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頁前端 » 穿山甲的爪趾前端形狀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穿山甲的爪趾前端形狀

發布時間: 2022-03-03 16:37:35

⑴ 穿山甲什麼樣

穿山甲是地棲性哺乳動物,體形狹長,全身有鱗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長,背面略隆起。多生活亞熱帶的落葉森林。白晝常匿居洞中,並用泥土堵塞。晚間多出外覓食,晝伏夜出,遇敵時則蜷縮成球狀。

⑵ 穿山甲長的什麼樣

穿山甲屬(學名:Manis), 是鱗甲目穿山甲科的一個屬,共有4個物種。地棲性哺乳動物。體形狹長,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長,背面略隆起,體表被角質鱗甲。頭骨呈筒狀,吻尖長,無牙齒而舌甚發達。爪長,尤其是前足中趾爪特長,用以挖掘蟻類洞穴。

⑶ 穿山甲有哪些特徵

穿山甲:地棲性哺乳動物。體形狹長,全身有鱗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長,背面略隆起。成體身長50~100厘米,尾長10~30厘米。體重1。5~3公斤。不同個體的體重和身長差異極大。頭呈圓錐狀,眼小,吻尖。舌長,無齒。耳不發達。足具5趾,並有強爪;前足爪長,尤以中間第3爪特長,後足爪較短小。全身鱗甲如瓦狀。自額頂部至背、四肢外側、尾背腹面都有。鱗甲從背脊中央向兩側排列,呈縱列狀。鱗片呈黑褐色。鱗有三種形狀:背鱗成闊的菱形,鱗基有縱紋,邊緣光滑。縱紋條數不一,隨鱗片大小而定。腹側、前肢近腹部內側和後肢鱗片成盾狀,中央有龍骨狀突起,鱗基也有縱紋。尾側鱗成摺合狀。鱗片之間雜有硬毛。兩頰、眼、耳以及頸腹部、四肢外側、尾基都生有長的白色和棕黃色稀疏的硬毛。絨毛極少。成體兩相鄰鱗片基部毛相合,似成束狀。雌體有乳頭2對。

⑷ 穿山甲的外貌

穿山甲屬包括分布在亞洲的四個物種。形態狹長,全身有鱗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長,背面略隆起。不同個體體重和身長差異極大。頭呈圓錐狀,眼小,吻尖。舌長,無齒。

⑸ 穿山甲的特徵是什麼

穿山甲又名鯪鯉,隸屬鱗甲目,鱗鯉科,是危害林木和堤壩的白蟻的主要天敵。

穿山甲身圓腹大,身長一般為40~50厘米,尾扁而粗,長為27~35厘米,體重3~6公斤。全身除臉和腹部以外,從頭至尾披著17行約600多塊猶如盔甲的角質鱗甲。四肢短粗,爪強健而銳利,用以打洞搔地尋覓蟻類。它們嘴尖,頭小,與南美洲森林裡產的食蟻獸、樹獺、猶狳等貧齒目動物,以及非洲產的管齒目的豚鼠等,都有以蟻類為食的習性,並與此習性相適應,共同具有無齒或少齒、舌很細長的特點,故又把這三個目合稱為貧齒類動物,但它們之間並沒有親緣關系,只是生態上的一種趨同現象。

穿山甲棲息於亞熱帶、熱帶丘陵山地有森林、灌叢、草莽等的各種生境,往往選擇30~50度的山坡築造其棲身的洞穴,很少在平地上發現,在陡峭的石山禿嶺上更為罕見。穿山甲隨季節和食物而變化遷居。冬春季節,多住在山坡下草叢中,夏秋兩季,天氣熱,它多住在山坡上較為涼爽而不易為流水沖刷的地段。每年4~9月,天氣炎熱多雨,穿山甲不住深洞,棲息於距洞不遠的淺窩。冬季則睡在洞的深處,留洞時間較長。氣溫在23℃~24℃以下時,營巢內總是墊草或屑枝葉,甚為怕冷。

穿山甲打洞時前爪挖泥,後爪往外攤泥,速度很快。白天多卷縮在洞內酣睡,入夜外出覓食活動,一夜能行走翻越數個山體,行程達5公里左右。冷天活動較少,多居住在洞內。穿山甲能泅渡大河,速度比蛇游得還快,據觀察,一條20米寬的河流只需8分鍾游到對岸。

穿山甲在白天幾乎都在睡覺,睡覺的時候將頭部和四肢縮到胸腹前,尾巴緊緊的裹在外面,這種球狀的睡姿可以保護其沒有鱗甲的胸腹,以防敵人偷襲。在遇到危險的時候,穿山甲也是這樣縮成一團,使野獸無法下口,因為它的鱗甲非常硬,加上身體呈球形,想咬也無法用力。它的長而扁的尾巴兩側長滿了鋒利的鱗片,像一把兩面開刃的利劍,成為它們自衛或進攻的武器。若同性的穿山甲相遇,常常會發生領域的爭斗。在毆斗時,把尾巴插入對方肋部的鱗片內以刺傷對方的皮膚或使其鱗甲脫落,嚴重者使皮膚潰爛乃至死亡。山貓、狼等野獸對於穿山甲無可奈何。一些大型的猛獸如老虎、豹子等,可以把穿山甲弄翻,穿山甲可以用尾巴來懲罰對方。曾經有獵人在大穿山甲的尾巴上發現有一隻已經死去的豹,脖子被穿山甲的尾甲刺穿卡住了,原來是豹在用爪子撥弄穿山甲的時候,一不小心被穿山甲掄起鋒利的尾巴,狠狠的抽打在脖子上,鱗片切斷了豹的頸動脈,卡在了脊椎上,豹子就此送了命。

穿山甲的聽覺和視覺差,但是嗅覺靈敏。平時走路十分緩慢,頭部經常左右晃動,嗅聞空氣中蟻穴的氣味。蟻巢一般在1~2米深的地下,從主巢到副巢有四通八達的通道,穿山甲憑借著敏銳的嗅覺可以判斷出蟻穴的出口和入口所在。它一般先找到出口,挖開洞口,用吻鼻堵住,然後憋足了氣,向洞內噴壓氣體。有人認為它們口內有感受氣體壓力的敏感的神經細胞組織,也有人認為其鼻黏膜能夠嗅出白蟻溢出的蟻酸的濃度,總之,它們幾秒鍾以後就可以判斷洞道的長短,若洞道長於4米以上的時候,就會放棄,若探明洞道比較短的時候,就沿蟻道挖掘,時速可達2~3米,用前爪抓碎白蟻的菌圃,然後用那富有黏液的40多厘米長的長舌快速伸縮,將白蟻吞食。白蟻是世界性的害蟲,穿山甲是白蟻的天敵。據科學家觀測,250餘畝森林中,只要有一隻成體的穿山甲,白蟻就不會對森林造成危害。穿山甲還有爬樹的本領,爬樹時用四肢鉤住樹干,再用尾巴抵住或捲住樹於去尋找樹上的螞蟻,一隻成年穿山甲一次能食螞蟻500克。

夏季炎熱,螞蟻都爬到洞穴的外面活動,不容易集中捕食,這時,它們就將身上的鱗片張開,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引誘螞蟻鑽人鱗甲間。等螞蟻進入到一定數量的時候,再將鱗甲關閉。然後,穿山甲走到水中將鱗張開,釋放出的白蟻全部浮在水面,它便伸出舌頭掃食。穿山甲的口腔中雖然沒有牙齒,但唾液腺十分發達,從口腔的頰部可以一直延伸到肩部的皮下,唾液腺大量分泌液體,將白蟻送人特殊的胃裡。胃分兩室,前胃壁薄,胃容物可達4/5,主要是貯存作用。後胃有在進食的時候吃進的小沙石等粗糙的顆粒物,胃壁褶皺而厚,有角質膜,收縮時研磨食物,代替了牙齒的作用。

穿山甲發情交配一般夏季為主,此期間,雄獸翻山越嶺四處尋找配偶,常在穿越山脊處拉屎撒尿,並用趾爪抓地面。常循直徑追尋雌獸。每年冬季繁殖一次,每胎只產一仔,成活率低。仔的體重約100克,閉眼,無鱗,色淺白。半月後體重250克左右,這時已睜眼睛。一月後鱗甲再次角質化,並變為黑褐色,體重增到500克。兩月後,仔獸扒在母獸的背頸上隨母外出覓食。半年後體重1500~2000克重,這時仔獸離開母體營巢獨立生活。穿山甲母性強,有幼仔時外出不遠離,外出後每天仍回原地。

穿山甲

⑹ 穿山甲爪子佩戴禁忌

沒用,要相信科學。


科學的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兩河流域(3500左右到公元前3000)。他們貢獻了數學,天文學和醫學,使希臘進入了古典時代的自然哲學,從而正式嘗試在物質世界的基礎上解釋事件的自然原因。

因為羅馬帝國的滅亡,所以在中世紀的早期(400至1000 CE)希臘知識在西歐盪然無存,但這些文化在被保存在穆斯林世界中。從10世紀到13世紀,希臘作品的復興和西歐和對伊斯蘭的自然哲學的研究恢復了「自然哲學」,16世紀開始的科學革命所轉變了科學研究的方式,這樣的科學方法很快就起到更大的作用。

⑺ 摸金符為什麼要用穿山甲的爪子來做

摸金符是小說當中的杜撰的辟邪之物,為了辟邪所以要用穿山甲的爪子來做。

摸金符是指小說《鬼吹燈》中天下霸唱杜撰的古時盜墓者所用的避邪之物。是盜墓一族摸金派摸金校尉的身份證。該物件前端尖銳,錐圍形下端,鑲嵌金線,色澤漆黑透明,火光下有潤澤光芒。

摸金符是用穿山甲最尖利的爪子為原料,然後還要經過很多特定的工藝才能完成。書上記載:「用穿山甲最鋒利的抓子,先浸溝在巂臘中七七四十九日。

還要埋在龍樓百米深的地下,借取地脈靈氣八百天,一寸多長,烏黑甑亮,堅硬無比,符身攜刻有『摸金』兩個古篆字,有護身之用。」極辟邪。

(7)穿山甲的爪趾前端形狀擴展閱讀:

在小說當中摸金校尉盜墓是有很多規矩的,他們只盜大斗,所謂的大斗是指達官貴人乃至皇親國戚,帝王將相的墓。

每次盜墓只拿走一到兩件明器。目的是為給以後的同行留一些吃飯的傢伙。而冥器是指陪葬的值錢物品。

摸金校尉在每次進入墓室後都要在東南角點一隻蠟燭,然後才會打開棺槨開始摸金,在摸金時如果蠟燭熄滅就叫做鬼吹燈。

⑻ 穿山甲是什麼樣子

穿山甲屬(學名:Manis), 是鱗甲目穿山甲科的一個屬,共有4個物種。地棲性哺乳動物。體形狹長,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長,背面略隆起,體表被角質鱗甲。頭骨呈筒狀,吻尖長,無牙齒而舌甚發達。爪長,尤其是前足中趾爪特長,用以挖掘蟻類洞穴。

穿山甲

⑼ 穿山甲的特徵

穿山甲的生活習性 穿山甲,顧名思義,一是有挖穴打洞的本領,二是身被褐色角質鱗片,猶如盔甲。除頭部、腹部和四肢內側有粗而硬的疏毛外,鱗甲間也有長而硬的稀毛。全長約1米的穿山甲,頭小呈圓錐狀;吻長無齒;眼小而圓,四肢粗短,五趾具強爪。雄獸肛門後有凹陷,睾丸不外露。
穿山甲在野外常年活動在海拔1500-1850米的范圍內,在低海拔地區也會活動。但不常到平原或農田較多的地方活動,活動大都選擇在半山區,多棲息於山地丘陵的樹林、灌木叢中,居住地隨季節和食物而變化,平時無固定住處。隨覓食時所挖洞穴而居住,洞穴大小與挖食白蟻巢的深淺大小一樣。深度從0.3-0.4米至數米不等,多為距地表1-2米的盲洞。每年4-8月多雨的季節不住深洞,冬季則睡於深洞內。穿山甲怕寒冷,當氣溫在23℃以下時,洞穴墊有草屑及樹葉,懷孕母獸居住的洞穴寬敞較深,固定而隱蔽,墊草較厚。
穿山甲白天極少活動,蜷縮於洞內睡覺,夜晚外出覓食,黎明前返回住地洞穴,活動范圍可達5-6公里之遠。發情期的雄獸活動范圍更大,常翻山越嶺,涉澗渡河,尋找配偶。穿山甲的性情孤僻,除繁殖季節交配時公母在一起同居外,一般均為異居、獨居生活。
穿山甲既能翻山越嶺,又能游泳、上樹覓食白蟻。穿山甲很愛清潔,從不隨地大小便,排便後習慣用前足扒土蓋住糞便,實際上是為了防止猛獸聞到氣味跟蹤而來。穿山甲的視覺極度退化,夜晚活動全靠敏銳的嗅覺和聽覺擇路、覓食和避敵。一旦遇上虎豹敵害,便就地不動,將頭彎向腹下,用寬大的長尾結實地裹住蜷成一團,像一隻大鐵球。
穿山甲以蟻為主食,也食黑蟻或蟻的幼蟲和其它昆蟲的幼蟲,從不食素。它沒有牙齒,囫圇吞食。胃中披著角質膜,借吞食時吞進胃中的小砂石將食物磨碎。穿山甲的食量較大,一隻體重3公斤的穿山甲一次能食白蟻300-400克,飽食後2-3天不吃一隻白蟻也可以。
在夏秋季節,氣溫較高,白蟻和螞蟻在地表活動,這時穿山甲就舔食地面的白蟻和螞蟻;冬春季節,氣溫下降,白蟻都集中在蟻巢內活動,穿山甲便挖洞掘巢,採取全面殲蟻的方法取食。掘巢時,穿山甲用兩只生有尖銳長爪的前肢挖土,後肢推泥,有時還能扭轉身體,仰卧著挖洞上方的泥土,使洞道保持圓形,穿山甲的掘洞速度每小時可達2-3米。
穿山甲遇敵或受驚時蜷成一團,頭部被嚴實地裹在腹前方,並常伸出一前肢作防禦敵狀,若在密叢中有躲避處,遇人或敵害,則迅速逃走。它善於打洞,前肢挖泥,挖捕時,若聽見過分吵擾,即迅速遁土而去。掘到蟻巢後,它便用前肢扒碎白蟻的菌圃,將富有粘液的長舌迅速伸縮,從碎菌圃和泥沙中舐食白蟻;大約半小時後,穿山甲便能將巢內大部分白蟻吞食下肚。有時遇到大蟻巢,一次吃不完,它出洞後就用泥土封閉洞口,到第二天晚上再取食剩餘的白蟻。穿山甲挖掘白蟻巢的准確率達100%。
穿山甲居住的洞穴大多是把蟻巢的白蟻吃光後,再搬一些乾草枯葉墊在洞里並居住在裡面,有時幾個月不搬走,有時3-5天就搬走。穿山甲的居住處一般冬春季節多選擇向陽避風處,夏秋季節則選擇陰涼通風的地方,從不馬虎

⑽ 穿山甲是什麼呀

穿山甲屬(學名:Manis), 是鱗甲目穿山甲科的一個屬,共有4個物種。地棲性哺乳動物。體形狹長,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長,背面略隆起,體表被角質鱗甲。頭骨呈筒狀,吻尖長,無牙齒而舌甚發達。爪長,尤其是前足中趾爪特長,用以挖掘蟻類洞穴。夜行性。分布於亞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如中華穿山甲(鯪鯉)Manis pentadactyla,棲於山坡洞穴內,傍晚出外覓食,以白蟻和螞蟻為食,包括蟻類幼蟲及卵。食量很大,一隻成年穿山甲飽食的胃內容納有500克白蟻。還能上樹去尋食白蟻,上樹時用銳爪鉤住樹干,再用強大的尾抵住或捲住樹干。夏末秋初發情交配,隨之入洞內妊娠、分娩與哺育,翌年初春,幼仔即由母獸攜帶出洞,有時可見母獸背著幼仔活動,甚至有3隻幼仔爭先騎到母背上的有趣情景。穿山甲多生活亞熱帶的落葉森林。白晝常匿居洞中,並用泥土堵塞。晚間多出外覓食,晝伏夜出,遇敵時則蜷縮成球狀。穿山甲野外數量稀少,在中國,禁止私人捕殺和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