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憫農的編寫故事
李紳從一位朋友家回來,他拿著傘遮在頭上,走了一會兒就氣喘吁吁,心怦怦跳個不停,汗水從臉上流下來,模糊了眼睛。他連忙從衣兜里掏出一條手帕,輕輕地擦了擦臉,又拿出水壺,仰起脖子,猛灌了幾口水,才稍稍精神了些,繼續朝前趕路。
像他這樣的年齡,本應該在私塾里讀書、認字,可是為生活所迫,不得不早早輟學,來到田間地頭從事著和他年齡不相稱的重活。那地上的莊稼是那麼不起眼,一株株,像小小的豆芽菜,被太陽曬得有氣無力,奄奄一息。要讓這些莊稼長大、成熟,那得花多少工夫,付出多少努力,流多少汗水啊!
回到家,李紳沒有來得及歇一口氣,就直奔書房,鋪開紙,拿起筆,蘸了一下墨水,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憫農》: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1)關於憫農的教學腳本設計擴展閱讀:
《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
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㈡ 請編寫程序,實現小貓「背誦」古詩《憫農》,請寫出你的設計思路
嗯,bombing農的詩讓小貓多背幾道就行了。
㈢ 憫農其二怎麼上課
一、 學情分析:
這首詩寫出了烈日下農民辛苦勞動的情景,在現代也賦予了新的意義,一切勞動成果都是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成果,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特別在現在提倡節約型社會,珍惜勞動成果、節約社會資源更是每個人的責任。這首詩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早熟記於心,甚至達到倒背如流。
二、 教材分析:
《憫農》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感嘆詩。這首詩寫出了烈日下農民辛苦勞動的情景,在現代也賦予了新的意義,一切勞動成果都是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成果,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特別在現在提倡節約型社會,珍惜勞動成果、節約社會資源更是每個人的責任。
三、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使學生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和農民勞動的辛苦,要尊重農民,愛惜糧食。
四、教學重難點;通過朗讀古詩使學生體會農民勞動的辛苦,初步培養學生尊重勞動,愛惜糧食的思想感情。
五、教學過程:
導入:1、出示課件:(本首詩的插圖)老師描述: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首詩是唐朝的一位詩人李紳寫的。李紳呀是當時的一個大官。有一年夏天,他來到農村,看到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正在地里幹活,不由得隨口吟誦……
二、朗讀古詩,理解詩意。
1、老師配樂朗誦古詩。
2、出示朗讀提示,生自讀古詩。
3、學習第一句詩,找學生讀,師讀,找不同,日加強語氣重讀,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午陽光的強烈,午拖長音讀,讓我們可以感受到時間的漫長。學習第二句,滴字加強語氣重讀,讓我們彷彿看到了農民伯伯的大顆大顆的汗滴,土字拖長音讀,讓我們彷彿感受了又很多的土豆沾滿了農民的汗水。最後一句,粒粒皆辛苦,粒粒頓挫分明讓我們彷彿看到了一粒一粒的糧食,苦拖長讀,飽含對農民的同情。
4、小節:通過學習這首詩你明白了什麼?
六、拓展
出示圖片,讓孩子用詩中的語言來教育教育這些不珍惜糧食的人。
七、老師總結。
八:板書設計
憫農
看:鋤禾
想:辛苦
來之不易 愛惜糧食
㈣ 憫農的教學意義是什麼呢
教育學生了解封建社會農民的疾苦、種地的艱難,了解統治階級對農民的殘酷壓榨。
㈤ 蒙氏古詩《憫農》教案
<
1、選擇公道的教學內容是備好課的條件,教學內容的選擇要依據知識的特點、教材的編寫意圖、完成教學任務所需的時間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等因素來決定。
2、確定教學目的,教學目的是教學目標的來源,它作為一種指導思想存在;依據教學目的,確定「教什麼」即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中的關鍵,它有導向、激勵等多種功能;「如何教」則是從教學策略、方法或教學模式方面採取有效措施,以達到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是針對如何解決教學問題而採取的方法措施。
3、重點、難點部分的教學是一節課的關鍵,教師的課堂教學的水平主要體現在重點的突出和難點的突破上。
4、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變化、引申而來的,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所教知識的內容,找出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看一看哪些知識學生已經把握了,哪些知識還沒有完全把握,確定需要跟學生補哪些知識漏洞,課始安排什麼溫習內容,新授選擇什麼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等,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備學生的知識水平,只有這樣,我們在備課、上課時才能有的放矢。
5、學生的學習方法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既能反映教師的教學理念,又能影響學生的課堂學習的效果和新課程目標的實現。
㈥ 中班教案憫農二首
一、啟發談話。
1、同學們,誰還記得《鋤禾》這首古詩?能給大家背一背嗎?
2、這首詩選自《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第二首,板書課題:憫農(二)
二、學生自學
1、投影列出學習的步驟:
(1)藉助漢語拼音讀古詩。
(2)藉助工具書,查一查不認識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問題。(把問題在書中標寫出來)
2、學生進行自學,教師深入到學生中間,回答疑難,解決問題。
三、相互交流學習情況
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粒、顆、閑、夫、餓、死"指名讓學生讀生字,對讀得不準確的地方及時提醒糾正。
2、結合學生遇到的難字說一說記憶字形的方法,教師板書。
死:第四筆是點,第五筆是撇。
餓:熟字"我"加上"飠"就是餓。
顆:熟字"棵"去掉木字旁,換上頁字旁,就"一顆星"的'顆'。
3、動手書空,教師進行板演,易錯的地方用彩色筆標出來。
4、師生共同介紹作者:李紳是唐代詩人。《憫農二首》是李紳流傳下來的最傑出的作品,思想內容深刻,對比鮮明,富有哲理。
5、理解字意(結合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理解,讓學生先說一說意思,相互補充,用投影羅列出來)
粒:像米一樣細小而成顆粒狀的東西。
粟:穀子,小米。這里泛指糧食的種子。
顆:小而圓的東西。
閑:無事可做;空閑。
夫:和農組成農夫,意思是:農民。
猶:還。
餓:肚子里沒有食物。
死:沒有了生命。
四海:我國古代認為中國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內"指全國或全世界。
6、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讓學生自己練習說說意思,教師及時進行幫助指導)
春種一粒粟:春天種下一粒穀物的種子。
秋收萬顆子:秋天收下千顆萬顆的糧食。
四海無閑田:天底下沒有一畝閑荒的土地。
農夫猶餓死:仍然還有不少農民吃不飽肚子而被餓死了。
7、讓學生自己練習說說全詩的意思。(先自己說一說,遇到問題主動與同學交換意見,或者向教師請教。)
8、請學生在全班說說全詩的意思,其他同學進行評價。(鼓勵學生開展相互間的評價,及時補充,形成生生互動的氛圍)。
四、指導朗讀
1、聽配樂朗讀,然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
2、與小組成員一起練習朗讀,相互評議,推選一名同學參加班級展示。
3、小組選派代表在全班參加朗讀競賽,然後評議出最佳選手。
4、全體同學伴著音樂進行朗讀。
五、練習鞏固
1、練習按照田字格書寫漢字。
粒:左窄右寬,"立"字略短。
顆:左右﹑寬窄﹑高低﹑長短一樣,"果"字的最後一筆是點。
2、比一比,再組成詞語寫下來。
天()拉()一顆()
夫()粒()一棵()
3、背誦古詩
(1)自己練習背誦
(2)指名背誦
六、總結本課學習情況
七、布置作業1
1、在生字本上抄寫難字。
2、背誦古詩,讓家長評分,記錄在書上。
點評:教學時要通過教師范讀,聽朗讀錄音幫助學生掌握讀法。注意詩中的兩個"四和死"的讀音不同,可藉助漢語拼音讀准字音。
㈦ 關於憫農
是憫農【2】,一共有3個。
李紳憫農詩1
鋤 禾 日 當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誰 知 盤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李紳憫農詩2
春 種 一 粒 粟,
秋 收 萬 顆 子。
四 海 無 閑 田,
農 夫 猶 餓 死。
李紳憫農詩3
壟上扶犁兒,
手種腹長飢。
窗下織梭女,
手織身無衣。
我願燕趙姝,
化為嫫女姿。
一笑不值錢,
自然家國肥。
李紳的三首憫農詩,千百年來人們只見到前兩首。這第三首《憫農詩》被傳到皇宮,直到近代,人們才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詩卷中發現。
㈧ 小班課文憫農講課前的導入
導入:小朋友,今天早晨我們吃的是什麼?(幼:饅頭) 饅頭是從那裡來的?(引出兒歌《大饅頭,哪裡來》)。在剛才念的兒歌里,我們覺得農民伯伯種地容易嗎?(幼:不容易) 小朋友想不想學一首古詩來表達農民伯伯種莊稼的不易呢?(幼:想)在學古詩之前我們先來看看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什麼?
㈨ 《憫農》,幼兒、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都在學習,請利用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闡述各個b不同階段的收獲
(1)信號學習階段:指學習對某種信號刺激做出一般性和彌散性的反應,幼兒在學習《憫農》這首詩句之時,只是吟誦留印象。
(2)刺激—反應學習階段:小學生在學習《憫農》之時,主要是了解詩句的整體意思,再加以背誦加深印象。
(3)言語聯結學習階段:中學生在學習《憫農》之時,主要是通過詩句的詞字意思把握,整體詩句表達思想進行了解。
(4)解決問題學習階段:大學生不但在學習當中需要了解《憫農》整個中心思想和字詞了解,更要聯系實際情況來分析社會問題。
(9)關於憫農的教學腳本設計擴展閱讀:
加涅認為人類的學習可依據學習過程心理機能的復雜性和學習結果的多樣性作出分類。按照學習本身的復雜程度,人類的學習可分八個等級,且低級的、簡單的學習是高級的、復雜的學習的基礎,從而構成一個學習類型的層次結構。
加涅根據學習水平不同,由簡單到復雜,提出了八類學習。這八類學習是按由簡到繁,由低到高的順序劃分的。
㈩ 根據古詩《憫農》編一個故事
故事:
從前,在一座村莊里,住著一戶人家。
清晨,爸爸和爺爺趕著牛去田裡耕田。孩子拿著豎笛和小狗在田邊玩耍。媽媽在家裡做飯。
在田地里,牛走在最前面犁田,爸爸在後面耕犁,爺爺在最後面鋤地。
到了中午,媽媽從家裡送飯來了。一家人圍在田邊的大樹下吃飯。孩子吃完飯放下碗,但是碗里有幾顆米粒還沒有吃干凈。爺爺立刻說:「孩子,把碗里的米粒給吃光。」孩子不理睬爺爺的話,丟下碗就和小狗玩去了。爺爺拿起筷子把碗里的米粒給吃了。
到了下午,爸爸和爺爺在田裡鋤草。孩子說:「爺爺,我也要鋤草。」然後,爺爺把帽子戴在了孩子的頭上。他們三個人一起鋤草。爺爺在鋤草的時候,汗滴從頭上不停地落了下來。
孩子看到了這個情景,終於明白了糧食是多麼來之不易啊。我一定要珍惜糧食。因此他完全理解了老師教的一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寫的多好啊,以後我一定要珍惜每一粒飯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