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語義web的體系結構
下圖描述了語義Web的七層體系結構: 自描述
文檔 數據 數據 規則 信任 證明 數
字
簽
名 邏輯 本體 RDF+RDF Schema XML+NS+XML Schema 名稱空間 Unicode URI 第一層:Unicode和URI。
Unicode是一個字元集,這個字元集中所有字元都用兩個位元組表示,可以表示65536個字元,基本上包括了世界上所有語言的字元。數據格式採用Unicode的好處就是它支持世界上所有主要語言的混合,並且可以同時進行檢索。URI(Uniform ResourceIdentifier),即統一資源定位符,用於唯一標識網路上的一個概念或資源。在語義Web體系結構中,該層是整個語義Web的基礎,其中Unicode負責處理資源的編碼,URI負責資源的標識。
第二層:XML+NS+xmlschema。
XML是一個精簡的標准通用標記語言,它綜合了標准通用標記語言的豐富功能與HTML的易用性,它允許用戶在文檔中加入任意的結構,而無需說明這些結構的含意。NS(NameSpace)即命名空間,由URI索引確定,目的是為了避免不同的應用使用同樣的字元描述不同的事物。XML Schema是文檔類型定義(外語縮寫:DTD)的替代品,它本身採用XML語法,但比DTD更加靈活,提供更多的數據類型,能更好地為有效的XML文檔服務並提供數據校驗機制。正是由於XML靈活的結構性、由URI索引的NS而帶來的數據可確定性以及XMLSchema所提供的多種數據類型及檢驗機制,使其成為語義Web體系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層負責從語法上表示數據的內容和結構,通過使用標準的語言將網路信息的表現形式、數據結構和內容分離。
第三層:RDF+rdfschema。
資源描述框架(外語縮寫:RDF)是一種描述WWW上的信息資源的一種語言,其目標是建立一種供多種元數據標准共存的框架。該框架能充分利用各種元數據的優勢,進行基於Web的數據交換和再利用。RDF解決的是如何採用XML標准語法無二義性地描述資源對象的問題,使得所描述的資源的元數據信息成為機器可理解的信息。如果把XML看作為一種標准化的元數據語法規范的話,那麼RDF就可以看作為一種標准化的元數據語義描述規范。Rdfschema使用一種機器可以理解的體系來定義描述資源的詞彙,其目的是提供詞彙嵌入的機制或框架,在該框架下多種詞彙可以集成在一起實現對Web資源的描述。
第四層:「本體詞彙」(Ontology vocabulary)。
該層是在RDF(S)基礎上定義的概念及其關系的抽象描述,用於描述應用領域的知識,描述各類資源及資源之間的關系,實現對詞彙表的擴展。在這一層,用戶不僅可以定義概念而且可以定義概念之間豐富的關系。
第五至七層:Logic、Proof、Trust。
Logic負責提供公理和推理規則,而Logic一旦建立,便可以通過邏輯推理對資源、資源之間的關系以及推理結果進行驗證,證明其有效性。通過Proof交換以及數字簽名,建立一定的信任關系,從而證明語義Web輸出的可靠性以及其是否符合用戶的要求。
B. 語義Web服務綜述,各位大哥,我的論文如題0.132812270490831
這個很容易啊。你首先看明白什麼是Web服務,再搞清楚什麼是語義Web服務,對比兩種服務的區別,重點講一下兩種服務的聯系。
論文重點要放在語義Web服務的機制上,講清楚它裡面的各個本體及詞彙所表達的含義。然後使用一種服務本體來描述一個應用場景,即OWL-S或WSMO,然後實現這個服務。
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在語義層增加一些特色,比如服務的組合、發現等,這里就復雜一點了。
你還要搞清如何發布一個語義Web服務,可能有點配置上的麻煩。
總之,這個題目比較老了,在碩士論文庫或博士論文庫中應該能搜到不少。
C. 語義驅動的Web 服務組合
與過程驅動的 Web 服務組合不同,語義驅動的 Web 服務組合強調 Web 服務的自描述,其基本思想是通過為 Web 服務描述和服務請求描述添加能被計算機系統所理解的語義,使 Web 服務組合方案通過推理自動生成。
(1)服務描述。服務描述對語義驅動的 Web 服務組合 十分重要,最基本的服務語義包括四元組 { I(數據輸入),O(數據輸出),P(條件輸入),E(輸出影響)} 。常見的服務描述有:
OWL-S: 由描述服務能力、服務工作過程和服務訪問細節的 ServiceProfile,Service-Model 和 ServiceGrounding 3 部分組成。ServiceProfile 涵蓋了 { I ,O,P,E} 以及服務 QoS語義,滿足計算機推理需求; ServiceModel 則定義了 Web 服務組合的內部流程。因此被當前的絕大部分的 Web 服務組合研究所使用。
WSDL: 描述服務 URL 和命名空間、服務類型、有效函數、函數參數、參數類型以及函數返回值和返回值類型等 Web 服務的通信和調用方法的 XML 文件。它是 Web 服務的事實標准,但它僅通過 「埠」規約了服務的功能特性,必須擴充增加 { P,E} 和 QoS語義才能支持 Web 服務組合。
自定義語義: 為實現 Web 服務組合推理而定義的非標准簡單描述語言。隨著 OWL-S的發展,這種服務描述已逐漸淡出。
(2)推理與選擇。語義驅動的 Web 服務組合通過對服務組合圖的搜索,生成組合方案。服務組合圖是一個改進的狀態圖: 以用戶請求的輸入為起點,輸出為終點; 圖中狀態代表一個服務; 變遷代表前後服務之間的語義關聯(包括 { I,O} 數據相似度,{ P,E}匹配度,以及 QoS 要求的符合度)。Web 服務組合推理就是在服務組合圖上的反向搜索過程: 以用戶需求為起點,首先尋找輸出與用戶需求目標一致的 Web 服務; 再尋找輸出與該服務輸入匹配的上一個服務; 如此類推直到找到輸入描述與用戶提供輸入一致的服務為止。如果搜索獲得多個滿足用戶需求的組合方案,則需要通過評價選擇一條最優的方案執行。在服務組合圖上,最優組合方案表現為從起點到終點相鄰服務語義關聯程度總和最大的一條路徑,「最短路徑」及其改進演算法是方案選擇使用的普遍方法。
D. 如何實現WEB服務
webserver 一般是用.NET來寫的,也可以用其他的語言來設計,就像JVAV中的EJB一樣來處理傳過來的數據得邏輯層,一般你要使用網上的哪個WEBSERVER的話,你可以像注冊外部控制項的一樣將他注冊一下酒可以了,寫上你要使用的webserver的URL 再給其起個名字,把他當一個類來用,這樣就可以實例話一俄國對象,用這個對象來直接調用WEBSERVER中的方法就可以了~給我分,謝謝~
E. webservice的實現方式
Web Service是基於網路的、分布式的模塊化組件,它執行特定的任務,遵守具體的技術規范,這些規范使得Web Service能與其他兼容的組件進行互操作。Internet Inter-Orb Protocol(IIOP)都已經發布了很長時間了,但是這些模型都依賴於特殊對象模型協議,而 Web Services 利用 SOAP 和 XML對這些模型在通訊方面作了進一步的擴展以消除特殊對象模型的障礙。Web Services 主要利用 HTTP 和 SOAP 協議使業務數據在 Web 上傳輸,SOAP通過 HTTP 調用業務對象執行遠程功能調用,Web 用戶能夠使用 SOAP 和 HTTP通過 Web 調用的方法來調用遠程對象的。
實現方式:
第一種:xfire
Client client = new Client(new URL(url));
Object[] results = client.invoke(operationName, new Object[]{ifuser,ifevent,input});
ret = (String)results[0] ;
第二種:axis
Service service = new Service();
Call call = (Call)service.createCall();
call.setTargetEndpointAddress(new java.net.URL(url));// 設置webservice服務的url地址
call.setOperationName( operationName);// 調用的後台webservice服務的方法為exchange
ret = (String)call.invoke(new Object[] {input});// 調用後台webservice服務
以上兩種實現方式,在項目中已經使用了,運行正常。但是項目初期開始用的還是碰到一些問題,如果伺服器端是java開發的,用axis掉用服務端的時候,沒有問題。如果伺服器端是.net開發的,會碰到莫名奇妙的問題,我估計.net伺服器端參數配置修改一下應該可以調得通,由於時間緊張,我就沒有深究了。換了xfire掉伺服器端,結果是兩種不同語言實現的系統,都可以調通了。
F. 語義網的實現
語義網雖然是一種更加美好的網路,但實現起來卻是一項復雜而浩大的工程。 目前語義網的體系結構正在建設中,主要需要以下兩方面的支持:
一、 數據網路的實現
即:通過一套統一的完善的數據標准對網路信息進行更徹底更詳細的標記,使得語義網能夠精準的識別信息,區分信息的作用和含義
要使語義網搜索更精確徹底,更容易判斷信息的真假,從而達到實用的目標,首先需要制訂標准,該標准允許用戶給網路內容添加元數據(即解釋詳盡的標記),並能讓用戶精確地指出他們正在尋找什麼;然後,還需要找到一種方法,以確保不同的程序都能分享不同網站的內容;最後,要求用戶可以增加其他功能,如添加應用軟體等。
語義網的實現是基於可擴展標記語言(標准通用標記語言的子集、外語縮寫:XML)和資源描述框架(外語縮寫:RDF)來完成的。XML是一種用於定義標記語言的工具,其內容包括XML聲明、用以定義語言語法的DTD (document type declaration文檔類型定義)、描述標記的詳細說明以及文檔本身。而文檔本身又包含有標記和內容。RDF則用以表達網頁的內容。
二、具有語義分析能力的搜索引擎
如果說數據網路能夠短時間通過億萬的個體實現,那麼網路的語義化智能化就要通過人類尖端智慧群體的努力實現。研發一種具有語義分析能力的信息搜索引擎將成為語義網的最重要一步,這種引擎能夠理解人類的自然語言,並且具有一定的推理和判斷能力。
語義搜索引擎(外語:semantic search engine)和具有語義分析能力的搜索引擎(外語:semantically enabled search engine)是兩碼事。前者不過是語義網路的利用,一種信息搜索方式,而具有語義分析能力的搜索引擎是一種能夠理解自然語言,通過計算機的推理而進一步提供更符合用戶心理的答案。
G. 簡單Web伺服器程序設計與實現
web伺服器本質就是輸出文本,文本內容為html等網頁標記語言。明白了這一點,會socket開發就完全可以自己定義一個web伺服器出來
H. 智能科學與技術 的方向!!!!
智能科學研究智能的本質和實現技術, 是由腦科學、認知科學、人工智慧等學科共同研究的交叉學科。腦科學從分子水平、細胞水平、行為水平研究自然智能機理,建立腦模型,揭示人腦的本質。認知科學是研究人類 感知、學習、記憶、思維、意識等人腦心智活動過程的科學。人工智慧研究用人工的方法和技術,模仿、延伸和擴展人的 智能,實現機器智能。智能科學不僅要進行功能模擬,而且要從機理上研究、探索智能的新概念、新理論、新方法,必將在21世紀創 造輝煌。智能技術是為了有效地達到某種預期的目的,利用知識所採用的各種方法和手段。目前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智能技術列舉如下:
一、主體(agent, 代理, 智能體)
本方向要針對我國軟體產業發展的需要,從建立分布式智能和分布式應用系統集成 的目標出發,在理論創新的基礎上,發展公共主體請求代理體系機制CARBA,研究 面向主體軟體工程方法,開發具有自主版權的目標產品"多主體環境 MAGE"。 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 理性主體的認知模型和多主體的協調策略;
# 面向主體的軟體工程方法;
# 主體網格;
# 主體技術實用化研究方面。
該方向主要應用領域包括:電子商務,數字圖書館,移動計算,群體智能決策支持系統,以及CSCW。
二、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
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 學習演算法: 歸納學習、範例學習、貝葉斯網路、粗糙集、模糊集、支持向量機、強化學習、關聯規則、遺傳演算法、解釋學習
# 開展感知學習、主動學習和內省學習等研究;
#
通用數據挖掘工具,如SAS, SPSS, MSMiner。
BBN技術公司已獲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550萬美元投資,開展綜合學習項目(Integrated Learning Program)第一階段工作。未來4年裡,BBN將開發一種稱為「綜合學習器(Integrated Learner)」的人工智慧(AI)能力,該裝置在被展示了一個簡單例子後能學習計劃或過程。如果所有4年的研製項目全部完成,公司獲得的總合同價值將可達到2400萬美元。
該項目的目標是將專業領域知識和常識綜合創造出一個推理系統,該系統能像人一樣學習並可用於多種復雜任務。這樣一種系統將顯著擴展計算機能學習的任務類型。
三、語義網格和知識網格(Semantic grid and knowledge grid)
語義網格和知識網格是在異構的、動態的虛擬組織環境下,提供有效的知識服務和共享,協作解決用戶需要解決的問題,滿足用戶的需求。 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 知識模型。知識模型將描述系統的知識和推理需求,包括領域知識、推理知識和任務知識。
# 通信模型。通信模型將描述系統之間或系統與用戶之間的需求和介面。
# 知識獲取。研究適合高維、海量、異構、不完全、半結構化數據挖掘的有效方法和演算法。
# 知識組織。研究通過概念語義空間進行知識組織,以期獲得快速檢索和高的查准率。
# 語義Web服務。利用語義Web技術改善Web服務,實現服務自動發現和組合。
# 統一邏輯。實現本體描述、服務匹配。
# 服務管理。面向用戶服務的模式和協議。
四、自主計算(autonomic computing)
IT系統擁有自我調節能力而無需人為的過多干預, 這就是自主計算的思想——將復雜性嵌入到系統設施本身,使用戶覺察不到復雜性,只需發號施令而不必關心系統執行命令的具體過程。這意味著,系統本身能夠自主運行,並自我調整以適應不同的環境。自主計算即得名於人體的自主神經系統,但它們的重要差異在於,人體做出的很多自主決定是不自覺的,而計算機系統的自主計算組件則遵循人所下達的命令。自主計算也不同於人工智慧,雖然後者在某些方面對其有借鑒意義。自主計算並不將模仿人類思維作為主要目標,而是具有適應動態變化環境自我管理能力。 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 自配置。使PC可以在無人參與的情況下自動安裝應用程序,可用於包括IBM或其他品牌PC的混合環境;系統移植助理則通過保存用戶的設置,使用戶特殊的數據、應用以及個人設置從舊系統向新系統轉移時更容易。
# 自恢復。它能使PC用戶快速、輕松地實現文件數據乃至應用程序和操作系統本身的恢復。
# 自優化。軟體可以讓用戶輕易地在多種有線或無線的網路中切換,而不必操心網路連接時的設置變更過程。
# 自保護。利用系統集成的安全晶元和客戶安全軟體,提供了同時基於軟硬體的保護措施。
五、認知信息學(cognitive informatics)
1. 神經計算
側重研究神經網路變換、神經場計算理論、信念神經網路模型的學習理論、基於前饋動力學神經網路的聯想記憶模型、基於遺傳演算法的神經網路演算法、神經近似邏輯、思維模型等。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
# 以指數函數為隱單元激發函數的指數神經網路模型。
# 研究了變換神經網路的競爭學習問題, 提出了適應頻率競爭學習演算法, 推廣了 K--中心聚類演算法, 從而部分地解決了全局等概率性問題。
# 神經場計算的理論框架, 用平坦流形上單形、 復形的概念和理論來作為神經網路模型結構的表示和編碼機理, 通過復形結構的邊緣鏈結構分解, 形成了對於神經網路層次化, 功能模塊化的組織結構、 定位機理的認識。
# 在非線性空間和非歐氏空間中基於整體結構逼近的學習理論框架, 在此基礎上分別提出了對偶校正學習演算法(DCL) 和基於拓撲結構逼近校正學習演算法( TAC)。
# 神經近似邏輯,該邏輯能很好地描述神經網路。神經近似邏輯不僅具有模糊的邏輯值,而且邏輯運算符也是模糊的。
# 連接專家系統。
2. 學習的認知機理
3. 環境認知
# 六、內容計算 基於內容的多媒體信息檢索。
# 智能搜索引擎
I. rest具體是怎麼實現webservice的
萬維網聯盟指出,REST是一個如何構建Web服務的模型。REST Web是WWW(基於HTTP)的子集,其中代理提供統一的介面語義,本質上是創建,檢索,更新和刪除,而不是任意或特定於應用程序的介面,並且僅通過交換表示來操縱資源。那麼,現在我們知道REST是什麼了,作者將簡要列出Roy Fielding在其論文的第五章中提到的所有約束:
- 客戶端-伺服器:以這樣的方式實施服務:將用戶界面關注點(客戶端獲得可移植性)與數據存儲關注點(伺服器獲得可伸縮性)分離開來。
- 無狀態:在客戶端和伺服器之間實現通信時,伺服器在處理請求時永遠不會利用儲存在伺服器上下文中的任何信息,而與會話相關的所有信息都存儲在客戶端中。
- 緩存:當可以(隱式或顯式)緩存請求的響應時,客戶端應獲取緩存的響應。
- 統一介面:所有REST服務都應依賴組件之間相同的統一設計。介面應與提供的服務解耦。
- 分層系統:客戶端永遠不知道它們是直接連接到伺服器還是連接到某些中間伺服器。例如,請求可以通過代理,該代理具有負載平衡或共享緩存的功能。
J. 什麼是Web服務
近幾個月,無論是新聞中,雜志上還是業界研討會上,到處都是關於Web服務的熱烈討論.Web服務無疑已成為當今最時髦的詞彙之一.在Web服務的背景之下,有關未來企業應用應如何構建以及它們將帶來何種企業集成新理念的思想層出不窮.在熱烈的討論背後,Web服務已經成為公認的標准並展現出強大的發展潛力. 本白皮書將為您介紹Web服務,Web服務的定義,以及它們能夠提供什麼服務;同時還將向您演示Web服務如何與Intershop產品系列完美結合,從而使用Web服務為您提供卓越的性能.Intershop產品為提供,集成和組合Web服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關於Web服務的定義有很多種,而其關鍵是服務導向架構(SOA),即通過完善的介面來遠程訪問應用.這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早在十年以前,CORBA,DCOM和RMI等技術就已經能夠做到這一點了.但是受組件技術的"混戰"所累,它們最終未能成為公認的,超脫於平台之外的標准.此外,這些技術也不適合在互聯網上使用,而且從未在"廣域"分布式的環境中成功實施過.而Web服務經過特別優化,可無縫集成到各種平台和技術中.同時,與互聯網技術的完全集成使得Web服務更勝任實現應用的遠程訪問. Web服務建立在一個非常簡單的概念之上:用戶通過互聯網向伺服器發送一條XML消息,然後收到一條XML響應消息.這個概念是如此簡單,完全可以在任何平台上以任何技術來實現.可擴展標記語言(XML)是描述網頁中及企業對企業商業文件中數據元素的一種開放標准.通過提供簡單和普遍適用的標准,Web服務現在可以作為信息系統集成及系統間自動化信息交換的基礎. Web服務不僅在信息系統間提供了一種新的通信方式,而且還帶來了針對軟體組件的全新思維方式.在一個系統上所使用的服務將演變成為可在其它系統上重復使用的組件.能夠復用或共享某一應用的功能無疑是軟體應用開發歷史上的一次巨大突破.充分利用數以千計的現有信息系統中的現有功能,並將它們轉變成可以以全新組合方式重復使用的組件,意味著新一代應用的構建成本將顯著降低.今天,客戶,合作夥伴和員工在日常工作中不得不使用大量信息系統,因為這些系統在整個IT環境中都是獨立的孤島式應用.而構建在Web服務之上的新型應用將充分利用現有系統,通過讓用戶訪問一個單一優化的信息系統而簡化了所有用戶的日常工作,並提高了他們的工作效率. Web服務的使用模式 Web服務主要分為以下三種使用模式:公共Web服務,業務合作夥伴之間的限制性Web服務使用和公司內部的專用Web服務.盡管這三種使用模式都是基於相同的技術,但是它們還擁有自己的特點. 公共Web服務這種使用模式在Web服務誕生之初經常被提及.這一方式(在互聯網上提供Web服務)與今天通過網頁向用戶提供服務的方式是相同的.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或集成這些Web服務. 當前實例: Amazon.com免費提供的網上商品搜索與訂購等Web服務. Google.com提供的可將其搜索功能嵌入其夥伴網站中的Web服務. MapPoint.Net提供的各種地圖服務. 與其它使用模式相比,公眾對公共Web服務的接受速度要慢得多.原因之一就是用戶不能直接使用公共Web服務,而必須通過其它應用來間接使用.這就意味著必須先要有某項應用或網站實施了Web服務,消費者才能使用這些服務.典型應用包括集成信息與服務的門戶網站以及支持會員制銷售(affiliate selling)的電子商務網站. 業務合作夥伴之間的Web服務在業務合作夥伴間建立Web服務是最有吸引力也是最令人興奮的使用模式.在此之前,已經有多項技術(例如EDI)為企業間的基本業務數據交換提供了多年的支持.自從互聯網出現以後,業界已提出幾套標准以將數據交換能力擴展到互聯網上,但是現有技術中沒有一種成為業界公認的標准. 憑借Web服務,IT業已確立了一套標準的服務提供框架以實現業務合作夥伴間的IT系統集成.在一開始,企業可能只能使用一些較為簡單的服務,例如某些業務相關數據的交換.隨著時間的推移,Web服務的應用將會越來越廣泛,公眾對這一技術的信任度也將不斷提高,屆時我們將會看到合作企業間將使用Web服務來建立更為復雜的B2B工作流程. 對於電子商務,Web服務可用於企業的B2B銷售與采購.在B2B模式中,賣方和買方都可以將Web服務集成到他們現有的IT系統中.在采購模式中,供應商能夠直接將其IT系統與采購業務流程集成起來. 企業內部使用的Web服務在企業內部,Web服務在企業應用集成(EAI)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現在越來越多的IT系統廠商開始提供Web服務支持,或將直接把Web服務網關構建在其產品之中.企業最初可能不會全盤接受這些產品,而只是使用其中的部分功能.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與經驗的積累,企業將可以通過Web服務使用全部功能,並將它們作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