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頁前端 » cpu前端匯流排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cpu前端匯流排

發布時間: 2022-03-06 02:13:07

A. cpu前端匯流排頻率怎麼查看是不是INTEL的CPU才有前端匯流排和主板搭配的要求

用軟體查看!再就是說明書了!
前端匯流排」這個名稱是由AMD在推出K7 CPU時提出的概念,但是一直以來都被大家誤認為這個名詞不過是外頻的另一個名稱。前端匯流排的英文名字是Front Side Bus,通常用FSB表示,是將CPU連接到北橋晶元的匯流排。選購主板和CPU時,要注意兩者搭配問題,一般來說,如果CPU不超頻,那麼前端匯流排是由CPU決定的,如果主板不支持CPU所需要的前端匯流排,系統就無法工作。也就是說,需要主板和CPU都支持某個前端匯流排,系統才能工作,只不過一個CPU默認的前端匯流排是唯一的,因此看一個系統的前端匯流排主要看CPU就可以。

B. CPU前端匯流排什麼意思

CPU前端匯流排::::: 匯流排是將信息以一個或多個源部件傳送到一個或多個目的部件的一組傳輸線。通俗的說,就是多個部件間的公共連線,用於在各個部件之間傳輸信息。人們常常以MHz表示的速度來描述匯流排頻率。匯流排的種類很多,前端匯流排的英文名字是Front Side Bus,通常用FSB表示,是將CPU連接到北橋晶元的匯流排。計算機的前端匯流排頻率是由CPU和北橋晶元共同決定的。

北橋晶元負責聯系內存、顯卡等數據吞吐量最大的部件,並和南橋晶元連接。CPU就是通過前端匯流排(FSB)連接到北橋晶元,進而通過北橋晶元和內存、顯卡交換數據。前端匯流排是CPU和外界交換數據的最主要通道,因此前端匯流排的數據傳輸能力對計算機整體性能作用很大,如果沒足夠快的前端匯流排,再強的CPU也不能明顯提高計算機整體速度。數據傳輸最大帶寬取決於所有同時傳輸的數據的寬度和傳輸頻率,即數據帶寬=(匯流排頻率×數據位寬)÷8。目前PC機上所能達到的前端匯流排頻率有266MHz、333MHz、400MHz、533MHz、800MHz幾種,最高到1066MHz。前端匯流排頻率越大,代表著CPU與北橋晶元之間的數據傳輸能力越大,更能充分發揮出CPU的功能。現在的CPU技術發展很快,運算速度提高很快,而足夠大的前端匯流排可以保障有足夠的數據供給給CPU,較低的前端匯流排將無法供給足夠的數據給CPU,這樣就限制了CPU性能得發揮,成為系統瓶頸。 區別:::: 打個比方說:CPU匯流排是1000,主板匯流排是800,這樣主板攔了CPU的性能,所以這樣是不行的,反過來CPU800,主板1000,這樣的差距還可以,最好就是幾乎同等的,還有別忽略了內存頻率,假如CPU是1333,內存最好就用800的兩條,這樣加起來就是1600,足夠給CPU發揮,記住,主板\CPU\內存任何一樣都有親密關系. 主板匯流排是電源給主板供電的,cpu接在主板上的線是主板給cpu供電的。電源不直接給cpu供電。

C. cpu的前端匯流排是什麼意思啊

前端匯流排
是處理器與
主板
北橋晶元

內存
控制
集線器
之間
的數據通道,其
頻率
高低
直接影響CPU訪問內存的速度;BIOS可看作是一個記憶電腦相關設定的
軟體
,可以通過它調整相關設定。BIOS存儲
板卡
上一塊晶元中,這塊晶元的名字叫COMS
RAM。但就像ATA與IDE一樣,大多人都將它們混為一談。
因為主板直接影響到整個系統的性能、穩定、功能與擴展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主板的選購看似簡單,其實要注意的東西很多。選購時當留意產品的
晶元組
、做工用料、功能
介面
甚至使用簡便性,這就要求對主板具備透徹的認識,才能選擇到滿意的產品。
匯流排是將信息以一個或多個源
部件
傳送到一個或多個目的部件的一組
傳輸線
。通俗的說,就是多個部件間的公共連線,用於在各個部件之間傳輸信息。人們常常以MHz表示的速度來描述匯流排頻率。匯流排的種類很多,前端匯流排的英文名字是Front
Side
Bus,通常用FSB表示,是將CPU連接到北橋晶元的匯流排。
計算機

前端匯流排頻率
是由CPU和北橋晶元共同決定的。
CPU就是通過前端匯流排(FSB)連接到北橋晶元,進而通過北橋晶元和內存、
顯卡
交換數據。前端匯流排是CPU和外界交換數據的最主要通道,因此前端匯流排的數據傳輸能力對計算機
整體
性能作用很大,如果沒足夠快的前端匯流排,再強的CPU也不能明顯提高計算機整體速度。數據傳輸最大
帶寬
取決於所有同時傳輸的數據的
寬度

傳輸頻率
,即數據帶寬=(匯流排頻率×數據
位寬
)÷8。目前PC機上所能達到的前端匯流排頻率有266MHz、333MHz、400MHz、533MHz、800MHz幾種,前端匯流排頻率越大,代表著CPU與北橋晶元之間的數據傳輸能力越大,更能充分發揮出CPU的功能。現在的CPU技術發展很快,
運算速度
提高很快,而足夠大的前端匯流排可以保障有足夠的數據供給給CPU,較低的前端匯流排將無法供給足夠的數據給CPU,這樣就限制了CPU性能得發揮,成為系統瓶頸。
CPU和北橋晶元間匯流排的速度,更實質性的表示了CPU和外界數據傳輸的速度。而
外頻
的概念是建立在
數字
脈沖信號
震盪速度
基礎
之上的,也就是說,100MHz外頻特指數字脈沖信號在每秒鍾震盪一萬萬次,它更多的影響了PIC及其他匯流排的頻率。之所以前端匯流排與外頻這兩個概念容易混淆,主要的原因是在以前的很長一段
時間里
(主要是在Pentium
4出現之前和剛出現Pentium
4時),前端匯流排頻率與外頻是相同的,因此往往直接稱前端匯流排為外頻,最終造成這樣的誤會。隨著
計算機技術
的發展,人們發現前端匯流排頻率需要高於外頻,因此採用了QDR(Quad
Date
Rate)技術,或者其他類似的技術實現這個目前。這些技術的
原理
類似於AGP的2X或者4X,它們使得前端匯流排的頻率成為外頻的2倍、4倍甚至更高,
從此之後
前端匯流排和外頻的區別才開始被人們重視起來。

D. CPU前端匯流排指什麼

這個你網路一下會出來一大片資料的,我就不復制粘貼了,簡單給你介紹下吧。前端匯流排頻率一般是主板的參數,而且是Intel晶元組主板的參數,用來表示CPU與北橋晶元之間交換數據的頻率,一般是800、1066、1333、1600等等;AMD晶元組的主板不用這個參數,它用HT匯流排頻率,但是意思差不多。主板前端匯流排實際工作頻率一般是CPU外頻的4倍,例如CPU外頻是200MHz,前端匯流排頻率就是800MHz。由於CPU與內存交換數據需要北橋晶元控制(一般是Intel的,AMD的CPU從K8架構開始就把內存控制器做到CPU裡面了,所以就不用北橋控制了),所以CPU與內存通信的速率也同時取決於前端匯流排頻率,例如你的CPU外頻是200MHz,主板前端匯流排頻率最高支持1066MHz,內存頻率是1333MHz,實際CPU與內存通信的頻率只等達到800MHz,木桶原理,很好理解。要想把主板的潛能發揮出來,你就需要將CPU外頻提高,也就是所謂的超頻,把CPU外頻提到266MHz,實際前段匯流排頻率就能達到266*4=1066MHz了。
Intel貌似從i3處理器開始也把內存控制器集成到CPU內部了,這樣可以提高CPU與內存通信的帶寬,克服北橋這一瓶頸,前端匯流排的概念就淡化了。
我已經很久不研究硬體了,大體情況就是這樣,也可能有不嚴謹的地方,其他的請網路吧。

E. cpu前端匯流排怎麼計算算

……現在INTEL已經沒有前端匯流排這個概念了。I5
2500K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前端匯流排頻率,5.0GT/s是INTEL新的DMI
2.0連接界面的速度,寫成2000Mhz的是誤把DMI匯流排的工作頻率當作前端匯流排了。

F. cpu 系統前端匯流排是什麼意思

前端匯流排頻率指的是CPU和北橋晶元之間交換數據的頻率。 前端匯流排的英文名字是Front Side Bus,通常用FSB表示,是將CPU連接到北橋晶元的匯流排。計算機的前端匯流排頻率是由CPU和北橋晶元共同決定的。 北橋晶元負責聯系內存、顯卡等數據吞吐量最大的部件,並和南橋晶元連接。CPU就是通過前端匯流排(FSB)連接到北橋晶元,進而通過北橋晶元和內存、顯卡交換數據。前端匯流排是CPU和外界交換數據的最主要通道,因此前端匯流排的數據傳輸能力對計算機整體性能作用很大,如果沒足夠快的前端匯流排,再強的CPU也不能明顯提高計算機整體速度。數據傳輸最大帶寬取決於所有同時傳輸的數據的寬度和傳輸頻率,即數據帶寬=(匯流排頻率×數據位寬)÷8。目前PC機上所能達到的前端匯流排頻率有266MHz、333MHz、400MHz、533MHz、800MHz幾種,前端匯流排頻率越大,代表著CPU與北橋晶元之間的數據傳輸能力越大,更能充分發揮出CPU的功能。現在的CPU技術發展很快,運算速度提高很快,而足夠大的前端匯流排可以保障有足夠的數據供給給CPU,較低的前端匯流排將無法供給足夠的數據給CPU,這樣就限制了CPU性能得發揮,成為系統瓶頸。 主板的前端匯流排頻率和CPU的前端匯流排頻率一致的時候才能發揮最佳性能. 而CPU和內存都具有相應的速率和帶寬。在配置電腦過程中,根據CPU的速率和帶寬,來搭配相應速率和帶寬的內存,會直接影響整機的性能. 如果選擇的是賽揚4系列CPU,則應該要配置DDR333/DDR400內存,DDR266隻適合賽揚3和採用AMD的新品毒龍、基於Thorton核心的Athlon XP系列產品的CPU。而Barton 3200+型號和Athlon 64系列的產品則應該搭配DDR400內存。同理,如果購買的是P4系列處理器,則應該採用DDR400甚至雙通道的DDR333或DDR400內存來匹配,以免出現CPU帶寬浪費過多,而影響電腦的整體性能的情況

G. CPU的"前端匯流排"是什麼東西

匯流排是將信息以一個或多個源部件傳送到一個或多個目的部件的一組傳輸線。通俗的說,就是多個部件間的公共連線,用於在各個部件之間傳輸信息。人們常常以
MHz表示的速度來描述匯流排頻率。匯流排的種類很多,前端匯流排的英文名字是Front
Side
Bus,通常用FSB表示,是將CPU連接到北橋晶元的匯流排。計算機的前端匯流排頻率是由CPU和北橋晶元共同決定的。
北橋晶元負責聯系內存、顯卡等數據吞吐量最大的部件,並和南橋晶元連接。CPU就是通過前端匯流排(FSB)連接到北橋晶元,進而通過北橋晶元和內存、顯卡交換數據。前端匯流排是CPU和外界交換數據的最主要通道,因此前端匯流排的數據傳輸能力對計算機整體性能作用很大,如果沒足夠快的前端匯流排,再強的
CPU也不能明顯提高計算機整體速度。數據傳輸最大帶寬取決於所有同時傳輸的數據的寬度和傳輸頻率,即數據帶寬=(匯流排頻率×數據位寬)÷8。目前PC機上所能達到的前端匯流排頻率有266MHz、333MHz、400MHz、533MHz、800MHz幾種,最高到1066MHz。前端匯流排頻率越大,代表著CPU與北橋晶元之間的數據傳輸能力越大,更能充分發揮出CPU的功能。現在的CPU技術發展很快,運算速度提高很快,而足夠大的前端匯流排可以保障有足夠的數據供給給CPU,較低的前端匯流排將無法供給足夠的數據給CPU,這樣就限制了CPU性能得發揮,成為系統瓶頸。

H. 電腦CPU前端匯流排

前端匯流排 :
前端匯流排是處理器與主板北橋晶元或內存控制集線器之間的數據通道,其頻率高低直接影響CPU訪問內存的速度;BIOS可看作是一個記憶電腦相關設定的軟體,可以通過它調整相關設定。BIOS存儲於板卡上一塊晶元中,這塊晶元的名字叫COMS RAM。但就像ATA與IDE一樣,大多人都將它們混為一談。
因為主板直接影響到整個系統的性能、穩定、功能與擴展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主板的選購看似簡單,其實要注意的東西很多。選購時當留意產品的晶元組、做工用料、功能介面甚至使用簡便性,這就要求對主板具備透徹的認識,才能選擇到滿意的產品。
匯流排是將信息以一個或多個源部件傳送到一個或多個目的部件的一組傳輸線。通俗的說,就是多個部件間的公共連線,用於在各個部件之間傳輸信息。人們常常以MHz表示的速度來描述匯流排頻率。匯流排的種類很多,前端匯流排的英文名字是Front Side Bus,通常用FSB表示,是將CPU連接到北橋晶元的匯流排。計算機的前端匯流排頻率是由CPU和北橋晶元共同決定的。
CPU就是通過前端匯流排(FSB)連接到北橋晶元,進而通過北橋晶元和內存、顯卡交換數據。前端匯流排是CPU和外界交換數據的最主要通道,因此前端匯流排的數據傳輸能力對計算機整體性能作用很大,如果沒足夠快的前端匯流排,再強的CPU也不能明顯提高計算機整體速度。數據傳輸最大帶寬取決於所有同時傳輸的數據的寬度和傳輸頻率,即數據帶寬=(匯流排頻率×數據位寬)÷8。目前PC機上所能達到的前端匯流排頻率有266MHz、333MHz、400MHz、533MHz、800MHz幾種,前端匯流排頻率越大,代表著CPU與北橋晶元之間的數據傳輸能力越大,更能充分發揮出CPU的功能。現在的CPU技術發展很快,運算速度提高很快,而足夠大的前端匯流排可以保障有足夠的數據供給給CPU,較低的前端匯流排將無法供給足夠的數據給CPU,這樣就限制了CPU性能得發揮,成為系統瓶頸。
CPU和北橋晶元間匯流排的速度,更實質性的表示了CPU和外界數據傳輸的速度。而外頻的概念是建立在數字脈沖信號震盪速度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100MHz外頻特指數字脈沖信號在每秒鍾震盪一萬萬次,它更多的影響了PIC及其他匯流排的頻率。之所以前端匯流排與外頻這兩個概念容易混淆,主要的原因是在以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主要是在Pentium4出現之前和剛出現Pentium 4時),前端匯流排頻率與外頻是相同的,因此往往直接稱前端匯流排為外頻,最終造成這樣的誤會。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前端匯流排頻率需要高於外頻,因此採用了QDR(Quad Date Rate)技術,或者其他類似的技術實現這個目前。這些技術的原理類似於AGP的2X或者4X,它們使得前端匯流排的頻率成為外頻的2倍、4倍甚至更高,從此之後前端匯流排和外頻的區別才開始被人們重視起來。

前端匯流排頻率
匯流排是將信息以一個或多個源部件傳送到一個或多個目的部件的一組傳輸線。通俗的說,就是多個部件間的公共連線,用於在各個部件之間傳輸信息。人們常常以MHz表示的速度來描述匯流排頻率。匯流排的種類很多,前端匯流排的英文名字是Front Side Bus,通常用FSB表示,是將CPU連接到北橋晶元的匯流排。計算機的前端匯流排頻率是由CPU和北橋晶元共同決定的。

北橋晶元負責聯系內存、顯卡等數據吞吐量最大的部件,並和南橋晶元連接。CPU就是通過前端匯流排(FSB)連接到北橋晶元,進而通過北橋晶元和內存、顯卡交換數據。前端匯流排是CPU和外界交換數據的最主要通道,因此前端匯流排的數據傳輸能力對計算機整體性能作用很大,如果沒足夠快的前端匯流排,再強的CPU也不能明顯提高計算機整體速度。數據傳輸最大帶寬取決於所有同時傳輸的數據的寬度和傳輸頻率,即數據帶寬=(匯流排頻率×數據位寬)÷8。目前PC機上所能達到的前端匯流排頻率有266MHz、333MHz、400MHz、533MHz、800MHz幾種,前端匯流排頻率越大,代表著CPU與北橋晶元之間的數據傳輸能力越大,更能充分發揮出CPU的功能。現在的CPU技術發展很快,運算速度提高很快,而足夠大的前端匯流排可以保障有足夠的數據供給給CPU,較低的前端匯流排將無法供給足夠的數據給CPU,這樣就限制了CPU性能得發揮,成為系統瓶頸。

外頻與前端匯流排頻率的區別:前端匯流排的速度指的是CPU和北橋晶元間匯流排的速度,更實質性的表示了CPU和外界數據傳輸的速度。而外頻的概念是建立在數字脈沖信號震盪速度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100MHz外頻特指數字脈沖信號在每秒鍾震盪一萬萬次,它更多的影響了PCI及其他匯流排的頻率。之所以前端匯流排與外頻這兩個概念容易混淆,主要的原因是在以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主要是在Pentium 4出現之前和剛出現Pentium 4時),前端匯流排頻率與外頻是相同的,因此往往直接稱前端匯流排為外頻,最終造成這樣的誤會。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前端匯流排頻率需要高於外頻,因此採用了QDR(Quad Date Rate)技術,或者其他類似的技術實現這個目的。這些技術的原理類似於AGP的2X或者4X,它們使得前端匯流排的頻率成為外頻的2倍、4倍甚至更高,從此之後前端匯流排和外頻的區別才開始被人們重視起來。

顯卡渲染流程:
顯卡的渲染管線是顯示核心(也就是顯卡的CPU,顯卡的心臟,學名叫顯示處理單元)的重要組成部分。現階段的顯卡(主要是針對微軟DIRECTX(驅動和操作系統的介面技術)的版本來說的)都是非統一架構的,也就是分為頂點渲染和像素渲染。那麼在顯示核心的內部就分為兩大區域,一個區域就是頂點渲染單元(也叫頂點著色或頂點著色引擎),主要負責描繪圖形,也就是建立模形。一個就是像素渲染管線(也叫像素渲染管道),主要負責把頂點繪出的圖形填上填色。然後再加上紋理貼圖單元貼上紋理,一個精美的圖形就出來了。如果你還不懂,那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吧:比如現在要顯卡繪出一個茶壺。當這個茶壺的頂點信息從顯存傳到頂點著色單元後,頂點著色單元就會依據這些信息繪出這個茶壺的輪廓。接下來像素渲染管線就會依據這個輪廓,把從顯存中的有關這個茶壺的顏色信息讀出來,給這個茶壺上色,如果這個茶壺是白色的,就上白色的。然後再由紋理貼圖單元貼上精美的圖案,最後這個精美的茶壺就出來了。你想一下,你平時畫畫,是不是也是先畫個大概,然後再進行修改,上色,畫上圖案,最後才畫好呀,其實顯卡工作起來,也和我們畫畫差不多,只不過他的效率很高,每秒可以畫上億個罷了。
從上面我的解答中你就可以發現,渲染管線就是顯示核心中負責給圖形配上顏色的一組專門通道。它是顯示核心中單獨設計的一組電路,擁有單獨的晶體管。渲染管線越多,那麼所繪出的圖形它的填充效率就越高,自然我們看到的畫面也就越流暢越精美。這就是為什麼渲染管線越多越好的原因。如果少了,那麼自然就會使顯卡的性能下降。當然渲染管線越多,顯示核心就會越大,因為它所使用的晶體管數目增加了。
不過在微軟的DIRECTX10出來後,頂點渲染和像素渲染將淡出我們的視線,因為它將採用統一架構。也就是一個核心中是由一組專門的通道既負責頂點渲染又負責像素渲染的。也就是只會有貼圖單元。這個時候是貼圖單元越多越好,畫面越好,越流暢,性能越高。

I. CPU 前端匯流排問題

PC機上所能達到的前端匯流排頻率有266MHz、333MHz、400MHz、533MHz、800MHz幾種,前端匯流排頻率越大,代表著CPU與北橋晶元之間的數據傳輸能力越大,更能充分發揮出CPU的功能。

匯流排是將信息以一個或多個源部件傳送到一個或多個目的部件的一組傳輸線。通俗的說,就是多個部件間的公共連線,用於在各個部件之間傳輸信息。人們常常以MHz表示的速度來描述匯流排頻率。匯流排的種類很多,前端匯流排的英文名字是Front Side Bus,通常用FSB表示,是將CPU連接到北橋晶元的匯流排。計算機的前端匯流排頻率是由CPU和北橋晶元共同決定的。

北橋晶元負責聯系內存、顯卡等數據吞吐量最大的部件,並和南橋晶元連接。CPU就是通過前端匯流排(FSB)連接到北橋晶元,進而通過北橋晶元和內存、顯卡交換數據。前端匯流排是CPU和外界交換數據的最主要通道,因此前端匯流排的數據傳輸能力對計算機整體性能作用很大,如果沒足夠快的前端匯流排,再強的CPU也不能明顯提高計算機整體速度。數據傳輸最大帶寬取決於所有同時傳輸的數據的寬度和傳輸頻率,即數據帶寬=(匯流排頻率×數據位寬)÷8。目前PC機上所能達到的前端匯流排頻率有266MHz、333MHz、400MHz、533MHz、800MHz幾種,前端匯流排頻率越大,代表著CPU與北橋晶元之間的數據傳輸能力越大,更能充分發揮出CPU的功能。現在的CPU技術發展很快,運算速度提高很快,而足夠大的前端匯流排可以保障有足夠的數據供給給CPU,較低的前端匯流排將無法供給足夠的數據給CPU,這樣就限制了CPU性能得發揮,成為系統瓶頸。

J. 如何看CPU的前端匯流排是多少

匯流排是硬體參數 ,可以看包裝 或是中關村上給出的參數,如果超頻了 可以看bios中給出的數據;
因為超頻時, 匯流排也會跟著超,對於cpu來說 匯流排是個定值 按照設計 一個型號有一個對應的匯流排 匯流排是數據從cpu向北橋晶元傳輸的進出速率,所以同主頻匯流排高的cpu性能要好一些 當然只能是intel 和amd自己的產品間比較,對於主板 有支持的匯流排類型 一個主板可能支持1333 1066 800的匯流排 但是最高的 或是說要有你所用cpu的匯流排才能正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