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哪個部位的豬肉嫩
豬肉哪個部位最適合吃。
1、血脖即耳至肩胛骨前頸肉,呈條形,肥瘦相同,韌性強。適於做香酥肉、叉燒肉、肉餡等。
2、鷹嘴位於血脖後、前腿骨上部的一塊方形肉。肉質細嫩,前半部適於做酥肉,切肉絲、肉片,後半部適於做櫻桃肉、過油肉、炸肉段、熘炒菜等。
3、哈利巴位於前腿扇形骨上的肉(包著扇形骨),質老筋多。適於燜、燉、醬、紅燒等。
4、裡脊又稱小裡脊。位於腰子到分水骨之間的一長條肉,一頭稍細,肉色發紅。這塊肉是豬瘦肉中最嫩的一塊,適於熘、炒、炸等。
5、通脊又稱外脊。位於脊椎骨外與脊椎骨平行的一長條肉。肉色發白,肉質細嫩。適於滑熘、軟炸及制茸泥等。
6、底板肉後腿骨下部,緊貼臀部肉皮的一塊長方形肉,一端厚,一端薄,肉質較老。適於做鍋爆肉、清醬肉和切肉絲等。
7、三岔位於胯骨與椎骨之間的一塊三角形肉,肉質比較嫩。適於做熘、炒菜及切肉絲、肉片等。
8、臀尖緊貼坐臀上的肉,淺紅色,肉質細嫩。適於做肉丁、肉段及切肉絲、肉片等。
9、拳頭肉又稱榔頭肉。包著後腿棒子骨的瘦肉,圓形似拳頭。肉質細嫩。適於切肉絲、肉片和做炸、熘菜等。
10、黃瓜肉緊靠底板肉的一條長圓形內,形似黃瓜,質地較老,適於切肉絲。
11、腰窩後腿下部前端與肚之間的一塊瘦肉,肥瘦相連,肉層較薄。適於燉、燜、炒等。
12、羅脊肉連著豬板油的一圈瘦肉,外麵包一層脂皮。適於燉、燜或制餡。
13、五花肉位於前腿後、後腿前的腰排肉,肥瘦相間呈五花三層狀,肋條部分較好稱為上五花,又叫硬肋,沒有肋條部分較差稱為下五花,又叫軟肋。上五花適於片白肉,下五花適於燉、燜及制餡。
14、肘子南方稱蹄膀,即腿肉。結締組織多,質地硬韌,適於醬、燜、煮。
B. 豬肉前夾心肉的肥肉部分有一個紫色的肉瘤一樣的東西,其他部分的肉看上去還行,但是還能吃嗎
可以確定你這肉能吃。那紫色的疙瘩是淋巴,是不能吃的,把它去除,其它的肉就可以吃了。
C. 最嫩的豬肉是哪部分
最嫩的豬肉是三岔位於胯骨與椎骨之間的一塊三角形肉,肉質比較嫩。適於做熘、炒菜及切肉絲、肉片等。
豬肉哪個部位炒著吃最嫩 1、豬裡脊 裡脊肉是連接於排骨的一塊肉,這個部位的肉質最為細嫩,而且不帶有多餘的肥肉和筋膜,用來炒肉絲最為合適,因為肉質細嫩飯店裡也會用豬裡脊來製作豬扒。 2、豬臀尖 豬臀尖也即是豬臀部的一塊瘦肉,肉質中夾雜著少許的肥肉,但是吃起來不肥膩,肉質鮮嫩彈牙,用來炒著吃味道最好。這塊肉也是最為受歡迎,一隻豬只有兩塊,而且份量不多,可以說是搶手貨,有時候想吃這塊肉還的提前預訂。 3、前、後腿肉 豬肉只要挑選運動量大的部位口感都不會差,前、後腿肉就是這樣,前、後腿肉有肥有瘦,肉質較嫩,唯一缺點就是肥肉較多,一般用來炒或者鹵、紅燒都是不錯的。 2 豬肉不同部位的烹飪方法 1、裡脊肉:是脊骨下面一條與大排骨相連的瘦肉。肉中無筋,是豬肉中最嫩的肉,可切片、切絲、切丁、作炸、熘、炒、爆之用最佳。 2、臀尖肉:位於臀部的上面,都是瘦肉,肉質鮮嫩,一般可代替裡脊肉,多用於炸、熘、炒。 3、坐臀肉:位於後腿上方,臀尖肉的下方臀部,全為瘦肉,但向質較老,纖維較長,一般多作為白切肉或回鍋肉用。 4、五花肉:為肋條部位肘骨的肉,是一層肥肉,一層瘦肉夾起的,適於紅燒、白燉和粉蒸肉等用。 5、梅花肉:肩里肌肉靠胸部的部位,肉質紋路是沿軀體走向延展,因此筋肉之間附著有細細的脂肪,常見取來做叉燒肉或是煎烤都風味十足。 6、前排肉:又叫上腦肉。是背部靠近脖子的一塊肉,瘦內夾肥,肉質較嫩,適於作米粉肉、燉肉用。 7、奶脯肉:在肋骨下面的腹部。結締組織多,均為泡泡狀,肉質差,多熬油用。 8、彈子肉:位於後腿腿上,均為瘦肉,肉質較嫩,可切片,切丁,能代替裡脊肉。 9、肘子:南方稱蹄膀,即腿肉。結締組織多,質地硬韌,適於醬、燜、煮等。位於前後腿下部,後蹄膀又比前蹄膀好,紅燒和清燉均可。 10、脖子肉:又稱血脖,這塊肉肥瘦不分,肉者質差,一般多用來作餡。 11、豬頭:宜於醬、燒、煮、腌,多用來製作冷盤,其中豬耳、豬舌是下酒的好菜。 12、夾心肉:位於前腿上部,質老有筋,吸收水分能力較強,適於制餡,制肉丸子。在這一部位有一排肋骨,叫小排骨,適宜作糖醋排骨,或煮湯。
D. 豬肉哪個部位好吃
豬肉是我們日常生活最為常吃的肉類美食,人們在買豬肉的時候,越來越重視不同部位的肉在營養和口感上的差別了。不過,豬肉的種類之多,讓我們難以一時分清,在這里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可以幫大家了解豬肉到底應該怎麼挑選。按著烹調的需要,豬肉除去頭、蹄(爪)、尾外,一般分為以下14個部位。
1、血脖即耳至肩胛骨前頸肉,呈條形,肥瘦相同,韌性強。適於做香酥肉、叉燒肉、肉餡等。
2、鷹嘴位於血脖後、前腿骨上部的一塊方形肉。肉質細嫩,前半部適於做酥肉,切肉絲、肉片,後半部適於做櫻桃肉、過油肉、炸肉段、熘炒菜等。
3、哈利巴位於前腿扇形骨上的肉(包著扇形骨),質老筋多。適於燜、燉、醬、紅燒等。
4、裡脊又稱小裡脊。位於腰子到分水骨之間的一長條肉,一頭稍細,肉色發紅。這塊肉是豬瘦肉中最嫩的一塊,適於熘、炒、炸等。
5、通脊又稱外脊。位於脊椎骨外與脊椎骨平行的一長條肉。肉色發白,肉質細嫩。適於滑熘、軟炸及制茸泥等。
6、底板肉後腿骨下部,緊貼臀部肉皮的一塊長方形肉,一端厚,一端薄,肉質較老。適於做鍋爆肉、清醬肉和切肉絲等。
7、三岔位於胯骨與椎骨之間的一塊三角形肉,肉質比較嫩。適於做熘、炒菜及切肉絲、肉片等。
8、臀尖緊貼坐臀上的肉,淺紅色,肉質細嫩。適於做肉丁、肉段及切肉絲、肉片等。
9、拳頭肉又稱榔頭肉。肉。包著後腿棒子骨的瘦肉,圓形似拳頭。肉質細嫩。適於切肉絲、肉片和做炸、熘菜等。
10、黃瓜肉緊靠底板肉的一條長圓形內,形似黃瓜,質地較老,適於切肉絲。
11、腰窩後腿下部前端與肚之間的一塊瘦肉,肥瘦相連,肉層較薄。適於燉、燜、炒等。
12、羅脊肉連著豬板油的一圈瘦肉,外麵包一層脂皮。適於燉、燜或制餡。
13、五花肉位於前腿後、後腿前的腰排肉,肥瘦相間呈五花三層狀,肋條部分較好稱為上五花,又叫硬肋,沒有肋條部分較差稱為下五花,又叫軟肋。上五花適於片白肉,下五花適於燉、燜及制餡。
14、肘子南方稱蹄膀,即腿肉。結締組織多,質地硬韌,適於醬、燜、煮等
E. 豬肉一般怎樣分割
不同國家及我國的不同地方,對豬胴體的切割部位不盡相同。總體來說,一般將豬胴體切割為前腿肉、大排肉、方肉、奶脯、後腿肉和蹄膀等六個部位肉。從胴體第五、第六肋骨中間斬下,前段部位去骨的肉為前腿肌肉。從胴體腰椎與薦椎聯接處斬下,後段部位去骨的肉為後腿肌肉。胴體中段在脊椎骨下約4~6cm處平行於脊椎斬下,上部脊背部位的肉為大排肉;下部割去奶脯,去掉肋骨(肋排)的肉為方肉。前腿沿肘關節剖下的前臂部分的肉為前蹄膀。後腿沿膝關節切割下的小腿部分的肉為後蹄膀。按部位切割的豬肉分三級:
(1)一級原料肉
包括前腿肉、後腿肉和大排肉三個部分。前腿肉,又稱夾心肉。其特點是瘦肉比例高,肌肉間夾脂肪,含結締組織較多,適合做西式灌腸、配式圓腿和中式香腸等製品的原料。後腿肉,又稱臂部肉。其特點是瘦肉多,脂肪和結締組織少,是加工肉製品用途最廣的原料。可甩做加工西式灌腸、中式香腸、肉脯、中式火腿、西式火腿和鹽水火腿等製品的原料。大排肉,前至夾心肉切割線,後至後腿肉切割線。位於腰椎骨下側.呈狹長形的瘦肉稱為裡脊肉;附在脊椎骨上面呈圓柱形的肉,稱為通脊或扁擔肉,解剖學稱為背最長肌,畜牧業稱為眼肌。大排肉肉質細嫩,脂肪和結締組織很少,是質量最好的一級豬肉,可用做各類肉製品加工的原料。
(2)二級原料肉
主要包括方肉和蹄膀。方肉:又稱肋條肉、腹部肉、五花肉。其特點是瘦肉與脂肪互相間層。交錯排列,含結締組織較少。是加工醬鹵製品、臘肉和培根(西式臘肉)等肉製品的主要原料。蹄膀:又稱肘子、腱子。特點是瘦肉多,皮厚,筋多,富含膠質。可用作加工火腿和灌腸等。
(3)三級原料肉
包括頸肉、肥膘和奶脯等。頸肉:為夾心肉前端,從枕骨與第一頸椎交接處直線切下的部分。其特點是肥瘦難分,夾雜大量的結締組織、血管和淋巴結,肉質差。可用做低檔灌腸的原料。肥膘:從大排和前、後腿部位分割下來的皮下脂肪。在肉品加工上,用來切成肥膘丁,與瘦肉等成分一同構成西式灌腸和中式香腸等肉製品的肉餡。奶脯:又稱肚囊。肉質差,幾乎無瘦肉,多為泡狀疏鬆結締組織,食用價值極低。可用作提取油脂。
F. 豬肉的部位
按著烹調的需要,豬肉除去頭、蹄(爪)、尾外,一般分為以下14個部位。1、血脖1、血脖即耳至肩胛骨前頸肉,呈條形,肥瘦瘦[/url]相同,韌性強。適於做香酥肉、叉燒肉、肉餡等。2、鷹嘴2、鷹嘴位於血脖後、前腿骨上部的一塊方形肉。肉質細嫩,前半部適於做酥肉,切肉絲、肉片,後半部適於做櫻桃肉、過油肉、炸肉段、熘炒菜等。3、哈利巴3、哈利巴位於前腿扇形骨上的肉(包著扇形骨),質老筋多。適於燜、燉、醬、紅燒等。4、裡脊4、裡脊又稱小裡脊。位於腰子到分水骨之間的一長條肉,一頭稍細,肉色發紅。這塊肉是豬瘦瘦[/url]肉中最嫩的一塊,適於熘、炒、炸等。5、通脊5、通脊又稱外脊。位於脊椎骨外與脊椎骨平行的一長條肉。肉色發白,肉質細嫩。適於滑熘、軟炸及制茸泥等。6、底板肉6、底板肉後腿骨下部,緊貼臀部肉皮的一塊長方形肉,一端厚,一端薄,肉質較老。適於做鍋爆肉、清醬肉和切肉絲等。7、三岔7、三岔位於胯骨與椎骨之間的一塊三角形肉,肉質比較嫩。適於做熘、炒菜及切肉絲、肉片等。8、臀尖8、臀尖緊貼坐臀上的肉,淺紅色,肉質細嫩。適於做肉丁、肉段及切肉絲、肉片等。9、拳頭肉9、拳頭肉又稱榔頭肉。包著後腿棒子骨的瘦瘦[/url]肉,圓形似拳頭。肉質細嫩。適於切肉絲、肉片和做炸、熘菜等。10、黃瓜肉10、黃瓜肉緊靠底板肉的一條長圓形內,形似黃瓜,質地較老,適於切肉絲。11、腰窩11、腰窩後腿下部前端與肚之間的一塊瘦瘦[/url]肉,瘦瘦[/url]相連,肉層較薄。適於燉、燜、炒等。12、羅脊肉12、羅脊肉連著豬板油的一圈瘦瘦[/url]肉,外麵包一層脂皮。適於燉、燜或制餡。13、五花肉13、五花肉位於前腿後、後腿前的腰排肉,肥瘦瘦[/url]相間呈五花三層狀,肋條部分較好稱為上五花,又叫硬肋,沒有肋條部分較差稱為下五花,又叫軟肋。上五花適於片白肉,下五花適於燉、燜及制餡。14、肘子14、肘子南方稱蹄膀,即腿肉。結締組織多,質地硬韌,適於醬、燜、煮等。
G. 豬肉精分割都有哪幾種
我國豬肉分割為以下幾部分:通常將豬的半胴體分割為肩、背、腹、臀、腿幾個部分。
一、肩頸肉。俗稱前槽、夾心。前端從第一頸椎,後端從第4至5胸椎或第5至6根肋骨間,與背線成直角切斷。下端如做火腿則從腕關節截斷,如做其他製品則從肘關節切斷,並剔除椎骨、肩胛骨、臂骨、胸骨和肋骨。
二、臀腿肉。俗稱後腿、後丘。從最後腰椎與薦椎結合部進行分割:如做分割肉、鮮肉出售,從膝關節切斷,剔除腰椎、薦椎骨、股骨、去尾;如做火腿則保留小腿、後蹄。
三、背腰肉。俗稱外脊、大排、硬肋、橫排。前面去掉肩頸部,後面去掉臀腿部,餘下的中段肉體從脊椎骨下4至6厘米處平行切開,上部則為背腰肉。
四、肋腹骨。俗稱軟肋、五花,與腰背部分離,切去奶脯即是。
五、前後肘子。俗稱肘子、蹄膀。前腿上從肘關節,下從腕關節切斷;後腿上從膝關節、下從跗關節切斷。
六、前頸肉。從第1至2頸椎處,或3至4頸椎處切斷。
H. 豬的哪個部位肉最嫩最好
豬裡脊肉、臀尖肉、前排肉比較嫩,好吃。前排肉:又叫上腦肉。是背部靠近脖子的一塊肉,瘦肉中夾肥肉,肉質較嫩,適於作米粉肉、燉肉用。
裡脊肉:是脊骨下面一條與大排骨相連的瘦肉。肉中無筋,是豬肉中較嫩的肉,可切片、切絲、切丁,也是炸、熘、炒、爆之用最佳部位。臀尖肉:位於臀部的上面,都是瘦肉,肉質鮮嫩,一般可代替裡脊肉,多用於炸、熘、炒。
(8)求豬肉前端擴展閱讀
豬肉的注意事項:
多吃瘦肉未必就好。瘦肉中的蛋氨酸含量較高,蛋氨酸在某種酶的催化下可變為同型半胱氨酸,而同型半胱氨酸過多也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動物實驗表明,同型半胱氨酸會直接損害動物內皮細胞,形成典型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因此,吃瘦肉要適量,並非多多益善。
有些人常把買回來的新鮮豬肉放在熱水中浸洗,這樣做,會使豬肉失去很多營養成分。豬肉的肌肉組織和脂肪組織內,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可分為肌溶蛋白和肌疑蛋白。肌溶蛋白的凝固點是15℃~16℃,極易溶於水。
當豬肉置於熱水中浸泡的時候,大量的肌溶蛋白就會丟失。同時,在肌溶蛋白里含有機酸、谷氨酸和谷氨酸鈉鹽等成分,丟失它們會影響豬肉的味道。因此,豬肉不要用熱水浸泡,而應用涼水快速沖洗干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