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家覺得前端開發的績效應該考核哪些東西
以前的公司會讓我們做一些分享,每天記錄自己的工時(績效是從工資中拿出來的,每個月基本上是要扣一些)。現在的公司就基本工資,沒有績效什麼的說法。
也許每個行業有所不同,但是我覺得其實前端本來就沒有什麼必要來做績效考核。
Ⅱ 請教各位,浙江日報的待遇怎麼樣一般能多多少
浙江日報待遇超級坑爹!!!我是應屆碩士畢業生(學校還不錯的就不透露了),搞得是java,做網站開發,集團說是做新媒體轉型,似乎前景很不錯,但待遇上看不出一點誠意。我和還有一個做前端開發的,還有一個php的,剛入職第一年的待遇都是每月基本工資2000不到,每月績效獎勵下個月發,上限是2000,因為我是碩士,每月基本工資再加了1000。第一個月扣掉5險1金(沒有績效獎勵),只剩幾百塊錢了!!!主要看他前景會好,所以還沒離職,如果半年後還不漲工資果斷辭職!
Ⅲ 其他行業半路轉web前端,優勢和不足有哪些
我是計算機專業,畢業到現在一直做前端開發四年。就我的感受來說,優勢應該還是入手很快,學起來比C語言拉數據結構拉計算機系統拉演算法導論相比,肯定是有意思很多。我不知道現在新人工資怎麼樣,我當時畢業工資不高不低,12k+十四薪和季度績效這些基本的薪水。現在也有20k+了。
不足的話,就是很難往上晉升,其實前端只做業務的話,很少接觸演算法或者後台的東西,也很少有公司的高層管理是前端,小公司的話對前端也只有業務方面的要求,所以雖然上手很快,但晉升很慢,如果想往高去走,該學的還是得學。
前端這個東西吧,怎麼說呢,它其實也算是在發展中的職業,大家也都還在摸索,所以你學習能力必須得跟上,今天流行這個框架,明天可能又要流行那個框架,今天你看了這個框架的源碼,明天或許它就不火了,今天你用weex搶客戶端工作,明天你發現weex咋這么多坑,寫一行代碼要兼容十行bug,前端不像java一樣成熟,高層在摸索的階段,可能有時候會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底層民工程序員就要跟著高層去摸索,回頭看看你覺得自己好像浪費了很多時間做了很多無用的事情。還有就是因為確實前端除了業務能做的事情很少,所以為了績效或者別的什麼,他們喜歡自己去折騰一些莫須有的東西,其實這些東西沒什麼用,但為了績效以展示自己的業務水平,又不得不表現的自己在琢磨或者了解一些什麼新玩意吖之類的。
說太多了,反正我這幾年的感受就是這樣子,希望能幫到你吧!
Ⅳ 所有的互聯網企業都有年終獎嗎一般多少
肯定100%不是,要看企業的知名度和業績。可以參考知名公司的:
網路:網路offer上寫得是14.6個月薪水,年中發0.6個月,年底發2個月,年終獎是要算上公司績效和個人績效的,所以也不是固定的,不過上下浮動不大(一般這個績效分數好像都<1.0)。話說2012年網路股票受到狙擊,貌似有公司績效都按0算了,後來有一部分人補上了,一部分沒補,今年網路移動和搜索廣告收入都不錯,股價也穩步回升,相信不會再出現去年的情況。
騰訊:以前每年package按15.3個月(績效考核B以上)計算的時候,按績效考核整年package從13(有的員工績效考核會是C,沒有年終獎)到17、18甚至更高都是有可能的。今年已經把15.3個月平攤到14個月,所以整體package按月份算應該會有所下降,但是幅度目前不明。 北京的部門都是0-4個月年終獎,平均3個月,深圳的游戲部門和微信部門就不提了,土豪。
阿里:按績效最高的那一類年終獎達到9個月,所以薪水應該是16-21個月,沒拿到16個月的貌似是混得比較慘,會被幹掉的那種。今年阿里期權內部交易價比去年上漲不少,去年是25-30刀/股,今年漲到65-70刀/股。
奇虎:12個月薪水,每個季度月薪*25%*個人績效的季度獎,一年季度獎加一起是1個月薪水。年終獎是月薪*公司績效*個人績效。公司績效點不知道有沒有涉密,就不說了。反正一年整體薪水是14-16個月的薪水。就我自己的感覺,奇虎是喜歡高回報的無線研發和PHP工程師的的首選,比如,今年奇虎校招應屆碩士剛發出了16K的offer(前端職位)。
金山網路:由於去年公司業績做得很好,員工全年基本上都能拿到14個月到18個月的薪水,那些全年只是拿到13個月薪水的員工就是被暗示該主動離職了。
搜狐/網易:這兩個公司的獎金體系很相似,沒有年終獎,都是季度獎。季度獎每個部門還不一樣,是按照效益來的,比較好的像汽車之類的部門季度獎相當於1-2個月月薪,這么看一年18個月薪水也不是夢想。(這是去年的情況,今年搜狐汽車裁員厲害。。。)
搜狐暢游:之前是很死板的12個月薪水,今年有調整,每個月多出兩千的孝心獎(打到你父母卡里),全年14薪。多出了兩個月年終獎怎麼發放暫不清楚。
新浪:1-2個月年終獎,據傳有人可以拿到3-4個月的年終獎,就聯系2000名新浪工程師的記錄來看,這樣的年終獎不是給碼農們准備的。
人人:季度獎,SABC打分,每個季度上限1.5個月薪水,下限…當然就是沒有了~ 這樣看一年最多18個月,最少12個月,不知道今年有沒有人好意思拿18個月薪水的。
小米:入職發個手機(誰稀罕),今年是2-3個月年終獎,每個組獎金都不一樣,不過也差不了多少。依然是每天10-11點下班,不過周六不上班了。
優酷土豆:12個月基本薪水,年中年底各有一次獎金,加一起2-3個月。另外還有一個項目獎金,如果項目評級到S,獎金相當於1.5個月月薪,前提是你加班時間得符合要求。
去哪兒:16個月薪水,新土豪,」三個人拿四個人的薪水干五個人的活」策略的堅定執行者。現在的工程師招聘說會看個人表現給期權,不過我已經見到沒拿到RSU而離職的人了。晚上加班到很晚,上午十點公司沒人。
高德:獵頭的大腿,今天招了多少人HR都沒算清楚。據說獵頭服務費就花了小一千萬,鋪天蓋地的做廣告,薪水也不落人後。高德地圖這個部門今年年終獎估計得超4個月薪水,其他部門全年年薪也都在15薪左右。
京東:每個月有1000*(0.8-1.2)的績效,副經理以上級別2500*(0.8-1.2)的績效。年終獎1-2個月,能拿到兩個月的都是很厲害的人物了。
美團:美團喜歡用內部推薦的方式招聘,所以獵頭洞悉的內部資訊也不多。只知道內部技術氛圍不錯,穩定度很好。年終獎1個月,每個季度的季度獎差不多是1/3的月薪。
大街: 固定13薪,有季度獎,最多16個月薪水。雖然技術氛圍沒那麼好,業務也不溫不火,但是大街網還是挺捨得給錢的。
Ⅳ 互聯網的前端工程師和交互設計師有沒有業績這一說
任何一份職業都是有業績的,不管是互聯網的前端工程師和交互設計師還是其他,如果工作沒業績,公司是不會聘用你的,當然每個公司的業績評估標准都是不一樣的,每個工資的標准化,流程化都是不一樣的。
Ⅵ 前端工程師的績效考核主要考慮哪些方面
以前的公司會讓我們做一些分享,每天記錄自己的工時(績效是從工資中拿出來的,每個月基本上是要扣一些)。現在的公司就基本工資,沒有績效什麼的說法。
也許每個行業有所不同,但是我覺得其實前端本來就沒有什麼必要來做績效考核。
Ⅶ 停下來思考,最適合你的產品經理方向是什麼
互聯網每天影響著大家的生活的細枝末節,我們發現越來越離不開了,科技改變生活的時候,也充斥著燥熱和虛假繁榮的情緒。
北京五月的天氣,燥熱來的早了一些,早高峰的計程車,公車,地鐵里,據說10個人裡面就有1個是干產品經理的。
我前段時間分享了一篇長篇原創文章:《現在還是不是做產品經理最好的時代?》,得到了很好的傳播和正反饋。
文章裡面首次公開了我的自創產品經理五段成長理論。站在時間維度,去談產品經理。
今天想和大家從另一個角度談。我們站在空間維度,談談產品人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方向和產品形態。
一、 迷惘不是你的錯
每個城市都有一個互聯網企業聚集的地標區域,後廠村路這條影響中國互聯網發展的交通要道就在北京西二旗區域,周邊有無數座大大小小的寫字樓,創業孵化器,科技園和數不清的互聯網及IT公司。
每個公司都有這樣一個神奇的職位:產品經理。
據說產品經理是特別重要的一個角色,也有很多的書和人在講如何變成和修煉這個角色。
有趣的是,當你把他們聚在一起聊天時,發現每個人對產品經理四個字的理解,每天的工作內容,產出物,甚至是掛在嘴邊的槽點都不一樣,差異大的讓你懷疑人生。
我加入了無數個產品經理QQ群,微信群,也參加了很多次的產品人線下聚會,主講過多場針對不同層級聽眾和不同主題的產品經理培訓課程,雖然人群、形式和場地都是五花八門。
但是沉澱下來,你會發現有很多共性的問題,每一個階段的人都有大量雷同的問題和困惑。找到和總結出這些問題並給出清晰的路徑,在我看來是一個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也是對自己的歷練和沉澱。
我的微信裡面加了很多的產品人和准備入行的潛力股,下面的問題多的應接不暇,讓我有必要一次性給個了斷。
老師,你覺得我做什麼類型的產品好? 金融產品我能幹麼?
老師,在么?我們公司是傳統企業,網站剛開始做,你覺得我能幹多久?
老師,我在上海上了一個培訓班,還是沒底,你能看看我性格適合干pm么?
老師,我特愁,聽說做後台產品經理特難,我一直做前台產品的話,問題大么?
老師,產品經理是不是項目經理啊?老闆讓我去談客戶,是不是pm的職責啊?
老師,我學個PMP,是不是對未來跳槽更有保障?
你的身邊是否也有類似的人群和類似的問題,在各大產品網站和知識分享平台,充斥著各種產品經理的方法論和標題包含著思維、需求、原則、特點、分析、本質、坑的文章。降峰老師建議大家可以仔細研究下,數數這些內容的佔比。
仔細看看網上的文章,會發現幾個問題和現狀:
1、分享文章的人目前的經歷和工作年限比較雜
很多都是在專注在某個領域或者是藏在大公司的光環下去談成功論。還有的文章作者是一個實習生和產品新人。這幾類人可能都寫了一篇 如何把握核心需求,做一份完美的競品分析的文章。閱讀的人會發現章法和套路完全不一樣,但是文章的結論都是順利找到了需求,競品分析得到了領導的認可。讓大家覺得都是今日好文而評論和收藏起來。當你自己寫的時候發現東牆西補的在用,套路混亂。
分享1個案例:我之前培養了一個大四的學生,跟著我學了10天的產品,為了求職,我輔導他寫了一個抽獎活動的流程圖和原型,為了應聘需要,寫完後發在了知名的產品網站並被收錄,這個方案其實並不完美,還有很多的分支邏輯都沒有提到,可謂只是一個作業練習。可是沒有預料到的是,下面的評論很少有人提到裡面的問題,大部分人都留言:好文收藏啦,還有人寫出了 大神求帶的語調,我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當然也許只是特例,好的文章和思考總結還是很多的。文章閱讀量的差異也可以看出文章的含金量和受眾面。
2、談思維和單一案例的比較多
我認識一個新人,在一個創業公司入職2年,自認為對產品的理解很透徹,因為看了很多書,也做了2個企業網站的產品,每天的工作時間一大半都在閱讀各種論壇和網站的文章,在文章里梳理自己的思維模式和方法論,看到BAT的案例分享特別興奮。比如三步設計完美後台、一次感人的需求評審過程、MRD就要這么寫、產品經理必備10大思維等等。看上去各類內容都很豐富,工作一旦遇到類似問題的話,我們只要網路一下就能找到辦法。
可是你們是否有這樣的感覺,老闆安排一個新的任務時,我們第一時間還是想去問人而不是搜索。
比如我最近想學習信貸風控策略,催收後台系統架構,網上搜了一圈發現每個人都只說了自己懂的那部分,至於對不對也不好分辨,停下來思考了10分鍾,自己是否可以獨立產出一套催收的泳道圖,發現還是好難。
後來,我加了一個專業的金融討論群,裡面的感覺則完全不一樣,一問一答,問的針對,回答的具體。沒有大篇幅的知識體系,只有具體怎麼去做。這樣的微信群和形式,就是目前知識付費的價值,可惜很多人還是覺得分享人應該免費,你是義務的。
知識的碎片我有時候覺得是鴉片,但是我們還很享受這樣的免費大餐。因為免費。
免費到付費的路還很長,如果你遇到了貴人,那是你的人脈,如果沒有遇到,適當的給些回饋,大神會更有動力在你身上消耗本該去娛樂和休息的時間。
二、 不要讓廣度變成散亂
我們學習的越多,越迷惘,其實不是你的錯。但是我們需要找到一個路徑,一個盡快發現自己方向的未來的路徑。
因為產品經理這個學科沒有教科書,你給自己一個工作年限的劃分和定位後,更重要的是其實是自己對一個方向的判斷和抉擇。堅持就要堅持一段日子才會看到希望。
好比繁華的花花世界是大家的世界也是你的世界,多巴胺的走了一遭,停下來回到酒店的房間,一定要整理拍攝的圖片和旅程的碎片,變成一個記憶的游記。否則只是過眼雲煙。
很多人都分析過產品經理的分類模型,有按業務分的,有按端和場景分的,有按公司類型分的。
分的越多,看的人其實更混亂。降峰老師認為,這幫寫作的人已經在這個圈子裡了,所以你怎麼分都能寫出來1、2、3。可是你會發先你的分類是交叉的,甚至是只限你自己公司的特定部門情況而產生的形態。
我第一部分寫了很多學生提給我的問題,他們其實更關心的是,我目前的能力和知識結構情況下,適合去什麼方向的公司,是傾向做端產品還是後台產品,僅此而已。你和他談SDK,談數值分析,談CRM,其實都會衍生出更多的困擾。
產品的分類很雜,廣度之大,需要我們懂的很多,但是一定不要看雜了,迷失自己。先找一個坑進去,學習的過程你會明白和頓悟,再加上一個好的導師,會加快你的頓悟速度。
我用最淺顯的方式,給產品經理的方向做一個劃分,任何的劃分方式和見解都有局限性,歡迎大家指正。
整體的觀點按照 「端分類+業務喜好=你的方向」的自創分析法來闡述。
降峰老師希望你看完這個篇章後,可以對你的選擇和抉擇有更清晰的幫襯。
1、前端PM–感性的洞察者
一句話特點:前端pm負責的產品類型偏用戶側,比如APP客戶端,PC站,H5站。泛指所有用戶看到和使用的界面。
(1)需要具備的能力
談前端,一定會想到前端開發,作為前端產品經理,我們更接近用戶,對用戶需求的把握和核心痛點的滿足是我們的基本功也是不斷努力的方向。同時對用戶體驗,交互設計,前端開發基本規范知識也要主動深耕。
他們更善於做用戶需求和用戶交互行為分析,對業務環境變化敏感,喜歡研究,性格開朗逗逼,有競品分析能力,降峰老師認為,更多時候的績效考評指標偏向於對用戶拉新活躍留存,用戶體驗以及漏斗轉化率負責。
(2)日常工作內容和產出
這類型的產品經理每天的工作分兩大塊,溝通和需求產出。因為是前端產品,你的日常產出物會包含競品分析,需求調研,原型設計,交互邏輯,PRD前端文檔。
(3)可能的進階路線
同理心,洞察力,判斷力等思維模型從某類角度看,都是在談前端pm如何成為一個產品專家的必備思維。我遇到過很多的PM,同樣2個工作了3年的pm,設計的axure原型的美觀度,層次感和細節度還是差異很大。所以我對大家的原型作品的要求一致很高。那是你的門面。我的要求其實不難,黑白灰。有機會單獨和大家談原型設計的自我追求論。
(4)根據業務屬性細分的崗位
都是做前端pm,但是不同業務也有所不同,但是看JD和領導的期望都可以看的出來,就是讓你負責一款APP,一個話費充值的功能,一個音樂播放列表和播放器模塊。
(5)坑和躁動
目前前端產品受限於公司節奏和自身精力,大部分都願意在調研、體驗、交互表達上下功夫,對於後端業務知識體系缺乏敬畏和總結,經常會出現在構築一個功能模塊時,沒有考慮後端的業務邏輯和實現角度,想當然的認為後端可以或者很容易支持,結果導致後端架構支持和後期前後端配合和擴展性的失衡。
原型畫的比較多,可能會迷失。PM不是畫原型的,這個切記。
你需要試著去做架構圖、流程圖、泳道圖、項目規劃圖等。全面發展。這些東西接觸了,你會打通前後台的邏輯。前端的界面做的才更順手和有自信。很多界面裡面的彈框、圖片和文案背後都是資料庫裡面的各種欄位做支撐。用API實現的傳遞。
2、後端PM–邏輯的激進者
一句話特點:一後端pm負責的更多是管理系統,後端能力架構,內容管理,觸發策略,演算法優化,交易流處理,數據抽取。人物性格偏理智,嚴謹,學術派,對數字敏感並喜愛分析產出背後的公式模型。
(1)需要具備的能力
後端pm更偏重於流程和規則的制訂,把業務流程化自動化,提升效率。比如常見的crm系統、卡券包營銷系統、APP千人千面用戶分析系統、AI智能客服系統,都是偏後端pm的設計范疇,作為後端產品經理必須要深入了解每個部分的業務流程是怎麼樣的,邏輯性要很強,經常和RD QA打交道。
相比前端pm,他們需要更好的技術背景、邏輯分析能力、協調能力和問題解決的能力。
有些業務是強技術主導的,比如AI人工智慧、風控,有時候RD懂的比PM還全面一些。
(2)日常工作內容和產出
除了溝通外,其實也是原型和文檔。但是裡面的內容會完全不一樣。還有就是你要喜歡用Excel,喜歡分析數據報表,還有抽象設計很多的VISIO架構圖。
我們知道後端產品形態偏PC端的多一些。一個APP的後台系統一定是一套PC端頁面,當然現在也有部分功能遷移演進出一個移動版本,最核心的管理系統還是PC端,因為pC屏幕足夠大,方便操作和管理。目前的管理系統多是B/S架構。前幾年是C/S架構。
(3)可能的進階路線
比如金融平台的後端系統十分繁雜,pm也是一大堆。風控,對賬結算,通道路由,都有自己的系統。降峰老師認為,用戶對這些無感知的時候,證明你的產品足夠強壯,體驗優秀。一旦出了問題,一定都是大問題。 所以這些系統有一個kpi是打擾率。打擾率越低越好。我在金融產品經理必備能力的課程里有具體提到類似觀點和案例。
後端產品經理成功的標志有一個觀點,當你的用戶和領導不知道你的存在時,你就成功了。
(4)根據業務屬性細分的崗位
後端產品和系統分很多,細分的話比較多,大家看到這些詞就可以歸到偏後端這類里。
比如:策略演算法產品經理,CRM系統產品經理,分發變現產品經理,數據分析產品經理,POI產品經理等。
(5)坑和躁動
周圍很多的後端pm感覺寂寞久了,想出來透透氣。所以後端產品轉前端不是那麼難。但是前端產品轉後端是挺難的。所以掌握一個完整的後端架構和邏輯內涵是很重要的。別人很難搶走。比如交易訂單系統,銀行通道及清結算,庫存管理系統,這些都是極搶手的人才。不過也有前端轉後端,用戶端轉企業端的pm。目前還在糾結中。
後面我們談談找到自己的羅馬帝國。
三、 找到自己的羅馬帝國
前面提到過「端分類+業務喜好=你的方向」的自創分析法。
其實除了自己選擇做偏用戶端,還是偏後端,還要看看你對這個業務是否喜歡或者偏理性還是感性的問題。
一個產品的完整體系包含 構,鑄,察。 每個人的不同職業階段都會有不一樣的態度和想法。
有時候實際工作中,一個pm又要做前端界面又要出後台系統,其實都有交叉,所以只能是說偏某個多些,而不是完全的絕對。
後面會單獨針對不同的業務給大家做針對性的知識拆解。比如風控系統中前後端產品經理的能力差異,金融產品經理的分類和前後端的分工及知識結構差異。
保持飢餓,保持愚蠢。每一段經歷要大於1年才能看透一些事情。因為你也在長大,也會發現自己的潛力和真愛是什麼。保持一份適當的好奇心去探求自己的一個未來。
至此,前一篇文章《現在還是不是做產品經理最好的時代?》是從時間角度去談產品進階的路程,這篇是空間維度談產品的方向抉擇。
現在,還是不是產品經理最好的時代? 我覺得是。我也覺得現在是知識分享和傳承的好時代。因為我見過了太多的大學生和新人期待的眼光。我相信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時代又來了。但是要遇上好導師。
總結和碼字是很痛的過程,希望看到大家的掌聲和鼓勵。
作者:降峰,十年產品人。網路金融資深產品經理,目前從事互聯網金融及支付方向產品設計和產品架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