什麼我每次都會在相同的地方跌倒?為什麼我知道那麼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

我們來看一個周星馳的例子,周星馳的早期成名作有好多部,也許題材各不相同,有古裝的、有現代的,有講間諜的,有講演員的,但是其實套路是一樣的,主角都先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可能還被人踐踏和瞧不起,但是經過奮斗,都成為像神一般的人物。如果稍微了解一點周星馳本人,都會知道這就是他的故事,這還比較表面。但是在他最為著名的大話西遊這樣的電影里,他的腳本則有了更深層次的表達,男主角在逃避和刻薄地對待他最愛的女人,直到這個女人用死證明自己的愛,男主角才悲痛成神,真實生活中的星爺也是相當孤獨的一個人,提到婚姻就非常自卑。但星爺的電影這么受到大家的喜愛和追捧,是因為星爺不但在講自己的故事,他還在講大家共同的腳本,很多人在他的電影中,彷彿看到了自己。這也引出了我們下一個問題,我們 怎麼去找屬於我們自己的人生腳本 ?

第一個方法,就是在看影視作品的時候,關注深深打動自己的故事,意識到這個故事可能也是你的人生故事。我記得有一次,我跟我先生一起看《中國合夥人》這部電影,當電影演到三個主角因為起訴去美國談判,孟曉駿帶他們去他以前打工的西餐店,說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讓踐踏他尊嚴的人看到自己,我先生突然飆淚,一點都不誇張,我分明看到眼淚是從眼眶裡飆出來的,我完全沒這么強烈的情感反應,我問他怎麼了?他說,他感覺特別能體會這個人的感受。 其實,他遇見了自己的人生腳本。 他的人生腳本里就是有許多人看不起他,他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別人看見他,所以他好勝心很強,也很願意不停地顯擺自己的成功。

第二個方法是設想自己的墓誌銘,如果你死了,要用最簡練的語言概括你的一生,會是哪句話?你滿意嗎?你希望是哪句話?這些就是你的腳本。

第三個方法是回憶自己在記憶中最早的一件事。自己童年時期記憶最深刻的三件事。這個練習我在大學的時候就做過,只是當時搞不清楚為什麼要做。我記得我生命中最早的故事是一歲不到的時候,爸爸送我上托班,我非常不願意離開他,於是我坐在一個小椅子上對著他的背影大哭,他回頭看了我一眼,但是還是走了。我發現這件事情也形成了我的人生腳本,我對別人給予的愛有很強的不安全、不確定感。

第四個方法是完整的觀察一個對你來說重要的生命事件。比如說,一段完整的戀情。你是怎麼開始的,怎麼發展的,高潮是怎麼樣的,怎麼結束的,結束後的尾聲是什麼,你和對方的關系又會怎麼發展。如果你有好幾段完整的戀情經歷,你可以比對一下,他們是不是驚人的相似。因為我還不夠開放,不能分享我所有的經歷,但是我告訴你,我比過了,結果令我自己驚訝,你也試試看。

那知道了自己的人生腳本又有什麼用呢? 我認為這個問題可能很難解釋,因為我覺得每一次通過一種路徑了解自己,都是一種革新,而且是心靈洗禮式地革新,對自己的個人成長是有非常大的意義的。另外,了解自我就是人的一種本能,人天然地會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和自己對自己的評價感興趣。最後呢,我覺得他提高了我們的自我覺察力,當我們又不自覺地按照人生腳本行事了,我們可以意識到,並提醒自己,這個腳本發展方向你喜歡嗎?需要改變嗎?

有什麼問題都可以在下方留言區討論哦。如果喜歡的話,點個贊吧。

2. 生命腳本是什麼意思

生命腳本是指人「潛意識里的人生計劃」。

它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根據自己的早年經歷而作出的一種無意識的人生決定,這個計劃中包括:自己能夠活多久,自己的生活是否健康、快樂和滿足,將怎樣過自己的一生以及會有怎樣的人生等等。人的生命腳本建立在他的生活定位之上。

人際溝通分析理論認為,只要一個人願意,他就能夠重新編寫自己的腳本,這就是:再決定。

再決定是指對自己以往的人生腳本進行更改,例如改寫原來的悲劇腳本,再如改寫自己的角色,把受害者、拯救者或迫害者的角色改寫成建設者的角色等等。

再決定的提法是非常有意義的,它表明不論一個人有多少不幸的過去,都可以通過現在的努力去改寫以後的人生;表明任何時候我們都可以讓自己重新具備「你好,我也好」的人生定位;最重要的是,它表明以往的不幸不會成為未來幸福的永久性障礙,只要我們願意!

3. 人生腳本

微課《人生腳本釋義》人生腳本就是人生的藍圖。人生腳本(Life Script)由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 1910.05.10-1970.07.15)提出,他也是溝通分析理論(Transactional Analysis,縮寫為TA理論)的創始人。這個理論也是後現代心理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理論,將人生做了一個系統的梳理。

Eric Berne

人生腳本當然不是真的腳本,而是人在各種體驗中所得到的感受。這種感受是否經過自己的處理,還是一團亂麻?這兩者是截然不同的。那些所有曾今對自己說過的話,發過的誓,暗自的決定,都是人生腳本的一部分。這些都是無意識的,然後冥冥中人生就會按照這個腳本開始上演。人如果抱有某種想法或者信念,他真的就會無意識地去配合行動,最後讓那個信念變成真實的情況,變成現實。心理學上稱為「自我實踐的預言」,這個預言是自己在童年早期為自己預言好的,沒有人強迫,是自己順著這個預言慢慢實踐出來的。EB提出,人生腳本在我們7歲以前就開始撰寫,由此應驗了中國的古話「3歲看大、7歲看老」,雖然東西方文化和哲學基礎完全不一樣,但卻都各自契合了起來。人生腳本內容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父母的訓誡和周圍人的評價;2.學校的教育、老師和同學的評價。角色一旦被「定義」了,就會不由自主地去配合。因為以一己之力去對抗這個貼在身上的標簽和角色是件非常辛苦且孤獨的戰斗。腳本就如同角色。幼年時期寫下的腳本效力比較強。因為幼年時是無意識地接收外界的信息,並沒有能力經過自己意識層面的篩選,因此無法通過意識來逃離。如果生活與腳本不同,人就會不自知地去調整自己的生活來配合腳本。人生腳本就是如此的強而有力。

信 —— 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

聽到這里,似乎對陸老師曾經說的話又多了一層理解與體會。因為這句話,生活只要抱有希望就一定會有希望!只要期盼並堅信幸福,就一定能獲得幸福!

從某種角度上說,每個人在幼年時期就決定了自己要如何生、如何死。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按照這個腳本忠實地賣力演出。我們都是無意識演出的演員,很多時候我們無意識做的事情都在受到人生腳本的驅使,然而我們自己是不自知的。腳本的內容大概包括五個內容:1.父母的指令;2.指令下的人格發展;3.童年時期重要的決定;4.以某種特定的方法成功或者失敗;5.對過去的事情堅信不疑的這種確信的態度。作為人生腳本中唯一的主角,我們通過「禁止命令」這四個字來執行完成每一幕的劇情。這些禁止命令有語言的,也有非語言的。也就是別人對我們說的「你不能……」;「你不可以……」;以及別人從語氣、表情、動作、神態和身體姿勢中表達出來的對我們的否定,而且非語言的禁止比語言上的禁止效力更高。氣氛上的「禁止令」往往更為可怕,在語言背後的潛台詞往往對孩子傷害更大。一句冷冷的「不知道」帶給孩子的是「不要靠近我,不要來煩我」、「不可以撒嬌,不能給爸爸媽媽帶去麻煩」等成見。孩子會通過限制自己的想法和行為來獲得雙親更多的愛和關注,這就是孩子生存的本能。而幼年時期形成的成見往往不會自動消失,反而會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影響孩子整個人生。讓腳本預言成真的,就是這些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形成的禁止令。十三個禁止令:1.不可以做……這個禁止令容易發生在父母管教嚴格、過度保護或者過分注重細節的家庭中。這種過分的行為規范會讓孩子形成「我還是什麼都不做比較好」的想法。有這種禁止令的人會一直扮演乖小孩的角色,長大後會欠缺積極性和主動性,更願意順從別人的意見。習慣順從別人的意見,不會自己主動思考。2.不可以做自己很多時候涉及到一個性別認同。「其實我們本來是想要個女孩的」、「女兒就是賠錢貨」、「要是生的是個男孩該多好」等等,父母或所處文化對孩子在性別上的「否定」或者所謂「遺憾」,其實是對孩子性別甚至人格的否定。禁止令也就隨之產生。這種禁止令會讓孩子異性朋友很多,同性朋友卻很少。對性別、性格等自己與生俱來無法改變的特質,如果有不能接納的地方,那很有可能會受這個禁止令的影響,變得沒有女人味或者男人樣。這個禁止令會讓自己對自己的性別或者自我很沒有自信,因為個人的東西都被父母或者所處的文化給否定掉了。連父母都不喜歡的,你自己如何會喜歡,又怎麼能相信別人會喜歡呢。所以這種人很容易受到外在評價、常識以及社會氛圍所左右。明明能做但卻不知道為什麼不願意去做,就是禁止令在起作用。3.不可以孩子氣家裡的哥哥姐姐經常會被要求讓著家裡的弟弟妹妹,於是便會產生禁止令。當成年後,聚餐聚會時忙著照顧大家,自己卻不值得享受或者沒有辦法讓自己享受。很可能就是受到這個禁止令的束縛。有這個禁止令的人,早早地被催促著長大,明明還是孩子卻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不能夠表現出童真爛漫,性格上容易太過認真甚至是有些頂真,有時明明是別人的事,卻非得自己做,好像自己不做不行,就是責任感過剩,有可能會變成累贅。這個累贅就是禁止令帶來的。4.不可以長大和上一條情形相反。這種禁止令容易出現在被過度保護、被過度寵溺的孩子身上。這個禁止令會讓人覺得「我還是永遠當個孩子吧,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會錯,反正有別人幫我」。很多時候戀母情形說的就是這種情況。長大成人之後可能依然無法擺脫這種「不可以長大」的禁止令,變成一個巨嬰。替孩子相親、決定結婚對象等,就是父母在用行動告訴孩子「你不可以長大」。至於父母不讓孩子長大的原因,則是多種多樣。對於祖輩來說,孩子不長大,比較好掌控,比較容易從孩子身上獲取價值感。對於父母來說,孩子不長大可能有不同的意義。比如說父母可以享受「自己永遠是正確的」這個感受,孩子長大了就會與父母爭論,孩子小就能完全掌控他。其實不是孩子不願意長大,而是父母不願意放手。因為放手之後將面臨太多的不確定,放手就意味著一個新的挑戰,於是就把這個挑戰扼殺在搖籃里,何樂而不為呢?如果父母對自己有足夠的自信,對養育孩子的方法有足夠的自信,那麼這條禁止令可能就不會輕易地加在孩子身上。這與孩子沒有關系,這只與父母如何看待自己有關。突然想到了男明星朱雨辰,他的媽媽就是這樣一位事無巨細事事躬親的母親。真的是太可怕也太可悲了。5.不可以有情感。很多軍人、警察或家裡有人位居高官的不苟言笑、很嚴肅的家庭中會出現這條禁止令。遇到傷痛被逼著只能忍住,不能表達。久而久之可能會變成一個很堅強的孩子,但內心的心酸和苦楚只有自己知道,無法坦率地表達自己的追求和情感,就是受到這條禁止令的影響。這條禁止令會讓人壓抑自己的情感,對很多事情裝作漠不關心,裝作毫不感動,沒有辦法痛哭流涕,也很難做到勃然大怒。聲音沒有抑揚頓挫,表情比較匱乏,這就是禁止令在影響你。為什麼家裡會不允許有情感?可能是因為家裡認為情感是種累贅,完成任務是不需要情感的。講究紀律和效率、嚴肅謹慎的氛圍會把人的情感壓抑下去。回到家後由於沒法調整自己的狀態,從而讓家裡也處於這樣的氛圍中,對於孩子來說,家長的一點點威嚴就可能形成非常大的禁止令。當孩子在家長這里受到一兩次挫折,當孩子發現自己開心的狀態卻不能被父母接受,會被認為是輕佻、隨意、孩子氣,那麼孩子便會根據父母的想法來改變自己的性格。另外可能是家裡不允許有負面情緒出現。家長無法再承載孩子的負面情緒,或者也無法處理這些負面情緒,從而這些負面情緒就像家中的大象,大家都看到卻又都裝作看不到,成為了家裡的累贅。陸老師說:很多來心理咨詢的人都是受了這條禁止令的影響。人生在世苦多樂少,很多事都會牽扯我們的情緒,如果有排泄的渠道和出口那還好,但如果渠道和出口都被堵上了,久而久之連感受情緒和表達情緒的能力都退化了、消失了,那麼面對你的可能會是一個非常壓抑的環境,壓抑到讓自己出現各種病症,壓抑到出現神經症,讓自己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因此強烈建議家長進行反思,千萬不要給孩子加上這種禁止令。否則孩子看起來滿足了你的內心需要,但是他自己的內心將變得一片荒蕪。你把他最後的出口都給堵上了,你把他享受人生的機會都給抹殺了,你把他能夠表達情緒的通道全部堵死了,所以不要做這樣的事。這是很危險的。要讓孩子多表達自己的情緒,情商不是通過壓抑來完成的,而永遠是通過培養和提點來完成的。6.不可以思考「不要和我頂嘴!」、「你閉嘴!聽我說!」……在父母歇斯底里怒罵下成長的孩子,非常容易有這種禁止令。這種禁止令久而久之會讓人放棄思考,甚至無法進行較為精密的邏輯思考,沒有辦法進行冷靜的判斷,很多盲目迷信,相信卜卦算命、星象命運包括星座等等的,很可能就是受到「不要思考」這條禁止令的支配。父母為什麼不允許孩子思考?因為思考會帶來碰撞。父母為了當下的安穩和求全,不想發生沖突,趁自己還有權力的時候,便運用權力去恐嚇孩子,不允許孩子多想。孩子想事情確實不會非常完善,會比較幼稚,甚至會問東問西地有些煩人,但無論如何我們不能剝奪別人思考的權利。不應該因為孩子打擾到你、與你觀點不一致了,你就打壓孩子思考的能力。在家裡能否允許幾種不同觀點同時並存呢?還是潛意識里你只認為自己才是唯一正確的?抑或是你認為家裡一言堂沒有問題?這種想法不能說是錯,但也絕對稱不上正確。因為你在否定孩子的同時,把他思考的能力和機會一並否定掉了。孩子不是玩具,更不是家長用來比較的工具。孩子是會成長的,他現在不如你不代表以後不如你,現在沒經驗不代表以後也沒經驗。現在的觀點不妥不代表以後的觀點一直都不妥。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但是很容易我們就把孩子思考的機會堵住了,因為此時此刻孩子確實不如你。比較心強、勝負心強得失心強的父母,很容易不自覺地去打壓孩子的能力。以後孩子不出息、不願意思考,不怪別人,就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一個會鼓勵孩子,一個家裡有多元化價值觀的,一個允許孩子懟自己的家長,才是新時代的好家長。因為你在認可孩子價值的同時也在培養孩子的能力,對錯沒有那麼重要,孩子以後終將離開你,你也終將離開孩子,你的離開是永久的離開,孩子一個人面對世界的時候,能力是否夠強就是現在你所決定的。多給他一點機會就是多給他一條生路。

智慧的代價是矛盾。

第一流的智慧是能夠讓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同時並存。

7.不可以靠近「別煩我,我忙著呢」說這樣話的父母會讓孩子覺得很難親近。你被迫與雙親保持距離,這種禁止令會讓你亦步亦趨,不敢接近。這個禁止令會讓人逃避和父母說話,有心事自然也不會說給他們聽,長大後也很難和別人訴說心中的想法,即使工作上有煩惱,也很難和主管或同事討論。很多時候就是一個人埋頭苦幹,遇到討厭的事情就抱著「忍忍就行了」的想法。這種人非常容易壓抑,因為你無法和別人靠近的時候,你就堵住了和別人溝通的渠道。這個禁止令會成為其他禁止令的基礎,對其他禁止令帶來「增幅」的作用,因為當你和別人溝通少了,你的內心會越來越壓抑,內心中的其他模式就會被放大。8.不可以成功做得好的時候沒有得到贊美,失敗的時候反而能得到安慰和鼓勵,這樣的經驗不斷重復很容易就形成「不可以成功」的禁止令。東方是儒家文化,我們不崇尚成功文化,我們提倡勝不驕敗不餒,於是就很容易受到「不可以成功」禁止令的影響。因為成功了不能開心,勝利了卻得不到一句好話或者一個公平的評價。相反,失敗了之後會得到鼓勵與安慰,這就是種強化,久而久之形成固化「我還是失敗比較好」。有的父母對於孩子的成功比較冷漠,甚至覺得孩子成功後的喜悅是不能接受的,反而在孩子失敗之後才會給予鼓勵,對於孩子來說當然是失敗比較好。還有的家長會說孩子總是在關鍵時候差口氣,一旦被孩子知道,這個標簽就很難被去掉,於是孩子便會無意識的配合家長的話,成為「關鍵時候差口氣」的孩子,認定自己就是無法成功的人。莫名其妙把事情做砸的人,很可能身上就有這種「不可以成功」的禁止令。9.不可以有慾望小時候因為生病家庭經濟比較困難,或者父母含辛茹苦的,就比較容易形成這種禁止令。這些都不是語言上表達的,這些都是在實際生活中能感受到的。你會覺得自己的慾望就是別人的負擔,你提出要求就是給別人增加負擔,內心深處可能就會覺得自己是個累贅。無法坦率地說出自己要什麼,不僅如此,還會把機會拱手讓人,或者自己破壞屬於自己的幸福。人家升職,自己覺得薪水低點就低點吧,自己省吃儉用供養家人,別人借錢也無法拒絕。這種禁止令會讓你無法活出自我,因為自我是以自己的慾望滿足為代價的。如果你的慾望都沒有辦法得到滿足,包括性、食慾、成就欲等等,你覺得當你沒有存在感的時候,是個累贅的時候,你怎麼配擁有這些東西呢?不配,餓不死就行,好的都是該給別人的。內心還在期望,如果給了別人,別人能對我好一點,如果我表達了自己的慾望,得到了自己的東西,別人可能就不會對我好了,甚至會攻擊我、嫌棄我。我寧可什麼都不要,請大家對我好一點。經常這種人就是討好型的人格,他無法拒絕別人的要求,內心深處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幸福,沒有自己滿足自己的能力。這種情形會讓我們的自我發展嚴重受挫,讓我們變得極其壓抑,並且這種禁止令會直接傳導給孩子。因為有這條禁止令的人,潛意識里瘋狂地表達我想要,但卻壓抑自己不可以表達自己想要,當你付出所有的東西之後沒有得到你想要的,魔鬼就會出來,性格中的另外一面就會迸發出來,這是非常可怕的。討好型人格的人是在背後索取,而不是在表面就直接溝通,他想要的東西要是拿不到,要小心。當你有這種表達的時候,你的孩子可能會非常受傷,原因就是當你的孩子接收到你這部分潛在需求的時候會無法承受。他會想媽媽為什麼會這么變態呢,明明對我很好卻背地裡對我不滿意呢,因為作為孩子沒有對媽媽感恩,媽媽想要的沒有得到。媽媽對孩子好是因為那些暗地裡的需要,這是一種黑暗中的交易。而孩子察覺不到這點。孩子認為父母對自己好是天生的,於是你在暗地裡對孩子不斷的索取,孩子會覺得越來越累,同時又沒有能力來讀取你行為背後的信息,問題就產生了。孩子也會形成這種討好型人格。這種討好是背地裡的討好,因為他覺得他怎麼做都不能滿足你,因為你的需求根本沒有擺在明面上。你潛在的需求就像吸血鬼一樣不斷地在暗地裡吸取孩子身上的能量,讓孩子變得十分虛弱。就像一場合謀,每個人都在參與,但每個人都無能為力。這也是另外一種三角關系,這就是這條禁止令的作用。10.不可以健康當孩子在生病的時候能夠隨心所欲地吃點心、喝果汁等等,生病的時候才能獲取父母更多的愛和關注,生病時才能讓父母更多地照顧你,或者你看到父母只照顧那些體弱多病的兄弟姐妹,禁止令就產生了。這種禁止令會讓人通過生病或受傷來博取同情,通過一些突兀的行為或者奇怪的發言去引人注目。身上一堆健康問題也不願意改變生活習慣,可能會不斷地暴飲暴食等等。就是因為雖然身體不健康了,但獲得了更多的關注。聽到現在大家有沒有發現,所有的禁止令都只有一個作用,「獲取父母更多的關注」。還是那句話:如果不能獲取父母的關注,對孩子來說就是死路一條。這是深植在基因里的一種恐懼,在現代,他身體餓不死,但心理上已經餓死了。一個獲得不了父母關注的孩子是沒有存在感的,是沒有存在的價值的,他會從根本上否認自己,會盡一切可能去追尋讓父母關注自己、喜歡自己、在乎自己的證據。當他拿不到這個證據的時候,他的心理會走向陰暗面,或者另外一面,至少他一定不可能會成長為一個健康陽光的孩子。為了能讓父母關心自己、關愛自己、關照自己,孩子能夠付出多大的代價啊?一切代價!他們甚至可以付出生命的代價和健康的代價。因為健康和內心的感受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健康這種東西是個概率性的東西,但是內心的感受卻是一種絕望。超媽應該要有能力來了解孩子真實的處境,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幫助他權衡利弊,然後明白什麼才是一個母親該做的。11.不可以重要當考試獲得好成績,開心地告訴爸媽的時候,父母冷淡的回應會讓孩子因為沒有受到認可而倍受打擊。久而久之會讓孩子認為自己不能變成重要的人,因為1變成重要的人也沒人在乎,2變成重要的人,也許甚至會被人攻擊。有這個禁止令的人經常會費心讓自己不要太醒目,也很討厭去背負責任。這種人有著樸素的打扮,話很少說話聲音也很小。就是這個禁止令在起作用。還有些人,當下屬或者隊員的時候很優秀,一旦成為領導就完全無法發揮實力,因為內心中他不允許自己變得傑出,不允許自己變得優秀。就是這個禁止令。當有機會升遷的時候,由於這條禁止令會主動停下腳步,不使出全力還不知道是為什麼。費解的原因是因為你不知道禁止令已經根植在了你的內心。12.不可以有歸屬感父母幫孩子選擇朋友,或者幫孩子答辯,這種例子屢見不鮮。父母說的時候可能是說者無心,但聽者有意。孩子和同代人的接觸會因為你這種言行而越來越少。這種禁止令的人永遠都是單槍匹馬在做事,很難融入團隊和職場。就算參與集體活動,也會不知不覺變成單獨行動,或者經常拒絕邀約,就是這條禁止令在作用。你沒有辦法在團隊中找到自己的歸屬感。因為你的決定一直都是父母幫你做的。你的朋友是別人幫你挑的。久而久之會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和資格來挑選你想要的東西,所以不如就算了吧。13.不可以存在。這是最為痛苦的一條禁止令。當你在幼年遭受虐待的時候,或者聽到父母說「要不是你我早就離婚了」,你會被父母視為不幸的原因,你就是敗家子、就是父母的累贅,就因為你的出生,家庭才會這樣、父母才會這樣,所有的不幸福,原因都是你。這種禁止令是非常可怕的。它能直接摧毀一個孩子的信心,內心直接變成一片荒蕪。這個禁止令出來,會讓孩子對一切失去信心,對自己失去信心,世上一切都是慘淡無光的。因為否定了自己的存在,這個人就會破罐破摔,他不會愛惜自己的身體和生命,經常酗、葯物成癮、吸Du等等,因為破罐子的命運只有破摔。既然你讓我變得不幸,老子就不幸給你看,這種自證預言就這樣自己身上得到了循環。不僅我不幸,我還要讓身邊人都不幸。你們不是恨我嗎?行!那我作賤自己給你們看!這些都是潛意識的運動,因為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遭遇找到理由。找到了理由你得去證明這個理由。以上13條禁止令用一句話總結。童年時期得到的禁止令就會形成人生定位,這是我們的認知、判斷的基礎,也決定了我們會如何看待這個世界。

4. 【讀書思考】有關人生腳本

最近閑暇之餘,讀了本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蛤蟆先生是一個富二代,但是卻有抑鬱症的傾向,自我價值也非常低。在經過與心理醫生蒼鷺進行十多次心理咨詢後,生活有了極大的改善,自我的心態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可能是考慮到心理咨詢的魔力並非有那麼大,所以作者採用了一種動物擬人化的手法,讓人讀起來不至於太當真。但是如書名一樣,這本書雖然簡短,但卻有趣而且給人很大的啟發性。

一、要改變一個人的心態,先要覺知他的人生腳本

蒼鷺說,人生來有三種狀態,即「父母狀態」「適應兒童狀態」「成人狀態」

「父母狀態」是指從父母親那裡學來的價值觀、道德觀,包括對生活的評判標准。

「適應兒童狀態」指面對比自己強大的父母,自己順從父母的方式。

「成人狀態」是指我們能計劃、考慮、決定、行動,我們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

在我看來,沒有哪一個人一直在一種狀態中,比如我們跟上司相處時,可能就是跟父親相處模式的重演,也就是「適應兒童狀態」當我們自己有情緒時,可能有從「父母狀態」學習得來的應對方式,也可能有從「適應兒童狀態」那裡的習慣應對方式。

為此,蒼鷺醫生用人生三原色來介紹了人的三種基本情緒。兒童的基本情感有快樂和深情,憤怒,悲傷,恐懼。但是因為面對比自己強大的父母,每一個兒童處理自己情緒的方式都不一樣,所以便有了「適應兒童狀態」一說。

有的孩子有憤怒情緒,可能是一種直接的原地撒潑打滾的方式。有的孩子憤怒情緒,可能是一種隱藏在心理不發的方式。有些孩子憤怒情緒,可能是一種打人暴力的方式。

有些人為什麼抑鬱,因為他從小就不知道怎麼應對這些情緒。甚至有些人壓根不知道怎麼應對這些情緒,或者認為自己不應該有這些情緒,自己要是有這些情緒就是壞人等等。

所以,為什麼佛羅伊德說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癒童年,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

童年的幸福在於學習到了如何應對自己的情緒,如何認知自我。這就是所謂的人生腳本。

二、覺知第一步,行動第二步。

覺知是改變的開始,也是行動的前提。

書中講到了一個經典的例子———如何應對憤怒。

我們都知道憤怒是帶有攻擊性的,如果要發火一定會帶有攻擊性,無論是口頭的還是肢體的。但是心理醫生蒼鷺卻告訴蛤蟆先生,「可以試著學習不帶攻擊的發火」

以兒童為例,當一個兒童生氣的時候,最喜歡的就是撒潑方式,因為面對比自己強大的方式,他只能將氣撒到別處。強度低一點是慪氣、任性、郁悶、拖延、厭煩的方式應對。蒼鷺建議蛤蟆先生可以通過逐步少量降壓來降低憤怒的強度,這樣攻擊性肯定也就減弱了。只要攻擊性減弱,自身所受的傷害就會低。

蒼鷺先生的建議是為了不傷害自己,更不傷害他人。我覺得覺知自身情緒,感知這份憤怒,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當自己安靜下來去覺知這份情緒,其實也就能仔細思考自己為什麼生氣,以及自己如何應對。其實不應對也可以,因為本身覺知它本身就是一種應對方式。

三、我好你也好,才是真的好

看到這句話,不得不讓我想起了以前廣州電視台喜歡放的一個洗發水品牌「好迪」的廣告語,「好迪真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心理咨詢師蒼鷺給了蛤蟆先生一個人生坐標的概念。

蛤蟆先生正是憑著「我好,你也好」的人生信念,改變了自己。

大多數心理有問題的,要麼是認為自己不好,要麼是認為自己和他人都不好。要真正讓自己改變,其實還是要改變自我認知,改變自己對他人的看法,多一些善意,多一份寬容。這應該也是採取行動的前提。畢竟認為自己不好,無法接納自己就必然在行動中束手束腳。如果認為別人不好,也不便展開與他人世界的鏈接。

書匆匆讀完,還是有點不相信蛤蟆先生迅速的轉變,或者他是一個富二代,沒有太多世俗的束縛,所以有很多改變的機會。如果換作一個普通人,改變還是自己難的。可能不是簡單的幾個月,甚至幾年也不一定起到很好的效果。

但是,蒼鷺給蛤蟆先生的理念卻值得我們借鑒。

要改變先覺知,尤其是當情緒來臨去覺知我們童年的應對方式,然後捧著一顆對世界的有愛之心,友善的去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可能收獲的會更多。

5. 讀懂你的人生腳本

「人生腳本」這個詞,是加拿大心理學家埃里克.伯恩提出的概念。他認為,人生的腳本就是我們在童年時期形成的,對自己一生的規劃。有的時候,這個規劃是意識層面的,我們能記得;但更多時候是潛意識層面的,我們並不能明確感知得到。之前我們反復講一個問題,你的內在意識如何影響到外在世界,而通過外在的現實,我們也可以去認識我們的內在意識。我們喜歡看的電影、電視、小說,很有可能是你自己內心戲的劇本。你可以做一個練習。

拿一張紙,寫下你自己記憶中最深刻的三件事,或者三個細節也行。然後試著把它們的完善,寫下它們發生的時間、地點、環境和相關的人物,以及你在這三個情景中的身體感受和情緒體驗。如果你的身邊沒有紙筆的話,在腦海中回想也可以。

整個過程中,你特別要弄清楚的是,當時的心理活動是什麼樣的,用語言來表達。接著你回想,這三個情景和你的人生有什麼樣的聯系。

生命是非常奇妙的,而它最奇妙的一個地方是,人生看似琢磨不透,但其實一切都有跡可循。

你的人生腳本就是把命運和輪回聯系在一起。這里指的輪回不是佛教意義上講的前生今世,而是我們一生中不斷的輪回。心理學上給輪回的定義是「強迫性重復」,其實也是我們自己追求的結果。

一、強迫性重復

心理學家佛洛依德於1920年發表了一篇名叫《超越快樂原則》的文章,提出了「強迫性重復」的概念。他發現,孩子會把最喜歡的玩具扔出去,在哭鬧中把玩具要回來,不斷重復這個過程。佛洛依德認為,這個過程中,孩子把玩具當成媽媽的替代品,他們不斷扔掉這個玩具再重新得到,其實是在不斷地重復體驗媽媽時不時會離開自己所帶來的創傷。

這些重復體驗是有價值的,這也正是「強迫性重復」的意義,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首先,因為媽媽時不時的離開,媽媽是主導的,孩子是不能控制的,會產生無力感的。孩子扔玩具的時候,是孩子在主導,這樣孩子能主動部分控制的創傷似的。其實,成年人也有類似情況,與其在一個關系裡被甩,不如主動去甩掉別人,這樣可以保護自己的自戀了。第二,不斷體驗同一個創傷,可能會讓我們對創傷的耐受度提高。第三,在新的輪回里,會產生新的可能性,能去療愈這個舊的舊傷。詩人魯米曾經寫過這樣的詩句:

傷口是光進入你內心的地方。

所以不能用好壞來評判創傷,而且強迫性重復這個概念告訴我們,我們無法做到不在同一個地方跌倒,這是很少人能做到的。其實,「強迫性重復」的不僅是創傷和痛苦,任何一種重要情感也都會被重復。我們多數人的人生就是不斷地重復同樣的事情。得到了幸福,就重復幸福。還有信任、痛苦、敵意等等,這就是命運。我們有非常重要的意識,我們太容易活在自己追求的強迫性重復里。強迫性重復必須配上相應的覺知,它才有這份價值。否則,就成了單純的輪回。

二、認識你的自傳

給你介紹幾個方法,如何認識你的自傳。

第一個最簡單的方法是,設想你的墓誌銘。想像你去世後,要在你的墓碑上刻下最簡練的話,來概括你的人生。作為自己的一個高級的旁觀者,只有更好地認識自己,希望能活出真實的自己。武志紅老師的墓誌銘為「他跳入過深淵,他安全返回,他品嘗到了生命。」

還有一種方法是,回顧記憶中最早的那件事,或者細節。童年記憶中印象很深刻的三件事,或者細節。這兩種事都是他的生命隱喻,生命隱喻包括你印象最深刻的夢,或者一直在做的夢。

認識自傳的方法中,關鍵的不是事情,而是在這個事里,你的情緒情感,還有你因為整件事情發出去的心念。這個心念就是你強大的自我實現的預言,把你的生命朝這個方向去推動,於是演變成了你的人生。

作為成年人,我們還可以使用一種方法來觀察你自己的人生腳本。這個方法是,完整地觀察一個對你來說重要的生命事件,觀察它的開始、發展、高潮、結束和尾聲,留意這中間所有的重要時刻,以及你的重要感受和心念。最佳的觀察對象可以是,重要的關系,特別是戀愛關系,或者重要的事業。

人生腳本的另一個重點:只有來自自我2層面(身體和潛意識)的心念,也就是那些圖像式的痛和愛、憎恨和憧憬,才能生出真正的外在圖景來。重點是你在這個畫面中的感覺對嗎?如果你真的 身心一致 地,勾勒了新的人生途徑,那麼,它很可能會成為你新的自傳。

三、讀懂生命隱喻的方法——四念住

佛法中的「四念住」可以讀懂「生命隱喻」(關鍵性的生命細節)。四念住,是佛法修行中的一種覺知法門,它有四部分: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和法念住。心理學角度可以理解成:精細地覺知自己的身、念和心的變化、以中正的、不帶評判的態度,只是如是、如實地觀察。其觀察對象是身體、心和念頭,心理學的角度可以轉換為身體感受、情緒情感和思考。假如你想要讀懂一個關鍵的生命事件,可以按照下面的五個要點,對照著做。

1、「具體化」回顧:先回顧事件中的細節,如時間(具體幾點)、地點(周圍的環境,有什麼東西,其形狀和色彩)、人物,回顧越詳細越好。這是為了回憶起更多的細節,就越能全方位地回到當時的時空里,並喚起當時的種種心理變化;

2、探究感受:利用「四念住」的方法,問自己三個問題:我的身體感受是怎樣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還有內臟、四肢感受等其他身體感受)、我的情緒情感(喜怒哀樂悲恐驚,愛恨情仇等)、我的思維(想些什麼,特別注意你的關鍵性想法);

3、不帶評判地去覺知:觀察時要做到「法念住」,也就是中正、不帶評判地去覺知,這份觀察里出現怎樣的東西,就是怎樣的東西,不修改,如實如是。要以第三人稱的視角,不管各種感受多麼強烈,把自己當成另外一個人來觀察,要做到遵循「流動,而不成為」的原則。就是讓一切感受與想法流經自己,不壓抑不剋制,任其自由流動,但不去認同。但做到覺知,保持「中正」態度很不容易。因為這些事情往往是你難以接受,也是人性探索的復雜性。

4、慢慢來:當你覺得觸碰到自己特別不願意接受的感受和可怕想法是,可以讓自己停下來 。我們防禦的是不愉快的體驗,我們把不愉快的體驗和自己的意識進行隔離,所以導致了潛意識的產生。深入潛意識,真切碰觸自己體驗的時候絕對不能著急,就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來。最初是一些比較小的東西,不斷把自己體驗這份恐懼,同時給自己形成一個信念:不能迴避自己的任何體驗,去擁抱它們,讓它們流經自己。覺知噩夢是特別好的方法,當你從噩夢從醒來,不要挪動身體,繼續體驗噩夢中的畫面、感受和想法,讓他們自然流動,噩夢普遍有特別強的能量,給人鮮明和強烈的感覺只要開始覺知噩夢帶來的各種感受,不超過半小時,會感到像性高潮一樣美妙的東西。

5、找專業的陪伴:這里指的專業人士是心理咨詢師或者佛學人士,而且要找體系內系統學習的。你注視深淵時,深淵也在注視著你。獨自進入深淵的,要麼是大牛,要麼會走火入魔。但只要一步步嘗試,從一個細節開始,試試這個四念住的方法。

另附:

1、關於一切都是自傳的關鍵內容有,第一,導演、演員和小說家創造出來的出彩作品,常常源於他們的自傳;第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個「人生腳本」,它在童年的時候形成,有開始、展開、高潮和結尾幾個部分;第三,那些最打動人的故事,很可能是人類共同的重要「人生腳本」;第四,那些最打動你的故事,很可能是你的「人生腳本」。

2、輪回是為了療愈的話題,有四個重要內容:第一,強迫性重復的意思是,人們主動地追求重復一些情景,不斷去體驗某些體驗;第二,人們不僅強迫性的重復創傷性的體驗,也在重復好的體驗。在不斷重復的某一個體驗時,神經迴路得到進一步加深。第三,人們不斷在強迫性的重復體驗的過程中,也在尋求另一種可能性,追求療愈原有的痛苦,這是「輪回」的意義所在;第四,有了對過去經驗的覺知,強迫性重復才有意義。

3、關於怎麼認識和改變你的自傳,有如下幾個方法:第一,設想一下你的墓誌銘是什麼,你要寫下來;第二,回想你記憶中,最早、最深的事情和細節;第三,完整地觀察一段關系或者事業,從開始、發展、高潮、結束和尾聲,以及你在其中的感受和心念;第四,意識和頭腦層面,構不成心念,只有潛意識和身體層面才能發起心念,而且心念是圖像式的。

4、人的一生,其實都在進行強迫性重復;如果你學會了痛苦,你就會復制痛苦;如果你學會了信任,你就會重復信任;如果你學會了幸福,你就會再創幸福。

6. 人生腳本

【我的收獲】人生上半場的模樣來自父母生活的樣子。父母是如何對待我的,我沿襲復制了這個人生腳本,用熟悉的方式對待孩子和愛人。生活是內心創造出來的,愛人對待我們的方式是我們允許並且教會的。

界限就是內心的邊界、領地、范圍、空間.......每個人的心靈都要有邊界都要穿上心靈的外衣。進入別人的領地也要去敲門,也要通過安檢,否則就是非法入侵。

【我會這樣使用】

1.學習心理學是一個能夠看清自己,讀懂他人的過程。每個人的心智策略都來源於他的人生腳本。他的指責不是對我,是對他自己,他的討好是在索取內心的渴望,他的超理智是忽略了自己,他的左顧右盼是在逃避。這些現象都是沒有設置好自己的邊界,與這樣的人接觸是我們會多一份理解與尊重,讓我們能更好的與自己相處,關注他人感受,與人建立連接有更多的融合並且與之共舞。

2.與親近的人相處的時候會覺察到自己的感受,內心渴望,減少幼稚的主觀猜測,會去主動核對,看到客觀事實。建立更好的連接,讓邊界更有彈性。

3.與孩子溝通的時候,給孩子選擇權和決定權,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邊界,讓他學會自我負責。以後會用更靈活的方式去敲孩子的門,用幽默,尊重,愛和理解去滋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