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車聯網的應用趨勢
自主品牌車聯網發展
當前汽車技術的發展,新能源汽車和車聯網技術的普及應用是兩大發展趨勢。在通用、豐田等國際汽車廠商紛紛推出運用智能導航和遠程助手等車聯網技術的車型產品並推向國內市場之後,中國自主汽車企業也開始了對車聯網技術的研究。據網通社粗略統計,目前國內至少有以上汽集團為首的七家自主品牌企業推出了自主研發的車聯網系統和產品。
據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2012年我國汽車保有量超過1.2億輛,我國當前每年新車銷量約2000萬輛。而搭載車聯網系統的車型則將從高端車型產品向普通車型普及。根據國內著名分析機構易觀智庫預計,到2015年中國車聯網用戶的滲透率有望突破10%的臨界值,屆時中國車聯網的市場規模將超過1500億元。搶佔中國車市車聯網市場空白,成為自主車企們的又一重要任務。
正是由於車聯網技術應用的廣闊前景及其蘊含的巨大商機,國內自主車企也爭先恐後地加入到車聯網技術的研發競賽當中來。自2010年上汽率先發布首款搭載車聯網系統inkaNet系統的自主車型榮威350以來,到2012年底為止中國自主品牌中至少已有7家企業發布了自主開發的車聯網系統和車型產品。
自主車企當中最早試水車聯網技術的上汽集團一直走在本土開發車聯網的前列。其inkaNet系統被廣泛搭載在榮威350、榮威550、W5以及MG5等多款車型上。經過4年時間積累已有超過10萬車主的選擇,僅次於通用的安吉星(onstar)位居中國市場佔有率第二位。inkaNet系統已經發展到第三代,在智能互聯和操作體驗等發面有顯著提升,特別在中文語音識別的准確率和易用度上甚至超越了不少國際知名車企的同類技術。
應用
車輛運行監控系統長久以來都是智能交通發展的重點領域。在國際上,美國的IVHS、日本的VICS等系統通過車輛和道路之間建立有效的信息通信,已經實現了智能交通的管理和信息服務。而Wi-Fi、RFID等無線技術也在交通運輸領域智能化管理中得到了應用,如在智能公交定位管理和信號優先、智能停車場管理、車輛類型及流量信息採集、路橋電子不停車收費及車輛速度計算分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應用成效。
當今車聯網系統發展主要通過感測器技術、無線傳輸技術、海量數據處理技術、數據整合技術相輔相成配合實現。車聯網系統的未來,將會面臨系統功能集成化、數據海量化、高傳輸速率。車載終端集成車輛儀表台電子設備,如硬碟播放、收音機等,數據採集也會面臨多路視頻輸出要求,因此對於影像數據的傳輸,需要廣泛運用當今流行3G網路。
蘇州金龍已經通過與杭州鴻泉數字設備有限公司合作,在車輛出廠前安裝車載終端設備採集車輛運行狀況數據和司機駕駛行為,如今,由杭州鴻泉公司研發,蘇州金龍使用的G-BOS系統已經管理車輛60000多台,但當用戶數量大幅增加時,數據傳輸、過濾、存儲及顯示也一直在承受相當大的考驗。
此外,當今比較優秀車聯網系統有瑞典SCANIA的黑匣子系統,杭州鴻泉的車輛移動互聯網(車聯網)系統,台灣和欣客運遠程管理系統,濰柴動力的共軌行系統,江蘇天澤的天澤星網。
以杭州鴻泉數字設備有限公司的車輛移動互聯網(車聯網)系統,該系統曾為蘇州金龍公司服務,即曾在客車行業久負盛名的G-BOS智慧運營系統,該系統從2012年7月份正式發布,到2013年已經管理車輛將近60000多部。
自該系統在客車行業得到成功運用後,鴻泉數字設備又將在客車行業的管理經驗復制到工程機械車輛、卡車等貨運車輛行業。
據了解,未來車聯網將主要通過無線通信技術、GPS技術及感測技術的相互配合實現。在未來的車聯網時代,無線通信技術和感測技術之間會是一種互補的關系,當汽車處在轉角等感測器的盲區時,無線通信技術就會發揮作用;而當無線通信的信號丟失時,感測器又可以派上用場。
作為眾多無線應用的代表,車聯網時代的到來必將推動更多無線技術的應用和普及,我們也再一次看到了移動寬頻需求的指數性增長。盡管無線和有線運營商們還無法確定應該在哪些地方進行投資,以及投入多少,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移動寬頻的需求正在增長,而且增長會非常迅速。
通用汽車已經通過與中國電信合作,通過其3G網路為用戶提供車載信息服務,並逐步建設車聯網。當用戶量還不具備規模的時候,現有的運營商網路可以承載各項服務;但當用戶數大幅增加時,網路也將受到考驗。
運營商正在經歷移動寬頻數據流量的井噴式增長,因為他們需要增加容量來減少網路的堵塞,提高消費者的QoE。分組網路,尤其是電信級乙太網,可以非常經濟地擴展到高帶寬,並處理突發的數據流量。分組網路可以通過採用先進的稱為「偽線」的隧道協議來做到TDM業務和突發數據業務的混合傳送。所有這些因素都使電信級乙太網成為經濟有效地應對激增的移動寬頻數據流量的新架構。
過渡到電信級乙太網只是第一步,但這還不足以在新的環境下具有足夠的競爭力。運營商還必須充分地了解它們所提供的應用,以便為它們的用戶提供最大的價值。這種智能可以有多種形式,例如可以是採用稱為深度數據包檢測(DPI)的技術「看透」數據包,以及確定正在運行的應用程序。下一代設備可以在這些數據包穿越網路的時候,快速窺探到數據包,確定其流量信息。這些信息可以把用戶、位置、使用的手機類型等分組核心信息結合起來,獲得更全面的網路使用情況分析,包括使用地點以及設備類型等,這樣運營商才可以更好地利用這些信息來改善客戶的體驗,同時獲得新的業務增長點。
我國無人駕駛汽車測試成功 北京到天津可不需司機
2012年11月24日9點,京津高速台湖收費站外,一輛車頂與車前保險杠處安置著雷達設備的黑色現代途勝准時駛上了高速。從北京台湖收費站到天津東麗收費站,百公里的距離,高速公路上復雜的行車條件,完全由電腦智能操作駕駛,最高時速達105公里,歷時85分鍾,其中超車共33次。由軍事交通學院研製的無人駕駛智能汽車完成了京津高速公路測試項目。這標志著我國無人駕使汽車先進的技術。不過,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博導姚丹亞教授認為,自動駕駛系統只能對程序中預設的情況進行判斷和操作,一旦實際路況超出程序預設范圍就無計可施,可靠性遠遠難以滿足道路安全要求,因此無人駕駛汽車要實現商業化運行至少還要等待20年。
國際趨勢
「車-路」信息系統一直是智能交通發展的重點領域。在國際上,歐洲CVIS,美國的IVHS、日本的SmartWay等系統通過車輛和道路之間建立有效的信息通信,實現智能交通的管理和信息服務。RFID技術在物流與供應鏈管理領域以及交通運輸領域智能化管理中得到了應用,如智能公交定位管理和信號優先、智能停車場管理、車輛類型及流量信息採集、路橋電子不停車收費、高速公路多義性路徑識別及車輛速度計算分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應用成效。
2013年5月22日,微軟Windows Azure公有雲平台宣布正式落地中國,觀致汽車攜其QorosQloud亮相,QorosQloud除移動客戶端以外的所有開發、測試工作都在Windows Azure雲端完成。
2013年5月30日,觀致正式與中國聯通簽署車聯網業務合作協議,中國聯通將為觀致QorosQloud車載信息娛樂系統提供網路和業務系統支持。
未來體驗
繼互聯網、物聯網之後,「車聯網」又成為未來智能城市的另一個標志。
到上海世博會園區里的熱門場館——「上汽-通用汽車館」,看一部科幻大片《2030》,就可以超前體驗到20年後的汽車生活。在片中,2030年的上海擁有5層立體交通網路。人們駕駛著EN-V、葉子和海貝這三種未來車型出行,任何人都可以開車,車速飛快,而且在「車聯網」的保護下實現了零交通事故率,堪稱絕對安全。 通過「車聯網」,汽車具備了高度智能的車載信息系統,並且可以與城市交通信息網路、智能電網以及社區信息網路全部連接,從而可以隨時隨地獲得即時資訊,並且作出與交通出行有關的明智決定。外形小巧時尚的EN-V將可以實現智能停泊,通過建築外牆的軌道直接停在自家陽台上,或者進入高速火車的車廂中。由於每輛車都採用了自動駕駛技術,盲人也可以開車穿行於城市中。智能的「車聯網」,甚至可以以一鍵通的形式接通呼叫中心的形式幫助司機獲取周邊信息、尋找停車場,以及自己找到充電站完成充電。
長達10分鍾的動感電影《2030,行!》展現了2030年上海的城市景象。20年後,科技已經非常發達,人與自然和諧相處,2030年出行工具的代表——EN-V、葉子和海貝汽車,已經實現了新能源驅動、車聯網技術和汽車無人駕駛這三大技術。憑借這些技術,汽車能通過建築外牆的軌道直接停在自家陽台上、所有車輛都能收到聯網信號從而幫助危急的產婦平安誕下寶寶、自動駕駛能引領盲女自如穿梭在城市中……影片講述了三個愛的故事,主人公藉助葉子、海貝和EN-V穿梭在未來的智能交通系統中,在美麗的城市中找回了真愛,擁有了更完美的人生。觀眾將提前20年,身臨其境地體驗汽車對我們生活的改變,感受「行愈簡,心愈近」的大同世界!
預測效果
智慧城市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國家信息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鄔賀銓在世博會主題論壇上指出,由「物聯網」衍生的「車聯網」,將成為未來智慧城市的重要標志。什麼叫智慧城市?鄔賀銓說,一個定義是運用智能技術,使城市的關鍵基礎設施通過組成服務,使城市的服務更有效,為市民提供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共處,智慧城市本身就是一個網路城市:人與人之間有互聯網,物與物之間有物聯網,車與車之間有「車聯網」。正如互聯網能讓人們實現「點對點」的信息交流,「車聯網」也能讓車與車「對話」。專家指出,未來具備了「車聯網DNA」的汽車不僅高效、環保、智能,更重要的是它還可以提供前所未有的交通安全保障,甚至可以將汽車司機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降低為零。全球一些主要汽車品牌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 據介紹,通用EN-V車型是基於車聯網理念設計的。它整合了車對車交流技術、無線通信及遠程感應技術,支持「自動駕駛」。在自動駕駛模式下,它能獲得實時交通信息,自動選擇路況最佳的行駛路線,大大緩解交通堵塞。除此之外,它還可以感知周圍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一些著名汽車廠商都意識到,下一個能為改善交通安全帶來重要推動力的就是汽車與汽車間的「交流」。如果汽車能互相進行信息溝通,即使危險尚處在下一個彎道甚至更遠,駕駛員也能提前識別防範。未來汽車將具備行人探測功能,不用司機踩剎車,車輛可以實現自動剎車、緊急停車。在第80屆日內瓦車展上,裝配帶全力自動剎車功能行人探測系統的沃爾沃S60已經推出,它可以探測走入車前路面的行人。在緊急情況下,系統首先向駕駛員發出聲音警示,並在擋風玻璃上顯示閃光信號。如果駕駛員仍未對警示做出反應,碰撞即將發生時,汽車會自動進行全力制動。警示系統預防疲勞駕駛,幫你趕跑開車時的瞌睡蟲。疲勞駕駛是一個全球普遍存在的交通安全問題。豐田的車內智能安全網路也能及時糾正駕駛員失誤,通過方向盤監測駕駛者脈搏,發現駕駛員疲勞駕駛時,便啟動警告系統。最初只是搖晃駕駛座位,當駕駛者仍無反應時,系統就會自動熄滅而強行停車。
智慧交通
在企業眼中,車聯網市場或許只意味著滾滾而來的商機。但從更宏觀的層面來講,車聯網更大的意義在於打造智能交通,造福社會民眾。車聯網的具體應用主要包括:通過碰撞預警、電子路牌、紅綠燈警告、網上車輛診斷、道路濕滑檢測為司機提供即時警告,提高駕駛的安全性,為民眾的人身安全多添一重保障;通過城市交通管理、交通擁塞檢測、路徑規劃、公路收費、公共交通管理,改善人們的出行效率,為緩解交通擁堵出一份力;為人們提供餐廳、拼車、社交網路等娛樂與生活信息,提高民眾生活的便捷性和娛樂性。
關鍵技術
1、感測器技術及感測信息整合:
「車聯網是車、路、人之間的網路」,車聯網中的感測技術應用主要是車的感測器網路和路的感測器網路。車的感測器網路又可分為車內感測器網路和車外感測器網路。車內感測器網路是向人提供關於車的狀況信息的網路,比如遠程診斷就需要這些狀況信息,以供分析判斷車的狀況;車外感測器網路就是用來感應車外環境狀況的感測器網路,比如防碰撞的感測器信息、感應外部環境的攝像頭,這些信息可以用來增強安全和作為輔助駕駛的信息。路的感測器網路指那些鋪設在路上和路邊的感測器構成的網路,這些感測器用於感知和傳遞路的狀況信息,如車流量、車速、路口擁堵情況等,這些信息都能讓車載系統獲得關於道路及交通環境的信息。無論是車內、車外,還是道路的感測器網路,都起到了車內狀況和環境感知的作用,其為「車聯網」獲得了獨特(有別於互聯網)的「內容」。整合這些「內容」,即整合感測網路信息,將是「車聯網」重要的技術發展內容,也是極具特色的技術發展內容。
2、開放的、智能的車載終端系統平台
就像互聯網路中的電腦、移動互聯網中的手機,車載終端是車主獲取車聯網最終價值的媒介,可以說是網路中最為重要的節點。當前,很多車載導航娛樂終端並不適合「車聯網」的發展,其核心原因是採用了非開放的、非智能的終端系統平台。基於不開放、不夠智能的終端系統平台是很難被打造成網路生態系統的。這方面可以參看智能手機領域來感受到這一點的重要:大量的開發者基於蘋果公司的IOS和Google Android終端操作系統都構建了幾十萬款應用,這些應用為這兩個手機網路生態系統創造了核心價值。而這一切都是因為開發者可以基於這樣的系統開發應用,特別是Google的Android系統,源代碼完全開放,可以被裁減和優化。因此,從目前來看GoogleAndroid也將會成為車聯網終端系統的主流操作系統,它天然為網路應用而生,並專為觸摸操作設計,體驗良好、可個性化定製,應用豐富且應用數量快速增長,已經形成了成熟的網路生態系統。反觀當前車載終端用得最多的WinCE,可以說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很難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因為應用少得可憐,任何修改都由於微軟的封閉策略而無能為力,辛辛苦苦開發了上網功能,卻無特色的應用及服務可用。在前裝市場上榮威350及其INKANET,在後裝市場上路暢科技的Android平台產品已經證明了Android的價值,Android將是車載娛樂導航終端平台操作系統的必然選擇。
3、語音識別技術
無論多好的觸摸體驗,對駕車者來說,行車過程中觸摸操作終端系統都是不安全的,因此語音識別技術顯得尤為重要,它將是車聯網發展的助推器。成熟的語音技術能夠讓司機通過嘴巴來對車聯網發號施令索取服務,能夠用耳朵來接收車聯網提供的服務,這是最適合車這個快速移動空間的應用體驗的。成熟的語音識別技術依賴於強大的語料庫及運算能力,因此車載語音技術的發展本身就得依賴於網路,因為車載終端的存儲能力和運算能力都無法解決好非固定命令的語音識別技術,而必須要採用基於服務端技術的「雲識別」技術;
4、服務端計算與服務整合技術
除上述語音識別要用到雲計算技術外,很多應用和服務的提供都要採用服務端計算、雲計算的技術。類似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終端能力有限,通過服務端計算才能整合更多信息和資源向終端提供及時的服務,服務端計算開始進入了雲計算時代。雲計算將在車聯網中用於分析計算路況、大規模車輛路徑規劃、智能交通調度計、基於龐大案例的車輛診斷計算等。車聯網和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一樣都得採用服務整合來實現服務創新、提供增值服務。通過服務整合,可以使車載終端獲得更合適更有價值的服務,如呼叫中心服務與車險業務整合、遠程診斷與現場服務預約整合、位置服務與商家服務整合等等;
5、通信及其應用技術
車聯網主要依賴兩方面的通信技術:短距離無線通信和遠距離的移動通信技術,前者主要是RFID感測設別及類似WIFI等2.4G通信技術,後者主要是GPRS、3G、LTE、4G等移動通信技術。這兩類通信技術不是車聯網的獨有技術,因此技術發展重點主要是這些通信技術的應用,包括高速公路及停車廠自動繳費、無線設備互聯等短距離無線通信應用及VOIP應用(車友在線、車隊領航等)、監控調度數據包傳輸、視頻監控等移動通信技術應用。
6、互聯網技術
車聯網的本質就是物聯網與移動互聯網的融合。車聯網是通過整合車、路、人各種信息與服務,最終都是為人(車內的人及關注車內的人)提供服務的,因此,能夠獲取車聯網提供的信息和服務的不僅僅是車載終端,而是所有能夠訪問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的終端,因此電腦、手機也是車聯網的終端。現有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的技術及應用基本上都能夠在車聯網中使用,包括媒體娛樂、電子商務、Web2.0應用、信息服務等。當然,車聯網與現有通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相比,其有兩個關鍵特性:一是與車和路相關,二是把位置信息作為關鍵元素。因此需要圍繞這兩個關鍵特性發展車聯網的特色互聯網應用,將給車聯網帶來更加廣泛的用戶及服務提供者。
㈡ 大眾汽車為什麼要開展大眾自創活動
「大眾自造」項目( 英文名The People』s Car Project)由大眾汽車品牌面向中國公眾打造,其核心是一個 WEB 2.0大型網路互動社區。基於核心網路平台,中國公眾可以在網路上跨媒體實現汽車設計的靈感激發、知識分享、虛擬現實造車、互動交流、創意主題競賽、投票評選等多種溝通需求,是大眾汽車與中國已處於或將進入汽車生活的人群進行溝通更為生動且直接的創新渠道。[1]
目的
「大眾自造」項目是由大眾汽車品牌面向中國公眾打造的一個探索未來汽車設計與製造的對話平台,以激發中國公眾的創意和靈感為目的,它將以互聯網和跨媒體渠道及形式多樣的活動為溝通工具,以「設計」、「個性化」、「環境」和「汽車互連」等為溝通主題,開啟大眾汽車與中國每一個有汽車夢想的人進行溝通的創新渠道。[2]
㈢ 未來web開發的趨勢是什麼
現在,Web開發世界在不斷變化,趨勢也在不斷變化。有時,這些趨勢的變化速度遠遠快於它們的使用速度。要保持領先,就必須關注最新的流行趨勢、更新、技術和方法。此外,了解趨勢並隨時了解周圍發生的事情對於web開發是非常必要的。
㈣ 關於汽車變形的動畫片,非變形金剛
蒙面鬥士(原文:M.A.S.K.)是部放於1985年至1986年間播出的美日合作的動畫電視系列劇,一共75集分為兩季,第一季有65集,第二季度10集。台灣台視於1987年7月1日至1988年12月21日以《神龍特攻隊》之名播出,於每周三下午5:00~5:30(1987年)、5:30~6:00(1988年)播出;並無按照原來的順序放映,不過仍有明顯地把兩季各自的集數區分出來。中國大陸則在1994年由遼藝翻譯,並且譯為《蒙面鬥士》,在全國范圍內盛行達五六年之久。
㈤ 變形金剛
美版98集變形金剛的完全列表為:(括弧里的數字是在整部變形金剛中的總集數)
1984年出品(第一季)
1x01 (01) 第一天 More than meets the eye part one
1x02 (02) 第二天 More than meets the eye part two
1x03 (03) 第三天 More than meets the eye part three
1x04 (04) 太空橋的陷落 Transport to oblivion
1x05 (05) 全體出發 Roll for it
1x06 (06) 分而治之 Divide and Conquer
1x07 (07) 天火 Fire in the sky
1x08 (08) 緊急呼叫 S.O.S Dinobots
1x09 (09) 山頂之火 Fire on the mountian
1x10 (10) 大戰機器恐龍 War of the dinobots
1x11 (11) 滅頂之災(上) The ultimate doom part one
1x12 (12) 滅頂之災(中) The ultimate doom part two
1x13 (13) 滅頂之災(下) The ultimate doom part three
1x14 (14) 爆炸前夕 Countdown to extincions
1x15 (15) 機器昆蟲 A Plague of Insecticons
1x16 (16) 雙雄大戰 Heavy Metal War
1985年出品 (第二季)
2x01 (17) 汽車人斯派克 Autobot Spike
2x02 (18) 換變速箱 Changing Gears
2x03 (19) 鋼之城 City of Steel
2x04 (20) 汽車人的攻擊 Attack of the Autobots
2x05 (21) 叛徒 Traitor
2x06 (22) 靜止器 The Immobilizer
2x07 (23) 汽車人死裡逃生 The Autobot Run
2x08 (24) 海底之國 Atlantis, Arise!
2x09 (25) 機器人時代 Day of the Machines
2x10 (26) 刺客 Enter the Nightbird
2x11 (27) 真假擎天柱 A Prime Problem
2x12 (28) 地球核心 The Core
2x13 (29) 蟲災 The Insecticon Syndrome
2x14 (30) 恐龍島(上) Dinobot Island part one
2x15 (31) 恐龍島(下) Dinobot Island part two
2x16 (32) 建築大師 The Master Builder
2x17 (33) 超級武器 Auto_Berserk
2x18 (34) 小機器人 Microbots
2x19 (35) 威震天的陰謀(上) Megatron's Master Plan part one
2x20 (36) 威震天的陰謀(下) Megatron's Master Plan part two
2x21 (37) 機器恐龍開小差(上) Desertion Of The Dinobots part one
2x22 (38) 機器恐龍開小差(下) Desertion Of The Dinobots part two
2x23 (39) 蘭調錄音機 Blaster Blues
2x24 (40) 霸天虎入侵亞瑟王朝 A Decepticon Raider In King Arthur's Court
2x25 (41) 金礁湖 The Golden Lagoon
2x26 (42) 天神 The God Gambit
2x27 (43) 跟蹤追擊 Make Tracks
2x28 (44) 巨人國 Child's Play
2x29 (45) 食人株 Quest For Survival
2x30 (46) 大力金剛的秘密 The Secret of Omega Supreme
2x31 (47) 賭棍 The Gambler
2x32 (48) 小精靈 Kremzeek!
2x33 (49) 傍晚的星星 Sea Change
2x34 (50) 爭權奪利 Triple Takeover
2x35 (51) 擎天柱的戰利品 Prime Target
2x36 (52) 汽車人 Auto-Bop
2x37 (53) 女汽車人 The Search For Alpha Trion
2x38 (54) 愛上滑翔機的姑娘 The Girl Who Loved Powerglide
2x39 (55) 在好萊塢拍電影 Hoist Goes Hollywood
2x40 (56) 魔力神球(上) The Key to Vector Sigma part one
2x41 (57) 魔力神球(下) The Key to Vector Sigma part two
2x42 (58) 飛機竊賊 Aerial Assault
2x43 (59) 回到過去 War Dawn
2x44 (60) 汽車大獎賽 Trans-Europe Express
2x45 (61) 宇宙銹病 Cosmic Rust
2x46 (62) 紅蜘蛛叛變 Starscream's Brigade
2x47 (63) 混天豹的報復 The Revenge of Bruticus
2x48 (64) 深入虎穴 Masquerade
2x49 (65) 胖娃 B.O.T.
變形金剛大電影 TANRSFORMER THE MOVIE
1986年出品(第三季)
3x01 (66) 五面怪(1) Five Faces of Darkness part one
3x02 (67) 五面怪(2) Five Faces of Darkness part two
3x03 (68) 五面怪(3) Five Faces of Darkness part three
3x04 (69) 五面怪(4) Five Faces of Darkness part four
3x05 (70) 五面怪(5) Five Faces of Darkness part five
3x06 (71) 死亡黑洞 The Killing Jar
3x07 (72) 混沌怪 Chaos
3x08 (73) 五面怪的詭計 Dark Awakening
3x09 (74) 生日快樂 Surprise Party
3x10 (75) 金大王與紅衣法師 Madman's Paradise
3x11 (76) 蛛網世界 Web world
3x12 (77) C小調大屠殺 Carnage In C-Minor
3x13 (78) 歲月之窗 Forever Is a Long Time Coming
3x14 (79) 決死一戰 Fight Or Flee
3x15 (80) 午夜之賊 Thief In The Night
3x16 (81) 死不甘心的紅蜘蛛 Starscream's Ghost
3x17 (82) 鬼魂作祟 Ghost In The Machine
3x18 (83) 惡夢 Nightmare Planet
3x19 (84) 深淵里的居住者 The Dweller In the Depths
3x20 (85) 最終武器 The Ultimate Weapon
3x21 (86) 2006年重要廣播 The Big Broadcast of 2006
3x22 (87) 五面怪日誌 The Quintesson Journal
3x23 (88) 只不過是凡人 Only Human
3x24 (89) 至尊太君 The Call of the Primitives
3x25 (90) 聰明的鋼索 Grimlock's New Brain
3x26 (91) 金錢萬能 Money Is Everything
3x27 (92) 美仙姑 The Face of the Nijika
3x28 (93) 肩負重任 The Burden Hardest to Bear
3x29 (94) 擎天柱復活(上) The Return of Optimus Prime part one
3x30 (95) 擎天柱復活(下) The Return of Optimus Prime part two
1987年出品 (第四季)
4x01 (96) 再生(上) The Rebirth part one
4x02 (97) 再生(中) The Rebirth part two
4x03 (98) 再生(下) The Rebirth part three
*********************
98集美版經典動畫簡介
——THE TRANSFORMERS 第1-65集
說明:一共65集動畫,日本版本計算不包括總結篇劇情集數,美國版本將其又劃分為第一季16集(SEASON 1)和第二季49集(SEASON 2)。國內引進了該系列的美版動畫 四百萬年前,汽車人和霸天虎在塞伯坦的戰爭已經持續了很久,星球資源已經枯竭,汽車人在擎天柱(港譯:柯柏文)的帶領下登上巨型戰艦方舟號前往宇宙搜尋新能量,霸天虎首領威震天(港譯:麥加登)率領部下乘報應號戰艦追擊。雙方在古老的地球上空交戰,霸天虎登陸了方舟,與汽車人在戰艦上搏鬥。飛船失去控制,墜毀地球,所有變形金剛終止了活動。
1984年,方舟墜毀地火山爆發,戰艦電腦顯像一號(港譯:眺望器一號)恢復機能,掃描地球上的物品,重新激活變形金剛。兩派的戰爭又在地球延續,戰爭中,汽車人與地球人建立了友誼,並竭力保護地球,而霸天虎則不斷搶掠能源。雙方在戰爭中不斷加入新的力量,後來與塞伯坦恢復了聯系,戰爭又從地球擴展到宇宙,雙方勢均力敵,戰爭持續不斷。
——TRANSFORMERS THE MOVIE 變形金剛之大電影
說明:歷史上最輝煌的劇場版動畫作品,在劇情上起承上啟下作用。國內引進時將其劃分為數集播映。
2005年,霸天虎佔領了塞伯坦,汽車人在塞伯坦衛星建立秘密基地准備反擊。霸天虎突襲地球上的汽車人城,大批汽車人戰士陣亡,擎天柱從衛星趕回與威震天決斗,兩敗俱傷。後擎天柱傷重不治,將充滿力量的能源寶(港譯:機體)傳與通天曉,通天曉接任汽車人新領袖。威震天在撤退途中被紅蜘蛛(港譯:星星叫)遺棄,在宇宙中遭遇宇宙大帝(港譯:獨角獸),被改造成為驚破天(港譯:格威隆)。格威隆消滅了奪權的紅蜘蛛,追擊汽車人,並打散了通天曉,奪取了能源寶,以此威懾宇宙大帝臣服。宇宙大帝開始進攻塞伯坦,霸天虎被迫迎戰,汽車人團結各方力量,前往塞伯坦參與反擊宇宙大帝的戰爭。汽車人熱破(港譯:火棒)與驚破天決斗,奪回能源寶並成功釋放了能源寶的力量擊敗宇宙大帝,自己也成長為補天士(港譯:洛迪民),成為汽車人的新領袖。
——THE TRANSFORMERS 2010 第66-95集
說明:一共30集動畫,日本版本計算不包括總結篇劇情集數,美國版本將其稱為第三季(SEASON 3)。國內引進了該系列的美版動畫,與之前的65集一起推出,就是我們最熟悉的95集變形金剛動畫。
變形金剛的製造者五面怪出現,陰謀重新奪回塞伯坦。驚破天復活,率領霸天虎繼續在宇宙中橫行,汽車人在補天士的帶領下英勇抵抗,並粉碎了五面怪的陰謀,通過對能源寶的探索,補天士查明了變形金剛的來歷——最早是由五面怪創造出來的奴隸機械人,後推翻五面怪,並將其趕出塞伯坦。宇宙中出現致命病毒,幾乎感染了所有的生物。補天士下令全力復活擎天柱,五面怪與汽車人聯手修復了擎天柱,擎天柱復活並聯合驚破天,在最後的時刻用能源寶的力量消滅了病毒。驚破天向汽車人提出休戰。
——THE REBIRTH 變形金剛之重生 96-98 最後三集
說明:一共三集,美國方面推出以配合頭領戰士玩具系列。但因與後續的日版動畫不連貫。被視為編外劇集,國內並沒引進該集。
驚破天糾合新力軍進攻塞伯坦,熱破與部分變形金剛流落到頭領行星。兩派分別與當地居民結合,新生的頭領戰士和目標戰士加入戰斗。驚破天與ZARAK合作,啟動了巨型基地——撒克巨人,隨後巨無霸基地在人類斯派克(港譯:史碧加)指揮下也趕赴戰場,霸天虎和撒克巨人戰敗逃往宇宙深處……
1984年出品
***********************
1-10 為英文原音,中文字幕
11-16為上譯配音版(小時候看的那個版本了)
87年的最後三集相信大家都沒看過,最後三集說明了和日本後來出的頭領戰士的關系,你看過之後就會知道---《The Rebirth/新生》中英文劇情(英文劇情介紹來源: Alpha Trion's Data Base)
這是守護神和紅色警報翻譯的《新生》三集的完整劇情。原文資料來源於主站站長通天曉提供的劇情和網路全書中的相關內容。原文都不是很有條理,大家結合兩種版本湊合看,大概的意思都有了。
這三集的內容主要講的是頭領戰士的產生(我的理解是這三集相當於 2010 到頭領戰士的過渡),可是這三集里頭領戰士的來源和幾位迷友說的不一樣,我很迷惑,難道變形金剛自己也無法自圓其說了?
㈥ 動漫變形金剛
影院 激動
中錄寬頻
迅雷
九州夢網
網樂寬頻
常見問題 | 意見建議 | 誠聘英才登陸 | 注冊Web迅雷 |迅雷5 |資源博客 |充值 |論壇 首頁影視動漫音樂游戲軟體書籍 電影名 人物名 動作短片冒險動畫喜劇犯罪記錄劇情家庭恐怖愛情懸念電視劇綜藝寫真TOP100劇照在線觀看您的位置:迅雷在線 > 影視頻道 > 動作/冒險/科幻
珍珠港Pearl Harbor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片長:183分鍾
年份:2001 絕世天劫Armageddon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片長:144分鍾
年份:1998 逃出克隆島The Island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片長:127分鍾
年份:2005 絕地戰警2Bad Boys II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片長:147分鍾
年份:2003
按國家和地區分類 中國 美國 香港 台灣 韓國 日本 法國 英國 義大利 西班牙 加拿大 德國 按出品年份分類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 1993 按影片分級分類
G 適合所有年齡段
PG 不適合兒童觀看
PG-13 13歲以下慎看
R 17歲以下要有父母陪同
I 大眾級,適合所有觀眾
變形金剛真人版 導演 |邁克爾.貝主演 |西亞.拉畢福, 梅根·福克斯, 喬什.杜漢莫爾, Rachael Taylor (II), Tyrese Gibson, 喬恩.沃伊特, 安東尼.安德森(I), 約翰.圖圖羅, Michael O'Neill (I), Peter Cullen (I)類型 |動作 冒險 科幻 年份 |2007地區 |美國語言 |英語片長 |90分鍾色彩 |彩色 觀看類型免費
口臭-口臭-怎麼辦? 肝病女友死亡之吻! 今夜她高潮迭起的秘密 哮喘—氣管炎—有救了!
電影介紹
和1986年的動畫大電影 「Transformer: The Movie」 不同,本次電影和以往所有作品都沒有任何劇情上的聯系,是完全獨立的系列。電影的正名是 THE TRANSFORMERS ,後面並無帶任何「冒號」或者額外的補充。這其中的意味是什麼呢?第一時間出現在筆者腦中的詞就是 —— 「洗牌」。
導演 Michael Bay 多次強調了這是一部為你帶來「真實感」的好萊塢大片,而並非簡單的多彩童話。利用當代最先進的數碼影視技術,無論是劇情、背景、人物造型甚至宣傳手法都盡量地向「真實」這個主題靠攏。然而在此同時,製作方也為本作品加入了不少彩蛋、不少來源於前作的元素,等待老愛好者們去發掘。
電影的劇情並非完全原創。在初期的宣傳中,製作方就已經表明故事的大綱來自90年代初的漫畫系列。從後來公布的消息來看,我們也發現了電影情節的確有點似曾相識。對於美國的迷友來說,此舉必定會帶來不少親切感。話雖如此,本電影依然不乏本身的獨特,鐵桿的愛好者們必定會感受到製作方的誠意。
【官方公開的4段宣傳片】
→2006年8月第1段宣傳片
→2007年3月第2段宣傳片
→2007年5月第3段宣傳片
→2007年6月日本版最終宣傳片
影片評價
《變形金剛》DVD十月上市 大量珍貴資料曝光
商業在線Business Wire消息:2007年夏天,塞伯隆星球的機器人大軍突擊地球,來勢兇猛。10月16日還有更大的意外驚喜在等待著變形金剛迷們。這些機器人將變身DVD和HD DVD兩碟裝特別奉獻套,與變形金剛迷見面。同時上市的還有由夢工廠和派拉蒙公司出品、由派拉蒙公司發行的的一碟裝DVD版。
這部大製作電影由天馬行空的創新型導演邁克爾·貝導演,斯皮爾伯格製片,孩之寶公司提供大量援助,一面世就立刻攫取了無數觀眾的注意力,成為今年票房最轟動的原創大片,目前全球票房收入6億5千萬美元。這部真人出演的玩具電影,情節根據廣為流傳的變形金剛機器人的故事改編,講的是正義與邪惡的戰爭,其中汽車人愛好和平,為了保護人類和邪惡的霸天虎展開激烈斗爭。電影處處可見激烈驚險的動作場面,演員中很多都是正在走紅的新人明星,包括《後窗驚魂(Disturbia)》的主演希安·拉博夫(Shia LaBeouf),《拉斯維加斯(Las Vegas)》的主演喬什·杜哈明(Josh Duhamel),《四兄弟(Four Brothers)》主演泰瑞斯·吉布森(Tyrese Gibson),以及《希望與信仰(Hope & Faith)》的主演梅根·福克斯(Megan Fox)。也有久已成名演技精到的明星,例如《國家財寶(National Treasure) 》的主演喬·懷特(Jon Voight),《忠於職守(The Good Shepherd)》的主演約翰·特托羅(John Turturro)。不過,這部電影最大的明星,自然要數那些變形金剛們,一些變形金剛迷最為追捧的人物擎天柱、威震天、大黃蜂、救護車、爵士都有份出場,數碼處理業老大工業光魔公司的VFX技術讓這些變形金剛活靈活現。
《變形金剛》DVD兩碟特別版中,有大量為變形金剛迷們准備的意外驚喜,對於那些初次了解變形金剛的觀眾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內容包括一段導演邁克爾·貝對電影的評論,一段深入探討《變形金剛》電影人性角度的資料片,以及變形金剛虛擬影像製作過程的介紹。DVD特別套裝計劃命名為《我們的世界,他們的戰爭》,斯皮爾伯格將在裡面講述他對變形金剛的迷戀和體悟,他對這部電影最初的構思,電影拍攝過程,怎樣把孩之寶公司的標志玩具變為銀幕上活生生的動作英雄,以及與工業光魔公司數碼工程師們的討論等。關於一些有趣的花絮,例如變形金剛文化速成培訓班、變形金剛文化顧問、軍方租借真槍實炮幫助拍攝電影的經過也會詳細介紹。更能吸引變形金剛忠實粉絲的是,影碟中還展示了電影重大動作場面的幕後草圖,例如撒克巨人率霸天虎大舉襲擊的場面,將一五一十向粉絲們展示導演的想法和編劇的構思是怎樣一步步變為銀幕上令人咋舌不已的緊張鏡頭的。
除了以上電影拍攝相關內容,《變形金剛》DVD還特別准備了一個別出心裁的禮物:變形金剛人物在線互動。觀眾可以通過能夠連線上網的DVD,看到製作工作室不斷更新的著名變形金剛人物,通過「變形金剛情報模式」看到各個變形金剛的人物造型和武器,他們的力量屬性、外型更新等。模式中還有一項GPS定位系統,可以看到地圖和GPS坐標參數。派拉蒙公司今後還將更新更多的變形金剛人物上線。這樣,《變形金剛》DVD推出後,也許電影內容引發的狂熱會漸漸平息,而電影帶來的革新性娛樂內容會帶給粉絲們數月甚至數年不息的樂趣。
此外,《變形金剛》光碟還提供了仰視視角顯示系統(Heads Up Display),觀眾可以一邊看電影,一邊觀看電影相關文字評論;還可以在電影放映中通過畫中畫窗口觀看相關幕後花絮。更加令人興奮的是,觀眾還可以藉由《變形金剛》電影技術總監們的親自介紹和自己的實際操縱,了解電影中這些機器人的周身細節。
《變形金剛》影碟技術參數:16:9寬屏,杜比音響5.1環繞立體聲,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三國語言對白;英文、法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字幕。影碟內容:拍攝《變形金剛》——導演邁克爾·貝談電影拍攝;最初的火花——斯皮爾伯格談自己的變形金剛迷戀以及影片最初設想,展示《變形金剛》是如何由一部簡單粗糙的卡通電影變為現在這樣真槍實炮的真人電影的。觀眾可以看到,邁克爾·貝的確是這部電影最佳導演人選;人類聯盟——介紹影片人類演員的挑選過程和他們的片場實錄;打敗巨型機器人——展示主角杜哈明和泰瑞斯·吉布森為拍攝電影所經歷的軍事訓練以及拍攝中他們種種令人瞠目結舌的危險動作;戰地實錄:國防部和空軍派來的軍事顧問指導電影拍攝的花絮,以及軍方允許攝制組租借的軍事基地;機器人崛起:介紹邁克爾·貝與孩之寶公司的不斷交流,展示變形金剛系列玩具怎樣成為頂天立地生龍活虎的銀幕英雄;汽車人出擊——導演邁克爾·貝與雪佛蘭公司設計師們的交流過程,展示屏幕上變形金剛的汽車造型如何流光溢彩地駛出汽車製造車間;霸天虎戰斗——影片軍事顧問的討論,建議攝制組租借的霸天虎武器造型道具情況;影片背後——工業光魔公司技術工程師談影片的數碼合成過程;從空中樓閣到摩天大廈——以撒克巨人襲擊為例,演示影片如何把導演的設計構思變成腳本鏡頭。
派拉蒙公司將為《變形金剛》DVD的面市展開一次聲勢浩大的媒體推廣活動,這在其公司發行史上絕無僅有。推廣活動的成本預計將達數百萬美元,涵蓋電視、廣播、平面媒體以及網路媒體。市場推廣中還會為消費者們提供一些有趣的小小游戲,例如《變形金剛》粉絲們可以上網為自己的朋友定製一條由「擎天柱」發出的信息,通過電話簡訊或者郵件發給朋友。在美國各大零售場所還會同時有相關展覽活動,合作推廣夥伴——雪佛蘭汽車商和Hostess糕餅也將通過他們的渠道為DVD的發行增勢。每位《變形金剛》DVD的購買者將有機會獲得雪佛蘭公司專門定製的三部「大黃蜂」汽車中的一部。這部汽車與影片中「大黃蜂」的汽車造型一模一樣。顯然,這將為DVD的銷售掀起一個高潮。今年10月,Hostess糕餅將推出一千七百萬件變形金剛主題包裝的糕點,分往全國各大零售網點銷售。消費者們還可登陸Hostess網站,通過玩一個即時小游戲贏取家庭影院、可攜式影碟機以及其他獎品。
《變形金剛》兩碟裝特別奉獻版DVD定價39.99美元,一碟裝DVD定價19.95美元。
幕後故事
【變形金剛登場角色簡介】
==AUTOBOT 博派==
Optimus Prime 擎天柱—— 配音:Peter Cullen 彼得·卡倫 (初代美版的聲音)
Bumblebee 大黃蜂—— 配音:無(發聲系統遭到永久性破壞,通過美國民謠表達思緒)
Jazz 爵士—— 配音:不明
Ironhide 鐵皮—— 配音:不明
Ratchet 力捷——配音:不明
==DECEPTICON 狂派==
Megatron 威震天—— 配音:Hugo Weaving 雨果·威文 (《The Matrix》的史密斯特工;《魔戒》的精靈王)
Starscream 紅蜘蛛—— 配音:不明
Bonecrusher 碎骨魔—— 配音:不明
Blackout 眩暈—— 配音:不明
Barricade 路障——配音:Keith David 基恩·大衛(《突變怪物The Thing》)
Frenzy 迷亂—— 配音:不明
Scorponok 巨蠍怪—— 配音:不明
Brawl 吵鬧—— 配音:不明
■暫無圖片
==人類==
主演:
Sam Witwicky 山姆·維特維奇—— 演出:Shia LaBeout 薩·拉比夫
Mikaela 梅卡拉—— 演出:Megan Fox梅根·福克斯
Captain Lennox 蘭諾斯上尉—— 演出:Josh Duhamel 喬什·杜哈梅爾
其他:
Bobby Bolivia 博比·玻利維亞 —— 演出:Bernie Mac 伯尼·馬克
Maggie 馬吉 —— 演出:Rachael Taylor 瑞切爾·泰勒
USAF Master Sgt. Epps 美國空軍中士愛普斯 —— 演出:Tyrese Gibson 泰瑞茲·吉布森
Keller 凱勒 —— 演出:Jon Voight 喬恩·沃伊特
精彩花絮
【變形金剛相關資源】
→ ★變形金剛大電影20周年紀念版
故事簡介:2005年,霸天虎佔領了塞伯坦,汽車人在塞伯坦衛星建立秘密基地准備反擊。霸天虎突襲地球上的汽車人城,大批汽車人戰士陣亡,擎天柱從衛星趕回與威震天決斗,兩敗俱傷。後擎天柱傷重不治,將充滿力量的能源寶(港譯:機體)傳與通天曉,通天曉接任汽車人新領袖。威震天在撤退途中被紅蜘蛛(港譯:星星叫)遺棄,在宇宙中遭遇宇宙大帝(港譯:獨角獸),被改造成為驚破天(港譯:格威隆)。格威隆消滅了奪權的紅蜘蛛,追擊汽車人,並打散了通天曉,奪取了能源寶,以此威懾宇宙大帝臣服。宇宙大帝開始進攻塞伯坦,霸天虎被迫迎戰,汽車人團結各方力量,前往塞伯坦參與反擊宇宙大帝的戰爭。汽車人熱破(港譯:火棒)與驚破天決斗,奪回能源寶並成功釋放了能源寶的力量擊敗宇宙大帝,自己也成長為補天士(港譯:洛迪民),成為汽車人的新領袖。
→ ★變形金剛G1時代98集
→ ★變形金剛游戲視頻
《變形金剛》游戲將在劇情及故事設定等方面與預定在今年上映的同名電影有密切關系。玩家在游戲中既可以選擇扮演正義的汽車人,也可以成為邪惡的霸天虎,保衛或毀滅地球都由玩家自己掌控。與原作一樣,游戲中的所有角色都對應不同的攻擊、移動動作和特殊技能,各自的變形手段和形態也不一樣。目前能夠操作的角色尚未全部發表,Activision公司只透露了將有擎天柱、威震天、紅蜘蛛、大黃蜂、鐵皮等將確定登場。
要在戰斗中做到無往不利,玩家就必須掌握每個角色的不同特點。另外,利用次世代主機的機能,游戲中將出現可進行全方位互動的大型場景,玩家可以破壞場景中的一切物體,也可以運用場景中出現的道具、裝備甚至建築物與敵人進行戰斗。
→ ★變形金剛手機鈴聲
變形金剛變形時的聲音。
【迅雷小編精心挑選的10佳機器人電影】
①《星球大戰》系列
②《鋼鐵巨人》
③《鐵甲威龍》系列
④《終結者》系列
⑤《機動戰士高達》系列
⑥《黑客帝國》系列
⑦《剪刀手愛德華》
⑧《天空少校與明日世界》
⑨《人工智慧A.I.》
⑩《我,機器人》
【變形金剛電影版名詞解析】(內容轉自TFCLUB)
電影中可能會遇到的各種特殊名詞,或新或舊,這里會對它們作初步的研究。
———————————————
Transformers 變形金剛 / N.B.E. 非生物體
———————————————
通常可以簡稱為 TF 或 金剛。他們是來自 塞伯坦星球Cybertron 的超機械生命體,和一般意義上的「人造智能機器人」有著本質區別。可以就生存或者戰略的需要而把自己的外貌改變為其他事物。他們因意識形態的不同而分裂為兩派:博派Aubobot 和 狂派Decepticon。並以賦予他們生命的 火種源Allspark 為矛盾焦點,爆發了戰爭。在對這個種族擁有充分了解之前,人類的秘密軍事組織「第七區」把他們稱為N.B.E.(非生物體 Non Biological Entity)。
在被認定為 非生物體01號(NBE01)之前,「第七區」給 威震天Megatron 的代號叫做「金屬巨人Megaman」或者「冰雪巨人Iceman」。
為了盡可能體現電影的可信性,在本次,「外星機械生命體」這個最基礎的本質被前所未有地重視。「外星人」、「alien」、「異型」在外貌上對於我們地球人來說或許是猙獰可怕的;不過對於他們來說,我們何嘗不是脆弱醜陋的纖維包肉團呢?呵呵。但是除去外殼,放眼於內在的那顆心,或許對於雙方來說都是一樣的熟悉親切。
———————————————
Allspark 火種源/能量火種
———————————————
所謂 火種Spark 就相當於變形金剛的靈魂。在初代的故事中,火種源Allspark 是TF火種的來源和歸宿地。而電影這里,除了原來的作用外還包括了提供energon(能供TF吸收的能源)的功能。加上外形就是一個古怪的正方體,所以在之前曾經謠傳 Matrix 會被叫做 能量塊Energon Cube。
另外,根據《猛獸俠Beast Machine》的作家之一 Robert N. Skir 的解釋,Allspark、Oracle 和 Matrix 是等同的。這個「Matrix」並非 領導模塊(The Autobot Matrix of Leadership)。領導模塊只是通向那裡的門戶而已。而在本電影里,很可能是因為「matrix」一詞早已經被某部知名大片使用,所以必須拿別的來代替,於是"allspark"就被選上了。
———————————————
Cybertron 塞伯坦/斯比頓
———————————————
變形金剛永遠的的故鄉、母星。曾經因為火種源的到來而輝煌繁榮過,但又因為火種源而被捲入悠長的戰爭之中,並面臨毀滅的危機。在第一部電影中我們對塞伯坦的認識還不多,究竟它的過去和未來會是如何呢?和火種源又有著什麼聯系呢?
這個星球的名字就和變形金剛一樣古老,無論在哪一部作品中,無論背景和人物如何被修改,它的地位都從未變過。在原祖以及前幾年的新系列裡,塞伯坦同時還是變形金剛的創造神—— 普萊馬斯Primus 的身體。普萊馬斯為了自己能在沉睡的同時擁有足夠力量抵禦破壞神 宇宙大帝Unicron 的侵略,就孕育著金剛和他們的戰爭。但是在07電影里,這個「兩神論」被放棄了,而火種源將會代替他們,為我們引來新的傳奇。
———————————————
Tyger Pax 泰戈帕克斯
———————————————
這里曾經是塞伯坦上的世外桃源,美麗而寧靜,但在戰火的摧殘下已變成廢墟。博派秘密把火種源轉移到此處,並准備把它發射到太空。只留有大黃蜂和少數兵力擔任護衛。可惜這個空城計卻被威震天識破。經過大黃蜂的殊死抗爭,火種源終於成功離開塞伯坦。而兩派也從此開始了搜索火種源的時間競賽。
此地名最早出自 Dreamwave Procions 的漫畫系列《內戰 War Within》第三卷第一冊。在擎天柱和威震天都失蹤已久的塞伯坦上,通天曉和震盪波作為兩派代表,在這個城市簽訂了大戰以來的第一份停火協議。儀式剛完畢,為了保護通天曉,鋼鎖死了第一次。然後,威震天再次君臨天下......
———————————————
Protoform 原生體形態
———————————————
為了方便在宇宙中獨自航行,變形金剛會擬態為彗星的外形。墜落到目的地後會立即掃描當地的機械或者生物,並通過變形來隱藏自己。此形態被玩具化的角色暫時只有擎天柱和紅蜘蛛兩人,作為「電影預覽系列 Movie Preview」發售。
原生體Protoform 一詞最早在《超能勇士Beast Wars》里出現。TF在星際中作長途旅行時,都會以一種原始的形態保存被在 平衡艙stasis pod 之中,並處於冬眠狀態,直到著陸後才通過掃描來取得外貌和第二形態。當年的這種概念一直被保留和延續下來。在2007年的電影中,製作方取消了平衡艙而直接讓金剛們自身變為流星,連大型飛船也省去了。這個出人意表的決定似乎為這些寒冷的外星人增添了一點浪漫色彩。
———————————————
Local Camouflage 自適應擬態
———————————————
變形金剛為了適應新的環境而有目的地改變自己的各種形態或者外觀(自然界里多種昆蟲也有類似的行為)。這種過程是變形金剛一直以來最大的特點,更為觀眾熟悉的稱呼有「scan掃描」和「re-format重新格式化」。變形金剛在需要更改變形模式的時候,會通過掃描實物或者下載已有的數字資料來獲得新形態的相關數據,然後格式化自己的外部程式來達到最終結果。
Scan掃描:
在初代的世界裡(包括野獸系列),掃描儀器是外置於飛船或者平衡艙里的。這些設備一旦在降落時損壞,變形金剛在新環境下的倖存率會大大下降,甚至會因為程序出錯而成為畸形。而在後來的系列的設定里,他們開始能夠自己進行掃描程序,不需要外置插件的輔助 —— 包括電影系列。
re-format重新格式化:
相信用電腦的你也應該很熟悉這個詞語(特別是中病毒之後),具體作用和一般意義上差不多,所以筆者也不用多做解釋。在神話色彩很濃烈的《猛獸俠Beast Machine》里,對這個過程的描寫十分詳盡......也十分神棍。電影系列的前傳漫畫里出現了紅蜘蛛重格的過程,很類似一般的變形。電影正片里大黃蜂也會改變一下自己的造型,如果能真的把這一幕做出來,必定異常震撼。
———————————————
Battle Mode 戰斗模式
———————————————
變形金剛們在准備進入戰斗時,頭部會獨自變形(例如蓋上口罩、面具、額外的裝甲等)。
這個概念一般被認為是繼承於《超能勇士Beast Wars》第一季玩具的設計。其實更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89年《勝利之斗爭Victory》的博派總司令官—史達Star Saber。
———————————————
The Sector-Seven 「第七區」組織
———————————————
這是一個由美國政府資助的秘密組織,由七名創始人——「The First Seven」建立於19世紀初,專門研究並處理一切和 非生物體(變形金剛)相關的事物。他們的職責就是研究這種外星生命,消除一切潛在或者已經出現的威脅。這些人致力於對外界隱瞞此事實。為了掩護已經被流傳開的相關消息,他們還專門勾結日本玩具公司TAKARA,以「會變形的超機械生命體」為題材推出一系列的動漫作品。(這並非筆者惡搞...是官方故意的)
一直以來,「外星生命和人類組織之間的糾纏」是這部作品最最獨特的元素,令其在眾多超級機器人動畫堆中獨霸一角。在原祖動畫中首次出現了和博派結盟的EDC組織(地球防衛指令部 Earth Defense Command,往後的漫畫中也時有出現);後來在G2時代和「特種部隊G.I.Joe」中的兩派開始產生了延續至今的深厚聯系;老版漫畫中有一部分人類固執地認為「全部變形金剛對於人類都是危險的,應該全部消滅」,於是成立了一個特種部隊「RAAT」,定位和電影里的「第七區」十分相似。
———————————————
Automorph Technology 連動變形技術
———————————————
這是07年電影變形玩具採用的新技術。在變形過程中,掰動某些地方,會使其他部件自動移到正確的位置,同時激活聲光裝置。
以前也出現過類似的連動設計,例如Beast Wars的「一發變形」。本次在那個基礎上更進了一步,並大范圍地使用。但為了保持和玩家的互動性,變形並非完全自動完成。
加盟迅雷 關於迅雷 官方論壇 搜索代碼 迅雷聯盟 雷友排行 免責聲明
中國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南區 曙光大廈11層
版權所有 深圳市迅雷網路技術有限公司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粵B2-20050219號
保護著作權,迅雷提示!
迅雷版權認領!
㈦ 什麼網站能夠看到美國銷售的汽車參數及價格
Kbb.com:從傳統出版商成功轉型
http://www.kbb.com
Kelley Blue Book在創立網站之前,是一家有70年歷史的、生意興隆的出版社。建立汽車網站後,Kbb提供新車和二手車的價格,以及各經銷商的發票價格,後者在上個世紀90年代是個創新。
此後,網站又增加了私人賣出二手車的價格等項目。去年此網站還增加了新欄目———「新Blue Book價格」,提供美國不同地區的汽車價格,並從網路廣告和銷售商排行榜上贏利。
Kbb.com網站也為製造商設立了一些服務,比如可以為福特公司統計:想購買嘉年華的人,同時還會傾向於購買其他公司的哪些產品。
eBay Motors:從發現偶然到創立二手車交易平台
http://www.motors.ebay.com/
eBay Motors的創立幾乎是偶然的。當時一位eBay公司負責搜集車模的員工,在網上尋找1∶18比例的法拉利355車模,結果恰好發現有兩輛法拉利355正在網上出售。eBay於是決定提供一個二手車的交易平台。
eBay Motors的汽車經營模式比較單一,主要是提供一個將二手車買主和賣主聯系在一起的地方,沒有車的所有權。去年在eBay成交的二手車有30萬輛。雖然公司不願透露財務數據,但據估算,買主和賣主付給網站的傭金至少有2400萬美元。
此外,eBay Motors網站的輔助贏利方式還有:提供觀察報告、發布廣告和拍賣汽車部件。
盡管登陸網站的人只有20%是經銷商,但他們卻占據交易的80%。
Yahoo!Autos:全方位的汽車門戶網站
http://autos.yahoo.com/
Yahoo網站的汽車部分在開始創立時,主要是為二手車創立的分類廣告平台。後來逐漸發展成全方位服務的汽車網站。網站的主要目的是:讓使用此網站的人盡快找到想要的東西。
Yahoo汽車部總經理安德魯·布萊西亞說:「Yahoo汽車是一個讓人滿意的人性化俱樂部,每月能吸引260萬人光顧。」Yahoo 汽車部現在主要有三種贏利方式:廣告、分類廣告和經銷商推薦排名。Yahoo汽車部也沒有提供它的收入狀況,但其母公司Yahoo有限公司,今年第一季度贏利10100萬美元。
AutoTrader.com:信息產生價值
http://www.AutoTrader.com
AutoTrader從創立第一年的60萬條汽車分類信息,發展到現的250萬條分類信息。現在,大約4萬家特許經銷商和獨立經銷商,以及25萬名消費者在網上張貼信息。
「從贏利的角度,我們著眼於二手車,」 網站CEO 琦伯·佩里說,「我們著眼於創建一種產品,能為經銷商和製造商提供經濟有效的行銷工具。」
AutoTrader是Manheim拍賣公司的子公司。AutoTrader在2003年創下了13500萬美元的收入紀錄。
在網上張貼基本的清單是免費的,很多經銷商從網站上得到免費清單,經銷商只為需要使用的清單付費。去年AutoTrader開始提供拍賣清單,這個清單與eBay網的清單類似。
Cars.com: 網上的「廣告直投」
http://www.cars.com
Cars.com為那些在報紙上做廣告的經銷商,提供網上的分類廣告信息,使他們能獲得更多的潛在客戶。
經銷商每月都為在網上刊登新車和二手車清單而付費。一個典型的清單,包括經銷商的免稅號、經銷商網站的鏈接和售車員的e-mail鏈接。大約4600家特約經銷商和900家獨立經銷商使用這項服務。
Cobalt Group:與汽車經銷商合作
http://www.cobaltgroup.com/
Cobalt公司主要為經銷商創立了網站。它創立之初最大的成功是,說服了凌志公司為其經銷商建立統一的網站,以保護品牌形象。
Cobalt意識到,與經銷商合作的重要性,首席執行官約翰·豪特說:「我們當初認識到了『傳統的運動員』的競爭力,因此不把經銷商看作競爭對手,而作為合作夥伴。」
Cobalt在1999年上市,被War?鄄burg控股。Cobalt沒有透露他們的收入。據悉,Warburg給網站投入了8500萬美元,使它們能把業務擴展到其他領域,例如消費者管理軟體等。大約12000家經銷商使用此網站的產品。
AutoUSA Dealer Network:從電視節目演變而來的網站
https://www.autousa.com
AutoUSA的前身是AutoVantage———一個有關養車和車主權益的電視節目,但它的經營模式隨著20世紀90年代網站的興起而改變。
此網站的服務著眼於美國最大的經銷商集團AutoNation公司,此公司在2000年買下了AutoVantage節目。 AutoUSA為一些很受歡迎的網站,如MSN、 AOL 和 Edmunds,提供最近的銷售排行榜,3800多家經銷商為此項服務付款。
在2002年,AutoUSA收入4000多萬美元,比2000年的1000萬美元提高了很多。
Edmunds.com :提供真實市場價格
http://www.edmunds.com/
Edmunds在1996年出版了它的第一個汽車價格指南,後來通過向消費者提供新車價格,在網上吸引了顧客。
Edmunds總裁傑里米·安衛爾說:「免費提供類似汽車價格這樣的信息,確實是網站快速崛起的方法。」
Edmunds網站有一個服務叫「真實市場價格」,這個服務不僅給消費者提供發貨價格,而且提供不同地區實際交易的汽車價格。後來他們又增加了二手車板塊。Edmunds網通過廣告和給經銷商以及第三集團(例如,提供數據AOL的汽車部,《紐約時報》網站)提供數據來贏利。
Edmunds現在正為那些傾向於花錢找人做研究的顧客,提供一些收費性的服務。
CarsDirect.com:「看不見的汽車銷售經紀人」
http://www.carsdirect.com
CarsDirect網站使消費者不通過經銷商購買汽車成為可能。此網站在每次交易中以經紀人的身份接受委託,為用戶買車。
這項服務的發展同時推進了其他經營方式,比如:經銷商排行榜、廣告、二手車買賣等。同時它們還通過子公司為製造商和經銷商提供數據和軟體。
首席執行官保伯·布雷斯科說,他們的網站已發展成「一站式購車網站」。二月份此公司創辦了LoanStore.com網站,消費者在此可以申請住房抵押、集資、家庭貸款等。盡管它的核心生意仍然是汽車,但CarsDirect網站計劃在汽車領域內部和外部同時擴展業務。布雷斯科說,公司2003年的利潤還是很豐厚的。
Autobytel Inc.:以兼並的方法「再成長」
http://www.autobytel.com/
作為上市公司,Autobytel顯示了其在網際網路泡沫經濟下倖存下來的經濟實力。
它的經濟實力使它不僅能從經濟衰退中生存,還在在線排行榜之外的生意中發展它的業務。
2003年,此公司取得了很高的收益率———8890萬美元,其中中有740萬美元的利潤。「2003年大約6%的汽車買主,在Autobytel上傳過購買要求。」 首席執行官 Jeffrey Schwartz說,「我們的目標是達到10%。」
Autobytel的贏利主要來自排行榜、廣告、提供經銷商和製造商所購軟體和使用服務,還有汽車價格和分類數據以及其他產品的使用許可費。
它的成長過程中還兼並了其他一些網站,包括:AutoWeb.com、 CarS?鄄mart.com、AutoSite.com,還有Stoneage公司。截止到今年3月31日,此公司的現款結余是6430萬美元。
㈧ 什麼是WEB1.0;2.0;3.0
web1.0時代是一個群雄並起,逐鹿網路的時代,雖然各個網站採用的手段和方法不同,但第一代互聯網有諸多共同的特徵,表現在:
一、web1.0基本採用的是技術創新主導模式,信息技術的變革和使用對於網站的新生與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新浪的最初就是以技術平台起家,搜狐以搜索技術起家,騰訊以即時通訊技術起家,盛大以網路游戲起家,在這些網站的創始階段,技術性的痕跡相當之重。
二、web1.0的盈利都基於一個共通點,即巨大的點擊流量。無論是早期融資還是後期獲利,依託的都是為數眾多的用戶和點擊率,以點擊率為基礎上市或開展增值服務,受眾群眾的基礎,決定了盈利的水平和速度,充分地體現了互聯網的眼球經濟色彩。
三、web1.0的發展出現了向綜合門戶合流現象,早期的新浪與搜狐、網易等,繼續堅持了門戶網站的道路,而騰訊、MSN、GOOGLE等網路新貴,都紛紛走向了門戶網路,尤其是對於新聞信息,有著極大的、共同的興趣。這一情況的出現,在於門戶網站本身的盈利空間更加廣闊,盈利方式更加多元化,占據網站平台,可以更加有效地實現增值意圖,並延伸由主營業務之外的各類服務。
四、web1.0的合流同時,還形成了主營與兼營結合的明晰產業結構。新浪以新聞+廣告為主,網易拓展游戲,搜狐延伸門戶矩陣,各家以主營作為突破口,以兼營作為補充點,形成拳頭加肉掌的發展方式。
五、web1.0不以html為言,在1.0時代,動態網站已經廣泛應用,比如論壇等
web2.0
2001年秋天互聯網公司(dot-com)泡沫的破滅標志著互聯網的一個轉折點。許多人斷定互聯網被過分炒作,事實上網路泡沫和相繼而來的股市大衰退看起來像是所有技術革命的共同特徵。股市大衰退通常標志著蒸蒸日上的技術已經開始佔領中央舞台。假冒者被驅逐,而真正成功的故事展示了它們的力量,同時人們開始理解了是什麼將一個故事同另外一個區分開來。
「Web 2.0」的概念開始於一個會議中,展開於O'Reilly公司和MediaLive國際公司之間的頭腦風暴部分。所謂互聯網先驅和O'Reilly公司副總裁的戴爾·多爾蒂(Dale Dougherty)注意到,同所謂的「崩潰」迥然不同,互聯網比其他任何時候都更重要,令人激動的新應用程序和網站正在以令人驚訝的規律性涌現出來。更重要的是,那些倖免於當初網路泡沫的公司,看起來有一些共同之處。那麼會不會是互聯網公司那場泡沫的破滅標志了互聯網的一種轉折,以至於呼籲「Web 2.0」的行動有了意義?我們都認同這種觀點,Web 2.0會議由此誕生。
在那個會議之後的一年半的時間里,「Web 2.0」一詞已經深入人心,從Google上可以搜索到950萬以上的鏈接。但是,至今關於Web 2.0的含義仍存在極大的分歧,一些人將Web 2.0貶低為毫無疑義的一個行銷炒作口號,而其他一些人則將之理解為一種新的傳統理念。
本文就是來嘗試澄清Web 2.0本來意義。
在我們當初的頭腦風暴中,我們已經用一些例子,公式化地表達了我們對Web 2.0的理解:
Web 1.0 Web 2.0
DoubleClick Google AdSense
Ofoto Flickr
Akamai BitTorrent
mp3.com Napster
大英網路全書在線(Britannica Online) 維基網路全書(Wikipedia)
個人網站 博客(blogging)
evite upcoming.org和EVDB
域名投機 搜索引擎優化
頁面瀏覽數 每次點擊成本
屏幕抓取(screen scraping) 網路服務(web services)
發布 參與
內容管理系統 維基
目錄(分類) 標簽(「分眾分類」,folksonomy)
粘性 聚合
這個列表還會不斷繼續下去。但是到底是什麼,使得我們認定一個應用程序或一種方式為作所謂「Web 1.0」,而把另外一個叫做「Web 2.0」呢?(這個問題尤為緊迫,因為Web 2.0的觀念已經傳播的如此廣泛,以至於很多公司正在將這個詞加到他們的行銷炒作中,但卻沒有真正理解其含義。同時這個問題也尤為困難,因為許多嗜好口號的創業公司顯然不是Web 2.0,而一些我們認為是Web 2.0的應用程序,例如Napster和BitTorrent,甚至不是真正適當的網路程序!)我們首先來探討一些原則,這些原則是通過Web 1.0的一些成功案例,以及一些最為有趣的新型應用程序來體現的。
1. 互聯網作為平台
正如許多重要的理念一樣,Web 2.0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而是一個重力核心。不妨將Web 2.0視作一組原則和實踐,由此來把距離核心或遠或近的網站組成為一個類似太陽系的網路系統,這些網站或多或少地體現著Web 2.0的原則。
圖1為Web 2.0的「模擬圖」,該圖是在名為「O'Reilly的朋友」(Friend Of O』reilly, FOO)的會議的一個研討會上產生的。這個圖基本上仍處於演化階段,但已經描繪出了 從Web 2.0核心理念中衍生出的許多概念。
例如,在2004年10月的第一次Web 2.0的會議上,約翰·巴特利(John Battelle)和我在我們各自的開場白中列舉了一組初步的原則。
這些原則中的第一條就是「互聯網作為平台」。這也曾是Web 1.0的寵兒網景公司(Netscape)的戰鬥口號,而網景在同微軟的大戰中隕落了。此外,我們早先的Web 1.0的楷模中的兩個,DoubleClick和Akamai公司,皆是將網路當作平台的先驅。人們往往不認為這是一種網路服務,但事實上,廣告服務是第一個被廣泛應用的網路服務,同時也是第一個被廣泛應用的混合處理(mashup),如果用另一個近來流行的詞來說的話。每個旗幟廣告(banner ad)都是用來在兩個網站之前無縫合作,向位於另外一台計算機上的讀者傳遞一個整合好的頁面。
Akamai也將網路看作平台,並且在一個更深入的層次上,來搭建一個透明的緩存和內容分發網路,以便降低寬頻的擁塞程度。
雖然如此,這些先驅提供了有益的對比,因為後來者遇到同樣問題的時候,可以將先驅們的解決方案進一步延伸,從而對新平台本質的理解也更為深刻了。DoubleClick和Akamai都是Web 2.0的先驅,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可以通過引入更多Web 2.0的設計模式,來實現更多的應用。
讓我們對這三個案例中的每一個都作一番深究,來探討其間的一些本質性的差別。
Netscape 對 Google
如果Netscape可以稱為Web 1.0的旗手,那麼Google幾乎可以肯定是Web 2.0的旗手,只要看看他們的首次公開上市(IPO)是如何地揭示了各自的時代就清楚了。所以我們就從這兩個公司和其定位的差別入手。
Netscape以傳統的軟體摹本來勾勒其所謂「互聯網作為平台」:他們的旗艦產品是互聯網瀏覽器,一個桌面應用程序。同時,他們的戰略是利用他們在瀏覽器市場的統治地位,來為其昂貴的伺服器產品建立起市場。從理論上講,在瀏覽器中控制顯示內容和程序的標准,賦予了Netscape一種市場支配力,如同微軟公司在個人計算機市場上所享受的一樣。很像當初「自行的馬車」(horseless carriage)將汽車描繪為一種熟知事物的延伸,Netscape曾推銷一種網路桌面(webtop)來替代傳統的桌面(desktop),並且計劃藉助信息更新,以及由購買了Netscape伺服器的信息提供者來推送的各種小程序,來開發推廣這種網路桌面。
最終,瀏覽器和網路伺服器都變成了「日用品」,同時價值鏈條也向上移動到了在互聯網平台上傳遞的服務。
作為對比,Google則以天生的網路應用程序的角色問世,它從不出售或者打包其程序,而是以服務的方式來傳遞。客戶們直接或間接地為其所使用的服務向Google付費。原有軟體工業缺陷盪然無存。沒有了定期的軟體發布,只需要持續的改善。沒有了許可證或銷售,只需要使用。沒有了為了讓用戶在其設備上運行軟體而不得不進行的平台遷移,只需要搭建宏大的、由眾多個人計算機組成的、可伸縮的網路,其上運行開源操作系統,及其及自行研製的應用程序和工具,而公司之外的任何人則永遠無法接觸到這些東西。
在其底層,Google需要一種Netscape從未需要過的能力:資料庫管理。Google遠遠不只是一個軟體工具的集合,它是一個專業化的資料庫。沒有這些數據,那些工具將毫無用武之地;沒有這些軟體,數據也將無可控制。軟體許可證制度和對應用程序介面(API)的控制——上一個時代的法寶——已經毫不相關了,因為Google的軟體只需要執行而從不需要分發,也因為如果不具備收集和管理數據的能力,軟體本身就沒有什麼用處了。事實上,軟體的價值是同它所協助管理的數據的規模和活性成正比的。
Google的服務不是一個簡單的伺服器,雖然其服務是通過大規模的互聯網伺服器集合來傳遞的;其服務也不是一個瀏覽器,雖然這種服務是被用戶在瀏覽器中體驗到的。Google的旗艦產品——搜索服務,甚至不託管它讓用戶來搜尋的內容。很像一個電話通話過程,不僅發生在通話的兩端,而且發生在中間的網路上。作為用戶和其在線體驗的一個中介,Google作用於瀏覽器、搜索引擎和最終的內容伺服器之間的空間中。
雖然Netscape和Google都可以被描述為軟體公司,但顯然Netscape可以歸到Lotus,Microsoft,Oracle,SAP,以及其他發源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軟體革命的那些公司所組成的軟體世界。而Google的同伴們,則是像eBay,Amazon,Napster,及至DoubleClick和Akamai這樣的互聯網公司。
DoubleClick對Overture和AdSense
同Google類似,DoubleClick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互聯網時代的孩子。它把軟體作為一種服務,在數據管理方面具有核心競爭力,並且正如上文所述,它是一個早在連網路服務的名字還不曾有的時候,就已然開始其服務的先驅。然而,DoubleClick最終還是被其商業模式局限住了。它所貫徹的是九十年代的互聯網觀念。這種觀念圍繞著出版,而不是參與;圍繞著廣告客戶,而不是消費者,來進行操縱;圍繞著規模,認為互聯網會被如MediaMetrix等網路廣告評測公司尺度下的所謂頂級網站所統治。
結果是,DoubleClick得意地在其網站上引用道:「超過2000種的成功應用」。而相對比的是,Yahoo!公司的搜索市場(從前的Overture)和Google的AdSense產品,已經在為幾十萬的廣告客戶服務。
Overture和Google的成功源自於對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提到的所謂「長尾」的領悟,即眾多小網站集體的力量提供了互聯網的大多數內容。DoubleClick的產品要求一種簽訂正式的銷售合同,並將其市場局限於很少的幾千個大型網站。Overture和Google則領會到如何將廣告放置到幾乎所有網頁上。更進一步地,它們迴避了發行商和廣告代理們所喜愛的廣告形式,例如旗幟廣告和彈出式廣告,而採用了干擾最小的、上下文敏感的、對用戶友好的文字廣告形式。
Web 2.0的經驗是:有效利用消費者的自助服務和演算法上的數據管理,以便能夠將觸角延伸至整個互聯網,延伸至各個邊緣而不僅僅是中心,延伸至長尾而不僅僅是頭部。
毫不奇怪,其他Web 2.0的成功故事也顯示著同樣的軌跡。eBay扮演著一個自動的中間媒介的角色,使個體之間發生的幾個美元的偶然性的交易成為可能。Napster(雖然已經出於法律原因而關閉)將其網路建立在一個集中的歌曲資料庫之上,但是它讓每一個下載者都成為一台伺服器,從而使其網路逐漸擴大。
Akamai 對 BitTorrent
同DoubleClick類似,Akamai的業務重點面向網路的頭部,而不是尾部;面向中心,而不是邊緣。雖然它服務於那些處於網路邊緣的個體的利益,為他們訪問位於互聯網中心的高需求的網站鋪平了道路,但它的收入仍然來自從那些位於中心的網站。
BitTorrent,像P2P風潮中的其他倡導者一樣,採用了一種激進的方式來達到互聯網去中心化(internet decentralization)的目的。每個客戶端同時也是一個伺服器;文件被分割成許多片段,從而可以由網路上的多個地方提供,透明地利用了網路的下載者來為其他下載者提供帶寬和數據。事實上,文件越流行下載得越快,因為有更多的用戶在為這個文件提供帶寬和各個片段。
BitTorrent由此顯示出Web 2.0的一個關鍵原則:用戶越多,服務越好。一邊是Akamai必須增加伺服器來改善服務,另一邊是BitTorrent用戶將各自的資源貢獻給大家。可以說,有一種隱性的「參與體系」內置在合作準則中。在這種參與體系中,服務主要扮演著一個智能代理的作用,將網路上的各個邊緣連接起來,同時充分利用了用戶自身的力量。
2. 利用集體智慧
在誕生於Web 1.0時代並且存活了下來,而且要繼續領導Web 2.0時代的那些巨人的成功故事的背後,有一個核心原則,就是他們藉助了網路的力量來利用集體智慧:
--超級鏈接是互聯網的基礎。當用戶添加新的內容和新的網站的時候,將被限定在一種特定的網路結構中,這種網路結構是由其他用戶發現內容並建立鏈接的。如同大腦中的神經突觸,隨著彼此的聯系通過復制和強化變得越來越強,而作為所有網路用戶的所有活動的直接結果,互聯的網路將有機地成長。
--Yahoo!是第首例偉大的成功故事,誕生於一個分類目錄,或者說是鏈接目錄,一個對數萬甚至數百萬網路用戶的最精彩作品的匯總。雖然後來Yahoo!進入了創建五花八門的內容的業務,但其作為一個門戶來收集網路用戶們集體作品的角色,依然是其價值核心。
--Google在搜索方面的突破在於PageRank技術,該技術令其迅速成為搜索市場上毫無爭議的領導者。PageRank是一種利用了網路的鏈接結構,而不是僅僅是使用文檔的屬性,來實現更好的搜索效果的方法。
--eBay的產品是其全部用戶的集體活動,就向網路自身一樣,eBay隨著用戶的活動而有機地成長,而且該公司的角色是作為一個特定環境的促成者,而用戶的行動就發生在這種環境之中。更重要的是,eBay的競爭優勢幾乎都來自於關鍵性的大量的買家和賣家雙方,而這正是這一點使得後面許多競爭者的產品的吸引力顯著減低。
--Amazon銷售同Barnesandnoble.com等競爭者相同的產品,同時這些公司從賣方獲得的是同樣的產品描述、封面圖片和目錄。所不同的是,Amazon已然締造出了一門關於激發用戶參與的科學。Amazon擁有比其競爭者高出一個數量級以上的用戶評價,以及更多的邀請來讓用戶以五花八門的方式,在近乎所有的頁面上進行參與,而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利用用戶的活動來產生更好的搜索結果。Barnesandnoble.com的搜索結果很可能指向該公司自己的產品,或者是贊助商的結果,而Amazon則始終以所謂「最流行的」打頭,這是一種實時計算,不僅基於銷售,而且基於其他一些被Amazon內部人士稱為圍繞著產品「流動」(flow)的因素。由於擁有高出對手一個數量級的用戶參與,Amazon銷售額超出競爭對手也就不足為奇了。
現在,具備了這種洞察力,並且可能會將之延伸開來的那些創新型的公司,正在互聯網上留下他們的印跡。
維基網路全書(Wikipedia)是一種在線網路全書,其實現基於一種看似不可能的觀念。該觀念認為一個條目可以被任何互聯網用戶所添加,同時可以被其他任何人編輯。無疑,這是對信任的一種極端的實驗,將埃里克·雷蒙德(Eric Raymond)的格言(源自開放源碼軟體的背景之下):「有足夠的眼球,所有的程序缺陷都是膚淺的」(with enough eyeballs, all bugs are shallow)運用到了內容的創建之中。維基網路全書已然高居世界網站百強之列,並且許多人認為它不久就將位列十強。這在內容創建方面是一種深遠的變革。
像del.icio.us(美味書簽)和Flickr這樣的網站,其公司已經在近期獲得了廣泛的關注,並且已經在一種被人們成為「分眾分類」(folksonomy,有別於傳統分類法)的概念上成為先行者。「分眾分類」是一種使用用戶自由選擇的關鍵詞對網站進行協作分類的方式,而這些關鍵詞一般稱為標簽(tags)。標簽化運用了像大腦本身所使用的那種多重的、重疊的關聯,而不是死板的分類。舉一個經典的例子,在Flickr網站上,一幅小狗照片可能被加上「小狗」和「可愛」這樣的標簽,從而允許系統依照用戶行為所產生的自然的方式來進行檢索。
協作式垃圾信息過濾產品,例如Cloudmark,就聚集了電子郵件用戶們對於「一封郵件是或者不是垃圾郵件」的眾多相互獨立的決策,從而勝過了依賴於分析郵件本身的那些系統。
偉大的互聯網成功者並不主動地到處推銷其產品,這幾乎成為公理。他們採用「病毒式營銷」(viral marketing)的方式,也就是說,一些推介會直接從一個用戶傳播到另外一個用戶。如果一個網站或產品依賴廣告來進行宣傳,你幾乎可以斷定它不是Web 2.0。
即便許多互聯網基礎設施本身,包括在大多數網路伺服器中用到的Linux,Apache,MySQL,以及Perl,PHP或Python代碼,也都依靠開放源碼的對等生產(peer-proction)的方式。其中包含了一種集體的、網路賦予的智慧。在SourceForge.net網站上列有至少10萬種開放源碼軟體項目。任何人都可以添加一個項目,任何人都可以下載並使用項目代碼。
同時,由於作為用戶使用的結果,新的項目從邊緣遷移到中心。一個對軟體的有機的接受過程幾乎完全依靠病毒式營銷。同時,作為用戶應用的結果,新的項目從邊緣遷移到中心,這是一種幾乎完全依靠病毒式營銷的,有機的軟體採用過程,。
經驗是:源於用戶貢獻的網路效應,是在Web 2.0時代中統治市場的關鍵。
平台總是打敗應用程序
在過去每次同對手的競爭中,微軟都成功地打用了平台這張牌,打敗了即便是最佔主導地位的應用程序。Windows平台讓微軟以Excel取代了Lotus 1-2-3,以Word取代了WordPerfect,,以Internet Explorer取代了Netscape瀏覽器。
不過這次,沖突不是在平台和應用程序之間,而是在兩種平台之間。每個平台皆有一種截然不同的商業模式:一方面,一個獨立軟體商具有廣泛的用戶基礎並且將應用程序介面和操作系統緊密集成,從而對程序設計模式予以控制;另一方面,是一個沒有所有者的系統,由一組協議、開放標准和對合作的共識來連結到一起。
Windows系統代表了由軟體程序介面來進行專有控制的高峰。Netscape曾嘗試用微軟當初對付其對手所使用的手段,來同微軟進行爭奪,但是失敗了。然而擁有互聯網開放標準的Apache卻已經繁榮了起來。此番上演的戰局,已經不再是實力懸殊的平台對決孤立的軟體了,而是變成了平台對決平台。問題在於,哪個平台,或者更深遠地來說哪個體系,以及哪個商業模式,最能適應未來的機遇。
Windows對於早期的PC時代的問題是一種卓越的解決方案。它統一了程序開發者的競技場,解決了很多困擾這個領域的問題。但這種由單一供方控制的一刀切的方法,已經不再是適宜的解決方案,而成為了一種問題。面向交流的系統需要協同性,互聯網作為一個平台當然也是如此。除非供方可以控制每一例交互的兩個終端,這種通過軟體的程序介面來鎖定用戶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任何企圖通過控制平台來推銷應用程序的Web 2.0提供商,從定義上講,已經喪失了這個平台的優越性。
這並不是說鎖定和競爭優勢的機會不復存在了,而是說我們相信這種機會不是通過控制軟體程序介面和協議來取得的。新的游戲規則正在浮現。那些能夠理解這些新的游戲規則,而不是企圖回到PC軟體時代舊有規則的公司,才有可能在Web 2.0時代獲得成功。
博客和大眾智慧
Web 2.0時代一項最受追捧的特性就是博客的興起。個人主頁從互聯網早期就已經存在了,而個人日記和每日發表觀點的專欄就更淵源久遠了,那麼到底有什麼讓人大驚小怪的呢?
歸根底地,博客只是一種日記形式個人網頁。但正如里奇·斯格仁塔(Rich Skrenta)指出的,博客的按時間順序來排列的結構「看起來像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變化,但卻推動著一個迥然不同的分發、廣告和價值鏈。」
其中一大變化就是一項稱為RSS的技術。RSS是自早期計算機高手們認識到CGI(公共網關介面)可用來創建以資料庫為基礎的網站以來,在互聯網根本結構方面最重要的進步。RSS使人們不僅僅鏈接到一個網頁,而且可以訂閱這個網頁,從而每當該頁面產生了變化時都會得到通知。斯格仁塔將之稱為「增量的互聯網」(incremental web)。其他人則稱之為「鮮活的互聯網」(live web)。
當然,現在所謂「動態網站」(即具有動態產生的內容的、由資料庫驅動的網站)取代了十年前的靜態網站。而動態網站的活力不僅在於網頁,而且在鏈接方面。一個指向網路博客的鏈接實際上是指向一個不斷更新的網頁,包括指向其中任何一篇文章的「固定鏈接」(permalinks),以及每一次更新的通知。因此,一個RSS是比書簽或者指向一個單獨網頁的鏈接要強大得多。
RSS同時也意味著網頁瀏覽器不再只是限於瀏覽網頁的工具。盡管諸如Bloglines之類的RSS聚合器(RSS aggregators)是基於網路的,但其他的則是桌面程序,此外還有一些則可以用在便攜設備上來接受定期更新的內容。
RSS現在不僅用於推送新的博客文章的通知,還可以用於其他各種各樣的數據更新,包括股票報價、天氣情況、以及圖片。這類應用實際上是對RSS本源的一種回歸:RSS誕生於1997年,是如下兩種技術的匯合:一種是戴夫·溫納(Dave Winer)的「真正簡單的聚合」(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技術,用於通知博客的更新情況;另一種是Netscape公司提供的「豐富站點摘要」(Rich Site Summary)技術,該技術允許用戶用定期更新的數據流來定製Netscape主頁。後來Netscape公司失去了興趣,這種技術便由溫納的一個博客先驅公司Userland承接下來。不過,在現在的應用程序實現中,我可以看出兩者共同的作用。
但是,RSS只是令博客區別於同普通網頁的一部分原因。湯姆·科特斯(Tom Coates)這樣評論固定鏈接的重要性:
「現在它可能看上去像是一項普普通通的功能,但它卻有效地將博客從一個易於發布(ease-of-publishing)的現象,進一步轉變為互相交叉的社區的一種對話式的參與。這是首次使得對其他人的網站上的很特定的帖子表態和談論變得如此地容易。討論出現了,聊天也出現。同時,其結果是出現了友誼或者友誼更加堅定了。固定鏈接是第一次也是最為成功的一次在博客之間搭建橋梁的嘗試。」
在許多方面,RSS同固定鏈接的結合,為HTPP(互聯網協議)增添了NNTP(新聞組的網路新聞協議)的許多特性。所謂「博客圈」(blogosphere),可以將其視作一種同互聯網早期的、以對話方式來灌水的新聞組和公告牌相比來說,新型的對等(peer-to-peer)意義上的等價現象。人們不僅可以相互訂閱網站並方便地鏈接到一個頁面上的特定評論,而且通過一種稱為引用通告(trackbacks)的機制,可以得知其他任何人鏈接到了他們的頁面,並且可以用相互鏈接或者添加評論的方式來做出回應。
有趣的是,這種雙向鏈接(two-way links)曾是象Xana之類的早期超文本系統的目標。超文本純粹論者已然將引用通告頌揚為向雙向鏈接邁進了一步。但需要注意的是,引用通告不是一個真正的雙向鏈接,確切地講是一種(潛在地)實現了雙向鏈接效果的對稱式單向鏈接。其間的區別看起來可能很細微,但實際上卻是巨大的。諸如Friendster, Orkut和LinkedIn那樣的社交網路系統(social networking systems),需要接受方做出確認以便建立某種連接,從而缺少像互聯網架構本身那樣的可伸縮性。正如照片共享服務Flickr網站的創始人之一卡特里納·費克(Caterina Fake)所指出的,注意力僅在碰巧時才禮尚往來。(Flickr因此允許用戶設置觀察列表,即任何用戶都可以通過RSS來訂閱其他所有用戶的照片流。注意的對象將會被通知,但並不一定要認可這種連接。)
如果Web 2.0的一個本質是利用集體智慧,來將互聯網調試為一種所謂的全球的大腦,那麼博客圈就是前腦中喋喋不休的囈語,那種我們整個頭腦中都能聽到的聲音。這可能並不反映出大腦的往往是無意識的深層結構,但卻是一種有意識的思考的等價物。作為一種有意識的思考和注意力的反映,博客圈已經開始具有強有力的影響。
首先,因為搜索引擎使用鏈接結構來輔助預測有用的頁面,作為最多產和最及時的鏈接者,博客們在修整搜索引擎結果方面充當著一種不成比例的角色。其次,因為博客社區是如此多地自相引用,關注其他博客的博客們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和能力。此外,評論家們所批判的「迴音室」(echo chamber)也是一種放大器。
如果只是一種放大器,那麼撰寫博客將會變得無趣。但是像維基網路全書一樣,博客將集體智慧用作一種過濾器。被詹姆士·蘇瑞奧維奇(James Suriowecki)稱為「大眾智慧」(the wisdom of crowds)的規律起了作用,並且就像PageRank技術所產生的結果勝過分析任何單一文檔一樣,博客圈的集體關注會篩選出有價值的東西。
雖然主流媒體可能將個別的博客視為競爭者,但真正使其緊張的將是同作為一個整體的博客圈的競爭。這不僅是網站之間的競爭,而且是一種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Web 2.0的世界也正是丹·吉爾默(Dan Gillmor)的所謂「個人媒體」(We,the media)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是所謂「原本的聽眾」,而不是密實里的少數幾個人,來決定著什麼是重要的。
3. 數據是下一個Intel Inside
現在每一個重要的互聯網應用程序都由一個專門的資料庫驅動:Google的網路爬蟲, Yahoo!的目錄(和網路爬蟲),Amazon的產品資料庫,eBay的產品資料庫和銷售商,MapQuest的地圖資料庫,Napster的分布式歌曲庫。正如哈爾·瓦里安(Hal Varian)
㈨ 現在網約車很泛濫,計程車這個行業的前景會怎樣呢
Webmark平台的出現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變化。小張也記得,當他們出去的時候,他們只能扮演計程車。許多小城市有少數計程車和每一個高峰期。幾個人站在路邊的隊列上乘計程車。 Webmark平台出現後,它為我們的旅行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現在只有可能將大門稱為門。凈近似價格更便宜。靈活性仍然非常強烈。最重要的是汽車。
網路近似是盛開的,傳統的計程車行業有未來嗎?
當網站管理員剛剛發生時,平台仍然相對較小,除了滴水,過去已通過,推出汽車的發射就像滴水一樣,除了滴水,越來越多的WebMobile平台進入我們的視線。目前的年輕人也慢慢地從原來的懷疑態度接受了,一些年輕人甚至開始依靠互聯網。
㈩ 我小時候看了個電視劇版的變形金剛,每個人手上都有一對手鐲!通過那個可以變形。誰知道哪裡可以找到
電影版變形金剛
[編輯本段]
◎譯 名 變形金剛
◎片 名 Transformers
◎年 代 2007-07-04
◎國 家 美國
◎類 別 動作/科幻/冒險/喜劇/驚悚
◎語 言 英語
◎字 幕 英文/西班牙文
◎更多片名
Prime Directive
.....USA (working title)
The Transformers
.....USA (working title)
Transformerid
.....Estonia
Transformers: The Movie 2
.....USA (working title)
◎IMDB評分 7.8/10 (82,085 votes)
◎IMDB鏈接 http://us.imdb.com/title/tt0418279/
◎文件格式 XviD + AC3
◎視頻尺寸 640x272
◎文件大小 2CD 2x49x15MB
◎片 長 144 Mins
◎導 演 邁克爾·貝Michael Bay
◎主 演 希安·拉博夫 Shia LaBeouf
喬什·杜哈明 Josh Duhamel
泰瑞斯·吉布森 Tyrese Gibson
喬恩·沃伊特 Jon Voight
梅甘·福克斯 Megan Fox
瑞切爾·泰勒 Rachael Taylor .....Maggie
Rachel Taylor .....Maggie
安東尼·安德森 Anthony Anderson .....Glen
約翰·特托羅 John Turturro .....Agent Simmons
◎劇情:
19世紀初,北極圈內:Archibald Witwicky船長(維特維奇家族的先祖)在一次災難中隨著巨大的冰塊落入深淵,落到了埋藏在冰層之下的一個機器人手掌上。船長醒來後發現機器人的眼睛正注視著他。而這台機器人正是很久以前離開塞伯坦,前往地球尋找火種源(Allspark)的威震天(Megatron)……
威震天將揭示火種源下落的地圖燒刻在船長的眼鏡上。眼鏡作為船長的遺物一代一代地傳到了山姆(Shia LaBeout飾演)的手裡……
現代社會:
中東卡達的某個美國空軍基地遭到了狂派戰士眩暈(Blackout),他將這個基地完全毀掉,而且還從一台計算機里獲得了大量信息。此外,眩暈還釋放了巨蠍怪\薩克巨人 (Scorponok)去追殺Lennox上尉和他的特別行動小隊。Lennox上尉與五角大樓取得了聯系,美國軍方派遣一架戰斗機暫時打退了狂派的小規模進攻。
山姆·維特維奇(Sam Witwicky)從汽車代理商手裡買到了他的第一輛車,而這輛車恰恰是博派的大黃蜂(Bumblebee)。大黃蜂幫助山姆贏得了Mikaela的芳心。博派前來尋找Archibald 老船長的眼鏡,他們被迫躲藏在山姆家的後院,因為凶惡的第七防區(Sector 7)的特工突然闖進了山姆的家……
影片將會採用五條故事線平行推進,最終匯總的形式。在影片的結尾會有一場博派領袖擎天柱(Optimus Prime)與狂派首領威震天的驚天大戰。他們將從胡佛大壩一直殺到洛杉磯……
為了追尋能量塊,威震天來到了地球,在北極,他受到磁場的強干擾,意外被封凍於冰層之下。藉助不慎跌入冰谷的科學家,威震天將有關能量塊的信息掃描到科學家的眼鏡上。威震天被美國軍方秘密轉移到位於胡佛大壩地下的秘密基地,這個秘密只有歷任國防部長組成的7人軍事小組知道。
「霸天虎」的先遣部隊旋風和毒蠍襲擊了美軍位於卡達的軍事基地,變形金剛的再次出現引起了現任國防部長的警覺,他組織一批年輕的電腦高手開始搜尋 「霸天虎」的行蹤。與此同時,路障幫助他的搭檔迷亂潛入了美國總統的座機空中一號,通過電腦獲悉,要想找到威震天就必須找到維特威基家族的那副眼鏡,而它現在的擁有者山姆由此成為了「霸天虎」攻擊的目標。
山姆是一個生活並不如意的高中生,學校里沒有人相信他講述的關於這副眼鏡的歷史,失望之餘,山姆把眼鏡放到網上拍賣,然而從未引起買家的興趣。這時父親送了一輛破舊不堪的汽車給他,這輛車恰好就是「汽車人」大黃蜂的變形。載著山姆的大黃蜂幫助山姆交上了漂亮的女朋友,但很快就遭遇了「霸天虎」的襲擊,擎天柱帶著其他「汽車人」趕到,一場機器人大戰由此拉開了序幕。
擎天柱告訴山姆,邪惡的威震天企圖藉助能量塊的輻射能把地球上所有的東西都變成「霸天虎」部隊的一員,由此打敗「汽車人」,進而統治整個宇宙,而毀掉能量塊的唯一辦法就是將它插入兩派變形金剛首領的心臟。作為堅決捍衛宇宙和平的汽車人的首領,擎天柱已經做好犧牲自己的准備。
狡猾的迷亂變成了山姆女友的手機,進入了胡佛大壩下面的秘密基地,在釋放威震天的同時,也將這個情報發送回「霸天虎」的總部。紅蜘蛛於是帶著其他的 「霸天虎」成員吵鬧、襲擊、路障、旋風等迅速趕往胡佛大壩,與威震天會合。緊要關頭,大黃蜂也向擎天柱發出增援的信息,爵士、鐵皮、救護車在擎天柱的帶領下,准備與「霸天虎」展開一場大戰。
在人類軍隊的配合下,山姆在千鈞一發的關頭將能量塊插入了威震天的心臟,而爵士卻在這場戰役中不幸犧牲,山姆的好朋友大黃蜂也被重創。威震天的機械軀體被沉入海底,破損的能量塊也回到了擎天柱的手中,然而故事卻沒有結束,臨陣脫逃的紅蜘蛛飛回了塞伯坦星球,他將和其他「霸天虎」重新集結,伺機重新殺回地球,與「汽車人」再戰一場。
【拍攝緣由】
2003年,製片人Don Murphy原本想在伊拉克戰爭爆發後拍攝一部《特種部隊G.I.Joe》的電影,但他最終和孩之寶(Hasbro)公司洽談的卻是《變形金剛》的改編權。Tom DeSanto在《X-超人》的出色編劇能力另Don頗為賞識,於是DeSanto就被請來構思最基本的故事主線。同時,Don也在他的個人網站上與眾多美國變形金剛迷友討論這部電影。DeSanto在研究了大量變形金剛動畫、漫畫後,由衷地感慨道:「變形金剛里的人物,雖然大多數是機器人,但個個有血有肉、個性十足」,「如果能在銀屏上展示一輛卡車變形為20英尺高的機器人,那一定是一件前無古人的事情」。
所謂英雄所見略同,夢工廠的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和Lorenzo di Bonaventura對此也有相同的看法。斯皮爾伯格對變形金剛一直很了解,因為在他的孩子小的時候,斯皮爾伯格就經常購買變形金剛玩具給他們玩耍。他認為「變形金剛這個概念,足以孕育出一部寫實電影」。為了改編好Tom DeSanto的基本故事,多名職業電影編劇被請來進一步豐富故事的框架。其中包括Roberto Orci,Alex Kurtzman和John Rogers。甚至連斯皮爾伯格本人也對劇本發表了意見。
當製片人方剛開始與邁克爾·貝就導演一職進行談判時,邁克爾·貝覺得這部電影只是一部「愚蠢的玩具電影」。不過,邁克爾·貝並沒有馬上拒絕這個邀請,他仔細研究了一下「變形金剛」系列的來龍去脈,並在2005年四月正式確定擔任導演。於是,真人電影風格的變形金剛造型設計也相應地開始了。
花絮
在許多變形金剛迷的記憶中,威震天變形後是一把手槍,但是在這部電影中,他變形之後是一架碩大無比的異形噴氣機。威震天在本片中表現出的戰鬥力之強堪稱獨步江湖,即使是擎天柱也不是他的對手,在最後的大決戰中幾乎被威震天打殘。而全片最「血腥」一幕同樣由威震天製造,其時他變成噴氣戰機將爵士掠上天空,急降後變回機器人形將爵士攔腰截斷。
毫無疑問,汽車人的一代領袖擎天柱是最具人氣的變形金剛,他穩重、睿智、勇敢和富於同情心的個性深得眾粉絲的愛戴。而在這部電影中,擎天柱不管是18 個車輪的載重汽車造型,還是機器人形,甚至連變形過程和聲音都和20年前的動畫片如出一轍,唯一的區別在於,當年的動畫片是二維創作,今天的電影則是全三維製作,在「工業光魔」的先進特效技術的配合下,擎天柱的每一個變形動作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本集中出現的「變形金剛」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多。在「霸天虎」的隊伍中,首先出場的是變形為一架武裝直升機的「旋風」,他的搭檔則是擅長「土遁」的「毒蠍」。在他們之後出場的是另一對搭檔——變形為警車的「路障」和擅於竊取情報的「迷亂」,正是因為「迷亂」的存在,被美軍秘密基地囚禁的「霸天虎」首領 「威震天」才得以復活。除此之外,先後亮相的還包括變形為F22戰機的「紅蜘蛛」、變形為主戰坦克的「吵鬧」以及變形為掃雷車的「襲擊」。
在「汽車人」的隊伍中,出場的變形金剛比「霸天虎」更少。率先亮相的是最具親和力的「大黃蜂」,導演邁克兒·貝在參觀過贊助商GM公司的新車展示會之後,當即決定將原版大黃蜂——大眾甲殼蟲換成現在的雪佛蘭新車Camero。在大黃蜂之後,還有經典角色「爵士」、「鐵皮」以及由捍馬大吉普變成的「救護車」。
精彩對白
1. 汽車人!變形!(奇奇卡卡)
2. No sacrifice, no victory.
3. 汽車人,保持警惕!
4. 大黃蜂,停止潤滑那個人。
5. 紅蜘蛛,你又一次讓我失望。
6. 我數到5!
那我就數到3!
7. 迷亂死前:Oh, shit!
8. 他把潤滑劑灑的我滿腳都是。
9. 你來當我的顧問!
他是誰?
他是我的顧問!
~~~~~~~~~一起來吧!
10. My name is Optimus Prime.
穿幫鏡頭
穿幫鏡頭一:神秘車中人
男主角山姆·維特維奇為逃避大黃蜂,躲進了一個破舊廠房裡,沒有想到他落進了路障手中。他被逼到死角,這時,有個近景,大家可以清楚地發現路障裡面並沒有人。可當山姆·維特維奇爬起來後,車內竟又出現了個人頭。
粉絲解釋:裡面的警察是路障變出來的,當然要看路障的心情,時有時無啦。
穿幫鏡頭二:不熄的燈
擎天柱等為躲山姆父母,走時撞壞了山姆家的電線桿,導致停電。但從全景看男主角的房內依然燈火通明,全景和房間內的反打鏡頭切換時,「有電」和「沒電」的鏡頭切換了好幾次。
粉絲解釋:汽車人知道自己闖禍了,發出了應急的「自來電」,山姆家的燈就亮了。但汽車人走遠了,就熄滅了。
穿幫鏡頭三:可大可小的眼鏡
山姆爺爺小巧的眼鏡是件十分關鍵的道具。但在擎天柱拾到眼鏡時,它的比例處理得嚴重失調,在擎天柱的手中感覺也很巨大,但之後,出現大壩全景時,比例又恢復了正常。
粉絲解釋:擎天柱本事多大啊。為了看清楚眼鏡,他可以把眼鏡變大點的嘛。
穿幫鏡頭四:愛穿舊衣的大黃蜂
女主角嫌「大黃蜂」是輛破車,大黃蜂立即賭氣撇下兩人,然後在隧道中把自己變成了一輛錚亮的新車。可他重新變回人形時,卻依然保持了破舊的外表,可以明顯看到,他的臉部有很多黑色的「油污」。
粉絲解釋:也許拍攝的時候,大黃蜂只有一個人形模型。不過大黃蜂作為「成熟男人」,自然是要滄桑一點的。
首領PK
[編輯本段]
異形戰機威震天
在許多變形金剛迷的記憶中,威震天變形後是一把手槍,但是在這部電影中,他變形之後是一架碩大無比的異形噴氣機。威震天在本片中表現出的戰鬥力之強堪稱獨步江湖,即使是擎天柱也不是他的對手,在最後的大決戰中幾乎被威震天打殘。而全片最「血腥」一幕同樣由威震天製造,其時他變成噴氣戰機將爵士掠上天空,急降後變回機器人形將爵士攔腰截斷。
經典重現擎天柱
毫無疑問,汽車人的一代領袖擎天柱是最具人氣的變形金剛,他穩重、睿智、勇敢和富於同情心的個性深得眾粉絲的愛戴。而在這部電影中,擎天柱不管是18 個車輪的載重汽車造型,還是機器人形,甚至連變形過程和聲音都和20年前的動畫片如出一轍,唯一的區別在於,當年的動畫片是二維創作,今天的電影則是全三維製作,在「工業光魔」的先進特效技術的配合下,擎天柱的每一個變形動作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首先在本集中出現的「變形金剛」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多。
在「霸天虎」的隊伍中,首先出場的是變形為一架武裝直升機的「眩暈」,他的搭檔則是擅長「土遁」的「毒蠍」。在他們之後出場的是另一對搭檔——變形為警車的「路障」和擅於竊取情報的「迷亂」,正是因為「迷亂」的存在,被美軍秘密基地囚禁的「霸天虎」首領「威震天」才得以復活。除此之外,先後亮相的還包括變形為F22戰機的「紅蜘蛛」、變形為主戰坦克的「吵鬧」以及變形為掃雷車的「碎骨魔」。
在「汽車人」的隊伍中,出場的變形金剛比「霸天虎」更少。率先亮相的是最具親和力的「大黃蜂」,導演邁克兒·貝在參觀過贊助商GM公司的新車展示會之後,當即決定將原版大黃蜂——大眾甲殼蟲換成現在的雪佛蘭新車Camero。在大黃蜂之後,還有經典角色「爵士」、「鐵皮」以及由捍馬大吉普變成的「救護車」。
導演 Michael Bay 多次強調了這是一部為你帶來「真實感」的好萊塢大片,而並非簡單的多彩童話。利用當代最先進的數碼影視技術,無論是劇情、背景、人物造型甚至宣傳手法都盡量地向「真實」這個主題靠攏。然而在此同時,製作方也為本作品加入了不少彩蛋、不少來源於前作的元素,等待老愛好者們去發掘。
電影的劇情並非完全原創。在初期的宣傳中,製作方就已經表明故事的大綱來自90年代初的漫畫系列。從後來公布的消息來看,我們也發現了電影情節的確有點似曾相識。對於美國的迷友來說,此舉必定會帶來不少親切感。話雖如此,本電影依然不乏本身的獨特,鐵桿的愛好者們必定會感受到製作方的誠意。
超能勇士
[編輯本段]
一共52集動畫。由美國方面製作推出,採取革命性的3D動畫模式,日本版本為美版的配音輸出版本。美版動畫將其劃分為第一季26集(SEASON 1),第二季13集(SEASON 2),第三季13集(SEASON 3)。日版動畫則把第二季和第三季一共26集稱為「BEASWT WARS METALS」。國內引進時全部一起播出,翻譯為「超能勇士」。
汽車人後代巨無霸(港譯:密斯姆)與霸天虎後代原始獸(港譯:巴達干)繼續戰斗著。巨無霸領袖黑猩猩(港譯:奧迪武)率領分隊追擊原始獸的霸王龍(港譯:麥卡頓),雙方穿梭時空來到史前地球並墜毀在地球上。為了抵禦地球的能量干擾,他們都使自己變形為野獸,開始了一場野獸戰爭BEAST WARS。雙方在地球上陸續發現外星人的機關,在與外星人較量中,部分變形金剛轉化為恆定的金屬變體(TRANS METALS),戰斗異常激烈。霸王龍發現古老的戰艦方舟號,並試圖摧毀未蘇醒的擎天柱而改變歷史。黑猩猩在對戰中吸收了擎天柱的力量而進化為TRANS METAL 2,霸王龍也通過吸收威震天的力量而進化成紅色火龍。外星人介入,但被消滅。霸王龍最後找到了霸天虎的古老戰艦報應號,並試圖駕駛它摧毀方舟。最後報應號被擊落,霸王龍被抓獲,巨無霸返回塞伯坦(時譯:電子星)。
1 太空遭遇 BeastWars(1)
2 能量爭奪戰 BeastWars(2)
3 黃豹歷險 The Web
4 一脈相連 Equal Measures
5 接任之爭 Chain of Command
6 能量巨涌 Power Surge
7 遇到新戰友 Fallen Comrades
8 雙重危機 Double Jeopardy
9 時間探針 The Probe
10 猩猩出戰 Gorilla Warfare
11 高級捕鼠器 A Better Mousetrap
12 凱旋 Victory
13 黑心 Dark Designs
14 真假恐龍 Double Dinobot
15 火種 The Spark
16 雲中島 The Trigger(1)
17 爭奪 The Trigger(2)
18 蜘蛛的游戲 Spider's Game
19 荒野求救 Call of the Wild
20 黑暗之旅 Dark Voyage
21 陰謀 Posession
22 病毒與反病毒 The Low Road
23 自然法規 Law of the Jungle
24 暴風之前 Before the Storm
25 卷土重來 Other Voices(1)
26 末日 Other Voices(2)
27 劫後餘生 Aftermath
28 瓣生能力 Coming of the Fuzors(1)
29 黑猩猩再生 Coming of the Fuzors(2)
30 心網 Tangled Web
31 大沖擊 Maximal No More
32 第二次來訪 Other Visits(1)
33 爭奪 Other Visits(2)
34 孽種狂飆 Bad Spark
35 英雄本色 Code of Hero
36 變異變體 Transmutate
37 電子星人 The Agenda(1)
38 金盤身世 The Agenda(2)
39 方舟 The Agenda(3)
40 最高危機 Optimal Situation
41 固執的急先鋒 Deep Metal
42 換崗 Changing of the Guard
43 生死關頭 Cutting Edge
44 黃豹之迷 Feral Scream(1)
45 新黃豹誕生 Feral Scream(2)
46 真與假 Proving Grounds
47 出奇制勝 Go With The Flow
48 生死一線天 Crossing the Rubicon
49 核心爆裂 Master Blaster
50 白虎回歸 Other Victories
51 公正的懲罰 Nemesis(1)
52 正義大結局 Nemesis(2)
變形金剛之雷霆艦隊
[編輯本段]
中文名稱:變形金剛之雷霆艦隊
英文名稱:Transformers Armada
發行時間:2003年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簡介:
迷你金剛,一種神奇的小型機器人。他們具有一種奇妙的能力,當變形金剛與迷你金剛合體之後,可以極大地提升戰鬥力。汽車人和霸天虎兩方為此展開爭奪,戰爭愈演愈烈,而變形金剛最大的威脅——宇宙大帝,也正向塞博特恩逼近。
《變形金剛雷霆艦隊》為2003年美國作品, 2005年最新中文DVD出品,艦隊描述的是平行宇宙所發生的戰爭,除了有兩派之外,還有一個神秘迷你金剛派別,對戰爭起著重要的作用。日本版本名字為 [微型傳說 MICRON LEGEND]。故事發生在2010年,三個孩子無意中打開變形金剛星球中的能源樞紐,釋放出一種名為迷你戰士的新式變形金剛,他釋放出強大的力量,掌控汽車人與霸天虎之間的力量均衡……
《變形金剛—雷霆艦隊》是繼《變成金剛》I、II之後,美國斥資數億美元採用最先進技術打造的新版《變形金剛》,它汲取原創系列中最優秀的元素,通過豐富的人物升華、較強的幽默感、現代感的音樂、動感的節奏和極富吸引力的故事情節,向21世紀的新新人類詮釋一部經典的《變形金剛》。
Armada 雷霆艦隊 共52集,英文配音。與之對應的是日版是Micron Legend 微型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