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頁前端 » 之前端午節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之前端午節

發布時間: 2022-04-19 19:12:27

1. 端午節的來歷是什麼,關於端午節的傳說又有哪些

端午節是中國一個非常傳統並且有著淵源歷史的節日,最開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端午節的習俗,至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在民間傳誦最廣的就是用來紀念屈原,除此之外還有有傳說是用於紀念伍子胥、孝女曹娥,及起源於古代某個民族的圖騰祭祀四個主要傳說。

古時候少數民族的祭祀活動
雖然大部分人都認為是屈原投了江之後才有的端午節,但實際上屈原當時自己也過端午節,從近代出土的文物以及大量的考古研究都證明在新石器時代時就有一個部族,人們稱之為百越族,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自稱是龍的傳人,而他們日常就喜歡用葉子包裹著食物來吃東西,而且根據專家的推斷這是一個非常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

在那個時候他們已經大量生產石器工具,還有少部分的青銅器件,生活中的各類瓶瓶罐罐也是他們這個族落特有的習俗之一,直到了秦漢時代,這一群百越人仍然會在端午節的時候開始祭祖活動,經過了數千年的歷史發展,端午節漸漸的也變成了漢族人民的傳統習俗,而百越族喜歡用葉子裹著食物吃的習慣也成了端午節的特色之一。

2. 端午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戰國時期。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龍節、重午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是上古百越先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南方百越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祀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

(2)之前端午節擴展閱讀:


據文獻記載,遠古時古越人天皇氏已發明天乾地支。古越人最早的歷法是干支歷,以天地純陽之氣極盛(《易經》:飛龍在天)的午月午日為龍圖騰祭祀日。據河姆渡遺址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七千年前(或更早),越地就有了競渡所用的獨木舟和木槳。

據專家考證,進行龍舟競渡的先決條件必須是在產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區,這正是我國南方地區的特色。據此可以推測,端午的習俗最初可能只在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流行,後來才傳到長江上游和北方中原地區。

3. 最早哪個朝代開始過端午節的

先秦吳越時期就有了,最早是為了祭拜龍祖的。後來戰國時期屈原投江,讓這個節日附加了祭奠屈原的意思。

4. 屈原投江之前就有端午節了,端午到底是怎麼來的

其實在上古時期就已經有了端午節這種說法。


端午節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流傳了幾千年,一到每年五月初五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吃粽子劃龍舟,以此來紀念端午節。很多人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其實在屈原之前就已經出現了端午。在上古時期,人們記錄時間不是用年月日這種說法,而是用天乾地支。而在這種記錄下,便有每到五日的時候都稱為午這種說法,所以說五月初五,其實最早便來源於午月午日。



所以在戰國之前,上古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端午節的說法。

5. 屈原之前有沒有端午節端午節的來源究竟是什麼

屈原之前就已經有了端午節的存在,追根朔底端午節的來源是在上古時期。那個時候,五月五日稱呼為午月午日,端午節在那個時候,就已經存在。


到了南北朝時期,社會轉變比較大,比如說人口遷徙,造成了不同的文化相互交織在一起,各種不同的習俗也被相互融合起來,比如說南方和北方的觀念與習俗,又比如說端午和夏至的說法。後來在文學作品中,也出現了對於這些風俗的解釋,並且和屈原聯系在一起,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意義。

6. 端午節是那個朝代開始的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
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

7.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由驅毒避邪的節令習俗衍生出各地豐富多彩的祭祀、游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插艾蒿、掛菖蒲、喝雄黃酒、吃粽子、龍舟競渡、除五毒等。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

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7)之前端午節擴展閱讀: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該文獻成了現代人們查考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習俗的重要參考。端午節起源於何時──長期以來眾說紛紜,說法不一,爭論不休。關於端午節起源的主要觀點有四種:據考證,端午的"龍舟競渡"習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經存在。古代南方百越的吳越一帶於春秋之前就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

即使在屈原本人的詩作中,也可以反映出當時競渡的風俗來,如《楚辭˙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屈原所乘的這種狹長而輕小的舲船實質上也就是當時一種競度所用的船。

8. 端午節由來的演變

一、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說

相傳,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為了寄託哀思,盪舟江河之上,此後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二、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是五月五日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自刎而死後,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三、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孝女曹娥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四、端午節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

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

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8)之前端午節擴展閱讀

端午節的習俗:

1、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乃遺俗也。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十分流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2、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粽,即「粽籺」,俗稱「粽子」,屬「籺」的其中一種。「籺」是逢年過節時用來拜神祭祖的貢品,籺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節日會做不同的籺,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習俗。

3、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

9. 屈原之前有端午節嗎之前的端午節是紀念什麼

屈原之前,也是由端午節的,在那之前,人們在端午節主要是祭祀神靈、驅除妖邪以求平安的。直到了東晉時期,那時候的文人墨客,為了紀念民族英雄屈原,就將端午節與屈原聯系在一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如今端午節的習俗。

直到屈原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自盡後,很多文人墨客感其忠誠,所以將端午節與屈原結合在一起,目的讓後世子孫能夠銘記屈原,每年五月初五端午節,都向他祭拜。從如今來看,這個結合很妙,加深了端午節的文化底蘊,形成了紀念屈原的優良傳統節日。如今,端午節的習俗已經在不斷演化,除了古時候掛艾葉驅除的習俗還保留外,現在我們還增加了賽龍舟的習俗。所以一到端午節,各地龍舟賽就火熱開啟,好不熱鬧,

10. 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是什麼

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如下:

一、來歷

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流傳最廣的一種是紀念屈原。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汩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蚊龍。又傳,屈原投汩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

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享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寒。

二、習俗

1、賽龍舟

賽龍舟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十分流行。這是民間信仰中崇拜龍的一種形式,借龍的神威祈福、辟邪。賽龍舟分為請龍、祭龍神、游龍和收龍等幾個環節。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准備競渡。

2、吃粽子

吃粽子是端午節的重要傳統習俗之一,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簕古子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有尖角狀、方狀等。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北方大多以吃甜棕為主,南方則更偏愛咸粽。

3、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傳統習俗之一,香囊內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葯,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陽以四色線系臂,並佩戴香囊,小巧玲瓏精緻可觀,現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工藝品。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在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4、跳鍾馗、懸鍾馗像

跳鍾馗是一種民間舞蹈,又稱「嬉鍾馗」,源自北宋,是古徽州遺存下來的一種傳統民俗表演,體現了民眾崇尚鍾馗的剛正不阿和祈盼除害降福的美好願望。在民間,鍾馗是避邪扶正的象徵,端午跳鍾馗,寓意為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人壽年豐。

鍾馗捉鬼是流行於江淮地區的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

5、栓五色絲線

五色絲線,俗稱五色絲、五彩絲。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端午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拴上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的五色線。

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還有一種說法,是在端午節後的第一個雨天,把五綵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給帶來一年的好運。

6、飲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極為盛行。雄黃是一種中葯材,能治百蟲毒、蟲獸傷,民間有「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等俗語。但現代科學研究標明,雄黃酒外用尚可,內飲則有害,需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