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華容道"怎麼玩有什麼竅門嗎
鏈接: https://pan..com/s/1Dw2tvLyphFGAAWWmYU5PVA
華容道是古老的中國民間益智游戲,以其變化多端、百玩不厭的特點與魔方、獨立鑽石棋一起被國外智力專家並稱為"智力游戲界的三個不可思議"。它與七巧板、九連環等中國傳統益智玩具還有個代名詞叫作"中國的難題"。
㈡ 三國演義問題(華容道)
最佳答案
赤壁之戰
戰爭日期:208年七月 ~208年十一月
地點:烏林(今湖北蒲圻西北)
結果:孫權,劉備盟軍勝利
作戰各方:曹操 劉備,孫權
指揮官:曹操 周瑜、程普、劉備
兵力:約160,000 約50,000
赤壁之戰:長坂之戰–烏林之戰–江陵之戰
haiyou
一、概述: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掃平河北,北征三郡烏桓,消滅袁氏殘余。
建安十三年元月,曹操回到鄴郡,造玄武池訓練水軍,准備南征,統一天下。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率大軍十餘萬南征劉表,八月,劉表病死,九月,曹操到新野,劉琮投降,曹操兵不血刃取得荊州。
劉備敗走長坂坡,被曹操派遣的精銳騎兵追上,劉備軍主力被殲滅,劉備僥幸逃到夏口,與關羽、劉琦等匯合。
與此同時,孫權的使者魯肅與劉備取得聯系,劉備派諸葛亮為使前往孫吳,准備聯合抗曹。諸葛亮以高明的外交手段成功締結了孫劉聯盟,聯合抗曹。孫權派都督周瑜統率吳軍精銳三萬人,迎戰曹操於烏林、赤壁。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周瑜先長江水戰挫敗曹軍,緊接著在烏林火攻,曹操敗走華容,引軍北還,失去了統一天下的良機。
從曹操南徵到引軍敗走近半年的時間,而赤壁之戰持續則一個多月,這次戰役周瑜以三萬精銳大敗曹操十餘萬大軍,創造了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而曹操失去統一的機會,三國鼎立的局面拉開。
這次戰役也是對後漢三國歷史影響最大的戰役。
二、後漢統一的契機和不充分條件。
建安五年,曹操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消滅了袁紹的主力精銳,但他沒有急於進攻河北,而是等待袁氏子嗣的內訌。
分裂的河北終於在建安十二年走向末路,袁氏最後的殘余逃到了塞外的烏桓,曹操為了斬草除根,長驅數百公里,消滅三郡烏桓,殺二袁,徹底統一華北黃河流域。
在以黃河流域為經濟、政治重心的後漢,絕對是「得中原者得天下」,曹操的雄心到達頂點,他認為是時候結束分裂了。他剛從塞外回到鄴郡就做「玄武池」,訓練水軍,目的十分明顯,就是要掃平吳楚,一統天下。
從曹操的戰略目的來看,初步目標是消滅劉表,進而迫使江東屈服(注一)。所以他只訓練了半年的的水軍就開始南征,目的只是控制荊州。但劉表的死和劉琮的投降使曹操兵不血刃就取得了荊州,白白得到七、八萬人和大量的戰船,也正是這些原因,驅使曹操決定提前進攻東吳,只是他把孫權想得太簡單了。
劉備沒有被徹底消滅,與孫權取得了同盟,曹操面臨瘟疫和長江的雙重困難,終於他否定賈詡的建議,遭遇烏林之敗。
何茲全的《中國通史》說:曹操不能完成統一的根本原因是「黃河流域的經濟尚且沒有完全恢復,而長江流域的開發卻一直在進步,所以曹操不能在建安十三年完成統一。直到魏晉時期,黃河流域的完全恢復和發展使中國的重心回到黃河流域,於是完成統一」。
這個說法當然是有道理的,但我們仔細想想,曹操從擁立漢帝到赤壁之戰,十三個年頭,實行屯田也有十個年頭了,雖然在建安五年之前黃河流域的經濟是崩潰的,但曹操用十餘年的時間恢復和發展,就是為了給自己打下政治和經濟基礎,也正是這個原因,他才用了七年時間去平定河北,而不是以「橫征暴斂」的形式來完成黃河流域的統一,所以說在赤壁戰前,黃河流域仍然是全國的重心所在,曹操之所以沒有完成統一,還是因為水軍和荊州問題。
曹操在玄武池僅僅訓練了半年水軍,這個層次的水軍戰鬥力對付以漢水為依託的荊州軍是可以的,但面對以長江為依託的吳軍,就相形見拙了,所以曹操才會在赤壁吃個大虧。
總之,大形式曹操是有利的,主動權在他手裡,就看他如何選擇了。遺憾的是,這位逐鹿中原、大破袁紹、橫掃塞外、最有希望結束後漢亂世的強人,最終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以錯誤的方式與敵人展開了戰斗,於是那些不充分條件逐次爆發,他最終沒能越過長江。
三、曹操南征和長阪追擊戰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開始南征,他向荀彧問計,荀彧說:「現在您一統華夏(黃河流域),南方已經震動,您應該趁勢速出葉、宛,則荊襄恐懼,可以平定荊州。」(注二)
八月,劉表病死,果然劉備聽說曹操到宛城棄新野,走襄陽,劉琮投降曹操。此時一切太過順利,曹操已經基本達成此次南下戰略。
只剩下一個夙敵劉備而已,此刻他正帶著「十萬百姓」逃到當陽,即將前往軍事重鎮江陵。於是,曹操派遣自己的精銳部隊「虎豹騎」五千人,「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在長阪追上劉備,並擊潰劉軍主力,「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注三)
《三國志·劉備傳》說:「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
《三國志·張飛傳》記載:「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當陽之長阪。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三國志·趙雲傳》記載:「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總之其形式與《三國演義》描寫有很多相似之處,只是曹操沒有八十三萬大軍而已。應該說這次追擊戰顯示了曹軍精銳騎兵強大的戰鬥力,也說明劉備此人戎馬一生的經驗,從實力對比來看,雙方可以說不勝不敗。
關羽率領的水軍在漢津接應劉備,才使其沒有遭受滅頂之災,劉備逃到夏口。占據江陵對抗曹操的企圖失敗。
曹操率領部隊占據江陵,取得大批戰船的戰略物資,使曹操決定進一步南下,徹底消滅劉備和孫權。
早在曹操南征時,孫權就把部隊調往柴桑,並派遣魯肅前往荊州探勘虛實(注四),結果劉表死了,卻見到了劉備,雙方決定結成同盟,劉備派諸葛亮為使前往東吳。
四、曹操的繼續南下和孫權決計破敵
曹操占據江陵後南下烏林,要渡江滅劉備,同時向江東送信,《江表傳》記載曹操與孫權書曰:「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曹操在占據江陵後獲得大批戰船,堅定了他下江東的決心,此時謀士賈詡說:「主公新定河北,天下震動,現在應該修養生息,養精蓄銳,對南方施加壓力,那麼孫權可以不戰而定」 接到這封信後,江東群臣分為了兩派,首先是佔大多數的主降派,其次是以周瑜、魯肅為代表的主戰派。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是時曹公新得表眾,形勢甚盛,諸議者皆望風畏懼,多勸權迎之。惟瑜、肅執拒之議,意與權同」。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其年九月,曹公入荊州,劉琮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將士聞之皆恐」。
《三國志·魯肅傳》記載:「會權得曹公欲東之問,與諸將議,皆勸權迎之,而肅獨不言」。
正在孫權內部意見不一時,從夏口來的諸葛亮用一番說詞打動了孫權(注五),在《戰爭論》中,最後一招是:「當你無路可走時,就投靠你的盟友」。劉備就是這種情況,但諸葛亮把這種「投靠」通過巧妙演說,變成了雙方平等的同盟關系,所以這次外交諸葛亮是成功的。
而真正使孫權下決心的還是周瑜的態度(注六),孫權看到周瑜的態度等於看到了軍界的堅持抗戰,於是他心裡有了點底。《江表傳》記載:權拔刀斫前奏案曰:「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
當時孫權當時僅僅二十六歲,他接手江東雖然有了八個年頭,但論影響和威望,他需要仰仗周瑜,雖然他也自信的對周瑜說:「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為卿後援。卿能辦之者誠決,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孤當與孟德決之」,但從孫權日後表現出來軍事能力我們都知道,如果周瑜真的「不如意」而「還就」他,那曹操就要哈哈大笑了。
以周瑜為首的東吳軍界抗擊曹操的堅決態度,註定了曹操在長江上將有一場硬仗。
當周瑜和程普率領意志堅定、水戰能力冠絕天下的東吳水軍精銳三萬人逆江而上時,曹操卻十分不順利。
,但曹操沒有同意。
而且,曹軍將面臨瘟疫的威脅。
《三國志·曹操傳》記載:「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三國志·劉備傳》記載:「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可見,赤壁戰前雖然曹軍沒有大規模瘟疫發生,但軍中已經有了這樣的苗頭,對於軍心的影響不能小看。
克勞塞維茨計算軍隊戰力的公式是:工具與意志的相乘。
曹軍在意志上輸給了東吳,其水戰工具也未必比吳軍精良,此次作戰,曹軍很難佔到便宜。
五、決戰赤壁
赤壁一說在今「黃岡赤鼻磯」,一說在今「湖北嘉魚縣東北」,大多數觀點認為是今「湖北省蒲圻縣西北」。杜佑《通典》說:「今鄂州之蒲圻縣有赤壁,即曹公敗處」
其實在火燒烏林之前,曹軍與孫劉聯軍是有一場正面接觸的水戰的,結果是曹軍不利。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並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三國志·劉備傳》記載:「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並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
《三國志·曹操傳》記載:「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
《資治通鑒》也採取了《周瑜傳》的記載:「進,與操遇於赤壁。時操軍眾已有疾疫,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這場戰斗的具體情況大致就是:周瑜率領吳軍逆江與劉備軍匯合,共同迎戰曹軍,恰巧曹操到達赤壁(這是赤壁個泛指,《三國志》中多人傳記均見「赤壁」,但這個「赤壁」應該是包括烏林在內的大片地區),於是,兩軍在大江上有過一場戰斗。
這場戰斗的原因和具體情況我們無法得知,或許是試探,或許是曹操確實准備登陸,又或者僅僅是小規模接觸。
其實關於赤壁之戰有很多不同版本:
其中《漢末英雄記》記載:「 曹操進軍至江上,欲從赤壁渡江。無船,作竹椑,使部曲乘之,從漢水來下大江,注浦口。未即渡,周瑜又夜密使輕舸百艘燒椑,操乃夜走。」
又有:「周瑜鎮江夏。曹操欲從赤壁渡江南,無船,乘(�6�8牌)從漢水下,住浦口。未即渡,瑜夜密使輕船走舸百數艘,艘有五十人移棹,人持炬火,火然則回,船走去,去復還燒者,須臾燒數千(�6�8脾)。火大起,光上照天,操夜走」。
如果這是關於赤壁之戰的前半部分描寫,那麼就可以理解為這就是那場接觸戰的全景,但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出來這描寫的是赤壁之戰的全貌,那麼這就顯得有點荒謬了,曹操取得大批戰船是可以確認的,怎麼可能會「無船,作竹椑」呢?會不會是王粲把赤壁之戰和那場接觸戰混在一起說了?
不管怎麼說,在決戰赤壁之前確實是與一場接觸戰的,結果是曹操敗了,正是因為這場戰斗使曹操看到了自己水軍戰鬥力的嚴重不足,所以他把戰船鏈起來了,這樣能夠保持船身的平穩,有利於不習水戰的北軍南渡。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曹操的這個破綻被看出後,周瑜立刻命人先向曹操獻詐降書(注七),又派黃蓋准備「蒙沖斗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
而且與《三國演義》中描寫得一樣,當時確實有東南風(注八),只不過不是諸葛亮借的,而是自然現象。
當黃蓋的油船接觸到曹船後,立刻點火,被連在一起的曹船無法躲避,紛紛著火,周瑜水軍隨後跟進,曹操大敗而走,死著不計其數。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三國志·劉備傳》記載: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備、瑜等復追至南郡,曹公遂北還,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樂進守襄陽。
《江表傳》記載:至戰日,蓋先取輕利艦十舫,載燥荻枯柴積其中,灌以魚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龍幡於艦上。時東南風急,因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蓋舉火白諸校,使眾兵齊聲大叫曰:「降焉!」操軍人皆出營立觀。去北軍二里餘,同時發火,火烈風猛,往船如箭,飛埃絕爛,燒盡北船,延及岸邊營柴。瑜等率輕銳尋繼其後,雷鼓大進,北軍大壞,曹公退走。
《吳書》記載:赤壁之役,蓋為流矢所中,時寒墮水,為吳軍人所得,不知其蓋也,置廁床中。蓋自強以一聲呼韓當,當聞之,曰:「此公覆聲也。」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
《元和郡縣圖志》稱:「赤壁山在蒲圻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即周瑜用黃蓋策,焚曹公舟船敗走處。」
大致情況就是:大火一起孫劉聯軍跟進追擊,曹操引軍敗走。
曹操敗得很狼狽:
《資治通鑒》記載: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漢末英雄記》記載:曹公赤壁之敗,至雲夢大澤,遇大霧,迷道。
可見當時曹操倉促逃走,慌不擇路(也是因為無法選擇道路),從華容敗走,華容當時是屬於「雲夢大澤」的范圍,就是沼澤地。曹操之所以逃到此處,與對荊州地理的模糊有關系。
孫劉聯軍一直追到南郡才罷休。
六、曹操北歸和孫劉跟進
《三國志·郭嘉傳》記載:太祖征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裴注引傅子》曰:太祖又雲:「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三國志·曹操傳》:至巴丘,遣張憙救合肥。
《三國志·孫權傳》:曹公自荊州還,遣張喜將騎赴合肥。未至,權退。
可見,曹操的陸軍從烏林經華容到雲夢大澤與從水陸退到巴丘的水軍殘余匯合,燒毀殘余船支,隨後派遣張憙率領騎兵支援合肥。
同時《資治通鑒》記載:「操乃留征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守江陵,折沖將軍樂進守襄陽,引軍北還」。
又派張遼、李典、樂進守合肥。
周瑜則率領程普、黃蓋、韓當、周泰、甘寧、凌統等進攻南郡曹仁,劉備收取荊南。
至此,赤壁之戰結束。
七、曹(A)、劉(B)、孫(C)各時期參戰的兵力的探討。
1、曹操占據江陵並進一步南下之前:
A、曹操平定華北黃河流域,其總兵力足以威懾荊州投降,所以荀彧才會讓曹操率領絕對優勢兵力速出荊北,迫使劉琮投降,而且是成功了。可見曹操當時曹操的總兵力應該不比荊州軍少,荊州劉表號稱「帶甲十萬」(注九),那麼曹操南征的大軍應該是這個數量級的。再加上荊州降軍近十萬,其總兵力在二十萬以上。
周瑜也說:「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應該說這個說法比較可信。
B、劉備在新野經營數年,還是有點實力的,長阪敗後他僅關羽水軍就有數千,那麼劉備的兵力應該在一萬多到兩萬之間,可惜他的主力部隊被曹操的精銳騎兵在長阪徹底擊潰。
C、此時東吳的總兵力應該有進十萬的數量級。因為荊州與孫吳是世仇,雙方軍備不會相差很懸殊,建安十三年,孫權有能力擊敗黃祖軍團,說明其總體實力應該不在「帶甲十萬」的荊州之下。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孫權語:「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
又有,孫權以十萬大軍攻合肥。
可見,當時吳軍當時全部兵力應該接近十萬這個數量。
2、赤壁之戰雙方實際參戰兵力:
A、曹操給孫權的信說:「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這個八十萬當然是誇張的說法,而周瑜所分析的二十三、四萬的數量是比較接近事實的。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曹公入荊州,劉琮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
這個「數十萬」,筆者的理解是二十萬以上。
同時還有僕從國的部分兵力:《三國志·曹操傳》記載:益州牧劉璋始受徵役,遣兵給軍。《三國志·劉璋傳》記載:璋復遣別駕從事蜀郡張肅送叟兵三百人並雜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肅為廣漢太守。
B、這個時期劉備的兵力可以參考《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語:「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但這個說法明顯是為了同盟提高自己的身份,獲得同等的待遇提出的,所以其水分不小。
《三國志·魯肅傳引吳書》記載魯肅語:始與豫州觀於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
連「一校」兵都不夠,可見當時劉備確實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江表傳》記載:劉備「將二千人與羽、飛俱,未肯系瑜,蓋為進退之計也。」
那麼劉備的兵力籠統來說就是最多一萬人。
C、孫權給周瑜的兵力倒是有明確記載:《三國志·周瑜傳》記載:「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
《江表傳》記載孫權語: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
也就是說,赤壁之戰是曹操的二十多萬大軍對孫劉聯軍不足五萬人。
3、曹操赤壁敗後的兵力
A、《三國志·曹操傳》記載:「(建安)十四年春三月,軍至譙,作輕舟,治水軍。秋七月,自渦入淮,出肥水,軍合肥」。
曹操的這個動作很有再次下江東之意,如果單純是孫權威脅合肥,則沒有必要「作輕舟,治水軍」,只是因為自建安十三年以來損失不小,使曹操不得不在十二月撤軍,沒能繼續南下。
那麼可見,雖然在赤壁的損失不小,但曹軍的總體實力仍然遠大於孫劉,只是暫時不足以繼續渡江作戰而已。要知道在兩年後曹操還大敗了西涼人馬。
所以,盡管周瑜的一把火燒垮了曹操的水軍戰艦,但曹操的陸軍仍然保持了相當多的數量,其精銳部隊基本沒有損失,只是由於水軍的失敗導致曹操如法渡江登陸,再加上瘟疫,才使曹操不得不放棄從赤壁一線登陸的企圖。
這些損失的戰艦絕大多數原荊州留下的,其水軍也都是原荊州籍士兵,赤壁之戰曹操的直接損失來自此處,而由於瘟疫間接損失的兵力雖然也不小(注十),但與荊州水軍比還不算多,可見什麼時候都是「嫡系」好呀!
B、這一時期劉備軍的兵力開始增加,《江表傳》記載: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
可見劉備在荊州的數年肯定沒閑著。
緊接著劉備收取荊南諸郡,進一步擴充實力。僅僅在兩年後,劉備就可以兩線作戰。《三國志·劉備傳》記載:「先主留諸葛亮、關羽等據荊州,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先主並軍三萬餘人,車甲器械資貨甚盛」。
劉備這個人的確不簡單,只是得志晚了點。《三國志·魯肅傳》記載: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
C、至於吳軍起兵力變化不大,雖然收編了一些北方降兵,在攻擊曹仁時又獲得不少戰馬(注十一),但自己也有傷亡。
應該還是保持原實力。
八、赤壁之戰曹操的部署和失誤小結
1。曹操的部署:
曹操從建安十三年十月之前曹操取得江陵,擁眾數十萬。他一面命文聘為大將,「使典北兵」,鎮守江夏邊境。一面親率大軍繼續南下烏林,准備登陸赤壁。
那麼曹操是不是將絕對主力安排在了烏林一線呢?答案是肯定的。
《三國志·曹仁傳》記載:從平荊州,以仁行征南將軍,留屯江陵,拒吳將周瑜。
《三國志·曹純傳》記載:從征荊州,追劉備於長坂,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進降江陵。
《三國志·樂進傳》記載:後從平荊州,留屯襄陽。
《三國志·徐晃傳》記載:從征荊州,別屯樊。
《三國志·滿寵傳》記載:建安十三年,從太祖征荊州。大軍還,留寵行奮威將軍,屯當陽。
《三國志·趙儼傳》記載:太祖征荊州,以儼領章陵太守,徙都督護軍,護於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
可見曹操的大將幾乎到齊,是不是這些大將沒有到達烏林,留在荊州各地?答案是否定的。
所謂「留屯」,說明不是烏林之戰前的部署,而是之後。
要知道《三國志》是以魏為正統,赤壁之戰乃是曹軍的污點,自然不會多寫,也就沒有他們的具體事跡了,比如曹軍外姓第一將於禁,他的本傳連「從平荊州」的字樣都沒有,如果不是《趙儼傳》提到他,我們也就沒有他到達荊州的證據了。
又比如張遼,在庾信的《哀江南賦》中提到:「張遼臨於赤壁,王浚下於巴丘」。
可見,曹操的主力部隊是悉數開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荊州水軍為主力,進而利用絕對的兵力優勢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荊州水軍,低估了吳軍和長江。
2、曹操的失誤:
其實這個問題周瑜已經有很精闢的論述,他分析的四點應該說正是曹操的致命傷。
(1)、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關西軍一直是曹操的威脅。
(2)、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
曹操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荊州水軍對抗吳軍,可惜他錯了,赤壁之戰前那場接觸戰證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會索戰船,只不過正是因為這樣才被敵人火攻。說到底還是水軍不濟造成的。
(3)、又今盛寒,馬無藁草;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可見戰馬沒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飢餓與瘟疫是困擾曹軍的兩大難題。這樣的部隊即使數量多也很難取勝。
(4)、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三國志·曹操傳》: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江表傳》記載:(曹操)後書與權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瘟疫成了左右戰局的關鍵因素。
九、曹操行軍路線
1、進攻路線:
《三國志·曹操傳》記載:秋七月,公南征劉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陽,劉備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備走夏口。公進軍江陵。......公自江陵征備,至巴丘......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
《三國志·徐晃傳》記載:從征荊州,別屯樊。
《三國志·曹純傳》記載:從征荊州,追劉備於長坂,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進降江陵。
《三國志·趙儼傳》記載:太祖征荊州,以儼領章陵太守,徙都督護軍,護於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
可見,曹操是從許昌全線出擊,基本是以壓制性的態勢進擊荊州,也正是這個態勢嚇跑了劉備,唬降了劉琮。
而曹操的進攻路線基本如下:
許—新野(樊)—襄陽(另派文聘防禦江夏)—當陽—江陵—巴丘—赤壁。
2、敗退路線:
《資治通鑒》記載: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漢末英雄記》記載:曹公赤壁之敗,至雲夢大澤,遇大霧,迷道。
如果兩個記載吻合,那麼「華容道」和「雲夢大澤」應該是一個地方。三國時的華容道是在江漢平原上潛江以南,監利以北的地方。而雲夢大澤應該理解為包括南到洞庭湖,被到江陵的大片沼澤地和零星湖泊。
但在《三國志·郭嘉傳》中有:「太祖征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
那麼是不是《資治通鑒》和《英雄記》的記載根本就是錯誤?
我是這樣看的,曹操從烏林途經華容,雖然中間路難行甚至迷路,但最終他們到達巴丘,並退到江陵。
《通典》記載:「洞庭湖中三江口有曹由州,曹公兵敗之處。」《括地誌》記載:「巴丘湖中有曹由州,曹公為孫權所敗燒船處。」
值得注意的是,巴丘有兩處:一個是今天的岳陽,另一個在今天的江西崇仁。曹操燒船的巴丘應該是岳陽巴丘;《三國志·周瑜傳》記載的那個「還定豫章、廬陵,留鎮巴丘」的巴丘應為江西崇仁。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總結出曹操的全部行程:許—新野(樊)—襄陽—當陽(長阪追擊戰)—江陵—巴丘—赤壁(敗)—華容道(雲夢大澤)—巴丘(燒船)—南郡—譙。
十、孫劉聯軍行動路線:
《三國志·劉備傳》記載:「曹公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聞先主已過......,及於當陽之長坂......先主斜趨漢津,適與羽船會,得濟沔,遇表長子江夏太守琦
㈢ QQ三國華容道任務這么做
帶是不可能的了,那任務簡單,揭秘華容道就是跟東郊受傷的村民對話,然後進華容道找樵夫對話,殺個小怪撿令牌,回去交任務,交完再接再進去華容道殺一個44級的BOSS怪!再探華容道,也簡單,接任務後到華容道任務指定坐標站著接新任務提示,殺小怪交差!再回去再接,再去華容道指定坐標,再殺個50級10倍BOSS就完成!夠詳細了吧!
㈣ 三國華容道的擺法
華容道"橫刀立馬1"通關步驟(81步)
右下卒左一,黃下,關右,左上卒下,馬右,左下卒上一,下卒左一,馬下,關左,右卒上右,下卒上二,馬右,左上卒右下,關下,上二卒左二,黃上,馬上,下二卒右二,關下,右上卒下左,馬左,黃左,趙下,曹右,張右,左二卒上二,馬左,張下,曹左,趙上,黃右,下卒上二,下卒左上,關右,張下,馬下,中卒左二,曹下,上卒右二,左卒上右,左下卒上二,馬上,張左,中卒左下,曹下,右上卒下左,趙左,黃上,曹右,上卒下二,上卒下一,上卒右一,馬上,張上,下卒左,下中卒下,曹左,黃下,趙右,上二卒右,馬右,張上,曹左,上二卒下二,趙左,黃上,下卒右上,關上,下二卒右二,曹下,中二卒左二,關上,左下卒上右,曹右.
--------------------------------------------------------------------------------
華容道"橫刀立馬2"通關步驟(90步)
二卒下,關下,右上卒左一,黃上,左上卒右,馬上,下卒右,左下卒左,關下,左上卒下右,馬右,下卒上一,關左,下卒左,黃下,上卒右,右中卒上,下卒上,關右,左卒下,馬左,中二卒左,右上卒左,黃上,關右,中下卒下,上卒下右,馬右,下卒上二,下卒左上,關左,卒下右,中卒下二,黃左,趙下,曹右,張右,左二卒上二,馬左,張下,曹左,趙上,黃右,下卒上二,下卒左上,關右,張下,馬下,中卒左二,曹下,上卒右二,左卒上右,下卒上二,馬上,張左,中卒左下,曹下,右上卒下左,趙左,黃上,曹右,上卒下二,上卒下一,上卒右一,馬上,張上,下卒左,下中卒下,曹左,黃下,趙右,上二卒右,馬右,張上,曹左,上二卒下二,趙左,黃上,下卒右上,關上,下二卒右二,曹下,中二卒左二,關上,左卒上右,曹右.
--------------------------------------------------------------------------------
華容道"齊頭並前"通關步驟(74步)
關下,右中卒下,右上卒左,黃上,關右,左中卒下二,左上卒右,馬上,下卒左,中上卒下二,馬右,左下卒上二,下卒左上,關左,中卒下右,中上卒下二,黃左,趙下,曹右,張右,左二卒上二,馬左,張下,曹左,趙上,黃右,下卒上二,下卒左上,關右,張下,馬下,中卒左二,曹下,上卒右二,左卒上右,左下卒上二,馬上,張左,中卒左下,曹下,右上卒下左,趙左,黃上,曹右,上卒下二,上卒下一,上卒右一,馬上,張上,下卒左,下中卒下,曹左,黃下,趙右,上二卒右,馬右,張上,曹左,上二卒下二,趙左,黃上,下卒右上,關上,下二卒右二,曹下,中二卒左二,關上,左下卒上右,曹右.
--------------------------------------------------------------------------------
華容道"兵分三路"通關步驟(71步)
二卒下,關下,曹下,右上卒左,左上卒右,趙上,黃上,張上,馬上,左下卒左,右下卒右,關下,曹下,左上卒下右,張右,馬上,曹左,黃左,趙下,下卒右上,趙上,黃上,下卒上左,趙下,黃右,下卒上二,曹右,馬下,張左,上二卒左,上卒左,黃上,趙上,關右,下卒右,馬下,張下,上二卒左,黃左,趙上,曹右,上卒下二,上卒下一,上卒右,張上,馬上,下卒左,中卒下,曹左,趙下,黃右,上二卒右,張右,馬上,曹左,上二卒下二,黃左,趙上,下卒右上,關上,左二卒右二,曹下,中二卒左二,關上,左卒上右,曹右.
--------------------------------------------------------------------------------
華容道"屯兵東路"通關步驟(102步)
右卒下左,上卒下二,上卒右下,關右,黃上,馬上,下卒左二,黃下,關左,下卒左,卒下,趙下,張右,曹右,馬上,下卒上二,黃左,二卒左,卒左,趙下,關右,左上卒右,黃上,下卒左,中卒右,上卒下二,黃右,下卒上一,下卒左一,黃下,關左,中卒上右,下卒上二,黃右,上卒右下,關下,上二卒左二,黃上,趙上,下二卒右二,關下,右上卒下左,黃左,趙左,張下,曹右,馬右,二卒上二,黃左,馬下,曹左,張上,趙右,下卒上二,下卒左上,關右,黃下,馬下,中卒左二,曹下,上卒右二,卒上右,下卒上二,黃上,馬左,卒左下,曹下,右上卒下左,張左,趙上,曹右,上卒下二,上卒下一,上卒右一,黃上,馬上,下卒左,下中卒下,曹左,趙下,張右,上二卒右,黃右,馬上,曹左,上二卒下二,張左,趙上,下卒右上,關上,下二卒右二,曹下,中二卒左二,關上,左卒上右,曹右
華容道"左右布兵"通關步驟(62步)
左二卒上,關左,右下卒左,右卒下,趙下,曹右,張右,左二卒上二,馬左,張下,曹左,趙上,黃右,下卒上二,下卒左上,關右,張下,馬下,中卒左二,曹下,上卒右二,左卒上右,左下卒上二,馬上,張左,中卒左下,曹下,右上卒下左,趙左,黃上,曹右,上卒下二,上卒下一,上卒右一,馬上,張上,下卒左,下中卒下,曹左,黃下,趙右,上二卒右,馬右,張上,曹左,上二卒下二,趙左,黃上,中下卒右上,關上,下二卒右二,曹下,中二卒左二,關上,左下卒上右,曹右.
--------------------------------------------------------------------------------
華容道"前擋後阻"通關步驟(44步)
張右,趙下,黃下,曹下,關左,卒上左,卒上二,馬右,曹右,趙上,黃左,張左,右卒下,中卒右,曹下,上卒下左,上卒左下,關右一,趙上,黃上,張左,卒左,卒下,馬上,曹右,黃右,趙下,關左,卒上,卒右,黃上,趙上,張上,二卒左,曹下,馬下,二卒下,關右,黃上,趙上,張上,右下卒上左,曹左.
--------------------------------------------------------------------------------
華容道"插翅難飛"通關步驟(90步)
二卒左,黃下,曹右,馬上,左下卒右上,關上,張左,黃下,上卒右,中卒下,左二卒右,關右,趙下,馬左,曹左,卒上二,卒右上,卒右二,關上,卒上左,張右,趙下,關左, 上卒左下,關右, 趙上,張左,卒下,中卒右,趙右,馬下,曹左,下卒左上,關上,黃上,二卒上,張右,趙下,馬下,曹下,二卒左二,關上,中卒上右,曹右,馬上,趙左,卒左下,曹下,上卒下右,上卒右下,關左,右卒上左,黃上,曹右,上卒下二,馬右,趙上,中卒左下,馬下,中卒左,卒下,關右,趙上,馬左,曹左,黃下,關右,二卒右,趙右,馬上,曹左,上卒下一,上卒左,黃上,張上,下二卒右二,曹下,趙下,馬下,關左,黃上,二卒上,張上,左下卒上右,曹右.
--------------------------------------------------------------------------------
華容道"近在咫尺"通關步驟(117步)
張下,關下,卒下右,上卒下二,趙左,中卒上二,右卒左上,右卒左二,曹上,張右,關下,右卒下左,曹左,黃下,馬右,下卒右上,曹上,卒右二,卒下左,趙下,卒左下,卒左二,曹上,左卒上右,趙右,二卒下二,曹左,馬左,黃上,下卒右上,張上,關右,趙下,上卒右,中卒上,趙左,上卒下二,右二卒左,張左,黃下,馬右,曹右,卒上二,卒左上,卒左二,張上,卒上右,關左,黃下,張右,左卒右下,張左,黃上,關右,卒下,中卒左,黃左,馬下,曹右,下卒右上,張上,趙上,二卒上,關左,黃下,馬下,曹下,上二卒右二,張上,中卒上左,曹左,馬上,黃右,卒右下,曹下,上卒下左,卒左下,張右,左卒上右,趙上,曹左,上卒下二,馬左,黃上,中卒右下,馬下,中卒右,卒下,張左,黃上,馬右,曹右,趙下,張左,二卒左,黃左,馬上,曹右,上卒下一,上卒右,趙上,關上,下二卒左二,曹下,馬下,黃下,張右,趙上,二卒上,關上,右卒上左,曹左
--------------------------------------------------------------------------------
華容道"層層設防"通關步驟(44步)
趙右,馬下,黃下,卒下右,卒下二,曹左,下卒左上,關上,左二卒右,曹下,上二卒左,關上,左卒上右,曹右,馬上,黃左,張左,趙左,二卒下,曹右,馬右,黃上,張左,趙左,右上卒左下,曹下,關下,上二卒右二,馬上,黃上,張上,趙上,下二卒左二,曹下,張右,趙上,右卒上左,曹左。
--------------------------------------------------------------------------------
華容道"水泄不通"通關步驟(64步)
黃下,趙左,右卒上,左卒右,黃右,下卒右上,馬下,趙左,黃上,下卒左二,卒下左,上卒下二,黃右,下卒上一,右卒左,黃下,趙右,左卒上左,下卒上二,馬右,左上卒下二,中卒左下,趙左,中卒上右,下卒上二,馬右,左上卒右下,趙下,右二卒左二,馬上,黃上,左二卒右二,趙下,上二卒下,曹下,關左,張上,馬上,黃上,下二卒上,趙右,左二卒下,曹下,關下,張左,馬上,黃上,二卒上,趙上,左二卒右二,曹下,二中卒左二,趙上,左下卒上右,曹右.
--------------------------------------------------------------------------------
華容道"小燕出巢"通關步驟(131步)
關下,右上卒左二,下卒上左,關右,中卒下,右卒左,趙下,張右,中二卒上,下二卒上,關左,趙下,中卒右一,上卒下,張左,卒右上,趙上,關右,左卒下右,上卒下二,馬下,曹左,黃左,卒上一,張右,下二卒上,下卒右,馬下,中上卒左,張左,上卒下,黃右,曹右,左卒上二,馬上,二卒左,趙左,關左,卒下二,黃下,曹右,上卒右,馬上,下二卒上,關左,下卒左,黃下,張右,左卒右上,張左一,黃上,下卒右,關右,卒下,馬下,上二卒左,曹左,黃上,下卒上二,關右,下卒右,馬下,張左,中卒左,黃下,曹右,下卒右上,張上,馬上,下卒左,關左,黃下,中卒左,曹下,上二卒右二,張上,中卒上左,曹左,上卒下二,上卒右下,張右,卒上右,馬上,下卒上二,趙左,關左,黃左,上二卒下二,曹右,左卒右,馬下,上卒下,張左,曹上,下二卒上,黃上,關右,趙下,馬下,上卒左,中卒上,黃左,右上卒左下,曹下,張右,二卒上,馬上,黃上,趙上,關左,二卒下,曹下,張下,上二卒右二,馬上,黃上,趙上,關上,右二卒左二,曹下,趙右,關上,右卒上左,曹左.
--------------------------------------------------------------------------------
華容道"兵擋將阻"通關步驟(124步)
趙右,卒下右,馬下,卒下二,曹左,上卒左,黃上,張右,中卒右,馬上,下卒左,趙左,卒下,關右,中卒下,張左,黃下,上卒右,曹右,馬上,中卒左上,下卒上,關左,趙左,卒左,黃下,上卒下二,曹右,馬右,下二卒上,張左,關左,上卒左,下卒上,黃上,趙右,關下,張下,馬下,上卒右,卒上,馬左,上卒下一,卒右,馬上,張上,中卒左一,卒下,張右,馬下,二卒左,曹左,黃上,卒右上,趙上,關右,馬下,張左,上卒左,中卒下,趙左,黃下,曹右,卒右上,張上,馬上,下卒左,關左,黃下,中卒左,曹下,上二卒右二,張上,中卒上左,曹左,上卒下二,上卒右下,張右,卒上右,馬上,下卒上二,趙左,關右,黃左,上二卒下二,曹右,左卒右,馬下,上卒下,張左,曹上,下二卒上,黃上,關右,趙下,馬下,上卒左,中卒上,黃左,右上卒左下,曹下,張右,二卒上,馬上,黃上,趙上,關左,二卒下,曹下,張下,上二卒右二,馬上,黃上,趙上,關上,右二卒左二,曹下,趙右,關上,右卒上左,曹左.
--------------------------------------------------------------------------------
華容道"過五關"通關步驟(37步)
關左,趙下下,下左,上卒下二,曹右,左下卒右上,馬上,張上,關上,趙左,黃下,二卒下,曹下,上二卒右,馬上,張上,關上,趙上,黃左,二卒下,曹下,張右,關上,趙上,黃上,下二卒左,曹下,趙右,黃上,右卒上左,曹左.
㈤ 玩華容道的方法
玩法有很多方法阿
竅門是必須把關羽和雜碎的小兵到豎著地武將上面去,讓曹操向右,避開關羽,一切就好解決了。關羽與曹操當然是解開這一游戲的關鍵。
還有記得與故事情節相連
關鍵的一點就是如果讓關羽給曹操讓路
一旦關羽讓開了路
那就意味著解開了。
㈥ qq三國華容道解法
華容道"橫刀立馬1"通關步驟(81步)
右下卒左一,黃下,關右,左上卒下,馬右,左下卒上一,下卒左一,馬下,關左,右卒上右,下卒上二,馬右,左上卒右下,關下,上二卒左二,黃上,馬上,下二卒右二,關下,右上卒下左,馬左,黃左,趙下,曹右,張右,左二卒上二,馬左,張下,曹左,趙上,黃右,下卒上二,下卒左上,關右,張下,馬下,中卒左二,曹下,上卒右二,左卒上右,左下卒上二,馬上,張左,中卒左下,曹下,右上卒下左,趙左,黃上,曹右,上卒下二,上卒下一,上卒右一,馬上,張上,下卒左,下中卒下,曹左,黃下,趙右,上二卒右,馬右,張上,曹左,上二卒下二,趙左,黃上,下卒右上,關上,下二卒右二,曹下,中二卒左二,關上,左下卒上右,曹右.
㈦ QQ三國華容道
丈八蛇矛的人少一些,,,我就是那的,,54J的JS
㈧ 三國~華容道~是什麼意思
華容道
赤壁大戰後,曹操被周瑜的一把火燒掉了八十七萬兵馬。之後曹操敗走華容道,幸虧守華容的關羽故念舊恩,放了曹操一馬,才不使曹操英雄早亡。但另我感到奇怪的是,諸葛亮為什麼讓關羽去守華容。
演義上記載是諸葛亮認為曹操氣數未盡,再者曹操活著可防孫權北上奪取中原。而事實真是這樣嗎?我認為華容釋曹操的背後是一個陰謀。
我們來假設一下,如果華容道上不是關羽來守,讓張飛、趙雲來守,那曹操必定死路一條。曹操死後,北方大亂,北方又會回到群雄爭霸的局面,這時孫權的確有可能向北進攻中原。如果孫權攻入中原佔領許都,那麼孫權就會選擇是擁立漢獻帝還是廢掉漢獻帝,我認為孫權選前者的可能性最大,如果他廢掉漢獻帝,那就會成為另一個董卓,更加會成為其他勢力的公敵。再說如果孫權長驅直入進入中原,就不怕在其他勢力聯合起來對付他?就不怕江夏的劉備給他背後來一刀?所以孫權北伐的可能性不大。
另外此時的北方還有另外一個強大的勢力,那就是馬騰。馬騰原與董承、劉備等人一起密謀殺曹操,後來事情敗露。他回到了自己的領地進行抗曹,可以說馬騰是一個忠於漢室的人。再說西涼騎兵可以說是天下無敵,演義中曾經給曹操造成很大的麻煩。如果曹操一死,馬騰一旦舉兵攻入中原,天下誰人能擋。
即然這兩個勢力進入中原都有可能擁立皇帝,那麼曹操在華容道死了,天下就會更早進入太平盛世,不會出現三國鼎立的局面,則可以讓亂世早一點結束,那為什麼要讓關羽放掉曹操呢?
這主要是諸葛亮的私心在作怪。我們以馬騰進入中原為例,馬騰一旦進入中原,因為他護駕有功,再者消滅曹氏殘部,便是大功一件。而孫權因在赤壁大戰中重創曹操也可封候拜相。而劉備呢?劉備自從脫離曹操後是連戰連敗,守徐州丟徐州,守汝南丟汝南,守新野丟新野,功績一件沒有,最多隻能說是殺了曹操這一件功,而這還是關羽殺的。而戰爭一旦結束,你劉備的官爵肯定比馬騰、孫權要小。你劉備都沒大官可做,那諸葛亮你再聰明又有什麼官可做呢?
所以諸葛亮也為這一段想好了,必須放掉曹操,而且不能明說放曹操。那換誰去放呢?如果是張飛去放,張飛是個蠻漢,你就算跟他明說不要殺曹操,他也會提著曹操的腦袋回來;如果是趙雲去放呢?趙雲是個接死命令的人,你讓他往東,他絕不會往西,而且在哪種情況絕不能明說放曹操。這樣的話只能讓關羽去了。另外曹操能言會道,也就只有關羽能夠聽進曹操的一大堆廢話而感動。
還有就是劉備此時的兒子:劉封和劉禪,是人就看得出劉備想當皇帝,更何況諸葛亮。所以,他必須得讓曹操活著,必須得讓這個亂世繼續下去,這樣劉備才有足夠的理由攻城掠地。這樣劉備明著是為抗擊曹操,實際上是為了自己當皇帝,而諸葛亮才能青雲直上,做以後的蜀漢丞相。
㈨ 三國華容道解法圖解
方法如下:
1、左底角兵右,右底角兵左,張下,黃下,關右,中左兵上左,底中兵上二。黃右,中邊兵下二,中兵左下,關左二,中兵上右,中邊兵上二,黃右。
5、張下二,趙右,二兵右,黃右,馬上二,曹左,中兵下二,頂中邊兵下二,趙左,張上二,中下兵右上。關上,底中兵右二,右底角兵右二,曹下,中兵左二,中邊兵左二,關上,底中兵上右,曹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