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Web標准,遵循Web標準的意義。
1.什麼是web標准?
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我們本書講的web標准,不是指XML,而是指為了實現大量HTML信息向XML標準的過渡,W3C和ECMA制定的一系列的技術規范,目前主要包括XHTML1.0、CSS2.0、DOM1.0和ECMA JavaScrit。web標准不僅僅是一個規范,而是一系列規范的總稱。
按這些規范製作的網頁,符合XML格式規范,內容與表現相分離,將使你的頁面數據在以後可以被分享、交換和重用。
下面,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些重要的基礎知識。如果你已經掌握,可以跳過直接閱讀第二節
。
2. 什麼是w3c?
W3C是「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的縮寫,中文稱萬維網組織。是一個專注於「領導和發展web技術」的國際工業行業協會。它由萬維網發明者Time Berners-Lee領導,成立與1994年。W3C已經有超過500家的會員--包括微軟、美國在線(Netscape的母公司)、蘋果電腦、 Adobe、Macromedia、SUN 以及各類主流硬體、軟體製造商和電信公司。學會主要研究由三家學術機構主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法國的歐洲信息與數學研究論壇 (ERCIM)、日本的應慶大學(KEIO)。
W3C主要工作是研究和制定開放的規范(事實上的標准),以便提高web相關產品的互用性。W3C的推薦規范的制定都是由來自於會員和特別邀請的專家組成的工作組完成。工作組的草案(Drafts)在通過多數相關公司和組織同意後提交給W3C理事會討論,正式批准後才成為「推薦規范 (Recommendations)」發布。更多的信息您可以訪問W3C的網站:www.w3.org
web標準的優勢
5.1 易用性
用web標准製作的頁面,對搜索引擎更加「透明」,因為良好清晰的結構使得搜索引擎能夠方便的判斷與評估信息,從而建立更精確的索引。按web標准製作的頁面也可以在更老版本的瀏覽器中正常顯示基本結構,即使CSS/XSL樣式無法解析,它也能顯示出完整的信息和結構。
符合web標準的頁面也很容易被轉換成其他格式文檔,例如資料庫或者word格式,也容易被移植到新的系統--硬體或者軟體系統,比如網路電視、PDA等等。這是XML天生具有的優勢。
符合web標準的頁面也具有天生的「易用性(accessibility)」,不僅僅是普通瀏覽器可以閱讀,那些有殘疾的人們也可以通過盲人瀏覽器、聲音閱讀器正常使用。
5.2 向後兼容性
使用web標准建立的頁面,將在未來的新瀏覽器或者新網路設備中很好的工作。我們只要修改CSS或者XSL定製相應的表現形式就可以了。
關於web標準的好處
1.科技在進步,網路帶寬越來越大,速度越來也快,節省那點位元組有意義嗎?
web標準的好處之一是:用web標准製作的頁面代碼量小,可以節省帶寬。這只是web標准附帶的好處,因為DIV的結構本身就比TABLE簡單,TABLE布局的層層嵌套造成代碼臃腫,文件尺寸膨脹。通常情況下,相同表現的頁面用DIV+CSS比用TABLE布局的節省2/3的代碼。這是web標准天生的好處。至於節省帶寬的意義並不主要針對普通用戶,而主要針對網站經營者,特別是中大型網站,類似新浪、網易這樣的站點。一個新聞首頁從500K縮小到170k,假設一天的pageview是3000萬(保守數字),那麼節省的伺服器流量就是330k*30000000=9440G,這個成本的節約是可觀的。
2.我需要考慮殘障人士(盲人和弱視)嗎?
為殘障人士提供網路瀏覽方便是美國及歐洲一些國家的法律規定,由於web標准頁面的清晰結構、語義完整,一些相關設備能很容易的正確提取信息給殘障人士。因此,方便盲人閱讀信息也成為web標準的天生好處之一。至於有人說中國目前還有很多人為解決溫飽發愁,哪有時間考慮殘障人士。這是社會文明和社會道德問題,不在本書討論范疇。但如果你頁面按web標准製作了,就能達到這個效果,何樂而不為呢?
關於瀏覽器兼容
1.我不需要關心web標准,IE佔有99%的市場,我做的頁面只要IE能看就可以了。
「以用戶為核心」通常都是反對web標准者的檔箭牌,實際上這是虛偽的「以用戶為核心」。你不能保證IE永遠是壟斷瀏覽器市場,你也不能保證IE不做任何改變(事實上,微軟的IE7已經開始改善對 web標準的支持)。堅持用html+table布局製作的頁面將是「死」的信息,不方便搜索,無法重用與共享,從長遠來講,這才是對用戶最大的傷害。
2.為什麼web標準的頁面兼容性並不好?
我們說web標準的優勢是兼容性好,這個兼容是指向後兼容,向新瀏覽器、新設備兼容。對已有的瀏覽器來說,因為它們對web標準的支持程度不一樣,因此會出現不同瀏覽器下頁面變形的情況。我們必須採用一些"hack"技巧來實現不同瀏覽器的兼容。這是無奈、也是不可避免的,是web技術發展必然要經歷的一個過程,是我們向XML過渡必須克服的一個困難。
我想你和我一樣,都關心WEB的未來會是怎麼樣的,下一輪的新技術熱點在什麼方向。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沒有誰比W3C更有權威了。只要看看W3C在做什麼,正在研究什麼規范就知道WEB的走向和趨勢了。
W3C明確地告訴我們:XML是未來的趨勢毋庸置疑,開放和共享是互聯網的精神和根本動力。
蒂姆.貝納斯-李(Tim Berners-Lee),W3C領導人,萬維網之父,說到:XML提供了信息交換的手段,但這僅僅只是開始。我們的目標是web的語義化,即:使得web上的信息內容更加容易理解、更便於交換和共享,RDF和OWL語言將在這方面提供更強大的支持。
web技術即將迎接新一輪的變革和發展,如果你還在猶豫是不是需要學習web標准,那麼你將失去這次機會。
B. web2.0的具體含義和意義是什麼
【導讀】意義如此深遠的Web2.0,到底是什麼呢?它是一種新的技術么?與之前的Web1.0相比,它又有什麼不同?
互聯網最不缺的就是概念。但像Web2.0這樣受人追捧,卻難以准確定義的概念還真不多。
互聯網最不缺的就是概念。但像Web2.0這樣受人追捧,卻難以准確定義的概念還真不多。盡管如此,有了新概念還是一定要往上靠的,這也是互聯網從誕生起就慣有的傳統。
先是號稱向Web2.0轉型的貓撲網獲得了美國風投AccelPartners的千萬美元注資;之後,是愛趕時髦的搜狐宣布將搜狐IT升級到2.0版本;而「博客中國」更名為「博客網」,更是拿Web2.0來說事兒的。
按照該公司董事長兼CEO方興東的話來說,目前的互聯網已然開始了2.0時代,「全球所有的互聯網巨頭都開始向2.0時代進軍,整個互聯網的發展接下來會進入一場新的競爭乃至新的戰爭!」
那麼,帶來如此重大變革、意義如此深遠的Web2.0,到底是什麼呢?它是一種新的技術么?與之前的Web1.0相比,它又有什麼不同?
方興東認為,與Web1.0最大的不同就是Web2.0所提倡的個性化,在其中,個人不是作為被動的客體而是作為一種主體參與到了互聯網中,個人在作為互聯網的使用者之外,還同時成為了互聯網主動的傳播者、作者和生產者。
到目前為止,關於Web2.0並沒有清晰的定義。業內普遍的一種說法是,微內容是Web2.0的一個關鍵詞。其中,微內容包括個人所形成的任何數據:比如一則網志、一個評論、一幅圖片、收藏的書簽、喜好的音樂列表、想結交的朋友等等。這些微內容,充斥在了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的方方面面。而Web2.0重點要解決的正是對這些微內容的重新發現和利用。於是,我們看到了這樣的現象,只要是和微內容相關的技術和架構,都是以Web2.0為名義的。
也有人這么界定,Web2.0是相對Web1.0的新的一類互聯網應用的統稱。並且由此斷言,由Web1.0單純通過網路瀏覽器瀏覽html網頁模式向內容更豐富、聯系性更強、工具性更強的Web2.0互聯網模式的發展已經成為互聯網新的發展趨勢。就目前的發展情況而言,Web2.0是以 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 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com等網站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應用為核心,依據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論和技術實現的互聯網新一代模式。
無論怎樣的注腳,我們都不難發現,這個Web2.0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從技術創新角度出發的,或者說與技術沒有很大的相關性。如果從應用的角度看,Web2.0或許更好理解一些,它就像一個帶著光芒的大筐,凡是於以往集中式互聯網不同的模式或者技術,都可以框在其中。
Web1.0到Web2.0的轉變,具體的說,從模式上是從讀向寫、信息共同創造的一個改變;從基本結構上說,則是是由網頁向發表/展示工具演變;從工具上,是由互聯網瀏覽器向各類瀏覽器、rss閱讀器等內容發展;運行機制上,則是自「Client Server」向「Web Services」的轉變;由此,互聯網內容的締造者也由專業人士向普通用戶拓展。說白了,Web2.0的精髓就是以人為本,提升用戶使用互聯網的體驗。這樣遠大的理想,這樣龐大的范疇,也難怪新銳們凡是都要以Web2.0為名義了。
參考資料:http://column.chinabyte.com/407/2043907.shtml
C. 什麼是WEB
什麼是WEB2.0?
要理解WEB2.0,先得看WEB的歷史。 World Wide Web,簡稱WWW,是英國人TimBerners-Lee 1989年在歐洲共同體的一個大型科研機構任職時發明的。通過WEB,互聯網上的資源,可以在一個網頁里比較直觀的表示出來;而且資源之間,在網頁上可以鏈來鏈去。在WEB1.0上做出巨大貢獻的公司有Netscape,Yahoo和Google。 Netscape研發出第一個大規模商用的瀏覽器,Yahoo的楊致遠提出了互聯網黃頁, 而Google後來居上,推出了大受歡迎的搜索服務。
搜索最大的貢獻是,把互聯網上海量的信息,用機器初步分了個線索。但是,光知道網頁里有哪些關鍵字,只解決了人瀏覽網頁的需求。所以,Tim-Berners-Lee在提出WWW不久,即開始推崇語義網(Semantic Web)的概念。為什麼呢?因為互聯網上的內容,機器不能理解。他的理想是,網頁製作時和架構資料庫時,大家都用一種語義的方式,將網頁里的內容表述成機器可以理解的格式。這樣,整個互聯網就成了一個結構嚴謹的知識庫。從理想的角度,這是很誘人的,因為科學家和機器都喜歡有次序的東西。Berners-Lee關心的是,互聯網上數據,及能否被其它的互聯網應用所重復引用。舉一個例子說明標准資料庫的魅力。有個產品叫LiberyLink。裝了它後,到Amazon上去瀏覽時,會自動告訴你某一本書在用戶當地的圖書館能否找到,書號是多少等。因為一本書有統一的書號和書名,兩個不同的互聯網服務(Amazon 和當地圖書館資料庫檢索)可以公享數據,給用戶提供全新服務。
但是,語義網提出之後,曲高和寡,響應的人不多。為什麼?因為指望要網頁的製作者提供這么多額外的信息去讓機器理解一個網頁,太難;簡直就是人給機器打工。這違反了人們能偷懶就偷懶的本性。看看Google的成功就知道。 Google有個Page Rank技術,將網頁之間互相鏈接的關系,用來做結果排序的一個依據,變相利用了網頁製作人的判斷力。想一想網頁的製作者們,從數量來說,比純瀏覽者的數量小得多。但Google就這一個革新,用上了網頁的製作者的一部份力量,已將其推上了互聯網的頂峰。
所以互聯網下一步,是要讓所有的人都忙起來,全民織網,然後用軟體,機器的力量使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瀏覽。如果說WEB1.0是以數據為核心的網,那我覺得WEB2.0是以人為出發點的互聯網。 我們看一看最近的一些WEB2.0產品,就可以理解以上觀點。
Blog: 用戶織網,發表新知識,和其他用戶內容鏈接,進而非常自然的組織這些內容。
RSS: 用戶產生內容自動分發,定閱
Podcasting: 個人視頻/聲頻的發布/定閱
SNS: blog+人和人之間的鏈接
WIKI: 用戶共同建設一個大網路全書
從知識生產的角度看,WEB1.0的任務,是將以前沒有放在網上的人類知識,通過商業的力量,放到網上去。WEB2.0的任務是,將這些知識,通過每個用戶的瀏覽求知的力量,協作工作,把知識有機的組織起來,在這個過程中繼續將知識深化,並產生新的思想火花;
從內容產生者角度看,WEB1.0是商業公司為主體把內容往網上搬,而WEB2.0則是以用戶為主,以簡便隨意方式,通過blog/podcasting 方式把新內容往網上搬;
從交互性看,WEB1.0是網站對用戶為主;WEB2.0是以P2P為主。
從技術上看,WEB客戶端化,工作效率越來越高。比如像Ajax技術, GoogleMAP/Gmail裡面用得出神入化。
我們看到,用戶在互聯網上的作用越來越大;他們貢獻內容,傳播內容,而且提供了這些內容之間的鏈接關系和瀏覽路徑。在SNS裡面,內容是以用戶為核心來組織的。WEB2.0是以用戶為核心的互聯網。
那麼,這種意義上的WEB2.0,和Tim Berners-Lee的語義網,有什麼不同呢?語義網的出發點是數據的規整及可重復被機器調用,提出使用語義化的內容發布工具, 試圖從規則和技術標准上使互聯網更加有序。 Google等搜索引擎,在沒有語義網的情況下,盡可能的給互聯網提供了線索。 WEB2.0則是鼓勵用戶用最方便的辦法發布內容(blog/podcasting),但是通過用戶自發的(blog)或者系統自動以人為核心(SNS)的互相鏈接給這些看似凌亂的內容提供索引。 因為這些線索是用戶自己提供,更加符合用戶使用感受。互聯網逐漸從以關鍵字為核心的組織方式和閱讀方式,到以互聯網用戶的個人portal(SNS)為線索,或者以個人的思想脈絡(blog/rss)為線索的閱讀方式。WEB2.0強調用戶之間的協作。WIKI是個典型例子。從這個角度看,互聯網是在變得更有序,每個用戶都在貢獻:要麼貢獻內容,要麼貢獻內容的次序.
對下一代互聯網的看法,還會有很多的討論。有一點可以肯定,WEB2.0是以人為核心線索的網。提供更方便用戶織網的工具,鼓勵提供內容。根據用戶在互聯網上留下的痕跡,組織瀏覽的線索,提供相關的服務,給用戶創造新的價值,給整個互聯網產生新的價值,才是WEB2.0商業之道。
D. 學習web意義
意義很多,學習了web可以對互聯網有深刻認知,可以知道互聯網有什麼作用和運作原理,自己以後也可以找相關的web的工作嘛!所以還是有很多作用的!
E. web是干什麼的 怎麼用
web 引申為「環球網」,而且,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含義。 就拿「環球網」的釋義來說,對於普通的用戶來說,web僅僅只是一種環境——互聯網的使用環境、氛圍、內容等;而對於網站製作、設計者來說,它是一系列技術的復合總稱(包括網站的前檯布局、後台程序、美工、資料庫領域等等的技術概括性的總稱)。 [編輯本段]網頁 網頁,是網站中的一「頁」,通常是HTML格式(文件擴展名為.html或.htm或.asp或.aspx或.php或.jsp等)。網頁通常用圖像檔來提供圖畫。網頁要透過網頁瀏覽器來閱讀。 網頁是構成網站的基本元素,是承載各種網站應用的平台。通俗的說,您的網站就是由網頁組成的。如果您只有域名和虛擬主機而沒有製作任何網頁的話,您的客戶仍舊無法訪問您的網站。 所謂網站(Website),就是指在網際網路(網際網路)上,根據一定的規則,使用HTML等工具製作的用於展示特定內容的相關網頁的集合。簡單地說,網站是一種通訊工具,就像布告欄一樣,人們可以通過網站來發布自己想要公開的資訊(信息),或者利用網站來提供相關的網路服務(網路服務)。人們可以通過網頁瀏覽器來訪問網站,獲取自己需要的資訊(信息)或者享受網路服務 什麼是網頁? 現在在你眼前,出現在顯示器上的這個 「 東西 」 ,就是一個網頁。網頁實際是一個文件,他存放在世界某個角落的的某一台計算機中,而這台計算機必須是與互聯網相連的。網頁經由網址( URL )來識別與存取,當我們在瀏覽器輸入網址後,經過一段復雜而又快速的程序,網頁文件會被傳送到你的計算機,然後再通過瀏覽器解釋網頁的內容,再展示到你的眼前。 構成網頁的元素: 文字與圖片是構成一個網頁的兩個最基本的元素。你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文字,就是網頁的內容,圖片,就是網頁的美觀。除此之外,網頁的元素還包括動畫、音樂、程序等等。 在網頁上點擊滑鼠右鍵,選擇菜單中的 「 查看源文件 」 ,就可以通過記事本看到網頁的實際內容。可以看到,網頁實際上只是一個純文本文件,它通過各式各樣的標記對頁面上的文字、圖片、表格、聲音等元素進行描述(例如字體、顏色、大小),而瀏覽器則對這些標記進行解釋並生成頁面,於是就得到你現在所看到的畫面。 為什麼在源文件看不到任何圖片? 網頁文件中存放的只是圖片的鏈接位置,而圖片文件與網頁文件是互相獨立存放的,甚至可以不在同一台計算機上。 網頁的類型. 通常我們看到的網頁,都是以 htm 或 html 後綴結尾的文件,俗稱 HTML文件。不同的後綴,分別代表不同類型的網頁文件,例如以 CGI 、 ASP 、 PHP 、 JSP 甚至其他更多。 網頁的分類 網頁有多種分類,我們籠統意義上的分類是動態和靜態的頁面,原則上講靜態頁面多通過網站設計軟體來進行重新設計和更改,相對的比較滯後,當然現在有網站管理系統,也可以生成靜態頁面~我們稱這種靜態頁面為偽靜態。動態頁面通過網頁腳本與語言自動處理自動更新的頁面,比方說貼吧,他就是通過網站伺服器運行程序,自動處理信息,按照流程更新網頁。 【 引用 】
F. web端是指什麼
電腦端的網頁版。
G. web到底是啥意思
World Wide Web,簡稱WWW,是英國人TimBerners-Lee 1989年在歐洲共同體的一個大型科研機構任職時發明的。通過WEB,互聯網上的資源,可以在一個網頁里比較直觀的表示出來;而且資源之間,在網頁上可以鏈來鏈去。在WEB1.0上做出巨大貢獻的公司有Netscape,Yahoo和Google。 Netscape研發出第一個大規模商用的瀏覽器,Yahoo的楊致遠提出了互聯網黃頁, 而Google後來居上,推出了大受歡迎的搜索服務。
搜索最大的貢獻是,把互聯網上海量的信息,用機器初步分了個線索。但是,光知道網頁里有哪些關鍵字,只解決了人瀏覽網頁的需求。所以,Tim-Berners-Lee在提出WWW不久,即開始推崇語義網(Semantic Web)的概念。為什麼呢?因為互聯網上的內容,機器不能理解。他的理想是,網頁製作時和架構資料庫時,大家都用一種語義的方式,將網頁里的內容表述成機器可以理解的格式。這樣,整個互聯網就成了一個結構嚴謹的知識庫。從理想的角度,這是很誘人的,因為科學家和機器都喜歡有次序的東西。Berners-Lee關心的是,互聯網上數據,及能否被其它的互聯網應用所重復引用。舉一個例子說明標准資料庫的魅力。有個產品叫LiberyLink。裝了它後,到Amazon上去瀏覽時,會自動告訴你某一本書在用戶當地的圖書館能否找到,書號是多少等。因為一本書有統一的書號和書名,兩個不同的互聯網服務(Amazon 和當地圖書館資料庫檢索)可以公享數據,給用戶提供全新服務。
但是,語義網提出之後,曲高和寡,響應的人不多。為什麼?因為指望要網頁的製作者提供這么多額外的信息去讓機器理解一個網頁,太難;簡直就是人給機器打工。這違反了人們能偷懶就偷懶的本性。看看Google的成功就知道。 Google有個Page Rank技術,將網頁之間互相鏈接的關系,用來做結果排序的一個依據,變相利用了網頁製作人的判斷力。想一想網頁的製作者們,從數量來說,比純瀏覽者的數量小得多。但Google就這一個革新,用上了網頁的製作者的一部份力量,已將其推上了互聯網的頂峰。
所以互聯網下一步,是要讓所有的人都忙起來,全民織網,然後用軟體,機器的力量使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瀏覽。如果說WEB1.0是以數據為核心的網,那我覺得WEB2.0是以人為出發點的互聯網。 我們看一看最近的一些WEB2.0產品,就可以理解以上觀點。
Blog: 用戶織網,發表新知識,和其他用戶內容鏈接,進而非常自然的組織這些內容。
RSS: 用戶產生內容自動分發,定閱
Podcasting: 個人視頻/聲頻的發布/定閱
SNS: blog+人和人之間的鏈接
WIKI: 用戶共同建設一個大網路全書
從知識生產的角度看,WEB1.0的任務,是將以前沒有放在網上的人類知識,通過商業的力量,放到網上去。WEB2.0的任務是,將這些知識,通過每個用戶的瀏覽求知的力量,協作工作,把知識有機的組織起來,在這個過程中繼續將知識深化,並產生新的思想火花;
從內容產生者角度看,WEB1.0是商業公司為主體把內容往網上搬,而WEB2.0則是以用戶為主,以簡便隨意方式,通過blog/podcasting 方式把新內容往網上搬;
從交互性看,WEB1.0是網站對用戶為主;WEB2.0是以P2P為主。
從技術上看,WEB客戶端化,工作效率越來越高。比如像Ajax技術, GoogleMAP/Gmail裡面用得出神入化。
我們看到,用戶在互聯網上的作用越來越大;他們貢獻內容,傳播內容,而且提供了這些內容之間的鏈接關系和瀏覽路徑。在SNS裡面,內容是以用戶為核心來組織的。WEB2.0是以用戶為核心的互聯網。
那麼,這種意義上的WEB2.0,和Tim Berners-Lee的語義網,有什麼不同呢?語義網的出發點是數據的規整及可重復被機器調用,提出使用語義化的內容發布工具, 試圖從規則和技術標准上使互聯網更加有序。 Google等搜索引擎,在沒有語義網的情況下,盡可能的給互聯網提供了線索。 WEB2.0則是鼓勵用戶用最方便的辦法發布內容(blog/podcasting),但是通過用戶自發的(blog)或者系統自動以人為核心(SNS)的互相鏈接給這些看似凌亂的內容提供索引。 因為這些線索是用戶自己提供,更加符合用戶使用感受。互聯網逐漸從以關鍵字為核心的組織方式和閱讀方式,到以互聯網用戶的個人portal(SNS)為線索,或者以個人的思想脈絡(blog/rss)為線索的閱讀方式。WEB2.0強調用戶之間的協作。WIKI是個典型例子。從這個角度看,互聯網是在變得更有序,每個用戶都在貢獻:要麼貢獻內容,要麼貢獻內容的次序.
對下一代互聯網的看法,還會有很多的討論。有一點可以肯定,WEB2.0是以人為核心線索的網。提供更方便用戶織網的工具,鼓勵提供內容。根據用戶在互聯網上留下的痕跡,組織瀏覽的線索,提供相關的服務,給用戶創造新的價值,給整個互聯網產生新的價值,才是WEB2.0商業之道。
H. web是什麼意思
web(World Wide Web)即全球廣域網,也稱為萬維網,它是一種基於超文本和HTTP的、全球性的、動態交互的、跨平台的分布式圖形信息系統。是建立在Internet上的一種網路服務,為瀏覽者在Internet上查找和瀏覽信息提供了圖形化的、易於訪問的直觀界面,其中的文檔及超級鏈接將Internet上的信息節點組織成一個互為關聯的網狀結構。
web 英[web] 美[wɛb]
n. 蜘蛛網,網狀物; [機] 萬維網; 織物; 圈套;
vt. 在…上織網; 用網纏住; 使中圈套; 形成網狀;
Web 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意義。目前來看最常用的意義是指在 Intenet 上和 HTML 相關的部分。換句話說,目前在 Intenet 上通過非瀏覽器訪問的網路資源並不稱為 Web。這也是 Wired 的那篇《Web 已死,互聯網永生》的意思。
I. 什麼是Web版
web的本意是蜘蛛網和網的意思,在網頁設計中我們稱為網頁的意思。現廣泛譯作網路、互聯網等技術領域。表現為三種形式,即超文本(hypertext)、超媒體(hypermedia)、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等。web版就是電腦網頁版本,區別於手機APP版本的軟體。
拓展資料:
1、所謂網站(Website),就是指在網際網路(網際網路)上,根據一定的規則,使用HTML等工具製作的用於展示特定內容的相關網頁的集合。簡單地說,網站是一種通訊工具,就像布告欄一樣,人們可以通過網站來發布自己想要公開的資訊(信息),或者利用網站來提供相關的網路服務(網路服務),又或收集想要的信息。人們可以通過網頁瀏覽器來訪問網站,獲取自己需要的資訊(信息)或者享受網路服務。
2、網頁有多種分類,我們籠統意義上的分類是動態和靜態的頁面,原則上講靜態頁面多通過網站設計軟體來進行重新設計和更改,相對的比較滯後,當然現在有網站管理系統,也可以生成靜態頁面~我們稱這種靜態頁面為偽靜態。動態頁面通過網頁腳本與語言自動處理自動更新的頁面,比方說貼吧,他就是通過網站伺服器運行程序,自動處理信息,按照流程更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