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頁前端 » 髁間窩在股骨前端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髁間窩在股骨前端

發布時間: 2022-04-27 10:10:24

❶ 膝蓋摔傷

你好!首先祝你早日恢復健康!以下我來給你談談關於「跌打損傷」的問題。
跌打損傷主要包括由於跌撲、刀傷、毆打、閃壓、擦傷以及運動損傷等導致局部或者全身的疼痛、腫脹、傷筋、踴損、出血、皮膚青紫等外傷現象,也包括呼吸時內部刺痛等內臟損傷。
如果沒有發生骨折,建議按照以下方法處置:
1)處置方法
1. 不隨便扭動
人們在扭傷四肢的時候,常常會不由自主的轉動或者按摩,然而很多時候隨便地扭動就會使損傷的部位症狀加重,尤其在沒有進行確切的診斷之前,更不應該隨便活動已經扭傷的部位。如果是四肢的話,要把腕子提高,抬高,讓他的血流能夠暢通。
正確的方法是這樣的:如果是上臂骨折最好把手臂放在與心臟水平的位置上,如果是下肢則要把腿抬到膝蓋水平以上的位置。
2. 熱敷和冷敷
我們很多人都會在摔傷扭傷之後,拿個熱毛巾敷在疼痛的部位,感覺這樣會舒服些,但是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因為毛細血管出血了,熱敷的話使他的血管進一步擴張了以後,血腫得更厲害,以後的癒合就慢了,如果他是骨折的話,那更不能熱敷了。
冷敷可以控制毛細血管出血量。所以對損傷部位進行熱敷也是千萬要不得的,如果覺得疼痛難忍可以用冰塊冷敷。
3. 塗抹紅花油
毛細血管破裂了以後,塗抹紅花油會促使它血液流量加快,使腫脹加重。在損傷的急性期也就是在24小時之內,如果使用紅花油塗抹揉搓,就會加重損傷部位的血液滲出,加重腫脹,所以使用紅花油一定要在發生損傷24小時之後,同時對於皮膚破潰或者過敏的患者也不宜使用。
4. 跌打損傷膏
跌打損傷膏可以讓葯物通過人體皮膚迅速滲透,產生活血行氣,舒筋散結的作用。可是如果扭傷處已經發生了骨折,貼上膏葯只會暫時緩解表面症狀,骨折的部位不會因此長好,還容易發生錯位,最後造成骨骼畸形。
2)愛心提示
1. 跌打損傷葯還有很多,比如九分散、跌打活血散、吊筋葯,三七片、傷濕止痛膏、各種葯酒等。
2. 以上介紹用(方)葯,請務必咨詢當地正規(中醫)醫院,結合自身生理特點和不同的病理變化,辨證選擇使用。
以上回答如果滿意,請不要辜負我的一片好意,及時採納為答案。

❷ 下肢骨及其連接的下肢骨

股骨femur是人體中最大的長管狀骨,可分為一體兩端。 上端朝向內上方,其末端膨大呈球形,叫股骨頭,與髖臼相關節。頭的中央稍下方,有一小凹,叫做股骨頭凹,為股骨頭韌帶的附著處。頭的外下方較細的部分稱股骨頸。頸與體的夾角稱頸干角,約為120~130°。頸體交界處的外側,有一向上的隆起,叫做大轉子,其內下方較小的隆起叫做小轉子。大轉子的內側面有一凹陷稱為轉子窩。大、小轉子間,前有轉子間線,後有轉子間嵴相連。
體粗壯,為圓柱形,全體微向前凸。前面光滑,後面有一縱行的骨嵴,叫做粗線。粗線可分內側、外側兩唇,兩唇在體的中部靠近,而向上、下兩端則逐漸分離。外側唇向上外移行為臀肌粗隆,內側唇向上前止於小轉子。兩唇向下形成兩骨嵴,分別連於股骨下端的內、外上髁,兩唇在股骨體下端後面圍成的三角形骨面,叫做腘平面。
下端為兩個膨大的隆起,向後方捲曲,分別叫做內側髁和外側髁。兩髁的下面和後面都有關節面與脛骨上端相關節,前面的光滑關節面接髕骨,稱為髕面。在後方,兩髁之間有一深凹陷,叫做髁間窩。內側髁的內側面和外側髁的外側面各有一粗糙隆起,分別叫做內上髁和外上髁。內上髁的上方有一三角形突起,叫做骨收肌結節,為內收肌腱附著處。 包括脛骨和腓骨,脛骨位於內側,腓骨位於外側。脛骨為主體,上端單獨與股骨下端相接,腓骨未參與膝關節的組成,而以微動關節及韌帶連接於脛骨外側。但兩骨的下端都參與踝關節的構成.
⑴脛骨 脛骨tibia可分為一體和兩端。 上端膨大,形成內側髁和外側髁,與股骨下端的內、外側髁以及髕骨共同構成膝關節。兩髁之間的骨面隆凸叫做髁間隆起。隆起前後各有一凹陷的粗糙面,分別叫做髁間前窩和髁間後窩。上端的前面有一粗糙的隆起,叫做脛骨粗隆。外側髁的後下面有一關節面,接腓骨小頭,叫做腓關節面。
體的前緣特別銳利叫做前嵴,由皮膚表面可以摸到。外側緣為小腿骨間膜所附著,故名骨間嵴。內側面表面無肌肉覆蓋,在皮下可以觸及。後面的上份有一斜向內下方的粗線,叫做腘線。 下端膨大,下面有與距骨相接的關節面,內側有伸向下的骨突,叫做內踝。外側有與腓骨相接的三角形凹隱,叫做腓骨切跡。 腓骨fibula細長,也分為一體和兩端。 上端膨大叫做腓骨小頭,由皮膚表面可以觸及。小頭內上面有關節面與脛骨上端外面的關節面相關節,小頭下方縮細叫做腓骨頸。腓骨體形狀不規則,其骨間嵴與脛骨同名嵴相對,為骨間膜的附著處。下端也稍膨大,叫外踝,外踝的內面有呈三角形的關節面,和脛骨下端的關節面共同構成關節窩,與距骨相關節。
. 包括跗骨⑺、跖骨⑸和趾骨⒁三部分。 ⑴跗骨tarsus屬於短骨,位於足骨的近側部,相當於手的腕骨,共7塊。可分為三列,即近側列相疊的距骨和跟骨,中間列的舟骨,遠側列的第1~3楔骨和骰骨。
① 跟骨calcaneus位於距骨的下方,前端為一鞍狀關節面,與骰骨相關節,後部膨大,叫做跟結節。上面的前分有前、中、後三個關節面,與距骨下面相應的關節面構成關節。內側面的前上部有一突起,支撐上方的距骨,名載距突。
③舟骨舟骨navicular bone呈舟狀,位於距骨頭與三塊楔骨之間。舟骨的後面凹陷接距骨頭,前面隆凸與三塊楔骨相關節。內側面的隆起為舟骨粗隆。
④骰骨骰骨cuboid bone呈立方形,位於跟骨與第4、5跖骨底之間,內側面接第3楔骨及舟骨。
⑤楔骨楔骨cuneiform bones共3塊其序數自拇趾側數起,由內向外分別稱為第1、2、3楔骨,向前分別與第1、2、3跖骨底相關節。
⑵跖骨metatarsus為小型小骨,位於足骨的中間部,共5塊,其形狀大致與掌骨相當,但比掌骨長而粗壯。其序數自拇趾側數起。每一跖骨都分為底、體和小頭三部,第1、2、3跖骨底分別與第1、2、3楔骨相關節,第4、5跖骨底與骰骨相關節。小頭與第1節(近節)趾骨底相關節。第5跖骨底向後外伸出的骨突,叫做第5跖骨粗隆。
⑶趾骨phalanges of the foot共14塊,形狀和排列與指骨相似,但都較短小。 下肢帶骨的連接包括骶髂關節、恥骨聯合、髖骨與脊柱間的韌帶連結等。
(一)骶髂關節
骶髂關節sacroiliac joint(圖3-34)由骶骨與髂骨的耳狀面相對而構成,屬微動關節。關節面凸凹不平,互相嵌合十分緊密,關節囊堅韌,並有堅強的韌帶加固。主要的韌帶是骶髂骨間韌帶,位於關節面的後上方,連結於相對的骶骨粗隆和髂骨粗隆之間。在關節的前後還分別在骶髂前韌帶和骶髂後韌帶加強。骶髂關節的這些結構特徵,增強了該關節的穩固性,在一定程度限制了關節的活動,從而有利於重力通過該關節向下肢傳遞,以及自高處著地或跳躍時起緩沖沖擊力及震盪的作用。

❸ 股骨髁是什麼

1,股骨髁部為股骨下端增大的骨質結構。與脛骨上端共同構成膝關節。



2,分一體兩端。近側端有一圓形股骨頭,為球體的2/3,指向內前方,與髖臼構成髖關節。股骨頭中央有一小窩稱股骨頭凹。股骨頭以下狹細部分為股骨頸。股骨頸與股骨體之間的夾角為125°,女性的骨盆寬闊,此角較小。股骨頸的遠側有兩個大的突起:即大轉子與小轉子為肌肉附著處。大轉子凸向上外,其內側有凹陷的轉子窩。小轉子在大轉子的下、內、後方。在後方連接兩個轉子的明顯隆起為轉子間嵴。在前方有將它們連接起來的轉子間線。


3,股骨體近似圓柱形,並向前彎曲,中1/3橫斷面為圓形,近側端與遠側端的橫斷面則是後面扁平。股骨體背面有一縱嵴稱粗線(linea aspe-ra)。粗線分內側唇與外側唇。外側唇向上延伸,到達大轉子底部的部分粗糙稱臀肌粗隆(glutealtuberosity)。


4,股骨遠側端向左右膨大,並向後弓曲,形成內側髁與外側髁(medial and lateral condyle),在後面兩髁之間有一深窩稱髁間窩(intercondyle fossa)。在前方它們之間有一淺凹稱髕面,與髕骨相接。每一個髁都有一個向側方的突起稱為外上髁與內上髁(lateral and medial epicondyle)。

❹ 簡述肱骨與股骨形態上的異同(系統解剖學簡答題)

股骨,這個比肱骨塊頭更大。大家可以參照肱骨,思考思考就可以了。
下面我把兩者的結構類比一下,你就知道應該把這兩塊骨頭放在一起研究了。
肱骨頭-股骨頭
肱骨頸(解剖頸)-股骨頸
肱骨大小結節-股骨大小轉子
肱骨大小結節嵴-股骨轉子間線(嵴)
外肱骨科頸-股骨頸干角
肱骨三角肌粗隆-股骨臀肌粗隆
肱骨冠突窩和鷹嘴窩-股骨髁間窩
肱骨內外上髁-股骨內外側髁、內外上髁

❺ 簡述膝關節的構成結構特點運動形式

結構構成:

膝關節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和髕骨構成,是人體最大最復雜的關節,屬於滑車關節。膝關節由股骨髁、脛骨平台、髕骨及其周圍滑膜、關節囊、韌帶、半月板和肌肉等組織共同構成。外側髁高,限制髕骨脫位。

前後交叉韌帶對膝關節的穩定器的作用:前交叉韌帶限制脛骨過度前移,後交叉韌帶限制脛骨過度後移,兩者共同限制膝關節的過伸,脛骨的旋轉,限制伸膝位側方活動。

運動特點:

膝關節是全身中結構最復雜、最大、所受杠桿作用力最強的一個關節。它雖為屈戊關節,但其運動則是二維的。運動范圍雖不及肩、髖關節廣泛,卻具有更為精確、復雜的規律。關節結構膝關節包括由股骨下端和脛骨上端構成的內側和外側脛股關節,以及由臏骨和股骨滑車構成的臏股關節。

股骨下端膨大。為內髁及外髁,其間為髁間窩,內髁之橫徑較外髁者長。而縱徑(前後徑)則較外髁為短,內外髁之軟骨面與脛骨上端者相關節,其前方兩髁之間軟骨面則與臏骨之後軟骨面相關節。

(5)髁間窩在股骨前端擴展閱讀:

膝關節伸膝裝置:股四頭肌肌腱、髕骨及髕韌帶組成了伸膝裝置。膝關節內側支持結構:第一層是包裹縫匠肌的深筋膜;第二層脛側副韌帶淺層;第三層是關節囊。

膝關節的外側支持結構:第一層是筋膜層,第二層是腓側副韌帶,第三層是關節囊。前交叉韌帶:上端附著在股骨外髁內側面的後半部分,下端附著在脛骨髁間區和內側髁間結節之間,並與內外側半月板前角相連接。

❻ 股骨髁間窩前、後交叉韌帶完全撕脫損傷是不是前後交叉韌帶斷裂

你好,是的了,這個情況損傷還是比較嚴重的,估計得做前後交叉韌帶重建了

❼ 下肢骨及其連接的骨盆的全貌

骨盆pelvis由骶、尾骨和左右髖骨及其韌帶連結而成。被斜行的界線(後方起於骶骨岬,經髂骨弓狀線,髂恥隆起,恥骨梳、恥骨結節,恥骨嵴到恥骨聯合上緣連線)分為兩部:界線以上叫大骨盆,又稱假骨盆,其骨腔是腹腔的髂窩部;界線以下叫小骨盆,又稱真骨盆,其內腔即盆腔,前界為恥骨和恥骨聯合,後界為骶、尾骨的前面,兩側為髖骨的內面、閉孔膜及韌帶,側壁上有坐骨大、小孔。小骨盆有上、下兩口,上口又稱為入口,由界線圍線;下口又稱為出口,高低不平,呈菱形,其周界由後方前為尾骨尖、骶結節韌帶、坐骨結節、坐骨下支、恥骨下支、恥骨聯合下緣。兩側恥骨下支在恥骨聯合下緣所形成的夾角叫恥骨角,男性約為70~75°,女性角度較大,約為90~100°人體直立時,骨盆上口平面向前下傾斜,女性的傾斜度比男性稍大。女性骨盆是胎兒娩出的產道,所以男女骨盆有著顯著的差異。女性骨盆主要表現為:骨盆全形短而寬闊,上口為圓形,較寬大,下口的各徑(矢狀徑和橫徑)均較男性者大,加之尾骨的活動性較大,恥骨聯合腔也較寬,坐骨結節外翻,從而使骨盆各徑在分娩時可有一定程度的增長。 髖關節hip joint(圖3-39)由股骨頭與髖臼相對構成,屬於杵臼關節。髖臼內僅月狀面被覆關節軟骨,髖臼窩內充滿脂肪,又稱為Haversian腺,可隨關節內壓的增減而被擠出或吸入,以維持關節內壓的平衡。在髖臼的邊緣有關節盂緣附著。加深了關節窩的深度。在髖臼切跡上橫架有髖臼橫韌帶,並與切跡圍成一孔,有神經、血管等通過。關節囊厚而堅韌,上端附於髖臼的周緣和髖臼橫韌帶,下端前面附於轉子間線,後面附於轉子間嵴的內側(距轉子間嵴約1厘米處),因此,股骨頸的後面有一部分處於關節囊外,而頸的前面則完全包在囊內。所以股骨頸骨折時,根據其骨折部位而有囊內、囊外或混合性骨折之分。髖關節周圍有韌帶加強,主要是前面的髂股韌帶(圖3-38),長而堅韌,上方附於髂前下棘的下方,呈人字形,向下附於股骨的轉子間線。髂股韌帶可限制大腿過度後伸,對維持直立姿勢具有重要意義。此外,關節囊下部有恥骨囊韌帶(圖3-38)增強,可限制大腿過度外展及旋外。關節囊後部有坐骨囊韌帶(圖3-38)增強,有限制大腿旋內的作用。關節囊的纖維層呈環形增厚,環繞股骨頸的中部,稱為輪匝帶,能約束股骨頭向外脫出,此韌帶的纖維多與恥骨囊韌帶及坐骨囊韌帶相編織,而不直接附在骨面上。股骨頭韌帶為關節腔內的扁纖維束,主要起於髖臼橫韌帶,止於股骨頭凹。韌帶有滑膜被覆,內有血管通過。一般認為,此韌帶對髖關節的運動並無限製作用。
髖關節為多軸性關節,能作屈伸、收展、旋轉及環轉運動。但由於股骨頭深嵌在髖臼中,髖臼又有關節盂緣加深,包繞股骨頭近2/3,所以關節頭與關節窩二者的面積差甚小,故運動范圍較小。加之關節囊厚,限制關節運動幅度的韌帶堅韌有力,因此,與肩關節相比,該關節的穩固性大。而靈活性則甚差。這種結構特徵是人類直立步行,重力通過髖關節傳遞等機能的反映。當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時,股骨頭大部分脫離髖臼抵向關節囊的後下部,此時若外力從前方作用於膝關節,再沿股骨傳到股骨頭,易於發生髖關節後脫位。3.膝關節 膝關節knee joint由股骨內、外側髁和脛骨內、外側髁以及髕骨構成,為人體最大且構造最復雜,損傷機會亦較多的關節。 關節囊較薄而鬆弛,附著於各骨關節軟骨的周緣。關節囊的周圍有韌帶加固。前方的叫髕韌帶,是股四頭肌肌腱的延續(髕骨為該肌腱內的籽骨),從髕骨下端延伸至脛骨粗隆,在髕韌帶的兩側,有髕內、外側支持帶,為股內側肌和股外側肌腱膜的下延,並與膝關節囊相編織;後方有腘斜韌帶加強,由半膜肌的腱纖維部分編入關節囊所形成;內側有脛側副韌帶,為扁帶狀,起自內收肌結節,向下放散編織於關節囊纖維層;外側為腓側副韌帶,是獨立於關節囊外的圓形纖維束,起自股骨外上髁,止於腓骨小頭。關節囊的滑膜層廣闊,除關節軟骨及半月板的表面無滑膜覆蓋外,關節內所有的結構都被覆著一層滑膜。在髕上緣,滑膜向上方呈囊狀膨出約4厘米左右。稱為髕上囊。於髕下部的兩側,滑膜形成皺襞,突入關節腔內,皺襞內充填以脂肪和血管,叫做翼狀襞。兩側的翼狀襞向上方逐漸合成一條帶狀的皺襞,稱為髕滑膜襞,伸至股骨髁間窩的前緣。
由於股骨內、外側髁的關節面呈球面凸隆,而脛骨髁的關節窩較淺,彼此很不適合,在關節內,生有由纖維軟骨構成的半月板(圖3-42)。半月板的外緣較厚,與關節囊緊密愈著,內緣薄而游離;上面略凹陷,對向股骨髁,下面平坦,朝向脛骨髁。內側半月板大而較薄,呈「C」形,前端狹窄而後份較寬。前端起於脛骨髁間前窩的前份,位於前交叉韌帶的前方,後端附著於髁間後窩,位於外側半月板與後交叉韌帶附著點之間,邊緣與關節囊纖維層及脛側副韌帶緊密愈著。外側半月板較小,呈環形,中部寬闊,前、後部均較狹窄。前端附著於髁間前窩,位於前交叉韌帶的後外側,後端止於髁間後窩,位於內側半月板後端的前方,外緣附著於關節囊,但不能腓側副韌帶相連。半月板具有一定的彈性,能緩沖重力,起著保護關節面的作用。由於半月板的存在,將膝關節腔分為不完全分隔的上、下兩腔,除使關節頭和關節窩更加適應外,也增加了運動的靈活性,如屈伸運動主要在上關節腔進行,而屈膝時的輕度的迴旋運動則主要在下腔完成。此外,半月板還具有一定的活動性,屈膝時,半月板向後移,伸膝時則向前移。在強力驟然運動時,易造成損傷,甚至撕裂。當膝關節處於關屈而脛骨固定時,股骨下端由於外力驟然過度旋內、伸直,可導致內側半月板撕裂;同理,如該時股骨下端驟然外旋、伸直,外側半月板也可發生破裂。 .
膝關節內有兩條交叉韌帶(圖3-41)。前交叉韌帶附著於脛骨髁間前窩,斜向後外上方,止於股骨外側髁內面的後份,有制止脛骨前移的作用。後交叉韌帶位於前交叉韌帶的後內側,較前交叉韌帶短,起自脛骨髁間後窩及外側半月板的後端,斜向前上內方,附於股骨內側髁外面的前份,具有限制脛骨後移的作用。 (一)踝關節 踝關節ankle joint由脛、腓骨下端的關節面與距骨滑車構成,故又名距骨小腿關節。脛骨的下關節面及內、外踝關節面共同作成的「冂」形的關節窩,容納距骨滑車(關節頭),由於滑車關節面前寬後窄,當足背屈時,較寬的前部進入窩內,關節穩定;但在跖屈時,如走下坡路時滑車較窄的後部進入窩內,踝關節松動且能作側方運動,此時踝關節容易發生扭傷,其中以內翻損傷最多見,因為外踝比內踝長而低,可阻止距骨過度外翻。
關節囊前後較薄,兩側較厚,並有韌帶加強。脛側副韌帶為一強韌的三角形韌帶(圖3-43),又名三角韌帶,位於關節的內側。起自內踝,呈扇形向下止於距、跟、舟三骨。由於附著部不同,由後向前可分為四部:距脛後韌帶、跟脛韌帶、脛舟韌帶和位於其內側的距脛前韌帶。三角韌帶主要限制足的背屈,前部纖維則限制足的跖屈。腓側副韌帶位於關節的外側,由從前往後排列有距腓前、跟腓、距腓後三條獨立的韌帶組成,連結於外踝與距、跟骨之間(圖3-44)。距腓後韌帶可防止小腿骨向前脫位。當足過度跖屈內翻時,易損傷距腓前韌帶及跟腓韌帶。 踝關節屬滑車關節,可沿通過橫貫距骨體的冠狀軸做背屈及跖屈運動。足尖向上,足與小腿間的角度小於90°叫背屈,反之,足尖向下,足與小腿間的角度大於直角叫做跖屈。在跖屈時,足可做一定范圍的側方運動。 跗骨間關節intertarsal joint種類很多,較重要的有距跟、距跟舟、跟骰和跗橫關節。
⑴距跟關節由距骨下面的後關節面與跟骨的後關節面構成,故又名距下關節,屬微動關節。關節囊薄而鬆弛,有一些強韌的韌帶連結距跟兩骨。
⑵距跟舟關節關節頭為距骨頭,關節窩由舟骨後方的距骨關節面、跟骨上面的前、中關節面構成,近似於球窩關節,但僅能微動。距跟舟關節周圍的韌帶有距跟骨間韌帶,跟舟跖側韌帶及分岐韌帶等,其中以跟舟跖側韌帶最為重要(圖3-46),此韌帶短而寬,堅強有力,起自跟骨載距突前緣,止於舟骨的下面和內側面。內側緣移行為三角韌帶,外側緣與分岐韌帶前緣癒合,上面有三角形纖維軟骨板所構成的關節面,組成距跟舟關節窩的一部分。跟舟跖側韌帶對距骨頭有支持作用,是維持足弓的重要結構。
足運動時,踝關節、距跟關節、距跟舟關節往往聯合活動,所以一般將此三關節合稱足關節。距骨在足關節中處於骨性關節盤的地位,即在上關節腔活動時,主要表現為足的跖屈和背屈運動,在下關節腔(距骨與跟骨、舟骨之間)活動時,通過跟骨後面和距骨頸上面中點連線的軸線(由後向前上方的斜線),跟骨、舟骨連同其它足骨對距骨轉動,足內側緣上提,跖面轉向內側時,叫做內翻,反之,足外側緣提起,足跖面轉向外側時,叫做外翻。一般情況下,足跖屈時常伴有內翻,足背屈時則常伴有外翻。
⑶跟骰關節由跟骨的骰骨關節面與骰骨的後關節面構成,屬微動關節。關節周圍有一些韌帶加強,其中重要的韌帶有跖長韌帶,起自跟骨跖面的後份,向前止於骰骨跖面及第2~4跖骨底,對維持外側縱弓有重要作用;跟骰跖側韌帶,起自跟骨跖面前份,止於骰骨跖面的後份,亦有維持足底外側縱弓的作用。
⑷跗橫關節或稱Chopart關節,由跟骰關節距跟舟關節聯合構成,關節線呈「S」形彎曲橫過跗骨群的中間,內側部凸向前方,外側部凸向後方。此二關節為獨立關節,關節腔互不相通。兩關節間有分岐韌帶,起於跟骨背面,向前分為兩束,一束止於舟骨,一束止於骰骨,臨床上沿跗橫關節線進行截肢手術時,必須切斷此韌帶。 足弓arches of the foot(圖3-47)是由跗骨、跖骨的拱形砌合,以及足底的韌帶、肌腱等具有彈性和收縮力的組織共同構成的一個凸向上方的弓,可分為縱弓及橫弓。
足縱弓又分為內側縱弓和外側縱弓兩部。內側縱弓在足的內側緣,由跟骨、距骨、舟骨、3塊楔骨和內側第1~3跖骨構成,弓背的最高點為距骨頭。於直立姿勢時,在前後兩個支點。前支點為第1~3跖骨小頭,後支點為跟骨結節。此弓由脛骨後肌腱、趾長屈肌腱、長屈肌腱、以及足底的短肌、跖長韌帶及跟舟跖側韌帶等結構維持,其中最重要的是跟舟跖側韌帶,此韌帶起著弓弦的作用。此弓曲度大,彈性強,適於跳躍並能緩沖震盪。外側縱弓在足的外側緣,由跟骨、骰骨及第4、5跖骨構成,骰骨為弓的最高點。前、後支點分別為第4、5跖骨小頭和跟結節的跖面。維持此弓的結構有腓骨長肌腱、小趾側的肌群、跖長韌帶及跟骰跖側韌帶等。弓弦是跟骰跖側韌帶。此弓曲度小、彈性弱,主要與直立負重姿勢的維持有關。
橫弓由各跖骨的後部及跗骨的前部構成,以第2楔骨最高。維持此弓除韌帶外,還有腓骨長肌及拇收肌的橫頭等。 足弓的主要功能是使重力從踝關節經距骨向前分散到跖骨小頭,向後傳向跟骨,以保證直立時足底支撐的穩固性。當身體跳躍或從高處落下著地時,足弓彈性起著重要的緩沖震盪的作用。在行走,尤其是長途跋涉時,足弓的彈性對身體重力下傳和地面反彈力間的節奏有著緩沖作用,同時還有保持足底的血管和神經免受壓迫等作用。足弓的維持一是楔形骨保證了拱形的砌合,二是韌帶的彈性和肌肉收縮,使肌腱緊張,後者是維持足弓的能動因素。如韌帶或肌肉(腱)損傷,先天性軟組織發育不良或足骨骨折等,均可導致足弓塌陷,形成扁平足。

❽ 人體膝蓋結構和各部位容易發生的損傷

膝關節knee
joint
http://imgsrc..com/ke/abpic/item/a0ca99d6e3d2a33c06088b66.jpg
由股骨內、外側髁和脛骨內、外側髁以及髕骨構成,為人體最大且構造最復雜,損傷機會亦較多的關節。
關節囊較薄而鬆弛,附著於各骨關節軟骨的周緣。關節囊的周圍有韌帶加固。前方的叫髕韌帶,是股四頭肌肌腱的延續(髕骨為該肌腱內的籽骨),從髕骨下端延伸至脛骨粗隆,在髕韌帶的兩側,有髕內、外側支持帶,為股內側肌和股外側肌腱膜的下延,並與膝關節囊相編織;後方有腘斜韌帶加強,由半膜肌的腱纖維部分編入關節囊所形成;內側有脛側副韌帶,為扁帶狀,起自內收肌結節,向下放散編織於關節囊纖維層;外側為腓側副韌帶,是獨立於關節囊外的圓形纖維束,起自股骨外上髁,止於腓骨小頭。
關節囊的滑膜層廣闊,除關節軟骨及半月板的表面無滑膜覆蓋外,關節內所有的結構都被覆著一層滑膜。在髕上緣,滑膜向上方呈囊狀膨出約4厘米左右。稱為髕上囊。於髕下部的兩側,滑膜形成皺襞,突入關節腔內,皺襞內充填以脂肪和血管,叫做翼狀襞。兩側的翼狀襞向上方逐漸合成一條帶狀的皺襞,稱為髕滑膜襞,伸至股骨髁間窩的前緣。
由於股骨內、外側髁的關節面呈球面凸隆,而脛骨髁的關節窩較淺,彼此很不適合,在關節內,生有由纖維軟骨構成的半月板。半月板的外緣較厚,與關節囊緊密愈著,內緣薄而游離;上面略凹陷,對向股骨髁,下面平坦,朝向脛骨髁。內側半月板大而較薄,呈「C」形,前端狹窄而後份較寬。前端起於脛骨髁間前窩的前份,位於前交叉韌帶的前方,後端附著於髁間後窩,位於外側半月板與後交叉韌帶附著點之間,邊緣與關節囊纖維層及脛側副韌帶緊密愈著。外側半月板較小,呈環形,中部寬闊,前、後部均較狹窄。前端附著於髁間前窩,位於前交叉韌帶的後外側,後端止於髁間後窩,位於內側半月板後端的前方,外緣附著於關節囊,但不能腓側副韌帶相連。半月板具有一定的彈性,能緩沖重力,起著保護關節面的作用。由於半月板的存在,將膝關節腔分為不完全分隔的上、下兩腔,除使關節頭和關節窩更加適應外,也增加了運動的靈活性,如屈伸運動主要在上關節腔進行,而屈膝時的輕度的迴旋運動則主要在下腔完成。此外,半月板還具有一定的活動性,屈膝時,半月板向後移,伸膝時則向前移。在強力驟然運動時,易造成損傷,甚至撕裂。當膝關節處於關屈而脛骨固定時,股骨下端由於外力驟然過度旋內、伸直,可導致內側半月板撕裂;同理,如該時股骨下端驟然外旋、伸直,外側半月板也可發生破裂。
膝關節內有兩條交叉韌帶。前交叉韌帶附著於脛骨髁間前窩,斜向後外上方,止於股骨外側髁內面的後份,有制止脛骨前移的作用。後交叉韌帶位於前交叉韌帶的後內側,較前交叉韌帶短,起自脛骨髁間後窩及外側半月板的後端,斜向前上內方,附於股骨內側髁外面的前份,具有限制脛骨後移的作用。
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和髕骨構成。關節腔內的輔助結構有膝交叉韌帶(前、後交叉韌帶)和內、外側半月板。

❾ 股骨粗隆間在什麼部位

股骨是人體中最大的長管狀骨,可分為一體兩端。

上端朝向內上方,其末端膨大呈球形,叫股骨頭,與髖臼相關節。頭的中央稍下方,有一小凹,叫做股骨頭凹,為股骨頭韌帶的附著處。頭的外下方較細的部分稱股骨頸。頸與體的夾角稱頸干角,約為120~130°。

頸體交界處的外側,有一向上的隆起,叫做大轉子,其內下方較小的隆起叫做小轉子。大轉子的內側面有一凹陷稱為轉子窩。大、小轉子間,前有轉子間線,後有轉子間嵴相連。

體粗壯,為圓柱形,全體微向前凸。前面光滑,後面有一縱行的骨嵴,叫做粗線。粗線可分內側、外側兩唇,兩唇在體的中部靠近,而向上、下兩端則逐漸分離。外側唇向上外移行為臀肌粗隆,內側唇向上前止於小轉子。

兩唇向下形成兩骨嵴,分別連於股骨下端的內、外上髁,兩唇在股骨體下端後面圍成的三角形骨面,叫做腘平面。

下端為兩個膨大的隆起,向後方捲曲,分別叫做內側髁和外側髁。兩髁的下面和後面都有關節面與脛骨上端相關節,前面的光滑關節面接髕骨,稱為髕面。在後方,兩髁之間有一深凹陷,叫做髁間窩。

內側髁的內側面和外側髁的外側面各有一粗糙隆起,分別叫做內上髁和外上髁。內上髁的上方有一三角形突起,叫做骨收肌結節,為內收肌腱附著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