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心理画像
心理画像,应该是看电影《心理罪》后而有感兴趣的词。这个词很形象,本来心理是一种不在物质世界的实体,但画像就如一扇门,把抽象变成现实。
查看一些资料,才知道心理画像基本用于研究犯罪心理学,从现场痕迹勾画嫌疑人的心理状态,以判断动机和行为规律。现实生活中,有无心理画像呢?
心理画像最早出现在中世纪的欧洲,宗教人员用衣着、行为和言语来甄别和诛杀女巫。当年很多女性也因此遭到杀害,这算是心理画像的开端。
后来一个监狱官老头把监狱里的罪犯进行了模样统计,得出罪行和人的模样,包括面容,身高,手长的数据,推测彼此之间的联系。典型的以貌取人,以貌定罪,但在当时大受追捧,也算是心理画像的推进。
现代美国的FBI可算是心理画像辉煌缔造者,从犯罪调查,政治,甚至疾病,经济的预判,一系列的心理画像成为重要项目的必须包含部分。
在电视剧《黎明之前》就借美国中央情报局(FBI前身)来把两个有可能是间谍的人通过心理画像带出一系列矛盾对冲的情节。
心理画像是四种技术的联合体。即刑事侦查、法医鉴定法、心理评估和文化人类学的应用。其一般程序是把犯罪现场和法医鉴定的信息,以及关于犯罪行为和被害人的有限的细节信息送到心理画像专家那里,再由他们反馈出关于犯罪人的报告。
所以心理画像不是真的画了一张人像,这个我觉得电影里可能为了视觉效果,多次出现素描画出和嫌疑人的样子,容易误导以为心理画像就是画素描。
心理画像准确来说是一份报告。目的是推算人上一步的原因,和下一步的行动。人是智慧型生物,基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个体,所以行为千差万别。但人类大部分行为都是在一种潜意识下带出无意识和有意识的行为。
心理画像的对象就是在每个人身上隐藏的潜意识,这也许不可能精准知道世界下一步发生什么,但可以预测单体个人甚至群体下一步行为的可能性。
从这一点出发,是否觉得我们每天都在给自己画像,或者在给别人画像。人性有些善,有些恶,就如画中的勾勒和留白,能掌控得好,成像就产生愉悦。画像乱了,就容易走成歪路,甚至绝路。
心流的过程,就如心理成像过程。要改变自己,也许每天出门前除了照照镜子整理容貌,还要多给自己的心理画画像。
心理画像看清最真实的自己。
② 模拟画像的相关资料
——气质是一个古老的心理学问题,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着名医生希波克里特就提出人体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这四种体液在人体内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人体的特质。几个世纪以后,罗马医生哈林(Galen)用拉丁语“temperametnum”一词来表述这个概念,这就是气质(temperament)概念的来源。
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从类似气质的角度出发把人分为“狂”、“狷”、“中行”三类。他认为“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意思是说,“狂者”一类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是积极的、进取的,他们“志大言大”,言行比较强烈表现于外;“狷者”一类的人比较拘谨,因而就“有所谨畏不为”;“中行”一类的人,则介乎两者之间,是所谓“依中庸而行”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气质似乎是人们熟知而又不易捉摸的概念,大有“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味。实际上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语言、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以及动作灵敏或迟钝方面,因而它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表现染上了浓厚的色彩。它与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脾气”、“性格”、“性情”相近。
人们观察、评价一个人的气质时,往往是“由表及里”,透过对方的眼光、神情、谈吐,才能观察到一个人的气质。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神情是感情的外露”、“谈吐是直抒胸臆的表达”。 ——人的气质一般来说分为四种类型:
1、多血质
特征:反应快而灵活,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广而易变,喜欢与人交往,语言富于表达力和感染力,感情外露易变,缺乏毅力和耐力,浮躁、轻率,是人们常说的活泼好动型,如:孙悟空、郭沫若、赫尔岑。
2、胆汁质
特征:精力充沛,热情,直率,内心外露,容易冲动,脾气暴躁,易怒,缺乏自制力,是人们常说的急性子的人,如:张飞、李白、普希金。
3 、粘液质
特征:稳重,塌实,冷静,说话少,动作迟缓,内心少外露,情绪发生慢且持久,坚韧,执拗,是人们常说的慢性子的人,如:林冲、茅盾、克雷洛夫。
4、抑郁质
特征:反应慢而不灵活,情绪体验深刻而不外露,孤僻沉静,想象力丰富,善于觉察别人不易发现的细节,多愁善感,弱,胆小,是人们常说的好多心的人,如:林黛玉、杜甫、果戈里。
现代心理学把气质理解为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这些心理特点以同样方式表现在各种各样活动中的心理活动的动力上,而且不以活动的内容、目的和动机为转移。
这种典型的心理特点很早就表露在儿童时期的游戏、作业和交往活动中,据N-B-斯特拉霍夫的研究,在39名作为研究对象的小学生中,有33人明显地表现出所述的气质类型。 —— 气质类型的很早表露,说明气质较多地受个体生物组织的制约,也正因为如此,气质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虽然有所改变,但与其它心理特征相比,变化要缓慢得多,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是指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例如,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程度、作用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心理过程的强度(例如,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特点(有的人倾向于外部事物,从外界获得新印象,有的人 倾向于内部事物,经常体验自己的情绪、分析自己的思想和印象)等等,气质仿佛使一个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涂上了个人独特的色彩。
当然,心理活动的动力并非完全决定于气质特性,它也与活动的内容、目的和动机有关。任何人,无论有什么样的气质,遇到愉快的事情总会精神振奋、情绪高涨、干劲倍增;反之,遇到不幸的事情就会精神不振、情绪低落。但是,人的气质特征则对目的、内容不同的活动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影响,换句话说,有着某种类型气质的人,常在内容全然不同的活动中显示出同样性质的动力特点。例如,有的人每逢考试会表现出情绪激动、等待与友人会面时会坐立不安、参加体育比赛前也总是沉不住气,等等。就是说,此人的情绪易于激动会在各种场合表现出来,具有相当固定的性质,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说,情绪易于激动是此人的气质特征。
人的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都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就具有消极的意义,如,胆汁质的人可成为积极、热情的人,也可能发展成为任性、粗暴、易发脾气的人;多血质的人情感丰富、工作能力强、易适应新的环境,但注意力不够集中、兴趣容易转移、无恒心等;抑郁质的人工作中忍受能力差、容易感到疲劳,但感情上比较细腻、做事审慎小心、观察力敏锐、善于察觉到别人不易察觉的细小事物。
气质不能决定人们的行为,是因为人们可以自觉地去调节和控制。虽然,人的行为不是决定于气质,而是决定于在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动机和态度,但是,气质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也具有一定的意义,虽然气质与态度相比只居于从属的地位,但它是构成人们各种个性品质的一个基础。因此,它也是刑事犯罪学中一个必须加以分析和考虑的重要因素。
通常意义上讲,罪犯属于精神卫生高危人群,具有反社会性,易情绪低落、抑郁,自我控制力差,自我生理卫生差,人格方面有偏差。就拿暴力型罪犯来说,就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行为动机与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相悖且有强迫的紧迫感。暴力型罪犯大多文化程度较低,所受法制教育更是微乎其微,并且由于自身体质气质方面的优势,在社会中常表现出为所欲为的状态。特别是不能平静地对待问题,也不善于运用语言表达,错误地认为“拳头更能解决问题”;
2.社会适应性差,受示性强,冲突环境中的诱发率极高,大多数暴力型罪犯虚荣心强、爱面子、争强好胜。在一些人际交往的冲突环境中,由于性格暴躁,好冲动,特别在他人的鼓动下往往不思后果,极易采取暴力行为;
3.缺乏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暴力型罪犯由于自身性格气质的特点,决定了其忍耐力较差,不能有效地转移矛盾焦点、不能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在过去三十年,美国联邦调查局心理支援小组发展了一套阅读面部技术,通过实际实验、尝试、失误和总结,在先后分析了6千万个罪犯面部之后,得出一种简明的阅读面部的方法,即:划分阅读法,每次分析面孔的某一个部位,阅读成份包括面部表皮、肌肉和骨骼轮廓线,分析阅读后加以总结。
此项方法的作用:
1.有助于全面了解罪犯的性情和人格;
2.有助于发现罪犯隐藏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
3.有助于推测罪犯可能的下一步行动;
4.有助于判断罪犯的一些嗜好,帮助发现线索。
几乎所有的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都支持此项技术。
一、 步骤
审视罪犯面部,将罪犯面部分成若干区域,在照片上轻划两条线把面孔分开,分成四个区域,即:右脸、左脸、上部、下部。
1.在面部中部垂直划线,分开左、右两半面孔;
2.从水平方向划线,使头顶、眼睛与鼻子、嘴和下巴分开;
3.阅读右脸,右脸是罪犯的社会面孔,很可能暴露罪犯的生活状况和惯常行为,是积极的人格面貌;
4.阅读左脸,左脸包含了本质,被右脸掩饰。很可能暴露罪犯的气质、性格和潜意识动力,是比较消极的情感面貌;
5.阅读上半部脸,主要看眼睛,两眼比较起来不太敏锐的是左眼,罪犯可能隐藏更基本的情感在其中;
6.阅读下半部脸,主要看下巴轮廓,它可能暴露罪犯的性情;
7.实施综合判断。
二、判断面孔的101个性格特质词汇:
警觉的、不信任的、未成熟的; 冷酷的、孤零的、盛气凌人的;
不可靠的、藐视的、野心勃勃的;渴望的、智慧的、无忧无虑的;
愤怒的、好色的、认真的; 富有魅力的、忧虑的、暴躁的;
欣喜的、自私自利的、傲慢的; 恐惧的、和蔼的、怨恨自己的;
禁欲的、娇柔的、无精打采的; 自我怜悯的、有权威的、凶恶的;
孤独的、性感的、害羞的; 轻佻的、表示爱的、羞怯的;
痛苦的、坦率的、朝气蓬勃的; 怀疑的、残忍的、友好的;
恶意的、迟钝的、冷淡的;体面的、自鸣得意的、好心肠的;
有同情心的、诡秘的、母亲似的; 缺乏性感的、男孩子气概的、淘气的;
势力的、自负的、说话转弯抹角的;脾气好的、认真的、心肠软的;
自信的、阴沉的、自恋的; 坚强的、脾气坏的、合作的;
易激动的、巩固的、狡猾的;快乐的、开朗的、愤怒的;
玩世不恭的、轻蔑的、乐观的;多疑的、欺诈的、任性的;
过于自信的、紧张的、防范的;无情的、易恐慌的、富有思想的;
抑郁的、忠诚的、悲惨的;可信赖的、坚决的、易激动的;
温和的、无私的、沮丧的;谦卑的、好斗的、谨慎的;
不满的、歇斯底里的、无赖的;焦虑的、思慕的。
三、 运用方法
1. 首先集中观察罪犯的整个面孔,浏览词汇表,从中选出最能描述罪犯的词汇,并记下来,最后选定三个目标词汇;
2. 接着在分析罪犯面部的右半部,选择最适合描述罪犯面孔的三个词汇;
3. 再次,分析罪犯面部的左半部,同样选择三个词汇;
4. 就性格和人格而言,左、右两半部脸可能是完全两个不同的人;
5. 分析罪犯的上半部,同样选择三个词汇;
6. 分析罪犯的下半部,同样选择三个词汇;
7. 总体结论。 案例一
楚游新闻网2004-05-13 15:05:26
在刑事案件的侦破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就是根据证人对犯罪嫌疑人体貌特征的描述完成画像。但另一种在西方被广泛采用的“心理画像”方式,虽然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得到局部运用,但更多的只是对前期侦破工作提供参考,事实上它本可以在研究和预防犯罪方面做得更多。
拿着马加爵的犯罪心理调查问卷,李玫瑾陷入沉思
摄影 本报记者 柴春芽□本报驻沪记者 沈颖
4月24,马加爵以故意杀人罪被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这起轰动全国的重案目前进入死刑复核程序,看上去即将走完法律层面的最后一步。
甚至一度沸腾的民间的怨愤、感慨或争论,在未经梳理的情况下也正逐渐归于平静。
在昆明中院的判决书上,关于这一令人惊愕的案件的犯罪动机,只有寥寥四个字———“琐事积怨”。
而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给出的分析结论,却长达万言,它构成的其实就是一幅马加爵犯罪心理的精确画像。
作为特殊的“画家”,李玫瑾关注的远不止这一张脸孔,面对那些典型性恶性案件,她试图以自己的方式给出解答,并通过“画像”向社会回馈有价值的信息。
破译犯罪的心理密码
河北某地接连发生三起凶杀案,其中一起发生在一家小旅馆,店家的一家老小都被杀害了,一位老太太还遭到强奸。兇手几乎没在现场留下任何线索,当地警方一筹莫展。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被请来。听完案情介绍,她通过分析确定了兇手大致特征:一个外地打工者,住所不在附近;有犯罪前科;一个性饥渴的人,没有正常的婚姻生活或者女伴。最后,李玫瑾还根据三起案件的发案地点,画出疑犯的大致路线图。
警方据此缩小范围展开侦查。很快,疑犯落网了,各种情况恰好符合李玫瑾的分析。
“我的分析,就是给犯罪心理画像。”在这个领域研究多年的李玫瑾说,应用犯罪心理画像,能够比较迅速准确地确定侦查方向。“但犯罪心理画像的意义远不止于这些。”
“发烧就给吃退烧药,得了传染病就给隔离,这显然不够。”身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认为犯罪心理的研究和临床医学有某些相近之处,一定要找到具体的病因,才可以真正起到预防的作用。
犯罪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驱使犯罪的心理问题同样呈现着复杂和多样性,不可能以某种固定模式对不同的犯罪行为作出解释。
五个多月前在河南平舆接受了审判的案犯黄勇,最不能让人理解的是自己设计了一个专用于杀人的木马床,连续杀害了17名青少年。
黄勇的犯罪动机同样令人惊愕,人们很难根据生活常理给出答案。
李玫瑾对黄勇杀人案也有过自己的深入分析,黄勇系列杀人案的案情使她首先想起国外同行研究过的一个案例———
有一个在孤独中成长的孩子,觉得没有人看得起自己,他就会拿家里的布娃娃去砍,以此来表示他的勇敢。当他长大以后,看到和布娃娃一样的金发女郎,就会激起他幼年的冲动,用杀人的过程来体现自己的英雄气质。实际上,这是自己的挫折感扭曲的表现。
根据国外对于系列杀人犯的心理研究结论,李玫瑾的判断是:黄勇实施杀人计划的时候,内心一定存在着某种想象,他应该有个缺乏亲情的家庭,应该是单身。
后来有记者问黄勇:你为什么想杀人?他说,因为我小时候看过一个电影,觉得做杀手很酷,一直想成为一个杀手。
果然是一个幼年的想象在作祟。
而他在明知道放走对方自己必将落网的情况下,却最终被第18个杀戮对象的亲情诉求所打动——与其说是打动,不如说是被对方无意中击中了自己内心最敏感的痛处。这一情节也印证了李玫瑾关于亲情缺失方面的判断。
这显然是一次成功的心理画像。它通过某些典型案件中总结出的一些共性特点,针对新的系列杀人犯的犯罪特征进行分析,很快找出了他的心理背景。
但有的案子用环境去解释,不足以客观而全面地透视犯罪动因。
在浙江发生一起特大杀人案后,李玫瑾见到了被抓捕归案的犯罪嫌疑人刘超。他在5年时间里流窜于杭州、昆明、广州、长春等地,强奸、杀人,作案几十起,甚至挑衅公安部门,不时给警方写信透露自己的杀人过程。刘超在叙述杀人过程时就像在讲一件极其平常的事,他直到这时还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
李玫瑾通过谈话发现,刘超的家庭环境很正常,他是家里的第7个孩子,哥哥姐姐心理也完全正常。在周围人看来,这个孩子从小就特别坏,他犯罪的“理由”就是想杀人。
李玫瑾的判断是,刘超属于典型的反社会人格。
“反社会人格最核心的一个特征就是没有情感,其次就是极端任性。国外对这类人的大脑皮层的脑电进行测试,结果是始终在10岁左右。”
李玫瑾说,有些犯罪即使表面看是外因导致的,也要通过他的家庭背景、成长过程以及罪犯自身的遗传特点去分析。比如制造了石家庄爆炸案的靳如超,他的犯罪也与自身心理问题有关,由于听觉不好,某种程度也容易造成一种心理障碍。
我们的社会需要“危险人格评估”
破译犯罪的心理密码是为了更好地预防犯罪。
“在分析具体的心理历程中,发现问题后还要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比如在某些国家,如果发现家庭出了问题,父亲吸毒,母亲改嫁,孩子无人管,这时候社会就会启动家庭干预机制,干预家庭不只是为了帮助一个孩子,而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安全。”
针对刘超的案子,李玫瑾认为我们的社会迫切需要建立关于危险人格的评估体系。“危险人格评估”的指标有很多,包括智力发展的均衡问题、个性倾向等,更重要的是心理内容,心理内容通过心理测量是测不出来的,需要对一贯的行为方式进行观察,这就是一个评估体系。
“如果在小学、中学时,你看出一个孩子家庭很正常,但是非常任性,谁也管不了他,就要引起注意了,可以做一个人格评估,对症教育就可能矫治他的人格问题。”李玫瑾说。
震惊全国的杨新海杀人案,一杀就是全家,连做20多起,对于这样一个类似于“天生杀人狂”的典型,李玫瑾认为该案就属于危险人格失去控制酿成的悲剧。
对于轰动性的马加爵杀人案,人们最初是惊愕,继而是按常规的逻辑推导出他的犯罪诱因:马加爵由贫穷导致自卑,由自卑导致极度自尊,当脆弱的自尊受到伤害,当然会疯狂报复。
3月26开始的独立调研,使李玫瑾逐步得出自己的判断。她发现马加爵的悲剧更多的是由于其人格缺陷酿成的。
马加爵不擅长与人打交道,他只能与自然频率接触较高的少数同学交往。即使是与交往最密切的同学、老乡之间,他每个月至少有1至2次争吵,这属于较高的人际冲突频率,它意味着马加爵在处理人际冲突方面的能力很差。“这一问题显然不是因为他的贫困状态导致的,与他发生冲突的同学大多同他一样,也住在贫困生宿舍。”
过分情绪化的马加爵还时常为一点小事而出现强烈的反应。当他少年时代听到父母吵架,甚至动了杀死父亲的欲念,从中不难发现导致他后来杀害同学的心理背景。他对吵架极为敏感与愤怒,而且漠视生命,很容易引起他的“杀人”冲动。
马加爵的思维方式还有一个显着特征,就是几乎一切都是以“我”为出发点。心理学研究指出,许多心理上存在严重疾病的人,一个最突出的表现是谈论任何事情时都以“我”为主题词,“我”的出现频率极高。他们从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这种性格特征也是许多犯罪人共有的心理特征之一。
李玫瑾认为,以马加爵的性格与人性特征,典型属于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疏导和控制的“危险人格”。
犯罪心理研究之惑
“(杨新海)这个案子的深入研究对公安的侦查工作极有价值。”李玫瑾至今对杨新海案没有从犯罪心理的角度进行透彻研究感到遗憾。
“我非常想知道他离家出走以后,究竟遇到了什么,他的内心潜藏着什么,为什么他变得如此残忍?我很想亲耳听听他对一些问题的回答,比如他第一次犯罪的真实动机。”
李玫瑾常常苦于没有面对面的机会去深入了解犯罪人的心理。
“这就像医院里突然收到一个很怪异的病症,可能是一个未发现的病毒在作怪,或者是某些病的集中代表,但一个很想问个究竟的医生却得到这样的答复——不用研究了。”
难题在于犯罪心理学研究仍很难立项成功,在基层得到的配合也不够。“走法学,立不下来,走心理学,立不下来,走政治学,也不行。”
中国国内像李玫瑾一样从事这项研究的专家还寥寥无几,显然,这个领域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一些国家,有些死刑犯的行刑会根据需要暂缓一段时间,允许犯罪心理学家去研究他。”
犯罪人到了最后时刻自己也在总结,比如黄勇临死前就说了一句很有价值的话———“告诉孩子,不要相信陌生人的话”。我们的社会当然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更客观更全面的心理分析并建档。
李玫瑾为此建议,全国的重大案件都应该附上一份犯罪心理分析报告。
“应该在接到报案的时候有一个行为指标的登记,在案件破了以后,通过讯问再建立一个人格指标的登记,积攒起来,形成一个犯罪心理指标的系统。”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
这个指标系统也有助于加快串并案的侦破速度。如果每一个案子后面都附有几项指标的话,如果3起案件有相同的指标,就可以大体判定是一个人所为。“人的心理规律是通过动态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李玫瑾强调说。
马加爵案为更系统的犯罪心理分析撬开了一道门缝,李玫瑾相信,只要这一工作得到充分的重视,坚持5年时间,一个针对中国人的犯罪心理指标系统就可以建立起来。
案例二:
河南安阳警方公布公交杀人案嫌犯模拟画像
人民网北京8月20日电 据河南省安阳市警方通报,安阳警方今日公布了安阳市“8.19”公交车持刀抢劫杀人案犯罪嫌疑人视频截图和模拟画像,市民可对照嫌疑人体貌特征,积极提供线索、举报。对直接抓获嫌疑人的予以10万元奖励。
据报道,2013年8月19日15时许,安阳长途汽车站A1路公交车行驶至安楚路白璧镇岗上村路段时,车上发生一起持刀杀人案件,造成3死12伤。
③ 犯罪心理画像的技术应用
心理画像技术是依据犯罪心理学原理,以及其他相关科学知识,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对犯罪人在犯罪现场所遗留的物质痕迹,即使是被假装、被破坏、用现代刑侦手段毫无认定价值的,甚至是似乎毫不起眼的细节,也可以寻找犯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从而描绘犯罪人的性别、年龄、种族、职业、学历等方面的特征,描绘犯罪人的家庭环境状况、社会环境状况以及人际关系、个人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诸方面的特征的一种新的刑侦技术手段。
在美国联邦查局工作二十多年的约翰·道格拉斯,被称为心理描绘技术的先驱专家,他曾这样写道:“胡佛时期(约1970年以前)的联邦调查局只对事实感兴趣,任何人只要认为:凭借对案犯者人物特征的描述就可以逮着真兇,肯定会被认为是在玩弄巫术。”当然30年后,当时对心理画像技术在刑侦领域中运用嗤嗤以鼻的人,他们的态度想必是大为改观了吧?
一、 心理画像技术的实用性
一门新兴的科学,一种新颖的技术,它还不成熟时,人们难免对它产生疑虑,特别是用于刑侦的技术手段是来不得半点玩笑的,对足迹、指纹等痕迹的检验是来不得半点含糊的,是必须用科技手段进行实证的,因而人们对刚刚诞生的当时仍在襁褓之中的新生儿“轮廓描绘的艺术”,当然不会形成共识,但是这种被称之为艺术的手段是否在刑侦领域上派上用场呢?下面我们分如下两个运用心画像手段的案例:
案例一
发生于1978年美国,22岁的瓦林太太在准备外出倒垃圾时,在自家客厅被歹徒攻击,瓦林太太穿着一件类似汗衫的宽松上衣及一件内裤,案发后,上衣、胸罩及内裤已褪下,腹部被狠狠地连戮数刀,从门前一直到卧室留下许多掐扎的痕迹,现场外还发现了两颗子弹以及被害人的血被掺入酪乳的瓶子中,歹徒一饮而尽。歹徒分文未取,现场侦察测不出兇手的犯罪动机。 心理分析官针对这一犯罪现场对犯罪嫌疑人作如下的描述:白人,男性、年龄介于25-27之间,消瘦、外貌看似营养不良,本人生活懒散、邋塌,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个性孤僻,不喜欢与同性及异性朋友交往,大部分时间是一个人独居在家,大约是高中或大专的辍学生,犯罪人一定住在被害人的附近,案发后犯罪人可能是步行回家,兇手很可能会连续作案。 心理分析官之所以这样下结论有其心理学依据,因为犯罪人在行兇时,没有刻意地消除那些暴露自己身份的线索。而且这种特定的行兇手段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兇手的这种偏执的妄想大都产生于19岁,并且还有10年左右的“孕育期”。认为兇手年龄在30岁以下是因为附近尚未发现过类似的事件,认为兇手之所以消瘦是因为大抵患有精神病的人,吃饭、睡觉不好,造成营养不良,并且他们大都不注重个人的卫生和仪表的整洁。他们往往独居。由于疾病原因他们很少可能进大专院校读。
案例二
心理分析官对一个看起来过去一定是间可爱温馨的屋子,由于暴力所致呈现一片狼籍的十几张现场照片的分析。毁压着的油画,砸料的名贵饰物。从客厅、厨房至卧室一直到浴室处,到处散落着壁饰,家具、油画、衣服、花瓶……在墙上,家具上其他大件物品也看到“狗屎蛋”,“吹喇叭”……等不雅字迹。 初看起来,这是十几岁的孩子暴力行为为所致的现场,是一种青春期的报复性的暴力发泄行为。在正常情况下,这种暴力行为是随意的,他们的行为毫无选择性,他们会见到什么就破坏什么,有时也会出现猥亵的文字或动作,在墙上作画也常常反映出破坏者的兴趣及对人生的态度,但是细细分析现场被破坏的东西,不是全部毁坏,而且部分毁坏,他们的行为是有选择性的,比如墙上有些有价值的油画,其被破坏的方式与从不同,有些只是玻璃裱褙损坏,油画本身未受损坏。室内的一幅画有小女孩子的大幅油画,甚至丝毫未损,此外还有掺落在地上的一些瓷瓶也未曾破损,如果是青春期的孩子绝不会如此手下留情的。 厨房与浴室虽然惨不忍睹,可是卫浴设备、镜子及厨房用品都没受到真正的损破,门也是安然无恙,只有门把手遭到破坏。青少年最常见的发泄方式,用脚猛踢,在这里似乎未曾发现。他细观察衣服的破坏方式更有可疑之外,未曾发生过撕裂、割断等不可弥补的破坏,墙上留下的“快搞我”这更不是时下青年的“X你”、“X你妈”的流行字眼。心理分析官认为,涉案人不是青春期的男孩,而是比较温和,小心孤独的女人,年过四十,但不会超过五十,她人际关系不好,甚至一生中曾离婚多次,而且她应该是本宅的家庭成员,因为她对现场未遭破坏的东西有感情。“快搞我”墙上的字把她的年龄、性别暴露无疑,不仅男性不会写“搞我”年轻的妈妈也不可能如此大胆,最有可能则是那些中年妇女,从屋内没有被砸过的油画看,可以断定她有位非常喜欢的,但没有与她同住的亲人。而且心理分析官认为,这位女人在做出这种砸毁行为之前一周左右,一定遭到过一件让她产生心理挫折的重大事件。 破案后证实犯罪嫌疑人是位刚过不惑之年的女性,离过婚,有一女孩不在身边,前些日子曾与新男友感情破裂而闹翻,时下面临财务危机,试图砸毁家具而骗取财产保险。五十年代,美国暴力犯罪案件几乎都能在一年之内侦破;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案件少,每年顶多一万件;二是兇手与被害人大多都认识,不是配偶、亲属就是邻居、同事,很少是陌生人之间的杀戮,至于没有正常犯罪动机,没有起因的凶杀案例则更少。但是,到了七十年代就完全不同了,每年所发生的凶杀案增加一倍,达两万多起,其中每年约有五千多件是悬而未破。悬案约占1/4,90年代美国国联邦调查局就用了心理画像技术,特别是对异常心态的连续杀人案的侦破,每年五千件悬案只剩10%左右。运用心理画像技术破获了连续纵火100多起的纵火案,连续杀死33人,陈尸于自家宅中29具尸体的连续杀人案。 由此可见,心理画像技术的应用,对于无明显犯罪动机的,连续了暴力杀人、纵火、爆炸等心理异常犯罪是非常有效的。心理画像对明确侦破思路,缩小侦破范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刑侦工作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二、心理画像技术的科学性
心理画像技术不是犯罪心理学家的主观臆断,而是犯罪心理工作者在总结了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在刑侦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它是科学的,客观的。不是凭空杜撰的。 1、心理画像技术是犯罪心理学的新拓展 美国新行为主义学派心理学家托尔曼的三大变量系统,犯罪环境――犯罪心理――犯罪行为之间的既有因果关系又彼此交互作用,行为人的犯罪行为后果,是在外界不良环境的刺激下,个体内在不良心理品德(由其心理及生理基础认定的)发生变化,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出现犯罪的行为是因果链。构成了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理论体系,构成了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基础内容或对象。心理画像技术正是依据了犯罪心理学的这一基本理论,而且将其进行了新的拓展,在三大变量互动的理论上,对逆向运动,逆向联系有了发展。从思维过程上,从犯罪行为分析犯罪心理,从犯罪心理分析犯罪人地生活环境而达到从犯罪行为认定犯罪人的研究思路。心理画像技术的具体操作过程是这样的。 犯罪现场――犯罪行为――犯罪心理――犯罪环境――犯罪人。心理画像技术的这一思维过程是符合犯罪的心理学原理。并且符合犯罪人的犯罪过程的。是科学、客观的。心理画像技术依据的是犯罪行为与犯罪心理一致性、互动性原理,从犯罪人的行为特征分析犯罪人的犯罪心理特征,从而描绘犯罪人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技能以及生活习惯、行为特征等、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特征的。心理画像技术利用倒置的犯罪心理学的原因论,改变了过去研究罪犯原因的侧重点。 从这个意义上说,犯罪人的行为特征记录着犯罪人的人格特征,同时也就记录犯罪人的生活环境特征。如果我们能发现犯罪人的特定犯罪行为就不难发现他们的特定生活环境。把研究犯罪原因主要用于防止和改造罪犯,用于寻罪犯,识别罪犯方面。过去研究犯罪原因是用于教育与防范,心理画像技术研究犯罪原因主要用于侦破。例如家庭不良教育方式可导制青年犯罪,如果家庭采用暴力方式管教子女,那么子女走上社会可能采取暴力手段犯罪。儿童早期遭受性虐待,当其成年后,可能用性虐待方式犯罪,因而要寻找同类的犯罪人,不妨从其有关联的家庭找开侦破的缺口。 2、心理画像技术是凝聚现代相关科学成果的结晶。 心理画像技术主要依据犯罪心理学原理。但是在分析判断的过程中是诸多相关学科的结晶,是在积极地吸纳行为科学、社会学、生理学,精神病学、遗传学等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优秀成果。例如在分析判断不同类型的犯罪人的平均初始年龄,就吸收了生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在分析精神病犯罪人的“十年左右”的孕育期,就离不开生理学,精神病学的研究成果,对犯罪人个性特征的分析,性格结构的分析离不开有关社会结构,家庭结构、人类交往学方面的广博社会学知识,以及当代社会学科的最新成果。 心理画像技术不是单纯的犯罪心理的推测,更是诸多相关科学的宏大论证。 3、心理画像技术是犯罪理论的历史升华 犯罪心理学的产生是人类历史长河发展过程的硕果。是在犯罪学与心理学发展成熟之后形成的交叉学科。发展犯罪心理学当然是离不开对心理学的挖掘。从心理学的渊源看,如果没有前人对生物学的研究,没人类学、体型学说,内分泌学说、没有精神病学说,心理学不会在空中楼阁中诞生,当心理学发展成熟,形成完整科学体系时,我们对生物学派的那些学说淡忘了。甚至几年看不到他们影子了。辨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告诉我们,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但是否定不是全部的抛弃而是否定之中有肯定,是扬弃。现代犯罪心理学的心理画像技术,体现了对古代生物学派、现代精神病学派合理内核的精华的吸取,体现了犯罪心理学原理的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特征,因而心理画像技术是犯罪理论的历史升华。
④ 犯罪心理画像的概念综述
犯罪心理画像其实是一个动态的侦查过程。它应该贯穿于全部侦查过程中,不能与其他侦查措施相分离,并且随着案件的终结才能最后结束。
犯罪心理画像的基本理论包括犯罪心理画像技术指标体系与个案侦查中犯罪心理画像的一般步骤、方法和要求两个方面,加强个案侦查中犯罪心理画像实践是发展和完善犯罪心理画像基本理论的关键。犯罪心理画像是四种技术的联合体。即刑事侦查、法医鉴定法、心理评估和文化人类学的应用。其一般程序是把犯罪现场和法医鉴定的信息,以及关于犯罪行为和被害人的有限的细节信息送到心理画像专家那里,再由他们反馈出关于犯罪人的报告。
犯罪心理画像最初起源于美国联邦调查局(FBI),20世纪70年代他们成立了行为科学部,最后终于创立了一种被称为犯罪现场分析(crime scene analysis)的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犯罪心理画像有三种主要的方法,一是美国FBI的犯罪现场分析的方法,他们注重的是现场的各种特征,他们将现场的特征和受害人的详细报告输入到特征数据库中进行画像,这个数据库是1979年FBI行为科学部在对36名系列杀人犯和强奸犯访谈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二是英国Canter建立的调查心理学的方法,他注重的是犯罪现场的行为特征所反映的心理学意义,他认为犯罪行为必然反映犯罪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因而他提出了犯罪的一贯性假设,并且把这个假设运用到犯罪心理画像的两个领域:人际关系的一致性和空间的一致性;三是诊断评估的方法,它基于临床的实践经验。
犯罪心理画像主要适用于系列案件,如系列杀人,系列抢劫,系列盗窃,系列的伤害案件等。它也适用于具有典型特征的普通案件。
据国外相关的研究,犯罪心理画像也有多种称谓:犯罪人画像(offender profiling)、心理的画像(psychological profiling)、犯罪人格画像(criminal personality profile)、行为画像(behavior profiling)、犯罪现场画像(crime scene profiling)和犯罪侦查分析(criminal investigative analysis)等。
⑤ 美国FBI破获变态犯罪采取的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具体过程是怎样有资料的请详细说一下
心理画像技术不是犯罪心理学家的主观臆断,而是犯罪心理工作者在总结了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在刑侦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它是科学的,客观的。不是凭空杜撰的。 1、心理画像技术是犯罪心理学的新拓展 美国新行为主义学派心理学家托尔曼的三大变量系统,犯罪环境――犯罪心理――犯罪行为之间的既有因果关系又彼此交互作用,行为人的犯罪行为后果,是在外界不良环境的刺激下,个体内在不良心理品德(由其心理及生理基础认定的)发生变化,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出现犯罪的行为是因果链。构成了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理论体系,构成了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基础内容或对象。心理画像技术正是依据了犯罪心理学的这一基本理论,而且将其进行了新的拓展,在三大变量互动的理论上,对逆向运动,逆向联系有了发展。从思维过程上,从犯罪行为分析犯罪心理,从犯罪心理分析犯罪人地生活环境而达到从犯罪行为认定犯罪人的研究思路。心理画像技术的具体操作过程是这样的。 犯罪现场――犯罪行为――犯罪心理――犯罪环境――犯罪人。心理画像技术的这一思维过程是符合犯罪的心理学原理。并且符合犯罪人的犯罪过程的。是科学、客观的。心理画像技术依据的是犯罪行为与犯罪心理一致性、互动性原理,从犯罪人的行为特征分析犯罪人的犯罪心理特征,从而描绘犯罪人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技能以及生活习惯、行为特征等、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特征的。心理画像技术利用倒置的犯罪心理学的原因论,改变了过去研究罪犯原因的侧重点。 从这个意义上说,犯罪人的行为特征记录着犯罪人的人格特征,同时也就记录犯罪人的生活环境特征。如果我们能发现犯罪人的特定犯罪行为就不难发现他们的特定生活环境。把研究犯罪原因主要用于防止和改造罪犯,用于寻罪犯,识别罪犯方面。过去研究犯罪原因是用于教育与防范,心理画像技术研究犯罪原因主要用于侦破。例如家庭不良教育方式可导制青年犯罪,如果家庭采用暴力方式管教子女,那么子女走上社会可能采取暴力手段犯罪。儿童早期遭受性虐待,当其成年后,可能用性虐待方式犯罪,因而要寻找同类的犯罪人,不妨从其有关联的家庭找开侦破的缺口。 2、心理画像技术是凝聚现代相关科学成果的结晶。 心理画像技术主要依据犯罪心理学原理。但是在分析判断的过程中是诸多相关学科的结晶,是在积极地吸纳行为科学、社会学、生理学,精神病学、遗传学等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优秀成果。例如在分析判断不同类型的犯罪人的平均初始年龄,就吸收了生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在分析精神病犯罪人的“十年左右”的孕育期,就离不开生理学,精神病学的研究成果,对犯罪人个性特征的分析,性格结构的分析离不开有关社会结构,家庭结构、人类交往学方面的广博社会学知识,以及当代社会学科的最新成果。 心理画像技术不是单纯的犯罪心理的推测,更是诸多相关科学的宏大论证。 3、心理画像技术是犯罪理论的历史升华 犯罪心理学的产生是人类历史长河发展过程的硕果。是在犯罪学与心理学发展成熟之后形成的交叉学科。发展犯罪心理学当然是离不开对心理学的挖掘。从心理学的渊源看,如果没有前人对生物学的研究,没人类学、体型学说,内分泌学说、没有精神病学说,心理学不会在空中楼阁中诞生,当心理学发展成熟,形成完整科学体系时,我们对生物学派的那些学说淡忘了。甚至几年看不到他们影子了。辨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告诉我们,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但是否定不是全部的抛弃而是否定之中有肯定,是扬弃。现代犯罪心理学的心理画像技术,体现了对古代生物学派、现代精神病学派合理内核的精华的吸取,体现了犯罪心理学原理的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特征,因而心理画像技术是犯罪理论的历史升华。
⑥ 《犯罪心理画像--行为证据分析入门》书籍
《犯罪心理画像--行为证据分析入门》书籍推荐
导语:有犯罪倾向的犯罪人,大部分犯罪人都并不具备明显的识别特征,但是他们某些精神上的缺陷往往会使他们在特定情形下倾向于实施犯罪行为。这就好象说一些社会闲散人员,对,就是象工作室老何同志这样的“社青”,平时低眉顺眼人五人六的,这是因为周围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形态限制了他、或者是抑制了他的犯罪冲动,这要是赶上群雄割据天下大乱的年代,丫肯定第一个上山落草烧杀劫掠去,没跑......
教材:《犯罪心理画像----行为证据分析入门》(美)布伦特·E·特维 着,李玫瑾等 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
主讲:“指纹·犯罪研究工作室”冰冰
行为证据学入门白话讲座(一)
课程名称:《第一章 犯罪心理画像的历史》第一课
大家好!我是“指纹·犯罪研究工作室”的冰冰,今天开始带大家进行行为证据学的入门学习,请大家多多关照……嘘……嘘什么?我知道我学历没你们高,可是我专业技能比你们好啊,什么?你是搞刑侦的?搞刑侦的怎么了,你懂什么是犯罪心理画像么?不懂就老实听着!什么?“也叫犯罪剖绘,就是指通过在犯罪现场对犯罪人的犯罪行为进行分析,推断犯罪人的心理特点,继而勾勒出犯罪人的一些生理特征、性格特点与家庭环境等,从而缩小侦察人员圈定的犯罪嫌疑人范围,帮助进行案件的侦破。”你既然知道还来听我的课!教务,把这个学生轰出去,怎么能容忍有比老师水平还高的学生在教室里呢……
咳咳……这个……良好的课堂秩序是很重要的,大家要记住,恩恩。现在我们来看教材,对,就是你们手里那本书砖,人民币88大元的那个,你们真花了88啊,二了吧,从网上买只用花74,再加两本书凑够100块连邮费都免了呢。这块砖头的作者是个美国佬,叫布伦特·E·特维,这厮是尽管学历只是个硕士,当然……是双硕士,但却是全美最出色的私家法庭科学家之一,也是最优秀的犯罪剖绘专家之一,据说他年轻的时候找了个漂亮妞做女友,结果女友经常遭到性骚扰,于是乎特维一怒之下……就开始进行性心理学研究。啥?为什么不砍了那些流氓?砍人犯法你不知道啊,你是不是学法律专业的啊……水泥厂的?那你来这干嘛啊?……学习反侦察手段?……教务,报警!
现在请同学们翻到第一章,我们今天来一起初步了解一下犯罪心理画像、也就是犯罪剖绘的历史,我们在前面已经说了什么是犯罪心理画像……我知道不是我说的,但是他说的也对,总之,大家要记住:犯罪心理画像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它是一种经过专业训练后对案件及犯罪人进行的推断或推测,他最主要的作用还是在于缩小犯罪嫌疑人范围、串联合并案件的侦察以及在某些“悬案”中提供侦察线索和方法。那么犯罪心理画像的起源是什么呢?犯罪心理画像最初并不是什么好东西,或者也可以说是被某些“别有用心之徒”滥用了,15世纪欧洲宗教裁判处死了数以万计的“巫师”,这么多巫师哪来的?就是看你平时说话办事工作学习交际婚姻家庭性生活姿势以及对孩子的教育等等哪点有“异常”,就以此推断你丫是个政治立场有问题的“异教徒”或者“巫师”,然后就办了你。我们可以把这个玩意儿看做最原始的“犯罪心理画像”,其实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外国版本。
一个活得很长的意大利老头切萨雷·龙勃罗梭(1835-1909)据说是公认的第一位通过数据比较来划分犯罪人的犯罪学家,他认为社会上存在以下三种犯罪人。
第一种是天生犯罪人,这种犯罪人往往在生理上具有低等进化的反祖现象。第四排的那个穿蓝衣服的同学上来一下,对,就是张三你……大家看,张三同学的面部不对称,下颌突出,前额部分偏小,毛孔大,毛发长而且粗,有点自来卷,鼻子有点歪,嘴唇厚……对,比我的还厚,这就是典型的天生犯罪人特征。嘿!你……张三同学你怎么打老师啊,大家看,我说什么来着,丫、丫就是一天生的罪犯!我靠!别打了别打了……
第二种是精神病犯罪人,这些犯罪人在生理上和精神上都患有疾病或缺陷。这里存在一个有关联性的地方就是许多生理上的疾病很可能导致当事人的自卑情节或者嫉妒、焦虑的情绪升级变成某种精神疾病,而精神上的疾病同样可能会令当事人做出一些破坏自己正常生理状态的行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但最终这种人是否会实施犯罪行为还是要由他的精神状态来决定,而生理状态在客观上会对其起到某种限制或制约作用。就象前排的这位瘦小的女同学,尽管我不介意你这样做,但是你如果想强暴我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你没有男性那么强壮。啊?让你姐来?她也是女的啊,通常女性的生理特点都决定了它们在暴力冲突中往往会成为受害方。什么?你姐姐叫郑X霞!这个……这个……我还没讲完,就象她的姐姐一样,某些生理状况也会对犯罪行为的实施起到帮助或者促进的作用。好了,我们继续往下讲……
有犯罪倾向的犯罪人,大部分犯罪人都并不具备明显的识别特征,但是他们某些精神上的缺陷往往会使他们在特定情形下倾向于实施犯罪行为。这就好象说一些社会闲散人员,对,就是象工作室老何同志这样的“社青”,平时低眉顺眼人五人六的,这是因为周围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形态限制了他、或者是抑制了他的犯罪冲动,这要是赶上群雄割据天下大乱的年代,丫肯定第一个上山落草烧杀劫掠去,没跑。
这老先生独到的观点在当时居然得到了相当广泛的支持,并切他在1876年获任法庭医学教授,在他垂暮之年出版的《犯罪人类学》一书中龙勃罗梭更是对这种理论作出了近乎“脸谱化”的总结:
“刺客的下巴突出,颧骨间距大,头发和胡须稀疏、细碎而且是通常是黑色的,脸色苍白;
攻击者的脖子短,头盖骨比较圆,手臂长;
强奸犯的手短,前额窄,发色淡,鼻子与生殖器畸形;
抢劫犯头发粗,头盖骨不规则,鬓髯浓重;
纵火犯四肢长,头小,身材瘦小;
骗子的下颌宽大,颧骨突出,体重大,脸色苍白;
盗窃犯手臂长,个高,黑发,胡子稀疏。”
以上就是他根据对6034名罪犯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照这么说,咱们班上现在大约有7个刺客,5个攻击者,16个强奸犯,11个抢劫犯,4个纵火犯,21个骗子和18个盗窃犯,恩……其中还有一些同学身兼数职呢,这可是要数罪并罚的啊。我?我当然没有什么特征符合了,强奸犯?胡说!我穿着裤子你怎么知道我畸形不畸形。
龙勃罗梭的上述观点类似于所谓的“该隐标记”,该隐是谁?看《圣经》去。你们信的是佛教?拜托这是在学习知识啊,你们也多少有点进取精神好不好?再说了,我们布尔什维克都应该是无神论者,没事信什么教啊,宗教信仰自由?哦……哦……随便吧,反正别信X轮功就行。该隐是《圣经》中亚当的大儿子,结果杀了自己的弟弟亚伯,所以被人们作为了兇手或者杀人犯的代名词。龙勃罗梭这种深受达尔文理论影响的观点尽管存在相当的缺陷,啥缺陷?棒槌啊你,照这个老头这么说,黑人岂不是就没有骗子和刺客了?但是这种与犯罪行为可能存在密切关系的生理特征标识法开辟了日后犯罪心理画像发展系统化的先河。
德国犯罪学家恩斯特·克雷斯奇曼尔在1955年通过对4414起案例的研究进一步提出了犯罪人大致存在4种体型:
瘦弱型或虚弱型:主要是数额较小的盗窃犯与诈骗犯;
运动型:主要涉及暴力型犯罪的犯罪人;
矮胖型:主要是诈骗犯,也有涉及暴力犯罪的;
混合型:主要涉及有悖行为准则和道德的犯罪人,以及部分暴力犯罪。
这个……不用多说大家就能知道结果了吧,克雷斯奇曼尔的理论一出台就被骂了个狗血喷头,也是,他从未将他的“研究”进行过公开,而这种含混不清的“理论”感觉就象是信口开河甚至是满嘴跑火车的产物,这到好,丫被人骂了个遛够不说,还连累了前面那位意大利的老先生----学术界因此几乎彻底放弃了这种类似“以貌取人”的研究结论。而确实,老先生在晚年也自己站出来承认:“犯罪类型不能单纯地通过生理特征来区分。”
OK,大家听了这么长时间也累了吧,我看中途走掉的人也有差不多快一半了,那今天就先讲到这里吧,你……你……再等会,我马上就下课了,铃还没响呢。那我们下次将继续学习犯罪心理画像的历史,即将登场的是……当当当当!现代犯罪心理画像之父----格罗斯博士。希望大家届时出席听讲,下课!
案例:
从四川师范大学杀人案到犯罪心理画像
心理学是非常广泛的一门科学,而心理咨询是其中一个很小的分支,我最早进入心理学这个领域,其实是从另一个分支——犯罪心理学开始的,我的研究方向就是犯罪心理及画像。我走在心理咨询的路上,但并不影响我对犯罪心理的研究和探索,因为都是一个妈妈的孩子,二者并不冲突。从之前两篇对四川师范大学杀人案滕刚的心理分析,让我想到了犯罪心理画像。案件发生后的分析就是我们对滕刚的人格的分析,对他心理的一个画像。素描可以描述出一个人的外貌,而犯罪心理画像可以描述出一个人的心理面貌。
心理画像是通过文字、语言加上理解的想象而形成的心理之像。是一种人物传记式的描述,由此圈出此人应有的表现特点和相关的生活背景和活动区域,而不是认定一个具体的犯罪嫌疑人,提供具体的电话号码或住址。如果是提出某个具体的犯罪嫌疑人,那么就不叫心理画像,而是一种评估。
画像是一系列的特征——生理的,行为的,或者心理的。在犯罪画像中,法律要求人们使用和个体犯罪或团体犯罪相关的特征来发展来刻画哪些人更容易从事违法行为。画像就象是一个万花筒,稍微转动这个万花筒,就会呈现不同的景象。
1、犯罪心理画像的定义及其历史
“Criminal Profiling”是犯罪心理画像的最初的来源,它还可以被译为犯罪剖绘或犯罪画像。联邦调查局将其定义为犯罪侦查分析,即根据他或她所实施的犯罪行为来鉴别犯罪人的主要人格特征和行为特征的侦查过程。犯罪人画像,犯罪人格画像,犯罪心理画像和犯罪人的特征都是对同一个内容的不同称谓。特维在《犯罪心理画像——行为证据分析入门》中写到:“任何提供可能的、大约的或可推断犯罪人员特征的分析、报告或观点(如某犯罪人可能具有某种特点)都可以被认为是犯罪心理画像的一种形式,或一部分,或就是犯罪心理画像”。
犯罪心理画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晚期。随着一些社会影响大的`案件中对犯罪嫌疑人的人格特征的描述,案件破获后发现嫌疑人和当初的描述惊人的相似。20世纪着名的有对“纽约疯狂爆炸者”的画像。
在美国的1960年到1980年间,随着系列杀人案件的增加促进了F.B.I画像小组的成立。训练了一批专业的罪犯人格画像者,然后对正在调查的案件进行经常的帮助。棘手的系列杀人和系列强奸案件有增加的趋势,而且这些案件的犯罪动机很不明显。画像最早是帮助调查者发现谁是罪犯,通过询问或者缩小犯罪嫌疑人的名单的方法。在成功破获一些案件后,犯罪心理画像就开始越来越多的进入大众的视野。
现代犯罪心理画像之父格罗斯在《犯罪侦查》一书中,提出到几种对犯罪人的犯罪行为进行画像的方法,在他的《犯罪心理学》中,也出现了犯罪心理画像的早期痕迹。
当前国内的研究主要是翻译国外的犯罪心理画像的着作,其实犯罪心理画像并不从国外引进的新产品,在我国刑事案件侦查中,刑警在侦查中长期积累的工作方法在不知不觉中运用的就是犯罪心理画像的某些方法。
犯罪心理画像在国外的运用和发展已有几十年历史,在刑事侦查和司法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犯罪心理画像的内涵和方法
犯罪画像通常是和一个犯罪现场的关于犯罪人的行为的特征的推断。是基于对他或她所犯的罪的分析基础上确定主要的人格和行为特征。
犯罪心理画像的实质是一种侦查分析的手段和技术。其基础是行为资料,行为是可观察测量的外显反应或活动。行为是人的诸种外显反应或活动,即可被直观,也可被测量。在心理画像中行为的指标主要有表情,言语和动作。行为资料的价值是可分析犯罪嫌疑人的体型、年龄等,可显示嫌疑人最顺手的工具选择及相关生活背景与职业背景,还可以显现出嫌疑人的生活背景,犯罪舒适地带往往与犯罪人生活最多的区域非常相似。行为方式还可以显现犯罪人的行为习惯。
对人的行为做一般性的概括是很难的事,并且经常会导致得出不可靠的结果。既然侦查人员通常需要的是特殊的而不是一般性的结论,那么,犯罪心理画像就应该包括能有证据证明的、指向特定目标的结论。如果使用一般性的结论的话,就应该非常小心,要进行大量研究,否则就很可能会成为侦查活动的障碍。其根据是心理逻辑。
;