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哪些電商網站可以買汽車配件的
做汽車配件的電商平台:
1、阿里巴巴。這個就不用介紹了吧,耳熟能詳,中國人都知道。
2、汽配人。專門做汽配的電商平台,各種品牌各種車型配件都有,直接搜就行啦。
⑵ 我想在網上買一些汽車配件你有什可以推薦的嗎
在網上做賣汽車配件的話,我覺得你可以到國內的三大網購汽配平台「巴圖魯,阿里巴巴,淘寶」。還有車佳商城、京東商城、卓越亞馬遜、淘寶商城汽車用品頻道都不錯。
個人推薦:可以去「巴圖魯平台」發展會容易的多,賣汽車配件應該去專業做汽車配件的交易平台,做事,還是專業的好。巴圖魯平台充分理解並有效解決傳統行業各種不良問題。交易過程安全,快捷,各種品牌的汽車配件齊全,平台以即時需求引導市場、以規范體系服務市場,實現市場汽修廠和優質供貨商的即時直接應對,相當於一個全國性的24小時的汽配供貨店。
⑶ 滿族的服飾有什麼特徵
滿族服飾充滿著濃郁的民族特點和民族性格的神韻,這是滿族在其民族形成過程中一種長期生活積淀的結果。首先,它有著鮮明的歷史特點,即歷史給它留下的深深痕跡。滿族承襲女真族的舊俗,其中也包括發式、服飾。女真族的男子是剃發編辮,滿族男子亦是辮發垂肩。
在《大金國志》中記載,女真人是「善騎射,喜耕種,好漁獵」的民族,每見巧獸之蹤能不動聲色地置之於死地,食其肉、衣其皮。滿族則步其後塵,頗愛穿皮,只是按滿俗,禁用狗皮而已。
其次,滿族服飾的地方性特點也十分突出。由於地處寒冷,滿族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有戴帽子的習慣,這同漢族男子的「二十始冠」及束發綰髻,扎系布幘有著天壤之別。
滿族人的帽子「寒暖異制」, 即冬天戴皮帽, 春、 秋戴暖帽,夏戴草編涼帽,並在帽子頂點綴著「紅纓」,即醒目又艷麗。至於足下就更具有地方特色了,冬季普遍穿用的靰鞡鞋所用的靰鞡草,只有東北才有,當初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永陵鎮)時期,努爾哈赤就是「足蹬鹿皮靰鞡」。
男子旗裝
女子喜穿長及腳面的旗裝,或外罩坎肩。服裝多用各種色彩和圖案的絲綢、花緞、羅紗或棉麻衣料製成。有的將旗袍面上綉成一組圖案,更多在衣襟 、袖口 、領口、 下擺處鑲上多層精細的花邊。腳著白襪,穿花盆底綉花鞋,褲腿扎青、紅 、粉紅等各色腿帶。盤頭翅,梳兩把頭或旗髻。
喜歡戴耳環、手鐲、戒指、頭簪、大絨花和鬢花等各種裝飾品。滿族男女都喜愛在腰間或衣服的大襟上掛佩飾。男子有火鐮、耳勺、牙簽、眼鏡盒、扇帶。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綢緞縫制,花色品種繁多,製作精美。在旗袍領口、衣襟、袖邊等處要鑲嵌幾道花條或彩牙兒,有的還要鑲上18道衣邊,這樣縫制的旗袍是最完美的。
(3)巴圖魯前端擴展閱讀:
服飾歷史
編輯
明朝,南遷到遼東地區的滿族人,他們的服裝是布、皮兼用。迨至努爾哈赤率部起兵後,他們的服飾雜亂無章,出現「上下同服」的現象。直到皇太極時代,冠服始有定製。入關之後,從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換,皆有定製,不可逾越。至於閑散旗人,男皆袍服,以綢緞或布製做,外套馬褂,直到辛亥革命,率以為常。
滿族婦女的旗袍,多有發展,喜用綢緞製做。在北京等地盛行「十八鑲」的做法,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為有清一代的時裝。辛亥革命後,旗袍的樣式由肥變瘦,並有長、短袖之分。經過不斷改進,一般樣式為:直領,窄袖,右開大襟,釘扣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
⑷ 有木有知道滿族的民風名俗的啊
滿族文化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B%A1%E6%97%8F#.E8.AA.9E.E6.96.87
服飾
滿族男子身著冬裝袍服
滿族服飾承襲了女真傳統,早期尚白[參 162]。由於射獵生活的需要,無論男女均身著袍服。在關外時期以皮毛製品為主,清朝入關後分為單、夾、皮、綿四種材質[參 163]。滿族袍服的特點主要是圓領、窄袖、捻襟、帶扣袢、衣裳連結,窄袖前端接有一個半月形的袖頭,因形狀酷似馬蹄,俗稱馬蹄袖,又名箭袖(滿語:ᠸᠠᡥᠠ,穆麟德:waha )。平時穿著將袖頭挽起,作戰或圍獵之時放下,冬季還可以起到禦寒作用[參 164]。女子的袍服的樣式與男子大體相同,但裝飾較多[參 165]。滿族通常還在袍服外面穿著一種長至肚臍的對襟短褂,因為起初是在騎馬作戰時穿著,所以稱作馬褂,無袖的稱作馬夾或坎肩,主要為八旗「軍服」,之後隨著清朝推行易服政策在中期普遍流行開來,成為「禮服」[參 165]。袍衫和馬褂還在近代演變為旗袍和唐裝,被視作中國元素的代表之一[參 166]。在東北滿族聚居區或一些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上仍可常見身著傳統服飾的滿族人[參 167][參 168]。
同其他北方民族一樣,滿族男子的傳統發式也是辮發。不同之處在於,滿族發式是半剃半留,剃去周圍的頭發,只留顱後部分,再編成發辮[參 169]。這種發式曾經隨著清廷的剃發政策而推廣至中原其他民族中去。民國建立之後,辮發被正式廢止。滿族女子在年幼時候也像男子一樣剃發,樣式也大致相同[參 170]。成年後,開始蓄發,式樣很多,兩把頭是其中最普遍的一種。梳這種發式要先將頭發束到頭頂,分成兩綹,各綰成一個發髻,再將後部余發變成一個燕尾形的長扁髻,平時插入長約30厘米,寬約2-3厘米的名為「大扁方」的木製發簪。重要場合則佩戴旗頭,長約30厘米,寬10厘米左右,多由青素緞等製成[參 171]。咸豐之後,兩把頭的樣式逐漸增高,燕尾也越來越大,由此逐漸演變成一個新的發型「大拉翅」,大拉翅是一種形似六遍扇面的冠,多以銅絲為骨架,黑緞為面[參 172]。
滿族有戴帽子的傳統,與漢人「二十始冠」的習俗不同,滿族人自幼時起就開始著帽[參 173]。根據寒暑分為暖帽、涼帽兩種,帽頂有紅纓[參 174]。入關以後,又吸收了明代的六合帽,俗稱「瓜皮帽」[參 175]。此外,還有氈帽、風帽、皮帽、耳套等不同式樣的帽子[參 176]。在鞋的方面,清代滿族男子著靴、布鞋或草鞋[參 177],東北地區的則習慣穿著一種名為靰鞡的鞋,它是由靰鞡草與牛皮或鹿皮縫制而成,在冬季可以禦寒[參 178]。女子沒有纏足習慣,女式旗鞋通常分為平底和高底兩種,平底鞋多為方口,有夾、綿之分;高底鞋主要根據鞋底的不同分為馬蹄、花盆、元寶底,鞋面則雷同。還有一種便鞋,也叫綉花鞋,在鞋跟方面比旗鞋要薄,便於行走[參 179]。
滿族女子素有「一耳三鉗」[注 23]的習俗[參 181],乾隆年間曾一度發展為「一耳五鉗」[參 182]。直至今日,仍可在年紀稍大的滿族女性中見到一耳三鉗之風[參 183],其他女子首飾的佩戴與漢人大同小異。男子也有扎耳孔的習慣,有在幼年時扎耳孔好養活的說法。與女子不同,男子一般只扎一個,帶一個銅圈,但成年後大都不再佩戴[參 182]。由於騎射風俗,滿族男子還佩戴扳指,入關前,主要使用鹿骨扳指,以有眼者為貴。入關後,逐漸發展為純配飾,又新增了玉、象牙等材質。當時,滿族對扳指尤為重視,幾乎人手一枚[參 184]。
飲食
薩琪瑪
滿族的傳統飲面比較講究,除不吃狗肉外,很多習慣都與漢人相同。滿族主食以穀物為主,通常是麵食和黏食,味道多酸、甜。麵食以餑餑為主(滿語:ᡝᡶᡝᠨ,穆麟德:efin ),它是滿族對塊狀麵食的統稱[參 185]。京旗滿族有每天午飯後、晚飯前都要吃一頓餑餑的習慣[參 186]。餑餑有不同的口味,薩琪瑪(滿語:ᠰᠠᠴᡳᠮᠠ,穆麟德:sacima )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個種類[參 187]。滿族也以米飯為主食,有高粱米、小米、稗米飯和包飯等[參 188]。其中滿族包飯比較有民族特色,用白菜葉或蘇子葉包上大米、糯米或小米飯等主食,再放入雞蛋炸醬配上肉或其他蔬菜包好即可食用。京旗和關外做法有所區別。滿族包飯通常在傳統節日「絕糧日」食用[參 189]。
在菜餚方面,豬肉是比較常見的材料。滿族稱豬肉為「白肉」、「福肉」,傳統上是祭祀薩滿教神明的食品。儀式後分而食之。東北滿族以此製成「大鍋肉」的知名燉菜[參 190]。京旗營房還有一種叫做「白煮肉」的吃法,他們將豬肉用白水煮熟後切片粘醬油吃,肉片切剩下的肉塊可以切成肉末燙飯,稱作「白肉燙飯」[參 191]。豬血還可以加入調料攪拌後灌入腸中製成「白肉血腸」,與另一傳統菜餚燉酸菜搭配食用[參 192]。鹿肉也是滿族傳統菜餚之一,有燉、烤等吃法,京郊滿族有在重陽節吃烤鹿肉的習慣[參 193]。滿族也有火鍋,由滿族的先人們常用的野炊方式發展而成[參 192]。
同其他北方民族一樣,滿族人也喜好喝酒。起初不單是為了消遣娛樂,也跟北方寒冷,酒可以起到一定禦寒作用有關[參 193]。傳統而言,一般滿族人好喝黃酒和燒酒兩種[參 194]。
民居
盛京故宮里的索倫桿
滿族傳統民居通常向陽而築,多為草頂,一旁設有極富滿族特色的方形煙囪。圍牆大體有土築、泥堆兩種建築方式。室內三面皆炕,如「匚」形[參 195]。滿族習俗以西為貴,南次之。滿族人家習慣在西牆上供奉神明、英雄以及自家家譜,所以西炕又有「佛爺炕」之稱,客人拜訪時不能隨便坐在西炕或在上面擺放雜物,如果違反,會被視作對主人祖先的不尊敬[參 196]。房屋分為上屋、下屋、堂屋三大間,門設在中間,每邊有三扇窗戶。院內建有影壁牆,豎有索倫桿,有的家庭還建有花庭、八角涼亭等。院的門前還有上馬石等[參 196]。
禮俗
滿族是一個十分注重禮節的民族,禮節式樣較多。男子請安時,凡身著箭服者,先綴起馬蹄袖頭和袍服,將袖頭垂下,左腳略微前移,右腿屈膝,略低頭後逐漸起身。受禮者除家中尊長外,其餘親友需要半揖還禮,平輩要同樣還禮[參 197]。除請安禮外,還有磕頭禮。滿族非常注重按禮式行禮,神明祖先三跪九叩,父母尊長一跪三叩[參 198]。每到過年,晚輩通常會磕四個頭,長輩坐而受之。磕到第三個的時候,長輩會說一些祝福的話,否則不敢起身[參 199]。女子則施用萬福禮,以兩手按腿,行三叩首;或兩手按腿,行三叩首後,以手加額頭跪著點頭,施以撫鬢禮[參 198]。滿族十分尊敬長輩,平日里都要想尊長朝夕問安,長輩不讓坐則不敢坐,沒有命其退下則不敢退。有客人來,家中晚輩都要親自接待客人、打雜。路遇年長之人要給其讓路,待其通過後,才可走動[參 200]。平輩相見除了互相請安外還使用執手或抱肩禮。這些禮節在滿族聚居之地至今仍可常見[參 198]。此外,滿族還敬重犬和鴉鵲,不殺狗、不吃狗肉、也不使用任何狗皮製品;家門口豎有索倫桿,在桿上面的錫斗內放有碎肉來喂養鴉鵲[參 198]。
婚俗
十九世紀末的滿族新娘
滿族傳統婚俗以一夫一妻為主,上層則素來有一夫多妻的習慣[參 201]。清朝入關後,一夫多妻逐漸過度成為一夫一妻多妾的漢族宗法制度[參 202]。滿族結親注重門第,但不計貧富[參 203],很少指腹為婚[參 204]。在早期,還有搶掠婚、姐妹婚、收繼婚等北方民族的婚姻習俗[參 205],自天聰年間起,收繼婚等開始被逐漸禁止[參 206],但姐妹婚一直持續至清末[參 207]。此外,同漢族一樣,滿族也堅持同姓不婚[參 208]。女子在早期還有從死、殉葬的習俗,入關後受漢文化影響逐漸轉變為守節[參 209]。女性地位在入關前與男子幾乎對等[參 210]。入關後,受漢族禮教的影響,地位有所下降,但相較漢人女子仍要高出許多。滿族女子沒有附屬於男人的感受,在家庭生活中也始終有較大的話語權[參 211][參 210]。雖然清朝時期有旗漢不通婚的說法,但駐防八旗與當地漢人的聯姻還是很頻繁的。事實上,從康熙朝起,清廷就已經允許旗人娶民人之女為妻,主要禁止的是滿洲旗女與民人男子的婚姻;而對於漢軍旗人與漢人的婚嫁,在乾隆朝之後,則始終採取聽之任之的態度[參 212]。不同地區的滿族婚俗略微相異。京旗滿族婚嫁的步驟通常分為議婚、相看、庚貼、放定、嫁妝、迎娶、入門、拜堂、分大小、入洞房、吃酒、回門、對住月[參 213]。而東北滿族的步驟則為問名、小定、請期、納彩、開剪、送嫁妝、迎親、裝煙、回門等[參 214]。
體育娛樂
騎射
乾隆帝騎射圖
滿族素善騎射(滿語:ᠨᡳᠶᠠᠮᠨᡳᠶᠠᠨ,穆麟德:niyamniyan )。皇太極曾說過,「我國武功,首重騎射。」[參 215][參 216] 入關之前,連十餘歲的兒童都能「佩弓箭馳逐」[參 210]。 在皇太極統治時期,騎射被提升至國策家法的重要地位[參 217],它與滿語被一同列為「滿洲根本」,被歷代皇帝所首重。即便清朝入關之後,依然毫無懈怠[參 218]。每年春秋,八旗兵丁均照例舉行校射。不僅普通子弟,八旗官員也在自宅設有靶場進行練習;王公貴胄的要求更為嚴格,他們自幼就需要練習騎射,水平低劣者甚至影響爵位的承襲[參 219]。清初旗人的馬步射水平很高。弓用八力,箭長三尺,鏃長五寸,名「透甲錐」,所中必穿透,連貫兩人尚有餘力[參 220]。
自清中期,射箭由武功逐漸娛樂化,蛻變為多種玩法的游戲,有射鵠子、射布靶、射綢。最難的一種是暮夜中懸香火,對空發矢,全憑技藝[參 221]。大清律例禁止賭博,但對旗人射箭下賭沒有限制,有的旗人於家門口書寫「步把候教」四字,就是在擺場子賭箭[參 221]。乾隆朝以後,八旗子弟的騎射水平漸至廢弛,但統治者依然身體力行加以提倡[參 220]。清朝皇帝直至咸豐帝均嫻熟於馬術,即便是同治帝也曾獵於南苑[參 220]。圍獵是清朝皇帝試圖維持騎射舊俗的一種手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木蘭秋獮」,它不僅是清朝皇帝會盟於蒙古諸部的一個活動,也是對八旗兵將騎射水平的一次考驗和歷練。直至今日,騎射作為一個傳統仍在滿族人中間具有一定的人氣[參 222][參 223],也不乏來自其他國家的滿洲傳統射箭愛好者[參 224]。
布庫
主條目:布庫
滿族摔跤手演練布庫
布庫(滿語:ᠪᡠᡴᡠ,穆麟德:buku )即滿族摔跤[參 225],是滿族最重視的一門格鬥技[參 226]。清朝時期,宮廷曾設立「善撲營」選拔優秀力士二百名,按等級分為頭等、二等、三等。歷史上也一直有康熙帝用布庫兵擒鰲拜的說法[參 227]。布庫的滿語本意是「摔跤手」或「大力士」,該詞源自蒙古語「搏克」(бөх)[參 228]。據清代文獻記載還有「布庫之戲」、「布庫戲」、「演布庫」、「撩腳」、「角抵」、「相撲」、「相搏」等別稱[參 228]。布庫雖為徒手相搏,但技法的關鍵在於腳力,因此腳力的大小對於比賽的勝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參 225]。
滿族摔跤史可追溯至女真人的「拔里速戲」,而拔里速戲則由契丹文化中沿襲而來,此項運動本與蒙古式角力——搏克無太大差別[參 229]。元明時期,居住於東北地區的女真人廣受蒙古文化影響,搏克(布庫)也是其中之一[參 230]。後金時期,統治者以軍事訓練為目的,大力提倡演布庫[參 231]。清朝皇帝每年於承德避暑山莊或北京圓明園高山水長樓前與蒙古各部進行比賽。民國之後,布庫的招數融入中國式摔跤之中,成為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參 232]。其中,「北京流派」完全沿襲了清代善撲營的布庫技法[參 233]。
獵鷹
漁獵民族出身的滿族素好鷹戲[參 234]。其中所使用鷹種以海東青(滿語:ᡧᠣᠩᡴᠣᡵᠣ,穆麟德:šongkoro )為貴[參 235]。海東青獵捕能力很強,非一般鷹鷂可比[參 235]。在清代,獻給宮廷一隻海東青可立折現銀30兩,外加賞銀10兩,毛青布20匹[參 235]。當時寧古塔地區以盛產獵鷹而聞名,當地有專門以捕鷹訓鷹為業的鷹戶,成為清代向朝廷貢獻鷹、鷂的基地之一[參 234]。北京內務府也設置養鷹鷂處,專門負責收繳及訓練。每年秋季,皇帝與眾王公大臣於南苑、北苑或西苑行圍,養鷹鷂處的統領帶著鷹手架鷹出行[參 236]。京旗滿族也好以鷹為戲,他們通常有「較獵」和「比賽」等玩法,相較東北滿族訓鷹捕獵而言娛樂性質更濃[參 236]。而貴胄子弟更是講究,非佳種不玩,也不願從鳥市買成年好鷹。他們通常都是自己在郊區捕捉雛鷹,從頭馴養,才覺有趣[參 236]。直至今日,滿族的訓鷹傳統仍在一些地區完好地保留下來[參 237]。
冰嬉
冰鞋營於太液池表演溜冰與滑射
冰嬉(滿語:ᠨᡳᠰᡠᡵᡝ
ᡝᡶᡳᠨ,穆麟德:nisure efin )是滿族傳統的體育及娛樂活動之一,在關外時期就已非常流行,故乾隆帝稱其為「國俗」[參 238]。每年冬天,冰嬉都是皇家的重要活動之一。清廷特別在鍵銳營中設置「八旗冰鞋營」,進行冰上表演[參 238]。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後金時期,起初的目的是為了培養一直善於在冰上作戰的「特種部隊」[參 238]。其編制有1600人,至嘉慶年間,這支部隊改隸精捷營,編制也縮減為500人[參 238]。民國時期,有一位名叫吳桐軒的老人是當時北京一名具有一定名氣的滑冰好手。他出身滿洲吳雅氏,曾經是慈禧太後御用的「冰鞋處」成員之一[參 239]。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後期,年逾古稀的吳桐軒仍然時常出現在北京各處的冰場上[參 239]。當代體育界中的優秀滑冰運動員也不乏滿族人的身影,如花樣滑冰世界冠軍趙宏博、佟健等。
其他
除了獵鷹之外,滿族人還以飼養其他鳥類為樂趣,尤以京旗滿族為典型。清代京旗滿族養鳥頗為講究,若看文采,就飼養紅綠鸚鵡、虎皮鸚哥、芙蓉、倒掛、碧玉、珍珠等;若聽叫聲,則選擇畫眉、百靈、字字紅、字字黑、小黃鳥等;還有一些專供於欣賞各種技藝的,如梧桐、交嘴等;此外還有飼養鴿子者等[參 240]。斗蛐蛐也是一種廣受京旗滿族喜愛的娛樂活動之一。清朝時期,每至夏秋,從王公貴胄到普通子弟均以此為樂[參 241]。還有一種名為「打拐」的游戲,滿語稱作「噶什哈」(滿語:ᠨᡤᠠᠴᡠᡥᠠ,穆麟德:gacuha )[參 242],東北滿族習慣稱之為「噶拉哈」,滿語意為「髕骨」。京旗滿族玩的拐骨以馬骨為主[參 242],而東北則以豬骨為主[參 243]。清入關之前,曾有人用之賭博,故又被稱為「博戲」[參 243]。清太宗曾諭令八旗子弟,壯者以角弓羽箭習射,年幼者以木弓柳箭習射,對於「好為博戲,閑游市肆者」,要捉拿治罪[參 244]。在此之後,噶什哈逐漸發展為婦女兒童間的游戲。直至今日,在東北的一些地區,仍然受到當地各民族人士的喜愛[參 245]。滿族還有一些傳統的球類運動,如京郊營房的滿族有以踢石球為游戲者[參 242],東北滿族則踢一種以熊皮或豬皮縫制,內填充軟物而成的皮球,稱作「踢行頭」[參 246],這種運動通常在陸上進行比賽,也有於冰上競技者,稱作「冰上蹴鞠」[參 246][參 247]。此外,滿族還有一些兒童闖關的娛樂游戲,如跑馬城等[參 248]。
文學
納蘭性德像
滿族的文學作品以神話故事為主,主要有《天宮大戰》、《女真定水》、《長白仙女》、《尼山薩滿傳》等[參 249]。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尼山薩滿傳》。它講述了描寫尼山薩滿幫助意外身亡的員外之子復活的過程,在滿族之外的其他民族,如錫伯、赫哲、鄂溫克、鄂倫春諸多民族中均有廣泛流傳[參 250]。尼山薩滿傳有齊齊哈爾本、兩種不同的璦琿本、還有滿族人德克登額創作的海參崴本,這四個版本的內容大體一致,以海參崴本流傳最廣,已譯成多國語言出版發行[參 250]。
清朝時期,八旗文學曾繁盛一時。詩人袁枚感嘆「近日滿洲風雅,遠勝漢人,雖司軍旅,無不能詩。」[參 251] 因此誕生了許多漢語言文學著作。以納蘭性德的詞集《飲水詞》、顧太清的詩集《天游閣集》、鐵保所編纂的八旗詩集《熙朝雅頌集》和文康的小說《兒女英雄傳》為典型代表。
曲藝
滿族與曲藝頗有不解之緣,尤其清代八旗子弟特別鍾情於此,當今曲藝界名角也不乏滿族人的身影。就傳統而言,滿族普遍酷愛的曲藝有京劇、子弟書、八角鼓和相聲。其中八角鼓和子弟書是滿族的本民族曲藝,而京劇和相聲在其發展過程中與滿族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京劇
滿族京劇名家程硯秋先生(右)與梅蘭芳大師
京劇,被視作中國的國粹。它融合了徽劇等其他傳統曲種的特點,在清代逐漸形成一種獨立的曲藝形式。當時,上至皇帝、下至普通旗人普遍對聽京戲情有獨鍾[參 252]。前期主要廣泛流行於宮廷,根據不同場合有不同的戲目,如月令承應[注 24]、法宮雅奏[注 25]、九九大慶[注 26]、勸善金科[注 27]、昇平寶筏[注 28]、頂峙春秋[注 29]、忠義璇圖[注 30]等。自嘉道年間起,京旗民間票房逐漸興起[參 253]。著名的票房有「風流自賞票房」、「翠峰庵賞心樂事票房」、「悅性怡懷票房」、「公悅自賞票房」、「游目聘懷票房」、「霓裳雅韻票房」等[參 254]。票友基本為宗室、京旗子弟,其中不乏日後民國時期的名角[注 31]。
然而,為了防止八旗子弟沉湎於戲曲,朝廷禁止在內城開設戲園,更不許旗人登台演唱、「與優伶為伍」[參 255]。但這仍然無法阻攔八旗子弟對戲曲的熱愛。嘉慶十一年(1806年),滿洲御史和順查奏說,京旗子弟中有人登台演戲。結果事後再次追查時,卻發現和順本人也常去違例聽戲。不得已,和順杜撰了一個「密為訪查」的理由,結果被嘉慶帝識破,革職議處[參 256]。至道光年間,違例聽戲、登台演戲之事更多,且爵職越來越高,貝勒奕綺、盛京將軍奕顥、惇親王綿愷、鎮國公綿順、乍浦副都統覺羅善英、副都統常明、松傑、理藩院郎中保舉、副將達崇阿等接連因私匿優伶、游廟聽曲、於府中演戲而獲罪受罰[參 257],貝勒奕綺甚至因此被革去爵位[參 258]。後來,旗人索性自發組織「票房」,與其他旗人票友搭伴演唱以過戲癮[參 259]。由於票房不是正式演戲,故不在禁令之列[參 254]。民國之後,由於不再有法令束縛滿族登台演戲,於是梨園產生了很多滿族名角[注 32]。
京劇中有「旗裝戲」[參 261](又名滿裝戲[參 262]),戲中演員身著滿族服飾來飾演遼、金等番邦人物。《四郎探母》、《雁門關》、《趕三關》、《銀空山》中的蕭太後、鐵鏡公主、代戰公主均身著滿族女子服飾。旗裝京戲中的還使用個別滿語台詞如「巴圖魯」、「額娘」等也是用來詮釋該角色的番邦人物身份[參 261]。另外,清代滿族,尤其是營房滿族對岳飛十分推崇,呼之為「岳老爺」。他們和漢人一樣,聽宋金交戰的戲,習慣以宋為正面,金為反面[參 263]。
八角鼓和子弟書
主條目:八角鼓和子弟書
八角鼓演出照
八角鼓是滿族本民族的原創曲藝,據說本是乾隆年間征金川凱旋途中軍營自娛自樂的一種演藝形式[參 264]。鼓身源自八旗軍鼓,八角形狀,以木為框,單面蒙蟒皮,周圍嵌響鈴,下端還有絲制的穗子,有黃、白、紅、藍四色,象徵八旗的四種顏色[參 264][參 265]。演奏時用手指打擊鼓面發聲,同時搖晃鼓身或用手指搓鼓面發出鈴聲。八角鼓一般由三人出演,一位負責擊鼓彈弦子,一位丑角負責逗哏,還有一位主唱的演者[參 264]。有單演和全堂八角鼓等形式,在清代廣受八旗子弟的喜愛。民國以後,八角鼓逐漸勢微,但由它所衍生的單弦和相聲等曲藝仍然廣受大眾喜愛。單弦是八角鼓三人出演模式的變種,有自彈自唱和唱者加伴奏兩種演藝形式[參 266]。而相聲則是從全堂八角鼓中拆分而成的獨立曲種[參 267]。許多單弦、相聲藝人都是八角鼓藝人出身[注 33]。
八角鼓的主要唱本是子弟書。它源於一種叫做「滿洲調」的傳統小曲[參 268],又經清代八旗子弟再創造發展,故得名「清音子弟書」[參 269]。雖然子弟書並非漢人的原創藝術,但它融合了不少漢文化的說部題材[參 270]。內容以《三國演義》、《紅樓夢》、《西廂記》、《白蛇傳》、《聊齋志異》等名著中的典故為主[參 270]。此外還有一部分表現八旗子弟生活的作品,以筆名「鶴侶」的宗室奕庚為代表[參 271],他所創作的《老侍衛嘆》、《少侍衛嘆》和《女侍衛嘆》為這類題材的典範[參 271]。子弟書節目內容豐富,唱詞多七字一句,唱腔有東城調、西城調(又稱東調、西調)之分[參 272],與大鼓互相影響,但韻律始終獨具一格[參 270]。
相聲
滿族歌者、烏勒本傳承人宋熙東
相聲自全堂八角鼓中拆分而出[參 267][參 273],主要講究「說、學、逗、唱」四門功課,有單口、對口、群口相聲等表演形式。由於相聲融合了八角鼓、子弟書等滿族曲藝,故尤其在滿族群體中廣受喜愛。相聲界滿族名家輩出,有阿彥濤、恩緒、裕二福、裕德隆、郭啟儒、常寶堃、趙佩茹、侯寶林、王鳳山、侯耀文、王平、於謙[參 274]、徐德亮等名家名角。
其他
除了八角鼓和子弟書之外,滿族還有本民族語言的說部藝術「烏勒本」(滿語:ᡠᠯᠠᠪᡠᠨ,穆麟德:ulabun )流行於東北地區[參 275]。它的體裁主要有兩大種類,一是廣藏於滿族民眾中之口碑民間文學傳說故事,如《尼山薩滿傳》;二是謠諺以及具有獨立情節、自成完整結構體系、內容渾宏的長篇說部藝術[參 275]。舞蹈方面則有滿族秧歌[參 276],至今仍為東北地區各民族人士所喜愛。
宗教信仰
滿族的宗教信仰比較多元化。起初,滿族及其前身民族基本上以薩滿教為主。清朝入關、接觸中原文化之後,除了保留了一些薩滿教習俗之外,滿族人受中原民間信仰影響最大。佛教和基督教也各有一定影響。當代滿族以無宗教人士為主[參 4]。
薩滿教
主條目:薩滿教
滿族的薩滿教歷史由來已久,對滿族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清朝入關之後,盡管滿族民眾普遍接受了中原民間信仰,但仍保留許多薩滿教遺俗。主要體現在靈魂信仰、叫魂、追魂、圖騰崇拜、夢魘信仰、善人神化等方面[參 277]。由於清朝統治者視宗教為一種籠絡其他勢力的手段,故並未給薩滿教這個本民族的宗教施以特惠[參 278]。除了清代宮廷內的坤寧宮祭祀和宮內堂子祭祀之外,北京沒有薩滿祭祀之所[參 278]。因此東北一直流傳著薩滿和喇嘛鬥法,以及皇帝幫助喇嘛迫害薩滿的民間傳說,這些都是薩滿教徒對本民族的皇帝懷有不滿情緒的體現[參 278]。
佛教
因為女真人在金朝時期就開始受渤海、高麗、遼朝和宋朝影響,已有佛教流傳[參 279],所以滿族對佛教並不陌生。清朝皇帝素來有「佛爺」之尊號,藏傳佛教亦視其為文殊菩薩化身[參 280]。努爾哈赤、皇太極均與藏傳佛教之格魯派有頻繁接觸[參 281][參 282]。其後的皇帝都有較高的佛法造詣,尤其是順康雍乾四位[參 279]。然而,佛教主要是清朝上層籠絡蒙藏貴族的一種手段,與普通滿族民眾的信仰關系並不大[參 278]。
民間信仰
關羽像
他是清朝的「護國神」
清兵入關之後,普通滿族民眾受中原漢族的民間信仰影響是最大的[參 278]。滿族所祭之神明,除在家祭祖之外,已同漢族基本一致[參 278],尤以關帝崇拜為重。清代滿族視關帝為「護國神」,言必稱「關瑪法」(滿語,譯為關爺爺)或「關老爺」,不敢稱其名諱,尊崇無以復加[參 278]。連關帝身旁的關平、周倉二人,也尊稱老爺,禮敬有加。至於玉皇、三官、呂祖、天後等各種道教神祇,滿人亦多為崇信。滿族也有財神崇拜,但所拜之財神不止一位。有紅袍紗帽著明代裝束的,有翎頂袍褂著清代裝束的,還有一種財神則類似於狐仙[參 283]。滿族還供奉灶神,灶神旁邊通常還有其夫人「灶王奶奶」。傳說灶王爺在每年臘月二十三晚上會上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他所在人家這一年來的狀況,主要是訴其罪過。所以清代滿族人家還會在這一天燒香以及供上關東糖,稱為送灶王,囑咐灶神「好事多說,不好事少說」[參 284]。此外,滿族還信奉白衣觀音、長白山神、兔兒爺、茅姑姑等漢族神明和一些其他蒙、藏民族神明的習俗[參 285]。
基督教
滿族也有基督徒。早在清朝雍乾年間就有宗室、和碩簡親王德沛受洗成為天主教徒,聖名「約瑟」,他的福晉也一同受洗,聖名為「瑪利亞」[參 286]。同時期還有多羅貝勒蘇努的幾個兒子為虔誠的天主教徒[參 286][參 287]。嘉慶年間還有旗員佟恆善、佟瀾等人虔誠奉教[參 286]。近代著名的滿族基督徒有英斂之、老舍、傅涇波等。
傳統節日
滿族的傳統節日有許多來源於漢族習俗,如春節、端午節[參 189]等。也有一部分是滿族文化所固有的,如添倉節、絕糧日和頒金節(滿語:ᠪᠠᠨᠵᡳᠨ
ᡳᠨᡝᠩᡤᡳ,穆麟德:banjin inenggi )等。添倉節在每年的農歷正月二十,這一天東北滿族人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一習俗至今仍在東北農村保留著[參 189]。絕糧日在每年的農歷八月二十六。傳說努爾哈赤在某次軍事行動中陷入絕糧危機,附近村莊的民眾得知消息趕來支援,由於戰場無餐具,就用蘇子葉包著吃。後來,軍隊打了勝仗,為使後世子孫銘記創業艱辛,將這一天定為「絕糧日」。在這一天,滿族人有吃包飯的習俗[參 189]。頒金節是滿族的誕生之日,在每年的農歷十月十三[參 12]。清太宗皇太極於1635年的這一天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諸申」為「滿洲」
⑸ 滿族的服飾有什麼特徵
馬蹄袖是游牧民族最顯著的特徵,在清朝中有反映,而農耕民族注重審美觀,崇尚嫻靜,舒適,衣服較寬松,...
清代服飾 清代男子服裝主要有袍服、褂、襖、衫、褲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禮服。其中有一種行褂,長不過腰,袖僅掩肘,短衣短袖便於騎馬,所以叫「馬褂」。馬褂的形制為對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別。對襟馬褂多當禮服。大襟馬褂多當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缺襟(琵琶襟)馬褂多作為行裝。馬褂多為短袖,袖子寬大平直。顏色除黃色外,一般多一天青色或元青色作為禮服。其它深紅、淺綠、醬紫、深藍、深灰等都可作常服。本土為戴暖帽、穿馬褂、行袍的男子。
清代服飾 清代男子服裝主要有袍服、褂、襖、衫、褲等。其中一種為「馬甲」或稱「坎肩」,男女皆著。樣式有大襟、對襟、琵琶襟等。一般穿在裡面,樣式也比較窄小。清末時,有把馬甲穿在外面的。還有一種多鈕扣的馬甲,稱「巴圖魯看坎肩」( 巴圖魯是滿語,是「勇士」之意)。這種馬甲,四周鑲邊,在正胸釘一橫排鈕扣,共十三粒,俗稱「一字襟」馬甲,或稱「十三太保」。先在朝廷要官服用,故稱「軍機坎」。以後,一般官員也多穿著,成為一種半禮服。
清代服飾 清代男子服裝主要有袍服、褂、襖、衫、褲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禮服。清代禮服一般無領,穿時需在袍服上另加一硬領。春秋季節,用淺湖色緞,冬季用絨或皮,這種領子,又稱「領衣」,又因形似牛舌,故俗稱「牛舌頭」。質料用布或綢緞,前為對襟,用鈕扣系之,束在腰間。還有一種披肩。形似菱角,上面綉以紋樣,多用於官員朝服。本土為領衣實物。
清代服飾 清代婦女發飾,分為滿漢二式。初期還保留各自的原有形制,後在相互影響之下,都有明顯的變化,而且各地風俗也不一樣。清朝中葉,漢族婦女模仿滿族宮女發飾,發飾品種繁多,各個時期流行的發式也各不相同。漢族婦女服飾,初期仍如明末之舊。經過不斷的演變,終於形成一代特色。凡後妃命婦,用鳳冠、霞帔。普通婦女除婚嫁及入殮時「借穿」一下這種服飾外,其它場合以披風、襖裙作為禮服。袍衫(旗袍)為滿族婦女的主要裝束,也深受漢族婦女的喜愛,不過滿族的女裝沒有漢族的寬大。滿族女裝一般為窄而瘦長,多在外面加坎肩。此圖為梳旗髻、穿旗袍及梳平髻、穿襖裙的婦女。
清代服飾 清代婦女發飾,分為滿漢二式。初期還保留各自的原有形制,後在相互影響之下,都有明顯的變化,而且各地風俗也不一樣。漢族婦女的發式,在清代中葉模仿滿族宮女發式,以高髻為尚。以後還流行過平髻、圓髻、如意髻等樣式。清末,崇尚梳辮,初在少女中流行,以後逐漸普及。滿族婦女發式,大多以為鈿子為飾。鈿子以鐵絲為骨,也有用藤絲的,外面裱以黑紗,上面飾有翠翟。普通滿族婦女,多為「叉子頭」式,也稱「兩把頭」、「把兒頭」的。後來,受漢族影響,一般都將發髻梳成扁平的形狀,俗稱「一字頭」。到了清末,這種發髻越來越高,逐漸變成「牌樓式」的固定裝飾,只需套在頭上,再加一點花朵即可,名為「大拉翅」。漢族婦女服飾,初期仍如明末之舊。經過不斷的演變,終於形成一代特色。凡後妃命婦,用鳳冠、霞帔。普通婦女除婚嫁及入殮時「借穿」一下這種服飾外,其它場合以披風、襖裙作為禮服。而滿族婦女的主要裝束為袍衫(旗袍),不過滿族女裝一般為窄而瘦長,多在外面加坎肩。
⑹ 汽車配件網上商城有哪些
汽車配件網上商城有巴圖魯、京東、淘寶、騰達汽配網、北邁汽配網等等。
列舉如下:
1、巴圖魯
圖魯是一家新型的電子商務公司,致力於互聯網在汽車後市場領域的垂直應用,傾力打造的汽車配件B2B電商平台「汽配鋪」,實現了「全車件」汽配在線智能下單交易,以智能化的交易和專業化的服務,實現了信息流、物流、資金流、數據流的四流合一,完成了對傳統汽配產業的價值重構、體驗重構和交易方式重構。
2、京東
在線銷售:計算機、手機及其它數碼產品、家電、汽車配件、服裝與鞋類、奢侈品、家居與家庭用品、化妝品與其它個人護理用品、食品與營養品、書籍與其它媒體產品、母嬰用品與玩具、體育與健身器材以及虛擬商品等,共13大類3150萬種SKU的商品。
3、淘寶
淘寶網是亞太地區較大的網路零售、商圈,由阿里巴巴集團在2003年5月創立。淘寶網是中國深受歡迎的網購零售平台,擁有近5億的注冊用戶數,每天有超過6000萬的固定訪客,同時每天的在線商品數已經超過了8億件,平均每分鍾售出4.8萬件商品。
4、騰達汽配網
騰達汽配網,進口汽車配件在線銷售平台,擁有強大的供應鏈、完整的汽配數據支持。以專業、正品、快捷為服務理念,為客戶提供優質汽配產品,值得信賴的汽配采購網站。
5、北邁汽配網
北邁汽配網是北邁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自1998年正式涉足電子商務以來繼北邁數碼網、北邁時尚網兩大網站後重磅推出的又一獨立運營的電子商務網站之一。
⑺ 請問那種清末民初的那種象旗袍一樣的襖叫什麼阿
滿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其服飾高雅華麗,在中國民族服飾文化中獨樹一幟,並對中國的服飾文化發展產生過很大影響。 由於寒冷的生活環境和射獵生活的需要,過去滿族人無論男女,均多穿「馬蹄袖」袍褂。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後,「旗人」的裝束,便成為「旗袍」(滿語稱「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樣一般是無領、大襟、束腰、左衽、四面開衩。穿著既合體,又有利於騎馬奔射。出獵時,還可將干糧等裝進前襟。這種旗袍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無領。努爾哈赤為統一衣冠,曾釐定衣冠制,規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領,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帶領子,只有入朝時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領;二是在窄小的袖口處還接有一截上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似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綰起來,冬季行獵或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類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響拉弓射箭,故又稱之為「箭袖」(滿語稱之為「哇哈」)。滿族入主中原以後,「放哇哈」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官員入朝謁見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將馬蹄袖彈下,然後再兩手伏地跪拜行禮。 旗袍的外面還習慣套一件圓領、身長及臍、袖長及肘的短褂。因這種短褂最初是騎射時穿的,既便於騎馬,又能抵禦風寒,故名「馬褂兒」。清初,馬褂兒是八旗士兵「軍裝」,後來在民間流行起來,具有了禮服和常服的性質,其式樣、面料也更加繁多。滿族人還喜歡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為棉、夾和皮數種,為保暖之用。樣式有對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種。 而作為有清一代「時裝」的滿族女式旗袍,則多有發展。當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鑲」的做法,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辛亥革命後,旗袍樣式由肥變瘦;在20世紀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30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開高衩,並突出曲線美;40年代又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廣泛,棉、毛、絲、麻和各種化纖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長、短袖之分之外,還分皮、棉、單、夾數種,便於在不同季節穿用。經過不斷改進的旗袍,一般樣式大致為:直領,窄袖,右開大襟,釘扣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講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領口、袖口和衣邊上綉有各色圖案的花邊。如此既襯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顯得文雅大方。具有東方色彩的旗袍現已成為中國婦女普遍喜愛的中式服裝。 旗袍和「旗頭」、「旗鞋」等搭配起來,就構成了滿族婦女典型的傳統服飾裝束。 「旗頭」指的是一種發式,也稱發冠。類似扇形,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長約30厘米、寬約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上即可。上面還常綉有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旗頭」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發冠,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身體挺直,顯得分外端莊穩重,適應於隆重場合。 「旗鞋」款式獨特,是一種高木底綉花鞋,又稱「高底鞋」、「花盆底鞋」、「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和「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綉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穿這種高底鞋走起路來顯得姿態優美。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 滿族的帽子種類較多,主要分為涼帽和暖帽兩種。過去,滿族人常戴一種名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稱「帽頭兒」,其形狀上尖下寬,為六瓣縫合而成。底邊鑲一約3厘米寬的小檐,有的甚至無檐,只用一片織金緞包邊。冬春時一般用黑素緞為面,夏秋則多用黑實地紗為面。帽頂綴有一個絲絨結成的疙瘩,黑紅不一,俗稱「算盤結」。帽檐下方的正中釘有一個「標志」,稱「帽正」,有珍珠、瑪瑙的,也有小銀片、玻璃的。相傳這種帽最早始於明代初期。因其為六瓣縫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統一」之意,故盛行起來。滿族入關以後,受中原文化影響,也取其「六合統一」之意,開始戴用此帽,而且頗為流行。現在,在有關清代和民國時期的電視、電視劇中,我們仍能經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滿族男人多穿雙脊臉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種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緞布料。鞋前臉,鑲雙道或單道黑皮條。鞋尖前凸上翹,側視如船型。婦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綉花卉圖案,鞋前臉多綉有「雲頭」)外,還有一種「千層底鞋」。「千層底鞋」用多層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為布料,一般不綉花卉等圖案,多在勞動中穿用。 還有一種很有特點的鞋,叫烏拉(靰鞡)鞋,多為滿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豬皮縫制,內絮靰鞡(烏拉)草,既輕便,又暖和,適於冬季狩獵和跑冰。 滿族婦女是腳穿旗鞋,身著旗袍,頭帶旗頭;滿族男子一般也是穿長袍,只是長袍外面常罩上一件坎肩(馬甲)。 滿族的女式旗鞋,稱為「寸子鞋」,亦稱「馬蹄底鞋」。鞋底中間即腳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頭,用細白布包上,木跟不著地的地方,常用刺綉或穿珠加以裝飾,因鞋底平面呈馬蹄形,所以得名;還有一種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狀,稱為「花盆底鞋」;老年婦女和勞動婦女所穿旗鞋以平木為底,稱為平底綉花鞋,亦稱「網雲子鞋」。滿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綉花,而襪子多為布質,襪底也納有花紋。 男式旗鞋是滿族及愛新覺羅家族具有民族特色的鞋,又叫「兀拉」,是用獸皮或家畜皮製成。幫底相連,形狀前平後圓,口方,前臉上聚皮納褶,四周安有六個小耳,穿皮條或麻繩系緊。冬季鞋內放兀拉草,輕便、暖和。貴族則穿靴,上朝穿方頭朝靴,平時穿一種薄底短筒輕便靴,俗稱「快靴」,也叫「爬山虎靴」。還有一種家制布鞋,大多是厚底、素幫、圓口或方口式,鞋臉上鑲著皮條製成的單梁或雙梁。 旗袍是滿族最有特色的服裝。滿語為「衣介」,也就是長袍的意思。男子的旗袍是無領(也有圓領的)捻襟、窄袖(也稱箭袖、馬蹄袖)扣絆、兩面或四面開衩、束帶。箭袖或馬蹄袖,平時挽起,冬季打獵或作戰時放下,覆蓋手背,用以禦寒,後來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開衩本是為了上下馬方便,後成了區分等級的標志。皇族宗室開四衩,官吏士俗開兩衩。還有一種便服,不開衩的袍,俗稱「一裹圓」。 坎肩是滿族男子服裝特色之一。坎肩(又稱背心、馬甲),是一種無袖短衣。有單、夾、棉、皮等幾種。滿族獵戶多穿毛朝外的皮坎肩。女子的坎肩多用布制,四邊鑲有彩條。另外,滿族坎肩的樣式也很多,常見的有對襟直翹、對襟圓翹、捻襟、琵琶襟、一字襟、人字襟等。還有一種多紐扣的馬甲,稱為巴圖魯坎肩。坎肩也正是以這種獨有的魅力,流傳至今,成為各民族人民喜愛的一種服飾。 女式旗袍基本與男式相同,只是多一些裝飾而已。女式旗袍除也是直立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外,下擺及小腿,有綉花紋飾。滿族婦女往往在衣襟、領口、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根據季節變化,還可分為單、夾、棉、皮等幾種。 隨著社會的發展,男旗袍逐漸廢棄,女旗袍則不斷演化,由寬腰直筒式逐漸變成了緊身合體的曲線型、流線型,成為代表中華民族的一種女式服裝。 滿族人的發式是繼承了金代女真人之習俗。男子發式是「半剃半留式」, 這與滿族先民女真人的「辮發垂肩,留腦後發」有一定承襲關系。滿族婦女「辮發盤髻」的習俗,也是來自女真遺風。「兩把頭」是滿族婦女最具有代表性的發式,即將頭發夾於頭頂,分成兩綹,結成橫長式的發髻,以高髻為尚。再將後面余發 成一個「燕尾」式的長編髻,壓在後脖領上,使脖頸挺直,加之穿高底旗鞋,走起路來分外端莊、文雅。 清代中期以來,滿洲貴族婦女盛行頂戴「大拉翅」(旗頭)。它是由「兩把頭」的發式發展而來的。 滿族男子一般戴禮帽。大凡禮帽,一般都在頂珠之下裝有短翎管,用來佩飾羽翎。日常滿族男子戴的,還有圓形瓜皮便帽。
⑻ 滿族有那些風俗習慣
滿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服飾
滿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其服飾高雅華麗,在中國民族服飾文化中獨樹一幟,並對中國的服飾文化發展產生過很大影響。
由於寒冷的生活環境和射獵生活的需要,過去滿族人無論男女,均多穿「馬蹄袖」袍褂。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後,「旗人」的裝束,便成為「旗袍」(滿語稱「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樣一般是無領、大襟、束腰、左衽、四面開衩。穿著既合體,又有利於騎馬奔射。出獵時,還可將干糧等裝進前襟。這種旗袍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無領。努爾哈赤為統一衣冠,曾釐定衣冠制,規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領,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帶領子,只有入朝時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領;二是在窄小的袖口處還接有一截上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似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綰起來,冬季行獵或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類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響拉弓射箭,故又稱之為「箭袖」(滿語稱之為「哇哈」)。滿族入主中原以後,「放哇哈」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官員入朝謁見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將馬蹄袖彈下,然後再兩手伏地跪拜行禮。
旗袍的外面還習慣套一件圓領、身長及臍、袖長及肘的短褂。因這種短褂最初是騎射時穿的,既便於騎馬,又能抵禦風寒,故名「馬褂兒」。清初,馬褂兒是八旗士兵「軍裝」,後來在民間流行起來,具有了禮服和常服的性質,其式樣、面料也更加繁多。滿族人還喜歡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為棉、夾和皮數種,為保暖之用。樣式有對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種。
而作為有清一代「時裝」的滿族女式旗袍,則多有發展。當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鑲」的做法,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辛亥革命後,旗袍樣式由肥變瘦;在20世紀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30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開高衩,並突出曲線美;40年代又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廣泛,棉、毛、絲、麻和各種化纖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長、短袖之分之外,還分皮、棉、單、夾數種,便於在不同季節穿用。經過不斷改進的旗袍,一般樣式大致為:直領,窄袖,右開大襟,釘扣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講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領口、袖口和衣邊上綉有各色圖案的花邊。如此既襯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顯得文雅大方。具有東方色彩的旗袍現已成為中國婦女普遍喜愛的中式服裝。
旗袍和「旗頭」、「旗鞋」等搭配起來,就構成了滿族婦女典型的傳統服飾裝束。
「旗頭」指的是一種發式,也稱發冠。類似扇形,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長約30厘米、寬約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上即可。上面還常綉有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旗頭」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發冠,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身體挺直,顯得分外端莊穩重,適應於隆重場合。
「旗鞋」款式獨特,是一種高木底綉花鞋,又稱「高底鞋」、「花盆底鞋」、「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和「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綉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穿這種高底鞋走起路來顯得姿態優美。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
滿族的帽子種類較多,主要分為涼帽和暖帽兩種。過去,滿族人常戴一種名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稱「帽頭兒」,其形狀上尖下寬,為六瓣縫合而成。底邊鑲一約3厘米寬的小檐,有的甚至無檐,只用一片織金緞包邊。冬春時一般用黑素緞為面,夏秋則多用黑實地紗為面。帽頂綴有一個絲絨結成的疙瘩,黑紅不一,俗稱「算盤結」。帽檐下方的正中釘有一個「標志」,稱「帽正」,有珍珠、瑪瑙的,也有小銀片、玻璃的。相傳這種帽最早始於明代初期。因其為六瓣縫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統一」之意,故盛行起來。滿族入關以後,受中原文化影響,也取其「六合統一」之意,開始戴用此帽,而且頗為流行。現在,在有關清代和民國時期的電視、電視劇中,我們仍能經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滿族男人多穿雙脊臉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種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緞布料。鞋前臉,鑲雙道或單道黑皮條。鞋尖前凸上翹,側視如船型。婦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綉花卉圖案,鞋前臉多綉有「雲頭」)外,還有一種「千層底鞋」。「千層底鞋」用多層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為布料,一般不綉花卉等圖案,多在勞動中穿用。
還有一種很有特點的鞋,叫烏拉(靰鞡)鞋,多為滿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豬皮縫制,內絮靰鞡(烏拉)草,既輕便,又暖和,適於冬季狩獵和跑冰。
住行
滿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適應他們的生產生活習慣。滿族農村房屋正房一般為三間或五間,坐北朝南便於採光,均在東端南邊開門,形如口袋,俗稱「口袋房」,便於聚暖。東西各有廂房,配以門房,這便構成通常所說的四合院。房屋多為起脊磚瓦房,俗稱「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門向南開,高大寬敞。房內正對門一間謂堂屋,又稱外屋,設廚灶鍋台、水缸,灶通西內室火炕,火炕,滿語稱「土瓦」。從堂屋西牆開門為裡屋,為南、北、西三面構成「萬字坑」或「蔓枝炕」。滿族尚右,西牆供祖宗牌位。西炕為窄炕,不住人,下通煙道。南北對面炕。上鋪炕席,或糊炕紙刷油。炕梢置衣櫃,櫃內裝衣物,櫃上疊置被褥、梳妝用品。夜間長輩居於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就寢時,頭朝炕外,腳抵牆,對防寒和呼吸新鮮空氣頗為適宜。牆壁多貼有紙畫。為御北方寒冷,有的還建有火地。屋外西山牆頭砌有圓形煙囪(滿語稱為呼蘭),高出房檐數尺。煙囪根底有窩風窠,以擋逆風。南北牆上有窗,窗戶紙糊在窗欞外,多「高麗紙」,紙上淋油或鹽水,免得為雨雪淋濕脫落。窗欞及門上亮子窗欞構成各種圖案,美觀牢固。窗戶分上下兩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風。房樑上常懸有悠車,嬰兒放在悠車里。炕上擺有長方形的炕桌,吃飯時圍桌盤膝而坐,暖和方便。桌的左右鋪有氈褥子以待賓客。房欞、椽、棟多有雕花油彩。廂房則設碾房和倉庫(滿語稱哈什)。房外四周環砌圍牆。院內東南豎「索倫桿」,桿上有錫斗,桿下放三塊石,稱為「神石」。桿後是一面用磚砌成的壁牆,牆頭飾有雨搭。
過去,城中的富貴人家多住四合院。四合院大門多為三間屋宇式建築,正房三至五間,東西廂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間,四周圍以磚牆,門房兩側設有石礅,稱為上馬石。有的四合院分為前後兩院。滿族的這些民間居所式樣,大部分保留在東北的滿族聚居區。但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傳統建築方式外,絕大部分已建造成更為寬敞明亮的現代式房屋。
為適應山區和林海雪原居住環境,滿族聚居地區的傳統交通工具主要有馬車、爬犁、獨木舟和樺皮船等。爬犁(滿語稱法喇)是雪上交通工具,將兩根樹干用火烤後彎成弓形,上端翹起,貼地部分寬約1米半,上面鋪板或做成箱式,駕以馬、牛,載人載物極為輕便。目前只在較寒冷的北部山區偶爾使用。滿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最早是獨木舟(滿語稱威呼),由粗大原木鑿空而成,可容數人。還有一種樺樹皮船,製作較為麻煩。先做龍骨,里外附上樺樹皮,一人可以扛著行走。相當輕便。現在已經不多見,被現代船隻所取代。
禮儀
滿族是一個十分注重禮節的民族。滿族人見面或拜見客人,有各種禮節,其中有打千禮、撫鬢禮、拉手禮、抱見禮、半蹲禮、磕頭禮等。其中,打千禮、抱見禮、磕頭禮主要為男人所用,其他則用於婦女。打千禮用於晚輩對長輩、下屬對長官,形式為彈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彎,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並問安。抱見禮是平輩之間用,晚輩對長輩也可用,不過晚輩要抱長輩的腰,長輩撫晚輩的背,等等。現在,有些繁瑣的禮節已被簡化。
滿族尊老敬上的傳統更為明顯。晚輩每日早晚要向父、祖問安,途中遇長輩人要讓路,吃飯時長輩先坐先吃。滿族重感情講信義,對賓朋真誠相待,有客人必設宴招待,所允諾之事必全力去做。
滿族傳統的婚姻儀式較為復雜,大致經過通媒、放定、納彩、過箱、迎親、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門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請媒人向女方家求婚,兩家都同意後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贈如意或釵釧諸物為定禮。然後是定婚,即選擇吉日,男方家及其親戚往女家問名,女家設宴款待,男方家長致辭求婚,女方家則推謝再三,男方家堅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後,才算定下婚事。此時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長輩。定婚後要過禮,也是選擇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綢緞、羊、鵝等禮物。男方家還要贈銀兩錢財。此時要議定婚期。進入迎親階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妝,俗稱「過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謝。迎親時,新郎在迎親隊伍的陪伴下趕著彩車迎親,在途中兩車相錯時,新娘的哥哥將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車,俗稱「插車」(由於各地區滿族風俗不同,也有新郎與迎新隊伍直接到新娘家迎親的。還有的地方有"旗俗不親迎"之說)。新娘至新郎家,換車乘轎,花轎落地,新郎要虛射三箭。新娘蒙紅蓋頭下轎,與新郎站在事先擺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後撤天地桌,新娘進入臨時搭的帳篷,謂之坐帳。坐帳時「開臉」,換頭型。坐帳後,新娘跨過馬鞍進洞房,新郎用秤桿揭去蓋頭扔到房檐上。夫妻飲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孫餑餑,眾人鬧洞房。在婚日當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後第一天,新娘給夫家親戚裝煙敬茶,拜宗族,認明輩分,謂之分大小。一般在結婚三日之後,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見娘家人並拜祖宗。婚後一個月,新娘回娘家住一個月,謂之住對月。到了這時,婚娶儀禮乃告結束。
這些繁雜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滿族聚居地區已經簡化,並且融合了現代形式。比如插車,演變為男女青年騎自行車或摩托車,各自由婚慶隊伍陪伴,從自己的家裡出發,行進至中途相遇時,兩人交換自行車或摩托車,再一同到新郎家。還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變為新人拜雙方父母。雖然有變化,但仍然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滿族的婚姻儀式因居住地區不同而略有變化,並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滿族的育兒習俗比較特殊。生男在門左掛弓箭,生女在門右掛彩色布條,娘家送一個悠車。生兒三天時,親朋送賀禮,俗稱「下奶」。並舉行洗禮,稱「洗三」。滿月時要請客人來「做滿月」,並將弓箭或布條取下掛在「子孫繩」上。百日時,要用從各家要的彩布條編成鎖,稱掛鎖。周歲時要舉行較為隆重的儀式,讓孩子「抓周」。一般在16歲時,男孩剃發,女孩盤發髻。至今在東北滿族聚居區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滿月」、「抓周」等傳統習俗。
葬俗
滿族的喪葬以土葬、火葬為主,土葬和火葬歷史都很久遠。在滿族入關前以火葬為主,這主要是由於他們經常遷移。另外,八旗將士在清初戰死較多,屍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滿族入關後逐漸發生變化,從火葬與土葬並用發展為以土葬為主。喪葬儀式是,死者臨終前穿壽衣,多為長袍、馬褂,為單數。屋內停靈,一般在7日之內。用木板做成靈床,頭西腳東。靈幡用3尺左右的紅布製成,上綴以黑穗,懸掛在院中高桿上。滿族人用的棺具形狀特別,上部隆起,上寬下窄,稱「旗材」。
停靈期內合家舉哀,舉行祭奠。入殮時棺內放金銀等物,貧者用金銀箔元寶代替,口含銅錢或玉器,靈具放在院內靈棚內。出殯多選陰歷單日,抬靈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殯後要感謝幫忙的人並請吃飯。下葬後,每7天到墳上燒一次紙,連燒7次。百日時要燒百日,周年時要燒周年。滿族燒紙是將紙疊成口袋狀,俗稱燒口袋。清明節要上墳,燒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來,滿族的喪葬又改為火葬為主。但祭奠親人的儀式仍然保留了許多古老傳統,如清明節燒口袋、插佛托、燒七、燒百日、燒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禁忌
滿族禁忌較多。不允許褻瀆神靈和祖宗。比如滿族以西為貴,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許住人和放雜物,不能有各種不敬行為。不許打狗,更禁忌殺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許外族人戴狗皮帽子進家。傳說努爾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獸,盡可以打來吃,但是,今後不準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義犬。"從此愛犬、敬犬便成了滿族的習尚。另外,滿族人不僅不食烏鴉之肉,還有飼喂烏鴉、祭祀烏鴉之俗。
參考資料:http://www.e56.com.cn/system_file/minority/manzu/fengsu.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